翻译原则和策略

2024-09-11

翻译原则和策略(精选12篇)

翻译原则和策略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商务英语翻译在全球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逐渐上升。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往来当中,属于特殊用语,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与其他翻译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商务英语在经济环境中的应用已成为现阶段发展的趋势,由于商务英语在应用当中多以贸易信函的形式出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切合实际,从整体出发,从而确保其在翻译进行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与策略。

一、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性

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性在于根据不同的商务文本采取不同的形式,是依据贸易发送者的不同的贸易往来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贸易策略的形式。最常见的形式比如在经济交际过程中的信函、商务合同、贸易双方的会议纪要以及产品的广告信息等等。商务翻译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与传统的文学翻译形式具有较大的区别,其翻译的目的在于最终译文在其文化环境中达到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的交际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在原文的基础上确保翻译的标准化,通过原文在商务交往中存在的交往目的,以此来作为翻译的基础、核心标准。在翻译时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翻译,使其终于原文、不脱离原文,从而实现交往的最终目的。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性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模式,并推翻了“对等翻译理论”的制约,将翻译工作呈现在新的文化语境当中,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

二、国内外商务英语翻译现状

针对于商务英语翻译具有的功能性特征,从国内外商务英语翻译现状进行分析,以此将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呈现出来。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工作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呈现在学术领域当中,其研究角度多、研究领域广而且分布不均匀的特征使得各大专家、学者争相对其进行研究,以力求在商务英语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国外的一些国家对于商务英语翻译重视程度较高,其研究者认为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性可以确保其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比如说美国最大的手机销售商苹果公司,其在全球的授权门店非常多,在从事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多以商务信函的形式出现,有效的商务英语翻译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从而提升经济效益。而在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研究上,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参与研究工作,就研究论文的数量而言是以往的几倍,在研究质量上更加趋于国际化水平。

三、商务英语文本的特点

1.商务英语词汇专业化。商务英语文本的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词汇的专业化形式,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往往会使用较多的专业术语、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汇以及复合词汇、缩略语等等。专业术语,是商务英语中独特的词汇,数量庞大,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种特殊词汇在词义表达上比较专一、没有过多的引申意思。如repeat order,这个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只能是重复订购,而confirmed irrevocable这个词汇在商务英语中的翻译为保兑不可撤信用证;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汇以及复合词汇主要指在商务英语中出现的一般性的词汇,以及由一般词汇组合而成的词汇形式,在其运用过程中,比较容易翻译,而且不存在引申意义,可以有效的确保商务英语翻译的可行性;而缩略词汇就是讲具体的词汇以简洁的首字母代替形式,如B/L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为提货单。这种形式在贸易往来中比较常见,因此,在实施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运用率较多。

2.商务英语句法模式化。商务英语句法模式化也是其特点之一,在实施翻译过程中依据固定句式或套用句式的形式。不仅如此,在商务合同文本中常常使用长句,因此,长句的频繁性显得尤为重要,长句一般以陈述为主,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的表达合同本身具有的完整性,更具逻辑性。而商务信函中表达的句子往往呈现出短小精悍的形式,在使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语言更加简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翻译的错误率。其句法简洁,体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有效运用上,采取一定的手段尽可能的避免拖沓、繁琐的句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商务活动本身讲究时间和效率,而商务文本是其最好的表达形式,简单的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进行有效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在句法上面,多呈现长句形式,是因为其具备长句多的特点,在商务文本中优势会出现整个大段的长句,在长句中多存在定语从句与状语从句的形式。

3.商务英语语篇简短精悍。在商务英语语篇上呈现的特点是简短精悍,并且在文本中存在一定的固定格式,文本展现出简明、紧凑的形式,从整体把握而言其本文正式性是商务英语最鲜明的特征。在商务英语语篇当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商务信函、会议纪要、广告形式、报告说明书、招投标意向书、商务合同以及其他相关的商务单据等等。特定的语篇在体裁上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在结构上存在特定的形式。如,在商务合同当中,具有篇章结构格式化的特征,其表达条目化、用词规范、内容完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得篇章更具严密性。而合同协议在贸易往来当中具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在对其进行翻译过程中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以及行文歧义,在文本形成过程中呈现严谨、准确的特征。从而体现出商务英语语篇的简短精悍。

四、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遵循的原则与策略

1.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遵循的原则。对于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来说,西方国家中的尤金·耐达的等值翻译理论是最具权威性的,对指导商务英语翻译具有指导性原则。其认为商务英语翻译的重点不要仅仅体现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应当突出行文特征,突出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言外之意,要求语言功能上与原文对等,这种理论研究对于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依据商务英语中正式的特征,为达到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功能性,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遵循文本完整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忠于原文的原则,不仅要体现出原文所呈现的思想内容,还应考虑到呈现原文在叙述过程中的语言风格。之所以遵循这样的原则,是因为在商务文本当中多用于商务信函、商务合同、保险、金融等方面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上面表现出内容的具备一定的严肃性,杜绝翻译者在翻译时随意表现。一旦原文信息出现错漏或造成遗漏的现象,对于经济贸易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2)遵循规范统一原则。遵循规范性原则是指译文的在行文过程中的语言要求以及行文方式必须依照商务文书的规范,言外之意,翻译者所呈现的文章就像经济贸易领域内的专业人员所写的一样。在文章中的应用术语以及句式的表达,都要符合商务文书的规范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要第一时间进行查阅、理解等。

2.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技巧。商务英语翻译遵循一定原则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策略技巧。首先,准确地翻译专业术语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准确而规范的翻译商务文本中的专业术语是在翻译过程中需额外注意的问题。商务文本当中多用于商务信函、商务合同、保险、金融等方面的应用,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经济、贸易、法律等,而这些领域中所存在专业术语不同,翻译时需更加注意。比如说,confirm这个词在译文中就存在不同的意思,有确认和保兑信用证两种含义。

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技巧不仅是体现在准确的专业术语方面,还包括翻译过程中依据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商务文本过程中要把握住商务文本的原文语气风格,通过整体把握,将原文语气风格呈现的过程,从而再现原文的特色特征。如,商务信函,其文本属于正式语体,在本文的应用当中更应该注重严谨的措辞,把握委婉的语气风格,加强礼节的重视程度。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体现原文的礼节性语气。如,在我国国内的商务信函信函中,多用贵公司、承蒙、烦请等敬辞。而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节性用语比较频繁,在信函往来中多注重彼此的有效联系,从而促进贸易往来,因此,恰当、有效的还原原文礼节性用语极为重要。

通过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了解,商务英语翻译呈现的必要性,并通过国内外商务英语翻译的现状分析其具体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将商务英语文本的特点一一呈现,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并保证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不难发现功能理论是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有效的指导商务英语在翻译时的实践应用,呈现出从功能角度研究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从而有效的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商务英语翻译在全球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逐渐上升。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往来当中,属于特殊用语,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与其他翻译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别。鉴于此,利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理论进行研究势必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依照功能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性,并依据国内外商务英语翻译的现状,从整体出发,结合国内外现状将商务英语文本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指导意义,并提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遵循的原则和策略,从而实现商务英语翻译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功能角度,商务英语翻译,指导原则,策略技巧

翻译原则和策略 篇2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做到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指译文 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真,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淳,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致。

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賂者丧。(苏洵《六国论》)译文:不 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吏国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格等,对于这些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意,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

(1)借喻。要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

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2)借代。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对那些运用了借代手法的地方应意译. 译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

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

(3)互文。互文乂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意思相同的部分合而为一。

原句:枝枝相度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树木的枝条和叶子互相後盖,交又掩映。

(4)合叙。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

原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5)委婉。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接说出其事.而是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传》)

译文:到职办理公事三年,给皇上上书,请求皇上让自己告老还乡。

(6)用典。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成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原句: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文化图式翻译原则与策略探析 篇3

关键词:文化图式;翻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8806

文化图式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通过先前经验而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1]29。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图式的翻译由于牵涉到源语文化语境和目标语文化语境而变得不易,只有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才能在正确解码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在译语中对源语文化图式进行恰到好处的编码。

一、文化图式翻译原则

所谓原则指的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根本准则,也可以理解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往往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只有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的。作为一种重要的跨语言文化交际媒介,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的文码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其语码与文码的转换适应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得到很好的生存。根据翻译行为理论,翻译是一种目的明确、重视结果的人类交际行为,其过程主要是传递信息以进行跨文化交际[2]。而决定翻译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文化图式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对文化图式的译语文本进行理解并能够对其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跨语境传播的目的。因此,文化图式翻译需要遵循文化顺应原则和文化传播原则,以让其翻译文本既能够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与接受,又能够很好地传播源语文化,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和享受到源语文化的美丽与魅力。

(一)文化顺应原则

Verschueren从语用学的视角提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3]。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协商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的特点。其中的顺应性是指为满足语境需要,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交际双方必须顺应文化语境才能交际成功[4]103。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以便顺应各种文化语境因素,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4]105。生物学上的顺应是指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或当生物迁入新环境时,生物对现有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过程。社会学上的顺应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两种不同的调适:一是人际关系的调适;二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调适。文化顺应则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之间为了交际的顺利与成功,相互调整文化表达与文化行为以适应他者文化语境。文化图式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顺应问题,遵循文化顺应的翻译原则。曾文雄、曹诚鹰将文化顺应的翻译界定为“基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本文化资本易于在西方传播而选择的翻译”[5]33。这种界定是基于“十大才子书”早期英译的西传模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如果不考虑特殊的语境,文化顺应翻译应该可以理解为“基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本文化资本易于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传播而选择的翻译”。在这一原则下,译者主要依据读者期盼、源语文本文化、译者自身能力等因素,灵活地选择文化融合的翻译策略[5]33。翻译文本的目标读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6]29。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这一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源语文化图式能在目标语读者中得到较好的接受,文化图式翻译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便是文化顺应原则,顺应目标语语言文化,让目标语读者能够通过读懂文化图式译语文本内容从而顺利地了解源语文化图式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实现文化图式翻译的信息传播功能。与此同时,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座重要桥梁,为不同文化语境的人们进行交际打造了一个跨越障碍的平台。而在这一平台上要彻底扫除障碍,就必须遵循文化顺应原则。也就是说,译者在对文化图式进行目标语编码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图式在译语文化语境的适应性。因为,适者才能生存。文化图式译者所建构的译语文本,只有适应新的文化语境,才能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所接受,才能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找到可以生存的沃土。

例1 原文:“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努力使自身发展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大力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

译文:As a Chinese saying goes,“Neighbors wish each other well, just as loved ones do to each other”. China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friendship and partnership with its neighbors, and ensure that China's development will bring even greater benefits to its neighbors. We will 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both Asia and the whole world.

原文出自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所发表的主旨演讲“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其中的“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一文化图式蕴含着中文独特的四字结构,铿锵有力,美轮美奂,朗朗上口,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思想,邻帮邻,亲帮亲,亲邻之间和谐共进。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这一文化图式编码为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Neighbors wish each other well, just as loved ones do to each other”

.,遵循了文化顺应的原则,有利于英语文化语境下读者与听众的理解与接受,并对此产生共鸣,进而可以深刻体会出习主席的大国元首风范和其致力于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实现共赢的外交思想。

例2 “ ‘老虎、‘苍蝇一起打。”

“ ‘老虎、‘苍蝇一起打。”出自于习总书记在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意思是在中央的反腐败工作中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一表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腐败 “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习总书记的这一经典语录蕴涵着严肃而形象生动的隐喻文化图式。在这一隐喻文化图式中,“老虎”是指那些极少数贪污腐败、影响恶劣的高官,“苍蝇”指的则是那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官小吏。如果我们将这一文化图式直译为:Tackle “tigers” and “flies” together.那么,英语文化语境的读者很有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遵循文化顺应的原则,将其译为目标语读者能够读懂的文本:Tackle both top corrupt officials and low-rank corrupt officials.

