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则与策略

2024-07-06

规划原则与策略(共12篇)

规划原则与策略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组织发展要使用的人才种类和要吸纳和保全人才资源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要寻求技术经济优化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数量, 在市场竞争中夺得优势, 实现组织目标, 是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将组织外与组织经营活动相关的人力资源纳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之中成为必然, 谁抢先进行这一系统工程的研究, 谁就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指的是人力的发展管理。通过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 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规划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规划。通俗地讲, 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了说明人力资源部门未来要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计划密切相关, 它是达成企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能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相背离。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不论组织在内部采用多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组织竞争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为了冲破这种桎梏, 组织必然要策划如何有效利用组织外部的人力资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任务中直接或间接为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服务。因此, 在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原则:

(一) 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

人力资源规划只有充分地考虑了内外环境的变化, 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 真正的做到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内部变化主要是指销售的变化、开发的变化, 或者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化, 还有公司员工流动的变化等等;外部变化指社会消费市场的变化、政府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的变化等等。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和风险分析, 最好能有面对风险的应急策略。

(二) 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 才可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三) 保障企业和员工长期的利益。

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面向企业的计划, 也是面向员工的规划。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 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 则会有损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 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长期利益的规划, 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规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需调整的策略

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始终不可能自然地处于平衡状态。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始终处于供需平衡状态。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调整分为人力缺乏调整和人力过剩调整两部分。

(一) 人力缺乏调整策略。

(1) 外部招聘。外部招聘是最常用的人力缺乏调整方法, 当人力资源总量缺乏时, 采用此种方法比较有效。但如果企业有内部调整、内部晋升等计划, 则应该先实施这些计划, 将外部招聘放在最后使用。 (2) 内部招聘。内部招聘是指当企业出现职务空缺时, 优先由企业内部员工调整到该职务的方法。它的优点首先是丰富了员工的工作,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其次, 它还节省了外部招聘成本。利用“内部招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实施内部调整计划。在人力资源部发布招聘需求时, 先在企业内部发布, 欢迎企业内部员工积极应聘, 任职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和外部招聘相同。当企业内部员工应聘成功后, 对员工的职务进行正式调整, 员工空出的岗位还可以继续进行内部招聘。当内部招聘无人能胜任时, 进行外部招聘。 (3) 内部晋升。当较高层次的职务出现空缺时, 优先提拔企业内部的员工。在许多企业里, 内部晋升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员工的提升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 也是对员工的激励。由于内部员工更加了解企业的情况, 会比外部招聘人员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节省外部招聘成本。 (4) 继任计划。继任计划在国外比较流行。具体做法是, 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的每位管理人员进行详细的调查, 并与决策组确定哪些人有权利升迁到更高层次的位置。然后制定相应的“职业计划储备组织评价图”, 列出岗位可以替换的人选。当然上述的所有内容均属于企业的机密。 (5) 技能培训。对公司现有员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 使之不仅能适应当前的工作, 还能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这样, 就为内部晋升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如果企业即将出现经营转型, 企业应该及时向员工培训新的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 以保证企业在转型后, 原有的员工能够符合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防止了企业的冗员现象。

(二) 人力过剩调整方法。

(1) 提前退休。企业可以适当地放宽退休的年龄和条件限制, 促使更多的员工提前退休。如果将退休的条件修改为有足够的吸引力, 会有更多的员工愿意接受提前退休。 (2) 减少人员补充。当出现员工退休、离职等情况时, 对空闲的岗位不进行人员补充。 (3) 增加无薪假期。当企业出现短期人力过剩的情况时, 采取增加无薪假期的方法比较适合。比如规定员工有一个月的无薪假期, 在这一个月没有薪水, 但下个月可以照常上班。 (4) 裁员。裁员是一种最无奈, 但最有效的方式。在进行裁员时, 首先制定优厚的裁员政策, 比如为被裁减者发放优厚的失业金等等;然后, 裁减那些主动希望离职的员工;最后, 裁减工作考评成绩低下的员工。

综上所述, 在非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构成外部环境的要素中, 相当多的是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人事的离退、流动、更换等变化而变化的, 在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企业按照传统的方式, 被动地去适应人为因素变化的影响, 将会使企业丧失许多的市场机会。只有主动地将这些人为因素纳入管理范畴, 认真研究这些因素与组织活动的关系, 寻找其特点, 制定对策方案, 以增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反作用力, 主动地去影响这些人为因素的变化带来的结果, 抢占先机, 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和解决人力资源组织、配置、规划等合理应用方面的问题, 提出要从人力资源供需调整的方法入手, 合理调配、安排人力, 从而使系统达到合理优化配置, 进而发挥整体优势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组织,人力资源规划,方法

规划原则与策略 篇2

1.体现科学发展观

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实施科学发展观,我们将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据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沦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无疑,制订“十一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质内涵。

2.明确规划决策和实施主体

以前规划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规划的审批主体不明确;二是规划的审批主体不对称;三是在规划决策时,因缺乏规范的协调机制,当部门间有不同意见时,要想通过规划,只能是“抹平”各种不同意见,结果是规划内容大打折扣,失去应有的功效。因此,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起始就要明确规划的主体审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制衡的规划决策机制。在规划决策机制建立后,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明确责任,以便跟踪监测、不断完善。

“十一五”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矛盾异常突出,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都是发展中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借鉴历史经验,要切忌有规划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样会潜伏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要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实施主体明确,责任明确。发达国家把规划视为法律,强调依法实施,违法必究,这值得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借鉴。

中长期规划是对长远发展战略的落实,是积极的、系统的国家干预,也是一种与市场相兼容的社会经济组织管理手段。规划是实现优于自然发展结果的社会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中长期规划要阐述国家的发展意图和预期目标,并明确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期,它将对我国的长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面对新的世界发展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十一五”规划应有正确的定位,把握好方向,并力争把规划落到实处。

一、制订规划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

制订和实施规划是政府行为,必须有明确的国家目标。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力支持,为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编制方法规范化

中长期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行为纲领,其编制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划的结构,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滚动,都应该有一套技术性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规划的结构是指规划内容的布局安排。当确定了规划什么或规划对象,即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规划指标及其规划内容按一定结构排列。一般来说规划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所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第二层次是针对每一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其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这一目标值所应采取的手段。

(三)立足于制度创新

历史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创新释放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几乎每一次经济的巨大飞跃,都伴随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社会创新,也是如此。社会的不断创新将缓解人类面对的若干压力,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于积极、合理状态。尤其是在中国当前形势下,面对人口不断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进行某些程度的社会创新,要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政策,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不断开展社会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向。

(四)重视专家咨询

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精巧的系统,对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良性运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了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巨大的信息爆炸,不但采用首长拍板决策的方式行不通,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不经过决策前的缜密论证,没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也难免发生决策失误,或者出现执行上的困难,或者不得不朝令夕改,难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制订规划时,应发挥专家在规划工作中的作用,组建专家咨询团,充分利用外脑,发挥各领域专家的特长。

(五)明确政府的职责

中长期规划要更加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宏观经济目标和发展水平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展望性的,对各类市场主体起信息导向和政策指引作用,规划不能也不应试图去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但属于政府应当承担责任的内容应明确责任主体,标明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给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六)公众参与与认知

