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教学的原则与技巧(精选7篇)
口语教学的原则与技巧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的基本理念, 高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旗帜, 把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激发个人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远大目标。“口头的表达与交流”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人们在读写之外, 更需要一种直接的表达和摄入, 那就是口头的表达与交流, 也就是口语交际。据调查, 工作中最需要的素质和高中应该加强培养的素质中, 人际交往能力分别列在第二位和第四位。可见, 培养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中, 由于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许多教师对口头的表达和交流的教学, 采用了简单的方法加以处理, 或漫不经心, 或流于形式, 更有甚者视之为乌有, 这样, 学生的口头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作者拟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的表达和交流, 让学生了解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并运用于实际的言语交际教学训练中,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会中, 迅速提高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
一、合作原则的运用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认为, 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 即“在参与交谈时, 根据你所参与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变化而提供适切的话语”, 这就是合作原则。
1. 合作原则由四条准则构成。
(1) 量准则——信息量要适中。
(1) 使你的话语 (交谈的当前目的) 如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2) 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2) 质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
(1) 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4) 方式准则———要清晰。
(1) 避免含混不清。
(2) 避免歧义。
(3) 要简短。
(4) 要有序。
交谈参与者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也可能在交谈中逐渐明确目的和方向, 也可能在交谈中逐渐明确的, 但参与者总要遵循合作原则, 交谈才能符合公认的目的和方向。
2. 合作原则的运用。
(1) 运用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设计贴近生活的话题, 展开有效交际。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倾听与表达训练, 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遵循相应的交际准则, 应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 选择适宜的内容作为话题, 让学生愿意去倾听, 乐意去表达。
高中学生大都十六七岁, 正处在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的阶段,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彩的外面世界充满着向往、迷惘。设计话题时, 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思想动向, 注重与日常的教学、生活相联系, 既让他们感到愉快亲近, 觉得有话可说, 又能增进了解, 引发思考, 互相促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计以下话题:《我最好的朋友》《我喜爱的老师》《我喜爱的一位明星》《一件有趣的小事》《我喜欢的文学形象》《趣说成语》等等, 这些话题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爱好、个性诸多内容, 是学生对自我的一次审视和发现, 也是对他人经历的了解和分享。
(2) 运用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丰富话题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系准则要求话语与话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 语句之间要衔接。每一个话题都有多种切入方式, 选择的内容、切入的角度, 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感受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话题, 将话题分解为若干个内容相关联的子话题, 交流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如《我喜爱的一位明星》这一话题可有许多切入点:这位明星是谁?他在哪一个领域发展?主要有哪些业绩?“我”为什么喜爱他?他的人生经历对“我”有何启发?如果有机会见到他, 最想对他说什么?
进行口语的表达时, 不仅要注意语句与语句之间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语言表达还要准确明晰、简洁有序, 才能给听者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达到交际的目的。
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为了训练的方便可行才加以分解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规则练习, 故意语句与语句之间、答句与问句之间, 风马牛不相及, 故意说出不真实的信息等等, 颇具喜剧效果, 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合作原则对维持正常交际的重要意义。
二、遵循礼貌原则, 比较内容相近的话语, 实现最佳交际
利奇在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会话的礼貌原则。他认为, 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 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即说话人要注意遵循礼貌原则, 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也要注意遵循礼貌原则, 并且说话人肯定听话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有益补充, 实际上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 它是成功交际的一条语用原则, 它包括六条准则。
1. 得体准则。
2. 宽宏原则。
3. 赞誉准则。
4. 谦虚准则。
5. 一致准则。
6. 同情准则。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
(1) 帮我提一桶水。
(2) 请帮我提一桶水。
(3) 帮我提一桶水, 好吗?
(4) 我想提一桶水, 可是太重了。
(5) 你的水从哪儿提来的?