(二)文化传播原则

传播是人际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重要机制[7]。传播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目标十分重要的手段, 在确保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实现社会系统各部分协调与沟通、维持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均起着积极的作用[8]。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于: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文化传播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类”;通过传播认知文化,认知社会和人类自身,将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场变革[9]。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与文化,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座重要的桥梁供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卓有成效的交际[10]121。翻译在本质上与文化传播和大众传媒密不可分,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为如此,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在大量的书刊中作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而被介绍[11]9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跨语言文化传播也会日益频繁。要较好地实现不同语言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 我们就需要充分运用好翻译这一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10]121。文化全球化使人们把对翻译的认识从语言转换转向对现实的伦理政治的思考。一方面,译者应该采取现实的文化态度,顺应全球化的浪潮,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吸收先进的异质文化。另一方面,译者的翻译活动必须依托主体文化,并且为主体文化服务[12]16-17。

因此,在文化图式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文化顺应的因素,更要考虑到文化传播的职责,遵循翻译的文化传播原则,向目标语读者展示源语文化图式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例3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出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发表的重要演说《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这一文化图式的表层意思为:第一,鞋子是大是小,是紧是松,应该以脚的舒适度为宜,别人的鞋子再漂亮,未必适合自己的脚,盲目穿别人的鞋子,就是一种冒险;第二,什么样的鞋子合脚,脚最清楚,穿鞋的人最有发言权,别人说合脚或者不合脚都代替不了自己的真实判断。其深层的意思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能知道合适不合适,也可以指不要听信片面之言,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知道真实的情况。“鞋子合脚论”这一文化图式通常用在婚姻上,比如两口子过日子,其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艳羡不已或指指点点,都是一知半解,婚姻中的两口子最能感知甘苦。而习近平把这句话用在发展道路上,显得别致而新颖,恰如其分又举重若轻,让人想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更让人想到了道路自信。习主席在使用“鞋子理论”这一文化图式时,庄重中含有幽默,平实中又见风趣,既十分生动形象,又非常通俗易懂,感染力很强,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将其翻译成:Only the wearer of the shoes knows if they fit or not.恰当地传播了中国的俗语和隐喻文化,又将习主席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的主张得到了很好地展示。

例4 原文:毛泽东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坐南偏东,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

译文:The Former Residence of Chairman Mao is located at Shangwu Ground, Tudi Chong, Shaoshan Village, Shaoshan Township. It lies on the south, inclined to the east.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s lik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凹”. On the eastern side is Mao Zedongs home and on the western side is the neighbors. They share the same tangwu (the central room of a one-storey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 consisting of several rooms in a row).

本例中有两个典型的中国文化图式。一个是“‘凹字型建筑”,另一个是“堂屋”。 “‘凹字型建筑”文化图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风水文化和象形建筑文化,指的是根据风水的需要人们将建筑物建成一种特定的式样,从远处看起来像“凹”字型。“堂屋”文化图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居家与社交文化内涵,指的是旧式民居的起居活动空间,一般设计在房屋中间。堂屋是家庭起居和会客的场所,普通百姓也兼作餐厅。过去,堂屋正中央常设神龛和祖先神位,墙壁上常挂中堂画,中堂两侧有对联,也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

由于在文化图式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又要考虑到文化传播的使命,译者便需要遵循文化传播的原则,采用零翻译的方法,将源语文化图式原汁原味地在译语语境中得以重现[13]26。将零翻译界定为“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他认为,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二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该例中的第一个文化图式“‘凹字型建筑”的翻译采用的就是零翻译中的移译法(transference),即:将源语中的词汇直接“移植”到目的语当中[14]31。“凹”字在目的语中的成功“移植”生动形象地传播了中国传统的象形建筑文化。第二个文化图式“堂屋”的翻译采用了零翻译中的音译方法(transliteration),在目的语中用汉语拼音来表达有利于保持“堂屋”文化图式的原汁原味,从而传播了中国传统的乡村建筑与社交文化。当然,为了能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读懂这一文化图式所传递的基本文化信息,译者在括号中采用了注释这一补偿的方式,其目的也同样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

二、文化图式翻译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是宏观理论桥接翻译实践的必由之路,贯穿于整个翻译实践过程[15]2。是译者在将源语文本转换成目标语文本时采纳的步骤[16],就是为了产出翻译文本而根据具体的翻译实际而选择的翻译方案。文化图式翻译主要可以采取归化和异化两大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所遵循的是文化顺应原则,异化翻译策略所遵循的是文化传播原则。

(一) 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指的是译语文本在语言的表现上看不出翻译的痕迹。这样,译者便会隐身不见,语言也就透明通顺。这样的翻译往往根据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规范对译文来进行恰当的调整。选择归化策略主要理据就是为了方便目标语读者的阅读[17]21。归化翻译强调翻译的易读易懂,文风亲切,能让读者轻松接近“伟大的思想”和原文所表达的内容[18]5。归化翻译通常带回一个同样的、可认知的、甚至是熟悉的文化他者[12]28。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19]。归化追求译文符合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规范,能较好地满足目标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同时,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也有利于激活目标语读者的已存文化图式,从而便于理解译语文本[20]200。在归化翻译中,译者犹如一个能拉开语言和文化差异之帘的人,以便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与原信息的关联性[21]。这样的翻译遵循的是文化顺应原则,有利于源语文化图式在目标语读者中的瞬时理解和快速接受。因为,在译语文本编码的过程中,基于翻译的“译文与原文的解释性相似”实质,译者必须针对英语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即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相关图式。因此,文化图式翻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有利于实现文化顺应,让译语文本适应译语语言文化生态,以便能够得以很好的“生存”,与译语读者“和谐相处”。

例5 原文:那么最近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其含义是什么呢?它就是习主席阐述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译文:The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Dream” recently initiat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As President Xi explained, it means a prosperous and strong China,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contented lif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se aspects are three-in-one. None of them are dispensable.

原文出自2013年5月3日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青年破冰者”组织成立五周年晚宴上的主旨演讲:“中国梦,国家、民族和人民之梦”。其中除了“习主席”和“中国梦”被归化翻译成“President Xi”和“Chinese Dream”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图式也采用了归化翻译的策略,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一文化图式蕴含着习主席对中国梦的最好的诠释,承载着“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实质(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和人民的梦),正如习主席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这一文化图式的表述采用的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最为铿锵有力的四字结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优美的感染力。译文将其归化翻译为“a prosperous and strong China,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contented life for the Chinese people”有利于英语听众和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利于对“中国梦”文化在英语文化语境中的有效传播。

例6 原文: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许渊冲译)

《登鹳雀楼》全诗二十字,属于五言绝句,表达虽然朴素明白,内涵却是极其的丰富。且对仗极工,平仄压韵,十分精妙。源语中有两个数字文化图式:“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数字文化图式是中国特色的文字表达,蕴含的文化本义为“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即: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其文化喻意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即: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用异化的手段将原文中的两个数字文化图式分别翻译为“one-thousand-li sight”和“one storey”,译文读者会不好理解,许渊冲先生用归化的策略将其译为“a grander sight”和“a greater height”,既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有与原诗形式图式相匹配,起到了很好的押韵作用。

(二)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为归化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其作用在于在目标语文本中保留原语文本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用异化策略翻译出来的文本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享受到异域风情之美,感受到他者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17]22。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文化创新,在译语中产生变体,促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22]。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中由于保留了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色,从而将目标语读者置身于异域风情之中,接受文化他者的异样魅力的洗礼。也就是说,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19]42一方面,异化翻译将翻译作为再现另类文化的场点,从而把翻译提上了本土的文化政治议程;另一方面,这种另类文化姿态使异化翻译能够彰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性,发挥文化重构的作用[18]148。异化策略追求保留源语语言文化特色,既可以丰富目标语语言及文化,又可以较好地满足目标语读者对译语文本“陌生感”的需求。选择异化策略主要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洋味”。可以说,异化策略能够较好地帮助目标语读者建立新的异域文化图式,从而有效地实现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目的[20]200-201。这样的翻译遵循的是文化传播原则,有利于源语文化图式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在目标语读者中的传播。基于此,文化图式翻译可以在不影响目标语读者的信息摄取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异化策略,以有助于传播源语文化,让目标语读者能够通过译语文本了解源语文化图式所展现的独特文化,感受其文化的魅力,享受其文化大餐,实现文化图式翻译的文化传播目标,同时也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建立新的源语文化图式。

例7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22日中纪委全会上的讲话。其中的文化图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蕴含着以习总书记为首的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反腐智慧,也蕴涵着生动的语言魅力与刚劲有力,掷地有声。运用异化翻译的策略将其翻译为enclose power into the cage of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既可以彰显独特的中国语言文化(清新活泼的比喻语言文化图式)又可以彰显智慧坚定的反腐文化,让英语语言文化语境的读者沐浴特殊的“中国风”,感受到独特的中国文化之“洋味”。

例8 原文: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的庆祝活动,其中吃粽子、赛龙舟就是重要的习俗。

译文: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named the Duanwu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May 5 in the lunar calendar. With a history of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s. There are various celebrating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among which eating zongzi (rice dumplings, the steam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dragon boat race are important customs.

翻译原则和策略 篇4

所谓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指的是翻译人员应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储存、提取以及处理需要翻译的信息, 它不仅是对于语言之间的一种转换和信息的交换, 而且是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与融通, 因此, 做好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其前提就是必须掌握一定的策略和原则。

1 掌握基本商务英语词汇

1.1 掌握基本的、常用的商务英语专业术语

作为商务英语的翻译, 首先应该掌握普通的商业英语词汇, 因为词汇是翻译顺利进行的基础, 当商务英语翻译者拥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后, 可以很快地将其含义表述出来, 并有效提高在商业谈判或者业务往来活动的效率。例如, 对于在商务英语中常用的quotafree product (非配额) , anti-dumping measures (反倾销措施) 等词语都应该被翻译者熟练的掌握。因为这些都属于是比较专一的术语, 如果不能对这些术语有所了解, 而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 就会闹出许多的笑话。

1.2 区分专业词汇和准专业词汇

专业词汇指的是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只有专一的、单一含义的词汇;准专业词汇指的是在普通英语中, 其意思非常地熟悉, 而在商务英语中却拥有不同含义的一些词语, 例如, address在普通英语中是地址的意思, 但是在商务英语中, 就具有“满足 (客户要求) ”和“向…… (领导) 汇报工作或者作正式演说”的意思。如在:every effort is made to address customers’needs, 在这里address就是满足客户要求的意思, 其整句话的意思是说, “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尽量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意思。而在“the media relations manager addressed shareholders prior to the company’s merger with a Swedish company”这个句子中, address就译作“演讲”, 其整句话的意思是说, 媒体关系经理在与瑞士一家公司合并前向股东做演讲。Address除了以上的两种意思之外, 还有下面的意思, 在例句“in an attempt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major banks are about to offer start-up packages to assist new business”中, address是处理的意思, 整句话译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银行准备启动包协助新业务。”如同address这类型的准专业词汇在商务英语中还有很多。例如open policy cover应该译作“预约商业保险”, down payment应该译作 (分期付款中的) 首期付款。在以上所列举到的这些准专业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以及场合所派生出来的含义是不同的, 只有在翻译中准确地根据上下文对其进行推敲, 才能真正地做到所译结果的精准无误。

1.3 根据语境将半专业化词汇准确译出

所谓半专业化词汇, 指的是在商务英语中有些词汇的含义是从普通词汇中通过隐喻、暗喻的方式引申出来的, 这类词汇与准专业化词汇的区别在于准专业化才会在商务英语中的含义与普通词汇毫无关系, 而半专业化词汇在商务英语中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与普通词汇所具有的含义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adaption本来的意思是“适应”, 而在商务英语中, 其含义引申为“重新打造, 以适应本土化”。如在“adaption may need to be made in branding labeling, and packing of the product”中, 译为“要重新打造使得该商品适应本土化, 就必须在品牌标签和产品包装上下功夫”。再例如, addition在普通英语中的意思指的是增加, 加法, 但是在商务英语中, 其含义为 (某一产品系列中的) 新增产品, 如在“KR700 is the latest addition to our rage of fax machines”中, 指的就是新增商品。

2 熟悉简洁用语的含义

首先, 在商务英语中, 广泛而大量的存在缩写的情况和现象, 如M/I是marine insurance的缩写, 意思是海险, M/P是monthly investment plan的缩写, 意思是月度投资计划, M.M是mony market的缩写, 意思是货币市场, OT是overtime的缩写, 意思为加班。在翻译中, 作为翻译者应该对这些缩写、简写的含义十分明确, 这样既明确又节省时间,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 在商务英语中, 很多的词都并不是单词都是通过词缀构成的, 也就是说, 一部分词语是通过前缀或者后缀派生出来的, 如transshipment, 使用前后缀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简化行文, 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

3 注意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影响

商务英语是文化浸染的产物, 其中具有文化的因素, 因此, 翻译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语义转化, 而是不同文化和信息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由于言语的接受者和被译对象二者在文化上的差异始终存在, 所以, 在译作中, 必须保证两点, 首先就是将原文所具有的意思进行传达, 其次是要根据语言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以及文化用语习惯等因素来有效地让语言接受者接收信息, 最大限度地使语言传达者和语言接受者可以有效、及时地进行交流和互动。因而, 考虑文化因素是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课题。

