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2024-07-27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共8篇)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篇1

1153335.doc 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落实国家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方案,最大程度减少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危害,保障广大旅客、铁路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防止疫情通过铁路传播,维护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铁路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持以下原则: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反应及时、措施果断。——领导负责、分级负责、系统负责、岗位负责。——防治结合、专群结合、路地联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1.3 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发[1998]254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国内突然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国铁及地方、合资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造成人员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2.1 统一领导

铁道部统一领导、指挥铁路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消除等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防止疫情借铁路传播或事态扩大。——做好旅客、铁路职工及家属的健康保护。——保证突发事件急需物资运输。——做好病人的医疗救治。2.2 分级负责

2.2.1 铁道部和部属相关单位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铁道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卫生工作的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卫生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运输、卫生、安监、公安、外事、宣传等部门的有关同志组成。铁道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劳卫司,值班电话为51842987(市电)、42987(路电)。

2.2.2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发生在铁路范围内、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铁路局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时,由铁道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1

1153335.doc 负责指挥并协调处理。突发事件仅限于一个铁路局管辖范围以内时,原则上由事发所在铁路局应急处臵领导小组组织具体处理工作;必要时,由铁道部统一指挥。

2.3 部门协作

2.3.1 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并相互配合、协调开展工作。

2.3.2卫生部门:负责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组织控制、处理和消除疫情。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咨询,指导相关单位预防和控制疫情在铁路职工和家属中传播,组织协调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

2.3.3运输部门:负责组织客货运输部门防止和控制疫情借铁路交通工具进行传播;保证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人员、医疗救护器械与药品和相关物资的运输。

2.3.4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突发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为抢救、隔离、运送病人提供安全保障;协助卫生部门对拒绝按规定隔离处臵的传染病患者和接触者依法强制执行;打击利用突发事件扰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稳定,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2.3.5 外事部门:负责掌握进出境旅客的情况和信息,组织协调处理涉外有关工作;配合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做好铁路口岸入出境人员、交通工具、各类货物的应急处臵工作;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优先经铁路口岸及时运送。

2.3.6 安全监察部门:负责组织职业危害事件的现场勘察、事故原因及定性分析。

2.3.7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新闻报道和对外发布新闻等工作。2.3.8 计划、财务部门: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项目的审批和款源落实,按规定分别在营业外、基建、更新改造、大修及其他有关经费项下列支。预防预警 3.1 预防

3.1.1 铁路站车应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传染病预防和有关公共卫生工作,保证清洁和饮食卫生,提高站车和铁路生产、生活环境卫生水平。

3.1.2 部属各单位要制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建立预防工作检查监督和效果评价制度,加强对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防病信息和技术措施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站车工作人员识别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提高铁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水平。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向所属铁路疾控机构报告。

3.1.3 铁路疾控机构要建立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完善传染病疫情日常报告卡和铁路生产经营环境的卫生监测制度,注重收集铁路各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因素的危害情况,建立传染病发病率、食品监测合格率和有害作业场所毒物监测的分析方法,提高疾病预防预测水平。

3.1.4 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铁路疾控机构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与地方卫生部门的业务联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3.2 预警

1153335.doc 铁路疾控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标准,对预防性监测指标明显超过日常水平的,要及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提出预警报告、危害程度、防范范围和控制措施。

3.3 预警支持

各级铁路卫生主管部门对预警报告要组织调研分析,确定预警级别,并逐级报告铁路局、铁道部主管部门,尽快采取防范措施;对有疾病传播可能的,要及时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程序

4.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三级应急响应

(1)Ⅰ级响应:发生3人以上死亡或跨两个以上铁路局的100人以上旅客食物中毒和职工职业中毒事故,省际间发生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或甲类传染病发生,以及国家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要求的。

(2)Ⅱ级响应:旅客列车上发生30人以上中毒或1人以上死亡的旅客食物中毒、铁路单位发生30人以上中毒或1人以上死亡的职工职业中毒事故、铁路范围内发生传染病流行、地方政府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要求的和有毒化学品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泄露引起公共人群急性中毒。

(3)Ⅲ级响应:旅客列车上发生3人以上旅客食物中毒、铁路单位发生3人以上职工职业中毒事故、一个铁路地区发生传染病暴发和铁路运输放射性物质包装失去屏蔽效能,放射性物质撒漏或丢失。

4.1.2 响应启动(1)Ⅰ级响应由铁道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启动并负责协调指挥,Ⅱ和Ⅲ级响应由铁路局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启动并负责协调指挥。

(2)应急响应启动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3)各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专用电话,明确接报和报告联系人员。

4.2 信息报告

4.2.1旅客列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列车长应立即向本单位值班室报告并安排有关人员通报前方站。前方站和本单位值班室应按照规定上报上级运输管理部门及疾控机构。报告内容包括:车次、时间、运行地点、病人和密切接触人员简况及主要症状、旅行目的站、病人所在车厢顺号等。

4.2.2 铁路单位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铁路单位负责人向铁路疾控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生地点、发生时间、联络方式、事件的基本情况、发病人数以及报告人情况等。

4.2.3 经调查核实后,由疾控机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逐级报告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危害程度和范围、需要采取的措施等。

1153335.doc 4.2.4 响应启动后,应在2小时内,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逐级向上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危害程度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地方政府报告。对国际联运、进出香港的旅客列车,由铁道部外事部门及时通报给国境口岸检疫站,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4.3 联络

各单位要保证应急处理工作的联络畅通,明确通讯方式并予以公布。紧急情况时应使用电话、铁路电报形式,一般情况采用普通传真、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的联系备用方案。

4.4 指挥协调

4.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建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会议决策制度。各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组织开展疫情处理工作,提出控制措施,明确控制权限。4.4.2 在应急状态时,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设立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建立报告请示、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和损失评估小组,统一组织疫情控制、医疗救治和技术指导。

4.4.3 旅客列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列车长负责,组成由卫生、运输、公安人员参加的应急处理小组,统一领导疫情处理工作。

4.5 应急处理

4.5.1 旅客列车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应急处理程序:(1)列车长应利用软席包厢或乘务室,将病人或疑似病人隔离;同时组织病人救治工作;将病人在留验站下交,并将登记资料一并交卫生防疫部门。同时控制病人原所在车厢旅客的流动。

