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共8篇)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篇1
小儿心力衰竭是常见的临床儿科急症, 对儿童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危害。胎儿期即可诱发该病, 婴儿期发病率高于儿童期。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重症肺炎、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是引起婴儿期心衰的主要原因[1]。心肌病和风湿热是引起儿童期心衰的主要原因, 其中慢性瓣膜病、急性心脏炎或心肌炎是风湿热诱发心衰的主要病变[2]。心律失常、感染、钠摄入量过多、贫血等也易诱发心衰[3]。由于该病病情变化快, 且复杂、严重, 应做好及时救治, 预防和控制病情恶化, 避免造成不良后果[4]。为探讨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急救治疗方法和效果, 现搜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接收的小儿重症心力衰竭58例患儿, 对其综合急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该院接收的小儿重症心力衰竭58例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患儿和女患儿分别是16例、13例, 共29例, 平均年龄是 (4.36±1.05) 岁, 年龄范围是6个月~10岁, 其中重症肺炎10例, 心肌疾病6例, 先天性心脏病13例。实验组中男患儿和女患儿分别是17例、12例, 共29例, 平均年龄是 (4.29±1.12) 岁, 年龄范围是6个月~11岁, 其中重症肺炎11例, 心肌疾病5例, 先天性心脏病13例。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基础急救, 给予实验组综合急救。基础急救治疗中仅对患儿应用药物, 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同实验组。
综合急救方法如下: (1) 病因治疗。仔细向家属询问患儿疾病史, 初步确定疾病诱因, 针对可消除的诱因进行根治, 无法根治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病情。针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手术根治。针对严重贫血引起的心衰, 应对患儿输红细胞。针对感染引起的心衰, 应对患儿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针对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衰, 应对患儿应用相应药物, 或进行电学治疗。对于急性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 应对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 一般治疗。 (1) 患儿应尽量保持安静, 预防躁动。对于躁动、吵闹患儿, 应用苯巴比妥。治闲灵 (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 国药准字H22025189) , 2~3次/d, 1~2片/次。 (2) 协助患儿选择正确体位。对于婴幼儿, 协助其选择斜坡卧位, 并抬高上身, 抬高角度为20°~30°, 使用支撑物垫于患儿臀部, 促使膈肌下降, 保证呼吸顺畅, 减轻患儿心脏负荷, 减少机体静脉回流。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 协助其选择坐位、半坐卧位、伏桌位等。 (3) 积极祛痰。给予患儿翻身拍背, 并应用祛痰剂或雾化吸入, 促使痰液排出, 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及时清除。雾化吸入药物选择盐酸氨溴索,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080296, 包装规格15mg/2 m L) 。 (4) 加强病情监测。对患儿心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 定期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水肿、皮肤黏膜、血压、尿量等。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气促、烦躁不安、咳嗽、肺部湿罗音等时, 且体温升高, 达38.5℃, 应对其进行积极治疗。 (3) 药物治疗。药物选择洋地黄类、B-受体激动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1) 洋地黄药物选择地高辛。地高辛片 (国药准字H31020678, 包装规格为250 ug) , 给予患儿口服, 根据患儿年龄确定维持剂量。早产儿维持剂量为5 ug/ (kg·d) , 足月新生儿维持剂量为8~10 ug/ (kg·d) , <2岁患儿维持剂量为8~10 ug/ (kg·d) , >2岁患儿维持剂量为8~10 ug/ (kg·d) , 最大剂量为0.025 mg/d。使用地高辛期间, 应对患儿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观察心衰改善情况, 对使用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2) β-受体激动剂选择多巴胺。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国药准字H42022492, 包装规格20 mg∶2m L) , 静脉注射, 使用剂量为5~10μg/ (kg·min) 。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儿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等。 (3) 利尿剂选择呋塞米。呋塞米片 (国药准字H11020844, 包装规格20 mg) , 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 每次使用剂量为0.5~1 mg/kg, 3次/d。 (4) 血管扩张剂选择酚妥拉明。注射用甲磺酸酚妥拉明 (国药准字H10890046, 包装规格10 mg) , 取0.07~0.1 mg/ (kg·min) 酚妥拉明溶于5%葡萄糖中, 充分稀释后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 (5)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选择米力农。由于该药物可导致患儿出现室性心律紊乱, 必须限制应用。可应用于洋地黄、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治疗无效的患儿。乳酸米力农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1231749, 包装规格5 m L:5 mg) , 首次使用剂量是25 ug/ (kg·min) , 并保证在10 min内静注完成。维持剂量是0.25~0.5 ug/kg, 对患儿进行持续滴注。
治疗前和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律、左心室射血分数进行监测, 并对比。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急救治疗效果。
1.3 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治疗前, 两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治疗后, 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但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小儿心力衰竭按照不同受累部位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竭, 按照起病急缓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按照心输出量不同可分为低输出量和高输出量衰竭, 按照心脏舒张或收缩功能不同损伤可分为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衰竭, 以低输出量慢性收缩性心衰较为常见[5]。该病可引起心脏功能减退、交感神经兴奋、肺循环瘀血和体循环静脉瘀血, 患儿表现为心动过速、多汗、末梢循环障碍、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湿性啰音、呼吸困难和肝脏肿大等[6]。该病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并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必须加强重视, 积极治疗。