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2024-09-28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共8篇)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篇1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致全乡农民的公开信

亲爱的农民朋友:

你们好!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在我县全面开展了。这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5项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国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的重大惠民措施,这些项目主要通过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免费向你们提供。乡卫生院希望全乡居民积极配合乡村卫生服务人员开展的入户健康档案建立等工作,同样也希望乡居民监督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现对这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相关的免费内容如下介绍: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在自愿与引导的基础上,积极为辖区内全体常住居民免费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并对健康信息及时更新,逐步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2、提供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及技能,优生优育,传染病预防及辖区内重点健

康问题的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教育宣传咨询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每月出版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健康知识,并每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不定期开展公众健康咨询及义诊活动等。

3、传染病的报告与处理。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参与现场疫点

处理。开展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上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4、老年人保健。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其中,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清血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氨)、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

5、预防接种。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6、儿童保健。为0-6岁儿童免费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手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出生后的新生儿可以在家中享受到医务人员上门的家庭访视服务;在1岁、2-3岁和4-6岁期间每年可以分别享受到每年4次、2次和1次健康管理服务。每个0-6岁儿童全程可获得13次服务针对儿童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为其提供生长发育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指导等服务内容。

7、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年费建立保健手册,在怀孕期间可以免费享受到5次保健服务,产后至少2次访视和健康检查服务,其中,孕妇在接受第一次产前保健时,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健康检查服务,包括一般健康检查、妇科检查、健康指导,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等实验室检查。

8、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篇2

资料与方法

抽取在灵璧县19个乡镇乡居住>1年, 年龄>18周岁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院公共卫生人员基本情况、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结果, 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 人群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采取统一表格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9个乡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每个乡镇随机调查2个行政村, 每个村调查高血压患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另外, 每个乡镇通过电话调查20例服务对象, 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满意度的调查。

结果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对高血压、糖尿病、>65岁老年人、重性精神病、0~6岁龄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及部分正常人群分别建立健康档案, 累计完成电子健康档案805 774份, 全县平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2%。

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高血压患者累计管理120 689人, 累计规范管理62 204例, 规范管理率52%;2型糖尿病患者累计管理29 863人, 累计规范管理15 967例, 规范管理率53%。

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服务对象和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疾病防控知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问卷调查。每个乡镇调查30例, 全县共调查660例, 调查问卷通过计算机录入自动分析结果。群众健康教育知晓率82%、健康行为形成率78%。

电话调查满意度:每个乡镇电话调查20例服务对象, 全县共计调查440例。其中, 电话接通253例, 电话接通率58%;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满意的183例, 满意度72%。

乡镇卫生院公卫人员基本情况:利用调查表对全县乡镇卫生院所有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进行登记调查。目前, 灵璧县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138人, 仅占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的14%。其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7人 (27%) ;中专学历83人 (61%) ;无学历18人 (12%) 。按照所学的专业统计, 公共卫生专业47人 (34%) ;医士专业72人 (53%) ;非医药专业19人 (13%) 。

讨论

存在问题:自从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医药体制改革以后, 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职责之一[2]。乡镇卫生院既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执行主体, 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主体, 承担着双重角色。 (1) 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少、能力低, 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适应; (2) 医防合一的体制, 制约着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乡镇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所在的防保所, 只是乡镇卫生院的一个职能科室, 与其承担的大量工作不适应, 权小责任大, 人少任务重。 (3) 经费使用不合理, 严重挫伤人员积极性。目前, 村级经费实行打卡发放, 势必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乡镇经费不是专款专用和项目管理, 而是纳入经常性收入。势必造成乡镇卫生院花自己的钱, 干别人的事[3]。致使乡镇对村级管理不到位、督导不到位、服务不到位, 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些项目质量不高。随访不及时、辅助检查项目无法开展、电子健康档案不能及时更新[4]。

建议: (1) 培训工作前移下沉:县级各个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要组织精干师资力量走下去, 以乡镇为单位对村卫生室人员全员培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县级师资力量要进行岗前培训学习, 编制培训教材。对基层人员培训要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资料要齐全规范, 有通知、签到、照片、记录、试卷,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2) 创新管理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坚持“花钱买服务”的原则, 谁服务、谁收益。各乡镇抓几个样板村,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工作提高更高水平。各乡镇可以组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 直接进村入户搞服务。也可以指定某各村卫生室的某个医生单独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责、权、利。 (3) 规范经费使用, 严格绩效考核:坚持先考核、后拨款的原则, 经费拨付一定与工作的数量、质量挂钩, 奖优罚劣和奖先罚后。

参考文献

[1]杨丽, 崔颖, 徐显娣, 等.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分工及经费分配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1, 9 (2) :51-54.

