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的健康教育论文

2024-05-31

小儿烧伤的健康教育论文(精选9篇)

小儿烧伤的健康教育论文 篇1

摘要:小儿烫伤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针对烧伤儿童的性别、常见的原因、地点、发生时有无成人在旁边、烧伤预防措施、烧伤后家庭急救处理方法等开展健康教育。目的是普及小儿烧烫伤知识, 宣传保育常识, 引起家长、保育人员的重视, 提高低龄儿童看护者的烧伤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对低龄儿童的管理与教育, 减少烧烫伤的发生, 同时提高人们烧伤的急救处理能力。

关键词:小儿,烧伤,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我院烧伤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收治1岁~8岁的小儿烧烫伤153例, 男94例, 女59全;烫伤134例, 火焰伤17例, 电伤2例。

2 原因分析

2.1 小儿烧烫伤与性别的关系

男孩烫伤发生明显高于女孩, 这与男孩生性活泼, 好玩好动, 好奇心强有关, 而女孩子相对较胆小有关。

2.2 小儿烧烫伤的主要原因

小儿烧烫伤的主要原因是热烫伤, 大多是开水、热粥、菜汤、热油。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情况:①抱着小孩吃饭、喝茶, 由于小儿动作快, 抓翻菜汤、面条、茶杯而烫伤;②农村或进城打工的人员, 条件差的家庭, 习惯把热稀饭、汤锅、菜锅、火锅放在地上, 小孩跑上跑下摔倒坐入锅内而烫伤;③给小孩洗澡时, 先倒开水在盆中, 再放冷水混合, 在大人取冷水时小孩先进入盆中而烫伤;④小孩在学步车内, 家长忙于给小孩煮面条、稀饭, 而小孩拉住煤气道, 打翻灶台上的汤锅而烫伤;⑤小孩学走路, 步态不稳, 冬天取暖时跌在火盆里, 或打翻热水瓶、热水杯等而烫伤;⑥小孩3岁后, 活动范围扩大, 家长看护不周时, 小儿打翻各类盛热容器而烫伤, 或打开饮水机开关而烫伤;⑦用热水袋取暖, 水温温度高, 灌得满, 不排气, 造成热水袋破裂而烫伤, 或热水袋未用布包裹而直接烫伤;⑧小孩玩打火机、火柴、易燃物品时, 因衣服燃烧而致烧伤。

2.3 小儿烧伤的地点

家庭环境是小儿主要的活动场所, 所以烧伤大多发生在室内, 其中最多的在厨房, 其次在客厅。

2.4 烧伤发生时是否有成人在旁边

大部分烧伤发生时有成人在旁边, 而且常常几个人在, 往往在谈笑间、在忙碌间忽略了危险的存在, 忽略小孩的管理, 说明许多的家长缺乏识别危险的能力, 警惕性不高。也有农村或进城打工人员的小孩无人看护, 无专人管理而发生烫伤。

3 小儿烧伤的预防措施

小儿烧伤绝大多是家长、保育人员责任心不强, 警惕性不高, 管理不严, 照顾不周而引起。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是一项最基本的措施[1]。普及烧伤预防知识, 加强对小儿管理教育, 使小儿烧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具体方法有:①看护者应用高度的责任心, 安全防范意识。②易引起烫伤的物品, 如热水瓶、开水壶、汤盆、饮水机、火炉、煤气灌应放置在不被小孩接触到的地方。有小孩的地方禁止将稀饭锅、炒菜锅、油锅放在地上。③给小孩洗澡时先倒冷水再加开水混合。④不要把小孩单独留在房中, 尤其不要留在存放热水壶、热水瓶的房间内或是厨房内, 以免打翻热液或着火而烧伤。⑤用热水袋取暖时, 水温度在50 ℃左右, 灌2/3满, 排气, 并用包布包裹。⑥给稍大的儿童进行预防意外伤害教育:不玩火柴、打火机、不接触易燃易爆物品, 玩耍时远离电源。⑦对农村或进城打工人员的孩子及放假在家的孩子应重视他们的看护和安全。

4 烧伤后家庭紧急处理

小儿烧伤后常由于惊吓、紧张不知所措, 失去应急处置的时机, 请记住“冲、脱、泡、盖、送”。冲:用清洁的冷水冲洗, 可立即降温。脱:脱去被火或被热液浸透的衣裤, 减少继续损伤。泡:四肢浸泡, 躯干用冷毛巾反复外敷, 可持续降温。中小面积的烧伤立即采取以上简便措施, 因为用水冲泡, 可使伤部冷却, 具有减轻损伤和减少疼痛的作用。不要花费时间去找牙膏、红花油、紫药水等外涂, 以免失去最有效的救治时机和机会, 并给入院后烧伤面积的估计、深度估计及清创带来困难。对于中等以上面积的烧烫伤, 经处理后立即送医院, 最好在伤后2 h内送到医院, 以免失去补液时间, 导致休克的发生。

5 体会

烧伤给小儿造成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换药的痛苦、输液的痛苦、手术植皮的痛苦, 大多只会用哭来表达。烧伤后色素的形成, 疤痕所致的毁容, 功能的障碍等还会影响小儿的一生。现在儿童医疗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烧伤后昂贵的医疗费用, 给小儿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 尤其在农村、进城打工的家庭。所以, 小儿看护者要有责任心, 有烧伤安全意识, 避免小儿烧伤。同时, 烧伤科护士有责任, 有义务向更多的家长, 保育员及社会其他成员进行烧伤危险意识教育, 安全防护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朱芹, 何贵蓉.儿童外伤害的特点及预防[J].护理研究, 2006, 20 (3C) :757-759.

