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2024-09-20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精选9篇)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1

咳喘是小儿肺系疾患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疾病。中医儿科对于小儿咳喘的证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通常将其分为咳嗽、哮喘等病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未壮,故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肺系,引起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不利而咳喘。小儿咳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高。

1中医关于小儿咳喘的认识

中医认为:咳与喘是同属于肺系疾患的两种病证,但临床上常咳喘并见。中医学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脏尤娇,固表御邪功能尚弱,加之冷暖不知自调,故易为外邪所侵。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阻遏肺气,则肺失其清肃之令,气机上逆而成咳喘[1]。基于以上生理特点,小儿在发病与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征。因而小儿咳喘无论是外感之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内感于肺,还是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系,都会迅速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津失布,凝聚生痰,阻塞气道,肺气不利而出现咳嗽气逆、喘息气促、咳喘并见的这样一个特殊病理阶段[2]。临床表现多为患儿咳喘,甚至张口抬肩,鼻息粗声夹痰鸣音,咳痰;纳呆,便或溏,尿正常或频,咳喘加重时夜难卧床;舌质红,苔薄白腻,舌体胖大,舌两边有齿痕。

2中医对小儿咳喘病位、病机的认识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灵枢·五阅五使》曰:“肺病者,喘息鼻胀。”《素问·大奇论》曰:“肺之壅,喘而两月去满。”《丹溪心法·喘》云:“脏气不和,呼吸之气,不得宣畅而喘急。”《诸病源候论·上气喘息候》亦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上气喘逆,鸣息不通。”说明咳喘的病位在肺及气道,病机与肺气郁闭、失于宣降、气道不畅有关。

3小儿咳喘的临床治疗

3.1古方及加减治疗

中医临床治疗小儿咳喘在方与药的选择上,仍以传统名方药为主体,同时根据患儿的具体症候进行加减,但万变未离其宗。如运用泻白散、茅根汤加减化裁治疗小儿里热型肺炎[3]。以加味三拗汤(麻黄、北杏仁、甘草、桑白皮、浙贝母、地龙、鱼腥草、毛冬青、紫菀、金银花)治疗小儿久咳,气促伴哮鸣音加苏子、款冬花;痰多者加天竺黄、法半夏;便秘者加冬瓜仁,流涕发热者加黄芩、青天葵、薄荷。加服咳酪口服液,每日1~2支,14天为一疗程[4]。采用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黄芩治疗小儿喘息型肺炎与采用青霉素加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相似,但毒副作用小[5]。

据现代文献报道,中医治疗小儿咳喘中使用频率较高者为以下13首方剂:泻白散、麻杏石甘汤、参苏饮、华盖散、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金沸草散、小青龙汤、三拗汤、清燥救肺汤、清肺饮等。

3.2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喘憋明显者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天竺黄、丹参、葶苈子各20g,麻黄、细辛、陈皮、胆星、甘草各15g),加氧雾化吸入或口服小青龙汤加减(重用细辛,每剂3g),抗病毒静点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每天60mgkg),静点(1~2)种抗生素(常规用量),支持、对症等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6]。以小青龙汤(麻黄3g,桂枝5g,白芍7g,甘草10g,细辛1g,半夏、五味子、干姜各5g)为主,同时给予抗感染、对症止喘与退热等常规治疗,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02例,均告痊愈[7]。运用抗生素、液体疗法、镇静,同时运用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和B受体激动剂、茶碱等抗炎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部分吸氧、强心、扩血管、纠酸及综合疗法,在此基础上加用咳喘合剂,方用三拗汤加味:炙麻黄5g,苦杏仁10g,葶苈子10g(包),地龙10g,苦参6g,白前6g,生甘草5g,金荞麦10g,川芎10g,半夏6g,仙灵脾10g,每次(15~30)ml,每日3次口服,较单用西药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8]。

3.3中成药治疗

3.3.1丸剂孔繁伦[9]将人参、三七粉各30g,蛤蚧4对,紫河车2具,蜂蜜250g制成丸剂,每丸重约3g,(4~8)岁每次服1丸,(9~12)岁2丸,(13~16)岁3丸,日2次,30日为一疗程,共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68例,治愈42例,显效18例,有效8例。

