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遗尿症(精选3篇)
夜遗尿症 篇1
摘要:遗尿症是指年满3岁以上的小儿经常在睡眠中不自觉排尿而言,俗称“尿床”,轻者数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属于中医的“遗溺”范畴,为儿童常见病之一。虽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按摩治疗确有其独到之处,按摩治疗遗尿症常用推、按、揉、摩、捏等手法,宜被患儿接受,且采取辨证取穴治疗小儿遗尿颇能奏效。
关键词:遗尿,按摩,体会
遗尿症又叫夜尿症,俗称尿床。患者多是三岁以上儿童,也有少年患者,成年罕见,为儿童常见病之一。对于这种现象应具体分析其原因,因各种精神紧张性剌激因素所引起的遗尿症,如能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加强训练,预后是好的。如果成人以羞辱或责打的办法来纠正遗尿,不仅对治疗无效,还会造成儿童的自卑心理或抑郁情绪,害处很大,这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
本篇所谈只限于三岁以上少儿经常或反复性的夜间不自主排尿,所以,凡属于下列四种情况之一者,都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范畴。
① 三岁以下的小儿,由于智力发育还不健全,排尿正常习惯未养成者。
② 顽皮或偷懒儿童,尤其是冬季起床怕冷,在叫醒中有意识的排尿者。
③ 患有癫痫病,在夜间睡觉发作时排尿者。
④ 大脑系统发生病变者(多见成人)。
1 尿床病的致病原因、症状、辨证、治疗原则、方法及护理
1.1 造成尿床病的原因
(1)病因多为先天肾气不足,下焦虚冷而致。
“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则膀胱失其温养,膀胱气化与制约的功能失常”[1]。肾开窍于二阴,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且肾与膀胱之气俱虚,不能制约水道,因而发生遗尿。
(2)由于各种疾病引起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也可酿成本病。
“脾肺气虚则不能下制水,水道约束无权”[2]。饮食入胃,经脾的运化之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正常排尿功能。肺为水之上源,属上焦,脾为中焦。脾胃气虚则水道约制无权,因而发生遗尿。
(3)人为因素:
不良习惯所致。少数患者与家长注意不够,没有使之从小养成夜间按时排尿的习惯,任其自溢,经久则形成本病。
1.2 症状
每晚睡中遗尿1—2次,大多在前半夜遗出,也有发生在后半夜以至清晨者,甚至午睡时也会遗尿。遗者多是夜间睡眠深酣,平日精神疲惫,面色无华,腰酸腿软。
1.3 辩证
因遗尿大多是肾气不足,以至膀胱之气不固,属虚证。偏寒的尿色清白;偏热的尿黄而臭。小儿遗尿持续数年,有的治愈后又复发,患儿精神不快,过于疲劳是加剧遗尿本身的顽固性和导致复发的主要诱因。一般来说,本症患者至迟到十四、五岁可不治自愈。但个别患者直到成年时期仍有遗尿现象。
1.4 治疗原则
培补肾元,强健膀胱,驱下焦寒邪。
1.5 治疗方法
(1)主要是属施术部位:
腰骶部,下腹部及大腿内侧。
(2)重点手法:
推、揉、按、搓等。
(3)主要用穴:
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中脘等。
(4)操作程序:
俯卧:术者以掌由上而下推揉腰骶部,双拇指抠揉脊柱两侧,以八髎穴处为重,继之揉点脾俞、肾俞、膀胱俞、搓腰骶部、以小腹内有热感为度,然后搓揉腰部。
仰卧:掌揉小腹部,拇指揉点中极、关元、气海,自下而上揉,搓腿内侧,点三阴交,最后拿肩井结束治疗。
(5)对证取穴:
身体虚弱者可加点中脘、足三里、开天门、揉百会。睡眠过深引起遗尿者令患儿取坐位,术者以小指侧叩打头部。尿时惊醒,加点身柱;尿时有梦,加点天柱。
以上整个治疗过程约需25—30分钟。
此外,属习惯性者,同时由家长配合进行耐心教育培养,以及早形成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1.6 护理
(1)平时注意休息,勿使患者过于疲劳。
(2)床垫不要太软,被子不要太重。
(3)晚饭宜偏干,最好不喝或少喝茶水。
2 典型病例
例一:刘惠美 女 10岁 身体健壮,无其他病症,唯睡眠过深,自幼每晚遗尿。六、七岁后,有时隔1-2日,2006年10月25日来医,经过二十次按摩痊愈,随后,跟踪采访未复发。
例二: 王博 男 11岁 体质虚弱,自幼遗尿,家长虽精心照料,多方医治,但效果不佳,2007年3月18日来医,施以滋肾补脾为重点的手法,经过十五次按摩已愈,饭量也有所增加。一段时期后,遗尿复发,又经三次治疗,彻底痊愈,随访数次,未见再发,而且体质有明显增强。
3 结论
