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2024-06-23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共12篇)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篇1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色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在不同人或动物的眼睛里,却是不一样的!

三色视者:大多数人都是

关于色彩的原理,我们在美术课上都学过三原色,利用“红、黄、蓝”三种基本颜料,就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不过,除了颜料的三原色,还有一种光的三原色,即“红、绿、蓝”,利用这三种颜色的光也能调配出各种色光来。电视机的显示屏就是利用这三种颜色,呈现出色彩缤纷的画面。

在我们的眼睛里面,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叫视杆细胞,另外一种叫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会在暗光情况下发挥作用,没有色彩识别功能,因此人们在昏暗的时候可以看到物体,但是无法分辨颜色。而在亮光环境下,发挥作用的是视锥细胞。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色彩,就归功于视锥细胞。它们能吸收不同长度的光波,然后将信息发送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产生了我们所说的色感。大多数人的眼中拥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每种类型的视锥细胞能够识别出一种颜色——绿色、红色或蓝色。因此,大多数人也被称为“三色视者,”。

二色视者:无法看到完美的世界

说“大多数人的眼中拥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人的眼睛里的视锥细胞都是三种。当三种视锥细胞的部分或全部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色觉障碍。色觉障碍,可以分为完全色盲和不完全色盲。完全色盲的人感色功能全部丧失,只能区分黑、白、灰三色;不完全色盲的人可以识别一些颜色,只是对某些颜色无法识别,最为常见的就是红绿色盲。因此,也被称为“二色视者”。

由于每个细胞可以区分同一颜色100种左右的色度,那么每少一种视锥细胞,我们能够分辨出的颜色数量就会成倍减少。因此,如果常人可以看到大约1 00万种颜色,那么二色视者只能看到大约10 000种不同的颜色。

四色视者:辨色超人

既然有的人眼睛中的视锥细胞不足三种,那么会不会有的人眼里的视锥细胞多于三种呢?早在1948年,就有学者猜测,人类中有四色视者。所以,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重大突破。不过,前不久科学家有重大发现。英国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声称,他们找到了一位女性四色视者。

四色视者能看到多少种颜色呢?三色视者能看到大约100万种颜色,而四色视者则多一种视锥细胞,所以他们能感受到更广的色觉范围,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0.99亿种颜色,这些颜色是普通人想都没有想过的。不过,就好比红绿色盲症患者分辨不出混在一起的红绿色一样,我们永远分辨不出那些只有四色视者才能分辨的颜色。

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了,既然我们看到的颜色没有四色视者多,我们又是如何发现他们的呢?大家放心,三色视者的我们肯定能找到方法的,就如当初发现色盲症的科学家约翰·道尔顿,他自己就是一个色盲症患者。四色视者对人类来说,也许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是在大自然面前,四色视者简直是小儿科。在地球上,有大把的爬行动物和鸟类都是四色视者,它们能看见的颜色比人类看见的要多得多。而我们熟悉的皮皮虾(螳螂虾),据说有1 6种视锥细胞。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要探索。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篇2

书香世界:我的书香世界

书能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宽阔的海洋。这片海洋,正是书香世界中的一景。

――题记

走进书香世界,我发现了大自然中令人难忘的镜头;走进书香世界,我发现了人世沧桑的现实社会;走进书香世界,我发现了许多人生哲理……现在,请跟随我走进我的书香世界吧。小时候,走进绘本童话世界

翻阅小时候看的书,几乎都是些童话书。当年小小的我,在课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走进经典童话的世界里。那时候,《白雪公主》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个童话。善良的白雪公主与恶毒的皇后,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多么鲜明啊!每当我看到这个童话故事,就会憎恨起这个可恶的皇后来。

如今再次读来,倒真庆幸自己有一对很爱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生活在白雪公主那样的家庭里。细细想来,我越发觉得那位皇后,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仗着好脸蛋赢得上级万般宠爱、而在下级中横行霸道的人。光外表美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心灵一点儿也不美!而白雪公主则是外表与心灵同样美丽的人!

因此,我认为外表美只能给别人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而心灵美却可以给别人一个难忘的深刻印象!记得妈妈曾说:“宝贝,咱做人一定要像白雪公主一样善良、乐于助人。保持美好的心灵,好吗?”“嗯!”我使劲点了点头。

你知道了吧,我小时候的书香世界,是绘本经典童话世界。七八岁,走进儿童文学世界

大约七岁半的时候,我已结识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喜欢上了《童话大王》。虽然也是童话,但我认为更倾向儿童文学。

当年,我第一次正正经经读到的童话就是《保卫叛逆者》。看到“M星球”的四位外星人在演说的时候,我忍不住擦起了眼睛。当我看到人类投票决定是否保卫叛逆者时,我坚决要投票保卫他们,因为他们早已融入了我们地球人的队伍里!“外星人”与地球人共享一个家园,难道不是件愉快的事情吗?看来,好的童话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既然“外星同胞”要留下,我们人类就应该呵护好地球妈妈,珍惜地球妈妈给我们的每一份自然资源,让他们也能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难道不对吗?

呵呵,我七八岁时的书香世界,应该是儿童文学世界吧。现在,走进经典名著的世界

现在,中外名著,成为了我常常做客的书香世界。其中《西游记》更是我从小读到大的经典名著。

齐天大圣孙悟空、天蓬元帅猪悟能、卷帘大将沙悟净,三师兄弟保护着手无缚鸡之力的师父唐三藏.一道去西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孙悟空虽然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他也是带着师父、带着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到达西天的啊!

以前,我总是盼望着自己的作文水平能够一下子提高许多,但细读了《西游记》之后,我又开始嘲笑自己了。哪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呢?都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对呀。于是,我便开始像孙悟空那样,脚踏实地地读好每一本书、读透每一本书。渐渐地,我的作文水平开始一点一点高起来了,超过了一些比我强的同学,看来还真得感谢脚踏实地的孙悟空呢!

呵呵,我现在的书香世界,算不算是经典名著的世界呢?

新潮的旧世界和守旧的新世界 篇3

Beynat先生的后一句话说到了重点。以往有人以“是否在木桶中酿酒”来区分新旧世界,而现在新世界的酒庄正用木桶用得欢,倒是有些旧世界酒厂开始尝试用不锈钢桶来酿制红葡萄酒;有人曾以“酒体是否适合长时间陈酿”来区分新旧世界,但加州纳帕谷的美酒在瓶中陈酿30年以后依然不输波尔多的几个王牌酒庄的表现,也击碎了这种成见。

新旧世界区别的消失,不仅体现在风格的交融,更在于:它们正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举个例子,以招待过巴尔扎克而闻名的法国索米尔河谷酒庄,虽然历史悠久,却在最近装备了24小时全电脑控制温度、湿度、酿酒流程的先进车间。而在新世界闻名的美国牛顿酒庄,其庄主却效仿法国,用人手采摘葡萄、天然酵母发酵、法国木桶酝酿,酒庄出品自然带有浓浓的波尔多风味。

牛顿酒庄的华人女酿酒师林淑华博士告诉记者,酒庄第一年的出品难喝得不得了,幸好后来请到法国酒庄的酿酒师来毫无保留地传授绝技,酒庄才开始步入正轨。相似的例子是分别在美国和澳洲落地生根的著名兄弟酿酒师Bernard Portet和Dominique Portet,其父亲当年正是拉菲葡萄园及酒庄经理,兄弟俩从小在拉菲酒庄里长大,耳濡目染,长大后便把在法国学到的全套本领带到新世界去传教。而在最近的几次葡萄酒展会里,一些西班牙和意大利这样的旧世界国家的摊位中,竟然活跃着智利和澳洲酿酒师的身影,新世界也开始反哺旧世界。

奇怪的是,信息畅通、交流无障碍的两个产酒世界,为什么在经过交融和对比后,有一些酒庄选择了自己的反面?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大利的酿酒师Fabio Grasselli(他的酒庄也使用非常先进的生产方式)则告诉记者:“新世界国家酿酒的历史发生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数百年的时间与欧洲相比就像婴儿一般,所以他们得重新学习古老的酿酒方法,从而认识到酿酒技术是如何演变的,再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欧洲则没有这个问题,我们酿了4000年酒,懂得精炼出适合自己的酿酒工艺。比如在意大利,已经很少有只使用手工生产的古老酒庄,大部分人都是把传统和现代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才是适合我们的。”

