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单位

2024-10-21

公共卫生单位(共12篇)

公共卫生单位 篇1

本文在《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投入标准的测算思路与方法》(本刊2010年第1期)一文的测算思路和方法指导下,在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实际消耗总成本的基础上,结合《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目标群体及其完成程度分析》一文研制出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目标群体,以及样本地区的服务目标群体的实际数量,测算样本地区单位服务目标群体的实际消耗成本。为结合服务目标群体的完成程度,进行样本地区的项目任务全部完成所需要的标准成本,即样本地区投入标准的测算奠定科学的基础。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本文中单位成本测算所需要的公共卫生项目实际消耗总成本和服务目标群体实际数量,均来自于样本地区的机构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机构调查的成本测算思路与方法。具体详见《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投入标准测算的思路与方法》一文。某一项目实际消耗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ca为项目a实际消耗单位成本,ca为项目a实际消耗成本,na为项目a实际服务目标群体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依据《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目标群体及其完成程度分析》一文研究结果可知,妇幼保健服务项目中如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早孕保健和产前检查等具有明显的服务目标人群,采用辖区内特定的服务目标人群这一服务目标来衡量,如产前检查项目的服务目标群体是孕产妇。据此测算得到的样本地区妇幼保健项目单位成本,见表1。如重点妇女病普查1人,江苏省样本地区实际消耗成本是6.93元,上海是17.54元,青海省是5.91元;产前检查1人,江苏省样本地区实际消耗成本为95.41元,上海为108.23元,青海省为56.05元。从总体来看,上海样本县单位成本略高于江苏省样本县,明显高于青海省样本县。

在单位服务目标群体成本测算的基础上,可依据全国或某一地区各妇幼保健项目的服务目标群体数量进行全国或某一地区妇幼保健服务项目成本的推算。但是考虑到实际工作中,测算某一地区需要成本时,需要获取全国或某一地区各妇幼保健项目的服务目标群体数量,短期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测算起来也比较麻烦。由于各服务目标群体如孕产妇数、儿童数、计划生育服务人数、婚前检查人数、青春期和更年期人数等均与总人口数成正相关,各服务目标群体数量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固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全国或某一地区辖区内服务人口数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因而引入样本地区人口数如常驻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单位,测算样本地区人均服务项目成本,为进行全国项目成本或某一地区成本的测算奠定基础。

结合3个样本县的服务人口数,计算8大职能的人均成本,见表2。江苏省样本县服务人口54.11万人,上海省样本县80.80万人,青海省样本县10.92万人,结合样本地区实际消耗成本水平,推算出:江苏省样本县每人投入200.54元,上海市样本县则每人投入283.79元,青海省样本县则每人只投入75.03元。

不同项目人均实际消耗成本,见表3。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能包括两个项目,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预警为例,江苏省样本县的人均实际成本为0.95元,上海市样本县的人均实际成本为3.27元,青海省样本县的人均实际成本只为0.62元。项目人均成本的高低与实际消耗成本具有严格的一致性,不同项目中以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3类职能对应项目的人均成本较高,剔除“基本医疗”后,3县的人均成本也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均以“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和“疾病监测与报告”成本为高;成本消耗较低的项目中,江苏省样本县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上海样本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监督”,青海样本县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爱国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讨论

本文根据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实际消耗成本,结合样本地区各项目服务目标群体数量,测算出样本地区实际消耗单位成本,结果显示:不管是人均项目成本还是单位服务目标群体实际消耗成本,东部样本地区的单位成本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剔除了服务目标群体的影响之后,这一差异可能与当地经济水平、样本地区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如何在此基础上,考虑样本地区项目任务完成程度的影响,以及单位项目服务数量和频率的影响,测算确保项目任务全部完成所需的单位标准成本,更加真实、科学地测算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单位成本;如何考虑样本地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实现单位成本的标化,进行全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标准的推算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卫生单位 篇2

创建工作总结

2011年,爱卫办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市爱卫办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 的爱卫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落实有关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的工作重点,坚持城乡统筹,上下联动,扎实开展爱国卫生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大创带小创工作格局形成。今年三月,我县成功获得省级卫生县城称号,县委县政府及时确立了“新三创” 目标:即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坚持把“新三创”作为创优发展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事来做。县创建办与各单位签订创卫责任状100多份,全县深入开展十个创建活动:即创建一批园林式单位、创建一批卫生村、创建一批文明社区、创建一批文明经营户、创建一批文明道德标兵、创建一批美丽村庄、创建一批文明服务窗口、创建一批文明交通示范点、创建一批青年文明岗、创建一批“五好”和谐家庭。通过大创带小创,全县各单位、机关团体掀起了创建高潮,城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 创建基础工作稳步夯实。为了创造及时申报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必备条件,今年城区灭蟑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举办了除“四害”业务知识培训班,邀请市爱卫专家调研指导,11月份,本县城区顺利通过国家灭蟑达标验收。在文明卫生单位、卫生村的创建中,今年进一步细化创建工作,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导、年末有检查验收,环环紧扣,确保工作顺利进行。针对以往工作中重现场操作轻资料整理的弊端,爱卫办撰写了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标准,指导各申报单位健全资料,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坚持定期对申报单位进行资料和现场工作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建工作的条理性和规范性。

三 科学创建创出精品和效益。今年,我县对所创的文明卫生单位和卫生村,要求更严,水平更高,具备很强的代表性。先后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6家、市级文明卫生单位9家、市级卫生村3个、县级卫生村42个。对4个省级卫生村进行了复查树牌、对57个省市级文明卫生单位进行了复查,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安的创建任务。老百姓能感同身受创建所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在城乡环境同治方面,所创单位确实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做到创建出效益,创建出精品,将本县基层创建推上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公共卫生单位 篇3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运行情况;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身边。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表现带居民消费支付手段上,以信用卡、储蓄卡为代表的支付方式推动了消费支付的发展。其中,在2010年我国各个地区纷纷实施了公务卡结算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我国卫生事业单位中进行推广与应用,如此一来不仅对财政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有所规范,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公务卡推行期间面临非常多的问题,所以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运行情况,并对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一、现阶段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所开展工作的资金都离不开国家财政供给,在新形势下积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高效化与透明化成为了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笔者根据整理与归纳,认为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受理环境不完善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整体系统还不够完善,且刷卡的网点比较少。另外,信用卡服务范围受到限制,部分地区在从事公共活动的时候无法进行刷卡,特别是在下基层出差的时候一卡在手的现象彰显的比较多余,这一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务卡的使用造成影响。

