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件】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施

2024-10-15

【社会课件】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施(共9篇)

【社会课件】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施 篇1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施当公共关系前期调查和公共关系策划完成以后,接下来便是将公共关系计划、方案付诸实施,这是公共关系最为基本、最能体现实际效果的实践活动。

一、公共关系实施的意义与要求

1、什么是公共关系实施

所谓公共关系实施,就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既定公共关系目标,充分依据和利用现实公共关系实施条件,按照公共关系创意策划方案,进行公共关系实施策略、手段、方法设计并据此进行实际操作与管理的过程。通过公共关系实施,经由选定的传播渠道,把必须、应该向公众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公众,进行必要的反馈调整,加强与公众的联络、联系、沟通,影响或改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创造对社会组织有利的舆论环境,在公众中树立起社会组织的美好形象。

2、公共关系实施的意义

公共关系计划的制定是为了实施。再好的计划如果制定出来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去实施,那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纸上谈兵”,就没有任何实践层面的意义。况且,实施的计划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还有待于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检验。而且,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完全同客观相一致,因此,制定出来的计划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有待于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修改甚至改变。所以,公共关系实施构成了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中心环节。

3、公共关系实施的基本要求(1)要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公共关系工作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公众,否则就没有公共关系工作可言了。当然公共关系实施的过程也离不开这个基本原则。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①要选择公众所喜欢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公共关系活动实质上是针对公众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要想使这种传播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发出去的信息全部至少大部分为公众所接受,这就需要选用公众所习惯使用的传播媒介或渠道来传播信息。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公众的人员情况、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习惯的行为方式等特征来选定他们所喜欢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可供选择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个体传播渠道。个体传播渠道是社会组织公关人员通过个别面谈、访问、邮寄、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公众保持联系和交流信息。这种传播的特点是:传播面小,传播速度慢,但对象明确,交流充分,反馈及时,信息真实,在传播过程中便于深入,便于注入感情。在实施过程中对解决个别问题以及对公众中的某些重要人物或有影响的人物,可以使用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信息沟通。

第二,群体传播渠道。群体传播渠道是社会组织通过举办座谈会、专题报告会、讨论会、信息发布会、演讲会等形式向部分公众群体传播和交流信息。这种传播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大,反馈及时,易于创造热烈的气氛,形成轰动性的传播效果,还可针对受传者的特殊要求、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第三,大众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是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将大量信息大规模地向全社会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的特点是:传播迅速,辐射面广,影响力巨大,适宜于解决带共同性的、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公共关系工作中最常用的最现代化的传播渠道。

以上几种传播方式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但不能相互替代。它们在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范围、效果上相互补充和渗透。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目标公众的爱好、兴趣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从而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②在设计制作信息时要考虑公众的特点和兴趣。公关人员在设计制作信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在调查研究和制定计划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公众的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并参照这些特点,编写出适合公众口味的新闻稿件、广告词、展览说明、宣传小册子等等,这样才能引起公众的兴趣,才能使传播 1 取得良好的效果。

(2)要选择最佳的活动时机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各项计划的实施都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选择以下几种时机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在组织开业或更名时隆重“亮相”。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抓住社会组织开业或更名的大好时机开展各种刻意创新的公共关系活动,将社会组织的宗旨、经营方针、业务范围、技术力量、产品质量等向公众做详细介绍,这样做既显得十分自然,又能从一开始就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在组织转产或开拓新产品、新业务时推销形象。社会组织改变经营方向,开拓新的业务,推出新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屡见不鲜的。这正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大好时机。社会组织在向公众大力介绍新的经营项目、新的产品、新的业务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形象,让新的经营项目、新的产品、新的业务和社会组织一起在公众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印象。

③在组织知名度不高或下降时加强组织形象的宣扬和彰显工作。如果一个社会组织的知名度不高或下降时,其产品的销售量和经济效益也会不高或下降。常有这样的情况,企业原有生产规模小,不为人所知,或原来的产品质量有某些问题,美誉度不高,后来通过努力,在规模、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但公众并不知情,还是以原来的老眼光看待这家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组织必须抓住时机,开展有效的公关活动,制造轰动的新闻事件,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组织的知名度,使公众对企业“刮目相看”。

④在组织出现失误或被公众误解时维护形象。突发的危机事件对社会组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将使社会组织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有可能危及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对此,社会组织不能消极对待,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矫正性公共关系活动,以挽回声誉,重塑形象。

