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精选8篇)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 篇1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最大的疾病是冠心病,而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因果关系,治疗高脂血症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2至88岁,平均65.2岁。诊断标准为TC>250 mg/dl, TG>140 mg/dl, LDL-C>220 mg/dl, HDL-C男性<40 mg/dl,女性<45 mg/dl[1]。病程6个月~19年其中有冠心病史18例,高血压病史5例。
1.2 方法
1.2.1 降总胆固醇药
如胆酸结合树脂,此类药物有考来替泊和考来烯胺。考来烯胺是季胺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肠道内不被吸收,与胆盐结合排出体外,从而阻断其肠肝循环,使胆盐和胆固醇排出增加。考来烯胺可促进LDL分解,因而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是治疗Ⅱa型的理想药物。HMG-CoA还原酶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侧链在构造上和HMG-CoA还原酶相似,故可阻滞HMG-CoA还原酶的作用,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肝内胆固醇减少可使肝细胞表面的LDL受体增加,血液中的LDL-C被肝细胞摄取增多,从而使血浆TC下降。目前较常用的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主要副作用为偶见转氨酶及肌酸激酶升高、肌痛、胃肠道反应,如恶心、食欲减退等。
1.2.2 主降三酰甘油兼降总胆固醇药物
烟酸类通过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抑制肝脏合成VLDL和LDL,使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下降,升高HDL胆固醇和Apo A I。用于治疗Ⅲ、Ⅳ、V型,大剂量可治疗Ⅱ型高脂血症。阿西莫司为烟酸衍生物,有明显的降三酰甘油作用,能升高HDL胆固醇,对降总胆固醇无明显作用。副作用较烟酸少。每次0.25g, 2~3/d。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偶见转氨酶升高。苯氧乙酸衍生物主要作用为增强脂蛋白酯酶活性,加快VLDL的降解,增加胆固醇经胆汁酸排泄,可减少VLDL合成,升高HDL,降低三酰甘油作用明显,是治疗Ⅲ型的首选药物,亦可用于Ⅳ、V型。
2 结果
治疗前后血脂分别为:总胆固醇 (6.92±3.14) mmol/L。三酰甘油 (2.10±20.82) mmol/L。60例患者治疗后,均有好转。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近30年来进行的一系列针对血脂异常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试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证实对血脂异常的控制,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措施。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脂症是由于脂和脂蛋白代谢先天缺陷 (或遗传性缺陷) 以及某些环境因素等机理而引起的。继发性者主要经发于某些疾病,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找到高脂血症病因的患者,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高血压病者、吸烟者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致使LDL-C更容易进入血管壁内;而糖尿病患者由于LDL-C被糖化,故容易黏附于血管壁上而进入血管壁内;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也是高脂血症的重要促发因素。对于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等来刺激LDL受体的表达。但对于纯合子型,仅用药物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可用反复物换血、外科门脉分流术等方法治疗;近年来开展的基因治疗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选择能降低LDL-C的食物 (如植物甾醇、可溶纤维素) [2]。减轻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采取针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措施,如戒烟、限盐以降低血压。饮食治疗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首选措施。
高脂血症的治疗重点是防治血中TC或LDL-C过高或HDL-C水平过低。在决定治疗前,应首先分清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治疗应强调以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为主,效果不理想,再佐以药物治疗。在进行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强化调血脂治疗的四个原则,分别是: (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得越低越好; (2) 使用他汀类药物越快越好; (3) 使用他汀类药物越久越好; (4) 使用他汀类药物越早越好。调血脂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采用小剂量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SGPT、CK、BUN、Cr,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即及时停药并做相应处理。高脂血症以预防为主,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患者,更要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如戒烟、参加体育运动、防治肥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脂质研究指导原则15类药物脂质指导原则 (试行) , 1990, 60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91-995.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 篇2
1.外用药治疗:急性期宜用温和保护剂(如10%硼酸软膏、氧化锌软膏)及皮质激素制剂。稳定期及消退期可用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角质促成剂及免疫抑制剂,但应从低浓度开始。皮损广泛时应先小面积使用。
(1)角质促成剂: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RNA合成,减低有丝分裂。可用焦油类(5%~10%黑豆馏油、煤焦油、松馏油或糠馏油)、5%~10%硫磺、5%水杨酸及0.1%~1%蒽林等,配成软膏或霜剂。后二者刺激性较强,面部及黏膜处禁用,有肝肾疾患者慎用。焦油类及葸林可与皮质激素制剂或紫外线配伍使用。
(2)皮质激素制剂:可配成霜剂、软膏或溶液,外涂或封包。可单一疗法,即每日2次,亦可间歇疗法,每日2次,直到皮损消退85%以上,改成每周末连续外用3次,间隔12h,即星期六上午8时、下午8时和星期日上午8时各1次,此法可避免耐药及反跳。对少数斑块皮损可用泼尼松龙加等量1%普鲁卡因溶液皮损内或皮损下注射。
(3)卡泊三醇(calcipotriol)软膏(50μg/g),每日2次,每周用5天(每周外用软膏总量不应超过100g,以免引起高血钙症)。
(4)维生素D3衍生物:该类物质是维生素D3活性代谢产物或由人工合成,主要有钙泊三醇,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外用治疗斑块型银屑病效果较好,停药后不易反跳。副作用主要有:瘙痒、烧灼感、干燥及脱屑等。该药可作为轻、中度银屑病的首选药物。
