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024-08-18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共11篇)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按照中央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呢?就此,谈几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政绩观是在政绩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决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一此领导干部重“显绩”,轻“潜绩”,避实就虚,拈轻怕重,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不愿投入精力;一些领导干部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一些干部做虚假政绩,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虚报浮夸,工作还没做,就急着向上报经验,把纸上计划说成实际结果,把几年的成绩说成一年所为,出了问题就遮遮盖盖,糊弄上级。这些问题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就是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出了偏差。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解决本源上的问题,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必须加强学习,加强教育。除了领导干部自己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外,党委、政府要经常开展集体学习和教育活动。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素质教育,奠定干部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政绩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出所谓“政绩”,不顾客观实际,或盲目建功,或急于显功,或造假邀功,说到底都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政绩,才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才算真正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反之,所创造出的所谓“政绩”就失去了根基,就怕见阳光,怕经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的“政绩”越大,危害也就越大。为此,领导干部想问题、干工作,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考虑本地、本单位实际,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不能好大喜功,定过高的指标、提过头的口号;一定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展示才干,在实践中创造业绩、实现价值,而不能贪图虚名,把劲头用在空喊口号、坐而论道上;一定要坚持看实际效果,不能陷入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搞那些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搞那些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搞那些有头无尾、只开花不结果的“半截子工程”。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关。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以至产生严重问题。比如: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干部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绩就是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而把发展经济又简单地视为量的增长,单纯扩大数量和追求速度,而不顾质量和效益,甚至只以 GDp论政绩,以致在一些地方演出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政治游戏;又如,一些地方为图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资金积累,不惜出台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低价拍卖土地和其他资源,杀鸡取蛋,竭泽而渔,严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再如,一些领导干部为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一番业绩,不顾民力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以至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与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有关外,主要就是与领导干部缺乏或根本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息息相关。为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人民群众受益多少为标准,科学衡量和评价政绩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科学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实是虚、是大是小,其根本标准在于人民群众是否从中受到实惠及所受实惠之大小。“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群众观念,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科学衡量和评价干部的政绩,必须走群众路线,请群众当裁判,不能只听干部本人的表白。在评价干部的政绩中,要充分看到,政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制约其变量的因素很多,很多时候即使主观上同等努力,政绩也可能不尽相同或大不相同。衡量干部的政绩必须辩证分析、综合考核,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短期的政绩,还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看长远的影响;不仅要看显现的政绩,还要看潜在的政绩;不仅要看主观努力,还要看客观条件,看集体的作用和前任的基础。同时,要在科学衡量和评价政绩的前提下,严把用人关。对政绩得到群众认可的干部,包括那些在条件较差的地方甘当无名英雄、具有“潜绩”的干部,要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对那些热衷于“显绩”、自吹自擂、搞虚假政绩、群众不认可甚至反对的干部,要坚决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绝对不能提拔。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为民,勤勤恳恳奉献。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是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即从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只有通过第二次飞跃, 才能实现理想目标, 使精神转化为物质并且检验和完善理论。无论是物质转化为精神, 还是精神转化为物质都需要条件。是否承认转化需要条件, 这是辩证法同诡辩论的重要区别之一。成功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 一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 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二是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 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 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四,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正确理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 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 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是被近几年实践证明并且必将继续被证明的关于发展的正确理论, 具备了理论向实践转化基本条件。然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做保障。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使科学发展观被群众掌握。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宣传科学发展观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 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 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有力的宣传, 才能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行政, 才能使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价值, 从而理解、认同和信仰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亿万群众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动之时, 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日。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 “怎样发展”等一般性问题。实践是具体的、特殊的, 理论则往往是抽象的、普遍的。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一个从一般原则到具体举措转化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 在现实这一转化的过程中, 有条件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还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另一个由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过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发展问题。总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现实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中, 无论是宣传群众, 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还是现实一般原则向具体举措转化以及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的过渡, 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 而他们的执政行为又必然受其政绩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愿望、发展要求等的科学集中, 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科学理论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是自下而上的。但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是党的号召, 政府的要求, 是自上而下的。就实践的层面而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在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 各级领导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早在60多年前,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问题不解决, 就会出现群众所抱怨的情况:“中央的政策是好政策, 可就是都让下边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他们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是党中央与党员、政府与民众联系的桥梁, 是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执行者。简言之, 他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和实施者。靠他们的行政实践使广大群众确实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和实际意义;靠他们把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则转变为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实践方案;靠他们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的“世界观”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上。因此, 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程度和成效。新世纪新阶段, 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底, 落到实处, 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实践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指导这场伟大变革, 需要高素质的干部。判断一位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就是考察他有没有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政绩观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能力。正如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 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 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为此, 他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正确看待政绩, 科学衡量政绩。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绩观是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 包括要不要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创造怎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样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 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就有什么样的行政实践。正确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基础和基本内容的政绩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具体体现和可靠保障。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扫清障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号召, 响应号召的重要主体是党员干部, 尤其是领导干部。而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又使得政绩观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环节。近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错误的政绩观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最主要的障碍。错误政绩观主要包括:片面政绩观。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 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只见物, 不见人, 造成经济一条腿长, 社会一条腿短。狭隘政绩观。以单纯追求局部利益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 忽视甚至忘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性、协调性, 人为地制造不平衡。短视政绩观。这种政绩观只追求眼前利益和轰动效应, 好大喜功, 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其结果, 一是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 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二是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为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是劳民伤财, 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销蚀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消极政绩观。这是一种消极懈怠,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政绩观。在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十分激烈,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 这样的政绩观势必错过机会, 贻误一方的发展。逐利政绩观。这是一种创造腐败的“政绩”畸形政绩观。持有这种政绩观的干部以个人的名利、地位和享乐为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掌握的社会公共资源, 靠贪赃枉法、弄虚作假来制造“政绩”并满足个人不断膨胀的私欲。这不仅是错误的价值观, 更是一种犯罪行为。以这种政绩观指导行动, 必将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总之, 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损失, 消减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信心, 弱化了社会的凝聚力, 严重妨碍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需要条件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四个要求”, 旨在明确地告诉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条件, 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为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推进各方面的体制创新,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这四个条件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不存在天然关系。也就是说,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去创造这些条件。而这些条件, 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干部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所创造的政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需要客观条件, 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正象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有效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法。然而, 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表现出怎样的方法论。同理,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才能在认识和处理以上提到的十种重大关系时, 真正做到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2]人民网——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3