这五句话要表达的目的是相同的, 就是要得到帮助, 不过礼貌程度依次增加, 表达得越含蓄, 就越有礼貌。礼貌原则在实际交际中, 体现为语句的选择来表现内心的态度。
口语交际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 也是严峻的考验, 是对教师的语言修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检验。课堂既是教师展示语言能力和个人风采的窗口, 也是学生掌握交际规则和增长交际能力的舞台, 愿这个舞台越来越流光溢彩。
摘要: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语用学的交际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设计话题, 围绕话题进行交流,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口语交流,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关键词:口语交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方智范.解读“表达与交流”目标.语文建设.2004年, 第一期
口语教学的原则与技巧 篇2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意义,教学任务设计原则
1.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现。然而我国口语教学依然存在一些如“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问题, 此外课堂教学也存在以下问题: (1) 气氛压抑。学习者不习惯在课堂用英语表达;担心出错, 受批评、失面子; (2) 无话可说。学习者缺少兴趣和动机, 抱怨对话题没什么可谈; (3) 不平等的参与。在课堂上只听到一、两个人交谈;大多数人是旁听者, 他们很少开口或根本不开口; (4) 母语的使用。因为用母语能更容易地表达自己, 增加了学习者的依赖性和惰性, 这样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为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可以有效解决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口语的实际交际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 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其在英语口语课中应用的意义
2.1 任务语言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能力是发展的, 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即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建构是建立在对原有经验 (已知的语言, 概念和活动) 的改造和重组上的。在英语学习中, 它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 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 挖掘他们运用语言的潜力, 激发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活力。TBLT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务中提高交际语言能力, 强调通过口语或书面语交际的训练掌握语言技能, 非常适合口语教学。此外, TBLT对设计的任务不仅要求意义完整, 可作为交际行为独成一体, 还应与社会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既要突出科学性、交际性和拓展性, 也要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和语言数据的真实性。操练时着眼于“意义的交流”, 把学习者的注意力放在思想内容的准确表达上,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用外语解决现实问题并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可以任意组合, 自由发问, 师生平等, 属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2.2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口语课中应用的意义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的任务型教学, 有利于学生在一种自然和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活动, 能使学习者创造性地利用学习材料和一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选择适当的学习和交流方法以完成目标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 协作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任务型教学的引入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事先需要学生自主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多种手段, 增加趣味性,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重创设语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得的关键是理解, 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弄清知识的关系, 形成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口语, 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学任务的设计就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本人认为以下三原则有利于实现优化口语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的目的。同时, 学生的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得以应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强化, 最终达到了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
3.1 趣味性和真实性原则
教师在内容上要创设一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 较真实的交际情景,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联系社会生活设计真实的任务情景, 旨在刺激学生输出与课文有关的目标语, 所以趣味性和真实性是首要因素。根据任务教学法的原则, 任务设置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 用L o n g (1 9 8 5) 的话来说, “‘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人们每天在工作、生活、娱乐中所做的事, 而这些人并不是应用语言学家。”因而, 在确定学生喜欢的话题后,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将话题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学生“所做的事”上。
3.2 小组合作性原则
大量的小组活动被认为是TBLT的特点之一。设计任务时, 不仅要有独立完成的任务, 还应有更多的小组活动。小组讨论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团结互助以求最大化他们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成果而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的组织模式。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 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研究, 互相探讨的机会, 使得学生能够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可经常以4至5人为一组在课上进行讨论, 组员轮流作主持人, 或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写对话, 表演话剧, 进行竞赛等活动。为了使讨论得以顺畅地进行, 教师可事先将主持人用语及讨论中的交际用语印发给学生。在讨论中, 学生们纷纷以事先准备的材料为辩论依据, 各种新的观点在思想碰撞中又相继产生。最后,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做主题发言, 总结小组观点, 并接受同学的提问。通过这样的合作,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学会理智地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 达到学习与做人两丰收的双重目的。
3.3 时尚性和多样性原则
