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祷告观

2024-06-30

树立正确的祷告观(精选7篇)

树立正确的祷告观 篇1

其实, 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们虽然能说出“奋斗”二字, 但对奋斗却没有正确的认识, 也就是缺少正确的奋斗观。所谓奋斗观, 应该是人们对奋斗的总的看法, 包括对”为什么要奋斗”、”怎样奋斗”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持有怎样的奋斗观, 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如今我们打开电视或网络、翻开报纸, 映入眼帘的常常少不了这样的新闻:某人妄想一夜暴富, 参与赌博结果家破人亡;某教授因剽窃他人作品而身败名裂;某大学毕业生因无法适应职场生活的压力而只能选择做啃老族……身为教师, 我常想, 如果我们能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那么, 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是否会避免这些境况的发生?

其实, 中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养成好习惯的过程, 也是一个形成积极建康心理的过程, 这些好的习惯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将伴随人的一生, 因而中学生追求学习方面的成功同样是人生奋斗的一部分。中学生虽然生活经历简单, 心理不够成熟, 但是处于花季的孩子们心思单纯, 充满激情, 有着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这些正是我们能够因势利导的条件。那么,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 正确的奋斗观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第一, 奋斗与吃苦相伴。

第二, 奋斗需要持之以恒, 坚持是最可贵的品质。

第三, 奋斗的过程比奋斗的结果更可贵。

第四, 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是奋斗的催化剂。

第五, 奋斗离不开向他人学习, 取长补短。

这些观点不难理解, 难的是我们怎样把它们成功地植入学生心灵。我尝试了以下的方法:

第一,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 唤起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奋斗的含义。2008年的奥运圣火点燃了全中国人的激情, 金牌总数第一的荣光振奋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媒体对奥运冠军连篇累牍的报导, 学生们对奥运冠军们的津津乐道使我认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安排了“走近奥运冠军”的活动, 把喜欢同一位世界冠军的学生编为一组, 共分为十几个组, 然后让他们合作收集整理这位冠军的资料, 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最后每组选举一位代表来给全班同学介绍这位冠军, 并谈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每位冠军从事的专业可能不同, 成长经历也有很大区别, 但他们的成功一定显示他们所共同具备的精神特征:勇于拚搏, 肯于吃苦, 屡败屡战……学生们整理的过程, 就是一个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每天10分钟, 经过近二十天的演讲,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共识:只有付出巨大辛苦, 才能取得超人的成绩。这样, 奋斗与吃苦相伴的理念悄悄植入学生心中, 而用功刻苦、积极向上的学风也在班级里初步形成。

第二, 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使学生将优秀品质迁移并内化为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在第一次学校运动会上, 我们班只有12名男生, 不仅没有一位运动场上的领军人物, 而且上场的运动员都凑不齐, 面对缺兵少将的现状, 我鼓励学生们:我们虽然有很多困难和不足, 但努力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早点做准备, 比别人练得更多, 练得时间更久;即使今年我们不行, 我们坚持练下去, 明年我们一定会超越他人的。正是秉持着这种坚持的精神, 班级的学生们每天坚持跑步, 并且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练习各自的运动会项目, 终于使一个在体育方面处于弱势的文科班不仅在运动会上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而且在一二·九长跑中取得了全校第一的骄人战绩。而这段经历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只要坚持努力, 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从此, “坚持”成为了学生们在学习上最为突出的品质。

第三,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我常常利用多年班主任工作积累的人力资源, 请往届优秀学生来到班级做报告或交流, 现身说法, 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影响。学生对比他们略微大一点的往届毕业生, 往往带着一丝兴奋、一丝探寻的心理去接近;而他们的影响力有时要超过老师和家长。比如, 我觉得班级有些同学心态失衡, 成绩好的, 往往患得患失, 往往努力不够, 却对成绩要求甚高。面对这种情况, 我请来了毕业生安平。并不聪明的她当年是班里最刻苦用功的学生, 正是靠着这种刻苦努力精神, 她不仅考取了名牌大学, 考取了研究生, 而且还在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扎扎实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安平告诉她的学弟学妹:当你不断奋斗, 最重要的不是你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而是你知道了怎样的奋斗才可以成功。时间久了, “把过程做完美, 对结果顺其自然”的理念就渐渐深入同学心中, 心态失衡的人少了, 水到渠成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而由此获得的不断的成功也使同学们收获了“水到渠成”的快乐。