小儿烧伤的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关键词】“Z”字形延长手术;手部烧伤;瘢痕挛缩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9-01

手部瘢痕挛缩是一种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手部畸形疾病,多由严重烧伤而导致的并发症。本文对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现象的患儿应用“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研究“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治疗小儿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现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治疗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现象的患儿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Z”字形延长手术;手部烧伤;瘢痕挛缩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9-01

手部瘢痕挛缩是一种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手部畸形疾病,多由严重烧伤而导致的并发症。本文对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现象的患儿应用“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研究“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治疗小儿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现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Z”字形延长手术方式治疗手部烧伤后出现瘢痕挛缩现象的患儿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Z”字形延长手术;手部烧伤;瘢痕挛缩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9-01

小儿烧伤的健康教育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烧伤患儿174例, 其中男107例, 女67例;年龄6个月至14岁 (2.7岁±1.3岁) ;烧伤原因包括:热液烫伤146例, 火焰烧伤23例, 电击伤5例;烧伤面积2%~26%, 烧伤面积:1%~10%96例, 11%~20%50例, 20%以上28例。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7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烧伤原因、烧伤面积以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家属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

1.2.2 观察组

1.2.2. 1 创面指导

根据烧伤的三个分期进行健康教育。 (1) 休克期:休克期患儿烧伤创面的渗出液往往较多, 但患儿一般情况下不配合, 哭闹不安, 体位不固定, 且皮肤褶皱多, 不易保持创面的干燥, 红外线治疗仪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延迟创面的愈合。可指导家属正确使用吹风机, 与烧伤治疗仪共同使用, 充分暴露创面, 将皮肤褶皱处及治疗仪不易照射到的部位用吹风机将其吹干, 同时经常更换床单及护理垫, 以保持患儿创面充分的整洁与干燥。 (2) 感染期:感染期患儿在始终保持其创面干燥的同时, 根据患儿不同的烫伤部位, 给予不同的体位, 如背臀部烫伤给予俯卧位, 会阴部烫伤给予人字架固定。充分暴露创面, 防止尿液便渍污染创面, 积极帮助患儿进行翻身, 避免创面受压时间过长。除了做好空气和地面的消毒外, 还应控制人员的流动,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量, 严格限制陪床人员及探视人员, 加强陪视人员的管理, 限制床头柜和床下的物品摆放。病房悬挂医疗垃圾袋, 并告知家属垃圾分类注意事项, 对病房的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严格分类。每个病房放置手消毒凝胶, 告知患儿家属使用方法, 做好手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3) 修复期:修复期患儿的创面已基本愈合, 但此时常伴有痒痛表现, 患儿常因为创面奇痒难忍而用手抓挠, 导致已愈合创面发生破溃感染, 也有部分患儿由于疤痕的逐步增生, 而使皮肤逐渐紧缩, 甚至活动受限而影响肢体的功能, 此时, 应指导家属仔细看护患儿, 避免抓挠已愈合创面, 并教会如何正确使用预防疤痕的药物及弹力套, 有效预防疤痕增生, 尽可能减少患儿的不适感。同时指导家属给予患儿功能锻炼, 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患儿各关节的活动度, 但应遵循定时、定量、持之以恒的原则。

1.2.2. 2 饮食指导

烧伤后前期由于应激性的胃肠道刺激, 患儿一般食欲都会减退, 应告知家属不要过分担心, 同时应避免喂食过多或给予生冷硬的食物, 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导致腹泻发生。后期由于高热, 分解代谢增加。因此, 营养摄入又变得非常重要, 向患儿家属讲解营养摄入的重要性, 根据患儿饮食习惯合理安排, 指导家属给予患儿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如鸡蛋、瘦肉、牛奶等。对处于哺乳期的婴儿, 可适量增加食糜和肉汤, 以保证营养的摄入, 促进创面的愈合。

1.2.2. 3 心理指导

烧伤作为一种意外事故, 往往给患儿及家属带来巨大的打击。与此同时, 烧伤的恐怖经历及创面的剧烈疼痛, 会使患儿处于一种恐惧不安及焦虑的负性心理状态, 不配合治疗。患儿虽然在躯体上出现功能上的障碍, 表达能力有限, 但并不妨碍其人格的独立性和完整性[3]。护士应尽量将治疗集中操作, 安排年龄相仿的儿童同住一室, 经常与患儿及家属交谈, 了解患儿的喜好, 多与患儿接触, 呼唤其乳名, 使之对医务人员产生好感。多给予患儿抚摸、拥抱、微笑, 可将患儿喜爱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 以分散其注意力。也可有意识的给患儿听音乐、讲故事, 与患儿进行他喜爱的游戏, 维持患儿正常的发育。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 使其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 减轻并消除患儿及家属的负性情绪。

1.2.2. 4 烧伤知识宣教

由于患儿家长对烧伤预防、急救知识的相对匮乏, 患儿一旦发生烧伤即显得束手无策。在慌乱中的应急处理往往会加重患儿的病情, 或增加救治的困难, 因此, 加强家长安全知识教育尤为重要。每周四下午组织小讲课, 采用幻灯、图片、声音、数据的形式, 更直观的向患儿家属进行烧伤知识宣教。内容包括常见儿童烧伤的原因发生烧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家庭中的物品摆放及防护以及儿童烧伤后的危害。加强对儿童监护的安全宣传教育, 增强其安全防护意识, 以降低儿童烧伤的危害。

1.2.2. 5 出院指导

出院后应遵守医嘱治疗, 并坚持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 定期复诊, 对烧伤患儿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给病人家属留取科室名片, 积极进行随访指导, 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1.3 评价指标

1.3.1 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每周一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调查表系本科自制的“烧伤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