(2)卫生管理和防疫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通过电话或委派专业人员添乘列车,指导、处理疫情。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同时要联系其到达站的卫生防疫部门,由卫生防疫部门按照规定处理。

(4)根据病种情况,采取列车通风等防治措施;对病人污染的车厢、隔离场所及可能污染的范围进行消毒。列车到达目的地后,由所在地铁路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列车进行消毒。

(5)对密切接触病人的乘务人员,由卫生防疫部门安排进行医学观察。4.5.2 铁路单位发生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程序:(1)积极组织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封存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经检验后,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3)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封闭并保护食品生产经营现场。(4)卫生防疫部门组成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并明确中毒原因、中毒人员、中毒餐次和中毒食品,确定责任单位。

(5)调查完毕后,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并解除封闭。

1153335.doc 4.5.3 铁路单位发生职业中毒的应急处理程序:

(1)卫生防疫人员根据中毒事故的严重程度,封闭生产场所。

(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组织协调医疗机构迅速到达现场,对已出现中毒症状的患者,迅速护送至医院诊治。对已神智不清、昏倒、出现抽搐等急症的危重病人,必须按要求及内科急救常规进行就地抢救处臵,一旦病情稳定,立即由医护人员将病人送至医疗单位。

(3)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现场应急调查,尽快查明事故危害毒物及其污染范围、程度。按现行《危险货物运输规则》要求,采取特殊技术措施洗消毒物,控制毒源;根据中毒事故现场的自然环境、气象条件及毒物的理化特性,划定危险区及安全区;根据中毒事故现场周围人群的表现和生态变化,初步确定事故危及范围,划定隔离区,做出标志。

(4)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根据情况组织中毒区域的人群疏散工作,同时要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5)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现场勘察:检查生产设备、设施破损情况,危险化学品包装、运输、码放中的跑、冒、滴、撒、漏及运输车辆被污染情况,通风排毒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有效性、质量、适用范围和使用情况。查明毒物对大气、水源、土壤、食品及其它物品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并取证采样进行快速检测和化验分析;若现场改变,应进行模拟试验。确定事故现场范围内与事故有关的必须保护的物体、痕迹和状态。

(6)对继续散发有毒物质的车辆、物品等,在尽快取证、采样、做好现场标志后,立即调至远离居民区和生活饮用水源的地带。

(7)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对事故现场进行危害消除工作;经过监测达到安全标准时,解除现场封闭。

4.5.4 除旅客列车外,铁路单位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疾病时,按照当地政府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处臵。

4.5.5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根据疫情情况,可采取干部医务人员添乘列车、站车消毒、旅客健康申报卡、旅客体温检测、乘务人员健康管理等应急处理措施,防止疫病借铁路交通传播。

4.6 医疗救治

4.6.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协调医疗机构设立现场救护小组,确定后方支援医院,明确工作内容和程序,确保救治工作。

4.6.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协调医疗机构尽快赶赴事故现场。

4.6.3 旅客列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采取在旅客中寻找医务人员的方式,组织应急救治工作。

4.7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4.7.1 处理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应急人员须着隔离服,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穿防护靴,并扎紧袖领口;处理霍乱疫情时,应着隔离服,戴口罩、手套,穿防护靴;处理职业中毒事故时,应戴防毒面具及其它防护装备。

4.7.2 处理传染病疫情时,应急人员进出现场应采取边消毒边进出的方式,1153335.doc 始终保持在消毒区域内。

4.7.3 应急人员完成传染病疫情处理任务后,对身着的防护装备进行消毒后,方可脱掉防护装备。废弃的防护装备应放入污染袋中,进行集中消毒处理,或进行焚烧销毁。

4.8 现场群众的安全防护

4.8.1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组织现场群众进行有关部位的清洗消毒,视情况予以预防投药;发生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或职业中毒疫情时,应向现场群众发放口罩。

4.8.2 疫情需要疏散现场群众时,要确定疏散指挥人员,选定疏散路线和方式,确定疏散地点,有序组织疏散工作。同时,要告知现场群众疏散的原因、方式和注意事项。公安人员要到现场维护秩序。

4.9 动员与参与

4.9.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根据疫情情况确定动员的范围和方式,并落实责任制度。

4.9.2 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时,可利用站车广播、公告等形式,动员广大旅客和职工家属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也可通过共建方式,取得有关部门(军队)的支持,共同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4.9.3 当传染病流行时,对铁路调度、信息管理等重要工作场所,应实行封闭管理。根据疫情情况,可实行职工健康报告登记制度,控制人员出入生产场所,采取必要的消毒、预防投药等方法。

4.10 调查处理与后果评估 4.10.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指定业务技术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进行监测和后果评估,确保事件发生后环境得到有效控制,并消除危害和隐患。

4.10.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处理,明确事故的责任、性质和危害程度,对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处理。

4.11 新闻发布

4.11.1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宣传部门要加强新闻发布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隐瞒、谎报等现象,防止新闻炒作现象的发生。

4.11.2 要建立公共信息发布渠道,确定信息发布原则,实行信息发布人制度,并做到规范、及时、真实。

4.11.3 信息发布内容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审查。

4.11.4 有关传染病疫情信息,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

4.12 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结束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对防控的各项指标进行核实,达到解除条件时,以公开方式宣布解除应急状态。保障措施

5.1 通信与信息保障

铁路单位要建立畅通的通信系统,设臵疫情报告电话,利用便捷的铁路电报

1153335.doc 传输渠道。旅客列车可利用无线列调系统或其他移动通讯设备,与车站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5.2 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

客运单位、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是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责任单位。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明确医疗机构、120急救中心和留验站的设臵单位,建立业务联系,保证应急救治需要。各基层站段要建立应急处理小组,公布人员名单;对防疫物品(包括检测器械、防疫药品等)要造册登记,核准入库;要保证经费落实,确保应急需要。

5.3 交通运输保障

疾控机构要配备适合疫情处理需要的交通工具,保证机动需要。应急状态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向铁路单位征用交通工具,保证疫情处理工作需要。5.4 药品、器材保障

较大车站和旅客列车要配备应急处理和防护用品:包括隔离服、口罩、体温计、消毒药品、医用手套等。铁路疾病控制部门除上述物品外,还要配备医疗药品、消毒器械。在可能发生食物或职业中毒事件时,还应配备监测采样器械和设备,取证(照相机、摄相机)设备。医疗机构按照技术规范配备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