3.3.2散剂滕秦云[10]用止咳散(由半夏15g,葶苈子、川贝各8g,熟大黄6g研末与竹沥(汁)6g混匀,为1包剂量)1岁以下1/3包,(1~3)岁1/2包,(3~岁)2/5包,(5~10岁1包,(10~14)岁2包,用纱布包裹,煎煮(5~10)分钟,取其煎液口服,每日2次。治疗小儿气管炎50例,治愈48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6%。冯秀兰[11]用桃花散(由石膏9g,川贝15g,朱砂3g组成)1岁以内(0.25~0.3)g/次,(2~3)岁(0.5~0,75)g,(4~5)岁1g,6岁以上(1.5~2)g,日3次。共治疗150例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3.3.3膏剂姜宁[12]用炙冬花30g,炙紫苑、苏子、桔梗、莱菔子各20g,干姜、杏仁、白芥子、白前、半夏、五味子各15g,细辛6g,水煎浓缩,加蜂蜜150g,制成“温肺膏”,治疗小儿寒饮久咳30例,(2~4)岁,每次服10ml,(4~8)岁15ml,>8岁20 ml,日4次,总有效率为86.70%。

3.3.4颗粒剂魏佑莲[13]用金银花、连翘、麻黄、杏仁等药制成“咳喘平”颗粒剂,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51例,结果10例支气管肺炎,痊愈3例,显效6例;38例急性支气管炎,痊愈9例,显效19例。

沙海文[14]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剂(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银花、连翘、知母、黄芩、板蓝根等)治疗肺热咳喘115例,与服用小儿清肺止咳片对照组比较,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

3.3.5片剂来茶云[15]用雷公藤多苷(I)片(10mg/片)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34例,按(1~1.5) mg/kg/d,分(2~3)次给药,部分患儿使用一种抗生素,与同年龄例数静滴地塞米松及二种抗生素,或用其它平喘药的对照组比较,平均治愈天数明显缩短,且治疗中无明显副作用出现。陈德明[16]用宁肺片(青黛、石膏各15g,泽兰叶、黄芩、紫菀、桔梗、柴胡、桃仁、红花、川芍、赤芍、甘草各10g,酒浸制成100片,每片0.3g(相当生药1.3g)。按0.5片/kg给药,日3次,治疗197例小儿肺炎,取得与青霉素组相当的疗效,动物试验亦证实宁肺片对改善家兔肺部的微循环,清除肺水肿,改善通气一血流比值均有显著作用。

3.3.6胶囊蔡根兴[17]用定喘宁胶囊(每粒含麻黄粉0.1g,积壳粉0.2g,大黄粉0.3g)治疗小儿咳喘74例,<1岁每次0.5粒,(1~3)岁(1~1.5)粒,(4~7)岁2粉,日3次;>7岁(2~3)粒,日4次。总有效率90.50%。李美琴[18]用云雾草、板蓝根、川贝、苏子等制成咳喘糖浆(每ml相当生药0.9g),<3岁每次10ml,(4~7)岁15 ml,>8岁20ml,日2次,5d为一疗程,共治疗小儿咳喘167例,总有效率为94.01%。

3.3.7合剂刘兴远[19]用抗感染合剂(大黄、黄芪各lg,心痛定0.5g,维生素k1g,糖适量,加水煎至1000 ml),每次口服量(1~2)ml/kg,每日(3~4)次。一般用药(5~7)d,治疗小儿重症肺炎60例,治愈58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8.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周群[20]用麻黄、杏仁、石膏、鱼腥草、甘草、蒲公英、大青叶、葶苈子、当归制成肺炎合剂(每ml相当生药1克),<1岁每次(10~15) ml,(1~2)岁(15~20) ml,>2岁30ml,日3次。治疗小儿咳嗽102例,治愈93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

3.3.8糖浆朱淑琼[21]用儿咳平糖浆(苏梗、前胡、枳壳、芥穗,桔梗、黄芩、橘红、杏仁、川贝、甘草、白芍等)治疗小儿风寒型咳嗽65例,显效14例,有效4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86.20%。周慧芝[22]等用葶苈子、大枣、地龙等制成“泻肺糖浆”治疗咳喘病80例,总有效率为96.0%。

3.3.9注射剂阎田玉[23]用当归注射液静滴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30例,与口服化痰汤比较,疗效差异显著。王仁铨[24]单用复方鱼腥草注射液(含鱼腥草、大青叶等)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53例,并与合用青、链霉素治疗组146例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3.3.10雾化吸入剂王小鹿等[25]比较了鱼腥草注射液的超声雾化吸入与肌肉注射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认为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的最佳给药途径为超声雾化吸入。须鹤英等[26]用中药炙麻黄、川贝母、鱼腥草、僵蚕、大青叶等制成的雾化吸入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160例,与用西药利多卡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雾化组对照,疗效相近。并认为中药雾化对治疗风邪闭肺型肺炎有一定优势。

