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024-08-27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12篇)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1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耳病和眼病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 (WHO) 非常重视全球聋与盲的防控工作, 先后发起了“视觉2020”行动、“预防聋和听力减退计划及行动纲领2012-2015”公共卫生项目等[1]。在我国, 聋与盲的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心。2006-2010年, 中央财政从国家彩票公益金中拨出1.068亿元为全国1.2万名贫困聋儿免费配发数字助听器、专用电池、耳模并连续补贴3年的康复训练经费[2]。在防盲治盲领域, 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作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纳入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中, 并且中央财政三年共补助8.4亿元[3]。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 我国防聋治聋和防盲治盲工作有了很大进展, 但是由于人口不断的增长, 工业化、老龄化以及药物滥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数仍然在不断增加。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 全国单纯听力残疾人2004万, 视力残疾人1233万。因此防治聋与盲的工作在中国依旧面临巨大挑战, 其中与防盲治盲工作相比较而言, 防聋治聋工作更是形势严峻, 防聋治聋事业发展相对缓慢。

1 防聋治聋与眼科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对比分析

进行对比分析的是2010年底全国部分二级及以上从事防聋治聋医疗机构资源及有关工作 (简称“防聋调查”) 的问卷调查结果与2003年全国部分县级及以上医院眼科人力资源 (简称“防盲调查”) 的问卷调查结果[4]。调查结果见表1。

虽然防聋调查和防盲调查相差7年, 但因为2项调查对象相似, 调查方式一致, 都是由各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下发文件, 由被调查机构填写, 并由课题组回收问卷进行数据汇总与分析。此外, 2项调查机构地区分布相近。防聋调查机构样本分布是:东部地区1 0 5 0家 (占4 1.3%) , 中部地区621家 (占24.4%) , 西部地区872家 (占34.3%) ;防盲调查机构样本分布是:东部地区1 2 4 1家 (占3 5.2%) , 中部地区1 2 2 4家 (占3 4.7%) , 西部地区1 0 6 1家 (占30.1%) 。因此, 进行调查结果对比分析仍有意义。

2 职称构成对比

截至2 0 1 0年底, 我国防聋治聋卫生技术人员中, 初级职称人员占比最高 (43%) , 其次为中级职称人员 (34%) 、副高职称人员 (12%) 和正高职称人员 (7%) 。

与防盲治盲卫生技术人员对比来看, 开展防聋防聋工作的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医师构成均比开展防盲治盲工作的医师较高, 开展防聋治聋工作的护理队伍职称构成与开展防盲治盲工作的护士职称构成相差不大, 开展防聋治聋工作的技师职称构成比开展防盲治盲工作的技师职称构成相对较差, 尤其是副高职称构成, 前者比后者低10个百分点, 见表2。

3 讨论

3.1 当前防聋治聋工作滞后于防盲治盲工作

表面上看, 防聋治聋卫生技术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低于防盲治盲卫生技术人员, 防聋治聋工作发展似乎与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无关。但是, 两次调查时间相差7年, 而这7年恰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也是全国防盲治盲事业发展最迅速的阶段。2 0 0 0年全国白内障手术数仅为48.1万例, 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 (CSR) 为370, 但到2009年全国白内障手术104万例, CSR达到800, 提前1年完成《2006-2010年全国防盲规划》中规定的任务。这说明当前防聋治聋工作滞后于防盲治盲工作, 需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防聋治聋人才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整个队伍的发展。

3.2 重点加强防聋治聋技师队伍人才培养力度

虽然2 0年来, 我国听力学以及相关的听力康复服务逐步开展起来, 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也从无至有, 从短期学习到正规硕士、本科及专科教育, 形成了一支近万人的听力康复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但是, 通过调查结果对比发现, 防聋治聋技师岗位专业人员数量匮乏, 尤其是高级技师人才。这会影响听力康复行业发展, 直接关系到听障人群的工作、生活质量乃至生活幸福指数。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2010年底全国部分二级及以上从事防聋治聋医疗机构资源及有关工作的问卷调查结果与2003年全国部分县级及以上医院眼科人力资源的问卷调查结果, 摸清我国防聋治聋与防盲治盲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现状。指出与防盲治盲工作相比, 防聋治聋工作更是形势严峻, 防聋治聋工作滞后于防盲治盲工作, 需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防聋治聋人才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整个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防聋防盲,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卜行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防聋工作在我国的贯彻和执行[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0 (2) :10-12.

[2]冯定香.中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事业发展回顾[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1 (1) :72-74.

[3]赵家良.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 2011, 47 (9) :769-772.

[4]张文斌, 徐海峰, 贾丹丹.我国综合医院眼科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1) :31-32.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2

会员名:李美玲 客观题得分:85 主观题得分:0 总分:85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29

1、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预案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

A、计划体系

B、指挥体系

C、组织体系

D、控制体系

答案:B

正确答案:C

2、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有()。

A、海啸

B、滑坡

C、水灾

D、疾病蔓延

答案:B

3、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在()内报至农业部。

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小时

答案:A

正确答案:C

4、发生Ⅰ级或Ⅱ级突发公共事件应在()内报告国务院。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5小时

答案:C

5、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

A、简要信息

B、初步核实情况

C、政府应对措施

D、公众防范措施

答案:A

6、目前,我国的社会捐助制度主要包括大灾时期的集中性捐助,经常性捐助以外还有()制度等几个方面。

A、行政拨款

B、对口支援

C、财政预算

D、政府救助

答案:B

7、“9.11”事件发生后,布什发表讲话:美国人民要透过泪水,看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新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是()。

A、对事件调查分析

B、对事件评价

C、对事件检查

D、对事件前瞻

答案:D

8、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一百天”。这句话的意思是()。

A、树立危机意识

B、制定相关法律

C、组建管理机构

D、完善应急预案

答案:A

9、“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D

10、统一指挥体制要求,凡是在此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

A、国务院

B、当地政府

C、省级政府

D、市级政府

答案:C

正确答案:B

11、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

A、研究所

B、科研机构

C、咨询组织

D、高校

答案:C

12、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D

13、()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

D、突发事件的善后

答案:A

14、经济安全事件属于()。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答案:D

15、在我国灾害救助体制中,通过互助互济,使群众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照顾,这属于()。

A、政府救灾助残

B、社会捐助

C、社会帮贫扶困

D、社会摊牌

答案:B

16、在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原则中,“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以及()。

A、受害者需求未满足不放过

B、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C、现场状况未恢复原状不放过

D、事故危险未消除不放过

答案:B

17、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伤情、病情和()。

A、水污染

B、空气污染

C、食品污染

D、疫情

答案:D

18、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B

19、在非常规状态下,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过程中遵循一些特殊的行为程序,例如可通过简易程序紧急出台某些政令和措施,或者对某些政令和措施的出台设置更高的事中或事后审查门槛。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C

20、在非常规状态下依法行使行政紧急权力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后,如果损害是普遍而巨大的,政府可只提供有限的救济,如相当补偿、适当补偿等等。这是指()。

A、救济有限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A

21、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

A、高速列车碰撞

B、南方雪灾

C、煤矿瓦斯爆炸

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

答案:D

22、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

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答案:C

23、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负责制定,按照有关规定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报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A、投资单位

B、协办单位

C、主办单位

D、承办单位

答案:B

正确答案:D

24、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D

25、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C

26、某省因发生台风,这次灾害造成该省行政区域内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此时应启动()响应。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答案:D

正确答案:B

27、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答案:A

28、省级民政部门在自然灾情稳定后()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A、2日

B、5日

C、10日

D、20日

答案:C

29、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

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B

30、对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市(地)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

A、2小时

B、4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答案:D

31、通常情况下,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内作出事故处理决定。

A、30日

B、20日

C、10日

D、5日

答案:A

32、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危机周期阶段是()。

A、预警期

B、爆发期

C、缓解期

D、善后期

答案:B

正确答案:C

33、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A、预警指标体系

B、政府监管

C、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D、行业自律

答案:A

34、在重要场所、重点地区聚集人数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参与人员有明显过激行为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B

35、在紧急状态下对人权的克减的程度以紧急情势所严格需要者为限。这一原则一般被称为()。

A、比例原则

B、非克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A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34

36、总体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

A、延迟

B、准确

C、客观

D、片面

答案:B,C

37、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由(组成。

A、疫情报告体系

B、疫情预警体系

C、疫情处理体系

D、疫情监测体系

答案:A,D

38、财政风险的特征包括()。

A、广泛性

B、机遇性

C、传导性

D、时滞性

答案:A,B,C,D

39、突发事件的特征主要有()。

A、威胁性

B、破坏性

C、突发性

D、确定性

答案:A,B,C

40、危机管理系统包括()。

A、危机预警方法体系

B、危机对应策略体系

C、危机管理评估体系

D、危机事件修复体系

答案:A,B,C,D)

41、危机决策的特点主要有()。

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可用资源的有限性

答案:A,B,D

正确答案:A, B, C, D

42、金融风险的特征表现在()。

A、扩散性

B、非周期性

C、波动性

D、不可控性

答案:A,C

43、建立金融风险的预警及防范体系主要包括()。

A、金融监管的预警指标评估体系

B、建立“四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

C、建立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D、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44、经济战略资源的危机预警与储备制度主要有()

A、建立粮食储备体系

B、经济战略资源安全预警评估体系

C、建立国家经济战略资源储备调控体系

D、构建经济战略资源需求预测指标体系

答案:B,C,D

45、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包括()。

A、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D、石油储备体系

答案:A,B,C

46、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后的心理干预主要形式有()。

A、设立心理热线

B、心理卫生特别门诊

C、组成心理服务专家指导组

D、培训志愿者和专业服务人员、开设心里健康讲座、普及心里调适方法

答案:A,B,C,D

4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包括()。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一般的食物和职业中毒

D、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答案:A,B,D

48、政府的应急处理职能包括()。

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理

C、应急响应

D、成立工作组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9、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B、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C、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D、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答案:A,B,C,D

50、危机管理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A、危机管理基础工作的评估

B、危机管理过程的评估

C、危机管理结果的处理

D、危机管理结果的评估

答案:A,B,D

51、突发事件除一部分是敌对矛盾外,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具有()。

A、非对抗性

B、非政治性

C、人民内部性

D、非经济性

答案:A,B,C

52、生产安全应急预案应建立应急组织包括()

A、关键岗位人员姓名

B、应急指挥系统

C、事故预警系统

D、应急启动和行动程序

E、现场组织指挥负责人

答案:A,B,C,D,E

53、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以及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A、危机的预警机制

B、决策处置机制

C、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

D、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答案:A,B,C,D

54、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表现在()以及法律制裁具有更大的严苛性

A、内容和对象的综合性、边缘性

B、使用上的临时性和预备性

C、实施过程具有很强的行政紧急性

D、立法目的上更强调对权利的保障性

答案:A,B,C,D

55、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

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

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答案:A,B,C,D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题)12

