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格局

2024-09-16

世界政治格局(精选12篇)

世界政治格局 篇1

一、当前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背景分析

面临政治格局的不断变迁, 其内在因素取决于国家及区域在经济上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迈向全球化, 经济交流也不断加深, 从而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深入。同时, 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变得越来越多, 唯物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国家之间的经济因素也成为其政治博弈的根本动机。全球经济走势也关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准确研判世界经济走势和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的同时, 中国应加强谋划, 综合施策,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合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 专心办好自己的事, 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经济, 并为世界经济稳步发展增加正能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世界的原有体系开始对于欲颠覆其格局的因素展开政治攻势, 究其根源就在于经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工厂, 对于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了一定规模的威胁, 从而致使美国、日本等国家借机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欲延长中国经济的崛起步伐。随着以美国、英国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泥足深陷、经济衰退等现状, 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爆发, 其经济总量甚至超越了许多原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国家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不满以及在联合国中话语权不足的抗议, 经济的发展, 使得其民族自尊心愈加强烈, 并开始谋求在地区的主导权乃至全球的话语权。

二、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虽有曲折但也有进步, 其特点便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前行,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奠定了经济全球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看来, 世界经济走向在向全球化大方向靠拢的同时, 还呈现以下形势。

(一)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求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与分工的高度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二战以来国际化大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 它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上, 以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的原则, 从而建立全球性的劳动分配体系网络,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就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看, 未来世界经济将会有很大的波动, 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原因有以下两点。

1. 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 对于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会有相当大的冲击。

目前, 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甚至停滞、衰退, 人力成本过高, 很多公司会选择将工业生产转移至新兴经济体中, 以寻求成本的最优规划, 提高公司利益。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大规模完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 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其经济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较低, 原材料价格低廉, 这一系列的措施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入驻。

2. 新型科技技术的开发将世界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致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互补。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在商品经济的分工中, 开始从全局考虑最优化比较, 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老牌资本主义大国与发展中新兴国家 (如中国、俄罗斯等) 虽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竞争, 但同时两者之间的互补也越来越强烈。

(二)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最为突出的特征, 也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推动力。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国之间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同, 也是指其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点不同, 致使发达国家在国际大分工中势必抢得先机, 使其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上游阶段, 而发展中国家最后会因为政局的动荡以及经济发展的环境差沦落为发达国家的代工厂或产品的倾销地。

2. 发展中国家不断地被外部环境分化, 究其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动荡。

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被发达国家进行殖民或全部掠夺, 所以无论是经济殖民还是政治殖民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逐步衰退, 甚至成为资本附庸。不过, 中国的历史以及国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也不尽相同, 因此, 各发展中国家之间增长的差距也十分悬殊。

(三)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会进一步迅速崛起。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 发展中国家会抓住机遇使其经济迅速发展, 最终迈向世界经济的中上游阶段。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发展会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单极化的现状根本满足不了其他经济大国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需求,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也势必会跟随新兴经济体而迅速崛起。

三、世界经济走向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它会将所有国家都规划到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当中, 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规则不断得到统一, 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最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经济走势。经济全球化既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也将决定政治格局的走向。

(一) 新兴经济体借经济全球化制衡单极化态势

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贸易不平衡现象的日益加剧, 政治格局及军事力量的不断变化, 新兴经济体也将依托全球化的大势不断地壮大其自身。如若想要经济快速发展就必然要与政治力量相对称, 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占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也必然会要求在国际事务当中获得与其相对称的话语权, 这样的趋势也将会促进各区域大国各种力量的崛起, 从而对单极化世界形成最大的冲击。

(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纵观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 加强区域经济也必然会使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地密不可分。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会造成同一个区域内的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更加地密切与流通, 与此同时, 在各种环节的经济关系的促使下, 同样会使区域间各个环节更进一步地深入交流, 其中包括人口的流动、各项资本的交换、政治军事的沟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到最后终会迈向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三) 政治重心将随着经济重心的移动而转移

政治的发展势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定律。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到来, 新兴经济体迅速地发展崛起, 其本身所具备的经济动力早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大国, 然而它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更加巨大, 所以, 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必然会要求更多的国际政治权利来保护其经济得以加速发展。这也将会导致世界经济重心得到巨大的变化, 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为了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 从而不得不去阻碍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 政治重心将会全部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国家身上, 并且其国际策略也必然会围绕新兴经济体国家来制定, 这就必然会导致政治重心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国家身上。

(四) 国际性政治联盟的出现

国际性政治联盟的出现是以国际经济发展为基础, 目前国际性政治联盟主要包括欧盟、非盟或者其他的合作组织等,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趋势使得每个区域的国家都会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同时为了营造区域的和平与稳定的外部环境才得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之间也开始有意识地形成了有规模的政治联盟才得以保全其区域政治的稳定, 从而协调区域之间的政治或经济矛盾。

(五) 大国之间合作与对话将会成为解决国际冲突的主要方式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使得大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密切, 任何一方经济受到损害, 都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 合作与交流将会成为未来大国之间政治博弈的主要方式,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和基础。

在未来, 大国之间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而经济安全则将成为大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 围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与竞争压力, 大国将会形成一定的关税壁垒或者地区贸易保护政策, 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 大国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方式将以经济手段为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基调,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变化,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将会充分使用经济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

3. 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以及经济、文化等合作都将以经济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在保障自身经济安全的同时, 尽量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贸易主导权。

(六) 政治格局也会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国际规则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并且也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与接受的行为准则。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必然会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作用, 整体上看就是用合作的手段来解决全球化的矛盾问题。所以, 世界政治格局也会有剧烈的变动, 但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将势必大于对抗。经济全球化势必会造成经济多极化的态势, 而区域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也将会有所上升, 经济环境也将得以改善, 致使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增多也将会使得世界经济秩序越发稳定。

世界政治格局 篇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都觉得书本内容过于笼统,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补充和拓展了不少内容。

一是补充了“一超多强”中多强的发展情况,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如何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一极”,我们的书本没有系统的介绍,只是分散在几课中,需要教师补充和整理,让学生明白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的发展。从教学效果中发现,补充和整理“多强”的内容后,学生能够很好的明白“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二是补充了有关伊拉克战争、印巴冲突、巴以冲突、911事件的图片和部分内容,让学生很形象的明白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恐怖袭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呼吁学生反对霸权主义,热爱和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浅析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篇3

关键词:战后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演变

一、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打击了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各国实力大减。美国在一战中向战争国出售各种工业品和武器,大发横财,成为一战后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一战”中通过十月革命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很大成就。亚洲日本力量不断增强,侵略野心逐渐滋长。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六年的“二战”终于结束。这场战争使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它留给全人类的是无比巨大的创伤和破坏。

美国在战争中损失不算太大: 1945年10月在美国纽约成立了联合国。虽然成员国不断增多,但在其成立初实际为美国所操纵,美国世界第一强国优势依然得以保持。苏联实力虽也遭到削弱,但仍得以保存,成为战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因此,在战后的东西方世界实际只有美苏两个大国。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先后上台执政进行改革,特别是在勃烈日涅夫缓和战略和霸权主义的维护下,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在亚洲,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此后几十年间,新中国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联合国大会及安全理事会成员国等合法席位,中国实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二、八十年代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八十年代,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未受到动摇。西欧成员国不断增加,总体实力进一步强大。日本则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基础上,以11.6%相当于美国2﹒7倍,联邦德国2﹒3倍的年增长率继续发展,1987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在亚洲,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新中国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同许多国家恢复建立了外交关系,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并开始谋求与世界大国同步,旦仍然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苏联这一时期领导人更替频繁,政治、经济受到极大影响。在著名的“8•19”事件后,苏共丧失国家政权,苏联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苏联正式宣告解体,美苏对峙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一超多强”局面。

三、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在欧洲,参加欧共体国家越来越多,1993年11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其成员国至2007年已达二十七个,各国力量及欧盟总体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联解体后最大的是俄罗斯联邦,实力虽有所下降,但仍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拥有较大优势。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196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89年,亚太地区国家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组织”),加强了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实力不断增强。日本进入九十年代,虽然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不断引发社会经济、政治危机。尽管如此,日本也在逐渐加强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仍旧得以保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这一时期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与亚太地区和国家的合作,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些决策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麦当劳化”“迪斯尼化”“商业连锁”等风行世界,影响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同时,也引发一些新的世界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问题。

由此可见,世界并不是哪一国家占据绝对优势的统治局面,不同时期各国力量的变化会形成不同的世界格局。

综合以上四个不同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面临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化,中国虽已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但仍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和平与发展主题等。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只有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继续实行对外开放,借鉴他国之长,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和与发达国家的南北对话,加强与亚太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竞争和合作,才能在未来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发挥“世界一极”的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 篇4

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本专题是关于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格局发展趋势的基本内容, 与现实联系紧密,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2.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也有材料解析题, 两种类型的试题都以图文材料的形式呈现, 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 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从考查角度来看, 试题集中考查马歇尔计划、两极格局形成、欧洲一体化、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主干知识。

