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治疗小儿发热(共9篇)
正确治疗小儿发热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感冒发热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 观察组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方法治疗, 对照组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治疗, 对两组患者感冒发热情况、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 退热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2%, 退热率84%。结论:复方小儿退热栓对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小儿感冒发热,不良反应,退热率
小儿感冒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小儿疾病, 主要是因为感冒导致病理性体温上升, 表现为发热、抽搐等, 是小儿内科中的主要病证[1]。儿童的抵抗能力相对成人较差, 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 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甚至小儿生命也会受到危害[2]。近年来, 医疗技术迅速发展, 小儿感冒发热的治疗药物也不断增多, 而且种类繁杂, 疗效和不良反应也不尽相同[3]。本研究采用小儿退热栓治疗方法并对小儿感冒发热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10月收治小儿感冒发热患者100例, 且所有患者均按照小儿感冒发热的诊断标准进行选取, 其中男44例, 女56例, 年龄1~5岁, 平均 (3.6±1.3) 岁;发病时间<24 h61例, 24~48 h39例;体温38~39℃63例, >39℃3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的病情、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方法:观察组口服复方小儿退热栓, 用量按照10 mg/kg体重直肠给药, ≤4次/d, 每次间隔>4 h, 且于发热时用。对照组口服双黄连口服液, ≤3岁患者10 m L/次, 3次/d;>3岁患者, 15 m L/次, 3次/d。两组患者均观察3 d的疗效。测量记录小儿感冒发热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 观察不良反应。
疗效评价标准: (1) 无效:患者的体温、理化指标及症状都没有变化, 或加重; (2) 好转:服药48~72 h后,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理化指标改善, 发热等症状好转; (3) 显效:服药48 h,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 理化指标基本正常, 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4) 治愈:服药48 h,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 理化指标正常并保持稳定, 主要症状完全消失。同时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后出现的腹泻、大便性状、腹痛等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选用 (±s) 来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愈12例 (24%) , 显效15例 (30%) , 好转14例 (28%) , 总有效率82%;观察组治愈16例 (32%) , 显效19例 (38%) , 好转12例 (24%) , 总有效率9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退热效果比较:观察组总退热率96%, 对照组总退热率84%。观察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出现腹泻1例, 观察组中出现大便症状不正常1例, 经调整后均好转, 见表3。
讨论
小儿感冒发热是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而非仅仅因简单感冒引起。如果儿童不小心受凉会导致抵抗力下降, 此时更易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 引起感冒发热。其实发热症状是机体患病后产生的有益反应, 体温<39℃不用急于退热, 但若超过则需立即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 则可导致小儿死亡, 所以及使采取正确的治疗非常关键。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目前, 小儿的感冒发热主要以中药治疗方法为主, 辅助西药[4]。复方小儿退热栓主要成分为板蓝根浸膏粉、乙酰氨基酚、人工牛黄等, 主要功效有祛痰定惊、解热镇痛、利咽解毒等, 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重要手段, 而且在儿童的咳嗽、上呼吸道感染中广泛应用。板蓝根主要疗效是利咽、凉血消肿、清热解毒等;乙酰氨基酚主要疗效为解热、解毒、定惊及退热等;人工牛黄主要疗效为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等。3种药物有机结合在一起, 能充分发挥利咽解毒、祛痰、定惊及解热镇痛的功效。直肠给药法能够让药物在小儿直肠中长时间停留, 使复方小儿退热栓更好地在直肠内被吸收, 发挥最大功效。
徐银华等对双黄连口服液和复方小儿退热栓疗效进行比较观察[5], 结果表明, 双黄连口服液总有效率73%, 复方小儿退热栓的总有效率96.15%, 后者疗效明显高于前者, 且安全性也很高。
本研究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小儿感冒发热患者, 在试验中, 观察组治愈率32%, 对照组24%,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38%, 对照组3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 相比双黄连口服液, 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更好。同时连续用药3 d后, 对患者进行观察, 观察组退热率96%, 对照组退热率84%, 也证明复方小儿退热栓对于小儿感冒发热效果优于双黄连口服液。出现上述结果, 不仅是因为复方小儿退热栓的药物成分, 与药物服用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 通过复方小儿退热栓直肠给药的方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热, 效果显著, 能提高小儿感冒发热的退热率和治愈率, 且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较高, 有必要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玲, 李蕾.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 :159-160.
[2]郑晓辉, 黄可青, 陈绮文, 等.连花清瘟胶囊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3, 24 (28) :2635-2637.
[3]徐海燕.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感冒39例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1, 8 (2) :94.
[4]马融, 王雪峰, 虞坚尔, 等.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1) :1-4.
[5]徐银华, 金海波.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263-264.