56、分类预警原则就是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

答案:不正确

57、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启动紧急处置机制的同时,要迅速启动新闻发布工作作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正确

58、危机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答案:正确

59、强调设置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并不排除极端特殊情况下成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临时机构。()

答案:正确

60、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详细信息。()

答案:不正确

61、危机管理是提高组织管理绩效的决定因素。()

答案:正确

62、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常态下实行的法治基础。()

答案:正确

63、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政府组织的生存威胁越来越大,遇到的危机越来越多,因此,要防止政府组织老化,就必需实施和加强政府组织危机管理。()

答案:正确

64、发展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咨询组织可以疏导和控制社会心理。()

答案:正确

65、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答案:正确

66、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非可减原则。()

答案:不正确

67、紧急状态下政府能否坚持法制,公共权力在危机管理中能否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

答案:正确

68、危机预报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

答案:正确

69、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由市地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答案:不正确

70、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

答案:不正确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2题)10 71、2008年7月5日9时1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上海未来一周天气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7℃。请问:

(1)、根据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橙色预警信号表示()危机事件。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答案:

答案:B

(2)、你认为该事件属于()。

A、自然灾害

B、社会安全事件

C、生产安全事件

D、公共卫生事件

答案:

答案:A 72、2008年11月3日早晨,当不少重庆市民准备“打的”上班、赶火车、赶飞机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往日满街跑的出租汽车全都不见了。出租车罢运影响群众生活 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获悉,早晨5时30分左右,一些出租车车主和司机纷纷来到重庆市观音桥商圈、杨公桥等重要路段,怂恿上路的出租车开回去罢运,一些还在运营的出租车被砸。重庆是一座山城,没有自行车,除公交车外,出租车是百姓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重庆市主城共有8000多辆出租车,本来平时“打的”就很紧张,罢运后市民们感到极不方便。市民王先生8时在家门口“打的”去上班,等了快半个小时都没看到一辆出租车,只好步行半公里到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此时车站已挤满了等待坐车的群众,而有的公共汽车驶过车站却没有停车,原因是车上已经挤满了乘客。请问:

(1)、你认为该出租车罢运事件属于()。

A、突发生产安全事件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D、突发经济危机

答案:

答案:C

(2)、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

答案:B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连云港)(2010-03-13 14:11:34)标签:

杂谈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

会员名:*** 客观题得分:75 主观题得分: 总分:75 窗体顶端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

1、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响应等级。

A、五个

B、四个

C、三个

D、二个

2、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3、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

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4、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A、预警指标体系

B、政府监管

C、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D、行业自律。)

5、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危机决策主体和危机()两个方面构成。

A、决策客体

B、决策信息

C、决策制度

D、决策结果

6、在重要场所、重点地区聚集人数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参与人员有明显过激行为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7、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属于()。

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8、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9、省级民政部门在自然灾情稳定后()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A、2日

B、5日

C、10日

D、20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起施行。

A、10月1日

B、1月8日

C、8月30日

D、11月1日

11、通常情况下,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内作出事故处理决定。

A、30日

B、20日

C、10日

D、5日

12、由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13、一次性紧急转移安置80-100万人的自然灾害应启动()应急响应的等级。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14、事件的演变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要求管理者快速作出决策,这是指公共危机的()特征。

A、威胁性

B、不确定性

C、紧急性

D、非程序化决策

15、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和()。

A、加强教育培训

B、遵循市场原则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加大资金投入

16、“9.11”事件发生后,布什发表讲话:美国人民要透过泪水,看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新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是()。

A、对事件调查分析

B、对事件评价

C、对事件检查

D、对事件前瞻

17、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一百天”。这句话的意思是()。

A、树立危机意识

B、制定相关法律

C、组建管理机构

D、完善应急预案

18、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危机发生的(),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A、统计能力

B、预见能力

C、处理能力

D、检查能力

19、“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20、统一指挥体制要求,凡是在此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

A、国务院

B、当地政府

C、省级政府

D、市级政府

21、()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

D、突发事件的善后

22、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就是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分类、现状、趋势,危险源所处的周边环境,()等。

A、危险源的性质

B、危险源的大小

C、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D、危险源的远近

23、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伤情、病情和()。

A、水污染

B、空气污染

C、食品污染

D、疫情

24、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25、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的建

26、在非常规状态下,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过程中遵循一些特殊的行为程序,例如可通过简易程序紧急出台某些政令和措施,或者对某些政令和措施的出台设置更高的事中或事后审查门槛。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27、不论政府还是企业的任何预案,要经过()的评估认证后才有实效。

A、第一方

B、第二方

C、第三方

D、第四方

28、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必须在紧急状态下才能行使,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紧急决定权、紧急征用权和()。

A、紧急控制权

B、紧急强制权

C、紧急处置权

D、紧急任命权

29、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

A、高速列车碰撞

B、南方雪灾

C、煤矿瓦斯爆炸

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

30、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现场抢救的措施包括抢险救灾方案的确定;现场抢救的组织领导;实施抢救和()。

A、现场保护

B、预警方案确定

C、预警方案的组织实施

D、人员疏散

31、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32、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

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33、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等。

A、布告

B、广告

C、举行新闻发布会

D、电视报道

34、项应急预案通常由()负责牵头,有关专家参加,共同完成。

A、业务主管部门

B、地方政府

C、上级部门

D、安全管理部门

3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

A、5章

B、6章

C、8章

D、10章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

会员名:蒋秀丽 客观题得分:67 主观题得分: 总分:67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27

1、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表现在内容和对象的综合性、边缘性,(),实施过程具有很强的行政紧急性,立法目的上更强调对权利的保障性以及法律制裁具有更大的严苛性。

A、程序上的法律性

B、使用上的临时性和预备性

C、措施上具有明显的政策性

D、执行上的严格性

答案:B

2、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预案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

A、计划体系

B、指挥体系

C、组织体系

D、控制体系

答案:C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

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D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

A、1-2人

B、3-9人

C、10-29人

D、30人以上

答案:C

5、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D

6、经济安全事件属于()。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答案:D

7、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属于()。

A、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答案:B

8、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就是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分类、现状、趋势,危险源所处的周边环境,()等。

A、危险源的性质

B、危险源的大小

C、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D、危险源的远近

答案:C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答案:A

10、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B

11、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

A、紧急规范

B、模范作用

C、带头作用

D、群体作用

答案:A

12、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A

正确答案:B

13、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来分级。

A、伤亡程度

B、严重程度

C、发展事态

D、可控程度

答案:C

14、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必须在紧急状态下才能行使,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紧急决定权、紧急征用权和()。

A、紧急控制权

B、紧急强制权

C、紧急处置权

D、紧急任命权

答案:B

15、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

A、流动性风险

B、资金风险

C、房地产风险

D、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答案:D

16、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响应等级。

A、五个

B、四个

C、三个

D、二个

答案:B

17、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为基本行政单元。

A、省级

B、市级

C、县级

D、区级

答案:C

18、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A、预警指标体系

B、政府监管

C、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D、行业自律

答案:A

19、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D

20、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4小时以上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C

21、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

A、科技兴安

B、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D、应急响应

答案:C

22、由市地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B

23、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属于()。

A、非克减原则

B、非歧视原则

C、比例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A

24、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

A、信息收集子系统

B、信息加工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

D、警报子系统

答案:B

25、某省因发生台风,这次灾害造成该省行政区域内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此时应启动()响应。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答案:A

正确答案:B

26、省级民政部门在自然灾情稳定后()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A、2日

B、5日

C、10日

D、20日

答案:C

2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起施行。

A、10月1日

B、1月8日

C、8月30日

D、11月1日

答案:D

28、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公共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外,还取决于()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

A、全社会力量

B、社会发展水平

C、非政府组织

D、奖励水平

答案:C

正确答案:B

29、每一级政府都需要成立由其首长担任负责人的危机管理指挥机构、上下各级形成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与指挥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这是指()。

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原则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C

30、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人数为()

A、30人以上

B、10-29人

C、3-9人

D、1-2人

答案:B

正确答案:C

31、对于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县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报市(地)政府和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

A、4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答案:D

32、由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B

正确答案:C

33、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

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答案:B

34、《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最首要的目的是()。

A、保障国家安全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C、保障公共安全

D、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答案:C

正确答案:B

35、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

A、简要信息

B、初步核实情况

C、政府应对措施

D、公众防范措施

答案:A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20

36、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必须在紧急状态下才能行使,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

A、紧急决定权

B、紧急征用权

C、紧急强制权

D、紧急任命权

答案:A,B,C

37、平时危机管理的职能中的“三预”是指()。

A、预案

B、预测

C、预防

D、预警

答案:A,C,D

正确答案:A, B, C

38、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等。

A、恐怖袭击事件

B、经济安全事件

C、环境污染

D、涉外突发事件

答案:A,B,D

39、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地震

B、森林退化

C、泥石流

D、洪水泛滥

答案:A,C

40、在我国,根据()等因素对危机事件进行分级。

A、危机事件的性质

B、严重程度

C、空间

D、影响范围

答案:A,B,D

41、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泡沫经济型风险评估指标等。

A、宏观经济环境评估指标

B、银行内部风险评估指标

C、国债风险评估指标

D、外汇风险评估指标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2、经济战略资源安全问题包括哪些层面?()

A、预测

B、评估

C、调整

D、恢复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3、公共危机的特征包括()。

A、决策程序化

B、突发性和紧急性

C、影响的局部性

D、高度不确定性

答案:B,D

44、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现场抢救的措施是()。

A、现场保护

B、抢险救灾方案的确定

C、现场抢救的组织领导

D、实施抢救

答案:B,C,D

正确答案:A, B, C, D

45、危机管理系统包括()。

A、危机预警方法体系

B、危机对应策略体系

C、危机管理评估体系

D、危机事件修复体系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46、危机决策的原则包括()。

A、权力集中原则

B、过程优先原则

C、短期目标优先原则

D、强制原则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C, D

47、金融风险的特征表现在()。

A、扩散性

B、非周期性

C、波动性

D、不可控性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C

48、金融风险的危害表现在()。

A、危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B、危及国家政局的稳定

C、造成社会连环破坏效应,引起社会震荡

D、危机房地产市场

答案:A,B,C

4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包括()。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一般的食物和职业中毒

D、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答案:A,B,D

50、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

A、危机的预警机制

B、决策处置机制

C、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D、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答案:A,B,C,D

51、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

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答案:A,B,C,D

52、在紧急状态下行使的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

A、紧急决定权

B、紧急救助权

C、紧急强制权

D、紧急征用权

答案:A,C,D

53、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主动履行应对危机的法定职责,包括()。

A、迅速报告相关领导

B、组织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发布

C、采取对突发事件现场予以控制、紧急救助以及防止危害扩大等各种措施

D、组织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答案:A,B,C,D

正确答案:B, C, D

54、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决定包括()以及对事故单位、所在地政府及其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或建议。

