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

2024-09-20

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共6篇)

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 篇1

摘要:遗尿症是指年满3岁以上的小儿经常在睡眠中不自觉排尿而言,俗称“尿床”,轻者数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属于中医的“遗溺”范畴,为儿童常见病之一。虽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按摩治疗确有其独到之处,按摩治疗遗尿症常用推、按、揉、摩、捏等手法,宜被患儿接受,且采取辨证取穴治疗小儿遗尿颇能奏效。

关键词:遗尿,按摩,体会

遗尿症又叫夜尿症,俗称尿床。患者多是三岁以上儿童,也有少年患者,成年罕见,为儿童常见病之一。对于这种现象应具体分析其原因,因各种精神紧张性剌激因素所引起的遗尿症,如能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加强训练,预后是好的。如果成人以羞辱或责打的办法来纠正遗尿,不仅对治疗无效,还会造成儿童的自卑心理或抑郁情绪,害处很大,这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

本篇所谈只限于三岁以上少儿经常或反复性的夜间不自主排尿,所以,凡属于下列四种情况之一者,都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范畴。

① 三岁以下的小儿,由于智力发育还不健全,排尿正常习惯未养成者。

② 顽皮或偷懒儿童,尤其是冬季起床怕冷,在叫醒中有意识的排尿者。

③ 患有癫痫病,在夜间睡觉发作时排尿者。

④ 大脑系统发生病变者(多见成人)。

1 尿床病的致病原因、症状、辨证、治疗原则、方法及护理

1.1 造成尿床病的原因

(1)病因多为先天肾气不足,下焦虚冷而致。

“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则膀胱失其温养,膀胱气化与制约的功能失常”[1]。肾开窍于二阴,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且肾与膀胱之气俱虚,不能制约水道,因而发生遗尿。

(2)由于各种疾病引起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也可酿成本病。

“脾肺气虚则不能下制水,水道约束无权”[2]。饮食入胃,经脾的运化之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正常排尿功能。肺为水之上源,属上焦,脾为中焦。脾胃气虚则水道约制无权,因而发生遗尿。

(3)人为因素:

不良习惯所致。少数患者与家长注意不够,没有使之从小养成夜间按时排尿的习惯,任其自溢,经久则形成本病。

1.2 症状

每晚睡中遗尿1—2次,大多在前半夜遗出,也有发生在后半夜以至清晨者,甚至午睡时也会遗尿。遗者多是夜间睡眠深酣,平日精神疲惫,面色无华,腰酸腿软。

1.3 辩证

因遗尿大多是肾气不足,以至膀胱之气不固,属虚证。偏寒的尿色清白;偏热的尿黄而臭。小儿遗尿持续数年,有的治愈后又复发,患儿精神不快,过于疲劳是加剧遗尿本身的顽固性和导致复发的主要诱因。一般来说,本症患者至迟到十四、五岁可不治自愈。但个别患者直到成年时期仍有遗尿现象。

1.4 治疗原则

培补肾元,强健膀胱,驱下焦寒邪。

1.5 治疗方法

(1)主要是属施术部位:

腰骶部,下腹部及大腿内侧。

(2)重点手法:

推、揉、按、搓等。

(3)主要用穴:

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中脘等。

(4)操作程序:

俯卧:术者以掌由上而下推揉腰骶部,双拇指抠揉脊柱两侧,以八髎穴处为重,继之揉点脾俞、肾俞、膀胱俞、搓腰骶部、以小腹内有热感为度,然后搓揉腰部。

仰卧:掌揉小腹部,拇指揉点中极、关元、气海,自下而上揉,搓腿内侧,点三阴交,最后拿肩井结束治疗。

(5)对证取穴:

身体虚弱者可加点中脘、足三里、开天门、揉百会。睡眠过深引起遗尿者令患儿取坐位,术者以小指侧叩打头部。尿时惊醒,加点身柱;尿时有梦,加点天柱。

以上整个治疗过程约需25—30分钟。

此外,属习惯性者,同时由家长配合进行耐心教育培养,以及早形成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1.6 护理