急救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关键, 对缓解病情、维护衰竭心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传统基础急救以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 随着急救治疗的不断发展及完善, 逐渐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重症救治的急救方案,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综合急救治疗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等优点。国内相关研究显示[8], 对该病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治疗, 可以迅速改善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律, 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 疗效较好。在该研究中, 给予对照组基础急救, 仅应用药物治疗, 给予实验组综合急救。结果显示, 实验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 (41±5) mm下降至 (31±5) mm, 心律由 (185±20) 次/min下降至 (115±9) 次/min, 左心室射血分数由 (42±13) %增加至 (71±11) %, 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提示综合急救对快速改善指标具有较大意义。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是79.31%,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是93.10%, 实验组较高, 提示综合急救治疗效果显著。该结果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 提示综合急救治疗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急救治疗效果确切, 治疗有效率较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冉建瑜.米力农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17) :58-59.
[2]潘治涛, 王蕾, 李元驰.磷酸肌酸在小儿心力衰竭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6 (21) :65-66.
[3]赫羽.小儿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 2012, 31 (15) :85-86.
[4]闵晓兰.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13 (13) :66-67.
[5]钱永如.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急救治疗[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3, 17 (17) :72-73.
[6]梁道喜, 邵秀敏, 陈琼, 等.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21 (19) :43-44.
[7]谢丽圣.62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10 (9) :40-41.
[8]杨清波, 付瑶, 张高坤.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20例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11 (10) :59-60.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 篇2
(广西梧州市桂东人民医院内一科广西梧州543001)【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以神经内激素分泌过度活跃、心脏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症[1]。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高死亡率、高医疗花费的特点,目前在国内外极为常见。据调查。全世界心力衰竭患者每年新增近100万,患者人数仅占同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0%,病死率却高达40%。针对这种现状,如何改善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已成为当今时代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着卓越的成就,有效的改了善患者症状和长期预后[2],但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还存在缺陷与不足,随着临床实验的深入开展,将研制新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并在临床得到推广与应用。【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治疗现状;心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14-02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脏功能异常,心脏泵血不能满足于身体各个组织器官而引发的常见的临床疾病[3]。患者常见症状为疲劳气短,精神萎靡,甚至卧床不起等 。此类疾病是一类慢性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引发全身的疾病,死亡率较高[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热量的摄入量也随之增高,加之人们生活节奏快速化,缺乏时间锻炼,高血压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逐年增加,而且也开始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心力衰竭成为当今时代极具挑战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研制出了很多药物能有效延长并挽救患者生命,但临床治疗仍然有许多待以解决的问题,患者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5]。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依然是医疗领域广泛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为了研究治疗慢性严重心衰的新方法,早日为患者带来福音,医务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现状,着重介绍已投入使用和正在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药物,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神经激素抑制药物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的转化,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心室功能的目的[6]。ACEI明显缓解了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使用该药物若干个疗程后,患者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ACEI作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必须坚持长期足量服用,药剂用量应从小剂量增加至合理剂量。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交感神经等神经激素的活跃度,调节心肌功能,减慢心率,改善心肌舒张[7]。经1000名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调查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有效减少了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或者有不良反应者除外,如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高度传导阻滞的患者禁忌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在早期小剂量使用,每2—8周调整一次,直至合理剂量为止[8]。患者应坚持长期服用,否则可能造成心率反跳甚至意外身亡。 3 醛固酮(ALD)受体阻滞剂:醛固酮(ALD)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在于保持血浆水平的稳定,预防醛固酮逃逸,进而抑制醛固酮对人体的有害作用[9]。