传统的口语教学由于教材单一, 教法死板, 学生参与性不高, 有时候口语课竟成了教师独自训练口语的课堂。口语教学也应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 使口语教学时尚化和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动态的网络为口语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的口语任务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口语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即时、多样, 语言使用环境真实, 语言输入系统化、标准化, 语言训练全方位、高强度, 语言输出准确性和流利性兼顾等特点。因为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任务。媒体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优势, 特别是动画技术的使用, 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拓展了教学空间, 它使课堂语言交际的真实性得以实现。如, 多媒体课件能模拟出三维的动态交际环境, 创造逼真的言语交际环境, 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激发了学生的言语交际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活动, 由“让我说”变成“我要说”, 加强了实践的机会, 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另外,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利用其容量大的特点, 提供大量变换的人物动态的交际场景, 带给学生新鲜感。并且, 教师还可以变换形式, 让学生与画面上的人物进行对话, 让学生为画面配音乐等。活泼多样的形式, 将学与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形式有效地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
4. 结语
口语教学的原则与技巧 篇3
一、语文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 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如教学《万水千山》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好理解、印象深, 运用光盘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中, 我范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最后进行朗读指导。此时, 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 极富感染力, 读者、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 达到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激发其思维活动, 主动探求知识, 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 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 种类繁多, 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
如, 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 是这样引入的, “同学们, 为了学好这一课, 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请打开书本读一遍课文, 然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一想横卧在自己家乡清水河上的“清水桥”的模样如书中列举的哪座桥样式相同呢? ”同学们想了一会儿后, 有的说与赵州桥相同, 有的说家乡的清水桥与书本中列举的两座桥的结构都不尽相同。大家争论不休, “那么家乡的这座桥到底与书中写到的两座桥有什么异同呢? 等同学们学完了《中国石拱桥》一课后, 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之中。
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法的优化组合
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如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课时, 我不失时机地在解读完课文后播放了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在音乐的旋律中让学生再一次领会诗歌的意境, 有一女学生上完课后告诉我这是她上过的最精彩的语文课, 课后会马上去音像店买《春江花月夜》的CD片。又如《雷雨》一课, 我剪辑了电视剧中的一段让大家观看, 增强对剧中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把握。其实网络上有不少生动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 都可以搜寻来充实语文多媒体课堂, 效果很好。有人将一些古诗词、庄子寓言等, 做成了动画, 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珍贵的多媒体资源。如教学苏轼的词时, 我给大家放映中央台《子午书简》中的《宋词十家──苏轼》, 学生觉得耳目一新, 主持人的讲解此时胜过老师的讲解。
四、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好字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写好字应从量的训练上转到质的强化上。以前的教学由于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写字教学中过于强调量的积累, 一个字少则写几遍, 多则写几十遍, 将写字遍数的多少作为杜绝错别字的有效手段。其实不然, 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 学生就会越写越马虎, 事倍功半。所以写字教学应该尽快从量的训练中解脱出来, 要求学生写的字不在多, 而在于是否正确、规范、美观。同时为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防止过多的家庭作业抵消学校教学的正效应, 影响写字教学效果, 不管是语文老师, 还是其他老师都应协管齐抓, 形成合力, 这样才能使语文课的写字教学成果得到巩固。老师可以不布置回家的书面作业, 凡是书面作业都要求在校内完成, 杜绝只布置不指导、放任自流的现象。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才能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 才能保证学生的写字姿势确实达到要求, 才能使学生真正写好字。
此外, 学校还应为孩子多提供成长的舞台, 让学生在写字中得到性情的挥洒和成功的愉悦。如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小小书法家论坛, 将学生的作品在校园里展示、学写通知、校报展示、班级板报、我讲书法家的故事比赛等,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孩子搭建自信和成功的舞台, 让写字和练习书法变得富有诗意起来、轻松起来。当练字成为一种习惯, 并成为一种兴趣的时候, 一手漂亮的字体自然练成了, 这样的学生是充满着自信和快乐的。
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汉字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的使用范围的承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情感, 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理解之情, 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 又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长时间坚持, 以及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教师对各年级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写字教学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给学生一定的写字时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并加强写字指导, 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只有这样, 字理中蕴含的文化才能点点滴滴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乐手, 主动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课堂上弹奏出美妙的音符, 给师生双方带来身心愉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画家, 画出蔚蓝的天空, 让学生给云朵涂上美丽的色彩, 成为最美的云霞,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口语教学的原则与技巧 篇4
