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原则

2024-09-16

理论与原则(精选11篇)

理论与原则 篇1

前言

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数学教育界就十分重视数学教学原则, 并将其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来研究. 丁尔陞在《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阐述了数学教学. 由田万海先生主编的《数学教育学》中, 提出了三项数学的教学原则. 由赵振威先生主编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 总论) 中, 讲到要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方法与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通过分析并总结出六条数学的教学原则. 通过总结以上所列出的思想, 可见理论应用于实际, 着重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中学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第二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数学学科性教学原则

数学的教学原则主要包含数学实验与逻辑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返璞归真、数形结合等.

数学实验与逻辑相结合: 数学实验是指现代数学教育工具的开发和使用, 包括几何画板、计算机、计算器、PPT等. 在进行数学实验时,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来获取新的知识, 真实再现了变化过程, 使得抽象的数学变得有生机, 内容更加丰富.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在教授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具体感受数学模型表现方式, 产生比较明显对比的表象, 同时要引领学生在具体感知内容之后, 产生抽象的思维, 有一个正确的概念, 并可以进行判断与推理.

返璞归真原则: 返璞归真是指去除所有的表面文章, 找出其中最本质所在. 在数学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具体是指回归数学形式最初的本意, 遵循数学在形成过程中的发明、发现和创新的发展规律, 进行数学教学. 在数学的发明和发展的过程中, 数学的形式是活泼的, 但是由于人为的加工和修饰, 使得数学变得抽象和复杂, 为了是学生不再人为数学是枯燥的, 应该使这种教学原则普及, 尤其是中学的数学教学中.

数形结合原则: 对于中学的数学, 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分成两个方面: 数和形.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数学中可以说, 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用来研究的对象. 在给出的特定条件下, 数和形相互间可以进行转化. 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数的精准性来分析图的大致走向以及图形的特定性质; 另一种是借助几何图形的性质、对称性来确定某种数量关系.

第三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应用

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引领, 也是开始一节优秀课堂的必要条件, 引导学习新课程最常用的方法大体上有三种: 直接法、复习引入法、创设情境法. 直接法是直接切入课程主要内容, 能够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对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 不存在跑题之说, 但是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复习引入法逻辑性较强, 但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有相应的旧知识作为迁移, 因受此种条件的约束, 所以具体教授中使用并不是十分广泛. 创设情境法可以使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讲也更加的活跃, 思考问题方式也很积极.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来实现, 这正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现, 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 富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基本初等函数) 为例:

问题

国务院在2000 年发表的《未来20 年我国发展前景分析》判断, GDP年平均增长率有望达到. 那么, 在2001—2020 年, 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 年的多少倍?

1 年后, 我国GDP可望为2000 年的倍; 2年后, 我国GDP可望为2000 年的倍;

3 年后, 我国GDP可望为2000 年的————倍; 4 年后, 我国GDP可望为2000 年的————倍; …………

设x年后我国的GDP为2000 年的y倍, 那么y (x∈N+, x≤20) 即从2000年起, x年后我国的GDP为2000年的1.073x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正整数指数幂x 1. 073x是如何定义的, 它具有哪些基本性质?

总结数学教学的原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关的规定, 是数学教学的本质特点, 也是数学教学在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 在指导数学教学的工作中, 这就是最便捷有效的原理. 由于笔者时间精力以及搜集资料的数量和知识储备有限, 并没能将全部的数学教学原则进行一一对比和分析. 理论应用于实际这方面的教学原则是基础性的教学原则, 可以说适用范围极其广泛, 在此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对此教学原则在掌握的基础上运用到教学中去.

摘要:教学原则是引导教育活动的一般道理、法则, 同时也是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娴熟的应用各种教学原则, 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而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 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各个学派由于侧重点不同, 对教学原则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但不管哪种分类都含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教学原则,理论,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原则 篇2

关键词:社会危害性 罪刑法定原则 冲突

我国刑法学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7年刑法典颁布之前,主要是围绕其具体内容以及其是否为犯罪本质特征而展开。这是主流观点认为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本质特征,是刑法违法性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阶段是1997年刑法典颁行后,主要围绕社会危害性理论与罪刑法定原则、刑事违法性等关系而展开。大规模质疑就此产生,大批学者或主张改良,或坚决反对。①

陈兴良教授认为,社会危害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同时它还是个极度危险的概念,因为它使中国的刑法理论陷入苏俄刑法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这种政治色彩、阶级观念的标志性理念无疑将削弱甚至磨灭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使用的生命力。②以陈兴良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刑法学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应该从刑法学中去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存在冲突和矛盾的。

在现行刑法典中,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并存的现象是否合理?有学者认为不合理,是因为这是两个互相冲突、排斥的标准。③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本质特征这一理论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冲突。例如,刑法分则中的“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字眼,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这些要件作出判断,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把握上就可能会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背离。即此时更依靠法官自由裁量权,凭借自己的法律常识与认知对某些行为中属于“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情形进行分析,评价其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刑法上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进而进行定罪与量刑,这就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在解释上述疑问时应该区分情况来进行分析:

第一,在只有立法解释的情况下。立法法第47条明文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这样法官根据立法解释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出的判决并不会与罪刑法定原则背离。

第二,在只有司法解释的情况下。我们知道,我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承担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要件的解释工作,这项工作也颇受诟病和质疑,主要的原因是立法法规定司法解释不是法律,无权规定罪与刑。④但是最高司法机关的越权并不能成为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的理由,这是我国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尚须解决的问题,越权行为本身是违法的,是可以用立法解释代替的。

第三,没有立法解释也没有司法解释的情况。此时,法官又借以何种标准来处理分则中“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要件?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必然的会使用自由裁量权,这是否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背离?这种情况当然的成为了学者质疑和诟病社会危害性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最典型的情况。

在这里,笔者认为上述质疑是多虑和多余的,因为法官在考虑是否定罪时,以社会一般人的认识标准不会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从立法角度讲,刑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是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一本质属性来指导的,立法者作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代表制定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更何况作为法律工作者中最杰出审判工作者—法官,其所作出的判决虽然带有其一定的主观意思,即行使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然而判决本身一定也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下做出的。并不会出现在司法过程中由于过多的受到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影响而导致对一行为的定罪上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实际上可以这么解释,社会危害性的针对性重点是对于立法,因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对一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无或大小的评价来将行为做出入罪的处理;而罪刑法定原则的遵循更倾向于司法活动,在运用刑法定罪量刑时严格的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做到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社会危害性属于刑法中犯罪论本质上的部分,是犯罪论的理论来源,同样也是犯罪的固有属性;而罪刑法定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某一行为构成或者不构成犯罪的规范的外化表现形式。

曾引起全国热议的许霆案,也蕴含着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碰撞问题。2006年4月21日,广州青年许霆与朋友郭安山利用自动存取款机鼓掌漏洞取款,前者前后共取出17.5万元,后者去除1.8万元。事发后,郭主动自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而许霆潜逃一年落网。2007年12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申改判5年有期徒刑。

本案在罪名的定性上最终被定为盗窃罪可谓已无太大争论,然而一审对其判处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终审则被降至为5年有期徒刑和罚金2万元。从案件本身来看,许霆利用自动柜员机的漏洞持卡多次取走现金共计17.5万元,其行为已经构成刑法第264条盗窃罪中所规定的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依照刑法规定该盗窃行为的量刑幅度最低也是无期徒刑,然而最终终审判决仅对许霆判处5年有期徒刑。法庭认为,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依法本应适用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但鉴于其恶意取款是在发现银行自动柜员机出现异常后的行为,采用持卡非法窃取金融机构经营资金的手段,其行为与有预谋,或者采取破坏手段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有所不同。从犯罪具有一定偶然性看,许霆犯罪主观恶性不大。根据本案具体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对许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法院上述解释无疑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问题。显然,在对许霆的终审判决中法院最终没有体现出“罪刑法定”,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构成与犯罪行为相符合,严格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是应当按照刑法条文来判决,判处其无期徒刑。然而无论是民意所向还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最终法院还是因为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进而对于其处以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在这里似乎又重新使得上述一切对社会危害性不会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的论证都变得苍白无力,法官的自由裁量与民意对司法的导向作用体现出我国刑法仍然只在追求其对犯罪的本质问题,及社会危害性,而却忽略了司法过程中的罪刑法定原则。这种观点又是否正确呢?