从这个角度看,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区别,仍然没有消失。

De Martino 2007

智利蒂玛尼单一葡萄园2007霞多丽白葡萄酒

这瓶白葡萄酒采用旧世界传统的低温发酵方法酿成。有明亮稻草黄,怡人的烘烤及热带水果香,入口有浓郁的话梅味。

Vallebelbo Moscato D’Asti

意大利波贝山谷莫斯卡托阿斯蒂白葡萄酒

这瓶白葡萄酒以100%的麝香葡萄Moscato酿制,有甜菠萝的清香,酒酸充足,与甜味形成完美平衡,有爽脆清新的甜感。D'Asti产区诸多酒庄的酿酒哲学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Napa Valley Reserve Pinot Noir 2006

蒙大菲纳帕谷2006珍藏黑品诺

酒庄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与木桐合资建立的品牌Opus One,这款葡萄酒是混合了加州与法式风格的红葡萄酒。有柔美的花果香气,清新工整的酒质,入口辛辣,果香轻盈而稳定,单宁有层次,呈渐进式,收结时有樱桃香气,干净舒爽,余韵颇长。

Torres Mas La Plana Cabernet Sauvignon

桃乐丝玛斯拉普拉那特级王冠干红葡萄酒

这款酒紫光明显,集中度较高,烧烤香气显著,腊肉味清秀,有着较好的平衡度。吸收了新世界的一些酿酒经验,这款酒兼具了旧世界式的澎湃而深厚的果香,以及新世界式的佐餐兼容度。

Silhouette Chardonnay 2005

喜路安2005莎當尼白葡萄酒

明亮的稻草黄色,热带水果气息,酒酸偏弱,带有微苦,牛油果、奶油的质感,收结带热感。

Zhangyu

张裕解百纳(特选级)

张裕酒庄由张裕集团与法国葡萄酒业巨头卡斯特集团合力打造,是21世纪中西方文明在烟台碰撞的结晶。这款酒有明显的橡木味,令人愉悦的红色李子和皮革气息,入口有着平易近人的浆果味道,单宁良好,收结干净。

Stony Brook Ghost Gum Cabernet Sauvignon

南非石溪庄园老树加本力红葡萄酒

这款限量发售的葡萄酒以农场中一棵老橡胶树命名,以在法国橡木桶陈酿12个月的赤霞珠,混入小比例的美乐和味尔多,再重新装入新的酒桶里陈酿30个月。学足波尔多混酿风格葡萄酒。此酒的口感醇厚,单宁细致,结构复杂。

Dynasty Merlot Dry Red Wine Reserved

王朝梅鹿辄干红葡萄酒

王朝集团的酿酒师们同样师承法国人。这款红葡萄酒采用宁夏出产的成熟葡萄酿制,酒体丰厚,单宁如丝,洋溢着浓厚的李子、樱桃和肉桂香味,最适宜搭配烤肉。

端午佳节粽有星意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篇4

刘西渭曾在《里门拾记》中写道:“我们今日有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 艾芜先生的《南行记》, 把我们带进他们各自记忆里的传奇然而真实的世界。” (1) 虽同为边地世界, 但当我们深入探索时, 就会发现这是两个神奇但迥异的世界:一个是平静而坚韧的水世界, 一个是刚硬而顽强的山世界。

一、故乡的长养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孔子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沈从文和艾芜似乎很合适。同是描写边远地区的作家, 为何二人却勾勒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追根溯源, 或许可以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寻找根源。沈从文自幼与水结缘, 且一直未忘情于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2) 汪曾祺在《沈从文传》序里如是说。沈从文也曾这样描写水对他的影响:“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 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 学会思考, 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3) 智者乐水, 沈从文犹如一个多思的智者, 思索着这个世界上的人、事、景、物, 追究探寻生命的本质意义。智者不惑, 但智者又是多惑的。因为对世间万物的诸多迷惑, 因为从小萌生的好奇心, 所以他调动感官来感受这大千世界, 用文字来记录下对世界的思索, 从宏观逐渐步入微观, 从表面的生命本身逐步深入到内心的灵魂深处。

艾芜出生于成都平原上一个自耕农家庭, 祖先由湖北移民到四川。在《我的幼年时代》里, 他详细叙述了其祖先移民路途的艰辛。祖先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 历经千难万险, 抵达人烟绝迹的新繁和彭县交界的平原上, 经过漫长的开荒耕种生活, 在四川西部立住了脚。移民本身就意味着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花园中》四叔父的一番话, 很能体现这种移民精神:“他们这种不安份的勇气, 我顶喜欢!我觉得穷并不要紧, 只怕穷得来光想听天由命, 不想打出一条活路来。” (4) 家庭的教育, 以及漫长的时间积淀, 移民精神逐渐渗透到艾芜的骨子里, 内化成他如山般倔强不屈的性格。仁者乐山, 艾芜如同一个敦厚的仁者, 宽容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仁者不忧, 即使在流浪途中, 我们也很少见到他为明天发愁, 总是用斗争昂扬的移民精神直面每一天。但仁者同时又是多忧的, 他试图把自己与整个世界相关联, 赞扬着他们向这个黑暗世界顽强挣命的精神。

这也许是沈从文艾芜一个给我们水样感觉, 一个给我们山样感觉的深层原因。

二、流动的水世界与凝固的山世界

沈从文、艾芜故事里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 都昭示着这是两个异样的世界。他们的差异还表现在他们笔下的两位女子翠翠和野猫子身上。

沈从文笔调舒缓, 他为我们塑造的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那儿的世界是被水包围的世界。那里有纵横交错的河流, 以及靠河吃饭的职业者和在河边的定居者。沈从文故事里的人物多为水手, 妓女。他们与世无争, 顺其自然, 如流动的水, 随势赋形, 最柔弱也最坚强。人们安然接受生命的欠缺, 各自按生命安排的运行着, 没有反抗, 各安天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里, 但生活的窘困使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朝不保夕的生活使他们的自然天性得到了最完美的保存, 喜怒哀乐也是最纯粹的。这是他们的无奈, 却也是他们的幸运。他们的欲望, 悲哀都因之变的圣洁、单纯、庄严。“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 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 为自己, 为儿女, 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 却从来不逃避为了求生存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5) 水边的人们, 人格与道德是属于另一范型的, 不是单纯的善与单纯的恶, 是那片神奇土地上人性与神性交织的产物, 与城市里人的价值观念水火不容。他们展现了沈从文心中的理想状态, 看似柔弱, 实则拥有天生的强大性与适应性。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不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与存在的终极价值, 只按照生命的本来面貌去生存, 也许反而更接近生命的本真。他们不为单纯的物质目的而活着, 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命运允许的范围内纵情恣意的生活。不逃避, 不躲藏, 直面人生。

沈从文对纯美的向往, 才有了《边城》里的翠翠。她像水一样纯净无暇,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 (6) 在平静明亮的自然环境里, 跟着祖父成长起来的翠翠, 完全是个美好的女孩子。她的性情天真纯粹, 她的心如透明水晶样。但这并不意味着翠翠是软弱的。祖父去世之后, 她毅然开始承受命运摊派给她的一切, 静静等着那不可知的未来。柔弱的身躯下埋藏的是坚韧的性情。