第四, 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 在班级形成正确舆论氛围, 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奋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如, 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比较自我, 他们往往处理不好互助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进而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面对这种情况, 我召开了“与你同行”主题班会, 让大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你认为同学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怎样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学生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交流, 大家统一了认识:同学之间既是竞争者, 更是同行者, 互助者, 而且只有以互助为基础的良性竞争氛围才是大家成功的最佳环境。从此, 我们班级不仅因成绩优秀而被其他班级同学佩服, 更以同学之间互助互爱, 气氛和谐而被人羡慕。

第五, 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书, 并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等方式, 让学生不断地受到精神的洗礼, 从而使他们随时随地为自己的奋斗之树浇水施肥。每个假期, 我都要布置学生读几本书, 多数是名人传记。比如读《曾国藩传》, 使学生认识到慎独精神和步步为营的前进方式对于奋斗的价值;读张扬的《年轻的战场》, 使学生意识到激情在人生奋斗中不可取代的价值;读《居里夫人传》, 使学生体会到寂寞是奋斗的同行者, 而耐得住寂寞则是奋斗成功的必要条件;读《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使学生懂得学会放弃, 有时更是奋斗途中智慧的选择。一本本书籍, 就像一把把金钥匙, 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情感之门, 更打开了成功人生的奋斗大门。

树立正确的语文复习观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复习观 方法探究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内容上没有深浅,宽泛无边,而且中考和高考语文的成绩占的比例很大。一个字的认读,属语文;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所表现出来的修养气度,亦属语文。难怪有些同学把语文成绩归结为考试时的运气和感觉,事实上语文学科与你最强的学科一样,是学得好的,只要方法对了,语文同样就会变成你的强科,而方法取决于正确的观念。

一、中心观——语文复习应以阅读为中心

(一)原因。一是语文试卷阅读题有文言文、现代文、诗歌等,所占比重大。二是题干的审读,干扰项的创新,作文的审题等也是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三是阅读量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前后贯通,使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等有可能在整体上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绝大部分考生的致命弱点是阅读的“量”积累不够。读得太少,知识面狭窄,不能正确理解原文,无法提取文中信息,缺乏正确的语言习惯,没有语感。二是绝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反复阅读原文、从整体上把握原文大意的习惯,没有提高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特殊含义或深刻含义的能力,一些同学习惯于断章取义、孤立地、割裂地肢解文章。三是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阅读技巧,不了解出题规律。

(三)正确的指导思想。一要靠尽可能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而不是指望单是埋头做阅读题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题得不到分,主要是读得太少,曾有命题者明确提出:“要让那些读书多,会读书的考生在高考中大大地占便宜。”书读多了,知识面宽了,自然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会读书,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高。二是要养成反复阅读原文,从整体上把握原文大意的习惯。要培养整体把握的意识,一定要读一些“不带题”的完整的文章或相对完整的文段。三是熟练掌握几类文体的阅读技巧,明白阅读题的出题规律。鉴赏诗歌,关键在“情气投入感情,理解大意;体验感情,领会意境;升华感情,拓深意蕴”。出题者往往从词义、句意、内容、表达方式、意境、立意、艺术形象等角度拟题。文言阅读,关键是实词理解,所命题目直接有文言实词的考查,句意理解、文句翻译和文章的鉴赏评价,都是以文言实词为基础的。平时阅读文言语段,应注意积累实词,正确把握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科技说明文阅读,要冷静地逐句地提取文章信息,应耐心地把选项内容与相关原文仔细对应,最忌粗心急躁。命题者往往就数量范围,已然未然,或然必然,源流先后,术语概念,程度深浅,是否判断,现象本质,主要次要等方面拟题。