2.缺乏对公务卡的管理,未发挥出公务卡的财务管理作用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所推行的公务卡不仅用于公务人员日常公务支出,并且也用于个人支付业务结算,公务卡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质的发展模式,能够兼顾个人业务的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对公务卡的使用,并且根据相关实践得知,在公务卡初期推广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全局出发,当前公务卡的使用比较混乱,相关部门没有对公务卡进行监督与管理,这种情况下则导致公务卡的管理成本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公务卡与普通的信用卡差异较小,容易出现公司混用的现象,长此久往则会导致公务卡使用不当,对公务卡的推广会造成重要的影响。要知道,积极推广公务卡的目的是加强公共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降低现金流量,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

3.缺乏对公务卡你的监控,消费信息存在不真实现象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之所以使用公务卡的目的便是保证公务消费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使用公务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务消费的透明度,会减少贪污腐败现象所存在的漏洞。从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公务卡的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到,现阶段所采取的公务卡主要是一种支付手段,并没有起到监控核查作用。除此之外,公务卡消费同样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举例说明:比如持卡人在进行公务卡消费的时候会存在吃回扣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采取不法交易,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就是因为缺乏对公务卡消费的监督与控制,导致公务卡在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并无法保证消费的真实性,无法将公务卡的重要作用进行发挥出来。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措施

正如上文所言,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公务卡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公务卡对保障资金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时候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解决与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措施:

1. 积极改善公务卡受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现阶段在诸多基层地区并没有健全的公务卡使用系统,导致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人员在出差过程中无法使用公务卡,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公务卡发卡银行与银联公司的合作,加强刷卡信息系统的构建,并且要在特殊地区,比如公共卫生事业工作人员频繁出差的区域设置多个刷卡点,在餐饮、住宿、零售部门扩大刷卡的网点,进一步扩大销售点终端机的布设范围。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公务卡的手里环境进行改善。除此之外,我国财政部分以及银行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配套优惠活动,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能够减少公务卡刷卡所存在的弊端。

2. 加强对公务卡的管理,推动公务卡的规范性

由于部分地区公务卡缺乏管理,导致很多人会将公务卡当做普通的信用卡进行应用,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发挥出公务卡财政管理作用,并且也无法实现对公务卡的监督与管理。从基本属性上分析,公务卡属于财政管理的主要工具,积极构建公务卡制度能够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规范公单位公务消费活动,保证让整个公务消费具备透明线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惠花.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运行情况及对策分析[J]. 商业会计,2016,03:93-94.

[2]韩晓静. 公务卡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6-10.

[3]陆小燕. 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运行的若干思考[J]. 中国外资,2012,24:22-23.

[4]郑艳蓉. 公务卡结算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2:50-52.

公共卫生单位 篇4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居民的消费支付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信用卡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逐渐成为消费支付的重要手段。 2010 年5 月31 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 《昆明市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公务卡结算制度在我市卫生事业单位中得到全面推行,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提高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然而, 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在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本文拟就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运行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规范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工作。

一、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 开展各项工作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供给,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使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和公务消费阳光化、透明化、高效化,就成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课题, 公务卡的推行和使用正是适应这个需要的重要的制度安排。 2010 年5 月31 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 《昆明市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公务卡结算制度在我市事业单位中得到全面推行。按照《昆明市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公务卡是指本市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 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其主要支付范围包括差旅费、招待费、 培训费及单位授权个人办理的零星物品购买支出等。

通过4 年多的努力, 公务卡结算制度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得到全面推行, 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已经全部通过公务卡完成。 公务卡的全面推行不仅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量, 提高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还进一步规范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完善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现了资金支付的电子化,使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每一笔资金使用都能够做到公开和透明, 便于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公务卡的推行有效减少了现金流通, 促进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保证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消费和公务支出的阳光、透明,便于控制财政资金的浪费,封杀了“小金库”,有效减少了偷税漏税、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行为的发生, 净化了市场运行环境和社会经济秩序。然而,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经常需要深入到边远基层工作, 同时也需要面对复杂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因此在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影响了公务卡的正常使用, 未能全面发挥公务卡的作用。

(一)公务卡的受理环境条件不完善,使用不方便

目前我市的信用卡刷卡网络系统还不够完善,刷卡网点较少,有许多乡镇和中小商户没有刷卡系统。 由于信用卡服务范围的限制, 在许多地方从事公务活动时不能刷卡, 尤其是下基层出差时基本都不能刷卡, 严重限制了公务卡的使用, 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去基层出差,进行工作检查指导和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由于使用公务卡后,单位不再向个人借支现金,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不能刷卡的地方只能先行垫付现金,这样就会过多占用个人资金,给工作造成不便, 同时也引起持卡人的不满,影响公务卡制度的有效落实,影响业务工作的开展。

(二)公务卡管理不严,用途过宽,使公务卡等同于普通信用卡, 未能发挥公务卡的财政财务管理作用

目前我市推行的公务卡除了用于公务人员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外,也可以用于个人支付结算业务。公务卡兼顾个人业务支出, 方便了个人对公务卡的使用, 在公务卡推广的初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也使公务卡的使用过于混乱,不便于对公务卡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增加了公务卡管理成本。同时,公务卡等同于普通信用卡,公私混用,容易引起公务卡使用不当,产生额外费用,影响公务卡的推广。 推广公务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单位的财务监管,降低现金流量,有效控制现金管理风险,规范资金管理,从源头防腐治腐,公务卡过多应用于个人支付会严重削弱公务卡的财政财务管理职能, 不便于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公务卡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公务卡消费信息不完全真实可信,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使用公务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公务消费支出真实可信、公开透明,从源头上杜绝公务腐败的发生。 使用公务卡增加了公务消费的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贪污腐败的漏洞。 然而, 目前所使用的公务卡仅仅是一种支付手段,没有完善的监控核查系统,公务卡消费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某些持卡人在进行公务卡消费时, 仍可能存在虚假开支情况和吃回扣现象,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谋求自身利益,为不法交易提供方便。 由于缺少对公务卡消费的及时、有效、可行的监管措施和手段, 目前公务卡的管理使用并不能保证公务消费支出的真实可信,从根本上避免腐败。