5.5 治安保障

铁路公安部门应配备设臵隔离区的防护装备,以及必要的治安防护设备,包括警戒带、护栏等。

5.6 资金和物资保障 应急处理的药品、器械、设备等物资,应当事先储备,定期更换,由铁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编制预案,在运输总支出或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解决。

5.7 技术保障

5.7.1 铁路卫生监督与疾控机构应对所在地的重大传染病、食品、职业病危害开展日常监督监测,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5.7.2 铁路疾控机构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研究,对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包装运输安全情况,新型危险化学品进入铁路运输、使用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指导运输部门采取预防措施。

5.7.3 鼓励和支持卫生、科研机构开展预防控制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工作。

5.7.4 铁科院环控劳卫所要对职业和放射危害的预防工作进行指导,参与应急事件处理、调查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培训、演练制度

6.1 铁路卫生监督与疾控机构应定期组织应急事件处理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6.2 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处理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6.3 各铁路局要组织卫生、运输、公安等部门开展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1153335.doc 7 后期处置

7.1 按国家有关规定,铁路有关部门应做好受害人员善后处臵工作。

7.2 铁路疾控部门要指导有关单位做好传染病污染物、食物中毒污染物、职业危害及放射性污染物的处理和环境恢复工作。

7.3 按照规定完成应急事件的监测检验、调查分析,完成应急事件分析报告,并按规定上报。附则

8.1 各铁路局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单位实施细则,报部核备。

8.2 依照国家和当地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由所在地铁路主管部门负责应急预案的汇总,并报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8.3 根据实际情况,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对应急预案定期修订更新。8.4 奖励与责任追究

(1)铁道部、铁路局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应给予适当补助;对做出贡献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或抚恤。

(2)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铁道部、铁路局应分别给予领导者、直接责任者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等相应处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对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不力、工作失职,造成一定影响和损失的;

——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 ——未按照优先安排的原则,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运输的;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

(3)铁路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铁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瞒报的; ——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未按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4)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5 本预案由铁道部劳动卫生司负责解释。9 附录

1.铁道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联系方式(略)2.铁道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及联系方式(略)3.铁路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格式(略)4.铁路突发事件预案启动格式(略)5.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结束宣布格式(略)8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篇2

作为应急管理体系中“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体系建设是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整个体系架构中的一条主线,贯穿应急救援中事故预防、处置、善后的全过程。作为整个体系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1 预案编制和预案体系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1)预案的编制生成过程不够规范。

包括预案制订、修订程序不规范,预案的评审、检验不规范,预案的培训、演练不规范,预案的发布、备案不规范。

(2)预案编制缺乏统一标准格式。

当前,我国尚无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相关技术标准,各层次、各部门预案格式多种多样,缺乏规范性,导致实战应用和力量联动中咨询查找相对困难。

(3)预案层次复杂、种类繁多。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结构呈现出地域分割和行业分割的特征,多种救援力量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各种层次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造成了预案体系的层次复杂和种类繁多,往往导致各种救援力量联动迟缓,限制了预案在救援行动中的实效性。

1.2 预案内容不够完备,实效性有待加强

(1)部分预案只提供应急救援工作的总体框架,偏重指导原则和部门职责而缺乏应急处置的实质内容,导致救援行动带有较大随意性,对有些事故情况缺少预判和应急准备,导致预案实际可操作性较差。

(2)部分预案的内容不够完备,未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危机假想、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调查等,缺少必要的组成要件。例如,部分预案中的辅助决策部分不够完善,事故发生后,指挥者仅能根据有限信息,凭借经验做出应急决策,这不仅违背现代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原则,又使预案成为一纸空文。此外,部分预案未能将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控制纳入预案编制,缺少危机处置的全程管理意识。

(3)部分预案对处置流程、部门职责、处置措施的编制不够明确,执行主体不清,难以在实战中应用;部分预案千篇一律,未能定期更新修正,与实际情况脱节,成为案头摆设。

1.3 预案体系的规划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

(1)部分预案明确了各种救援力量的职责分工,但是在处置流程和处置措施中对各种救援力量的调动、集结和部署,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救援缺乏统筹安排,降低了联合作战能力。

(2)部分预案对协同救援的保障工作缺乏考虑,导致多种救援力量参加的救援行动往往因通信、技术、物资保障不力而进展不畅。

(3)部分预案的灵活性较差,表现为预案编制形式化和救援行动步骤格式化,难以与实际情况和救援现场相协调,也使计划指挥与临机指挥难以协调。

(4)各层次、各部门预案脱节,如应急救援中心与各地各部门在预案编制中未能做好统一规划,就会造成各方面部署(现场设置、任务分工、救援路线、物资调配等)不协调,当应急救援中心调动多种力量实施救援时,还可能造成任务重叠或冲突,使预案失去作用。此外,各层次预案未能根据编制对象和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规划,导致相互之间难以衔接和协调。

1.4 预案演练和评估修正有待加强

(1)部分应急救援预案缺少实践检验,甚至未曾组织过实战演练;同时,部分预案演练灾情设定简单,不具有突发性,参演人员和部门按部就班开展演练,无法达到对应急救援预案可行性进行检验的效果。

(2)部分预案未能就演练效果进行评估,也未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应急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和修订,导致预案在诸多现实因素的变化过程中逐渐贬值和失效。

2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原则及内容

2.1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原则

(1)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应急救援预案首先应具有系统性,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完备的内容,涵盖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全过程;同时应当具有针对性,避免将预案编制成适用于各类事故的通用手册,在基本的应急救援程序和措施之外,还应当根据编制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特殊处置方案。此外,注重由各层次各部门各事故类型组成的预案体系的系统性建设的同时,还应当着力于针对力量体系的预案编制,突出编制内容中各种救援力量的联动协调模块。

(2)周密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做好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程应急规划,包括对响应等级、组织指挥、力量部署、现场环境、应急保障、善后恢复等进行预先的周密考虑,最大限度地假想灾情,做出最周全严密的应急准备。与此同时,还应当具备可适应、可调节的灵活性,避免将处置措施作为教条,死板地应用于现场处置中;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涉及因素众多,现场情况瞬息万变,难以预测,因而应急救援预案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机而动,通过制定分级预案和多套预案,可以使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人员具备临场处置的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和处置成功率。