当前,大多数领导干部拥有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有的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只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城市发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长。有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编造“GDP神话”,为个人树碑立传。

领导干部对政绩观有什么样的看法,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根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按照中央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谁创政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宗茸,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样的政绩观是正确的;相反,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官位和权力,去做“面子工程”、“花架子工程”,这就是错误的政绩观。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政绩是个人的事情,工作是做给上级看的,凡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他们追求政绩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于民,而是为了给自己留名,为自己升官,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创造政绩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就必须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察政绩,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感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什么样政绩?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追求政绩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得看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政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坚持正确政绩观,要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是个总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当成为各级干部的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经济发展,又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既看城市发展,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经济增长情况,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又看客观条件。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创政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靠什么创政绩?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要坚决反对说的多干的少、说的好干的差的工作作风。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吹”出来的、“喊”出来的,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实绩把写在纸上、喊在口号上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变成现实,忠实于党、取信于民。其次要坚持勤政为民。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坚持“身”与“心”同下,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思考下去,带着问题下去,问计于群众,求教于实践,努力使下基层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最后要堅持廉洁自律。要坚持廉洁从政,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意识,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杜绝“权力私有化”、“权力市场化”、“权力商品化”。不断增强党性观念,提高从政的道德修养,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依法从政水平,努力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得群众的信任。

