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治疗中的

2024-05-19

烧伤治疗中的(共10篇)

烧伤治疗中的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烧伤治疗提出的要求也不断增加。现代烧伤治疗不但注重于提高病人生存率, 同时强调功能恢复。大面积烧伤治疗中自体皮源不足始终是一大难题。寻找理想的皮肤替代物, 对大面积烧伤创面的早期覆盖及后期整复都显得非常重要。以往公认异体皮为最佳覆盖物, 但近年来因涉及伦理学使其来源有限, 加之保存条件高、价格昂贵, 同时存在传播肝炎、艾滋病病毒的潜在可能, 应用减少。异种猪皮在组织结构上比较接近人的皮肤, 且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 成为近年来大面积烧伤治疗中首选的异体皮替代物。

1965年Bromberg等首次报道[1]猪皮作为一种暂时性生物敷料应用于烧伤创面。自此以后, 异种皮肤的应用在现代外科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3]。猪皮作为一种生物敷料可应用于Ⅱ度烧伤创面和Ⅲ度烧伤创面[4]。我国于70年代初开始使用猪皮应用于烧伤治疗, 并获得普遍推广[5]。猪皮生物敷料来源丰富, 价格低廉, 保存、消毒和使用相对简便。除存活时间、排斥反应和血运重建等不如异体皮肤外, 猪皮敷料几乎具备同种异体皮肤的所有生物学特性, 具体包括[6,7]: (1) 猪皮敷料无需缝合, 即可与创面紧密粘附, 当创面再上皮化后能自动与创面分离。 (2) 减少创面热、液体、蛋白和电解质的丢失; (3) 减轻疼痛; (4) 保持创面湿润, 对创面上皮化起物理保护作用; (5) 防止细菌入侵, 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但其机制不清; (6) 通过胶原蛋白的止血作用和粘附作用, 预防死腔、血肿形成, 降低感染发生; (7) 具有天然皮肤的透水特性以维持创面最适水分和湿度, 加速创面愈合。目前临床上用的异种猪皮主要有三大类, 异种新鲜猪皮、辐照猪皮及异种猪脱细胞真皮。

1 异种新鲜猪皮

新鲜猪皮是除异体皮以外的最常用、最容易获取和最价廉的创面覆盖物, 一般于植皮前1天完成新鲜猪皮的制备[8], 术前1d选取2~3头10~15kg白猪, 放血处死、去污剂刷洗、剃毛, 再刷洗, 拭干, 20L碘酊及75%乙醇消毒背部及腹部, 无菌操作下完整切取皮肤及皮下组织, 鼓式取皮机反取成全厚或厚中厚皮片, 置于1g/L苯扎溴胺溶液中浸泡15min, 生理盐水冲洗后真皮面相对折叠、凡士林纱布包裹置4℃冰箱备用, 术前使用抗生素浸泡猪皮。浅Ⅱ度新鲜创面于清创后覆盖新鲜猪皮, 深Ⅱ度烧伤削痂后创面覆盖新鲜猪皮, 均用无菌敷料包扎。新鲜猪皮使用适应证较为广泛, 无论烧伤面积大小、烧伤程度深浅, 均可在去除坏死组织后使用, 与SD-Ag冷霜及各种膏剂相比, 能减少换药次数及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能有效减少体液及蛋白质的渗出, 减少补液量, 降低休克的发生率[9]。新鲜猪皮具有粘附性好、透水气性适中、良好的屏障功能、较好的弹性和柔软性、能增进自然愈合过程、安全无毒、贮存方便等优点。但存在抗原性、病原微生物易污染、和覆盖时间短等缺点。

2 辐照猪皮

新鲜猪皮制备简易, 但杂菌甚多, 从而易污染所覆盖的创面, 造成皮下感染, 加深创面;且猪皮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早, 并因夹杂有坏死的猪皮组织, 清除困难, 不能再次受皮, 反使创面愈合推迟[10]。因而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消毒方法使猪皮失活、灭菌。文献报道[11]以往众多的消毒方法均难以起到完全灭菌效果, 而经Co60辐照当剂量达16×103Gy时一切细菌均难以生存。若用3.5Mard Y射线照射灭菌, 本身也无细菌污染之意[12]。临床观察[13]也证实辐照猪皮应用效果比新鲜猪皮为好。朱云等[14]研制了具有辐照猪皮生物学特性又能常温保存并有一定抗感染作用的新型猪皮敷料, 经临床实验表明, 经过辐照、软化技术和常温保存技术处理并加入一定抗生素的猪皮敷料应用烧伤创面更具有广泛的前景。辐照改变了猪皮蛋白质的主体结构, 减低对机体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15], 使创面排斥反应小, 猪皮覆盖时间长[11], 从而有效地保护创面, 防止感染, 保护自体皮使其尽快愈合等作用。猪皮经辐照后, 较新鲜猪皮透水性下降, 对减少创面渗出有利[16];同时也限制了体内成分的丢失, 缓解了疼痛, 并能保持组织细胞生存所必须的温度和湿度, 可能改变微循环淤滞, 保护了间生态组织, 并使其恢复活力[11]。同样, 辐照猪皮应用于切削痂创面也可减少渗出、出血, 避免创面裸露, 促进肉芽组织的新生、恢复[16]以及为手术植皮赢得时间。

3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

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由于自体皮源较少, 创面经切 (削) 痂行自体邮票皮、自体网状皮或自体微粒皮移植等愈合后常有不同程度的瘢疤形成, 影响外观、痛痒难忍, 在功能部位往往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移植皮片所含真皮厚度与皮片挛缩程度有直接关系, 且自体供皮区供皮越厚, 供皮区遗留瘢痕也越重[17]。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也存在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供皮困难, 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进行创面覆盏物的研究[18]。最近几年来, 一种新的真皮替代物一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 以其显著的优越性引起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1995年Livesey等首先制成异种 (猪) 脱细胞真皮基质, 在小鼠体表进行了作为真皮替代物的研究。结果显示2周时有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进入移植物, 仅在短期内有极轻微的炎症反应, 可作为永久真皮替代物而存活。同时通过宿主血清学检查及重要器官的组织学检查, 认为脱细胞真皮基质无免疫排斥反应及毒性[19]。国内1998年孙永华等[20]最早报告了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在37例烧伤病人Ⅲ度创面和瘢痕创面上应用 (1步法) , 发现异体真皮移植可成活, 抗原性低, 可诱导细胞和上皮长入, 成活率平均达 (96.2±3.4) %, 且创面愈合后外观平整、功能好, 无瘢痕增生;周韶等[21]利用J-I型脱细胞异体真皮 (Rederm) 在9例不同年龄24个功能部位Ⅱ度切痂刨面上应用, 总成活率达83.3%, 创面愈合后外观近似正常皮肤, 弹性好, 无瘕痕挛缩。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在烧伤刨面的应用, 提高了创面愈合的质量, 其主要原因是利于宿主细胞按照原有的生长空间再还原原皮肤一样的新生皮肤, 而术中自体供皮区仅为超薄刃厚皮, 愈合快, 供区可反复多次切取 (尤其是头皮) , 愈合后无明显瘢痕, 这对解决自体皮源缺乏的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救治, 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抗原性小, 无毒性, 吸收少, 柔软、易塑性、手感好, 植入后有新生血管长入和成纤维细胞移入, 具有生机和活力。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永久移植物用于深度烧伤创面和各种软组织填充有很大优势。