艾芜流浪所经历的世界是山的世界。荒山密谷, 携带着山瘴野风, 周遭环境时刻充斥着紧张感。其故事里的人物也大多居住于环境险恶的山中。“山风卷着松涛, 象海洋的狂澜似的, 带着吓人的声浪, 从远处嗬嗬地滚来, 一阵阵地刮着崖头刮着树, 打着板壁打着门, 发出怖人的巨响。有时且扬起尖锐的悲鸣, 象是山中的妖怪在外巡游一般。” (7) 艾芜熟悉的生活是早年在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涯, 艾芜熟悉的人群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盗贼、滑竿夫、盗马贼、马哥头。相比于沈从文笔下顺其自然的主人公, 艾芜笔下的主人公更倾向于向这个险恶的社会挑战, 时刻追求着那如蛛丝般渺茫的希望, 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些底层小人物的身上,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观念与处世哲学。在这个不由人活的世界里, 他们顽强的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寸大哥》中的寸大哥不愿意过安定的日子, 更渴望着自由, 赶马, 唱歌, 说笑, 无拘无束, 即使再艰辛也无所谓, 只要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偷马贼》中的老三, 也充满着不屈服于环境渴望征服环境的精神。“只要裂出一条缝, 我就要钻进去。……一个精灵鬼走进天下, 为了什么呢?……无非是寻那裂缝罢了。只有你们这批老实拐子, 不懂得这个, 人家要你, 就活, 不要你, 就活不下去, 象半天云里的风筝, 半点不由己, 这样做人有什么味道呢?” (8)

艾芜对生命力的追求, 有了《山峡中》的野猫子。她像山一样豪强粗犷。且看艾芜对山峡中环境的描写:“桥下凶恶的江水, 在黑暗中奔腾着, 咆哮着, 发怒地冲打崖石, 激起吓人的巨响。两岸蛮野的山峰, 好象也在怕着脚下的奔流, 无法避开一样, 都把头尽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际。夏天的山中之夜, 阴郁、寒冷、怕人” (9) 在荒山野岭, 山瘴野风环境中长大, 过着长期漂泊流浪生活的野猫子, 被赋予了她性情中“野性”的一面。一个年轻的姑娘, 不能如正常人般过安定的生活, 却要像一群男人般向社会讨生活, 弱肉强食的现实境况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使野猫子更多沾染了男人的性格。严酷的生活, 刀口上的日子, 教会了她“不怕”和“扯谎”, 也教会了她不同于常人的生活哲学, “她的两条眉峰一竖, 眼睛露出恶毒的光芒, 看起来, 却是又美丽又可怕的。” (10) 长期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磨灭了她女性细腻、单纯的特有性格, 变得如山一样刚强。

如果说沈从文像一幅水墨画, 宁静淡雅兼具悲哀, 静静流淌着水样情绪, 那么艾芜就如同一帧黑白木刻版画, 充满劲和力量, 永不言败, 散发着山的刚毅坚强。

注释

11.刘西渭:《里门拾记 (摘录) 》, 转引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艾芜专辑》, 四川大学中文系编, 1979年8月, 第108页

22.[美]金介甫著《沈从文传》, 符家钦译, 时事出版社, 1991年7月第2版, 序言

33.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文集》第九卷, 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4年3月第1版, 第109页

44艾芜:《花园中》, 《艾芜文集》第二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11月第1版, 第232页

55.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 《沈从文文集》第九卷, 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4年3月第1版, 第254页

66.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文集》第六卷, 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3年1月第1版, 第75页

77.艾芜:《松岭上》, 《艾芜文集》第一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11月第1版, 第104页

88.艾芜:《偷马贼》, 《艾芜文集》第一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11月第1版, 第318页

99.艾芜:《山峡中》, 《艾芜文集》第一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11月第一版, 第152页

世界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的世界 篇5

关键词:中国模式,世界,消费品,北京共识,中国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世界是平的”时代,全球化所带来的人口、资金、观念的大规模移动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民族国家主导性思维,充分意识到来自国界之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内部社会与经济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亚洲周刊》不久前的封面专题为“中国的新加坡梦”,从制度和观念的层面探讨了近30年来新加坡模式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这让人想起数年前该周刊发表的题为“中国新移民改变新加坡”的封面专题,它们从不同角度凸显了当代中国与世界不可分割的命运以及这种互动的后果。

英国制造与中国消费

中国融入世界的轨迹在西方显而易见。据BBC 电视台报道,英国制造的豪华轿车宾利(Bentley)在中国的销售量比一年前增长了93%, 远远快于英国本土的7%的增长率。宾利是世界顶级的豪华车,在英国的售价介于15万英镑到50万英镑之间,在中国的价格则从300万人民币到1200万人民币。电台评论员表示,即使这样高昂的价格,厂商也不用担心没有买家。他说:“忘了经济衰退这回事吧,只要看看中国。”

宾利进入中国大陆还不到6年,但它在中国的销售量早已超过了日本。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市场销量也比香港还多。它希望在未来一年内中国成为全球第三或第四大的市场。和其他来自欧美的名牌商品一样,宾利在中国的际遇得益于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产品的声誉和质量以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宾利汽车厂建于1912年,过去近一个世纪来曾经先后易手于劳莱斯勒和大众等公司,但它仍被视为100%的英国产品,完全在当地制作。宾利秉承传统的人手工艺,从车身外观和色泽、皮革到内饰陪衬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只要客户愿意掏腰包。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天价的宾利在中国的热销并没有任何直接意义,可能只会造成更多的关于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的联想。毫无疑问,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豪,他们成为包括宾利在内的西方名贵产品的拥戴者,也是世界所有豪华品制造商积极登陆大陆市场的主要原因。据宾利中国总经理介绍,国外宾利车主大多为政府高官、皇室显贵或者第二代富豪,而95%的国内买主为私人企业主,年纪普遍在三四十岁,从事房地产、金融等新兴高增长的行业。

如果说顶级西方名牌商品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受益者是少数“先富起来”的人,那么,反向的商品流动在英国则造福了大批的中下层民众。英国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了一份颇有意思的报告,比较英国家庭2006年和1957年的日常生活支出。调查显示,半个世纪前每户家庭每周平均花费1.2镑,即总开支的8.7%,在房费上。而2006年该项消费升至85.4镑,相当于19%。同时,人们更乐意把钱花在房屋改建和内部装修上。全英去年每周花费7亿5000万镑,用于地毯、沙发、花园装修和其他装修产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世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英国人食品开支比例在过去50年里却大幅下滑。 1957年,英国平均每户的食品花费占每周开支的30%,而今食品开支仅占家庭开支的15%。比例大幅下降的消费项目还包括烟草、服装及鞋袜。 1957年烟草是家庭消费第二大开支,约87便士,相当于今天物价的83.88镑。而去年平均每家每周仅消费4.6镑烟草,即不到1包香烟。服装鞋袜开支也从10%下降至5%。

英国家庭日用消费品支出比例在半个世纪的变化其实是商品和人口流动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廉价日用品(如服装)占据了西方国家超市中越来越大的比重,中国、东欧劳工在英国农场的工作则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西方的普通消费者直接受益。

另一方面,虽然西方名牌在中国的使用者不断增加,在西方硬件进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软件是否也随之进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国内许多城市,行人在过斑马线时要为汽车让道,而非相反?为什么人行绿灯明明在亮着,行人还要躲闪右转的汽车?也许,普通民众不奢望拥有进口名车,但是他们有权要求自己的权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中国模式与西方的历史和现实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将中国妖魔化的倾向依旧存在,总的来讲,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变得较为正面、多元和平衡,西方国家的一些主流媒体也逐渐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可能为世界带来某种启迪。

与美国对中国观念中的权力和争霸导向有所不同,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对于欧洲人看中国有一定的影响。笔者3月初应邀在哥本哈根商学院演讲之后,主持人带我到该市历史最悠久、建立于1720年的“小药师”餐馆就餐,餐厅里挂的有关海洋贸易的油画凸显了丹麦的商业传统。我还参加了由丹麦亚洲商业论坛主办的一个小型讲座,地点是在由东亚细亚公司创办人H.N. Andersen1898年建的`亚洲屋(Asia House);古色古香的原木结构、亚洲色彩的摆设品和历史照片使人联想起一个多世纪前这个遥远的北欧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交往。

主讲人是丹麦驻中国前大使白慕申(ChristopherBo Bramsen),他从其祖父在1902年加入东亚细亚公司并被派驻上海的家族史说起,纵论中国的历史与现在。他以中国的八仙过海来形容影响当代中国的八个主题,包括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中国人深重的历史观和对权威的注重、中国人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与欧洲人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之异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等。我想,这种历史感和文化意识有助于减少空间距离所产生的雾里看花的缺憾。

当然,西方对中国观念的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巨大变化以及欧洲对自身发展模式某些方面的反思。二月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的启用成为不少英国媒体的头条新闻,由于伦敦是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地,而新航站被看作是北京在奥运期间迎接游人的门户,英国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拿伦敦希斯罗机场五号航站跟北京三号航站楼相比。它们无一例外的都在报道中显示出对北京新航站楼的规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戴顶建筑--的惊叹,不过,中国人的效率更让英国媒体自叹不如。英国建筑大师、三号航站楼的设计者诺曼・福斯特(他也是希思罗机场五号航站的设计者)说,“欧洲的城市化过程用了200多年,中国只用了20年。”而中国已经设法在四年内设计并建造一座面积是希思罗机场两倍的新机场,所用的时间却比希思罗规划咨询的时间还少。

未来学家对中国模式的反思

英国《独立报》副主编、著名未来学家Hamish McRae就此撰文表示,“我们要把事件放到我们自己的经济辩论背景下看待,尝试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项目聘请一位英国建筑师,这个事实就说明中国准备向我们学习。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尝试向他们学习呢?”