A、事故的性质

B、事故的责任

C、事故的损失

D、事故的影响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55、危机管理评估,是指对公共危机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

A、对危机管理基础工作的评估

B、对危机管理过程的评估

C、对危机管理结果的评估

D、对危机处理的评估

答案:C,D

正确答案:A, B, 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题)13

56、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答案:正确

57、某委主任科员小刘通过参加应急管理培训,他对江处长说:原来危机管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管理,要求我们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作出重大决策和反应,这对我们的要求也太高了,我们很难做到。()

答案:不正确

58、危机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答案:不正确

59、实施全球能源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外部分资源以弥补我国需求不足。()

答案:正确

60、危机预案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答案:不正确

61、与危机过程中别的阶段相比较而言,危机预警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

答案:正确

62、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常态下实行的法治基础。()

答案:不正确

63、为了应对危机,政府不仅有权力、有责任依法限制公民的权利、增加公民的义务,更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救助、保护或保障措施以及事后的恢复重建措施。()

答案:正确

64、强调设置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并不排除极端特殊情况下成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临时机构。()

答案:正确

65、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应当确立“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的领导体制。()

答案:不正确

66、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应当利用主流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导,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

答案:正确

67、通常情况下,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20日内作出事故处理决定。()

答案:不正确

68、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答案:正确

69、《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答案:正确

70、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执行、服务等过程都需要专家组织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充分发挥专家的参谋咨询作用。()

答案:正确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2题)7.5

71、珠海一司机厌世故意撞人事件 11月5日14时许,犯罪嫌疑人骆某某在朋友曾某的陪同下,到斗门交警大队咨询其交通违法行为如何处罚时,民警告知他,将依法处罚款1000元,并记12分,待参加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发回驾驶证。15时30分许,骆某某和曾某离开斗门交警大队。在回家的路上,骆某某告诉曾某想驾车到白藤湖小学撞人,曾某极力劝阻。当曾某中途打电话时发现骆某某不见了,曾某立即到白蕉派出所报警,白蕉派出所于16时30分接报后,立即将情况上报,同时派出警力带曾某到白藤湖小学处置,但未发现骆某某。同时,斗门公安分局接报后指令路面警力加强巡逻警戒。接到警情后,白蕉派出所2名值班民警带领2名综治队员驾驶处警汽车前往拦截,当赶至白蕉镇鸿福路龙泉花园路段时,发现犯罪嫌疑人驾驶的车辆迎面快速驶来,车左前方保险杠上挂有1名生死不明的男子,即用汽车堵截并喝令货车停下,但犯罪嫌疑人置若罔闻,继续驾车绕过快速行进。因处警汽车一时无法调头,一名民警迅速跳下车,跑步追赶犯罪嫌疑人驾驶的货车。前方是白蕉镇圩镇闹市,人员密集,路上还有很多放学学生及群众,情况万分危急。这名民警一边快速追赶一边继续喝令犯罪嫌疑人停车,但犯罪嫌疑人仍然驾车快速向圩镇闹市冲去。民警于是果断朝犯罪嫌疑人连开2枪,犯罪嫌疑人中弹后,车辆滑行20余米与停靠在路边的一辆中型货车碰撞后停下,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经勘验,犯罪嫌疑人被民警当场击毙。犯罪嫌疑人骆某某的行为已造成5人死亡,死者中有4名学生和1名学生家长。19人受伤,伤者中有18名学生和1名群众。珠海市紧急组成了处理突发事件工作小组,目前,由珠海教育部门牵头的28名心理专家已经到收治医院和事发学校对学生和教师展开心理辅导,随后全区的中小学校将展开心理辅导。请问:

(1)、此案件的性质看是一起突发()。

A、生产安全事件

B、卫生安全事件

C、经济安全事件

D、公共安全事件

答案:

答案:D

(2)、危机发生后,组织必须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矫正治疗各种危机后遗症,抚平受害民众的心理创伤,尽快让他们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恢复生活的信心。这属于:()。

A、危机后的恢复重建

B、危机后遗症的处理

C、危机后的学习机制

D、危机后的组织变革

答案:

答案:B 72、2008年11月3日早晨,当不少重庆市民准备“打的”上班、赶火车、赶飞机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往日满街跑的出租汽车全都不见了。出租车罢运影响群众生活 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获悉,早晨5时30分左右,一些出租车车主和司机纷纷来到重庆市观音桥商圈、杨公桥等重要路段,怂恿上路的出租车开回去罢运,一些还在运营的出租车被砸。重庆是一座山城,没有自行车,除公交车外,出租车是百姓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重庆市主城共有8000多辆出租车,本来平时“打的”就很紧张,罢运后市民们感到极不方便。市民王先生8时在家门口“打的”去上班,等了快半个小时都没看到一辆出租车,只好步行半公里到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此时车站已挤满了等待坐车的群众,而有的公共汽车驶过车站却没有停车,原因是车上已经挤满了乘客。请问:

(1)、你认为该出租车罢运事件属于()。

A、突发生产安全事件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D、突发经济危机

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A

正确答案:C

(2)、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

答案:B《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B)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A)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B)。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4.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A、二级 B、三级 C、四级

5.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6.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7.(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A、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8.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C)的罚款。A、5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D、10万元

1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12.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B)。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

13.国务院和(A)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14.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A、不变 B、增加一倍 C、不享受

15.(C)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6.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C)。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17.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A)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A、预防 B、遏制 C、消除

18.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A)的原则。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19.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C)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20.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D A 忧患意识 B 培训演练 C 自救互救技能 D 风险分析

21.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C A 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 B 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 C 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 D 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 22.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B A公开透明的原则 B上行下效原则 C最小代价原则

D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 23.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C A社会救助机制 B社会保障机制 C社会管理机制 D社会安抚机制

24.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C

A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25.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A

A 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 B 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

C 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 D广大的城市平民

26.(B)是本行政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A、党委书记

B、政府主要领导

C、政府分管领导

D、应急办主任

27.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B)。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28.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29.国务院和(C)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30.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B)表示。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D.蓝色;

31.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32.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33.(C)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34.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35.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D.解散;

36.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A)”,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

37.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D)。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

38.《突发事件应对法》于(A)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7月10日; C、2007年9月20日; D、2007年10月1日

39.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报警电话是(A)。A、110; B、119; C、112; D、120 40.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是(B)。A、110; B、120; C、112; D、114 41.“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B)。A、法规; B、法制; C、体系; D、法律

42.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B)、现场预案。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D、普通预案 43.(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D、社会团体

44.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B)A、红色; B、黄色; C、橙色; D、蓝色 45.(C)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A、国务院;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企事业单位 4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A、不变;

B、增加一倍; C、不享受; D、增加二倍 47.(C)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财政部门 48.(A)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上一级人民政府; D、社会团体 49.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C)。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50.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A)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51.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A)的原则。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善后为主

52.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和社会安全事件。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 53.(A)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5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A、特别严重

B、严重

C、较重

D、一般

55.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紧急状态

D 公共卫生事件

56.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57.自然灾害指: B

A 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

B 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 C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 5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

59.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0.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 A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61.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属于: A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公共卫生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62.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B A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B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C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D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63.金融危机属于: D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涉外突发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64.《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状态是: D A 已经造成 B 可能造成 C 不会造成

D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65.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66.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67.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68.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正当行使的基本条件,防止行政紧急权力滥用的最好手段是: A A 实行信息公开 B 贯彻责权一致原则 C 将政府强制最小化 D 采取分级负责制

69.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C A 信息公开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比例原则

D 预防与应急结合原则

70.为了使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B A 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 B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C 加强监控

D 加强应急培训

71.哪一过程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D A 应急预案的制定 B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C 应急知识宣传 D 城乡规划

72.《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采用调解处理的解决思路加以预防的突发事件是: D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公共卫生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7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过机关是: B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 国务院

74.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 C A 监测、检查、控制、及时整改

B 控制、消除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危险性

C 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D 归类分析、登记,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75.指导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的基础是: A A 风险评估 B 调查登记 C 检查监控 D 安全防范

76.对突发事件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是: C A 风险评估 B 影响评估 C 管理评估 D 损失评估

77.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指: B A 应急准备 B 应急预案 C 风险评估 D 应急处置

78.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急、森林(草原)火灾等应急预案的类型是: A A 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 B 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 C 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 D 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

79.《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B A 国务院

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C 省级人民政府

D 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80.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的是: D A 电视 B 报纸 C 广播

D 新闻媒体

81.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 C A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B 必要的应急演练

C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D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或必要的应急演练 82.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C)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A.12 B.8 C.4 D.24 83.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不包括: D A 《防震减灾法》 B 《防洪法》 C 《环境保护法》 D 《矿山安全法》

84.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对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进行: A A 征用 B 征收 C 收购 D 没收

85.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C A 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意识 B 提升公众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C 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

D 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86.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 C A 经济支持 B 政策优惠

C 心理及司法援助 D 指导、帮助

87.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D A 应急救援的有效性问题 B 恢复重建是否及时 C 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D 以政府为中心的各参与主体的权力和责任问题

88.《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对象是: A A 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

B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C 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D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89.《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并根据其相应的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这体现了: D A 统一领导 B 属地管理 C 分级负责 D 分类管理

90.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设置、层级、权利与责任。使得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有法可依体现了: B A 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B 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C 以人为本应对突发事件 D 协调处理突发事件 91.领导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是: B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总理 C 国务委员

D 全国人大委员长 92.《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目的是: A A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B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C 避免经济损失 D 促进社会发展

93.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 C A 全国人大规定

B 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 C 国务院规定

D 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94.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哪些主体的指挥和安排: D A人民政府

B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C 所属单位

D 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 95.一切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都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B A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B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C 应急救援 D 恢复重建

96.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 A A 预防 B 救援 C 评估

D 社会动员

97.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体现了: A A 一般单位内部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 B 危险物品的防范措施

C 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D 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

98.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的内容不包括: D A 预警信息的发布

B 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的发布 C 突发事件危害警告、建议的发布 D 法律责任的发布

99.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是突发事件发生地的: D A 居民委员会 B 村民委员会 C 其他组织

D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

100.应急处置是一种怎样的强制性行政应急措施: A A 暂时 B 长期 C 永久 D 固定

101.现代法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的是: A A 依法行政 B 以人为本 C 统一领导 D 比例原则

102.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如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负责主体是: C A 协商确定的人民政府 B 市级人民政府

C 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政府 D 省级人民政府

103.应急机构设置分散,缺乏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应急预警体系和指挥体系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专业处置、救援队伍的组织等的不足体现了: B A 政府管理职能失衡 B 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C 政府应急管理资源投入不足 D 应急管理效率不高