运用大白鼠进行实验发现,依普利酮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高度选择性,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病白鼠的心肌重构症状,还可以降低血压,保护靶器官。4 正性肌力药物:正性肌力药物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心肌充血症状,促使心脏供血平衡。目前临床研制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钙传统正性药物的离子增敏剂左西孟多,临床证实了左西孟多可提高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改善中期预后[10]。专家建议小剂量使用。但是正性肌力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证据来证明。5 强心剂:强心剂的作用是强效减轻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强心剂药物应短期使用,且用于重度心力衰竭和较难根治的心力衰竭,对于轻度和中度患者来说,连续服用强心剂没有必要,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11]。洋地黄制剂是一种常见的强心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同时使用时可控制神经活动过于频繁和心室的过度活跃,补充了地高辛在这方面的不足。目前,新研制出的强心剂有钙增敏剂等[12]。6 利尿剂:利尿剂的作用在于短期内迅速减轻肺水肿和外周水肿,较其他药物来说反应更为迅速。但是在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疾病时,应恰当使用。药物剂量过小,可导致心衰患者的尿潴留,此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就有较高风险[13];但是。药剂量过大,会使血容量不足,此时使用血管扩张剂会具有引发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危险。临床应用应从小剂量逐渐增大,直至合理的剂量。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应使用小剂量药物。7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患者心室血液流动。但是血管扩张剂仅具有短期疗效,至于长期作用还在进一步证实中。血管扩张剂可对中度以上患者使用,能够利尿、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松弛平滑肌、防止心脏增殖、防止肝脏纤维化[14]。8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作用在于降低胆固醇、增加体内NO,达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斑块炎症、阻断组织因子释放、将高凝状态转化为正常的目的,也有效的降低蛋白酶的含量,阻止血小板内性血栓沉积[15]。他汀类药物药物的使用可抑制粥样斑块形成,促使斑块更具稳定性。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心肌凋亡,促进新生血管生成。9 非常规药物:目前有很多非常规药物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如加压素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血液黏稠度调节剂、生长激素、免疫球蛋白、山梨糖醇、激素替代疗法、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溶液、5-单硝酸异山梨糖醇、胍乙啶等[16]。这些药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二、促进生物合成代谢的药物 1 生长激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神经分泌功能紊乱。生长激素可有效调控机体蛋白合成和心腔扩张的发生。研究发现生长激素可使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改善,缩小心腔,防止心室壁增厚,达到减轻心室重构的目的[17]。实践证明,使用生长激素后,患者运动耐力和心脏功能明显改善,证明了生长激素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机制之一。2雄激素:一般来说,男性血浆内睾酮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然而很多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会随着睾酮的减少而增加。因此增加男性血浆内睾酮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补充雄激素可以增厚骨骼肌、增加肌张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平衡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机制、抑制神经激素细胞因子复活,从而达到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目的[18]。此外雄激素对增强患者免疫力,增强抗炎能力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增加雄激素辅助治疗心力衰竭还有待临床大量实验加以认证。3促红细胞生长素: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主要是改善心脏灌注、减少炎症因子、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心脏[19]。所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药物。目前临床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作出小范围实验,证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提高患者血红蛋白、运动耐量有明显作用[20]。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尽管实验样本较少,但结果让人惊喜。三、小结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能够造成心脏疾病,也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目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方式多样,药物繁多,大部分的药物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有效的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很多新的药品正在研发阶段,有待于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会有更多合理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1]李诗阳,邢柏,曾琦,等. 急诊应用硝普钠治疗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急诊杂志,2008,9( 1) :48[2]贺治青,吴宗贵.充血性心衰竭药物治疗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6,33:16-17.[3]胡友勇,李隆贵,赵国喜,等.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J].临心血管病杂志,2001,17:10.[4]陈倩,李小鹰.雄激素治疗心力衰竭新策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4,6:136.[5]李小鹰.雄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J].中国循环杂志, 2002, 17:317-319.[6]单亮.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4):63-64.[7]张莉莉.华新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2):158-160.[8]刘建民,张忠群,闫振界.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8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2,17(3):20-21[9]张瑞华,焦增绵,马丽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7):440-441.[10]孔庆福,宋树芝,谢学英,等.中医辨证施治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7):513-515.[11]李金荣,蓝海.