他一方面批评中国经济发展“有一种我们不能也不该容忍的野蛮性”(如强制拆迁),另一方面则认为中国所提供的有益的教训就是“必须平衡个人和群体权利”。他说,希思罗五号航楼的开发受到阻拦,数千名示威者的个人权利得到保护,但超过一亿旅客的群体权利没有得到尊重,由于延误,他们在机场有过糟糕的经验。他还表示,“个人权利在中国得不到充分尊重。但在我看来,我们自己的平衡也并不正确。当然,个人非常重要,但更广的社会也很重要……对很多人而言,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同样重要”。

其实,个人凌驾于还是从属于社会一直是界定东西方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Hamish McRae的反思当然不表示中国模式被西方普遍接受,但是他的看法与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雷默(Joshua Ramo)所提出的“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有某些相似之处。他认为,“北京共识”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它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适合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样。

世界的儿童 儿童的世界 篇6

“儿童系列”拍摄初衷

最初触动我有这种拍摄想法的是经常在浮现眼前的孩子们童真的面庞和清澈的眼眸。他们的思想就像是纯净未经雕琢的璞玉,他们的眼神、表情,简单地传达着喜怒哀乐,不会有任何隐瞒与欺骗……

“孩子们在玩耍的图片,抑或只是单纯地做他们自己,所营造出的那种无忧无虑,是只属于儿童世界的特质,这些都提醒着我们,孩子生活在一个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世界。”[注]看着这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只希望他们的世界是永远纯真、美好的,不会被成人世界里的污秽事务所玷污。

拍摄方式

我采用对比的方式,比较国内外的儿童(均约1-5岁) 在表达自己情感时会有怎样的相同和不同?这是当初最吸引我的。并且使用特写的方式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儿童的面部表情,试图发现不同肤色、不同国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表现内心感受和情绪时的状态。我的作品大部分只是对焦于孩子们的面部表情,将他们的脸填充于整幅画面,尽可能地摒弃背景的干扰,希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后期处理时,我将图片转换为黑白模式,以还原孩子们简单、纯净的世界。

万晓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2006年 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硕士研生。

科技延伸的新世界 篇7

智能化, 无疑是人类智慧高明的外延。在2014年腾讯WE大会上, 众多演讲嘉宾为大家展示了技术发展在未来的诸多方向和可能性, 比如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空气触觉、脑机接口、生命基因、太空探测、生物感知、智能环境……

人性, 才是智能化的最大入口;而它的出口, 则充满种种神迹。我们要做的, 就是无限深入人性和坦然面对神迹。

对人的理解永无止境。这种理解, 既有外向型拓展, 也有内向性深掘——前者的代表人物有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 他认为一切的技术都是人体的肉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后者的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而美国的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则在对人群做了深入的内向型观察调研的基础上, 将人类文明进行了外向型的归纳总结, 创造性地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 影响深远。

腾讯WE大会致力于探索和分享互联网和科技界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 是中国连接世界的跨界创新平台。这个大会充分展现了个人外向型拓展的无限可能, 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上, 无论是在听觉、视觉还是触觉、味觉上。比如:“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Robert (Bob) Richards博士, 他率领团队研发的太空车MX-1将在2015年开启太空首航, 这将带给人类一个全新的未来;来自日本的生物感知技术研究者Tomonori, 展现了其团队的产品——仿生猫耳朵、仿生狗尾巴等, 它们能检测人的脑电波并将相应的情绪表现出来;Lumenous公司的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的射击枪、手势控制、新型空气触觉交互技术, 让使用者不用穿戴任何装置就可以感受到虚拟的物品, 体验动态变化的物品质感;加州大学电子工程和神经科学副教授Jose Carmena, 通过在鼠类上植入脑机接口研究大脑神经回路, 尝试用“意志”来控制类似机械手臂等其他生物机械设备……

通过技术的力量, 可以将人的控制欲望通过手势、声音、脑波延伸出去。而在延伸人类的同时, 更需先向内理解人的本身——人体与人性。对人性的理解, 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做了深入有益的研究探讨, 这种研究是科技发展最宏大和最本源的驱动力。

其实两者是互动互生的。人类同样在借助科技的力量达到对自己的理解, 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 本着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 专注于人类DNA基因研究, 输出全球一半以上的测序数据能力, 他们期望不久的将来可以免费地为人们检测基因, 并建立基因数据库。

《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从科技换代、媒介延伸、人文更新三个维度, 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 系统地梳理了互联网行业技术在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四个方面的演进, 以及媒介的承载方式、信息传递效率、信息含量和信息透明四个视角的变化, 另外对比分析了年轻一代的“数字土著”在思维方式、时间感、空间感、目标感四个维度上的不同。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篇8

当人们在江河流域定居时,在那些土壤并不肥沃并且更容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的地方,如欧洲森林地带、阿拉伯沙漠和中亚细亚地区,这些地区“雨水较少,但是草原辽阔,冬季白雪覆盖了山峦,到了夏季,山坡上却牧草丛生”[1],居住着生活方式与农耕世界截然相反的民族,即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强悍,长期过着简朴的生活,顽固地保持着氏族公社制度的传统;经常性的迁徙使得他们不耐耕作之苦,喜好以劫掠为生。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描述日耳曼游牧者的生活习性时说:“要想劝他们像向敌人挑战和赢得创伤那样地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2]P62-63

相比较而言,定居的农耕生产方式比游牧生产方式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料,从而解放一部分劳动力去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如金属冶炼、建筑、商业贸易和社会管理等。人类历史最初的几种文明,都是从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两个世界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两者的产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些产品并不能满足各自全部生活的需要。两个世界因此便产生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农耕世界的文明通过商业往来及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碰撞向游牧世界传播,如金属冶炼技术。金属冶炼技术改进了游牧世界的武器,游牧民族也随着武器的改进更加好战。

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定居者将游牧者视为野蛮人,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好的掠夺对象。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

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农耕地区入侵。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卢、西班牙腹地。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入侵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长期混杂,成为今天印度人的祖先。在东部,印欧人越过天山屏障,到达帕米尔高原,所建立的国家被中国人称为吐火罗。

“公元前2000纪,欧亚大陆正处于一个骚动时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国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瓦解的时期。骚动是猛烈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因此,公元前2000纪是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过渡时期”。[3]P149这种大骚动便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发起第一次大冲击的结果。这次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导致了新旧文明的更迭和文明地域的扩展。米诺斯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的哈拉巴文明等文明灭亡了,埃及文明不断衰落,在旧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了古典文明,它包括希腊罗马、波斯帝国、古印度和中国的秦汉帝国。

二、匈奴人的西进运动和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人便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当时匈奴人被称为戎狄。他们散布地域很广,陕西的西部和北部,山西和河北的极大部分都是戎狄族居住地。戎狄曾多次骚扰周朝疆域,对农耕社会的定居生活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带来了破坏性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北御匈奴,并且修筑长城,构成了阻止匈奴南下的坚固屏障。汉高祖平定宇内之后,对匈奴采取防御政策;到了西汉武帝和东汉的和帝时,对匈奴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势。部分匈奴人不得不向西迁移,从而拉开了游牧世界第二次冲击农耕世界的序幕。