二、 规范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改善公务卡受理环境条件,优化刷卡信息系统,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县乡基层和中小商户刷卡系统不健全致使公务卡使用不方便的问题,公务卡发卡银行和银联公司要加快刷卡信息系统建设,要加大在全市尤其是乡镇地区刷卡机的布放力度,重点在公共消费服务领域如住宿、餐饮、交通、零售等部门增加刷卡网点, 扩大销售点终端机(Point of Sale, POS) 的布设范围,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公务卡的受理环境条件。 同时,财政、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减免受理公务卡刷卡服务商家的刷卡手续费,或通过技术革新使刷卡机在受理公务卡消费时自动免收手续费,鼓励商家安装刷卡机并乐于使用;发卡银行应进一步改进公务卡服务网络, 提高服务质量,使公务卡结算更加安全、方便、高效、通畅,及时传递、反馈相关信息,为公务卡的使用和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方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使用公务卡,保证我市公务卡制度的全面、高效落实。

(二)要加强公务卡管理, 规范公务卡的应用,逐步做到专卡专用

目前,我市公务卡管理不严,用途过宽, 许多人将公务卡当作普通信用卡使用,公私不分,未能发挥公务卡的财政财务管理作用, 也不利于对公务卡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公务卡是一种新型的财政财务管理工具和手段,公务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规范公共单位公务消费活动,使公务消费阳光、透明、高效、规范、合规, 办理和使用公务卡是每位公务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和任务,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公务卡的用途和功能, 逐步减少甚至禁止将公务卡用于个人消费,以便对公务卡进行及时、 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公务卡的管理。

(三)要建立有效的公务卡动态监控管理系统, 强化公务卡消费的适时监控管理, 从根本上杜绝公务卡贪污腐败现象发生

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是推进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单位阳光财政的重要举措,对公务卡消费的监督、管理和约束至关重要。 要逐步建立公务卡动态监控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将公务卡消费的时间、地点、金额、名称、用途等详细信息全部纳入监控管理系统,适时进行跟踪和评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公务卡消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认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公务卡消费情况进行监控,发现疑问进行调查核实,对公务卡消费交易和还款信息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及时反馈并纠正,通过公务卡监控管理系统保证财政资金安全, 保证公务卡消费的真实、可信、阳光、透明,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促进公务卡的规范、合理使用

财政部门和代理银行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公务卡制度, 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认识, 争取广大提供公共消费服务商家的支持和群众的监督。同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公务人员熟练掌握公务卡的基本知识, 了解公务卡的有关优惠协议如免收卡费、 免费开通短信通知、提现免收手续费等,熟悉公务卡消费、报销、还款以及相关信息查询等基本操作流程, 让持卡人切身感受到公务卡的安全、方便、快捷,认真、规范、积极使用公务卡。 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使用公务卡的职责, 使工作人员充分理解公务卡管理的各项要求和规定,提高使用公务卡进行公务消费支出的责任和意识。 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卡的管理, 强化公务卡后续服务和监督管理, 使广大职工规范用卡、放心用卡,促进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规范、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郭书英.公务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探讨[J].经济师,2012,(03):40-41.

[2]张兴乾.高校推行公务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会计,2015,(11):98-99.

单位卫生检查通报 篇5

为切实做好我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积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为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我镇对外招商引资良好形象,经镇政府研究,决定对我镇各部门、单位环境卫生进行评比。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时间

6月13日—15日

二、检查办法

由镇美丽乡村办牵头组成检查组,依据部门单位环境卫生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标准附后),评出卫生优秀单位(90分以上),卫生合格单位(80-90分),卫生不合格单位(低于80分),并将公布检查结果。此次检查的结果作为评选申报卫生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二)各单位要督促单位人员切实做好卫生大清扫,

(三)各单位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常抓不懈、落到实处。

(四)检查情况将在政府大厅显示屏进行公示,对未按要求开展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扫活动的单位,依据镇有关的规定,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

附件:部门单位环境卫生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煤炭坝镇人民政府

公共卫生单位 篇6

一、公共服务提供及改革的国际经验

(一)经合组织国家的服务提供者

1.组织形式。经合组织国家公共服务提供者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在不同的预算关系、资金提供、治理结构等各个方面。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的非国有部门参与非常广泛,即便是由预算资金付费的公共服务,也有大量非国有机构参与其中。但很少有公共机构参与到主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之中。在公共部门,公共服务提供者在法律上可以有多种形式,而不是像中国的事业单位体制那么单一。公法行政实体的种类非常繁多。这是由于在每一个国家,人们都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治理机制和法律形式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它们与政府部门的主要区别是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不同的治理结构。

2.非营利机构。在公共部门和私人营利部门之间,还存在一个“第三部门”:非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价值在于信任和动机。通过弱化利润动机并将之制度化,非营利机构有助于建立起消费者和捐助者对服务提供者的信任。

(二)国际范围内的公共服务改革

——经合组织国家。近几十年来,不少经合组织国家中的公共部门都经历了组织和管理上的重大改革,特别是新西兰、英国、荷兰和瑞典。在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方面,新西兰模式最为典型,该模式的要点包括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分离,建立公共服务委员会管理绩效合同,以及对预算管理和会计制度进行重要改革以便真实地反映政策成本。

——转轨国家。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转轨国家的公共服务提供受到财政困难的很大影响。在某些转轨国家中,资金提供不足,对用户收费设计不合理、监管体制薄弱、缺乏透明度以及问责机制不健全,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极大地损害了公共服务道德并导致在社会服务提供的管理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腐败。许多转轨国家都进行了私有化,其中包括一些大型服务提供机构的私有化。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在有限的服务领域,一些国家的政府赋予个人以选择的权利,让他们选择从谁那里获得服务,这给处于第一线的服务提供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必须努力改善服务提供的结果。对于那些生产规模较小的服务,允许客户参与服务的管理和运作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然而,在获得服务方面存在的严重不平等现象,仍然是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共同特点,改革传统的国家机器依然是一个严峻挑战。