(5)维甲酸类药物:常用的有0.025%~1%维A酸软膏、霜剂或凝胶,每日2次外用。皮损较厚可给予封包。主要副作用是刺激性。现常用第3代维甲酸他扎罗汀凝胶,具有受体选择性作用,每日1次,适用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副作用有;烧灼感、红斑、瘙痒,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刺激。
(6)其他制剂:常用有1:2万~1:1万芥子气、1:1万氮芥、0.1%争光霉素、10%~15%喜树碱、0.1%~0.5%秋水仙碱等,配成溶液或软膏外涂,对顽固性皮损有良效。
2.内用药治疗:
(1)芳香维甲酸类:能使角化过程正常化并调节表皮增生及分化,调整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可用于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银屑病及其他疗法无效的寻常型银屑病。以依曲替酯(etretinate)和依曲替酸(acitretin)效果最好,用法与副作用参见总论。与PUVA(光化学疗法)联合使用(Re-PUVA)可提高疗效,减少PUVA治疗总量。亦可与免疫抑制剂联用。
(2)皮质激素:仅红皮病型或关节病型及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方可使用。
(3)免疫抑制剂:有甲氨蝶呤和羟基脲等。这些药物用时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胃肠反应及肝、肾损害等,并可诱发恶性肿瘤。对红皮病型、泛发性脓疱型、关节病型及使用其他疗法效果不佳的重症寻常型银屑病,可考虑选用。
1)甲氨蝶呤(MTX):每周10~25mg,顿服;或2.5~7.5mg,每12h 1次,连服3次,以后每周重复给药。0.2~0.4mg∕kg,1~2周肌肉注射1次。肝肾功能异常、贫血、感染者禁用,尽量不要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在长期应用的病例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分别约为10%、5%;总剂量每达到2~2.5g时,患者应作肝活检。
2)羟基脲:每天1.5~2g,用于顽固性银屑病及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肝毒性少,但可致畸,禁忌证同MTX。
(4)环孢菌索A(cyclosporine A):环孢菌素A每日5~12mg/kg治疗顽固性寻常型、关节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有一定疗效。
(5)柳氮磺胺吡啶:初用0.5g,每日2~3次,3天后0.5g,每日3次,6周后改成1.0g,每日4次,8周为1个疗程。用于关节病型银屑病。
(6)雷公藤多甙:每次10~20mg,每日2~3次。
(7)抗生素:点滴状银屑病可用青霉素、先锋霉素,脓疱型银屑病可用甲砜霉素(每日0.5~1.0g)。
(8)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成人每日150mg,每周服药3天间歇4天,持续用药1~3个月。亦可使用转移因子和胸腺因子D等。
(9)静脉封闭疗法:对于急性进行期及红皮病型患者,可采用普鲁卡因静脉推注或滴注(方法参见总论)。
(10)其他:可用蝮蛇抗栓酶(0.5~0.75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小儿酌减,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国内使用8-溴cAMP等治疗银屑病特别是脓疱型者有良效。此外,某些非特异性刺激疗法如发热疗法、疫苗疗法及氧气疗法等可依具体情况试用。窄谱UVB疗效好,安全性比PUVA好。
3.物理治疗:
(1)沐浴治疗(水疗):有硫磺浴、糠浴、焦油浴、矿泉浴及中药浴。
(2)紫外线疗法:单用或合用内服、外用药物或先外涂焦油类药物加光疗再水疗(Goekerman三联疗法)或外涂1%~3%g林软膏5~20min后照射UVB(Ingram疗法)。适用于静止期或冬季发病者。窄谱UVB疗效好,安全性比PUVA好。
(3)光化学疗法(PUVA):口服或外用8-甲氧补骨脂素(8-MOP),再照射PUVA,适用于其他疗法无效的顽固病例,治疗面积不宜过大,一般需治疗20次左右。治疗时患者要戴防护眼罩,以防白内障的发生,同时应警惕皮肤癌的发生。光敏感者、严重器质性疾病、小儿及孕妇患者禁用。
4.中医治疗:依其主证可将其分作如下3型进行治疗。
(1)血热型:相当于急性进行期。治宜清热凉血活血,可用凉血四物汤或丹参、紫草根、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鸡血藤。
(2)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3)血燥型:治宜滋阴养血润燥,可用天冬、麦冬、丹参、当归、蜂房、生地、土茯苓、鸡血藤。血虚者亦可用当归饮子。
中成药复方青黛胶囊等及单味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黄芪、丹参、当归及板蓝根等治疗本病亦有效。
牛皮癣的预防:
1、预防受潮着凉
受风寒侵袭而诱发银屑病的为数较多,面部的皮疹多是由受寒风刺激而成,所以冬季应注意面部的防护;居住环境潮湿、寒冷,可使本病发生或加重,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大冷大热刺激皮肤,住室保持通风、干燥、温暖。
2、预防精神变动
中医认为,情致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毒热伏于营血而发生银屑病,因此在遇有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时,患者应尽量控制情绪,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首先正确理解周围的事物,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可适量服用镇静剂。
3、预防感染
局部感染灶是诱发银屑病的一个及其重要原因,尤其是感冒后,并发扁桃体炎、气管炎,需要积极治疗,尽量缩短病程,否则引起复发,使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而如果扁桃体反复发炎,与银屑病发作有密切关系者,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这一点对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
4、预防食物或药物过敏
其实过敏是银屑病的重要诱发原因之一。由于饮食或服用药物,或接触某种物质而过敏者,常可诱发银屑病的发生。患者每次复发后,需仔细回想近来曾服用了什么东西,服用了什么药物,或接触了某种化学物质,从而使皮肤发红、发痒,继而出现银屑病皮损,那么这种物质今后应尽量避免接触。
5、预防气候干燥、寒冷
年平均气温与牛皮癣的年发病率密切相关。一年中,气温的升降变化小则发病率低,变化大则发病率高,气体的流动能对人体产生刺激,尤其是暖气流突然向冷气流流动时,人体置于冷热交界,对机体的调节功能要求很高,如果这种调节功能不强,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就容易发病。
6、预防感冒
第一种方法就是患者可以每天适当的吃几颗大葱, 可将油烧热浇在切细的葱丝上,再与其它菜凉拌吃,不仅可口,而且可以预防感冒。
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篇3
1 古代文献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 生理性的膏脂
祖国医学虽无高血脂的概念,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无高血脂的独立病名,但对人体膏脂已有所认识,认为血中膏脂在正常情况下是生理性的。
1.2 病理性的膏脂
《灵枢·血络论》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以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之中的状况,与现代HLP、高黏血症的概念非常相近。
2 中医病因学认识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常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2.1 饮食失常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主,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所说:“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肠胃乃伤。”
2.2 劳逸因素
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正气日益衰减。
2.3 情志因素
张景岳《类经·古有真人圣人贤人》曰:“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情志过激可产生心和血脉方面的病变。