(3)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预案作为处置参考,必须具有科学性,提供合理的处置程序和专业的处置措施,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同时,预案的科学性必须以紧贴实际为出发点、以切实有效为根本、以服务实战为目的,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来评估科学性的应用效果。因此,预案编制要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以科学性服务于实效性,以实效性推动科学性,共同实现科学有效的预案编制目标。

2.2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2.2.1 加强预案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1)从预案体系的整体关联性出发,充分考虑预案内容的全面和周密,确保预案体系完整,使其具备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测、识别、处置和评价功能;系统构建预案编制的6个功能模块,即灾情设定模块、组织指挥体系模块、现场处置措施模块、应急保障模块、善后恢复模块和演练修正模块,并在编制过程中统筹考量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支撑,使各功能模块构成一个内容完备、相互呼应的预案体系。

(2)从预案体系的等级结构性出发,实现预案体系各层次相互协调和衔接。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预案体系,相互之间需要协调,又需要与地方预案相衔接;国家级预案、省市级预案和县市级预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预案体系,同样需要上下层级之间的衔接,又需要与相关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相互协调。由此形成公共危机应急救援时各层级、各部门、各专项、各地方预案的联动协调机制,预案之间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总体预案的基础上既充分发挥各项子预案的针对性优势,又发挥应急救援预案体系的综合性、整体性优势。此外,预案内容要与应急救援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有效衔接,这种衔接体现在预案编制过程中,也体现在预案启动、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阶段。

(3)从预案体系的功能拓展性出发,在预案体系基本架构之上增强其功能拓展性。由于各地应急平台建设水平、危机处置情况、应急资源配置情况、应急保障情况等各不相同,预案体系应在保证系统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功能拓展性,使得预案体系能够结合建设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功能多样化拓展。

(4)从预案体系的动态平衡性出发,实现预案体系的稳定更新。主要表现为预案编制与修订的动态管理过程,对于风险分析、处置措施等不确定因素,要在编制完成后,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通过培训、演练和实战,发现与实际情况的不符之处,及时进行修改调整,既考虑不变因素,又考虑可变因素,按“编制预案-演练检验-修改完善-生成预案”的修订过程推进,使预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预案修订应坚持“即时修订与定期修订相结合”的原则。即时修订是指当编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救援力量的执勤实力发生变化,或者通过培训、演练和实战发现预案规划与实际不符的时候,及时对预案进行局部修订和完善;定期修订是指每季度或半年组织一次预案修订或重新编制,主要是对预案的灾情设定、组织指挥、力量调集部署、现场处置、应急保障、应急资源数据库等进行重新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各项处置措施更加符合应急救援的规律和要求。

2.2.2 加强预案体系的规范性建设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

从管理办法、编制导则、评审指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入手,形成制度化的预案管理模式,包括:明确预案编制、修订程序,建立独立的评审、检验机构,建立培训、演练监督机制,严格预案发布、备案程序等,以此加强预案管理的规范性。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要明晰预案层级、厘清预案种类、整合重复预案,提高应急救援中预案的联动性和衔接效率。

(2)加强预案编制专业化建设。

一是制定预案编制相关技术标准,统一编制格式,发展预案编制的专业中介力量,成立预案编制咨询公司;二是预案编制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科学论证工作,不能仅由预案编制部门单独承担,需要组织各方人员参与研讨,尤其需要各相关领域专家、

各救援力量负责人和各环节一线处置人员的广泛参与,集思广益,以保证预案编制的切合实际和科学合理。

2.2.3 加强预案体系的实效性建设

(1)以点带面,推广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预案和编制演练的成熟经验,通过其示范作用明确提高预案实效性的努力方向。

一是注重内容设定的实战化。充分考虑危机发生和处置过程的多变性,有针对性地提供调度员和指挥员所需信息,在内容设置上要明确危机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处置程序,要重点突出处置对象特征、事件危害后果和应急资源配置等基础信息,为指挥员灵活调整方案、科学决策和果断指挥提供完善的支撑。

二是注重计划指挥的适用性。预案编制的计划指挥要具有适用性,以便与临机指挥相协调,在灾情设置和力量部署上,针对危机发生的不同区域和形式,结合危机发生、发展、蔓延、消退等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等级接调警制度进行分级设置和战斗部署,以提高预案计划指挥对不同情况的适用性。

三是注重操作流程的简明快捷。公共危机现场处置情况复杂多变,要求预案具有查阅迅速、操作便捷的特点。因此,经典预案要建立简单明了的操作指示界面、合理完备的功能设置以及科学化的组织指挥流程,保证预案实施的最高效率。为了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应当简练预案编制,在主体内容设定上实行一张纸预案,将核心内容(处置程序、部门职责和操作流程)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发挥预案提纲挈领的总体性指导作用。

四是注重处置程序的兼容性。复杂的预案层次和繁多的预案种类,往往造成同一危机事件存在不同类型的重复预案,影响预案启动和响应效率。因此,预案编制在注重针对性的同时,还应当着力于整合重复预案,强化处置程序的兼容性,对于相近类型的危机事件采用统一的处置程序,避免预案编制中的重复建设,提高预案的实际应用效率。

五是注重经典预案的示范性。让救援人员和社会民众充分参与到经典预案的“编制-宣传-培训-演练”过程中,发挥其教育、引导和动员作用,使预案成为应对事故灾难的教案,增强救援人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由此,当公共危机发生时,预案才能真正发挥指导和辅助应急救援行动的实际效用。

(2)落实“培训-演练-评估-修订”的预案管理程序,特别是通过实战演练加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检验预案的实效性。

一是建立完善的预案培训制度,以多种方式开展定期培训,使相关人员通过学习和交流,掌握必需的应急处置技能,以此适应实战要求。

二是在日常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实战演练检验并提高预案的实效性。演练作为实战模拟,以提高实战能力为目的,需要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性。因此,在定期组织的专业演练和综合演练之外,还应当进行突击演练,同时进行实时评估,不断将救援力量、资源的投入与救援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适时对指挥决策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科学客观的演练效果,并据此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3)适应实战需要,不断创新预案的载体形式。公共危机往往具有跨区域和多灾种等复杂性,因此预案要针对编制对象的特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指导现场处置,辅助科学决策。