3.1 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 所以也必然存在着对事物认知上的差异。例如在英语中, blue sky指的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蓝色一般象征着忧郁, 容易让人联想起倒霉一类的事情, 因而, blue sky stock指的是没有价值的股票。由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并没有蓝色所代表的这种说法, 因而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 不能直接的翻译为“蓝色的股票”, 所以说,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习惯。

3.2 数字认知方面的差异

在东西方文化中, 数字的表述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例如, “13”在西方国家是一个禁忌, 因为在圣经故事中, 耶稣被他的第13个门徒所出卖, 因而“13”就代表着不吉利的意思,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却没有这样的说法, 而在中国, 如6、8、9等数字有吉利的意思, 这又是西方文化里所没有的, 所以, 在作品牌名称的时候会用到9、6等数字的象征意义, 如“三九药业” (999药业) 。在做品牌出口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到各地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被出口禁忌的文化数字要切记小心, 否则会因此而贻误商机。

随着各国间的国际商务贸易事业的不断扩张, 在与国外人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 虽然有因为语言不同而造成的困难, 但更大程度上来说, 是由于各国之间文化差异而导致的, 因而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 文化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是进行贸易的双方避免失误的最有效措施。

因此, 在商务英语翻译之前, 商务英语翻译者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其翻译对象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 尊重和重视文化的差异。

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体风格

4.1 文体与句式、词汇

在英语中, 按照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 可以将英语分为五种类型的变体, 分别是庄重文体 (frozen style) 、商议文体 (consultative style) 、随意文体 (casual style) 、正式文体 (formal style) 、亲密文体 (intimate style) 。一般而言, 商务英语属于庄重文体, 是这五种文体变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 掌握其中正式的文体, 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思维上的清晰和有条理, 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专业准确和标准化的效果。因而,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 一定要注意在荟萃的选用上多秀雅而庄重的词汇, 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名词化结构来表现文体, 以使其显得规范。

除此以外, 在一些细小的环节如介词的选用上, 也尽量的避免选择专业性和规范性较强的一些, 这样可以反映文体的正式程度。如upon和on都是相同的意思, 一般的商务英语翻译中, 常常都选用前者, 其原因就是upon更加的正式。在英译汉中, 也同样是这样的, 必须选用正式的书面语来准确无误地表达意思, 而不用一些本身具有歧义和多意的句子, 这样会给贸易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因为在商务谈判中, 有时候会因为一个词的错误选用而造成贸易商的损失, 所以, 从文体到词汇再到句式的选择都要严谨, 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4.2 逻辑词与文体

在商务英语中, 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推理和判断以及逻辑关系, 如because, due to, owing to, because of, as a result of等表示原因, suppose, supposing, provide, providing等表示假设关系, but, however, nevertheless, otherwise等表示转折关系。

在英语的行文中, 随处都可以见到逻辑关系词, 这是因为在英语中特别重视形式逻辑和思维分析, 所以, 在行文中就在词语之间和句子之间借助各种逻辑关系词清楚表达思维逻辑和语意关系。

在商务英语中, 对一些特殊文件如合同、协议和法律条文的起草和翻译, 就必须做到专业、正式、准确, 从而确保这些文件的严肃性。例如, 在这些文件中, 如果要表达“事实上”这样的意思, 一般来说, 选用in effect而不选用in fact, 如果是表原因, 则多用by virtue of, 而不选用in due to。因为这些词语可以有效的保证不会因为掺杂口语表述而带来的误解, 使文体显得准确、正式、无误。

5 商务英语翻译的方式及其原则

商务英语的翻译在双方的商务贸易谈判和贸易往来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次贸易洽谈翻译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商贸谈判的结果, 以及贸易的发展方向。翻译作为一门技巧性学科, 其具有多种方法, 如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方法的选用并不是单一不变的,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以及所处的不同语境来灵活地运用某一种翻译方法, 或者将几种方法叠加, 但是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怎样的方法, 始终要以忠实原文、保证连贯性作为原则, 只有这样, 才能翻译出流畅而地道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龚敏.图式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4.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篇5

一、教学设计意义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计划,作为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通常包括:班级、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教具、学具准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设计、板书设计和自我分析等项目。

二、教学设计的要求 :

1、明确地制定教学目的,具体地规定出传授的基础知识、培养的基本技能和发展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2、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

3、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4、根据教学目的的进行学习评价,以便及时地控制、激励和调节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先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通过钻研教学大纲,了解教学目的,掌握教材体系,熟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出教学地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重新组织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足;易难适度,详略得当。选择教学方法主要根据具体地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来考虑。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情况及接受能力,以及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既要了解全班的一情况,又要了解个别差异,以便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圆满地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词泛指计策和谋略。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策划和谋略。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了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流程总是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的体现。最优的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试讨论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种基本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生成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

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观点最早可追溯至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充满唯物辨证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认知结构无法直接整合外部信息而引致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过程,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时,认知处于一种“平衡态”,当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平衡态”即被破坏,必须通过重组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寻找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斯腾伯尔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对知识意义的生成--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则研究“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知识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教学观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生成性教学”认为学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三)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以学生为中心”应体现如下三要素:

1.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生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

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的基本操作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应包括下列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进行目标分析,确定当前学习的“主题”。

2.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情境应尽可能真实,提供有助于意义生成的实例,并把注意集中于学习的主题。

3.信息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主题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应对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予以必要的帮助。

4.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如前所述,可采用指导生成型设计,或协作生成型设计,或独立生成型设计。但每一种设计都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

对于不同的层次的问题,学习过程设计应有所不同。生物学的学习一般有三种水平的问题;一是基础性问题。这是初等水平问题,多为陈述性知识,多用“同化”的学习方式。二是综合性问题。这是中等水平问题,一般属于程序性知识,要运用“同化”或“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要有利于能力培养。三是创新性问题。这是高等水平的问题,多用“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应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多向交流,以进一步挖掘主题的内涵,促进知识意义生成。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应包括:①创设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②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一步步生成后继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引导学生“学会做什么”,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要代替学生思维。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生成的要求。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五)优点与局限

生成性教学策略有许多优点。主要是:第一、促进智力发展。因为通过亲自建构知识意义,可以使学生按照将信息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知识和能力。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具有刺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知识意义生成的乐趣,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第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建构知识意义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经掌握,就具有强大的迁移价值。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自身能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所形成的记忆能长期保存下来。

生成性教学策略又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效率低。第二,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三,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问题意识,发现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确定有效的假设,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学习效果不理想。第四,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或许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等。

二、替代性教学策略

(一)理论依据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倾向于学生当前所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的材料,例如一个事实、一个概念、一个规则、一组联想、一种关系等加以组织、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认知结构的重组、丰富和发展。

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机械的、被动的。有效的替代性教学必须是有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替代性教学策略倾向于接受学习的理论观点。把接受学习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从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成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知识需要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因此奥苏伯尔强调,在理解接受性学习的概念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区分开来。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不是一回事。接受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机械学习则是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它是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可见,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同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区分开来。被动学习是与主动学习相对的,接受学习可以是主动的接受,也可以是被动接受,这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兴趣动机以及学习的能力和基础等原因有关。不能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划等号。因此,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为只有当联系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为此,要使替代性教学变得有意义,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学生要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的意向;

2.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与学生的“潜在发展区”相适应并具有逻辑意义,且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换言之,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作为新知识学习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可利用性。

(二)教学设计运用替代性策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替代性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教师只有把具备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其主要的原则是:

1.不断分化原则

不断分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对知识进行由上位到下位,由一般到个别的纵向组织,类似于循序渐进。过去,教师往往忽视知识的组织和呈现应当依照抽象和概括性来进行,结果使学生不能用先前学习的知识来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直接导致了机械学习和大量遗忘现象的产生。不断分化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呈现教学材料时,应首先介绍具有较高概括和包摄性的知识,然后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逐渐薄弱的知识,因为原先习得的包容范围较广的总体中掌握分化的方面较之从原先习得的分化的方面形成总体来得容易;个人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其头脑中的组织是由分层次的结构构成的,包摄最广的观念处于这一结构的项端并逐渐容纳范围较小的高度分化的命题、概念。通过不断分化的策略来呈现教材,学生学起来快,而且利于保持与迁移。

2.综合贯通原则

综合贯通就是从横的方面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消除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与混乱,以促使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综合贯通的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将前后出现的连续观念表面上或实质上不一致的地方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过去教师在讲解教材时,由于不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结果使学生不能区分表示相同意义的不同术语或者表示不同意义的相同术语间的区别和联系,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学生难以理解许多有联系的内容之间的共同特征,先前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为后继学习提供基础,直接导致了知识的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三)替代性教学策略的操作程序

替代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的呈现过程而不是发现过程,这并不等于替代性教学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替代性教学要成为有意义和学习过程,就必须有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其基本的实施程序如下:

1.呈现先行组织者

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 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上普遍高于新知识,也与学生个人的参照系相联系。这些引进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即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引进的内容是在呈现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定意义学习的心理趋向,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能根据先前的经验抽出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能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的联结点,以便在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认知结构相整合,使学生能借助组织者将学习的本质内容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

2.呈现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

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以讲授、讨论、实物、模型、挂图、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播放、布置作业等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一阶段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态度、经验等变量,运用能激起学生动机、适合学生的过去经验和现有能力,并能使材料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方法,以集中和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二是使学生明确了解材料的组织,形成整体的方向感。在呈现材料过程中,必须做到逻辑顺序明确可循,以便学生了解观念间的关联性。

3.做到整合协调

教师设法让教学把新信息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具体的做法是:⑴在决定知识“登记”到已有的那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切实有效的判断。⑵当新旧知识在进行联系时存在分歧或发生矛盾,需要进行调节,重新理解或表达新知识。⑶新知识要转化到学生个人的参照系中来,即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概念等联系,使旧知识成为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⑷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有概括、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新旧联系。⑸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优点与局限

替代性策略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局限性。其优点在于:

1.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学科知识。

2.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它对教学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

替代性策略的局限性:

1.学生付出的智力操作远不及生成性教学,因此信息加工不够深刻,思维和记忆效果可能不理想。

2.替代性教学有时太人为化和刻板化,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和刺激性,可能使学习中的意义习得缺乏个性化,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而缺乏学习的独立性。

3.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探究方面明显不如生成性教学。

三、指导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策略和替代性教学策略具有显著的区别,是相对对立的两种策略。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两者的优点都相得益彰,这是许多教学设计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可否找到一种适用面较广的“中间类型”的教学策略可资借鉴?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变化,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习倾向,构成教学的一些因素必须要考虑,影响教学的一些条件一定要满足,一些方式及其过程必然在学习中发生。因此,筛选和整合这些因素,将其置于有效的、整体的教学结构中,并找到一种正确描述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动力、要素及其关系的基本操作方法,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我们不妨把这种操作方法称为指导性教学策略。其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环节:

环节一: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增强兴趣

按心理学的二分法理论,课堂教学系统应包括非认知和认知两个子系统。没有非认知因素(即意向因素)参与的教学其结构是不完整的。人在“心不在焉”时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当学生的脑际中存在某些干扰学习的因素时,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便会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因此启动非认知系统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保障作用是教学结构设计的首要环节。

引导注意是让学生在身体、情绪等方面保持对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和兴奋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注意的重要手段;利用“刺激变换”技术引导学生的注意,其效果也十分显著,例如教师变换语音语调语速、目光手势、视像画面等能增强学生对信息接收的注意力。

明确意义必须是理论结合实际地使学生感到所学课题的生动、具体、有用,而不是抽象地空谈教学目的或机械呆板地把目标告诉学生。明确意义的过程应是在教学中不断进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开场白。

增强兴趣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高级形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巩固,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必须贯彻于教学的始终。

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增强兴趣是教学结构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机制,应当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来应用。它是达到高效率教学的“基石”。

环节二:刺激回忆,合理呈现,优化编码

本环节具有对知识、技能进行组织的功能,组织的工作是通过揭示信息的意义来获得的。

刺激回忆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演示、讨论、检查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当前学习课题有关的旧知能。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学习本身就是在旧知能的基础上对新知能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此,帮助学生回忆是学习新知能的前提。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任何习得的东西被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当新学习发生时,学习者必须从长时记忆中搜寻并提取某些与新知能有联系的信息。这种信息提取的过程就是回忆。