(1)平时注意休息,勿使患者过于疲劳。

(2)床垫不要太软,被子不要太重。

(3)晚饭宜偏干,最好不喝或少喝茶水。

2 典型病例

例一:刘惠美 女 10岁 身体健壮,无其他病症,唯睡眠过深,自幼每晚遗尿。六、七岁后,有时隔1-2日,2006年10月25日来医,经过二十次按摩痊愈,随后,跟踪采访未复发。

例二: 王博 男 11岁 体质虚弱,自幼遗尿,家长虽精心照料,多方医治,但效果不佳,2007年3月18日来医,施以滋肾补脾为重点的手法,经过十五次按摩已愈,饭量也有所增加。一段时期后,遗尿复发,又经三次治疗,彻底痊愈,随访数次,未见再发,而且体质有明显增强。

3 结论

儿童遗尿,中医认为大多由于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膀胱失约和脾肺气虚,无权约束水道所致。肾脏开窍于二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如肾与膀胱气虚,不能制约水道,因而发生遗尿;另外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也可出现遗尿症。可见此病为肾与膀胱二经疾患,故取肾俞,膀胱俞以滋补肾阴,强健脑髓,约束膀胱气机,通利水道。补中极、关元、气海、可调补下焦气机。补肾虚,益元气,振阳固精。抠揉八膠,揉点脾俞,搓腰骶部及臑部,拿肩井等,可调理脏腑痛经活络。补下焦,助运化。补三阴交,搓揉腿内侧能调制三阴,温固肾元,通调水道,遗尿自愈。按摩治疗小儿遗尿症,无毒副作用,较易为患儿及家长所接受。十年间,用本法治疗患者上百人,疗效大多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0.

[2]衷诚伟.中医儿科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2.

如何防治小儿夜间遗尿症 篇2

孩子尿床是一种病吗

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3岁时能基本控制排尿,5岁后就很少尿床。如果5岁以后依然尿床,且每月尿床2次以上,就可以诊断为“遗尿症”。据调查,5岁时小儿遗尿症的发病率约为15%,10岁时为5%~6%。

不少家长认为儿童尿床不需要治疗,长大后慢慢会好,其实是错误的。长期遗尿对孩子的健康有严重危害。患儿体质较弱,容易感冒,且常常挑食和厌食;经常躺在潮湿的被褥中,不仅容易患皮肤病和过敏症,还容易受凉引起腹痛,营养的消化和吸收都受影响。另外,遗尿儿童常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敢睡集体宿舍,逐渐形成胆小、孤独、内向和过于敏感等性格。调查显示,长期遗尿的儿童智商要比正常儿童低17%~23%。

遗尿症与哪些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幼年时均有遗尿,子女遗尿的发病率为77%;如果父母有一人幼年时遗尿,则子女的发病率为44%;如果父母均无遗尿史,则子女的发病率为15%。

生理因素 不少遗尿儿童的膀胱功能紊乱,膀胱容量较正常少30%以上。部分儿童白天玩耍过累、学习紧张、睡觉太晚等,以致睡眠过深,大脑不能接受膀胱的尿意觉醒而遗尿。

心理因素 如果儿童心理压力过重、惊吓、考试等,或亲人伤亡、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均可导致遗尿。孩子尿床后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造成心理负担,会使遗尿经久不愈。

疾病因素 患有包茎、包皮过长、尿路感染、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和肾功能损伤等容易发生遗尿;脊柱裂、寄生虫病、糖尿病、尿崩症、癫痫等也与遗尿有关。

训练不当 夜间叫醒孩子排尿的训练不当,如次数过多,可使膀胱失去有效应激反应;次数过少则易使孩子失去起床排尿机会;如果训练过早,在宝宝几个月时就开始,由于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反而会出现尿床;如果不管宝宝有尿无尿而强迫训练,也会使宝宝对排尿产生恐惧心理,引起遗尿。