为适应多种救援力量跨区域联合作战时统一指挥和高效协同的需要,建立数字化预案。通过搭建应急救援平台,将各方面信息转化为数据,根据应急处置程序,结合危险源评估、危机发生发展规律分析、危害后果模拟、救援技能分析、立体动态救援网络建构等内容,建立数字化模型,形成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战化的应急救援预案。数字化预案实现了各种数据的网络互联和共享,通过影音动画功能,实现了预案的快速查询和生动演示;同时,通过将数字化预案链接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上,实现与公共通信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城市系统的互联,可以极大地提高跨区域联合作战时的信息沟通能力和力量协调能力。

3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预案编制中的组织指挥统一性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通过预案编制来促进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管理顺畅,运转高效有序和配合协调紧密。因此,要注重预案编制中的组织指挥统一性。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面临紧迫的时间压力是应急决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就要求高度的集中指挥,以便实现快速反应。统一的组织结构可以避免在多系统指挥时各系统之间横向沟通协调的时间浪费,避免分散指挥造成的各自为中心、只见局部不顾全局的局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应急处置需要调用大量资源,而资源匮乏是应急决策面临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也要求必须强化统一指挥原则,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统一指挥资源调动,避免不同部门或力量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和局部过激反应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组织指挥统一性是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预案编制的核心。

应急救援状态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和决策,加强组织指挥统一性需要明确危机处置的组织机构,建立统一的应急系统和指挥中心,以统一指挥贯穿应急处置的全过程,保证救援力量的高效协

同和快速反应。主要是以应急处置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应急准备及资源保障为支线,明确各种救援力量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明确其在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各个阶段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避免含混不清而造成任务交叉或疏漏。

统一的指挥系统针对公共危机具有全权决策的权力,通过明确划分责任与权利,规定不同部门、力量、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任务,有助于分工明确、责权到位,有助于危机处理环环相扣,流程顺畅,同时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逃避责任。

3.2 注重预案编制中的力量联动模块编制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预案编制要对力量调配与联动机制进行重点构建。充分考虑政府职能部门、各种专业救援力量、应急救援专家、应急救援志愿者等应急救援队伍资源之间的联动协同和跨区域增援的组织实施,统筹谋划,优势互补,科学合理地设置综合行动方案,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联动协同预案,使各种资源得到快速有效的整合。针对不同类型、等级的公共危机,建立具体可行的预案启动权限、程序、运行和保障方式,实现各职能部门预案与政府总体预案的对接。要明确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不同状态下,各部门和救援力量之间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途径与方式,兼顾常态和危机状态下的两种角色转换,合理设置常态下的综合指挥调度程序和危机状态下的现场报告与指挥程序,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联动平台。

3.3 注重预案编制中的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公共危机日渐综合性、复杂性的发展新趋势,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必须具备科学前瞻性,因此专家智库和科技支撑等辅助决策系统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信息匮乏性和资源有限性等特点,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需要救援人员在有限时间、有限信息和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因此,预案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危机处置的各种可能情况,储备各专业各领域的专家智库,提供尽可能完备的资源数据库和技术支撑系统,辅助救援人员快速科学决策。预案通过科学的前瞻性预备,提高了应急处置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效率,压缩了决策时间,减轻了决策压力,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3.4 注重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应当依靠完善的预案,但又不能完全依靠预案,由于预案编制者认识的局限性、危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事件现场的千变万化等因素,再完善的预案也无法涵盖危机现场的所有可能性,总会有一些情况超出事先准备的能力范围。因此,预案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立足预防,加强风险分析,查找危险源,掌握重大隐患,了解可能产生的危害,尽可能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以此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另一方面,在做好非常态下的应急处置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常态下的培训、宣传、演练、评估和修订工作,实现从注重事发后的应急处置向预防、处置和恢复全过程管理的转变。

4 结束语

预案是成功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可以促进对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和处置对策的研究,可以提高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可以增强应急救援力量日常训练的针对性,更可以辅助救援力量掌握应急作战行动的主动权。因此,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对于整个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摘要:分析当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预案体系建设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并就体系建设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预案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彭冬芝,胡建勇.城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2):38-40.

[3]陈庚,李丽芬,刘茂.关于城市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1(3):1-5.

[4]郭铁男.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消防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1):1-8.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篇3

摘要: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各类应急预案还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完善,切实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应急预案;公共事件;国家

一、应急预案的定义及其基本构架:

1 应急预案的基本定义

应急预案又可以称为应急计划,是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针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控制与救援行动,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造成的损害,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而预先制定的应急工作方案,主要解决“突发事件发生前做什么、事发时做什么、事发后做什么、以上工作谁来做”等四个问题,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操作指南。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

根据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2.1国家总体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总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2.2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者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已发布的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包括:

1)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3)国家地震应急预案;4)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6)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7)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8)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9)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10)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1)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12)国家核应急预案;13)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4)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1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17)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18)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待发布的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1)国家粮食应急预案;2)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X230)。

2.3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如:《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

2.4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如:《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贵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

2.5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2.6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由主办方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三、存在的问题:

1 应急预案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部分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不重视、不了解,编制的应急预案往往侧重于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对突发环境事件疏于关注。

2 应急预案间欠缺联动性

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一个事件往往涉及到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好几个预案。这些预案所涉及的部门有市政府、区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不同的预案虽然有些格式内容雷同的情况,但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编制和管理。这些部门有自己的一套灾情搜集系统,但每个部门更多地管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方式也不同。虽然在应急管理上强调应急联动机制,但是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各部门间往往信息沟通不畅,了解不够全面,只能掌握自己部门范围内的信息。

四、健全应急预案管理

1 加强宣传

采取多种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和培训,督促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修订等各环节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工作。

2 规范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切实提升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1企业是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也是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应该建立在对自身环境风险隐患详细排查、分析周边环境敏感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充分储备应急物资的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相适应,侧重于消除环境隐患,降低环境风险,明确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时如何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及时上报情况。

1.2环保部门负责对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管,同时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承担开展应急监测、事件调查以及提出应急处置建议等责任,因此环保部门的环境应急预案应该侧重于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应急预案启动、信息报告、分级响应、智慧与协调、应急终止建议等各环节程序的划分,以及明确各个程序中如何开展工作。

1.3地方政府是环境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也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主体,因此政府的预案应当建立对辖区内环境敏感点、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和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于环境风险防范工程的落实,突发环境事件时如何统一指挥,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最大程度消除事态影响,适时发布信息等方面。

3 建立完善的预案报备制度,逐步规范预案管理。

推动《暂行办法》的贯彻落实,将工作模式从环保部门前往企业检查环境应急预案的情形,转化为企业在预案的编制和评估工作结束后主动向环保部门备案,这既能增强企业的环境安全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又能通过预案的备案管理帮助环保部门全面及时的掌握辖区内企业环境风险和隐患的状况。同时环保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更新。

结束语: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可以保障其实操性。我国目前对于应急预案的评估缺乏实质性规定,没有统一标准,学界认识也不一致,导致评估工作混乱无序。要坚持对应急预案进行动态综合评估,全面考量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及时反馈各种信息,为预案的修订提出建议;尽量避免实操性较差的预案在应急处突中反复使用,造成重復性的损失;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预案的及时启动和顺利运行,为突发事件的现场应对提供指导,真正减缓突发事件带来的负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2003-05-09.