(3)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实行计划控制

所谓计划控制,就是社会组织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纠正计划中所出现的偏差。或者,根据信息反馈的结果,对原有的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正。没有计划就没有控制。反之,没有控制或者控制不好,计划就不能顺利地实施。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两者从计划实施开始直至终结,始终联系在一起。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实施计划的结果就必然良好。计划控制的程序主要有:设定控制标准;将计划实施情况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纠偏措施,保证实施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公共关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公共关系实施的特点

1、实施过程的动态性

公共关系实施是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计划付诸实行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实施的过程是应该比较顺利的,因为计划的制定是经过充分周密调查研究的结果,但从实际的操作过程来看,实施的过程不可能“照葫芦画瓢”,对计划方案机械式地、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完善计划。这就是实施过程的动态性。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一般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基本上同预定目标和实施计划的方向、途径相一致,只是局部或者个别问题上有偏差,可能会对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社会组织就要采用局部调整的方式弥补不足和偏差,使实施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并实现预定目标。

第二,由于在制定实施计划时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完全掌握某些重要信息,实施计划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问题,因而暴露出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施计划的途径不能完全地相一致。这时,如果仍然坚持原来的实施计划,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会组织就必须对方案进行重大修正,按照修订后的方案实施,以实现预定目标。

第三,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特别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主观力量不能控制的重大事件,因而改变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使实施计划不能继续执行。这些不断变化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反 2 馈上来,就有可能给社会组织带来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会组织必须立即终止原有计划的实施,并及时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重新制订目标和计划,实施符合新情况的计划,实现重新制订的公关目标。

2、实施主体的创造性

公共关系工作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公众,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众的情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作为实施的主体——社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使实施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1)媒介的选择要合适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计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媒介来传播。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很有讲究。媒介选择合适,就能以最低的代价达到社会组织最高的目标;反之,就可能以极大的投入而收效甚微。

媒介的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完全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公众,进行不同的媒介选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造性。信息传播的媒介,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子媒介,包括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另一类是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

社会组织可根据传播对象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生活和工作习惯以及他们的经济状况,又要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的经济负担能力,选择比较适宜的传媒,以争取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2)传播的技巧要新奇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吸收、接纳社会组织发出的信息和观点,改变公众原来的观点或观念。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改变公众的态度,我们有必要了解美国公关心理学专家卡尔·霍夫兰的说服模式。卡尔·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三点,即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他说:“一个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在这儿,说服者的条件(地位、声誉、权威、专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关键性的作用。卡尔·霍夫兰指出:在试图说服对方时,“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那么只要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那就要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如果对方教育程度较高,说一方面理由较好;如果对方的教育程度较低,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定要讲正面的理由,如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而可能导致他犹豫不定。”卡尔·霍夫兰还认为:在传播信息时,“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易形成有利的气氛。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公众的记忆。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首先提出来比较有利;如果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模式理论给我们很大启发,社会组织在实施计划时,为使传播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重传播的技巧。只有设计新奇的推广方式才能吸引公众,新奇的推广方式强调这样几个字:新颖、奇特、绝妙。

新颖 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为此,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也必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组织必须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广泛地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到公众中去发现和探索,创作出新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使公众耳目一新,必然能够赢得公众。

奇特 所谓奇特,就是社会组织以独家特有的活动方式开展传播活动,调动公众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以奇制胜,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绝妙 所谓绝妙,就是当别人尚未想到时,你先想到了;别人尚未看到时,你先看到了;别人尚未行动时,你先捷足先登了;别人已经有的,你却独树一帜。

总之,社会组织在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创造新奇的活动方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如果总能高人一筹,就能使公共关系实施计划得以圆满完成,并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活动的方式要得体

公共关系实施,是围绕一定的公关目标、任务,依据公关策划方案,按照实施计划,逐步展开的。3 但公共关系活动没有包医百病的处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或同一社会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同一阶段中针对不同的公众对象,都需要有不同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日常维系型。日常维系型活动方式是指社会组织在日常运行中,始终如一地贯彻公共关系工作目标,以一种持续不断的传播方式对公众施以不留痕迹、润物无声的影响,保持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维系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例如:保持一定的见报率,或者在电视屏幕上经常亮相;长期树立在高大建筑物上的企业名称、标志或商标,巨型户外广告;逢年过节的专访、慰问,给公众适当的优惠或奖励等等。

②宣传服务型。宣传服务型活动方式是指两个方面:其一主要是运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宣传手段,传递社会组织的信息,引导公众舆论,迅速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其二是以实际的服务行为,作为特殊媒介,吸引公众、感化公众,获得信任,争取合作,使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为社会组织提高良好的信誉。例如:开展消费指导、消费培训、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家庭式服务等等。