备考2017年高考时, 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复习备考时, 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比较, 培养调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资料, 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本专题同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热点问题的联系。例如, 考查英国“脱欧”、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国际货币的演变、贸易摩擦、南北差距、大国关系等, 联系中国的外交政策, 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及意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35题) 1947年,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 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 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 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 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 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 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由美国主导的, 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 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 从而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 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 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 与马歇尔计划无关, 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英国《金融时报》认为:“ (中国的) 新丝路将成为美国主导的欧洲战后重建以来最大的经济外交计划。”二战后, 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 ()

A.有利于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

B.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C.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D.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解析】美国在欧洲实行的“经济外交计划”为马歇尔计划, 它推动战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 A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计划, 与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地位无关, D项错误。

【答案】A

示例2 (2015年重庆文综卷历史第12题) 1960年1月, 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 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 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60年”“非洲之行”“国家意识的觉醒”“十五年前”等可以判断, 这与非洲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关, 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从而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项正确。

【答案】C

变式练习1961年, 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 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 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解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两极格局下世界霸权掌握在美苏两国手中, 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但至今尚未实现, 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援助, 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 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 冲击了两极格局, D项正确。

【答案】D

示例3 (2016年海南历史卷第21题) 1948年2月, 美国的一份报告称, 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 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 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 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加强对世界金融的控制, 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这种意图的表现, A项正确;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为了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属于军事层面的措施, B项错误;1947年美国等国签署了《关贸总协定》,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C项错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指的是马歇尔计划, 它也是“冷战”的组成部分, 与美国保持这种优势 (世界经济霸主) 的“关系模式”无关, 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1960年, 美国耶鲁大学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 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 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 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 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保持贸易顺差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矛盾

B.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

D.美元中心地位的确立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

【解析】由材料可知, 布雷顿森林体系既会导致美国发生长期贸易逆差, 又要求美国保持贸易顺差地位, 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存在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A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是正确的, 但与本题无关, 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C项错误;美元中心地位的确立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是正确的, 但与本题无关, 排除D项。

【答案】A

示例4 (2016年江苏历史卷第20题) 1987年, 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 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 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 寻求统一的税率, 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 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解析】1967年, 欧共体成立,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 A项错误;1987年, 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 表明欧洲一体化逐步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B项正确;1993年欧盟的成立, 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但是目前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C项错误;发行欧元是1991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规定的, 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 欧盟成立后, 逐渐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D项错误。

【答案】B

变式练习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 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 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 减弱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此种接受援助的方式有利于 ()

A.欧洲联合并逐步走向一体化

B.促使欧洲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C.推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D.确保援助范围扩展至全欧洲

【解析】根据题干“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可知, 其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和一体化, A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使得欧洲经济不断恢复, 20世纪70年代出现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是世界性的贸易组织, 不仅局限于欧洲, C项错误;D项与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不符, 错误。

【答案】A

【重点突破】

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

1.相同点

(1) 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 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三、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后为世界银行)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比较

1.相同点

(1) 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初期, 英法等国削弱, 美国处于优势和霸权地位,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 性质:都是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要的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 都是于1947年纳入联合国体系的政府间国际金融专门机构。

(3) 运作方式:两者的基金来源皆有一部分是会员国认缴的基金份额, 基金份额多少一般根据各国的经济和财政力量确定, 最初美国最多。

2.不同点

(1) 目的与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了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其宗旨是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协助解决其国内的金融危机, 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对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以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2) 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防范起了积极作用;世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之,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具体的作用和目的不同, 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形成合力, 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实质及影响

1.特点

(1) 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2) 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

(3)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 跨国银行迅速发展。它们面向世界, 推行全球发展战略, 极大地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2.实质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 实质是发达国家的新一轮资本全球扩张。

3.影响

(1) 利:它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有利于它们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开拓国际市场, 赶超发达国家。

(2) 弊: (1) 它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2)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经济危机一旦发生, 其传染性和破坏性会空前加强。 (3) 发达国家把利润低、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 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 马歇尔计划则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这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

A.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B.提出了对抗苏联更为具体的方案

C.增强了对苏联的经济军事压力

D.使杜鲁门主义的野心更具公开性

2.解读图1, 其所示格局形成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杜鲁门主义提出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苏联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 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得以成倍增长。这一状况的出现 ()

A.使美国苏联学研究走向世界

B.服务于“冷战”形势下对苏联斗争的需要

C.扭转了美国在争霸中的劣势地位

D.说明美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自从英国加入欧盟后, 其议会只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同意让出部分权力, 但在事关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却寸步不让。正如时任首相布莱尔所说:“有些事情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我们不能同意放弃在像安全税收、条约更改和对第三国公民的边境控制等关键领域内的否决权。”这主要表明 ()

A.欧洲一体化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B.英国在一体化中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C.英国议会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D.欧洲国家以合作求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5.二战后, 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国的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两国意识形态尖锐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6.2013—2014年, 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乌克兰国内的亲俄派与亲英美派对立并引发武装冲突。危机引起许多国家的直接干预:俄罗斯立即强势介入, 法、德、英、美等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向俄罗斯施压;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中国等国也表示高度关注。2015年2月, 俄、乌、法、德四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乌克兰危机各方同意停火, 危机才告一段落。透过乌克兰危机, 可以看出 ()

A.多极化形成过程中, 大国之间存在反复博弈

B.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C.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D.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7.美俄、中俄、中日、日俄、法俄都是战略伙伴, 美俄关系错综复杂, 中俄关系是一种成熟的伙伴关系, 中日之间正在构筑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日俄关系、法俄关系还处于调整之中, 正在为构筑“真正伙伴关系”而努力。这表明当今世界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

A.以中国利益为中心

B.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C.是军事结盟的关系

D.均由意识形态决定

8.1960年, 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 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 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 这就导致美元外流, 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由此可知,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国际贸易的发展

C.世界银行的建立

D.世贸组织的建立

9.“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 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与货币联盟,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均衡、持久进步”“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 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该组织 ()

A.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积极倡导世界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C.是军事、经济、政治性联盟

D.有力促进了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

10.2014年11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明确了未来亚太合作的方向与目标, 作出了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重大决定, 勾画了建设亚太互联互通网络的新蓝图。此次APEC会议的成功举行说明 ()

A.共同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依据

B.与会各国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C.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冷热

D.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联系不断加强

11.美国著名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曾写道:“对势力范围的承认可以真正代替全球主义。它可以代替公开宣扬世界革命的共产党的全球主义。它可以代替许诺在各地进行反共战争的反共产党势力的全球主义。”李普曼意在强调 ()

A.传统大国控制世界的趋势将得到加强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C.经济全球化因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受阻

D.两极格局下的霸权主义越演越烈

12.2015年11月30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宣布将人民币作为除英镑、欧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 货币篮子。这表明 ()

A.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起决定性作用

B.人民币已成为全球最主要货币

C.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 其中第13小题24分, 第14小题28分, 共52分)

13. (2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 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 并予以分析。

14. (28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G20 (20国集团) 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 (G8) 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 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伦敦峰会召开前, 许多美国人认为, 峰会的目的是恢复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人民网《欧盟剑指国际金融旧体系不买美国账》

材料二2014年8月10日, 美国《大西洋月刊》刊登了对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深入采访。希拉里在采访中说:“假如我们无法修复美国人民的美国梦, 就更无法继续领导全世界。”

——美国《大西洋月刊》

材料三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政治上, 一方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发展新表现……经济上, 一方面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产业、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全球化在当今的发展使全球性经济发展失衡更加严重, 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 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安全上, 一方面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国际安全合作日趋加强;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一些热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胡锦涛时代观的中国主张》 (《瞭望》周刊)

(1)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材料一中伦敦峰会召开的经济因素。 (9分)

(2)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二中希拉里所说的“美国梦”能否实现, 试分析理由。 (11分)

(3) 结合材料三,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8分)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与经济

全球化

一、选择题

1.B【解析】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实际是想通过援助西欧以达到控制西欧和对抗苏联的目的, 是实现杜鲁门主义的具体方案, B项正确;A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历史概念的内涵, 错误;马歇尔计划不涉及军事, 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2.C【解析】从图中北约和华约组织成员信息可判断图示形势出现于1955年后。柏林危机共有3次, 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于1948—1949年, 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在1947年, 故均排除, 只有发生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符合题意。

3.B【解析】材料所述美国的行动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A项跟题目设问关联不大;美国在当时美苏争霸时处于优势, C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联模式弊端显露, D项错误;二战后的“冷战”形势下, 美国认为苏联是最大的敌人, 出于国家安全机制和国家战略的需要, 美国加大对苏联的研究, B项正确。

4.B【解析】材料主要反映英国虽然加入了欧盟, 但始终不愿意放弃更多的国家主权, 实质上是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B项正确;A、C两项的说法材料不能体现, 均排除;即使英国不加入欧盟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欧洲国家的合作, D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

5.C【解析】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之争并没有消失, 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一个原因, 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B项错误;伴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是促成两国从对立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 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不是主要原因, D项错误。

6.A【解析】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俄罗斯与法、德、英、美等国展开斗争, 说明多极化形成过程中, 大国之间存在反复博弈, A项正确;材料反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只是表示高度关注, 无法体现其发挥了核心作用,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危机, 不是经济区域化,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局部动荡, D项错误。

7.B【解析】材料举出了几类不同的大国伙伴关系, 一是突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是表明大国伙伴关系的程度差异, 故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错误。