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听说读写往往被分开进行独立教学。这四个基本技能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因而它们之间的融合教学是值得研究的。国内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滕锡平 (1995) 、王丰元 (2006) 等较早提出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融合的观点, 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对于英语口语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方面, 几乎没有相关的深入研究。李绍芳 (2009) 研究“借助任务教学法把写作课融入到大学英语阅读课或口语课的教学模式”;李龙福 (2011) 等提出通过写作提高口语能力的看法。我们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设想把听说读写进行融合教学会相得益彰, 根据实践经验, 提出运用4/3/2教学技巧和借助任务型教学法构建“英语口语与写作融合教学模型”。
2.4/3/2教学技巧的研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流利性, 1983年Maurice设计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教学活动“4/3/2 teaching techniques”。国内外学者 (Nation, 1989;Arevart、Nation, 1991;Tam, 1997;孟凡韶, 2009。转引自:孟凡韶, 2009) 对这个教学技巧进行应用、实践和研究, 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方法因把一个语篇分三次分别以4、3、2分钟讲述而得名。该方法的应用, 首先需要学生相互合作, 相互充当听、说的角色。其次, 三次的听者是不同人, 说者每次不得不重新开始讲述同一主题, 但讲述的时间不断缩短, 促使说者必须提高讲述速度或精简讲述内容。最后, 听、说者角色相互变换, 相互经历同样的事情, 有利于反思和提高自我水平。
4/3/2教学技巧的应用是以学生具有一定的说的能力为前提的, 它无形中运用了交际教学法、合作型学习、任务型教学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如果学生说的能力不具备或比较落后时, 该方法难以实施。同时, 该技巧对帮助提高学生的口语流利性比较有效, 但未必对提高口语准确性很有帮助。
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是口语两个不同阶段的技能。流利性体现了说者能够使用比较连贯、合理、具有较好语义的句子说话的能力 (Fillmore, 1979;Skehan, 1991。转引自马惠广等, 1990) , 包括四个方面: (1) 自如说出、写出的能力; (2) 具有说出语调较好、用词、语法较准确但不完美的句子的话语能力; (3) 比较成功交流思想的能力; (4) 具有说出连贯话语且不会产生理解困难或导致交际失败的能力。
英语语言表达中的准确和流利的关系既是统一的又是相对的。语言的发展的目标既需要流利, 又要求准确。但现实中, 虽然学生的语言表达流利, 但准确性不一定好。语言的准确需要长时间实践才能做到。另外, 语言表达准确性比较好的学生不一定表达很流利。
3. 口语表达与写作的关系
研究表明,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英语写作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有关研究如:Cumming, 1989) 。从语言知识与能力变量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模式方面看, 口语水平是英语四大基本技能中唯一与写作水平有直接关系的一个。
在实践中, 英语口语能力与英语写作能力都是反映交际能力的, 即需要运用得体的语言表达人的内在的思想, 实现交际活动。它们都需要考虑交际者的理解力和特定情景, 从而决定采用适合会话的词语、语义和句法。英语口语表达好往往能促进写作表达和复杂的思想交流。同样, 英语写作表达对口头表达也有促进作用。两者的关系可概括为:口头表达是书面写作的基础, 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提炼和升华。布里顿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而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4.“英语口语与写作融合教学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阐述和我的教学经验, 我们提出英语口语与写作可以融合教学的观点, 并基于以下的三个实践性的思考, 构建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口语与写作融合教学模型” (如图1) 。
第一, 英语教学中, 不需要按传统的做法把口语和写作分开来独立进行上课学习, 把它们结合一起教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说和写的技能。第二, 利用4/3/2教学技巧组织口语教学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并通过写作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准备性。第三, 教师要根据目标语言发展的要求, 创设交际的语言任务和活动, 并把任务交给学生, 学生则通过小组学习、多方面互动, 参与课堂交际的语言活动, 来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符合任务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的原理。
“英语口语与写作融合教学模型”的理论支持和相关论证如下。
(1) 该模式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提出的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 该模式的实施分为“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和“任务完成”四部分。本文的“任务”是指口语和写作融合一起的一系列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在运用4/3/2教学技巧组织英语教学时, 如果在同一时间让学生对同一话题或语篇进行4、3、2分钟的讲述, 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提高不大。而先让学生进行4、3分钟练习之后, 让学生对话题通过写作完善自己的思想, 再让学生进行2分钟的练习, 当“任务完成”时, 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效果明显好于前者情况。
(2) “任务前”是引入一个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这是该模式教学任务实施的前提。“词汇和句型学习”是口语和写作能力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3) “任务中”是学生进行课堂的协作学习, 并实施4/3/2教学活动的前半部分。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 通过多方式互动等发展观点, 同时学生运用“任务前”学习的词汇组织语言, 初步把自己的中心观点写出来, 然后在小组中对话题进行4、3分钟的讲述。
(4) “任务后”学生在参与了“任务中”的活动之后, 对话题进一步进行独立思考和写作, 丰富自己的思想观点, 完善表达的语言。这部分的任务放在课后去完成, 以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问题, 完成写作过程。
(5) “任务完成”的目的是对学生独立完成的写作进行修改、指正,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2分钟的口语讲述, 完成4/3/2教学活动的最后一步。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可以借助小组成员互改、教师修改或指正得以提高。最后, 学生进行2分钟口语表述, 加强口语表达的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 达到“英语口语与写作融合教学模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滕锡平.英语听力与口语教学的融合.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5, (01) .
[2]王丰元.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与口语技能的融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
[3]李绍芳.管窥任务型写作法与大学英语读说课融合.山东外语教学, 2009, (05) :70-74.
[4]李龙福.通过写作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外语交流, 2011:23.
[5]孟凡韶.4/3/2教学技巧与提高英语口语流利性的实证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7, (4) .
[6]Cumming, A.Writing expertise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Language Learning, 1989:39, 81.