③交际活动型。交际活动型活动方式主要是运用各种交际手段和沟通意识,通过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环保卫生、文化教育、文艺体育等活动形式,广交朋友、协调关系、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为社会组织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例如:举办宴会、招待会、舞会、恳谈会,赞助福利、慈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参与国家、社区重大活动并提供赞助等等。

④征询矫正型。征询矫正型活动方式主要是运用收集信息、社会调查、民意测验、舆论分析等信息反馈手段了解民情民意,把握社会动态,监测投资环境,为社会组织决策提供咨询;或者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形象严重受损的时候,为了尽快挽回信誉、平息**、重塑组织形象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例如:建立信访制度,设立热线电话,开展民意调查,举办信息交流会、恳谈会等等。

3、实施影响的广泛性

实施影响实际上就是传播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必要从公关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公众对传播效果的认知层次。一般说来,公众对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认知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感觉层次效果

感觉层次效果是指公众通过感觉(含视、听、触、摸、嗅等)获得了社会组织所发布的信息,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越正确、越全面越好。这一层次是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最低层次,也是基础。因为,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的复合。因此,只有在这一层次获得了效果,才有可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2)思维层次效果

思维层次效果是指当公众接收社会组织发布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产生了知觉,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加工处理,进行深层次的判断、分析、取舍。

(3)态度层次效果

态度层次效果是指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态度。例如: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没用、喜好还是厌恶、热爱还是仇恨、支持还是反对、该做还是不该做等。但态度并非行为,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4)行为层次效果

行为层次效果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信息的传播,引发公众的相应行为,而且是产生了对社会组织有利的行为。这是公共关系传播活动效果的最高层次,也是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最佳效果。这一层次的实现,必须有前面三个层次的实现作为基础。

上述四个层次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只有这四个层次的传播效果都实现了,才可以说获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效果有正效果和负效果之分。我们上面分析的是正效果,也就是说最佳效果。如果是负效果的话,那么给社会组织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广泛的。

美国有一家公共关系机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每有一名投诉的顾客就有约26名保持沉默的、4 感到不满意的顾客。这26名顾客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对另外10名亲朋好友产生消极影响。而这10名亲朋好友中又有33%的人极有可能把这个信息传给另外20个人。因此,只要有一名顾客不满,1+(26×10)+(10×33%×20)=327,就有可能有327人有类似的不满。

对于这一调查研究结果,我们暂且不评论它是否确实,是否有科学性,但至少我们应该意识到实施影响确实具有广泛性。

三、公共关系实施障碍的排除

公共关系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又由于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不少障碍,出现不少问题或困难。这就需要不断地排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1、沟通障碍的排除

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和手段之一,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沟通是促成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重要过程。因而,也构成公共关系实施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公共关系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传递者、媒介与接受者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首先由传递者将信息通过媒介传递到接受者那里;接受者的信息再通过媒介反馈到传递者那里。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难题,会出现一些传播沟通障碍。有问题就要解决,有障碍就要排除。在传播沟通方面的障碍如何排除,社会组织要努力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切实了解和掌握公众的“优势需要”

传播沟通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按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在这里,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属于低级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中间阶层,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因此,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然后才能逐级上升。而在现实生活中,公众的行为往往受多种需要的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需要中,总有一种是最为迫切并起主要支配作用的优势需要。而优势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因此,只有切实了解和掌握公众的优势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才有可能与公众产生共鸣,才能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

(2)要选择和运用好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

面对众多的传播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应用,才更加有效和更加经济;面对繁多的沟通方法,应该如何选择和应用才能使公众更乐意参与和更乐意接受,这是社会组织必须要考虑的。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即使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社会组织也应该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传播沟通应该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应。如何做到这一点,有几条基本原则是要注意的。

①必须联系具体的目标。即根据公共关系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来选择传播媒介和使用沟通方法。也就是说,选择的媒介和使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例如:要提高社会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要消除、缓解社会组织与公众的紧张关系,可以通过对话、座谈会、信访等形式;要与社会名流沟通,可采用招待会、茶话会等方式。

②必须适应不同的对象。即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来选择传播媒介和使用沟通方法。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以使信息快捷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公众,并被目标公众所接受。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应采用广播、电视广播;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应采用报纸、杂志传播;对于行踪不定的出租车司机最好用广播电台传播。

③必须区别传播的内容。即根据传播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传播媒介和使用沟通方法。也就是说,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报道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采用电影或电视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思索考虑才能明白,就应该采用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而不宜采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征求设计稿件,可用新闻和广告的形式。

④必须本着节约的原则。即根据具体的经济实力和最经济的条件来选择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也就是说,根据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力争在最节约、最经济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传播效应。例如:人际传播在经费开支的绝对预算来说比较节省,而大众传播(如广告)的作用范围广泛,因此它的单位平均成本可能更低。