最先引起匈奴人西进浪潮的是大月氏人,他们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天山山脉而进入中亚,征服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并与当地居民杂居。公元1世纪中叶,大月氏五部落之一的贵霜部落兼并其他四部,建立了贵霜帝国。还有一支大月氏人与匈奴人相混合,形成了白匈奴人。公元5世纪初,白匈奴人侵入伊朗东部和印度西部地区,摧毁了笈多王朝。

公元2世纪以后,匈奴人由中亚向西进入伏尔加河流域、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一带。公元374年,匈奴人跨过顿河,进入日耳曼游牧部族的活动地域,迫使日耳曼游牧民族在征得罗马帝国统治者的许可后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罗马帝国之所以同意日耳曼人进入境内,是为了缓解兵源匮乏问题,然而,骁勇善战的日耳曼人野性未泯,开始侵犯罗马帝国,揭开了西罗马帝国毁灭的序幕。随后,日耳曼各部落及阿兰人、阿瓦尔人(即柔然人)、马扎尔人等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纷纷涌入罗马帝国,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古典文明的终结。

在中国,南匈奴内迁,乌桓、鲜卑及拓跋等部也随之而来,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形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导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代的来临。

总的来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冲击,促进了人类文明历史从古典时代向宗教时代的过渡,即它导致了秦汉帝国、笈多王朝、西罗马帝国及古代埃及文明的灭亡和衰落,并且再次在原来的基础上促生了一批新的文明形态,如唐宋帝国、西方基督教文明和拜占庭帝国。并且,这次大冲击使得游牧于欧亚大陆上的一部分匈奴人、日耳曼诸部族进入农耕时代,文明地域在南北两个方向得到了扩展。

三、蒙古人和突厥人的侵袭

突厥人是一个混杂的民族,不属于同一种族集团,是因为操同一种语系的语言而联结在一起。到6世纪中叶,突厥人已经统治了从蒙古到阿姆河的广大平原地区。随着哈里发王朝的衰弱,突厥雇佣军像日耳曼雇佣军一样,反宾为主,在巴格达废立统治者。大约970年左右,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人,顺利度过边境,进入穆斯林地区。1055年,哈里发宣布塞尔柱酋长托格卢尔·贝伊为“苏丹”,帝国世纪的统治者变为突厥人苏丹。突厥人便带领这个伊斯兰教帝国向两个地区进一步扩张。一个地区是小亚细亚,1071年,塞尔柱人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随后,突厥人未受任何抵抗便进入了小亚细亚。11至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另一个便是印度地区,当塞尔柱人向西挺进的同时,另一支突厥人正在向东部扩张,最著名的便是马哈茂德。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区进攻,最终吞并了旁遮普。12世纪,另一个以廓尔为基地的突厥王朝代替了马哈茂德的继承者。在穆罕默德的领导下,廓尔突厥人向南进至古吉拉特,向东进入恒河流域。1192年,他们占领德里,并将其作为印度突厥王国的首都。

12世纪末叶,欧亚大陆呈现的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在东方,宋王朝积贫积弱,在对辽、西夏、契丹的战争中节节败退,迁都江南,偏安一隅。在中亚和西亚,曾经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分裂为许许多多的穆斯林王朝,拜占庭帝国则面临着穆斯林和西欧十字军侵犯的双重困扰。蒙古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了欧亚大陆,给其带来了剧烈的变化。

蒙古族在唐朝被称为“蒙兀室韦”,早期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7世纪时西迁至斡难河上游的肯特山一带。到了11至12世纪,蒙古各部之间战争频繁,陷入了“天下扰乱,互相攻击,人不安生”的状态。1206年,蒙古孛儿只斤部首领铁木真通过数次艰苦的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并在斡难河畔召开首领大会,被拥戴为“成吉思汗”。其后,成吉思汗便向四周的国家和地区发动了一系列征服战争。至1218年,蒙古先后征服西夏、金、辽,整个东亚地区除了日本和南宋大部分地区,都已被蒙古军队侵占。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第一次西征,占领花剌子模国,俘虏基辅罗斯国大公。

1226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他的后继者窝阔台、拔都、贵由、蒙哥继续执行他的扩张政策,先后征服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波斯、巴格达。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迁都北京;1276年,忽必烈攻灭南宋,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于1274年和1278年先后向日本进军,遭到抵抗;1285—1303年对印度、缅甸等国的进攻也无功而返。蒙古人的扩张自此终止。与此同时,西域的蒙古各部分裂为四个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名义上四个汗国的国王都要接受大汗的册封,而实际上他们是完全独立的,各行其政,互不干涉。自此,蒙古帝国便开始分崩离析,其实,这一过程早在1260年蒙古军队被埃及马木克鲁军队打败时便已开始。到了14世纪,蒙古帝国的衰弱更是不可遏止,各个汗国相继覆灭。虽说帖木儿汗国的崛起曾给予蒙古人中兴的希望,但也只是强弩之末。帖木儿死后,帝国便四分五裂,蒙古人的角色便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扮演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也因此走向了尾声。蒙古帝国的衰弱,起因在于过分的扩张。相对于被他们征服的国家,蒙古部族人数较少,且处于半开化的状态,所以在统治的过程中“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其帝国创立后不久即崩溃的根本原因”。[3]P436

蒙古的铁骑给农耕世界带来了猛烈的冲击,时间虽短,但是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正如多桑所说:“蒙古人足迹之所经过,仅见尸骨遍地,城市为墟,其残猛较之最野蛮之民族为更深,于所略之地杀男妇婴孺,焚城市村庄,毁禾稼,变繁华之地为荒原……待遇残余之民如同奴隶;其幸而免于锋镝者,则不免呻吟于一种暴政之下。”[5]P3虽说蒙古帝国并没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具有特色的文明,但是它用强有力的手结束了黑暗时代,使欧亚大陆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欧亚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加深,有利于近代文明的产生。而继蒙古之后开始了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征服行动,准确地说,应当是伊斯兰教世界与基督教世界之间的争战。到了14、15世纪,全世界呈三分天下的局面———大明帝国、穆斯林世界和基督教世界,而游牧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无法再与农耕世界抗争。不久以后,西方工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工业文明征服农业文明代替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间的冲突,世界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在近代工业世界崛起之前,农耕世界孕育了最高级的文明,并且通过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将自己先进的文明传向其他地区,并且也适当地吸收了游牧世界的文明,如赵武灵王学胡服骑射。历史具有连续性,是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过去、现在、将来之间没有绝对的断裂,是其自身漫长发展的结果。3000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往只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序幕,只是为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进行了铺垫。

参考文献

[1]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

[2][古罗马]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3][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 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新一版.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篇9

一、和平的交流与发展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交流, 主要大致可以概括成两种方式, 一是和平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另外一种就是战争的方式了。

在和平时期, 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可或缺。主要表现是农耕世界先进的农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输往游牧世界, 与之而来的, 自然是南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虽然说对于游牧世界来说, 全盘接受这些东西可能有些困难, 但是接受这些来自所谓的先进文明的社会事务, 不仅使整个游牧世界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 而且使游牧世界的整个文明全方位上升发展。当然, 和平时期这样的交流不可能是单向的, 与此同时, 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乐舞等也经常输入农耕世界, 同样丰富了农耕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 促进南方农业文明的发展。

双方在和平时期的交流, 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接触, 不可否认可以促进双方的进步, 但是相较而言, 游牧民族的进步是巨大的。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比一个巨大的优越性就是, 他流动性较高的机动能力是农耕民族的噩梦, 而农业社会带来的先进社会制度, 又促进了整体游牧民族实力的发展, 这就可能导致了这两个世界的另外一种交流方式——战争。

二、文明冲突与战争

战争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农耕文明力量较强时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服战争, 另外一种是游牧民族力量较强时对于南方农耕世界发动的侵略战争。在条件充分具备的情况下, 落后的游牧民族以暴力手段冲入农耕世界。但是不可否认农业社会的先进性, 每次游牧民族的入侵, 最终的结果就是游牧民族在这些被征服地区建立起了政权, 最终融入到了农业文明中去。两个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冲撞中进行交流和融合。就像有一个观点这样认为, 在西方的蛮族大入侵之后, 罗马帝国灭亡后, 蛮族在原来的罗马帝国土地上建立起国家后, 罗马的文明却没有随着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反而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存在发展着。而在东亚中国的土地上, 这样的事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最终全部都融入了中原的文化。战争和征服的不断相互渗透, 两个世界就在血与火中不断的融合着。