3.4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喘

3.4.1耳压法治疗胡虹[27]应用中药内服配合耳压治疗小儿咳喘,在急性发病期内服麻黄、杏仁、紫苑、款冬花、紫苏子、五味子、法半夏、白术、焦山楂、槟榔、厚朴、甘草。在缓解期耳压:神门、交感、喘咳点、脾、胃、肺、大肠为主穴,耳尖、脑干为辅穴,每次取(3~5)个,两耳交替,用普通医用胶布和王不留行贴压所选穴位,每穴每天轻压2次,每次数10下,每周2次,4周为1疗程。治愈39例,咳喘症状消失,半年以上未复发,治愈率65.0%,有效率68.3%。

3.4.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王利萍[28]将黄芪+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鲜生姜汁调成膏状,制成直径为1cm,厚约为0.5cm大小的药饼,其中央放少许冰片粉,敷贴于定喘(双)、肺俞(双)、心俞(双)上,用直径为2.5cm的圆形塑料薄膜覆盖于上,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时间选在每年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上午,贴药时间一般为(3~4)h,若感觉灼热起泡则提前取下,隔10h再贴1次,治疗100例,总有效率为94%。罗予晓[29]采用中药定喘膏(自制)贴敷双侧肺俞穴,每次(12~24) h,共治疗3年。将12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时间选择在三伏、冬至当日穴位贴药(A组),时间选择在三伏穴位贴药(B组),时间选择在冬至当日(C组),不择时间(D组)。观察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计算各组总显效率、有效率,并做统计学处理,四组之间总有效率和显效率相互比较,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其中A组、B组疗效最为明显。结果表明夏季三伏贴敷能有效地预防哮喘发作和减轻临床症状与体征。

4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中医药对小儿咳喘的治疗有了大进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尚须解决。

4.1多数临床报道处在经验介绍基础上,存在疗效评定标准不一、观察例数少、治疗过程控制不严等问题,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药物疗效。

4.2大多数药物的动物实验研究甚少,中药复方发挥疗效的作用方式、途径和靶点等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效性与安全性数据少,缺乏对药物的基本了解。

4.3中药复方应用过程中,存在用量较大、味苦等问题,影响小儿服药的依从性。药物量效关系、剂型的合理选择等方面缺乏研究。

因此,今后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对其进行药学、药理、毒理、药效学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实现剂型改革,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小儿咳喘,中药,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2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治疗;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94-01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是小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惟一的症状就是慢性咳嗽。目前认为儿童哮喘有5%~6%以形式发病,其临床特点不是表现为反复喘息,而是以顽固性咳嗽为主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认为以持续的气管炎症与气道高反应为特征 。是由炎性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 释放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等引起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治疗失当则会延误病情。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确诊的2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2004年制訂的 《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1]:(1)无明显诱因持续性咳嗽达1个月以上,运动、冷空气及上呼吸道感染会诱发其加重;(2)组胺或乙酰胆碱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 抗生素和止咳药无效;(4)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胸片正常,肺通气功能正常(非咳嗽发作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00例, 其中男性58例,女性 42 例;平均年龄(7.3±5.1)岁;病程2~25个月。对照组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 平均年龄(7.2±4.9)岁; 病程2 ~28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 年龄、 症状、体征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由麻黄 金银花 苦杏仁 板蓝根 石膏 甘草瓜萎等组成)口服,一日3次,每次10~30ml(2岁以下5 ml,3-7岁10ml,8岁以上20ml)。对照组口服博尼康利片,按0.065mg/kg.,每日3次口服,症状缓解后5~7天停用。均治疗7天为 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1)咳嗽症状消失,无定时发作或偶有轻咳,但不需要用药可缓解。(2)显效:咳嗽仍有定时发作,但较以往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3)有效:咳嗽仍有定时发作,但次数减少,症状减轻。(4)无效:咳嗽症状及发作次数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100例,临床治愈43例,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100例,临床治愈19例,显效33例,有效21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10.98,p<0.01)。

2.2 两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91例,随访89例,1年后复发11例,复发率为12.36%;对照组有效率73例,随访68例,结果1年后复发31例,复发率为45.59%,明显高于治疗组(x2=21.72,p<0.0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以致邪郁于肺。肺喜润恶燥,燥邪最易伤肺,肺失濡润,肺气不宣,上逆则咳。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以长期咳嗽为主症,属祖国医学咳嗽之久咳的范畴,由于缺乏典型的哮喘症状,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不佳,而为中医发挥辨证优势提供了机会,故研究中药治疗该病是中医科临床的重要课题;该病因是痰饮留伏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气候变化、接触异物、剧烈运动为主要外因;发病机理主要在于痰饮内伏,遇到诱因触动伏饮而发,痰气交结,阻塞气道所致,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以黄芩、板篮根清热解毒,瓜蒌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作用。同时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诸药物分别具有良好的抗过敏,解痉,扩张支气管,平喘,镇咳等作用;诸药合用能减轻气道高反应性,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气道狭窄阻塞程度,改善微循环,提高肺通气功能和调节免疫力,从而达到止咳的目的。此亦正切中咳嗽变异性哮喘现代医学之病因病机,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控制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S].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4