鼓励公众参与,使规划成为广大公众的共识。充分发扬民主,敢于面对公众,从中吸纳有益的意见。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意愿、执行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知情权、自由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的手段。利用媒体吸纳公众的建议,宣传国家的政策导向,将有利于规划的执行,更加贴近实际,也可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

(七)规划要与实施相结合规划不是作秀,也不是口号,如果制定的规划难以实施、不可评估,就有可能成为“墙上挂挂”的规划,失去规划的意义和作用。要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什么地方做,多大规模,提高到什么水平,采取什么措施等,应能在规划中找到答案。这样,才能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依据,也才能为市场主体指明方向,并自觉自愿地去实践。即规划的制定一方面要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要有前瞻性,具有可操作性。

(八)指导性

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在“十五”规划中已得到体现,“十一五”规划比之“十五”规划,指导性应更加明确、突出。它的功能首先是提供信息,如对整个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示,新兴产业、国际国内经济变化的估测等等。其次是各种制度的安排以及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

二、规划的重点

制定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推动规划实施的主体也是政府,因而规划什么内容涉及政府的职能范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超出政府职能范围的事无须政府去规划,只须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何尽快为企业和个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需要规划的。因此,“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二是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

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品领域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所谓外部性是由于产权界定困难或没有必要而导致边际私人净收益与边际社会净收益不一致的现象,如环境保护和国防军工生产的边际社会净收益高于边际私人净收益,具有正的外部性;排放污染和吸烟的边际社会净收益低于边际私人净收益,具有负的外部性。在具有显著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或市场不愿干或干不好,政府规划甚至经营就有必要了。公共品是具有非排他性、拥挤性和不可分性的产品,常常具有外部经济性(或正的外部性),常常会导致私人“搭便车”,因而单靠市场调节会出现供给不足,因此公共品领域或行业由政府规划甚至经营就很有必要。自然垄断主要出现在具有网络性质的行业(如电力、广播电视、铁路等),由政府垄断的一个或很少几个企业经营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若由多个企业经营则容易破坏网络的整体效率,因此在自然垄断行业也有必要进行规划。

由于政府是全社会的政府,具有惟一性,政府除了有自身的利益外,还必须代表全社会的利益,而且在较短的时期内政府的选择行为对制度变革的方向和程度有重大影响。因此,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非常有必要纳入政府规划的内容。

三、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利益均衡

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越发清楚地认识到,现存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们完全不可能在争取社会和谐的过程中,通过回避“矛盾”和压制“冲突”来谋求多元利益通向一致的道路。相反,“矛盾”和“冲突”不仅会形成一种不受旧的制度机制所约束的新环境,而且它还将通过促进新的制度与机制的加速生成,使社会进一步增加弹性和协调性,进而在各种利益分化的相互协调中,为大幅度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而提供体制性资源。当前,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已经成为现代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利益价值观,进而也使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制度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实际期望:一是建立抑制利益独占性的均衡机制;二是确立自律自立和宽容共存的理性诉求。因为,协调利益关系与缓解社会矛盾,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有效供给利益均衡制度,已经成为造就现代社会和谐环境的重要条件。

(二)注意解决改革成本承担者和改革收益分享者不一致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与改革收益的享有者应该是一致的或者说大体一致。但事实上,在改革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和改革成果的享受者的错位问题,即承担改革成本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少,承担改革成本少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的成果要多得多。这种错位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在财富占有、资源占有、乃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住房、医疗、失业、养老、教育体制等等一系列改革,使得许多普通社会居民的预期支出大大提高,预期收入却比较模糊。而像重复建设、政府机构膨胀、教育落后、环境污染,这些本来是由于改革操作者不规范的做法产生的风险成本,最后都可能要由社会相对弱势群体来承担。必须要求在改革中获益的利益群体适当承担改革成本,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牺牲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提供就业机会、住房补贴、降低教育收费等方面提供补偿,这既是为改革铺平道路,避免社会危机,也是社会公平原则的基本体现。

(三)重视改革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经济呈现出次序递进发展的态势,外部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中国改革的外部性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所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且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可持续的发展。解决中国渐进式改革中所出现的外部性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公平发展的问题,它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现在,中国的改革模式已经基本成型,任何试图一步到位的改革举措都将会遇到强大的阻力。目前的问题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渐进式改革所带来的外部性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改革我们的分配体制,尽量减少外部性所带来的危害。

(四)效率与公平并重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现阶段社会再分配问题已成为最迫切的一件事情。要从社会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公平和效率的严重失衡问题。短期看,公平和效率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从长期看,效率和公平问题是一致的,没有公平最终也不会有效率,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用公平的制度获取高效率。当前我国公平和效率严重失衡,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效率的发挥。因此,在改革的新阶段要认真解决好公平问题。解决公平问题,主要矛盾不在初次分配,因为初次分配应当由市场决定,由企业效益来决定。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再分配领域。政府要运用再分配的杠杆,对国民收入进行调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出相当大的努力,也应作为规划的重点之一。

(五)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

首先,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工业化既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回旋空间大的优势,又有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矛盾突出的发展困境;既有产业门类齐全、产业迂回空间大的优势,又有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低、知识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国,与小国发展战略不同,从国家利益和市场容量考虑,不可能把自己变成全球工业化中的一个链条,产业发展依赖别人,也不可能完全靠引进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来实现发展。其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国家,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完善,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且还有我国特殊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再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生态比较脆弱,难以支撑传统的以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国的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资源比较贫乏并且是一个发展的转轨大国的基本国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建立自己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扩大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纳入产业政策考虑的范畴。走出一条扩大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业化新路子。

(六)提高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社会政策

我们应当把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理解。为了建立有效的社会政策,首先要使社会政策集中在政府关注的公共福利活动及实现社会控制、保障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社会行政传统上;其次,把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传统中释放出来,其主要努力方向是强化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再次,转向需求的社会合作机制,即政府、企业与社会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以缓解社会矛盾,适应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社会政策可说是解决或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在现代政治中之所以日益重要,是因为现代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多,有的且愈来愈严重。如果没有社会政策,社会问题将得不到适当或合理的解决,个人与团体的安全和福利也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社会将难以保持稳定。

(七)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规划原则与策略 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3-1

1 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城市的主体。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都对空间选择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群的不同需求,反映各种不同理念,为广大市民提供最佳服务。好的道路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 尊重历史的原则

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现在中国很多城市街路绿化盲目模仿与借鉴其他城市的风格与经验,导致如今中国大多数城市街路看起来没有风格,都是一个类型,体现不了当地的特色,这就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3 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各种设施、设备及相关配置均应符合人性化,以最大程度地成为适合、适宜地设计,发挥景观的最大效能。经济原则是指合理地利用费用、空间。在费用上,合理花费,使用当地现有材料,因地制宜,比如植物可以使用当地、当季植物,这样价格会便宜许多。另外,对于不同品质、不同价格的建材多加比较、衡量。合理而充分地利用空间,可以考虑选择能节省空间的材料,如立体绿化的藤蔓植物或用草地,以充分利用空间。景观设计的美多偏重于视觉上的美观。具体设计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性、群众性以及经济实用性而后再论及美。这种美有时又是抽象的,对美的感受因人而异。景观设计方式应在统一中求变化,且表现出设计的独特风格。

