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管理

2024-09-30

公共卫生管理(精选12篇)

公共卫生管理 篇1

本刊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 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省疾控中心主办, 国内外公幵发行的国家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重点硏究公共卫生管理理论, 探讨公共卫生管理技术和方法, 交流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工作信息, 报道公共卫生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道学术成果与推广实践经验相结合。本刊优先选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课题、项目、成果论文。《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为双月刊, 标准大16幵。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搪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卫生政策、领导访谈、专家视点、专题论著、管理理论与实践、资源管理、文化建设、食品安全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公共卫生动态、国外信息, 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类栏目 (包括应急管理、疾病控制管理、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管理、消毒与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妇幼保健管理等) 。1投稿基本要求文稿应选题新颖, 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 论点鲜明、数据可靠、结论明确、层次清楚、文笔流畅、用字及标点准确规范。来稿请用word排版。文稿属于基金或攻关项目, 请在文稿后注明, 何种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 并提供基金项目证明材料。2投稿方式作者可以登录本刊网络采编系统主页, 注册后进行投稿, 网址:http://ggws.cbpt.cnki.net;联系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油坊街40号,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编辑部, 邮编150030;稿件咨询电话:0451-55153630。投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简介信息,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 包括详细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mail�请填写真实的信息。3写作要求3.1文题简明确切, 反映主题, 力戒冗长, 一般不要超过20个汉字。一般不用副题名。3-2作者文题下列作者名, 文章署名不宜过多。基金项目、作者单位、所在地、邮编、第一作者简介和通讯作者可脚注于同页左下方。作者简介内容包括:性别、出生年冃、民族 (汉族除外) 、籍贯、职称、学历、职务, 研究方向和从事专业等。3.3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 着重反映研究的创新内容和独到观点。摘要可写成结构式摘要, 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目的�Objective) ”、“方法 (Methods) ”、“结果�Results) ”、“结论�Conclusion) ”四个部分。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应有英文的标题、作者名及作者单位。本刊重要文章及重点栏目文章应附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应采用结构式摘要, 写出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综述类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研究数目及选择、数据综合的结果和结论。摘要一般300字左右。中文摘要应从第三人称角度撰写。3.4关键词关键词应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可参考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所采用的医学主题词表�AAe SH) 等进行选择, 一般文章选取3~8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嗝幵。3.5正文章条文稿的章、条各层次标题序号应采用1、1.1、1.1.1、1.1丄1层级编码式, 各层次标题一律靠左顶格排, 序号与标题名间留空一格。第一层标题用黑体, 上留单栏一行空。无标题段落前不用章、条标题序号。3 6正文表格与插图应用表格与插图时应避免表、图内容与文字说明内容重复。表、图应具自明性。表格应采用三线式, 主谓语要符合逻辑、位置正确, 表内文字左对齐、数字右对齐, 同类数字有小数点的以小数点对齐, 小数点后位数要一致, 代表阴性未发现, “空白”表示无此项或未测。表格与插图应尽量排在首次出现相关内容的自然段落后, 图也可根据版面需要移排在相应部位。本刊为黑白印刷, 为保证效果, 图表请用黑白图示。3.7参考文献应采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 近三年国内外公幵发表的著作或刊物中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排列, 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方括号内用阿拉彳白数字标注。参考文献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规则》执行, 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 超过3位, 在其后加“等”。在参考文献文题后用方括号加注文献类型标识符:期刊专著、图书、教科书[M];论文集[C];学位论文�D��专利�P};标准[S1;报告[R1�4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本刊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切忌剽窃、一稿多投、自抄等。来稿一经录用, 将在6个冃之内通知作者, 6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的, 可自行处理稿件。请自留底稿, 本刊不退稿。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作者文责自负。

公共卫生管理 篇2

暂行管理办法

随着公共卫生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并成立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加之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院所管辖学生人数成倍增加。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保证毕业生实习教学质量,在学院加大实习考核力度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特制定此暂行管理办法:

一、自主实习申请条件

1、自主联系实习基地范围:公共卫生类各专业毕业生自主实习基地仅限于区县以上疾控、卫生监督所、食药局、结防所及其它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类各专业学生自主实习基地限于区县以上法院、检察院、其它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大型企业