中医治疗小儿咳喘型肺炎临床体会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均为住院病例, 其中男27例, 女16例;年龄6个月至1岁11例, 1~3岁30例, 3~5岁2例, 其中1~3岁小儿发病较多, 占69.77%;患儿肺部摄片见有炎性阴影。经西医抗炎、解痉等对症处理后, 虽病情有所缓解, 但仍表现为发热不退、咳嗽、气喘等症。

1.2 治疗方法

予中药基本方:炙麻黄5 g, 生石膏12 g, 杏仁10 g, 黄芩、浙贝母、丹参各10 g, 苏子、僵蚕6 g, 全蝎3 g, 鱼腥草15 g, 蜈蚣1/2条, 甘草3 g。①肝火偏胜:面赤唇红、日赤口干、躁动不安加用黛蛤散、栀子以清泄肝火。②肝失疏泄:夜卧不宁、躁动加用钩藤、蝉衣平肝疏风。③肝逆横脾:腹胀纳差、夜卧齿介 齿加用柴胡、白芍、白术、山楂、枳壳以疏肝健脾。④肝阳上逆, 升降失调:咳喘阵发, 甚则目赤流泪、躁动不宁加用白芍、五味子、乌梅、旋复花以敛肝降逆。⑤肝阴受损, 脾阴不足:咳而无痰、面赤唇红、饥不欲食、夜卧易惊、舌红无苔加用麦味地黄丸以滋养肝肾。上药1剂/d。1岁以下水煎取药汁100 ml, 1岁以上煎药汁150 ml, 均少量多次频服。

1.3 疗效标准

痊愈:热退, 咳喘停止, 肺部啰音消失;有效:热退, 轻咳喘止, 肺部体征明显改善, 肺部少许干啰音;无效:用中药1周后, 咳喘未见改善, 肺部仍有啰音。

2结果

本组43例, 痊愈37例 (86.00%) , 好转4例 (9.30%) , 无效2例 (4.65%) 。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情况:经服中药2~5 d热退者37例, 5 d以上热退者4例;咳嗽3~7 d消失者34例, 7 d以上消失者7例, 其中最快者3 d, 最慢者9 d;气喘3~6 d消失者32例, 7 d以上消失者9例, 气喘消失最快者3 d, 最慢者8 d;肺部干湿罗音4~7 d消失者35例, 7 d以上消失者6例, 肺部体征消失最快者4 d, 最慢者为9 d。无效中1例服中药困难, 有呕吐现象, 未能坚持;另1例兼有慢性腹泻, 形体消瘦。

3讨论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4

【关键词】 伤寒论;张仲景;哮喘;方剂;经方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45-02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圣书”。它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1]。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笔者作为一名儿科医师,临床所见小儿外感病发病最高,这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密不可分。而咳、喘则是小儿外感病中的常见病证,笔者就将临床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小儿咳喘的部分体会简述如下。

小儿咳、喘多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甚则肺气郁闭所引起,病位在肺。可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身疼痛等症状,属《伤寒论》之太阳病范畴[2]。据临床辨证之寒热不同,笔者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进行治疗。

1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此2条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3]。其病机为肺主气而司呼吸,邪热壅肺,宣降失司,故见喘逆;肺合皮毛,热壅于肺,热迫津泄,则有汗出。其“无大热者”,是谓表无大热,而里热壅盛。因此,本证重点在于肺热壅盛[4]。该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辛寒直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石膏用量倍重于麻黄,可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又能外透肌表;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协同麻黄更增平喘之效;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宣肺清热,降逆平喘[5]。

典型病例:张某,男,3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经治疗后发热止,鼻塞流涕消失,但咳嗽加重,开始有少许痰,无盗汗及腹泻,咳嗽每天3~5次。证见咳嗽明显,痰多色黄,黏稠难咯,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胸片:两肺纹理粗,心界正常。血常规:红细胞:6.0×1012/L,血色素:135g/L,白细胞:19.3×109/L,中性粒细胞:77%,淋巴细胞:21%。尿常规:正常;大便常规:正常。诊断:支气管炎。治疗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3g,杏仁6g,石膏20g,紫菀9g,款冬花6g,甘草4g,3剂,水煎服。一剂后,病大减,二剂后无咳而愈。