4 展望

异种猪皮用于烧伤创面的治疗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 它们作为一种生物敷料, 对保护创面、减少渗出、防治感染及刺激肉芽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也存在如粘附性差、排斥反应明显、生物皮液化、皮下积液、感染、须多次换药、费用高等缺点, 且异种猪皮移植后最终被排斥, 这种排斥反应主要是由异种猪皮的MHC-I类分子阳性细胞诱发, 所以异种猪皮只能用做烧伤创面的暂时覆盖物。具有免疫源性的表皮细胞包括具有高度增殖能力的角朊细胞和郎格罕细胞 (Langerhans) 。ADM去除表皮而排除了郎格罕细胞和角朊细胞。ADM去除了表皮和真皮中的所有细胞, 保留了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胶原, 这两种成分已被证实无明显免疫原性, 因此, 从理论上讲ADM不具免疫原性[22]。因此, 本人相信随着诸多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 组织工程学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脱细胞异种 (猪) 真皮基质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广阔。

烧伤治疗中的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37-02

浸浴治疗又称水疗,是将患者全身或局部创面浸入含有一定比例消毒液的水中,加强引流清创换药的治疗方法,是现代烧伤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发现心理因素是浸浴治疗有效的重要原因。[1]我科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共对69例重度烧伤患者在行浸浴治疗中,通过对不同患者的心理分析,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保证了浸浴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烧伤患者共69例,男51例,女18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最大烧伤面积90%,最小烧伤面积30%,以感染期患者较多,间断浸浴清创换药,间隔2天—5天。

二、方法

1.心理护理在重度烧伤患者浸浴治疗前的应用。(1)营造整洁安静的浸浴环境。浸浴室环境直接影响患者心理生理状态。浸浴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无异味,窗台摆放几盆鲜花,浸浴缸、浸浴床清洁、干燥、整齐,保持安静,光线柔和,使患者感到整洁宁静,才有利于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2)认真做好浸浴前日访视工作。术前访视患者的目的在于帮助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浸浴治疗是一种较新的创面治疗方法,患者对此存在不知情或存在紧张、恐惧和疑虑等心理特征。为此,浸浴前访视患者,能缓解患者浸浴前的负面心理因素,减少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使其能更好地控制自身状态。对于初次浸浴者,护士要耐心细致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讲解浸浴的重要性和患者配合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操作的先进性和安全性,使患者充分了解浸浴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以及浸浴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介绍这项操作的成功病例,以增强患者信心。护士还可以适时给予积极的暗示语言,说明浸浴治疗对患者不会造成危险,对病情康复有积极作用,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叮嘱患者在浸浴前保证充足的睡眠、解好大小便、准备温水或饮料。

2.心理护理在重度烧伤患者浸浴治疗中的应用。浸浴治疗能有效阻断创面感染,降低败血症发生[1]。患者创面需要频繁浸浴换药,换药时疼痛、长期住院、经济负担等因素极易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影响浸浴治疗效果。这就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浸浴时心理护理来降低创面疼痛,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1)保护患者隐私和安全。浸浴室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为患者做好各种浸浴前的准备工作,浸浴时关闭门窗、由家属陪伴、谢绝外来探视人员、会阴部用无菌纱垫遮盖,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初次浸浴者入水时,要缓慢放入,减少患者的入水恐惧感,保护患者安全。(2)彰显娴熟和蔼的护理技巧。进行浸浴中护士力争有条不紊,忙而不亂,操作动作迅速、轻柔,避免撕拉粗暴动作,应采用浴、淋、冲等方法,防止新生上皮组织损伤和局部持续性疼痛。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面带真诚的微笑来感染患者的情绪。此时,微笑是最好的、非语言的沟通信息[2]。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脉搏细弱等虚脱症状,立即停止浸浴。(3)营造轻松的浸浴氛围。古今中外都有音乐能疗疾之说。浸浴全程可以放一些节奏舒缓的轻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缓解紧张情绪。护士可以聊天方式和患者说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幽默笑话或与患者聊一些比较高兴、得意的事情,以分散其注意力,减少其浸浴时容易产生的不良心态。(4)教会患者在浸浴中放松的方法。让患者使用稳定、缓慢的深呼吸,提高付交感神经的张力,改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减轻疼痛;指导患者在水中使用“想象松弛”的方法,诱导患者想象自己将要得到最美好的生活体验和进入最愉快的情境,如在阳光和煦的大海边聆听海涛声,以达到转移患者注意力的目的。医生进行肢体清创换药时,让患者使用肌肉松弛方法,想象全身各肌肉关节自上而下依次放松,从而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增加对创面换药引起疼痛的抵抗能力。(5)特别关爱老年烧伤患者。老年烧伤患者病程长,不易愈合,容易产生恐惧、烦躁、孤独、悲观的情绪。这就需要护士除了营造舒适的安全环境外,应主动与老人交流沟通,探寻老人生命中辉煌的经历。治疗中护士可以适当轻轻抚摸患者肩部或上肢,表达关爱、体贴、理解,以减少患者的注意力和疼痛感。(6)进行经济化和差别化治疗。每次浸浴治疗时,要认真考虑治疗方案,选择有效、节省的方法,以减轻患者因担心经济负担所产生的心理特征。由于患者的性格、思维、情绪等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护士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位浸浴患者,因人而异,适时布置环境、选择交流语言和方式,促其消除悲观无助的心情,主动配合治疗。

3.心理护理在重度烧伤患者浸浴后随访中的应用。好的浸浴后随访不仅有助于护士评价浸浴中的护理效果,而且使患者及时充分地了解创面愈合的相关情况,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爱和关切感,有助于患者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增强康复信心。此外,随访时可以告诉患者浸浴后会出现体温升高是属于正常现象,防止其产生紧张情绪,影响浸浴效果。

结果

本组69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浸浴,无1例发生意外事故,随访时,患者普遍反应浸浴后痛苦减轻,身体舒适,心情愉快,食欲增加,睡眠充足。

讨论

重度烧伤创面感染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浸浴治疗能彻底清除创面,有效阻断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1]同时,烧伤多为突发事件,患者毫无心理准备,瞬间的事件改变了患者日常生活形态,加上创面频繁浸浴换药治疗,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忧虑、担心、悲观、抑郁等心理特征。[3]这些心理反应会大大降低机体对浸浴治疗耐受力和浸浴效果。浸浴治疗过程中,要和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运用语言、音乐、放松、触摸等心理护理方法,指导患者适应环境变化和浸浴治疗带来的压力,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和认知水平,使其能以稳定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积极的心态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方方.烧伤浸浴治疗的护理,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19.