蕲蛇酶辅助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30例疗效观察[J].内科,2008,3(3):335-337.[12]刘治全.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利尿剂[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5):319-320.[13]李剑,李勇.新型袢利尿剂托拉塞米治疗心衰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4):267-269.[14]刘关松.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J].安庆医学,2007,28(1):51-52.[1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16]殷晓伟,杨庭树.抗神经内分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5):734-738.[17]曲静伟,洪中立.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2):86-92.[18]俞金康.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1[19]陶则伟,黄元伟.心衰学说的发展与防治.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1):67[20]苏定冯,缪朝玉,王永铭主编.药理学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123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儿7 4
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用药不同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40例, 男24例, 女16例;年龄2个月至1 0岁;先天性心脏病1 0例 (2 5.0%) , 重症肺炎1 8例 (45.0%) , 支气管哮喘6例 (15.0%) , 病毒性心肌炎6例 (1 5.0%) ;病程2~6 d。对照组3 4例, 其中男2 0例, 女1 4例;年龄2.5个月至1 0.6岁;先天性心脏病9例 (2 6.5%) , 重症肺炎1 6例 (4 7.1%) , 支气管哮喘5例 (1 4.7%) , 病毒性心肌炎4例 (11.8%)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合并症等方面大体相似。1.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抗感染、强心、利尿、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0.4~0.5 mg/ (kg·d) [1], 分3次口服, 病情稳定后停用。对照组不用卡托普利, 只给予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用药4 8 h后心力衰竭纠正, 肝脏回缩, 心率正常;有效:用药72h后心力衰竭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一般状况好转;无效:用药72h后心力衰竭无明显改善, 原发病症状体征无好转。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7例 (67.5%) , 有效11例 (27.5%) , 无效2例 (5.0%) , 总有效38例 (95.0%) ;对照组显效15例 (4 4.1%) , 有效1 0例 (2 9.4%) , 无效9例 (2 6.5%) , 总有效25例 (73.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 9 5, P<0.0 1) 。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ACEI) 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笔者采用卡托普利治疗HF并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对儿童心衰的疗效也是肯定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对控制心力衰竭的发生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1) ACEI能降低全身血管阻力, 使心输出量增加, 心率略减, 并能降低左室充盈压、左室舒张末压及肾血管阻力, 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室壁肌张力, 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用药后心衰症状得以缓解, 运动耐力增加。 (2) 具有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突触前膜血管紧张素受体, 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交感神经节的神经传递功能。AngⅡ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紧张素Ⅰ型 (AT1) 受体, 促进中枢交感神经的冲动传递, 进一步加重心肌负荷及心肌损伤, ACEI制剂可通过其抗交感作用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3) 抑制体循环及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 向AngⅡ的转化, 使血液及组织中AngⅡ含量降低, 从而减弱了A n gⅡ的收缩血管和抗平滑肌增生、抗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ACEI制剂还能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使血中缓激肽含量增加, 发挥扩血管、降负荷的作用。 (4) 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用不影响血压的小量ACEI制剂可减少A n gⅡ及醛固酮的形成, 因此能防止和逆转心肌与血管重构, 改善心功能[2]。
总之, A C E I制剂对消除或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 提高运动耐力, 改进生活质量均有较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58.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篇4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心力衰竭,治疗效果
在婴幼儿人群中, 小儿肺炎属于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 比较常见并且多发,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 但是在冬季与春季比较多见[1,2]。小儿重症肺炎会导致心肌损伤与肺动脉高压, 使得肺循环阻力以及右心负荷增加, 另外还有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 很容易并发心力衰竭。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病情会十分迅速发展, 若不能进行及时治疗将会有很高的病死率。因此选择有效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并进行护理有重要作用。本文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小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 利用酚妥拉明与多巴胺对其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儿中男孩有50例, 女孩有30例, 患儿年龄在40 d~5岁。患儿平均年龄为10个月, 患儿住院时间在7~10 d, 平均天数为8.5 d。患儿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呼吸急促、咳嗽憋闷、多汗、呕吐、心跳过快、肝脾肿大、四肢发凉、面色苍白严重青紫。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 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中30例, 男孩有18例, 女孩12例, 观察组中50例, 男孩30例, 女孩2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存在。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即镇静、利尿、吸氧、止咳平喘以及抗感染[3]与洋地黄等方法治疗, 从而对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中毒进行纠正, 同时要对患儿呼吸道进行护理, 使其呼吸道保持畅通[4]。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外加酚妥拉明与巴多胺进行治疗。剂量与方法:酚妥拉明与多巴胺每次各0.5 mg/kg, 将其溶入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行静注, 速度控制在5~10µg/ (kg·min) , 每天进行1次, 将2~3 d作为1个疗程。