在如今高度密集型的时代,信息以及物流传递的速度使适应现代潮流的大城市中心和一般城市中心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因而全国各地一些现代化城市和城镇正失去自身的个性,看上去都很相似,有一种城市建设标准化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量保留城市10年以上的大树,重点保护30年以上有历史的老房子,重新开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让这些城市的痕迹得到保护并保留。

4 道路设施的设计

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可以在城市有限的绿化空间内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尺度景观的和谐。做成高密度的植物群落,可以降低机动车对城市产生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热岛效应。

现在有些城市为了加速机动车的发展取消了非机动车行车专用路线,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一方面提倡节能减排,一方面取消非机动车的使用,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对于公路建设项目而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道路沿线景观和视觉效果。保护原始景观,尊重河流、小溪及自然排水系统,充分认识到边界、护栏、树木形成的线条,尊重历史形成的小路,认识远山的景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及地平线。保护原始地貌,创造良好的视野。

道路设施的配置及设计尽量搭配清晰可辨识度并且位置明显的交通标志,可以配合景观起到醒目的作用。

一板二带的植物配植。这是最常见的绿化类型。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各栽一行乔木)。一板二带在城市内三级街道居多,和生活区接近,为了美化市容,净化环境,增强防护效益,一板二带的植物配置应考虑行人和行车的遮阴要求,还要不影响交通和路灯照明,这类街道一般人、车混用。由于街道狭窄,光线不足,要选择半耐阴树种,以形成和谐相称的绿色通道。在两株乔木间,可适当配置耐阴花木或宿根花卉,不经常通机动车的街道可设置花径,以丰富道路景观。住宅小区的街道两侧,可选用开花或叶色富于变化的亚乔木,为街道增色。城市小巷最好栽植落叶树种,以免在葱郁的树冠覆盖下,冬天得不到阳光照射,一般只宜在南北向街道上适当配置常绿树种。临街围墙和围栅要适当栽植些爬藤植物。

二板三带的绿化植物配置。二板三带就是除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上配置人行道绿带外,中间用一条绿化带分隔,把车道分成上下行驶的两条车道,这种形式仅在市区二级街道,机动车流量不太大的情况下适用。在二板三带绿化的条件下,一般路面都比较宽,且人行道一般是在两侧绿带中,因此边带绿化多根据路面宽度栽植1~2行乔木,两行树间有2~3m的人行道。如南北走向道路边带靠近马路一侧可选择观花、观果或观叶的亚乔木,靠近两边建筑物的一侧可栽植高大阴浓的乔木。这样,有较强的层次感。在亚乔木间(即靠近路边的一颗树间)可栽花灌木或剪形的灌木,外侧一行可间栽常绿针叶树,以增强冬季的防护效果。东西向马路南侧,要尽量选项择较耐阴的树种。为了不影响南侧靠近边一行树的生长,两行树木应插空交错栽植。为了美化市容,丰富街景,上层林冠乔木树种要栽得疏些,尽量配置成乔、灌、草复合形式,在绿化带较宽的条件下,尽量配植绿篱,显得街道绿化规整,有层次,对消减噪声、滞尘和吸收有害气体均为有利。中间分车绿带,尽量栽植叶大阴浓的树种。要尽量选择树形整齐的,如桧柏、云杉、冷杉等,间栽灌木、剪形灌木或花丛,以免影响交通视线,减小噪声和吸滞灰尘,还要适当配置绿篱,例如:行道树有黄槐、厚皮香;灌木有女贞球、女贞、叶子花、紫薇、竹子、塔柏、花柏、鹅掌木、黄金叶、天竹葵。

规划原则与策略 篇4

1 水利规划工作的意义

1.1 水利规划是水利计划与决策的重要依据

全面的规划工作对于后期水利工程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做好水利工程的决策工作不能从单一方面考虑, 应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如果水利工程规划工作没有做到位, 那么水利工程计划也无从谈起, 就算勉强出台, 也会在实践中被否决, 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开展。所以为了避免不科学计划、投资效率不高等问题, 我们必须做足做好水利工程规划工作。

1.2 水利规划有利于依法治水

洪水、干旱、水资源不断恶化等问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造成这些灾害问题的产生不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需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这其中就包括科学的水利规划工作, 能够帮助水利部门做好治水工作。

1.3 水利规划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科学的水利工程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关键。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联系。此外, 我们还需要注意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还应该注意环境的保护, 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保护环境才能够让人类永续发展。

1.4 水利规划是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前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水资源实现宏观管理是政府部门的决策依据。而水利规划工作则是实现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前提。对水资源的监管工作需要水利规划工作的指导, 进而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好的开始。

2 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

2.1 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人类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水资源。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工作不仅做不到全面规划, 还缺乏前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社会所淘汰。作为水利部门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 及时地对规划工作做出改进。

2.2 满足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但是再生的时间很长。我们应该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能够给水留出足够的再生时间, 这样才能够延长水资源的使用年限。水利规划工作中应该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所考虑, 从长远的眼光看待水利工程建设。

2.3 满足协调防洪、水利用、生态保护三者关系的需要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只考虑单一的使用因素, 例如单纯抗洪、单纯水利用, 这不仅不利于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国家也会投入更多的资金, 所以在当前的大兴水利建设项目中, 应该把防洪、抗旱、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因素相结合, 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造福人类。

2.4 将符合自然规律作为水利规划的重要原则

在对江河湖海的开发中应该从自然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开发和治理方法。只有顺从自然规律的工程才能够帮助人类得到长足发展。所以符合自然规律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

3 水利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

3.1 调查研究

作为水利规划方案的最基本内容, 调查研究是水利规划工作进行时对规划对象的必由之路。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至少具备研究的对象, 即具体的治理或者开发项目, 以及条件和要求。按照规划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调查研究的方法, 在保证调查资料准确可靠的情况之下, 对调查研究的问题作出判断。项目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等等都应该成为水利规划工作参考和依据的要素。

3.2 统筹兼顾

水利规划作为水利项目的建设依据, 一定要注重统筹兼顾、统一部署的原则。水利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涉及国土的规划和利用, 关系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权益。最大限度的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处置好水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才是一个完整的水利规划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3.3 综合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水利工程已经朝着生态水利工程的方向发展。那么在水利规划工作过程中, 尽可能的结合或者创建工程模型, 对水利项目进行综合的分析, 有助于科学方案的达成。比如,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投入和产出, 从环境学的角度分析利弊,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近景远景, 综合考虑一项工程的开发和建设, 既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的效益水平, 也能够达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

4 做好水利规划工作的策略

4.1 按照需求进行规划工作

水利工程设计需求无外乎五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现代化的水利工作就是要根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目前, 许多地方的水利规划工作并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事实来制定, 难以实现按需进行的要求。这恰恰就是水利规划工作在策略上应该做出的调整和进步。只有实现水利规划工作的与时俱进, 才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的发展。

4.2 学习先进经验, 完善水利规划工作

从水利规划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 东部沿海城市是值得西部地区借鉴和学习的, 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利规划工作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水利工作的重心已经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污染的预防、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转移。对于具备条件的地区, 应该充分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 进行水利规划的工作, 帮助本地区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又解决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问题。

4.3 水利规划工作以地方经济状况为策略导向

水利工程建设虽然是由政府来把控, 但是最终的使用还是要落实到地方。地方经济是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的导向, 建设水利工程必须从地方的经济条件和实力出发, 制定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决策, 同时还应该满足地方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 帮助当地更好地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4.4 水利规划工作将节约与保护水源作为改革方向

能够被我们利用的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把节水和保护水资源贯穿其中。所以只有科学的水利工程规划才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水资源保护是水利工程的规划方向。在设计水利工程过程中, 工程项目必须对水源的开发和保护加以重视, 特别是在工程的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全面规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程,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应该在水利工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规划工作, 分清主次, 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部分, 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主要对水利工程规划的作用和相关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希望能够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规划,基本原则,工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国浩, 温首威.新形势下水利规划工作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3, 19 (8) :64-65.

