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共9篇)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篇1
一、目的:
为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属地管理”原则,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坚持市、区、镇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完成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应急办公室:
由办公室、质控办等组成,负责单位应急工作的总体协调工作;制订各类应急预案;组织相关培训、演练;对应急工作的落实进行监督。负责收集应急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处理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实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按时向卫生局上报动态信息以及事件中病人资料的统计等。
(2)医疗救治组:
由医务科、临床各医疗科室、社区责任医师等组成,负责完成上级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并依法开展有关社区综合性预防、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医疗救治组下设由单位高职称、高年资、技术骨干等组成的一支应急医疗小组,承担应急救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负责对病例的确诊及其他技术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和措施。
(3)物资保障组:
由后勤科负责应急物质储备;相关应急设备、药品的调度、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以保证应急处理紧急救治的需用。
(4)院感控制组:
由院感科负责院感监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扩大事态发展;负责日常院感知识培训;组织开展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
三、应急报告与信息发布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专用设备,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与按临时疫情报告制度规定的日报或零报告。
发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镇政府报告,同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医院要做好四级信息报告网络体系的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报告信息畅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不得随意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四、应急处理
1、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医院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或按照规定将病人转送至指定的医疗机构。
2、医院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并按国家规定做好污水、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3、服从市、区应急指挥部的调配和指挥,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处理工作及配合街道、居委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五、保障措施
1、按照市、县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的指示,急救应急成员按时参加上级的业务培训,随时准备参加医疗救护,流行病学调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项工作。
2、储备足够的应急预防救治药物、隔离防护用品和消毒药械等物资
3、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体医护人员的防治知识和技术培训。
4、疫情报告管理组及网络直报员随时做好设备维护,保证畅通。负责登计、统计使用的本、卡、册。消毒组和综合预防保障等应急组织随时待命参加突发事件调查,救治等工作。
5、实行值班制,开通专用电话,做好值班记录。
6、建立奖惩制度,对参加突发事件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按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者,按条例规定追究责任,对拒绝接诊病人、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按条例规定,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拒不改正者下岗,报请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取消执业资格。
六、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
1、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2、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疾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使群众了解掌握突发事件的特征与预防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篇2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基础建设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是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是否采取应急反应的前提条件。当前比较集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传染病大范围的爆发。我国在对传染病进行监测方面,采用的都是被动监控的方式,也就是医疗机构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或打电话形式上报本地疾控中心,由当地疾控中心审核并进行相应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这通常会导致错过及时监控的时机,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传染病的爆发[1]。
(二)医院对病历及病人症状的监测
在每一级医院中,医院急诊及门诊通常是公共卫生爆发的集中地,也是在对突发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专职人员如果能够及时对各级医院及诊疗机构发现的传染病有所获悉,并进行及时的监测,就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
(三)在销售途径上对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商品加强监测
对某些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有关的商品销量变化进行监测,可以将其作为整体突发事件爆发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药品销售情况信息的反馈来决定其敏感性。如在SARS爆发的时候,板蓝根、口罩的销量大幅提升,直观的揭示出疾病爆发的严重程度。
(四)对中小学生在缺课方面的监测
学生缺课的现象也是社区对传染病进行主动监测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学生缺课的原因及缺课人数是对其监测的直接反馈。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比较固定,大部分学生选择在社区附近上学。因此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同部分社区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缺课原因是因为生病,尤其是同一时期缺课学生数增加时,更应关注是否有传染病的发生。学校加设对学生的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控,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爆发流行[2]。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应急管理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