2、须有自主实习单位出具的加盖鲜章的实习接收函

3、须有学生及家长关于自主实习安全承诺书(附家长身份证复印件)

二、自主实习申请程序

申请自主实习学生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实习前规定的时间内(本 学期在2012年10月31日前),持本人申请书、家长安全承诺书、父 母身份证复印件、实习单位接受函到学生工作办公室初审,报学院批 准。

三、自主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

1、必须遵守学校关于毕业实习的规章制度和实习单位的劳动纪 律。实习期间,如有违反实习纪律情况发生,一经查实,立即取消自 择实习资格,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相关处理。

2、自主实习学生须和学办、班级保持信息通畅,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学校毕业生工作的正常运行。

3、自主实习结束,必须按学校和学院的实习考核要求,认真完成所有考核任务,方能返校接受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4、自主实习期间,一切责任自负,一切费用自理。

五、自主实习时限要求:

管理类实习:学生考完后开始,至5月31号完,凡是办理了自主实习的学生学院不再安排其轮转(即更换实习基地)。

六、自主实习相关手续的规范和办理 1.本人书面申请范例:

自主实习申请书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我已经与 单位(全称)达成协议,愿意接收我到该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时间为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人监护人(父母)也已经知情同意。我承诺在该单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关于生产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学办、班级保持紧密联系,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安全责任自负,费用自理。特此申请!

学生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2.家长安全承诺书范例(要求:用A4纸,正面写安全承诺书,父母亲笔签名摁手印,反面是父亲和母亲的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家长安全承诺书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我们是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级 专业学生 的父母。作为监护人,我们知晓自己的子女已经与 单位(全称)达成协议,该单位愿意接收孩子前往专业实习,时间为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人承诺子女在该单位实习期间安全责任自负,费用自理,并督促子女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关于生产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学办、班级保持紧密联系,保证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家长签字盖章: 家长联系方式: 年 月 日

3.实习单位的接受证明范例:

实习接受函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本单位经过考察,愿意接收你院 专业 级 学生 到我单位实习,实习时间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请予派遣。

单位全称(加盖公章):

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 篇3

摘要: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张,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中国成为了全球旅游业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但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如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2003年的SARS,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如何预防、积极应对并有效管理成为了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旅游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外界瞬息的变故都会牵动其敏感的神经。随着国际旅游大规模发展,到1996年旅游人数达到6亿人次,其中20%~50%的人携带或面临某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由于人口增长、大规模旅行和人类与自然的更多接触使许多疾病产生或重新出现。” 2003年的SARS危机就让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考验,我国多年来塑造的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打击,而我国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步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如何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对其进行预防、控制、管理,将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是指由于各种对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的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蔓延,而对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业造成损害和影响的旅游危机。其特征为,(1)危害性。旅游带来的大规模人员流动,使疫情容易在较大范围内爆发。(2)突发性。人们对它难以事先预知,危机发生后留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限。(3)不可控性。危机大多并非由旅游业自身造成,并对旅游业的各相关行业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业本身对其难以控制。(4)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会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循环。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对旅游者而言,客观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其旅游行为模式的改变,并对其精神产生影响,使其对危机爆发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游览环境和居住环境等失去信心。对旅游企业而言,危机会使大量旅游活动停止,导致旅游企业的设施和供给能力大量闲置,加之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性,会使得旅游企业相对其他行业企业而言,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者往往不会亲自认识和体验危机事件,而是通过接受外界的以负面报道居多的信息来对危机事件加以了解,对旅游目的地形成形象不佳认知,对旅游目的地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尽管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危害确实存在,但面对朝气蓬勃的旅游业,各地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于如何获得更多的旅游者和旅游收入上,很少将这一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总体来说整个公共卫生体系还很薄弱,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的风险仍然存在。加强旅游业公共卫生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旅游业而言,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不仅仅是防止和规避危机,或者危机爆发后的进行被动的补救措施;它还包括了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及时做出反应,针对危机爆发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使整个旅游市场从公共卫生危机中尽快复原和振兴。

1.酝酿潜伏阶段——做好准备,弱化危机。这一阶段,虽然危机尚未爆发,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业已存在的危机源经过酝酿后就会渐渐形成具有破坏力的危机。缓解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危机应急预案,建立旅游者信心,是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重点。