辩证选用中成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篇2
【关键词】辩证;中成药;小儿;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发热,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小儿外感发热在小儿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一旦发病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和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治疗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成药有许多种,因其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小、使用方便而受到广大医师及患者的欢迎。在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
1病因
1.1外感六淫因气候反常,或人体调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乘虚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入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六淫之中,以火暑湿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入里化热而致外感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六淫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暑湿等。
1.2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疫毒为四时六气运化失常所引动而肆虐,多由口鼻入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如非典型性肺炎。
2临床诊断
2.1小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活动过度、穿衣过多、环境温度过高,吃饭哭闹等会造成体温暂时升高,这时的孩子若全身状况良好,无异常状况,属正常情况。如果小儿腋下的体温达到37.5℃,又出现一些如鼻塞、流涕、面红等症状,可以诊断孩子病理性发热。一般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热,39.1~40.4℃为高热,<40.5℃超高热。
2.2腋下体温在37.2℃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并伴有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身重、口渴喜饮、舌红苔黄、面赤、脉数等症。
2.3伴有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症状,如咳嗽、喘息、胸痛、呕吐、泄泻、烦躁等症。
2.4有感受外邪史,接触疫毒史,不洁饮食史等。
3辩证
3.1风寒表证: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恶寒,发热,无汗,流清涕,痰稀白易咯,面色白,身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脈浮紧等症状。
3.2风热表证:除了有鼻塞、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恶风,流浊涕,有汗或无汗,痰稠黄或白,面色红赤,咽红肿痛,口渴,小便黄,哭闹或烦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
3.3暑热夹湿证:多发于夏季,表现为壮热,汗出热不解, 头晕头痛, 鼻塞, 身重困倦, 面色红赤, 哭闹或烦躁, 咽红肿痛, 口渴欲饮或口干不欲饮, 纳呆, 恶心呕吐, 泄泻,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数等。
3.4时疫外感证:症状与风热表证的症状相似,但其发病更急,全身症状更重。表现为突然畏寒,高热寒战, 头剧痛, 鼻塞, 流涕, 咳嗽, 面目红赤, 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 咽红肿痛, 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身痛, 腹胀腹痛, 或有呕吐、泄泻, 舌质红或红绛, 苔黄燥或黄腻, 脉洪数。另中毒型流感病人表现为:高热不退、说胡话、昏迷、抽搐,有时能致人死命。此病极易传播,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
4治疗原则
4.1小儿外感发热的病机各有不同,但发热是共性,故而“热者寒之”,以清热为主要治则,临床上要根据不同证型辩证论治,有解表退热,清热解毒,清暑化湿,清热利湿,通腑泻下,益气养阴等治法。用药时应注意小儿生理特点。小儿如草木之方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 “稚阴稚阳”之体,治疗要及时,用药要正确、审慎。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尽量选用儿童专用中成药,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儿童年龄与体重相应的对照量表选择合适的药量;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用药量不宜过大,特别是药性较烈和含有有毒成分的药更要权衡利弊。用药应中病即止,顾及小儿体内阳气和阴津,如用药后小儿高热退去,体温稳定正常,苦寒和发散的药即可不用。另应注意外感发热病后易出现一些虚亏症状,气阴两虚较多,此时需加以调理,扶持正气,恢复体质。
4.2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使用中药注射剂特别注意:(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用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3)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4)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5辨证论治
5.1风寒表证
【治法】解表退热。
口服药可选用
1)正柴胡饮冲剂(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生姜)。2)午时茶颗粒(白芷、苍术、柴胡、陈皮、川芎、防风、甘草、广藿香、红茶、厚朴、桔梗、连翘、六神曲、麦芽、前胡、羌活、山楂、枳实、紫苏叶)。
注射剂可用柴胡注射液。
5.2 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5.2.1风热初期,发热多为中低热,口服药常用
1)小儿感冒冲剂(菊花、薄荷、板蓝根、大青叶、连翘、藿香、生地、白薇、生石膏、地骨皮)。2)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生石膏、知母、地丁、金银花、麦门冬、黄芩、玄参、连翘、龙胆草、生地黄、栀子、板蓝根)。3)银翘解毒片(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4)柴黄片(柴胡、黄芩)。5)小儿清热灵(白屈菜、北寒水石、黄芩、重楼、柴胡、天竺黄、紫荆皮 、射干、板蓝根、牛黄、菊花、冰片、蝉蜕、珍珠、黄连、麝香)。6)小儿金丹片(朱砂、橘红、川贝母、胆南星、前胡、玄参、清半夏、大青叶、木通、桔梗、荆芥穗、羌活、西河柳、地黄、枳壳(炒)、赤芍、钩藤、葛根、牛蒡子、天麻、甘草、防风、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薄荷脑)。7)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