104.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活动的法律是: A A 《突发事件应对法》

B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C 《防震减灾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05.下列不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类法律规范的是: C A 《戒严法》

B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C 《防震减灾法》

D 《民兵战备工作规定》

106.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公务员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是:B A 敏锐超前的鉴别预测能力 B 快速决策能力 C 统观全局、组织协调的能力 D 沟通能力

107.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公务员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是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 A A 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B 提高效率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C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D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108.决定着公务员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在公务员的诸项素质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的是: A A公务员的政治素质 B公务员的心理素质 C公务员的业务素质 D公务员的知识素质

109.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有预兆和“导火索”,因此,公务员首先要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需具有: B A 以人为本 B 危机风险意识 C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D 责任到人

110.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主导地位的是: A A 政府 B 社会公众 C 人民群众 D 社会组织

111.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不包括: D A 提高执政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B 提升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C 加强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D 增强国际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12.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 D A 救助 B 补偿 C 抚恤

D 表彰或者奖励

11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体现了: C A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B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C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D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114.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过程是: B A 信息报告 B 先期处置 C 应急响应 D 应急结束

115.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体现了应急保障的哪一方面: C A 财力保障 B 物资保障 C 基本生活保障 D 医疗卫生保障

116.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可以锻炼和考验广大领导干部、党员、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论述体现了突发事件: C A 促使设备更新 B 导致制度变革

C 促使人员能力和素质提高 D 重塑组织形象

1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D A 救助 B 补偿 C 安置 D 抚慰

118.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公共设施的主体是: D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19.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立即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的机关是: C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20.对突发事件中失去住房的人员提供居住条件,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临时居住场所指: C A 抚慰 B 补偿 C 安置 D 抚慰

121.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122.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

123.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24.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是: D A 海啸 B 风暴潮 C 寒潮 D 赤潮

125.由于降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 A A 泥石流 B 崩塌 C 滑坡

D 地面塌陷

126.我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中,何种情况为特别重大地震事件: D A 死亡10人以上、失踪30人以上 B 死亡、失踪10~30人 C 死亡、失踪3~10人 D 死亡300人以上 127.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 C A 登革热 B 禽流感 C 流行性感冒

D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128.突发事件的发展、影响没有经验性规则进行指导,超出人类社会的预判和估量是指: B A 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 B 突发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 C 突发事件巨大的威胁性 D 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129.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130.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131.2008年6月份贵州瓮安县发生的事件属于: C A 恐怖袭击 B 经济安全事件 C 群体性治安事件 D 涉外突发事件

132.通常而言,特别重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 A A 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B 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亿元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 C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5000万元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 D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133.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134.应当对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周边环境开展:A 登记备案 B 隐患排查 C 调查整理 D 监测监控

135.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的是指: D A 国家预案 B 省级预案 C 市级预案 D 单位预案

136.以现场设施或活动为具体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是: C A 综合预案 B 专项预案 C 现场预案 D 整体预案

137.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包含下列哪一原则: D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 C 分级管理原则 D 及时准确原则

138.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可以制定: C A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 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 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 国家突发事件整体应急预案 139.启用应急预案的条件指: A

B A 预案的适用范围 B 预案的目标 C 预案的原则 D 预案的对象

14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依据是有: D A 客观情况 B 上级指示

C 人民群众的意见

D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141.根据危机的类型与影响程度的差别由不同层级、类型的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并为其设定相应的动员权限,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C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 C 分级管理原则 D 快速反应原则

142.以下关于应急预案检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 应急预案的检查是预案实施的重要保证

B 应急预案的检查主要包括预案程序检查、预案内容检查、预案制度检查三大方面 C 通信指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是预案制度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D 在对预案内容进行检查时,应关注应急救援人员对应急预案的掌握

143.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用于当年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的预备费,应当占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比例是: B A 1%~2% B 1%~3% C 2%~4% D 3%~5% 144.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A A 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B 应急救援的实施 C 社会动员的落实 D 恢复重建的开展

145.突发事件预警的基础是: A A 监测 B 信息报告 C 信息发布 D 救援

146.突发事件监测的主体是: D A 国务院

B 省级人民政府

C 国务院以及省级人民政府

D 国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 147.突发事件监测的对象是: C A 自然灾害、紧急状态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战争状态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48.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的责任主体是: A A 县级人民政府

B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C 有关单位

D 应急管理机关

14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除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外,还包括: C A 事件经过 B 救援措施 C 预警级别 D 公共信息

150.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A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 B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C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

D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151.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设置原则是: D A 公开透明、真实准确 B 分类负责、属地为主 C 统一协调、高效运作 D 分级设置、互联互动

152.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包括: D A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 B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 C 事故灾难信息系统

D 综合信息系统和专门信息系统

153.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A A 信息的收集 B 信息的存储 C 信息的分析 D 信息的传输

154.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指: B A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应急主管机关传输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B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上级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C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他国家机关或相关单位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D 信息报告员向应急主观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3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刑侦技术人员如何增强专业能力培养,全文在具体论述中主要从刑侦技术人员的研究现状以及增强刑侦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刑侦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培养;研究分析

刑事犯罪案件的侦破与刑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着直接关系。近年来,我国采取了相关措施,降低了刑事案件的发生率,但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却是不断提升,增加了案件的侦查难度,而有效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极大的促进刑事案件的侦破,本文主要就刑侦技术人员如何增强专业能力培养分析如下:

一、刑侦技术人员现状分析

1.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水平方面参差不齐

刑侦技术人员中一部分是早期从事刑侦技术的工作人員,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警校毕业的学生,这样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早期的刑侦技术人员经验丰富,但是没有最新刑侦技术的理论支持,刚毕业的刑侦技术人员虽然理论较为充实,但是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刑侦技术人员缺少“信息导侦”的意识,在侦办案件过程中对于社会资源的使用能力有限,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水平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实际工作效率较低[1]。

2.刑侦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高科技犯罪已经成为了刑事案件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当前我国刑侦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刑侦技术手段、方法以及相关设备还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刑事犯罪现场勘验系统建设尚不完善,造成了在刑事案件侦办中能够获取的现代化信息十分有限,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刑侦技术人员的办案水平,使得在犯罪现场不能获得相对完善的信息。

3.部分刑侦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刑侦技术人员在案件侦破过程中需要四处奔波,搜集相关的案件资料,在案件侦破中经常需要加班,不能保证规律的饮食和休息,部分刑侦人员的家属还会受到犯罪分子的恐吓和威胁,这些都使得部分刑侦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全力以赴,对于刑侦工作抱着马马虎虎的态度,严重影响到案件的侦破进度。因而部分刑侦技术人员的综合所致有待提高[2]。

4.多部门配合协调能力有限

刑侦技术人员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除了依靠刑侦技术部门外,网安、现场目击者、当地派出所以及治安管理部门等均属于案件侦破过程中信息的来源,但是在实际的刑侦中,刑侦技术人员与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能力有限,影响到刑事案件侦破中重要信息的搜集,除此之外,可能因为多个部门配合协调不到位造成犯罪分子的逃脱。

二、增强刑侦技术人员能力培养的合理建议

刑侦技术人员在刑事案件侦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刑事案件的侦破速度,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只有不断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刑侦队伍的建设,具体的给出如下建议:

1.重视刑侦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刑侦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刑侦技术水平以及开展刑侦技术工作的基础,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首要解决的就是刑侦技术人员的思想问题,刑侦技术人员在案件侦破中经常会面临各种血腥的场面,而且会看到更多的生离死别、人情冷暖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刑侦技术人员的心理造成影响,而心理方面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所以在强化刑侦技术人员思想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应时刻的进行思想教育,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践行“两学一做”,重视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政治学习,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刑侦技术人员的思想。在具体的思想教育中,应体现出不同思想教育的内涵,重点应从与刑侦技术人员日常工作相关的方面开展,确保每一位刑侦技术人员都有良好的思想,能够根据形式案件自行调整心态,保持足够的动力去完成案件侦破。在具备良好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刑侦技术人员的个体差异不断地强化综合素质[3]。

2.针对性的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

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对此应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在业务能力培养方面,既要重视普遍性,同时还应重视差异性,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业务能力的提升。比如:对于非警校毕业的早期刑侦技术人员需要就当前刑侦技术的发展以及运用等理论知识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普及。对于警校毕业,但是刑侦技术运用经验不足的,可由早期刑侦技术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工作经验较少刑侦技术人员的实战经验,在可能的情况下,由早期刑侦技术人员与刚毕业的刑侦技术人员成立互帮学习小组,取长补短,缩小不同刑侦技术人员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差异,保证整个刑侦技术人员团队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业务能力提升方面,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重视刑侦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刑侦技术部门可举办刑事案件模拟赛,然后由不同小组刑侦技术人员进行侦破,根据侦破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既能使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同时还能丰富刑侦技术人员的生活,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3.重视刑侦技术应用中的细节性

刑侦技术人员在案件侦破中大多数的信息均来源于案发现场,而且多为细节性的问题,因而刑侦技术人员在侦查中的细节管理非常重要,在现场勘察中,不同的刑侦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分工,任何一个案发现场都应该仔细的观察,尤其是一些纤维微量物证或者是血液等生物物证的提取,严格落实“一长双责责任制”,通过刑侦技术应用中的细节性管理,增加信息的来源。

三、结束语

刑侦工作在案件侦破中具有重要作用,刑侦技术人员作为刑侦工作的关键,需要不断地强化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提升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利军,梁美丽.探讨如何加强刑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3(21).