[2]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第3版).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10.

烧伤治疗中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该院烧伤科收治的78例烧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明显存在烫伤病灶,且均为Ⅱ度烧伤,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以在治疗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者为常规组,以在治疗过程中接受综合护理者为综合组。常规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0-57岁,平均(38.97±8.25)岁;浅Ⅱ度21例,深Ⅱ度18例;头面部伤10例,四肢伤21例,胸背部伤8例;化学伤19例,电伤9例,烫伤11例。综合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1-58岁,平均(38.87±8.52)岁;浅Ⅱ度23例,深Ⅱ度16例;头面部伤11例,四肢伤22例,胸背部伤6例;化学伤18例,电伤8例,烫伤13例。两组性别、年龄、烧伤程度、烧伤部位及烧伤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烧伤对症治疗治疗,首先给予烧伤部位清创处理:以应用洗必泰清洁创面后进行清创处理,清创后4~6 d以0.5%碘伏外涂创面。随后根据烧伤深度给予不同的治疗:浅度创面者给予湿润包扎疗法治疗,四肢者予涂湿润烧伤膏(磺胺嘧啶银)厚度1mm后,予凡士林纱布覆盖,并以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日一次更换;头面部及躯干者给予湿润暴露疗法治疗,每5 h更换一次。深度创面尽早给予微创及减张处理。此外给予必要的补液及营养治疗,烧伤轻度者予口服补液,烧伤中重度者予静脉补液,补液量:第一天予面积百分比×体重(kg)×1.5 mL给予,随后给予2000~2500 mL/d。

1.3 护理方法

常规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即按时给予换药及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过程中注意清除水疱液、及时引流分泌物,对创面水疱给予低位穿刺引流排液。同时指导患者饮食,烧伤初期饮用盐糖水,病情稳定后可进高营养流质食物,食物一定要注意清洗消毒。同时静脉输液前需对输注液体进行检查,输液时每30 min对滴数进行1次校正。静脉穿刺点周围须注意消毒,防止感染。导管的肝素定期更换,注意无菌操作,更换时避免空气进入。同时根据不同不同烧伤部位给予对症护理。对于面部烧伤者,在护理中需注意对眼部、口腔及颈部的护理,首先需对眼部进行清洗,并及时清除眼部周围分泌物,每2 h应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并应用0.5%金霉素眼膏涂眼。操作时注意无菌操作。口腔护理,需护理过程中需注意防止鼻部因感染所致畸形的发生,同时需保持鼻腔清洁,及时清除鼻内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滴鼻治疗;同时每日需进行生理盐水擦洗口腔2~3次,以清除腐败性口臭并预防肺内感染。口唇部可适当涂抹无菌食用油,以防干裂出血。颈部护理应注意充分暴露创面及时清除创面分泌物,以防发生感染。保持颈部舒适,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四肢部位烧伤者,在护理中需注意对手部的护理,需及时清除皮肤皱纹中的污垢,并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以防止指间粘连。抬高患肢以利水肿消退,手应高过肘,肘应高过肩,注意保持手部血液循环通畅[4]。对于躯干部烧伤者,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对会阴部的护理,协助患者张开双腿,将会阴部创面充分暴露;同时在每次排便后,注意应用温盐水冲洗肛周,并用吸水纱布拭干以保持清洁。男性患者早期阴茎及阴囊水肿严重,俯卧时应托起,必要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对女性患者应注意分开阴唇,保持清洁及防止粘连。

综合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期护理及心理护理。康复期护理为患者烧伤部位刚愈合时因创面皮肤非常娇嫩,经常发痒,不可随意挠抓,避免挠破皮肤出血;深Ⅱ度烧伤的患者应该在创面愈合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强光或者紫外线照射,防止黑色素沉着在新生的皮肤表面。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由于烧伤病程长,治疗费用高。烧伤后常产生焦虑、恐惧、内疚和负罪感,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有文献报道,90%以上的患者,除了需要经济保障外,更需要心理支持[5]。要做好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备的条件。护士应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耐心的聆听者,应对患者的心理有所体谅,不要为细小的事与其争执。对待患者要和蔼可亲,尽早取得患者的信任。医患、护患关系越牢固,其心理疏导就越顺利,越显成效[6]。经常向患者解释病情和各种治疗的作用和必要性,给患者介绍治好的典型以树立信心,尽快帮助患者构筑新的人格。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患者听轻快的音乐减轻焦虑的情绪。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患者入组治疗后每日对皮肤烧伤创面进行测量,于治疗1周时及治疗2周时计算患者皮肤愈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周时及治疗2周时的皮肤愈合率。同时统计两组皮肤愈合时间,并进行对比。同时根据患者治疗1周时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为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且无不适症状;显效者为创面缩小>50%,且创面无渗出物;有效为创面缩小25~50%,创面渗出物明显减少;无效为未达到以上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同时统计患者在院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在院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以SPSS19.0分析,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为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以t检验分析;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并以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烧伤皮肤愈合情况比较

综合组1周皮肤愈合率及2周皮肤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同时综合组皮肤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2.2 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综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烧伤治疗的关键是创面的处理[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对创面进行清创包扎,可有效预防创面感染。同时大面积烧伤病人烧伤创伤面有大量血浆渗出,容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早期开通静脉通道,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并发症,补液时,早期补充胶体液既有抗休克作用,又有治疗作用[8]。故在该研究的治疗中,注重了对于创面及补液的治疗,同时也将综合护理应用于治疗中。

该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组1周皮肤愈合率及2周皮肤愈合率分别为(75.12±7.16)%及(90.12±6.67)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0.23±7.23)%及(82.16±7.71)%;同时综合组皮肤愈合时间明显为(8.27±1.37)d短于常规组的(12.16±2.26)d(P<0.05)。可见在应用了综合护理后,患者皮肤愈合率及预后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同时综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可见,在应用了综合护理患者的皮肤愈合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而余秋香等研究结果也显示应用综合护理后创面愈合时间(23.6±6.9)d,而对照组护理后创面愈合时间(34.1±7.5)d,综合护理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与该研究所得结果相一致,但其并未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9]。而该研究为更为全面的总结综合护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对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有临床研究显示,因烧伤患者躯体创伤后常导致强烈的心理反应,失眠、抑郁、焦虑时有发生,往往导致患者出现不配合咳嗽咳痰、自行拔除静脉导管及导尿管等抵触治疗。故该院在治疗中,加强了心理护理,从多个角度整体考虑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及生活上的关心,患者烧伤后焦虑及抑郁症明显改善,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良好,创面严重感染得到控制,故可促进创面的愈合。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有效的提高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连英,武凤莲,李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的效果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5):766-768.