1.2.2 疗效的判断标准
患儿咳嗽症状消失, 呼吸恢复到平稳状态, 对其行肺部听诊, 双肺内均无啰音, 胸片内无阴影, 吸收完全, 则表示痊愈;有轻微咳嗽存在, 气促现象消失, 对其行肺部听诊, 双肺内均无啰音存在, 胸片阴影基本被吸收, 则表示显效;存在咳嗽症状, 有少许痰鸣在肺部存在, 胸片的阴影部分被吸收, 则表示好转;仍有咳嗽症状存在, 呼吸音比较粗, 有干湿性啰音存在, 对患儿睡眠会产生影响, 胸片基本未发生变化, 则表示无效[5]。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 并且要利用t与χ2对数据结果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经过治疗以及治疗之后经过护理,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肺炎80例患儿中的大部分感染都被控制住, 患儿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 其生命体征也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 患儿心力衰竭状况也基本上得到纠正, 通过观察可发现患儿精神状态有了十分明显改善, 所存在的面部苍白以及青紫现象也逐渐消失, 双肺内的湿啰音有所减少或者是消失,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的总有效率可达到96.0%, 对照组中的总有效率为80.0%, 两组患者有明显差异存在, 其结果如表1。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 在婴幼儿中比较多见, 大部分是由致病微生物与放射线以及吸入性异物造成的[6]。肺炎所指的是终末气道、肺泡以及肺间质炎症, 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热、呼吸急促以及持续性咳嗽, 可能还会伴有胸部疼痛, 在进行深呼吸以及咳嗽时会有十分明显的疼痛感, 多痰, 并且可能有血丝存在[7,8]。新生儿肺炎症状没有如此明显, 仅仅是轻微咳嗽, 有些不存在咳嗽症状。
当小儿肺炎发展到重症肺炎时, 患儿机体会明显缺氧, 体内电解质发生紊乱, 并且能量代谢很差, 机体很容易被感染, 由于所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 若机体内的器官在此时受到巨大冲击, 很容易造成心力衰竭。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其特点就是较严重, 并且发展比较迅速, 应及时进行治疗。在对该疾病进行控制时,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对肺部感染进行控制, 从而使心脏前负荷减轻, 使心肌细胞能够正常代谢, 使心肌耐受性增强, 将心肌的收缩能力提高, 并能够使冠脉流量得到改善, 从而将心功能改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 对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与利尿以及强心也是不可缺少的, 除此之外也要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另外, 由于患儿年龄的特殊性, 在对其进行治疗时, 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 对于早产儿来说, 其视网膜还未完全发育成熟, 吸入高浓度氧气可能会造成视网膜病变, 情况严重会导致患儿失明, 所以在实际治疗过程中, 使其吸入氧气时要注意对氧气浓度进行控制, 并且对吸氧时间进行控制, 从而防止有意外情况发生;第二, 对于患儿, 尽可能不使用镇咳药物来进行治疗, 一方面可能会造成痰阻, 另一方面, 在给药过程中很容易有意外情况发生, 从而导致其呛咳, 严重情况可能会导致其因窒息而死亡, 对于年龄不满2周岁患儿尽量避免利用酒精来进行擦浴降温, 这是因为患儿的皮肤比较娇嫩, 酒精有可能会通过皮肤被吸收而造成中毒。
综上所述, 小儿重症肺炎具有病情重以及发展较快特点, 对小儿会造成严重危害, 利用酚妥拉明与多巴胺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熊兴会.60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5 (5) :262-263.
[2]文剑.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54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3, 20 (10) :280-282.
[3]黄柯.24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3, 22 (15) :300-302.
[4]孙伟, 扈翠杰.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28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3, 14 (22) :420-422.
[5]易容松, 韦拔, 张森雄.米力农、多巴胺联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11 (33) :450-452.
[6]王彦.25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30 (33) :501-503.
[7]郭业菲.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5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16 (14) :1012-1014.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小儿重症肺炎伴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 患儿均符合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治疗组中男9例, 女6例;年龄9个月~14岁, 平均年龄 (3.5±2.4) 岁;病程3~9 d, 平均病程 (4.7±1.2) d。对照组中男8例, 女7例;年龄8个月~13岁, 平均年龄 (3.4±2.5) 岁;病程4~9 d, 平均病程 (4.5±1.3)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治疗组患儿给予综合治疗方法, 具体如下。
1.2.1 给氧治疗
患儿取半卧位, 给予鼻导管或面罩行给氧治疗, 如患儿憋喘严重、呼吸不畅给予平喘药物雾化吸入。
1.2.2 抗感染治疗
采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药物进行静脉滴注, 治疗5 d左右。如患儿有青霉素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史则给予红霉素或阿奇霉素进行静脉滴注。对病毒感染患儿可联合使用病毒唑进行治疗;为预防脑水肿、解痉平喘, 可加用激素进行治疗。
1.2.3 改善心肌功能治疗
给予多巴胺改善患儿心肌功能, 将多巴胺注射液5μg/kg溶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40 ml中进行微量泵推注治疗3~5 d。可采用磷酸肌酸对患儿心肌细胞进行保护治疗。给予速尿改善患儿心力衰竭症状。为避免患儿出现低血钾症, 需及时补充钾。
1.2.4 护理干预
在对患儿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仔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 做好紧急预案, 对患儿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根据患儿吸氧效果对给氧流量进行调节。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治疗3 d后的呼吸频率、心率、LVSD及LVDD、LVEF、LVSF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治疗组患儿呼吸频率及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患儿LVSD及LVDD均明显较短, LVEF及LVSF明显较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我国小儿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感染、炎性反应等是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肺炎的病理变化多为肺泡炎症引起的吸气及呼气障碍, 造成患儿出现严重缺氧, 并伴有其他病原体及致病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综合征[2]。