二、探索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战略

为了改善公共服务,中国需要进行全面、协调的事业单位改革,其中包括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和从商业性活动中退出,改革公共财政以便更好地为公共服务付费,允许非国有部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问责机制,建立绩效管理和监督体制。由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特征,改革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充分考虑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以及对员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改革领导小组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指导和监督。

(一)重新界定政府角色

尽管中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很多巨大的成就,但仍有必要重新考虑国家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今天中国的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很多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私人物品或服务的商业化生产,这类活动最好留给非国有部门和市场去做。在考虑政府干预的标准时经常使用的"公益性"概念应该只是政府进行干预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有在市场出现失灵的场合,政府干预才有合理依据。

(二)改善付费机制

中国的政府支出以东亚地区的标准来说是不低的。但是,对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服务仍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种情况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在各种服务之间更有效地分配公共资源。除了将某些商业性活动交给国有企业和私人部门之外,政府还应该:

——改革预算管理,更好地协调资源与优先次序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中央政府在预算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许多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一种增量预算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些活动即使已经不是政策重点,其经费也无法削减。

——改革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为人民更加公平地普遍享受服务创造前提条件。这要求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更公平地在各级政府之间分配财政资源。

(三)重组事业部门

要决定特定地区特定服务提供者最合适的组织形式,必须详细考察它们所涉及的服务的技术和经济性质以及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但中国仍有可能从以下改革行动中获益:

——为事业单位创立两类组织形式,即在法律上区分直属事业单位和独立事业单位。直属事业单位可定义为直接附属于核心政府部门、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独立事业单位可定义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

——建立覆盖更多类型的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可以考虑7种适用于服务提供者的组织形式:属于公共部门的核心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独立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以及公共部门之外的非营利机构(民办事业单位)、私营中小企业和大型股份公司。

(四)加强问责机制

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事业单位改革可以通过以下改革措施,达到强化问责制度的目的。

——建立并有效实施绩效管理合约。在政府内部,中央政府可以为各部委、地方政府和单个事业单位建立服务标准,包括明确每一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和最低服务标准。在事业单位和负责监督事业单位绩效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资源协议,明确绩效标准,明确预算和自筹资金的使用规则,包括预算和财务管理。

——强化财务责任制度。把所有的公共资源投入,包括土地、固定资产、各种政府补贴、税费优惠、无形资产等,都包括在成本核算和报告制度之中,以便清楚地显示,在特定时期内到底有多少公共资源投入到了某一事业单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需要进行重大改革以建立一个有效的框架。教育、医疗等关键服务向用户收费的行为应当受到限制。

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根据上面提到的服务标准和资源协议,每家事业单位都应审查它的职工情况并考虑分流和重新确定岗位,包括提前退休和自愿分流。需要设计一个现实的改革计划,消除违规违法的收入,规范其他收入,清理所有的非正式工资、奖金和其他报酬。

——赋予客户权力。使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的监督和评估过程中来,是赋予客户权力的一种方式。通过改变付费方式,即从直接补助提供者(如学校)转向补助用户(如家长)并允许他们选择提供者,在提供者中引入竞争,也是值得考虑的措施。

(五)组织好各项改革

中央政府需要认真考虑改革的组织、原则、计划和阶段划分。中央的领导、协调和改革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使改革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行动: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首先,中央政府可以成立一个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直接在国务院领导下工作。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统计调查,获得关于事业单位的详细信息;制定总体改革战略,包括改革原则、阶段划分、时机选择和改革责任;准备法律法规草案和修改法律法规的建议;准备绩效管理的框架文件;协调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改革行动。

——采用一种更加分散化的评审和分类方法。为了在改革战略中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府应采用一种更加分散化的评审和分类方法,取代过去改革中所采用的传统分类方法,这种传统方法难以将政府在不同经济性质的服务中所承担的角色区分开来,也无力全面考虑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多样性。

(六)控制对员工的影响

为了真正改善公共服务而必须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对某些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工资、奖金和退休金产生负面影响,至少短期内会如此。因此,控制对员工的影响对于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与职工沟通,说明潜在的下岗规模有限。根据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及其劳动力队伍的特点,事业单位改革不大可能使政府面对象国有企业改革那样的全国性的下岗压力,或使某些地区面临灾难性的失业压力。

——采取渐进方式,使事业单位劳动力队伍趋向合理化。一种选择是按已经进行的一些试点所采取的方法,即与那些已经被区别对待的、潜在的富余职工签订就业合同。

——强化财务责任制度,既要有决心,又要采取现实的态度。强化财务责任制度、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可能会对某些事业单位的员工带来负面影响。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和政府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找到一个现实的方法,使来自潜在的受损失者的阻力最小化,同时坚决地推进改革。对公共部门的工资级别体系进行全面审查可能有助于找到出路。

——致力于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建立统一的养老制度。从长期来看,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正确的改革方向应是建立一个既适用于事业单位职工又适用于劳动力队伍的其他部分的、统一的全国性养老政策框架。在转轨过程中,既需要双重体制并存,也需要同时推进平行的改革。

公共卫生单位 篇7

一、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内容

绩效工资的主要内容在于根据工作者的实际贡献, 在基础工资的基础上, 按照工作人员的实际贡献大小将收入与工作业绩相匹配, 达到激励的目的。考虑到卫生工作者所处岗位不同, 在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想实现对卫生工作者工作效果的考核, 实现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是重要的措施, 对提高工资分配的合理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基层医改的深入推进, 绩效工资的一些不足日益凸显, 下面就其存在的问题作几点说明, 并提一些建议。