合理呈现是指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正确安排新信息呈现的科学逻辑顺序和心理逻辑顺序。学生在回忆之后,必须依靠联想或模拟的形式来展开学习的具体行为活动。合理呈现的目的在于促进联想和模拟,提高同化和顺应的质量和效率。联想的手段主要依靠视觉表象和语言表象。视觉表象指图片、图表、图形、坐标轴、实物乃至手势、符号等;语言表象指比喻、类比、隐喻、概念、原理、模型、理论、策略等。联想的策略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但不排除渐进中有跳跃,有序中有波动,逻辑思维中有直觉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模拟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经常要用模型、用实验演示,用图象,用原理来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关点、连接点和规律性,我们还常常在初步概括的基础上作不完善的假设,这种假设是尝试性的、未经验证的,用“如果……那么……”的句式进行思考。模拟的手法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容易,使外部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变得容易。

优化编码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将初步接受的新信息有效地贮存到长时记忆中。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这一信息加工方式称之为编码。不同类型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加工策略和方式。课堂传授信息可分为三大类:⑴陈述性信息。它是回答“是什么”的一类问题,主要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编码。也可用图象进行编码,或以命题-图象双重方式编码。⑵程序性信息。它是回答“怎么样”的一类问题,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进行编码。一个产生式通常表达为“如果……那么……”的形式。程序性信息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运用。⑶策略性信息。它是回答“为什么”是这样和“为什么”要这样的一类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信息。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学习者本人的学习活动,起着对学习活动“执行监控”的作用,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可见,优化编码的实质是必须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加工促进信息合理转换,使信息结构化,意义化。

环节三:尝试体验,评价反馈,掌握结构

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通过信息编码从而把信息贮存到长期记忆中,这表明学生已初步习得了新知能。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低级阶段。因为此时的习得仍然是肤浅的、表面的。其在记忆中的贮存还不能做到经久不忘。真正有效的学习还必须经历尝试体验,反馈评价直至掌握结构的环节。

尝试体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学习事物,促使自己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心智和身体反应的过程。例如在理解一个概念的基础上用这个概念推广开来去认识未知的同类事物,如用哺乳动物的概念去解释蝙蝠是不是哺乳动物。在知道一个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之后亲自动手来完成这个实验。所谓尝试、即学生跟新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当学生初步习得之后,教师就应通过适当的指导性练习让学生有机会尝试表现一番。借助学生的尝试,一方面教师能及时判断学生初步习得知能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中体验自己习得的正误程度。没有尝试体验,学生不可能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还似懂非懂,什么地方则完全没有理解,更不可能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知能。

体验是获得正确结果的感受。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评价。在学生的尝试体验中引进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重要工作。以往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教学结构设计中没有充分重视形成性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不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评等排序,而是传递某种反馈信息,让学生知道在尝试练习中所表现的行为正确与否或正确的程度如何,离预期的目标还有多少距离,为后继学习提供调控参照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形成一个结构。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上,从相互联系上掌握学科内容,理解所教学科的系统结构。这样才能根据这一结构,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结构,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结构。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呼后应,条理分明。学生在学习每一项知识的同时,应不断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能较系统地理解学科的完整结构。这是便于记忆,便于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力武器。尝试体验,评价反馈是掌握结构的前提,反之,掌握结构又是尝试体验评价反馈的基础。可想而知,对结构不甚了解,评价反馈的标准和尺度必然含糊不清。尝试评价与掌握结构两者既相互适应又相互转化。应当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四:重复训练,强化保持,迁移创造

重复知能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以反复运用为手段,将新知识的应用转变为自动化操作,形成习惯。重复知能训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重复知能训练与题海战术是两回事。它要求教师要在训练设计上下功夫,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周密安排训练步骤,适当控制训练的易难度,提高训练质量。

重复是为了强化。因此它需要经常性的评价反馈和矫正。重复训练设计本身也需要通过评价反馈来选择和调整合适的训练时间、方法、数量和频度。

强化是为了保持。通过练习而加强记忆,这是确定无疑的。机械的材料的学习若要达到长久保持,必须有大量的频繁的强化练习;有意义的材料的学习要获得长久保持,则要靠策略性和元认知的强化练习。我国古代就有“学而时习之”的体会。不论是机械性的或有意义的学习材料,都需要延时的、分散的、经常的练习和运用,才能达到长期保持,成为“习惯”的程度,或者说是一种自动化的程度。所谓自动化,意即在需要时可不加思索地回忆和运用。

究竟重复性练习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是多少才能巩固,至今没有一个定量的理论。至少我们知道,学生每天学习的材料,必须当天复习,即第一次复习的周期约为8小时,才能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强化,而且所复习的时间又较短。以后复习的周期可逐渐加长。第二次复习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是地球旋转的自然周期,人脑活动由兴奋到抑制,实际存在着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经过一天后,再

及时强化所学知识,则较为巩固。以后复习的周期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结构决定,例如一单元,一章后的系统训练要怎样设计好,这就要靠经验体会去做了。

保持是为了迁移。迁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⑴有关迁移的经验。⑵能回忆、选择跟新信息关系最密切的已掌握的概念、原理和过程。⑶新信息的基本方面跟以前体验过的习得材料的基本方面有相似之处。⑷处理新信息必需的反应和动作跟以前习得的所需的反应和动作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可见,知识如果不能保持,迁移就是一句空话。哲学上把保持看作是量变过程,把迁移看作的质变过程。教学心理学把保持看作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把迁移看作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因此保持是迁移的基础。保持和迁移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定的知识与一定的能力是相对应的,需要培养哪种能力,就要选择相对应的知识;需要掌握哪种知识,就要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更多知识。换言之,保持可以促进迁移,移迁则可以强化和丰富保持。

学会迁移才能学会创造。迁移实际上是创造的萌芽,创造的本质仍可理解为迁移,只不过它是较为复杂的高级的迁移。对中小学生来说,创造常常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当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能迁移、扩展到一种变化了的新情境或新任务中去,这就是一种创造,或者说,学生能完成一次难度较大的迁移,就可视为创造。

浅谈专业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篇6

关键词:专业翻译;原则;要求;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巨大缺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以往传统的培养翻译人才的 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整个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要与传统的培养方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并且越发严重。

一、翻译的原则

(一)动宾连接原则

在英译汉时,有许多翻译错误来源于动宾短语的翻译不当。许多人在翻译时常常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左到右来确定动宾短语的翻译,即先确定动词的含义和翻译,再确定宾语的含义和翻译。但事实上,这种译法很容易造成译文的动宾短语搭配不当。

(二)换序原则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遇到宾语特别长的句子时,很多人往往容易根据习惯亦步亦趋地处理主、谓、宾的关系,结果导致中文译文的宾语过长,整个句子显得头轻脚重,不符合汉语习惯。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取换序原则:先把宾语译出,然后再译主语和谓语。

(三)忠实性原则

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当发起者、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发生利益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

(四)目的法则

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除目的规则外,目的论还有连贯性规则和忠实规则。前者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后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中,语际连贯次要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目的规则是普遍适用的规则,而连贯性规则和忠实性规则则是特殊规则。

二、翻译中的相关要求

英语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当然好的翻译,两者都能做。也有只做其中一种的。有了基本素质后,就要多积累,多练习,无他捷径,为多看,多读,多听,多译,多想。6级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英语专业的8级,也只是作为翻译奠基石,基本功。文学著作的研读,是一个高级翻译的必修课。按照一本英国文学史或美国文学史的内容,读读其中重要的著作,背下优美的诗歌和戏剧,记下动人的描写等等。所以很多公司才只聘用英语专业的翻译,因为其他专业鲜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这么多英语基础培养。还有读报,读杂志,科普书籍等等就不赘述了。这就是多看,多读。一个独立胜任的翻译不仅要听懂BBC,CNN,还要听懂各种口音,印度的,阿拉伯的,美国的,英国的,澳大利亚的,市井的,高雅的等等。

多译。联系笔译可以自己找英文练习翻译成中文,中文翻译成英文,翻译完后自己看看通顺不,让身边的人看看是不是像中文,像英文,有没有中式英文,或者英式中文。具体的推荐你找一个笔译教材来看。口译联系方法,就是听一段英文,做好笔记,然后自己用汉语说出来,反之亦然。具体方法也参考口译教材。养成自己的笔记方式,翻译节奏。同传建议不要随便训练,最好报培训班学习基本,再自己练习,不然恐误入歧途。最后,要多想,总结每次翻译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

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一)加强语言能力培养

翻译这门学科要求学习者具有非常全面的语言知识,所以在翻译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章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中西方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注重汉语基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学习,适当开设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写作及中国文化等课程,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学生就不会因为英汉语言基本功的欠缺而影响翻译能力的发挥。

(二)建立实践教学课程

建立实践教学课程非常重要,学生会在这门课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提前接触真实的翻译文本,教学中加入各种应用文翻译,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的应用文翻译技巧,了解不同翻译领域所需的翻译素养,以此确定今后自己感兴趣的翻译方向,通过这样的课程来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所要从事的翻译领域。在实践教学课程中不设定固定教材,可以找来公司财物报表、房屋租赁合同、旅游宣传手册、食品药品说明书等实用翻译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翻译。这样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就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加了解目前世界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和现状,很好地使课程讲授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鼓励自主学习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推荐最新的不同体裁的优秀翻译文本,要求学生多阅读英汉科普文献或相关书籍,也可以指定一些实战模拟的翻译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术语词汇量、提高语言及专业能力,还可以弥补因授课时间有限导致的练习不足。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就专业翻译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了分析,认为专业翻译应当在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加强训练,同时本文提出了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相关专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2:289-296.

[2]安利红,黄小昱.语篇翻译教学研究──以俄语专业翻译教学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03:51-57.

商业英语广告翻译原则与策略 篇7

一、商业广告的翻译方法

广告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语言, 其翻译方法亦是多变的, 译者在翻译英语广告时必须打破成规, 突破寇准原文的翻译方法, 在保持原文意义的情况下, 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 严复老先生曾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即忠实原文, 言辞长达、有文采。因此, 广告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就是要达到不偏离原文的意图和宗旨, 在此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商业活动特点进行灵活变通, 进而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 呈现广告的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实现其经济价值。从翻译角度来看, 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译法。直译法主要采取一一对译的方法, 将源语言的语法结构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进行一一转换, 同时表达句子表层和深层的意思, 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必须注意, 从而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广告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2.意译法。相对于直译法而言, 意译法比较灵活、自由, 在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在民族文化上的差异, 其译文在读者看来比较地道、容易理解。意译法的宗旨是:取原文内容舍其形式。

3.创意法。所谓创意法, 就是在简单的翻译方法不能完成翻译目的时, 但其并不是简单的创造, 而是突破源语言的句式和内容, 通过使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修辞, 淋漓尽致地表达源语言的意义。

4.音译法。音译法即利用英文商标发音, 找到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英文商标大多采用音译法来进行宣传, 通过音译法可以保持原商标名的音韵之美, 且能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 更好地宣传产品, 使其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5.套译法。套译法是英语广告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方法, 那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对译语国家文化传统和表达习惯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套用了译语中的固有表达模式后, 翻译出符合读者心理的琅琅上口、生动形象的译文。

二、商业广告的翻译原则

商业英语广告不仅应具有经济价值、更应具有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

1.商业英语广告具有语言魅力和活力的广告, 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诱导消费、促进企业的发展, 所以在进行英语广告翻译时, 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 音美。这就是说, 商业广告必须要有其独特的音韵美, 节奏感鲜明、生动形象。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Good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此译文不仅句式工整, 韵律也较齐, 对原文的发挥淋漓尽致。这则广告语言优美, 符合人们饮咖啡时的恰意心境, 使人在醇厚的咖啡浓香中产生美好的联想。

(2) 形美。形美即要求商业广告翻译过程中避免生僻字眼的出现, 一定要遵循简单易懂、容易记忆的原则。如东芝电子的广告: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拥有东芝, 拥有世界) 此广告语言恰当得体、精炼易懂, 以小见大, 便于记忆。

(3) 意美。所谓意美即意境之美。如万宝路香烟广告Cometo where the flavor is. Marlboro Country (光临风韵之境—万宝路世界) , 此广告译文意境优美, 大大的激发了消费者的兴趣及购买欲望, 提升了万宝路香烟的形象, 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

2.商业广告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此特点决定了商业广告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 广告应富有创意, 具有语言魅力和活力。因此, 在进行广告英语翻译时遵循以下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1) 诱导原则。商业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诱导其购买行为。因此, 在翻译商业广告时, 可参考“挨达” (AIDA) 原则。“挨达”即“挨次而达”之意。挨达 (AIDA) 原则, 即A (Attention) 注意;I (Interest) 兴趣; D (Desire) 意愿;A (Action) 行动。