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病情发展迅速, 病情危重, 需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以往临床治疗多以控制肺部感染为主, 对心力衰竭的纠正力度不大, 效果不甚满意。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 在治疗肺炎方面, 抗感染、对症、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本组研究中, 对治疗组患儿给予综合治疗, 在积极控制疾病的基础上, 采用药物减轻患儿心脏负荷, 提高心肌收缩能力, 使心肌细胞在缺氧的状态下仍能保持正常代谢,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儿心脏功能, 与此同时, 对患儿给予抗感染、强心及利尿等综合治疗, 有效避免了单一治疗方案造成的疗效不明显的情况。在治疗的同时, 加强对患儿的对症护理, 也有效提高了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本组研究中, 治疗组患儿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有效改善了患儿预后。因此, 治疗组患儿呼吸频率及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左室收缩及舒张末径均明显较短, 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收缩率明显较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了综合治疗方案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儿肺部感染情况及心脏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肺炎伴心力衰竭综合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例小儿重症肺炎伴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治疗组患儿给予综合治疗, 分析及评价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儿呼吸频率及心率低于对照组, 左室收缩末经 (LVSD) 及舒张末径 (LVDD) 均明显较短,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及左室短轴收缩率 (LVSF) 明显较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治疗方案对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儿肺部感染情况及心脏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心力衰竭,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谢鹤, 王朋朋, 李贵才, 等.儿童重症肺炎病原体检测与诊治分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4, 21 (5) :281-284.
[2]苗木, 刘迪, 刘祥伟, 等.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例救治体会.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8) :1435.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收治急性心力衰竭衰的患儿152例, 经诊断均符合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 观察组76例患儿中, 男42例, 女34例, 年龄0~4岁, 平均2.7岁, 其中合并先天性心脏病42例, 重症肺炎16例, 病毒性脑炎11例, 肾炎7例;心功能Ⅱ级37例, 心功能Ⅲ级39例。对照组76例患儿中男45例, 女31例, 年龄0~6岁, 平均3.1岁, 其中合并先天性心脏病35例, 重症肺炎23例, 病毒性脑炎8例, 肾炎1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抗感染、吸氧、利尿、洋地黄等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 按5~10μg/ (kg·min) 持续静脉用药3~5 d。观察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力农, 按5~10μg/ (kg·min) 持续静脉用药3~5 d。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心功能分级减少2级及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心功能分级减少1级。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心功能分级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3~5 d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93%, 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经过3~5 d的用药, 两组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 观察组患儿呼吸状况、心率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听诊和胸片检查, 观察组患儿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肝脏缩小近于正常儿童, 临床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童急性心力衰竭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及心内膜垫缺损[3];其他导致婴儿期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还有重症肺炎、心肌炎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也是常见病因。在临床治疗上常使用增强心功能或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进行治疗, 比如洋地黄、多巴胺等传统的正性肌力药物是临床医师们的常用药物, 它们具有有效改善症状、快速缓解病情的疗效, 但因其正性肌力作用有限、毒性大、易耐药[4], 对幼儿来说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欠佳, 故在临床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米力农 (milrinone) 为新一代正性肌力药物, 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和改善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 它不同于洋地黄、强心甙及儿茶酚胺类等传统药物, 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药物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高、β-受体下调导致药效降低等缺点[5], 在小儿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与好评。本研究对7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 经过3~5 d的用药治疗, 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 呼吸和心率状况基本恢复正常, 经听诊和胸片检查, 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肝脏缩小近于正常儿童, 临床效果显著。综上所述, 米力农治疗小儿急性心力衰竭, 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儿的症状及体征和心肌代谢功能, 疗效显著, 安全可行,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风莲, 蔺萃, 张永法.米力农联合多巴胺治疗儿童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及脑钠素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9 (2) :126-127.
[2]王耀菊.米力农治疗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2 (11) :91-92.
[3]方俊梅, 郭燕瑛, 郁凌飞.米力农治疗小儿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1 (13) :1731-1733.