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 绩效工资整体水平较低, 导致人才的流失

从医务人员的实际贡献来看, 目前医务人员的工资与其贡献难以配套, 有些岗位难度大、工作任务重的医务人员, 其工资待遇并没有得到全面提升, 在具体匹配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久而久之, 重要岗位和工作难度大的医务人员就会因为工资原因发生离职或者跳槽, 最终结果导致了人才流失。实行绩效工资后就一律不准发放, 相关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形成干与不干工作都一样的观念,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弊端导致人才外流, 很多高水平的医务人员都倾向于民营医院。

(二) 绩效工资的绩效考核分配岗位不合理

由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分工及角色定位, 工作方式、内容及输出结果有很大的不同, 不宜采用统一的绩效考核方法评价所有的岗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 大多向承担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救助、环境恶劣的现场工作、卫生监督一线等任务的岗位倾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 其主要原则是保证关键岗位以及劳动强度高的岗位人员能够获得理想的薪酬, 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奖金奖励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真正做到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 还要在绩效工资考核中, 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 重点倾斜一线人员, 做到倾斜一线、保障一线。在此基础上, 还要根据后勤服务人员的实际贡献核定工资奖金额度, 实现对不同岗位都有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作为补充, 实现对不同岗位的全面考核。

(三) 绩效工资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够细化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考核内容和具体指标不易设定, 真正落实有些难度。多数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没有完全按工作岗位、工作性质来区分和设计绩效考核方案, 而且优秀人员和关键岗位的知识、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在薪酬优势中也未完全显现, 因此很难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绩效工资整体工资水平绩效考核的岗位分配、考核标准不够细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本人的一些见解提出一些建议。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完善措施

(一) 加强与政府部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沟通, 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及合理利用

绩效工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投入, 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沟通, 尽可能地争取财政能够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拨款, 并努力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扶持。各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 要多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汇报自己单位的情况, 及主要的工作,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如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特殊工作人员的加班、值班人员报酬。

(二) 单位绩效与科室绩效应相辅相成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可尝试针对不同岗位采用不同的绩效考核办法。如科室绩效考核从财务、客户、业务、学习与成长等不同层面反映各个科室的运营状况, 实现科室一级的绩效考核。

(三) 细化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核算奖金的时候, 允许从医疗收入超收超支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 用于奖励工作突出的科室, 科室再拿这些奖金用于奖励考核优秀的员工, 拉开差距, 刺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除了物质激励外, 还包括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社会承认度等非物质激励。建立顺畅的职称晋升平台、采取多种途径为其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和信心。

摘要:本文分析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施过程中, 整体工资水平不高、绩效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细化等三个方面的不足, 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卫生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向前, 李文源.医院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 2015 (3) :26-28.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初探 篇8

1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医疗卫生单位没有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合同管理规定,或者制定的合同管理规定中各机构及人员的责任不明确,造成合同管理混乱,签订的合同文字使用不规范,留有活口,合同纠纷时常发生,而纠纷发生时,各部门及人员就互相推诿。

1.2 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有的医疗卫生单位不重视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及培养,认为合同管理人员什么人都可以胜任。

1.3 没有实行合同专用章制度

有的医疗卫生单位没有专门的“合同专用章”,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单位的行政公章或者是职能部门的公章,由于“行政公章”的使用面广,缺乏严格的管理,容易使合同管理处于失控状态。而加盖职能部门公章的合同,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此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得到单位的追认或者同意,则为有效合同,否则则为无效合同。

1.4 合同履行情况缺少监督

合同签订后,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履行合同,但合同是否按时完成,合同完成的质量如何,是否有合同纠纷发生,没有相应的部门对各业务部门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

1.5 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合同残缺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履行时找不到合同文件,使医疗卫生单位难以判别对方是否违约,同时医疗卫生单位自身也常常因为合同管理混乱造成违约而被对方追究。

2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办法

2.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成功的合同管理,是把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用管理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功能性是保证整个合同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2]。因此,各医疗卫生单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谈判、拟定、会签、审批、签订、合同专用章管理及合同的日常管理等内容。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部门职责明确、管理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管理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2.2 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及培训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一般采用院办公室统一归口管理和各业务部门(主要有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等)分口管理的模式,在合同签订前的审签过程中还涉及到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法律顾问,这些部门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因此医疗机构应选择品质好、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全面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语文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

2.3 加强合同会签和审查

依法订立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合同草签前的会签和审查是合同管理重点和关键,因为合同一经双方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任何失误,在实质上就已经给单位造成了形象、信誉,甚至是经济方面的损失。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类型复杂,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因此签订合同前应会同业务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会签和审查,对于一些重大经济合同,还应咨询法律顾问意见,以便充分完善合同条款,防止在合同中存在任何法律方面的问题。

2.4 施行合同专用章制度

单位公章等同于单位的签字,在合同中,就算没有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的签字,只要盖上了公章或者合同章,也可以认为已经认可了该合同的有关条款。由于单位公章使用范围广,不利于管理,因此,应施行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单位对外签订的合同一律加盖医院合同专用章方为有效,印章由专人保管,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凭审批文书由专人加盖并做好记录。

2.5 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

签订合同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所以,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医疗卫生单位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一般由审计部门来完成。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深入到合同执行部门,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立即纠正、禁止或阻止,对于未执行或者未完全执行的合同,查明未能执行的原因。通过监督可以知道医疗卫生单位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发生。

2.6 加强合同的日常管理

当前,合同纠纷口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账、做好合同汇总,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管理部门应对已签订合同建立合同台账,统一分类编号,统一发放,妥善保管,及时汇总合同,合同履行完毕及时建立合同档案。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医疗卫生单位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摘要:合同的管理就是对整个交易过程的监控,由于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类型复杂,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因此对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的管理应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医疗卫生单位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

参考文献

[1]欧洪珍,凌科.医院内部审计监督的四个核心.中国审计,2008 (15):63

论公共事业单位创新服务建设 篇9

一、公共事业概述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 分布在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独当一面、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称号产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 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都明确将其列为社会法人组织。但是, 事业单位的概念并不是很稳定, 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 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机构编制工作的深入而逐渐明晰的。

二、公共事业单位创新服务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及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组织形式呈多元化态势, 与其它组织的界线也逐渐模糊。为依法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 确立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 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1998年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从法律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可见, 事业单位在法律上是指实体性的社会公益服务组织, 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