2.4 禀赋因素
肾虚机体功能减退,精微布散迟缓,气血运行不利,停于脉中而为;又肾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和散精功能,清浊难分,也可发为本病。
3 中医病机学认识
3.1 脾失运化,清浊不分,痰湿内生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说明脾主升,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于五脏和经脉。
3.2 肝失疏泄,肝胆不利,气滞血瘀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3.3 肾精亏虚,肾失气化,清从浊化
李鲤[3]认为,肾阳旺盛则有助于膏脂的输布、转化和利用,肾阴充足则有利于膏脂的贮藏,此即“阳化气,阴成形”之理。若肾阳亏虚,则膏脂的转化利用减少而滞留脉中;肾阴不足,则膏脂不藏,悉渗血中。此外,肾阳衰则火不生土而脾运不健;肾阴亏则水不涵木而疏泄失职,均可发生本症。
3.4 心阳虚衰,气滞痰凝血瘀
王肯堂说:“夫气,阳也,血,阴也,阳动而阴随,气运而血行,阳滞而阴凝。”《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王清任《医林改错》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而留瘀。”
4 临床研究
4.1 辨证论治
熊文生[4]从脾论治的常见证型有脾虚痰浊型、肠道壅滞型、脾虚肝郁型、湿热邪阻型等4型,分别给予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并提出从脾论治大法有益气健脾祛瘀化浊法、疏肝健脾法、通腑降浊法、利湿清热法。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理论,杨坚毅等[5]将HLP分为5型论治:痰湿内阻型,治宜芳香化湿、健脾祛痰、化瘀降浊;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脉;肝阳痰火型,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肝肾阴虚型,治宜补益肝肾、养阴填精。
4.2 从脏腑论治
HLP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其本为心、肝、脾、肾四脏的虚弱,其标为痰浊、瘀血内生,脏腑功能虚损所产生的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影响心脉运行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脾虚失运是HLP形成的关键;肝郁气结痰凝是HLP形成的重要因素;肾虚是HLP形成的始动因素。
4.2.1 从心论治
心之阳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瘀血内阻,痰浊凝聚,痰瘀互结,脉失濡养,形成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脉道和经络。李联社等[6]观察具有宽胸化痰、活血化瘀作用的心复宁Ⅴ号对61例原发性HLP患者的调脂作用。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口服心复宁Ⅴ号煎液,对照组31例口服绞股蓝总苷片,治疗后两组TC、TGL、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HDL-C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复宁Ⅴ号对原发性HLP患者有较好的调脂作用。
4.2.2 从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之枢纽,若脾虚气弱,失其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升清输布,聚而为痰浊,为脂为膏;肝郁克脾,脾失升降,气滞血瘀。病位在脾,多涉及肝胃。周晓玲[7]以健脾化湿、疏肝化瘀为治疗原则,用疏肝降脂汤治疗脂肪肝,57例为治疗组,对照组30例则用烟酸肌醇片口服,治疗组在消除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血脂(特别是TG)和B超检查结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本组治疗前后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该方具有明显的保肝、降脂的作用。
4.2.3 从肝论治
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利;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气夹痰浊上逆,气血壅滞,脉道不利,形成本症。病位在肝,涉及到脾、胆、胃。李晶等[8]用清肝法治疗青壮年HLP 50例,服用中药清肝祛脂代茶饮以清肝泄浊、清热祛瘀。用药期间不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结果:青壮年HLP 50例,用药前后TC、TG明显下降,总有效率分别为75%、62.5%(P<0.005)。提示用清肝法治疗青壮年HLP具有显著疗效。马民等[9]用自拟的舒肝降脂汤对8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观察,发现中药舒肝降脂汤可明显改善脂肪肝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血脂多项指标,疗效确切。
4.2.4 从肾论治
肾阳虚衰,失于温煦,蒸化无力,膏脂不化,浊凝为痰;肾阴虚衰,虚火灼津,炼液为痰,清从浊化,浸淫脉道。病位在肾,多涉及肝、脾。胡晓灵等[10]用具有补脾益肾、活血化瘀、利湿降浊作用的中药复方降脂散治疗中老年HLP伴有自由基代谢异常的患者39例,结果发现,该中药复方能够调整血脂水平,提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对于预防衰老、防治AS有积极的作用。
4.3 针灸治疗
针灸是以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指导,辨证取穴,运用体针刺激人体有关穴位,以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阴阳的失衡,使阴平阳秘,机体功能恢复常态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研究证明,针灸可调整机体脂质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的功能,并增强其活性,使血脂被更快地转化、利用,并促进肠肝循环,使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从而降低血脂含量。
4.3.1 针法治疗
4.3.1. 1 针刺治疗
彭旭明等[11]通过针刺颞三针、四神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治疗40例初次发病脑血栓患者,研究表明:针刺能降低脑血栓患者TC,增加HDL-C,防止或改善AS,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陈瑞等[12]治疗HLP患者45例,采用针刺治疗组取穴足三里、丰隆、内关,经治疗后发现针刺对患者TC、TG、LDL-C、HDL-C的影响与药物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针刺对Apo A的作用较药物组更明显,说明从脾论治取穴针刺调整脂类代谢疗效确切。
4.3.1. 2 针药结合治疗
袁凌松等[13]运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中药华佗中风方治疗不同部位脑梗死,并与单纯中药治疗比较,经4个疗程治疗后,其发现针药结合组对HDL的改善明显优于中药组,说明针药结合治疗可调节患者血清HDL、LDL的含量,进而可以促进AS脂质纤维斑块的吸收、消退以及脂质的细胞外转移,从而达到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的目的。梁凤应[14]以针灸配合川芎嗪治疗老年人HLP及高黏血症60例,并与单纯用川芎嗪治疗的60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真要联合组在降低TC、TG、LDL-C方面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用川芎嗪治疗组,说明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比单纯用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4.3.2 灸法治疗