试论英语口语教学原则 篇5
1“听”和“说”的关系
“听”和“说”都属于口语。“听”应该开始于“说”之前, 学生通过听, 大量的接触英语语言之后, 便可以开始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此时学生不是被迫说话, 而是因为他们已有大量的语言储备, 开口说话, 表达思想, 进行交际是他们的愿望, 也是大量听的必然结果。
有学者持同样的见解:“大量事实说明, 儿童学说话的过程是先听懂, 然后说话……我们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决定了理解在复用之前。语言教学也不应违背这一道理。”有人曾经这样总结“听”和“说”的关系:“说”可以看成是“听”的能力的一面镜子, 他们需要同样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当然能听懂、能理解的不一定都能使用, 但是听懂、理解的愈多, 使用的范围愈广, 口语能力则愈强。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英语主要靠书面英语, 通过阅读接触语言, 听的机会较少。希望教师、学生坚持先“听”。
2 会话的含义
会话必须是思想、信息、感情有意义的交流。会话决不是对单音、词汇、短语、句子的一种组合游戏或简单的重复, 正如句型操练不是会话一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会话课有时完全被教师所控制, 对话也多是学生不感兴趣, 甚至是不十分熟悉的内容, 教师需要对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经过详细讲解之后, 学生方能理解。学生的任务是跟读与背诵, 或者模仿对话的内容自己编对话。在这种课上, 学生之间, 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思想、信息和感情上的有意义的交流。这种课是口语操练课, 而不是会话课。Prator曾经这样描写会话课:“真正的会话不包含任何外界的控制。”他建议课堂教学可以从控制性的练习逐渐过渡到自由会话。在会话课上, 一种活动是教师主宰一切, 学生从课本或录音中吸收语言, 并在教师指导下重复这些语言或进行操练。另一种活动是由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表达思想, 在教室里与同学自由地进行会话。Robinett认为, 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从初学者开始就可实行, 无论教什么语言项目, 都可从有控制地从操练过渡到自由运用。从中国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来看, 我们认为她的主张是可行的。无论训练怎样简单的语言项目, 最终都可以, 也应该与“交际”联系在一起。任何简单的语言都可以教活, 把“交际”看成是高年级会话课的任务显然是不妥的。培养学生的会话能力是会话课的宗旨, Littlewood把它概括成四点:
(1) 掌握语言知识, 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
例如一个学生要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与某人交流某一信息, 不管他的语法是否完全正确, 语言是否适合某一特定的语境, 只要成功地表达了意思, 输送了信息, 就达到了交际的第一步要求。
(2) 不仅掌握语言知识, 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
(3) 习得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 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还能根据情况, 随时修正自己的语言或使用不同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行为恰如其分。
(4) 习得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 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 避免使用会引起反感的语言。
综合以上四点, 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及得体。因此, 语言的准确度和可接受性是习得者, 尤其是获得相当语言水平的习得者应该注意的。
3 口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强调文化素养, 强调在学语言的同时也应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然而, 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习俗和惯例却不十分重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学生往往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不恰当的英语比语法、语音方面的错误更难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事实上, 英语本族人和以英语为工具的中国人交际时更注意的是交际的内容, 而不是语言形式。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 本族人对与外国人在语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 违反讲话规则却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他所说的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指的是讲话规则并不是在各种语言中都一样, 而是相对存在的。说英语的外国人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 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 而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的语言往往被英语本族人误解为不礼貌。
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和我们的外语教学脱离社会语境教语言有关, 学生学会了语言形式, 却不了解其社会内容, 缺乏语言得体性的意识。
那么, 如何结合语境教语言呢?在课堂上, 教师就是学生的语境和社会, 因此, 教师对社会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理解是决定性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 观察什么场合用什么语体;了解说话人的身份的高低, 说话者之间的交情的深浅与语体的关系。在基础阶段, 则以教常规语言为妥。所谓常规语言指的是既不十分正式, 也不过于地道的口语。在教这种语言时, 应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语言不得体与母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关。我们常说的中文式英语,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说英语者的本族文化干扰所致。由于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 而说出不得体的英语的现象是普遍的。尤其是学生在讨论与辩论时, 急于表达思想, 加上母语思维的干扰, 常常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辩论时不知道恰当地运用英语习语。Hymes曾经说过:“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干扰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4 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局面
口语课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明确他们各自在口语课堂上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现代教学法专家们认为, 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是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中心, 真正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应是教学的出发点, 是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Stevick说过:“至关重要的是把‘学习原则’ (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 放在‘教学原则’ (从教师角度看教学) 之前。”
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任务在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例如:明确一堂课的训练任务;选择口语活动的方式;讲明练习的要领;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有足够的练习机会等。教师的作用就如同导演一样, 十分重要, 但导演毕竟不是演员, 戏只能由演员演。口语课与此类似, 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应该是学生。