其他因素 如突然更换新居室,睡眠环境或气候变化等。冬季由于排汗减少,尿量增多,加之天气较冷,宝宝不愿起床排尿而尿床。

如何防治遗尿症

规律生活 孩子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深;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临睡前提醒孩子排尿;睡前不要让孩子剧烈活动和过于兴奋,不要给孩子讲惊险、刺激的故事;当孩子尿床后,应及时更换被褥。

饮食调整 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晚饭最好偏淡偏干些,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饮食,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不要吃寒凉的食物,如苦瓜、荸荠、萝卜和金橘等,多吃红枣、白果和枸杞等,以调理宝宝的身体。

心理治疗 对遗尿的孩子,家长不要采用讥笑、打骂、威胁等惩罚手段,要安慰、鼓励孩子,消除紧张情绪,没有尿床时应予以表扬或奖励。冬天天气寒冷,夜里孩子不愿离开温暖的被窝,家长要鼓励孩子起床小便。

药物治疗 重症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治疗。中医认为遗尿症多与脏腑功能不全有关,可酌情选用中药辨证论治。

功能锻炼 白天尽量延长两次排尿间隔时间,使膀胱量逐渐增大;或鼓励孩子在白天排尿中故意中断排尿而“憋尿”,然后再排尿、再中断,重复若干次后把尿排尽,可以提高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小儿遗尿症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32例, 女性患儿18例, 年龄5~13岁, 平均年龄 (7.81±1.03) 岁, 病程5个月~7年, 平均病程 (3.11±0.79) 年;对照组男性患儿31例, 女性患儿19例, 年龄5~14岁, 平均年龄 (7.93±1.09) 岁, 病程6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03±0.82) 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患儿诊断符合下列标准:小儿夜间在睡眠中出现不自觉的排尿1~2次以上, 醒后才知, 日间不出现尿失禁, 查体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尿常规阴性, 患儿一般睡眠较深, 不容易唤醒, 且部分患儿伴有面色咣白、乏力、腰腿酸软、怕冷等症状[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甲氯芬酯进行治疗, 0.1克/次, 2次/天。观察组:给予患儿以麻黄为主药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均以生麻黄15 g作为主药, 对于肾气虚患儿加用桑螵蛸散, 脾肺气虚的患儿加补中益气汤。上述方剂每日1剂, 分2次温服。

1.4 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儿遗尿停止, 且连续观察3个月后未出现复发;有效:患儿经过治疗后遗尿次数减少, 偶尔有发作;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遗尿次数未见减少或加重[4]。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见表1。

注: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χ2=4.3360, ★P=0.0373<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情况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膀胱容量 (208.52±42.29) m L, 治疗后为 (256.98±50.18) m L;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膀胱容量 (210.03±43.01) m L, 治疗后是 (232.67±46.28) m L。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大,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 经统计学分析, t=2.8266, P=0.0047<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遗尿属于小儿临床上的常见病, 一般好发在5~12岁儿童中,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由于大脑皮层的发育迟缓, 睡眠的深度较深, 无法抑制脊髓的排尿中枢, 在睡眠后患儿的逼尿肌出现了无抑制性的收缩, 因此将尿液排出[5,6]。西医学一般采用口服谷维素、阿托品和氯醒酯等药物治疗, 但是疗效一般。小儿患有遗尿症, 会产生羞愧、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对患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会引发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空想等异常的心理应激反应, 严重的可影响患儿的成长, 使患儿身心健康受损。中医学理论认为本病属于“遗尿”、“遗溺”等病范畴, 同肺肾两脏关系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 肾乃水之下源, 肺主宣发与肃降, 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 肾脏则蛰藏固密, 为封藏直本, 主司膀胱的气化, 二者金水相生, 对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起到重要作用。当膀胱失去温煦效果, 气化失常, 就会造成膀胱失约导致遗尿出现。