笔者认为,许霆案的最终判决并不能说明社会危害性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原因如下:首先,本案从客观方面来看比起盗窃罪中的加重情形有所区别。许霆案中许霆是由于自动柜员机的漏洞持卡窃取财务,其行为的发生与之前刑法所针对的一类故意、蓄谋的盗窃行为有一定区别,虽然之后其继续取款的行为是故意且性质较为恶劣。很多学者在对该案的探讨中认为可以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即认为许霆的利用自动柜员机故障获取财务的行为是不具备期待可能性的,甚至不应构成犯罪。此种观点虽有些过激,但也存在一定道理,在该案件中,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是存在一定过错,这也是诱发犯罪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应将许霆利用自动柜员机漏洞取款的行为简单的等同于刑法中规定的加重情形,即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其次,法律固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其会收到经济发展变化而随之变化,许霆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盗窃行为类型。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所谓的罪刑法定,就相当于否定了刑法作为法律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更有悖刑法的目的,即预防犯罪和教育改造的作用。当然有人质疑,即便目前刑法的条文可能存在着滞后问题,无法对新型犯罪做到很好的规制作用,然而罪刑法定原则必须遵守。许霆案的处理时期仍应按照当时刑法所规定来处理,而该案可作为一个指导来制定相应司法解释来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同类情形案件。可笔者却不赞同该观点,法律作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工具,其享有民主性,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民意可以改变法律对案件的判决,只是我认为许霆案的最终判决并没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盗窃罪的定性,法定的量刑都是严格的按照了罪刑法定做出的判决。仅仅在盗窃金融机构一处存有争议,而这正是因为具体案件中的这一行为与刑法中描述的传统的盗窃行为有所出入,此时依据具体个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加以区别,及时弥补刑法滞后性带来的缺陷,可谓是两者之间很好的一种弥补关系,并不是二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知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意)贝卡利亚.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3]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上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4]姜雯.风险社会中“社会危害性”新的解读[J].河北法学,2011.

注释:

① 刘科.回顾与展望: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三十年[J].河北法学,2008,(11).

② 陈兴良.刑法知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7-205,194-195.

③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8,(1).

④ 姜雯.质疑未成年人奸淫幼女的非犯罪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4).

理论与原则 篇3

关键词:老年建筑,长期护理,助护型护理院,特护型护理院,老年护理产业

中国正步入快速老龄化时期,而专业化、高质量的老人护理与服务设施还极其贫乏。最近,笔者应美国老年环境发展协会的创始人之一——David Green博士之邀,为中国的一个老年护理院项目作咨询。这一合作的经历及笔者之前的研究促成了这篇文章。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为尚在“襁褓”中的中国老年服务和护理产业注入活力。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及其面临的挑战

据美国国家人口统计局预测,到2030年,美国老年人口(1)数量将由2000年的3 500万增加到7 150万,约占总人口的20%。自2010年起,“婴儿潮一代(2)”陆续达到退休年龄,将加速老龄化的趋势,为社会资源的分配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削减庞大的老人医疗费用、提供高效的家政医疗服务以及建设适合老人需要的生活环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提及老人的社会福利,要从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说起。1965年美国政府签署法案,以社会医疗保险的形式建立“医疗照顾”(medicare)和“医疗补助”(medicaid)制度。医疗照顾制度面向65岁以上老人,医疗补助制度则为低收入及伤残人士支付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由于计划不周和两种福利的过度使用,每年的相关开支使在财政上已捉襟见肘的各级政府不堪重负。在2009年,医疗照顾制度的花费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3%。由于现行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在各方面的弊端,总统奥巴马推行了大幅度的医疗改革。2010年初通过的相关法案将对老年福利的有效分配及不同层级的老年服务护理机构产生重要影响,并促使人们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削减医疗开支。新法案的影响也将直接反映在老年护理建筑的研究设计中。

二、美国老年服务及护理建筑概述

1. 基本概念

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即日常生活活动)和IADL(l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即功能性日常生活活动)是用以界定护理等级的重要指标。ADL衡量一个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包括洗澡、穿衣、吃饭、移动(如上下床)、上厕所和控制大小便。IADL是指与家常事务及出行相关的活动,在生理和心智能力上有较高要求,包括使用电话、购物、备餐、打扫房间、洗衣、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吃药和管理个人财物。

长期护理(long-term care)是指为生活上无法完全自理的人提供各种长期医疗和非医疗性(ADL和/或IADL)服务,并为其健康与安全提供监护。

2. 美国老年长期护理机构的分类及定义

美国医疗照顾和补助中心(简称CMS)列举了多种长期护理的形式,包括以独居家庭为基础的分散护理单元及较大规模的集中护理机构。本文主要介绍集中护理的两种形式: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 facility)与助护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由于自护型公寓(lndependent living facility)不提供大部分涉及ADL与IADL的服务,笔者不将其划归长期护理机构。

特护型护理院(skilled nursing facility)也称养老院(nursing home),为老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和所有ADL与IADL的服务。相关法规要求此类机构保证注册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和医生定期探访。此类护理院诞生于20世纪初,自60年代起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而快速增加,并在90年代末达到发展高潮。根据2008年CMS的统计,美国有特护型养老院15 531所,为近140万人口提供护理。这些人当中,40%丧失了行走能力,70%需要5项以上ADL的服务,一半以上患有老年痴呆、抑郁和(或)精神分裂等疾病。

助护型护理院(assisted living facility)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集居住单元、家政服务及简单医疗护理为一体的集中养老机构。与特护型不同,助护型护理院里没有护士值班,而由护工负责患者24小时的护理。除了药品分发和简单的身体检查外,护工不提供复杂的医疗服务。美国现有助护型护理院39 600家,服务对象近90万人;其中47%患有关节炎,38%有抑郁症,33%有老年痴呆症,大部分在2~3项ADL上需要协助。

另外,常见的老人护理机构还包括持续护理型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简称CCRC)和托老所(adult day care center)。CCRC的产生基于“无迁移养老”(aging in place)的理念,集自护、助护和特护三种形式为一体,使老人在健康状况变差的时候不需要离开原来的社区就能从低等级护理转到较高等级。托老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与助护型护理院相似(托老所只在日间提供服务)。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对CCRC和托老所展开讨论。

三、相关理论

涉及老年医疗及护理建筑设计的理论繁多。其中影响深远的两个理论是Powell Lawton的老年生态学理论(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和Roger Ulrich的支持性医疗环境设计理论(theory of supportive design for healthcare facilities)。

1. 老年生态学理论

Lawton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能力和空间环境对人产生的压力共同制约的。个人能力是指适应环境和处理事务的生理和心智能力,环境压力是指环境对个人完成任务所产生的挑战或提供的支持。生理和心理能力强的人,能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且适度的挑战性能激发兴趣,使他们更出色地完成任务;能力较弱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需要环境为他们的行为提供较有力的支持(图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诸如听力、视力、嗅觉、记忆和行走能力都逐渐退化,以至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由此而来的挫败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躁症和自闭症。为老人设计环境需要面对双重挑战:一方面应尽量为老人完成各种任务提供支持,使其尽可能长时间地做到全部或者部分生活自理;另一方面应提供适度的挑战性和多样性,以激发老人的兴趣,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为“无迁移养老”创造条件。

2. 支持性医疗环境设计理论

Ulrich的理论以健康心理学为基础,认为紧张的情绪会使人免疫力下降,易被疾病侵入,加重患者病情,延缓康复时间。医疗环境中的噪音、不舒适的温度和过于工业化的设计等都可能增加紧张情绪。因此,设计者应尽可能消除这些紧张源,创造舒适和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环境。Ulrich认为好的医疗环境应做到:给患者提供掌控和支配环境的机会(诸如控制噪音、室温,窗帘开合);促进患者、家庭成员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创造缓解紧张情绪的环境条件,例如窗外优美的自然风景。

四、设计原则

美国早期的特护型护理院采用和医院一样的管理模型,即所谓的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追求高效的治疗和护理效果,但缺少人文关怀。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种新的管理模型——社会学模式(social model)应运而生,它摈弃了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护理方法和过程的决策。美国现有的大多数助护型护理院和一部分特护型护理院采用了社会学模式,力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Victor Regnier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护理院设计的12条原则,如今被设计者广泛采用。笔者合并了其中一些概念相似的原则,将其简化为以下10项原则。

1. 保护老人生活的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在美国文化中尤其重要。人在私密的空间里能完全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受打扰。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想在状态差的时候让人看见,因为那会有损自己的尊严。所以,护理院的设计与规划应尽量为老人提供单人房间,并提供半私密的公共空间以保证病人和护理人员谈话的私密性。

2. 促进社会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能力的丧失,老人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相对于家庭个人护理来说,集中护理在促进老人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积极的社交活动能有效地减轻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在设计方面,护理院的入口部分是老人经常聚集的地方(图2),可以为老人提供与外界接触、和探访者交流的机会。因而在这些地方应多设置驻留休憩的空间,安置舒适的座椅以支持相关行为。与家人的互动也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所以护理院中应有小型的公共空间供家庭聚会(图3);单人病房里应有足够的空间和设施供家属短期逗留。