5 怎样组织一堂好课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可能做出不同的安排, 但是上好一堂口语课大致应该注意三个方面:课堂气氛、教师的准备和课程内容。
教师的桌椅如何安排, 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坐在讲桌后面, 面对着全班学生或者每当学生要发言, 就举手、起立, 面对教师回答问题。这样上课会给人以正式而冷漠的感觉。口语课应该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最好围坐成一个圆圈, 教师是班级的一员, 和学生坐在一起。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一种聊天的活跃气氛。Robinett说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应该热情、敏感和宽容。”这种态度应是对所有学生而言的。这种态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对学生的了解是口语课备课的重要因素。这种备课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有时是一堂口语课成败的关键。每个学生各有长短, 有的语音好, 但表达能力差;有的知识面宽, 理解力强, 但不乐于开口。从个性和特点方面看, 有的性格活泼, 勇于发言;有的内向, 不善于讲话;有的争强好胜, 爱与人争辩;有的对自己要求不严, 课前缺乏准备;有的胆小爱面子, 怕犯错误;有的自我估计过高, 不注意练习口语;有的善于动脑, 见解较多;有的喜欢不同凡响, 不爱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有的机智、幽默, 爱用英语开玩笑……凡此种种, 教师应十分敏感。了解学生的特点, 对上好一堂口语课十分有利。教师可不时地给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长处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身上得到启示, 克服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应报以极大的耐心, 对学生的弱点要善于诱导, 有时甚至要宽容。对一些学生多鼓励, 对另一些学生严格要求, 对大多数学生的进步与努力, 则应多给予承认与肯定, 就像一个母亲见到自己的孩子进步时由衷地高兴一样。教师若以这种感情与态度对学生, 学生则往往以同样的态度报答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上好口语课的重要因素。这也应该是口语“备课”的极为重要的部分。
6 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
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的现象。Dulay和Burt说:“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 指出了从错误中学会语言的重要性。
什么错误是严重的, 必须纠正的呢?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 以为同一错误出现的频率愈大, 错误的性质愈严重。Sternglass认为“使人不能理解的话语则是需要纠正的。……违背语言规则的严重程度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有的语言学家, 如Burt和Kiparsky曾强调说:“全局性的错误, 即第二语言习得者普遍犯的、并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 应该予以重视。”他们还说过, 局部的错误, 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 自然会逐步解决。所谓全局性的错误主要指的是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的误解, 或者是整个句子结构不对, 妨碍了交际的规则。
综上所述, 妨碍交际的结构与时态错误以及英语本族人的文化习俗所不能接受的语言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什么时候纠正学生的错误,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 教师在口语课上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挑错”、“纠正”, 并认为这是严格要求学生的表现。岂不知, 口语课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应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口语活动, 用各种方法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在进行机械或半机械练习时, 学生犯的基本结构错误, 应引起重视, 避免其泛滥。但是, 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 不宜过多纠正, 在学生说话中间, 尤其不宜打断, 因为此时交流是首要目的。不断纠正错误不但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破坏其语流, 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 因而突破不了语言口头运用这一关。要知道, 很少说话, 或不敢说话, 是学语言的学生最大的错误。不纠正这个大错, 而抓住说话过程中的小错则是本末倒置了。
评价学生的口语能力, 不能以错误的多少为尺度, 而要看学生的全部口语表现, 这里既包括语言也包括内容, 表达的内容丰富与否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只会用一些套语, 或者是虽然话多但言之无物, 都算不得有较强的交际能力。
纠正说话过程中的错误, 主要应依靠学生本人。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以及自己和他人说话中的语言错误的辨识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后, 就会不断地自我纠正。有的语言学家举例说, 倘若一个学生能在连续说话两分钟后, 概括自己犯的基本语言错误, 那么这个学生就具备了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错误的识别能力。随着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错误也就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Carrooll, D.W. (2000) :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Scovel, T. (2000) :Psycho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王守仁, 何宁.Say It Right.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作文拟题的原则与技巧 篇6
那么, 怎样的标题才算好题?如何拟出好题让作文的双眸亮起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 在此谈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拟题原则与要求
一个好的标题必须具备哪几个原则呢?我把它概括为:准、精、新、小、妙、巧。
准:指的是所拟题目能紧扣写作要求, 准确揭示文章内容或显示文章主旨。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离开了这个原则, 就容易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精:即精练简洁, 指文题字数恰当, 不宜过长, 应简约, 忌冗长。一般而言不超过10个字, 否则容易显得松散。
新:即新颖、新奇, 有创意。拟题要有创新意识, 能够从“人人心中有”的意识中, 挖掘出“人人笔下无”的题目来, 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 使之有新鲜感, 产生阅读下去的欲望。
小:作文题目宜小不宜大, 从小处、实处拟出一个标题, 小中见大, 以一孔而窥全豹, 这样以便对作文内容的把握, 写出的作文才实在而不显得空洞。如《感悟初一新生活》就要比《感悟青春》具体实在的多。
妙:可妙在其形式美, 如:《艾舒与爱书》;可妙在其浓郁的文学色彩, 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还可妙在其奇妙的构思与立意, 如《天堂不售书》。
巧:题目如同商品的包装, 别出心裁的包装会赢得顾客的青睐, 同理, 出人意料的题目会让人“一见钟情”。题目新颖别致, 会产生一股强劲的吸引力。例如《系不住的鞋带》。
二.作文拟题小技巧
关于作文拟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拟题的技巧有很多, 笔者这里只谈两个小技巧。