[2]林少强.刑侦专业化建设实践与探讨[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02).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4

近年来,随着公立综合性医院规模的发展,作为医院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了流失现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造成国有资产和医疗技术流失,对公立综合性医院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医院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笔者所在的某公立综合性医院,2015年6月共有在职职工2244人,其中占编人员969人、集体人员3人、自聘人员1272人。2010—2014年辞职调出人员共116人,按从事专业分类:医生30人,护士76人,药剂人员3人、医技人员7人。按职称分类:正高1人、副高3人、中级12人、初级100人。

二、卫生技术专业人员流失对公立综合性医院影响

1. 国有资产流失。

公立医院是由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医院,在投资上得到政府财政扶持,在价格上继续实行必要的价格管制,在资产处置上不得自行处置和转移。

某公立综合性医院2010—2014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失情况

将一名本科学历的医生培养成能独当一面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骨干至少需要15年,在这15年里医院要负责其入院岗前教育、规范化培训、进修学习、对外学术交流、薪资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也就是说一名中青年骨干医生的离职,医院培养人才所投入的资金成本和其隐形效益无法收回;同时,新招聘医务人员所需的招聘、培训费用等成本将造成国有资产的再次流失。而这些流失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很大程度上是集中到民营医院和高薪“跳槽”出去的离职人员手上。

2. 造成医疗技术流失。

医院的专业技术人才掌握了自己所从事领域内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医疗技术,这些知识和技术是医院最宝贵的资源,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学科实力、声誉等,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才的流失必将导致医院关键技术的流失。不遏制住人才流失的现象,会切实影响到医院在本地区的综合实力的提升。

3.对医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一方面人员的离职可能给员工传递错误的信息,会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情绪。一个人离职,引发部分人离职,造成医疗岗位的空缺,从而引起管理上的无序和混乱,也容易造成医院医疗队伍不稳定,破坏人才梯队结构,导致学科技术实力下降。另一方面因部分专家的离去,使慕名而来的就医患者流失,这些患者和民营医疗机构在社会上对医院的负面宣传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公立综合性医院人员流失的原因

1. 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

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以及医疗市场增容过快等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尽管医院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学术交流和引进新技术等人才培养工作,但是医院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存压力下,对人才培养有些力不从心。人才培养的经费难以保证充足。而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得不保持足额、持续的投入。仅凭医院的努力仍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有我们与周边城市比较工资待遇相差甚远,这也造成了部分人才外流的现象。

2. 医院人员招聘受到编制等因素影响,以招聘人事代理人员为主,人事代理人员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近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各地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省内一些大医院包括县级医院对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采取入编聘用方式,对毕业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我院为把有限的编制用于吸引并留住更多高学历优秀人才,对本科及以下学历毕业生仍然采取公开考试聘用,编制外合同制管理方式。人事代理人员受编制、社会保障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普遍具有一定的职业危机感与恐慌感。

3. 民营医疗机构高薪挖掘公立医院医疗骨干的现象愈发明显。

近年来随着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高薪挖掘公立医院医疗骨干的现象愈发明显,造成医院医疗队伍不稳定,破坏人才梯队结构,导致学科技术实力下降。

以上种种情况,造成公立综合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呈逐年增加情况,不利于综合性医院的发展。

四、控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对策

1. 政府加大投入并出台政策促进本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1)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政府应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应加大对医院的支持力度,给医疗人员提供尽可能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将卫生人才的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卫生人才引进、培训及激励长效机制。参照其他地市的做法,对市优秀人才、高级专家、学科带头人等每月有一定的补贴,对在省市有影响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有扶持政策。

(2)政府可参照其他地市做法,出台政策鼓励民营医院到本市区域外引进高级卫生技术人才,作为本市医疗资源的补充,缓解本区域内医疗人力资源紧缺的局面,确保本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 公立综合性医院应以发展的眼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不同目标的培养。强化年青医师基本功训练,强调“三基”、“三严”训练,对低年资的医师重点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学会综合分析病例,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中级职称人员,根据医院专业发展需要和梯队建设的要求,选派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医院进修学习,定向培养,使其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对副高以上职称人员采取二次进修和短期培训,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其成为知识全面、技术熟练、专长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同时,鼓励支持青年骨干参加在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深造,选派优秀医护人员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学习培训。同时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结构的层次,为医院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医院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医院品牌的关键。为紧跟医学科学前沿,不断创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医院近年来经常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院讲学、指导手术、开展新技术。并定期选派高中级医护人员赴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大医院进修学习深造,参加短期培训,从而促进他们对专业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3)树立超前意识,建设人才梯队。医院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以超前的意识和责任意识,将人才的培养规划与医院的建设发展规划同步考虑,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制定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重视学科梯队建设。

(4)建立激励机制,打造医院品牌。为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医院建立激励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面向全院职工公开竞聘中层干部职位,提高了医院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改革薪酬制度,使收入向高技能、高风险的岗位倾斜,向成绩优、贡献大的人员倾斜。

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在科研工作中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医院设立“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基金,对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各种奖励。

重视学科建设,发展重点学科,培植特色专科,建立优势学科群体,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入选的方式,确定重点学科,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促使重点学科在专业技术上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

3. 加强人事代理人员队伍管理,保证人事代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1)管理中切实做到有章可循。首先,必须建立起适应公立综合性医院特点的人事代理工作制度,确保人事代理管理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医院制定了《人事代理人员招聘与管理暂行规定》,从招聘条件、招聘程序、薪酬待遇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其次,重视聘后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核与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工作。第三,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注意一视同仁,特别是在职称评审、培训教育等方面与编制内人员享有同等机会,大大提高了人事代理人员的积极性。

(2)提高福利待遇,解决后顾之忧。代理人员的基本工资从最初的只有编制内人员的70%,逐步提高到按编制内人员标准发放,同时按编制内人员标准发放绩效工资,实现人事代理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同工同酬。为代理人员缴纳法定的“五险一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大增强了人事代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感。

(3)达到一定条件的人事代理人员按比例转为编内人员。对工作满5年以上,取得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或中级资格证书的人事代理人员,逐年按一定比例由市公务员局统一考试择优转为编内。通过这种进人方式加强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对人事代理人员的吸引力,同时可以大大增强年轻医务人员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促进人才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总之,要围绕公立综合性医院整体运行与发展,紧紧围绕人才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以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为重点,合理规划和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过制定各种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体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保证公立综合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摘要: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是医学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的单位。近年来,随着公立综合性医院规模的发展,作为医院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了流失现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造成医院国有资产和医疗技术流失,对公立综合性医院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医院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文章结合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分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影响,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继平.医院人员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7):143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工作,给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晋升、工资晋级和奖惩、辞退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评价的范围、对象是在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单位中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在见习期、试用期内从事相应专业技术工作,未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其它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对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准确、公正、公开、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则。

第二章 考核评价制度和方法

第四条 医院制定和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细则,并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将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条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要强化定量考核,逐步扩大定量考核的内容。对确实难以量化的考核内容及因素,采用定性考核的办法。凡能量化的考核内容及因素,均应采用量化考核的方法。对每一考核内容或因素的量化,应充分考虑各类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赋分权重要大致平衡。

第六条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考核评价分为平时考核评价、年度考核评价和轮转期考核评价及见习期满考核评价、试用期满考核评价。

1、平时服务能力考核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工作情况的经常性记录,由科主任负责,依据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考核细则,进行考核,结果记录在考核记录上,并与绩效工资挂钩,职能部门监督检查。

2、年度考核评价一般在每年年末或翌年年初结合单位工作总结进行。由科主任根据年度工作情况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表上打分评议并存档。

3、轮转期考核是毕业一年内的大中专毕业生轮转出科前进行考核评价。

4、见习期满考核和试用期满考核评价,分别在见习期满和试用期满时进行。

第三章 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

第七条 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考核评价,主要以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业务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创新与发展能力、医疗安全与服务能力、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继续教育情况等为主要内容,对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学识水平、业绩贡献等进行全面考核。

1、基本业务技术能力。主要包括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院内轮转培训、进修培训、病历、报告书写质量等情况。

2、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和技术操作规范与常规执行情况。

3、专业创新与发展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和学术水平提高的情况;接受继续教育情况;开拓创新能力、专业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情况(国家级、省部级、厅级)等。

4、医疗安全与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医疗法律法规履行情况、诊疗技术规范与常规执行情况、工作态度、医患沟通交流情况、服务投诉、医疗差错与事故以及其他医疗纠纷等

5、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主要包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项目、数量、质量、效率、技术难度及风险度、劳动纪律、出勤情况等。

第四章 考核评价程序

第八条平时考核由所在科室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记录在考核记录上。

第九条 年度考核评价按下列程序进行:

1、临床专业技能考试: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主持,考核小组的人员参与,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

2、轮转考核评价:在科室轮转中由该科科主任按照轮转科室培训的实施细则要求,对住院医师在本科室轮转期间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临床实践时间、专业技能(病历质量、带教质量、临床能力、门急诊诊治病种、诊断性操作、手术名称和次数),轮转收获体会等。并在轮转表上打分评议,结果报人力资源部存档。

3、出科考核评价:新聘大中专毕业生一年内实行轮转制度,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轮转的科室应组织住院医师出科考试,围绕轮转科室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出相关考题,让住院医师在轮转结束后有一个小结,考试成绩应有记录。

4、年度考核评价:由科室负责人按照医院的相关考核办法,在年度考核表中打分评价。

5、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每年须达到25分以上。

6、材料归档。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结果及在考核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材料,由人力资源部按档案归档要求将其整理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第十条 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行政领导,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组织考核。

第五章 考核等次的确定

第十一条 卫生技术人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第十二条 年度考核应以平时考核为基础,考核等次按下述原则确定。

1、出色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或岗位职责,在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学识水平、业绩贡献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工作质量高,效果好,成绩显著,可在规定的比例内确定为“优秀”。

2、按时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履行本岗位职责,在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学识水平、业绩贡献等方面均表现好,工作无差错,可确定为“称职”。

3、基本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但表现一般,群众反映不大,或非因个人原因及其他主观因素,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工作中未出现失误者,可确定为“基本称职”。

4、业务技术水平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或工作不努力,政治思想表现差,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或工作中出现较大失误,造成较大损失,可确定为“不称职”。第六章 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十三条 卫生技术人员考核为称职以上(含称职,下同)等次的:任期届满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可以续聘。任现职的年限达到申报高一级职务的要求,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可申报高一级职务。

第十四条 卫生技术人员考核为不称职的: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下一年度内不能申报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低聘或解聘。合同期满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不再续聘。

第十五条 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含研究生)见习期满考核合格的,正式聘任;考核不合格的,不予聘任。

第十六条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可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不合格的,不予聘任。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6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指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而对具体的社会群体所进行的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显示了它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预示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得越来越激烈。发达国家为了抢占国际市场和保持经济的领先优势,普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把继续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国的继续教育目前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继续教育,把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

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努力办好我国的继续教育,使各行业劳动者不断地更新知识,实现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劳动力再生产”,已成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实力,开拓创新的当务之急。

首先,办好继续教育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然要求。据联合国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现今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发展中国家虽然自然资源和人口占世界的大多数,但世界上有90%以上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和科技活动都集中在发达国家。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继续教育明显滞后,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严酷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把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人才资源,而人才来自教育”。新经济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依靠接受一次高等教育就满足终生的就业需求,人们除了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外已别无选择。继续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现代科技人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还比较落后,各行业的科技开发与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我国的继续教育,才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其次,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刻不容缓。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并加速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广泛传播。因此,各行业将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竞争已经走向国际市场。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落实经济全球化的对策。首先,要全面落实科教兴国的人才战略。其次,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没有创新,企业就无法生存,更不可能进入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决于教育。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仅要立足于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而且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精通现代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经济全球化,关键在人才。全球化经济的主体是掌握了一定现代科技知识的人。因此,人的发展必须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把继续教育当成自己不可或缺的需要。然而,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还面临众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探讨将有利于对策的研究和提出。

二、当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继续教育,始于1979年派代表出席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而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最早从美国开始,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是,我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继续教育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继续教育已经进入依法推进的阶段,全国各省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继续教育立法,成果显著。然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行业组织的差异等等使得各地继续教育发展格局不尽相同。适应新形势亟需出台一部新的全国性继续教育法规,统筹全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制定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是稳步推进,依法全面展开,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继续教育格局的必然需要。

