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2024-08-27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共10篇)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篇1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厌食症, 小儿,体会

小儿厌食症是指排除全身性和消化道器质性疾病, 较长时期食欲减退, 厌恶进食, 甚或拒食的一种儿科常见病症, 多由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及饮食结构失调或长期偏食, 从而损伤脾胃运化, 导致脾胃失和。该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等疾病范畴[1], 迁延日久, 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 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积极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我院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本院中医儿科门诊患儿。其中男21例, 女31例;年龄1~10岁;1~3岁15例, 4~6岁26例, 7~10岁11例;病程1~6个月20例, 6个月~1年25例, >1年7例。诊断依据: (1) 长期食欲不振, 无其他疾病; (2) 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 精神尚好, 无腹膨隆; (3) 有喂养不当史, 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1.2 治疗方法

按辨证分型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

1.2.1湿食里滞型

常伴有进食恶心, 脘腹胀满, 口臭, 烦躁不宁, 大便臭秽或干结、便秘等症状, 舌苔腻或厚或黄腻, 脉沉带滑, 或指纹紫红。对此型厌食患儿, 常以消积化滞健脾的药物内服或外治, 药用胡黄连、莱菔子、谷芽、麦芽、五谷虫、青皮、枳壳、厚朴、神曲等, 由于药味奇苦, 可将其改制成外用散剂, 用于拒服汤剂的患儿或幼儿。

1.2.2 脾胃气虚型

此类患儿面色少华, 精神萎软, 少气懒言, 食少便多, 或大便夹不消化物, 入水易散, 舌淡胖嫩、苔薄白润, 脉濡细软, 或指纹淡红, 未过风关, 山根常现青筋等, 此类患儿素体脾胃气虚, 运化无权, 以致胃不能及时腐熟水谷, 脾不能化生精微, 而出现上述诸多症状。治拟益气健脾, 助运醒胃, 但不可一味壅补, 因其运化力原弱, 过补则更碍胃, 使症情加重, 姑宜补运兼施。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药用藿香、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砂仁、神曲、山楂、谷芽等。夏令兼感暑热则加佩兰、黄连;腹痛便泄加煨木香、炒扁豆、炮姜;舌苔腻, 大便烂, 加苍术、炒薏苡仁等。

1.2.3 营卫不和型

这类患儿常见自汗盗汗, 面少华, 汗出肢凉, 反复感冒, 睡时露睛, 舌淡红、苔薄润, 两脉濡软, 或指纹淡红。此乃因营卫不和, 腠理疏松, 易汗感邪, 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而厌食, 睡时露睛亦为小儿脾虚之兆。辨证属营卫不和型, 治拟调和营卫, 运脾醒胃之桂枝汤加陈皮、石斛、谷芽、佛手。

1.2.4 肝胃失和型

患儿兼有嗳气作恶, 不思饮食, 面色青黄, 或山根青筋显露, 烦躁易怒, 形体偏瘦, 夜寐不宁等表现, 舌质偏红、苔多薄黄, 脉弦, 或指纹青紫滞涩。目前常运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在选用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健脾药物治疗的同时, 告诫家长给患儿以宽松平和的用餐氛围, 使之肝气条达, 脾胃自和。

1.2.5 胃阴不足型

患儿不饥不纳, 食少饮多, 面萎形瘦, 肌肤干燥, 大便偏干, 小便短黄, 烦躁不宁, 舌红、无苔或花剥少津, 脉细小数, 或指纹色红未过风关。治宜酸甘化阴, 养胃生津。方选养胃汤加味, 药用沙参、石斛、麦冬、白芍、乌梅、甘草、扁豆、谷芽等。若兼脾气虚馁, 神疲乏力, 可加太子参、白术;大便干结, 烦躁少寐, 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蒌仁;手足心热, 口渴, 加竹叶、芦根、天花粉。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 食量增加, 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体重增加; (2) 好转:食欲好转, 食量有所增加, 但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 (3) 无效:食欲无改善, 食量无增加,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愈37例 (71.2%) ;好转13例 (25.0%) ;无效2例 (3.8%) 。总有效率为96.2%。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发病因素主要有:其一, 乳食不节, 损伤脾胃。幼儿乳不能自调, 食不知饥饱, 家长过分溺爱, 纵容其偏食偏嗜, 导致脾运失职, 胃失和降, 导致厌食。其二, 过食生冷, 致脾阳受伤, 寒湿困脾, 壅阻中焦, 影响受纳运化, 导致厌食。其三, 调护失宜, 胃阴不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卫外抗病力差, 加之寒温不能自调, 一旦调护失宜, 则易为外邪所伤而罹病。尤温热病后, 津液耗伤, 燥热伤及胃阴, 或误以温补, 助热伤阴, 胃阴不足, 受纳运化失常, 致厌恶进食[2]。

在临床治疗时要告知家属,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纠正偏食;膳食合理。食品营养搭配科学多元化, 尽量做到色香味俱佳, 饭前控制零食, 饮食有节制;不过食冷饮、肥腻、黏腻食物, 更不要乱服滋补之品;鼓励小儿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小儿拒食时, 不必持续劝诱, 更不可强迫进食, 可待其饥饿引起食欲再吃或通过讲故事、打比喻带给孩子饮食乐趣, 并要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平素可增加食物品种和花样, 从色香味各方面引起小儿的食欲;对于长期厌食, 食欲不佳, 微量元素缺乏者可酌情补充锌、钙、铁制剂。中医有“胃以喜为补”的理论, 生活中可先从小儿喜欢的食品入手, 诱导开胃, 待小儿食欲增加后, 再慢慢增加其他的食品, 最后达到改善小儿食欲, 饮食全面平衡的正常状态。

参考文献

[1] 于平, 李宝珍.李宝珍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症56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 (1) :3-4.

[2] 戴世银, 宋家华, 吴小燕.小儿厌食症辨治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 2 (7) :1105-1106.