5.2.2中期对持续高热并伴有乏力、口渴、大便干燥、尿黄、舌红苔黄等症状可用1)小儿牛黄散(大黄、浙贝、黄连、花粉、赤芍、甘草、银花、连翘(去心)、炒二丑、制没药、制乳香、雄黄面、牛黄、冰片、麝香、珍珠)。2)小儿羚羊散(羚羊角、天竺黄、朱砂、甘草、冰片、金银花、紫草、连翘、牛蒡子、浮萍、赤芍、西河柳、牛黄、黄连、葛根、川贝母、水牛角浓缩粉)。3)小儿清热宁颗粒(羚羊角粉、人工牛黄、金银花、黄芩、柴胡、板蓝根、水牛角浓缩粉、冰片)。4)紫雪散(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麝香、朱砂、玄参、玄明粉、沉香等)。5)至圣保元丹(胆南星、防风、羌活、茯苓、麻黄、陈皮、全蝎、朱砂、牛黄、麝香、琥珀等)。6)羚羊角胶囊(羚羊角)。7)清开灵口服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金银花)。8)清热化滞颗粒(大黄(酒炒)、焦槟榔、大青叶、北寒水石、山楂(焦)、薄荷、化橘红、草豆蔻、广藿香、前胡、麦芽(焦))。
5.2.3对高热不退,伴有头痛、烦躁、高热惊厥或神昏者,应选择清热解毒,镇惊熄风之剂。常用药有1)安宫牛黄丸(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2)回生救急散(天南星,黄芩,天竺黄,木香,柴胡,白附子(炙),莲子心,荆芥穗,天麻,川乌(炙),橘皮,薄荷,葛根(用粉),山川柳(去梗),滑石,大黄,玄参(去芦),牛蒡子(炒),僵蚕(炒),桔梗3钱,黄连)。3)牛黄抱龙丸(牛黄、胆南星、天竺黄、茯苓、琥珀、麝香、全蝎、僵蚕(炒)、雄黄、朱砂)等。
5.2.4后期高热已退,病有好转,但仍有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口渴、便干尿黄等症者,可选用1)养阴清肺膏(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2)青蒿鳖甲片(青蒿、鳖甲胶、地黄、知母、牡丹皮)等。
5.3 暑热夹湿证
【治法】清暑化湿,清热利湿。口服药可选用藿香正气液(冲剂、水剂),葛根芩连微丸等药。
5.4 时疫外感证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透表。口服药常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银翘解毒片,清开灵口服液,小儿流感糖浆等。
5.5热毒宁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均可用于风热表证、时疫外感证和暑热夹湿证,须注意辩证谨慎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赛扑达治疗小儿发热疗效观察 篇3
77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年龄≤3岁18例, 3~6岁16例;腋下体温39℃20例, ≥37℃~39℃20例;病程≤24h 18例, >24h 22例;并发高热惊厥5例。治疗组37例, 男18例, 女19例;年龄≤3岁15例, 3~6岁17例, >6岁5例;腋下体温≥39℃25例, 37℃~39℃12例;病程≤24h23例, >24h 14例;并发高热惊厥4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 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常规采用抗炎或抗病毒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扑热息痛制剂如泰诺、百服宁治疗, 给药剂量为每次10~15mg/ (kg·次) , 每4~6h 1次, 疗程为2~3d。必要时加用复方氨基比林、柴胡注射液等药物, 给药剂量均按常规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赛扑达, 剂量5mg/ (kg·d) , 分2~3次服用, 疗程2~3d。治疗期间不采用其他退热方法或退热药。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体温在24h内退至正常, 且未再回升;有效:体温在48h内退至正常, 且未再回升;无效:完全退热时间超过48h。
3.2 疗效观察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2.5%,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9%,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发热是由细胞因子和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性反应, 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复制, 增加干扰素的产生, 提高白细胞的抗菌活性。但高热也有不利的一面, 约2%~5%的儿童可能发生高热惊厥, 其中33%的患儿还可复发。应用退热药不但可预防发热惊厥和脑损伤的发生, 同时能减轻患儿不适[1]。正常发热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环氧合酶, 在下丘脑产生前列腺素, 尤其是前列腺素E 2, 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2]。赛扑达系磺酰苯胺类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 它与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 (俗称扑热息痛) 均可抑制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下移而发挥降低高热作用。赛扑达通过口服吸收, 服药后1~2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 半衰期为3~5h, 6~8h仍能持续作用。赛扑达几乎全部通过尿液排泄, 即使多次服用也不会出现积累现象。新生儿肝肾功能不全, 肝脏微粒体酶活性较弱, 葡萄糖醛酸结合力较差, 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而扑热息痛是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 故用药后易在体内蓄积, 造成肝损害, 故一般认为新生儿使用扑热息痛要慎重。总之, 尼美舒利作为小儿退热药物, 其退热作用迅速持久, 副作用少, 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赛扑达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77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 治疗组37例。两组病例均常规采用抗菌或抗病毒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扑热息痛治疗, 治疗组加用赛扑达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2.5%,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9%, 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赛扑达治疗小儿发热作用迅速持久, 副作用少, 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发热,赛扑达
参考文献
[1]Gray J D, Blaschke TF.Fever:to treat or not to treat.Ration DrugTher, 1985, 19 (12) :1-6.
正确治疗小儿发热 篇4
【关键词】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外感发热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46-01