[2]李俊清.应急预案的蜕变及其原因分析[J].晋阳学刊,2011(4):18-22.

学校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篇4

1、处置事件的组织:

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小组,校医,学校值日教师,卫生防疫部门人员。

2、报警程序:

(1)班主任→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校长。

(2)根据事件需要,经领导同意后报告区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

3、处置措施:

(1)发现学校公共安全事故情况后,立即向有关部门和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2)以最快速度将人员送往当地医院或就近医院,无交通工具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或“110”请求救助。

(3)发现传染病人员后立即进行隔离,无关人员不允许进行直接接触。

(4)学校安全应急工作小组立即组织教师组成陪护人员,负责对人员的陪护,无关人员未经批准不准到医疗单位探视,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5)根据卫生安全事故情况,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分别向教育局有关部门和防疫部门报告。

4、注意事项:

(1)稳定师生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和不良影响。

(2)事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工作秩序,组织教师做好各类人员的思想工作。

(3)如有个别家长来校探视,由班主任、相关教师做好家长的接待工作和思想工作。

(4)如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同意,未经同意,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接受采访,以避免报道失实。

(5)如发现师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送医院诊治。(6)迅速向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7)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小组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校医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8)做好所食用食物取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验。如是食用校外食物所致,也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5

篇一: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菜园集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预案

一、目的

为及时、高效、妥善处置发生在我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并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人民健康危害,做好医疗救护工作,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防止事态进一步扩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乡范围内发生的所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三、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防范,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快速反应

及时发现并上报可能存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建立信息通报快速通道,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预警机制。

(三)分类指导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区别处理,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四)及时处理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受害者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做到快速、高效、及时,最大限度减轻危害造成的不利后果。

卫生院设立指挥中心,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进行分析、判断,决定是否启动预警机制,并由镇政府批准。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日常工作由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有关部门及人员必须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进入应急状态。

(三)指挥机构职责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统一指挥和协调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2)、核实各项工作预案,分析、研究、判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提出紧急应对措施;组织、协调成员部门(单位),配合各村、社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

3)、对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

4)、研究、处理其他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事项。

我院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

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机动队伍和医疗急救队伍,落实对受害者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各村、社区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镇政府的统一指挥下,使卫生防病和医学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四卫生专业应急处置

1、各村

根据卫生院安排,协调本辖区内各有关部门、医疗机构,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开展督查,掌握本辖区的疫情动态,向卫生院报告;做好防病必需的技术和物资准备;指导开展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协助上级单位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做好现场处理工作;依托社区开展居民健康教育。

2、确定监测点,及时掌握、分析、报告疫情动态,提出防治对策;指导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指导各村(社区)做好疫点处理工作;对各村(社区)和各村卫生所、个体诊所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和督查工作。

督促落实辖区内监测点和各有关单位做好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监测工作,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做好病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样品采集工作,及时报告事件动态情况;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3、各类医疗机构

建立由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工作小组,建立院内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加强医疗机构内的消毒等预防工作,重视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做好病例监测、筛选、报告,对有可疑症状的病人在尚未明确诊断前要采取相应的临时隔离措施,预防疾病传播。

4、卫生监督

重点开展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我院组建由卫生管理、、临床医学、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专家库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由卫生院决定,专家库日常管理工作由卫生院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院组织相应专业委员会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分级,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机构指挥中心提出是否启动预警机制,或启动何级预警机制的建议。

六、应急机动队

卫生部门要组建规模适度、人才配比合理、专业素质高、精干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人员由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卫生监督、消杀灭、后勤保障等方面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统一调度。题及时进行预警。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一)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第一、必须报告信息: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第二、尽可能报告的信息: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

2、阶段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3、总结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二)报告原则

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准,总结报告要全。

(三)报告时限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各卫生所、个体诊所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卫生院、县卫生局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四)报告方式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和基层监测点的报告人均为责任报告人,除按常规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及其它常规监测系统规定要求进行报告外,对发现的各种公共卫生异常现象要以最快方式向县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第五部分

应急处理方案

一、应急处理要求

由镇政府突发事件指挥部指挥协调全镇各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由区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组建红色应急机动队,人员由流行病学、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卫生监督、实验室检测、消杀灭菌、后勤保障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分为疾病控制应急分队、医疗救护分队、检验检测分队、后勤保障分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应在临时现场指挥部领导下承担现场处理工作任务。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标本采集、环境消毒、消杀灭菌、预防性服药、预防接种、医疗救治等。

二、控制措施

(一)一般性控制措施

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核实;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原因,实验室检验;

提出采取控制措施的建议,包括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消杀灭菌、隔离观察、预防服药、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和干预等;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第一、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第二、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第三、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第四、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第五、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第六、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现场医疗救护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6.新闻宣传与信息发布

按上级有关指示,统一口径,指定专人向媒体发布信息,其它任何人员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篇二: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1

XX卫生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章

总 则

一、编制目的

为全面加强我片区卫生应急工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我片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X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结合我片区实际情况,制订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XX片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

四、工作原则

(一)统一指挥,层层负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其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实行统一指挥,层层负责,依照响应级别,全体职工参与应急抢救工作,各应急小组根据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全面工作。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防范意识,落实防范措施,做好人员、物资、技术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调查,及时发现、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序、有效的开展处置工作。

(四)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明确专业防控机构与社会组织的职责,发挥社会优势,相互配合协助,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第二章

组织体系与职责

一、应急组织与职责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XX片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组织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格局。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小组