中医推拿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篇2

方法:辩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此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

关键词:厌食推拿疗法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5-02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本病古代文献称“不思食,不嗜食”。好发于1-6岁的小儿,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小儿厌食可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胃不和四型。自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共收治厌食患儿60例,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年。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98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以厌食为主,食欲不振,厌恶进食,或偏食,饮食无规律,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②厌食病程较长,连续2个月以上。③形体消瘦或基本正常,面色少华,常伴有恶心、干呕,食后腹胀,便干或大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容易出汗、外感、心烦等。④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所引起的厌食。

2治疗方法

2.1脾失健运型。症见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尚有力。治宜,和脾助运。取穴:补脾经,清胃经,运内八卦,指揉小横纹,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推板门,清天河水,指揉足三里,摩腹,捏脊。

2.2脾胃气虚型。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不成形,患儿易出汗,易外感。苔薄净或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取穴: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清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中脘,揉关元,揉脾俞,捏脊,指揉足三里。

2.3胃阴不足型。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夜寐不宁,磨牙,便干溲黄,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治阴养胃,佐以助运。取穴:补胃经,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平肝木,分推手阴阳,揉二人上马,运水入土,揉中脘,揉脾俞,揉胃俞,捏脊。

2.4肝旺脾虚。症见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治宜平肝运脾。取穴:补脾土,补肾水,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揉承山,揉板门,揉内劳宫,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指揉足三里,指揉章门,揉脾俞,摩中脘,摩腹。

小儿推拿治疗顺序一般先四肢,再胸腹,最后背部。推拿操作中所用的润滑剂一般采用滑石粉、爽身粉等。

3结果

3.1疗效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3.2疗效分析。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推拿治疗均有效。60例患儿经临床治疗最短5天,最长30天,一般经推拿治疗10天,食欲均显著增强,有效率达100%。

4讨论

4.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常见病因为: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乱投辛肥甘厚味。②多病久病,损伤脾胃。③先天不足,后天失养。④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种病因所至,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3],其发病机理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如《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则知饥纳谷,食而知味。

4.2辨证分型推拿作用。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发育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易虚易实”“脾常不足”等特点制定的。治疗上补则易壅滞气机,消则易损伤正气,因此历代医家多主张“运脾”。治疗以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腹为主,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揉中脘、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脾胃可增强疗效。偏于脾气虚者,加推三关、揉外劳宫、一窝风、关元等穴位,助阳益气。偏阴虚者,加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揉二马、运水人土、运土入水、补肾经等滋阴养胃。阴虚多热加揉内劳宫、天河水滋阴退热。当脾虚时肝木可乘侮,肝偏旺时采用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指揉章门,抑木扶土,以平肝运脾。因为脾胃虚损,纳运无能,湿滞中焦,湿邪郁久化热,还要顾及五脏六腑。采用清胃经、清板门、清天河水,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有调理脾胃、清热除烦、消积化滞、养阴生津等作用,是治疗厌食的要穴。配揉板門、足三里开脾胃之门,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加强脏腑功能活动。运内八卦可以消宿食,开饱胀。捏脊对背部五脏六腑的腧穴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通过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尤其对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等各种病症有独特的疗效[4]。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体现了内病外治的中医治疗特色。由于其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成为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2]邓大学.中医临床备要基础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95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68—669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篇3

1 小儿厌食症中医研究

在中医学中小儿厌食症属“食积”、“恶食”和“伤食”范畴, 小儿脏腑较成人娇嫩, 且行气未充, 加上脾常不足, 无法自调寒暖, 自节乳食, 加上喂养不当, 在外因及内因作用下, 脾胃不和, 导致发病。厌食症与饮食习惯不良、喂养不当等有关, 病机在于脾胃虚弱, 治疗应积极调理脾胃[1]。

总结厌食症病因病机: (1) 营卫不和, 而脾胃气机不调, 从而纳运无权; (2) 饮食失节, 喂养不当, 脾胃受损, 湿食积滞, 导致厌食; (3) 病后失调, 禀赋不足, 脾胃两虚, 从而不思纳食; (4) 环境变化, 情志不畅, 肝胃不和, 肝气郁结, 食欲不振; (5) 胃阴不足, 不纳不饥。

有研究指出, 从营养角度来说, 厌食症与铅等有害元素过量及锌等营养元素缺乏有关;从中医角度来说, 此病与胃肠积滞和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2]。小儿脾胃运化较为薄弱, 但对营养物质有较大需求, 两者之间矛盾, 加上很多家长一味补充高营养, 造成胃热积滞, 脾脏承受不住, 引起食滞中焦, 脾虚难以运化, 引起虚实夹杂厌食之症。

2 小儿厌食症中医药治疗主要方法

2.1 外治法

2.1.1 推拿。

在手法刺激下, 促进大小肠、脾胃等脏腑经气运行, 使得气机调畅, 经络疏通, 增加胃肠蠕动。治疗时, 捏脊5次, 揉板门300次, 补脾经200次, 运内八卦300次, 清天河水200次, 揉足三里300次。有研究按不同病因病机, 将厌食症分肝旺脾虚型、脾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等, 并在上述推拿基础上, 针对肝旺脾虚小儿, 补肾经300次, 揉三阴交2min, 清肝经200次, 揉外劳宫200次;针对脾胃不和型小儿, 揉掐四横纹5次, 清胃经100次;针对胃阴不足型小儿, 清涌泉50次, 清胃经200次[3]。

2.1.2 针灸。

此疗法有穴位注射、针刺法和灸法等, 治疗时按照小儿接受程度及病情酌情选择。针刺法较常用, 使用三棱针, 常规消毒后, 于穴位快速挑刺, 使其流出黏液或出血, 达到目的。实施针刺法时, 点刺四缝穴, 穴位位置为两手第2~5指掌面近侧指骨关节的横纹中点, 给予消毒后, 取粗毫针或三棱针刺进0.1~0.2寸, 1次取每只手2个穴位, 下次再另外取2个穴位, 如此轮流取穴, 针刺后, 挤出血或透明样黄白色黏液;从长强穴开始, 沿着脊柱两侧分别向上捏脊, 直至大椎穴, 5~10次。