8.B【解析】材料信息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的爆发, 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可知其主要体现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没有提到世界银行, 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在1995年, 与题干信息不符, D项错误。

9.D【解析】据材料可判断该组织为欧盟, 欧盟的合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 并拥有统一的货币欧元, 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或不符合材料意思。

10.D【解析】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依据, A项错误;参与会议的各国之间有共同利益, 但根本利益并不一致, 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由“明确了未来亚太合作的方向与目标, 作出了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重大决定, 勾画了建设亚太互联互通网络的新蓝图”可知, D项正确。

11.A【解析】“对势力范围的承认”即传统大国之间相互承认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局势将会取代两极格局, 据此推理可知, A项正确;B项应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但材料并不能体现这个时代要求;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全球化问题, C项与题干无关;D项虽与材料相关, 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12.C【解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不是决定性的, A项错误;人民币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而不是最主要货币, B项错误;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与区域集团化发展无关, D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这表明中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影响日益提升, 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4分) 主题:柏林墙和“三八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 (4分)

分析:1949年, 在美苏主导下, 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 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东德) , 为防止东德居民外流, 苏联在东西柏林边沿修建了柏林墙, 加剧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程度。 (10分)

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1950年, 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 朝鲜南方政权发动了内战, 以此威胁新中国, 由于中国的反击, 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 但是形成了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 这成为两大阵营在亚洲最为激烈的对抗。 (10分)

14. (28分) (1) 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美国虽然掌握金融霸权, 但经济出现下滑;欧盟、日本、中国等经济体的发展受美国影响过大, 要求建立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9分)

(2) “美国梦”不能实现。 (2分)

理由:美国自身实力的下降;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制约;美国推行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与当今世界时代主题不符。 (9分)

世界政治格局 篇5

讲授此课时,学生已经通过对《冷战中的对峙》的学习,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而且,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较好地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具有将几段材料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所以,可以在讲授中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避免照本宣科。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

(2)对科索沃战争的正确认识。

2.难点

(1)探知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2)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二)解决方法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为“一超多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国仍将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是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史料,分析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从而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2.正确认识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世纪之交的高科技局部战争,刺激了世界各国的军事竞赛,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它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和背景图片,透彻理解科索沃战争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3.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补充:世界银行公布的GDP数字,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的言论,日本经济、政治地位,提高等史实的大量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力量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4.正确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捍卫“人权”和维护“正义”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可以展示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发动战争及其践踏人权、破坏环境的史料和图片,以这种鲜明的对比来揭示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学生观看图片后教师导入: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如此猖狂?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吧!

出示幻灯片:课题。

导入方式补充:

出示幻灯片: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掰手腕的漫画、1991至今俄美领导人亲密接触的多幅照片。

教师导入: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一超多强”

出示幻灯片: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提出问题:(1)新、旧世界格局各指什么?(出示幻灯片: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旧世界格局是指美苏冷战、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格局是指多极化世界政治格局。)

(2)交替时期又是指什么局面?(出示幻灯片: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交替时期是指暂时的“一超多强”局面。)

教师总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这就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进一步提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超”和“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或国家联盟?(“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出示幻灯片:问题探究:“一超”和“多强”的地位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学生通过材料进一步了解美国“一超多强”形成的原因。

可能改变世界工业格局的打印 篇6

新型技术幻象成真

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希克利曾经描写过关于“万能制造机”的场景。这是一台奇特的大机器,机身上杂乱地安装着刻度盘、小灯和各种指示表。故事的主角之一阿诺尔德站在机器前,按下按钮,对它响亮而清楚地说:“我要硬铝螺帽,直径为4英寸。”接到指令,机器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灯光闪烁,闸板缓缓打开,眼前赫然出现了一颗闪光发亮已经制好的螺帽。

也许罗伯特没有想到如今一台3 D打印机已经将他书中的幻境变为现实,那么什么是3D打印机呢?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打印机可以打印电脑设计的平面物品,而所谓的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打印材料有些不同,普通打印机的打印材料是墨水和纸张,而3D打印机内装有金属、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打印材料”,是实实在在的原材料,打印机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可以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通俗地说,3D打印机是可以“打印”出真实的3D物体的一种设备,比如打印一个机器人、打印玩具车,打印各种模型,甚至是食物等等。之所以通俗地称其为“打印机”是参照了普通打印机的技术原理,因为分层加工的过程与喷墨打印十分相似。这项打印技术称为3D立体打印技术。

这项立体打印技术出现于上世纪9O年代的美国,当时命名为快速制造技术。其实“3D打印”是通俗叫法,学术名称为快速成型技术,也称为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不再需要传统的刀具、夹具和机床就可以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零件或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通过成型设备以材料累加的方式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

前景广阔 问题犹存

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器官、汽车、飞机的今天,它还在创造无限的可能。著名的《经济学人》最近描述了3D打印技术的前景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能够促成新的工业革命。3D打印技术将来会促进传统的设计和制造模式,只是如今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和社会的发展,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指日可待。

首先3D打印技术可以加工传统方法难以制造的零件。过去传统的制造方法就是一个毛坯,把不需要的地方切除掉,是多维加工的,或者采用磨具,把金属和塑料融化灌进去得到这样的零件,这样对复杂的零部件来说加工起来非常困难。立体打印技术对于复杂零部件而言具有极大的优势,立体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非常复杂的东西。其次实现了首件的净型成形,这样后期辅助加工量大大减小,避免了委外加工的数据泄密和时间跨度,尤其适合一些高保密性的行业,如军工、核电领域。再次由于制造准备和数据转换的时间大幅减少,使得单件试制、小批量出产的周期和成本降低,特别适合新产品的开发和单件小批量零件的出产。

这些速度快、高易用性等优势使得3D打印成为一种潮流,并且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如今3D打印机已经在建筑设计、医疗辅助、工业模型、复杂结构、零配件、动漫模型等领域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尤其在飞机、核电和火电等使用重型机械、高端精密机械的行业,3D打印技术“打印”的产品是自然无缝连接的,结构之间的稳固性和连接强度要远远高于传统方法。

伴随着3D打印技术繁荣的背后,其本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技术目前还局限于在试制阶段,目前的应用领域还不够广阔,要勇于尝试在高端的国防领域方面的应用。除此之外,其“打印材料”十分有限。

成就显赫仍待发展

美国的3D打印技术起步较早,目前这项技术在美国已经产业化,目前全球的两家3D打印机制造巨头,分别是Stratasys和3D Systems,均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近日,美国国家增材制造创新学会开始投入了7000万美元,希望能把3D打印技术推广到过去未曾涉足的新领域。其他国家也加紧研究3D打印技术的步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美国在科研方面仍然居于领先地位,但我国的西安交大、清华大学等也有着顶尖的实力,只是在商业化层面不如美国的公司做得那么强。

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在3D打印的市场上已经有不少嗅觉敏锐的掘金者,并且这个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仍然没有形成3D打印的产业链,也并非3D打印技术的主市场。2011年,以全球主要国家3D打印设备的装机比例来说,我国3D打印设备的装机量,仅占全球的9%。在我国,由于3D打印机昂贵的价格,所以企业成为主要购买目标。但即使对于企业来说,这个价格也足够昂贵。价格是制约国内企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D打印技术要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技术还尚需时日。

世界旅游会展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篇7

国际上对会展内涵与外延的观点流派主要有美国为代表的会议类、MICE类 (Meeting、Incentive、Convention、Exhibition) 和事件类 (Event) ;欧洲为代表的展览类和会议与展览类。对于旅游会展, 出于外延界定难度、研究集中性与深度等考虑, 本文主要以大型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及博览会为研究对象, 而暂未将旅游会议、节事等纳入分析之列。相关数据均获自官方新闻网站及各会展官方网站, 并经严格核对, 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一、世界旅游会展空间格局

1. 主要旅游会展国家分布

可将旅游会展分为3个层次:国际旅游会展 (国际组织发起, 不同国家分别主办) 、地区性旅游会展 (地区性组织发起, 地区内不同国家分别主办) 和国家旅游会展。

表1总结了全球主要旅游会展的地域分布, 以显示不同国家的旅游会展发展程度。表中仅列国家固定主办会展, 而国际或地区层次的轮办会展将在下文分析。

注:1会展类型为专业展 (P) /专业会奖展 (PI) /公众展 (G) /综合 (Z) ;戛纳国际豪华旅游博览会2007年由上海主办, 此后形成惯例, 一年两次, 一次在欧洲, 一次在亚洲

从中可以看出德国毫无疑问是世界旅游会展最发达的国家, 这是其世界之最的会展业实力与发达的旅游业双重作用的结果。与之相似, 美国旅游会展业在规模、主题方面实力雄厚。

西班牙、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旅游会展, 与这些国家旅游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密不可分。从世界旅游业发展格局看, 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6年美国的旅游收入最高, 其次为西班牙, 法国。法国游客接待量排第一, 西班牙、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紧随其后。

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旅游会展有崛起趋势, 而泰国、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出于对旅游业的重视, 旅游会展亦达到一定水平, 但无论规模还是专业化程度都与以上欧美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这说明旅游会展的发展不仅与举办国旅游业、会展业的有关, 也受国民经济水平的深刻影响。