2.爆发阶段——积极应对,及时救援。这一阶段,公共卫生危机事态急速发展和升级,负面影响形成,社会和个体开始承受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虽短,但对整个旅游业的冲击最大,引起的关注和恐慌最强。针对所爆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对危机进行实时监测,追踪、评估、预测其危害与发展方向,开展危机应急及救援措施,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将物质和精神损失最小化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3.消退和解决阶段——恢复与振兴。这一阶段,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渐减小,直至完全消除。因此这一阶段应注重开展产业振兴,及时总结危机处理结果,进一步提升危机意识,把握住危机过后市场会进行调整的机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重建目的地声誉;同时,还应对先前的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衡量,定期回顾并及时修正、更新应急预案,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公共卫生危机的防范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性和敏感性的行业,伴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移动,使得公共卫生危机产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特别是2003年SARS的肆虐给旅游业这个新兴行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正因为如此,旅游业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才被人们逐渐重视,而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又再一次使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危机的危害性。因此,正确认识公共卫生危机,有针对性的做好应对危机的各项措施,是我们有效开展旅游业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侯国林:SARS型旅游企业危机及危机后旅游业发展新思维[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4(27).

[4]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6]张骁鸣 戴光全 保继刚:从事件角度对SARS进行“危机管理”[J].旅游学刊,2003(04).

[7] Edgell,D.L.,Sr.Tourism Policy:The Next Millennium.Champaign,IL: Sagamore,1999.

[8] WTO.World Health. January-February 4,1997.

公共卫生管理 篇4

本刊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 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省疾控中心主办, 国内外公幵发行的国家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重点研究公共卫生管理理论, 探讨公共卫生管理技术和方法, 交流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工作信息, 报道公共卫生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道学术成果与推广实践经验相结合。本刊优先选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课题、项目、成果论文。《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为双月刊, 标准大16幵。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卫生政策、领导访谈、专家视点、专题论著、管理理论与实践、资源管理、文化建设、食品安全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公共卫生动态、国外信息, 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类栏目 (包括应急管理、疾病控制管理、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管理、消毒与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妇幼保健管理等) 。1投稿基本要求文稿应选题新颖, 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 论点鲜明、数据可靠、结论明确、层次清楚、文笔流畅、用字及标点准确规范。来稿请用word排版。文稿属于基金或攻关项目, 请在文稿后注明, 何种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 并提供基金项目证明材料。2投稿方式作者可以登录本刊网络采编系统主页, 注册后进行投稿, 网址:http://ggws.cbpt.cnkl.net;联系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油坊街40号,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编辑部, 邮编150030;稿件咨询电话:0451-55153630。投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简介信息,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 包括详细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_mail�请填写真实的信息。3写作要求3.1文题简明确切, 反映主题, 力戒冗长, 一般不要超过20个汉字。一般不用副题名。3.2作者文题下列作者名, 文章署名不宜过多。基金项目、作者单位、所在地、邮编、第一作者简介和通讯作者可脚注于同页左下方。作者简介内容包括:性别、出生年月、民族 (汉族除外) 、籍贯、职称、学历、职务, 研究方向和从事专业等。3.3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 着重反映研究的创新内容和独到观点。摘要可写成结构式摘要, 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目的�Objective) ”、“方法 (Methods) ”、“结果�Results) ”、“结论�Conclusion) ”四个部分。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应有英文的标题、作者名及作者单位。本刊重要文章及重点栏目文章应附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应采用结构式摘要, 写出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综述类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研究数目及选择、数据综合的结果和结论。摘要一般300字左右。中文摘要应从第三人称角度撰写。3.4关键词关键词应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可参考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所采用的医学主题词表�Me SH) 等进行选择, 一般文章选取3~8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幵。3.5正文章条文稿的章、条各层次标题序号应釆用1、1.1、1.1.1、1.1U层级编码式, 各层次标题一律靠左顶格排, 序号与标题名间留空一格。第一层标题用黑体, 上留单栏一行空。无标题段落前不用章、条标题序号。3.6正文表格与插图应用表格与插图时应避免表、图内容与文字说明内容重复。表、图应具自明性。表格应采用三线式, 主谓语要符合逻辑、位置正确, 表内文字左对齐、数字右对齐, 同类数字有小数点的以小数点对齐, 小数点后位数要一致, 代表阴性未发现, “空白”表示无此项或未测。表格与插图应尽量排在首次出现相关内容的自然段落后, 图也可根据版面需要移排在相应部位。本刊为黑白印刷, 为保证效果, 图表请用黑白图示。3.7参考文献应采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 近三年国内外公幵发表的著作或刊物中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排列, 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方栝号内闬阿拉伯数字标注。参考文献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规则》执行, 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 超过3位, 在其后加“等”。在参考文献文题后用方括号加注文献类型标识符:期刊Uh专著、图书、教科书[Ml;论文集[C];学位论文[D��专利[P];标准[S];报告[R��4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本刊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切忌剽窃、一稿多投、自抄等。来稿一经录用, 将在6个月之内通知作者, 6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的, 可自行处理稿件。请自留底稿, 本刊不退稿。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作者文责自负。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篇5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为使公司员工能长期处在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特制定如下制度:

1、遵守社会公德,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纸屑、烟蒂;各部门人员在公共环境乱扔瓜皮果壳、纸屑、烟蒂,随地吐痰,每次罚款10元;在本责任区域内,每次罚款5元;并每次扣卫生考核分一分,若一个月内发现三次,卫生考核分全部扣除。

2、公用品及办公设施按规定统一摆放,卫生洁具放在指定的 地方,保持办公室整洁;

3、各部门人员每天早上提前15分钟到单位打扫卫生,除各自搞好本卫生区域卫生外,按照规定,对相对应的公共卫生需进行打扫。具体为公司总部按公司《卫生值日通知》分部门进行打扫,仓库由仓库及质检定出包干区及值日表进行打扫。若发现没有按规定打扫的部门,该部门所有人员每人罚款10元,并每次扣每人卫生考核分5分。若一个月内发现二次,扣除整个部门人员全部卫生考核分,不列入考核的部门及人员每次扣除奖金50元;

4、每周六上午,进行大打除,每次放假之前必须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内容包括:地面、窗户、门、办公桌及其它办公设施;并由人事行政部进行检查,没有按规定要求的,对该部门所有人员罚款20元,并扣考核分5分。

5、电脑、文印室、档案室除保持整洁外,还必须防潮、防静电;

6、清洁标准为地面干净,不得有痰、瓜皮果壳、纸屑、烟蒂,办公桌不得有灰尘、烟灰;纸篓里的垃圾及时清理;

7、保持厕所的清洁卫生,做到使用后冲洗,严禁将报纸及会堵塞管道的杂物扔入便池,一经发现罚款10元。

8、每星期由人事行政部负责,对各公共环境、办公室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清洁的地方和部门,每次罚款20元。

医药有限公司

公共卫生管理 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政府带领的有效应对下,获得了比较完善的解决。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暴露出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构建起适应当前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合作医疗制度在各省市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各区域的防疫体制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落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

(一)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小。由于各区域都在尽力加强经济建设,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更新维护。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的反应较为迟钝,不能迅速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相对其他国家较为落后,卫生资源少,医疗和防疫水平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的需求[1]。

(二)公共卫生信息渠道不通。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十分不足,不仅各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的重点防预疾病统查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而且信息流通不畅,重要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具有封闭性,没有建立起适当的信息网络。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当长时间的不重视,我国并没有尽早设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训机制。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事件很容易扩大。

(四)体系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分开管理,没有完善健全的体系制度。各部门对于自身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无法监管,资源信息整合不及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筹作用。缺少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监察制度,没有基本的统筹系统,使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状况时十分被动,不能及时调动资源采取措施。

二、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预防为主是其基本理念。需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公共卫生的标准和要求,尽量避免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产生,并减小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二)增加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其资金的投入。通过加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以及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加强个人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使群众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公共卫生的要求,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增添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可以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对于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需

求,可以通过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置相关培训机制、增加对公共卫生人才需要的宣传等方式来实现。在对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问题当中,增加实践方面的训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要及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重视专业化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以及对不可预见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十分重要,它可以确保日常情况下对公共卫生防预工作的开展,在突发事件产生时,可以起到及时调动各项资源,确保全力应对的作用。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流畅的信息通道,使各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随时流通,并实现对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的统筹安排;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起系统的监察制度,对于日常的防预进行及时监察,杜绝突发事件产生,并对各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定期的评审,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业评价,督促各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迅速提升。