[2]郝爱华, 刘勇鹰, 易学锋, 等.广东省顺德区和云安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况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 2012, 11 (4) :19-23.

[3]高生堂.宁夏南部贫困县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法和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12 (2) :160-164.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篇3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之后又一惠及城乡居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此国家每年投入逾百亿元资金。近年来,各地在金锣密鼓地实施中,且相应制定了促进项目服务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考核制度,其成效虽然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项目“实施基础薄弱、资金监管不严、社区卫生人员素质局限,督导评估不力、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规范”的弊端,影响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亟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医改政策,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巩固服务体系,解决突出问题。

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背景

2009年7月10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并部署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医改实施方案,项目所需费用纳入政府预算安排,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人均不低于15元到2012年的人均不低于25元。每年中央财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贴都及时拨付到位,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按不同比例予以补助[1]。由各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主体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为确保项目工作的规范开展,2009年10月、2011年7月,卫生部先后出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各省、市、自治区相应迅速安排部署,分别制定印发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

2 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与分析

2.1 资金划拨滞后,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

2.1.1县级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划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 尽管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地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并按“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方法下达。但从省到区到县划拨到位时间,实属“未知”以多年的惯例证实,市(区)县级财政、卫生部门以城区或乡镇为单位拨付到位大致在下半年,这样影响了基层工作“早计划、早安排、及时实施”.如广西那坡县2011年经费到2012年4月仍未完全到位,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先从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收入垫付,这种先做事后给钱”的拨付滞后方式,无疑给基层项目执行机构到来不同程度误解与悬念,造成基层卫生人员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的想法,甚至造成不稳定因素。又如广西百色城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仍分别由4个市级区级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的经费均由举办医院领导审批,因无明了的资金使用指导,相关文件条款模糊。单位领导对资金的审核都很谨慎。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最低使用资金权限,制作一条横幅都要打份申请报告,并在等待審批后方能制作。还有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经费申请报告除了经主管院领导审批外,还得经医院中层干部参与讨论表决,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关甚至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了解的中层干部不负责任的表决权常常耽误项目正常实施。这种经费使用审核手续繁琐,造成经费使用率低,更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性、连续性。势必也削弱了国家专项补助资金本身加注于项目运作过程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支撑。

2.2.2 受基层公共卫生、全科医生人才匮乏问题困扰 培养大量优秀的全科医师,以适应我国民众急骤增长的全科医学服务的需求,成为了我国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极为关注之事。[3]自07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在全国推开,国家采取临床医生护士转岗培训方法培养全科医生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人才准备,历时5年,全科卫生人员队伍应该是不断地壮大。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人员待遇、基础设施配备、居民信任度、社区参与等因素,使许多全科医生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前景不报希望,特别是年轻医生护士都希望在大医院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接受全科培训后纷纷回医院。即便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着,也是有机会都会往医院调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人才招入门槛高、条件限制,要求非在职在编,在编职工想进社区被限制,要求具备职业资格,年龄在35岁以下,医学院校刚毕业学生和大于35岁又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不在入围之内。每次的公开招考周期太长,百色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两年公招两次都招不足数,从开始公招到岗历时半年之久。百色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1家是原来的乡镇卫生院转型拥有原班人马因而卫生人员配备组数外,其他三家均缺全科医生。这些客观条件限制,阻碍了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2.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局限问题困扰 目前在岗的全科医生护士,选择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大致有如下原因:一般都是在医院岗位竞聘落选分流人员;或是编外人员解决编制问题;少部分是因为人近中年不愿意在医院临床岗位倒班。人员学历本科毕业占1% ,大专毕业占50%,中级职称占5% ,极少有到副高以上职称,除外返聘老专家,因执行财政绩效工作,返聘老专家工资来源难解决,基层卫生机构是不能轻易聘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局限,在健康教育方面对居民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低,在慢病随访的用药指导能力低,满足不了居民日益提高的健康保健需求。极不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需要。