2、组织管理障碍的排除

公共关系活动说到底是组织行为,是社会组织精心策划、具体实施的公关活动。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出现组织管理方面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不排除也有可能使公共关系实施受损。

组织管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有:第一,由于组织机构重叠,使得信息传递的层次过多;第二,由于组织机构分工混乱,使得信息传递通道不畅通;第三,由于组织机构内部协调不够,使得信息传递过于单向。

当社会组织在进行公共关系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组织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出现障碍,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运用组织内部机构不断自我完善的机制,排除障碍。具体排除障碍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组织机构重叠的现象,要精简机构。精简机构的要义并不在于“减”,而在于“精”,而在于强有力地发挥出组织管理的职能。这样可以减少层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保证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二,针对组织机构分工混乱现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要着力健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并使之畅通无阻。

第三,针对组织机构内部协调不够的现象,要加强内部公关,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亲密合作,分工不分家。上级要善于听取下级的意见和建议,下级要敢于向上级发表意见和建议。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使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目标一致化,效果最佳化。

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关系实施?其意义何在?

2、公共关系实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公共关系实施有哪些特点?

4、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大致有哪几种类型?

5、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沟通障碍应该如何排除?

6、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障碍应该如何排除?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2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阐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阐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论证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论述和阐明如何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解析在现实中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系。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1.中国两千年多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2.西方学者也曾探讨过关于社会和谐的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明确地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是由于他们未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终使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构想流于空想。

3.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4.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过重要思想,为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是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从当前来看,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重要着力点。

2005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

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全面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和谐社会的一般含义

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在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具体内容是: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上述六条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衔接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的持续推进。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社会课件】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施 篇3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第十一章 意外作文 篇4

四人仓促的来到了现场,洛风伊和颜怨淑与其他成员会合,冷冰幽和轻音尘则在查看现场,希望找到些许蛛丝马迹。走着走着,忽然,轻音尘再次见到了夜影字母的刻痕,不由得气愤的跺了跺脚,殊不知,危险正在慢慢逼近。

忽然,所有人的视线开始模糊起来。不,准确的说,是周围的景物开始模糊起来。渐渐地,四处的楼房消失了,地上的尸体也消失了,只留下伊·U的成员们和冷冰幽一行人。“不好!是陷阱!”洛风伊这才意识到危险,而除了冷冰幽她们四个,其他伊·U成员们的脸,则变得扭曲起来。“这里的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当冷冰幽静静地说出这句话时,除了轻音尘,洛风伊和颜怨淑都不禁脸色大变:“那……那个电话……难不成……”“不用担心,应该是没事的,

 

”冷冰幽安慰道:“夜影的智商没有那么低,她们也应该是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在没有见到你们两个之前,我想伊·U的人是不会这么轻易就屈服的。要我没猜错的话,你们两个在伊·U里的地位应该不低吧。”“不错。”洛风伊回答道。“我和小淑是伊·U的创始人,也是整个团队的领头人。”“那就错不了了,夜影的目标是你们。”冷冰幽说道。“不过,当务之急是先离开这个鬼地方。”

第十一章 执法监督 篇5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职责,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第八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履行执法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说明情况,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本法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向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遵守执法程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十一章职业道德 篇6

二、选择题(四选一)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___核心,___为原则,这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A)集体主义为,为人民服务

(B)市场经济为,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主义

(D)市场经济为,唯物主义

2、职业道德的核心思想中,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___作为着力点。

(A)家庭美德(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D)科学发展观

3、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要以___这把尺子来衡量。

(A)个人主义(B)国家利益

(C)集体主义(D)职业道德

4、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以___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A)家庭美德(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D)科学发展观

6、___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劳动纪律、组织纪律等基本纪律要求以及各行各业的特殊纪律要求。

(A)职业守则(B)职业纪律

(C)职业道德(D)遵纪守法

7、___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从业人员上岗的首要条件和基本素质。

(A)文明礼貌(B)职业道德

(C)爱岗敬业(D)忠于职守

8、___的具体要求是仪表端庄、言行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

(A)爱岗敬业(B)精益求精

(C)文明礼貌(D)团结协作

9、___就是要以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甚至做好为消防事业献出生命的准备。

(A)遵纪守法(B)英勇顽强

(C)爱岗敬业(D)忠于职守

10、___是履行岗位职责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消防行业从业人员遵守职业纪律的基本要求。

(A)遵纪守法(B)忠于职守

(C)爱岗敬业(D)英勇顽强

11、___是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之间和职业集体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