(2) 灵活原则。在进行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时, 掌握语言的灵活性是十分重要的, 缺乏灵活性不仅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 而且可能损害其原则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商业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多个领域, 因此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 可参照“10C”原则, 即:Conciseness ( 简洁) 、Clearness (清楚) 、Correctness (正确) 、Courtesy (礼貌) 、Concreteness (具体) 、Character (个性) 、Concinnity ( 优美) 、Completeness (完整) 、Considerateness (体贴) 、Conscientiousness (诚意) 。

根据产品的类型、服务对象、宣传目的、信息手段、文化语境等不同因素来考虑译入语言词语的选择。比如该“简洁”时, 就尽可能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源语尽可能多的信息;该传达“个性”特征时, 就尽量运用相关语言句式、修辞手段等以展现出产品或服务的独到之处。这样的广告语言针对性强, 且风格、特色各异, 容易达到商业广告希望取得的效果。例如:摩尔香烟广告:I’m More satisfied. (摩尔上口, 感觉更优。) 在这则广告中, more是双关语, 既表示“更加, 更多”, 也同时是香烟品牌名称“摩尔”。此则广告灵活巧妙的运用双关手法, 所以在翻译时也不需要逐字处理, 需要运用灵活的语言, 使译文能完整地表达出此产品的特点以及该广告语的内涵。

(3) 自然原则。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 只求字面对应英汉互译是不可以的, 我们还要考虑各个国家不同的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不会显得生硬, 更不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因此, 在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 应提前对译入语的国家背景风俗等进行了解, 使用其国民所能接受语言表达方式, 用自然顺畅的语言来传达出源语言的信息。只有这样的语言才会使消费者倍感亲切, 才能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从而更好地宣传广告。例如:李维斯牛仔服饰广告:Levi’s: quality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质量与风格共存”) 。作为世界著名的牛仔品牌之一, 它的产品一直以个性化的特点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众所周知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李维斯牛仔服饰在不断变化的时尚浪潮中, 紧紧抓住年轻人向往“酷”的特点, 从而保持品牌的新鲜和持久的诱惑力, 得到了消费者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条广告语的翻译采用了反说正译, 自然流畅地突出了此产品的特点。

(4) 准确原则。商业英语广告的主要功能是尽可能地传播商品信息、引导消费行为、激发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 这就意味着实现商业广告的功能的前提必须是准确。译文的准确性可视为广告翻译的生命, 如果译入语误传了源语的广告信息, 就会导致错误的广告效果。这种错误的信息不仅会误导消费者, 而且会给商家信誉带来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因此, 我们在进行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时, 首先要详细了解该产品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背景, 千万不可以信手拈来。例如:轩尼诗酒广告: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 (对我而言, 过去平淡无其;而未来, 却是绚烂缤纷) 此句如果望文生义, 再与中国家电的发展相联系, “black and white”就极有可能想到是指黑白电视机, 而“color”自然就是“彩电”了, 这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由此可见, 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 对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多么重要。

(5) 生动原则。商业英语广告的目的就是要打动消费者, 激发其购买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根据需要, 精心遣词造句, 酌情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段等, 从而使译文生动、形象、引起注意、耐人寻味, 以征服消费者。商务广告语常用的句式有:陈述句:You can’t beatthe feeling.挡不住的感觉 (可口可乐) ;疑问句:Don’t eventhink about it.可乐分享?想都别想! (百事可乐) ;感叹句: Impossible is nothing!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阿迪达斯) ;省略句、短语、词组等:Engineered to move the human spirit. 人类精神的动力。 (梅·塞德斯—奔驰) 。

商业英语广告的语言魅力不仅展现在各种句式中, 也常常通过一些修辞手段来展现语言的魅力, 例如:双关:冰淇淋广告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宠爱自己, 不损形体) 该冰淇淋专为节食者生产。英文广告语中的“spoil”既有“溺爱”又有“损害”之意, 形成语意双关, 提醒大家关爱自己, 在“尽兴”吃冰淇淋的同时, 也让大家放心不会发胖, “不会损害体形”, 语言生动、幽默, 吸引消费者; 比喻:旅馆广告What it’s like to be small but good. (旅店虽小, 服务周到) ;夸张:欧米茄表广告The Sign of excellence. (凝聚典雅) ;对偶:食品广告Once tasted, always loved. (一旦品尝, 爱之终生) ;押韵:汽车广告Most Spacious andLuxurious. (空间宽敞, 豪华舒畅) ;重复:招聘广告A NewYear, A New Career. (迎新年, 换新岗) 等。

由上可见, 灵活恰当地运用英语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段, 往往能使简单的语言产生独特的效果, 易读易记, 给人留下生动形象, 耐人回味, 同时使广告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从而增加语言的魅力, 更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综上所述, 商业英语广告作为英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其进行翻译时, 我们应充分理解广告的内涵, 注重中英文化差异, 恰当的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 遵循基本的翻译原则, 使广告译文充分展示信、达、雅的翻译风格, 收到达意传神的表达效果, 发挥广告的经济价值、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 更好的把产品展示在国际舞台, 提升我国企业的形象, 促进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昭伟.新汉英翻译实务[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汉英公示语翻译原则及策略研究 篇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国内各大城市也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突出表现便是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国际形象建设, 特别是文化形象建设。最引人注目、最直观的一个体现便是各大城市的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 这不但影响到外国友人在中国的吃穿住用行, 还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 因此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虽然已有许多人认识到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重要意义, 但却对双语公示语建设中的问题认识不足, 认为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就是一个将汉语公示语翻译成英语的语言符号转换过程。基于这种认识, 我国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探讨我国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建设方法。

二、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问题分析

许多学者往往将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汉英公示语翻译的问题。虽然后者是前者的核心问题, 但在研究过程中却不能将两者简单地等同化, 汉英公示语建设涉及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本部分将就当前我国双语公示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一) 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理念不清

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 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许多城市都开始使用双语公示语标识, 给城市街道、公共场所的中文公示语配以相应的英文, 但在此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交际信息的冗余、篡改、文化移植的冲突等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理念不清。

戴宗显和吕和发将公示语定义为:“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 与其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戴宗显, 吕和发2005:38-39) 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公示语的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正确行为的必要信息, 具有指示、提示和限制和强制等功能。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首先要明确汉、英语公示语的不同读者群体以及各自履行的功能, 厘清双语之间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双语公示语建设理念。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由于读者群的不同, 汉英双语公示语并不存在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 双语公示语的建设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将汉语公示语转换成英语的过程。

而译者以及双语公示语建设的负责部门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是依旧依照翻译忠实的原则, 认为汉语中所有的公示语, 都应用对应的英语表达出来。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 一些令英语读者不知所云的英语公示语或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毫无意义的公示语纷纷出现, 如许多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公示语是不需要相应的英语公示语的。此外, 还有一些公示语翻译成英语会损害我们国民的形象, 如有些地方有“禁止随地大小便”的标识, 就不宜译为英语公示语。

因此, 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理念不清是导致英语公示语冗余信息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应首先厘清那些信息需要以双语公示语的形式来显示, 哪些只需要有汉语公示语, 这也是进行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首要工作。

(二) 语言问题

语言问题是双语公示语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表现方式多样, 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表达错误。如在天津公示语建设中, 天津湾地铁站被翻译成Tianjin One Station, 按现在通行的汉英翻译标准, 地名应采取汉语拼音直译的方式, 因此应译成Tianjinwan Station;再如某酒店将其门前摆放的“专用停车位”英文标识译为RESERVE。专用停车位这一公示语的汉语意思是已经被占用的车位, 从时间上看应是完成时, 从语态上应是被动语态, 因此其对应的英文应该为RESERVED。

二是英语句式冗长, 不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习惯。天津643路公交车内的“红色座椅为老幼病残孕专座”的英文标识Red Seats Reserved for seniors, children, pregnant women,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但这一通过直译方式得到的译文过于冗长, 因为与汉字相比, 英语占据的空间很长, 导致直译出的译文不符合公示语短小精悍的特点, 且略显生硬。若将其换成courtesy seats, 既简单易懂又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三是翻译不统一。翻译不统一的例子在公示语翻译中可谓比比皆是。如天津大学城地铁站的温馨提示语“小心碰头”, 其译文是Mind Your Head;而在在南楼地铁站, 同样的公示语却被翻译成Careful Your Head。相比较而言, 前一译文更加地道、简练且语意明确。再如地铁防护门上的“当心夹手”, 译文是Careful, Hand Pinching, 而地铁车厢内的“当心夹手”却被译为Mind Your Hand。两个公示语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但其意思都是当心门在滑动时夹到您的手。两者相比, 第二个译文意义更为明确, 使读者能够知道是由于门体滑动可能夹到手, 进而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因此应统一为第二种译文。

四是由于印刷导致的错误。例如, 天津水上公园的“游乐园购票处”的英文标识是AMUSE MENT PARK TICKET SERVICE, 其中, AMUSE MENT中间多打了一个空格, 令读者不知所云。同样也是在这个公园中, “导游地图”的英文标识被做成了Torist Guiding Map, 显然tourist漏掉了字母u。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译者、公示语制作者、监督者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由于译者双语能力不强, 不熟悉英文公示语的行文习惯, 在翻译中忽视了公示语的文体特殊性, 甚至以为翻译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 在翻译中对原文亦步亦趋, 从而导致译文质量不高。其次, 公示语标牌制作者的疏忽大意也会导致一些印刷错误。此外, 监督者监管力度不够也是不恰当的英译公示语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文化误译

任何一种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公示语自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 这种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明显不同。能否成功地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 处理好两种语言所处文化之间的差异, 是衡量公示语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公示语翻译时, 如果译者不能透彻的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

在中国许多公共场所都有“老人优先”的标识, 许多地方都将这一标示译成了Old People Getting on First, 这一翻译译法表现了译者典型的文化误读, 因为在西方社会“老”意味着“无用”和“生命走向终结”, 人们忌用该词来表达年长的概念, 因此这一译法让英文读者难以接受, 甚至反感。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 Citizens First。

但是在公示语翻译中也应该避免另外一个极端, 那就是一味地采用过滤掉文化差异、透明的公示语翻译方法也会阻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让读者无法了解异域文化, 甚至形成文化的误译。如在翻译“鱼米之乡”时, 就没有必要非得照搬英语中的land of milk and honey, 可直接将其译为land of fish and rice, 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又可以让英文读者理解该标识的含义, 可谓一举两得。

三、公示语翻译的原则

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建设, 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 而是用双语提供信息的行为。因此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并不要求英语一定要忠实地再现汉语的内容。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译者要根据接受者的需求来筛选哪些信息需要传递, 然后用恰当的英文把信息再现出来, 从而实现公示语承载的交际功能。因此, 汉语公示语的英语表达, 是另外一套服务于英语受众的独立存在的文本。如在翻译“小草微微笑, 请你走便道”时, 若依照传统的翻译方式, 译文应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为Little grass issmiling gently, 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其实汉语原文只是提供这样一个信息, 即“不要踩草坪”, 只不过是汉语此类起提示功能的公示语多习惯用各种修辞格来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但在实现相同功能时英语却往往习惯用简洁明了的公示语, 因此原文可译为Keep off the grass。

由上述讨论可以看出, 汉英双语公示语翻译的原则不再是传统翻译观中的忠实性原则, 而是以是否能够实现相同或相似的“语用功能”为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译者可以忽略原文的语言形式, 抛弃汉英两个公示语在表面形式上的对等, 重视读者的文化习惯与接受能力, 努力实现公示语翻译的信息等效, 以达到相同的交际目的。

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除了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语用功能对等”的原则之外, 还应遵循“统一性”和“规范性”原则, 此处的“统一”是指使用习惯、表达风格的统一。

四、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方案

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所涉及的问题远非单纯的语言转换问题, 它还涉及公示语使用对象的确定、公示语的规范与统一和公示语的制作, 双语公示语的建设者也涉及双语公示语建设的发起者、管理者、译者和双语公示语的制作者。因此在双语公示语的建设方案包括双语公示语信息的筛选与确定、公示语的翻译、公示语的规范与统一和公示语的制作与监管等。

(一) 筛选与确定公示语的双语信息

在进行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时, 首先应对汉英公示语的服务对象与需求有深入了解, 明确英语公示语的服务对象是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人群, 其需求与汉语公示语读者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汉语公示语都要有相应的英语公示语, 在一些涉及不到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读者时就没有必要设立英语标示牌, “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明确规定……确实有需要用英文的地方, 才加上英文, 并不是所有的标牌都加上英文” (黄德先2009:32) 。比如现在许多医院都有关于医保使用流程的说明, 这些说明就没有必要配以英文标示。因此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的首要工作是进行信息的筛选与确定, 根据“相关———必要性原则”来筛选、确定哪些信息需要以双语的形式呈现。