(四)禁忌。一是一味地看而不想。看过之后一点印记也没有,等于没看,重要的东西要记笔记,甚至把它背下来,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读了几篇,未见提高,便丧失了信心,放弃阅读。应该相信,读一篇就有多读一篇的收获。无论谁要提高阅读能力,都不能跨过“扩大阅读量”一关。看得多、读得多、知道得多,你的联想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就强得多,自然阅读能力就强得多,就能“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就能“阐发”“抽象内容”,就能“解释”“含蓄词句”,阅读题就会迎刃而解,写起文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全面观——语文复习应立足全面系统

(一)原因。一是语文试卷内容完备。语文卷结构基本定型,综合各板块体现一个合格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的合格结构,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二是知识点琐细,应系统化地清理。

(二)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点不全面。阅读可以的,写作又不行了;写作较好的,基础知识又不牢。琐细的知识点更是从未归纳过整理过,总是孤立的、死板地学某一个具体知识,不懂得应联系的理解的学习一类知识。其知识没有体系,就易忘记,同一个知识变换个方式出现就拿不准了。

(三)解決的办法。一是建立语文知识库,注重积累,把自己平时的所学所得分门别类地放进仓库里,需要的时候再从仓库里拿出来。

三、信念观——相信自己能学好语文

语文试题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到写作,每一块都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只要经过严格的全面的系统训练,就会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是信念观。

(一)正确的思想。首先,有严谨踏实、认真刻苦的学风。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好笔记。认真对待每一张试卷,搞好归纳总结。其次,养成背诵记忆,运用功具书(每人应该有一本成语词典、新华字典),反复阅读等一系列复习、应试的良好习惯。再次,上课、课外阅读、作文、练字四条线应齐头并进。最后,培养心理素质。

(二)禁忌。一是对语文有偏见,不能正确地对待语文。复习阶段,各科并进,互不相让,争分夺秒,对你们来说,压力是有的。有些同学觉得语文范围太广,不着边际,短时间内不大见效,便产生了消极“无为”的思想,不再花费力气,而抱着碰运气、靠天收的想法。二是独自蛮干。有的学生抛开课本,一头扎进题海之中,盲目地做着一本本的“冲刺”、“指津”,自行其是,对教师的系统复习训练却置之不理。老师在台上讲,他在台下做自己的事。这类同学可能本来语文成绩不是很差,但由于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复习,很难提高语文成绩,吃了亏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树立正确的5点跳槽观 篇3

1.跳槽的关键点:保证行业的延续。

相信求职中的各位都知道,用人单位所谓的经验要求指的不是累计工作经验,而是相关工作经验。在我们感叹应届生缺乏经验工作难找的同时,我们理所当然应当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现实中有些人跳槽没有方向性,今天做销售觉得太苦想当行政,找到了行政工作让从端茶倒水做起又觉得没前途,然后又想去学个财务,等等。或者今天在机械制造业做觉得环境不好,然后跳槽到快消行业,做了不久又觉得产品不够高端,又进入IT行业,等等。总之,这样的跳槽法,最后肯定是一事无成,原地踏步。真正的跳槽不需要广博,而需要专一。如果一个人在三个行业里各做一年,再找工作,前两个行业的公司会觉得这个人已经有一两年没涉足这个行业了,不要。而第三个行业的公司觉得这个人其实也只有一年经验而且之前的经历完全不相关联。所以这样的跳槽不仅无法使自己得到飞速发展,薪资提升的幅度也很慢。因此,跳槽的关键就是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2.关于职业规划的制定。

既然前面说到了延续性很重要,那么就必须先说说定位,既自己的职业规划。很多工作多年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身处什么行业,当问起他们为何会从事这个行业或这样的工作时,很多人都会说,因为第一份工作做了这个,以后就往这个方向发展了。的确,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可能是比较随机的。比如进入服装工作做销售,三年后跳槽,肯定首选的行业还是这个行业(除了厌恶这个行业而跳槽的人),因为自己有“相关经验”。事实上,只要公司正规,应届生对于第一份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指定性,就像我第一份工作做了和专业完全无关的贸易工作。但是,当你稍微熟悉了职场后,重新定位做一个职业规划就很有必要了。比如自己是否希望投身于这个行业,自己是否适合于这个工作等。我们常说,先就业后择业就是这个道理,第一份工作后的第一次跳槽,往往是我们纠正自己职业路径的最好机会,如果做了两份、三份工作后突然发觉自己走错了,那么再选择就很难了,或者就是陷入了我上面谈到的那个问题。所以如果是不喜欢一份工作或一个行业而跳槽,就一定要考虑好今后的方向,不要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的纠错。

