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的世界》

2024-05-23

《已知的世界》(精选10篇)

《已知的世界》 篇1

一、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

《已知世界》讲述的是黑人奴隶主亨利 · 汤森凭借和白人奴隶主罗宾森的“特殊关系”构建起自己的生存模式, 围绕着他的变化成长所引出的种族之间,阶级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深刻的反映出奴隶制下美国南方的人性现状和道德理念。其中的主要人物奴隶摩西,治安官约翰 · 斯奇冯顿和他的堂弟康赛尔 · 斯奇冯顿的经历成为文中推动情节的主线。而《圣经》文化在小说的这三位主要人物身上有了新的含义和印记。

1.1奴隶摩西的救赎

《圣经 · 出埃及记》中摩西作为引领上帝子民逃脱埃及人的奴役的领袖,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虽感到迷茫却没有被宫廷生活的安逸所束缚,而是日夜思量被埃及人践踏的同族,以牧羊人的身份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圣经》上的记载把摩西当做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而在《已知世界》中摩西的生平在时空的倒叙和预叙中逐步呈现,摩西的被贩卖时一再地强调与他同行的女奴是他的妻子,此时的摩西对于自身的处境尚未有彻底的醒悟,只是作为买卖的对象随波逐流,在转手被卖给黑人奴隶主亨利的时候, 摩西表现出了对所处世界的困惑“was God even up there attending to business anymore?”但当亨利和摩西有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分界之后,摩西对眼前这个“比他还要黑两倍的人却拥有他甚至他的影子”这件事不再质疑选择了接受, 与圣经中的摩西不同,接受现实的摩西成为了亨利庄园的 “好监工”一个奴隶制的帮手,在面对其他奴隶伊莱亚斯尝试逃离追寻自由的时候发出了冷漠的警告,此时的摩西已经习惯并认同自身的地位。在奴隶主亨利去世后他用编造的谎言赢得了女主人的信任和依赖进而发展到和女主人有了不正当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摩西的自我认知调整到了另一个期许值——“成为亨利那样的奴隶主,成为卡尔多尼亚的丈夫”,尽管他有妻子和儿子。面对这个前进中的障碍,摩西的处理是将她们抛到未知的那一边——自由的北方,而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和妻子普里西拉和孩子的命运。不像圣经中上帝嘱咐摩西的不要重回苦地,《已知世界》中摩西在放走了爱丽丝和妻子等后,现实引领他的是走向毁灭,在庄园中以残缺的身体度过余生,而妻子却在逃亡北方后过上了真正的充满人性尊严的生活。

1.2治安官约翰 · 斯奇冯顿的爱与死

约翰在圣经中作为“爱的使徒”,宣扬爱的重要性比任何其他新约作者都要多, 特别是强调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爱,当然这种爱是他从耶稣基督那里学来的,其实这种爱不是他最初的本性,他原先也是满粗鲁、有棱有角、不是一个很能容忍人的一个人。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圣灵的管制下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负债,就变成他的资产。在《已知世界》中约翰 · 斯奇冯顿同样作为主的忠实的信徒出现的,在第二章首次出现的时,文中描述的是“In the Bible God commanded men to take wives, and John Skiffington obeyed”。在他治安所里的办公桌上,在随身的马鞍袋里, 家里宽大的书柜里屈指可数的约翰的书籍里,处处有圣经的身影,而在处理各项与白人或者黑奴的事宜的时候,圣经的信条时刻出现在他的脑海。但当面对成长在身边的“女儿一样的”女奴密涅瓦时,他曾经有过不洁的想法。在处理白人巡逻员崔维斯和维尔福德的奶牛之争的时候,将公平还给了维尔福德,而这也是日后心理激进的崔维斯能够和约翰的堂兄一起隐瞒事实甚至杀死约翰的导火索,处理完这桩公事后,约翰阅读到的是《圣经》中“罗德之妻”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在于在上帝已经派天使给予提醒之后,罗德和妻子仍旧不肯离去,直到天使拉着他们的双手出城并嘱咐不要留恋的回望。罗德的妻子却忍不住回望成为了一尊雕塑。《已知世界》中的约翰的父亲在带离约翰出南卡琳娜州的时候曾经梦见上帝的警示,“带着家人离开这片罪恶的土地”作为梦的提醒,约翰的母亲在离开前辞世,这更坚定了约翰父亲的决心,在离开时决定不在畜奴——但这并不妨碍约翰成为奴隶巡逻队的治安官,在自己的家中拥有了一个“女儿,宠物”一样的密涅瓦。正如圣经的预言一样,这座罪恶的城要毁灭,而回望的人要遭遇悲剧,约翰虽于妻子商议在不久要离开曼彻斯特到费城,过平静祥和的生活,但是最终的留恋却使他成为了一个奴隶制下的牺牲品。