[2]何静.水利规划与建设方针的核心与实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 22 (11) :21-22.

规划原则与策略 篇5

一、项目材料要求

1、本次上报项目准备材料应达到项目建议书及以上程度。审核依据重点为可研批复文件、土地预审文件、环评批复文件等。没有项目建议书或可研的,必须有与项目建议书同深度的项目说明并加盖公章。

2、项目准备材料中需具有工程必要性、工程建设内容、工程规模确定、投资测算、环境效益分析等相关内容。

3、涉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延续的,以及与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设施建设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重复的项目需要备注说明。二、一般性原则

1、目标明确。项目的主要目标为防治水污染、削减水污染物、改善水环境质量、防范水环境风险,这是判断项目是否适宜纳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根本依据。对于只有间接环境效益或属于其他专项规划重点解决领域的,如防洪疏浚、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景观绿化、居民搬迁,以及以扩大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项目,原则上不纳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

在遵循上述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参照下述细则,对各类项目进行筛选。

1.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项目

(1)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项目合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建;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③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⑧污水收集管网完善与改造;⑤污泥安金处置。

(2)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结合城镇入目、城镇已有的污水处理规模以及当地的人均综合用水量和排水量,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或扩建规模。对于再生水利用规模,应根据再生水用户的多少来确定。应结合各流域规划确定优先单元筛选和重点区域,统筹考虑、优先建设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控制单元总量目标和水质目标,对于现在水质良好、项目污染物削减量明显超出削减目标需求的,应删减项目规模。

(3)考虑污染物削减需求。对于排水去向为封闭水体的,应充分考虑除磷脱氮需求;对于有回用需求的,应按一级A标准进行设计。

(4)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益。对于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较低的地区,应优先考虑提高污水的收集率,优先建设管网配套项目。

(5)污泥处置项目。鼓励以城市为单元,统筹建设污泥

地污染治理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应直接服务于水源地水质改善,保护区划定、防护隔离等不宜作为单独的项目上报。重点支持与水源地超标问题密切相关、治理目标明确、环境效益显著、技术经济可行的项目。

(2)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的合理建设内容为:①三级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控制:主要针对点源、面源和流动源,主要包括城镇与农田径流(排污沟)污染控制、水体内源控制、流动源治理等;②水源地生态修复与建设;③水源地事故点凤险防范设施建设。

(3)不予支持的建设内容:保护区内违章建筑物清拆、村落或人目搬迁、违法企业整治关停、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建设、以及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要求将纳入规划任务统筹提出。

4.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

主要支持规模以上畜禽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及污染治理项目,如生物发酵床、沼气系统建设项目等。优先支持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治污有效的项目,鼓励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问题。不支持全流域普遍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结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要求,优先开展源头区、封闭水体汇水区、治理任务较重地区、优先控制单元等重点范国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有机肥生产线等企业建设项目相对从严。

水处理及收集系统项目;

●生活垃圾处理:支持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的农村垃圾处理项目;

②交通源污染治理

●交通运输导致的水质污染问题;

●交通及旅游造成的河流、湖库水面垃圾收集与处理; ●废油收集与处理; ●码头污染治理;

③辅助净化治理

●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重点支持人工湿地工程); ●入湖(库)河流综合整治项目:

●河口湿地及生态缓冲带构建及修复项目; ●黑臭河道水体原位或旁路水体水质净化项目;

④水生态修复:

●河道、塘、水库等水系生态系统重建:

●岸边及水面垃圾打捞与处理(三峡、巢湖流域); ●以削减内源、减少底泥污染为目的的清淤及资源化项目等;

商业英语广告翻译原则与策略 篇6

【关键词】英语广告 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逐渐加快,市场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世界经济强国。广告时商品经济的润滑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决定:语言具有价值和效用,也具有费用和效益。商业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语言,也具有其经济应用价值。成功的商业广告不仅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从短期看,商业广告直接影响产品销售效果的强弱,从长期看则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高着低,因此,在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上突出商业活动的特点,体现其语言价值,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效益,是各个企业和译员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商业广告的翻译方法

广告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语言,其翻译方法亦是多变的,译者在翻译英语广告时必须打破成规,突破寇准原文的翻译方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严复老先生曾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言辞长达、有文采。因此,广告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就是要达到不偏离原文的意图和宗旨,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商业活动特点进行灵活变通,进而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呈现广告的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实现其经济价值。从翻译角度来看,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译法。直译法主要采取一一对译的方法,将源语言的语法结构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进行一一转换,同时表达句子表层和深层的意思,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必须注意,从而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广告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2.意译法。相对于直译法而言,意译法比较灵活、自由,在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在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其译文在读者看来比较地道、容易理解。意译法的宗旨是:取原文内容舍其形式。

3.创意法。所谓创意法,就是在简单的翻译方法不能完成翻译目的时,但其并不是简单的创造,而是突破源语言的句式和内容,通过使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修辞,淋漓尽致地表达源语言的意义。

4.音译法。音译法即利用英文商标发音,找到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英文商标大多采用音译法来进行宣传,通过音译法可以保持原商标名的音韵之美,且能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更好地宣传产品,使其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5.套译法。套译法是英语广告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方法,那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对译语国家文化传统和表达习惯有相当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套用了译语中的固有表达模式后,翻译出符合读者心理的琅琅上口、生动形象的译文。

二、商业广告的翻译原则

商业英语广告不仅应具有经济价值、更应具有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

1.商业英语广告具有语言魅力和活力的广告,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诱导消费、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英语广告翻译时, 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音美。这就是说,商业广告必须要有其独特的音韵美,节奏感鲜明、生动形象。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此译文不仅句式工整,韵律也较齐,对原文的发挥淋漓尽致。这则广告语言优美,符合人们饮咖啡时的恰意心境,使人在醇厚的咖啡浓香中产生美好的联想。

(2)形美。形美即要求商业广告翻译过程中避免生僻字眼的出现,一定要遵循简单易懂、容易记忆的原则。如东芝电子的广告: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此广告语言恰当得体、精炼易懂,以小见大,便于记忆。

(3)意美。所谓意美即意境之美。如万宝路香烟广告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 Marlboro Country(光临风韵之境—万宝路世界),此广告译文意境优美,大大的激发了消费者的兴趣及购买欲望,提升了万宝路香烟的形象,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