(二) 采用恰当的公示语翻译策略

在确定需要以双语形式呈现给译者的信息之后, 就进入了翻译阶段。公示语的翻译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 在公示语翻译中, 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语用对等”原则, “译者应首先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谭载喜1999:11) 为实现这一目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借用的方法, 这也是公示语翻译的首选方法。若英语中已经存在使用情景相同、功能一致的规范文本, 译者应首先考虑“借用”, 而不是再根据汉语文本生成英语文本。“借用”又可分为直接借用和间接借用, “如果英语中有现成的对应的表达方式, 我们就可以直接照搬 (Borrow) ”, (丁衡祁2006:42) 即为直接借用。如在翻译“售票处”这一公示语时, 可直接使用英语中的标准用语“Ticket Office”。“如果英语里有类似的表达, 我们就可以参照它加以改造 (Adapt) ”, (丁衡祁2006:42) 即间接借用, 也就是灵活地借用英语中类似的结构和语言来翻译汉语中的公示语, 使译文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在运用“借用”这一方法进行公示语翻译时应注意借用的标准和局限性。有时一条汉语公示语在英语中会有多个版本。在借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英语的各种变体, 如美式英语、英式英语等, 还应注意公示语使用场合的区别。以“厕所”一词为例。有人认为其对应语WC太粗俗, 指的是“茅坑”, 可恰恰有人在欧洲发现大量使用WC。而在北美最常用的是rest room, 但澳大利亚人却不懂它。也有人说美国英语用washroom, 英国英语要用bathroom。因此当英语中存在多个对应语时, 译者的最佳选择一般是采用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分歧最小的语言作为翻译的参照。

若英语中无相应的可直接借用的平行文本, 译者则需要依据“语用对等”的原则, 将汉语公示语译成相应的英语。Newmark (2001) 将所有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表达型文本, 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二是信息型文本, 如报刊文章, 真实性和语言的外部现实;三是号召型文本, 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号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之上, 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作两种翻译策略, 不同类型的文本其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如表达型文本和信息型文本应该以语义翻译为主, 而号召型文本则可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显然, 公示语以号召型功能为主。因此在翻译中不必拘泥于原语的形式, 原文只做参考, 在必要的地方可作适当的语法和词汇的调整, 以便更好地实现原文的功能。

(三) 设定专门机构规范并审查公示语的翻译

一个城市的双语公示语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涉及语言文字管理、市容管理等许多部门, 而且汉英双语公示语语料的采集、翻译也涉及交通、教育、旅游、医疗等诸多领域, 因此不是凭单凭某个译者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众多译者和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努力。因此, 在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协调与双语公示语建设相关部门的工作, 同时建立一支专业的公示语翻译队伍, 负责制定公示语翻译、采集的标准。以此为依据, 进行公示语的采集、翻译和审定, 做到公示语翻译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五、结语

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汉英公示语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推动了我国汉英公示语的翻译水平, 扩展了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视域。但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建设却不等同于翻译这一单纯地语言转换过程, 它还涉及译前信息的筛选、翻译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和译后成果的使用。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理念不清是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双语公示语建设应首先明确英汉公示语的使用对象不同, 汉语公示语中有些信息只对汉语读者意义, 因此在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中, 两者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 只有那些对英语读者有意义的公示语才有必要设定英语表达法。由于公示语属于号召型文本, 因此在汉英公示语翻译中, 应依据“语用对等”的原则, 采取“交际翻译”的策略, 将英语中没有平行文本的汉语公示语译为英语, 同时建立专门机构对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进行统一管理, 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推动我国的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

参考文献

Newmark, P.200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戴宗显, 吕和发.2005.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 (6) .

丁衡祁.2006.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 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 (6) .

翻译原则和策略 篇9

一、中国外交新词的语言特征

外交新词包括全新词、外来词和新义旧词。全新词是根据具体的外交工作衍生的全新词汇, 用来表达新的概念和新的政策等等;外来词是从外语中引进的词汇;新义旧词指的是将旧的词汇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赋予新的含义。本文的“中国外交新词”指的是中国政府在外交场合和外交工作中根究国际形势提出的新术语和新概念, 是广义上的一种外交新词, 其主要作用时反应国家政策、执政纲领和治国理念。例如“以和为贵”和“中国特色大外交”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与重大外交事件有关的新词, 例如“撞机事件”。

这些新词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 具有政治敏感性, 这些在外交活动中涌现的新词大多数与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有关, 这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其次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征, 承载着典型的中国文化;最后是富有新意, 内涵丰富, 新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新”,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动向。

中国外交新词在外交领域中表达的涵义具有专门性和单一性, 语义具有很高的单义性、浓缩性和排他性, 没有一词多义或者同义词的形象, 不容易产生歧义;另外, 在语言结构上, 新词具有短小精悍和简单明了的特点, 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二、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现状及问题

中国外交新词在外交翻译中属于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中国外交新词在西方国家的外交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中国的外交活动日益频繁, 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的同时, 应当确立一套可操作性的翻译原则, 让中国外交新词为西方国家所接受。

1.政治敏感性不强, 翻译不准确。部分外交新词未能给出明确的政治内涵, 在某些敏感词汇的翻译中, 采用了简单的翻译方法, 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语言中的民族色彩与政治导向, 导致了西方媒体的套用, 未能有效的表达谴责或者支持的思想。例如在“窜访”的翻译中, 外交部曾直译成“visit”, 不能表现中国民众对达赖进行“窜访”活动意图分裂民族的强烈反对情感。

2.规范化意识不强、译名不统一。某些重要的外交新词没有统一的译名, 版本太多太杂, 政治界、学术界和新闻界分别采用自己的方法, 不仅没有统一, 甚至大相径庭。有时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个网站中同一名词居然出现多种翻译。这种一词多译的现象导致国外媒体的困惑和猜忌, 甚至把它炒作成“中国威胁论”。

3.术语国际标准化意识不强, 译文不专业。部分部门在翻译中国外交新词时文体观念和专业意识不强, 采用通俗的译法, 解释繁杂, 这种译法冗长, 语体不正式, 用词不简洁, 不符合外交术语和国际惯例的文体特征。例如在表达中美关系时, “利益攸关者”简单的按照汉语意思表达为“participants with related interests”, 不但冗长, 而且没能恰当的表达中美的友好关系。

三、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原则

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涉及语言学和外交学两个领域, 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专业性, 这就需要外交译员要同时具备源语和目标语两种文化, 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郑重差异性和外交思想。因为外交语言和其他语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别, 需要外交译员在实践中研究外交术语和概念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特征, 运用有效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传递源语的情感意义和政治信息。

1 . 政治等效原则。基于中国外交新词的民族性和政治性, 在对外翻译中, 应当将政治等效性作为首要原则。政治等效原则, 即外交翻译应当准确和忠实的反应源语的政治语境和政治原则, 同时应当运用双方均能接受的译语来进行表达, 让外交双方得到等值的政治信息, 让译文发挥与原作相同的交际作用。中国外交新词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变化,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关系, 因此, 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政治等效是优先考虑的翻译原则。

外交新词不仅要关注其概念意义, 同时应当分析其政治内涵和语境意义。例如, 近年来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概念, 外交部没有按照西方语言的传统将“以人为本”翻译成“humanism”, 而是创造性的将之翻译成“putting people first”。表面上看, 两种翻译似乎意义相同, 其实不然, 虽然两者都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但是前者表现的偏向于个人主义, 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优先, 而后者则表现的意义偏向于大众利益, 重点在于为民众服务。因此, 对外翻译中, 除了要遵循政治等效的原则, 还应当充分考虑其政治内涵。

2 . 专业表达原则。根据外交语言的文体特征和表达习惯, 在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应当将专业表达列为重要的表达原则。专业表达原则, 就是在翻译外交新词时, 译文应当表达专业、经济和简洁, 符合外交语言习惯, 译名不能太过冗长也不能俗气, 太过直白和庸俗, 就会导致“用俗语翻译概念”的错误, 违背了“用术语翻译术语”“用概念翻译概念”的原则。造成概念或者术语翻译走样和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外交译员的知识不扎实, 这就要求译者熟悉中国外交政策, 同时要充分了解西方国家国际关系理论。例如在表达中美关系时, “利益攸关者”不能简单的按照汉语意思表达为“participants with related interests”, 应当采用“术语翻译术语”的原则, 将其翻译成“stakeholder”。

3.译名统一原则。译名统一是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和焦点问题。译名统一, 即对于同一个外交新词, 采用统一的译名, 一般的要求“一名一译”而不是“一名多译”。近年来,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译名统一的实践活动, 促进了外交新词的规范翻译。尽管如此, 我国在外交另一中仍然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外交新词的政治等效性, 应当加快译名统一的工作进程。

例如在“中国梦”, 西方的主流媒体译法颇多, 没有统一的译名, 不能让西方的读者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梦”的正确译法应当采用“the Chinese Dream”这种译法符合政治等效性原则, 同时也遵循了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

4.约定俗成原则。约定俗成原则是近代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阐述译名的原则。约定俗成原则, 指的是按照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运用习惯, 沿用已久的译名不能轻易更改。近年来, 中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经常运用“科学发展观”, 早期我国将“科学发展观”直译成“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这在西方读者中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不少读者片面的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重视“科技”的发展, 因为在西方的语言中“science”专指科学, 而在中国语言中, “科学”的内涵广泛, 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但是, 经过了多年的时间, 这种译法已经被西方国家认同和接受。这种虽然有明显错误但是沿用已久的译名, 虽然不符合专业原则, 但是还是不能轻易更改。

四、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策略

1.处理好四大原则之间的关系。要想做好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工作, 首先要处理好四大原则之间的关系。四大原则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理想的译文应当符合所有的原则例如外交热词“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如果翻译成“the East China Sea issue”和“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就十分恰当, 符合所有的翻译原则。这两个翻译都有关键词“China”, 表现了中国政府对于主权强烈的政治立场, 是较为理想和标准的译文, 能够让西方的读者了解到中国所表达的含义。如果简单地将“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如果翻译成“the East Sea issue”和“the South Sea issue”, 不仅没有成功的表达其含义, 同时还造成了歧义。

在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 有时四大原则之间会出现冲突, 新词的翻译不能同时满足四大翻译原则, 这时候就要优先选择政治等效原则, 政治等效原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翻译原则, 其他的原则应当做出牺牲和让步。在进行有争议的地名翻译时, 我国外事部坚持遵循政治等效原则为主、其他原则为辅的翻译原则, 常常采用音译的方法, 将富有争议的地区名称进行音译, 避免使用其他国家采用的名称, 以此来表现中国对于该地区的主权。例如, 在近年来热议的话题“钓鱼岛”所有权中, 中日对“钓鱼岛”的英译都十分敏感, 日本和其西方盟友国都将钓鱼岛翻译成“the Senkaku Islands” (尖阁列岛) , 而我国一律将“钓鱼岛”按照汉语拼音翻译成“the Diaoyu Islands”, 这种半音半译的方法, 既不能让西方国家钻语言的空子, 同时也符合对外翻译原则。再比如,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我国出现了“开放政策”这一新词, 当时翻译成“open policy”这种形式, 但是由于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 曾经一度被西方的学者翻译成“opendoor policy”这种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很容易将读者引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采用的“开放门户政策”的误导中。所以我国坚持以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为基础, 将其翻译成“open policy”, 虽然没有迎合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 但是恰当的表达了中国“开放政策”的思想。

2.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政策建议。中国外交新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 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承担着表现对外政策的重要责任。在进行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时, 应当充分考虑外交新词的特点以及政治现状, 遵循政治等效、专业表达、译名统一和约定俗成的原则, 并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 同时处理好四大翻译原则之间的关系。

外交新词在外交翻译中是一大难题,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 随着外交活动的增多, 其难度也不断增加。译名的规范化与统一化体现了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 同时也是外交能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重视和推行, 应当成立相应的“中国对外翻译委员会”, 由外交部领导, 其他部委、媒体和外国专家共同参加, 对外交术语翻译原则进行统一规定, 确立并发布中国外交新词的权威译本。另外, 要加强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模式的创新, 加大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工作力度。例如在2008年成立的由中国外文局与英国外交部共同成立的中英联合翻译工作委员会就是良好的典范, 该委员会通过与中国的长期合作, 不但稳固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还推动了英国民众对中国政策的理解。在网络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应当建立权威的、系统的和开放的对外在线术语语库, 为新形势下的国家外交工作提供支持, 向世界表现强大的中国, 推动中国在国际上的进步。

经济与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 外交是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工作关系着外交工作是否顺利, 应当受到国家的重视, 国家应当加大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工作的力度, 增加工作的投资, 完善对外翻译工作的策略, 为国家外交工作提供保证与支持。同时希望广大的外文译员加强学习, 稳固自己的基础知识, 同时广泛了解国家对外政策与西方文化思想, 在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工作中能够翻译出更加优秀的译本, 为中国的外交活动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中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唐璐.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2012 (12) .