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决定公共事业单位服务创新。改革开放之初,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服从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 重在恢复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公共服务短缺问题。2003年以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决定了新时期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基本人权, 建立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绩效,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城乡差距与贫富分化问题。

三、公共事业单位创新服务建设

服务是一种商业模式。依靠服务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成为众多事业单位的战略选择, 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服务竞争优势是指建立独有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客户需求。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是指服务态度, 而广义的服务是指满足客户需求、提升质量所有活动的总和。

1. 对事业单位服务模式进行客观科学分析, 寻找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好的成功经验, 从而有效把握服务创新的定位。

如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为客户提供竞争对手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才能长盛不衰。这就需要加强对竞争对手服务模式的跟踪分析, 需要了解竞争对手为客户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 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竞争对手如何将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手中?只有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才能发现之间的差异, 找到服务创新的切入点。

2. 构建创新服务不仅要重视服务的各个环节, 而且要根据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 突出重点, 凸显服务创造价值优势。

创新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体系, 也是商业模式的延伸。从创新服务来看, 一要树立系统的观念, 就是说服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可以说哪一环节出现了失误或不足, 都将影响到自身形象的树立, 最终影响服务质量。如客户接触点的服务员工素质较差、对客户服务较为冷淡, 都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二要突出重点, 重点发展和培育有利于提升客户价值的服务利益点。

3. 关注客户细分市场的需求, 切实推进服务差异化。

服务差异化的落实是否到位关键在于是否对细分市场需求有着正确的把握。这就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客户消费行为分析、强化市场细分, 密切关注细分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对服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根据资源配置的状况, 对不同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服务。因此, 在创新服务时, 要有效选择目标市场。差异化是服务创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是服务创新的核心。服务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为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和资源如何配置四个方面。总之, 要根据自身状况, 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价值及市场竞争状况,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开展有差异的服务, 迎合客户需求, 通过资源优化, 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4. 重视客户关系, 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

客户关系是服务质量的体现, 也是创新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是与客户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良好的客户关系是赢得客户、获取和保留客户的有力武器。从客户关系建立的过程来看, 主要经感知、识别、建立关系、认同、忠诚五个阶段。因此, 客户关系的建立除需要自身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外, 还应当在客户关系建立上下工夫, 从而引导客户成为服务的忠诚使用者。此外, 搞好客户关系, 需要各级领导重视, 加强客户服务人员的培训, 将素质高、懂业务、善营销、客户关系保持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一线服务队伍中去。

5. 加强客户服务文化建设, 真正使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观念深入人心。

客户服务文化是贯穿创新服务的灵魂, 没有良好服务文化的底蕴, 创新服务就缺乏根基, 难以形成独有的服务模式。因此, 创新服务一定要重视服务文化的建设。服务文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单位职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客户服务文化是单位文化的重要内容, 客户服务文化建设可丰富和发展单位文化。搞好服务文化建设, 一是领导要成为服务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二要在单位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导向、使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三要形成鼓励职工服务创新精神的氛围;四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 尤其要提高一线服务人员的素质;五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服务文化的成功经验, 提高自身服务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语哲.公共服务.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7.5

关于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 篇10

一、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随着国家财政部针对事业单位颁布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支出”政策的实施,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形成了经济来源多渠道的预算管理模式。然而,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对构建预算管理体系的意识淡薄,对预算管理的理解不足。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然而,在当前的卫生事业单位中,预算的编制往往只由财务部门负责。他们眼中的预算管理仅仅局限于数字上的计划,不能把预算与管理相结合,没有真正理解预算管理的职能。

(二)预算的内容粗糙

卫生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一般由基本预算和项目预算两部分组成,单位的财务部门在编制基本预算的过程中,一般总是在前一年的决算结果基础上增加一定额度作为今年的预算,增加的额度完全靠财务部预算编制人员拍脑门确定,没有做到与年度任务需求、科研计划需求等相结合。这种粗糙的编制方法,导致预算内容与实际脱轨,作出的预算不能用来规划单位的发展前景,失去了预算的作用。

(三)预算的编制方法不科学

大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都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没有业务科室人员的参与。这就造成编制的预算不能反映业务科室的工作计划;在业务科室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也不遵循预算的规定,这就造成单位资金的随意使用,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资金闲置或紧缺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预算的编制方法过于老套。大部分卫生事业单位都习惯采用传统的“基数法”(上年基数+本年增减因数)来编制预算,这使得预算结果对上年基数过于依赖,而忽视了单位的实际状况和业务发展的真正需要。由于按上述方法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很难在执行部门得到贯彻实施。这样预算的执行结果也就失去了自身意义,不能用来为单位总结经验和指导单位建设。

(四)项目经费预算缺乏计划性

项目经费是国家财政部门直接拨款,用于卫生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及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的经费。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在申报项目经费时计划性很差,朝令夕改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领导内部意见不一致,刚刚进行预算的项目,由于领导意见分歧而改变。第二,项目实施条件不足,没有足够空间安装新的设备。第三,准备工作不充足,没有通过消防环保等部门的审批。如果财政已经拨款,但项目不能按计划执行,将对单位未来项目预算的申报造成不利影响。

(五)缺乏监督机制

目前,在卫生事业单位中,“重预算、轻管理”现象非常严重。一些单位只关心如何向上级要钱,对于资金的具体流向、资金的使用效益、超预算支出现象是否存在等问题都不闻不问,忽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在很多卫生事业单位中,单位领导把年度计划任务的完成作为对员工考核的依据,只要保证完成业务工作,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变得并不重要。由此,预算对单位的约束作用完全丧失。单位的财务监管部门成为了空缺岗位,不能把单位的发展状况和资金的应用情况反馈给预算编制人员,新的预算编制时没有实践依据,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二、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要做好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单位的财务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预算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预算管理”由预算和管理两部分共同组成,预算是基础,管理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有些单位往往存在“重预算轻管理”现象,甚至有些单位用预算代替管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如果没有管理,预算就失去了约束,预算做的再好,也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分析,预算只能看作为财务管理服务的一种手段,它无法而且不应该代替财务管理。