[2]蒲李霞.2010-2012年我院烧伤科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9):961-963.

[3]冯苹,夏照帆,张玲娟.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419-421.

[4]程美容.浅谈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84-85.

[5]彭艳丽.舒适护理在牧区小儿烧伤患者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4,33(9):711-712.

[6]梁月英,谢肖霞,伍淑文,等.护患合作型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在提高烧伤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682-685.

[7]赵树仙.48例Ⅱ-Ⅲ度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57-58.

[8]田甜,常春娟,胡国栋,等.营养支持疗法在严重烧伤治疗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7B):67-68,83.

烧伤治疗中的 篇4

【摘要】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与654-2联合治疗烧伤的疗效。方法:将80名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A)及常规治疗对照组(B)。结果:从创面渗液减少情况,有无感染、创面愈合情况比较,联合治疗组效果较好。

【关键词】烧伤; 654-2;湿润烧伤膏;治疗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1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采用湿润烧伤膏与654-2联合治疗烧伤患者40例,现汇报如下。本组烧伤多因热液、火焰、蒸汽、电等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皮肤、黏膜、肌肉、骨骼等造成的损伤。80例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29岁;按就诊时间前后随机分成联合治疗作为治疗组(A组)及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B组)。治疗组40例,其中浅II°24例,深II°14例, III°2例,烫伤面积均为10%至30 %之间。对照组30例,其中浅II°25例,深II°13例, III°2例,烫伤面积均为15%至35%之间。均无肝、肾功能损害。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病例均予以有效的抗感染、护肾、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综合治疗,创面均以“湿润烫伤膏”外敷约1-2mm厚[1]包扎。治疗组用654 - 2(0.3mg/kg)加入5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及常规抗感染药物;对照组用常规抗感染药物。

1.3观察内容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尿量、创面渗液、感染情况。

1.4疗效判定疗效标准治愈:创面愈合,瘢痕软化,颜色变浅,关节活动度能达到正常度数,ADL评分100分;显效:创面愈合,瘢痕软化,关节活动度有明显改善,ADL评分≥75分;好转:创面愈合,关节活动度改善不明显,ADL评分≥50分,留有部分瘢痕挛缩,需外科手术松解者;无效:创面未愈合,感染未控制,瘢痕未修复。

2结果

A组中40人治愈32例占80%,显效7例占17.5%,好转1例。B组中40人治愈25例占62.5%,显效14占35%,无效1例。AB两组比较,治愈率和显效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

3讨论

654-2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2]解除血管痉挛、抑制腺体分泌作用,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改善创面缺血、缺氧,增加吸收,增强创面抵抗力,促使愈合[3]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是中药黄苓、黄柏、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止痛、生肌的作用,能保持创面的湿润,促进坏死组织溶解,保护肉芽组织,起到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4]。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现峰.美宝湿润烧伤膏暴露疗法治疗烧伤65例体会[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7,19(4):308-310.

[2]陈孝治.新编药物实用手册[M]. 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30.

[3]李世文,廖满珍.老药新用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1:25.

[4]刘世华.湿润烧伤膏在开放性创面换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21-2.

烧伤治疗中的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dihydroginsenoside Rb1软膏

分别用10-8%和10-9%两种浓度。对照组为白凡士林。

1.2 动物

Male Balb mouse。老鼠放置动物房一周, 环境为25℃, 相对湿度为60%。

1.3 实验步骤

(1) 将老鼠随机分为3组, A组7只, B组8只, C组7只。 (2) 先用小鼠专用的电推剃掉小鼠背部的毛, 然后抹上除毛膏等2min后, 洗掉除毛膏和脱掉的毛。 (3) 用乙醚将小鼠麻醉, 然后用250度铁环 (直径7mm) 放在小鼠背部皮肤10s。 (4) 切掉被烧伤部分的皮肤, 形成一个圆形的创伤面。血管受烧伤影响, 基本不出血。 (5) 利用OHP透明膜画下伤口的形状, 再用面积测量仪来测量伤口的面积。 (6) A组伤口外用白凡士林, B组外用10-8dg Rb1, C组外用10-9dg Rb1。把药膏抹在创面上, 贴上保护膜。注意涂抹不同的软膏时要更换手套, 小心不要让不同的软膏混淆。软膏的外用每天一次, 每次都贴保护膜。 (7) 每两天测定一次伤口的面积。 (8) 20d后测定完伤口面积, 实验结束。

1.4 统计学学处理

重复设定测量的方差分析。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因为每只小鼠在烧伤后皮肤伤口的初始面积大小不一样, 因此我们以治疗后的面积与初始面积的比值进行研究, 以消除初始面积不一带来的误差。

从表2以及图1我们可以看到, 在烧伤后的0到6d, 烧伤创面是逐渐增大的, 从6d开始伤口的面积开始缩小, 其中B组的伤口回复速度是最快的, C组其次, A组最慢。我们采用重复设定测量的方差分析 (F=130.345, P<0.05) , B组、C组与A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且B组与C组之间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dihydroginsenoside Rb1对于烧伤的治疗有效, 且10-8%浓度的效果优于10-9%。

3 结论

一般的皮肤创伤治疗试验多利用取样器制造圆形的开放式的伤口比较多见, 但是这种开放式创伤愈合时间短, 不适用于模拟褥疮、难愈性溃疡之类愈合困难的皮肤创伤, 我们利用烧伤进行皮肤创伤, 烧伤后伤口先会恶化然后再进入愈合阶段, 适于做不易愈合型创伤的模型[12]。人参提取物含有很多有效成分, 可以应用于临床上很多疾病的治疗, 期中gensinoside Rb1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分, 其在心脑血管, 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以及皮肤损伤等的作用已经被许多的实验证实, dihydroginsenoside Rb1作为ginsenoside Rb1脱氢后的化学衍生物, 其相关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外用dihydroginsenoside Rb1外用烧伤创面, 我们可以看到, 烧伤后皮损面积的增大要明显小于外用凡士林的那一组, 说明dihydroginsenoside可以减轻烧伤引起的继发性损伤, 并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 为以后烧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其促进烧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人参是一种重要的名贵中药, 其提取物中含有人参皂甙、挥发油等多种成分, 其中人参皂甙是主要的有效成分。人参皂甙中的gensenoside Rb1有丰富的药理作用, 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其脱氢化后得到dihydroginsenoside Rb1, 本实验是研究dihydroginsenoside Rb1对烧伤皮肤的作用。方法 制作烧伤的小鼠模型, 外用不同浓度的dihydroginsenoside Rb1软膏, 对照组应用白凡士林, 观察不同时间小鼠烧伤部位面积的变化。结果 应用dihydroginsenoside Rb1治疗的小鼠烧伤后恶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而且烧伤创面的恢复要快于对照组;且10-8%浓度的效果优于10-9%。结论 dihydroginsenoside Rb1外用对于烧伤的治疗有效, 且10-8%浓度的效果优于10-9%。