(一) 学科综合法
1、与数学科结合
这种方法就是巧妙运用数字或者数学符号来设计作文题目。这种标题往往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简练精当, 并且形式新颖, 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给人以启示。如:
(1) 有关学习和教育的———《7-1=0》、《1+1=?》、《8-1﹥8》
(2) 描写心情感受的———《心情转变180°》
(3) “品德”话题———《忍让≠懦弱》
(4) “诚信”话题———《诚实+信用=财富》
2、与英语科结合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这种标题, 具有幽默色彩, 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如:
(1) 以“理想”为话题———《A BCD———梦开始的地方》
(2) 写自己如何告别网络游戏———《G oodbye, 我的所爱》
3、与其它科目结合
此法是指利用人们熟悉的其它科目的一些知识来设计题目, 以达到或是引人深思, 或是新颖独特的目的。如:
(1) 与音乐科结合:《早晨协奏曲》 (写家庭生活) ;《青春舞曲恰恰恰》 (有关校园生活, 青春话题) 。
(2) 与历史科结合:《我与曹操一起煮酒论英雄》 (谈古论今, 借古喻今) 。
(3) 与物理、化学科结合:《一份关于诚信的实验报告》 (以诚信为话题) 。
(4) 与电脑科结合:《Q Q城奇遇》
(二) 标新立异法
1. 逆向思维, 别开生面
一般而言, 人都容易有定向思维, 作文拟题时亦然。如果我们能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逆向思考, 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拟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标题。如
《开卷未必有益》 (谈读书)
《绿色的太阳》《我是一条离开水的鱼》 (有关环保问题)
2. 巧用修辞, 生动形象
拟题时根据特定的内容主旨、文体特点, 灵活巧妙地使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 不仅可以使文题生动形象, 精练传神, 还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 使文章含蓄隽永, 余味无穷。
巧用比喻:比喻, 能够对事物进行描绘或渲染, 使事物生动具体, 形象鲜明, 语言生动有趣。如《父爱是座山》, 用“山”喻父爱的高度和厚重, 显得具体形象。
巧用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正确运用比拟, 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 爱憎分明。如《诚信漂流记》 (以诚信为话题) ;《舞动痛苦的翅膀高飞》 (以“挫折”为话题) 。
巧用反问、设问:反问是无疑而问, 明知故问, 语气强烈, 能够激发读者的感情, 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设问是无疑而问, 自问自答, 以设问作文章的标题, 能够吸引读者, 启发读者思考, 更好的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地球是圆的吗?》;议论文《民族的“脊梁”哪去了?》;其它文体《我是差生, 我容易吗?》《谁偷走了我的双休?》。
引用、化用:“它山之玉, 可以攻石”。如果能准确的引用、化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词、名言警句、影视广告等作为题目, 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 通俗易懂,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以“宽容”为话题的可套用那英的歌《一笑而过》为题;表现“事物的多面性”这一主旨的文章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为题;以“挫折”为话题的可以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题;等等。
3. 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悬念即疑团, 在标题中妙设悬念, 巧卖关子, 能产生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如语文教材中的“死海不死”, 名已为“死”海, 又为何说其“不死”?原因何在?这样看似矛盾的组合大大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热情。再如《我是谁?》 (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要设置悬念可以以怪生悬, 如《漏印了的爱》;可以从反差上制造悬念, 如《这么近, 那么远》;可以小题大做, 运用错觉制造悬念, 如《一张煎饼包天下》;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拟题来设置悬念, 如《我最需要……》《我?我!》等。
需补充说明的是, 无论是“学科综合法”还是“标新立异法”, 其目的都是为了拟一个既符合写作要求、切合主旨, 又能出奇制胜、引发读者阅读欲望的标题。但如果只一味追求标题的“新”、“妙”、“巧”, 而把第一原则“准”抛开, 其结果必然是弄巧成拙, 事与愿违。
花香蝶自来, 题好一半文。一个新颖别致的好标题, 不但能为文章增色添彩, 而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打动读者的“芳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 拟题的技巧远不止这些, 这几点只是“法海”中的几朵浪花, 只要我们细心采撷, 多积累, 多借鉴, 就一定能使我们作文的“双眸”日渐明亮, 摄人心魂。
参考文献
[1]、沈惠芳《来玩写作的游戏》 (台北国语日报社)
[2]、成旭梅《生活在别处》 (《语文学习》2003年第2期)
[3]、沈思《季羡林先生谈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7期)
[4]、《于漪老师教作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5]、《全国作文大赛10周年精华版》 (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5月第一版)
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与技巧 篇7
师生沟通不仅仅是促进教育产生效能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家布贝尔认为, “教育的全部意蕴都包含在师生关系中, 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因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并不是单纯传授文化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应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学生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和建立价值观念体系的基础。
一、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1. 敞露心扉, 接纳学生
教师不要求学生先改正错误变得完美, 然后才接受他, 而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向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试着接纳较完整的品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 “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 敞露自己的情感, 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 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师生间之所以会出现交流不畅正是因为教师通常训斥、命令、探询等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
2. 以礼相待, 尊重学生
我们也许会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 那么至少应记住:在处理问题、批评学生时就事论事, 不要指责、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其实, 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