二、人物遭遇的圣经隐喻

2.1菲诺莫娜的“迦南”——里士满

菲诺莫娜作为白人奴隶主罗宾森的“情妇”出现,罗宾森对她充满了激情和眷恋,然而这种爱在奴隶制的背景下始终不是正常的爱情。在菲诺莫娜成长的过程中,她一直被一个想法所紧紧的篡住——里士满的烟花和自由的幸福生活。 这个蜜一般的幸福之城的寓意和《圣经》中的福地迦南一样具有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迦南在圣经的记述中“……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作为告知人的苏菲在被赎买后和菲诺莫娜的哥哥一起逃到了里士满,而这样的举动对菲诺莫娜更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刺激。《圣经》中关于迦南的描述中有这样一段“亚伯拉罕所预见的迦南,可说与他的后裔在加低斯. 巴尼亚的旷野所看见的迦南,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所见的,是“流奶与蜜之地”,而他的远景,不过是一块无名的应许之地吧了。”可见,和理想的迦南有着差距。这和菲诺莫娜的遭遇相似——除了两次和所在曼彻斯特小城无差异的体验后,最后一次在她44岁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苏菲所说的烟火,然后这个烟火却在地上“…… the fires on the ground were a poor substitute for fireworks in the air”这预示着她的憧憬的梦幻和真实, 毕竟最终的结局是她和她的子孙最终留在了这块“福地”。

2.2玛丽 · 唐乃和布鲁萨德的“迦南”——美洲

玛丽 · 唐乃作为一个相对次要的叙事对象,她的遭遇却令人深思。当她和丈夫从爱尔兰乘船来到美国——这个他们心目中的福地,现实却如圣经的描述一般“……他的远景,不过是一块无名的应许之地吧了”,更为痛苦的是在行进的过程中她的丈夫和五个月大的女儿先后离世,包裹他们的是家里最后的财富——蕾丝布料。而这个“fortune”也是他们注定的命运。在到达美国之后,玛丽发现她再也无法用乳汁哺育自己的其他子女“where is my milk ? Mary asked God with each of the three children”但是“God was simply being God”她所做的就是将这种愤恨宣泄到选择的“福地”美国上,这个当时充斥着奴隶文化的国度。而另一位外邦人布鲁萨德的结局更为具有惩罚的意义,他作为参与贩卖奴隶的买卖人,因为财富杀死了合伙人,在攫取了财富之后被无情的判处了死刑,更为讽刺的是他的审判显得那么草率,而被判死刑的理由是因为他的口音“it was the accent gave him the stench of a dissembler”而对他在这片试图用罪和恶来实现蜜和奶的福地的表现,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他的结局“perhaps it was just as well that Broussard came to the end that he did in America”。

三、结语

《圣经》的隐喻和象征将《已知世界》中奴隶制下各个阶层和种族的人物遭遇和形象刻画的更加富有张力和内涵,使得故事的情节有了宿命的预言和悲情的历史壮阔感, 成为文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也构成了文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历史与将来之间用巧妙的构思和精巧的叙事方式之间跳跃。

摘要:《已知世界》作为美国非裔小说家爱德华·琼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精妙的叙事技巧展示了奴隶制下复杂的人性和道德理念,而《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灵魂,在塑造该部小说人物和展现故事情节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通过分析《已知世界》中《圣经》文化的体现以解读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已知世界》,文化,《圣经》

最早的已知恐龙 篇2

跟踪研究最早的恐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古老的化石通常是支离破碎的,而且研究人员通常对它们的进化谱系持有不同的观点。此前古生物学家一致认为:在阿根廷发现的小型标本可以追溯到2.3亿年前,名为始盗龙和始驰龙等,它们是已知最早的真正恐龙。2010年,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斯特林·内斯比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坦桑尼亚的曼达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近亲。曼达地层是大约2.45亿年前形成的地质构造。那种标本叫做阿希利龙,属于恐龙的“姊妹群”,也就是说,它跟恐龙最接近,但实际上并不是恐龙。

早在20世纪30年代,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著名古生物学家阿伦·查理格发现了一套化石,他将这种标本命名为尼亚萨龙。但是,有关该标本是不是恐龙,他从未发表过结论。

在这项新研究中,也涉及尼亚萨龙化石。内斯比特的研究小组将这些化石骨骼跟其他恐龙及恐龙近亲的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发现了一些真正恐龙的典型特征。例如:尼亚萨龙的上臂边缘处长着宽阔的骨嵴,其胸部肌肉可以附在上面;骨嵴好像将这块骨头延长了30%,这是恐龙的明显特征。研究小组成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莎拉·沃宁对其臂骨进行了显微观测研究,证明在发育过程中尼亚萨龙的臂骨发育很快,这也是恐龙的特点,而且后来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也有这种特点。

内斯比特说,如果将这些特点结合起来看,那么就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尼亚萨龙要么是恐龙,要么是恐龙最亲近的亲属,这比在阿根廷发现的早期恐龙至少早1000万年。而在此之前,尼亚萨龙作为一个不同种类的代表肯定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内斯比特说:“这意味着,恐龙的进化肯定在那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阿希利龙作为恐龙的近亲也于大约2.43亿年前生活在曼达的土地上,这使尼亚萨龙成为早期恐龙理想的候选物种。”