三、两个世界在中国的碰撞

秦汉时代, 在中国中原王朝与草原帝国形成了对峙, 秦帝国与汉帝国一边修筑长城, 一边派遣使臣出使, 不惜送上大量的中原物资甚至和亲以期换得时间上的和平。汉武帝时代中原王朝在一系列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从此匈奴元气大伤, 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带领下内附, 而北匈奴却走上了茫茫西迁的道路, 开辟了另外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道路。

魏晋南北朝时代, “五胡乱华”的惨剧发生导致中原大地发生巨大的波动, 匈奴、羌、氐、羯、鲜卑等族的内迁和南下, 不仅中原汉族正统王朝覆灭南迁, 甚至出现了与秦汉相反的牧进农退的变化。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 由于政权的建立者都有部分的少数民族血统, 所以统治者们对于游牧民族是采取了另外一种的态度, 那就是兼容并包。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唐王朝时期的音乐、服饰、舞蹈或多或少都融入了当时西域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

宋元时期是游牧民族凯歌高进的时代, 宋朝特殊的文人政治造就了在军事上天生的难与北方游牧民族相对抗, 在与契丹族保持了两百年的守势之后, 终于在发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赶到了南方, 最终却灭亡在北方那片大草原的主人黄金家族手里。

四、民族大迁徙

不得不提的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游牧民族大迁徙。大迁徙的最东段, 发源于匈奴人, 匈奴人在与汉族的频繁交往中, 丰富了自己的物质生活,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在秦汉之际, 因为与南方汉族之间的战争, 匈奴人中的一部迁入乌孙之地。在此生活几十年之后, 他们西走康居, 到公元3世纪中叶, 受到来自贵霜帝国和康居民众的联合攻击, 再次西迁至粟特地区。公元4世纪中叶, 这些匈奴人西迁至东欧的顿河流域, 打败了这里的阿兰人。这次的匈奴人从东亚到东欧的持续将近400年的西迁运动, 席卷了整个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 从东至西, 开创了亚欧大陆的新局面。

在西欧, 进行民族大迁徙的主要是居住在罗马帝国北部、处于原始状态的、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日耳曼人。公元四世纪中后期, 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的许可, 以“同盟者”身份, 移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 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此后北方的蛮族与南方的罗马人, 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拉锯交流与对抗, 建立起了法兰克王国。在公元四世纪匈奴人横扫欧洲后北方蛮族乘机大举南侵, 5世纪中叶, 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和裘特各部落横渡北海进入不列颠。在粉碎当地克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后, 占据该岛的东部和南部, 建立许多小王国。488年, 东哥特人在狄奥多里克的率领下大举入侵意大利。568年, 住在潘诺尼亚的伦巴德人在阿尔博因统率下, 打败拜占庭, 占领北部意大利, 建立伦巴德王国, 建都拉文纳, 是为民族大迁徙的终结。

在东方的游牧民族的南侵, 导致了中国南北朝的建立, 五胡十六国, 游牧民族在中原与汉族不断的进行战争和融合。在中亚, 白匈奴灭亡贵霜帝国, 建立起了厌哒国, 而在欧洲, 因为匈奴人自东方的西迁, 导致原本在北欧和东欧的蛮族往西和南方向迁徙, 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五、交流与影响

虽然在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交往中, 游牧民族天生占有巨大的武力优势, 但是不可否认, 每一次的游牧民族入侵, 最终都被同化到当地的农耕文化中去了。这也是农耕文化的一种特征。一直处于低位的游牧民族, 在农耕文明面前, 保持了强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固然农耕文明在整体上先进于游牧文明, 却不得不不断吸收不断消化, 创立起融合两个文明的成果。唐王朝的建立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就是两个世界不断交流碰撞产生的硕果。

整个的人类文明, 最早便是这两种文化的交流, 从东亚到西欧, 人类最早的文化经济交流, 促进了这两个世界的共同发展。世界正日益融为一个整体, 农耕世界的先进文化促使游牧世界不断的发展, 游牧世界的新鲜血液刺激了农耕社会, 双方的促进, 让人类文明能够向多元化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或者整个世界的文化, 就是应该在不断的碰撞, 在与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中不断融合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篇10

关键词: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人际交往

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直接介入人际交往领域, 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虚拟世界[1] (有学者称之为“网络世界”[2]) , 使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结构和交往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这里我们把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以间接方式进行的人际互动称为“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 (有学者称之为“网络人际交往) 。把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等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信息、需要的人际互动称为“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

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形式, “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优势, 但也引发了道德失范[3]、人际情感弱化[4]和人际信任危机[5]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虽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 但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制约。在信息化的时代, 进一步加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研究, 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 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弥补“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不足, 使二者相得益彰,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际交往的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多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对人际交往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动机、特点研究。这里的“交往动机”即平时所说的“上网动机”, 即虚拟交往的动机。这里所说的特点是指“虚拟世界”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虚拟世界”人际交往中的伦理困境及策略研究。面对“虚拟世界”, 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更加自由的一面, 会“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 对包括自己、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品质、可感知的意向以及社会风尚在内的各种道德现象进行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活动”[6], 而较少地受到社会、伦理、法律、舆论的影响。

3、交往方式的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及策略研究。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结构的同时, 对传统的人际交往也提出了挑战, 产生了人际交往失范、人际信任危机和网络成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促进“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健康有序的发展。

目前, 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单一、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认识, 对“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比较研究较少。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本文试从综述的角度探讨“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异同,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对比

1、从人际交往产生的根源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源于人类的内在需要, 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 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而“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和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 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其发展速度惊人。在信息化时代, 它使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 富于人际交往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上的升华, 使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2、从人际交往方式上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 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报、电话等来完成。罗群英认为:“现实交往是指通过文字语言和体态语言 (如:手势、表情、眼神等) 的交往形式, 以交流思想和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的人际间的互动活动。它是一种直接的交往方式, 交往对象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它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变化的直接反映, 常见的表现形式有面谈、电话沟通、演讲等”[7]。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以“主体—符号—客体”的间接方式进行。这就要求交往的主体和对象必须具备交往工具, 即上网条件和上网知识。交往的基本形式包括:E-m a i l (电子邮件) 、I R C (网上在线聊天室) 、IP电话、ICQ (网络寻呼机) 、BBS (网上电子公告版) 及其他网上传输[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人际交往又出现了人机交互性更强的表现形式——B L O G (博客) 、R S S、W I K I和D I G G O等。

3、从人际交往的主客体的关系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双方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实体, 有特定的身份、地位, 扮演着稳固的社会角色。交往者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客体, 二者构成“点对点”的、直接的、符合一定社会角色的、平等与不平等的交互关系。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的,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致使交往者的身份虚拟化、多样化、复杂化和交往方式的间接性、抽象性, 交往主体和客体都在人为塑造出来的虚拟的角色,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成为人们自己想象的产品和自己调整的客体”[9]。二者构成较为单一的、模糊的、易变的、平等的交互关系。

4、从人际交往的动机上来讲,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竞争和合作, 交换信息和资源, 交流情感, 增进了解, 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情感共鸣、相互认同, 以摆脱孤独、焦虑、压抑等情绪。而“虚拟世界”中, 人际交往主要是以减轻压力、克服孤独、获得社会支持、情感交流、发泄为目的。正如史华兹 (E.L.Schwartz) 说:“网民进入互联网最主要的目的, 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 更主要的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想象中的他人, 以便与之进行互动[10]”。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成了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 而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则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手段[11]”。

5、从人际交往的内容来说,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身份、地位和角色进行交往, 这种交往受到身份、地位、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制约, 交往的内容多以物物交换和信息交换居多。而在“虚拟世界”中, 网络的虚拟性和交往主体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身份、地位、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制约, 使交往更加自由开放, 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言论、表达思想感情、展示个性, 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以精神交往为主。正如米平治所说:“在农业和工业时代, 人与人交往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网络时代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 而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将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 进行交流, 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使人们交往的内容向更高的层次发展[12]”。