邓柏颖等[15]对48例HLP患者采用“谢氏功能保健灸”法,对患者交替灸双侧足三里和悬钟,并进行观察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TG、TC、LD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HDL变化不明显(P>0.05),因此其认为功能保健灸对HLP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王凤玲等[16]灸神阙穴进行调脂及抗衰老的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后患者TC有显著差异,对HDL2-C和HDL1-C的比例有很大的调整作用,因此其认为艾灸神阙穴可降低血脂水平及AS指数。
4.3.3 其他疗法
侯悦春等[17]观察激光穴位照射治疗75例HLP患者,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丰隆及中脘穴,治疗12周时两组TC、TG、LDL、Apo B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Apo A及HDL-C均升高(均P<0.05),并接近正常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激光组与针刺组具有一样的治疗效果。而激光治疗治疗舒适,简便易行,顺应性高。杨国柱等[18]运用皮内针治疗HLP患者32例,取心、肝、肺、脾、肾俞穴,选用麦粒型皮内针进行皮下埋针,并设对照组(口服脂必妥)进行对比,4周后发现TC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其具有较好地升高HDL的作用。
4.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杨坚毅[19]以通脉降脂饮合辛伐他汀治疗HLP 120例,并与单用辛伐他汀6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TC、TG、LDL-C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辛伐他汀合通脉降脂饮能明显降低血脂,疗效优于对照组。
5 临床展望
综合以上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调脂中药除了能够调节各种血脂代谢紊乱外,还具有抗凝,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增生,调节血管内分泌,促纤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调脂的终极目的在于减轻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中药调脂具有一级、二级预防以及直接治疗作用,从多环节、多靶点、多角度来实现对心、脑、肾等疾病的控制。
摘要:高脂血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病率高、分布广,且有年轻化趋势。大量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且与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直接的相关性。近年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药源广泛、药食同源的特点,加之从多角度、多环节、多靶点来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已受到医学界同仁的关注。本文就近十年来中医药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及实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5年7月多例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于该院就诊,选取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中47例男性、37例女性,年龄最小值为24岁、最大值为84岁,年龄均值为(65.1±12.2)岁,病程大于1年、小于10年,病程均值为(4.9±3.8)年。将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小剂量组(42例)和大剂量组(42例),小剂量组中22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均值为(64.1±12.5)岁,(5.1±3.6)年;大剂量组中2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均值为(65.8±12.1)岁,病程均值为(5.5±3.1)年。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待患者入院,首先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而后对其饮食加以严格控制。给予两组患者药物辛伐他汀(批号:国药准字H19980054,规格:5 mg/片)治疗,均为口服。小剂量组20 mg/次,1次/d;大剂量组40 mg/次,1次/d。规定疗程为2个月(60 d)。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症状,须加用原用药物(使用剂量相同)。
1.3 疗效判定依据
于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血脂水平包括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对两组患者血液安全指标进行分析,安全指标包括Cr(肌酐)、BUN(血尿素氮)、AL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B(白蛋白)等。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包括:腹痛、胃胀、恶心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接受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之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就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讲,其明显下将。较治疗之前,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液安全指标比较
待结束治疗,大剂量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明升高很多,小剂量组血尿素氮有所降低,肌酐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各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之后,小剂量组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比大剂量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从不良反应角度来看,两组患者皆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大剂量组1例腹痛、3例恶心、2例胃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3%;小剂量组1例腹痛、2例恶心、1例胃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5%。
3 讨论
社会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质量提高,饮食结构不断变化,糖尿病高血脂症发病率愈来愈高[4]。如果人体内含有过高血脂,则会损伤其脏器,且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水平可作为独立危险因子存在,其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现阶段,主要采用降低血脂及控制血糖方法治疗糖尿病高血脂患者[5]。在糖尿病高血脂临床药物治疗中,辛伐他汀应用较为广泛,其对胆固醇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改善病情。但是,小剂量辛伐他汀极有可能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大剂量辛伐他汀极易引发不良反应[6]。