研究小组强调:尽管在坦桑尼亚发现了这些化石,但是他们的发现不能说明最早的恐龙就是在非洲演化开来的。当时,非洲是一块超级大陆的一部分,那块超级大陆被称为“泛大陆”。但是,该研究成果可能跟一些研究人员的观点相抵触,他们认为:在恐龙出现之后不久,首批恐龙在“早期爆发”的快速进化过程中开始分化的。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古生物学家迈克尔·本顿说,论文作者称尼亚萨龙很可能是恐龙,但还不确定;这样的说法小心谨慎,恰到好处,因为尼亚萨龙的臂骨并不完整。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马科斯·兰格赞同上述观点,并且认为,臂骨残缺的事实使研究人员对骨嵴长度的估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疑问”,不利于做出“大胆的断言”——发现了最早恐龙。

至于该发现对于恐龙进化的“早期爆发”假说意味着什么,纽约市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史蒂芬·布鲁萨特坚持认为:该发现与“早期爆发”的观点根本不矛盾。布鲁萨特称,如果尼亚萨龙属于恐龙的姊妹群,那么只有当真正的恐龙生活于尼亚萨龙时代和在阿根廷发现的早期恐龙时代之间时,早期爆发的假说才会遭到歪曲。

然而,内斯比特说:“对于这种神气活现的恐龙是如何兴起的,在接下来的10年中,曼达的发现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增进我们的了解。”

《已知的世界》 篇3

作已知角O

以O为圆心, 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 分别交两边于m、n。

作∠m On的角平分线OP

作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

过g点作OP的平行线交On的延长线于Q

以Q为圆心, On为半径画弧, 交OP于O2。

以O2为圆心, O2Q为半径画弧, 交Om的延长线于h, 交OP于P。

以1/2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为单位, 分别截取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 KSEE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1/2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

连接并延长O2r、O2s、O2Q。

过P点作⊙O2的切线, 分别交O2r、O2s的延长线于F、A。

连接OF, OA。

则:OF、OA三等份已知角∠m On。

2 证明

1) 作OA的垂直平分线, 交OP于O3。

2) 以O3为圆心、以O3A (即O3O) 为半径作⊙O3。分别交On的延长线于C、交OP的延长线于e, 交Om的延长线于f。

3) 延长AO2交圆于G, 延长AO3交圆于T, (为简便故, 设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为a, 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为b, 则EMBED Equation KSEE3*MERGEFORMAT=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ab。)

4) 过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中点E, 作⊙O2的切线AW, 交On的延长线于B。交O2Q的延长线于W、交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于H。

5) 连接FW, 交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于M、交OP于R, 交AG于N。

∵△FRP∽△O2RN

∴AFW=∠AO2P=1/4∠m On=aab

又∠AFW=∠AWF (等腰)

则∠AWF=aabb-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aab

∴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b 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aa

6) 连接O2E并反向延长交AT于t。

∵∠PO2E=∠POB

∴O2E∥OB (同位角相等)

∴ABO=90°

又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2a1b+EMBED Equation KSEE3*MERGEFORMAT

∴ABO=4a3b+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b-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4a2b+EMBED Equation KSEE3*MERGEFORMAT

又∠FPO=3a2b+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

∠ABO=∠FPO=90°

∴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a

连接O3C, 交O2E于y。

7) 连接O3H, 交O2E于K。

∵∠PO3C=4a2b×2=8a4b (以圆周角所对弧计算)

∠PO2E=1/2=4a2b

∴∠O3y O2=1/2=4a2b

∠Ky O3=∠t O2O3 (等量减等量)

在△KO3y和△t O3O2中。

∠KO3y=∠t O3O2

∠Ky O3=∠t O2O3

∴∠k=∠t

8) 连接HT

∵∠O3HT=∠O3TH (等腰)

∴HT∥Et

9) 以A为圆心, AO3为半径画弧, 交O2E于O4, 并连接AO4

10) 以O4为圆心, O4A为半径画弧, 交O2E的延长线于D

∵AE=AP AO4=AO3∠AEO4=∠APO3=90°

∴△AEO4≌△APO3 (斜边、直角边)

∴∠AO4E=∠AO3P

11) 连接AD、Ae

∵AO4=AO3DO4=e O3∠AO4D=∠AO3e

∴△AO4D≌△AO3e

∴∠Ae O3=∠ADO4

又∠ADO4=5a3b+EMBED Equation.KSEE3*MERGEFOR-MAT-ab-2a

=2a2b+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

Ae O3=3a1b+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

∵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KSEE3*MERGEFORMAT

3 a1b=2a2b

a=b

又∠FOA=2a2b

∠FOf=∠AOC=3a1b

∴∠FOf=∠FOA=∠AOC

美国债务违约是“已知的未知” 篇4

美国政府税收与开支之比约为0.7:1,财政状况几乎是“入不敷出”,美国联邦政府手头的300多亿美元资金仅够维持到10月17日就将告罄。从目前形势看,政府持续关门大有与债务上限谈判合并之势,大大增加了谈判的复杂程度和艰巨程度。