3. 提供多样化的空间

护理院中的不同老人会在体力和健康状况上有较大差别,完成一件事可能对某个老人轻而易举,对另外一些老人却很困难。设计者要为老人提供多种环境条件,由其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选择。以室外供老人栽种花草的花园为例,设计者应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体条件界定各种花坛的高度,使老人无论是坐在轮椅上,还是站着或蹲着,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4. 提高空间的导向性

在护理院中老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多种设计因素,诸如长排的房间、毫无特色的走廊和不知所云的导向标志,都可能是他们迷路的原因。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衰退也使他们难以记住自己的房间及周围的环境特征。笔者发现一些设计措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卓有成效:在关键地方设立地标,如插花、雕塑等(图4);在不同楼层或同一楼层的不同部分用不同颜色以示区别;在每个房间的入口留出一定的回旋空间,或设立一个架子供老人陈列私人物品,如照片和玩偶等(图5)。另外,使用单面走廊,其一侧为房间,另一侧为窗户,也可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

5. 保证老人的安全

老人由于腿部力量不足,身体平衡能力弱而极易摔跤,继而可能导致骨折甚至体内受损或死亡。笔者最近的研究发现,延续、易握的扶手能帮助老人在行走或是站立时保持身体平衡(图6)。在没有扶手的地方,老人也可以借助一些低矮的家具部件,如沙发背和桌面。同时,地面材料也非常重要。老人通常害怕走在磨光的大理石、花岗岩或水泥地面上。地毯往往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老人不幸摔倒时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6. 提高空间和视觉上的可达性

在助护型护理院中,一半以上的老人使用助步器或轮椅;特护型护理院则有大部分老人使用轮椅。就空间可达性而言,护理院的门应足够宽,以便轮椅通行;走廊的宽度也应允许至少两个助步器或轮椅轻易通行。同时,由于部分老人容易疲劳,无法较长时间持续步行,走廊或室外走道上应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休息座椅以帮助他们走到目的地(图7)。视觉的可达性同样重要,会影响老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频率。例如,老人如能在室内经常看到室外精彩的庭院,会有出去走一走的想法和行动;如果在走廊上能看见活动室里有趣的活动,他们也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开放式的活动空间既有利于轮椅通行,也保证了视线的通达和空间的高效使用(图8)。

7. 创造如家的舒适环境

为了与医院冷漠、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相区别,大部分护理院致力于创造“如家”的环境,以使住客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相关的设计原则包括:使用小尺度的温馨空间,采用家居常用的家具和装修(如沙发,地毯和窗帘),以及让住客参与一些问题的决策。助护型护理院还鼓励老人自带家具、自行设计和安排房间内外的摆设和装饰(图9)。研究表明,如家的环境能提高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

8. 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空间

依据Ulrich的理论,自然景观有助于分散病人对病痛的注意力。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护理院中的老人不但喜欢窗外的自然风景,还喜欢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以及人来人往。这使他们真切感觉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消除与世隔绝的悲观情绪。这一点对长期居住在护理设施中、较少与外界沟通的老人极为重要。在规划与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可充分利用场地所具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根据老人的心理需求,创造出独特、有趣的景观环境。

9. 提供适度的感官支持与刺激

护理院中的老人一般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个好的环境可以综合各种媒质对不同感官产生有效的适度刺激。这些刺激可以是花园中的浓郁花香、厨房里的饭菜香、装修上适度的颜色和材质对比(图10)、悦耳的音乐和谈话中的笑声。这些适度强化了的刺激能使感官能力逐渐弱化的老人重拾在正常世界生活的信心和愉悦。

10.提高环境空间的可调节性

对于老人来说,如果由于健康状况及所需护理层级的变化而不断地搬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抛弃长时间建立起来的邻里关系,是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因而“无迁移养老”是很好的选择。对于护理院而言,他们所接纳的老人在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中应提供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求,保留空间的可改造性。例如,在房间里预留安装医疗仪器所需的空间、管道和电源,以便在住客病情恶化、需要强化医护级别时不必搬离熟悉的房间。再如,厕所留有足够空间,为轮椅使用者保证回旋的余地。周到的考虑会为以后潜在的改造节省大笔资金。

五、近期研究的热点

目前美国老年护理建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热点。

1. 特护型护理院的“家庭模式”

“家庭模式”(household model)是“社会学模式”的延伸,强调小型的护理单元,即6~8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住在一起,与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各种活动与部分事务的决策。其空间组织就如同一个大套间,里面有客厅、公共厨房和带卫生间的单人卧室。学者们认为“家庭模式”更能促进老人和护理人员的交流,提高护理质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

2. 通过环境设计鼓励老人多到室外享受自然

Susan Rodiek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一些护理院中的庭院设计精美,老人也极少到这些庭院活动。前文也提及,室外的自然景色、清新空气和适度的阳光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极有裨益。Rodiek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虽说有老人个人的因素(如身体条件不允许)和护理院自身的考量(如担心老人在室外摔倒受伤而使自己担负法律责任),但更应归咎于环境设计的不当为老人到室外去设置了重重障碍:门往往很重,使虚弱或使用轮椅的老人无法方便开启;室外没有适合老人行走的铺地;没有足够的、供人逗留的座椅和空间;没有充足的设施和树荫遮挡午后或者是夏日的阳光。如果能清除这些障碍,室外环境会吸引更多的老人(图11)。

3. 促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在2000年时发布了《公共健康导则》,提倡人们每星期至少活动锻炼5天,每天至少30分钟。长期适度的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慢性病,减少医疗开支。但是在护理院中,只有少部分人参加有限的体育活动。因此,学者们也开始考虑如何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促使护理院里的老人摒弃消极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六、美国经验对中国护理建筑的启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老龄办的调查报告,2005年全国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1亿,占7.69%。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上升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目前,中国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约2 700万人,但民政局统计显示,至2008年底,全国仅有老年福利机构35 632个,服务对象189.6万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再者,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许多家庭出现了一对夫妇照顾四个老人的状况,使这些家庭不堪重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到社会集中养老的转化,增加了对护理机构的需求。

美国虽然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人口结构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它在长期护理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教训对中国的相关行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到护理建筑,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细化护理层级

由于中国尚未对老年护理层级进行明确的划分和定义,国内的大部分护理院和福利设施处于一种“大而全”或是“小而全”的状态,类似于美国的持续护理型退休公寓,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但设施的设计并未充分考虑不同护理层级的不同需求。由于不同的护理层级对环境、仪器和护士(或护工)技术水平的要求不一,国内设施的现有空间和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老人生活品质。因此,参考美国对护理层级和机构的划分,制定相关法规和设计导则,是目前护理行业甚至整个老年产业的当务之急。

2. 体现人文关怀

笔者曾问起Green博士参观中国老人院后的感受。他说,要不是亲眼目睹,简直不能想象中国的老人们是如何七个人在一个大房间里长期共同生活的。目前这种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文关怀的缺失,老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尊严、隐私、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无法得到尊重和满足。美国老人护理业对这方面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发展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前文提及的社会学的护理模式是这种理念的集中表现。国内相关行业人士有必要深入学习,在护理方法和环境设计上对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有助于扭转养老院的负面形象,使老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度过晚年,促成从家庭个人养老到社会集中养老的转化。

3. 采用科学的设计观和设计方法

循证建筑设计理论(evidence-based design,简称EBD)在美国已广为医疗建筑设计师所采用。其实质是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中借鉴研究成果,与研究人员合作,甚至参与研究过程,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研究表明,基于EBD原则设计的医疗护理建筑能通过环境手段预防医护事故,减少病人痛苦,缩短康复时间。国外的老年护理建筑研究已有多年,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而中国在这方面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亟待开拓。这需要国内的学者和建筑师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学习EBD的理论和原则。只有通过多方合作与研究,科学地解决问题并积累经验,才能创造出与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符的老年护理建筑的设计法规、导则、方法和作品。

结语

美国老年长期护理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在服务内容、管理模式、建筑类型和设计理念方面已自成系统。笔者此文只能管中窥豹,但希望以此投石问路,引发更为深广的讨论,以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9.[2010-05-01].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0906/20090600031762.shtml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010-05-0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

[3]Hamilton,K.D.,&Watkins,D.H..Evidence-Based Design for Multiple Building Types.Hoboken,NJ:John Wiley&Sons,Inc.2009

[4]Lawton,P.M.An 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applied to elderly housing.Environments and Aging,1997,31(1):8~10