外感发热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症,其病因与多种病毒、细菌感染有关,但以病毒多见,约占90%以上[ 1 ] 。高热期间患者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易引起机体环境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减少高热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学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同时小儿又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或时疫之邪,均易化热化火,且易动风伤阴动液,致使胃肠燥结,腑气不通。中药直肠滴入可使药物通过肠黏膜进入循环而发挥作用,达到“内病外治”之目的。外感病在肺卫,而肺经络于大肠,采用中药直肠滴入可使药力循经上达肺卫而奏逐邪退热之功;同时又可迅速通导大便,荡涤积滞,通腑泄热,收到釜底抽薪、引热下行之效。2006-2007年,我科运用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外感发热84例患儿,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67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男41例, 女43例:年龄0~1岁17 例, 2~3岁34例, 4~12岁33例;病程平均(1.91±0.81)d:体温(39.5±0.8)℃,血白细胞(4.3±1.8)×109L。对照组83例,男41例, 女42例:年龄0~1岁17例, 2~3岁33例,4~12岁33例:病程平均(1.89±0.75)d,体温(39.2±0.9)℃,血白细胞(4.5±1.6)×109/L。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入,药物组成:柴胡12g,黄芩10g,生石膏30g,葛根7g,生大黄5g,莪术6g,生栀子10g。以上为1剂量,水煎、过滤、浓缩,制成250 mL液体,装瓶备用,由医院制剂室提供(制剂批号2004 Z00 610) 。1岁以下50mL,1~3岁100~120mL, 4~6岁150~200mL, 6岁以上200~250mL ,直肠滴入,每日1次。药液温度为39~41℃,将药瓶连接一次性输液皮条,然后再连接导尿管,嘱患儿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 cm,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手持导尿管旋转缓慢插入肛门,深度10~15cm。根据年龄及耐受能力调节药液滴速,以患儿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滴注完毕后轻柔腹部数分钟。对照组:病毒唑注射液(由广东三万药业生产)10~15mg/ (kg/d) ,分2次静滴;血象升高者给予头孢噻肟(由深圳市制药厂生产)100~150 mg/( kg/d) ,分2次静滴,体温超过38.5℃者给予泰诺林(由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12岁以下儿童按每日1.5 g/m2 分次服。也可按年龄计:2~3岁,160 mg;4~5岁,240 mg;6~8岁, 320 mg;9~10岁,400 mg;11岁, 480 mg。每4小时或必要时再服1次。两组均酌情给予补液等基础治疗。用药2~3d,继续观察2~3d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痊愈:用药24~28 h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72h不再回升,主要症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24~28 h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72 h不再回升,主要症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用药48 h体温有所下降或降至正常又有所回升,主要症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以上指标。
2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 = 6. 05, P <0. 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前后体溫变化对比见表2。
3讨论
三阳清解煎剂是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在柴葛解肌汤、大柴胡汤和白虎汤基础上衍化而来。方中柴胡和解退热,黄芩泻火解毒,正如《本草汇言》所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生石膏辛甘寒,入胃、肺经, 尤长于清肺胃之气分实热。大黄泻积滞、通肠腑、退实热,莪术行气消积,葛根解肌发表,栀子苦寒,清三焦湿热。诸药相伍辛开苦降、通腑泻热,运用于上感发热症可收较好的效果。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3] ,柴胡、黄芩、栀子、大黄均有抑制病毒、细菌及解热、抗炎作用,葛根、石膏有很好的解热作用。直肠滴注法是由保留灌肠法发展而来,可控制药液滴入速度,给药速度慢,不至于很快在肠道蓄积过多,产生便意而排出,且对肛门、直肠的刺激较保留灌肠法小得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药后药液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对小儿外感发热采用中药直肠滴入的方法,降温确切、可靠、安全、速度快,与普通口服退热西药有相同的效应,并且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退热持续时间长,明显优于普通口服退热西药。体温下降后较少出现反跳现象,对照组降温反跳现象普遍。证实,中药退热合剂不仅仅是退热作用,可能还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中药直肠滴入避免了小儿因药味苦不愿服用及静脉、肌肉注射增加患儿的恐惧与痛苦。同时小儿各个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直肠给药不通过肝肠循环,直接进入血液,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6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76.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篇5
安效先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数十载,为全国第三、四、五批师带徒指导导师、博士生导师,在治疗外感发热疾病中有着丰富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于旁,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清透并举
安效先教授认为小儿外感热病居多,因为一则“六气皆从火化”,外感风、暑、寒、湿、燥、火六淫之邪皆易入里化热。二则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的变化,小儿饮食多肥甘厚味,饱食无度,家长护理时多加衣物,内热无法外泻,从而导致积热内伏。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故外感风寒邪,极易入里化热。从而出现面红耳赤,发热甚则壮热不退,咽干,咽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症候。故安教授提出“小儿外感热病,热者十分之八、九”。且传变迅速,易成邪热炽盛,气营两燔之侯,故安效先教授遵循《内经》“热者寒之”、“治热以寒”之经旨,在治疗上多以清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以清泻毒热为主,以金银花、连翘、薄荷、青蒿等药清凉透表,使外邪从汗而出。以黄芩等药清热泻火,直折火势,以防热极生风,邪陷心肝。