旅游会展可分为专业、公众和综合3个类型。表1所示23个世界主要旅游会展中, 综合会展与专业会展数量基本持平:综合会展有10个, 占43.48%;专业会展11个, 占47.83%, 其中会议奖励旅游展是重要组成部分, 有4个, 占专业会展的36.36%。而纯粹的公众会展最少, 只有2个, 占8.70%。表中可看出, 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会奖旅游展最为发达。

2. 主要旅游会展区域格局

(1) 主要旅游会展区域落点

进一步分析表1中主要旅游会展举办国的区域落点, 从而揭示世界旅游会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如图1所示, 21.74%的主要旅游会展集中在中欧德国, 西欧 (英国和法国) 、南欧 (意大利和西班牙) 均占13.04%, 东欧 (俄罗斯) 略少, 占8.70%。只有北欧没有大型国家旅游会展, 但实际上芬兰举办赫尔辛基旅游产品交易会和2006届国际城市旅游博览会等专业展, 也具备一定基础。以上说明两点:首先, 欧洲汇聚了世界过半 (56.52%) 的主要旅游会展, 处绝对优势地位;其次, 欧洲是会展霸主的传统说法过于笼统, 对旅游会展而言, 最发达的区域是中欧、西欧和南欧。

北美和东亚同样举办13.04%的主要旅游会展, 是较发达的地区。但从会展的国家集中度看, 北美会展集中在美国, 而东亚均衡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 既表明美国的旅游会展实力, 也说明东亚的整体潜力。

美洲只有北美的美国拥有大型会展, 而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拉丁美洲虽然国家众多, 但没有重大会展, 表明旅游会展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而亚洲除东亚外, 东南亚、南亚也有不俗表现, 分别占主要会展的8.70%和4.35%, 西亚地区每年也举办阿拉伯旅游交易会和海湾地区奖励商务旅游和会议展 (GIBTM) , 因此虽然整体水平远远低于欧洲, 但区域发育比较均衡, 有整体上升的潜力。

从图中可以更加明确的得出结论, 旅游会展的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水平呈强正相关, 旅游会展最发达的地区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而非洲、拉美等欠发达地区旅游会展也未得到充分发展。

(2) 旅游会展区域分布密度

此外, 为进一步描述世界主要旅游会展的分布格局, 本文提出旅游会展区域分布密度这一指数, 表达式为:

式中, u为旅游会展区域分布密度;q为某区域举办主要会展的国家和地区数;Q为该区域国家和地区总数。如东亚有5个国家, 其中3个举办主要会展, 则其主要会展区域分布密度为0.60。该指数可以反映区域内部旅游会展发育的均衡度并在区域间对比旅游会展富集度。

由图2可知, 在有主要旅游会展分布的区域, 东亚的会展分布密度最高, 为0.6;其次为西欧0.29和北美0.25;其余大部分区域分布密度较相近, 在0.13到0.18之间, 只有大洋洲不足0.05。

此外, 计算各大洲的主要会展洲际分布密度 (即某大洲举办主要会展的国家和地区数与该洲国家和地区总数的比值) :欧洲最高, 为13.64% (=6/44) ;亚洲其次, 为12.50% (=6/48) ;大洋洲4.17% (=1/24) , 北美洲最低, 为2.78% (=1/36) 。

除以上国际重要旅游会展之外, 各地区还有一些规模相对小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会展, 如日本大阪国际旅游展、韩国釜山展 (PITF) 、京畿道国际旅游博览会、泰国生态旅游与探险旅行交易会、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旅游博览会、印尼旅游市场博览会、墨西哥世界旅游博览会、古巴国际旅游博览会、巴西国际旅游展, 以及津巴布韦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我国旅游会展规模较大的还有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香港国际旅游展 (ITE H O N G K O N G) 等。

3. 国际与区域旅游会展格局

国际与区域旅游会展通常由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主办, 在不同国家举行, 多为尤其是会奖、商务专业会展。

区域会展在亚太地区最为发达, 著名的有亚太旅游协会 (PATA) 交易会、亚洲商务旅游交易会 (ABTM) 、亚洲豪华旅游展 (A L T M) 等。其他区域会展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奖励及会议展 (LACIME) 、海湾地区奖励商务旅游和会议展 (GIBTM) 、地中海旅游交易会等。

国际旅游会展在欧洲举办最多, 如国际豪华旅游展 (ILTM) 、巴塞罗那国际会议奖励旅游展、国际城市旅游博览会。

二、世界旅游会展实力格局

选择中、日、英、法、德、意、西等国最大旅游会展为代表, 在历史、组织方式与规模等方面进行对比, 从而了解各国家以至区域旅游会展发展水平, 并明确我国会展所处地位。

1. 历史及组织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和日本会展比较年轻, 而欧洲老牌旅游强国会展绝大多数都至少有20余年举办经验。事实上, 会展历史悠久在发达国家是较普遍的现象, 如芝加哥会议奖励旅游展创办于1929年, 巴塞罗那国际会议奖励旅游展已举办28届, 澳大利亚假日旅游展每年两届, 已举办36年。而亚洲旅游会展多数不超过十余年历史。

会展组织方式十分有趣, 与特定国情高度一致:中国由政府机构主办, 日本由行业协会组织, 其他欧洲重大会展全部为会展公司运作。这也说明公司化经营管理是有效方式, 为大势所趋。

注:会展组织方式为政府机构 (Z) /行业协会 (H) /会展公司 (G)

业务涉及旅游会展组织与管理的世界知名会展企业有英国励展博览集团、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机构、慕尼黑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爱博展览集团、亚洲博闻有限公司、中展集团公司等。如励展博览集团 (Reed Travel Exhibitions) 每年在全球组织包括世界旅游交易会 (WTM) 在内的17个旅游会展。这些公司大部分属于德国, 近年来在华大力拓展业务, 树立优势展会行业和品牌, 业绩不俗, 如中国奖励及会议展 (CIBTM) 就是由励展博览组织的。这对中国旅游会展的长足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此外, 国际会议协会等国际性会展组织, MIAA、IMA、EEAA等会奖旅游机构以及德国最大旅游公司TUI、世界最大的旅游集团途易集团都对旅游会展组织极为关注。

2. 会展规模

(1) 参展国家/地区数量

如表3, 各代表会展参展国家/地区数量基本分三个等级:法、英、德、西均在170个以上;日、意在120~135之间;中国最少, 不足100个。这一定程度反映了会展规模,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2) 会展面积与参展单位数量

如图3所示, 无论展馆面积还是参展单位数量, 西班牙国际旅游展 (FITUR) 和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 (ITB) 都远远超过其他会展, 实力基本相当。

意大利米兰国际旅游展 (BIT) 和伦敦国际旅游展 (WTM) 的展馆面积和参展单位各有所长, 相互制衡, 可喜的是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CITM) 规模接近这两大会展, 可同属一层, 说明中国旅游会展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有望跻身国际重展行列。巴黎国际旅游展 (SMT) 和日本JATA旅游展则呈现明显的规模差距。

(3) 观众数量

图4展示了几大代表会展的观众数, 包括公众观众和业内专业观众。类似展馆面积与参展单位数量, ITB和FITUR具有绝对优势, BIT次之。但WTM观众规模最小, 与其展览规模对比悬殊。JATA虽然展览规模小, 但观众数量明显超过中国、英国会展, 说明旅游会展完全可以走出集约高效之路。而我国CITM观众总量与其展览规模以上分析说明展览规模 (即供给) 与观众数量 (需求) 并不一定完全对应, 不能一厢情愿认为规模越大、卖家越多就能自然产生越大的吸引力与经济效益。

各会展专业观众与公众比例并不存在一致性, 这与会展类型与主办侧重有关, 如SMT作为公众展, 其公众观众必然占绝大多数。与也无迹象表明两者比例与会展层次存在关联, 但无疑专业观众越多则会展经济效益提升空间越大。FITUR、ITB和BIT专业观众数量均超过10万人次, 这是它们成为世界领先旅游会展的根本。CITM专业观众居代表会展第四位, 应保持积极发扬这种良好势头, 同时大力提高公众参观者规模。

三、世界旅游会展主题格局

选择支持中、英、日、韩四国语查询的专业会展信息及会展服务商资讯网站——TFG全球展览信息网 (http://www.tradefairguide.com/cn) 对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会展进行查询。时段选取为2007年1月至12月, 行业为旅游/酒店。尽管内容相对完整, 该网站仍然存在一定信息缺失, 因此根据其他来源对其作一定补充, 最终获得旅游会展131个, 其中亚洲43个、欧洲69个、美洲14个、大洋洲4个, 非洲1个。

对这131个旅游会展进行主题归类, 得出综合、商务、会奖、豪华、酒店、休闲、运动等几类, 洲际对比结果见图5。此外, 利用表4展示酒店、休闲、运动、其他等几类集合主题的内部细分。

由图5可知, 综合会展在各洲数量最多 (除大洋洲外) , 但主题会展的总体比重 (亚洲58.14%、欧洲62.32%、美洲64.2 9%) 都超过综合会展。各洲优势主题会展有所不同:亚洲会展主题较多, 酒店类占绝对优势, 运动类其次;欧洲会展内容最为丰富 (见表4) , 休闲类高居榜首, 酒店类和运动类主题也倍受重视;美洲会展主要集中美国, 以酒店类为核心;大洋洲几乎全是休闲假日会展。商务、会奖及豪华等主题在各洲所占比重都很小, 但从绝对数量上看, 欧洲会奖旅游展超过其他地区。