[5]Regnier,V.Design for Assisted Living:Guidelines for Housing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Frail.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2002

[6]Rodiek,S.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Outdoor Access for Elderly Residents at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Unpublished Dissertation,Cardiff University,Cardiff,Welsh.2004

[7]Ulrich,R.S.A theory of supportive design for healthcare facilities.Journal of Healthcare Design,1997(9):3~7

[8]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10: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2000[2006-11-26].http://www.healthypeople.gov/Document/pdf/uih/2010uih.pdf

28原则长尾理论和天堂定律 篇4

从前有个叫刘波的人。给我们的主人公起这个名字,因为据统计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名字,有100多万,这些刘波们还在百度贴吧成立了一个刘波吧。这个刘波也是普通人,而且刘波吧跟我们这里讨论的主题也有一定的关系。

初中的一天,刘波在学校图书室随手翻开一本科普书,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将要影响他半生的28原则。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偶然发现的统计规律:占人口20%的富人拥有全社会约80%的财富,80%的穷人拥有其余20%。精确数字略有出入,但不影响它的直观易用。

引申开来,诸多领域都存在这种不平衡的28划分。刘波把28原则认真地抄在笔记本上,恍然大悟又怅然若失地离开了图书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人生有了一个重要指南。

中学生刘波用80%的时间精力攻读20%的常见题型,用20%来应付其它的偏怪题型,虽然他天资平平,但还是进入全班20%的好学生行列,一起赢得老师家长80%的表扬,最终成功考上重点大学。大学生刘波继续保持了优异的成绩。

四年之后,某外企销售刘波同样将64%的时间精力放在20%的重点客户20%的重点需求上。于是虽然他口才平平,但还是进入全公司20%的金牌销售行列,一起赚到了80%的奖金,最终得到提升。销售主管刘波同样沿用28原则来管理销售团队,大老板虽然表面总批评他,内心的满意度中等偏上,接近于80%。

但刘波越来越感觉到28原则的另一面:20%的重要客户也制造了80%的麻烦,20%的重要下属也抱有80%的野心,这些都让他疲于应付。此外,人生做到100分,要比80分多付出四倍的努力。要做到125分,又要比100分再多四倍。刘波很希望能达到甚至超越完美,但他觉得有点累了。

三十岁,刘波下决心创业。先练练手,在小区开家便利店。刘波持之以恒地运用28原则。很快确定了20%的重要商品,在招募的五个营业员小姑娘中选出一个重点培养。有时走在小区里碰到人热情打招呼,那多半是20%的重要客户。

尽管如此,小店却赚不到钱,哪里出问题了?刘波很苦恼。他想起一个网名叫人造天堂的朋友。此人在家自由撰稿,空闲的时间喜欢研究古怪的东西。人造天堂蹭了他一顿饭后,抹抹嘴,说,我觉得,然后把他拉到窗前,指着紧邻小区一个热闹的大超市说,它是28,你是82。刘波忽然明白了。

刘波关了便利店,在家苦思冥想创业之路。有一天他随手打开一个网页,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国外然后在国内流行的长尾理论。这些理论的拥趸叫嚣着要打倒28原则。正好与刘波的苦恼有关,他感兴趣地看完,又用Google搜索“长尾理论”,惊讶地发现有200多万中文网页。

2004年10月间,<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最早提出长尾理论:根据亚马逊的销量统计,只要存储和流通渠道足够大,即所谓“丰饶经济学”,原本需求稀少的商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刘波看了很多相关文章,感到一线曙光,但又似乎全无头绪,他非常希望有像28原则那样直观易用的规律。于是又想起了那个古怪的朋友。人造天堂又蹭了刘波一顿饭后,抹抹嘴,说:“我可能发现了长尾理论的精确表达。”

2005年超女风行一时,各大歌迷团体以百度贴吧为议事厅。人造天堂突发奇想,统计百度系统提供的超女七强贴吧信息量,似乎存在这样的规律:约1%的发贴进入精品区,获得约20%的回贴,其它99%的发贴则获得80%的回贴。以此类推,网络环境下,1%的热卖品占有20%的市场份额,其余99%占80%。

刘波不可思议地说:你是在玩数字游戏吗?人造天堂本人也怀疑过,但28原则累进计算,4%的人拥有64%的财富,0.8%拥有51.2%,要比新规律1%拥有20%大多了。两个统计结果并不一样。穷人将更富,虽然富人也更富,所以人造天堂沾沾自喜地用自己的ID命名为天堂定律。

那么这对商业又意味着什么呢?更多的选择。依据28原则,只能专注于提升20%重要客户的收益,相应压缩80%次要客户的成本,甚至完全抛弃。而在新规律中,两端都有利可图:1%占有20%,比原来20%占有80%的利润率高多了。99%占有80%,又比原来80%占有20%的市场容量大多了。

也许更可能是定位某个细分市场,同时提供1%和99%的商品。但最了不起地,可能也是众多长尾理论文章所误读地,是做亚马逊和Google这样既非1也非99或100,而是网络环境或者“存储和流通渠道足够大”的供应商。是这种低成本的平台支持了众多细分市场,转变了28原则,其收益无可限量。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几点认识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 理论 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81-0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包含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理论观点。同时,高中思想政治又是一门与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等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笔者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谈谈几点认识。

一、要重视理论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离开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教材和教育部制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都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主导思想,都十分重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些政治教师在联系实际时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变成了时事政治课、国家政策新闻课、社会现象分析课等等,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的传授和训练。这样往往会造成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一知半解,不懂政治术语,对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往往就事论事,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问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如果没有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我们就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更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理论联系实际事半功倍

高中生要学好思想政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政治教师教好这门课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得当,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民主监督》这一框中的舆论监督制度时,我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首先,我搜集整理一些近年来实际生活中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舆论监督的例子,例如周正龙的华南虎事件,以及被戏称为微笑局长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事件,以及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艳照门事件等,我借助课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结合例子提出问题。然后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总结舆论监督的特点以及作用。最后,在同学们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分析并讲授教材内容: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以及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于是,学生既掌握了课本上舆论监督的理论知识,又明白了舆论监督的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课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培养合格的公民。基于此,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政治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多举一些社会上能提供正能量的例子,避免一些负面信息。通过这些正能量的例子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生在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我们高中政治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我们政治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多给学生积极的力量,从而让学生达到“有效学习”,而不是“无效学习”、“负效学习”。

其次,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避免目标不明确。在课前应充分备课,认真准备。哪个理论需要联系实际,联系什么样的实际,怎样联系,联系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无目的的生搬硬套,要做到能联系的就联系,不能联系的就不联系,避免把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硬拉扯到一块失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联系实际的例子也不能贪多,如果用过多雷同的事例,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也会影响45分钟课堂效益的提高,因而,我们政治教师应该选取近期有代表性的事例,用简洁而且生动的语言把课本上要体现的思想观点表达出来。基于此,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应在课前认真准备,避免课堂上临场发挥,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理论联系实际时,我们政治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的实际、社会的实际,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注意与学生的生理年龄、生活经验相适应。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课本中有些基本概念和观点一时难以理解或接受,其中有一些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之间有差距,有一些是由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之间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理解更加深刻、记得更加牢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政治教师通过这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很好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需要努力提高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高中政治教师不仅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其它学科知识。高中政治教师掌握和熟悉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课堂教学。为此,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政治理论水平,对自己本学科的全部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要不断丰富哲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总之,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当今教学要求教师尤其政治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这样,我们政治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才能把思想政治课讲得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各种实际相结合,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作出新的回答。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国的各种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种实践不断深入的发展,我国的各种实际情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更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的不断涌现,要求我们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及时的了解这些变化着的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的脱节。基于此,我们政治教师在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理论和实际。也就是说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一切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

[2]《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理论与原则 篇6

一、会计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工作原则主要有:成本计价原则、收入确认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贵发生制原则以及会计披露原则五种。在这五种基本的会计工作原则中, 有的会计工作原则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形成, 并一直沿用下来的, 比如成本计价原则而有的是在其他两种原则上创新出来的, 如权贵发生制原则。但不管这五项原则的来源如何, 其均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开展会计工作必须要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成本计价原则

成本计价原则, 实质是指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这项基本原则在传统会计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软资产的价值进行了忽视没有物质形态的无形资产。

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大量的超额经济效益, 但如果利用历史成本计价方式来对无形资产所创造的, 或者说可能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计价, 则很可能出现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现象, 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排除计价, 将无形资产排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的现象发生。

2、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环境也是瞬息万变, 这对于企业经营来说, 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而为了敦实企业基业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企业管理者就必须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和管理企业, 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以便减少企业利润损失,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实行会计管理, 绘制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 但如果在具体实施时将历史性的会计信息当作决策参考, 则往往会误导管理者的判断, 导致其做出不正确, 或者不符实际的管理决策, 阻碍企业发展。