该文对辛伐他汀使用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有所升高。治疗前后,两组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明升高很多,小剂量组血尿素氮有所降低,肌酐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各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之后,小剂量组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比大剂量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腹痛、恶心、胃胀)发生率为14.3%;小剂量组不良反应(腹痛、恶心、胃胀)发生率为9.5%。
综上所述,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优于小剂量,但在临床治疗中必须注重控制辛伐他汀使用剂量,切忌过高。
摘要:目的 探究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20%比例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辛伐他汀,小剂量组20 mg/次、1次/d,大剂量组40 mg/次、1次/d。待治疗时间满2个月,从血液安全指标、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三个角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两组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明升高很多,小剂量组血尿素氮有所降低,肌酐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各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之后,小剂量组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比大剂量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腹痛、恶心、胃胀发生例数为1、3、2;小剂量组腹痛、恶心、胃胀发生例数为1、2、1。结论 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优于小剂量,切忌一味地增加剂量。
关键词:辛伐他汀,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平.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77-78.
[2]董胜翔,牟宝华,韩桂英.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最佳剂量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98-100.
[3]王秀梅,谷雪梅.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11):1249-1252.
[4]廖学权,胡彩珍,黄增祥,等.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3):2047-2048.
[5]韦晓英.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分析[J].中国校医,2014(11):842-843.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明确诊断为高脂血症的门诊患者104例, 其中男54例, 女50例, 三酰甘油 (TG) 水平≥1.70 mmol/L。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52例, 男28例, 女24例, 年龄53.05岁±3.08岁;对照组52例, 男26例, 女26例, 年龄58.16岁±2.90岁。两组病程均为6个月至2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排除其他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胰脏等疾病。
1.2 方法
在低脂饮食和增加运动量的基础上,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胶囊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3次/日, 3粒/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各项检测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血清总胆固醇 (TC) 下降≥20%, TG下降≥4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0.26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下降≥20%;有效:血液流变学指标部分改善,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且<20%, TG下降≥20%且<40%, HDL-C下降≥0.104mmol/L且<0.26mmol/L, LDL-C下降≥10%且<20%;无效:症状、体征、血脂检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均有所下降 (P<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下降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DL-C有所上升,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上升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mmol/L
3 讨论
高脂血症患者一般早期临床症状少, 没有及时就诊, 出现头晕身重、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已损伤血管, 以中老年多见,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引起全身或者局部的微循环问题, 是心、肝、肾等内脏的供血不足, 引起原有疾病恶化[2]。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脂血症还会导致脂肪肝、动脉硬化及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有他汀类降脂药作为常用药物, 能够抑制脂肪的吸收和减少脂肪的生成。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和“痰湿”“血瘀”等有关系, 多因过食肥甘厚腻, 脾胃不能运化水谷, 积久生痰, 日久成瘀。“血凝而不流, 血瘀滞不行”, 血流不畅通会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故而阴阳平衡失调, 百病丛生。高脂血症多为本虚标实, 脾胃失运为本, 痰瘀互结为标, 所以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的办法, 针对痰瘀内阻、肝失疏泄、脾胃失运等进行辨证论治。心脑舒通胶囊的成分为蒺藜总皂苷, 是药用植物蒺藜的主要成分, 最早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记载:性温、味苦、无毒, 具有平肝解郁, 活血祛风, 扶正固本等功效[4]。
高脂血症患者血液的黏度增加, 使血流阻力增加, 同时引起血管壁的一些炎症反应, 导致血栓和缺血等的发生, 最终出现肢端麻木, 头晕, 四肢沉重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改善冠状动脉循环, 增加心肌细胞收缩, 改善心脏缺血, 改善全身微循环, 抗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脂同时改善脂代谢, 具有活血化瘀, 舒利血脉的功效。同时可以治疗胸痹心痛, 改善处于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以及动脉硬化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还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 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明显改善血液流变的状态, 治疗后血脂和血液黏度都有明显降低 (P<0.05) 。这种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 可以有效降低血脂, 改善末梢循环, 降低血液黏度, 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171-172.