我院在治疗小儿遗尿症上采取了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进行治疗, 根据患儿症状采用温肾驱寒、缩尿止遗、补气益肺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 但是重用麻黄, 该药辛微苦, 主要归于肺和膀胱经, 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小儿遗尿一般是由于神经系统控制的能力降低所致, 在治疗上要刺激神经中枢为主要方向。麻黄中的麻黄碱则具有兴奋神经中枢的效果, 大剂量的应用会兴奋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中枢, 加强了膀胱三角肌对与括约肌的张力作用, 可以使主动地抑制排尿成为可以控制的。同时麻黄还具有延缓睡眠的深度, 让患儿的神经活动处在激励的状态下, 提高了大脑对于夜尿警觉点兴奋程度, 同时也会增强膀胱三角肌与括约肌的张力, 发挥联合加强神经系统的控制, 有效避免遗尿的发生[7,8]。我们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还发现, 对于遗尿的患儿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教育, 晚睡前少饮水, 减少身体的代谢量, 达到减少尿量的目的, 家长应注重患儿心理的强化与暗示教育, 让患儿打破夜尿习惯, 可以辅助药物治疗的功效。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膀胱容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以麻黄为主中药方剂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改善患儿膀胱容量,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灵敏.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及临床防治[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12) :6-8.

[2]尹平.小儿遗尿症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8) :1023-1025.

[3]库谦, 张云.中药口服外用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 2013, 31 (2) :16-17.

[4]孟令栋.冯松杰治疗小儿遗尿的经验[J].医孕传薪, 2011, 43 (1) :16-17.

[5]王际国, 华美英, 罗小坚.补肾健脾宣肺止遗汤治疗小儿遗尿45例[J].中医儿科杂志, 2012, 8 (3) :24-25.

[6]邓润民, 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9) :145.

[7]都修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9, 27 (2) :97.

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 篇4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小儿糖尿病虽比成年人少得多,但也有增高的趋势。糖尿病在乳儿期较少见,到了儿童期、少年期,发病率明显提高。据资料显示,父母中若有一人患糖尿病,子代发病率约为7%;若父母均患糖尿病,子代发病率高达30%~50%,可见,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糖尿病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激素失调等因素也有关。糖尿病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胰岛素依赖型(Ⅰ型);另一类为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还有一类为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儿童时期发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是Ⅰ型,而中老年阶段起病者绝大多数是Ⅱ型。

小儿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也较成年人重。患儿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越高。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是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幼儿可出现夜尿增多或突然发生遗尿;多食并非儿童糖尿病必然出现的症状,患儿食欲可能正常甚至减退;有的患儿则因莫名其妙的消瘦、精神萎靡、呼吸道或皮肤反复感染而被发现。

眼、心、肾和神经系统损害在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相当普遍,但这些晚期并发症较少见于小儿糖尿病患者。小儿糖尿病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新病人及治疗不当的患儿,常表现为进食少、呕吐、腹痛、严重脱水、神志淡漠甚至昏迷。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

糖尿病是终生疾病,患儿不但要长期进行饮食治疗,且绝大多数患儿每天需定时注射胰岛素,这些都会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许多烦恼。作为患儿的家长,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病情,还须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使其树立信心,坚持长期的治疗方案,防止因患儿抗拒治疗而导致病情不稳定。

胰岛素针剂有短效、中效、长效三种,品种的选择和剂量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如药量不足,会发生酮症酸中毒;若药量过大,又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由于影响药量的因素相当复杂,所以用药剂量既不能简化为公式计算,又不可固定不变。患儿初发病时必须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医生会为患儿设计营养食谱,并将胰岛素的剂量调控好。