2.1.3 穴位敷贴。

中药加工后, 于皮肤穴位外敷, 在中药持续刺激下, 发挥调和脾胃、疏通经络及增强食欲功效。运脾开胃膏敷贴, 成分有焦山楂、木香、苍术、陈皮、炒麦芽、砂仁、阿魏和鸡内金, 于神阙穴外敷。取中药敷贴神阙穴、关门穴和中脘穴等。耳穴贴压为穴位敷贴常用方法, 经过耳压, 按摩耳穴中肝、脾、胃等, 发挥治疗作用, 操作简便, 治疗无痛, 感染几率小, 安全性高, 易于接受[4]。选择压丸时, 多数选择王不留行, 其次选择白芥子和揿针者居多。选择王不留行施以耳穴贴压时, 穴位选择双侧神门、饥点、大肠、脾、皮质下、胃和交感, 穴位消毒后, 将耳贴紧贴于穴位, 稍微用力, 分别按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按摩, 各30次, 直到耳部有微痛感及麻胀感;此外, 每餐前按摩1次。中药粉, 成分有砂仁10g、木香10g、玄明粉6g、桃仁10g、丁香3g、菜菔子10g、鸡内金10g和山楂30g, 取3g, 与米醋调制成丸状, 于神阙穴敷贴, 用胶布予以固定, 24h后取下, 间隔24h重复用药, 1个疗程10次。

2.2 内治法

2.2.1 经方加减。

香砂六君子汤, 成分有炙甘草4g、焦三仙10g、陈皮10g、鸡内金6g、党参8g、砂仁4g、白术8g、木香8g、法半夏6g和茯苓8g。半夏泻心汤可和其气机, 和其阴阳, 符合治疗原则。此外, 经典方剂还有加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桂枝汤和七味白术散等。

2.2.2 辨证论治。

按不同病因及表现, 主张实证治疗宜消食化滞, 健脾和胃, 方剂选择曲麦枳术汤, 成分有白术、神曲、枳实和麦芽;虚证治疗宜积极健脾益气, 方剂选择参苓白术散, 如小儿脾胃阴虚, 应滋脾养胃, 给予养胃增液汤, 成分有白芍、石斛、甘草、北沙参、玉竹和乌梅[5]。治疗运化无力及脾胃虚弱小儿, 应益气、健脾、养胃, 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对于濡运不利及脾胃阴虚小儿, 应养阴生津, 滋脾和胃, 给予山药、白芍、太子参、麦冬、石斛、山楂、玉竹、粳米和乌梅等;对于食滞不消及脾运失健小儿, 应消食和中, 健运脾气, 给予枳术丸;对于运化受困及脾阳不振小儿, 应和胃助运, 温中健脾, 给予丁萸醒脾汤;对于脾运失阻及痰湿内停小儿, 应和中开胃, 燥湿化痰, 给予二陈汤联合平胃散。有学者将厌食症分肝气郁结、脾运失健、脾肾阳虚、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五型, 治疗时, 肝气郁结宜疏肝开胃理气;脾运失健宜健脾开胃助运;脾肾阳虚宜温脾肾阳气, 并健脾;脾胃气虚宜益气, 健脾胃;胃阴不足宜养胃醒脾育阴。报道指出, 在厌食症初期, 症状较轻, 宜采用饮食疗法;而中期应按因论治, 痰湿壅中患儿应给予二陈汤, 健脾化痰燥湿;虫积患儿给予乌梅丸, 健脾安蛔;乳食壅滞患儿, 给予二陈汤, 燥湿健脾[6];到疾病后期, 应积极培补正气, 辅以化虫、运脾、和中, 针对脾肾虚弱者, 联合应用四神丸和四君子汤;针对脾胃虚弱者, 应用六君子汤。另有资料分析, 运脾法为治疗厌食症主要方法, 患儿脾不足, 而脾健不在, 应积极补贵于运, 对于偏胃虚弱者, 药用选择茯苓、党参等, 配合陈皮、神曲等, 益气健脾;对于偏功能失调者, 药用选择陈皮、焦山楂、苍术、鸡内金、佩兰等, 理气, 燥湿, 消食。

2.2.3 自拟方剂。

醒脾开胃方, 成分有红枣3枚、佩兰15g、砂仁6g、太子参20g、佛手9g、山药30g、枳壳6g、甘草9g、苍术15g、白芍9g和桂枝9g, 针对脾虚肝旺者, 在上述成分中加乌梅、桑叶、当归和钩藤[7];针对脾胃阴虚者, 在上述成分中加沙参、苍术、毛竹和石斛。运脾和胃汤, 成分有陈皮、白术、茯苓、神曲、山楂、鸡内金、炒白扁豆和炒麦芽等。爵床胃喜汤, 成分有使君子、鸡内金、爵床、炒苍术、木香、胡黄连、太子参、陈皮、山药、炙甘草。健脾消食汤, 成分有枳壳、山药、党参、仙鹤草、白术、山楂、石菖蒲、佛手、茯苓及麦芽。益气养阴方, 成分为白芍、甘草、乌梅、白术、麦门冬、党参、砂仁、茯苓、石斛等。此外, 还有自拟枳术合剂、增食汤、理脾分运汤、参芪益元汤、三棱莪术木瓜煎、山豆三仙汤和抑肝健脾汤等。增食汤成分有鸡内金、党参12g、乌梅7g、山药9g、陈皮7g、苍术9g、茯苓9g和生甘草5g[8]。参芪益元汤成分为山楂、枸杞、黄芪、菟丝子、茯苓、党参、鸡内金、焦术和生山药。三棱莪术木瓜煎成分有三棱、甘草、白术、木瓜、太子参、鸡内金、茯苓、槟榔、苍术和焦三仙等。山豆三仙汤包括炒扁豆15g、焦山楂12g、鸡内金12g、山药15g、焦麦芽12g、佛手10g和焦神曲12g。抑肝健脾汤包括珍珠母30g、神曲8g、煅龙骨30g、茯苓8g、麦芽8g、磁石30g、枳实8g、煅牡蛎30g、钩藤15g、白术8g、鸡内金6g、党参、陈皮6g和苍术6g。