烧伤治疗中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住院就医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我院精神科医师诊断, 烧伤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有55例, 患者都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4例, 女11例, 年龄18~45岁, 平均27岁, 文化程度均为初中及以下水平, 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疾病史、无听力、无语言障碍、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烧伤面积14%~73%, 烧伤深度为Ⅱ度-Ⅲ度。进院前均已在烧伤专科医院按程序行抗休克、抗感染、创面处理等治疗, 深度烧伤患者均已接受了削痂、切痂和植皮手术治疗。我院康复治疗期间, 患者常规选择功能体位和对抗挛缩位摆放;常规穿戴弹力衣、帽抑制瘢痕增生;水疗浸浴清洁瘢痕表面、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理疗用超声波治疗仪软化挛缩关节周围的瘢痕组织;康复训练对挛缩的关节行手法松动结合CPM机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体疗器械作业治疗提高双手活动能力;等速训练仪、划船器、跑步机等设备增强肢体肌力、耐力训练。55位患者均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为72~90d, 平均85d。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用药如下:

(1) 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 (赛乐特) :30mg/d, 早餐时顿服。服用2-3周后根据病人的反应, 可以10mg量递增, 最高剂量60mg/d;或用盐酸氟西汀胶囊 (百忧解) :20mg/d, 每天早上服用, 每天一次。2~3周后如效果不明显, 可加至40~60mg, 分早晚两次服用, 最高剂量60mg/d。 (2) 抗焦虑药:安定片:2.5~5mg/d, 每晚服用, 或阿普唑仑片:0.4~0.8mg, 每晚服用。或氯硝西泮 (氯硝安定) :2~4mg/d, 每晚服用。每人以上药物只限服用一种。

1.2.2 统计学分析:

全部自评量表资料, 经数量比对后输入微机。使用SPSSIO软件, 进行逐步地回归分析, 筛选出影响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最主要因素, 对比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情况, 同时做出相应评价。

2 结果

2.1 本试验55例烧伤患者, 在SAS和SDS评分标准中, 设定SAS评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

抗焦虑药物治疗前:SAS评分为 (55.35<SAS<61.75) 分, 治疗后:评分为 (44.50<SAS<47.85) 分。治疗前后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设定SDS评分≥50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抗抑郁药物治疗前:SDS评分为 (52.35<SDS<60.95) 分, 治疗后:评分为 (45.65<SDS<48.85) 分。治疗前后统计学分析:有明显性差异 (P<0.05) , 后者显著低于前者 (见表1) 。55例患者中治疗前SAS评分≥50分重度烧伤患者43例, 占统计人数的78.18%。2.2治疗后经SAS量表评定, 其患者焦虑程度SAS评分≥50分下降到15例, 约占统计人数的27.27%。治疗前SDS评分≥50分为重度烧伤患者32例, 占统计人数的58.18%, 治疗后经SDS量表评定, 其患者抑郁SDS评分≥50分下降到11例, 约占统计人数的20%。

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烧伤瘢痕患者的心理康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2], 特别是面颈部深度烧伤患者。烧伤部可导致皮肤色泽改变, 瘢痕增生乃至毁容, 会引起烧伤患者的无助感、孤独感和羞愧感, 极大地打击患者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荣誉感, 严重地易导致精神心理障碍, 甚至自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把其统称为“毁容综合征”。指毁容后三联征:巨大的压力、挫折感、思维紊乱、意识丧失、生存意识薄弱、求生欲望低等等抑郁症状, 这类患者康复治疗不仅要调动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三方面积极性, 且三者缺一不可, 而且同时需要及时的抗抑郁药物加强治疗, 心理和药物双管齐下, 极大地加快了烧伤患者心理康复的治疗[3]。

统计分析: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 SAS焦虑量表评定分值之间存在明显地差异 (P<0.05) , 治疗前后评分各为 (55.35<SAS<61.75) 分、 (44.50<SAS<47.85) 分, 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的下降。SDS抑郁评分治疗前后, 评定分值也存在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 (52.35<SDS<60.95) 分和 (45.65<SDS<48.85) 分。后者明显优于前者。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 能够显著改善烧伤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稳定情绪, 能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综上所述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 能够显著改善烧伤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症状[4,5]。

参考文献

[1]吴敏洁, 陆树良, 廖镇江, 等.烧伤患者焦虑及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3) :140-142.

[2]孔娟.烧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4) :593.

[3]汤义平.抗抑郁药疗效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1, 38 (3) :179-181.

[4]王来海, 张瑞岭, 李焕芬.新型抗抑郁药维拉唑酮的药理与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 2011, 20 (18) :1729-1740.

烧伤治疗中的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4 月10 月~2014 年4 月10 月我院门诊治疗的患者86 例, 采用三度四分法及九分法评估烧伤的深度和面积, 均为深Ⅱ度烧伤, 面积1%~5%, 年龄1~75 岁, 平均年龄45.3 岁, 男58 例, 女28 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3 例, 对照组43 例。致伤原因:热液烫伤62 例, 火焰烧伤, 11 例, 化学烧伤13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烧伤深度、致伤因素等差异无显著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钠米银敷料由康惠尔公司生产。

1.2 方法两组患者早期均由烧伤专科医生急诊处理, 并判断创面深度, 全部创面为深Ⅱ度, 不需手术治疗, 仅需门诊换药。观察组去除痂皮, 创面清洗消毒后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覆盖, 其上覆盖薄棉垫一层并包扎。创面换药周期根据渗液量而定, 早期因渗液多可每日换药, 更换纳米银敷料, 创面肿胀渗液减少后亦延长换药周期, 后期如创面干燥, 可不更换钠米银敷料, 直到敷料自行脱落, 创面愈合。对照组同样处理后仅用凡士林纱布外敷, 外以无菌棉垫包扎, 换药原则基本与观察组相似。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换药时的疼痛评分, 愈后6 个月随访创面愈合的质量。

1.4 评价指标疼痛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TO) 数字分级法 (NRS) :0 无痛, 1~3 轻度疼痛, 4~6 中度疼痛, 7~10 重度疼痛。创面愈合质量以温哥华瘢痕量表 (VSS) 评分:色泽 (M) :①3 分 (0分:色泽与正常相似, 1 分:色泽较浅, 2 分:混合色泽, 3 分:色泽较深) ;②厚度 (H) 4 分 (0 分:正常, 1 分:<1 mm, 2 分:1~2 mm, 3分:2~4 mm, 4 分>4 mm;③血管分布 (V) 3 分 (0 分:肤色接近正常, 1 分:肤色偏粉红, 2 分:肤色偏红, 3 分:肤色呈紫色) ;④柔软度 (P) 5 分 (0 分:正常, 1 分:柔软的, 2 分:柔顺的, 3 分:硬的, 4分:弯曲的, 5 分:挛缩的) ;总分15 分, 评分越高, 瘢痕越重。