(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功利性的层面,被动参加培训

目前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培训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或为了评定职称,或为升职提薪,或为了竟聘上岗。他们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兴师动众,轰轰烈烈,很大程度是在应付有关方面下达的培训任务或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功利目的。

(三)部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培训质量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由公费列支,绝大多数地区都由参训人员自己承担。这一做法挫伤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有些继续教育培训部门,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收费标准过高,超出了参训学员的承受力。开展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造就创新型人才,以达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科技进步的目的。只关注收费而不抓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无疑是把继续教育引向了歧路。

(四)培训部门的师资很大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的要求

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迈入现代科学知识殿堂的导航者,既要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并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精通继续教育的规律。这样,继续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我国当前知识更新步伐加快,部分教师知识陈旧,已不能很好的满足需要。

(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尚有待提高

可以说,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拥有一定知识功底,尤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更具备一定的科研

能力,总体素质相对较高,这就对继续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应紧密结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实际,科学安排培训科目,因材施教。当前我国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增加灵活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安排课程的传统模式,多开展研讨、实地考察等,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办好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继续教育任重道远,必须花大气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市场化继续教育环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由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地方党校、行政学院或行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工作。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性质,不利于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继续教育质量。因此,政府部门应做好宏观管理工作,为地方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通过竞争,挑选有实力的部门或科研单位(院所)担负继续教育的任务。建立科学评价标准,营造公平公正环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继续教育面临的竞争同时也是教师素质的竞争。必须突破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办学,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客座教师人才库,实行全社会人才资源共享;加大教师培训的投资力度,积极选送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修深造,及时更新知识,紧跟学术前沿;要探索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克服地域限制,及时传播交流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来自不同岗位、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类别各异,且级别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培训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学科和课程结构,因材施教。探索实施菜单式课程选择模式,结合网络课堂,充分提高课程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化跟踪考核,达到满足知识更新目的,保证培训效果。

(四)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首先,必须改革当前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潜能,大胆探索和尝试适合成人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答疑式、现场教学等,确保培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为继续教育服务,以使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学更加灵活、高效;再次,发展远程教育,建立多功能的现代远程继续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开放式办学的知识资源共享,缩小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7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分成省级、市级和县 (区) 级三级, 共抽到全省9个地区的32家医院, 其中省级医院6家, 市级医院15家, 县 (区) 级医院11家。2006年8月调查了这些医院的信息科、病案科和图书室的工作人员。

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 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350份, 有效问卷334份, 有效率95.4%。采用EpiDate 3.0建立数据库, 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34名被调查者中, 信息科136名, 占40.7%;病案科125名, 占37.4%;图书室73人, 占21.9%。

2.2 性别构成

334名被调查者中, 男性136名, 女性198名, 男女比例为1∶1.46。从工作部门来分析, 信息科工作人员男女性别比为2.68∶1, 病案科工作人员男女性别比为1∶5.58, 图书室工作人员男女性别比为1∶3.06, 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489, P<0.01) , 信息科的工作人员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病案科 (χ2=87.222, P<0.01) 和图书室 (χ2=44.667, P<0.01) 。见表1。

2.3 年龄构成

浙江省卫生信息专业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4.8岁, 从工作部门来分析, 信息科以30岁以下为主 (64.0%) , 病案科以30~40岁为主 (43.2%) , 图书室以40~50岁为主 (35.6%) , 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395, P<0.01) , 见表2。其中信息科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最小, 图书室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最大。

2.4 学历构成

信息科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以本科为主 (63.2%) , 病案科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以中专为主 (36.0%) , 图书室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以大专为主 (34.2%) , 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650, P<0.01) 。目前信息科工作人员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 (67.6%) , 病案科和图书室的工作人员的学历以大专为主 (分别占49.6%和43.8%) , 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目前学历分布也不同 (χ2=67.468, P<0.01) , 但总体上信息部门工作人员的目前学历比初始学历有所提高。见表3。

2.5 专业构成

信息科工作人员的初始专业以计算机为主 (74.3%) , 病案科和图书室工作人员的初始专业以护理为主 (分别占30.4%和34.2%) , 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初始专业构成不同 (χ2=197.829, P<0.01) 。目前信息科工作人员的专业仍以计算机为主 (77.2%) , 病案科工作人员的专业以卫生管理为主 (32.8%) , 图书室工作人员的专业以文献检索为主 (21.9%) , 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目前专业构成也不同 (χ2=234.682, P<0.01) 。见表4。

(注:医学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卫技专业包括检验、放射、药学专业)

2.6 职称构成

各级医院的信息工作人员均以中级职称为主, 职称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59, P>0.01) ;但不同工作部门的人员职称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31.337, P<0.01) , 信息科以初级职称为主, 病案科和图书室以中级职称为主, 病案科工作人员的职称高于信息科 (χ2=23.086, P<0.01) , 图书室工作人员的职称也高于信息科 (χ2=16.656, P<0.01) 。见表5。

3 讨论

3.1 年龄和性别结构问题

不同级别医院的信息部门工作人员均以40岁以下为主, 信息科的工作人员总体上比病案科和图书室年轻。不同级别医院的信息工作人员性别构成比基本相同, 但不同岗位性别比差异明显, 信息科以男性工作人员为主, 而病案科与图书室以女性工作人员为主。这说明信息科作为医院的信息枢纽, 对整个医院的信息

系统的不间断运行负有至关重要的责任, 故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高, 其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接受过信息专业的系统学习、掌握较新的信息技术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中又以男性为主。而病案科与图书室的工作除了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外, 还要求工作人员耐心、细致, 女性比较适合。

3.2 学历和专业分布问题

信息科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以本科为主, 病案科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以中专为主, 图书室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以大专为主。经过工作期间的继续教育, 学历层次有了一定的提高, 目前信息科工作人员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 病案科和图书室工作人员的学历则以大专为主, 且本科比例有较大提升。

从专业分布来看, 信息科的工作人员初始专业和现在专业均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而病案科工作人员的初始专业以护理为主, 目前专业以卫生管理为主;图书室工作人员的初始专业也以护理为主, 但目前专业以文献检索为主。这说明医院的信息部门工作人员都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信息科由于对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要求最高, 所以工作人员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专业领域, 而病案科和图书室的工作人员的初始学历大都以护理为主, 这可能是医院方面初期对这些岗位不够重视, 把它看作是安排其他部门分流人员的部门。不过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岗后也纷纷参加在职学习, 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了相关专业, 并且学历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 这需要医院的领导解放思路, 提高对信息化时代医院病案科和图书室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引进专业人才, 使得病案科的工作能与ICD—10等国际标准接轨, 图书室能真正满足医疗机构卫技人员业务学习与提高的需求。只有这些科室的业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医院才能更好的提供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为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水平。

3.3 职称问题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2009 年2—4 月,以上海市所有1 478 所全日制公办及民办的中小学校保健( 卫生) 机构为调查对象,进行全覆盖的现况调查。其中小学611 所,初中340 所,高中129 所,完中106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9 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0 所,职业学校27 所,特殊学校29 所,工读学校10 和民工子弟小学57 所。本文分析除特殊学校、工读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外的1 382所中小学校1 740 名卫生保健人员信息。

自2010 年起,上海市试点实施医生进校园的深层次医教结合工作[4 - 5]。2012 年12 月,课题组在进行“医教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模式优化”项目外部评估时,对上海市杨浦区和闵行区全部212 名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 其中杨浦区91 名、闵行区121 名) 进行学校卫生工作能力自评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08 份。

1. 2方法学校卫生保健机构调查问卷主要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6]《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7]《上海市内部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标准》[8],根据最好条件原则设计。以专家会议的形式对调查表进行论证和修改,形成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机构配置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学校办学基本情况和校内卫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备器械配备、常用药品配备等情况。通过学校自填、区县汇总、电话核查等方式开展调查。在市教委和各区县教育局、红十字会组织协调下下发调查表,由各学校相关负责人填报。为杜绝数据的错填、漏填现象,要求各区县教育局卫生专干核对汇总调查表中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卫生机构资质和卫生保健人员等基本信息。

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工作能力调查,分别利用上海市杨浦区和闵行区的全体小学和中学( 包括所有初中、高中、完中、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职业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集中学习培训之际,采用匿名问卷,了解其本岗位工作年限、学历、专业背景、专兼职、是否在编等基本情况,并请其对自己在日常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中的18 项工作技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12 项技能是否感到充足进行评价。影响因素分析中,以中位数为界,分别把达到至少13 项或7 项充足的,定义为日常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工作能力水平较高者或健康教育能力水平较高者。

1. 3 统计分析使用Epi Data 3. 1 进行数据录入和逻辑检错,使用SPSS 21. 0 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果

2. 1 上海市各类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由表1 可见,中小学校学生和卫生保健人员600∶ 1 的人员配备比例总体达标率较低。除了十二年一贯学校,各类学校的卫生保健人员人均服务学生数的中位数都在600 人以上,人均600 人以下占46. 4% ,400 ~800 的占48. 7% ,大于1 000 的占16. 1% 。

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在编比例高( 92. 3% ) ,且以教师编制为主( 占69. 8% ) ; 普通中学尤其是高中则以职员编制为主( 占74. 7% ) ; 十二年制学校保健人员在编率较低,为64. 7% ,且以职员编制为主( 72. 7% ) 。见表2。专职从事卫生保健工作的人数比例小学较低,中学较高。不在编人员多数为退休后聘用,以专职居多,多数持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且以中、初级技术职务人员居多。

在编卫生保健人员的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2. 5% ; 其次为本科及以上,占30. 4% 。总体上,医疗/卫生专业背景的卫生保健人员占50. 1% ,其中在高中、完中、十二年制学校的比例相对较高,均达70%以上,在小学、九年制学校比例相对较低。

总体来看,获得卫生资格证书的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占43. 3% ,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占53. 0% 。其中中学获得卫生资格证的人员居多,小学、九年制学校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人员居多。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中获得教师和医( 卫) 师双师资格证书的占10. 0% ,其中以小学、初中比例较高; 无卫生技术资格和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占13. 8% ,也以小学、初中学校居多。见表2。

2. 2 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自感工作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针对日常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中的18 项工作技能,表3 显示,自感比较充足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有关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包括晨检和巡查、因病缺课缺勤网络直报和传染病报告、传染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消毒隔离、预防接种卡查验,小学均在75% 以上,中学在60% ~ 70% ; 其次为学校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饮水卫生监督和管理、常见伤病院前处置; 其他方面都相对更低,尤其是对校园中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管理、对不健康行为学生或随班就读残障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中小学均在60% 以下。