2.2.4受逐级培训力度不够和督导考核评估不力因素的影响 一是省级层面培训机会少,请来授课的专家都是“学院派、医院临床派”,少有“社区卫生专家型”授课内容脱不来本科生课件及医院高端治疗课题,基层卫生人员需要的是与社区卫生有关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提高。市级培训学时安排不足,内容多,满堂灌、难消化。个人理解偏差,培训回来实际应用于社区卫生工作还是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有差距。二是督导专家与考核专家没有统一意见,按督导专家说的做,到考核专家看又不一致,往往忙乎了一年都忙不到点子上,很累人,极大挫伤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省级考核标准早已出台,市级区级考核机制也已建立,最基层一级的考核制度也有制定,但考核指标任务为落实到人,考核制度流于形式。考核评估结果并不一定与经济挂钩。

3 对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问题的几个建议

3.1.1建立经费使用指导意见 省级财政厅和卫生厅联合作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所需经费调研,制定经费使用范围、项目、数额等指导文件,让经费审批领导有据可依,有数可批。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合理合法。

3.1.2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和促进归类中高等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构建现代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教育模式,并定向培养或扩大招考适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二是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基层卫生机构能根据自身情况在编制数使用完,实际工作还需要聘用有能力有资质并意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和退休医学专家。退休医疗专家是医疗卫生战线的财富,如果基层医疗机构能吸纳这部分财富,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基层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就能得到提升。三是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待遇,确保基层卫生组织健全和全科医生护士队伍的稳定。

3.1.3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督导工作 一是各级培训督导部门要结合社区卫生工作需要,制定适宜社区卫生人员能力提高的课题内容,安排足够的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我国启动并部署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EB】http://www.gov.cn/jrzg/2009-07/10/content_1362010.htm,2009- 7-10;http://www.gov.cn/zwgk/2011-05/24/content_1870181.htm

[2] 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Z】.2009.10;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http://www.gov.cn/zwgk/2011-05/24/content_1870181.htm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篇4

为推进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落实工作任务,加强项目管理,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7〕27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2017年度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范围

全省所有县(区、市)内常住人口(包括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和持有居住证的人口),按规定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2017年工作目标

(一)以县(市、区)为单位,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进一步提高档案使用率。

(二)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三)以县(市、区)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均保持在85%以上。

(四)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保持在85%以上。

(五)以县(市、区)为单位,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保持在65%以上。

(六)以县(市、区)为单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达到40%和35%以上,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50%以上,全省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保持在284.7万人以上,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84.8万人以上。

(七)以县(市、区)为单位,严重精神障碍(原重性精神疾病,下同)患者筛查登记率不低于4‰,全省登记信息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8万以上。按照“应管尽管”原则,将居家治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健康管理,在册管理率不低于80%,全省进行随访健康管理的患者人数达到14.4万。

(八)以县(市、区)为单位,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

(九)以县(市、区)为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比例达到95%以上。

(十)以县(市、区)为单位,报告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包括耐多药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全省管理患者数3.8万人左右。

三、项目内容及主要工作任务

2017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40元提高至45元。新增经费主要用于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及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签约服务。具体调整情况如下:一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人数。二是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完善建立预防接种证、卡服务并给予相应补助。三是由家庭医生或以其为核心的团队与服务对象开展签约服务。四是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

(一)规范电子建档,加强信息利用。规范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根据医疗、体检、随访等情况及时更新电子档案信息,更新信息应尽量在15个工作日内录入,超过30个工作日录入的信息不作为绩效考核与资金拨付依据。规范流动人口健康档案信息,准确完整填写录入流动人口现住址和户籍地址,并对流动人口基本信息表进行非户籍标注,加强日常管理。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促进健康档案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有效衔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动态更新机制,提高健康档案利用率。

(二)突出重点人群,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落实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利用基层卫生巡诊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平台,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个体化健康指导,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巩固和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创造条件设置接种点,提高预防接种的可及性。合理安排接种工作日,实行多种方式和分时段预约接种,将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有机结合。进一步改善接种服务环境,强化安全注射,有效处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及日常查漏补种工作。加强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加大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力度,定期开展漏种排查并及时补种。