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传染病大范围爆发;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自然灾害;一些偶然事件。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警、防范及处理,避免因危机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对危机的管理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对危机进行预警阶段;对危机识别阶段;将危机进行隔离阶段;对危机进行管理阶段;隔离危机并进行善后处理从中获益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要求管理者都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以防事态进一步发展恶化。因此,对管理者来说,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建立相应的体系。
(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
根据国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我国目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监测力度加大,明确各级责任。在实践演练过程中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管理。
2、建立功能健全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机制。在各级医院的门诊及急诊部门对病历及报告系统进行及时的检测;在实验室条件达标的卫生机构,设立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疾病监测点;与教育部门配合,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测。由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控制。
3、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的更新。对疾控机构、医院及其它卫生部门经营的药品储存情况要有所了解,同时对其周转情况也要有所掌握[3]。
4、对现场流行病学专家在储备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专家的综合素质在应急事件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专家离岗比例也要及时了解并进行更新。
5、加强对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提高对疾病及病原体的鉴别能力。政府要保证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实验室可在突发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6、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人员,要具备一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会涉及一定的人身安全,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问题。保证对人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是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对国家的治安管理也有着重要意义。
7加强对群众关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的常识性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可通过自我防御方式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起到有效阻止或延缓事件发展进程的作用,从而减轻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也为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帮助[4]。
结语
结合我国目前处在公共卫生存在危机高发期的情况,本文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加强提出相应建议;对突发事件相应的应急方案进行分析;对公共卫生在危机处理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相信我国在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设会有所加强的。
参考文献
[1]郑天翔.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马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执行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常玲慧.知识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篇3
《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当前,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处在关键时期,《条例》的公布施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起,成为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对于打赢非典型肺炎防治这场硬仗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遵循原则和各项制度、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公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明确了违反《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条例》共6章、54条,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家电等132种商品首批强制认证5月1日起必须贴3C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19类132种商品一直以来使用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标志)都将被一种新的质量标志所取代,即CCC标志,它的中文名称叫做“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
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发展,它是和国际接轨的一项规范和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措施。5月1日起,这132种商品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这也就意味着,到5月1日,这132种商品还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还没有加贴3C标志,就不能出厂、进口和销售。
经过指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获得统一的认证证书和代表中国强制认证的“CCC”标志。
这次的3C强制认证工作中,国家认监委一共指定了76家。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两万多家国内外企业拿到了“3C”的产品的认证证书,占需要通过产品认证企业的70%以上。
新政策:申请科技项目要定知识产权目标
今后凡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但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具体措施,责任落实也不到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缺乏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得知识产权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管理在制度和实践上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共有16条,其中指出:各类科技计划应当根据各自特点确定知识产权目标,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运用,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明确提出技术指标要求的重点领域,应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包括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作为制定发布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参考,避免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和重复;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务,有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专门经费,并为应用开发类申请项目指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调员。