[4]孔令先.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6 (1) :201-202.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 篇7
1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 改善心室舒张期充盈, 减轻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刺激, 调节心肌代谢, 增加免疫力[2]。CIBIS-Ⅱ[3]、MERIT-HF等[4]20多个大型临床试验观察1万余例心力衰竭患者, 证明了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减少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 奠定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稳定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均须使用β-受体阻滞剂, 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应以非常小的剂量开始, 一般 (2~6) 周调整1次, 应用时间较长者, 不能突然停用, 以免引起反跳现象造成不幸。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禁忌用β-受体阻滞剂,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高度传导阻滞的患者也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ACEI 抑制阻断AngⅠ转换成AngⅡ, 抑制缓激肽降解, 具有扩张血管,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效益[5]。39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ACEI具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和左室功能改善作用、缓解或消除CHF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并可明显降低CHF患者的病死率[6]。ACEI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和首选药物, 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必须长期、足量使用。剂量应从小开始, 逐渐加至目标剂量。
3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ARB只能降解AngⅡ, 不能抑制缓激肽降解。有专家认为, ARB治疗的效益部分来自对AT2受体的刺激[7]。但也有研究发现, 长期刺激AT2受体可能会引起刺激生长, 促发炎症和抗血管生成等不良后果[8]。大规模多中心研究CHARM[9]、VALIANT[10]证实了ARB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总死亡率、病死率加病残率联合终点和心房纤颤发病率。对于那些不能耐受ACEI的有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使用ARB。CHARM试验显示[11]在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ARB和ACEI合用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病事件。但亦有人认为ARB与ACEI联合使用治疗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主要表现在停药率、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上升[12]。
4 醛固酮受体阻滞剂
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具有利尿, 降低心肌胶原蛋白合成, 抑制心肌纤维化, 纠正低血镁, 抗心律失常, 改善神经内分泌的作用[13]。徐大立等[14]认为螺内酯可使内皮素 (ET) 、一氧化氮 (NO) 可用度成倍增加, 改善已接受ACEI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内皮功能, 防止纤维化、改善纤溶和保护肾脏。RALES[15]研究发现螺内酯组患者总病死率明显下降, 同时, 螺内酯还可明显降低猝死以及由于心力衰竭恶化所致的死亡。螺内酯应用于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 使用地高辛、利尿剂, 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后病情不能缓解的患者, 使用螺内酯要注意观察血钾和血清肌酐水平;轻度至中度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螺内酯的疗效尚不清楚, 建议暂不使用。不推荐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类药物合用, 以免引起高钾血症。
5 强心剂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研究的进展, 强心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已发生了显著改变。对于轻度至中度CHF患者而言, 连续服用强心药是无必要的, 甚至是有害的。洋地黄制剂中, 地高辛具有独立于正性肌力作用以外的神经内分泌作用, 是唯一不增加心力衰竭总死亡率的正性肌力药物[16], 与β-受体阻滞剂同用, 能较好地控制因活动或交感兴奋而加快的心室率, 补充地高辛的不足[17]。环腺苷酸依赖性正性肌力药会引起心肌耗氧增加和心律失常, 长期使用可增加死亡率, 故只能短期应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和难治性心力衰竭。目前新型强心剂有钙增敏剂, 左西孟旦直接与肌钙蛋白C相结合[18], 使钙离子诱导心肌收缩所必需的心肌纤维蛋白的空间构型得以稳定, 提高钙肌丝反应性, 增加心肌收缩力, 而不通过膜去极化导致钙内流, 故不增加细胞内钙浓度, 所以心肌收缩力增强而不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19]。
6 利尿剂
利尿剂可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减轻肺水肿和外周水肿, 比其他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更能迅速地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恰当使用利尿剂是成功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 剂量过小, 导致体液潴留, 降低机体对ACEI的反应, 增加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危险性;相反, 使用过量, 导致血容量不足, 增加使用ACEI及血管扩张剂发生低血压和造成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剂量应从小开始, 逐渐增加, 以每日减轻体重 (0.5~1.0) kg为宜, 一旦病情控制, 即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新型袢利尿剂托拉塞米还具有抗醛固酮、扩张血管和竞争性拮抗血栓素A2 (TXA2) 的作用。因此, 托拉塞米利尿作用更强、更持久, 生物利用度更高, 但对电解质、血糖、血脂代谢均无影响[20]。
7 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但目前认为主要是短期疗效, 缺乏远期对比研究疗效的资料。血管扩张剂在不能耐受ACEI 或 ARB 情况下, 可对NYHAⅡ级~Ⅲ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16]。近年对利尿钠肽的研究较多, 它是由心脏和脑产生的扩血管利尿钠物质, 利尿钠肽类是结构上极类似的一族, 但在遗传学上则是性质截然不同的肽, 它们都有很强的利尿、利尿钠及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也有复杂的相互作用[21]。最新发现:利钠肽不仅调节容量和压力的平衡, 而且也发挥对心脏重要的抗增殖、抗纤维化的作用[2]。
8 内皮素 (ET) 受体拮抗剂
ET是心力衰竭时被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因子之一, 不但具有强大的缩血管作用, 且增加心脏的后负荷, 使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恶化, 而且还具有促分裂作用, 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增生, 从而促进心室重塑,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22]。因此阻断ET的作用可以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支力大等[23]认为ET受体拮抗剂均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但是其长期效果, 是否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有待于以后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证实。
9 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胆固醇水平, 还能够增加NO的产生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减轻斑块炎症, 防止组织因子释放, 使高凝状态正常化, 降低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水平, 减少斑块内血栓因子释放、血小板性血栓沉积等, 从而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 增强斑块的稳定性[24]。近年来研究还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从骨髓中动员血管干细胞的能力, 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25]。还有研究发现, statins可抑制心肌凋亡, 从而保护心功能[26]。
10 非常规药物治疗