(四)加强信息交流,规范儿童健康管理。加强儿童信息交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新生儿出生信息转交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接种门诊),方便其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和预防接种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要求,开展0-6岁儿童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测、生长发育监测评估和健康指导等服务,将高危儿保健等服务及时转交到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五)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各地要积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造条件,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按规范要求为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保证孕产妇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和2次产后访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辖区内其他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六)做好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和身体状况,制订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和工作时间,采取多种形式,有序做好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要保证老年人必要的体格检查、腹部B超和心电图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项目,并做好检查结果反馈工作,切实发挥体检在疾病筛查和健康指导中的作用,提高老年人健康保健意识。

(七)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在全省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通过健康体检、定期巡诊、健康教育等途径,加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筛查和发现力度,及时将发现的患者纳入健康管理,并规范提供服务;将慢性病随访工作与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基层卫生巡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相结合,提高规范管理率;根据患者病情,加强生活方式和用药指导,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血压、血糖控制率。

(八)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按照“应管尽管”原则,将发现并登记在册的居家治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管理,做到发现一例、录入一例、管理一例,做到登记信息与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互通共享。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与公安、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协作,加强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联系,建立日常筛查机制,及时发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为新发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协调下,严重精神障碍疾病专业防治机构、救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信息沟通转接机制,患者出院信息及时转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根据患者病情相应增加随访次数,指导患者科学用药,提高病情稳定率。

(九)做好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明确肺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及乡村两级的职责分工,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培训及健康教育工作,发现、报告、推介辖区内肺结核病可疑者及诊断明确的患者(包括耐多药患者),对肺结核病可疑者开展痰检、对明确诊断患者开展规范治疗服药督导、复查及病人追踪等随访服务管理。

(十)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范要求,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做好发现、登记等工作,并按照相关时限及时上报。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病人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疫点疫区处理、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等工作。

(十一)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继续做好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到40%。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中医人员,加强人员培训。

(十二)完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完善卫生监督协管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推广协管工作信息化,努力提升协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开展巡查、信息收集和报告等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协管服务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充分发挥卫生监督专业机构对协管工作的指导、培训和参与考核作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暂不具备条件覆盖的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协助落实相关协管工作,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覆盖面。

(十三)开展项目签约服务。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分类管理,对针对居民个体开展的服务项目,采取由家庭医生或以其为核心的团队与服务对象进行签约的方式开展。要将服务对象中的贫困人口作为重点签约对象。通过签约,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突出家庭医生核心作用,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效果。各地要结合实际,尽快制订本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签约服务实施方案,明确签约对象、签约服务的内容、签约及服务的流程、签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等。加强工作协调,注重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内容与其他医疗服务内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及其他居民个性化服务内容衔接整合,调动居民签约的积极性。

四、资金筹集、拨付、结算与监管

(一)足额落实资金

2017年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45元的标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经费标准为:西部政策延伸县,中央补助36元/人,省级补助6.2元/人,县级配套2.8元/人;非西部政策延伸县,中央补助27元/人,省级补助12.8元/人,县级配套5.2元/人;市辖区,中央补助27元/人,省级补助11.8元/人,设区市配套1元/人,区级配套5.2元/人。赣州市18个县(市、区)均执行西部政策延伸县标准,中央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省级财政补足。各地要按照赣财卫指〔2017〕18号文件要求,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二)规范资金拨付与结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按照“先预拨、后结算”的原则,实行预拨、考核、结算制,结算资金拨付与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县级财政、卫生计生部门,在项目预拨资金到达县级财政1个月内,全额拨付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根据年度项目执行和考核结果结算补助资金。

2017年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绩效考核后拨付相应资金。村医可承担的服务主要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和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不包括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任务和部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包括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等任务。此项资金的80%部分,依据服务人口数先行拨付给乡村医生,其余的20%部分资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结算,对于考核结算需要扣减的资金额大于20%部分资金的,超额部分从次年项目拨付资金中扣减。

(三)强化资金监管

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县级卫生计生、财政部门要完善资金支付方式,按照《江西省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赣财卫[2017]3号)的有关要求,根据项目内容和任务量,合理确定各项服务补助或支付标准(或采取当量法),按照购买服务机制,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拨付资金,不得简单地按照机构人员和支出水平核拨资金。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需方补助、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等支出。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在核定服务任务和补助标准、绩效评价补助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经常性支出,同时,要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赣府厅字[2017]91号)文件精神,落实相关绩效工资制度。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项目宣传。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宣传,各地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居民知晓率。进一步落实《江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六个一”的政策宣传和健康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辖区显著位置以适当形式公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政策、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数量和服务方式等,接受居民和媒体监督。