2.商业广告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此特点决定了商业广告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广告应富有创意,具有语言魅力和活力。因此,在进行广告英语翻译时遵循以下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1)诱导原则。商业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诱导其购买行为。因此,在翻译商业广告时,可参考“挨达”(AIDA)原则。“挨达”即“挨次而达”之意。挨达(AIDA)原则,即A(Attention)注意;I(Interest)兴趣;D(Desire)意愿;A(Action)行动。

(2)灵活原则。在进行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时,掌握语言的灵活性是十分重要的,缺乏灵活性不仅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而且可能损害其原则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业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多个领域,因此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可参照“10C”原则,即:Conciseness(简洁)、Clearness(清楚)、Correctness(正确)、Courtesy (礼貌)、Concreteness(具体)、Character(个性)、Concinnity(优美)、Completeness(完整)、Considerateness(体贴)、Conscientiousness(诚意)。

根据产品的类型、服务对象、宣传目的、信息手段、文化语境等不同因素来考虑译入语言词语的选择。比如该“简洁”时,就尽可能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源语尽可能多的信息;该传达 “个性”特征时,就尽量运用相关语言句式、修辞手段等以展现出产品或服务的独到之处。这样的广告语言针对性强,且风格、特色各异,容易达到商业广告希望取得的效果。例如:摩尔香烟广告:I’m More satisfied.(摩尔上口,感觉更优。)在这则广告中,more是双关语,既表示“更加,更多”,也同时是香烟品牌名称“摩尔”。此则广告灵活巧妙的运用双关手法,所以在翻译时也不需要逐字处理,需要运用灵活的语言,使译文能完整地表达出此产品的特点以及该广告语的内涵。

(3)自然原则。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只求字面对应英汉互译是不可以的,我们还要考虑 各个国家不同的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不会显得生硬,更不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应提前对译入语的国家背景风俗等进行了解,使用其国民所能接受语言表达方式,用自然顺畅的语言来传达出源语言的信息。只有这样的语言才会使消费者倍感亲切,才能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更好地宣传广告。例如:李维斯牛仔服饰广告:Levi’s:quality never goes out of style.(“质量与风格共存”)。作为世界著名的牛仔品牌之一,它的产品一直以个性化的特点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众所周知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 程,因此李维斯牛仔服饰在不断变化的时尚浪潮中,紧紧抓住年轻人向往“酷”的特点,从而保持品牌的新鲜和持久的诱惑力,得到了消费者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条广告语的翻译采用了 反说正译,自然流畅地突出了此产品的特点。

(4)准确原则。商业英语广告的主要功能是尽可能地传播商品信息、引导消费行为、激发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这就意味着实现商业广告的功能的前提必须是准确。译文的准确性可视为广告翻译的生命,如果译入语误传了源语的广告信息,就会导致错误的广告效果。这种错误的信息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而且会给商家信誉带来相当大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进行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时,首先要详细了解该产品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背景,千万不可以信手拈来。例如:轩尼诗酒广告: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其;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此句如果望文生义,再与中国家电的发展相联系,“black and white”就极有可能想到是指黑白电视机,而“color”自然就是“彩电”了,这可就是大错特错了,由此可见,准确地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对商业广告英语的翻译多么重要。

(5)生动原则。商业英语广告的目的就是要打动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商业英语广告时根据需要,精心遣词造句,酌情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段等,从而使译文生动、形象、引起注意、耐人寻味,以征服消费者。商务广告语常用的句式有:陈述句:You can’t beat the feeling.挡不住的感觉(可口可乐);疑问句:Don’t even think about it.可乐分享?想都别想!(百事可乐);感叹句:Impossible is nothing!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阿迪达斯);省略句、短语、词组等:Engineered to move the human spirit. 人类精神的动力。(梅·塞德斯—奔驰)。

商业英语广告的语言魅力不仅展现在各种句式中,也常常通过一些修辞手段来展现语言的魅力,例如:双关:冰淇淋广告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宠爱自己,不损形体)该冰淇淋专为节食者生产。英文广告语中的“spoil”既有“溺爱”又有“损害”之意,形成语意双关,提醒大家关爱自己,在“尽兴”吃冰淇淋的同时,也让大家放心不会发胖,“不会损害体形”,语言生动、幽默,吸引消费者;比喻:旅馆广告What it’s like to be small but good.(旅店虽小,服务周到);夸张:欧米茄表广告The Sign of excellence.(凝聚典雅);对偶:食品广告Once tasted,always loved. (一旦品尝,爱之终生);押韵:汽车广告Most Spacious and Luxurious.(空间宽敞,豪华舒畅);重复:招聘广告A New Year, A New Career.(迎新年,换新岗)等。

由上可见,灵活恰当地运用英语不同的句式 和修辞手段,往往能使简单的语言产生独特的效果,易读易记,给人留下生动形象,耐人回味,同时使广告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增加语言的魅力,更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综上所述,商业英语广告作为英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我们应充分理解广告的内涵,注重中英文化差异,恰当的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遵循基本的翻译原则,使广告译文充分展示信、达、雅的翻译风格,收到达意传神的表达效果,发挥广告的经济价值、语言价值及欣赏价值,更好的把产品展示在国际舞台,提升我国企业的形象,促进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昭伟.新汉英翻译实务[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篇7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 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 简言之, 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 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 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 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 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 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 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 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 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 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 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 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 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 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 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

筅江苏南京晓庄学院

张相学

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 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 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 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 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 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 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 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 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 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 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 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 结合本校实际, 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 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 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 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 从地方到学校, 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 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 越充满着不确定性, 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 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 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

*该文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资助项目 (项目代码40740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2008119) 的研究成果之一

改, 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 是以学校为基础, 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 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 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 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 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 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 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 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 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 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 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 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 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 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 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 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 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 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 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 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 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 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 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其次, 民主化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外控、集中、单一和封闭的, 学校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 要做的就是排课表并监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 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旨在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运行机制。具体到学校内部, 学校课程规划既不是简单地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过程, 也不是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 而是基于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 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在对话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的结果。

2. 整体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 学校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 对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整体构建, 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 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首先, 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整体论原理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目前, 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课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专指“校本课程”;二是指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三级课程”、“三类课程”。这些理解与解释往往把学校课程视为由课程要素结合而成的集合, 坚持的是“构成论”思维方式。其实, 学校课程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整体性存在, 整体意义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基础。因此, 学校课程既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孤立存在的课程文本产品, 也并非只是由上述“三类课程”组合而成的“堆”, 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整体。

其次, 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规划”, 即学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校本课程, 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可谓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全程规划”是指学校课程规划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无疑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 但并不仅限于此, 还包括学校愿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更在于保障课程规划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上。

3. 校本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校本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必须以本校为基础, 找寻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 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权责, 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保障学校、教师、学生获得适切的课程。

首先, 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所决定的。就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存在方式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中对课程主动建构, 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从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来看, 学校课程规划不是“为顺从或分数而规划”, 而是“为了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依据课程选择的信息来源, 学校课程规划是以知识为原生性目的、以社会为外生性目的和以人的主体发展为内生性目的的整体建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对学校课程规划意涵的简约表述。如果说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强调一致性、共同性, 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应当以学校为本位、基础。若不从学校实际出发, 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 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微观层级的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二是相对于校内教师小组、教师个人的课程计划而言, 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又具有中观层级课程规划的属性, 这就天然地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中介性”、“两重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因此, 在课程规划过程中, 学校既不能完全沿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 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 必须重视本校已有的课程传统, 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 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 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