1、医疗救护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住院部内、外科主任、护士长为副组长,住院部全体医护人员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的现场抢救、运送、诊疗。

2、流调组:由疾控分管副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为副组长,防保科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负责健康人群疾病预防、健康宣传和疫情监测等。

3、消杀灭组:由疾控分管副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为副组长,防保科、后勤等人员为组员。负责疫源地、医院及相关公共场所的消杀灭工作。

4、卫生监督组:由卫生监督分管副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为副组长,卫生监督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控制以及对学校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等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主管部门对事件发生地的食品卫生及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等防控措施的落实。

5、综合信息组:由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疾控工作人员等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汇总报告等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正确做好舆论导向和信息发布工作。

6、后勤保障组:由后勤分管副院长任组长,后勤部主任为副组长,医院后勤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药品、器材及各项物资的准备和供应,维护处置环境的秩序稳定等工作,确保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应急联动

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按照本预案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实行各工作小组、部门、上下联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抢险救援人力物力调度、事件监测、报警反应灵敏的应急处置快速高效,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第三章

预防、监测、报告与预警

一、预防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从组织、方案、人员、物资等方面做好应急准备,有效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努力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对人民群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二、监测

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建立、运行、维护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日常监测,保证监测质量。

三、预警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提供的信息,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及时提出预警级别建议,并上报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同时做好应急准备。

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预警发布与解除由上级卫生应急指挥部发布和解除。

四、报告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的报告制度和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列为突发事件上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人

医院所有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时限和程序

有上列情形之一者应在2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报告。其中发生甲类传染病、传染病暴发与流行的疫情,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必须在30分钟内报告。

(四)报告内容和方式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执行,报告内容必须详细。

(五)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在收到信息报告后,及时审核信息的准确性,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无误后及时上报。

第四章

应急响应及响应终止

一、应急响应原则

应急办接到上级发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本区域,应相应提高报告和响应级别,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确保迅速有效地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应急响应措施

本辖区范围内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先期应急队伍按照预案职责分工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应急处理,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有效控制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

在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以最快速度和方式向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报告。并积极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工作。

(二)开展病人初诊、救治和转诊工作。

(三)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报告与管理工作,按照报告程序,及时报告。

(四)配合专业防治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设立观察室,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对隔离者定期随访。

(五)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登记造册,统计报告基本信息。

(六)做好医疗机构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

(七)实施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现场消杀灭等工作。

(八)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稳定民心,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应急知识培训,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九)督促、检查、指导各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三、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在规定时间内无新病例出现,上级指挥部发出应急结束指令后结束应急状态。

第五章

评估与奖惩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客观、公正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进行评估,总结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根据评估结果,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按照应急管理要求,建立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之间信息共享,并承担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确保信息和通信的畅通。

二、队伍保障。建立结构合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组建各专业组。

三、交通运输与物资装备保障。配备必须的个人生活用品、后勤保障、通讯、办公、交通工具和现场快速检测、药品器材等装备,确保应急处置的需要。

四、经费保障。医院要预留一定金额的专项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采购所需应急物质。

五、宣传培训与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利用电视、报刊和印制宣传资料等向公众宣传。建立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应急业务知识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相互协调、现场控制、紧急救援的综合能力。

六、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了解、收集和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工作情况,并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报告。

第七章

附则

一、本预案由XX中心卫生院应急办编制,在实际演练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

二、XXXX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系电话:应急办XX、防保办XX、住院部XX 篇三:

1、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各类公共场所单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查清事件原因,减少对公众健康造成的损害,制定本应急预案。本预案由锦州市古塔区卫生局、古塔区卫生监督所依法设定,古塔区范围内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单位均应认真学习,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参照执行:

一、为防止公共场所内发生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公共场所单位应建立本单位传染病防制组织或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健立公共场所传染病与健康危害事故的报告制度。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制工作,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三、当公共场所发生以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场所单位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②公共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和皮肤病;③微小气候或空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

④因使用化妆品所致的毁容、脱发及皮肤病(包括过敏性皮炎及各种皮肤损伤);

⑤意外事故所致的:氯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包括煤气中毒)、二氧化碳中毒、红眼病(指游泳池引起的流行性结膜炎)等中毒事件;

⑥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⑦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

⑧其他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重大突发事件。

古塔区卫生局电话:2396704(工作日)

古塔区卫生监督所24小时值班电话:2692192

四、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件发生单位应立即停止场所内的有关经营活动,及时抢救中毒人员(事件病人),并负责保护好事故现场。

五、积极配合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现场事故调查,控制事故蔓延。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本单位事件总结报告,并上报卫生监督部门和本单位存档备案。

单位:公章或负责人签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6

一、适用范围和对象

本预案适用于园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1、加强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完善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有效,力保不因危及师生安全,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

(二)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失职渎职,将依法追究责任。我园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负责指挥、协调、预防、处置等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4、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三、工作职责

我园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法人代表为组长,分管园长负责和相关管理人组成的防台防洪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1、在上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全园的工作。

2、宣传知识。指导和督查全园措施落实情况。总结、推广给全体家长传染病的经验和做法。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预警的相关要求,对全园的教学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4、建立健全传染病责任制。

5、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传染病工作的落实情况。

6、广泛深入地开展传染病知识宣传,增强和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7、在我园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迅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处置工作。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传染病工作的管理。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置工作。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1、根据传染病事件的发生情况,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防,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2、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应第一时间到现场应急处置。各成员必须服从指挥,协同作战,全力应对。

3、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措施,处置好所发生的灾害事件,确保师生员工的安全,尽力减少学校财产损失。

4、学校应尽力组织自救、互救,自身乏力处置时应迅速请求有关部门救援。

六、责任追究

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篇7

本预案所指的网络故障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整个或局部网络不能运行, 各终端完全不能访问数据库, 不能处理任何医疗工作的故障现象。

2 判断网络故障

当网络系统终端发现计算机访问数据库速度迟缓、不能进入相应程序、不能保存数据、不能访问网络、应用程序非连续性工作时要立即向网络中心汇报, 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对科室提出的上述问题必须重视并核实后给科室反馈信息。信息中心负责人应召集科室有关人员进行讨论, 如果故障原因明确, 可以立刻恢复工作的, 应立即恢复工作。如故障原因不明确、情况严重不能在短期内排除的, 应立即通知相关负责人员, 以利于在网络不能运转的情况下协调全院工作。