美国两党政治僵局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负和博弈”。从美国国内情况看,一旦债务违约,政府被迫停止发放养老金、联邦医疗保险,停止向政府雇员和合同工支付工资,政府开支减少影响公共投资,包括裁员导致失业率上升,处于复苏进程中的美国经济就可能夭折。

对全球的溢出效应而言则更复杂:首先,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飙涨至5年新高,美债波动性风险急速上升,美债利率大幅上升,导致全球融资和借贷成本上升,资金链出现紧张。

其次,全球资本流动出现剧烈波动,资本可能大幅回流美国寻求避险,全球股市特别是新兴市场股市会受到较大冲击,风险资产可能出现大量抛售。

再次,美国债务违约直接导致无法偿还所欠债务,如向债权人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在美国的国债构成中,除政府外的其他部门(包括美国社保基金、美联储等)持有约40%,美国居民投资者持有约30%,作为最大债权国的中国持有1.28万亿,占比为8%,日本紧随其后持有1.14万亿。一旦美国债务违约,这些资产将面临美债直接贬值风险和日后如何重新定价的风险。

最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将导致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全球经济“二次触底”将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而言,美国两党不至于不惜拼上国家信用垮塌来换取政治筹码,因为这将直接危及美国债务依赖性体制的生存,因此,美国政府可能继续采取拖延战略以避免实际违约。

美国是以“债务”作为宏观经济运行基础的。简单来说,美国政府不能发行美元,政府融资是通过发债来实现的。美联储必须以购买国债的数量决定印刷美元的数量。美国政府向美联储卖出国债,美联储向其提供等额美元,可见,美国的“美元本位制”本质上是由“债务本位制”所决定的。

事实上,衡量一国债务是否违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偿债能力,一是偿债意愿。从偿债能力角度看,美国债务增长规模远远高于经济增速。摆在美国面前的财政风暴只是冰山一角。在美国的财政结构中有大量的社会保险盈余,这部分社会保险盈余被用于政府开支,但是随着美国婴儿潮进入退休高潮期后,未来社会保险开支会逐步增加,从而挤占其他财政支出。同时,如果不增加社保税,那么社会保险盈余将逐步减少。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到2016年后,社保基金将持续出现赤字。

另一方面,奥巴马在第二任期中必然会加强医疗改革,医疗支出在其预算中也将逐步提高。因此,总体来看,随着美国婴儿潮的退去,将导致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恶化。

《已知的世界》 篇5

直线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几何特征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很多人造物中,是大多数物体的边缘形状的表现形式。在很多应用中,我们需要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出这些直线特征,以便作为模式识别和图像分割等后续研究的基础,比如对航拍图像中飞机场跑道线的识别等。针对目前大多数生活小区、银行、交通路口等安装的固定摄像头所监控的角度固定、很多地方安装的太阳能的集热面板与水平面的夹角都为45°以及宝石刻面琢型中刻面之间的角度固定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板滤波的已知角度直线检测方法。

1 现有直线检测算法

现有的直线检测算法主要有两大类[1]:一类是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得到目标的边界点集合,然后利用霍夫变换(Hough Transform,以下简称Hough变换)提取目标边界上的直线;另一类是在对图像预处理后,直接获取目标的边界线集合,然后在该集合中进行直线段识别。第一类方法中的Hough变换检测直线方法是所有直线检测方法中最经典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对直线断裂不敏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好的鲁棒性。但传统的Hough变换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变换计算量大,因此难以应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其应用范围有所限制。第二类直线检测方法一般是先对目标边界进行链码跟踪,然后在得到的链码串集合中进行直线段提取[2]。和Hough变换方法相比,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

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能比较方便地得到线段的长度、方向等信息。但是,现有算法在识别直线时都不考虑直线的角度,其目的是尽量将图像中的所有直线识别出来,但在某些应用中,我们通常只对一些固定角度的直线感兴趣,比如,固定摄像头所监控的范围内的直线或航拍图像中大多数目标的轮廓线与水平面的夹角都是已知的,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模板滤波的直线检测新方法,专门对已知角度直线的检测进行研究。

2 基于模板滤波的已知角度直线检测算法

2.1 原理

基于模板滤波的已知角度直线检测算法基于空域滤波的原理,即事先定义一个直线检测模板,在图像中逐点移动,位于直线上的点将对模板产生较大的响应,设置合适的阈值,认为响应大于阈值的点位于直线上,从而识别出直线段。本文设计的水平直线检测模板如图1(a)所示,以水平线检测模板为例,当水平线检测模板在图像上逐点移动时,位于水平直线上的点将对模板产生较大的响应,为了判断某点是否位于水平直线上,就需要设置一个阈值,也就是模板的输出门限。本文设计的垂直线、与水平方向呈45°、135°的直线检测模板如图1(b)~图(d)所示。

2.2 基于模板滤波的已知角度直线检测算法步骤

基于模板滤波的已知角度直线检测算法步骤:

1)读取灰度图像;

2)根据直线角度,设计直线检测模板;