2 凉温并用
为小儿外感多与感受寒邪有关,或在秋冬季节气温寒冷,或夏日过度贪凉时,或过度暖衣厚被,汗出受凉,小儿肺常不足,腠理稀疏,卫外功能不足,寒温不能自调,故寒邪易于外侵,卫阳受遏,正邪交争于肌表,故而发热,且寒邪易入里化热,从而形成寒包热郁之证。治疗上安效先教授认为在大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物中配用辛温发表之药物,以利辛散寒邪。章虚谷曾指出“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故少佐辛温之药可防止药物过于寒凉而致邪气遏伏不去。用药上多选用荆芥穗,藿香等药,尤其喜用荆芥穗,再三告诫,小儿外感热病忌麻桂温燥峻汗之剂,免伤阴耗气。
3 固护津液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加之外感热病多为阳邪,易耗伤津液,更容易出现阴虚津亏的现象。而小儿的津液的亏损往往有时是外感热病传变及转归的病理基础。《伤寒论》治疗外感热病就体现重视固护津液之法,如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如汗不可大汗,否则易亡阳。如桂枝汤服以稀粥,以补充津液,助桂枝汤发汗解肌。由此可见固护津液是治疗外感热病中又一要法。安效先教授常说“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告诫需在儿科热病治疗中及早注意和固护阴津。临床上常选用青蒿、玄参、白薇、知母等滋阴清热之药。
4 截断扭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指出外邪侵入人体后,如果不迅速祛除病邪,至其侵犯脏腑,则病情危重,治疗困难。在小儿外感疾病中更是如此。小儿脏腑娇嫩,易实易虚,若病邪不能快速祛除,机体无力防邪,病情快速按卫气营血传变,导致气营两燔,热陷厥阴,心阳虚衰,变证繁杂,险象丛生,治疗上更为棘手,亦增加患儿病死率。故安效先教授认为不要因循守旧,要勇于突破叶天士所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温病治疗大法。用大量的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重剂,将外邪拦截并消灭于三阳之地,扭转病势,勿使其入营血。同时佐用清热凉血药,把住营血之关,阻断外邪深入之路。临床上常选用玄参、丹皮、地骨皮、青蒿等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该类药可解热镇痛,抗炎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5 泻下治上
小儿脾常不足,胃运化功能尚未强健,本易受饮食及外邪所伤,而成大便秘结。又有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正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曾云: “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气不利,导致大肠失于传导,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积而为热,又反会加重肺气不利,表里同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外感热病病情。安效先教授认为在应用上述治疗原则时,应结合患儿的排便情况,及时予以泻下通便之法,使腑气通利,以利肺气宣发,卫阳得宣而邪热可解,达到泻下之积滞而清上之肺热之效。这也是“六腑以通为用”在儿科治疗中的具体体现。但同时小儿“脏腑娇嫩”,“易实易虚”,故在应用泻下治上之法时用药不宜过于峻猛。临床上若大便秘结不重者,多用玄参、生石膏、知母、牛蒡子、瓜蒌、枳壳、莱菔子等药,若秘结严重者,必要时予熟大黄与汤药同煎,且需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防泻下不止。
6 病案举例
患儿,男,5岁,于2012年08月12日就诊,主诉发热5天,体温最高39℃,恶寒,无汗,鼻塞,咽痒,烦躁,无痰,大便干如球,3日未行,外院应用头孢西丁静点3天无效。查体:咽红,舌尖红,苔白,心肺查体未见阳性发现。化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 ,淋巴细胞百分比46.8%,快速C反应蛋白 <1 mg/dl。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 外感发热,证属外寒里热,卫气同病。治法: 解表透热,清里泻热。方药: 金银花10 g、连翘10 g、黄芩10 g、知母6 g、玄参10 g、生石膏24 g、荆芥穗6 g、薄荷6 g、牡丹皮10 g、地骨皮10 g、青蒿10 g、熟大黄6g、羚羊角粉冲服0. 15 g,4剂,水煎服,每天1剂。2剂后汗出,大便通畅,随即热退,4剂后病愈。
按如张仲景云: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患儿邪热内郁气分,结于阳明,故见高热、烦躁、大便不通。阳明腑实,当以下之,故用熟大黄以通腑泄热,从而达到釜底抽薪之效。并用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等药轻清疏散表邪,用生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用丹皮、地骨皮、青蒿、玄参等药滋阴清热,而又固护津液。方中用荆芥穗一味温药可防诸药过于寒凉,凉遏热伏,同时辅助解表透邪。诸法合用,收效甚验。
摘要:文章总结了安效先教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学术经验,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提出小儿发热时易三阳合病,故治疗当清透、凉温、泻下等诸法合用,同时应用扭转截断,并注重固护津液,灵活加减而去的良好临床效果。
健脾消导法治疗小儿夏季发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54例, 男20例, 女34例, 年龄最大13岁, 最小6个月, 平均5.6岁。病程1~7d 38例, 1~2周10例, 1月以上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基本方:
党参6g, 白术6g, 甘草3g, 鸡内金9g, 炒二丑1g, 柴胡9g, 黄芩6g, 藿香9g。
1.2.2 辨证加减:
外感风寒 (10例) :恶寒重, 发热轻, 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指纹红, 无汗加香薷6g, 有汗加桂枝6g, 白芍6g, 头强痛加羌活6g;外感风热型 (12例) :发热重, 恶寒轻, 口干咽红,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或指纹紫红, 加薄荷6g, 牛蒡子10g咽喉红肿加蒲公英15g, 蚤休6g, 高热加石膏30g;外感暑湿型 (10例) :发热恶寒, 头项强痛, 身困重, 胸闷脘痞, 呕恶, 大便不爽舌苔腻, 脉濡或指纹紫红而滞, 加滑石15, 砂仁6;伤暑型 (6例) :发热口渴, 多饮, 多尿, 烦燥, 或有恶风, 身不爽, 乏力, 舌红少津, 脉细或指纹青, 加绿豆15, 荷叶1/4块, 太子参15;伤食型 (10例) :发热前有伤食史, 发热, 不欲饮食, 腹胀痛, 嗳腐吞酸食臭, 舌苔厚浊, 脉滑或指纹暗紫, 加山楂麦芽建曲各10g枳实6g, 阴虚型 (4例) :长期发热, 口鼻干燥, 咽喉不爽, 烦燥失眼, 体瘦,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脉细数无力, 或指纹青, 加生地9g, 麦冬9g玄参9g;阳虚型2 (2例) :长期发热, 兼见形寒肢凉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 舌淡胖, 边有齿印, 苔白脉沉弱或指纹红暗, 加附子6g, 先煎半小时。