结束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有所影响,还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造成社会恐慌。构建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增强人民的安全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引领以及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应急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生活。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管理 篇7

文稿应论点鲜明、逻辑严谨、文字精炼、资料可靠、图表规范。应注重文稿的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指导性。附单位介绍信或加盖公章。文稿属于基金或攻关项目, 请在文稿后注明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本刊优先选用公共卫生领域基金或攻关项目论文。

2 写作要求

2.1 文题简明确切, 反映主题, 力戒冗长, 一般不要超过20个汉字。一般不用副题名。

2.2 作者

文题下列:作者、单位、所在地、邮编。第一作者简介可脚注于同页左下方 (简介包括:性别、年龄、毕业院校、学位、职称、职务和研究方向等) 。文章署名不宜过多。

2.3 摘要

本刊要求主要栏目的稿件应有中英文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 着重反映研究的创新内容和独到观点。论著类“目的 (Objective)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结论 (Conclusion) ”的结构式摘要。综述类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研究数目及选择、数据综合的结果和结论。可写成结构式摘要, 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摘要一般限200~400字。中文摘要应从第三人称角度撰写。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 摘要前应冠以“摘要 (Abstract) ”字样。

2.4 关键词关键词应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一

般文章选取3~8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中英文关键词应对应。

2.5 正文章条文稿的章、条各层次标题序号应采用1、1.1、

1.1.1、1.1.1.1层级编码式, 各层次标题一律靠左顶格排, 序号与标题名间留空一格。第一层标题用黑体, 上留单栏一行空。无标题段落前不用章、条标题序号。

2.5 正文表格与插图

应用表格与插图时应避免表、图内容与文字说明内容重复。表、图应具自明性。表格应采用三线式。表格与插图应尽量排在首次出现相关内容的自然段落后, 图也可根据版面需要移排在相应部位。

2.6 参考文献

应采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 近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著作或刊物中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排列, 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方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参考文献排列于文末。

参考文献的主要书写格式请参考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3 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

公共卫生管理 篇8

《中国公共工生管理》杂定是国家工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 中华预防医学会、旲尤江省疾病控制中<主办,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公共工生事业管理综合性举木期刊。本刊名香主编戴走沧、王制。主编李立明。副主编白呼群、起忠厚、胡永华、尹其源、程锦泉、王鸣、孟友。办刊宗旨始终坚持宣传贯彻国家公共工生工作方针、政策、法令、标求, 探讨公共王生管理技木和方法, 文琉公共工生管理经验、工作信息, 报道公共工生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力求集全国公共卫生机构成功管理经验之精华, 纳百家理论研究之精腿, 突出改革, 突出新论开拓视野。主要栏目《领导访谈》主要刊敢国家各级王生行政部门重要领导的论述、政策制定等类文章;《专家视点》主要刊载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展望和政策解读、技木指导类文章;《专题论著》刊载公共卫生及管理方面的专门论题和研究论文;《理论与实践》主要刊载公共工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科研与项目管理》主要报道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和项目管理类文章;《文化爽设》主要刊载公共工生机构党团建设、精神文明及企业文化类文章;《公共王生热点》刊载国内外公共工生輸^補細鮮鎮及借讀_醫源管理》源配置与职能、现行运行体制与模式的探讨, 包括人力资源、实验室管理、绩效评估、替等方響病、督�_裹裁督j|食品__嚴督獨的?·编^定期地为项#、作#、翁者提供互动交洗的平使·;^发I更>贴近实@保m�卫生消杀、工生杉rai益测仪器设备、生物制品等相告发布业务c w SISIBKBi作报销凭证。第二联:通过邮局直接寄给我部, 作为收款、发彳于凭证。给我郁, 以确保投递天误。·?r真接通过邮邮_^^»:中国公共与矣管理·^走编辑部n^smo瞧綱电话:·80^8^5^53697传直:MBggflll_55舰3Lb^»tgtnnfailfc—Wabto) �1h5:3l!wm I·办办单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告经营许可证:2301060000001刊号:CN23-1318/R ISSN100卜9561定价:15.00/t邮发代号:丨4一31CHINESEJOURNALOFPUBLICHEALTHMANAGEMENTb