3、成本计价模式的优势在不断降低。

时代的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都使得传统历史计价模式的优势不断降低, 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且由于拓宽了企业获取资料的途径, 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资料获取成本, 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 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 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 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 具有较高的增值性, 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

(三) 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 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 应作为资产处理, 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 (2) 系统和合理地分摊; (3) 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 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 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贵发生制原则是在收入实现原则以及费用配比原则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传统会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下,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再利用权贵发生制原则来实施会计管理, 则面临着很大难题: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 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一) 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 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 交易、决策瞬间完成, 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 一旦业务完成时, 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二) 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使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 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 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市场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之后, 企业想要在新变化的经济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从内部管理机制入手, 改革现有的会计基本原则, 摒弃过时与落后的管理模式去, 并引进和提出新的、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架设理论, 探讨其可行性后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从根本上促进会计管理事业的发展,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结合当前时势, 本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理论作了详细分析与论述, 指出会计环境以及会计工作理念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 比如货币的计量方式等, 只有改进计量方式和手段, 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会计财务报表的信息容量,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系统且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基本假设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谷强平, 张东, 李玉凤.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12)

[2]刘瑞鸿.试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 (02)

理论与原则 篇7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而课堂教学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所谓活动环境, 就是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 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 也包括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气氛。为此, 我们既要把握好指导专业理论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 又要科学操作专业理论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

一、指导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认知特征。专业理论课作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和指导课程,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原理性的知识, 更要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 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 并努力展开学生思维的层次,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改进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原则

1. 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 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 精心设计活动程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感,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主动参与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

2. 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在制订活动策略时, 应鼓励个体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 创造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比如讲解《钳工工艺学》内燃机的原理和构造时, 就可以鼓励住在农村而且家里有柴油机的学生, 用他们对柴油机已有的认识和经验与其他学生交流, 并带动其他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3. 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原则

目前, 中职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已经实现教材的整合, 从形式上来看,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结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却常是独立、割裂的应用模式。在这一模式中, 实践过程被看作是技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压制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因此, 专业理论教师要针对性地制订课堂活动策略, 采用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原则, 让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 使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知识相互促动、相互提升, 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知识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 内化其规律、本质及相互关系, 促进学生认知的形成和加深。

三、改进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 活动内容的选择, 活动情景的创设, 活动中的交流和活动后的评价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 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并抓好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 一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二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 便于以点带面, 以线成串。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实践拆装机床时, 适时地开展多项教学活动:让学生既理解轮系传动、轴系零件、带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又掌握固定连接的装配、轴承和轴组的装配原理及操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掌握各种量具、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相互协调、合作学习的团结精神。所谓转换, 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形式。

2. 活动情景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 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超前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 多动脑筋, 往往能出奇制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 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 可尝试:

(1) 设置悬念, 构建主动探索、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比如讲解槽轮机构,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电影放映机如何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的?”“电影中慢镜头是如何实现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以问题作为出发点, 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 从而造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2) 结合实习, 构建手脑并用、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动作的操练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中等职业学校设有专业技能课的便利条件, 构建学生操作实习的活动情景, 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 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 采用电教手段, 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

在专业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通过使用模型演示、进厂见习的方式来协助教学活动的展开。但模型演示在直观性和实践性上还有欠缺, 进厂见习在方便性和效率上还存在不足。而现代科技的发展, 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采用电教手段, 优化组合多种媒体, 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 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而且能够节省活动的时间, 拓宽活动的空间。

3. 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 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 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而定。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个体活动必须贯穿在活动的始终;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 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学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既要撒得开, 又要合得拢。在活动设计时, 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 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 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 进行适当的引导, 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 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要适“度”地控制情感:倘若只作一般性单调地说教或枯燥重复地推算, 学生心中的反应只能是死水微澜;倘若渲染过重, 兴奋点过多, 学生就会疲倦, 产生逆反心理, 反而降低活动效果。

4. 活动中的交流和活动后的评价

讨论和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主要功能有: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 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 还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 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活动后的评价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 活动评价既可以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作出判断, 又可以利用反馈信息去控制和改进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活动评价应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等全方位综合地进行。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课的教学, 尽管要面对学生基础差、课程专业性强等不利因素, 但是也具有方便直观性教学、理论与实践可以互动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努力克服不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活动策略, 把握好活动中的操作环节, 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理论与原则 篇8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可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 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为此,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资产计提项目, 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

此外, 谨慎性意味着对损失和收益确认的非对称性, 导致企业以选择稳健为理由而导致利润虚减。会计人员应用谨慎性原则时, 对不确定的、需要估计的事项的估计难免存在误差。实际上, 利用谨慎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存在是必要的, 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 过度的谨慎也会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局限性。

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1. 谨慎性原则自身逻辑矛盾

谨慎性原则的初衷在于充分估计和规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由于人们对会计中的不确定性的本质的界定不甚清晰, 从而导致了谨慎性原则内在逻辑的不一致。其逻辑矛盾主要体现在对不同质的不确定性业务处理方法的不一致上。例如, 按要求, 对有关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事项必须予以充分的估计、确认、记录、报告或在附注中披露;而对有关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事项的处理则一般不予确认、报告甚至也不会在附注中披露。因此, 将照谨慎性原则运用于会计系统中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面对金融资产、商誉、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冲击时, 传统的谨慎性原则显得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2.谨慎性和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本文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念框架以及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综合分析, 并以此来说明谨慎性原则与诸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之间所形成的矛盾。

(1) 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 这就明显地违背了反映真实性的要求。

(2) 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及时性质量要求的冲突。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以便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谨慎性原则对于不确定性事项及或有事项的反映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 并影响到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 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谨慎性原则对于不同质的不确定性事项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谨慎性原则不仅破坏了及时性原则的要求而且有损于完整性原则。

(3) 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质量特征要求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质量特征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 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 相互具有可比性, 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且不得随意变更。但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来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 因而就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可比性和一致性质量特征要求产生矛盾。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及各个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 而且弱化了会计信息的横向和纵向可比性。

3.会计实务中应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误区

在会计实务中,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则存在以下误区。

(1) 过度谨慎, 把谨慎性原则等同于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 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的信条实质上走了极端, 造成信息误导。谨慎性原则要求谨慎, 但并不能滥用甚至歪曲, 否则就会过分计提准备、故意压低资产和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 甚至人为操纵利润, 造成信息误导。把谨慎性原则等同于保守主义实际上是一些学者所说的“过度谨慎”。

(2) 谨慎不足, 权责发生制原则优先于谨慎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形成了一对明显的矛盾。在财务收支的确认上, 权责发生制要求严格实行应收应付制, 不考虑是否存在虚收现象, 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必须稳健经营, 任何收入必须建立在可以实现的基础上, 以防止和杜绝虚收。我国企业倾向优先考虑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运用指导谨慎性原则, 这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谨慎不足”。

适度谨慎性的提出和必要性

所谓“适度谨慎”, 是相对于与“谨慎不足”和“过度谨慎”的提法。一方面应保留谨慎性原则的精髓, 尽可能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 不过度低估资产和收益, 不过度高估负债和损失, 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 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

1. 适度谨慎性的提出

谨慎性原则一直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一项比较有争议的原则。劳伦斯·R·迪克西首先对其作出批判, 他指出, 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持续经营, 人为地按照谨慎性原则使用脱手价值来对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进行估价并不合理。查特菲尔德认为过分地强调谨慎性将会降低财务报表的公正与客观性。这可以看作是适度谨慎性提法的发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不再片面强调预计可能损失而不预计可能的收入, 谨慎性的原理和内涵被重新审视。FASB就明确地提出:“如果对未来收支事项存在两种相同的可能性, 谨慎性要求选择相对谨慎的预计”。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概念框架对谨慎性的定义为:“谨慎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 需要运用判断做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两个定义中分别用了“相对谨慎”和“一定程度的审慎”等词句, 这种对谨慎性原则定义的转向, 标志着其从过度谨慎原则向适度谨慎原则的转变。

2. 适度谨慎性的理论演绎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颠峰。而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为主向决策有用为主的转变, 传统的谨慎性原则越来越遭到批评。这些批判集中体现在其与一系列基本原则的背离。决策有用观要求会计信息公允表达、客观真实以及相关性。那种一味地强调低估资产和收入, 高估负债和费用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就与这些要求相矛盾。谨慎性原则在理论上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

适度谨慎性特别强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适度谨慎性可以看作是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基本原则在理论上调和的结果, 同时也是保持会计理论体系内部协调一致的必然要求。