从表4可进一步发现, 会展主题与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 如亚洲和欧洲的运动类会展内容存在显著差异, 前者偏向温和型运动, 而后者多为户外体验运动。

注: () 内为会展数量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世界旅游会展格局进行比较研究, 归纳其发展状态及内在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主要旅游会展空间格局中, 从国家角度看, 德国旅游会展最为发达, 西班牙、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处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迅速崛起;区域分布方面, 中欧、西欧和南欧具绝对优势, 北美和东亚次之, 而东亚会展区域分布密度最高。

2.代表会展在规模方面, 西班牙和德国会展遥遥领先, 意大利次之, 其他国家在不同指标方面各有所长, 各具特色。

3.世界范围内主题会展总体比重超过综合会展, 优势主题亚洲为酒店类, 欧洲为休闲类, 美洲为酒店类, 大洋洲为休闲假日会展。

由于发展水平对比悬殊, 可推断世界旅游会展格局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基本不变, 欧洲将长期保持优势地位, 东亚与东南亚尤其中国将迅速发展;规模增长与会展公司专业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研究发现旅游会展发展存在一定规律, 即国家或区域旅游会展发展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或会展业发达程度呈正相关, 会展主题与民族生活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作为初步研究, 后续深入方向为:进一步明确旅游会展的内涵与外延, 对旅游会议、节事等进行分析;关注会展经济效益分析, 探索旅游会展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国际级、区域级旅游会展作进一步研究。此外, 在研究技术与方法方面, 应收集更完整的会展信息, 采用统计学方法 (如通过CATPAC II软件进行网页文本挖掘 (Text Mining) , 对所得各类关键词通过对应分析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揭示区域旅游会展主题, 以更深入发掘现象内质。

摘要:旅游会展在全球发展之势如火如荼, 而国内对其格局却缺乏清晰认识。因此, 本文以揭示世界旅游会展发展态势与内在规律为目的, 采用分区对比、典型分析、网络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等方法, 对世界旅游会展空间格局、实力格局及主题格局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各国与区域旅游会展业的世界相对地位, 并发现其发展规律与趋势, 为我国旅游会展业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旅游会展,世界格局,空间,实力,主题,对比

参考文献

世界天然橡胶的贸易格局分析 篇8

世界各国对天然橡胶的总需求量稳步上升。世界粮农组织2008年数据显示,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1056.91万t,消费量955万t[1]。据IRSG预测,2019年全球天然橡胶需求量将达1320万t,而消费量达1350万t,差额30万t左右,在未来10年内,全球可能会出现天然橡胶供不应求的状况[1]。

1 世界天然橡胶生产情况

2008年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为1060.56万t,天然橡胶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在非洲,再次在美洲,最后是在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两个地区的天然橡胶合计占世界的97%以上。其中亚洲的天然橡胶产量为985.36万t,占世界的92.91%,主要产国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越南、中国、菲律宾和斯里兰卡,产量分别为107.24万t、292.19万t、107.24万t、81.9万t、65.96万t、56.5万t、41.1万t和12.92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30.11%、27.55%、10.11%、7.72%、6.22%、5.33%、3.88%和1.12%。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越南、中国和菲律宾是世界前七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90.92%。非洲天然橡胶产量为50.99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4.81%,主产国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总产量为18.85万t和14.3万t,占世界的1.78%和1.35%,排在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国的第八位和第九位。另外,美洲的天然橡胶总产量为23.75万t,占世界的2.24%[2,3,4]。

表1为2008年世界天然橡胶主产国的生产情况(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http://www.fao.org,经整理后计算。表2~4相同),按单产水平排列,依次为菲律宾、印度、泰国、科特迪瓦、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其中菲律宾的天然橡胶单产格外突出,为3334.70 kg/hm2,接近泰国和科特迪瓦的2倍,是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的3倍左右。尼日利亚的天然橡胶单产水平不足500 kg/hm2。

2 世界天然橡胶贸易的特点

2.1 世界天然橡胶贸易集中在亚洲

世界90%以上的天然橡胶贸易在美洲、欧洲和亚洲进行。1998~2008年,亚洲的天然橡胶贸易量占世界的70.41%,贸易额占68.77%;欧洲的天然橡胶贸易量占世界的12.53%,贸易额占14.02%;美洲的天然橡胶贸易量占世界的13.14%,贸易额占13.57%。可见亚洲在天然橡胶进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2.2 世界天然橡胶贸易集中在3个国家

世界天然橡胶的出口集中在几个主要生产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3个天然橡胶出口国(见表2)。1998~2008年间,(世界天然橡胶平均出口量为646.64万t)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平均天然橡胶出口数量分别为258.52万t、181.94万t和101.90万t,分别占世界天然橡胶出口总量的39.98%、28.14%和15.76%,合计占世界年平均出口量的83.87%。分列4到10位的国家分别是越南、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危地马拉、斯里兰卡、菲律宾、喀麦隆,各自占出口份额分别为4.47%、2.25%、1.58%、0.68%、0.62%、0.62%和0.60%。世界前10位天然橡胶出口国的天然橡胶出口量占世界的94%以上。

2.3 天然橡胶进口国中中国独占鳌头

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中国的天然橡胶进口量均独占鳌头。2008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占世界的23.78%,进口额占世界的23.07%。除中国以外,美国和日本的天然橡胶进口量也较大(见表3)。2008年美国天然橡胶进口量占世界的14.30%,进口额占世界的14.63%;日本天然橡胶进口量占世界的11.65%,进口额占世界的12.32%。欧洲的主要进口国有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这几个国家的天然橡胶进口量占世界的12.19%,但是每个国家所占比重都不大。世界前3大天然橡胶进口国的进口量占世界的比重为49.73%,进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为50.03%;世界前10大天然橡胶进口国的进口量占世界的77.62%,进口额占世界的76.68%。总体来看,除美国以外的其他主要天然橡胶进口量多数集中在亚洲,且其所占份额均不大,所以,天然橡胶的进口国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2.4 亚洲内部的天然橡胶进出口贸易活跃

1998~2008年,亚洲的天然橡胶年均出口量占世界的91.44%,年均进口量占世界的49.79%,其中中国和日本两国天然橡胶年均进口量占亚洲天然橡胶进口量的79.41%。因此可以看出亚洲的天然橡胶进口和出口主要是在其内部进行的。

2.5 各国天然橡胶贸易价格差异显著

从出口价格看,2008年世界10大天然橡胶出口国中,比利时的天然橡胶出口价格最高,达3816.14美元/t,危地马拉的天然橡胶出口价格其次,达2726.64美元/t,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出口价格第三,达2660.97美元/ t;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出口价格第四,为2638.06美元/t;斯里兰卡、科特迪瓦、泰国、喀麦隆、越南的天然橡胶出口价格均较世界平均价格低,分别为2569.53美元/t、2473.06美元/t、2373.63美元/t、2347.80美元/t和2306.70美元/ t,其中利比里亚的出口价格最低,仅为1049.38美元/t[5]。

从进口价格看。2008年世界10大天然橡胶进口国中,世界平均进口价格为2652.38美元/t。大部分国家的进口价格都高于世界平均价格,只有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天然橡胶进口低于世界平均价格,其中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进口价格最低,只有1870.08美元/t;中国天然橡胶进口价格为2573.50美元/t。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巴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天然橡胶进口价均在2800美元/t左右[5]。见表4。

3 天然橡胶出口流向分析

3.1 泰国天然橡胶的出口流向

从表5(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http://comtrade.un.org/db/,品种为4001,经作者整理、计算。表6~7相同)不难看出,1999~2009年,泰国的天然橡胶出口主要流向中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其中年均向中国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64.05万t,占泰国年均出口总量的23.04%;年均向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54.91万t,占泰国年均出口总量的19.75%;年均向日本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47.16万t,占泰国年均出口总量的16.96%;泰国向美国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25.52万t,占泰国年均出口总量的9.18%。泰国向这四个国家出口天然橡胶年均出口量达到191.64万t,占泰国年均出口总量的68.93%。1999~2009年,泰国的天然橡胶年均出口量排第五位至第十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巴西、意大利、新加坡、西班牙、法国,其年均出口量分别为:17.40万t、7.06万t、5.65万t、5.31万t、5.14万t、4.64万t,占泰国年均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26%、2.54%,2.03%、1.91%、1.85%、1.67%。

3.2 印度尼西亚天然橡胶出口流向

如表6所示,1999~2009年,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185.18万t,主要面向美国、日本、中国、新加坡4个国家,年平均向这4个国家出口天然橡胶达到115.77万t,占其年均总出口量的62.52%。1999~2009年,印度尼西亚年均向美国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59.22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31.98%;年平均向日本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25.24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13.63%;年平均向中国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20.50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11.07%;年平均向新加坡的天然橡胶出口量为10.81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5.84%;其他主要的出口国有韩国、德国、加拿大、巴西、比利时和法国,但其年平均出口量均低于9万t。