1.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 学校通常可以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中作出选择。所谓内生模式是指学校在充分了解学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 通过探索和创新来生成学校独特的课程规划。该模式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构建、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再收集资料、构建预方案、进行审核、修改方案、描述方案。所谓外引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构建本校的课程规划, 其基本环节有:收集方案、构建审议团队、形成筛选标准、方案评价、初次筛选、方案补充、描述方案。所谓分化模式主要指学校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 如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由学校自主生成, 而另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借鉴于其他的学校;其基本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模块分化、模块借鉴与生成、方案整合、集体审议、描述方案。

2.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步骤

比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与分化模式的异同, 不难发现,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 学校通常都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课程规划的。一是建立组织, 即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学校课程规划团队;二是收集资料, 即广泛收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料, 如课程政策、课程资料、学情资料、社区资料、教师资料等, 并分类整理;三是确定目标, 即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 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四是研制方案, 即编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方案, 如课程设置方案、课时安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五是集体审议, 即把课程方案移交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审核,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再次移交教师代表审核;六是描述方案, 即送交教师大会进行审议, 根据审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 对方案进行修改, 并用准确的语言予以描述以作为学校课程事务的行动指南。

3. 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 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首先, 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 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 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其次, 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 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 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 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第三, 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我国中小学校获得规划课程权力的时间并不长, 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也有些不太现实, 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 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 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 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318-325.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16.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13.

[4]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校长阅刊, 2007 (1-2) :73-75.

[5]徐高虹.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建构.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2) :21-25.

[6][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 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44-51.

[7]房林玉.整体论学校课程规划研析.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 :29-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篇8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 旨在控制和技术那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建设项目在整个决策链中处于最末端, 不能对最初的决策产生影响, 而环境问题在人们制定政策时已经在产生了。为了对环境进行保护, 促进社会、经济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在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同时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009年8月17日国家出台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不同, 其评价过程也不同, 同时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通常决定了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方式。各种发展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变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并不一定适合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因此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结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开展评价。具体来说,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归纳如下。

(1) 在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确定其展开的必要性;

(2) 对区域发展及环境目标进行确定;

(3) 对评价范围进行确定, 并识别出区域内的环境条件、环境评价要素以及可供选择的具体方案;

(4) 进行战略性评价, 对各种可选方案的环境影响因素加以预测, 同时识别出明显的环境影响, 将其与环境目标放在一起作比较, 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议, 并做好评价报告编写的准备工作;

(5) 咨询环境权威部门;

(6) 政府部门应结合评价结果, 对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做出决策;最后, 建立持续性的环境监测机制, 对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连续监测, 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以上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其是否符合各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有待研究, 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指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文件, 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展开提供指导, 进一步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同时对经济和环境影响加以考虑和分析, 虽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侧重环境影响, 但是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主要是因为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政策、计划、规划都会对环境产生间接的影响,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修订发展规划初步方案奠定了基础 (图1) , 其产生的信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为政策、计划及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所以, 由此来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相关制定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条件。

3.1 参与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决策的提出提供了科学依据, 涉及到很多部门和领域,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要求公众参与, 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 广泛听取社会中不同方面的要求和意见, 利用这种方式对评价对象的情况加以了解, 将其中潜在的环境问题揭示出来, 使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得到减少, 从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这里既是对政府“智慧”的考验, 也是对公众 “公益心”的考验。

3.2 战略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战略角度对未来开发活动的结构及布局进行了论证, 基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角度提出了最优的防治对策以及整体方案, 并站在环境最大承载能力、总量控制的角度上提出了可行的规划项目和限制项目, 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 规划为5年做1次修改, 因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近期规划。

3.3 整体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种环境问题的协调与解决, 重点包括受到破坏以及产生污染的地区、部门等, 因此, 应对各开发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 必须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环境问题加以认识, 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不仅要提出针对活动开发、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还要制定针对规划实施以及控制污染的方案和对策。

3.4 超前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初步形成规划方案以后, 在上报审批之前实施, 将其作为政府部门决策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用最小的环境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

3.5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规划的实施过程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不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各开发、建设以及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 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其可持续改进功能, 将清洁生产要求等纳入到工业规划以及项目设计中。

3.6 跟踪评价性原则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 一些建设项目在实施之前的评价过程中, 曾经认定其不会危害环境, 但是往往在项目实施以后又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经过一番跟踪评价之后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规划实施时间过长, 一些规划就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 这时需要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 然而经过调整之后的规划, 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会出现变化, 这时进行跟踪评价很有必要。针对环境影响展开跟踪评价, 可以及时发现存在于规划中的问题, 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进行检查,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督促相关单位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提高。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近年来所发生的几起重大环境争议事件都是因为城市规划没有做环评, 很多城市规划经常发生变动, 把居民生活小区和工业污染项目混杂在一起, 使当时符合审批要求的项目, 一段时间后常因为城市规划的变化而变成高风险项目, 给群众带来环境安全隐患。如此看来, 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相当的必要, 同时如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是很重要, 因此, 针对具体的评价方法展开分析很有意义。

4.1 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从评价对象、范围以及层次等方面来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传统环境影响评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但是从基本思路及程序等方面来看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 应该对传统EIA技术进行借鉴, 并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传统EIA技术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 环境影响矩阵、环境影响清单等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都可以直接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

4.2 区域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

区域环境评价是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区域环境评价中, 空间分析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主要技术工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可视化形式将政府的规划、政策以及计划表达出来, 并针对其展开查询和检索, 将不同空间分析模式及功能结合在一起, 这样就可以在环境影响预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从而更好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有效依据。

4.3 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高于项目层次的规划, 因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会被归结到针对相关计划及政策的评价。同时, 有关规划决策技术的研究时间已经非常长, 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时就显得非常自然, 事实上只有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融入到政策相关规划与政策的研究中, 才能将其作用与效能充分发挥出来。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实践, 有关建设项目环评法律逐步配套, 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在优化选址、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等方面, 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成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控制上最富有成效的措施。例如区域预测等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目前已经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十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4.4 新发展的评价方法

简单的说, 新发展的评价方法就是对不同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性运用, 例如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与技术等, 这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尚有待与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 从分析和研究中可以发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意义重大, 目前急需找到合理的、科学的环境管理机制, 将综合决策的实际内容纳入其中, 充分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调动, 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展开统一的监督与管理, 并由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带来的环境影响,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起大家共同保护环境的新机制。在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前还是一项新工作, 相信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摘要:为了加深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了解和认识, 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环境管理机制, 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展开统一管理, 并由有关部门对其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负责, 最终形成一个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希望可以为同行的研究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夏海芳.浅谈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以环湄洲湾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4 (1) :177~178.

[2]甘欣欣, 刘瓒, 褚成浩, 等.浅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10) :104~114.

[3]李文, 马友华, 胡宏祥, 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4) :80~84.

[4]贾冰, 李升峰, 贾克敬, 等.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评述[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5) :76~80.