3. 适度谨慎性的现实必要性

适度谨慎性原则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谨慎性原则面临的困境,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在其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协调上。

(1) 适度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要求并不冲突。

一个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反映不仅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相反还有可能增加其可靠性。在适度谨慎性原则下, 强调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施加必要的约束, 这将会大大减少会计人员在判断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这样可以促使不同的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采取更为一致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适度谨慎原则满足会计目标的要求, 但它并未主动选择导致这一目标的信息, 所以它并不会与可靠性强调的“不偏不倚”的特征相违背。

(2) 适度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也并不矛盾。

如前文所言, 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直接诱因在于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 只要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经济环境, 适当地应用谨慎性原则就是必然的选择。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信息要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适度谨慎性原则的作用正在于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 从而减少决策的风险。适度谨慎性的运用能减少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加相关。

(3) 适度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可以兼容。

谨慎性原则必然会削弱信息的可比性, 但是, 只要信息使用者能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范围和程度深入了解, 信息就一样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说, 只要将各企业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比较, 统一成比较一致的基础, 就一样可以比较不同企业间的财务报告。

总之,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 谨慎性原则的适度性运用已经是个必然趋势, 适度谨慎性的提出和存在是有其客观必然性。

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后果及最适度选择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企业契约理论, 企业的各个缔约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披露方式, 因此, 不管有效市场理论的含意如何, 且即使会计政策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的。本节将用委托代理理论来探讨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报告系统中得以运用的客观动因, 并试图对谨慎性会计政策所形成的经济后果进行理论分析。

1.委托代理理论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 而将经营权让渡。其主要观点认为: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 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 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 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世界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2.谨慎性会计政策产生的经济后果

威廉 (1977) 认为尽管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 只要公司对其所运用的会计政策做出充分披露, 市场便会识破该变动引起的盈余变动, 并对之不做出价格反映, 但问题是会计政策的改变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 而公司的利润往往又是制定各种契约最常用的依据, 因此会计政策涉及到公司的契约成本, 并有可能影响到经理人员的决策行为, 改变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 进而影响公司的价值。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选择激进或保守的会计报告系统, 会对其实际经济状况产生高估或低估, 进而影响到其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这是运用谨慎性原则程度的差异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那么它会对企业各个相关利益集团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呢?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选择相对激进的会计报告系统的经济后果企业管理当局选择激进的会计报告系统, 其最直接的动机就是把未来期间的会计报告收益转移到当期, 以此期望增加会计报告收益而提高其自身报酬。这种做法一方面通过增加管理员的报酬而降低了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的作用, 使得企业提前缴税而减少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这也会使企业价值降低。显然, 这种高估企业实际经济状况的会计报告系统, 低估了企业未来收益不确定的风险。然而,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 管理人员无法系统地把股票市场引入歧途。一旦市场识破企业这种高估会计收益的做法, 市场将对企业的股价做出调整, 引起企业股价、债券价值大幅下跌, 这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资源投入者来说将会造成毁灭性的经济后果, 因为他们几乎承担了上述全部的风险。关于经理人员降低企业价值的投机性行为方面的信息最终会为大众知悉, 从而会影响他们的声誉。由于外部经理市场等竞争机制的存在, 管理人员不好的声誉会影响他们在经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和他们的未来收入。所以就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而言, 管理者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2) 选择相对保守的会计报告系统的经济后果有上述分析可知,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价值取向, 但在以会计收益为管理者报酬依据的条件下它并不是管理者的价值取向。现行企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为评价依据的, 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的逻辑不对称性, 会计报告坚持谨慎性原则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进而使得会计报告的有用性大打折扣。另外过分谨慎的会计报告系统, 会影响其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这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差异较大, 使得企业的潜在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从而增加了他们的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备, 而且相关性较差, 影响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估, 而增加了企业筹资的难度。企业要想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就必须付出较高的资本成本, 显然, 这会降低企业的价值。

3. 最适度谨慎性会计政策选择

企业会计报告系统遵循谨慎性原则的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在企业未来收益不确定的状态下遏制盲目乐观主义, 以此来充分估计各相关利益集团为此承担的风险。在现代公司制下,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已经成为今天绝大多数企业所拥有的特征, 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独占权。然而让管理人员自由选择会计政策并以此来决定企业会计报告系统的谨慎性, 就会给机会主义大开方便之门。理性的管理者会尽可能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会计政策, 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不一定就是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的价值取向。那么, 企业的最优的会计政策是怎样形成的呢?斯科特 (1997) 指出, 企业最优适度的会计政策是在以下两者之间做出的一种最优权衡:即“严格限定会计政策, 以使当前环境下契约成本最小化”与“让经理人员灵活变换会计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包括机会主义造成的成本) ”。企业最优的会计政策的形成是企业各个利益相关集团 (特别是管理者和投资者) 博弈的均衡结果。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投资者可以通过与管理者签订契约的方式实现上述最优的均衡结果, 以契约的方式来限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促使管理者做出最适度的谨慎性会计政策选择。在这个契约的约束下由会计政策选择所造成的风险由管理者和投资人共同承担, 此时企业契约成本、机会主义造成的损失等成本的总和最小, 从而使得会计政策选择向着促使契约双方帕累托最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A.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81-284.

[2]陈旭东, 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6, (4) :59-65

[3]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7, (1) :82-93

[4]曹宇, 李琳, 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5, (14) :34-41

[5]刘凤委, 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 (5) :16-22

理论与原则 篇9

1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界定的理论

1.1 公共产品理论

萨谬尔森[4,5,6,7]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量的物品。根据此定义,界定一种产品或服务是否为公共产品,要看其是否具备两个特征:即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所谓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是指当某人消费了该公共产品后,不论其意愿如何都不能排除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所谓受益上的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人们将不同的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的消费或使用无竞争性,其受益无排他性,这就是说,不能排除人们使用一种公共产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产品并不能减少另一个人使用它的能力。准公共产品,是指不同时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的公共产品,其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问题。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纯公共产品是社会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公共资源,个人一般无力提供,并且由于一旦提供人人都可享有。所以,私人部门一般不愿主动提供,也即市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和供给机制失灵,必须由政府出资提供,才能使得公共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准公共产品就其性质来说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特征,因此,若完全让市场来提供也将是缺乏效率的。由于准公共产品也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在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其费用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来支付,可以由受益者承担一部分。

1.2 健康需要原则

各个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范围内居民的健康问题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也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应该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确定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以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3 经济适用性原则

一项服务被确定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原则上意味着政府对其提供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了各地对社区公共卫生能够给予的经济支持有所不同。一些具有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卫生服务项目,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某些地区是不适宜作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来对待的。根据经济适用性原则,合理权衡当地财政能力,制定政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预算,才能有利于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教卫生等各方面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1.4 成本效果(效益)原则

成本效果(效益)分析方法是用来评定如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技术分析方法。世界银行在确定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临床服务内容时,采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8]。政府应该对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进行投入,但政府是否应该都提供,提供到什么水平,还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应用成本效果(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决定,防止资源浪费和超越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离开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益原则,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界定难以保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2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界定的方法步骤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界定的方法步骤可以分为明确当地主要卫生问题、建立服务项目库、对各项目进行初步分类、参考指标的计算、确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项目评价基础上的反馈调节六步(图1)。下面就各步骤分别进行说明。

2.1 明确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卫生问题

要确定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和主要卫生问题,首先需要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当地居民健康概况和各种疾病的发病率等信息。这些情况一般可以通过年鉴资料获得。另外,收集分析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掌握的当地居民的健康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康档案或进行健康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集有这方面的数据资料,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将要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例如,某地传染病、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自然要作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来对待。实际上,用问卷调查或者访谈当地卫生工作者的方式,结合收集到的当地居民健康状况的信息,能够较快地明确当地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2 确定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可能需开展的服务项目

通过明确当地主要卫生问题,并考察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已开展的服务项目,建立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能需要开展的服务项目库。建立的项目库中应该以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基础进行归类。例如某地调查需要开展人群血压监测、人群血糖监测、慢性病普查、高血压病防治、糖尿病防治、糖尿病病人随访、心脏病病人随访和慢性病健康教育,这些服务项目都可以归入慢性病防治一类。

2.3 用公共产品理论对项目库中的各类项目进行初步归类

由研究者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对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定义,根据各类服务项目消费和受益上的特性,对各项目进行初步归类,确定其是否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仍以上述慢性病防治类项目为例,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其中的人群血压监测、人群血糖监测、慢性病普查和慢性病健康教育项目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特点,属于纯公共产品范围。高血压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和糖尿病病人随访等项目,其消费和使用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但是,其受益者主要是个人,因此,应该归为准公共产品一类。