3.关于跳槽的周期。

其实这是一个说法不一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是如果一个应届生能在第一份工作做满三年,再跳槽将拥有一份很漂亮的简历。其实后来我想了想,如果第一份工作自己喜欢或者不讨厌,也许应该这样。但如果发觉真的不适合这个行业或非常厌恶这份工作,是否有必要硬撑个一年(就不用说三年,撑一年就不容易了)。其实我觉得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或多或少是因为公司不正规。比如公司不交保险,胡乱加班,办公室氛围很差等,确实可以赶紧离开,并且是宜早不宜迟。但是,接下来,就要像上面说的,有一个职业规划,避免再次进入这样的公司。如果第一份工作做短了,可以解释公司不正规,如果每份工作都很短,所有公司都会觉得是你个人的问题。

4.有些时候你不该跳槽。

有一句话我一直在说,正确的跳槽并不是觉得公司不好,而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所以不要单纯因为不满而跳槽。有时候我们看看自己的公司都是不好的,看看别家都是很好的。其实每个企业都多少有点问题。只要他没有很明显地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俗地说该给的给,该有的有就可以了。有些人说公司竟然不让上网不让上QQ,元宵节竟然不放假等等。其实工作嘛本来就不应该有娱乐,不要说不让上网,很多大公司甚至在每个员工的电脑里装了截屏和监视程序。至于元宵节本来就不是国定假,有些外企里的外国人管理者甚至对春节放假还很不理解。所以很多问题其实是企业的共性,有些人往往跳槽了才发现新公司也有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些还不如原公司呢。所以仅仅因为一些小茅小盾跳槽是很不值得的,这其实是一种逃避。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天天在外面跑,觉得这个公司很累,觉得他接触到的销售都是只要坐在电脑前打打电话就行。于是他跳槽到一家公司,却发觉那家公司不仅要在外面跑,而且跑的还都是外地。其实这就是做销售的共性,跑是正常的,忙也是正常的,不是换一份工作就解决得了的。

其实这里说的这种反差,就是由攀比引起的。人都是要面子的,朋友同学聚在一起,都是把自己公司说得比实际好。而听到别人说,心中又觉得自己的公司怎么跟人家不能比啊。从而就萌生了跳槽的念头。其实这是很傻的。毕业一年多的时候,我曾经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听一个同学说工资已经拿到7500了,当初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后来自己做了猎头,找到一个他们公司出来工作三年且和他做相近工种的人,希望工资只有4000,可见我那位同学吹嘘的水分多么足。

最后,我还想说,永远不要单纯为了薪水而跳槽。工作是为了钱不假,但我们看到眼前利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将来。所以选择一份工作,比较两份工作,除了钱,还要看很多因素,比如企业实力、晋升机会、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氛围等。总之,有发展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你未来的薪酬。

5.有些时候你应该跳槽。

首先,真正缺少发展空间时可以跳槽。所谓真正,是相对于很多人的误判。有些人仅仅因为自己学历低就觉得将来肯定不会晋升自己,从而匆忙跳槽。其实任何一个正规公司都不会轻易放弃一名老员工的。即使内部无法提升,内部转职是现代企业很常用的做法。这里说的缺少空间是指自己的能力明显超过工作所需,自己个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企业发展速度。那么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自己的能力无法得以完全发挥,各方面待遇也难以提升。这种情况下,跳槽也许是一种好的选择。

当然,前面也说到了,如果公司不正规或在行业内落后时,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应当跳槽。这种情况下选择好死不如赖活只能使自己的境遇越来越僵,同时也不断错失好的机会。在这里顺便提醒大家一下,有些小公司承诺如果你做成什么事,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特别是这件事看似简单,回报也特别丰厚的情况下。这样的公司基本都是行业内比较差的。如果真有那么简单获得那么大的回报,老板自己就搞定了,为何会把钱送给你呢。