我国失业新标准出台工资低于当地低保视同失业
“就业”与“失业”概念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新界定。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概念。
1.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2.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界定。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凡以下列形式实现就业的,均统计为已实现再就业人数:
1.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了税费减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
2.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3.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得到安置,并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4.未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但已从事比较稳定的(如三个月以上,具体由各地定)有合法收入的劳动,并且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工商局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为建设**现代山水茶乡、促进茶乡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二)目标任务
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设定,建立健全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机构应急处置体系和长效机制,快速应对和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
2、坚持常备不懈、预防在先,做好应对和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
3、坚持职责明确、部门配合,建立健全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各项工作体系。
4、坚持快速反应、协调指挥,建立健全紧急重大情况下应急预案和现场指挥机构的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有效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
二、可能引起市场经营秩序突发事件的情形和事件级别
(一)市场经营秩序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具有突然发生性、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或可能影响市场经营秩序、损害或可能损害人身及社会财产安全的事件。引起市场经营秩序突发事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形:
1、因严重自然灾害、疫情或人为因素,引发区域性、行业性或大范围的商品市场价格暴涨、商品奇缺、居民抢购等市场经营秩序异常波动;
2、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引起多人中毒、重伤、死亡;
3、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导致较大面积农田、茶园、林地的农作物、林产品减产甚至绝收,大批牲畜死亡,造成受害者重大经济损失;
4、特殊有毒、有害危险物品流失、失控并进入流通市场;
5、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外溢造成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致使牲畜、家禽及其他食品受到严重污染;
6、传销或变相传销等非法经营中较大规模人员聚集活动;
7、商品与服务经营中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等导致个人、家庭财产严重损失,群体投诉上访,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8、其他具有群体性、苗头性、倾向性的严重危及市场经营秩序的事件。
(二)市场经营秩序突发事件按其影响大小和危害程度划分为一般性、重大、特大三个级别。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1、一般性突发事件:在本县范围内个别乡(镇)、村(居)发生,对人身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一般性突发事件,各工商所、县局有关股、室、队和所属单位应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和市、县工商局部署和指挥,做好应急处置,并及时按有关规定如实将处置情况报告县工商局。
2、重大突发事件:在本县范围内3个以上(含3个)乡镇发生,对人身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危害的突发事件,或按有关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确定为重大级的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各工商所、县局有关股、室、队和所属单位应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县工商局报告,县工商局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和市工商局报告,县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全力配合工商部门处置。
3、特大突发事件:跨县(市、区)发生,对人身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造成特别重大的危害,并有大范围扩散态势的突发事件,或按有关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确定为特大突发事件。特大突发事件,各工商所、县局有关股、室、队和所属单位应立即向县局报告;县工商局应逐级上报,各有关单位应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三、组织领导
为增强本系统应对市场突发危机应急处理的能力,成立**县工商系统市场突发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局长副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成员:各股(室、队)及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工商所所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执法股(电话**传真**),主任为分管副局长,副主任为行政执法股股长、检查大队队长、注册管理股股长、办公室主任。(二)工作组组成人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四个工作组:预警信息处理组:组长为行政执法股股长,成员为各股(室、队)、所属事业单位、工商所有关人员。其中市场信息由行政执法股为主负责,宣传信息由办公室为主负责。综合协调组:组长为行政执法股股长,成员为行政执法股人员。现场处置组:组长为检查大队队长,成员为检查大队人员、行政执法股人员和处置地工商所人员。机动备勤组:组长为办公室主任,成员为各股(室、队)、所属事业单位和有关工商所人员。四、一般程序与处置措施
(一)开设指挥组
一旦启动预案,县工商局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应迅速到位,随即开设指挥组,适时组织指挥各工作小组展开工作,其主要任务:1、向县委、县政府和市工商局报告有关市场经营秩序突发事件的情况;
2、研究决定组织力量参与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事件;
3、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预案》及有关的应急准备工作;
4、检查监督全县工商系统进行突发时间调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正常市场经营秩序的工作;
5、依据上级的指示和现场状况,适时决策、发布指令、组织指挥处置行动。
(二)赶赴现场组织处置
现场处置组应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认真执行当地政府和上级工商局的工作意见,严格依法办事,负责现场处置行动的组织指挥,其主要任务:1、深入经营现场,做好有关解释、宣传、调解、劝导和行政指导工作,及时调查收集突发时间的起因、现状、发展趋势等第一手现场信息资料,并向应急指挥组报告;
2、协调或会同相关部门现场处置,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事态蔓延,对违法行为场所和行为人实施检查、调查,责令停止可能进一步扩大危害后果的有关生产经营行为,派出检查人员对经销大户实施实时监控,要求建立进销台帐,实行日报制,有效监控市场动态;