1.3.2 健康教育达标评价

采用科室自制的相关知识问卷, 评价患儿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的达标程度, 问卷采用百分制, 得分≥80分视为健康教育达标, 否则为不达标。

1.3.3心理状况分析

对两组患儿预后烦躁、抑郁及抵触等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1.3.4病人的平均住院日

采用实际数测评。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d

3 讨论

小儿是指年龄在12岁以下的患儿, 其往往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的阶段, 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尚未成熟, 其解剖、生理、病例等各个方面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烧伤以后对疾病的耐受力较差, 易发生休克、败血症、死亡等[4]。健康宣教是促进医院由单纯治疗功能向预防-质量-护理康复一体化功能转变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促进护士由病人的照顾者向病人的管理者、教育者转变[5]。本研究结果表示, 对烧伤患儿及家属进行更加全面的健康教育干预, 不仅能增强患儿家长对烧伤防治知识的认识, 而且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促进医患沟通, 使患儿接受更为系统全面的治疗及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在小儿烧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科住院的小儿烧伤病人共174名,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7名。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采用更加全面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对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健康教育达标率, 患儿干预后的烦躁、抑郁、抵触等心理状况, 以及患儿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患儿相比, 采用全面健康教育干预的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健康教育达标率≥80%。预后烦躁、抑郁及抵触心理的比率明显下降, 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的健康教育干预, 对于提高病人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及健康教育达标率, 改善患儿预后的心理状况, 缩短患儿平均住院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烧伤,健康教育,护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6.

[2]沈玉琴, 殷秀娟.小儿烧伤病人196例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5A) :49-50.

[3]曾秀育, 宋知仁.小儿重度烧伤护理中的伦理问题和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8) :1969-1970.

[4]翁为珍, 陈建秀.护理干预对小儿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1) :1523-1524.

小儿烧伤的健康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 面颈部烧伤;无菌生物护创膜;小儿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60-01

面颈部烧伤患儿在临床处理时,小儿颈部短,难以暴露,加上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均不成熟,对烧伤耐受性较差,难以配合。而在临床治疗期间,若处理不当,则会使小儿面颈部留下瘢痕,影响小儿面颈部创面愈合,甚至造成功能障碍[1]。因此,在治疗小儿面颈部烧伤时,应积极选用合理的处理方法,提高治疗效果。笔者以无菌生物护创膜治疗40例面颈部烧伤患儿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面颈部烧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6个月至7岁,平均(4.4±1.3)岁;浅Ⅱ°30例,深Ⅱ°8例,浅Ⅱ°合并深Ⅱ°42例;烧伤原因:热水烫伤42例,热油烫伤23例,火烧伤1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彻底清除创面污垢,去除创面水疱表皮,充分暴露基底以0.05%醋酸氯已定溶液反复冲洗,并积极抗感染。对照组患儿创面以1%磺胺嘧啶银涂抹,并用无菌纱布包裹创面,每天换药直到愈合。观察组患儿创面以无菌生物护创膜敷贴,敷贴范围超过创缘2~3cm;伤后第1周,每2~3d将敷料拆开,观察创面是否渗液、生物膜是否移位、创面是否出现感染;第2周开始不再拆开敷料,让生物膜干燥直至自行脱落。

1.3 评价指标 采取FLACC量表对两组患儿疼痛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括小儿表情、肢体动作、行为、哭闹、可安慰性等5个方面。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浅Ⅱ°及深Ⅱ°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换药疼痛评分对比 观察组FLACC评分(2.4±1.1)分,对照组FLACC评分(5.6±0.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炎性反应分析 观察组创周均未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对照组10例患儿创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面颈部烧伤患儿换药处理不恰当会导致患儿创面感染或者加深创面,导致面颈部留下瘢痕,甚至是畸形、功能障碍,给患儿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工作和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选择合理恰当处理方式,对治疗小儿面颈部烧伤极为重要。

[JP+2]无菌生物护创膜取材于猪腹膜组织,经消除抗原等生化处理及病毒灭活后制备成膜,其基本成分为以膜形态存在胶原蛋白。这种胶原蛋白维持了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柔韧性以及透气性[3]。无菌生物护疮膜可准确有效贴合创面,保护创面,因此可减少创面渗液、降低换药次数、减轻换药导致的疼痛,并能够积极预防感染,避免创周炎症。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浅Ⅱ°及深Ⅱ°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疼痛评分及创周炎症较对照组低(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无菌生物护创膜处理创面,可促进患儿创面更快愈合,减轻患儿换药时的疼痛程度,避免创面发生感染。[JP]

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的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确定抗生素,避免感染,促进患儿更好的康复。总而言之,无菌生物护创膜治疗小儿面颈部烧伤效果显著,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儿疼痛。

参考文献

[1]梁馨蕊,张玲娟,冯苹,等.无菌生物护创膜在小儿浅Ⅱ度烧伤换药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4):70-71.

[2]过云,蔡良良,虞俊杰,等.无菌生物护创膜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1):64-65.