不过,最成功的跳槽就是在成功的时候跳槽。当你发展成一名高管,一名职业经理人,被猎头定向挖的时候,那就能让自己的能力和待遇获得大幅度提升了。

国旗下讲话:树立正确的时间观 篇4

大家可能听过煮青蛙的故事吧,当把一个青蛙放进一锅烧得滚烫的开水中时,它一下子就会从里面跳出来,但是把青蛙放在温水里,然后在锅底下慢慢加温,青蛙在温水里自由地游泳,当水温慢慢升高的时候这个青蛙丝毫没有感觉,当它感觉到不舒服想跳出来的时候,双腿已经没有力量——它被煮熟了!

或许我们会可怜这只不幸的青蛙,但你有没有意识到,也许它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化影”!下周就要期中考了,可我们有些同学似乎仍然没有进入复习的状态,总想着考试前一两天临阵磨枪好了;这个周五我们初三的学生就要进行体育中考了,可是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能看到有些同学对待锻炼提高的时间可是相当地慷慨和大方;即便对于即将来临的初三中考,我们的部分初三学生仍然非常优哉游哉。

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是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有人曾经统计过一分钟能做的事。

一分钟可以做40道口算题; 一分钟可以写下一首五言绝句; 一分钟可以跳100下绳;

一分钟可以快速阅读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一分钟可以浏览一张40多版的日报,看看新闻标题,便对大小事了然于心; 一分钟可以打上百个字,对于文秘来讲平均一分钟可以打150个字; 一分钟可以欣赏5-10个精彩的广告短片; 一分钟跑400米没问题; 一分钟可做50个仰卧起坐; 一分钟可以推销出去一件产品;

一分钟足以组织一次很好的进攻,很多球赛的胜负是在最后一分钟决定的; 一分钟里不停地拍你的手掌,可以拍150多下,甚至更多,你相信吗? „„

树立正确的祷告观 篇5

汉语的词汇,常常有妙不可言的含义和特定的使用方法,如,“成熟”本义是自然界的果实或谷物长到可以收获的程度。把它移用到人身上,却又变成了估价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待人接物的能力等等完善程度的一个专用词。然而,怎样才算真正的“成熟”?怎样算“不成熟”?并没有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标准。受知识、文化、品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人心理都有杆秤,一笔良心帐而已。某单位有一科长,工作能力强,业务扎实、工作兢兢业业、善于创新求效,在群众中与较好的威信。但在“三讲”征求其意见建议时,他对上级领导提了一些意见建议。后来,在讨论提拔其副处级时,上级领导便以其还“不成熟”为由,投了反对票。他提升的事也泡了汤。“不成熟”三个字看来很轻,但在某些人眼里却偏偏魔力很大。其力量在于它的含义的不确定性和概念在某些人眼里的模糊。倘若解释“不成熟”的表现,某些领导也未必能在桌面上光明正大地说清楚。不过,在他们心中那杆秤上,不为尊者讳,爱给领导提意见,甚至不讲原则,便认作“犯潮”;有话不直接说不拐弯抹角,有时甚至发牢骚的人,便被认作是“口无遮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表现都被列入“不成熟”之列。可这标准决不能公开,只能隐藏在心中,到关键时刻再拿出来这双“不成熟”的小鞋,给你穿上,并拉紧鞋带。其个中滋味不难想象。与“不成熟”相反,在我们周围确实有一批所谓的“成熟”的人,说话八面玲珑,办事不得罪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领导心理;平时不苟言笑,轻易不露心迹;阿谀奉承,阴奉阳违;欺上瞒下,假公济私……。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些所谓的“成熟”并不是克己奉公,事业为重、开拓进取、德才兼备等方面真正的“成熟”,而是圆滑世故的代名词。值得忧虑的是,这种“成熟”的人往往颇得领导的赏识,譬如李真、马德等腐败之流就是典型的代表。因为在他们心中不送钱,难当官,就是不“成熟”。选拔干部时,对那些“不成熟”的人,常常“杂音”很多,其结局自然不妙,只能只认倒霉;对那些所谓“成熟”的人,却往往是顺顺当当通过,很少有异议。其奥妙在于不得罪领导,热衷于投其所好,对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打“太极拳”。这样的“成熟”距党中央《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所要求的相距甚远了。“不成熟”谬论,在某些党员领导干部中由来已久,否则也不可能出现那么多起初踏踏实实作过事的人而后却“变节”的贪官们。究其原因是由于所谓的“成熟”导致的“带病提职”、“带病上岗”。圆滑世故之人存在并不可怕,但视此于“成熟”,并当作选闲任能的标准就可怕了。到头来,只能扭曲人的灵魂,贻误和败坏党的事业,阻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试想,一旦让这种歪风邪气盛行,让那些本来具有进取之心和优良品德的人向他们看齐,其结果,本来正确的作人标准就会丧失,正直的人慢慢也会学会世故,学会所谓的“长心眼”,以违心地磨掉“棱角”向所谓的“成熟”方面“修养”,热衷于拍马、拉关系、跑官、要官、买官……。势必沦落为腐败之风的奴仆。这样的“成熟”是当前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不需要的。扼杀诚信和正义感的“成熟”观,在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的队伍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必须予以铲除。能否在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中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成熟”观,不能不说是检验“保先”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树立正确的祷告观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观,奉献自己,服务社会