儿童遗尿,中医认为大多由于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膀胱失约和脾肺气虚,无权约束水道所致。肾脏开窍于二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如肾与膀胱气虚,不能制约水道,因而发生遗尿;另外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也可出现遗尿症。可见此病为肾与膀胱二经疾患,故取肾俞,膀胱俞以滋补肾阴,强健脑髓,约束膀胱气机,通利水道。补中极、关元、气海、可调补下焦气机。补肾虚,益元气,振阳固精。抠揉八膠,揉点脾俞,搓腰骶部及臑部,拿肩井等,可调理脏腑痛经活络。补下焦,助运化。补三阴交,搓揉腿内侧能调制三阴,温固肾元,通调水道,遗尿自愈。按摩治疗小儿遗尿症,无毒副作用,较易为患儿及家长所接受。十年间,用本法治疗患者上百人,疗效大多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0.
[2]衷诚伟.中医儿科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2.
夜遗尿症 篇2
夜间遗尿症: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尿床是一种病,认为孩子是玩累了,喝水多了或者干活脆认为孩子懒,没有养成良好习惯造成的,并且由于长期照料患儿疲惫不堪而责备和打骂患者,实际上尿床主要是由于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不健全以及对有关神经支配不灵而引起的。
孩子3岁以前尿床大多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改善。对膀胱充盈的觉醒反应是一个随着年龄渐渐发育成熟的生理过程,一般来说,此过程的发育在幼儿2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至少近5岁时接近完善。
3岁以前该觉醒反应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当此生理过程建立并发育成熟后,膀胱充盈刺激可引起脑电波的改变,使深睡眠状态转入浅睡眠状态,不继续的刺激终致觉醒。因此,正常儿童即使在睡眠中也不会发生尿床。
遗尿症患儿,此种发育迟缓或发生障碍。患儿在膀胱充盈时,不能把膀胱充盈的刺激这一信号像正常人一样传递给大脑皮质,致使膀胱充盈到一定限度后逼尿肌产生收缩,而患儿仍不觉醒,出现尿床。
小孩一般都在2-3周岁之后逐渐就不会晚上尿床了,一般情况下都是一夜不带动的睡到天明了,或者晚上喝水多了偶尔自己叫大人尿泡。所以只要小孩尿床一般都是有诱因的,要区分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病变用药都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器质性病变要及时找出诱因,需要不引起尿床的疾病治好,尿床症状才会得到康复的,但是器质性疾病不常见,一般功能性遗尿出现的多。
夜遗尿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小儿遗尿症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32例, 女性患儿18例, 年龄5~13岁, 平均年龄 (7.81±1.03) 岁, 病程5个月~7年, 平均病程 (3.11±0.79) 年;对照组男性患儿31例, 女性患儿19例, 年龄5~14岁, 平均年龄 (7.93±1.09) 岁, 病程6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03±0.82) 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患儿诊断符合下列标准:小儿夜间在睡眠中出现不自觉的排尿1~2次以上, 醒后才知, 日间不出现尿失禁, 查体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尿常规阴性, 患儿一般睡眠较深, 不容易唤醒, 且部分患儿伴有面色咣白、乏力、腰腿酸软、怕冷等症状[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甲氯芬酯进行治疗, 0.1克/次, 2次/天。观察组:给予患儿以麻黄为主药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均以生麻黄15 g作为主药, 对于肾气虚患儿加用桑螵蛸散, 脾肺气虚的患儿加补中益气汤。上述方剂每日1剂, 分2次温服。
1.4 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儿遗尿停止, 且连续观察3个月后未出现复发;有效:患儿经过治疗后遗尿次数减少, 偶尔有发作;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遗尿次数未见减少或加重[4]。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见表1。