规划原则与策略 篇9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胡泊的中间地带。它有着面积广阔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态、物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环境污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如何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规划原则。

一、湿地生态景观及其保护意义

(一)湿地生态景观概述

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愈加重视。各地也纷纷建立和健全湿地立法,并建立湿地保护区,以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发挥湿地的城市之肺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意义

1、湿地景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

第一,湿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盘锦的红海滩为例,红海滩的水域面积多达120万余亩苇海湿地。第二,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红海滩中栖息着二百六十余种数十万只鸟类。同时,红海滩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碱蓬草。这种植物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9月由红变紫。红海滩湿地还有大片的芦苇丛,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他们共同构成湿地的可循环、可持续系统,共同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湿地景观对于城市来讲功能强大

湿地景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第一,湿地的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地层的渗透,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当前,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频现紧张情况。而湿地的水资源丰富,同时,通过地表水不断的向地下渗透,这成为了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第二,湿地吐纳功能强大,成为城市环境的保护者。湿地有着强大的改善环境的功能,湿地景观可以通过强大的植物资源净化城市的空气,可以通过水中多种微生物资源吸收和净化水资源,湿地堪称城市的“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第三,湿地景观蕴藏强大的经济价值。湿地有着广阔面积的地域分布,植被和生物系统丰富,因此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并为社会服务。

二、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景观政策法规不健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维护。但是,但是执行力不强。首先,湿地位置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且湿地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各种生态资源丰富,吸引少数不劳而获的人前来。最后,执行机构的人力有限,难以实现偌大区域无盲点监控。这就造成湿地地区的违法破坏行为还时有发生。

湿地因其自身天然形成的丰富的水资源、生物物种资源、植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很多开发项目竞相开展。很多项目设计之初的构想非常好,可是一旦到了实践环节,就变成盲目和过度开发,湿地景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湿地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湿地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结果造成湿地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二)湿地景区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湿地景区往往地处城郊,保护区风景的自然风格是城市生活人的向往,湿地保护区也因势利导的开发湿地的旅游项目,以增加湿地的关注度和经济效益。湿地景区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游客乱扔的各种生活垃圾人为造成了对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同时,湿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完善,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对湿地发展不利的因素,导致湿地被破坏。

(三)外来物种对与湿地景观的破坏不容忽视

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长期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平衡和发展进化而来的。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生物链。生物链的各级各层生物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发展特点。

当代社会以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外来物种进入国内的方式更加多样,人们往往因为一时的新奇而引渡新的物种,但是却没有认真考证新物种会对当地生态有哪些影响。甚至有些外来物种自身的破坏性相当大,一旦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给湿地原来的生态模式带来了威胁和破坏。这些现象已经受到了我国生物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三、湿地生态景观规划与保护应依循的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湿地景观。在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和尊重湿地的原有的生态特点,遵循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湿地生态景观。在湿地的水体景观中,根据湿地景观的不同的水体条件及水体形态,设计不同的观赏区域,既能保证游人充分观赏湿地水体的自然风景,又能够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在湿地的植物生态景观中,根据湿地的植物品种和特色,在不同的季节,辅助搭配规划一些观赏石等,构建别有新意的湿地景观,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湿地的动物景观的观赏上,针对游人感兴趣的如动物的飞迁、幼鸟等,在不影响到动物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建设和规划供游人观赏的平台,以满足游客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观赏之情。

(二)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并重

湿地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湿地的防旱蓄洪、净化水污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尽量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湿地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即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景区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景区空间、增加景区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三)湿地景观要监管到位,立法保障。

上级部门对湿地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要监管到位。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是湿地景区是否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湿地产品,是否开发过度,是否保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这都需要上级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监管到位。其次是景区对游客的指导和监督要到位。湿地景区要做好游客人数的统计和服务工作,做到以环境保护和湿地景区保护为上满足游客的游览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游客对于景区带来的生态压力。

即便有科学的规划,即便有到位的监管,也需要有法治的后盾。依法治理湿地,依法保护湿地,是湿地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健全湿地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能更好的依法履行职权,只有行政部门的依法行使职权,才能更好的保护湿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的物种资源。

(四)湿地景观文化建设

城市滨水区规划原则与设计特点 篇10

1 滨水区的规划原则

1.1 整体规划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它是城市的一部分, 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因此在进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和城市的规划设计相呼应。通常的做法是把滨水区建立在靠近市中心的地区, 以滨水区建设这个新的项目来补充和提升城市建设项目。这是因为, 一个滨水区的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把滨水区的建设放在市中心, 可以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滨水项目, 有更多的期待, 可以提升滨水区的人气。待滨水区建设完成后, 同样也可以带动城市的项目建设。同时, 要突出本地滨水地区的特色, 就应该在整个滨水地段层面做文章, 创造自己的风格特点。

1.2 生态多样化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 实际上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人工开发的一个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但是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开发项目, 应该要遵从自然环境的原有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 结合人的活动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不能够因为急功近利, 追求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对生态环境进行大尺度的破坏。滨水休闲区中的葱郁的树林, 地毯般的草地, 盛开的花朵, 碧绿的水体, 清脆的鸟声, 这些都将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和视觉的享受。这也是滨水休闲区的一项主要功能。因此, 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开发的时候, 一定不要破坏了生态平衡, 让人和自然共存。

1.3 防洪环保原则

城市滨水区由于紧靠水体, 常常会受到河水, 湖水, 江水等洪水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 在进行城市滨水区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防洪。在进行滨水区开发设计的时候, 就要认真研究开发工程对水体的防汛和泄洪的影响, 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同时, 保持滨水区的水体洁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一个洁净的水体, 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维持滨水区的水体洁净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需要专门的专业人士, 同时也需要呼吁游客共同环保, 不能在水体上乱扔垃圾等, 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意识, 共同创建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滨水区。

1.4 交通便利原则

滨水区的交通组织都比较复杂, 因为所有的道路到滨水区就终止了, 有的码头还有轮渡, 轮船, 有水陆换乘的功能。在进行交通规划设计时, 要把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分开。车行系统可布置专用的公交车路线或轨道交通连接滨水区和市区。要设计规划足够的停车场地和疏散用车行道路。步行系统, 可设置通达的道路直接与水连接, 设置适当的平台, 广场可令行人驻足观景, 做到动静结合, 给人以舒适的整体环境感觉。

2 滨水区的设计特点

2.1 考虑不同的心理需求

人们休闲时候去滨水区, 是因为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而亲水性是人们在滨水区休闲空间中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像戏水, 乘船观光, 水上垂钓等多种多样的水上项目和水上活动都是游客的热衷项目。在设计时也要注意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需求, 在炎热的夏天, 人们喜欢到滨水区浓密的树荫下感受一丝清凉, 夜晚, 喜欢在湖边, 河边漫步, 感受一丝丝的凉风。这些, 都是因为滨水区带来的舒适性。同时, 在滨水区的设计时, 可以设置一些具有说明性的指示牌, 来给游客讲解滨水区所在城市的历史, 讲述滨水区的发展, 让游客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和滨水区, 也可以满足一些游客的文化需求。