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最小3岁, 最大12岁, 疗程最短3个月, 最长1年。

1.2 诊断标准

发病年龄在3岁以上, 频作遗尿, 或至5岁以上, 仍较常遗尿;睡眠较深, 不易唤醒, 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 甚则每夜尿床数次增多;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X线摄片检查, 部分患儿可发现有隐性脊柱裂, 泌尿系X线造影能见结构异常。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2.1.1 健康教育

首先, 要对患儿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寻找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因素, 询问患儿对遗尿的想法, 向家属和患儿解释遗尿的原因, 进行对症治疗, 并掌握患儿遗尿的规律, 设法使患儿在觉醒状态下排尿, 对夜间遗尿的患儿, 晚餐后应限制液体摄入量, 并在睡前将膀胱排空, 遗尿患儿白天应避免情绪过分紧张和疲劳。

2.1.2 减轻恐惧心理

当患儿晨起时, 发现自己尿床了, 会感到羞耻, 继而感到不安, 并恐惧家长的指责。家长要多安慰、鼓励, 不要嘲笑、斥责或惩罚, 以免加重或诱发遗尿。维护其自尊心, 儿童也有自我意识和丰富的情感。遗尿对患儿而言, 是让他感到羞耻的事情, 因此, 要保密, 尽量减少知情的人。

2.2 排尿功能训练

正常膀胱的容量约为10ml/kg体重, 膀胱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加膀胱功能性容量及改善膀胱的括约肌功能。方法是鼓励患儿日间多饮水, 尽可能延迟排尿, 减少排尿次数。还可以在排尿时、仅排出少量尿液时即终止排尿, 约十秒钟后再排尿, 这样在每次排尿中练习3~5次排尿和终止排尿的动作, 以使膀胱括约肌的功能得到锻炼。

2.3 行为疗法

该方法安全可靠, 疗效确切, 包括下述一系列措施。设置日程表:记录影响遗尿的可能因素, 如睡眠时间、傍晚液体摄入量、白天活动情况、情绪等。心理强化:当患儿未出现尿床时, 在日程表上贴红星以表示表扬, 增强患儿控制遗尿的信心和能力;当患儿出现尿床时, 则在次日要求其与家长一起清洁床铺和衣物。逐步延迟夜间唤醒时间:当患儿能在闹钟唤醒后排尿时, 采用逐渐延迟闹钟唤醒时间, 使患儿睡眠时间逐渐延长的同时, 增加膀胱的容量, 一般需6~8周。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开始起, 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 约半小时至1h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 起床排尿, 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建立条件反射, 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 要鼓励患儿独立小便, 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液排泄干净。

2.4 预防和调护

2.4.1 预防

自幼培养按时、睡前排尿的良好习惯。白天勿使小儿过度疲劳, 傍晚前应注意控制饮水量, 少给流质饮食, 如服汤药应尽量在白天服完, 以减少膀胱尿量。临睡前令患儿排空小便。

2.4.2 调护

排除遗尿对小儿情绪的影响, 给以信心和支持, 切忌打骂。白天可饮水, 晚餐不进稀饭、汤水, 睡前不喝水, 中药汤剂也不宜晚间服用。夜间尤其在经常易发生遗尿的时间之前及时唤醒排尿。积极治疗预防引起遗尿的原发疾病。