小儿烧伤的原因与防护措施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烧伤患儿76例, 男43例, 女33例;年龄2个月至11岁;烧伤面积<10%45例, 11%~20%16例, ≥21%15例;<1岁6例 (7.9%) , 1岁~3岁52例 (68.4%) , 4岁~6岁11例 (14.5%) , 7岁~11岁7例 (9.2%) ;热液烧伤71例 (93.4%) , 其中<1岁6例, 1岁~3岁50例, 4岁~6岁10例, 7岁~11岁5例;火焰烧伤4例 (5.26%) , 其中1岁~3岁2例, 4岁~6岁1例, 7岁~11岁1例;电烧伤1例 (1.32%) , 年龄8岁。

2 原因分析

2.1 年龄因素

烧伤患儿多发生在1岁~3岁。1岁以前的小儿刚会爬行, 活动范围小, 故受伤的机会较少, 只占7.9%。6岁~11岁的儿童具备了自我保护意识, 加之学校及家长管理较严, 所以受伤者仅占9.2%。1岁~3岁小儿烧伤病率达68.4%, 多因该年龄段的小儿年龄小, 缺乏生活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范围较大, 具有善于模仿、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 均是烧伤的主要原因。

2.2 烧伤类型

在热液烧伤、火焰烧伤、电烧伤3个致伤原因中, 热液烧伤比例最高。热液烧伤包括热水、热汤、热气、热饭、热油造成的烧伤, 其中1岁~3岁小儿占63.4%, 主要由于家长放置物品不当引起。4岁~6岁小儿烧伤则多由小儿误撞热源所致。

2.3 居住环境

本组患儿多来自农村或打工家庭, 居住条件较差, 空间狭小, 暖瓶、火炉、电饭锅等热源离人较近, 物品放置不合理、盛放开水、热粥的容器放置位置较低, 小儿容易抓、碰, 从而发生小儿烧伤。

2.4 家长安全意识

由于家长操作方法不正确或物品放置不合理致伤的有56例, 因此应对家长进行广泛的安全教育, 让其了解小儿烧伤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 培养其科学、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减少小儿烧伤的机会。

3 防护措施

3.1 热液烧伤防护

加强监护, 防止各种可能造成的疏忽, 尽量避免各种危险操作。勿将盛热液的容器放在较低的位置, 如开水壶、暖瓶、热粥锅等。应放在小儿抓不着和接触不到的地方, 以防他们有意或无意去接触。洗澡时应先放凉水后放热水, 因小孩喜欢玩水, 如果先放热水, 有可能在大人转身取凉水的瞬间, 小儿进入澡盆而导致烧伤。使用豆浆机、电饭锅和电火锅等电器时让孩子远离电源导线, 以免小儿移动时被电线绊倒, 或拉翻容器引起烧伤。使用热水袋时一定要把盖子拧紧, 防止盖子脱落开水漏出, 烧伤小儿。加强早期教育, 使小儿从小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培养小儿识别潜在危险和躲避危险的应变能力。

3.2 电烧伤防护

尽量安装比较安全的插座、插头。经常检查插头是否有松动、接触是否良好、是否漏电等。加强用电知识教育, 远离高压电线, 比如放风筝、爬高等。

3.3 化学烧伤防护

化学烧伤虽较热液烧伤发生率低, 但一旦发生则程度较深, 易造成小儿毁容或功能障碍。家长要妥善保管家中的酸、碱等易燃、易爆、易腐蚀物品, 不要让小儿接触到, 以防发生意外。教育孩子不要捡拾和玩耍丢弃的瓶子等容器, 不要玩石灰、沥青等建筑材料。

3.3 火焰烧伤防护

由于小儿比较好奇, 喜欢偷玩火柴, 火柴碰到煤气、酒精和汽油等易燃品容易引起火灾, 导致火焰烧伤。节假日小儿燃放烟花爆竹时应由家长看管。由保姆照顾小孩的家庭要对保姆进行正确使用煤气的教育, 很多保姆对使用煤气的知识缺乏了解, 操作不正确而致煤气泄露引发火灾。

关键词:热液烧伤,火焰烧伤,电烧伤

参考文献

小儿重度烧伤并发症的防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77例小儿烧伤患者中, 按照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制定的小儿烧伤严重程度诊断标准, 分为重度烧伤236例、特重度烧伤70例。其中75例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25%.发生并发症患者中男27例, 女48例。75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烧伤总面积13%~70%TBSA, 均为深Ⅱ度以上创面, 其中29例患儿有Ⅲ度创面。

1.2 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1.3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休克的预防和治疗:由于小儿的调节功能及对体液丢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 故烧伤后休克发生率远较成人高, 其烧伤面积大于10%就有发生休克的可能[1]。伤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就成为烧伤能否救治成功的重要前提, 患儿有效治疗时间越晚, 其休克的发生率越高, 并发症也越多。应避免由于转送而延误休克的及时复苏, 导致不可逆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了使严重烧伤的患儿早期不发生休克, 或平稳地度过休克期, 输液应越早越好[2]。休克期补液的质与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要注意新鲜血浆的输入, 及时准确地补充血容量, 主要根据尿量、意识、血压、末梢循环等确定。

1.3.1

尽早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治疗, 并留置导尿管以便观察尿量和调整液体量:伤后第1个24 h给予电解质、胶体溶液1.75~2 m L (kg/·1%TBSA) (晶体∶胶体=1∶1) , 生理需要量按100 m L (kg/·d) , 维持尿量在每公斤体重1 m L较为满意。伤后第2个24 h电解质、胶体减半, 水分依情况而定。48 h以后, 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调节。一般只输注葡萄糖, 以补充丢失的水分量, 不必补充钠盐, 每日可按每公斤体重每1%TBSA补充1~2 m L, 并根据体重、血钠、氯和血浆渗透压以及酸碱度变化予以调整[1]。

1.3.2 呼吸支持治疗

常规给予氧气吸入, 及时解除引起缺氧的原因。若患者血气Pa O2、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口唇紫绀、呼吸节律不齐, 且表现进一步加重, 应尽快用呼吸机治疗。

1.3.3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合用, 用中小剂量3~10μg/ (kg·min) , 微泵持续静脉滴注, 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和β受体, 扩张血管和增强心肌收缩力。