中国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是个“权利垄断”的环境, 长辈们的宠爱无形中使其缺乏一种自我承担责任的精神, 因为一旦他们做出不恰当的选择需要承担责任时, 往往会有人主动给他们“埋单”。因此, 也就造成了这些“新生代”“奉献自己、服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一缺失的责任感即表现为当前大学毕业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 在择业阶段抱着“坐、靠、等”的思想, 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及网投简历, 认为学校有义务保证学生就业;有的大学生“职业观”意识淡薄, 盲目攀比, 看到其他同学开始签约, 就开始为自己着急, 匆匆地找份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 到单位没多久就开始后悔当初的草率行为, 于是频繁跳槽, 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可计数的后果;有的大学生没有给自己准确定位, “眼高手低”, 认为自己有文凭, 有知识, 理应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结果许多条件好的大型企业单位应聘生挤破门, 而一些中小企业则无人问津。因此, 大学生除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之外, 更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 “奉献自己、服务社会”。“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职业观, 成功就业的第一步。

一、充分认识什么是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的认知、需求、价值取向、态度、评价等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 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而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 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 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市场的需求, 懂得奉献, 社会、人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去干什么;干, 就要把它干好。也就是说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每个择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用一种职业观指导自己选择职业。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职业、选择什么职业、什么是好职业、个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劳动等,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思想认识水平不同等原因, 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择业态度、择业方向和不同的职业行为。正确的择业方向和职业行为, 使人们正确地选择职业并在职业劳动中成绩卓著, 对社会的奉献很大;不正确的择业方向和职业行为, 使人们进入误区, 从而毫无作为, 甚至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或者在工作中走了弯路以至于失败。因此,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用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就业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二、“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正确的职业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职业本身就是为了协调社会生活、为发展社会而存在的, 它的本质是从属于社会, 而不是从属于个人的。因此, 在人们有限的职业生涯中, 最重要的是发扬为社会、为他人的奉献精神。同时, 社会上不管从事何种职业的人, 他的生活、工作条件, 都依赖于社会, 来源于他人的劳动。因此, 人类的职业活动最重要的是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正确的职业观。

(一)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奉献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是当今社会的时代风范。在大学校园, 唱响奉献之歌, 无疑是凝练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素质, 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只有甘于奉献, 才能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只有乐于奉献, 才能热忱服务, 恪尽职守;只有善于奉献, 才能精益求精, 开拓创新。敬业与奉献紧密相连,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奉献的基础。干一行, 爱一行, 就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施展才华, 做出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爱岗敬业是平凡的奉献精神, 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而且应该具备的;爱岗敬业又是伟大的奉献精神, 因为伟大出自平凡, 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 就没有伟大的奉献。每个人不论分工如何、能力大小, 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 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国家和人民做奉献。我们的社会需要奉献精神。开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对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思想结合起来,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己岗位。现代社会的学生, 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在家养尊处优, 被父母亲视为宝贝惯养, 有的养成了个性强、自私自利的性格, 做事不顾及他人, 常常给别人带来伤害, 更不要说奉献自己、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事了。这极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就业找工作、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所以, 教育管理者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教育他们勤奋学习、好学上进, 做事踏实认真, 学习刻苦努力, 不断夯实奉献的基础;在对待金钱与名利问题上不要过于看重, 当个人利益与大局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 要敢于自我奉献, 牺牲自我小利益, 实现集体大利益;要养成乐于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的习惯;尊老爱幼、主动谦让等等, 既是文明的表现, 也是乐于奉献的具体体现。