1.5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 以均数±标准差 ( ±s) 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

3 讨论

深Ⅱ度烧伤是指烧伤深度达到真皮网状层, 在关节功能部位宜行手术植皮, 在非关节功能部位可予以创面换药自行愈合, 但往往治疗时间长, 易感染, 换药时患者痛苦, 愈后疤痕增生明显, 因此烧伤创面处理和敷料选择不当会影响创面愈合, 且易造成创面延迟愈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各种新材料应用于创面敷料, 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即是其中之一。银作为一种广谱的抗菌物质, 能对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原生动物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 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种细菌可逃脱银的杀灭性[2]。纳米银敷料是将25 nm大小的银附着在棉纤维上, 通过银离子缓释后与带阴电荷的菌体蛋白质结合, 使后者变性沉淀, 银离子与酶的-SH基结合形成稳定的硫酸盐, 使一系列巯基酶的活性受抑制, 从而达到杀菌目的。其作用较普通银离子更强, 它可在72 h内杀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多种病原菌, 能有效地控制烧伤创面感染。深Ⅱ度烧伤创面不可避免有细菌定植, 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因素之一, 而传统的敷料如凡士林无抗菌效果。

创面感染、暴露干燥后创面加深与愈后疤痕增生密切相关, 创面渗液引流不畅是引起创面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纳米银烧伤敷料使用网状棉纤维结构, 该敷料的吸收量是它自身重量的20倍, 具有明显的高渗性, 有利于创面的渗液引流及避免因外用药导致创面加深[3,4]。同时避免了创面暴露干燥, 使创面保持清洁、湿润的环境, 促进了创面愈合, 避免创面加深, 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 提高了创面愈合质量。使用纳米银敷料的患者疼痛减轻, 说明银离子有止痛的作用, 可能与银离子阻断疼痛的传导及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有关。传统的敷料凡士林也有一定的保湿作用, 但效果欠佳, 而且无吸附作用, 往往引起创面加深, 因此愈后疤痕增生较为明显。凡士林纱布与创面粘连明显, 故换药时患者感觉疼痛较剧。

另外, 烧伤创面有较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过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可降解多种生长因子, 影响创面愈合, 而纳米银能抑制烧伤创面的基质金属蛋白酶[5], 减少降解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愈合。磺胺嘧啶银是烧伤科传统的外用药, 是国内外公认的较好的创面用药, 但其含有的磺胺嘧啶常因过多吸收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毒副反应, 如白细胞数下降, 出现齿龈银线, 齿龈银线即为银过多吸收所致。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的银代谢在安全范围[6], 与磺胺嘧啶银相比, 具有广谱杀菌, 无毒, 无刺激, 无过敏, 吸水性强的特点, 是一种理想的外用敷料。此产品还可用于大面积的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伤口,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永华.烧伤创面处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06, 1 (1) :3-6.

[2]解怡洁, 张媛.含银敷料在伤口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 25 (8) :889-892.

[3]曾荣洽, 郑若.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 2:373-374.

[4]张兰.纳米银无菌敷料在小儿烧伤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2 (6) :135-136.

[5]Wright JB, Lam K, Buret AG, et al.Early healing events in aporcine model of contaminated wounds.effeets of nanocrystalline silver on 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s, cell apoptosis, and healing Wound Repair Regen, 2002, 10 (3) :141-151.

烧伤治疗中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 患者中男50例, 女30例;患者的年龄为15~61岁, 平均年龄为45.3岁。患者的烧伤总面积达40%~60%, 平均烧伤面积达51.3%。患者的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为25~66 d, 平均愈合时间为47.5 d。本次研究纳入标准如下:无严重心、肺、肝、肾及血液系统合并症和并发症, 无严重全身及局部感染, 无急性代谢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 无严重精神和心理疾患, 能够配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持续2周以上;血红蛋白保持在70~150 g/L。患者创面主要是浅Ⅱ度、深Ⅱ度、Ⅲ度为主, 主要烧伤部位为:脸部、颈部、四肢以及躯干。患者创面均应用分泌物细菌培养方式, 13例患者为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混合感染, 均因为早期处理不当导致引发的感染。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治疗, 即在创伤位置涂抹磺胺嘧啶银霜, 并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抗休克以及营养治疗等;观察组患者接受湿润暴露治疗方法, 主要如下:

1.2.1创面治疗

患者均使用湿润暴露疗法进行治疗, 并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进行外用。患者入院治疗后, 需要先进行简单的清创, 对于浅II度以及深II度的浅型创面需要对水疱进行剪破, 从而进行放液处理, 并对疱皮以及腐皮进行保留。对于深II度以及浅III度创面的患者, 需要使用耕耘刀进行减张, III度创面的患者, 则需要使用滚轴刀对坏死组织进行治疗。所有创面全部按照湿润暴露疗法全程规范治疗。对于瘢痕愈合创面, 坚持外涂生物活性玻璃凝胶6个月~1年。

1.2.2全身治疗

结合患者的烧伤情况以及创面的面积, 从而采取合适的全身治疗方法。对颜面部烧伤合并其他部位大面积烧伤患者, 需要采用抗休克治疗, 结合个体化, 对患者进行补液处理, 并对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进行纠正和保持。对于创面面积较大以及深度较深的患者, 则需要采用抗菌谱较广泛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一般治疗时间为7~10 d, 患者如果存在并发感染, 则需要结合细菌的培养情况, 对敏感抗生素进行选择。对于颜面部存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 则需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患者在入院治疗后, 需要置入鼻导管, 并进行吸氧以及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 并准备好气管切开的相关工作。