怎样考核政绩?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解决好“怎样考核政绩”的问题。干部干什么,怎么干?政绩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各地都把GDP增长速度变成衡量当地在任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片面的。为此,我们应当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和谐以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防止各级领导干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片面追求GDP等倾向。另一方面,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评价机制,实现干部政绩考核方式向“民评官”转变,让社会公众来评估领导干部的政绩。民众在评估政府官员的政绩方面往往具有信息优势,民众不仅会追求那些客观的、可量化的发展指标,还会追求那些主观的、不可量化的、可感知的指标,如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安全程度等。与此同时,民众还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地方知识优势,为政府提出可参考的发展目标。因此,将评估政府的权利还给民众,将政府官员的“进退留转”交由当地群众决定,将官员的升迁与政绩评价回归于当地群众,由公共服务对象来评价各级领导干部,那么他们在工作中就会更多地考虑追求能惠及当地民生和社会进步的政绩,必然有利于各级官员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总之,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的内容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当地建设和发展;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为了推进当地建设而不是做给上级看;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不是投机取巧、竭泽而渔。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4

一、单选(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1997年,美国一个劳动者年平均的工作时间是多少小时?

A.1669小时 B.1696小时 C.1966小时 D.1996小时

2.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官员有多少对“官员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

A.67% B.77% C.87% D.97% 3.“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这是谁强调的?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江泽民

4.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多少倍?

A.67倍 B.76倍 C.78倍 D.87倍 5.《品格的力量》的作者是谁?

A.塞缪尔·斯迈尔斯 B.霍华德·斯迈尔斯 C.乔治·斯迈尔斯 D.塞缪尔·斯塔德迈尔

6.2006年,政府的各种收入至少高达六万六千亿,全部政府收入占当年GDP的()

A.21% B.31% C.41% D.51% 7.事业观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A.根本途径 B.根本追求 C.根本标准 D.根本方法

8.200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党员干部13万人,其中涉及省部级干部多少人?

A.5人 B.7人 C.10人 D.12人

二、多选(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1.肩负使命尽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哪“两则”?

A.以身作则 B.坚持原则 C.放宽原则 D.制定规则

2.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的个人主义严重的表现有哪些?

A.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新台阶” B.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 C.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D.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亲友谋取私利 3.下列关于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事业观解决的是根本追求问题 B.工作观解决的是根本途径问题 C.政绩观解决的是根本标准问题

D.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要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4.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关于勤俭从政不奢靡的要求有哪些?

A.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我国基本国情,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B.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一切事业 C.带头执行中央有关精简经费开支的要求

D.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判断(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一种时代精神。正确 错误

2.贡献和奉献的意义完全相同,都是为人民做好事。

正确 错误

3.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

正确 错误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级领导工作中去,首先要实现领导工作科学化。

正确 错误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朴素的生活方式、节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活方式。

正确 错误

6.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干部的职业特征是社会公仆,共产党人干事业就是要多做贡献、乐于奉献。

正确 错误

7.端正创造政绩的指导思想是政绩观中的政治方向问题,是政绩观中的政治追求问题,是政绩观中的人生导向问题。

正确 错误 8.国内外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在203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纲 篇5

(一)政绩及其基本特征

1、政绩的含义。

2、政绩的基本特征。

(二)政绩观及其科学内涵

1、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2、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二、当前干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偏差

(一)主要表现:

1、无为政绩观。

2、急功政绩观。

3、唯上政绩观。

4、作秀政绩观。

5、片面政绩观。

(二)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危害

1、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

2、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形象。

3、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三)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原因

1、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

三、深刻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四、积极探索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教育,解决好改造主观世界这个总开关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群众观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政绩

1、要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经济的观点看政绩。

2、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领导的观点看政绩。

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政绩。

4、要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理论的观点看政绩。

5、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政绩。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为人民创造政绩的本领

1、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际工作本领。

(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1、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2、坚持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制度保证。

1、完善政绩考评制度

2、健全政绩奖惩制度

党的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6

怎样理解党的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一基本条件?