2.2.4 中医食疗。

山楂麦芽茶, 麦芽15g, 山楂15g, 煮浓汁100ml, 3次/d。姜糖汁, 取食糖5g, 鲜姜5ml, 煮汁去渣, 冷却后加入5g食醋, 搅拌均匀, 3次/d。番茄羹, 将新鲜番茄使用滚水消毒, 去皮, 去籽, 将其捣汁, 3次/d, 100ml/次。马利明食疗法, 消食方糕可消食导滞;萝卜二陈红糖饮, 燥湿化痰;四花茶疏肝运脾;二术三棱饼, 活血消食[9];清暑益气汁可消暑益气;使君子面茶可祛虫补土;二参酸梅汤滋养胃阴;莲子粥可健脾开胃。

2.2.5 中成药。

开胃消食糖浆, 成分有焦山楂、冬瓜仁、麦芽、荷叶、苍术、厚朴、谷芽、木香、白术、胆草、神曲、茯苓等, 可开胃运脾, 用药后, 尿D-木糖排泄率增加, Mn、Zn、Fe和Cu等微量元素增加, 小儿食欲改善。儿宝颗粒, 原方为调脾汤, 成分有焦山楂、苍术、鸡内金和陈皮。杞枣口服液能有效益肾健脾, 作用显著。常用中成药还有薏芽健脾凝胶、启脾口服液和消食口服液等, 薏芽健脾凝胶形似果冻, 为凝胶制剂, 成分有大枣、莱菔子、山药、麦芽、白扁豆、薏苡仁和山楂, 口味甘甜, 患儿易接受[10]。启脾口服液, 有效成分为甘草、陈皮、人参、莲子、白术、泽泻, 以补为主, 消补兼施。消食口服液成分为厚朴、大黄、山楂、槟榔、鸡内金和木香, 主治脾胃不和及乳食积滞等证。

2.3 内外合治法

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 给予推拿、针灸等外治法, 可促进疗效, 充分展现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入手调理这一特点[11]。在辨证论治 (脾胃阴虚给予沙参麦门冬汤, 气血虚弱给予八珍汤, 脾失健运给予异功散, 脾胃气虚给予参苓白术散) 的基础上, 神阙穴敷贴增食膏, 效果较满意。参苓健脾胃颗粒, 成分有薏苡仁、白扁豆、北沙参、茯苓、山药及砂仁, 配合捏脊法, 疗效佳[12]。此外, 也可采用调脾合剂联合针刺四缝穴法、健脾汤配合推拿、黄蜡健脾膏配合针刺四缝穴等疗法。

从中医角度来看, 小儿厌食症病变脏腑在于脾胃, 而脾失健运为病机关键, 治疗时应遵循调理脾胃原则, 灵活给予推拿针灸、内服汤药、辨证论治及穴位敷贴等法, 促进疗效, 促使患儿及早康复。

摘要:在儿科临床中小儿厌食症较常见, 表现为患儿在很长时间内食欲不振、见食不贪或者厌恶进食。各年龄段小儿均可患病, 多发于16岁儿童;夏季暑湿易导致困遏脾气, 病情加重。厌食症直接影响小儿智力发育、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 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 效果较佳。此文从中医角度对小儿厌食症作出分析, 研究中医药治疗方法。

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9个月~6岁,病程2个月~1.5年。

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②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隆;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常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④肌肉松软,大便不调。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在非感染期接受单纯的捏脊治疗。操作如下:调节好室温,患儿脱去或松开上衣,暴露整个背部,取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使背部平坦松弛。捏脊部位为脊背正中线。首先在小儿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揉,使肌肉放松,而后从骶尾部长强穴开始,双手拇指指腹与示、中指指腹对合,夹持肌肤,示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同时用力提起皮肤,示、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行,由下而上,连续挟提肌肤,一直捏到项枕部(一般至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如此反复3次,在第4次和第5次时,每捏3次用力将肌肤向上提1次,手法要轻柔、和缓、灵活、自然,双手用力均匀一致,前进速度和频率不宜过快。最后用拇指分别按揉两侧的胃俞、脾俞、肝俞、肾俞各10次,完成后穿上衣服即可。1次/日,10天1个疗程,休息5天后,再行下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注意事项:背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出血倾向者慎用。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以食欲改善为主要评定标准。①治愈:治疗后食欲明显增进,食量显著增加达同龄正常健康儿童,原有症状基本消失;②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增加,达原有水平3/4以上;③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食量的3/4;④无效:食欲和食量均无明显改善。

结果

治疗效果:治愈31例(62%),显效11例(22%),有效6例(12%),无效2例(4%),总有效率达96%。

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时期“脾常不足”,若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喂养不当,或食物品种单调,或因溺爱孩子,过食甘肥厚味,生冷食品,养成不良用餐习惯,则可因扰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孩子脾胃不和,吸收障碍,摄取营养不均。捏脊通過按摩脊背腧穴,振奋阳气助脾运,从而调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且安全有效,消除患儿服药的痛苦,具有简便,实用,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79.

2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5.