3)用直线检测模板对图像滤波,设置合适的模板输出门限,检测出直线。

可以看出,直线检测模板的设计是本算法的核心,下面介绍检测模板的构造方法。

2.3 直线检测模板构造方法

首先根据直线角度计算出直线的斜率k,由斜率确定模板的尺寸,最后设置合适的模板系数。由于直线y=kx+b与y=kx是平行的位置关系,本文以一般直线y=kx的检测为例讨论直线检测模板的构造方法,步骤如下:

1)由直线角度计算出斜率k;

2)根据斜率k计算出检测模板的尺寸;

3)确定模板系数。

由于直线斜率取值情况的复杂性,经过反复验证,本文确定了直线斜率k和直线检测模板尺寸之间的关系,下面分两种情况说明:

1)k=n和k=1/n(n为整数)

当直线角度在(0°,45°)或(135°,180°)范围时,检测模板的行数设为3,列数设为表示取斜率k的绝对值);当直线角度在(45°,90°)或(90°,135°)范围时,检测模板的行数可设为2|k|+1,列数设为3。

2)k=b/a(a、b为整数)

当直线斜率k表示为b/a形式时,可设直线检测模板的行数为2|b|+1,列数为2|a|+1,其中,|a|和|b|表示取a、b的绝对值。

确定好直线检测模板的尺寸后,就可以确定模板的系数,依据是要使得模板中所有系数的总和为0,因为图像中灰度级恒定的区域来自模板的响应应该为零。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将位于直线上的像素点称为关键点,关键点在模板中的对应系数称为关键系数,其余的系数为非关键系数。为了准确的检测出直线,位于直线上的点对模板的响应要大于直线以外的点,因此,关键系数的值应尽可能大于非关键系数,故本文将关键系数的值设为正数,非关键系数的值设为负数,关键系数的总和和非关键系数的绝对值之和要相等。

下面举例说明,直线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所示,其中,小圆圈表示图像中的像素点,实心圆圈表示位于直线上的像素点,按照本文提出的直线检测模板构造方法,对应的直线检测模板分别为图3所示。

3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限于篇幅,本文列举以下实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基于模板滤波直线检测算法检测效果比较好,和经典的Hough变换检测直线方法相比,本算法简单,模板构造方便。从时间方面来说,算法的执行时间短,执行速度快。比如,直线的检测,模板滤波步骤所花费的时间仅0.453秒,直线的检测也只用了0.443秒,均快于Hough变换直线检测方法;从空间方面来说,由于检测模板的实质就是一个二维矩阵,其尺寸远远小于原始图像,因此无需太多额外存储空间,克服了Hough变换检测直线方法需要占用大量存储空间的缺陷。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模板滤波的已知角度直线检测算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特定角度的直线而忽略对研究问题无用的直线,为需要检测出特定角度直线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和思路。当然,本算法也有不足之处,根据一些特殊角度设置的检测模板会出现尺寸过大的情况,如何对本算法进行改进,使检测模板的构造更加简单,以及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设置模板的输出门限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板滤波的已知角度直线检测方法。该方法应用空域滤波原理,根据直线角度设计直线检测模板,用检测模板对图像滤波从而检测出特定角度的直线。与传统的Hough变换检测直线方法相比,该方法提取直线效果好,算法所用时间少,占用空间小,能够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合。

关键词:空域滤波,模板,已知角度,直线检测

参考文献

[1]毛伟民,芦俊,朱卫良,胡志川.基于边缘检测的载带压痕检测[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8(7).

由“平分已知角”另作引发的思考 篇6

已知:∠AOB (如图所示) 。

求作:射线OP, 使∠AOP=∠BOP。

作法:1.以O为圆心, 分别以任意两条线段的长为半径画弧, 分别交OA、OB于点C、E和D、F。

2.连接ED、CF交于P点。

3.作射线OP。

射线OP即为所求作的图形。

我看后, 当即对着全班同学说:“曹成洪同学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来平分已知角, 无论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他敢于打破陈规, 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值得大家学习, 如果能证明这种作法是正确的, 那更应是我们大家去尝试、去追求的。”

没过多久, 这位同学把完整的、完全正确的证明过程呈现在我面前。可以想象, 这位同学在平分已知角探究过程中, 首先对平分已知角作图有着浓厚兴趣与参与热情, 激发其通过实践活动—尺规作图, 然后依靠直觉大胆猜测—所作射线即为该角平分线, 在初步获得成功体验后, 促使自己进行逻辑推理, 证明OP平分∠AOB。这节课, 该同学收获是巨大的, 他从成功体验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培养了自己勇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想, 学生能另作“平分已知角”不是偶然的, 应该是学生思维发展及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萌发的必然结果。这正是新课程对学生数学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共同追求的教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通过新课标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课堂上转变自己的角色, 努力改进教与学方式。或许正是这些做法产生了积极效果, 开发了学生“平分已知角”另作潜力。这些做法也更值得自己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去感悟、去发现、去探索。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解放学生心理, 让学生有话敢说, 有话想说,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探究欲望。俗语有云:亲其师, 信其道。要让学生喜欢数学, 先应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教学中, 尤其注重摆正自己的角色, 不居高临下, 课堂上是师生, 课余是朋友。对于学生学习从不马虎, 严格要求, 同时又尽量参与到学生各项活动中。比如:同学生一起选材办墙报, 讨论电脑知识、研究书法等。时刻与学生“共同研究”、“一起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平等, 具有与老师一样“问题探讨者”的地位。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理, 以至于时常学生同我说玩笑话, 让我感受到的不是学生的放肆, 而是来自学生的信任、亲昵, 还带有一丝幸福感, 与学生交流尽量使语言有幽默感。因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对待他们学习上的严肃, 又能体会到随时的亲近感, 他们愿意与我交流, 更喜欢上了数学, 爱上数学课, 喜欢探究数学问题。