(A)团结互助(B)遵纪守法

(C)文明礼貌(D)爱岗敬业

12、___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普遍要求。

(A)遵纪守法(B)忠于职守

(C)爱岗敬业(D)英勇顽强

13、___是对从业人员提出的业务技术水平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A)遵纪守法(B)忠于职守

(C)精益求精(D)英勇顽强

14、___具体表现为:顽强拼搏、勤学苦练、机智勇敢、敢打必胜。

(A)英勇顽强(B)忠于职守

第十一章-标准成本管理 讲稿 篇7

掌握:

1、标准成本制定

2、成本差异分析

第一节

标准成本系统概述

一、标准成本系统定义

标准成本,是指按照成本项目反映的、在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发生的单位产品成本目标。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三方面内容。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成本的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成本的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则与成本的日常核算相联系。

二、标准成本的作用

(一)标准成本是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

(二)用标准成本,有利于责任会计的实施。

(三)经营决策提供了依据。

(四)简化了账务处理。

三、标准成本的种类

(一)理想标准成本

是在最好的生产技术条件,最佳的工作状态下所应该发生的最低成本。在这种标准成本下,没有一点浪费,无废料废品,企业的工艺技术达到最高水平,生产经营实现最佳运转,产品制造过程处于最先进、最完美的状态中。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实际工作中很少采用。

(二)正常标准成本

正常的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生产水平,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正常的价格条件下,用预期能达到的标准来制订的成本。在这种标准成本下,允许有合理的损耗,生产时个人有足够的生理休息时间,机器允许有一定的修理时间,(三)现实标准成本

第二节

标准成本制定

一、标准成本的一般公式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其中:某一项目该成本项目该成本项目标准成本的价格标准的用量标准

二、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

是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工艺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工业工程法或者其他技术分析方法得到的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数量。

(二)直接材料的标准价格

是根据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单位材料购进成本,包括材料的买价、税费、运费、装卸费、正常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也是由直接人工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相乘得到的。直接人工的标准消耗量就是生产单位产品耗用的标准工时。

直接人工的标准价格就是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可以是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确定的正常工资率也可以是预定的工资率。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用量×直接人工标准价格

四、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企业也可以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合理的用量标准。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是每一标准工时所耗用的变动制造费用,即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

(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则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因此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如果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则需要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也就需要计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也是由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相乘得到。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是每一标准工时所耗用的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

例题见教材——内容小结

第三节

成本差异分析

一、成本差异分析基本模式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就是成本差异。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当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成本差异表现为正数,称为逆差,用U表示,当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成本差异为负数,称为顺差或有利差异,用F表示。

由于成本由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组成,因此构成成本差异也有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种。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材料 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推导过程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由于材料采购的实际价格与标准价格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材料的供应部门负责。材料价格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材料价格本身的变动、运输费用的变动、不合理的途中损耗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是由于生产产品直接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标准用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数量差异应由材料耗用部门即生产部门负责。材料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用料的科学性,工人操作的认真程度,技术的改进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例:新新机械厂生产A产品,需用甲材料,标准价格为4元/千克,实际价格为4.20元/千克,甲材料的标准用量为500千克,实际用量为460千克求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460×4.2-500×4

=1932-2000

=-68(元)(F)

-68元的有利差异由下面两部分组成:

甲材料的价格差异=(4.2-4)×460= 92(元)(U)

甲材料的数量差异 =(460-500)×4= -160(元)(F)

所以:-68元=92+(-160)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人工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人工成本差异也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价格差异是指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又称为工资率差异。数量差异是指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又称为人工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价格差异+效率差异 推导过程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一)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计算:

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二)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是由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资调整,人工等级的晋升,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等。一般来说,工资率差异主要由人事劳动部门负责,但同时也会涉及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 3 因很多,如,工人的熟练程度、认真程度,是否雇佣新工人,生产技术条件如何,生产安排是否合理等等。一般来说,人工效率差异主要由生产部门负责。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例:新新机械厂加工A产品需车加工,其标准工资率为5元/工时,实际工资率为6元/工时,标准工时为500工时,实际工时为450工时,试求某产品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和效率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人工成本-标准人工成本

=6×450-5×500=200(元)(U)

200元的逆差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6-5)×450=450(元)(U)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450-500)×5=-250(元)(F)

四、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实际费用-标准费用

=支出差异(价格)+效率差异(数量)(一)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支出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二)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是由实际分配率与标准分配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耗费水平的高低。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工作效率变化引起的费用节约或超支。

五、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内是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但单位产品中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正好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动。

为了加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控制,企业往往采用编制固定预算的方式进行控制,并制定一个标准的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实际耗用的工时数与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一致,或者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与预算数不同,因此发生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费用-标准费用