3 讨论

遗尿又称尿床, 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 经常睡中小便自遗, 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夜间遗尿的儿童中, 男孩是女孩的2倍, 且有明显的家族倾向。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 前者是指持续或持久的遗尿, 其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1年;后者是指控制排尿至少1年, 但继后又出现遗尿。未经治疗的遗尿症, 每年有15%的儿童自行缓解。即使到成年人也还有1%~2%的人患遗尿症。小儿遗尿症大多病程长, 或反复发作, 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中也会发生遗尿, 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随着科技的发展, 对于遗尿的研究不断深入, 针对不同发病机理的多种药物及方法的联合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但遗尿病因复杂, 治疗需长期坚持, 而且需要临床医生、患儿及其家长密切配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希望通过努力, 对遗尿症的患儿要认真观察, 给予及时的治疗并细心护理。实践证明, 给予患儿及家长系统的护理指导和训练是提高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保证, 最大程度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其家庭负担, 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疗法联合功能训练在治疗小儿遗尿症患儿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0例遗尿症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 分别随访2月~2年, 2例复发, 2例恢复欠佳, 其余患儿均满意。结论 行为疗法联合功能训练及全面细致、正确有效的护理及尽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有利于患儿的全面康复, 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行为疗法,功能训练,小儿遗尿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达光, 王莉玲, 陈燕惠.儿童遗尿症的心理因素及其行为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7, 6.

[2]陈继英.小儿遗尿症的护理及预防[J].开卷有益 (求医问药) , 2010, 10.

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 篇6

1.1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2005-01~2009-06单纯性遗尿患儿。经查体及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30例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4~6岁7例, 7~9岁8例, 10~12岁11例, 13~15岁3例, 16岁1例;诊前发病2个月者2例, 半年~2年者8例, 3~5年者12例, 6~7年者4例, 另有4例发病时间不详。

1.2 诊断标准[1]

①5岁或5岁以上 (或智龄4岁以上) 反复不自主排尿 (日间或夜间) ;②5~6岁儿童每月至少两次遗尿, 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1次遗尿;③排除神经系统损害, 癫痫椎体疾病或药物等引起的遗尿。

2治疗方法

用益肾缩泉汤治疗。枸杞子10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桑螵蛸10g、益智仁10g、石菖蒲5g、远志5g、茯苓10g、白果10g。脾肾气虚伴有自汗气短者加党参10g、黄芪10g;脾肾阳虚伴有少腹冷胀、大便溏泻者加巴戟天10g、仙灵脾10g;小便频数或尿意不尽者加金樱子10g、鹿角片10g。剂量随年龄、体重而略有增减, 每日1剂, 水煎, 早、午各服1次。14天为1疗程, 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显效:经治疗未再遗尿;有效:遗尿次数减少, 睡眠中能叫醒排尿;无效:遗尿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0例中, 显效16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6.67%。

4体会

遗尿之证与肺、脾、肾三脏气虚有关, 肾主封藏, 膀胱所以能约束小便, 全赖于肾气开阖, 若肾阳虚, 则膀胱失约而遗尿, 脾虚则转输无权, 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遗尿。选用桑螵蛸、菟丝子、覆盆子补肾温阳、固摄精气;菖蒲、远志交通心肾以醒神;肾阳虚则脾阳失于温煦, 脾功能减退, 则精微化源缺乏, 上不充肺, 下不荣肾, 既可导致肺气亏虚, 又能加重肾阳不足, 因而在治疗上除重点温补肾阳外, 还需顾及健脾益肺, 故方中茯苓健脾, 白果敛肺气, 诸药合用则气化行, 水津输布正常, 膀胱受约而遗尿止。加党参、黄芪益气;少佐升麻升举中气, 助脾转输之能, 与牡蛎配伍升中有摄;仙灵脾、巴戟天补肾壮阳;加女贞子、何首乌补益肝肾阴血;郁金、菖蒲、远志均有芳香开窍醒神功用;为防止温肾药多助长心火, 故用郁金凉心清热开窍。

遗尿症除药物治疗外, 护理也很重要。应培养患儿按时起床, 按时排尿习惯, 切忌严词训斥, 防止患儿过度紧张。另外, 白天活动量需适量, 勿使患儿过劳。饮食方面, 注意傍晚以后, 不用流质饮食, 晚饭菜中减少盐量, 少喝水, 以减少尿量。若因局部器质性原因, 或因绕虫病引起遗尿者, 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裴琼, 李晓强, 李双利.临床疾病诊断标准丛书 (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500.

上一篇:产品层次差异下一篇:油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