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对领导干部政治方面的重要要求。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章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很有针对性的。现在,一些干部在这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动摇;有的革命意志衰退,思想空虚,沉湎于灯红酒绿,或到封建迷信和其他消极行为中去寻求精神寄托;有的私欲膨胀,在拜金主义面前随波逐流,以至以权谋私。种种情况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全党同志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到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贯彻到党内生活里去。

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以及实现这种目标和任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是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政治路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全面理解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党的干部只有具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决心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的精神,不断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实绩,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我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汇报人:xiexiebang

浅议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篇7

一、新闻价值观的属性

陆定一同志1943年曾经为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是不是都应写成新闻呢?不是。那么, 哪些新近发生的事实值得报道呢?这有一个新闻标准问题, 换句话说, 就是用什么度量一个事物的新闻价值。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回答。社会制度不同, 新闻标准不同;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新闻标准不同;在一个国家里, 现在的标准和过去的标准不同, 全局的和局部的标准也不同。早期新闻的原始标准是“沟通情况, 传播信息”, 现在新闻的作用远远超过于此, 但有一点未曾改变, 即新闻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新闻工作始终不能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外。以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标本美国为例, 19世纪上半叶是美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 新闻一方面要反映商业、政治情况, 另一方面满足底层大众的需求, 报道重点是个人隐私生活, 犯罪和丑闻;19世纪下半叶,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繁荣阶段, 新闻界提出既迎合读者趣味爱好, 又标榜新闻的指导和教育作用, 针对读者爱好, 有人提出了“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经典定义”。进入20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的颓废, 30年代, 有人提出, 新闻价值的基础是三个“W”, 即妇女、金钱和坏事 (性、钱和犯罪) ;70年代, 美国经历了三个危机——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失败, 人们失去了对领导人的信任, 对社会失去了信心, 这时他们的新闻尺度成了“我安全吗”。从以上事实中不难看出, 新闻价值观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它是新闻报道的思想和灵魂。

二、新闻价值观的时代性

十月革命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党性和人民性成为新闻的根本指导原则, 新闻的作用就成为宣传作用、沟通作用和教育作用。通俗地讲, 当代资本主义新闻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区别表现于:前者把迎合读者口味放在第一位, 而后者把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最高纲领服务作为最高的新闻价值观。

就我们党领导的新闻事业而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宣传的任务不同, 报道的内容不同, 新闻价值观自然也不同。例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上, 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为最高新闻价值观;在“十年动乱”期间, 新闻舆论工具把持在“四人帮”手里, 那时的新闻价值观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新闻报道的最高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党进行了有效的拨乱反正, 新闻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了很大的修正, 把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放在第一位。时代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新闻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同时, 新闻价值观又决定着不同时代新闻报道的发展与走向。

三、新闻价值观的实用性

我国《企业法》明确规定,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其两大基本职能, 这就为企业的新闻宣传指明了方向。随着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新闻报道日益具体细致。新闻价值观更倾向于经济建设实际, 更倾向于人民的生活小事, 实用性特点更加突出。

新闻报道的重点, 在具体实用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 作品更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就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而言, 在于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原则前提下又要显出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服务。

在对待新闻宣传的出发点上, 有种片面的观点, 即片面地理解“喉舌”、“宣传”的含义, 把新闻宣传简单地理解为“好人好事录+指标”, 不考虑受众心理, 不探究新闻价值的基本实用功能, 高高在上, 自上而下, 不懂得新闻的“宣传”意义。其实新闻价值观的实用性决定新闻必须有以下特点:更接近受众, 操作性、服务性更强, 全方位、立体化, 关注全社会所有人的衣食住行, 等等。新闻事实就来自我们社会生活中, 要在心理上、距离上接近受众, 接近生活。