1.4 全身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小儿一般对抗生素较敏感, 早期以静脉滴注青霉素及广谱抗生素为主, 后期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小儿烧伤后体温常升高, 因此单纯高热不能作为感染的诊断依据, 但体温骤然升高或持续高热40℃以上或骤然下降至36℃以下者则有诊断意义, 可做创面细菌培养及血培养进一步明确[1]。小儿重度烧伤感染除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清除病灶控制外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可采用静脉高价营养 (氨基酸、脂肪乳等) , 每天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 (30~50 m L/次) 、白蛋白5 g/次或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2 m L/次[2]。

1.5 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

脑水肿多见于休克期, 与组织水肿、输液不当和休克缺氧等有关。患儿出现嗜睡、表情淡漠、抽搐、易激惹、恶心、呕吐, 查体前囟门隆起、肌张力增高、血压升高提示脑水肿[3]。若出现心率快、不齐、呼吸不规则、瞳孔变化不定、血压下降者应考虑脑疝可能。小儿脑水肿首选速尿、白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速尿1~2 mg/kg每次静脉注射, 每日应用2~4次;25%白蛋白, 每次1~2 g, 每日1~2次;地塞米松1~2.5 mg/次, 每日1~2次静推或肌注, 或氢化可的松5~10 mg/kg体重, 分2次静滴。也可选用20%甘露醇0.5~1 g/kg每次静滴, 每日2~4次。应注意脱水治疗必须在已将患者血容量补足后进行, 否则脱水排钠, 使休克时体液更处于低张反而加重脑水肿。

1.6 惊厥的预防和治疗

烧伤小儿出现惊厥的原因常见于以下情况:高热, 中毒性脑病, 脑水肿、脑缺氧,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高血压脑病等。惊厥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如持续时间较长, 可引起脑组织缺氧, 也可因惊厥引起窒息, 甚至心搏呼吸暂停, 直接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做到早发现、早处理[3]。病因治疗是控制惊厥的根本, 所以关键在于针对可能引起惊厥的各种原因进行预防, 如:降温、防治创面脓毒症和及早纠正水与电解质的失调。如已发生惊厥, 应及时抢救:将患者口扩开放入牙垫, 以防咬伤舌部, 保持呼吸通畅, 有呕吐者应立即侧卧, 防止吸入性肺炎。可立即针刺人中、百会穴, 可选用安定0.3 mg/kg每次静推或肌注、苯巴比妥钠8~10 mg/kg每次肌注, 6 h~8 h可重复应用1次;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 mg/kg每次肌注或静滴, 必要时可4 h~6 h重复应用, 同时密切注意呼吸和心功能状况, 随时给予必要的处理[1]。

1.7 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出血部位可为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但以胃十二指肠居多, 伤后2周~3周多见, 一般以内科治疗多能控制并治愈, 仅少数大出血者需手术。积极治疗原发病, 纠正缺氧、酸中毒, 抗感染, 止血, 输血等对症处理, 除新生儿出血症给予母乳喂养外, 余均需严格禁食, 行静脉营养。止血治疗可静脉滴注凝血酶、立止血、维生素K1、垂体后叶素等止血药物, 同时静推法莫替丁, 使用氢氧化铝凝胶可以中和胃酸并保护胃黏膜, 也可胃管直接注入云南白药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止血。

1.8 MODS的预防和治疗

多见于延迟复苏、并发严重休克或感染的患者, 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 需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出现脑水肿者给予速尿1 mg/kg每次或甘露醇0.5 g/kg每次降颅压。颅内出血者, 给予镇静、止血。肺损伤表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者采用人工辅助呼吸。心脏受损表现为心动过缓者, 应用多巴胺每分钟5~10μg/kg静滴;心动过速超过190次/min者, 应用西地兰[2]。肾损伤者, 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 禁用对肾脏毒性大的药物。胃肠功能损伤表现为腹胀者, 采用禁食、胃肠减压, 消化道出血者应用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患者除可应用小剂量肝素外还应同时输注新鲜血浆。肝功能受损者, 静滴肌苷和维生素C[2].

2 结果

本组75例患儿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并发症, 均得到纠正。其中出现早期并发症休克的有25例, 脑水肿11例, 惊厥6例。出现晚期并发症消化道出血7例, 毒血症、败血症17例, MODS9例。本组治愈75例, 死亡0例, 平均住院时间29 d.

3 讨论

由于小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完善, 代偿能力低, 大面积烧伤后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尤其是休克和全身性感染;加上家属对患儿病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容易延误治疗, 给救治带来困难。因此, 如何预防及早期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本组并发休克者占33.3%, 虽然这些患儿入院后休克大都得到及时控制和纠正, 但随后极易并发不同程度的感染。有9例在感染的基础上并发了3种以上的脏器损害, 最终发展为MODS, 这表明感染更易导致MODS[4]。延迟复苏是影响重度烧伤治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主要危害在于增加了患者对脓毒症及MODS的易感性[5]。因此, 延迟复苏、休克、全身性感染、MODS有着密切的病理连续性, 表现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最终均向MODS转归。机体烧伤后, 由于出现应激、休克或感染, 引起炎症递质及细胞因子大量释放,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 进而导致失控性炎症反应 (SIRS) , 此为MODS的根本原因。因此, 早期及时有效抗休克、迅速恢复重要内脏器官的血供、防治炎症递质的损伤是挽救重度烧伤患儿生命的最基本措施, 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休克期平稳度过后, 即应把防治感染作为主要任务,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烧伤患儿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度烧伤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我院烧伤科收治的小儿重度烧伤236例病例资料。结果236例重度烧伤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有75例, 其中出现早期并发症休克的有25例, 脑水肿11例, 惊厥6例, 出现晚期并发症消化道出血7例, 毒血症、败血症17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9例。治愈75例, 死亡0例。结论尽早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纠正休克, 预防感染, 保护脏器功能, 积极防治MODS, 是提高小儿重度烧伤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重度烧伤,并发症,防治,休克

参考文献

[1]盛志勇, 杨宗城, 肖光夏.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6-397.