3、组织执法人员对违法物品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对违反市场经营秩序一般规律大量买卖紧缺物资的先行登记封存,对染疫动物、有毒有害等危及公共安全的物品登记收缴并做妥善保管或销毁处理,对影响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资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掌握物资产销、库存情况;
4、加大对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密切相关的商品经营秩序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投机倒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5、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安定人心。
(三)保持信息畅通
预警信息处理组应当保持上下通讯渠道畅通,保证组织指挥和信息交流不间断,其主要任务:1、及时收集整理突发公共事件动态信息和处置情况,编辑情况简报,报告领导小组并视情报送县委、县政府、市工商局及有关部门;
2、多渠道、全面收集信息,认真分析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
3、经领导小组审定,负责将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及时通过传媒传播给公众,及时录制事件的资料,及时报道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进展情况;
4、向有关行业组织和部门通报市场经营秩序突发事件情况,传达领导小组对行业组织和相关单位部门配合处置的要求和意见;
5、负责办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四)随时准备机动
机动备勤组集结所有备勤组人员于一地待命,随时提供增援、联络、保障、协同等任务。(五)撤出处置行动
引起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消失、市场经营秩序恢复正常,及时撤出处置行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及时总结工作,报告处置经过。认真分析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处置机构恢复回原预警机制。五、奖惩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组织严密,指挥得当,措施有力,出色完成任务者;
2、在危险关头,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抢救群众有功者;
3、及时准确报送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和动态信息,为应急处置赢得时间,成效显著者;
4、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献计献策、成效显著者;
5、其他有特殊贡献、成效显著者。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和危害后果,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玩忽职守,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公共事件,延误处置或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影响的;
2、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玩忽职守,对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置之不理,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置或采取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影响的;
3、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玩忽职守,不听从指挥,不认真负责,或在紧要关头临阵脱逃的;
4、挪用、克扣、贪污或集体私分抢险救灾钱款和物资的;
5、阻碍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6、对因信息沟通不及时和组织协调不力等原因,导致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对外报道不利而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7、其他危害抢险救灾工作的。
六、特别规定与要求
(一)全系统人员要高度重视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的工作要求,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努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身先士卒,亲临一线,坐镇指挥。
(二)各工作小组要明确职责分工,严明纪律,建立岗位责任,预案启动后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所有参与的人必须保持通讯联络畅通。“12315”投诉服务网络要加强值班,接受群众的咨询投诉。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收集有关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动态信息。
(四)在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启动期间,各单位应准确收集、及时报送处置动态信息。对外宣传由信息处理组收集汇总,经办公室把关、局领导审定,未经审定不得自行对外报道。
(五)处置行动应上下联动,做到“预警机制敏锐、信息反馈快捷、部门协作紧密、处置措施高效”。
(六)发挥个私协、消委会、同业工会等组织的作用,教育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
(七)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制度,每年对本部门负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八)坚持依法处置。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已作规定之外、本预案是**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置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依据。
七、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县行政区域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市场经营秩序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篇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常群死群伤,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有效的抢救受伤的人民群众,极大地减少受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启动本方案条件
一旦在我市及周边县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诸如传染病爆发流行、特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房屋或桥梁坍塌、爆炸、恐怖袭击事件、化学毒物泄漏,自然灾害等)需要我院进行医疗救治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
组
长:杨水方
副组长:罗宇东
刘子南
舒敏
陈云端
李波 成员:万昭喜
刘晓素
罗太行
佘
勇
余
锋
何修林
陈
桥
陈
静
赵文强
冯
华
陈静华
黄安华
李黔林
杨再雁
卢爱丽
陈静华
汪启才
职责:
1、组织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2、组织相关知识培训、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3、定期督促,检查抢救药品、抢救设备,保证设备玩好好、药品准备齐全。
4、指挥突发事件的抢救、治疗,减少人员伤亡。
三、医疗抢救小组
(一)、现场抢救小组
组长:陈云端
成员:万昭喜
刘晓素
陈静华
黄安华
冯 华
赵文强
邹永霞
张群芳
李 波
刘 颖
江笠萍
许 弦
职
责:负责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伤员或病人的包扎、抢救、分类及安排转运等医疗救治工作。
(二)、院内抢救小组
组长:李 波
成员:罗太行 佘
勇
余
锋
何修林 邹永霞 刘 颖 许 弦
汪启才
李黔林
杨再雁
卢爱丽
职
责:负责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伤员或病人到医院后的医疗救治工作。
四、医疗救护方案
(一)、现场救护方案 第一小组:
驾驶员:匡林
联系电话:*** 救护车:车牌号:贵C0377 抢救人员:李波
刘颖及抢救小组带外科急救箱,箱内必须准备包扎、固定伤员5---10人的物品及急救所需的药品、仪器、一次性医疗用品、氧气瓶、治疗用液体等。第二小组:
驾驶员:任林