翻译原则和策略 篇10

目前公认的地铁站名英译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因为它们举办过2008年奥运会(北京)和2010年世博会(上海)等国际大型活动,很多专家专门研究讨论过全城市的标识语情况,经多年努力,翻译情况已经被大部分受众所接受,成了其他城市借鉴讨论的标杆。西安地铁的站名翻译和全国其他城市不一样,它以全部用汉语拼音来作为地铁站名英译的城市获得瞩目。

2 对大写拼音译法的争论

西安地铁建成稍晚,2011年逐步投入使用,站名英译却并未传承北京、上海这种“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的主流英译方式,而是全部使用大写汉语拼音的方式。刚开始网友、市民纷纷吐槽,本地人看着头疼,外国人也很难看懂。1号线、2号线全部使用大写拼音并投入使用,2016年底即将通车的3号线也将沿用大写拼音翻译方式。

多年的争论持续在三个焦点问题上,一是地铁站名翻译的标准是什么?二是大写拼音式英译是否有内涵?三是西安地铁在站名翻译策略选择上是如何考虑的?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1 地铁站名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目前中国各大城市地铁站英语翻译都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标准,天津、哈尔滨、大连、西安等北方城市采用全拼。地名采用拼音没有争议,但是火车站、机场等采用如:北客站BEIKEZHAN、沈阳站SHENYANGZHAN、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IANJIN BINHAI GUOJI JICHANG受到很多批评。而其他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苏州等地的铁路、车站、机场、大学等多用意译。

2.2 大写拼音式英译是否有内涵?

2.2.1 人名、地名拼写从要求和执行上持续规范

早在1978年,为了消除我国人名、地名存在长期混乱现象,尤其是在罗马字母拼写方面,国务院就批转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其中1977年8月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会上通过了我国提出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的提案。文件中明确规定“在各外语中地名的专名部分原则上音译,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区、江、河、湖、海等)采取意译。”将近40年来,国际交流愈发广泛和深入,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出现的中国人名地名越来越多。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上中国队队员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出现。可是拼写情况还是相当随意,何时大小写、如何准确地音节连接、姓前还是名前的争辩等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2.2.2 翻译策略不能一刀切

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名翻译都被吐槽过,主要是因为国家没有出台相关规定,到底是应该音译还是意译还是音译加意译?有些地名如果全部意译,很难表达中文的独有韵味,对于外国人问路来说也非常不方便。有些地名全部音译,又显得非常奇怪和不标准。大部分人觉得还是音译意译相结合比较好。但具体规定还需要国家出台规定进行规范,纯地名音译,功能性站名应当意译,地名+功能性站名混合翻译。但是也不能生硬地按照规定来,更应该考虑方便外国人问路为原则。比如国际港务区、保税区,看似是没有地名的功能性车站,但是如果把这两个站名意译,则非常不方便外国人在西安问路。

2.3 策略选择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3.1 国际惯例

根据“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地名的名称往往是确认领土主权归属的一个重要标志。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发布相关文件、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发布会议决议,都明文要求采用汉语拼音作为表述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是经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的,符合世界各国拼写本国地名的国际惯例。在德国、法国等地,地名都用当地语言,因为地名对游客来说都是“符号”,只要容易辨认即可。俄罗斯、日本等国有地铁站名音译的惯例。日本地铁几乎所有站名都用音译,即使是功能性指示性名称也一律采用音译。日本的Sushi,Ramen,Gyoza等一律音译,既保证文化含义的准确传达,也从侧面推广了本国语言文化。

2.3.2 国家标准

1984年我国颁发《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1987年发文要求《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告》,2008年发布GB17733-2008《地名标志》国家标准。2008年以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等各地的公共场所英译规范相继出台,主导的思想也从以前的地名意译转化为拼音音译。2012年,铁道部发文要求铁路车站的站名的英文拼写统一用汉语拼音,比如“地名+方向”的站名,方位词一律用汉语拼音。北京南的英文名以前是Bei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更改为Bei Jing Nan Railway Station。所以西安地铁目前为止1、2、3号线英文站名全部采用大写汉语拼音译法,也是遵循了国家标准规定。

2.3.3 便民为先

不规范的地名翻译还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国际交往带来不便甚至混乱。不论标准本身如何,统一标准最关键。地铁命名原则是要有明确的指位性、指向性、标识性,更多的还是市民的习惯称谓。地铁站名英译时也要起到基本的交通指引作用,方便外国人向本地人问路。站名表达准确到位、指向性强,让被问的市民一听站名,就知道外国人想去哪儿。国际上交互词汇一般是同音不转意。大部分市民还是认可全拼音的做法,外国人可以凭借读音问路。事实上国人去伦敦、去纽约,确认地铁的名称也是看字母、拼发音。

2.3.4 推销文化

正确而规范地翻译中国地名,对于维护我国主权意义非同寻常。任何情况下,每个国家都有推销自己文化的意愿,每个国民都应该有推广自己语言文化的意识。为了展示中国元素,交通大学抛弃了交通transportation这个词,把汉语拼音交通Jiaotong用进了自己的英语名称;中央民族大学采用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作为自己的官方译名。所以要重视拼音音译站名,这样每天人流量巨大的地铁站名才能更好地推广和展示中国元素。

我们说Zhong Lou就是要让外国人学会说“钟楼”的中文发音,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汉语的力量,才能推广中国文化。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地铁站名是让外国人尊重中国文化的一种行为,而且也推动了汉语言的发扬光大。汉语拼音取代英语,可以防止我们的母语受到外国文化侵害。为了集中体现国际大都市的现代风采,挖掘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安地铁公司在重点车站的站厅布置了大面积的文化墙,配合汉语拼音的英译,强烈突出了各站所属区域的文化特色和西安的文化底蕴。

3 结语

正是因为遵循了国际惯例、国家标准、便民为先、推销文化四个原则,西安地铁才选用了汉语拼音音译的策略。地铁站名的双语标识,不仅具有标识和导向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安的城市建设水平和文化意识的觉醒。随着经济交流、文化融合,外国游客了解了更多的地名、典故、历史故事等方面的背景,才更能体会诸如西安地名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摘要:西安地铁站名英译一直很受争议。西安地铁公司不拘泥于“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的主流英译方式,全部采用大写的汉语拼音(音译)。选择汉语拼音译法策略是遵循了国际惯例、国家标准、便民为先、推销文化四个原则的结果。

关键词:西安地铁,汉语拼音译法,策略选择,原则

参考文献

[1]葛校琴,季正明.地名英译何去何从[J].上海翻译,2006(3):57-59.

[2]连真然.论《中国地名汉英翻译词典》的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12(4):44-47.

[3]石乐.北京地铁站名英译探析[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6):35-38.

中学语法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篇11

中学语法教学的原则就是张志公先生生前多次强调的六字方针:“精要、好懂、管用。”如果基本做到这六个字,语法教学就有生命力,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面貌。我们体会在这六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用”。如果学习语法能够使学生语言错误大幅度减少,语言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就是说使学生真正尝到学的甜头、教师真正尝到教的甜头,那么就是付出一些辛劳的代价也是划算的、值得的。语法知识对人们阅读写作具有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自从科学的语法学诞生之后,仅凭感性领悟语法规律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在近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例如鲁迅、毛泽东、老舍、钱钟书等都曾经学习、涉猎过语法学,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至于具体到在中学教学语法是否“管用”,当然还有采用什么体系、突出哪些重点、运用何种方法的问题。

我们理解所谓“精要”,是指讲授的语法知识要少而精,抽象的语法术语要尽可能地少,而“精要”的尺度实际也在于“管用”,我们要讲授那些真正能够满足中学生语法分析和表达需要的知识,对那些不大管用的知识则不必涉及,已有的也要舍弃。“精要”也并不是说在教材中讲述语法的内容越少越好、篇幅越小越好。我们知道,教学中的精讲往往是和多练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语法术语本身的难度是有定的,不通过通俗化的讲解和反复练习,又怎么能做到“好懂”?目前教材中的语法知识讲解太少,一个概念往往只有一句说明、一个例句,也没有配套的练习,只有干巴巴的条条,这就难怪学生不重视而且没有学习兴趣了。

语法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相对于文学的形象性来说,确实是难懂的。但是抽象的语法规律概括性强,作为思维模式和分析工具,学生一旦掌握将终生受益。怎样把抽象的规则化为“好懂”的知识,在“好懂”“管用”之间找到互通的桥梁,这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为使我们的语法教学真正贯彻“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我们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提高语法教学质量入手走出“淡化”的怪圈。

首先,我们认为,采取“灵活性”策略,选择更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我们多年从事语法教学的经验来看,汉语教学语法中最管用的知识莫过于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分(外加独立语)的分析,句子的构造便一目了然,进而可以检查成分是否多余或残缺、结构是否混乱、成分之间是否搭配,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作文造句是有直接帮助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暂拟中学教学语法系统”之所以得到广泛普及而影响深远,与句子成分分析法的采用是有直接关系的。句子成分分析在“精要”“好懂”方面也占有优势,主、谓、宾是骨干成分,定、状、补是修饰成分。抓住骨干,找出枝叶,句子的脉络就清楚了,而且在书本上就可以画线分析,使用方便,省时省力。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分析方法上游移不定,或成分,或层次,两种分析方法并存。在成分分析中,无形中增加“中心语”的概念,加大了分析理解难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层次分析进入中学语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分析手续烦琐、耗费篇幅,层层切分割裂了句子整体的结构和语义,对学生造句改错的实际帮助不大。其后果直接导致了80年代后出现的“淡化”呼声。

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出发,可以考虑在中学阶段暂不运用层次分析来分析单句。将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教给学生后,使他们能够识别句子成分的构成就可以了,在中学阶段应重点学习并主要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列出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单句的成分和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五种短语的结构,这正为传统句子成分分析的回归提供了契机。教学语法应该主要采用传统语法而不是形式主义语法,这在各国的母语教学,甚至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都是如此。

在我国,一些语法学者常以“不科学”为由诘难句子成分分析法,其实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有局限性,“科学”往往只是相对的,也要受实践的检验,“管用”就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现代语法学的发展也证明,传统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句本位”“找中心词”都不是缺点。在面临“淡化”危机的时刻,回归传统,恢复句子成分分析不失为良策,也是“精要、好懂、管用”原则的合理诉求。

我们注意到,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八年级下,75页),把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分开,又在主语的下面画双横线,定语标志圆括号在双横线之上,中心语下没有标志;谓语下面画单横线,宾语下面画波浪线,宾语的定语在单横线和波浪线之上。如此叠床架屋的分析,仅仅是为了追求层次性,实在是与“精要、好懂”的原则相背。可能编者也觉得繁琐,在“长单句的分析”(八年级下册,147页)中,又丢掉了主语和谓语的下画线标志。这种标记法实际远不如传统分析法将中心词划为主语谓语简单明了。

这套教材在介绍语法知识时(八年级下,21页)说:“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这种从词组本位语法观出发的定义对一个初中孩子来说是费解的,如同没有解释。在复句分类(九年级上,29页、36页)中,抛弃了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的传统,改为“因果类复句”和“非因果类复句”两大类,这种分类从逻辑学角度看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整个语法学界持这种分类的人并不多见。如果连教师都对其中的道理感到生疏,那又怎么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呢?总之,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出发审视中学语法教学,有一些内容确实是需要加以改进的,在这里需要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完全不必受专家语法的框框束缚,我们并不是说中学语法教学不要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但是吸收哪些需要选择、需要过程,要先回归到稳固的基础上站稳脚跟,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其次,中学语法教学应采取“融入性”策略,将语法知识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目前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显得与课文内容脱节,似乎与课文教学是两回事,是课文之外的附属品。实际上,语文课本中的现代作品都是精心遴选出来的,本身就应该是现代语法的典范,应该起到语法规范读本和教学语料库的作用。诚然,某些作品中也有少数旧时的、方言的语法现象,这只需甄别便无关大局。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课文内容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汉语词类表(实词)在词类举例中,分别摘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中的例句,从中标出各类词语,这样的做法效果就很好。学生不仅会感到亲切,也很容易理解。其实要是将词类表分散在相关课文的后面,作为练习题处理,画线后让学生说出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再引出词类名称,效果会更好。