(二)加强组织管理。各级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组织,完善协调机制,确定管理机构,强化组织实施。进一步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责任,发挥其在项目绩效考核、人员培训、人群监测、效果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将专业机构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日常指导与考核纳入项目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中。健全项目进展监测和定期通报制度,实行项目进度月报告制度和季度通报制度。完善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项目工作信息核查,保证项目数据真实,对弄虚作假的,取消机构服务资格,严肃处理责任人员。同时,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乡镇(街道)计生部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制度,乡镇(街道)计生部门将掌握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个案信息定期报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要求为流动人口规范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统计流动人口服务情况,定期反馈给乡镇(街道)计生部门。

(三)提高服务质量。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业务主管单位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造条件,完善服务功能,重点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防接种、儿童保健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各地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年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规范》要求,开展相关业务知识考试活动,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水平。

(四)加强督导检查。各级卫生计生、财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监督检查,省卫生计生委相关处室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日常工作,对牵头负责落实的服务项目,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并将日常检查结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履行业务指导、培训职责,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督查,县(市、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每季度至少指导1次,督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估重要指标之一。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篇5

为积极响应医疗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规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吴桥县卫生局、吴桥县财政局关于印发《吴桥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实际,现制定2010年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一、设立公共卫生办公室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以院长、防疫专干、妇幼专干牵头,全院职工协助,各村乡村医生提供支持。卫生院设立乡公共卫生服务办公室,牵头人员负责日常工作,附(公共卫生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 任:唐春青(院长)副主任:王金凤

成 员:王洪双 马娟丽 唐福民 侯荣建 刘观贞 张艳霞

二、主要任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

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2010年,居民建档率≥30%,到2011年居民建档率达到40%。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每年向辖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卫生院不少于12种,村卫生室不少于6种;播放健康教育音像材料不少于6种,组织面向公众健康教育咨询活动不少于6次,设置永久性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每个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重点人群健康教育讲座每季度不少于1次,购置并使用DVD、电视机、,并保证设备完好,使用正常。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如甲流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6岁以下儿童健卡率达100%;2010年,一类疫苗各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95%以上,信息化率达95%以上,强化免疫、应急接种目标人群接种率95%以上,规范疫苗进购流程、进购渠道、规范疫苗保存保管。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人进行治疗管理。做好死亡病例登记与报告,保证完成目标任务数。按要求设置传染病诊室。

5.儿童保健

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80%,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和第3每年至少2次。主要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6.孕产妇保健

早发现孕妇,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早孕建册建档率≥30%,开展至少5次孕产妇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产前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201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

7.老年人保健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2010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30%,建立实施老年人健康体检流程,按要求上墙公布,提供老年人健康体检,记录完整率95%。

8.慢性病管理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干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2010年,对已建档高血压患者管理率≥90%,对已建档糖尿病患者管理率≥50%。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2010年,对已建档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90%。

三、工作职责和任务

(1)承担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将任务明确到具体岗位,责任到人,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各自的职责分工与辖区内村卫生室

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并指导其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2)村卫生室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卫生院完成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任务,接受卫生院的指导和县卫生局的考核,根据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工作的完成情况合理补助经费。

(3)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岗位规范,细化考核内容,将人员收入和工作绩效挂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每年根据要求及工作实际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阶段性重点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原则,明确分工,落实职责,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监督检查。定期组织下村检查督导,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完成。

(三)参加技术培训。要积极参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基本医疗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综合服务能力,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四)加强经费管理。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要求,专款专用。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篇6

临淮镇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有效保障农民健康水平。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使居民逐步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充分体现公益性和公平性,按项目方式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服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着眼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坚持资源整合和开发相结合,合理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作用,以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的健康效益和健康公平。

(五)坚持注重质量,提高效率,强化监管,保障城乡居民充分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确定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虑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干预措施的效果,确定现阶段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水平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和省、市确定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影响

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需要,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根据需要适时充实调整。

从2009年起,我镇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白内障疾病检查等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主要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

加快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强化医院依法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监测、报告、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工作联系,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实现功能互补、防治结合和中西医并举。

(二)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大力培养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农村卫生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切实提高其理论水平以及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定期深入工作场所、学校、社区和家庭,开展卫生学监测评价,研究制定公共卫生防治策略,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实行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强化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规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规范。根据我县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条件,研究制定和推广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保健及主要传染病防治、慢性