[2]黄跃生, 杨宗城, 汪仕良.烧伤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304-306.

[3]李济时, 周一平, 周和平.小儿烧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350-352.

[4]宋华培, 罗奇志.小儿烧伤并发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中华烧伤杂志, 2003, 19 (6) :375.

农牧区小儿烧伤的治疗体会 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自2005-2010年共收治小儿烫伤278例, 男性166例 ( %) , 女性112例 ( %) 。年龄最大10岁, 最小7月。Ⅰ度烫伤59例, Ⅱ度烫伤196例, Ⅲ度23例。烫伤面积2%TBSA-25%TBSA。

1.2烫伤类型 (见表1)

明显热液烫伤以热水壶烫伤较多, 掉热水锅内烫伤比率较内地高。2岁以下低龄儿童, 其中1岁幼儿烫伤风险最高。合并症以感染为高。

2治疗结果

本组278例小儿烧伤病人, 经治疗, 有效控制创面感染, 使创面得到一期修复, 疗程最短10d, 最长7周, 混合创面在大部分浅度创面保守治愈后, 对残余创面行肉芽创面植皮。残余创面面积仅为 (1.17±0.52) %TBSA。其中2例 (功能部位) 植中厚皮, 4例植刃厚皮。2例手足烫伤病例发生瘢痕挛缩, 行瘢痕松解术。各度创面愈合后皮肤表面光滑, 无肌肉挛缩、无瘢痕、无功能障碍, 达到创面生理性愈合的目的。

3讨论

3.1事故原因分析

小儿烧伤主要发生在0~2岁低龄儿童, 其中1岁幼儿的烧伤风险最高, 和有关研究一致[1]。随年龄的增长, 热液烧伤的发生风险逐渐降低。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活动稳定性差, 反应迟缓, 自我防护意识差, 农忙时节, 家长看管疏忽等造成年幼儿童更易发生烧伤。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各项生理机能逐渐发育成熟, 3岁以后对危险判断能力提高, 自控力加强导致年长儿童烧伤发病率明显下降。男孩由于性格活拨好动, 好奇心强, 模仿能力强等, 其烧伤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2]。

热液烧伤多发生于年龄较小的儿童[3], 随着年龄增长, 热液烧伤的发生率也逐渐降低。在天气转暖的4~8月热液烧伤发生较多, 可能是天气转热儿童所穿衣物减少, 热液倾倒接触身体的机会增加所致。热水、热粥、热汤、热牛奶是热液烧伤的最主要原因。儿童抓取、打翻热液使液体泼溅到自身, 或是跌落至热水中, 是发生热液烫伤的常见方式。同时, 热液具有流动性, 因此其导致的烧伤多发生在四肢和全身多个部位。热液烧伤因为致伤热力相对较低, 烧伤深度相对浅, 因而多致伤较轻、中度烧伤, 重度、特重度烧伤发生率比例低。

甘肃甘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境内平均海拔3100m。由于高原寒冷, 小儿常处于火旁, 家中常备用开水, 家家都有的连锅炕无护栏等原因使烫伤几率明显高于内地。特定的地理环境:低气压、寒冷、干燥, 机体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下,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 但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液中无效血红蛋白增高, 携氧功能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 机体代谢缓慢;小动脉收缩, 毛细血管痉挛等进一步加重了创面低血供、组织缺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使烫伤创面治疗比低海拔地区治疗更为困难。

3.2治疗体会

3.2.1 加强院前救治

在牧区, 院前急救几乎为零, 由于草原地区地名比较模糊, 牧区群众院前急救意识差, 加之牧区住所较零散, 交通不便等原因, 病人及时入院者治疗较少。大多数病人来院时已经是一到两天。由于院前处理不当, 使诊治变得更加困难。在这提倡院前急救, 重视现场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 展开迫切有效的院前急救。包括将伤员立即脱离危险场地, 清除呼吸道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死亡率, 正确包扎, 减少创面感染及肢体粘连等。本组病例有多数病人来院时, 伤口未正确包扎, 简单用被单包裹, 致使大多发生创面感染, 容易发生败血症、菌血症, 给抢救带来困难。多数病例未及时补充水、电解质等使之发生平衡紊乱, 增加死亡率。故对病人于急救现场即应给予正确及时包扎, 减少感染, 有助于防治感染休克, 补充水、电解质;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3.2.2 创面处理

对于I度烧伤患者, 创面保持清洁, 防止再损伤, 创面冷湿敷或外涂MEBO, 无菌纱布外敷。II度烫伤患者, 首先按正规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操作规范进行清创, 水泡低位放水引流, 保留疱皮, 面积较大者, 采用暴露疗法, 用压舌板将BEBO均匀涂于创面, 厚度1mm, 创面暴露。以后根据创面药物情况每3~4h涂药一次。患儿好动, 单纯四肢II度烫伤一般采用包扎疗法, 清创后, 外涂MEBO, 将干纱布及敷料外敷, 然后以绷带包扎, 给予均匀加压 (勿过紧) 。一般一周更换敷料。III度烫伤患者, 先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创面污物, 若创面有苍老水肿的肉芽组织时, 先用耕耘刀刮除, 然后用BEBO重油纱布直接展敷于创面上, 同时用无菌纱布3~4层覆盖包扎, 每日1次。更换药时, 常规清除创面液化物及残留的MEBO药膏。

3.2.3 全身疗法

1) 抗休克治疗。根据烫伤面积, 创面深度及全身状况实施液体复苏治疗, 对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低容量休克者, 积极进行补液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2) 抗感染。烫伤面积较小者 (Ⅰ度、浅Ⅱ度5%以下) , 不使用抗生素治疗, 以局部外用药膏治疗为主。其余使用广谱抗生素, 体温在39℃以上, 应考虑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及抗绿脓杆菌药物, 或两者联合使用。3) 其他治疗。包括吸氧、保护脏器功能、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确保内环境稳定, 防止创面进行性加深。

总之, 牧区小儿烫伤患者应尽量及时收住入院, 指导正确的院前包扎及简单处理, 尽量减少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MEBO能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徐建宏, 姚远.3682例小儿烧伤住院患者病因特征分析[J].中国烧伤疮疡, 2011, 23 (1) :53-57.