(二)做好事先控制工作

卫生事业单位通常设立财务部作为预算管理的监管部门。财务部必须认真审查单位预算是否合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批准各项财务预算,为财务预算的执行事先把好关。财务部门要把资金管理和药品采购管理作为重点,重点审查支出预算和成本预算。如果单位资金管理工作做不好,就会出现资金分散现象,从而降低资金的利用率,为此财务部应加大资金集中管理的力度。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确保执行的刚性

在卫生事业单位中,通常设有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然而,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这个部门,但该部门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单位对预算管理委员会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者过于“仁慈”。预算如果不执行刚性管理,预算就无法得到落实。预算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执行的力度。因此,卫生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能。预算编制文件审核通过后,一定要刚性贯彻执行。

(四)预算管理工作要抓大放小,分清主次

在卫生事业单位有限的资源下,预算管理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全面的展开会影响到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的投入,从而限制了这些部门的发展。单位在做预算管理时,应对关键部门增加投资,非关键部门保证正常运作即可。关键点抓好了,非关键点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单位的整体水平会得到提升。

三、完善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深化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预算意识,建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理念

卫生事业单位要想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应在单位各级领导班子中进行预算管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使大家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任务,而是整个单位所有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第一,健全预算管理委员会,加强其职能,要求预算编制人员编制预算时态度严谨,保障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执行严肃有序。第二,应该对卫生事业单位领导进行预算管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财务预算能够全面、综合地协调、规划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层次的经济关系:使各职能部门统一服从于未来单位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同时,财务预算又能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变的具体化、定量化和系统化;通过财务预算,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可以有更多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各部门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机率变得更低,各部门都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第三,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应把预算管理的观念传递到每一个员工心中。第四,要改变“重预算,轻管理”现象,力争引导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采用科学的方法编制预算

卫生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采用更加科学的“零基预算法”来取代以往的“基数法”。预算的编制应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办公室、医政科、健教所等职能部门全部参与进来,各个职能部门对自己下一年的工作任务进行充分的测算,估算出各项工作预期给单位带来的收益和工作中所需要的支出额度,然后把测算结果提交给预算编制委员会。预算编委会将各职能单位提交的测算进行汇总,认真研究协调各个部门间的测算,依据单位发展规划和单位资金储备,综合平衡各部门的预算,然后进行年度预算编辑的起草。先编制预算的征求意见稿,而后将方案下发到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意见征询。最后,预算编委会依据各职能部门的反馈意见,对年度预算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从而得到正式的预算方案。零基预算法的应用,可以使各个职能部门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来,一方面调动了各职能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预算的编制工作集思广益,并与单位实际发展目标相一致,预算内容更加全面,预算的科技含量更高。

(三)增强单位各部门的协调性

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和贯彻实施仅凭财务部门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一方面需要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在预算编制时,人事部、办公室、医政科、健教所等职能部门都要参与进来,各个职能部门为预算编制人员提供所需信息,才能使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相结合,单靠财务部自己冥思苦想,是编制不出合理的预算文件的。此外,预算的收支平衡,也依赖于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单位的总预算只能从大局出发,依据单位发展中的目标制定。然而,各个部门也有自己的子目标,都编制对自己来说最好的规划。单位资金一般很难满足所有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相互衔接配合,确定自己的规划时顾全大局,以保证单位总体的收支平衡。因此,各个职能部门必须以单位为核心,积极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单位预算的贯彻实施。

(四)确保预算执行与考核的严肃性

公共卫生单位 篇1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深化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各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迫切需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体系改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体系;变革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自建国以来一直是依照预算会计体系的。1993年实施了“两则”、“两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企业首先改革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尔后,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改革也就开始了动作。从1994年开始,财政部组织启动了全国预算会计改革,1996年11月,财政部八号令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7年5月和7月,财政部又分别颁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成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规范。

一、当前经济体制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现行财会体系造成的影响

第一,我国现行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或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是属于预算会计体系。当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定位就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公益性的福利机构(如市各大医院)全都实行了企业化管理。以前的全额或差额拨款变成了如今的少量补贴(如医院的某些大型设备补贴)和通过宏观管理间接帮助享受税收减免优惠。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现行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动摇,以前的会计体制已明显不适合如今的财务体系的现实要求。

第二,政医分开,如今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没有了行政职能和行政收费项目,再没有划分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采取减少或取消预算拨款,除少量补贴外,资金来源则要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规律进行管理。

第三,打破医疗卫生行业内的垄断,在行业内实行竞争机制。现在医疗行业、研究机构在本行业内部全面实行竞争,疾病控制机构中的某些传统业务(如预防性健康体检等)也在行业内部开放,垄断地位不断降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适应如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发展和生存,就必须自主理财、广开财源,改革原来预算体制下统收统支、结余上缴的财务、会计体系。

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变革趋势

1会计管理的变革

进行成本核算、收支配比就需要划分医疗卫生事业财务管理的权利和责任范围。如今大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都已进行了成本核算,有些医疗卫生机构还准备试行人才成本核算,这就离不开权责发生制。但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权责发生制并不是为了计算盈亏,而是为了制定收费标准和统计业务成果。这样,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我觉得,在新形势下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应纳入企业财会体系。为了能正确计算盈亏,应以反映经营成果的利润科目取代只反映资金结存数量、不计资本增值与否的结余科目;只有这样来筹划资金结构,才能为本行业单位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和依据。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应建立以利润指标(结合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管理体系。我市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可效仿国外同行业,尝试朝着股份制、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正确计算盈亏,这样对医院的正常发展,以及保护各投资主体(包括社会公众投资者)的正当权益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再说,我们有些医疗行业重点单位已试行一段时间的全成本核算(即将全部支出划分为成本和费用,运用配比原则,在当期和以后的一段期间予以补偿),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2财务管理的变革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也越来越趋向企业化。在体制改革之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基本都由上级政府部门拨款,而资金提供者对所投入的资金并不要求收益权,所以没有必要反映有关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内容,财务责任主要是会计监督。因此,往往只重视社会效益而不重视经济效益。体制改革之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首先要有物质保证,自主理财,广开财源。在市场经济下,没有免费使用的资金,债权人和所有人对投入资金要求收益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理财活动的重点从反映监督转向资金的筹集决策和投放决策上。这就要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建立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的决策评价管理体系。