=耗费差异+能力差异+效率差异(三差异法)

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未达到企业的生产能力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效率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不同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一)固定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二)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

(三)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例:新新机械厂本月实际产量40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本1424元,实际工时890小时,企业生产能力为500件,1000小时,每件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3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1.50元/小时。

三因素法:耗费差异=1424—500×3=-76(元)(F)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1000-890)×1.5= 165(元)

效率差异=(890-400×2)×1.5=135(元)

本章练习题

单选题见P178(13,17,18)

1、某公司2009年度生产甲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17910元,年度预算数为18000元,预计应完成的生产能力为11250工时,实际发生工时为9900小时,标准工时为9200小时。(10分)要求:(1)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2)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3)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4)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解:(1)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

17910—9200×18000÷11250=3190元(U)

(2)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17910—18000=-90元(F)(3)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8000÷11250×(9900—9200)=1120元(U)(4)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18000÷11250×(11250—9900)=2160元(U)(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

—90+1120+2160=3190元(即固定资产总差异)

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其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项 目

标准成本

实际成本

单价(元)用量(件)单价(元)用量(件)

差异(元)

A材料000 200

200 B材料000 100

-1 500 合计

700 制造费用相关资料表

项目

预算数

实际产量标准数

(工时6 000)

(工时5 000)

实际数(工时5 500)

金额

分配率

金额

金额

变动性制造费用

400

0.4

0.4×5 000=2 000 090 固定性制造费用800

0.8

0.8×5 000=4 000 675 合计

200

1.2

第十一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篇8

一、单项选择题

1、消防工作应该贯彻的方针是()。

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B、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C、安全第一消防结台 答案:A

2、施工单位的()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A、党委书记

B、生产经理

c、主要负责人 答案:C

3、对建筑消防设施至少()进行一次全而检测,确保完好有效一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两年 答案:B

4、同一施工现场两个以上单位承建的.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签订专门的()。A、消防协汉

B、安全协议

c、租赁协议 答案:A

5、人员密集场所的()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A,大厅

B、走廊

c、门窗 蓉案C

6、施工现场虚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A、L风向

B、F风向

C、侧风向 答案:B

7、施工现场鹿尽量采取()建筑材料,降低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A、难燃性

B、易燃性

C、助燃性 答案:A

8、员工宿舍附近要配置一定数量的()。A、健身器材

B、生活设施

c、消防器材 答案:C

9、施工现场()吸烟,A、可以

H、觇情况可以

C、严禁 答案:C

10、高度超过24m的商层建筑工程,应安装临时()。管径不得小于75mm,每层设消防栓口,配备足够的消防水带。

A、消防管道

B、淌防横管

c、消防竖管 答案:C

11、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专人保管 A、必须

B、应该 答案:A

l2、严格落实动火审批制度,动用明火时,定要持有()动火证。A、一定数量

B、合适类别

C、可以 答案:C

l3、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应四周应有()宽平坦空地的消防通道,禁止堆放障碍物 A、4m

B、5m C、6m 答案:C

14、仓库应设()以上大门。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答案:B

15、库房内物料应堆垛存放,堆垛之间应有()宽消防通道。A 2m

B、3m

C、4m 答案:B

16、库房与有明火的生活区至少应保持()防火距离。A、30m

B、40m

C、50m 答案:A

17、重点防火区应每()㎡布置一个灭火器。A、20

B、25

C、30 答案:B

18、电焊作业时,清理施焊现场()内的易燃易爆物品,并采取规定的防护措施。A.10m

B、15m

C、20m 答案:A

19、电焊机开关箱及电源线路接线和线路故障排除必须由()进行。A、任何人

B、专业电焊工

C、专业电工 答案:C

20、进行气焊作业时,氧气瓶、乙炔瓶间距不得少于()米。A、4

B、5

C、6 答案:B

2l、进行气焊作业时,氧气瓶、乙炔瓶距离明火区()米以上。A、5

B、10

C、15 答案:B

22、()的原理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的物体上,以降低燃烧的温度于燃点之下.使燃烧停止。

A、冷却灭火法

B、隔离灭火法

c、室息灭火法 答案:A

23、冷却灭火法属于()灭火方法 A、物理

B、化学

C、物理化学 答案:A

24、()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A、冷却灭火法

B、隔离灭火法

C、窒息灭火法 答案:B

25、()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的灭火方法

A、冷却灭火法

B、隔离灭火法

c、窒息灭火法 答案:C

26、使用泡沫灭火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A、直立

B、横卧

C、倒置 答案:C

27、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防止手被 A、冻伤

B、烫伤

C、划伤 答案:A

28、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是让可燃物的温度迅速(),并与空气隔离 A、升高

B、降低 答案:B

29、在室外使用上.防止冻伤,氧化碳灭火器时.应选择在()喷射,并且手要放在钢瓶的木柄

A、上风向

B、下风向

C、侧风向

答案:A

30、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氧化碳灭火器时,灭火后操作者应(),以防窒息 A、继续观察