联系电话:*** 救护车:车牌号:
抢救人员:万昭喜 王明素及抢救小组带外科急救箱,箱内必须准备包扎、固定伤员5---10人的物品及急救所需的药品、仪器、一次性医疗用品、氧气瓶、治疗用液体等。
工作要求:到达现场后,设置医疗救治点,立即对伤员进行检查,作出初步诊断,根据伤情或病情的轻、中、重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处理,然后将伤员或病人送到医院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注:
1、在给伤员或病人进行分类时,按照经度挂绿牌、中度挂黄牌、重度红牌、死亡挂黑色牌,牌上注明初步论断及处理。
2、赖上俊参加出现场时,必须带上麻醉咽喉镜、气管插管及简易呼吸器(皮囊)。
(二)院内救护方案
1、院内急救小组成员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到医院集中待命,并听从杨水方院长的统一指挥。
2、受伤人员送到医院后,抢救小组立即对伤员或病人进行分类,按照内科、外科系列送到相应科室进行住院治病。
3、药剂科必须保证抢救治疗所需的药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篇6
“一法四规”内容: 一法是《传染病防治法》;
四规是《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实施,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9章,80条。
3、法定传染病分三类共计39种,分别是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4、甲类传染病需要2小时网络直报,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网络直报。
5、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任何疫情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科。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6、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6、疫情报告是否及时和准确,直接影响到国家决策和调控科学与否。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政府有关主管人员和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7、防治传染病工作不力的人员将受到严厉惩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和政府有关主管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责任人员将最高受到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知应会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颁布施行时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特别是针对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制定的,为的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共6章54条。
根据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2011年1月8日公布并实施。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1、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2、第二十条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
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五)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2、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3、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4、拒绝接诊病人的;
5、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艾滋病防治条例
1、四免
“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分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2、一关怀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篇7
关键词:应急,政府,事件,预案,处置
一、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主要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四大类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 灾害程度难以预计, 常规防止手段失效, 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和“危机管理”时代。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GDP的6%, 近7000亿元, 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 并有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第一, 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经分行业、分部门、分灾种建立了一系列专业性职能部门或救援机构, 如公安、消防、急救、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等。在我国2005年发生的540万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重,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具有较为成熟的常规应对体系。这类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处置相对易于程序化, 由专业性强、责任主体鼻尖单一的职能部门或机构进行常规性处理后, 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有限。将常规性突发事件纳入成熟而程序化的常态管理, 不仅处置率高, 而且社会成本的占用率也较低。
第二, “重救援、轻预警”, 应急功能定位上的矛盾。
我国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与激励制度, 预警预控等隐性的管理过程往往无法得到奖励, 而“救火式”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行为由于容易观察, 反而可能得到嘉奖。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事前的风险监测以及预测预防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双重因素的作用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出现“重救援、轻预警”的失衡局面。
通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早期干预等预警预控活动将萌芽状态的公共安全事件限制在常规应对体系的处置能力之内, 化解公共安全危机, 应当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系统功能与核心的建设目标。
第三, 应急联动需求与信息“条块分割”之间的矛盾。
应急处置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完善。我国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之间衔接不紧密, 应急联动的组织协同性较差。多方多主体协同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 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 联动机制不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构级别较低, 事件应急的属地化管理的授权不足, 职能不完善, 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采集、传递与集成尚未形成系统。我国已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利、地震、卫生、气象等专业监测网络。由于长期以来对各类事故和灾害采用分行业的事后统计标准, 没有建立依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性质和变化的统计方法, 影响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的有效融合和评估, 缺乏各种监测网络之间的预警信息标准, 各类预警信息共享性较差且不能有效集成, 导致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难以有效应急决策。尽管我国正在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发布制度, 但因公众的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不够, 难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第四, 应急资源需求大于资源总量缺乏之间的矛盾。