公共卫生管理 篇9

21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单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言, 近年来频繁发生, 2001年英国暴发的口蹄疫, 2002年冬季到2003年春季的非典, 2005年爆发的禽流感……这一系列事件对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个层面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同时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 使人们认识到,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就此做如下探讨。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内涵

公共卫生是通过集体的行为, 以维护和改善所有人的健康, 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公共事业。其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 (如结核、艾滋病、SARS等) 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 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近几年, 在全球范围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接踵而来, 以及近期的甲型H1N1流感, 已成为公共卫生防治的重点。

2、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是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瓦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 并不断增加着危险, 迫使相关的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 采取更多的控制或调节行动, 以维持系统生存的危急的紧迫时刻[1]。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 在其《危湘峨彗任里》一书中, 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通常将其内涵表述为预防 (Prevention) 、准备 (Preparation) 、反应 (Reaction) 、恢复 (Recovery) 等4个方面, 即PPRR

[2]。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及危机管理存在缺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着社会公众健康, 除了对人员、财产造成的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外, 还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冲击, 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1、缺乏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

在我国,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和初步判断类型, 接着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然后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临时成立领导小组, 开展危机处理工作。

2、对公共场所人员健康检查不够重视

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间交流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密切, 一旦一个国家爆发了公共卫生事件, 就会殃及到其他国家。因此, 做好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 有利于疫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控制。

三、加强危机管理策略

结合非典、禽流感危机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在面对甲型H1N1流感这个新的挑战时, 借鉴以往经验,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策略:

1、加强政府和民众的危机意识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不仅要加强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的危机意识, 而且更应注重民众的危机意识。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提高危机信息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其次要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 在平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拟演习, 事先拟定危机应急机制, 为以后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强政府和民众的危机意识, 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

2、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设立专门机构的重要性进行了有关规定, 《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 突发事件发生后, 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 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 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3]。但是, 这种应急机构仍然带有一定的临时色彩, 要使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逐步将危机管理专门机构的建设推向制度化、专门化和法治化。

四、结语

人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破坏性的影响, 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 危机给我们也带来了经验和教训, 它让我们认识到很多不足和缺点, 有利于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与处理能力, 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全世界人民的团结, 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克:《危机管理》, 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 1987年。[1]菲克:《危机管理》, 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 1987年。

浅淡建立长效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篇10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制度

2003年5月我国暴发非典型肺炎, 不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还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有人力、物力的损失。同时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 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体现在两方面: (1)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全面; (2) 应急机制不健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 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 农村卫生工作相对薄弱; (3) 对大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经验不足。因此, 我们应吸取经验。急切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才是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我国的辞海对机制的解释是:“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有人认为:长效监管机制顾名思义就是经常和长期发挥效用的机构和制度, 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发挥有限的监管资源, 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有人认为:“长效管理机制是指在目标的制定、实施过程中保持其效果的长期性、稳定性, 并激发调动群体中的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 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 即《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建立的以监督、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和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模式。根据机制的原意,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应包括两个主要要件:公共卫生机构设置、队伍及其相互关系;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所谓“长效”机制应是稳定的、较长发挥作用的机制。

2 对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公共卫生机构设置的问题已经定论, 那就是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各级卫生防疫站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管机构, 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卫生管理的需求, 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其主要问题是卫生防疫机构是事业单位, 却实际执行着公共权力;而卫生行政部门本应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 却无力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对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已有定论。但是, 就是改革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及其关系也是需要反思的。我国的卫生行政机构仍然习惯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 没有将执法职能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而且, 卫生行政部门肩负着两项主要职能部门;经营国有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和卫生监督职能, 从法制理论上看, 卫生行政机关的这两项职能是矛盾的。卫生监督职能并不是纯技术的管理, 实质上是行政执法职能。“公正”乃是所有法律的精神和灵魂。为了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 行政执法的主体与行政执法的相对人之间无利害关系成为当然的原则。“如果法律程序的主持人与程序结果有利害关系, 则人们不会以公正的心态去认同该法律程序的结果。”而目前的卫生行政机关作为执法主体, 恰恰在执行《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等法律、法规活动中, 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医疗机构、血站等事业单位有行政隶属关系。