1.2.3 用法
6~12岁用上方剂量, 1~5岁用2/3量, 1岁以下1/2量水煎服, 日一剂, 分三次服用。
2 结果
本组54例, 治愈51例, 其中服1剂愈24例, 服2剂愈18例, 服3~6剂愈9例, 服2剂无效中断治疗3例, 总有效率94.4%。
3 讨论
3.1 夏季小儿发热起因元气先伤
经云“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营卫皆未坚固, 炎热酷暑, 易耗伤精气, 损伤真元, 元气虚损, 一则统领五脏六腑失调, 营卫失和, 内外上下失济而生内邪, 新生内热。二则元气虚弱, 抗病不力, 易感外邪, 常因正气难以驱邪, 表现发热持久, 或病情反复, 屡感屡发。
3.2 脾虚积滞为夏季小儿发热的病机所在
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分健全, 且生机蓬勃, 营养要求迫切, 常有“脾常不足”之说, 小儿在夏季, 脾虚更重, 并伴积滞, 其因有四:一是火热酷暑, 耗伤精气, 二是暑多夹湿, 湿邪最易困脾, 三是小儿饮食不知自节, 在夏季喜冷好凉, 伤及脾阳, 四是医者对夏季诸病, 喜用苦寒清热或发汗退热之品, 重伤脾胃气血。结果导致脾气虚衰, 运化失司, 气血生化不足, 元气充养不足而亏虚;脾虚则食物转化不利, 滞留肠胃而成积滞, 气血亏虚肠道失其滋润与推动, 对食物及糟粕传导不力易停留肠道而成积滞, 积滞的形成, 阻碍气机郁生内热, 热蕴脏腑, 受邪而发病。可见脾虚与积滞为夏季小儿发热的病机所在。
3.3 健脾消导主治其本, 和解退热佐治其标。
正确治疗小儿发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共收治小儿持续不明发热患者32例, 其中,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5~8 (6.5±2.1) 岁;持续发热时间3~5d。本组16例患者在就诊前, 均运用相关的退热西药治疗3d以上。对患者进行柴胡针剂治疗之前,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尿常规、粪便常规、胸片和常规体征检查, 结果均无明显异常。本组所有患儿均无既往特殊疾病史, 身体健康。
1.2 诊断依据
本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依据如下: (1) 症状:小儿均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史, 都突发不明原因的发热, 无流涕、咽痛, 无咳嗽、咳痰, 无呕吐、腹泻, 精神状况一般;夜寐、饮食、大小便情况基本良好。 (2) 查体:持续≥3d 38~39℃, 扁桃体Ⅰ°, 咽充血 (+) , 心音 (-) , 两肺呼吸音粗, 皮肤黏膜出血点、皮疹 (-) 。舌质红, 苔白、脉数 (速) , 余无殊。 (3)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胸片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4) 治疗过程:口服小儿感冒退热冲剂、美林等退热药, 并分别应用不同类抗生素、抗病毒针剂输液持续治疗2~3d后, 仍持续发热或发热反而升高者, 加用地塞米松针剂亦未见明显退热。
1.2 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柴胡针剂1~2ml, 肌肉注射, bid (按年龄、体重增减药量) ;对精神、饮食稍差小孩给予维生素C、氯化钾针剂加入输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并停用抗生素、激素等其它药物, 清淡饮食, 多喝开水, 休息。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接受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 且停药后1个月内无复发;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体温下降或趋于正常, 停药之后体温有上升趋势;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体温未下降。
2 结果
柴胡针剂治疗1~2d, 有16例患者体温明显稍退;治疗2~3d, 有15例患者体温明显消退。仅1例无明显效果。
3 讨论
小儿持续不明发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传统的治疗方式以西药治疗为主, 疗效欠佳。不明原因的发热中医主要是指患者受到六淫之邪或者温热疫毒气的侵害, 进而导致其出现营卫失和与脏腑阴阳失调, 并最终出现体温升高等症状[2]。随着中药针剂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 柴胡针剂对小儿持续不明发热的治疗效果逐渐受到临床关注。柴胡针剂的主要成分为柴胡。方中的柴胡具有疏通瘀滞、梳理肝气和解热去痛等功效, 可宣通内外、调达上下、和畅气机, 不仅可有效缓解小儿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 且对于小儿发热而引起的口干、目眩等症状均可明显改善, 安全、无副作用, 疗效确切[3]。
本研究在运用柴胡针剂治疗小儿持续不明发热的中, 总结出治疗体会如下: (1) 柴胡针剂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功效, 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头痛目赤, 有较佳退热作用, 可用于感冒、流感发热, 尤其对小儿发热不明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2) 对氨基比林类退热剂过敏者或肝功能不良者, 柴胡针剂优选使用。 (3) 对治疗后体温下降, 精神状况好转的患者, 但脉仍数 (速) 者和体温偏低或偏高者都还需巩固治疗、进一步观察, 以防反复, 至脉缓和或体温恢复正常后停药[4]。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 柴胡针剂治疗1~2d, 有16例患者体温明显稍退;治疗2~3d, 有15例患者体温明显消退;仅1例无明显效果。由此提示, 柴胡针剂是临床中治疗小儿持续不明发热的首选药物, 其具有起效快、退热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临床优势,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摘要: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小儿持续不明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柴胡针剂治疗1~2d, 有16例患者体温稍退;治疗2~3d, 15例体温明显消退。仅1例无明显效果。柴胡针剂是临床中治疗小儿持续不明发热的首选药物, 其具有起效快、退热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临床优势,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柴胡针剂,小儿持续不明发热
参考文献
[1]王磊.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发热10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6 (2) :70.
[2]王志忠.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J].湖北中医杂志, 2000, 22 (3) :39.
[3]李定义.小柴胡汤治疗外感发热32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 2012, 16 (20) :2663-2664.