B、稍作停留

C、迅速离开

答案:C

31、干粉灭火器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根部扫射 A、可燃物

B、烟雾

C、火焰 答案:C

32、冬季施工明火作业应实行动火证()制度.并配置必要的安全防火用品,A、审查

B、检查

C、审批 答案:C

33、冬季施工时施工现场及临时工棚内严禁用()取暖.应制定具体防火安全注意事项.并将责任落实到人。

A、明火

B、暖气

C、空调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消防工作应该贯彻()的方针,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人 A、预防为主

B、安全第一

C、防消结合D、综合治理 答案:AC

2、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的义务。

A、保护消防漫施

B、预防火灾

c、拆除消防设施

D、报告火警。答案:ABD

3、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消防设施、器材。

A、损坏

B、挪用

C、擅自拆除

[

1、停用

4、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必须专人保管等,查清危险性质。保管员要详细了解核对产品的名称、牌号(A、规格

B、型号

C、质量 D、数量 答案:ACD

5、危险品库房、实验摩、锅炉房、()、食堂等要害部位,非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严 A、车间

B、配电害

C、配气房

D、车库 答案:BCD

6、加强农民工的消防安全教育,使其熟知基本的消防常识,(),特别是要加 强对电焊、气焊作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傲到持征上岗。

A、会报警

B、会使用灭火器材 C、会按操作规程施工

D、会扑般初期火灾 答案:ABD

7、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义务消防队进行()演练。

A、消防培训

B、紧急避险

c、逃生自救

1]、抢险 答案:ABC

8,木工棚的防火措施包括()A、棚内配置不少于二台泡沫灭火器,0.5立方沙池、1立方水池、消防桶和铁钎,消防器材不准挪作他用

B、木工棚每天产生的锯末、刨花安排专人清运.保持清洁。

c、木材烘干炉池建在指定位置.远离火源.井安排专人值班,监督

D、木工棚内严禁吸烟和用明火作业,悬挂禁止验货标志和防火责任制标牌 答案:ABCD

9、电焊机的焊把线应(),不得搭在易燃、易爆和带有热源的物品上,焊把线严禁借用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管道、构架,轨道或其它金属物体形成焊接回路地线。A、绝缘良好

Ij、使用铜线

c、顺直无弯曲 答寨:A

10、气焊作业点火时须使用规定的点火器。点燃焊(割)炬时,(),关闭时,应先关闭乙炔阀再关闭氧气阀。

A、应先开乙炔阀点火

B、再开氧气阀调整火焰 C、应先关闭乙炔阀

D、再关闭氧气阀 答案:AB

11、现场的防火措施包括()

A、现场设吸烟室

B、现场动火,必须距易燃易爆品10米以上

C、每天完工后,应彻底切断火源

D、保存易燃易爆物品处应挂警示牌,“严禁烟火” 答案:ABCD

12、隔离灭火法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幽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具体方法有()A、把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品搬走

B、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以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 C、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

D、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物,形成防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 答案:ABCD

13、窒息灭火法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火的灭火方法。具体方法是()

A、用沙土、水泥、湿麻袋、湿棉被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燃烧物 B、喷洒雾状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覆盖燃烧物

C、用水蒸气或氮气、二氧化碳等隋陆气体灌沣发生火灾的容器、设备 D、密闭起火建筑、设备和孔洞

E、把不燃的气体或不燃液体(如一氧化碳、氯气、四氯化碳等)喷洒到燃烧物区域内或燃烧物上

答案:ABCDE

14、二氧化碳灭火器好处有: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使物品损坏,圈此可以用来扑灭()等火灾。

A、书籍

B、档案

c、贵重设备

D、精密仪器 答案:ABcD

15、冬季()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火灾多发、易发季节. A、风干物燥

B、多雨

C、用火增多

D、用电增多 答案:ACD

l6、冬季施工应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做好消防设施的管理及消防人员培圳,坚持()严禁操作人员在建筑物内随意烤火,A、用火申请制攫,现场用火腹先提出申清 B、经安全保卫处批准,发给用火证 C、按指定地点

D、设置专人负责用火 答案:ABCD

17、冬季施工施丁现场及生活设施要做到()等具体的防火安全注意事项.并将责任落实到人

A、临时工棚内严禁用明火取暖

B、要采取防滑措施

C、防止煤气中毒及食物中毒

D、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注意环境卫生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施工单位应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没必要消防演练。