2.鼓励学生观察、实验, 猜想、推理, 经历这些数学活动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 我努力给学生提供时间、空间, 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例如教学《视图》, 画物体三视图时, 让学生用正方体自摆多种实物, 让他们从不同方向去观察, 画出三种视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样画的想法。时常向学生表明:老师不在意同学们思考问题结果是否正确, 只想知道大家怎样想的, 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 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 说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困难, 把单纯解题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大胆猜想、勇于创新。

3.变“听讲—练习”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在以前教学中, 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老师讲, 学生听, 再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加以巩固, 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要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转变, 强调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运用、创新、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处于主动。

在前边的例子教学画物体三视图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 收到了较好效果。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画出物体三视图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视图与书中视图作比较, 找出不同。全体学生经过深入观察、比较后, 找出的不同点是:摆放位置不同、画的大小不同。于是我提出问题:该如何确定视图大小?让学生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想法, 和同桌交流。综合一部分学生的想法:因为视图是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 视图大小应与物体大小一样。另外一部分同学提出反驳观点:请问怎样、又在哪里画出足球场俯视图?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结论是:先应把实物抽象成几何体, 视图大小与几何体大小一样。学生都一致赞同, 进一步探究三种视图大小如何确定。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推理与想象, 然后问学生:书中的作图是这样做的吗?学生通过测量验证加以肯定。接着问学生位置如何确定, 学生看书后猜想的结果是主视图下面画俯视图, 右边画左视图。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画三视图的要求并对学生探究思路及结果予以认同。

在这一例中, 我引导学生围绕“如何确定视图大小、位置?”两个问题展开, 学生经历了观察、讨论、想象、猜测、交流、验证等探究活动过程, 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课程改革的实践, 我可以肯定的说, 学生是可以创新的!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去审视、校正自己的教学:我们是否真正地摆正了自己的角色?是否在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是否在用心去关注学生每一个发现……在课改的今天, 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 只能勇往直前, 不断去实践、理解、发展新课程改革。

摘要:《由“平分已知角”另作引发的思考》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学生质疑、创新、探究出尺规作图——平分已知角的另一方法后, 教师引发的对教与学的方式、师生双边关系、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的一个反思, 从反思中获取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

《已知的世界》 篇7

我觉得相对有效的途径是通过适量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视学生对问题中已有条件的深入思考, 重视学生结合条件进行纵横比较的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最近一次六年级考试, 针对试卷的两道大题目, 许多教师认为两道题的难度较大, 作为形成性测试, 出现两道学生平时练习很少涉及的题目.我认真分析之后认为:由于学生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理解不到位, 造成分析时感觉缺少条件, 是造成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现结合这两道试题, 谈谈个人对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些思考.

一、抓住关键, 充分挖掘每一个已知条件的隐含效果

题1:为了加强校园学生安全, 学校决定给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花圃安装防护栏.小王和小赵同时从点A开始向不同方向安装 (如图) , 小王和小赵在相同的时间内安装防护栏的长度比是3∶2, 结果两人在距离C点60米处相遇.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题中的条件其实很充足, 有一点我们深知, 学生如果曾经练习过, 那么做此题就会得心应手.问题在于学生不曾遇到过, 难道就不能思考了吗?其实我们细细思考题中的条件, 就会迎刃而解的.

分析如下:第一个条件“学校决定给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花圃安装防护栏.”往往会在最初思考时被我们所忽视, 或者学生即使看到了也未能产生过多的联想.他们往往会在解题的最后才想到这一点:既然是等边三角形就可以用一条边的长度乘以3就得到花圃的周长.这种思维往往就能够左右学生的思考方面, 在这里也会限制了学生的答题效果.

第三个条件“两人在距离C点60米处相遇”我们可以据此在图中增加一个点D, 就是两人的相遇点, 并且CD的长度为60米.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 那么解决问题的方向就很简单了:CD的长度很重要, 只要找到60米与全长的关系, 问题就解决了.

思考: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充分挖掘题中每一个条件, 并能够将条件与图进行结合, 将每一个条件横向联系, 分析比较, 学生就能够很清晰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灵活思考, 从已知条件入手选择最合理的切入点

题2:“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表面积是480平方厘米, 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底面周长是70厘米.则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第一个条件“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表面积是480平方厘米”学生并不难理解: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即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孤立地看这一个条件学生可能会想到必须知道长、宽、高才能够计算出表面积.