2.2 考虑不同的人群需求

到滨水区去休闲的人群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以及少年儿童。那么在进行滨水区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的人群对滨水区的不同的需求。老年人喜静, 可以多开辟一些具有私密性的地方, 供老年人休闲喝茶, 下棋谈天, 吹拉弹唱, 也可以多设置一些体育锻炼设施, 供老年人锻炼身体。中年人很多是带着孩子去滨水区休闲, 这就需要多建立一些能够供青少年儿童娱乐的场所。对于六岁以下的儿童, 可以设置一些充气床, 滑梯, 蹦蹦床等适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玩乐的项目。而十岁左右的儿童很多对水上的游船, 汽艇等项目比较感兴趣。

2.3 合理布置配套设施

滨水区的设计中, 配套设施要有保障。最主要的是休息设施, 能够供游客休息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座椅, 对于座椅的材质, 也有一定的选择。木质的座椅在目前来看, 是最受欢迎的, 冬暖夏凉。而混凝土材质的座椅就不够受青睐。座椅的安置, 树荫下, 以及能够直晒到太阳的地方, 都要有所规划。这是考虑到不同季节人们对座椅的要求。亭, 廊这两种休闲设施也是游客喜欢的, 可以遮阳避雨, 也是一个暂时与外界避开的休息场所。同时, 卫生设施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点。特备是垃圾桶和公厕, 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垃圾桶和公厕的设计都以小和距离短为原则, 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垃圾桶和公厕, 会给游客带来很多方便, 同时也是为保护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4 保留历史建筑

在滨水区设计时, 对于原有的具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应予以保护, 将历史建筑, 历史地段和城市设计相结合中, 也可提高滨水区的文化氛围, 增加旅游的内容, 提高游客的兴致。例如旧码头、旧仓库, 只要是有特色, 应结合在滨水区城市设计之中。

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有特色, 景色最优美的地区, 因此在设计上, 特别是岸线设计上要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岸线是水陆的交接区域, 它的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滨水区的设计是否成功。常见的呆板的, 平直的岸线会给人以单调和枯燥感, 因此岸线的设计也要如何自然地貌的规律, 蜿蜒起伏, 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3 结语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 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 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 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所以, 对于滨水地区的开发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开发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城市的总体规划, 遵循总的规划原则, 有自己的设计特点, 这样才能保证是一个成功的开发项目。

参考文献

[1]张庭伟, 冯晖, 彭治权, 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2]梁龙飞.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 2008, 09.

谈实施快乐体育的原则与策略 篇11

一、实施快乐体育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所谓教育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体育学科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与德育不完全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因而可以说,体育与健康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快乐体育”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力求使其将外部的要求变为内驱力,从而以“乐学”做为支撑点,实现自身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关系,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教育学的理论指出,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理智的、普遍的和稳定的时候,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友好、亲近、依赖、共鸣的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是传统那种权威的、单向的交流,而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教师在交谈中不宜用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应该多用商量交谈的语气。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待,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情境性原则。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宽松、自由、形象、直观的情境中保持学习的良好心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的介入与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入境动情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和锻炼,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乐趣,获得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4趣味性原则。要使学生“乐学”,体验运动的乐趣,必须要求教学“授之有趣”,因此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语言运用上都应考虑其趣味性因素。

5激励性原则。在学生时代,没有比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更重要的了,“快乐体育”正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快乐体育的实施中,特别要强调要采用激励性原则,强调正确诱导与即时反馈,使学生在肯定性评价与成功中获得快感,增强自信心,强化心理素质。

6实效性原则。“快乐体育”不仅重视外在的形式——乐教、乐学的气氛,它更看重内在的“效益”——体育教学的质量。一方面,它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真正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提高其身心素质。

二、实施快乐体育的具体方法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快乐体育是以“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出发点,来研究教与学的艺术及其相互联系的,它标志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教师应用自己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和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多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赞许和承认,体验到体育的成功和快乐,重新认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潜能。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承认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在目标上不强求一律,在内容上尽可能容忍选择,在方法上灵活多样,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允许每个人根据现有的能力去从事活动,享受运动,要求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有所提高。

4建立互教互学的组织形式。快乐体育强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充分体验运动中的乐趣,因此,创造一个大家一道去享受体育的学习环境,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协同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实行与这种学习环境相一致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小组成员互教互学,自主自律。

规划原则与策略 篇12

为此, 国家通过制定“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增加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投入, 定制合理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发展进行规划, 促进我国化工行业快速、安全、健康的发展。

1 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1) 化工工业安全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积极贯彻国家“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发展化工行业, 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 只有安全生产, 才能够避免人们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遭受威胁, 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危险化工企业的结构进行规划, 通过分析各个生产、运输、销售环节, 从根本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 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同时加强各个部门的监督及管理、治理, 努力减少事故的发生。

(3) 坚持“合理规划, 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化工园及化工集中区的配套工程, 综合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对化工企业进行统筹规划, 为化工企业选择合理的位置。

(4) 坚持以“资源共享, 划分区域”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各个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 生产分布以及资源与环境, 明确化工园区及化工集中区, 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布局, 对化工企业给予应急的救援措施, 对于重大的事故遵循统一指挥、资源共享的原则, 使单位自救与社会自救互相结合, 从而减少因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5) 坚持“依法管理, 控制数量”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各个行政区域的化工企业进行合理布局, 依法规范化工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 促进化工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2 化工行的安全发展规划内容

根据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的基本原则, 指导方针, 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现状进行改善, 编制出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的内容。

(1) 对化工行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 统筹规划, 科学管理, 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规模, 明确危险源的位置, 采取有效的措施, 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首先, 通过分析化工行业及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 采取合理措施, 减少事故的发生。其次, 通过分析化工和化学危险品的危险源, 增加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再次, 根据化工行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原有的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进行修改或修订, 提高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此外, 通过对化工安全生产事故的实例进行分析, 对管理的缺陷, 人才匮乏以及环境布局的缺陷进行说明。

(2)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 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3) 安全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这是化工行业的核心,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对化工园区及化工集中区进行统筹规划, 进行合理的布局, 明确化工产品的生产区域及存储位置, 依照化工单位的实际情况, 根据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对化工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储存位置进行选择。②综合化工区域的消防情况, 结合规划区的消防及未来发展的情况, 在适当的位置建立消防站, 保证整个园区的安全生产。③积极实施国家对化工及化学危险品的法律法规。④加强化工和化学危险品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责任主体包括执法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人员等。⑤加强化工和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教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负责人、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人以及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和新入职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 加强安全意识。⑥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存储、使用单位进行整治。其次, 要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进行整治。再次, 对消防进行整治。

(4) 确保安全发展规划的措施。首先, 通过政策及技术等方面保证安全发展规划。其次, 通过合理规划, 投入以及监督管理来保证。再次, 通过提高人们的责任感以及思想意识保证安全发展。

(5) 规划实施大的项目。通过港口、消防以及GPS动态监控系统建设, 发挥整个化工产业的集中优势, 实现安全生产, 促进未来化工行业的安全、快速、健康发展。

3 结语

总之, 化工行业的安全发展, 不仅关系到人身安全, 也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 只有依据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制定合理安全发展规划, 才能促进化工行业安全、快速、健康的发展, 才能使化工行业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化工行业的安全发展, 需要对化工行业的安全发展进行规划。本文综合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相关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的指导书, 为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原则与内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奇瑞QQ下一篇:景观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