正确治疗小儿发热 篇8
1 辨证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滋阴清热法辨证治疗小儿急性发热要点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昼夜皆发热,但以下午及夜间为甚,手足心热,唇红颧赤,或伴咽腔充血、扁桃体肿大,舌瘦红,苔少而干,脉微细数、沉细数。
临床欲准确辨明该证,应注意理解以下几点:(1)临床上,并不总是出现上述两种典型发热规律,且患儿家长往往在孩子发热时过分紧张,频繁使用退热药、抗生素甚至激素类药物,干扰了发热的一般规律。(2)伴随特征性症状:舌红少苔,脉微细数,不具备恶寒、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症状,其中舌脉特征为辨明该证的关键。(3)该急性发热多见于上感、扁桃体炎、传单、脑炎、肠炎腹泻、肺炎等疾病病程中,属阴虚发热者。(4)与食积证发热的鉴别:两证均可见手足心热、盗汗,但后者以脾胃症状为主,纳差,口中异味,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实有力。(5)与湿热证发热的鉴别:两证均可见午后及夜间发热重,汗出热不退,但后者脾胃症状突出,纳差,面萎黄,恶心或呕吐,大便黏滞,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6)与燥热证发热的鉴别:两证脉象均有细象,但前者脉多沉细无力,后者则浮细有力,且以皮肤干燥、咽干、口干、鼻干等燥象表现为主。
2 病因病机
小儿阴虚热病主要有两种证型:外感阴虚发热及内伤阴虚发热,后者多为小儿长期低热,本文不予讨论。小儿外感病的阴虚发热,其外因多为感受温热邪气或寒邪入里化热,内因则为小儿素体阴虚,误用汗法伤津,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耗。因此,无论是热病或误治伤阴,还是素体阴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则热。
3 治疗方法
3.1 自拟青玉汤
处方(以体重10kg为例[1])组成:青蒿(另包,后下)30g、鳖甲(另包,先煎)10g、知母4~6g、生地8~12g、牡丹皮4~6g、石膏20~40g、麦冬4~6g、怀牛膝2~4g、地骨皮4~6g、玄参8~12g、甘草4~6g。每剂加水300mL,文火煎煮30min,取汁100mL,每剂煎2次。1岁以内患儿按10mL/(kg·d)剂量,分10次服完;1岁以上患儿按15~20mL/(kg·d)剂量,分4~6次服完。免煎中药按上述比例调配。
加减法:咳嗽者,加杏仁、桔梗各4~6g;便秘者,加火麻仁10~20g;泄泻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0~20g;咳嗽、泄泻、烦躁哭闹、呕吐并见者,加猪苓汤(猪苓6~10g、茯苓12~16g、泽泻6~10g、阿胶(烊化)4~8g、滑石4~8g);乳蛾或疱疹性咽峡炎者,加天花粉8~10g。
3.2 组方依据
《温病条辨》卷3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景岳全书》卷51曰:“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如神。”张老师认为,青蒿鳖甲汤原书主治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阴液不足之虚热证,与小儿阴虚发热证型一致,但为增加清气、滋阴力度,因此配以玉女煎,合方治之,共奏滋阴凉血、清气透热之功,可用于治疗小儿急性发热属阴虚发热者。
3.3 处方分析[2]
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邪,引邪外出;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透之机。又用石膏,辛甘微寒,退热及清阳明气分有余之火而不损阴;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泻火,滋阴降火,与石膏相配有白虎汤之义,可清泻气分肺胃实热;与鳖甲相配,助鳖甲养阴透热,四者共用为君。生地、玄参、牡丹皮均甘寒清热凉血,以清解血分热邪,又生地、玄参滋阴降火,牡丹皮退虚热,麦冬甘寒滋阴润燥,四者共用为臣。怀牛膝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药。使以甘草,以调和诸药,共奏滋阴凉血、清气透热之功。
4 验案举例
患儿,男,6岁,2014年8月18日初诊,以“发热3天”为主诉来门诊就诊。患儿于3天前受凉后打喷嚏,流涕,发热,最高体温38.5℃,发热无规律性;查血常规:WBC:9.5×109/L,N:78%,L:18%。诊断为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社区诊所给予“头孢呋辛钠,热毒宁”静脉滴注以抗感染治疗2天,但效果不佳,遂于我院门诊就诊。症见:发热,体温37.8℃,流黄涕,鼻塞,喷嚏,眠差,纳可,大便呈稀水样,每日2~3次,小便量少色黄;咽喉充血红肿,扁桃体I度肿大,肺部听诊为正常呼吸音,舌红苔少而黄,脉沉细。
中医诊断:发热(阴虚外感)、泄泻(阴虚泄泻);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以滋阴凉血、清气透热、滋阴利水、疏风通窍,方以青玉汤合猪苓汤、辛夷加减,组成为:青蒿(另包,后下)30g、鳖甲(另包,先煎)10g、知母5g、生地10g、牡丹皮5g、石膏30g、麦冬5g、怀牛膝2g、地骨皮5g、玄参10g、甘草6g、猪苓8g、茯苓15g、泽泻8g、阿胶(烊化)6g、滑石6g、辛夷6g。水煎服,共5剂,每天1剂,分3次服用。
8月23日二诊:服药5剂后,患儿大便正常,咽喉充血减轻,但下午略有发热,体温为37.3~37.5℃波动,嘱其继续内服上方去猪苓汤、辛夷3天。后电话随访,小儿诸症消失,病已痊愈。
按:该例患儿素体阴虚或热邪较重、阴液骤伤,致使阴虚内热,然患者发热并不典型,但从舌红苔少而黄、脉沉细,可知病在少阴。《伤寒论·少阴病篇》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患儿表现正为少阴的热化证,其病理本质为:肾阴亏虚,肾气衰微,水不气化,水饮停聚,在下水走肠间,洞泄如注;水不制火,心火独亢则眠差。鼻塞、喷嚏为表证的征象,故加少许辛夷祛风通窍。
5 结语
对于小儿急性阴虚热病,临床上多采用辛温或辛凉解表治疗,借助人体正气,大多亦可治愈,但部分患儿因辛散药物伤阴,病情迁延难愈。张老师不受教条囹圄,喜用滋阴清热法治疗该种急性发热疾病,养阴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切中病机,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张炜,张涛,马桂云,等.麻杏陷胸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4):81-83,108.