[JP+1]笔者在临床应用时体会到,只要有肺热壅盛,就可应用该方,且收效明显,不必拘泥于一定有气喘的表现。如患儿咳声重浊,有黄痰(或有痰声),苔黄,脉数(指纹紫滞),此时患儿无喘息的表现,仍可用麻杏石甘汤。而在方药的应用上,笔者吸取儿科名医的经验,经过临床的摸索,认为可根据临证病人的情况予以加减。如平素体虚,以及未满周岁的小儿,服用方药后常出现汗多,甚至一日需多次更换衣衫的情况,此时可将方中麻黄改为炙麻黄,后者较前者发汗力弱,但宣肺平喘之功仍佳。而对于一些平素脾胃虚弱的患儿,进食稍凉则出现腹泻,甚至一日多次解水样便,此时可将石膏改为滑石清热,石膏清热从大肠走,而滑石清热从小便利。因此可减轻患儿出现腹泻的不良反应。另外对于方中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也有多位医家认为不必拘泥于书中所说,可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调节,笔者认为这也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因人论治的精髓。[JP]

2 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两条均为上焦素有停饮,外感内伤,水津不布,痰饮内生,又风寒不解,外寒里饮相搏,壅滞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喘[6]。该方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祛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典型病例:王某,男,5个月,因“反复咳嗽、喘息1个月”就诊。1个月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咳嗽、喘息,体温36.5℃,脉搏126 次/分,呼吸39 次/分,体重8 kg。证见鼻塞清涕,咳嗽痰鸣,口干喜饮,大便干燥,舌红。治以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细辛各3g、白芍、五味子、法半夏各6g,紫苏子、白芥子、黄芩、地龙、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各15g,三七、丹参各10g,黄芪20g,水煎服,分多次少量服用,治疗月余,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发作。

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认为该证病机为外有伤寒,内有水饮,临床辨证准确,用之无不效验。在临床运用中,如外寒不著,或由寒饮化热的现象,可减少细辛的用量,同时干姜温中力强,在这种情况运用恐加重外寒化热的情况,临床常表现为患儿咽喉红肿疼痛,因此笔者在临床时将干姜改为生姜可避免温中助热力过强,同时可起到辛温解表散寒的作用,也收到满意效果。另外,笔者所在科室根据《伤寒论》理论,结合名老中医经验,制定协定处方就是以小青龙汤为基础方,加用温阳补肾药物而成,应用于寒性哮喘发作,哮喘患儿感寒后出现咳嗽,尚未喘息时,以及哮喘缓解期均有良好效果。

3 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7]。”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内有郁热,证属表寒里热,表里俱实。治以表里双解,重在解表,兼以清热[8]。该方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另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麻黄发汗、外散风寒,石膏清郁闭之里热;重用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以滋汗源[9]。

典型病例:吴某,男,5岁,患儿反复感冒咳嗽2年余,近一周因发热、咳嗽、气喘入院,证见咳喘痰多,痰白粘稠,腹胀腹痛,积滞。查体:体温37℃,P 100次/min,R 35次/min,两肺哮鸣音,呼气延长,三凹征明显,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方用大青龙汤加减:麻黄3g,桂枝3g,炙甘草3g,杏仁3g,生姜3片,大枣5枚,石膏10g,一剂,加水煎取150ml,分次温服,得汗乃止。4剂后,咳喘明显缓解,调理而愈。

此证在广东地区比较常见,夏日里天气炎热,本应多见热证,但常有患儿大汗后进入空调房间而感寒,致风寒束表,又内有里热。冬季天气干燥,进食煎炸肥腻食物使郁热内生,不慎外感风寒遂成此证。临床常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气喘,但咳痰色黄,苔黄厚。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需注意本方为发汗峻剂,适用于表里俱实之证。如非此证,表里虚证者,断不能用之。特别是治疗小儿疾病,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旦过汗,损伤正气,难于调养恢复,且易出现虚证。因此在临床上辨证尤为重要。对年幼小儿慎用,多用于体质健壮之年长儿。

以上只是笔者学习、应用《伤寒论》的一点体会。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感受到《伤寒论》的魅力,它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有关的理、法、方、药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努力学习继承发扬《伤寒论》的精髓是我们新一代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将《伤寒论》的精华应用于临床,探索运用经方,不失为发展中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4.

[2]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8):503-505.

[3]冯冰虹,赵宇红,黄建华.桑白皮的有效成分筛选及其药理学研究[J].中药材,2004,27(3):272-274.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1):3-12.

[5]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 支气管哮喘的雾化吸入治疗[J]. 上海医药,2009,30(4):45-46.

[6]Belvisi MG, Hele DJ. soft steroids:a new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irways disease[J]. Puhn pharmacol Ther,2006,32(3):321.

[7]杨鹏举,杨延巍整理. 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25.

[8]程应旄. 伤寒论后条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79.