因此, 我们的新闻可以全面地、多层次地报道整个社会的具体事实, 形成立体的、丰富鲜明的形象。除了“信息就是服务”这个观点外, 在新闻制作处理上要突出为受众着想也是我们新闻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因为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直接关系着受众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就是这些看起来琐碎、具体的小事, 其实质正反映了新时代新闻价值观的重要性。

总之,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才能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才能发挥媒体舆论的更大作用。

摘要:新闻价值观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是新闻报道的思想和灵魂。因此, 要做好新闻工作就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8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 正确政绩观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关键是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

一、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辩证关系

政绩观是人们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政绩的内涵、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创造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政绩。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两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它支配和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有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另一方面,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适应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又要改善软环境建设;既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要抓好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注重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领导干部树立和实践正确政绩观的现实紧迫性

1.树立和实践正确政绩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從哲学意义上讲,发展观是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 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 政绩观的变化会对发展观带来重大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单纯追求数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 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大多是由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正确造成的。所以,只有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 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创造政绩,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追求什么样的政绩, 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利益,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2.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要求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绩,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回答好、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够自觉追求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才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执政本领。因此,可以说正确的政绩观是思想上的牢固的拒腐防变的防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3.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从总体上看,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如何创造政绩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问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等。实践证明,政绩观是否正确,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能否协调发展,对领导干部能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因此,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三、领导干部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绩考核标准不够科学,过分突出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核。传统政绩观,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过分突出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核,把经济的增长数量看作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重要的尺度。这种单纯的衡量政绩的模式对于激励领导干部在短期内快速发展经济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是,它只反映了经济生活的正面效应,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和代价,不能反映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能衡量分配和社会公平等。

2.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传统政绩观由于只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唯一尺度,这种片面的衡量政绩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显而易见,这种政绩考核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助长了官员们的急功近利行为,甚至导致他们背离了作为人民公仆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3.“定量”、“定性”考核都不够。传统的政绩考核比较单一, 其量化指标较少,往往只重视宏观数量多少。“定量”考核不够,“定性”考核也不够。对一个领导班子或干部进行任期和年度政绩考核时,主要是看他们“干了什么事”、“干得怎么样”。干事多、进度快的就是政绩好,反之就是政绩差。可是,对这件事该不该干、方向对不对头却往往不闻不问。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定性分析,政绩评定就背离了它的初衷。显然,这种传统的政绩评定无异于舍本逐末,很不科学。

四、树立和实践正确政绩观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首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复建设、银行坏账、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致因。“决策腐败”是一种最大的腐败。现在我们的决策机制,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一些所谓的专家论证会,很多是走过场。一些领导听不得不同意见。而一旦决策错了,又往往以集体决策的名义逃避责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决策机制,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

2.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机制。科学的政绩评估机制的建立,要体现在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工作实绩,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特别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把党组织的考评与群众的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听干部的意见,也要听普通群众的意见。要探索建立干部政绩公示、公议制度,确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公众评价指标,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对干部政绩的评价。

3.建立科学的政绩奖惩机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绩奖惩机制,激励广大干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党中央对建立和完善干部激励机制非常重视。一是建立国家人才奖励体系;二是研究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互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安心本职岗位,为创造突出政绩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4.建立科学的政绩量化机制。科学衡量政绩,体现在干部工作上就是要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監督工作的基础。政绩考核体系的核心是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它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只用经济指标考核领导干部;二是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指标,又要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三是要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四是考核指标既要有确定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绩量化机制确定科学合理的政绩量化指标,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现象。

5.建立科学的政绩导向机制。在干部政绩认定上,要用辩证、全面、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实绩、用干部,形成追求真政绩、实政绩、好政绩的良好风气。我们要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上实现新突破。把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选准用好,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走好群众路线。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和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等制度,进一步落实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防止考察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二是要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上取得新突破。要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积极推行公开选择、竞争上岗、社会招聘等办法,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努力使政绩突出的党政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要在疏通干部“出口”、在干部能“下”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树立正确政绩观”宣传歌 篇9