[2]Rimdeika R, Kazanayicicus M.Kubilius D.Epidemiology of burns in Lithuania during1991-2004.Medicina- (Kaunas) .2008, 44 (7) :541-547.

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原因及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共21例患儿,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2.4岁,烧伤面积10%~45%Ⅱ~Ⅲ,惊厥发生时间为伤后20 h~12 d,持续时间约30 s~8 min,其中有1例患儿24 h内反复发作,总发作次数2次。21例患儿既往无惊厥发作史。

1.2 临床表现:

21例患儿惊厥主要表现均为为全身性发作,主要表现为面部及四肢肌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向上凝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唇发绀,双侧口角抽动,及肢体的抽动,同时伴有意识散失,患儿惊厥发作时伴高热17例、伴脑水肿3例,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6例,中毒性脑病2例,上述病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3 惊厥的治疗:

首先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有呕吐,使患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防止吸入窒息。对于牙关紧闭者,将患儿口扩开,放上牙垫,防止咬伤舌部,必要时给氧。同时给予药物止痉,选择一种或联合运用两种药物止痉,如苯巴化妥纳10 mg/(kg·次)肌内注射,安定针0.3 mg/(kg·次)肌内注射或静注,对于患儿惊厥时间长或反复发作,考虑可能引起脑水肿的,给予20%甘露醇1 g/(kg·次)或速尿针20 mg静注脱水治疗。在止痉的同时,必须积极查找病因,有高热者,给予降温处理,急查血生化有低钠、低钙或高钠等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常可提示病因,给予积极纠正,对怀疑有脓毒血症的患儿,调整或加强抗生素治疗,并做血培养及创面培养,后期积极处理创面。对于延迟抗休克或休克期度过不平稳的患儿,快速补足液体量,并根据尿量、神志、末梢循环等调节补液速度,防止补液过量。

2 结果

21例患儿经治疗后病情均有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小儿惊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骨骼肌群突然发生短暂的不随意运动,以患儿全身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为临床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2,3],惊厥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因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脑组织酶活性和神经兴奋,抑制性递质的动态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4],兴奋易扩散,神经髓鞘未充分形成,神经传导分化不全,冲动易泛化。小儿惊厥如持续时间长,可使脑组织缺氧,造成脑损害,也可因惊厥引起窒息,甚至造成呼吸心跳暂停,直接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及时抢救。

小儿惊厥的原因较为复杂,就烧伤患儿来说,常见的原因有高热,补液不当所致脑缺氧、脑水肿,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低钠,低钙血症,中毒性脑病(主要由烧伤脓毒血症所致)等[5,6],各病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联系[7],其中高热惊厥占主要的位置,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热,在烧伤创面未封闭前,体温超过39℃比较常见,高热可以改变神经细胞的代谢,耗氧量和血流量,高热又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这种作用可以影响到小儿尚未发育成熟的丘脑,使之强烈放电,临床表现为惊厥发作[8],针对高热惊厥的病因治疗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改变环境温度,如为敷料包扎过厚可以减少敷料或改为暴露疗法,同时要积极处理创面,尽早封闭创面。

惊厥另一常见原因为脑水肿,多发生于休克期,患儿烧伤面积较大时,非烧伤组织如脑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也会增加,液体渗出到毛细血管外造成脑水肿,休克补液不及时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脑细胞水肿,或短期内过多过快地补液,特别是过多地补入水分造成脑水肿,另外,头颈部烧伤患儿因焦痂或水肿压迫至脑静脉回流障碍也可导致脑水肿,应特别引起警惕。脑水肿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反应淡漠,恶心呕吐,值得注意的是,休克补液不足与补液过多所致脑水肿临床症状表现相似,治疗方式不同,常需鉴别,如患儿尿量满意,末梢循环温暖,查血常规血细胞压积正常或偏低、查电解质钠离子偏低提示补液过量致脑水肿,在脱水利尿的同时,适当减慢补液速度。反之为补液不足,休克未得到纠正,需加快补液速度。

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也是引起惊厥的常见原因,包括高血钠,低血钠,低血钙,低血糖,酸中毒及酮中毒等,小儿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能力差,电解质变化迅速,应及时查电解质,及时纠正。烧伤患儿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低血钠相对多见,多由于患儿烧伤后早期烦渴,家长给予大量不含盐的饮料所致,或由于休克补液不正规,短期内输入大量水分所致,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儿,烫伤后家属给予较多的白开水喝,在转运的过程中输入单一的葡萄糖液,入院时患儿精神差,烦躁不安,急查电解质示低钠130 mmol/L,在入院后1d内发生惊厥。所以,对于休克补液的患儿,早期要1 d查1次电解质,必要时随时查,动态观察电解质的变化。