在预算制度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收入总是以现金形式存放在银行,造成资金的闲置。而在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现金本身不能产生利润,现金只有用来投资才能得到利润的观念。所以,要建立健全投资评价体系,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减少决策失误。不仅要把握好直接投资,还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决策评价和决策管理体系,以期获得最大效益。

3财务报告的变革

在预算制度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单一,主要是行政主管部门,报表主要反映的是预算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即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和是否被挪用等,而不注重财务成果的评价。所以,资金的安全性成为披露信息最主要的方面。在新形势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是否能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政府单位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也要求提供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本身为了考核经营业绩,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要求正确、恰当地反映财务成果。所以,必须对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情况表、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基金增减情况表)进行变革,统一使用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本医疗单位的盈利和亏损状况。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控制

按照目前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今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必然会纳入企业财务、会计体系。尽管它的理财环境与完全市场竞争下的企业单位并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别在于以社会福利为主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是国家的必设机构,不适用于破产法。所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应严格控制(并非禁止)投资规模和债务规模,以免发生财务危机使国家和投资人、债权人遭受损失。因而,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用于举债和投资的资金不得超过自有资金的比例,以及相应的审批程序。

公共卫生单位 篇12

1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自身管理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1.1 职业病危害事故原因分析原理[1]

根据事故分析原理, 造成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原料、设备、环境因素 (经济相对落后、中小企业和非正规企业问题突出, 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人的原因 (安全意识淡薄, 弱势群体、流动劳动者。职业伤亡事故60%~70%是由于职工违章操作和缺乏卫生知识所造成) ;管理的原因 (职业卫生管理与服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管理缺乏科学依据, 随意性大) 。据此, 职业病危害管理与控制策略包括:危害识别、危害评价、危害控制、事故管理, 在此过程中用人单位建立相应的自身管理体系。

1.2 职业病危害控制策略和程序[2]

1.2.1 确定“关键点危害区域”

了解企业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 (原料清单, 索取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 ;掌握职业危害的岗位及其程度 (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与评价) ;编制一份全面的职业病危害清单。

1.2.2 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实施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制订职业病危害控制实施计划和实施表;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病危害信息:毒物信息卡MSDS, 在工作岗位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设置警示标识、警告信号等;建立企业职业卫生检查和处理制度, 并组织有效实施 (包括生产车间警示标识、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通讯报警装置运行情况检查记录、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情况检查记录) ;劳动者的培训 (包括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预防知识、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与维护等) 与健康监护 (上岗前体检、在岗期间体检、离岗时体检等) ;通过科学技改, 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消除或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 防止职业病事故的发生。

1.2.3 持续改进

通过采取成功的行动, 企业从职业卫生管理中获益, 对拟采取的行动必须有常规监控, 识别和消除实施障碍。

2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帐的设计[3]

2.1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帐的基本结构

2.1.1 确定“关键点危害区域”

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档案 (台帐之一) , 职业卫生监测档案 (台帐之五) 。

2.1.2 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实施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档案 (台帐之二) 、职业卫生管理实施档案 (台帐之三) 、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档案 (台帐之四) 、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台帐之六) 。

2.1.3 持续改进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实施档案 (台帐之三) 。

2.2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帐的内容

2.2.1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档案

(1)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和申报回执 (包括:基本情况、工艺流程、主要产品的名称和产量、主要原辅料及中间品的名称和消耗量、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等) ; (2)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材料和化学品 (附: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 ; (3) 职业病防护设施 (附:产品合格证明等) ; (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管理资料 (包括: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图纸及相关资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复文件等) 。

2.2.2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档案

(1)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2)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 (3) 职业卫生目标管理和责任制; (4)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 职工健康检查与诊治制度, 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 职业卫生检查与奖惩制度等; (5) 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6)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单位应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记录) 。

2.2.3 职业卫生管理实施档案

(1) 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 (附:职业病危害控制实施表) ; (2) 职业病防治经费 (工伤社会保险凭证及其他费用支出发票) ; (3)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维护和检修记录; (4) 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记录; (5) 用人单位自身职业卫生检查和处理记录; (6) 职业卫生监督意见和落实情况资料 (包括:现场监督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奖励、处罚等资料) 。

2.2.4 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档案

(1) 职业病危害因素信息卡 (毒物信息卡MSDS) ; (2) 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培训证明; (3) 劳动者职业卫生宣传培训 (培训通知、培训教材、培训记录、考试试卷、宣传图片等纸质和摄录像资料) ; (4) 职业病危害告知 (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合同中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结果等的告知凭证) 。

2.2.5 职业卫生监测档案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资料 (用人单位自身监测) ; (3)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的公告记录或照片存档) ; (4) 用人单位定期 (每年9月30日前报告) 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结果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岗位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详细列举具体措施) , 治理后的效果委托检测评价机构重新检测评价后上报。

2.2.6 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1) 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人健康检查结果 (附:工人上岗前、在岗、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表) ; (2) 职业病病例诊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等) ; (3) 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的报告:用人单位在组织工人体检时发现疑似职业病人应在接到体检结果、诊断结果5日内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并组织职业病诊断和妥善处理; (4)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和报告记录。

3 结论

《职业病防治法》根据“谁造成污染、谁负责治理;谁造成损害, 谁负责赔偿”的原则, 明确规定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是用人单位的职责, 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自律要求, 要求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同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工业基础薄弱, 工艺装备不良, 企业管理不善, 近年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企业大量雇用农民工、临时工, 职工安全与卫生意识不强等, 致使我国职业危害事故频发。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 其自身管理是控制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 在用人单位中实施职业卫生台帐管理, 旨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 并与国际接轨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指导规范企业自身管理, 强化企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主导地位, 指导并帮助企业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 通过自律行为,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管理手段, 以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目的。逐步形成“企业负责、行业自律、群众监督、政府监管”协调一致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劳动者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借助于社会各方力量, 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有限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开创职业卫生执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2]李涛, 张敏, 缪剑影.化学品职业危害分类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股票价值评估下一篇:自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