3.3 马来西亚天然橡胶出口流向

如表7所示,1999~2009年,马来西亚天然橡胶年均出口量为96.57万t,其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和欧洲。其中年均向中国出口天然橡胶达到23.72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24.56%;年均向美国出口天然橡胶7.06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7.31%;年均向韩国出口天然橡胶6.43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6.65%;年均向伊朗出口天然橡胶4.31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4.46%;年均向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这5个国家的出口量分别占其年出口总量的12.61%、4.07%、2.61%、2.44%、2.43%;年均向巴西出口天然橡胶3.26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3.38%。1999~2009年,马来西亚向其前10位主要天然橡胶进口国出口总量达到68.10万t,占其总出口量的70.52%。

4 结论

世界天然橡胶的生产和出口都比较集中,主要生产国同时也是重要的出口国。世界天然橡胶贸易集中在亚洲、欧洲、美洲,其中美洲的天然橡胶贸易主要在美国、巴西等少数国家进行;欧洲的天然橡胶贸易主要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亚洲的的天然橡胶贸易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世界天然橡胶的主要出口国有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泰国既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出口国。这3个国家的天然橡胶年平均出口量占世界的83.87%,且出口价格差异不明显,趋势基本一致。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区,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主要因为中国、日本是世界主要的天然橡胶消费国,也是主要天然橡胶进口国。

对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出口流向分析表明,泰国的天然橡胶主要出口到中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中国、新加坡等国家;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主要出口到中国、美国、欧洲。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的天然橡胶出口主要在亚洲内部进行,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出口主要以欧洲为主。

参考文献

[1]中国天然橡胶协会.参加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橡胶大会的报告[R].报告文集,2009:1-12.

[2]陈石榕.世界香蕉市场贸易概况[J].福建热作科技,1990(3):37.

[3]徐迟默.世界香蕉贸易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6(2):13-14.

[4]安玉发,刘红禹,曹新星.世界板栗的贸易格局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22-25.

世界政治格局 篇9

从比赛中可以看到世界田径起了很大变化,可喜的是涌现出许多新手,很多国家的田径进步很大,全面开花。像第一届世锦赛女子只有1 7个比赛项目,夺冠的只有6个国家,东德一国就占据8个冠军,十分集中。本届世锦赛男子共47个项目,冠军被1 9个国家分享,占所有参加国的近1/10。获得冠军最多的是肯尼亚和牙买加,各7枚金牌,美国获得6枚金牌(是表现较差的一届世锦赛,第一至第十四届分别获得8、10、10、13、12、6、9、4、8、13、14、9、12、6枚金牌)。本届世锦赛有两个国家是首获冠军的国家:厄立特里亚和斯洛伐克。有40个国家获奖牌,占参赛国的1/5,获得前8名的国家有67个,几乎占参赛国的1/3,这也是以往少有的,男子100米要破10秒才能进决赛,这也是以前少有的。这说明田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越来越普及。特别是非洲运动员,以前只中长跑耐力项目是特长,本届世锦赛扩展到短跨和投掷领域,并创造出十分优异的成绩。

一、新手的涌现

肯尼亚的尼古拉斯以47秒49的2015年世界最好成绩获得男子400米栏冠军。跨栏以前都是美国和欧洲运动员的领地,美国曾获7届世锦赛男子400米栏的冠军。肯尼亚的耶戈以92.72米的201 5年度最好成绩夺得男子标枪冠军,此成绩和赛会纪录只差8厘米。标枪一直是芬兰、挪威、捷克等国的强项,这次他们只能在非洲运动员面前俯首称臣,非洲运动员此前未踏足此领域,又是个突破。

厄立特里亚的格布雷西拉西耶以2小时12分2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马拉松冠军,这个国家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但就是这个未满20岁的小伙子,在参加过为数不多的几次马拉松比赛的情况下,就夺得了马拉松的世锦赛冠军。厄立特里亚还获得男子10000米的第六名,耐力项目的进步惊人。

南非23岁范尼凯克以43秒98的2015年世界最好成绩,获历史上第四个好成绩夺男子400米冠军。这个项目长期为美国所把持,前14届世锦赛,美国占据10个男子400米冠军。

荷兰的施皮尔茨以21秒63的成绩破女子200米世锦赛纪录夺冠,100米也以10秒81的成绩获得亚军,她虽然已经30岁了,但仍然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后起之秀。

这些新秀的涌现都是世界田坛的新希望。

二、几个田径劲旅实力的变化

(一)肯尼亚

第2届世锦赛上,获中长跑项目男子3项冠军,第6届世锦赛女子中长跑项目才开始夺冠,此后夺冠越来越多,主要是以中长跑项目为主。如男子3000米障碍,除了第1届和第2届世锦赛的冠军被法国和意大利夺走之后,其他均被肯尼亚人夺得(第9届和第10届的冠军是卡塔尔的运动员,但也是肯尼亚移民)。肯尼亚的耐力项目不但有尖子运动员,还有厚度,经常是几个人包揽同一项目的前几名。从第2届世锦赛到第1 5届,肯尼亚在中长跑项目上共获得30枚奖牌,可见其实力。本届世锦赛加上男子400米栏和标枪冠军,共获7枚金牌,与牙买加并列金牌榜第一名,压倒强大的美国(6枚),这个潜力极大的国家,以后如好好开发,真是前途无量。

(二)牙买加

第1届世锦赛上,牙买加只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很不起眼。自第1 2届世锦赛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成绩节节上升,金牌数量可观(第1 2届7枚;第13届4枚;第14届6枚;第1 5届7枚)。本届世锦赛的7枚全是短跨项目取得的,把美国的领地占领了大部分。特别是博尔特表现突出,自2008年以来,自己以及和队友一起创造的世界纪录就有7次:100米,9秒69 (2008年)、9秒58 (2009年);200米,19秒30 (2008年)、19秒19 (2009年);4×1 00米接力,37秒10 (2008年)、37秒04 (201 1年)、36秒84 (2012年)。第12、14、1 5届世锦赛,此三项均获金牌,第13届世锦赛是200米和4×100米接力获金牌,目前为止,博尔特共获得11枚世锦赛金牌,也是目前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女子短跨项目也同样霸道,弗雷泽获2次奥运会女子100米冠军(2008年、2012年)、3次世锦赛冠军(2009、2013、2015年),8年多一直保持高水平。女子短跑也是整体实力雄厚,有多人进入决赛,如本届世锦赛100米是3人、200米3人、400米4人、100米栏2人、400米栏2人。牙买加人仅凭短跨的优势,不但以7枚金牌同肯尼亚并列金牌榜第一,总分也排在第3位。

(三)美国

自从牙买加在短跨项目上横空出世以后,美国在这方面明显不如从前。但仍然是强项。本届世锦赛获得男子100米、200米、400米,女子400米栏亚军;男子1 10米栏、女子100米、400米栏季军,仅次于牙买加。而男子4×400米接力、女子400米获得冠军。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还是一个世界田径强国,总分还是第一名。最能证明实力的项目是男子十项全能,美国的伊顿不仅夺冠,还以9045分的成绩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伊顿10个分项的成绩是:100米,10秒23;跳远,7.88米;铅球,14.52米;跳高,2.01米;400米,45秒;110米栏,13秒69;铁饼,43.34米;撑竿跳高,5.20米;标枪,63.63米;1500米,4分17秒52。都是不错的成绩。其中400米45秒的成绩超本届世锦赛报名标准,100米、1 1 0米栏、跳远的成绩都接近世锦赛报名标准,真不简单。男子三级跳远名将泰勒的18.21米,女子跳远运动员巴尔托莱塔7.14米的成绩都是2015年度世界最好成绩。特别是泰勒的18.21米,还是历史上第2个好成绩,仅次于1995年的英国运动员爱德华兹的18.29米的世界纪录。短跑老将费利克斯目前为止,共获得10枚世锦赛的奖牌,仅次于牙买加的奥蒂(14枚)。本届世锦赛费利克斯从过去以200米为主,改为只跑400米和接力,最终以49秒26的女子400米,201 5年度最好成绩夺冠,奖牌总数增至1 1枚。男子100米美国曾夺8次世锦赛冠军,本届世锦赛有4人进入决赛,实力还是很雄厚。加特林有夺冠的实力,但却以0.01秒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十分遗憾。获得男子100米第三名的是美国新秀布鲁梅尔,才20岁,就跑出9秒92的好成绩,潜力颇大。男子4×100米接力出现失误,获得100米的第5名、第6名的罗杰斯和泰森·盖在第2、3棒交接时出了接力区,导致犯规。男子4×400米接力以2分57秒82的优异成绩夺冠,这是美国夺得此项目的第9枚世锦赛金牌。所以,除牙买加之外,美国仍是世界上短跨强国。其他很多项目,水平都不低,除了4×100米接力失误、男子跳远犯规没成绩之外,还有30个项目(男子1 6项、女子14项)进入前8名,其他国家仍无法与之抗衡。虽然只有6枚金牌(男子三级跳远、铅球、4×400米接力、十项全能;女子400米、跳远),但其整体实力雄厚,仍是不可替代的田径强国。