(二) 通过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公益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教育。教育管理者创造性地创设自主教育形式, 让学生自主起来, 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是自己的班级, 体验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管理班级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于是, 他们不仅能管好自己, 更能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 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这样,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奉献自己、服务班级”的责任感得到展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得到了实现。

首先,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在做学生管理工作由我们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改变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 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利用假期, 开展“开门教育”,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爱心捐助、慰问福利院、争当各类大型赛会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下基层、下工厂、下农村, 进行社会实践。例如, 组织学生进入工厂, 把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思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 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做人”,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其次,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课余时有组织地进行以科技文化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文明共建等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号召,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丰富业余生活, 既可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 提高自身能力, 以实际行动迎接时代挑战;又可提供同学们社会实践机会, 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

最后, “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 开展实际工作, 培养和强化社会沟通能力;配合毕业论文写作, 开展调查研究, 培养面对现实问题的正确态度和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树立新的发展起点和目标, 通过实习, 认识社会的需要, 发现自身差距, 培养锐意创新进取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 学生在实习单位应以所在单位的职工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 服从所在单位领导安排, 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作息制度。在实习过程中, 自始至终积极、严谨、富有成效地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实习任务, 谦虚好学、文明礼貌, 团结合作、勇于奉献, 体现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素质。

(三) 学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 共同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就业。“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 但其服务内容却日益丰富、不断拓展。随着社会服务内容的复杂化和综合化, 社会服务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势。除了教师个人到校外兼任顾问、创办公司等形式外, 越来越多的是以学校为单位与企业、地区开展全面合作, 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建立产学研较为固定的联合体, 借以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 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本十分重视高校与社会的合作, 并在产、学、研、官、民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途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的特点, 高校需要进一步继续谋划新的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 全面探索有效服务社会的路径, 加强高校与校企间的合作, 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 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意识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高职院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教育毕业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形成与发展的立场、观点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正确职业观。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 厘清前进的思路, 明确奋斗的目标,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 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该继续弘扬奉献精神, 让大学生领悟和接受奉献精神的精髓;另一方面, 应该给予奉献行为以正确的引导, 让大学生身体力行, 以敬重的态度从业;付出他们应该付出的, 给予他们能够给予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叶景文, 葛洪伟.教育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职业观[J].河北工程技术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2].段玉玺.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5:80~81

[3].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教高[2009]3号

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权观 篇7

关键词:用权;管权;授权

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权力制约不力、监督乏力,少数领导干部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习惯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一言堂”,甚至一手遮天。为确保领导者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领导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权观。

一、慎于用权

作为领导者面对权力、行使权力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也就是如何认识和使用权力。习主席在2010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联,有权必有责。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往往有很多领导者在拥有权力之后忘乎所以,颐指气使,老子天下第一,似乎好像掌控了一切。1900年6月21日,当时掌控大清王朝的实际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作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听信谗言进而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慈禧在《诏书》中说咬牙切齿地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向全世界宣战的人。在这里,慈禧太后充分使用了自己的权力,结果可想而知,仅仅是一场让人不耻的闹剧。慈禧太后照样垂帘听政,赔了银子,各国修好,却是义和团民众死伤无数,老百姓莫名其妙遭了殃。这场闹剧堪称滥用权力的经典之作。

“权力”这个词,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它跟金钱一样,应该是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是一种目的。当你把权力当成一种手段时,你就会逐渐超然、凌驾于对权力的欲望之上,它在帮助你渡向幸福的彼岸;当你把权力当成一种目的时,你就会慢慢屈辱、臣服于权力的淫威之下,它在牵引你堕入罪恶的深渊。美国总统林肯有一句名言:“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这也许是对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滥用权力的人发出的一点忠告。