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要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在研究制定和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中,要积极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完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重大项目专家论证机制,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研究制定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服务内容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承担的职责,注重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要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的考核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增强全民健康素质。

(二)科学规划,加强管理。镇卫生、财政、人口计生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

康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加快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

(三)加强宣传,督导落实。各级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督查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镇卫生、财政部门每年组织对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逐步使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高全镇人民健康水平。

临淮镇人民政府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新一轮卫生改革中的重要工作,对农村地区具有更大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重,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要与农村现实卫生服务提供能力的矛盾加深,在农村地区开展更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刻不容缓。当前,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能力明显提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省、县、乡的公共卫生相关人员的焦点组访谈,了解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实际开展情况,思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中的难点及对策。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样本选择和信息收集方法

研究典型选取中部地区A省和西部地区B省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代表,并分别在两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与较差的两个县。通过省级、县级焦点组访谈和焦点个人访谈获得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的相关信息。选取一定比例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进行现场调研,实地考察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工作条件、工作状况及存在问题。

1.2 访谈对象

焦点组访谈对象为省、县级公共卫生职能部门的相关专家和人员,涉及领域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基本医疗、爱国卫生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个人访谈的对象为村卫生室从事一线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卫技人员。

1.3 访谈内容

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询问有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开展情况,交流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经验与难点,研讨目前需重点优先发展的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同时根据访谈所反映的当地实际情况重新界定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涵。本研究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制定了相应的侧重点,省级访谈侧重于省内的总体情况和未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划,县、乡、村级访谈则侧重于具体的开展情况及实施困境。

2 研究结果

2.1 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

本研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公共卫生项目,结合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及其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应该支付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由于各地服务项目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别,本研究在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简略地界定了各服务项目的内涵,使之能切合中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总共27项服务项目涵盖了妇幼卫生保健、儿童卫生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以及营养卫生和群体保健等方面,见表1。

2.2 部分农村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我国的地理跨度非常大,加之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别,不同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不尽相同。本研究根据各项目在该地区覆盖率的高低,将各地开展情况分为“较好”、“一般”、“较差”以及“没有开展”等4类,并做了相应分析,见表2。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虽然总体情况尚可,但是个别服务项目仍亟待提高。A省调查地区内开展情况属于“一般”及以上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有17项,占所有27项服务项目的比例超过60%,在B省则有13项,所占比例接近50%。其中,开展情况较好的服务项目在A省和B省调查地区分别达到了8项和6项,该类项目的人群覆盖率达到85%以上,而且在时间上具有较好延续性,如产后保健、住院分娩、预防接种和艾滋病治疗等。调查发现存在一定比例的项目处于已经开展但是整体覆盖率偏低的状态,如急性传染病防治、新生儿筛查、乳腺癌及子宫颈癌筛查等项目实施情况有待改善,此类项目在A省和B省分别有6项和7项。在两省调查地区内分别有4项服务项目,如糖尿病、结肠癌筛查等受到了经费、人员、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开展。整体上中部地区的A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稍好于B省,但B省开展自杀预防工作较好,部分地区非常重视自杀预防工作,投入资金拍摄宣传片进行宣传教育,取得积极效果。

2.3 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支付者情况

除了预防接种、艾滋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等相关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外,表1中由政府直接提供资金补助的服务项目比例较小。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90%以上都需要个人付费,只有少部分项目得到了某些项目的经费支持,或能够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如高血压筛查、艾滋病预防和沙眼诊治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项目经费支持。其中,“白内障筛查及治疗”就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的民政项目,相关服务在具有社会救助性质的“光明行动”的推动下实施。鉴于公共卫生项目的特殊性,政府应为居民直接提供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然而表1中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来源结构,让人很难相信经费投入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注:表中的“+++”表示该项目在该地区人群覆盖率较高,“++”表示该项目人群覆盖率一般,“+”表示该项目的人群覆盖率较低,“-”表示该地区没有开展此项服务。

3 讨论与分析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访谈中,拥有多年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验的受访者普遍认为,表1所列项目在现阶段的农村很有必要开展,对解决农村当前健康隐患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具体操作中,各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协调解决,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3.1 各级政府合理分担解决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长效性难题