(四)俄罗斯和德国

这两个国家都是世界田径强国。前苏联的田径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称雄世界田坛,当时力压美国。1983年第1届世锦赛时前苏联的总分是229.5分,美国是225分,仍压制美国。第2届世锦赛前苏联的金牌是7枚(男子撑竿跳高、链球;女子400米、1500米、3000米、10公里竞走);第3届世锦赛前苏联是9枚金牌(男子撑竿跳高、链球、50公里竞走;女子800米、3000米、100米栏、400米栏、20公里竞走、4×400米接力)。但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大大削弱。本届世锦赛,只有男子110米栏和女子跳高两项夺冠,获得1枚银牌,1枚铜牌,奖牌总数4枚,排在第9位,真是今非昔比。德国1+1不等于2。东、西德合并前,前东德的田径是很强势的,保持了大部分女子项目的世界纪录,第1届世锦赛,前东德在17个女子项目中就夺得8枚金牌(100米、200米、1 00米栏、跳远、铁饼、七项全能、4×1 00米接力、4×400米接力),几乎是全部金牌的一半,很显霸气,总分333.5分,稳居第一。而合并后的德国,实力却大不如前了。本届世锦赛只有女子铅球和标枪获得金牌,加上男子撑竿跳高、铅球;女子1 00米栏银牌,以8枚奖牌总数排第7位。

三、亚洲仍处弱势

本届世锦赛亚洲除中国获9枚奖牌外,只有巴林获得1枚女子马拉松铜牌,日本获得1枚男子50公里竞走铜牌,其他再无奖牌。有希望冲击奖牌的卡塔尔的跳高运动员巴希姆曾跳出过2.43米的好成绩,但本届世锦赛仅获第4名。卡塔尔还获得男子800米第6名、200米第7名。日本获得男子50公里竞走第4名、女子马拉松第7名。印度女子3000米障碍获第8名再无其他建树。整个亚洲在32年,经过15届世锦赛,一共才获得15枚金牌,其中日本4枚(第3届男子马拉松、第4届和第6届女子马拉松、第13届男子链球),中国1 1枚(第3届女子铅球、标枪;第4届女子1500米、3000米、10000米,铅球;第7届女子20公里竞走;第1 1届男子1 10米栏;第12届女子马拉松;第13届女子铁饼;第15届女子20公里竞走),和其他洲相比,十分薄弱。

四、我国有很大突破

本届世锦赛,我国派出男子32人,女子38人共70人的队伍参加34项比赛,获得奖牌9枚(金牌1枚、银牌7枚、铜牌1枚),仅次于肯尼亚、牙买加、美国,排在第4位。18人11个项目进入决赛(包括男子100米的前9名),竞走进入前8名,总分94分,比过去的最高得分还高出19分,说明整体实力上升。

女子20公里竞走刘虹以1小时27分45秒夺冠,吕秀芝以同样成绩夺得亚军,男子20公里竞走王镇以1小时1 9分1 4秒获亚军,值得庆贺。而含金量更高的、影响力更大的是短跑的突破,先是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进入决赛,更值得一提的是男子4×100米接力以37秒92的成绩破亚洲纪录,决赛更以38秒01获得亚军,这个影响是巨大的,彻底改写了中国男子短跑的历史。赛后,国际田联新任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也认为中国此项目已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竞争水平。海外的同胞们也欢欣鼓舞,一位广州退休的体育教师在澳洲听此消息,马上打来电话祝贺,那天刚好是苏炳添的生日,全场几万观众一同向他祝贺,这也是空前的。苏炳添的100米预赛成绩是10秒03,半决赛成绩9秒99,决赛成绩10秒06,稳定在10秒左右,这是很重要的,他不但不会昙花一现,而且还有潜力,有提高的余地。此外女子铅球运动员巩立姣20.30米、链球运动员张文秀的76.33米、标枪运动员吕会会的66.13米(新的亚洲纪录),男子跳高张国伟的2.33米,这4项均获得银牌。男子跳远王嘉男得铜牌,高兴龙第4名、李金哲第5名。女子4项投掷项目均有人进入前8名(铅球高阳19.14米,第5名、链球王峥73.85米,第5名、标枪李玲蔚64.10米,第5名、铁饼苏欣悦62.90米,第8名)。有些运动员虽然没有进入前8名,但也提高了个人最好成绩,得到了锻炼,如男子400米栏程文、女子100米韦永丽、女子200米梁小静等都有不小收获。由于重点项目保持稳中有进的同时,次重点项目得到了较大的突破,因此才有以上的好成绩。

但还有一些不足:如男子100米张培萌预赛10秒13排第25位,未能进入决赛,男子200米谢震业预赛跑出20秒37的破全国纪录的成绩,但后因犯规没有成绩。女子100米栏吴水娇的最好成绩是12秒72,比决赛的第6名的成绩都好,可惜水平没有发挥出来。女子撑竿跳高李玲因第1个高度第1次试跳失败,导致最后因这一跳的失败只能屈居第9名,未能进入前8名。女子跳高只过了1.80米,跳远只跳出6.01米,男子5000米的14分07秒35、跳高的2.26米、三级跳远的16.66米和16.44米等成绩都大失水准,远远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又如男子20公里竞走,我国有3名运动员实力都很强,但却因战术失误没能夺冠,只获得亚军,有些遗憾。

低碳经济下世界格局的转变 篇10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提出低碳经济的大背景, 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经济以至价值观大变革的结果, 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 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据预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为全球经济每年产生2.5万亿美元的收益。到2050年,低碳技术市场价值至少会达到5000亿美元。

从短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开发绿色能源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从长远讲,对世界经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旦新能源技术获得突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低碳化发展还会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快速进步,推动整个经济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1. 碳排放与矿物燃料能源消费紧密联系

在能源的供应和利用方面提高能源效率,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节约能源,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从而保障能源安全。此外,节约能源还有助于减少与工业流程相关的其他稀缺资源的浪费。

2. 大部分行业的减排项目能缓解当地的污染物并保护当地环境的完整性

比如,电厂的洗煤程序不仅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由于热效率的提升,还可减少大量当地的污染物,如硫氧化物和汞等。

3.低碳经济与发展重叠的方面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据保守估计,目前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及其支持行业的从业人数约为230万人,其中风电行业约30万人、太阳能光电领域约17万人、太阳热能行业超过了60万人、对各种给料进行培育并加工成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物燃料领域超过了100万人。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将带动交通运输、生产制造、建筑、资源回收和利用、零售、农林等行业就业岗位的增加。

4.发展低碳经济将推动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依托现有的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如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

发展低碳经济引起的世界格局变化

因为发展低碳经济可为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于是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各国纷纷开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势必引起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1.国际新秩序出现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全球发展规则的确立,背后都是各个国家经济利益的角力和平衡。对于低碳经济这个各国都想抓住的机遇,它的“开幕”注定是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国家和地区等经济体之间的智慧的较量。

不论人们如何看待“气候变化”所催生的低碳经济这个命题,它的政治化导致了它必然发生和发展。因为力推这个命题的国家、国家集团已有所准备,如美国、欧洲、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打造低碳经济的技术基础,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欧盟各国自1980年以来,在基本上未增加化石燃料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

随着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温室气体排放权正从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由物品”变成价值日渐增大的稀缺“资源”。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规制世界上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利用这种资源权利的原则和法律。这一规则给世界各国施加了一种碳约束。一个国家受到的碳约束越宽松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越强,在未来世界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国际地位也就越高,因此低碳经济将成为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和新秩序。

2.世界新的话语权

由于80%的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工业化国家上百年来过度排放造成的,因此这些国家目前基本度过了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阶段,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而包括中、俄、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当前正处于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初期、中期阶段。西方国家往往以减排、保护生态为借口限制别国发展,通过技术壁垒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本国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美国借气候变化来“拯救人类共同家园”这一道德高地,使其成为全球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领袖,并掌握了新的国际规则制定权。这就意味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将上升为外交的焦点问题。

3. 新的国际关系

由于长期沉迷于资本游戏、轻视制造业基础的技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制造业就已丧失了海外竞争力。在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变中,欧盟、日本已把美国抛在了后面,特别是欧盟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实际上主导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及规则的制定。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想要争取全球气候政治和经济议题领导权,却发现力不从心。从自身的困境中,美国发现与中国进行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同时,中国广阔的市场、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非常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商业化进程,这是美国解决气候变化难题、推动低碳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多赢选择。美国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与中国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在人类近代三次产业技术革命中,中国都无缘参与。美国主动与中国合作,可使中国更加接近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沿,并成为推动这场革命的一种强大的力量。

4. 国际产业转移的压力

世界杯期间的“三屏”格局 篇11

电视拥有最佳的收看环境、内容丰富,同时传输安全可靠;互联网赋予用户更多主导权,互动性强,拥有跨国际、跨地域优势;手机的特征是优越的便携性和个人化性质。

尼尔森美国2010年第一季度三屏研究报告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平均每月在家中收看电视的时间约158小时。此外,在使用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美国消费者中,他们平均每月于家中或工作时收看在线视频的时间约3小时。而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美国消费者平均每月花约3.5小时收看手机视频。通过在上海进行的中国三屏研究的数据,尼尔森发现,上海民众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远比美国少(每月约74小时),但是电视依然是家庭成员最依赖的媒体终端;而互联网与手机视频的使用时间却高于美国的使用者。