正确治疗小儿发热 篇9
1 学术思想
1.1 重视“温病”特点
小儿急性发热多和感染性疾病、多种急性传染病有关, 其致病原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刘以敏主任认为这一认识分析, 与中医“温病”认识相契合。小儿为“纯阳”之体, 又因“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 感邪后易从阳化热, 热盛易动风, 发生惊惕、抽搐、昏迷等急、危、重症[1,2]。故在急性热病诊治中, 应注意“温病”从外感邪, 性质属热, 致病迅速等特点。
1.2 注意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辩证相结合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 三焦辩证由吴鞠通所倡论。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之处, 是经纬相依, 相辅而行的。在临床运用时, 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全面、更有效的指导小儿急性热病的辩证论治。
1.3 注意“湿”邪与“热”邪关系
湿邪致病, 其性黏滞而固着, 一般病程较长, 缠绵胶结, 很难速愈。湿热互结, “如油入面”, 难分难解。故热病兼有“湿”邪为患时, 患者体温易反复, 难以下降。
1.4 注意“食积”与发热的关系
小儿“脾常不足”, 加之饮食不知自节, 饮食不节往往影响脾胃腐熟运化功能, 以致乳食停滞不化, 阻滞中焦, 中焦气机闭阻, 水湿不化, 易成“湿”邪, 湿可郁而化热。故临床上可见小儿“伤食”后发热的情况。
2 治疗特色
2.1 宣
刘老在治疗外感发热时, 重视“宣”法。宣卫解表, 宣气透表, 宣表化湿, 开宣三焦气机。均在一个“宣”字。可理解为:一方面是指应用“汗法”, 通过开泄腠理, 促进发汗, 使病邪从汗而解。一方面可理解为宣通脏腑气机, 调和脏腑功能。还含有用药轻宣灵活之意。
2.2 化
对于体温易反复, 难以下降的患儿, 考虑“湿”邪的治疗。但用药时, 多选用芳香辟秽, 具有化湿运脾功能的药物。一则热病伤阴, 多用利湿之品, 易加重阴液耗损;二则脾胃功能恢复, 有利易药物吸收, 更好发挥疗效。同时利于患儿饮食恢复, 增加“正气”, 有利康复。
3 证治举隅
病例一、患儿金某, 女, 7岁, 因“发热2天”来诊。症见:发热, 热峰39℃, 微恶风寒, 汗出不多, 咽痛, 咳嗽, 痰黄, 流涕, 清浊交替, 纳可, 小便黄, 大便干。舌红, 苔黄, 脉数。诊断:发热 (卫气同病, 邪在上焦) 。治法:宣气透表。方药: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15g、桔梗6g、射干6g、金银花9g、连翘9g、牛蒡子9g、淡竹叶6g、芦根9g、冬瓜仁9g、炙杷叶9g、百部6g、炒黄芩5g、甘草6g。按语:患儿以“发热”来诊。邪犯于表, 卫气被郁, 开合失司, 故见发热, 微恶风寒, 汗出不多, 流涕等症。邪气由表入里, 但均在上焦“肺”, 外则卫气郁阻, 内则肺气不宣, 故咳嗽, 痰黄, 热势较高。舌红, 苔黄, 脉数为里热征象。故综合辩证为卫气同病, 邪在上焦“肺”。银翘散重在治疗卫分, 麻杏石甘汤重在治疗气分, 两者合用加减则卫气同治。
病例二、患儿张某, 男, 5岁。因“发热1周”来诊。症见发热, 午后热甚, 体温38℃左右, 无畏寒, 伴身倦乏力, 不思饮食, 恶心欲呕, 大便溏, 小便短黄。面色黄, 咽红, 舌红, 苔黄腻, 脉濡数。诊断:发热 (气分证, 邪在中焦) 。治法:清气化湿, 开宣三焦气机。方药:三仁化湿汤加减:杏仁6g、薏苡仁15g、寇仁6g、厚朴6g、通草6g、滑石9g、淡竹叶6g、芸香草9g、藿香6g、佩兰6g、冬瓜仁15g、京半夏9g、甘草6g。按语:患儿病在中焦脾脏, 脾为湿土之脏, 主运化水湿, 邪气侵犯中焦, 易形成湿热互结之势, 湿热互结, “如油入面”, 难分难解。故患者体温易反复, 难以下降, 病势缠绵。三仁化湿汤具有清利湿热, 宣畅气机的功效。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 温煦而不偏于燥热, 既能散表邪, 又能化里湿, 有醒脾和胃、辟秽止呕和解暑之力;佩兰气味芳香, 既能表散暑邪, 又能宣化湿浊。两者伍用, 芳香化浊, 清热去暑, 和胃止呕, 醒脾开胃, 增食益彰。“芸香草”为“韭叶芸香草”, 有芳香辟秽, 祛暑利湿之效。
病例三、患儿谢某, 女, 2岁, 因“发热1天”就诊。症见:发热, 体温高峰38.5℃, 微畏寒, 少汗, 微咳嗽, 呕吐胃内容物酸馊, 大便干。面红, 咽红, 手心热, 舌边尖红, 苔薄白, 指纹淡紫, 在风关。诊断:发热 (卫分证, 邪犯上、中焦) 。治法:清热透表, 消食和中。方药:保和汤加减:神曲10g、茯苓10g、法夏10g、山楂9g、连翘9g、陈皮6g、莱菔子10g、香薷6g、厚朴6g、滑石10g、紫苏叶6g、芸香草10g、百部10g、炙枇杷叶10g、甘草6g。按语:病邪首先犯于上焦肺卫, 卫气被郁, 开合失司, 故见发热, 微恶风寒, 汗出不多。肺气失于宣畅, 故见咳嗽。呕吐胃内容物酸馊, 手心热, 提示患儿有“伤食”在中焦之象。舌边尖红, 苔薄白, 指纹淡紫, 在风关为邪在卫分。保和丸为治疗食积通用方。香薷发汗解表, 和中化湿;紫苏叶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二者合用使邪从表解。
摘要:刘以敏主任通过体悟《小儿药证直诀》、《温病条辨》等古籍对“热”病的病因病机、与六气淫邪关系的阐述, 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重视辨证论治, 认为在发病中应注意“温病”、“湿邪”、“食积”与发热的关系, 治疗中常配合“宣”、“化”之法。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学术思想,治疗,刘以敏
参考文献
[1] (明) 兰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597.
【正确治疗小儿发热】推荐阅读: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10-29
小儿癫痫治疗10-10
按摩治疗小儿疳积09-17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07-15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疾病07-25
怎样治疗小儿遗尿症09-20
中西医治疗小儿斜颈07-13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09-08
中药治疗小儿咳喘研究09-20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