第二个条件“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我们可以据此想到长方体的上面也是这么大, 结合已知的表面积我们就能够知道另外四个面, 即长方体的侧面积是280平方厘米.如果多思考一下, 就会想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除了用长、宽、高相乘之外, 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学生可向另外一个方向去思考, 即如果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长方体的高, 那么就能解决问题.

第三个条件“底面周长是70厘米”, 学生如果有了对第二个条件的深思, 可否通过这个条件计算出长方体的高呢?答案是可能的, 只要将周长与侧面积联系起来, 问题就解决了, 侧面积除了可以分别计算前后面与左右面然后再相加之外, 也可利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学生只要将这四个面的面积计算认真比较, 也能够体会到:长×高×2+宽×高×2= (长+宽) ×高×2, 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底面周长×高.算出高, 长方体的体积也就计算出来了.

解答:480-100×2=280 (平方厘米) ,

280÷70=4 (厘米) ,

100×4=400 (平方厘米) .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首先需要我们对每一个条件的深入分析, 唯有分析才不会将思考的关注仅指向长、宽、高, 而是将问题的解答转入到“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一方向上来.当然能够正确解答这道题, 还需要学生对一些已学的几何知识掌握较牢才行, 否则学生很难思考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你会解已知面积作条件的题目吗 篇8

在初中数学中, 有时会遇到已知面积作条件的题目, 由于这类题目大家平时较少接触, 所以不少同学会感到无从下手.本文想通过具体的例题, 与大家一起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包括通常要应用哪些定理, 如何添加辅助线, 以及怎样由条件及结论探索解题的思路, 等等.以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例1 如图, △ABC, △DCE, △GEF都是等边三角形, 且B, C, E, F同在一直线上, 设△ABC, △DCE, △GEF的面积分别是S1, S2, S3, 当S1=4, S2 =5, 求S3.

分析 通过观察, 容易发现△ACD∽△DEG, 设△ABC, △DCE, △GEF的边长依次为a1, a2, a3, 因为a1, a2, 已知, 从而S3可以求得.

解 由已知, 可得AC//DE, DC//GE.

1=23=4ACDDEG.ACDE=DCGE

, 即a1a2=a2a3a22=a1a3.

(a1a2) 2=45a2=52a1.

a1a3=45.S1S3= (a1a3) 2= (45) 2S3=254.

这里, 我们用到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定理1: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这是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定理.

例2 梯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 若S△AOB=4, S△COD=9, 求梯形ABCD的面积.

分析 ∵S△AOB和S△COD已知, ∴只需求出S△ADO和S△BCO即可.

这里的SABΟSCBΟ=AΟΟC应用的是定理2:高相同 (或相等) , 底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边的比.

除了上述两个定理外, 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们还常用到以下知识:

定理3:底相同 (或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高之比.

以及它的推论:

定理4:底相同, 另一顶点分别位于底边两侧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两顶点连线被底边分成的两条线段之比. (有两种情形, 如图①, ②)

SABCSABD=CΟDΟ.

例3 已知凸四边形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O, 且△ABC, △ACD, △ABD的面积分别是S1=5, S2=10, S3=6, 求S△ABO.

分析 由定理2, 知SABΟSABD=BΟBD, 而S△ABD已知, 故只需求出BΟBD (或BΟΟD) 即可.

而由定理4知BΟΟD=SABCSADC.

4SABCSADC=BΟΟD=510=12.BΟBD=13, SABΟSABD=BΟBD=13, SABΟ=13SABD=13×6=2.

例4 已知如图, AD, BE, CF交于△ABC内的一点P, 将△ABC分成六个小三角形, 其中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已在图中给出, 求出△ABC的面积.

分析 △ABC中有两个小三角形面积未知, 不妨设为x, y (如图) , 若能求得x, y的值, 则总面积可得.

44030=BDDC=SABΡSACΡ=80+x70+y.43=80+x70+y. (84)

由上面这些例子可以发现, 要运用已知面积这一条件解题, 首先要仔细读题, 对已知条件和结论进行分析, 选择上述四个定理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依据, 找出等量关系, 探求解题思路.当然, 有些复杂的题目还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才行.

分析四边形AEFD分别由△AED和△DEF组成, 由E为中点及D分AC为2∶3, △AED的面积不难推知, 如何求△DEF的面积?考虑到E是中点, 想到取AD的中点G, 来寻求△DEF与已知面积的关系.

综上所述, 解已知面积作条件的题目, 应用的定理主要有以上四个, 添加的辅助线主要有中线和平行线, 解题时要结合图形仔细分析已知及结论, 探索解题的思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 多做尝试, 从这类题目中找出解题规律是不难做到的.

已知哪种恐龙的身体最长?等 篇9

已知身体最长的恐龙是地震龙。在你的脑海里勾画一只梁龙,把它的体长乘以2,就是地震龙的体长。同时把脖子和尾巴按照与身体的比例相应延长,你就大概知道地震龙的模样了。迄今为止,仅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莫里逊岩石组里发现了一具地震龙的骨骼化石,时代为侏罗纪晚期。据推测,这种恐龙的体长约有50米。假如让两到三头地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

腕龙的胃口有多大?