[2]唐雄.临床血液流变学治疗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48-149.
[3]郭艳, 殷惠军, 史大卓, 等.心脑舒通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6) :541-544.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实践,进展
高脂血症又称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1]。由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称为继发性高脂血症,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而另一部分病因尚不明确。高脂血症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国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2],如王晶晶等[3]对我国安徽省、上海市、黑龙江省、山西省、广东省、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七省(市)的老年人血脂情况进行调查,得出我国七省(市)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39%。目前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药物是他汀类和贝特类,其共同的不良反应肝肾损害等限制了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能更好地切中病机,临床疗效并不劣于西药降脂,同时还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中医学古医籍中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许多医家开始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学预防治疗高脂血症。目前多认为属中医学“膏脂”“脂浊”“痰浊”等范畴。《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注“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膏脂在正常情况下是生理性的。《灵枢·血络论》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以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之中的状况[4],与现代高脂血症的概念非常接近。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常与饮食、情志、体质等有关。嗜食肥甘厚腻,嗜酒无度,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化生痰湿,痰浊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酿生本病。如文杰等[5]对不同岗位职工进行体检发现,高脂血症组的零食、夜食、急食、家外餐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王智玉[6]通过对某高校社区教职工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认为痰湿质与气虚质有可能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脏腑亏虚,标实是痰浊、瘀血、气滞,主要强调痰浊瘀血,或三者兼有。其主要病机是肝脾肾虚,痰浊瘀血,阻滞经脉,致使膏脂布化失度。高世东[7]认为高脂血症的病位以肝、脾、肾三脏为主,其病机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肾气虚衰为主,因而其治疗宜从脾、肝、肾论治。倪进军等[8]提出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确立治则以补肾健脾为主,且尤以补肾为先,化痰活血为辅。王永泽等[9]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为肝失疏泄,延及脾肾为本,脂浊内生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郭姣等[10]提出肝在高脂血症的发病中具有核心和枢纽作用,强调从肝论治,调肝降脂,兼顾脾肾、痰瘀。刘卫红等[11]提出脂代谢紊乱在中医中当属于三焦病范畴,三焦气化失司是脂代谢紊乱等三焦病的主要病机;通利三焦法是脂代谢紊乱等三焦病的主要治法。
牛燕运等[12]指出高脂血症属脉络同病。高脂血症的具体病位在脉络,在经病的同时,亦有络病,络病也应重视。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痰浊、血瘀,或二者胶结存在,最易发生络脉的阻滞,导致络病。痰浊与瘀血相合阻滞脉络为病,则搜逐不易,常常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故高脂血症亦病久入络,属脉络同病范畴。
3 辨证论治
中医古医籍中没有对高脂血症的直接论治,据临床观察和现代研究各医家提出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3.1 从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高脂血症者多嗜食肥甘厚腻,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酿生痰湿,痰浊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刘涵容[13]认为从中医学角度立足,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基本病机,其治以运化脾胃气机为主。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从脾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熊岐陵[14]对82例符合高脂血症诊断的患者随机分成中医药治疗组(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嘱控制饮食,适当锻炼,予维生素;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同时接受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中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健脾利湿和活血化瘀为主要配方的中药,具体组成为;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30 g,白术30 g,法半夏12 g,陈皮6 g,桂枝15 g,干姜8 g,炙甘草6 g,升麻5 g,葛根15 g,柴胡5 g,桃仁10 g,红花5 g。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根据临床症状在上述基本方上适当加减药物,主要有以下脾虚便溏加肉豆蔻、补骨脂;阳虚畏寒加制附子;腹胀气滞加木香、莱菔子、白芥子,经过3个月治疗后,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疗效,认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特别是观察疗程时间适当长些效果可能会更明显,在治疗第3个月后复查的疗效差距显著高于前2个月。
3.2 从肝论治肝主疏泄,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司疏泄者肝也”。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绪的舒畅等。肝失疏泄则瘀血内阻,痰饮水湿内停,肝木乘土则脾失健运等,均可发生高脂血症。吴龙源等[15]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泻下清热、淡渗利水为原则,自拟舒肝活血化瘀合剂(膈下逐瘀汤6 g,柴胡舒肝散4 g,泽泻2 g,山楂2 g,丹参2 g,何首乌2 g)对中年后妇女高脂血症的治疗有很好疗效。
3.3 从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李甜等[16]认为肾虚血瘀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始动因素。因此临床上防治高脂血症时,除建立科学性的生活方式外,补肾活血无疑是提高疗效的一种好方法。