董定权宣传园地“树立正确政绩观”宣传歌

社会进步要发展,主观世界要改造,树立正确政绩观,“三观”根置于头脑,执政为民多实践,历史责任境界高,创造辉煌业绩篇。“三个代表”作指导。

发展必须讲科学,求真

务实勿教条,全面协调有效果,脚踏实地科学找,片面影响会出错,探索途径勿等靠,轰动效应切勿做。遵循规律再创造。

政绩观念出偏差,正确观念应形成,官僚主义最可怕,相当制度作保证,热衷形式搞花架,政绩考核作奖惩,误国害己受惩罚。心系人民用对人。

围绕民生最需要,监督机制要完善,想到利为民所谋,用权行为再规范,大事小事都干好,把牢红色警戒线,执政宗旨已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

价值导向要把牢,领导干部是公仆,科学内涵实践谋,勤政为民是“干部”,标准政绩看得到,创造政绩符不符,人民认同政绩好。人民心中都有数。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10

会议时间:年 月会议地点:

主持人:授课人:

记录人:

参加人员: 主要内容: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1)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把在任期间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业绩,为百姓谋得一些福祉,作为自己从政为官的追求。

(2)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意义

(1)政绩。

(2)政绩观

(3)政绩的目的,其实质是要回答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我们建立政绩到底是为了什么。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只有真正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来。

(4)政绩的内容,其实质是要回答,什么是真政绩,什么是假政绩。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11

【关键词】树立 农村中学生 道德品质 探析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教育者重点培养的对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中学生大都得到了较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健康成长,他们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充满朝气,是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但是在目前,我国部分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并不乐观,因为他们大多属于未成年人,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价值观的错误认知[1]。这一问题在农村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因为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素质不高,这样就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完善,而部分农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生道德观念缺失的重要原因。

一、造成我国农村部分中学生道德品质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中学生大多属于未成年人,他们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御能力较弱,极其容易受其影响。但在目前,我国各地都有着腐朽文化的侵蚀,各类腐朽文化见缝插针,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公共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到位,就造成了各类腐朽文化的滋生和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的书刊和影像极其造成中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失职

学校对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失职一方面表现在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文化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而单纯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教育,对道德品质教育缺乏重视;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中学的教师普遍素质不太高,在课堂或者课下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缺失也是农村中学生道德观念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农村父母普遍素质不高,言谈举止不得当对孩子就能造成很深的影响;有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造成其道德观念的缺失;有些家庭只有留守老人与儿童,老人对孩子道德观念的不利引导等都能造成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缺失[2]。

二、如何树立农村中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农村很多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虽然是为了孩子拼搏,但却未能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帮助作用,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缺乏正确认知,容易走上歪路。对此,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应当多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对于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教师可以多走访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同时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让消极、自卑的孩子恢复自信,感受如父母般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此外,教师还要多向学生讲解道德模范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即是教给学生专业的文化知识,所谓育人即是教导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应该加大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力度,重视思想品德课程,而并非将其作为专业文化知识的附属品。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组成师资团队,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为人师表,即在生活学习中都对学生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3]。

3、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深刻的。一般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早、最深远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父母及其他家庭中的长辈要选对爱孩子的方式,不能一味地溺爱和娇惯;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疑虑与困惑;父母对待孩子也不应该过于严厉、任何事情都不分青红皂白,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应该耐心询问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过于武断的下结论;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还应该选对教育的方式,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等等[4]。

结束语:总之,树立农村中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在目前农村教育中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农村中学生数量庞大,对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培養学生较高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更要将其培养成道德高尚、积极进取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松生. 对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中存在问题的思考[A].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 2012, 06:43-44

[2]陈国营.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调查与研究[A].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 2012, 06:45-46

[1]陶然.浅议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4:83.

上一篇:内科住院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有关再别康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