[9]杨世民整理. 伤寒贯珠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8.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5

小儿咳喘好发于冬春季节, 且四季可见, 临床以咳、喘、痰、呼吸困难为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病。笔者自拟定喘方治疗小儿咳喘61例,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均为咳喘实证, 其中男36例, 女25例;年龄6个月至5岁;初次发病者12例, 复发者49例。全部病例均有咳嗽, 气喘, 喉中痰鸣, 呼吸困难, 动则自汗出, 平素易感冒, 饮食时多时少等表现;肺部听诊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湿啰音;X线胸部透视见肺门阴影不同程度增深, 肺纹理增粗。中医分为三型。①风塞闭肺型 (26例) :症见恶寒, 鼻流清涕, 喷嚏, 呛咳气急, 喉中痰声漉漉, 口不渴, 痰白而稀, 指纹青, 舌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浮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散在痰鸣音;X线胸透提示双肺门阴影略增深, 肺纹理增粗;②风热闭肺型 (21例) :症见低热微汗, T37℃左右, 咽部轻度充血, 咳嗽气促, 口渴烦躁, 哭闹不休, 小便黄少, 大便不畅, 指纹紫, 舌红苔黄, 脉浮数;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干啰音;X线胸透提示肺门阴影增深, 肺纹理略增粗;③痰热闭肺型 (14例) :症见发热, T37℃~39℃, 面色潮红, 呼吸气促, 喉中痰涌, 口渴, 拒食, 大便干, 小便黄, 指纹紫滞, 舌红苔黄腻而燥, 脉滑数;听诊肺部呼吸音粗, 可闻及痰鸣者或哮鸣音;X线胸透提示双肺门阴影增深, 肺纹理增粗或有少量点片状阴影。

1.2 治疗方法

予自拟定喘方, 药物组成为炙麻黄3~6 g, 杏仁3~6 g, 地龙6~12 g, 蝉衣3~6 g, 细辛1~3 g, 甘草3~5 g。风寒闭肺型加荆芥、防风、苏子、陈皮、干姜, 痰多者加莱菔子、半夏;咳甚者加白前、紫菀。风热闭肺型加金银花、薄荷、荆芥、竹叶, 重证加生石膏。痰热闭肺型加桑白皮、地骨皮、鱼腥草、川贝母、黄芩, 热盛伤津者加沙参、石斛、芦根。以上药物剂量视患儿体质、年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每日1剂, 水煎取汁日服3次。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X线检查肺部病灶吸收, 血象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 肺部啰音减少;X线检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或恶化者。

2 结果

本组61例, 痊愈48例占78.7%, 好转12例占19.7%, 无效l例 (早产儿) 占1.6%, 总有效率98.4%。最少服药3剂, 最多服药l5剂, 一般6剂左右症状基本缓解。

3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各脏腑功能发育未完善, 抵抗疾病能力较差, 故易于发病, 且传变迅速;但其脏气清灵, 合理用药亦易趋康复。定喘方就是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而拟定, 方中炙麻黄、杏仁宣肺平喘;地龙、蝉衣解痉通络;细辛通十二经脉, 激发脏气;甘草调和诸药。临证视其痰、热兼夹之异而化裁, 则收效佳良。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确诊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为上呼吸道感染后2~3天出现持续性干咳、呼气性喘鸣, 没有呼吸窘迫和青紫等高危症状;安静时呼吸频率<6 0次/分, P a O2>7.3 3 k P a (55mmHg) 。所有病例排除早产低体重儿, 无青紫和呼吸暂停史, 无重症喘息病史, 无明显合并症和并发症。

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条件的患儿共148例, 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组 (观察组) 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各74例。观察组男36例, 女38例;对照组男37例, 女37例。两组年龄分布见表1。由表1可见, 两组年龄分布差别不大。总体上,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相似。

1.3 治疗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超声雾化吸入,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能量支持等, 同时给予抗病毒、抗炎等综合性治疗措施。观察组加用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山东孔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岁以下每次5ml, 3~4岁每次7.5ml, 5~7岁每次10ml, 每日3~4次。两组治疗4~12d。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2 结果

观察组74例, 治疗6d时痊愈69例 (9 3.2%) , 余5例 (6.8%) 症状均有好转, 治疗8~1 2 d痊愈;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74例, 治疗6d时痊愈28例 (37.8%) , 余46例 (62.2%) 症状均有好转, 治疗8~12d痊愈;出现药物不良反应34例 (45.9%) 。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3讨论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此病常见于2岁以下小儿, 多数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 (R S V) 是本病最常见的病原体。其特点是广泛毛细支气管炎症和渗出、黏膜水肿, 最终导致气道狭窄而致喘憋和低氧血症。