3.4 痰浊血瘀痰湿内停日久,阻碍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瘀血阻滞气机,致津液停滞成痰,瘀血瘀滞致血脉运行障碍。瘀可致痰,痰可致瘀,痰瘀互为因果,终至痰瘀互结。气滞、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屈小元[17]指出刘华为教授从中医气化理论探讨脂类代谢异常,认为高脂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痰(水、湿)瘀互结是其根本病机,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调理相关脏腑气机,消除痰、水、湿、瘀等病理产物,恢复机体正常气化功能,主张治疗时首先从中焦入手,驱邪保中,临床常以自拟的化痰活血保中汤(为温胆汤、五苓散、四物汤三方的合方化裁,组成:橘红、姜半夏、茯苓、炒白术、枳壳、竹茹、猪苓、泽泻、赤芍、九节菖蒲各15 g,桂枝、炙甘草各6 g。方中以橘红、姜半夏为君药,燥湿化痰;臣药为茯苓、炒白术、枳壳、竹茹、猪苓、泽泻、九节菖蒲、赤芍,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佐以桂枝温经通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化痰利湿,理气活血之功)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疗效显著。李琳等[18]将来源于2010年3 月—2012年10 月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心内科病房治疗的213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通脉化浊汤(丹参30 g,红花20 g,茯苓30 g,半夏15 g,生山楂25 g,炒莱菔子20 g,由该院制剂科生产)100 mL,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 片,日1 次口服,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组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用药8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相对于基线变化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分值的均数高于对照组,但用药8 周末中医证候疗效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脉化浊汤可以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中医症状,临床应用具有与治疗该疾病化药相近的疗效。
4 单味药
现代药理及临床试验证明,许多中药通过不同的途径、机制起着降脂的作用。例如山楂、泽泻、何首乌、决明子、姜黄等。初欣欣等[19]指出何首乌所含的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另外姜黄、黄连、野菠萝、山楂、蜂胶、银杏叶、明日叶、大蒜、红花等在抗高甘油三酯血症方面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5 中成药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降脂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中成药,如血脂康、黑加仑油软胶囊等。范昕等[20]对黑加仑油软胶囊进行多中心开放Ⅳ期临床试验,中医证候总疗效为83.47%,在三种不同的病型中高胆固醇型疗效最好,高甘油三酯型和混合型次之,病情越轻疗效越好。得出黑加仑油软胶囊能够明显改善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脂药物。陈水端[21]有目的性的选择150例高脂血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5组(肝肾阴虚型、痰浊阻遏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对患者进行血脂康治疗60 d,得出血脂康降低高脂有显著疗效,但是在证型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其中脾肾阳虚型疗效不明显,痰浊阻遏型疗效最佳。
6 其他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药、针灸等多种保健治疗方法,经过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这些方法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李广林等[22]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总结近5年来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得出灸法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安全无毒副反应、价格低廉等优势。张淑杰等[23]认为通过对背俞穴的针刺、放血、拔罐等治疗,不但起到祛瘀血、化痰浊、调脏腑之功效,标本兼治,使气血阴阳、脏腑功能趋于平和,使脂质代谢恢复平衡,而且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了不良反应,达到了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李艳芬等[24]选取了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认为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中医症状改善、持续穴位刺激、就诊次数少等方面体现了其治疗优势。
7 临床展望
虽然中医古医籍中并无“高脂血症”的独立病名,但经过几代医家的临床探索与研究,认为其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当以肝脾肾虚为主,标实当以痰浊、血瘀为主。在治疗上,不仅可以使用单味药物如山楂、首乌等治疗,还可辨证论治,体现个体化治疗;另外还有中成药物如血脂康胶囊等方便服用及携带的剂型,还可采用体针疗法、灸法、穴位埋线、刺络拔罐等降脂治疗。
排毒清脂片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倒选择
16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具中男99例, 女61例, 平均年龄 (57±8) 岁 (39~75岁) 。随机分为排毒清脂组与脂必妥组。排毒清脂组80例, 男52例, 女28例, 年龄 (40~75岁) 。脂必妥组80例, 男47例, 女33例, 年龄 (39~74岁) 。
1.2 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指导原则。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空腹血清胆固醇 (TC) 值≥5.72 mmol/L, 甘油三脂 (TG) 值≥1.70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3.64 mmol/L。
160例患者经病史、体检和有关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肝胆疾病及某些药物引起的高脂血症。
1.3 方法
给药方法:排毒清脂片组由江西天施康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排毒清脂片 (0.38克/片) , 2片/次, 3次/d, 口服。脂必妥组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生产的脂必妥片 (0.35克/片) , 3片/次, 3次/d, 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2周起停用其他降脂药物, 治疗期间保持日常生活饮食习惯。
1.4 观察方法及指标
密切观察各系统不良反应, 定时填写观察表格。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定时进行各项检查, 空腹查血清测脂质 (包括TC、TG、HDL-C、LDL-C) , 以及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血糖,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等。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血胎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即TC下降≥20%, 或TG下降≥40%, 或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治疗后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即TC下降≥10%, 但<20%, 或TG下降≥20%, 但<40%, 或HDL-C上升≥0.14 mmol/L, 但<0.26 mmol/L。无效:治疗后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善或改善达不到标准者。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输机, 记数指标用χ2检验, 记量指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调脂总疗效比较用排毒清脂片和脂必妥片8周后, 排毒清脂组优于脂必妥组, 见表1。
从表中看, 排毒清脂片组总疗效优于脂必妥组, P<0.01
2.2
两组血脂治疗前后比值的差值 (d) 比较, 排毒清脂组降低TC、TG及升高HDL-C的效果明显优于脂必妥组, 可见排毒清脂片的降脂调脂作用明显, 优于脂必妥片。排毒清脂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也非常显著, 表明排毒清脂片调脂疗效确切, 见表2。