针对12 项健康教育技能,表4 所示,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自感比较充足的卫生保健人员比例均不到60% ,尤其是生长发育和青春期卫生、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预防艾滋病和性病、心理调节技巧方面,小学卫生保健人员的自感比较充足率低于中学。

进一步以“日常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工作能力水平较高”“健康教育能力水平较高”为应变量,以卫生保健人员所工作的学段、在编情况、学历和专业背景、专兼职情况为自变量,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卫生保健人员自感工作能力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日常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工作能力水平、健康教育能力水平均仅与专兼职情况有统计学关联。与专职卫生保健人员相比,同时兼主课的卫生保健人员自感工作能力水平、健康教育能力水平均较高,调整OR值( OR值95% CI) 分别为3. 36( 1. 30 ~ 8. 69) 和3. 25( 1. 27 ~ 8. 29) 。见表5。

3 讨论

一支高素质、较稳定的人员队伍是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负荷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本研究以人均服务学生数、学生和卫生保健人员配比率来分析人员的工作负荷,以专业背景和资格证书持有率为指标分析人员的素质,以自评的18 项日常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工作技能、12 项健康教育内容来分析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提示,首先,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的配备数量和质量亟待加强。本研究发现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与其他研究类似[9 - 14]。同比上海部分区域后来的几次调查,2009 年之后的情况没有大的改变,如2011 年上海浦东新区中小学共有卫生保健人员336 人,专职仅为221 人,占62. 79% ,仅有43. 79% 的小学配备专职人员[13]。2013 年上海普陀区中小学共有卫生保健人员91 人,其中专职仅占35. 2% ,中级以下职称( 职务) 占87. 9% ,卫生保健人员按600∶ 1 配比率仅为45%[14]。

其次,亟待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培养。本研究发现,在面临日常工作中具体的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问题、具体的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时,自感工作能力比较充足的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比例仍然不高,尤其是对校园中不健康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学生不健康行为或随班就读残障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及有关生长发育和青春期卫生、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预防艾滋病和性病、心理调节这些内容的健康教育。自感能力比较充足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有关传染病防控、学校食堂和饮用水卫生管理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近年来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对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重视[15 - 16],以及“医教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模式优化”项目试点过程中把学校传染病防控作为重点推进内容的结果[17 - 18]。最后,需要设计专业化的培养教学方案,培养同时具备医学/卫生专业知识和教育学专业能力的保健人员。本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现有的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中,其工作能力水平与是否在编、学历和专业背景没有关联,反而是那些同时兼主课的卫生保健人员自感工作能力水平较高。

注: * P < 0. 05,(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那些既有一定医学/卫生专业知识又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人员,可通过兼职教学工作,寻求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报酬,当然,兼职工作必定削弱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也警示为使学校卫生人员队伍得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从政策上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增加福利待遇,才能使那些有能力的人员安心从事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教育学学科长期缺乏学校卫生保健方向的专业培养体系,传统医学教育中也缺乏针对儿童青少年人群公共卫生方面的教学内容,以至于目前在岗人员普遍缺乏学校卫生保健的系统性知识和能力。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河南省4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7个专业已取得中专文凭的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759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759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 经一致性对比纠错后, 将数据转化为SAS数据集, 用SAS 9.13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或R×C表确切概率法,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

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741名 (97.63%) , 不需要和说不清楚的18名 (2.37%) , 表明大部分具有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有必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2.2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最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 (见表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最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69.28, P<0.01) 。

2.3 对继续医学教学单位的需求

(1) 不同专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单位的需求见表2。

(2) 不同年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单位的需求见表3。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中专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卫生部制定的第一个全国乡村医生教育10年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具有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已成为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体。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引导其向更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迈进, 以满足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调查显示:97.63%的乡村医生认为需要接受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 2.37%的认为不需要和说不清楚是否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这与景富春等[2]报道基本一致。

3.2 短期培训应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本次调查显示, 短期培训是多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愿意接受的形式,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94%, 且各专业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社区医学、护理和口腔医学专业学员首选短期培训, 而预防医学、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和药剂专业学员首选函授。这主要是因为乡村医生经济收入不高, 担心培训影响收入, 另外, 基层辅助科室人员匮乏, 工作离不开也使他们不愿意, 也不可能利用较长时间和花费较多的钱脱产到城市医院或医学院校学习[3]。

3.3 高等医学院校是继续医学教育首选的培训单位

本次调查72.07%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愿意到医学院校进行培训, 依次为高等医学院校、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中等卫生学校, 由表2、3可见, 这与孟群等人的报道一致[4]。省医院和市、县级医院多因交通不便、费用高等因素, 造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机会少。因此目前中专卫校可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办学, 以培养大专及以上水平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总之, 继续医学教育应根据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和年龄, 采取多种方法面向已取得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 也可引入学分制管理, 促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这是一条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为了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 对河南省4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招收的7个专业共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有97.63%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关键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庆普.乡医教育先进表彰[N].健康报, 2002-01-03.

[2]景富春, 高勇虎.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23~25.

[3]特约评论员.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3, 10 (1) :2~4.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10

1 资料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苏南的金坛市、苏中的姜堰市和苏北的赣榆县3个县(市),对样本县(市)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在过去5年内所接受过的业务培训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接受过培训、在何处培训、效果如何、参加培训的困难和障碍、对未来培训的期望和建议等。

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在县(市)卫生局有关科室的组织下,由调查对象填写调查表,经卫生局负责调查的科室负责人审核无误后,由南京医科大学课题组负责数据录入和分析。

3县(市)共收回1 550份有效问卷,金坛、姜堰、赣榆分别为367份、550份、633份。

2 结果分析

2.1 接受培训类型

所有接受调查的1 550名乡镇卫技人员中,有70%的人在近5年内接受过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以苏北的赣榆县培训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8%,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该县卫生局加强了技术的组织与实施,苏南的金坛市和苏中的姜堰市培训比例差不多,分别为63.8%和65.1%。

业务培训的类型主要包括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和学历教育等(见表1)。分析所接受的业务培训类型可以发现,以接受过在岗培训的比例最高,平均占到所有接受过培训的68%,有27.6%的人接受过脱产培训,接受过学历教育者的比例只有近21%。3个样本县的情况基本类似。这可能因为在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培训中,长时间脱产培训因受到人手不够、经费紧张等多种因素,在岗培训是最容易实施的方式。

2.2 各类教学机构提供培训情况

表2为过去5年内卫生技术人员所接受的各类教学机构培训的情况。共有913人接受过院校培训,占所有接受过培训人数的84%,可见,虽然学历教育不是主要培训方式,但医学院校因其良好的师资力量,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培训提供者。

分析不同类别教育机构的培训情况则发现,在社会办学机构接受培训的比例最低,仅为3.5%,其次是省级卫校,平均为9.3%,其他则向两端集中,即高层次以本科院校较高,占到近1/4,基层则以县级卫校较高,接近本科院校的比例,即按本科院校、专科学校、省级卫校、地级卫校、县级卫校的顺序,接受培训人数比例的变化呈以省级卫校为中心,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提示卫生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时可能主要考虑的因素,要么是培训质量,要么则是方便,省级卫校对3个样本县(市)均不方便,而师资也远不如同在省城的本、专科院校,故到这里接受培训的人数相对较少。

2.3 接受医院进修情况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一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上课,另一种则是进修。表3反映了3个样本县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曾接受过的进修情况。表中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 550位卫生技术人员中,曾有40.8%的人在三级医院接受过专业培训,有44.5%的人在二级医院接受过培训,其他形式包括在本单位的岗位培训所占比例均较小。而不同职称人员的接受培训地点也呈明显的差别,即职称越高,接受培训的地点也越高,这与接受培训单位的选择和受训者个人培训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本问题是多选,即同一人可能接受可多个机构的培训,故合计人数超过表中的培训人数。请不要修改表中数据。

进一步分析各地区培训地点的差别发现,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卫技人员在三级医院培训的比例则分别为45.5%、39.9%和38.8%,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这可能表明卫生技术人员在选择进修培训机构时,除考虑到知识更新提高的需要,可能也会受到经济的制约,在高层次医院进修的培训费、生活费等均会高于低层次机构。

2.4 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调查对象对所参加过的专业进修培训的评价表明(表4),所有参加者对培训效果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培训效果较高或很好者平均达到了82%,苏南达到了86%,可能与苏南到高层次教学和医疗机培训进修的比例较高有一定的关系,而认为较差的比例则只是极少数人。这表明提供培训的机构都是比较负责任的,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2.5 影响接受培训的因素

为进一步有效开展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样本地区不同学历人员的培训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可见,无论哪个地区,也无论哪种学历人员,困扰培训的主要因素是主要是工作、家庭和经费问题。有30%左右的人因为工作离不开而不能接受培训,有9%~13%的人是因为家庭,经费问题更是影响经济不发达地区卫技人员接受培训的主要障碍,苏中有37.6%、苏北有27.2%的人因为经费解决不了而不能接受培训,苏南稍好一些,但也有15.3%是因为经费而不能接受培训。分析不同学历人员影响培训的因素则发现,不同学历人员因为对培训的期望不同,总体上趋势基本相似,不同学历略有差别。如在苏南,有本科学历者有42.9%是因为对培训效果不满意;而无专业学历人员则普遍很少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3 讨论与建议

3.1 在岗和短期离岗培训是农村卫技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形式

分析所接受的专业培训种类可以发现,以接受过在岗培训为主,平均占到所有接受过培训的68%,有27.6%的人接受过脱产培训,接受过学历教育者的比例只有近21%。苏南、苏中、苏北的情况基本类似。通过对影响培训因素的分析也发现,由于期望接受培训的在职卫技人员多半是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也是中间力量,工作和家庭总是困扰培训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提高培训可及性出发,在岗培训和短期离岗培训,是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具有更大可行性的培训形式[1]。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卫技人员准入机制的建立,要求单位和个人采取有效措施,定期接受培训[2]。

3.2 合理安排教学与培训单位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在既往接受过培训的机构分布中,教学单位以高等医学院校和本地的卫校较受欢迎,进修单位则以二、三级医院为主,高等医学院校、高等级医院的技术力量相对较好,可以较好地保证培训效果,

而市、县卫校虽老师的理论稍差,但其也是教学单位,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距离近,方便学习。因此,对于农村卫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应充分考虑工作需要与可及性,合理安排提供培训的单位。如通过有计划地安排,采取理论培训和临床进修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的效果。为了保证培训对象能更好地接受培训,可以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请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在当地提供理论培训,再通过卫生支农政策,有计划地安排二、三级医院的相关学科专家到基层提供技术支持和在岗培训[3]。

3.3 培训经费的解决是提高开展农村卫生人力培训的重要制约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在影响农村卫技人员接受业务培训的因素中,经费是重要因素之一,相当一部分人因经费问题不能接受培训,尤其经济落后地区,在苏中姜堰市,有37.6%的人培训受经费影响,苏北的赣榆县,尽管当地卫生局非常重视培训,省政府也有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培训,但仍有27%的人因经费问题影响了接受培训。国家也有政策要求医疗卫生单位保证人员培训经费,但在政府投入不足、业务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让单位优先保证培训经费确实是很难的。因此,建议地方政府一方面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单列出一块培训经费[4],用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同时要求基层卫生单位强制性地从业务收入中列支合适比例的培训经费,为本单位的人员培训提供经费支持。

3.4 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实现农村卫生队伍的持续提高

加强基层卫生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是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重要保证,也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专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当然是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广泛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仅有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卫技人员自我学习,将学习与日常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学以致用,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县(市)卫生局的乡镇卫生院的领导,应采取措施,为职工的自我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如订阅相关专业期刊、及时提供各种专题讲座等培训信息,并对学习效果显著者给予奖励等,从而为农村卫技人员业务素质持续提高,建立政策和机制上保证。

参考文献

[1]洪雁.毕业后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60-61.