()答案:×

2、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答案:√

3、危险物品必须分类妥善存放严格管理,保持通风良好,设立明显的标志。

()答案:√

4、在建工程可以作为仓库使用,但不得在建设工程内设置宿舍。

()答案:×

5、遇有包装不良、质量异变、标号不符等情况,应尽快使用。

()答案:×

6、施工单位应严格落实动火审批制度,动用明火时,持任何级别的动火证即可。()答案:×

7、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义务消防队进行消防培训、紧急避险和逃生自救演练

()答案:√

8、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危险物品领用双人登记制度。

()答案:√

9、电焊机的焊把线应绝缘良好、双线到位,不得搭在易燃、易爆和带有热源的物品上,焊把线严禁借用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管道、构架、轨道或其它金属物体形成焊接回路地线。()答案:√

10、严禁在运行中的压力管道,装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和承载受力构件上进行焊接

()答案:√

1l、严禁带负荷停、送电;在易燃易爆场所视情况可以选用普通的电气设备。()答案:×

12、可燃物、助燃物、电火源是燃烧三要素,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沦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答案:√

13、冷却灭火法,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不参与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这种方法属于物理灭火方法。

()

答案:√

14、隔离灭火法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物质隔离或移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囡缺少司燃物而停止.

()

答案:√

15、窒息灭火法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的灭火方法

()

答案:√

16,用沙土、水泥、湿麻袋、湿棉被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燃烧物属于玲却灭火法: 答案:×

17、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义可分为: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酸碱、清水等:

()答案:√

18、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带电设备及C类和D类火灾。

()答案:×

l9、泡沫灭火器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

(()答案:×

20、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油脂类引起的B类火灾和C类带电电气设备火灾。

()答案:√

21、灭火时只要将灭火器提到或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灭火时,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

()答案:√

22、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并且手要放在钢瓶的木柄上.防止冻伤,在室外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答案:√

23、碳酸氧钠于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答案:√

24、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可扑救固体类物厦的初起火灾.也可以扑救金属燃烧火灾。()答案:×

25、加强冬季安全生产及现场防火的宣传教育,重点抓好防冻、防火、防毒、防爆、防触电、防高空坠落等工作,现场应张挂有关标牌、标语等做好宣传

第十一章课外活动(14年) 篇9

一、选择

1.在课堂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B)。

A.体育活动B.课余活动C.课外活动D.群众活动

2.课外、校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伸B.必要补充C.发展D.改革形式

3.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C)

A.从活动的性质来说,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不受课程计划的限制,伸缩性强

B.从活动的内容来说,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由学生自愿参加

C.从活动的形式来说,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多样

D.从活动的方法来说,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属于“第二课堂”

4.课外活动不包括(D)

A.社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5.学生摄影小组举办摄影大赛属于学生课外活动中的A.体育活动B.学科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科技活动

6.学校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属于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的(B)

A.小组活动B.群众性活动C.学科活动D.课外阅读活动

7.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C)

A.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B.课外活动也能在校内进行

C.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属于课外活动D.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

8.下列课外活动的形式不属于群众性活动的是(C)

A.报告和讲座B.各种比赛C.艺术小组D.社会公益活动

9.课外校外教育(D)

A.在西方国家目前仍是空白B.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C.随着社会发展,将代替课堂教学D.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很早就有

10.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校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校外教育

A.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D.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11.课外活动的主体是(B)

A.教师B.学生C.少先队组织D.学校管理人员

12.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A).

A.技术小组B.学科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

13.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A)

A.自主性B.随意性C.规范性D.强制性

14.《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A)

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B.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C.校内与校外相结合D.课外比课内更重要

二、填空

1.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课外活动,给予指导,但不能强制学生参加,这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______性。自愿

2、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3.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叫__________。个人活

4、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指。课外活动

5、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

6、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指

7、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8、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9.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起______作用。辅导

三、简答

1.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2.简述课外活动的作用。

(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3.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四、分析题

1、有学者认为,现代课外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不是课堂分科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毋宁说,它是除必修课、选择课之外的又一类有独立价值的课程,是“全校教育”和“全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和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主辅关系,而是一种并列互补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促进现代学科教育的目标的转换和实现。

问题:你赞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比较赞同这种观点。

理由如下:

(1)课堂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学到大量的系统知识,也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时,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在育人上往往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它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优势,特别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是课堂分科教学难以企及的。

上一篇:初、中、高化妆师教学大纲下一篇:最近三年的TWE英语考题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