权力与责任,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同为一体,不可分割。上天赋予了我们做人的权力,却同时也交给了我们做人的责任,我们拥有权力,是因为我们必须承担、履行责任。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这五大领导力之源,都潜含着一个主题,那就是责任。无自我责任,权力就变成了贪欲;无团队责任,权力就变成了摆设;无职业责任,权力就成了为虎作伥。

中国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白了,就是使用权力是有责任的,是要服务的。权力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社会、造福群众;用得不好,就会祸及人民、殃及自己。因此,无论是决策、管理,还是指挥、协调,都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慎于用权,最重要的是要慎于决策。决策正确,是人民群众之福;决策错误,是人民群众之祸。有些领导者为了个人的升迁、名利,一味追求政绩,大搞那些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致民怨沸腾、影响恶劣。有人这样讽刺这些滥用权力的领导----“拍拍脑袋有了,拍拍胸脯好了,拍拍屁股走了”。慎于用权,就是不能当这种不负责任的三拍领导,最好的办法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要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当作“用权”的根本出发点。

二、善于管权

领导者既是权力的代理人,也是权力的“守护者”,既要用好权,也要管好权。管好权,重点是要管好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自己的兴趣爱好。管好权,关键是要管好“小节”,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考验。老百姓常说“小时候偷针,长大后偷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祸患多蕴藏在隐微的地方,多发生在人们疏忽的时候”,三国时期的刘备在临终前也告诫他的子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许多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都是因为在小节上律己不严,最终酿成大祸。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领导者的一些喜好和小节也往往成为被拉拢腐蚀的突破口。

最大的权力集中就是最大的腐败。如果权利过于集中,极容易形成领导者的独裁专制,这样整个组织的决策受该领导人的影响就会特别大,我们知道一个人收集的信息以及决策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决策所蕴含的风险性比群体性的风险性大得多,事实上也是如此。近一段时期我国几个龙头企业的老总纷纷落马,原因就是权力太大,在企业里基本上一个人说了算,从他们的手底下划拨几个亿、十几个亿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因此,我们说如果慎于用权主要是个人道德思想层面的问题的话,那么善于管权就应当是在制度层面做文章,真正实现对领导者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三、敢于授权

领导者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处于该单位的中心地位,既不能大权旁落,无所用心,又不能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管理的重点是控制,领导的重点是激励与授权。该放手时就放手,沉迷于权力的人只会扼杀自己取得更大业绩的潜力和可能性。所以,领导者必须学会拨冗去繁,择人授权,腾出精力和时间来抓大事,想全局,才能做到干本职工作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领导效果。

授权是领导者普遍采用的一种领导艺术。授权就是复制自己,就是让别人为你工作,是放大自己时间的杠杆,是决定一个领导者能力高低的标志。领导者在授权的过程中,必须灵活地掌握以下的原则。一是相近原则。基层领导者应把适当的权力授予工作性质最接近的执行人员,因为他们明了情况,熟悉业务,能够有效地行使上级授予的权力。二是适度原则。要分层授权,只向自己的直接下属授权,而不是越级授权。三是责任原则。基层领导必须向被授权者讲清其所担负的工作的责任、权力的范围和具体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和临时处理权。但是,必须“授权留责”,授权后被授权人行动的后果应由领导者承担,不能在下授权力的同时逃避责任。领导者虽不能干涉被授权人的工作,但要给予被授权人必要的监督控制,以免其偏离组织目标的方向,或出现权力的滥用。四是量力原则。要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授权的工作,既不能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能超过被授权者的能力、所承担的限度,要防止其疲于奔命,又要使所授权工作难度略大于被授权者平时的工作能力,使其能挑起担子的同时又需尽力而为。五动态原则。授权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依实际需要进行变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项授权,即把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权力授予某人,待问题解决后将权力回收;二是定时授权,即在一定时间内将权力授予某人,时间一到,权力回收,六是激励原则。领导者在授权的同时,应对下属进行适当的激励,这种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方式对下属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上一篇:人寿保险投资分析报告下一篇:2简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