3 郝爱珍.小儿厌食防治10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49.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篇5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加味平胃散,中药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症, 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减退, 进食量明显减少, 甚至以拒食为主症的疾病。厌食症若长期发展, 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 机体免疫力低下, 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且易患各种疾病[1]。笔者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加味平胃散治疗小儿厌食症,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1~3岁10例, 4~6岁13例, 6岁以上7例;病程2~4周17例, 4周以上13例。对照组28例, 男15例, 女13例;年龄:1~3岁9例, 4~6岁14例, 6岁以上5例;病程2~4周14例, 4周以上14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 (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患儿食欲降低, 食量较常量减少1/2以上, 持续2周以上, 除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厌食。

1.3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治疗组予加味平胃散 (由苍术3~6 g, 厚朴6~10 g, 太子参8~15 g, 白术、茯苓各6~10 g、陈皮5~10 g, 焦三仙各10~15 g、炙甘草3~6 g等组成) 每天1剂, 水煎, 分3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②对照组:对照组予儿康宁 (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生产, 国药准字Z50020541) , 10 ml/次, 3次/d, 口服, 2周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痊愈:食欲与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 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改善, 食量有所恢复, 但未达到正常量的3/4;无效:食欲、食量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63.66%, 显效16.67%,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35.71%, 显效14.29%, 总有效率60.71%。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病。长期厌食可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及营养不良, 严重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厌食症常由消化道疾病、喂养不当、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激素不足造成。且由于家长片面强调补充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缺乏科学喂养常识, 食结构不合理。又小儿乳食不知自节, 饥饱无度, 损伤了正常脾胃运化功能, 或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调理不当、过食肥甘、难消化的零食、生冷或水果, 均可伤及脾胃。总之, 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3,4]。目前, 西医对本病多数采取补充微量元素及调整肠道内环境的方法, 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措施, 西药虽然对给病的症状会有一定改善, 但远期疗效不佳,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有独到之处, 且临床上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 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气升则健, 胃气降则和。而上述小儿厌食症的诸多病因均可导致脾胃失调, 纳化失常, 是小儿厌食症的最根本病机[5]。儿康宁虽为治疗小儿厌食症之有效中成药, 其方由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组成, 有健脾益气、和中开胃之效, 但其运脾与健胃之力不及加味平胃散。

我们的资料表明, 治疗组痊愈63.66%, 显效16.67%,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35.71%, 显效14.29%, 总有效率60.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健胃运脾是治疗小儿厌食症之大法。加味平胃散以苍术为君药燥湿运脾, 厚朴为臣药行气化湿, 陈皮为佐药行气化滞, 炙甘草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 有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之功[6]。太子参有益气健胃护阴之功, 其味甘淡平和、补而不滞, 温而不燥;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炙甘草健脾和中;焦三仙消食和胃, 组成加味平味散共奏健胃运脾之功。该方消积而不伤正, 补气而不壅滞, 消补兼施, 脾胃同治, 实为治疗小儿厌食症之良方, 故用于该病的治疗, 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75-12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 (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3辑) , 1997:26-27.

[3]于苏平, 李婕照.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 (2) :109-113.

[4]竺青华.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吉林中医药, 2009, 29 (1) :25.

[5]赖崇杰.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2) :213.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篇6

1临床资料

患者38例, 均为本院老年病门诊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就诊患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995, 1, 1) , 经检查确诊为厌食症并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年龄均为60岁以上, 其中男22例, 占50.9%;女16例, 占49.1%;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者3年以上。

2辩证治疗

2.1 脾失健运型

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 加之饮食不节损伤中阳, 脾胃虚寒, 或长期过食肥甘厚味, 腐熟无力, 精微难以为脾胃所用, 均可导致脾失健运, 胃不受纳, 脾胃不和而发病。症见面色少华, 不思饮食, 或饮食无味, 或伴呕吐, 形体消瘦, 二便调, 苔白或厚腻, 脉尚有力。治以健脾助运。方用曲麦枳术汤加味。方药:白术15 g, 神曲30 g, 麦芽30 g、枳实15 g、陈皮15 g、鸡内金15 g、藿香15 g、砂仁12 g、山楂24 g。脾虚夹湿者加薏苡仁30 g、白扁豆24 g、泽泻15 g;苔厚腻湿重者, 减白术, 加苍术15 g。本型共14例。

2.2 肝郁脾虚型

老年人长期情志不遂, 或思虑过度, 肝木郁结, 使脾胃消化进一步减弱, 脾失健运而发病。症见厌食, 精神抑郁不畅, 胃脘胀满不适, 嗳气频作, 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 舌淡苔白, 脉弦细。治以健脾疏肝理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和越鞠保和丸加减。方药: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2 g、陈皮10 g、木香10 g、砂仁12 g、山楂15 g、神曲20 g、莱菔子12 g、香附10 g、连翘l0 g。脾虚甚加太子参20 g、黄芪20 g;胃脘胀满不适, 嗳气频作较重加柴胡10 g。本型共10例。

2.3 胃阴不足型

老年人久病、大病之后耗伤正气, 胃气受损, 或外感高热, 热病伤阴, 胃阴不足则水谷少人, 津液无由化生, 胃气失降, 浊气上升而厌食。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 皮肤干燥, 缺乏光泽, 心烦不安, 自汗盗汗, 大便干结, 舌质偏红, 舌苔光剥或少津, 脉细。治以养胃育阴。方用益胃汤加减。方药:石斛15 g、乌梅12 g、北沙参24 g、玉竹24 g、白芍12 g、甘草9 g、山药20 g、茯苓15 g。阴虚甚者加玄参30 g、花粉12 g, 加大滋阴益胃之力;心烦不安加胡黄连12 g、莲子心6 g;汗多者加淮小麦30 g, 大枣5~6个以止汗。本型共9例。

2.4 脾胃气虚型

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 日久气血生化不足, 吸收不利, 脏腑肌肉失于濡养。症见厌食, 气短懒言, 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 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舌淡苔白, 脉细弱无力。治以益气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2 g、陈皮12 g、山药30 g、薏苡仁30 g、白扁豆15 g、砂仁12 g、木香12 g、桔梗12 g、甘草9 g。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山楂24 g、神曲24 g、麦芽30 g以消食导滞;大便溏薄者加炮姜12 g以温运脾阳;脾胃虚寒手足不温者加理中汤以温中散寒。本型共5例。以上治疗10 d为一疗程, 草药均采用先武后文, 药开后文火煎煮30 min, 煎取药汁300 ml, 1日分2次服用, 1剂/d。