在世界杯之前,尼尔森在55个国家进行在线调查,超过27000名受访者当中,高达64%的消费者表示仍以电视实况转播为收看世界杯球赛的主要工具。足球迷愈多的地区电视收视比例也愈高,拉丁美洲高达77%,而欧洲有73%的受访者表示现场直播是他们观赏足球赛事的首选。ESPN总裁George Bodenheimer在最近举行的消费者360会议上表示,80%的体育节目依然是通过电视消费;但是,了解球迷如何利用手机和互联网来关注赛事的信息同样重要,如南非世界杯的首场比赛,就有10%的观众并不是通过电视来收看的。

中国大陆的足球迷,最渴望通过网络视频来关注世界杯的一举一动。而中国大陆只有19%的网络使用者认为自己是足球迷,但仍有65%的受访者说他们会密切关注世界杯。根据尼尔森调查,58%的中国大陆网络使用者表示计划通过网络流媒体观赏部分世界杯赛事,并有17%的人说网络流媒体是他们收看球赛的主要途径。

世界杯清楚展现出中国大陆如何快速在三屏(电视、手机及电脑)媒体方面成为全球领先的地区之一。显而易见,同时使用电视、手机及电脑已经对中国的媒体市场变革产生很大影响。

(作者系尼尔森公司大中华区媒介服务总经理)

关于“三屏评估体系”

电视、电脑和手机已然成为现代观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视听“三屏”。面对这场数字革命带来的改变,业界人士,包括媒体主、广告主、内容供应商和广告代理公司等面对更复杂的媒体经营环境,对调研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希望通过全新的研究数据来帮助他们制定更有效的媒体计划和投放方案。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三屏可能带来的以下改变:媒体消费模式的转变;不同人群的不同媒体使用情况;各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每一个平台都有独特的优势、强项,用户在这些平台上的消费并非互斥。因此平台的适当组合,能改善和帮助媒介获得更理想的广告效果。这也跨媒体的测评提出了要求——为行业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估体系和测评准则。

2006年,尼尔森在美国提出一个随时随地媒体测评计划(Anytime Anywhere Media Measurement,简称A2M2)。此后,于2008年5月推出A2M2三屏研究报告,首次为美国市场的三屏(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使用情况提供调研数据。

世界政治格局 篇12

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 (通常称南方经济) 与发达国家现代市场经济 (北方经济) 是两个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系统, 其主要区别在于经济结构的差异, 即经济体系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发展水平、规模和配置方式不同。经济学家曾提出对称模型和非对称模型用以比较南北方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对称模型是将南北方视为简单的凯恩斯开放经济进行贸易, 一般地说, 北方较高的初始收入水平导致较低的进口倾向, 进而支持着北方持续的较高收入水平。非对称模型则强调南北方的结构差异, 南方被视为刘易斯模型, 北方则看成索罗模型。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来自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抵制事件日益增多, 这一事实证明了我们多年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和转轨, 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当时西方国家发展所遇到的外部环境完全不同, 这使得发展中大国不可能重复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老路。

导致保持北方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结果的具体因素和解决问题的政策, 构成了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中涉及南北关系的一系列政策博弈。研究南北关系博弈对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南北关系博弈模型的建立

1. 建立模型的假设条件和依据

参与人:南方 (发展中国家) 与北方 (发达国家) 为局中人1与2。

博弈顺序:无行动先后之分。无顺序区别。

支付:pi为出口, ai为进口, 1≥pi≥ai≥0, (i=s, n) 。在每一个阶段双方的收益累计为, [ (p1--a1) 1+ (p1--a1) 2…+… (p1--a1) n-1+ (p1--a1) n, (p2--a2) n+ (p2--a2) n-1+ (p2--a2) 2+ (p2--a2) 1]。设δi=pi-ai为进出口之差。设发达国家垂直分工概率为x, 水平分工概率为1-x, 发展中国家开放的概率为1-y, 封闭的概率为y.且假定南北方国家每次交易, 各自都有一定程度的收益, 从孤立的阶段看, 南方与北方国家都可以从其互相贸易中得到利益, 显然, 这是一种互利的事。

依据:如果比较南北方双方收益, 由于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出口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南方国家则向北方国家出口技术落后, 附加价值低的初级产品, 因此, 静止的看, 或从短时间的有限时间看, 南方国家发现自己在与北方的贸易中处于垂直分工的下位, 北方则处于上位。如果考虑n→∞时, 在初期, (p1--a1) 1≤ (p2--a2) n… (p1--a1) 2≤ (p2--a2) n-1, 北方比南方的收益大到无限 (这里把n→∞视为是已经达到的) , 因此, 南方国家倾向于闭关锁国, 而北方国家则积极打开南方的贸易之门。然而, 从无限的, 事实上是从远期的持续性进行的贸易看, 南方发现自己的收益是递增的, 北方的收益是递减的, 南方将来会逐步接近与北方平等互利的地位, 因此, 南方国家又愿意牺牲目前的损失。如果考虑到南方的出口等于北方的进口, 北方的出口也等于南方的进口 (这里排除了南方国家之间或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 , 由于在现实的贸易过程中, 种种复杂情况和不平衡因素, 使得南方和北方对预期收益信心不一, 就会出现选择B, 中断贸易的保护主义现象。

2. 模型的经济含义

模型: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在以外部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际市场进行贸易往来时会出现一种互为牵制的博弈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战略性博弈来说明。

经济含义:作为自然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国家, 对外部的理解是静止的, 当它保持传统经济不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 它与北方发达国家的获益为 (0, 0) , 而当它由于外部吸引或压力使得它被迫对外开放时, 由于外部世界的冲击打破了自然经济的帕累托均衡, 也由于它在世界市场体系中所处的垂直分工地位, 结果是发达国家获益P, 而发展中国家出现副效益-P (旧的利益分配格局打破, 新均衡未建立) , 因此, 它将存在回归传统、

抵制开放的倾向, 这种倾向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然而, 由于世界是动态的, 外部信息的持续进入, 使得发展中国家发现它通过开放一段时间后, 进入水平分工以后, 双方的获益大于外部世界, 这时候, 发展中国家将选择积极开放。

设发达国家垂直分工概率为x, 水平分工概率为1-x, 发展中国家开放的概率为1-y, 封闭的概率为y.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获益函数分别为

为混合战略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对于外部世界来说, 在发展中国家开放发展过程中, 由于巨大的产出能力, 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 北方经济也可能出现副效益, 例如, 降低劳动成本, 减少就业机会, 于是也可能出现保护主义倾向。

这个基本模型说明了南北方经济的基本对立格局。由此而来, 可以从不同方面引申出说明不同关系的博弈模型。

3. 模型的均衡解

(1) 纯战略的纳什均衡解:

①定义

有n个参与人的战略式表述博弈G=﹛S1, …, Sn;u1, …, un﹜, 战略组合S*= (S1*, …, SI*, …, Sn*) 是一个纳什均衡, 如果对于每一个i, SI是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S-I= (S1*, …, S*I-1, S*I+1, …, Si*) 的情况下第i人的最优战略.由画线法可以得出此战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②求解

由画线法可以得出此战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 (P, P)

即北方经济进入水平分工以后, 双方的获益大于外部世界, 这时候, 南方国家将选择积极开放。

(2) 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解:

①定义

在n个参与人的战略式表述博弈G=﹛S1, …, Sn;u1, …, un﹜, 混合战略组合σ*= (σ1*, …, σI*, …, σn*) 是一个纳什均衡, 如果对于每一个i=1, 2, …, n, 下式成立:

其中, vI*是第i个参与人的效用函数。

②求解

设发达国家垂直分工概率为x, 水平分工概率为1-x, 发展中国家开放的概率为1-y, 封闭的概率为y.则发达国家的期望获益函数为

对发达国家获益函数求最优化, 可得:y=0, 即发展中国家采取开放的概率为1。

同理, 发展中国家的期望获益函数为

对发展中国家获益函数求最优化, 可得:x=1/2, 即发达国家采取分工方式的概率为各占50%.就是说, 在混合战略中, 发达中国家采取水平分工方式的最优概率为0.5.不论发达国家如何采取方式, 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策略均为开放.

三、结论及建议

对上面经济数学模型的分析表明:由于传统自然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是两个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系统, 因此, 从传统自然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解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依据自然发展的顺序, 经过了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以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 第二阶段是向现代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过渡。

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仍处于自然经济中的落后环境下进行的, 因此, 它具有先发展的各种优势。它通过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种种优势, 能够从外部取得发展必需的市场、资本、原料、廉价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场地, 可以转移其矛盾, 从而保证了本国发展的顺利进行[6]。

在WTO的条件下, 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最常用的手段必然是技术壁垒, 这迫使中国抛弃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打开世界市场的战略, 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开辟世界市场的战略, 与此相应, 产业政策需要进行大规模调整[7]。于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政策就被提出来。

摘要:本文以世界南北方两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系统为代表, 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博弈模型, 通过对模型的均衡解, 揭示了研究南北博弈模型的战略意义, 并给出发展中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南方经济,北方经济,博弈,模型

参考文献

[1]徐瑞娥:中国新型工业化问题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63期) .40~45

[2]宋群: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加快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与对策[J].调查研究建议, 2006 (13期) 50~55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80~100

[4] (美) 艾克里.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 (第二版) [M].王晖,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8~208

[5]侯光明等.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20~57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153~281

上一篇:内涵意义下一篇:理论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