孙春梅等[27]认为血液黏稠度调节剂、抗心律失常药、加压素拮抗剂、生长激素、激素替代疗法、免疫球蛋白、5-单硝酸异山梨糖醇、胍乙啶、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溶液等也可改善左心室收缩力, 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另外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 及肺动脉压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SPICE研究显示, 山楂提取物WS1442与安慰剂相比, 半年至一年半时, 山楂提取物WS1442组心血管病死率明显降低, 两年时, 差异不明显;亚组分析显示:LVEF≥25%的心力衰竭患者, 山楂提取物WS1442降低猝死率[28]。
11 结 语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确诊收治的84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2例。其中男46例, 女38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4.6±1.1) 岁。所有患儿排除肺部疾病、心律异常、原发性心脏病等异常情况。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吸氧、营养支持、卧床休息及强心、扩血管、利尿等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儿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 包括:①组建循证护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 以二、三级岗为组员, 全面学习循证护理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②循证问题:针对患儿病情特点提出相关循证问题, 如小儿肺炎的发病机制、致病诱因、治疗方式、护理措施等。③循证支持:就上述循证问题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 评估资料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可靠性, 深入掌握患儿病情发展特点并结合护理经验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④实施循证:密切监测患儿心律、呼吸、体温等变化, 定期对患儿口腔分泌物进行清理;适当借助雾化、振动排痰机进行辅助排痰;时刻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定期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 给予营养支持;正确指导患儿进行轻微运动及呼吸功能锻炼,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主动与患儿进行交流, 消除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2]①心功能: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率。②临床症状:退热时间、憋喘缓解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③护理效果:护理后患儿症状及体征基本缓解为显效;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为有效;病情未出现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护理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变化情况
对照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率分别为 (201.1±0.9) 、 (149.4±34.6) 次/min, 心功能评分分别为 (3.4±0.8) 、 (2.8±0.6) 分, 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37.7±4.3) 、 (41.8±4.7) %。观察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率分别为 (201.4±0.7) 、 (131.6±25.3) 次/min, 心功能评分分别为 (3.4±0.9) 、 (2.2±0.6) 分, 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37.8±4.2) 、 (47.9±4.5) %。两组患儿心功能指标较护理前均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心率、心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 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临床症状
对照组患儿退热时间为 (4.5±0.8) d, 憋喘缓解时间为 (4.3±0.8) d,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 (7.2±1.1) d;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为 (2.9±0.7) d, 憋喘缓解时间为 (3.2±0.7) d,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 (5.3±1.3) d。观察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及憋喘缓解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护理效果
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21例, 无效10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76.2%;观察组显效17例, 有效22例, 无效3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92.9%,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临床多发病, 四季均易发生, 患儿症状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发热、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 若治疗不彻底, 常引发心力衰竭、肺气肿等并发症, 预后不良。目前临床常见治疗方式为对症治疗、氧气疗法、抗感染药物治疗、支持疗法等, 均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
循证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循证护理主要通过全面基础护理、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提供合理膳食结构、密切监测各项体征、正确指导锻炼、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等一系列措施[3], 使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以改善患儿心理状态, 增强治疗信心, 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心率、心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 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及憋喘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 且护理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与儿科常规护理相比, 循环护理可有效提高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治疗依从性, 改善症状及心功能情况。
综上所述, 给予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循证护理措施一方面可明显改善患儿心肺功能, 缓解症状及体征;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患儿紧张等负面压力, 提高治疗依从性, 从而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4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2例。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心功能变化、护理效果及临床症状等。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心率、心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 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及憋喘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 且护理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循证护理, 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炎,心力衰竭,循证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剑.44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7) :144-146.
[2]于三英.护理干预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5) :228.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推荐阅读:
心力衰竭最新进展07-19
心力衰竭治疗06-16
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10-09
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11-29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06-01
小儿颅骨缺损修补进展09-14
小儿静脉炎的护理进展06-26
小儿癫痫治疗10-10
按摩治疗小儿疳积09-17
正确治疗小儿发热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