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 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 食量略有增加;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4结果

所有38例患者中, 治愈24例占63.1%;好转7例占18.4%;无效者7例, 占18.5%。总有效率81.5%。其中脾失健运型14例, 占36.9%, 治愈9例, 好转3例, 无效2例;肝郁脾虚型10例, 占26.4%, 治愈4例, 好转4例, 无效2例;胃阴不足型9例, 占23.6%, 治愈4例, 好转4例, 无效1例;脾胃气虚型5例, 占13.1%, 治愈1例, 好转2例, 无效2例;所有病例在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

5讨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篇7

1 临床资料

2007~2009年间我院儿科门诊诊治小儿厌食症患儿160例,其中男性患儿85例,女性患儿75例,临床症状:患儿均无主动进食欲望或拒绝进食;食欲明显减少至正常时期的2/3以下;持续时间7d~2个月。所有患儿均消瘦、多汗、面色萎黄、睡眠不佳,重症者贫血貌;患儿中有小儿结核病、中耳炎、传染性肝炎等器质性病变,同时伴有锌、铜、铁缺乏者30例,占所有患儿18.75%,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且锌、铜、铁正常者130例,占81.25%。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脾主运化”,厌食症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有33例患儿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司,症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或不成形,舌淡苔薄,烦躁好哭,夜眠不实。这类患儿服用“小儿消积丸”(具有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厌食有停食积滞者,3~6个月每服10丸,6个月~1岁每服20丸,1~3每服30丸,3~6岁每服50丸,日服2次);有57例患儿食滞内阻,损伤脾胃,症见饮食懒进,脘腹饱胀,精神尚可,二便如常,苔白或腻,时有腹泻,形体消瘦,面色黄白无华,毛发枯槁,烦急好哭,睡时露睛。这类患儿服用“健儿散”(具有开胃健脾,生津消导的功效,用于小儿厌食属脾虚津亏者,3~6岁每服2~3g,6~9岁每服3~5g,日服2次,需连续服药1~2个月);有70例患儿胃阴不足,纳古不化,症见不想进食,口舌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这类患儿服用“健儿消食口服液”(具有健脾益气,理气消食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厌食属气阴两虚型。3岁以内每服5~10m L,3~6岁每服10~20m L,日服2次)。

2.2 西医治疗

对原发病的患儿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病因治疗或对症治疗同时补充维生素类、钙制剂等药物;真对无原发病,一般情况尚可的患儿,可配适量给予促进消化药物如纠正微量元素缺乏若有缺锌,口服葡萄糖酸锌,每天1~1.5mg/kg,2次/d口服;助消化剂口服胃酶合剂或干酵母片对增进食欲有一定作用;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能减轻腹胀、制止恶心、呕吐,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较好的作用。剂量:每次0.3mg/kg,3次/d口服。疗程4周;对严重顽固性厌食症可考虑应用激素疗法,泼尼松,每天0.5mg/kg,3次/d口服或小剂量胰岛素,用于顽固性厌食,胰岛素3~6U加于10%葡萄糖250~500m L静脉点滴,均能增加食欲。

3 结果

经过上述中西结合疗法,1个疗程有89例患儿取得显著疗效;第2个疗程有71例患者治疗有效,经治疗3个疗程160例患儿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4 讨论

厌食症病因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归纳以下几种:(1)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的表现,其中消化道疾病尤为明显,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都可引起厌食。(2)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也可导致厌食。(3)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锌缺乏常表现有厌食,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4)喂养不当:这是当前最突出的原因,城市尤为明显。原因是家庭经济改善、市场儿童食品供应增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乱吃零食,过食冷饮,乱给“营养食品”,一些高蛋白、高糖食品反使食欲下降。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有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有因胃阴不足,食物难以腐熟,津液无以化生,从而厌食;有因中气虚弱,脾胃失健,以致消化、吸收、传导功能失常,纳食不振、不思饮食;有因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宠爱,多吃零食、偏食,影响食欲;有因环境改变、教育方法不当,强迫进食等,致小儿产生精神压力,情绪改变,影响饮食;也有少数小患儿有结核病或有肝病等而至厌食。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胃虚弱,致键运失司。然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助运、养胃、健脾之不同,但重点则以健脾助运为主,不在补,而在运。同时要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要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防与治相结合,一般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后,预后多良好。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主要的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单一治疗手段疗效不佳,采用中西结合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方法简便,疗效快。

关键词:小儿,厌食,中西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儿科门诊诊断为厌食症的患儿63例, 其中男33例, 女30例;年龄5个月~6岁;病程1.5~19个月, 经临床检查均为单纯性厌食, 无器质性病变。将6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 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长期食欲不振, 无其他疾病者;面色少华, 形体偏瘦, 但精神尚好;有喂养不当史, 如进食不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给予患儿抚触, 每天1次, 每次15min, 持续1个月。检查患儿全身皮肤是否出现破溃、感染、脓疱疮等, 备好婴儿润肤油、浴巾、毛巾、尿片及替换的衣服。抚触时房间温暖清洁, 室温25~28℃左右, 照明需柔和, 保持室内安静, 可播放轻柔音乐使抚触者和婴儿精神放松。向患儿家长介绍抚触的益处, 如有利于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及提高患儿自身素质和心理平衡的发育等。抚触步骤为: (1) 面部:倒适量婴儿润肤油于抚触者手掌搓热, 双手拇指轻轻从婴儿前额中心处向外推压, 而后以相同动作依次在眉头、眼窝、人中和下巴向外推压, 可舒缓患儿因啼哭、吸吮及长牙造成的面部紧绷。 (2) 胸部:抚触者双手放于两侧肋缘, 右手向上滑向婴儿右肩, 复原;而后左手向上滑向婴儿左肩, 复原。该动作可顺畅呼吸循环。 (3) 上肢:双手从婴儿上臂轻轻挤捏至手腕, 再轻轻按摩婴儿手掌和手指, 可增强手和手臂运动协调功能和反应的灵活性。 (4) 腹部:抚触者在婴儿腹部以顺时针方向按摩, 可增强排泄功能, 有助于排气舒解便秘, 按摩动作在下腹结束。 (5) 下肢:轻挤捏婴儿大腿至膝、小腿, 然后是脚踝、小脚及脚趾, 可增强腿脚运动协调功能及反应的灵活性。 (6) 背部:使婴儿趴于床上, 双手轮流从婴儿头部沿颈顺着脊柱向下按摩, 再用双手指腹从脊柱向两侧轻轻按摩以舒缓背部肌肉。组织家长观看抚触婴儿的视频, 并复印婴儿抚触医务人员指导手册部分内容, 分发给家长学习, 由抚触师对家长进行抚触手法培训, 操作合格后方可独立抚触。同时给予自拟中药, 组方:陈皮、鸡内金、沉香、焦山揸、神曲、甘草各取等份, 麦皮100g, 磨成粉放入干燥小瓶内备用。每天晚上小儿睡觉前, 取一个鸡蛋打碎, 去除蛋黄, 用鸡蛋清与准备好的药粉调和成药饼敷于小儿脐部, 外用胶布或纱布固定 (皮肤过敏者) ;因为小儿皮肤柔嫩, 用药过程中家长一定注意加强护理, 防止皮肤损伤, 引起小儿痛苦。