3. 适时换位, 理解学生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 教师应积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 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 忽视学生的感受, 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 甚至讨厌你。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 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 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 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技巧
1. 因势利导, 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师生沟通中运用最多的工具。在师生沟通中, 教师应注意语言简洁、语意明确、表达清楚, 以免学生会形成误会或冲突。我们应以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为基础, 不要超越其认知和语意了解的程度, 应注意适当的语音和声调。这些可以基本保证师生双方获得并了解来自对方的信息, 而且是沟通得以顺畅有效的关键。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多使用接纳性的语言, 即鼓励和启示性的用语, 多使用学生们经常使用的词汇, 尽可能避免使用批评或责备的语气。
小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尊心, 情绪波动大, 感情脆弱, 心理发育不成熟。做错了事, 教师直言训斥, 当众指责, 会使其感到自尊心受伤产生抵触心理。因此, 教师的语言应讲求艺术性:幽默、诙谐、含蓄、委婉。
教师使用语言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对学生的伤害,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或意见, 使师生沟通更有效。无论是幽默、诙谐、还是反语、暗示都必须谨记师生沟通的原则, 决不可以让以上这些语言艺术变质为对学生的挖苦、讽刺、指桑骂槐。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育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 因时、因境采用灵活的方式。如对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脾气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 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感受力较强的学生, 宜采用暗示、旁敲侧击或警句格言的点拨式语言;对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要用有层次、有步骤的逐渐深入学生心灵的渐进式语言等等。
2. 深入关注, 聆听心灵呼声
积极聆听不仅要仔细聆听学生的感受, 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做出反应。在通常的做法中, 教师往往没有正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 而只是径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合时宜的批评、命令、甚至于肯定和安抚都使学生觉得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他们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感到沮丧和受挫, 于是他们渐渐失去了诉说的欲望, 致使沟通阻塞甚至终止。而积极聆听则可使沟通保持顺畅, 当教师积极聆听学生表达的情感时, 学生感到教师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于是, 他们愿意进一步地诉说自己的问题和苦恼, 从而触及更深的问题, 找出真正困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教师使用积极聆听而不是指挥命令时, 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也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潜能主动解决问题。在师生沟通这个过程中, 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力得到增强。积极聆听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技巧, 它促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教师接受、信任学生, 并相信他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信任教师, 觉得教师是理解、尊重自己的。
3. 灵活处理, 善用书面交流
口头的沟通迅速、快捷、易互动和反馈, 但有时也会不太管用。例如, 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很愤怒、冲动时, 口头交流往往会引发一场恶性的争辩。这时, 教师们可以考虑采用书面形式来与学生沟通, 书面交流可以很好地避免师生双方面对面的争吵和战争, 使双方都能比较冷静地看待问题, 而且也有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由于文字具有可长久保存的性质, 所以书面形式的交流往往会取得比较持久的效果。
书面交流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点, 即通过书面形式能使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太好的学生能和教师做比较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教师诉说一些比较隐秘或深藏的心情和苦恼。
4. 有感而发, 满怀真情赞美
我们都知道要赞美学生, 关键是如何赞美, 怎么样的赞美才会发挥效用?太笼统、太空泛的赞美, 例如, “你是个好学生”、“这篇作文很好”、“你有进步了”等等也许并不能起到教师想象中的促进作用。赞美需要有针对性, 具体而明确, 并且有创意。例如, 评价一篇文章, 教师仅仅说很好, 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并不知道。如果教师能明确到告诉学生:“对话精炼活泼, 情节俘获人心, 整个结构和过程都经过了谨慎的考虑和设计。”那么, 学生会知道自己的长处, 而且也会觉得教师确实是认真地看了自己的文章, 而不是随意地敷衍自己。他会觉得教师喜欢读自己的文章, 自己受到了很高的肯定, 这会鼓励他继续努力, 在学习至少是作文方面精益求精, 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地改进薄弱之处。
要赞美学生,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很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如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 则原本一个小小的长处可以得到加倍的发展, 并且带动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关怀。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支持, 对于他们而言教师的鼓励往往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5. 慎用批评, 尝试宽容理解
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 教师训导学生在师生沟通中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我们总是在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误后才会想到要找学生。以至于一说到教师, 学生想到的常常就是一个板着脸教训人的形象。
教师批评学生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 而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改进。若批评不具备教育效用, 那么就该摒弃。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带有侮辱性质的批评对学生的伤害, 所以纷纷制定了“教师忌语”, 严格规定教师们不准再对学生口出恶言。
【口语教学的原则与技巧】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障碍与对策07-03
协同学习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08-29
模因论与英语口语教学05-18
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论文09-13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09-14
提高口语教学的作用06-20
英语口语教学的改进07-31
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08-17
小学英语的口语教学08-31
英语口语纠错的技巧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