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有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麻黄解痉平喘, 石膏退热, 苦杏仁、瓜蒌、甘草祛咳化痰, 板蓝根、金银花清热解毒。有宣肺、清热、止咳、平喘、祛痰的功效, 适用于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常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无特效治疗方案。我们采用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加常规治疗的方法,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虽然两组病例最终均治愈, 但加用了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的患儿疗程明显短于未加用患儿, 且前者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而后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5.9%。笔者分析, 后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可能与其应用抗生素的时间过长有关。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7

关键词:豆腐汤,小儿咳喘病,治疗

小儿咳喘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尤以冬春二季为多, 3岁以下小儿更易发生。本文将“咳嗽”、“肺炎喘嗽”中相类似的病例并为一个范畴, 全部予以口服药物治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

患儿年龄均为5岁以下, 男婴51例, 女婴31例。全部来源于我科门诊及住院部, 时间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

全部患儿均具有发热、咳嗽、气喘等症状, 舌质淡红或红, 苔白或微黄, 腻或厚腻, 脉浮滑。双侧指纹淡红或淡紫, 在风关。体检:T 37.5~39.5℃。浅表淋巴结在颌下、颈部均可触及。咽部轻、中度充血。肺部听诊可有干、湿性啰音。查血象WBC:4.0~15.0×109/L, 以淋巴细胞为主。X线检查示:双肺纹增粗、紊乱, 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等。

1.2治疗方法

1.2.1 自拟豆腐汤的组成

麻黄3g, 杏仁3g, 甘草3g 与豆腐同放在碗中, 置于煮饭锅中, 饭熟药好, 予患儿吃豆腐及药汁。根据患儿病情可适当加减陈皮、法夏、橘红、贝母等, 1剂/d。患儿血象高者给予口服抗生素。高热者给予口服退热剂如护彤、百服咛等。

1.2.2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 体征消失, 复查血象正常, X线复查正常;好转:症状好转, 体征好转, 辅助检查改善;无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好转。

1.2.3 治疗结果

平均给药时间3.6d。显效者低于3d, 共有49例;好转者给药时间低于5d, 共23例;其余10例加用静脉输液及相应治疗而愈。

2典型病例

罗某某, 男, 3岁, 因发热、咳嗽2d于2009年1月17日就诊。体检见T 38.5℃, P 106次/分, R 28次/分, W 15Kg。急性病容, 呼吸急促, 时闻咳嗽, 咳声重浊, 夹以痰鸣。咽红, 颌下淋巴结可触及2枚, 约1×1cm大小。双肺满布哮鸣音, 双肺底可闻少许湿啰音。心音可, 未闻杂音。腹 (-) 。全身未见浮肿。舌质淡红, 苔薄白, 双侧指纹淡红, 在风关。查血象WBC 11.5×109/L, N 71%, L 20%。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即予豆腐汤3副, 如法服用。羟氨苄青霉素冲剂0.125mg口服, tid。第2天复诊, 发热已退, 咳嗽好转, 双肺罗音明显减少;第3天, 仅闻少许干啰音, 症状全部消失;第4天, 复查血象正常, 胸透未示异常, 痊愈。

3讨论

本组病例全系小儿, 且均符合“咳喘”病特点, 西医一般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因为小儿头皮针操作难度较大, 故以口服药为主治疗。本地区豆腐系用石膏制作, 小儿用药量少, 故以豆腐代替石膏, 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来治疗上述风热表证。