国外英语语法教学讲究“隐性”教学法,就是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把语法知识巧妙地融到阅读和作文教学内容中去,尽量少涉及语法术语,让学生通过具体鲜活的语言材料理解抽象的语法概念,这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法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采用这种隐性教学方法。当然,让课文内容和语法知识巧妙地融合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系统工程,涉及教材的设计编写,需要教学科研人员通力合作,长期努力。不过在目前情况下,从现有教材课文中筛选出典型的例句,作为语法教学之用,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可以编一本语法教学参考书,例句尽由课文中择取,实在不够,也可以考虑小学教材中学生熟悉的用例。例如可以通过朱自清《春》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认识简单主谓句的结构,了解其中的“东风”“脚步”“脸”都是表示“什么”的成分,而“来”“近”“红”都是表示“怎么样”的成分。这样即便不说术语,学生头脑中也会产生规律性的认识。等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主语”“谓语”等术语便可以出来,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去判定课文中的句子,自己搜集例子。这样学生便能以活的语言现象为依据,由浅入深地了解语法概念,学会语法分析。

在“融入性”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适量,注意循序渐进。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篇目虽然有限,但是其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也是相当复杂的,有的现象连语法学家也不能轻而易举地给出满意的解释,要想让中学生百分之百地分析正确是不现实的。当然,我们的语法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应该对课文中的语法现象展开深入研究,以“一桶水”的知识量去指导“一碗水”。但是在教学中应切记“精要、好懂、管用”的教学原则,把握知识难度,在义务教育阶段,重在打好基础,建立基本概念,应用性、研究性的学习探究可以留待高中阶段进行。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是十分关键的,这就需要让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分析练习以获得成功感,充分调动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融入性”教学向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我们所教的知识“少”但必须“精”。毋庸讳言,现行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就精确性而言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汉语词类表(实词)动词举例中有“上前”和“退后”,严格地讲,其中的动词应为“上”和“退”,“前”和“后”应为方位词宾语。该教材九年级上册在“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知识栏中认为“身体健康了,精神就好起来了”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203页),实际上加进关联词语句子反而会不自然。

为实现“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走出语法教学的困境,我们认为还应该打破原有语法知识的局限,实行“结合性”策略,其中包括与同语法关系密切的修辞、逻辑知识的结合。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讲如何提高表达效果的。逻辑是思维的规律,是讲概念、判断、推理的。语法要“管用”,有必要跟修辞、逻辑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各种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将有用的知识熔为一炉,相互结合,反倒能起到优势互补、充分解释语言现象的作用。例如讲授汉语的词类知识完全可以和修辞中词语的选用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中讲清各类词的用法,在基本用法之外还有活用,在正确运用的基础上,还有好不好的问题。这样以修辞带动语法,语法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在具体鲜活的语言事实中学会分析和运用,这种知识也一定是最管用的。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用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名词“樱花”和“富士山”,就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东瀛当时的情景中去。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其中的动词“耸”非常突出,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又和“富士山”对应。下文写清国留学生的头发“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然后用了一个形容词“标致”——“实在标致极了”。这是嘲讽式的反语。教师在讲这段课文时,如果能结合修辞讲这几个词的词性,那么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有具体的认识,同时也会大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就能说明修辞和语法结合的必要性。其中有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词语及句式的提问:“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这两个问题确实能够启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思考,设计得很好,其中实际是包括语法知识的。因为从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看,语法在前,修辞在后,修辞是对语法常规的突破。从语法角度说,这里既有句式语序问题,也有词语搭配问题,而它们正是修辞得以理解的基础。如果按照语法常规表达,这句话应说成“嫩绿的小草不知不觉地从土里长出来”。而课文中的句子定语后置,或者说定语独立为另外分句的谓语,这样就使得长句化短,更加口语化,同时也突出了后置成分“嫩嫩的,绿绿的”。还有就是按照语法常规,与植物名词“草”搭配的动词应该是非自主动词“长”,这里用了自主动词“钻”,表示自主的、有意识的动作。做状语的副词“偷偷地”一般是述人的,所以这里说“小草”“偷偷地”“钻出来”是语法上的超常搭配,构成了修辞上的比拟,从而将春天的小草人物化,描画得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的兴奋心情。语法和修辞的关系本来就是非常密切的,在教学中将它们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之更加“管用”。

逻辑知识和语法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的“研讨与练习”针对课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提问:“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就涉及逻辑和语法。说“大约孔乙己死了”是盖然判断,表示有可能,尚未确定和证明;而“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必然判断,表示客观规律,必然如此。从逻辑上说,这句话确实是矛盾的。但是从语言表达上说,这两个副词的共现是完全可以的。“大约”是句首状语,“的确”是句中状语。看似矛盾的两个副词,一个是主观性表达,一个是客观性表达。也就是说,作者从主观上估计孔乙己可能已死,但是无从证实;从客观上看,孔乙己作为穷困落魄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死又是必然的。从语法和逻辑两方面去分析这个句子,才能理解其深刻的语义内容。采取结合性策略既教了语法知识,也教了逻辑知识,而且使语法知识能够直接为课文教学服务。

结合性策略也包括语法知识内部的结合。中学语法教学既以管用为首要原则,完全可以把用词和词组识别、句子成分分析、复句分析、常见语病等知识打通,随教学需要而介绍、运用。例如我们谈到朱自清《春》的语言分析、词类和析句知识就是同时出现的。在课文分析或作文教学中要多谈现象,少纠缠术语。等到初中阶段后期,再系统地加以归纳总结,尽量用分析过的事实做例子,从而上升为理论认识。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而可行的。

总之,改进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本文提出的灵活性、融入性、结合性策略只是初步的建议,还要有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支撑。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翻译原则和策略 篇12

1 商务英语中的翻译原则

1.1 忠实原则

在商务英语中, 忠实原则是首要的, 所指的是在句子结构与用词方面完全对照源语言表达, 不刻意语法, 并准确地用源语言进行信息译文语言的传达表述, 以实现信息的等值效果, 让所翻译的文本准确灵活, 不刻意呆板, 且严肃又有意境, 在整个文本翻译中, 最大限度忠实原文, 表达连贯。在商务文本中, 文本连贯性是个突出特点, 国际商务翻译中的忠实性主要体现于译文与商务术语精确对译, 以确保译文庄重、简练并规范。如:该合同受到中国法律的管辖, 应该按照中国法律进行解释。翻译成英文为:The contract shall be governed by and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China.在英文翻译中, 并没有完全的忠实原文, 法律是件严肃的事情, 用interpreted或explain并不正式, 无法有效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在此可用construe一词, 以彰显法律的严肃性, 更为符合法律的特质。忠实原则可理解成译文要最大限度喝原文准确性相对应, 专业术语要准确恰当, 特别是强调原文传递信息准确性, 不能含糊、失真, 防止国际商务由于不准确翻译出现误解, 造成纠纷与冲突, 带来严重后果。又如:上海SFECO拥有5个控股子公司。译文为:Shanghai SFECO Group has 5 share-holding companies.在此处share-holding company所指的是“持有或控制某公司股权的股东公司”, 该句译文意思是5个公司持有上海SFECO Group的股份, 换句话说, 这5个公司是“老子”公司, 与中文原意显然是不符合的。可翻译成:Shanghai SFECO Group holds shares of 5 subsidiary companies.或Shanghai SFECO Group is a holding company of 5 subsidiary companies.

1.2 表达准确

在国际贸易当中, 商务英语专门应用在商务活动中, 其翻译应遵循表达的逻辑、准确与时效性, 语言应符合准确简练性, 商务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语言是不能太随便的, 思维条理应准确清晰, 并且表达足够精炼。如:让我国生产更多对路适销的出口商品, 以换取更多外汇。其译文可翻译成:All these will no doubt help promote China's export trade.在此处, 英文翻译就将中文进行了简化处理。又如:如蒙早日寄来产品册或者样品, 我方不胜感激。英文可翻译成: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a brochure or samples could be forwarded to us soon.在该句中, 将不胜感激翻译为be grateful或appreciated if表达, 在商务信函中是常用表达, 不仅非常正式, 还非常有礼貌性。商务英语表达时, 要注意语言简练, 没有啰嗦性, 使得商务英语表达更有时效性与逻辑性。

1.3 其他翻译原则

商务文本应该重视信息的传达效果, 不仅要信息传递准确, 即产品信息的价格与特点等, 以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活动, 对于商务合同与法律活动, 以责任义务及告示陈述清楚为主, 商务文本的形式不同, 翻译方式是不同的, 像法律与商务合同, 多数用功能归化原则, 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便于合同贯彻执行。在广告翻译上, 要注重译文宣传的效果, 在保持原意基础上, 不必拘泥于原有文字的字字相对, 让广告更具宣传性, 如:它保持了典雅细致、酱香浓郁、回味悠长与协调丰满等贵州茅台特点。可翻译成:It possesses unique flavor and style and is an extremely enjoyable drink.我国经常用典雅细致、酱香浓郁及回味悠长等词来形容酒的口感好, 不过西方人不经常喝白酒, 对于白酒口感方面没有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按照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 西方消费者是难以接受的, 将其运用特殊具体的说法进行概括化, 并给予笼统描述, 更能表达原文信息, 让西方消费者了解原文想表达意义, 还能让翻译更为简洁。商务英语翻译中, 还应遵循完整、准确、具体、体谅与礼貌等原则, 其中, 完整原则所指的是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要完整, 没有遗漏, 便于接受者能全部接收;具体原则所指的是商务文本的表达应该明确具体, 并且有说服力, 像询盘、协议与还盘等, 要用数据信息与具体事实来陈述;体谅原则就需要顾及别人感受、要求与愿望, 从别人角度来陈述, 不是从个人态度进行表达;礼貌原则需要商务文本的语言更为委婉坦诚, 并顾及对方的体会, 体现对方的利益, 便于接受。

2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2.1 文化差异理解

在国际贸易中, 文化差异是引发误解的主要点, 一些词汇, 在英语与汉语涵义中是不对等的, 致使翻译不准确, 造成表达或理解上存在偏差, 如:love me, love my dog.此处表现了西方人对dog的钟情, 而在我国提及狗, 有种污蔑人的感觉, 在西方国家表达的是友好与忠诚, 翻译时, 也就不能按字面进行翻译了, 可翻译成爱屋及乌之意。Green绿色在中国是宁静与生机活力之意, 在英语当中是嫉妒之意;在西方国家, 认为13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在中国, 4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因与死有谐音。在商务英语翻译中, 要有效应对文化差异, 需要充分掌握不同文化知识, 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背景, 使其具有跨文化翻译能力, 特别是具有多种含义习语与词语, 通过规范的句型、用语与格式, 充分展现商务英语中的商务特点,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当中, 套语与固定句式运用较多, 格式具有固定性。因此, 在翻译中, 可尽量运用常见固定模式与套路, 防止文化差异出现误译, 促进国际贸易间的商务活动开展。

2.2 专业英语理解

对于从事专业英语翻译的工作者而言, 专业背景知识与专业界定理解是很重要的, 在不同专业当中, 某词语的含义是不同的, 上下文不同, 表达意义也有可能不同, 不了解有关专业知识内容, 词语上下文不关注, 是很难忠实表达或者准确翻译的。如:If a particular cargo is partially damaged, the damage is called particular average.与It’s obvious that the products are below average quality.在前个句子里, particular average为“单独海损”之意, 主要指保险业当中, 因海上事故所出现的部分损失;后个句子里的average为“平均的”之意, 在不同语境下, 两个词的含义是不同的。专业界定是非常严格的, 专业内涵不了解, 翻译表达就会不准确, 难以有个清新概念, 如:The arrivals do not conform to the sample.在此句中, 将arrival词直接插入译文, 无法正确表达原文意义, 需要进一步给予引申。又如real estate包含房地产, 不过不仅仅指房地产, 还可翻译成不动产。在商务英语翻译当中, 要注意语言转换, 以及内容信息转换, 促进跨文化间的信息交流沟通。

2.3 功能对等标准

在商务英语当中, 功能对等为最高翻译标准, 是由美国的奈达所提出, 主要强调读者反应, 读者对译文反应, 应该与原文反应等同, 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之后, 翻译文章和原文在文体、语言与文化背景等方面均能划上等号, 以做到准确与忠实, 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 应该以忠实原文为基础, 翻译信息和原文传递信息与传递信息要确保一直, 在内容上, 确保信息等值, 语言与行文方法均要与商务文献行为与语言规范相符, 以确保翻译信息的可靠准确, 促进国际间的贸易活动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喜峰.关于商务英语翻译原则的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上一篇:自信价值下一篇: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