注: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χ2=4.3360, ★P=0.0373<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情况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膀胱容量 (208.52±42.29) m L, 治疗后为 (256.98±50.18) m L;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膀胱容量 (210.03±43.01) m L, 治疗后是 (232.67±46.28) m L。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大,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 经统计学分析, t=2.8266, P=0.0047<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遗尿属于小儿临床上的常见病, 一般好发在5~12岁儿童中,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由于大脑皮层的发育迟缓, 睡眠的深度较深, 无法抑制脊髓的排尿中枢, 在睡眠后患儿的逼尿肌出现了无抑制性的收缩, 因此将尿液排出[5,6]。西医学一般采用口服谷维素、阿托品和氯醒酯等药物治疗, 但是疗效一般。小儿患有遗尿症, 会产生羞愧、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对患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会引发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空想等异常的心理应激反应, 严重的可影响患儿的成长, 使患儿身心健康受损。中医学理论认为本病属于“遗尿”、“遗溺”等病范畴, 同肺肾两脏关系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 肾乃水之下源, 肺主宣发与肃降, 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 肾脏则蛰藏固密, 为封藏直本, 主司膀胱的气化, 二者金水相生, 对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起到重要作用。当膀胱失去温煦效果, 气化失常, 就会造成膀胱失约导致遗尿出现。
我院在治疗小儿遗尿症上采取了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进行治疗, 根据患儿症状采用温肾驱寒、缩尿止遗、补气益肺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 但是重用麻黄, 该药辛微苦, 主要归于肺和膀胱经, 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小儿遗尿一般是由于神经系统控制的能力降低所致, 在治疗上要刺激神经中枢为主要方向。麻黄中的麻黄碱则具有兴奋神经中枢的效果, 大剂量的应用会兴奋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中枢, 加强了膀胱三角肌对与括约肌的张力作用, 可以使主动地抑制排尿成为可以控制的。同时麻黄还具有延缓睡眠的深度, 让患儿的神经活动处在激励的状态下, 提高了大脑对于夜尿警觉点兴奋程度, 同时也会增强膀胱三角肌与括约肌的张力, 发挥联合加强神经系统的控制, 有效避免遗尿的发生[7,8]。我们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还发现, 对于遗尿的患儿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教育, 晚睡前少饮水, 减少身体的代谢量, 达到减少尿量的目的, 家长应注重患儿心理的强化与暗示教育, 让患儿打破夜尿习惯, 可以辅助药物治疗的功效。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膀胱容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以麻黄为主中药方剂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改善患儿膀胱容量,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灵敏.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及临床防治[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12) :6-8.
[2]尹平.小儿遗尿症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8) :1023-1025.
[3]库谦, 张云.中药口服外用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 2013, 31 (2) :16-17.
[4]孟令栋.冯松杰治疗小儿遗尿的经验[J].医孕传薪, 2011, 43 (1) :16-17.
[5]王际国, 华美英, 罗小坚.补肾健脾宣肺止遗汤治疗小儿遗尿45例[J].中医儿科杂志, 2012, 8 (3) :24-25.
[6]邓润民, 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9) :145.
[7]都修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9, 27 (2)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