现代研究表明, 本方主要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因此, 笔者认为“豆腐汤”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豆腐汤”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值得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4-56.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136例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68例;其中男39例, 女29例, 年龄最大者11岁, 最小者8月, 对照组68例, 年龄最大者12岁, 最小者7月, 以上病例均以咳嗽, 喘鸣为主, 部分病例伴发热, 流涕, 纳差等;均排除肺结核, 肺癌, 以及心脏所导致的喘咳,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性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给予麻杏三子二陈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炙麻黄2~6g, 杏仁3~8g, 紫苏子5~10g, 莱菔子5~10g, 白芥子5~10g, 茯苓3~8g, 法半夏3~8g, 枇杷叶3~6g, 甘草3~6g, (剂量随年龄大小选择) 。加减:痰湿咳喘予上方为主治疗, 痰热咳喘加生石膏, 黄芩, 桔梗, 久咳加虫退, 僵蚕, 兼有风热表证者加芦根, 薄荷, 兼风寒表证加防风, 荆芥, 纳差食积加枳壳, 神曲, 焦楂;每日1剂, 水煎2次, 合并分早, 中, 晚3次服用, 7d为1个疗程。 (2) 对照组: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点滴, 每日50~100mg/d, 常规给药, 7d为1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1]。治愈:咳喘症状及临床体征消失;显效:咳喘症状明显减轻, 痰量减少;无效:咳喘症状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 1岁3月, 于2012年2月11日因|“咳喘5天”初诊, 患儿5天前, 因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 喘促, 喉中痰鸣, 鼻流清涕, 纳食差, 在外经西医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故到本科就诊。症见:阵发性咳嗽, 喘促, 喉中痰鸣, 鼻流清涕, 纳食差, 眠欠佳, 舌质淡, 苔白厚, 指纹青过风关。查体:T 36.7℃, P 120次/分, R 32次/分, W 12kg, 患儿体型偏胖, 喘促状, 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痰鸣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 胸片示:支气管炎;证属:痰湿蕴肺。方用麻杏三子二陈汤加减:炙麻黄2g, 杏仁5g, 紫苏子5g, 莱菔子5g, 白芥子5g, 茯苓5g, 法半夏3g, 枇杷叶4g, 陈皮4g, 焦楂6g, 甘草3g, 3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药后, 其母诉患儿喘促明显减轻, 少咳, 进食有所增加, 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 上方加浙贝3g, 再投2剂, 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4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 为雅阴雅阳之体, 易于感受外邪, 内伤饮食, 致肺失清宣肃降, 肺气上逆, 加之食积停于体内, 伤脾则痰湿生, 故发喘咳, 小儿多虚, 故临床多以痰湿咳喘为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具有平喘, 镇咳, 祛痰, 抗变态反应, 抗炎等作用[2], 故为君药, 佐以杏仁降气平喘,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宣肺化痰, 降气消食, 所谓“脾为生痰之源”,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 盖因伤于肺气, 动于脾湿”等, 说明多痰之症多重在脾, 脾失健运, 津停化痰, 故加入健脾化湿之二陈汤茯苓, 法半夏, 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全方共奏宣肺平喘, 健脾理气化痰之功。

摘要:目的 观察麻杏三子二陈汤治疗小儿咳喘的疗效。方法 将13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以麻杏三子二陈汤治疗, 对照组以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点滴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麻杏三子二陈汤治疗小儿咳喘疗效显著, 且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关键词:麻杏三子二陈汤,小儿喘咳,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1994.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发作患儿共112例, 诊断符合2003年我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修订的儿童哮喘和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儿均有反复的喘息、气促、发绀、咳嗽, 有部分年龄大于5岁的病例主诉伴有胸闷, 双肺听诊闻及不同程度的哮鸣音。所有患儿无呼吸道发育畸形, 无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将以上病例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56例, 男38例, 女18例, 对照组56例, 男30例, 女2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口服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布地奈德混悬液剂量:0.5~1mg, 每天2次, 雾化吸入。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剂量为:开水冲服, 三周岁以下3g/次, 3次/d;三周岁以上6g/次, 4次/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每组均连用药物10天后观察疗效。我们主要观察喘息、发绀、咳嗽、肺部哮鸣音消失的时间。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咳嗽、喘息、发绀等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 无意识障碍, 无低氧血症。有效: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体征减轻, 意识清楚, 低氧血症由中度转为轻度或重度转为中度。无效: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体征无改善, 意识障碍, 低氧血症无改善或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持续时间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指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n (%)

3 讨论

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统计表明, 1990年为1.09%, 2000年递增至1.97%, 2010年上升至3.01%[3]。在2013年5月12日的海南省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会议上, 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唐素萍指出哮喘是当今世界医疗难题之一, 在欧洲仅有5%的患者达到哮喘的控制, 而在我们国内研究资料尚欠缺。因此, 我们必须对哮喘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疾病痛苦与家庭负担。全球哮喘防治倡议 (GINA) 2013年修正版定义特别指出哮喘是炎症细胞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该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有关, 气道高反应可以导致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症状。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目标是尽快解除气道阻塞和低氧血症。哮喘急性发作的首要治疗方案中我们应选用起效快、安全性较高的控制哮喘药物, 并早期使用激素。激素是一种副作用较大的药物, 长期全身使用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高血压、免疫力降低等并发症, 而局部应用可大大减轻以上副作用。布地奈德是激素类药物之一, 目前多主张局部气道雾化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机制是通过雾化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气道靶细胞, 起到持久抗炎的效果。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是一种中成药制剂, 成分包括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知母、黄芩、板蓝根、麦冬、鱼腥草等, 它基础方为“麻杏石甘汤”和“白虎汤”, 加双黄连、板蓝根、鱼腥草相配伍, 具有清热解毒、抑菌、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 近年已有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报道[4], 并取得确切疗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口服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意义不仅在于中西医相结合, 还起到减少使用抗菌素, 从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其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6-272.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7.

[3]唐素萍.儿童哮喘的控制与管理[C]//海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会议汇编, 2013:20.

上一篇:在线校验技术下一篇:格兰免耕精量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