应急资金来源不畅, 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 尚未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应急资金筹措体系。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时征用社会资源后缺乏补偿, 已经开始影响后续应急处置中公众的积极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 物质供应动态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应急求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均不足,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缺乏专业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基地建设。专业应急装备严重不足、专业应急演练不够。尤其是一些特殊种类灾害发生时, 出现延误处置时机、处置方法不当和造成人员伤亡, 甚至出现扩大灾害影响的情况。应急交通的综合运力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应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的交通工具。
第五, 公共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与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
目前已经出台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3件, 法律36件, 部门规章55件, 国家级应急预案106项, 各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和地方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形成。
由于上述应急法规大部分是从各部门条例演变而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匹配, 各应急主体在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之中难以有效协调, 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 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缺乏有效协同。
具体应急管理活动的法规缺失, 如调配救援物资的法律保障机制 (包括紧急状态中的物资征用、调度) , 政府应急体系中的资源组织法规、政府资源 (含资金) 的使用法规、应急专用资金制度, 重大应急活动中的全民动员制度及其社会资源调用的补偿政策等有关法规十分缺乏。此外, 对重大计算机系统事故、境外生物入侵等事件的应急制度仍没有相应法规。
三、结论
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但更多的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危机管理中的缺陷。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从而达到将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四川地震看政府的危机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9.2
[2]李树娟.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再认识[J].今日南国, 2008.1
[3]刘彪.浅析我国振幅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篇8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较多,包括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而高校属于科研与较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仅会严重危害在校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而且容易引起群体慌乱,导致教学秩序难以管理,甚至影响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状况。我国广西省有关部门对此相当重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
(一)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广西高校的应急管理质量较低,主要是由于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不规范。当突发事故时,高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方案及时进行处理,仅仅采取临时解决措施,效果不大,导致灾害扩大,局面难以控制。
(二) 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
广西高校当前的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并未设置应急管理部门,缺乏固定的突发事故处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在突发事故时,情况紧急,高校难以及时安排好相关事故处理部门及负责人,不能迅速监测、管理事故的发展情况,使得事故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效果不佳。
广西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应急预测机制
广西高校应当通过建立高效的应急预测管理机制,及时监控,通过有效、适当的监控与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突发公共事件,在事故发生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
(二)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
通过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与解决由于突发性事件所产生消极影响,并及时处理该突发公共事件,将伤害与影响最小化。各大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逐一排查,通过分析,并结合突发事件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具体处理方案。广西高校应当加强学校的日常预警管理,尤其应当加强收集网络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力度,全面、有效的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与应急能力。
(三)建立应急管理方案
广西各大高校应当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案,未雨绸缪,在发生公共事故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优越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方案,可以在公共事件突发时,以最快速、最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管理,预防灾害扩大。
其次,高校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应急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可以由各个部门编制相关应急方案,通过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审核、确定,由校领导最终将已确定的应急管理方案发布。应急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决策部门、组织部门、应急信息发布、预防措施、救治措施、安全策略、评估恢复等,确保在高校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应急管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健康,避免伤害扩大化。
(四)建立应急管理监测体系
由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较大,后果较为严重,高校应当建立应急管理监测系统,采用有效的应急预测技术与体系对有可能发生的公共事故进行预测,评估伤害的严重程度,采取预防措施。应急管理监测系统指的是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可以有效感应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号监测与报告体系,由系统所发出的的信号与公共事件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可以有效帮助高校采取高效、全面的措施,尽快处理事故。