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进行, 各地陆续成立了卫生监督所, 加强了卫生监督的力度。“监督所是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其辖区内, 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卫生监督职责的执行机构”。但是, 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与卫生行政部门其他内部机构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的职能有没有交叉重叠?卫生监督所是事业单位, 执行着公共职权是否符合依法管理的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探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或防疫机构)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战斗中, 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投入加大、地位突显。但是, 我们如果从理性上分析, 这种重视仅仅是政策性重视, 尚缺法律上的保障, 因此, 也很难说是长效的, 目前, 在卫生法律中, 对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的法律地位、投入比例、机构编制、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2.2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公共卫生的管理制度或运行规则是管理机制的核心因素。是制度包括建立制度和执行制度两个必要环节。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 卫生立法的增多, 中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如各种公共卫生监督制度、许可证制度等。但是目前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方面, 公共卫生投资制度、卫生监督人员从业许可制度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实践中就表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 特别是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预防为主, 而实际上投入最多的是医疗, 而不是预防事业中心的公共卫生。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990年2.3%、1995年2.39%、1997年2.27%、1998年2.08%、1999年1.79%、2000年1.71%、2001年1.66%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我国卫生事业投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尚没有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在全国的卫生总费用中, 公共卫生费用比重偏低, 公共卫生费用仅占9.97%, 而医疗费用则占到78.66% 。到90年末期, 医院经费开始上升, 防疫和妇幼经费则开始下降, 到2000年国家卫生事业费中防治防疫事业费和妇幼保健经费总共占18.8%, 比医院经费低25.9个百分点。

3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3.1 建立职责明确、有财政保障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根据卫生法的规定, 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主要应有三个部分组成:以各级政府首脑为核心的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公共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以疾病控制中心为主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公共卫生直接涉及到卫生、财政、药品监督、公安、环保、商检、外贸、教育等多个部门和行业, 单纯依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不行的, 必须有统一的领导。因此, 成立由各级政府首脑领导的公共卫生、协调机构非常必要。目前, 我国已存在的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主要有爱国运动委员会、爱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献血领导小组、消除碘缺乏病协调领导小组、非典型肺炎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等,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规定, 政府在传染病防治中承担领导责任。我们认为, 我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 公共卫生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应吸取抗击“非典”防治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50多年来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成立各级公共卫生的领导协调机构、协调委员会, 取代各种公共卫生的领导协调机构, 在卫生部下设办公室, 负责日常事务。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的主要职责应是组织、协调、指挥、政策制度。

目前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仍然是事业单位, 在今后的改革中, 应逐步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改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机构与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交叉问题。

疾病控制机构依法应是事业单位。疾病控制机构应重点做好技术工作, 而不是管理和监督职能。关键的问题是疾病控制机构为卫生监督提供技术服务在法律上是何种关系?是一种依附关系?还是一种独立机构?其存在的行政法依据是什么?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开放提供防疫服务如何区分?是应该全额拨款, 还是自收自支?这些问题必须在法律上划分清楚。否则, 很难建成长效机制。

总之, 在依法界定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后, 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监督的机构和人员, 必须提供政府财政上的保障。否则, 便又会回到一方面承担政府职能, 一方面争钱发工资福利的老路上去。

3.2 建立完善的法制化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1) 我们应该了解当前形势、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学习“十七大文件精神”;切实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疾病预防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重点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各级机构能力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二是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 在财政政策不断到位的同时,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积极推行定编、定岗, 建立和完善机构和岗位的绩效考核制度, 改善内部管理, 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加强预防和医疗服务间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可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互派医师, 促进知识和技能融合。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加强预防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与互动, 密切防治之间的工作联系, 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四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制机制, 强化规范管理, 完善预案, 组织综合演练。严密防控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肺炎、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畅通信息, 扩大互联互通范围。五是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落实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加强血吸虫病防控。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六是根据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要求, 各级政府要保障工作经费,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责任, 落实任务, 切实提高免疫效果, 使扩大免疫规划政策落到实处。七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扩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覆盖面, 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工作,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八是进一步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 落实基本防控措施, 建立多部门合作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基层防治网络, 改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九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动群众, 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除害灭病, 改善城乡卫生面貌。以社区、厂矿、学校等为重点,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消除危险因素。十是认真实施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公共卫生项目, 加快执行进度, 加强资金监管, 保证项目执行效果。

(2) 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理制度。为了有效控制突发观公共卫生事件, 必须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理制度, 一是建立有效的指挥协调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度。三是建立完备的应急防护制度。四是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五是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