1.3 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的疗效标准主要如下: (1) 创面完全愈合且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的评定为痊愈; (2) 创面缩小程度超过75%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评定为显效; (3) 患者创面缩小在75%~25%之间且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的评定为好转; (4) 患者创面缩小不超过25%且临床症状无改善[1]。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具有显著优越性, 其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痊愈的为55.0%。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为痊愈的共有30.0%,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情见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创面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大面积深度烧伤往往伴有后期斑片状多发残余创面形成, 其主要原因由于自体皮源不够, 皮片移植密度不足或部分移植皮片未能成活, 或深Ⅱ°创面愈合后新生上皮较薄不耐磨擦, 从而形成多发散在的小创面。残余创面多为老化水肿的肉芽组织, 基底形成坚硬的纤维板影响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 局部营养差。常反复破溃, 靡烂融合成片,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及精神负担。另外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住院费用,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当前临床认为对于烧伤创面的愈合最有利的就是湿润无菌的环境, 能确保患者创面不会出现严重的致病菌感染, 烧伤创面在处理的时候应该遵守刺激性低以及透湿性能良好的原则, 这样更有利于创面愈合。有相关研究显示[2], 人体烧伤创面在湿润环境下要比干燥环境更快愈合。生物活性玻璃凝胶为乳白色的外用制剂, 呈现乳胶状, 硅凝胶是该药物最主要的成分, 还有少量的冰片和基质等, 具有突出的消炎止痛效果。硅凝胶在抗生素作用之下会有硅油析出, 硅油则有将坏死组织分离以及确保创面湿润的作用, 加快没有受到创伤的上皮组织生长还有健康肉芽组织的形成, 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治疗, 疗效明显, 相对于接受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更具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使用过程中, 有止痛效果好、抗感染、易操作等优点, 分析如下: (1) 止痛效果好。烧伤后创面疼痛是主要症状, 使用干性疗法时, 因干燥引起的皲裂使疼痛较为明显, 而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隔离了创面, 保护了痛觉神经末梢, 并且药物中含有止痛成分, 涂药后10~20 min疼痛缓解, 治疗过程中, 患者一般无明显疼痛[3]; (2) 创面不易感染。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能够有效对创面进行隔离, 药物基质还能够使创面处在生理性湿润状态, 从而使创面不会浸渍[4]。另外, 其还可以使创面进行主动引流, 从而对物质进行清除, 药物中的微循环改善成分, 还能够提高创面组织的免疫水平, 从而防止创面的感染[5]。

综上所述, 对烧伤患者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不会对患者创面产生刺激, 促进创面的愈合速度, 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为残余创面的早期愈合寻找一种价廉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此类药物价格便宜, 使用方便的烧伤膏剂的研究, 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对烧伤患者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研制单位:上海诺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注册证:沪食药监械 (准) 字2010第2640859号 (更) ]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自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烧伤患者80例, 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烧伤治疗, 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接受治疗基础上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程度。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更具有优越性,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痊愈的为55.0%。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为痊愈的共有30.0%,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烧伤患者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不会对患者创面产生刺激, 促进创面的愈合, 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凝胶,烧伤创面,应用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西胜, 王广顺.18例受压部位烧伤创面应用MEBO的临床观察.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2, 13 (02) :114-115.

[2]童亚林, 朱金红, 缪洪城, 等.康肤霜治疗Ⅱ度烧伤创面临床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5 (09) :263-264.

[3]王明青, 傅志勤, 吴爱华.复方氧化锌软膏治疗烧伤临床观察.山东医药, 2013, 18 (05) :218-219.

[4]钟展芳, 周强, 李伙新, 等.清得佳凝胶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基层医药, 2013, 5 (01) :116-117.

烧伤患者的PICC液体治疗 篇9

[关键词] 烧伤;PICC;并发症;套管针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40-02

静脉输液是抢救烧伤患者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将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烧伤患者的静脉输液,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1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烧伤患者进行统计,烧伤面积30%~60%,男30例,女13例,年龄18~60岁。

1.2 方法

入院前患者已在当地医院或急救中心经周围静脉行套管针输液,收住院后立即行PICC:“横L法”测量置入导管长度: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成人一般在40~50 cm[1]。穿刺点为贵要静脉,选择好血管后,消毒铺巾,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血管, 见到回血后松开止血带,用镊子夹住导管经穿刺针缓慢送入静脉,置入所需长度。将导丝退出血管,将肝素帽接在PICC上,棉球压迫穿刺点,方纱保护,覆盖透明敷料[2]。穿刺后X线检查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经烧伤创面穿刺患者,创面及周围区域无深度创面,穿刺点处定时清理分泌物、涂擦百多邦。

入院后笔者对患者以套管针、PICC两通道输液,保证了休克期液体治疗的顺畅。套管针保留不超过3 d ;PICC保留2~6周,拔管方法:取臂外展90°体位,去除敷料,碘伏、洗必泰消毒穿刺点后沿与皮肤平行的方向慢慢拔出导管,遇到阻力时,可在局部热敷后在缓慢拔出导管,如果仍有阻力,行X线检查并通知医生。拔管后测量导管长,敷料包扎2 d。记录导管拔除的过程。

2 结果

43例患者PICC并发症见表1。5例患者7次发现导管堵塞,在发现堵管后的12 h之内尽早试行再通,有4次再通成功,再通失败则予以拔管。

将相同例数的套管针尖和PICC软管尖各43例行细菌培养,结果PICC组细菌培养阳性率(16.2%)低于套管针组(23.2%)。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可用于穿刺的周围静脉数量少且充盈欠佳。现场急救不具备经中心静脉输液条件,经周围静脉输液必不可少,但套管针维持时间较短且不易固定,输液速度受限制。PICC输液速度快、易于固定、维持时间长。PICC还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重复穿刺率,减少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3]。43例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间长,高浓度药物、刺激性药物、TPN需要经中心静脉输液。43例中有18例患者入院时已存在休克,其液体治疗属于延迟复苏。对于延迟复苏的患者,可根据CO、CVP/PAWP的变化调整输液速度[4]。笔者通过PICC监测CVP,根据CVP数值调整输液速度,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

大面积烧伤患者需要频繁抽血化验检查,笔者经PICC导管多次抽血,效果满意。方法如下:先回抽血确定导管是否通畅,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等待20 s后抽血5 mL弃去,换注射器或采血器采血;采血成功后立即用不少于20 mL生理盐水行脉冲冲管,再用肝素钠溶液正压封管。

PICC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等。其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1)导管相关性感染: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而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导管不到位可引起并发症。穿刺置管、抽血、更换敷料及冲管时有可能促使微生物进入导管。置管后数天内血中纤维蛋白逐渐沉积在导管表面,形成一层纤维膜,利于微生物滋生,故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预防措施:方纱应3 d更换一次,透明膜每7天更换1次,无论哪种敷料,一经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保持接头外无菌,每次输液或注射前严格消毒。(2)机械性静脉炎: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置管时的机械损伤有关,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可损伤静脉瓣;置管后肢体活动过频,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5]。预防措施:置管尽量避免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送管速度一定均匀,不能过快过猛;妥善固定导管,避免移位。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注刺激性药物的前后用生理盐水100~250 mL(可加地塞米松5~10 mg)快速静滴冲管。地塞米松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3)静脉血栓:血管的损伤,血凝状态异常和血液组成的异常,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提高穿刺技术,导管刺入血管见到回血后立即降低穿刺角度,避免反复穿刺和重复送管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4)导管堵塞: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封管方法不正确,上腔静脉压力过高、如咳嗽等,肝素帽松动,血液返流凝固可引起导管堵塞。预防措施:在输注高黏度大分子药物或自PICC管采血后应及时冲管,冲管液体量不少于20 mL,2~3 d冲管1次,7d更换肝素帽1次。输液过程中防止输液瓶内液体滴完导致血液返流。患者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后,若血液返流应冲管;一旦出现堵塞,试行导管再通,忌用力推注或冲管。封管方法采用正压脉冲式封管。