[2]李云鹏.澳大利亚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国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启示[J].卫生政策,2004,(4):38-39.

[3]唐小岚.加强制度管理推动广西继续医学教育深入开展化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31):8-11.

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篇11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的人员。

本规定所称继续教育,是指针对专业技术岗位需要开展的,使专业技术人员能经常获得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提高和完善的教育。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继续教育应当坚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继续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扶持重点行业、重要领域、贫困地区以及下岗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继续教育工作,负责继续教育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其对教育事业统筹管理的职责协同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各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在继续教育规划的指导下;负责本行业继续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专业技术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专业技术人员依照本规定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学费由所在单位承担,并享受与在岗时同等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待遇。

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人事行政部门捉出申诉。有关单位或者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书面答复申诉人。

第八条专业技术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

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有关继续教育的规定,根据所在单位的计划安排,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法律、法规有关继续教育的规定,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和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

(三)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期间享受与在岗时同等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待遇,并支付学费;

(四)按规定登记和考核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统计上报有关的资料。

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履行前款规定职责,应当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增加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自主确定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就单位为个人提供进修的条

件、个人为单位提供服务等事项订立合同。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单位继续教育计划安排的学习任务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科目指南由省各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根据本省继续教育规划和本行业的实际编制或者修订,并接受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指导。

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应当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重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符合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

第十二条继续教育可以采用培训班、进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函授、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和国 (境)外进修等形式进行。

第十三条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

继续教育脱产学习时间每三至五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的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

专业技术人员在接受与其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的学历教育期间,可以免予参加单位安排的继续教育。

第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实施继续教育应当利用高等院校、专科(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设施。高等院校、专科(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应当面向社会积极承办继续教育。

第十五条鼓励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继续教育培训机构。

设立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有与承担的继续教育任务相适应的专(秉)职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有与进行培训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

(四)有相应的经费;

(五)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条件。

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具体程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鼓励设立继续教育中介服务机构。

从事继续教育中介服务的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必须遵守《浙江省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定。

第十七条继续教育协会、行业协会及继续教育的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继续教育活动应当接受人事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十八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委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继续教育,应当签订委托合同。

委托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实施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时间、经费、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事宜。

委托合同应当报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具体备案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继续教育实行登记考核制度。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由其所在单位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行业主管部门或人事行政部门核验后,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晋升、聘任、执业、从业资格注册的必要依据。

第二十条建立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对本地区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为制定或者调整继续教育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继续教育评估标准以及评估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省级各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事行政部门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违反本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依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

第二十三条专业技术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所在单位可以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不予支付学费或者责令退还学费、缓聘或者解聘其专业技术职务等处理: (一)不服从本单位继续教育计划安排的; (二)擅自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 (三)未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修业不合格的; (四)学习期间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后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四条本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篇1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是影响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新医改以后,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加大,但收入却没有明显提高,有可能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存在职业倦怠的风险[1]。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由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 描述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 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2]。研究表明, 卫生技术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3]。

职业倦怠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其工作绩效[4]。对工作绩效(work performance) 的概念界定目前尚存在争议,但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多维度概念,要同时考量员工的工作结果和行为[5],多采用自评、上级评价和同事评价等主观评价方法。目前,国内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绩效评价研究较少,职业倦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针对这一群体是否有其特殊性也需要进行探索。为此,本研究旨在描述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现状,并探索职业倦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了山东省、安徽省和陕西省的45家乡镇卫生院, 对当日在岗的全部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8月,总共收回问卷805份,其中有效问卷803份,有效率99.8%。

2.2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内容包括:(1)MBI职业倦怠量表中文版:从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进行测量,使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从0~6分表示感受出现的频率依次增高,0分代表“从不”,6分代表“总是”。3个维度的总分分别为54分、30分和48分,得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高,其中“低成就感”维度为反向计分。 信度分析表明,3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08、 0.657和0.730。(2)工作绩效自编量表:参考工作绩效的相关理论和韩翼等人开发的量表,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3个维度进行测量。使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从1~7表示工作绩效的水平依次增高,1表示最低,7表示最高。3个维度的总分分别为28分、35分和21分,得分越高表示绩效水平越高。信度分析表明,三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05、0.714和0.842。

2.3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 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结果

3.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 中 , 男性275人(34.5%), 女性522人 (65.5%); 年龄 <30岁176人(22.1%), 30~39岁326人 (40.9%),40~49岁244人(30.6%),≥50岁52人(6.5%); 未婚85人(10.6%),已婚707人(88.4%),其他(离婚、丧偶) 8人(1.0%);无职称117人(14.7%),初级职称510人 (64.0%), 中级职称161人(20.2%), 副高职称9人 (1.1%);高中及以下20人(2.5%),中专318人(39.7%),大专364人(45.4%), 本科100人(12.5%); 医生238人 (29.6%),护理167人(20.8%),防保186人(23.2%),医技212人(26.4%)。

3.2调查对象职业倦怠状况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倦怠三维度得分均值分别为:情感耗竭(19.13±10.43)分,去人性化(3.92±4.30) 分,低成就感(11.48±8.60)分。为表明乡镇卫生院人员职业倦怠的程度,参考Ivancevich的职业倦怠程度划分标准[6], 我们将各维度条目平均得分(单维度总分/单维度条目数)0分定义为无倦怠、0~2分定义为低度倦怠、2~4分定义为中度倦怠、4~6分定义为重度倦怠,结果发现:3维度低度倦怠的检出率均超过50%,重度倦怠的检出率均低于7.0%, 去人性化无倦怠的比例在3维度中最高,达14.3%,情感耗竭中度倦怠的比例在3维度中最高,达40.9%(表1)。

例(%)

3.3调查对象绩效状况

乡镇卫生院人员自评工作绩效3维度得分均值如下:任务绩效(24.35±3.65)分,关系绩效(29.17± 4.59)分,学习绩效(17.60± 3.41)分。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对工作绩效得分进行了等级划分,将各维度条目平均得分0~4分定义为低绩效,4~6分定义为中绩效,6~7分定义为高绩效,结果发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大都认为自身的工作绩效为中或高,3个维度自评绩效低的人员比例均不到10.0%,任务绩效为高的人员比例在3个维度中最大,达58.3%,学习绩效为低的人员比例在3个维度中最大,为9.8%(表2)。

例(%)

3.4职业倦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先对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和工作绩效的3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情感耗竭和低成就感、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的关系无显著性外,其他两两变量的关系均显著 (表3)。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 :情感耗竭、低成就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0.026和-0.142,解释程度为14.6%;低成就感对关系绩效有显著作用,回归系数为-0.168,解释程度为10.9%;低成就感对学习绩效有显著作用,回归系数为-0.118,解释程度为9.7%(表4~表6)。

*P<0.01。

4讨论

4.1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呈现低度职业倦怠,情感耗竭维度相对严重

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中,大多数人只呈现出低度倦怠, 即“每个月出现1次或更少的倦怠感受”,这和赵玉芳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7]。具体而言,“情感耗竭”在3个维度中的倦怠程度最高,超过四成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在此维度中检测出了中度倦怠。情感耗竭被认为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其最大特征为缺乏活力、感到疲惫和对工作丧失热情,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工作量大可能是造成乡镇卫生院人员情感耗竭程度相对严重的原因;“去人性化” 在3个维度中的倦怠程度最低,说明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人员对病人持积极态度,而不是表现出对病人的冷漠或逃避,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乡镇卫生院的医患关系比较和谐;“低成就感”维度中,有1/4的乡镇卫生院人员检测出了中度倦怠,说明有不少人员对工作的意义和胜任感有一定程度的负面认知和感受。

4.2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工作绩效自评中等或较高,任务绩效维度表现最好

乡镇卫生院人员工作绩效3个维度大都分布在中组或高组,其中任务绩效分布在高组的人员比例最大,学习绩效分布在低组的人员比例最大。任务绩效是最基本的绩效维度,它评价员工的工作结果,通常在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等方面进行考量。乡镇卫生院人员的任务绩效表现最好,说明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认为自己能够为患者提高适宜的卫生服务,具备完成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投入程度。 关系绩效是一种辅助绩效,体现为对他人和组织工作方面自愿、无偿的支持,帮助组织形成良好氛围。乡镇卫生院人员在关系绩效维度自评较高,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员工对工作和组织抱有积极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乡镇卫生院内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学习绩效关注员工学习的意愿、行为和效果,是一种远端绩效,可以为组织未来发展积累资本。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在学习绩效维度自评良好,但相比其他2个维度自评为低绩效的人员比例最大, 也说明有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较差,或是学习机会较少。

4.3情感耗竭能预测任务绩效,低成就感能预测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情感耗竭可以负向预测任务绩效,意味着当员工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时,会对其工作投入程度和服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低成就感可以负向预测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求,具有高成就需求的人会有更积极的工作行为[7]。当员工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对工作意义和自身价值产生负面认知时,其工作内在动机被削弱,从而导致工作绩效下降。尽管如此,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相关系数较小,对工作绩效的解释程度也不高,研究表明还存在诸多其他因素如人格、能力和激励等因素影响工作绩效[9]。此外,去人性化维度在本研究中无法预测工作绩效的任何维度,不过这个结果需谨慎对待,可能受限于研究方法和样本量,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摘要:目的 分析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现状,探索职业倦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方法 使用MBI职业倦怠问卷和自编工作绩效问卷,调查三省45家乡镇卫生院当日在岗的共计803名卫生技术人员,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情况为:情感耗竭19.13分,去人性化3.92分,低成就感11.48分。工作绩效各维度得分情况为:任务绩效24.35分,关系绩效29.17分,学习绩效17.60分。情感耗竭对任务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026,低成就感对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42、-0.168和-0.118。结论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为低度职业倦怠,工作绩效较高。情感耗竭能预测任务绩效,低成就感能预测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

上一篇: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下一篇:可靠性评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