1.3.2 对照组:

给予儿宝颗粒 (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口服, 1~3岁, 一次5g (半袋) , 4~6岁, 一次7.5克 (3/4袋) , 平均每天3次, 用温水冲服, 15天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家长前3次抚触在抚触师监督指导下在医院完成, 之后可在家中进行。第1个月抚触师至少与家长电话沟通1周1次, 了解出现的问题及婴儿的反应, 并鼓励其坚持下去, 之后每月1次由抚触师对患儿家长进行面对面指导。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 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 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的74.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于厌食症, 属于祖国医学“食积”、“恶食”等范畴, 其病位在脾胃。脾胃不和, 受纳运化失健为主要发病机制。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作用, 可促进胃肠功能, 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胃肠蠕动增强, 从而消除胃肠道积气[2], 同时沉香还有行气活血作用, 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使药物能够很好的吸收。再加神曲、鸡内金、焦山楂消食开胃。神阙穴[2]主治腹痛、泄泻, 具有起效快、无痛苦、药效持久、无毒副作用的特点。陈皮用于治湿痰所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 运脾燥湿, 理气助运常与半夏、茯苓等配伍。甘草益气补中用治脾气虚所致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 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去痰止咳用治风寒咳嗽, 配麻黄、苦杏仁配伍;清热解毒, 常与金银花、连翘同用;咽喉肿痛, 常与桔梗、射干同用。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运脾, 理气燥湿, 消食和胃之功效。可使幽门开放, 空肠黏膜皱襞增深, 动力增强。抚触可使婴幼儿体内的应激激素即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降低, 机体的应激状态从而降低, 减轻了婴儿的焦虑和紧张。体内5-羟色胺的增加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 减弱应激反应, 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细胞涉及多种生理机制, 其主要参与体温调节、睡眠—觉醒状态的调节、提高痛觉阈值、维持精神的稳定性及摄食活动等。早于1998年Vma Emotyg已证实, 抚触可增加促胃液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增强胃肠蠕动, 增加食欲并使相应的器官功能发生变化, 使小肠吸收功能增强, 抚触还可使生长激素与鸟氨酸脱氢酶 (与生长有关的敏感酶) 水平升高, 促进婴儿生长发育[3]。总之, 抚触使胃肠蠕动增强, 促进食物吸收, 患儿易于接受,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蔡江.加味枳术丸治疗小儿厌食症之脾胃气虚证36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7, 15 (12) :22.

[2]万恒仙.运脾增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5) :82.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篇9

关键词厌食症,小儿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是一种行之有效、无痛苦及副作用的传统疗法,由于其简便易行,故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笔者应用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23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其资料报告于下。

1一般资料232例中,男142例,女90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有14岁。1.5~3岁者94例,3~5岁者85例,6~14岁者53例;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大者8年。

2适应症

2.1以厌食为主症,患儿无主动进食的欲望,食量明显少于同年龄健康儿童,每日进食粮食制品为1~3岁≤100g,4~6岁≤150g,7~14岁≤200~300g。

2.2病程在2个月以上。

2.3排除其它疾病,如肝炎、结核等慢性病。

3治疗方法

3.1理脊(推脊、捏脊):让小儿俯卧,医者右手食、中、无名指分开,中指按大椎穴。食指和无名指分开各按脊柱旁开1.5寸的两行俞穴(膀胱经),向下擦至尾骨穴,连擦3遍,然后用拇指桡侧顶住皮肤,食、中指捏住皮肤肌肉向上捏至大椎穴,连捏3遍,第4遍开始捏两下,向左右上方提一下,捏到平肩胛骨外膏育穴位置,连做5~6遍,最后从命门推至肾俞穴,反复10~20遍,1日1次。

3.2常用手法及穴位:顺运八卦穴2分钟,清胃2分钟,补脾2分钟,刮四逢半分钟,运揉巨阙2分钟,揉中脘1~2分钟,分腹阴阳1分钟,揉足三里2分钟。

随症加减:如小儿腹胀腹痛,揉神阙2分钟,推四横纹1分钟;如恶心呕吐者,揉板门穴1分钟,推下天柱骨穴1分钟;如便秘者,推下七节骨1分钟,逆揉尾骨穴1分钟;如大便次数多,挟有不消化食物者,推补大肠1分钟,顺揉神阙1分钟,上推七节骨1分钟,顺揉长强1分钟。