烧伤患者的静脉感染居医源性感染的首位,静脉导管不仅发生静脉炎,还是全身性感染的重要来源。中心静脉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输液不畅,或不明原因的发热、菌血症,应坚决拔管,同时做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4]。对比43例患者套管针尖端及PICC导管尖端的细菌培养结果,PICC组引起外源性感染发生率低。这可能因为烧伤患者置入套管针时周围静脉充盈情况不佳,置入过程中重复穿刺率较高导致感染机会增加。必须指出,烧伤患者的静脉输液,原则上能够静脉穿刺的尽可能避免切开,能使用浅层静脉的少用深部静脉[4]。

因电击伤后四肢的容量导体截面面积小,所以损伤严重。肌肉的肿胀受到筋膜的限制,继发筋膜腔综合征,可进一步扩大坏死区域,最后导致缺血性挛缩[4]。电流通过肢体时,可发生强烈挛缩,关节屈面常形成电流短路,肘、腋、膝、股等处可出现“跳跃式”深度损伤[7]。所以上肢、腋部电击伤患者为治疗和防止血管破裂大出血常需要结扎腋动脉、锁骨下动脉。高压电击伤后电流及其产生的热还导致的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淤血、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的损伤[8]。鉴于以上原因,上肢电击伤患者慎用PICC。对于肘部存在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经贵要静脉PICC穿刺置管过程容易引起感染,不宜选用PICC,而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后输液。

[参考文献]

[1] 陈碧秀.PICC与CVC置管在烧伤患者中的对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306.

[2] 张金娥.西宁地区危重患者PICC置管的应用及护理[J].高原医学杂志,2008,18(1):49-50.

[3] 万红艳.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常见并发症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8):86-87.

[4] 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67,213,305.

[5] 顾永会.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18(8):30.

[6] 逄琳.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0,16(9):71-73.

[7]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8.

[8] 卢青军.372彩色多普勒判断肢体高压电击伤血管损伤程度[J].中华烧伤杂志,2001,17(6):372.

(收稿日期:2011-10-31)

(上接第121页)

3 讨论

在现代临床中,脑梗死后遗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对于伴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而言,引发脑梗死后遗症的几率更大。如果不能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率的升高。现代中医学理论中,认为脑梗死后遗症属于“中风”的范畴,其病因可分为:气血不足、血瘀气滞、气血流行不畅、痰湿阻滞经络等[3]。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疗法都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则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是治疗该症较为有效的疗法之一。

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常规西医疗法中,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辛伐他丁等常用的西药,可以对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却很难达到根治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笔者所在医院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中风回春片、通心络胶囊、银杏叶片、丹参片等进行治疗。血塞通注射液以三七总皂苷为主要成分,具有延迟凝血时间、抗凝血酶原、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功能等作用,从而逐步降低患者的血管通透性,抑制患者血管的运动中枢,进而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4]。在现代临床中,中风回春片、通心络胶囊、银杏叶片、丹参片等都是较为常见的中药制剂,上述药物主要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等功效,是有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中药。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应注意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及时进行药物剂量和服用时间的调整,以提高药物的实际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治疗组的79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在达到改善患者脑血管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或防止患者脑部血栓的形成,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清堂.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樊素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0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0,6(14):221-22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7.

[4] 朱镛连.脑卒中康复与神经康复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129-132.

烧伤治疗中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58例中小面积烧烫伤患者58例为研究主要对象,分为每组29例的两个小组。观察组中女性14例,男性15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4.9±6.2)岁,平均病程为(12.9±5.1)d;对照组中女性12例,男性1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为(35.2±5.8)岁,平均病程为(13.5±6.3)d。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通常接受常规治疗,即清除干净创面后,在皮损区域上均匀涂抹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控制好厚度,通常为1 mm左右,1次/天,同时将创面的深度和部位作为基本依据,再给予暴露、半暴露或者完全包扎疗法。换药的过程中,应该去除原有药膏,坚持无菌原则,避免压迫和污染创面。观察组则运用中药烧伤药膏治疗,基本药方为黄连10 g、大黄8 g、地榆10 g、黄柏12 g、紫草12 g、当归10 g、金银花8 g、血竭10 g、白及10 g、乳香9 g、冰片5 g、没药10 g,将各种药材混合在一起,制成中药药膏。清除干净创面后,在皮损区域上均匀涂抹中药烧伤膏,控制好厚度,通常为1 mm左右,1次/天,1个疗程为3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上通常将以下4个标准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依据:①痊愈。治疗后,浅Ⅱ度创面完全愈合,深Ⅱ度创面愈合情况良好,且无任何感染和疼痛情况;②显效。治疗后,浅Ⅱ度创面基本愈合,深Ⅱ度创面愈合面积>70%,且无感染;③有效。治疗后,创面面积明显缩小,且剩余创面<30%;④无效。创面面积在治疗后无减少或者感染[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经过1个疗程治疗,对照组4例无效,4例有效,11例显效,10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而观察组1例无效,3例有效,5例显效,20例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分泌物和红肿消失时间分别为(5.1±3.2)、(8.5±2.3)d;而对照组的分泌物和红肿消失时间分别为(12.5±4.6)、(16.2±5.3)d,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烧烫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创面的愈合速度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烧烫伤在中医学上被划分为“火疮”、“水火烫伤”、“疮疡”、“烫水伤”等范畴,其病理特点为火性炎上、火性炽热,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发痒、欣红、疼痛以及灼热等症状,中医在治疗烧烫伤时,通常坚持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的基本原则,基本药方中的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功效;大黄可以凉血祛瘀、清热解毒;紫草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黄柏可以清热燥湿、解毒疗疮;地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敛疮、止血凉血之功效;当归可以润燥滑肠、补血和血;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宣风散热之功效;血竭可以生肌敛疮、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白及具有消肿生肌、收敛止血之功效;乳香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止痛;冰片具有清热散毒、开窍醒神之功效;没药可以消肿生肌、散瘀定痛,诸药合用,则可以充分发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消肿止痛之功效[2,3]。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黄柏以及黄连等中药中含有大量的小檗硷,能够对细胞进行抑制,使细胞的繁殖力遭到破坏,使毒性降低,比如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对烧烫伤创面进行控制,降低感染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1%,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症状消失时间短,治疗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临床上运用中药烧伤膏治疗中小面积烫伤,一方面可以使治疗效果提高,稳定患者病情,另一方面还能将治疗时间缩短,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韩玲,刘芳,郭玉吉.自拟中药烧伤膏治疗中小面积烧烫伤[J].实用医药杂志,2007,2(7):828.

[2]李彦秋,王东,王晓波,等.中药外用治疗烧烫伤进展[J].人民军医,2012,55(9):889-890.

上一篇:写作对策下一篇:SRC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