很多项目是在得到了某些卫生项目的资助后才得以开展的,超过项目时限后,这些服务也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夭折,使得需要长期实施才有明显效果的公共卫生项目“无果而终”。在实施“分税制”后,覆盖我国70%人口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1],这就意味着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水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发展相关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国家级贫困县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虽然部分地区获得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但杯水车薪,无法有效地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经费相对不足是长期存在的困难,当前更无法要求其覆盖表1中的所有项目。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各级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担公共卫生经费,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形成长效机制,避免造成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产生“马太效应”。

3.2 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补偿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在无法负担所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情况下,应重视并利用新农合对卫生服务的补偿。调查发现新农合的报销政策对提高服务项目的利用率具有明显作用,被调查乡镇卫生院院长普遍反映在实施新农合制度之后,医院的业务量有了明显上升。但是,新农合制度针对上述服务项目的报销范围和比例都偏小,仅住院分娩等住院项目能够得到报销。在农村,一般新农合补贴每例平产200元,剖腹产为500元,如果遇到难产情况适当增加。县医院的平产收费一般在1 800元左右,剖腹产需要3 000元左右。虽然,新农合对防止因病致贫的作用有限[2],但如果进一步优化新农合制度,在新农合可负担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扩大补偿范围,以及提高某些项目的补偿水平,新农合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率上仍具有较大潜在作用。

3.3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满足农村卫生服务需要

中国中西部地区地势崎岖、山地较多,此外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当地农民更愿意在村卫生室解决卫生需要,因此村医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4人,相比2006年有所减少[3]。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很多地区的一个村只有一名村医,而且属于“个体户”性质,负责向全村提供医疗服务。村医的学历水平不高[4],公共卫生理念也有待更新,目前无法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卫生需要,而农村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其卫生需要可能更高[5]。因此,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3.4 促进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依从性

在访谈中,两省的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都认为健康教育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困难。由于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陈旧,卫生观念往往还停留在“患病就医”上,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不高,这就增加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加重了防保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要根据当地农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与农民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提高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依从性。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定能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改善农民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县乡公共财政现状:问题与影响[J].税收与社会,2003(9):4.

[2]胡善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与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26-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S].2007.

[4]先德强,程文玉.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现状和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8):553-556.

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篇8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面临的问题

1.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欠缺、人员素质过低、结构不够合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从调研结果来看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欠缺、人才素质过低, 难以满足现在公共服务工作的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2.配套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到位, 存在资金沉淀和挪用现象

经费补助没有全部、及时到位, 服务机构只能用医疗收入或者其他业务收入展开工作, 机构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同时,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被延迟拨付。还有就是,由于一些地方官员思想存在问题, 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用作其他项目。

3.不同地区间、城乡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

由于部分地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慢性病管理及老年人管理系统的缺失,所以不同地区服务利用不均等。由于我国既有城市又有乡村,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且农村公共服务地广人稀、健康意识较弱等,造成城乡居民服务利用不均等

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质量的对策

1.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低下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国家或地方积极培养人才,对人才实施鼓励政策,加强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在录用人员是实施聘用制,坚持择优录取,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原则。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例如,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地区交流管理经验,加强学习以促进工作顺利进行。优化人员结构, 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主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更好地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2.关于公共服务专项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当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筹资和投入体制;其次,当地政府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有关部门的对资金的监管,同时建立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以减少资金流失,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最后,服务机构要积极得申请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和当地政府相应经费及时全部到位, 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有了经费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公共服务工作开展会更加顺畅。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问题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确保群众受益

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积极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与经费补助政策,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以保障服务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根据目前实施情况分析,定期的考核、监督工作已经形成制度, 将岗位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缩小地区差异, 形成重点倾斜

项目经费应尽量倾斜到重点保障地区,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变化合理地确定重点项目, 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入的重点地区, 确保资金向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众倾斜。部分地区居民居住密集,可以根据服务人群大小对村卫生室的经费补助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中,随着基层医药卫生综合体制的改革,村卫生室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乡村医生主要收入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为了使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发展壮大,多数地区将服务工作倾斜到了村卫生室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提高其补助等政策。

3.及时调整经费标准,保障项目质量

财政投入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顺利推进的关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公共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可预料的实际问题,加大了经费的需要,而国家或地区投入的经费难以满足部分地区的服务需要。

结语

为了提高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政府应该确保经费及时全额投入并加强管理,服务机构应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健全监管和考核机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上一篇:太极全协会申请书下一篇:古风诗词美文摘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