2.4 服务项目成本效果(效益)指标的测算与估算

对已经开展的服务项目的成本进行测算,未开展的根据已开展该项目社区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开展该项目的成本效果情况进行估算。有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效果不是短期内能显现的,其效果可能需要在对当地主要健康问题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估计,或者利用国内外对相关服务成本效果(效益)情况的研究结果,以便为下一步通过焦点组访谈确定当前社区能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数据参考。

2.5 利用焦点组访谈等方法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由当地财政部门、卫生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和社区全科医生等组成焦点访谈组,对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已初步分类的项目,结合成本效果(效益)分析结果,权衡财政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物力情况,通过焦点组访谈的形式确定哪些项目的经费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即确定为社区当前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例如,对上述各慢性病防治类项目,访谈结果显示,慢性病普查项目涉及内容较多、花费较大,目前,还无足够人力、物力开展该项目,而且当地慢性病问题尚不需要采用普查这种大范围的调查手段。糖尿病病人和心脏病病人随访对人力的要求较高,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为不能抽出足够人员完成。所以,最终确定人群血压监测、人群血糖监测、高血压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教育作为各社区目前开展的慢性病防治类项目,而糖尿病病人和心脏病病人随访类项目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尝试开展。

2.6 项目评价基础上的服务项目界定的反馈调整

在项目开展一段时期后,要通过居民满意度调查、居民健康调查等方法对开展的项目进行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结果方面的评价,发现项目实施中的不足和新出现的卫生问题,进行反馈调整,对适宜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修订。

3 小结

各地由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政府财政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和技术水平的不同,不可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方法、步骤确定适宜开展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工作重点,绝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对公共卫生安全也将造成不利的影响。总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在明确当地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界定,同时,必须根据当地主要卫生问题和财政水平的变化,适时予以修订,实施动态的反馈调整。这样才能使有限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得到有效的使用,实现经费使用的高效益,保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开展,并最终达到维护公众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玲,程晓明,巫小佳,等.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界定的依据和原则[J].卫生经济研究,2004(12):23-24.

[2]曲相艳.潘志峰.杨广伟.基本公共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界定原则的研究[J].2006(9):569-570.

[3]周勇,张亮,罗乐宣.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特征与项目界定原则[J].医学与社会,2006,19(7):8-9.

[4]Samuelson,Paul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387-398.

[5]程浩,管磊.对公共产品理论的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23):10-17.

[6]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5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8-251.

[7]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98-191.

理论与原则 篇10

摘 要:电影蕴含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多重元素,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媒介,电影字幕的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三原则:准确规范原则、跨文化交际原则和美学价值原则,并通过对电影《冰雪奇缘》字幕翻译案例的分析以及重译,论证这三条原则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原则 《冰雪奇缘》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影片被引入中国,与此同时,电影字幕翻译作为展现电影情节,最大限度地传递语言信息的一种翻译模式逐步为大众所接受。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字幕翻译中还存在诸如“译者缺乏责任心”“词义理解错误”“不考虑目标语表达习惯”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原版影片中的内容或文化的误读。本文试以电影《冰雪奇缘》为例,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准确规范原则、跨文化交际原则和美学价值原则三个角度出发,对字幕翻译的不规范之处进行解读并改译,以便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原则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e Reiss)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创立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将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电影字幕以信息型文本为主,翻译过程中既要强调信息的传达,又要实现情感传递功能和感召功能,给目的语观众以视觉享受。此后,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重点强调原文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决定着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字幕翻译应当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实现电影预期的交际效果。

国内学者就电影字幕的翻译原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钱绍昌论证了电影文本语言的五个特征: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李天颐提出了字幕翻译中的语言简洁和关联理论原则。于秀华提出字幕翻译的归化原则,认为译者首先要尊重观众的意愿,让他们理解影片的剧情,其次应当把握电影中的各个要素,最后创造性地将影片中的亮点用符合中国受众的心理元素进行塑造。从文化角度出发,杜建伟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译者除了正确传达语义之外,还应把握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运用归化法、异化法和顺应法等翻译策略,产出高质量的译文。

以上研究主要从影片的语言特点、中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阐释了电影字幕翻译应当采取的具体策略。他们讨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针对影片本身的语言特征探究具体的翻译策略,但是对电影文本功能的研究十分有限。为此,有必要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探索在电影字幕汉译中如何运用准确规范原则、跨文化交际原则和美学价值原则,以期为字幕汉译的规范化提供一定的指导。

三、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电影字幕的翻译原则

电影《冰雪奇缘》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通过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经历,展现了人们珍视友谊,对亲情与爱情的美好追求。但是在影片字幕汉译过程中,由于对影片语言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把握不准,从而导致部分信息和文化出现误译。以下笔者将对其中部分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译提出建议。

1.电影字幕汉译的准确规范原则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电影字幕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给观众传达影片内容。因此,笔者提出了“准确规范原则”。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以符合受众语言表达规范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影片的信息。以下笔者将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举例分析。

在词汇层面,影片开篇呈现了一幅凿冰的劳动场面,凿冰的人呼喊着:“Split the ice apart, beware the frozen heart.”原译为:“打破寒冰结境,融化冰封之心。”“结境”在文中属于生造词,而且从电影字幕本身特点来看,字幕翻译受空间的限制,因而从词汇数量和词语内涵对等观点来看,源语可译为“打碎寒冰”。“beware”有“当心、小心”之意,考虑到当时的语境,大家都在热情洋溢地凿冰,译为“唤醒冰封之心”与当时的场景更搭配,透露出暖意融融的感觉。除了实词的误译外,由于电影多以人物对白为主,其中有不少依靠语音表示含义的词,其高度省略句子成分的特点要求译者应该采用明晰化的翻译策略,以突出电影人物的特点。例如克里斯托弗在杂货店中与店主言语相向,店主托起他要甩出门外时,克里斯托弗口里念念有词:“Okay. Im——Ow!Whoa, Uh——oh. No No.”原译为“好了,我是”,无法体现当时克里斯托弗紧张的心情,建议采用明晰化的策略,改译为“好了,哦,哇! 不,不要啊”,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在句法层面,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对话发生的情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信息的传递。克里斯托弗在杂货店买东西时,店主说:“Thatll be fourty.”根据当时的情境,原译“大概有40只”属于错译,可以直译为“一共40块”。另一例是雪宝首次出现时跟大家打招呼:“Hi, Im Olaf and I love warm hugs.”电影的译者将这句话译为:“嘿,我是喜欢热情熊抱的雪宝。”翻译目的论认为,译文必须与其自身内部和原文保持连贯,据此,我们可以采用顺应策略,翻译成:“嘿,我是雪宝,我喜欢温暖的拥抱。”

2.电影字幕汉译的跨文化交际原则

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翻译字句或文本,而是引导潜在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交际的完成。郭映雪强调译者不仅需要熟悉两种语言,也要了解并懂得两种语言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跨文化交际原则,运用文化补偿法与改写法来指导影片中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

尤金·奈达提出:“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难是译者面对的最头疼的问题。”《冰雪奇缘》中展现了很多体现异域文化特色的美食,例如“hot glogg in the great hall”和“add a quarter of lutefisk”,译为“大厅里有格拉格”和“加上一品脱的碱鱼”。“glogg”和“lutefisk”分别指“瑞典式热饮格拉格”和“产地挪威的碱鱼”,此处可以采用文化补偿法,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改译为“大厅里有瑞典热饮格拉格”和“加上一品脱的挪威碱鱼”,将原文的信息和交际功能以符合目标语语言及文化的方式进行传达,呈现给观众原汁原味的国外文化。

赖斯指出,译文的效果以及译文在目标语文化的接受性是译者最主要的考虑因素。翻译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而且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的目的就是迎合各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为了使字幕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一定情境下可以采用改写法处理文化意象的汉译问题。例如,影片中安娜站在悬崖边说道:“Its a hundred feet drop.”原译为:“大概有一百多米深。”并没有考虑到中西方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英语中度量单位都是“英尺”,通过国际统一的单位换算标准可以直接用“米”,以跨文化交际原则为指导,可以重译为“有三十多米吧”。

3.电影字幕汉译的美学价值原则

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互动行为。译者要充分考虑目的语受众的审美情趣、文化背景以及信息需求,并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冰雪奇缘》中的歌词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辟隽永、唯美深刻,是表现影片主题与人物情感,达到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的重要手段。为了尊重目的语受众的审美情趣,译出原文的美感,笔者提出美学价值原则以指导探究影片歌词的汉译。

许渊冲提出优化的译文必须是意美、音美、形美的译文。《冰雪奇缘》中的电影歌词因其优美的语言和轻快的节奏而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唱,翻译时要力求突显歌词三种形式的美,有助于审美再现。原文:

The snow blows white on the mountain tonight

Not a footprint to be seen

A kingdom of isolation

And it looks like Im the queen

The wind is howling like the swirling storm inside

Couldnt keep it in, heaven knows Ive tried

歌曲主题“Let it go”意在突显艾尔莎心境的变化:从最初在封闭王国的孤独悲伤,到漫步雪野之后的幡然醒悟。“Let it go”从修辞效果上看,英文歌词音节少,句式对偶,原译“随心而行 随心而行”四字格的使用与源语在形式上不对等。为了达到音美和形美的效果,笔者认为“放开手 放开手”更能形象地展现出艾尔莎经历寂寞后的从容笃定,同时与电影情节中艾尔莎张开双手的动作相呼应,实现视听美与画面美的统一。从音美的角度来说,原文中“seen”“isolation”“queen”和“inside”“tried”分别押尾韵“n”“d”。原译采用直译的方法,语言平铺直叙。要达到音美的标准,就要力求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译文保持一定的韵律。笔者对其进行了改译:

白雪纷飞 一片银色的世界

没有脚印的地方

遥远国度 放逐自我

寂寞孤单的女王

狂风怒号 心似澎湃巨浪

无法再压抑最后的忍耐

伽达默尔说:“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世界在语言中获得表述,语言蕴含着独特的认知世界方式。作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渠道,电影字幕翻译在传递文本信息的同时,还应当实现文本情感的成功移植,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艺术感受,为观众提供更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

四、结语

电影字幕翻译在电影推介和跨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笔者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尝试以准确规范原则、跨文化交际原则和美学价值原则为指导,对影片《冰雪奇缘》部分字幕进行了改译或重译,使其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与渲染情绪,契合影片剧情发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综合考虑双语文化,尽可能在表达影片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充分尊重目的语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暗示,更好地丰富目的语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程瑾瑜.《冰河世纪》台词翻译中的“功能翻译理论”[J]. 影视翻译,2013(22).

[2] [德]Reiss, Katharinna.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英]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4]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2000(1).

[5] 李天颐,曾庆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2).

[6] 于秀华.电影《盗梦空间》字幕翻译的归化策略[J].影视翻译,2014(2).

[7] 杜建伟,唐海东.从文化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J].语言应用研究,2014(3).

[8]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 杨洋.电影字幕翻译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4).

[10] 郭映雪.从功能对等理论谈译制片《冰河世纪1》的翻译补偿[J].海外英语,2013(24).

[11] [美]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12] [德]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13] 杨璇.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大陆与香港翻译版本的对比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3).

[1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5] 刘世聪.散文的“情韵”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2(2).

[16] 潘红.文化霸权下的修辞暴力——中英《天津条约》对“夷”的英译和禁用[J].东方翻译,2015(2).

作 者:张树敏,翻译硕士,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邹惠玲,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文学。

理论与原则 篇11

道尔顿计划追求的是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合作学习, 它强烈反对传统教育下对孩子天性的束缚与扼杀。它倡导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下释放自身的能量。老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指路人, 而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宰。在对学生充分的学习尊重下, 让他们自由合作探索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以自主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实现学习知识的系统性, 培养能够合理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校逐渐培养出他们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 久而久之, 这种能力转化为内在的贮备和动力, 当踏入社会的那刻, 他们不再畏惧社会上所谓的经验, 而是能够很好地结合在学校中培养出的能力在社会中恰当而自由地运用。这样同等的条件下, 在道尔顿计划培养下的孩子能够远远领先于同龄其他接受传统教育的孩子, 这不仅是对道尔顿计划的肯定, 更是对他们自身的充分肯定。

结合实例对比传统教育下带有民族特色的学习模式与以道尔顿计划为基础的分层次走班制学校教学模式。首先是传统教育下以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高田民族学校为例, 因为自身亲历考察, 所以感受更真切。高田民族学校采用的是小学与中学合并在一起的寄宿学校模式。课堂规模是传统的大班教学制度。一个班的总人数在四五十人左右, 同年级的均为平行班, 学生有自己固定的班级,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水平参差不齐。老师讲课的方式多为传统的输入型教学方式, 在学生的评价上多以成绩为主。但在这个学校有许多新颖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为它是一所带有民族特色的壮族学校, 它的亮点之处值得我们欣赏。每个班级的陈设很整齐, 在每个班级的门口都会有这个班级班主任特别的语录, 以此鼓励孩子们。这个学校给人的第一感受是很有民族特色, 因为高田民族学校是一所壮族学校, 所以为弘扬壮族文化, 校园里处处可见壮族民族特色的事物。并且在这里几乎都是壮族的孩子, 从孩子身上, 我们既可以看出这所学校所要在孩子们身上发扬的东西, 又可以看到壮族家长对学校寄予的希望, 以及对孩子们的热切盼望。这所学校里的体育设施很完善, 虽然只是一个乡镇级别的学校, 但在校园中可以看到孩子们打篮球、打羽毛球、打板球的身影, 由此可见, 虽然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但学校和学生仍都很重视课外活动。由于我考察的当天下午正是周日, 因此我在校门口的石阶上坐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观察孩子们返校上学的情景, 以此感受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态度。据了解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每周末都可以回家, 可是即使如此, 家长送孩子来的情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独立的孩子是自己返校, 没有家长来送, 但手里都会多多少少拿一些这周换洗的衣服或者吃的。最常见的是父亲或者母亲送到校, 有的家长是送到宿舍, 有的是直接送到门口就离开了, 还有的家长是坐在车里看着孩子直至走进校园, 很舍不得。这些孩子进校的共同特点是几乎每人手中都会提着一箱奶制品。仍旧记忆深刻的是有一位家长应该是孩子走的时候没有带东西, 他骑车送来了一箱奶制品和其他吃的。从这一个小时的观察中, 可以看出不论哪个民族都对孩子注入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 家长从孩子接受教育的开始就在无时无刻地关注着。因为是少数民族边远地区, 所以这个学校里还有一个特色, 就是很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校园里, 建有爱心小屋, 即我们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的墙上, 装有公用电话, 上面写着留守儿童爱心电话的字样。看到有很多孩子通过这一途径给父母打电话, 着实心里有种既温馨又酸楚的滋味。如今的留守儿童问题与空巢老人问题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成了亟待解决, 也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 因为它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国家的安定问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肇庆附属学校实习的日子里, 它采用的是一种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它的办学理念是弘扬个性, 人人做最好的自己。它实行的是分层次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有助于因材施教, 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与兴趣所在, 但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以小班化的教学为主, 因为老师的精力有限, 大班集体化教学模式实行此教学模式困难较大。在分层次走班制教学模式下,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在课下自主学习,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学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作为指导老师, 起指导辅助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喜欢上学习, 而不是死记硬背去被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经受挑战, 积累社会经验, 这样对孩子将来踏入社会会有很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与新型教育模式的对比, 我很支持新型教育模式, 当然也不可否认在传统教育中仍存在很多亮点, 值得深思和挖掘。在新型教学模式下, 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合作学习, 并且能在自身的探索中积累有用的社会经验。在老师教授知识方面, 不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因为大量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它的作用与益处;老师在教授方面, 不再把知识抛给学生, 而是采用设计很多活动和引导的方式,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孩子在学校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 让这种学习能力成为孩子发展的内部动力, 当踏入社会的时候, 这种内部动力就会转化为外部动力, 有助于其在社会中立足与发展。走班制这一制度在初高中得以实施, 老师固定在一个教室里, 学生行走于班与班之间, 这样有利于与大学的教育模式衔接。在北京师范大学肇庆附属学校里实行的走班制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课。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与水平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特点与能力都有所不同, 针对一门学科开设不同等级的难度课程, 可以让这门学科学得好的同学选择难度较高的等级;此学科学得稍差一些的同学可以选择难度较低的等级, 这样的分层次有利于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但最终都是为了他们能在每门学科中发挥自己的优点与长处, 做到扬长避短。例如, 在这所学校里, 初一有三个班级, 分别为1班, 2班和3班, 但当他们上英语课的时候, 他们被分为A班、B班和C班, 讲课的时候3个班级的老师是在同一时间授课的, 只是学习英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层次的英语班级里学习。这里所说到的道尔顿计划与新型教育模式分层次走班制教学都处于它们所处时代的前沿, 道尔顿计划强调自由合作,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分层次走班制教学正是在这一计划的基础上让其自身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因为分层次走班制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与合作性的精神, 所以, 我很支持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但在传统教学中及传统教学的班级管理和校园管理中, 仍有许多优点和新颖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世界政治格局下一篇:场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