6、从人际交往的特点上来说, “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要求交往双方必须在场, 通过言谈举止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实现交流信息、传递情感、增进了解目的。这是一种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 交往双方都受到身份、地位、场合、地域、时空等方面的限制, 而且交往效率低, 成本较高, 信息独占性强。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使“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 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使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广泛性、开放性、间接性、随意性, 并且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交往成本低等特点。正如尼葛洛庞帝说:“在数字化的世界里, 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 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在互联网络上, 似乎距离还往往起了反作用, 与近距离的通信对象相比, 我常常更快地收到远方的回信。由于时差的缘故, 远方的朋友可以在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回信, 因此感觉反而好像离得更近[13]”。还有的学者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切后现代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平面化、碎片化、无深度、审美化。[14]”这是由于交往的间接性与匿名性, 使交往双方能够隐藏真实的自我, 以虚虚实实的形象出现在“虚拟世界”, 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 即“你只能获取一个人的一部分”[15]而不能直观感性而完整的感受交往对象, 阻碍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的交流, 致使交往的片面、简单, 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和行为失范。

7、从人际交往对个人的影响上来说, “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 使人能够感受世界的真实, 有利于增强人际间的情感, 提高交往能力, 促使其服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促进人际关系向着稳定、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这种人际交往的规则具有强大的约束力[16], 需要承担较多的责任, 会形成压力, 使个体处于紧张之中, 引导不当会引起心理障碍。而对于“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存在两种的评价, 第一种评价认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打破了地域、时空和责任压力的界限, 扩大了交往范围, 有利于缓解了各种矛盾引发的面对面的冲突, 减轻责任压力, 满足个体自我宣泄的欲望, 使人们尽享沟通无限的乐趣。另一种评价则认为这种交往方式具有简单片面性, 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 “造成社会知觉的模糊性”, “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 归属感变差”[17]产生信任危机, “使网民的社会卷入减少, 心理幸福感降低, 表现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18]和网络行为失范等社会问题, 并容易使人沉溺其中, 引发心理病变——网络成瘾。

三、协调“虚拟世界”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 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的空间的同时, 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协调“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综合考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 把克服技术负效应与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时并举。

首先, 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虚拟世界”人际交往规范。“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随意性和缺乏面对面监督与约束, 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和行为失范。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规范又很难适应“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的需要, 并且网络发展初期制定的一些交往伦理规范还很不健全, 缺乏普遍意义, 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人际交往规范, 防止交往者彼此间的侵害, 保证网上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 造成过度侵害。

其次, 加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正面宣传, 倡导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观。“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虽然可以帮助人们一时摆脱现实的烦恼, 找到一时的情感寄托, 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现实人的情感需要, 不能真正解脱现实社会人们心灵的孤独, 反而会使一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对现实中的人产生更大的疏离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宣传力度, 倡导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观, 又要指导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合理的宣泄, 缓解心理压力, 使人们能够进入一种开放、自由、放松、共享的状态。

第三, 制定完善的“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相关法规, 打击网络犯罪。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中, 完善的法规都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目前, 网络犯罪已对“虚拟世界”人际交往造成很大威胁, 直接影响了“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秩序。加之网络立法滞后, 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法律上的“空白”, 致使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 应制定出一整套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分子的法律法规, 增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你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篇11

在澳门。早晨走路上学的时候,常看见小小的公车里挤满了穿制服的当地孩子们,和公车并排的是一辆辆家长接送的机动车,一张张被风吹得压抑而扭曲的年轻脸庞,还有背后沉重的书包。

在荷兰。身边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不愿意出门,在家里吃中国泡面,交中国朋友,上中国网站,连小组功课的组员都是中国人;打工是看世界的方式,给一个香港女人做旅行公司助手,她逃离了拥挤的香港,但是在荷兰仍然过着港式生活。

在爱尔兰。在一群各个欧洲国籍的交换生里,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我看见的也常常是一个个按照国籍扎堆的小团体:芬兰团,荷兰团,爱尔兰团,西班牙团。我认识的很多西班牙交换生在爱尔兰一整年,总是凑在他们自己人的派对里,英文都没有进步甚至开口都艰难。

在巴塞罗那。同公司的英国人,虽然会说点西班牙语,但一旦下班,有聚会有嘉年华,还是经常和在巴塞罗那的英国人一起参加。他们最常去的是英国酒吧,庆祝的是英国节日,讲着伦敦发生的事情,吃饭也不因为西班牙独特的时间表而影响。

在上海。爸妈仍然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六点起床上班,晚上六点回家做饭,十点睡觉;认识了一群在这里工作留学的外国人,有的人在这里待了两年,仍只会说你好和谢谢,甚至一个中国朋友也没有,大多是和同是外国人的室友聚在一起。

我发现全世界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忙忙碌碌,差别不大,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生活”。

到底,有没有外面的世界呢?这个问题问给在象牙塔里的孩子们,一定是用力点头充满了期许。

可事实呢?永远记得第一次离开家,抵达澳门。一个人回到了住处,关上门突然世界安静了也落寞了。我意识到,到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房子里面的生活相差无几,床,冰箱,书桌。打开QQ、MSN,旧日高中同学也都在线,他们的那些状态也都和我出发前一模一样,一切还在原地,只不过是我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一直以来痛恨一个问题:“你这次去了多少个欧洲国家啊?”那充其量变成了儿时的旅游,只有临行前的兴奋,过后什么都不记得了罢。除了几张在标志物前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在家里的橱窗里积灰。

山山水水历史人文,都客观地在那里;全世界人的心,构造一样都是肉长的。

说到底,我们不是所有人可以去遍“人一辈子要去的100个地方”的,我也不觉得那些“一个月背包周游欧洲”的人,会真的把欧洲全部了解。

人心无国界,友谊,仇恨,梦想,懶惰,执著,厌倦,感动……都是相通的。

荷兰房东夫妇,两个人很老了,还是热爱骑着自行车在周末四处踏青。平日里,男人在楼下做着他的活,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夜晚做饭。女人买菜上班,偶尔孩子们会来看望。

巴塞罗那的普通家庭,周末有了点时间,就去加泰罗尼亚周边小镇逛一逛,晒晒太阳。

上海的爸妈,春夏秋冬,两人六点半在广播闹钟里醒来,八点钟各自上班,晚上五点下班,吃完晚饭看电视,十点睡觉。

你想要过的生活,你正在过,不过是未曾发掘它的有趣之处。你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

新世界的艺术世界 篇12

谁说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只能生存在全球生产链的低端?“中国制造”就是“大路货”和低价值的代名词?中国企业家面对西方大企业时总是自卑和低头?格兰仕这个生产鸡毛掸子的小厂, 经历了多30年的风雨, 如今已变成世界微波炉大王, 走出了一条由格兰仕制造——中国制造——全球制造的道路, 持续降价, 整合全球产能与资源, 换来的是微波炉的普及和百姓受惠。“成为世界级的行业巨头”, 这是多少中国企业终极梦想, 格兰仕人让这一梦想照进现实。

子承父业精神传承

早在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时代, “格兰仕就抓住了微波炉产业迁移的机会。一台微波炉, 美国生产要800元, 我们就和跨国企业谈, 你把生产线搬到格兰仕, 我400元给你做。我用一周干完你一个月的活, 剩下时间我做自己的产品。”这种“拿来”智慧让格兰仕从1992年进入家电领域以来就专注于制造, 通过实施专业化和规模化战略, 将微波炉的价格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不仅提升了微波炉在国内的普及率, 同时也以价格战清洗了市场, 迫使绝大多数微波炉生产厂家退出竞争, 形成格兰仕的垄断地位。如今格兰仕已成为我国微波炉市场上的霸主, 18年来, 与250家跨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至今已拥有全球约65%的市场份额, 使“格兰仕”成为“中国制造”的神话。

虽然, 此时的梁庆德已经把格兰仕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 连年蝉联全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但是, 格兰仕的发展已经不满足于微波炉带来的成就, 把格兰仕打造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想法已经悄悄展开。