从表中看, 治疗前两组相比P>0.05, 治疗后及差值比较看排毒清脂组与脂必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统计学处理P<0.01。
2.3 疗效的综合评价
排毒清脂组:治疗TC的显效38例, 有效31例, 总有效率86.3%;治疗TG的显效36例, 有效34例, 总有效率87.5%;治疗HDL-C的显效25例, 有效24例, 总有效率61.3%;脂必妥组:治疗TC的显效20例, 有效30例, 总有效率62.5%。治疗TG的显效17例, 有效35例, 总有效率65%;治疗HDL-C的显效7例, 有效19例, 总有效率32.5%。两组相比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对血象, 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毒副作用。
3 总结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多发病, 亦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促使人类衰老和引起人类死亡及猝死的重要原因。中老年人生理开始趋于老化, 易引起机体脏器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致使体内脂质代谢紊乱, 其分解、利用、排泄的机能衰减, 血管通透性, 血液粘稠度增高和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此皆为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之一。因而积极有效地防治高脂血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中医理论上看, 高脂血症多属中医“痰浊”、“血瘀”范畴。其多发生中年以后, 病机为湿聚为痰, 久而不去便入络入血, 终致湿聚脂积, 气血瘀阻而成痰浊瘀酯, 滞留体内, 酿成本病。排毒清脂片系国家级新药, 采用现代制药技术, 选用优质的泻热通便,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之功效的大房, 结合具有补气养阴生津、清热润肺的西洋参、麦冬精制而成的薄膜衣片, 其能快速渗入人体, 分解各类毒素;清除油脂和顽固性脂肪, 降低血脂通便消痤。同时在治疗期间, 笔者观察排毒清脂片对老年人习惯性便秘、脂肪肝、肾功能不全等方面有同等疗效。
临床验证结果表明, 排毒清脂组总的疗效优于脂必妥组,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验证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4 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6例, 男性46例, 女性20例;年龄31~74岁, 平均51.2岁。对照组33例, 男性27例, 女性16例, 年龄31~73岁, 平均52.5岁。治疗组合并冠心病40例, 高血压34例, 糖尿病10例。对照组合并冠心病10例, 高血压12例, 糖尿病5例。
1.2 诊断标准
总胆固醇 (TC) >5.2mmol/L或三酰甘油>1.7mmol/L[1], 排除肝、肾疾病和对药物过敏者, 作为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湖北丝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辛伐他汀胶囊10mg, 晚餐时服用。对照组用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血脂康胶囊2粒, 早晚饭后服。两组病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治疗4周前后抽取晨空腹静脉血, 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查血脂有关指标, 包括TC、TG、HDL、LDL, 并同时检查肝功、肾功、心电图, 并记录服药期内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
1.5 检验方法
用t检验。
2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临床治愈:血脂、三酰甘油正常。显效:以下任一项者:TC≥20%、TG≥40%、HDL上升≥0.26mmol/L、LDL下降≥2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无效:治疗前后血脂、三酰甘油无变化。
2.2 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P<0.05。
表1提示, 高脂血症通过4周治疗后, 两组TC、TG、LDL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P<0.05~0.01) , HDL均有上升 (P<0.05) ;但治疗组TC、LD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 对照组有4例, 表现为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但停药后症状消失, 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
3讨论
高脂血症, 是指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 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而言[1]。药效学研究表明, 辛伐他汀是由土曲原酶酵解产物合成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药物本身无活性, 作用机制是其水解产物在肝内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HMG-COA还原酶, 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 从而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2], 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故被推荐用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中度高三酰甘油血症或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3]。辛伐他汀不仅能调节血脂异常, 还能降低中度血三酰甘油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2], 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各个环节, 如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的趋化和化, 迁移与增殖, 合成与分泌[3], 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理想的调脂药物不仅要有效调脂, 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多中心荟萃分析[4], 口服他汀类药物5年, 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癌变的危险与他汀类药物无关。说明辛伐他汀无致癌性。人类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中未发现肿瘤发生增加, 也未发现本药有致突变作用[2]。说明辛伐他汀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辛伐他汀胶囊, 对照组用血脂康胶囊, 均治疗4周后复查血脂相关指标。结果两组TC、TG、LDL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P<0.05~0.01) , HDL均有上升 (P<0.05) ;但治疗组TC、LD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辛伐他汀胶囊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辛伐他汀,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7.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评审中心, 四川美达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70-480.
[3]Maron DJ, Fazio S, Linton MF.Current Perspecrives[J].Xirculation, 2000, 10:207-213.
【高脂血症的正确治疗】推荐阅读: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06-07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06-10
你手里的公务员考试“正确答案”正确吗06-03
正确的认识06-01
汽车的正确维护07-19
正确阅读的方法05-26
电阻的正确安装06-15
正确的学生观06-16
核能的正确利用06-27
正确的歌唱方法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