腕龙是一种巨大的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超过30米,重量可达70吨以上,相当于12头大象,称得上是“大块头”。为了补充庞大的身体生长和四处活动所需的能量,腕龙胃口超大,需要不停地吃大量的食物。一只大象一天能吃大约150千克的食物,腕龙每天大约能吃1500千克的食物,是今天庞然大物食量的10倍。因为这个原因,它们要经常成群迁移,在大草原上游荡,寻找新鲜树木。

哪种恐龙的脑袋 长得与鹦鹉非常像?

体长约为1.5米的鹦鹉嘴龙,是角龙类恐龙中一个早期的种群。它的喙十分坚固,颌部非常强壮有力,能够咬断并切碎质地很硬的植物。在它的头骨后部有一圈骨梁,发达的颌部肌肉就扎根于此。这圈骨梁和巨大的喙使得它的颅骨看起来很宽,整个脑袋的模样和现代的鹦鹉非常相像。

恐龙的尾巴有什么用?

不同恐龙的尾巴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例如,蜥脚类恐龙会把尾巴当鞭子来用,抽打敌人;靠后腿站立的肉食性恐龙,用尾巴来平衡头部和身体的重量;小巧的肉食性恐龙则利用尾巴来保持平衡;嗜鸟龙的尾巴在转弯时起到方向舵的作用;甲龙的尾巴上有个尾锤,可以像兵器一样猛烈地击打敌人;鸭嘴龙则通过摆动尾巴来帮助游泳。

恐龙之间能和睦相处吗?

恐龙之间也存在生存竞争,因此它们很难实现彼此和睦相处。肉食性恐龙是恐龙中的强者,只要有它的存在,就免不了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尽管一些庞大的植食性恐龙看起来威风八面,但它们也常常成为那些寻衅滋事的肉食性恐龙的美餐。某些植食性恐龙也采取集体防卫的战术来一致抵御进攻者,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能匹敌而丧生于敌手的。对于杂食性恐龙来说,它们虽然擅长机动取食,但也免不了会遭遇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植食性恐龙主要吃什么植物?

《已知的世界》 篇10

关键词:极限,待定系数,解题方法,探讨

在浙江省大学生数学竞赛 (文科与专科类) 的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类题目:已知函数的极限, 求函数中的待定系数的值.例如

那么如何解这一类题目呢? 基本思路应该是, 根据已知条件得出相应的代数恒等式, 从而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下面分五种类型对已知函数的极限求函数中待定系数的值的解题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可以求出已知极限的类型

如果已知函数的极限可以求出, 那么先求出函数的极限, 这样就可以得出相应的代数恒等式, 从而求出待定系数

分析这道题目可以利用第二个重要极限先求出左边的极限.

分析这道题目可以利用第一个重要极限先求出左边的极限.

分析这道题是“∞/∞”型, 可以利用无穷小量化法, 即分子、分母同除以x2求出左边的极限.

∴ a = 4, b∈R.

而这些函数的极限都可以求出, 这样就可以得出相应的代数恒等式, 从而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若是以上类型, 则可以利用公式

得出相应的代数恒等式, 从而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例5已知求a, b的值.

分析极限是“∞/∞”型, 因为极限值为不等于零的常数, 所以分子的最高次数与分母的最高次数相等, 因此可以得到两个等式.

解由已知可得a = 0, 且b + 1 = 7. ∴ a = 0, b = 6.

四、极限类型是“∞ - ∞ ”型

若是以上类型, 目标是先把它转化为“0/0”型或“∞/∞”型, 然后再用前面的方法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 1 - a = 0, 且a + b = 0⇒a = 1, b = - 1.

小结极限是“∞ - ∞ ”型, 先通分变成“∞/∞”型, 因为极限等于零, 所以分子的最高次数只能是低于分母的最高次数, 因此得到两个等式.

例7已知求a, b的值.

解法一极限是“∞-∞”型, 根式有理化转换为“∞/∞”型.

解法二极限是“∞-∞”型令x=1/t, 转换为“0/0”型.

五、极限类型是“1∞或00或∞0”型

若是以上类型, 一般利用对数恒等式将极限转化为“∞/∞”型或“0/0”型, 然后再用前面的方法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例8 已知求a, b的值 ( 2009 年)

分析极限是“1”型, 先利用对数恒等式将极限转化为“0/0”型.

总之, 非“∞/∞”型与“0/0”型的未定式极限一般要化为“∞/∞”型与“0/0”型, 然后再用前面的方法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参考文献

[1]汪志宏.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详解与样题精选 (数学四)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丽燕, 秦禹春.高等数学全程学习指导与解题能力训练[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卢树铭, 朱功勤.高等数学的理论与解题技巧[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4]卢兴江, 金蒙伟.2008高等数学竞赛教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长株潭城市群下一篇:夜遗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