现在, 格兰仕新一代掌门梁昭贤, 能否把一个凭借价格战和代工法而体现出中国制造突出特征的企业带领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这个与父亲相貌酷似的梁昭贤在“亲政”之初, 媒体一度把他描绘成梁庆德的“翻版”——一样的低调, 一样的平民风格, 一样地高举价格屠刀……并由此推测出格兰仕的经营策略不会有大的调整。正如哲人所说:一个人两次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里, 何况两个人, 两代人?在香港长期学习、生活的梁昭贤显然不等于梁庆德, 只是在血液里, 秉承了其父身上的某种最本质最坚硬的因子, 拿出浑身解数在获得第二桶金上不遗余力, 决定着梁昭贤的起飞高度, 也预言着他的未来航向。

其实, 在梁昭贤还是华南理工学院管理系的一名学生时, 就经常在放假的时候被父亲逼着去工厂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 那时的他还无心在企业里做事。但梁庆德对他的刻意培养, 无疑把平民素养和困苦中挺立的基因注入儿子的骨髓。

梁昭贤执政后最让国内业界同行瞪目结舌的是他高调进军空调业——2000年9月, 宣布投资20亿在中山黄埔成立格兰仕 (中山) 电器有限公司, 用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占地200万平方米年产1200万台的世界最大的空调制造中心, 要在“全球微波炉制造中心”的基础上, 再做“全球空调制造中心”。如今, 梁昭贤打破了在梁庆德时代形成的“格兰仕=微波炉”、“只在某一领域做大、做强、做精、做透”的专注形象, 也把格兰仕推向了风口浪尖——国内空调行业已进入成熟期, 业内群雄盘踞, 大鳄林立, 和当初的微波炉市场早已无法同日而语。而且, 格兰仕微波炉当初抓住了蚬华被惠尔浦收购所带来的震荡及欧洲对韩国微波炉反倾销两大时机, 而格兰仕空调则并无好的切入契机, “全球空调制造中心”岂是格兰仕想做就能做到的?梁昭贤中山圈地的豪言一出, “格兰仕疯了, 梁昭贤疯了”的指责声也跟着铺天盖地而来。

198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学院, 获得学士学位, 同年在香港创立展邦企业有限公司, 从事国际贸易业务。1990年, 曾赴香港进修了MBA课程。1991年加入了格兰仕集团, 担任常务副总经理, 负责全面销售业务管理。在格兰仕内部, 员工则亲切地称执行总裁梁昭贤——“贤哥”。1992年被推选为格兰任集团副董事长。2000年梁昭贤接过父亲梁庆德衣钵, 成为格兰任集团执行总裁。

坦率地说, 梁昭贤转身空调虽然没有走出家电领域, 却完全符合“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这一备受国内学者专家称赞的好模式, 但要想在被无数家电高手把利润摊得越来越薄、一些高手甚至选择了退出的空调战场上“虎口夺食”, 格兰仕在资金、专业、人才和运营经验上显然并无绝对优势。而且也果然出师不利——格兰仕2001年本想借助大力促销一举冲入空调“三甲”, 谁料中途遭遇竞争对手联名告状, 活动被迫停止。格兰仕损失惨重, 元气大伤。这一切让梁昭贤的精心准备, 似乎显得并不充足。

为实现格兰仕新的战略大突围, 梁昭贤选择了和父亲当年曾经屡试不爽的利刃——低价和OEM。这对于习惯在微利中生存、擅长成本领先的格兰仕来说, 微利也是做强做大的好机会。格兰仕空调的定位仍然是世界名牌制造中心, 仍然要象当初做微波炉一样, 整合国内外企业的生产能力, 追求‘性价比’的最高境界。对于外界的诘难, 梁昭贤总是用英特尔老总葛洛夫的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其实, 严格的说, 格兰仕进军空调并不是冒险, 而是一种脚踏实地。在很多家电企业在市场上赚了一笔之后就要造汽车, 上IT, 搞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如果, 硬要说格兰仕进军空调市场是一种偏执行为, 那么这种偏执就是专业、专注、专心。只有专, 才能精;只有专精, 才能强大, 正是格兰仕强大战略的一部分。在大家都看准空调市场的强大发展潜力时, 各种品牌鱼龙混杂, 不少企业纷纷退出市场转向其他行业时, 空调格局开始失衡, 此时的格兰仕看准时机, 集中资金全力进入, 凭借多年的低成本经验, 出其不意击倒对方。

几年下来, 格兰仕空调在国内尽管并没发挥当年微波炉的威力, 但在海外市场却高歌猛进。2003年, 格兰仕空调出口80万台, 已超过海尔, 进入空调外销三强, 这一年, 格兰仕的总体销售也首次突破100亿大关。2004年冷冻年度, 格兰仕空调外销更跃至220万台, 翻身进入外销二强。这种海外市场异军突起让梁昭贤的思路也越发明晰:采用OEM的模式, 把国外一流的空调企业的生产线搬到格兰仕, 拿出当年做微波炉的“拼命精神”, 在完成贴牌数量的同时, 大肆生产自己的产品, 现在, 格兰仕中山基地已经成功打造成产销规模1600万台的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以“规模优势”用价格战君临天下。

梁昭贤从不讳言自己的“野心”, 但也深知这条路绝非坦途。国内许多空调企业成长于暴利时代, 上市后, 大肆圈钱于股市, 敢大把大把烧钱, 而格兰仕正在不顾一切的准备迎接空调微利时代的到来, 让逐利和投机者退场。

“小梁总”的智慧

媒体在讨论梁昭贤时, 往往只称其“小梁总”, 把格兰仕也继续定位在梁庆德时代。但细心的格兰仕人发现, 这位和其父亲一样谦和、总是微笑着的“小梁总”, 其实已把格兰仕悄然带向了和其父完全不同的道路, 这条路和过去尽管一脉相承, 但却风光大异。

人们都说当年梁庆德的“可怕”在于他的“愚”。在中国市场经济早期无数人希望通过巴结权贵和钻政策空子摇身一变成为“首富”的时候, 他不为所动, 硬是从外国名牌的牙缝间掏食,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做成了微波炉巨人。而今, 梁昭贤的“可怕”不仅在于他的“愚”, 更在于他的“狡猾”, 他要在给外国名牌打工的过程中, 学会技术, 掌控技术, 并以此攀上价值链上的高端, 让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永远做一个拣别人“零花钱”的企业。

梁昭贤早在上任伊始, 就提出了“伟大, 在于创造”的新思路, 并把“创新”上升为公司文化精神的核心, 又提出从“世界工厂”进军“世界品牌”的目标。为此, 梁昭贤不惜砸下几十亿重金, 经过多年摸索, 终于掌握了微波炉核心零件——磁控管的核心技术。此后, 格兰仕磁控管正式投放市场, 一改以往完全依赖购买高价磁控管的状况, 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核心竞争力。而格兰仕美国家用电器研究中心自1997年挂牌成立以来, 已先后研制出了600多项专利技术, 像球体微波技术、多重防微波泄露技术、光波技术、微波增强补偿技术等都成了微波炉全行业的风向标。进军空调后, 业界一度指责梁昭贤, 市场和形式变了, 而用的还是父亲的策略;没想今年, 格兰仕光波空调——这种世界第一次成功应用光波技术的空调问世, 让人们顿时看到了梁昭贤的厉害。

被媒体称作“富二代”的家族企业接班人总是被看作是没有拼搏精神, 坐吃山空的一代, 然而, 梁昭贤的表现让我们看到, 还有这样一批现代企业家站在父辈的肩上, 以平视国际标杆企业的心态, 从单纯的制造高手, 一步步攀升成营销高手、品牌高手、整合高手。格兰仕的未来, 不仅要做全球“空调制造中心”, “全球家电制造中心”, 更要做“全球家电中心”!

富二代

是指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的富家子女。富二代有知识成功型, 也有纨绔子弟败家型, 平庸者也占很大比例。有专家认为富人的财富应有部分捐献给社会而不是全部继承给子女, 否则容易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如果, 硬要说格兰仕进军空调市场是一种偏执行为, 那么这种偏执就是专业、专注、专心。

上一篇:风机逻辑优化下一篇:地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