(3) 建立完备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制度。完备的医疗救治机制有利于控制各种突发观公共卫生事件。一是建立现代化的院前急救和临床救治网络。二是完善群体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

3.3 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治法的基础上

要建立公共卫生的法治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公共卫生的立法, 同时, 应提高立法的的质量。在这一点上,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实施, 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成绩, 已经不是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突出问题。

目前, 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全社会卫生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卫生法律、法规常被认为是“小法”、“软法”, 所以宣传力度相对于刑法、民法等法律明显不够。许多企业、事业单位认为卫生行政执法是“卡、管、要”。卫生执法机构各工作人员重视队伍的建设、经费来源、行政处罚, 不重视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只重视违法事件的处理和处罚, 不重视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总之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进一步提高卫生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加强卫生人员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建立严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执法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落实执法责任制制度;建立和落实卫生执法案件的“承包人”制度。

参考文献

[1]吴仪副总理在2003年7月28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石玉萍.《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3]张宝瑞.《建立长效机制, 提高监管水平》, 河北医药2003;5;25.

[4]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

[5]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1990, 97.

公共卫生管理 篇11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探讨 篇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高校人员高度密集,是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场所,加之大学生公共卫生意识淡薄[1],自我防护能力较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如何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发生在高校内,或发生在高校外,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如传染性疾病、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学生意外伤害等。据卫生部、教育部发布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预警通知中的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发生在学校[2]。加强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与防范,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全

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对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未做具体的规定[3]。目前,多数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或虽有机构但并未有详细明确的责任分工,仅由学校医疗机构或后勤部门兼管部分公共卫生工作职责,缺乏比较完善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突发事件处置建设;重事后动员,轻事前预防”,是很多高校广泛存在的“两重两轻”现象,正因为这些现象和情况的存在,使高校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手足无措、应对滞后和缓慢,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而且,没有专门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部门,容易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前”缺位,“事中”不到位,“事后”空位。

2.2 师生危机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弱

高校一直处于相对封闭、安定的环境中,师生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比较淡漠,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同时,绝大多数高校未将公共卫生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缺乏系统、全面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导致师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弱。

2.3 缺乏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演练活动

一方面,高校可能没有建立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或者建立的应急预案过于理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高校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或者演练活动流于形式。

2.4 信息报告制度不完善

没有建立严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度,信息不畅,存在上报不及时、延迟上报、瞒报或谎报等情况。

3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几点建议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具有随机性、突发性、不可预见性针,但如果处理及时、得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可以得到控制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

3.1 高度重视,健全制度,保障落实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的要求,构建公共卫生工作体系,以注重预防为第一要务,本着“信息通畅、反应快速、指挥有力、责任明晰”的原则,建立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成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实行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成立由学校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救护小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应急救治、隔离观察、消毒灭菌、疫情报告;成立后勤保障小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保护和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及善后处理;成立综合事务小组,把握舆论导向,对外信息发布及学生安抚工作;所有工作小组协同管理,各司其职,全方位保障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

3.2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演练活动

充分发挥高校校园网、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讲座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将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每学期定期开展公共卫生知识教育活动和应急知识、技能培训,尽力提高师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食物中毒、意外伤害、传染病突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认真查找问题,及时分析总结,不断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提高学校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工作水平[4,5]。

3.3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机制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提高警惕,及时了解当地传染病疫情情况,加强新生体检传染病筛查工作;开展晨检、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记录,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危害程度,考虑逐级以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全校作为预警范围,区分预警级别,做好疫情报告、隔离观察、消毒灭菌、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工作,控制疾病在校园内传播。建立寝室、班级、学院、全校四级报告机制,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及时向上级行政、卫生部门汇报,争取和接受上级行政与卫生部门的支援和业务指导,及时预警,有效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普遍存在应急机制不完整、师生公共卫生意识淡薄,防范能力差等不足,但只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公共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同时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前期预防、中期处置、后期完善,突发高校公共卫生事件是可控制的。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只有积极处置,及时上报,才能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弱,高校缺乏长效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演练,导致高校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文章旨在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具体措施,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忠.大学生公共卫生意识状况的调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59-61.

[2]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3-55.

[3]肖龙贵.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141.

[4]刘卫忠.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立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142-143.

上一篇:文化教育价值论文下一篇:英语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