推拿介质为滑石粉。

4疗效标准

治愈:156例,占6721%;显效40例,占1724%;有效27例,占1163%;无效9例,占387%,总有效率达9608%。

5典型病例

例1:王某某,男,3岁,1997年9月1日初诊。其母代诉:自1岁半断奶后,一直食欲低下,1岁内曾患过佝偻病,睡眠不安,大便先干后软。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尚可,心肺无异常,腹胀,肝脾未触及。舌质偏淡,苔白,脉尚有力。证属积滞伤脾,脾失健运。治以消食化积,健脾和胃。当用顺运八卦2分钟,清胃2分钟,补脾2分钟,逆揉巨阙2分钟,揉中脘2分钟,揉神阙1分钟,理脊日1次。推拿7次后,患儿食欲明显增多,常有饥饿感,主动要东西吃。巩固2次后,患儿纳食正常,大便日行1次,体重增加,病趋痊愈。

例2:孟某,男,5岁,1998年9月6日初诊。其母代诉:2岁时因过食甜食而致纳食减少,倦怠乏力,拒食水果、菜、蛋,身体日渐消瘦,体重145kg,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光红少津,脉细。查:发育正常,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精神萎靡,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证属胃阴不足。治以养胃育阴。当用顺八卦2分钟,清胃2分钟,补脾2分钟,刮四逢2分钟,揉中脘2分钟,揉足三里2分钟,下推七节骨1分钟,理脊日1次。推拿10次后,患儿纳食正常,精神好转,皮肤润泽,活动量增大,大便日1次,体重增至17kg。病告痊愈。

6体会

龚延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曰:"养育小儿,难易也……盖因体骨未全,气血未定,脏腑薄弱,汤药难施,一有吐泻、惊风、咳嗽诸症,误投药铒,为害不浅。唯推拿一法,按小儿五脏六腑经络,贯穿血脉,因其寒热温凉,用夫推拿补泻。一有疾病,即可医治,手到病除,效验立见,询保赤之良法也。"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皮肤、肌肉、关节、经络、血脉等部位,使之产生机械性刺激,从而达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通过推拿手法的刺激,促进脾胃、大肠、肝等脏气的经气循行,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机,排除郁滞,增强胃肠消化的作用,尤其推拿对腹部的直接刺激,不仅增强胃肠的蠕动作用,而且通过胃肠的蠕动,使胃的排空时间提前,从而引起饥饿感,使食欲增强,饮食增多,失调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

推拿还可促进津液的输布,使精微的营养物质,不断补充胃肠,对胃阴不足的厌食症能起到养阴和胃的作用,而对其它脏腑也有同样补益。所以推拿不仅能调节胃肠功能,而且对其它脏腑也有同样的调节作用,故能使人体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正常,厌食症自然而愈。

理脊疗法包括推脊、捏脊,如《肘后备急方》曰:"……拈取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以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对捏脊部位、手法、疗程均作了概述。理脊一法既可以疏通督脉,又可以通过督脉传到其它阳经,使经脉疏通,气血流畅,加之推捏脊柱两旁的膀胱经穴,有助于改善各个脏腑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脊髓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理脊疗法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以调节神经,使身体机能得到改善。

锌硒宝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009年92例确诊为厌食症, 病程在2个月以上, 年龄1-6岁的门诊患儿, 西医诊断依据《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版相关标准;中医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0例, 对照组32例。治疗组中男性36例, 女性24例;对照组32例中, 男性9例, 女性23例。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锌硒宝片 (济南高新开发区活力元素开发中心研制) , 1岁以下每天2次, 每次1片;1-3岁每天3次, 每次1片;4-7岁每天3次, 每次2片;8-12岁每天3次, 每次3片。对照组:健儿消食口服液 (河南灵佑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 每次10mL, 每日3次。设4周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 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2-3周后, 患儿食欲明显改善, 4周时食量已恢复正常;有效:治疗4周后食欲明显改善, 但食量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4周后食欲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60例, 显效54例, 有效3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5%。对照组32例, 显效20例, 有效4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5%。两组对比治疗组对改善小儿厌食症效果明显,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x2=4.026 , P<0.05) 见表1。

3 讨论

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一般各年龄皆可发病, 尤多见于1-6岁儿童。本病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长期厌食患儿可发生营养不良, 体力衰弱, 抗病能力下降, 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低下。以往认为厌食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发生在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2]。近年来, 随着对于本病认识的逐步提高和诊断技术的更新, 特别是城市儿童发病率似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已成为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厌食症的发病原因除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规则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因素的影响外, 还与体内微量元素锌缺乏关系密切[3]。锌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 参与组成体内多种酶, 参与人体内大多数重要代谢活动, 影响消化功能、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儿童的生长发育、智能发育及组织的生长及修复等。锌缺乏在厌食患儿中所占比例较大。正常人唾液中每分子味觉素含2个锌离子, 而味觉素对味蕾和口腔粘膜有营养作用。体内锌缺乏时, 则味觉素作用减退, 缺锌还可以引起舌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 阻塞了味蕾小孔, 使味觉敏感度下降, 从而引起厌食, 而厌食又可加重缺锌, 两者互为因果, 必须及时纠正。

锌硒宝片是补充微量元素的优质产品, 它是微量元素复合制剂[4], 能及时补充人体的锌、硒、碘、铁等微量元素, 克服了单一制剂在补充时可能造成的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障碍。锌硒宝是含蛋白锌、蛋白硒、蛋白碘的微量元素高活性蛋白质, 不仅是有机物, 而且是通过生物转化而来, 克服了无机补充的副作用和吸收利用率低的不足。锌硒宝由于是高活性的微量元素制剂, 吸收利用率高, 仅需小剂量即能满足机体需要。

以上观察表明, 锌硒宝片对于改善厌食症的症状有明显效果, 且见效快, 临床使用方便, 口感好, 纯天然不含激素, 无任何毒副作用, 易被广大患儿接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秀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J].中外医疗, 2010, 29 (09) :68.

[2]杨红霞.小儿厌食症63例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4 (11) :371.

[3]张丽萍, 耿丽, 范瑞君, 等.小儿厌食症相关因素调查[J].武警医学, 2008, 19 (09) :784-786.

上一篇:制度与实践下一篇: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