3 分类网络故障

按故障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三类

一类故障:服务器不能工作;光纤损坏;主服务器数据丢失;备份盘损坏;服务器工作不稳定;局部网络不通;数据表被人损坏;重点终端故障;规律性的整体、局部软、硬件故障。

二类故障:单一终端软、硬故障;单一病人信息丢失;偶然性的数据处理错误;某些科室违反工作流程要求。

三类故障:各终端由于不熟练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错误。

针对上述故障分类等级, 处理方案如下:

一类故障———由信息中心上报医务部, 由医务部组织恢复工作

二类故障——由工程人员上报信息中心主任, 由信息中心集中解决。

三类故障———由工程人员单独解决, 并详细登记情况。

4 网络整体故障的首要工作

4.1 当信息中心一旦确定为网络整体故

障, 立即按上报程序向分管院领导汇报, 信息中心应马上组织恢复工作, 并充分考虑到特殊情况如节假日、重大会议、航班车次、人员外出及医院的重大活动对故障恢复带来的时间影响。

4.2 当发现网络整体故障时, 根据故障恢复时间的程度将转入手工工作的时限明确如下:

4.2.1 10分钟内不能恢复--门诊收费、挂号、门诊药房转入手工。

4.2.2 6小时内不能恢复--原则上将医

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中心摆药室、入院、急诊检查、手术室、医技检查转入手工 (具体实行时间及步骤由医务部护理部通知) 。

4.2.3 48小时以上不能恢复--将出院核算转入手工。

5 整体网络故障的具体协调工作

所有工作的统一时间须由医务部或信息中心通知, 相关单位严格按照通知时间协调工作, 在未接到新的指示前不准私自操作计算机。

在无法保证整体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信息中心应先保证几个重点部门的使用, 如收款处、住院处、门诊医生站、检验科等实时面对病人的科室。

门诊挂号工作协调:门诊挂号协调工作由收款处主任负责协调请示, 如手工挂号的转入、转出时间等;当网络系统中断后, 改为手工挂号;网络恢复后, 及时将中断期间的患者信息输入到计算机。

门诊收费系统工作协调:由收款处主任负责总体协调, 并与信息中心保持联系, 及时反馈沟通最新消息;当系统网络运行中断超过10分钟时, 应通知收款处转入手工收款工作;门诊收款负责同志应建立手工发票使用登记本, 对发票使用情况做详细登记;进行手工操作时, 药品划价由门诊药房进行, 其他特殊治疗、检查凭小票划价;当系统恢复正常时, 由收款处负责同志负责对网络运行稳定性进行监测, 如不稳定, 及时向信息科反映情况。在接到使用计算机的指令后, 门诊收款负责同志应组织收款员逐步转入到机器操作。

住院费用核算系统工作协调:由住院处主任负责总体协调工作;原则上, 不在核算室进行费用补录, 防止帐目混乱;当系统停止运行超过3天时, 对普通出院患者, 推迟出院结算时间。对急出院的患者应根据病历和临床科护士工作站记录进行手工核算出院。[4]在网络停运期间出院的患者在核算时应追查是否还有正在进行的检查。

临床工作系统协调:床科工作由医务部、护理部共同协调;网络故障期间临床科室详细记录患者的所有费用执行情况;科室详细填写每个患者的药品请领单 (包括姓名、ID号、费别、药品名称及用量) , 一式2份, 一份用于科室补录医嘱, 另一份用于到中心摆药领药;出院带药由经治医生负责掌握经费情况, 如出现费用超支情况由医生负责;根据医务部通知时间及要求补录医嘱;如患者急需出院, 应向核算室提供详细费用情况, 对正在进行的检查应予以说明。

医技检查工作协调:在网络停运期间应详细留取、整理检查申请单底联;在网络恢复后根据检查单底联登记, 通过手工记价补录患者费用;对产科出院快、其他有出院倾向的患者, 应及时和出院处勾通费用情况。

中心摆药室工作协调:中心摆药应严格按照网络中心规定的时间及要求进行计算机操作;网络故障时根据临床科提供的药品请领单发药;网络恢复时对临床科补录的摆药医嘱进行发药补确认, 同时与发药时药品请领单内容详细核对, 如发现内容不符, 必须详细追查;网络恢复后对出院带药处方及时进行录入;数据补录工作结束后应查看机器内库存与实际库存相符情况。

网络停运期间临床科室应恢复重症上报及手工日报等统计工作。

6 整体网络故障的工程恢复工作

由信息中心严格按照服务器数据管理恢复方案进行恢复工作, 具体如下:

工作人员A可运行桌面上程序中间层测试, 如果发现某个中间层有问题, 具体查一下此中间层的内存使用情况和CPU占有率, 如果确定中间层有问题, 将此中间层从F5上撤下处理。工作人员B, 检查网络连接状态是否正常;如果系统在规定时间之内系统无法正常恢复, 工作人员C通知住院处、收款处、门诊部启动手工应急模式, 工作人员D可通过院办发送短信通知病房护士站及医生站进入手工模式。在启动应急后, 工作人员可继续监控系统及网络运行状态, 以便找出问题的根本, 解决问题。

7 网络修复后的数据处理

财务科组织核校患者费用情况。各门诊单位补录工作量, 并补录综合查询信息数据源。中心摆药校查库存。临床科补录患者医嘱。病案室整理补录病历, 统计室补充统计信息的生成。

参考文献

制定应急预案应科学有效 篇8

企业要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查找重大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争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现在有些企业,虽然也搞了所谓的应急预案,但是不够科学,不切合实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对危险源的辨识概念不够清楚,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混为一谈,不能正确评估确认。有的人认为本企业没有重大危险源,不必搞应急预案。有的人认为凡是危险源都要搞几条应急预案,万一发生了事故也好解脱。二是不能定期检测评估企业存在的危险源,仅凭主观印象确定所谓的危险源而忽略了真正的危险源存在的场所。三是制定的应急预案只是安全管理部门几个少数人搞的,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实用价值不大,预案成了一纸空文。四是预案制定后,没有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对关键时刻如何操作,如何发挥职能部门的协同作用,考虑的不全面。

企业查找重大危险源,必须及时进行评价,建档登记,科学地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培训、演练,提高实际预防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有的放矢,临危不乱,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保证安全生产。

上一篇:期中考国旗下讲话下一篇:教师节主题活动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