中毒性脑病引起惊厥也不少见,多由烧伤脓毒血症引起,早期可有肠源性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所致,后期主要是由烧伤创面脓毒症所致,早期的肠源性感染与烧伤休克互为因果,休克期渡过不平稳,肠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后期主要由创面侵袭性感染所致,后期创面如发黑,潮湿,有出血点,或创周蜂窝织炎,是创面侵袭性感染的征象,应积极切(削)痂植皮,自体皮或异体皮覆盖,以减少创面毒素的吸收,同时运用广谱,强有力的抗生素,并做细菌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本组中2例患儿分别于伤后7 d和伤后10 d由外院转入,创面潮湿,分泌物多,有异味,创周红肿,患儿有高热,心率快,精神差,血象高,血培养阴性,但痂下活组织细菌培养有大量细菌生长,诊断烧伤创面脓毒症,患儿入院后均有惊厥发生,惊厥发生首先控制惊厥症状,随后尽早手术切除病灶,并全身运用敏感抗生素,患儿均康复出院。

引起烧伤患儿惊厥的因素多且复杂,惊厥的发生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惊厥发生后有时难以确定引起惊厥的独立因素,如高热患儿可能同时存在创面感染、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脑水肿等,因此防治的重点在于针对引起烧伤患儿惊厥的各种因素进行预防,首先保证休克期的平稳渡过,尽早建立静脉通道,液体复苏时,根据休克期补液公式计算总量,胶体、晶体、水分交替输入,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尿量、神志、末梢循环等调节补液的速度,不必拘泥于公式计算的补液量,防止补液不足或补液过量。积极处理创面,对深度创面应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清除坏死组织,减少毒素的吸收,自体皮或自体皮覆盖,封闭创面,减少体液流失[9],防止失控性炎性反应的发生。保证患儿内环境的稳定,防止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高热时对症治疗,防止患儿长时间处于高热状态,并积极查找病因。

总之,烧伤患儿发生惊厥后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乃至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病因的治疗是根本,只有针对病因的预防,才能最好的防治惊厥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采取的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21例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 21例烧伤患儿惊厥的原因有高热、脑水肿脑缺氧、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中毒性脑病等,持续时间从30s8min,惊厥发作类型为全身性发作,无惊厥持续状态,21例患儿既往无惊厥发作史,患儿经及时处理后病情均好转。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烧伤患儿发生惊厥后应紧急对症处理,防止继发性损害,同时找出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关键词:小儿烧伤,惊厥,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

[1]盛志勇,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4.

[2]Paul SP,Blaikley S,Chinthapalli R.Clinical update:febrile convulsion in childhood[J].Community Pract,2012,85(7):36-38.

[3]McClelland S,Dube CM,Yang J,et al.Epileptogenesis after prolonged febrile seizures:mechanisms,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J].Neurosci Lett,2011,497(3):155-162.

[4]陈香红.小儿高热惊厥56例急救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8):82.

[5]杨雄,冉宁.小儿烧伤后惊厥的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6):102.

[6]杨红卫,高仁,沈江涌.儿童烧烫伤后惊厥62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1):1050-1051.

[7]黄建琼.小儿烧伤惊厥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华西医学,2013,28(6):830.

[8]张立凤.热性惊厥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3):1711.

液体疗法在小儿烧伤中的应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 将患儿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调研中, 共有47例男性患儿, 33例女性患儿, 年龄3~5岁, 平均年龄为 (4.5±1.5) 岁。热液烧伤14例, 火焰烧伤1例;烧伤面积15%~47%;休克2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 医护人员用0.1%的新洁尔灭对患儿的创面进行消毒, 然后采用干纱布除去烧伤面的污物及渗液, 有水疱者可以将其剪破, 放出积液, 然后将烧伤湿润膏涂于创面, 药厚1~2mm。每4~6h涂药1次, 并及时清除液化物及坏死组织。实验组采用液体疗法治疗, 液体成分具体如下, 晶体液:5%葡萄糖液、10%的氯化钠;胶体液:清蛋白、5%葡萄糖液, 两种液体按照2∶1比例进行混合。液体输入量:前24h, 晶体液和胶体液的平均总量为2.53~3.34ml/ (1%TBSA·kg) [胶体液的平均量为0.76~1.04ml (1%TBSA·kg) , 水分输入量为80ml/kg]。补液24h后, 根据患儿身体情况等将液体量降到第一次液体量的1/2~3/4, 晶体液同胶体液之间的比例维持在2∶1不变[2]。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 对患儿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并进行χ2检验, 实验结果采用 (±s) 表示。

2 结果

本文中, 实验组中95.0%患儿效果较好, 患儿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85.0%) (P<0.05) , 见表1。

本文中, 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烧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伤, 这种创伤诱因较多, 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患儿烧伤后会造成皮肤腐烂、变焦, 多数患儿烧伤之后会疼痛难熬, 严重者将造成伤筋败骨, 甚至出现全身症状等, 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液体疗法在小儿烧伤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它主要是晶体液和胶体液混合液体, 其成分为5%葡萄糖液混合10%氯化钠;而胶体液为清蛋白。两者按照2∶1比例进行混合。通过液体疗法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儿症状, 改善患儿体内循环血容量, 减轻细胞缺血缺氧时间, 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本文中, 实验组中95.0%患儿效果较好, 患儿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85.0%) (P<0.05) , 这个结果和张金涛等人[3]实验结果相同。

但是, 患儿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液体输入的量。如果患儿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液体会造成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从而对小儿烧伤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 小儿烧伤在使用液体疗法治疗时要控制好输液量。临床上对于输液量的控制应该根据小儿尿量确定, 应该将小儿尿量维持在1~1.5ml/ (kg·h) , 如果患儿尿量过少可以使用甘露醇。本文中, 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看出:液体疗法在小儿烧伤中的临床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 小儿烧伤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液体疗法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学建, 王玲云, 李天宇, 等.小儿烧伤休克期液体疗法经验总结[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09, 4 (5) :56-58.

[2]李应齐, 姜文章.MEBO在小儿面颈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8, 20 (1) :16-17.

上一篇:多民族聚居下一篇:肺部混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