其中,应急管理监测体系必须通过收集相关重要情报信息,以统计方式与影响评估体系进行整理,并定期监控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及时监控、管理,结合相对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与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另外,应急管理监测体系主要分为:事故信息发布部门、组织部门、保障恢复组,对高校的公共事件做好监测与预防,由事故信息发布部门收集、整理情报信息,充分调配教师及学生力量,切实做到快速、全面、有效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避免引起学生与教师的恐慌情绪。。
二、加强突发事件的情报信息工作
高校必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情报网络资源,包括院系到专业、具体班级的情报信息。高校还可以通过设置站哨点对事故进行检测,收集事故信息,对搜集到的具体资源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完善,将具体信息上传到高校情报信息网络资源,确保高校的突发事件情报信息可以为检测公共事故的发生概率与发生情况提供作用,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及伤害率。
(一)应急沟通机制
1、应急沟通的主体
(1)高校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
由高校的应急预警体系可以预测可能会发生公共事件,预测管理与监控小组应当及时通知学校内的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有关事故的具体情况,预防措施等,避免导致学校混乱。预测管理与监测小组在进行信息发布时,应当尤其加强注意学生与教职工的心情,引导教职工与学生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降低事故的上海率。
(2)高校的上级部门。
由于公共事故不仅危害性大,而且危害蔓延速度较快,高校必须与相关上级部门进行报告,请求适当的支援。高校应当确保事故的发展得到控制,避免出现大量伤亡的情况。
(3)新闻媒体。
当公共事故发生之后,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沟通小组与新闻媒体联系。沟通小组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尤其要注意回答媒体的措辞及解决措施,从容不迫的应对新闻媒体,高校应当为外界树立运筹帷幄的形象,避免产生恐慌,引起不必要的扰乱。
(二)应急沟通方式
在面对突发的公共事故时,高校必须保持信息渠道畅通,选择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之前,学校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管理现场,经过详细的调查与了解,将事故的具体起因及发展现状,引发的问题及防治对策等内容,向高校内部的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沟通的渠道方式主要包括:以校园网通知的发布形式、以高校论坛、BBS平台、以网络博客、学生及教师的邮件通知方式等,及时发布最新信息与事故情况。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与教职工在网站上互动讨论的方式,由学校学生会等社团管理委员会人员进行管理,尽量发布正面消息,及时辟谣,防止图谋不轨的人散播谣言,引起高校校园内恐慌,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伤害率及影响率。
另外,除了发布事故的具体实际情况发展状态之外,高校还应当抚慰学生与教职工的心理,避免引发恐慌,产生不必要的混乱。因此,高校应当及时公开事故的进展情况及处理、解决方式,避免教职工与学生的大量猜疑,使得后果更为严重。
(三)应急决策与处理机制
1、建立健全的应急决策体系
由于高校的突发事件情况紧急,除了提前制定较为完善、系统化的应急管理、处置方案之外,广西省高校还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决策管理、处理部门,及时进行决策管理探讨。
高校发生事故之后,如何处理事故成为整个事态发展的关键之处。高校必须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在突发事故之后,高校应当通过商讨,及时作出决策,以最合理、最适当的措施、方案进行处理,控制突发事故的局势及发展状态,降低事故的灾害性及发生范围,保护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健康。
2、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
高校定了主要的决策思路之后,应当着手进行事故处理,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在事故发生后全面、有效、快速的抑制住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发展速度。根据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及时向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工作,并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稍微调整,及时落实到预防工作之中。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学校进行卫生管理、控制工作,确保学校内的卫生环境,尤其是食堂、教学楼等场地的卫生达标。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后勤的管理,健全医疗保障措施,包括医疗药物、医护人员的配备,确保各个环节都准备充分,责权分明,稳定校园局面,及时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素质,从而加强身体锻炼。尤其是当发生流行病毒时,通过提高学生与教职工的身心免疫能力,提高学生抵抗病菌侵入的能力。
(四)应急保障与恢复机制
1、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高校必须事先做好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的应急保障,确保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有充足的应急资源供给,保障高校的应急物资、设备的可使用性,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从容应对各类情况。
2、高校在事故发生之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应急部门,包括主要负责人员、医护人员、执行人员及义务学生,确保在事故发生之后,采取适宜的方针措施,或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投入实施,防止事故灾害继续扩大化。
(五)建立应急恢复机制
1、广西高校应当及时组织事故过后的恢复、重整工作。
当事故过后,高校应当适时对事故所产生的的灾害进行评估,并制定后期恢复、重整的工作计划,结合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管理中发生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当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采取高校的措施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2、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
由于突发事故极有可能带来较大的伤亡或财产损失,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及失落感、落寞感,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团体或针对单独个体的方式,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辅导,与其沟通,帮助学生与教职工早日恢复心理状况,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秩序。
结语
由于高校突发事故的紧急性与难以避免性,广西高校应当加强对事故的预防及事故发生的应急方案制定,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可以有效、及时进行应对与处理,使得突发事故发生率及发生后的灾害率最小化。通过建立完善、可行的高校突发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学校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保障学校内教职工与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秩序。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度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研究专项课题(桂教安稳[2011] 26号) 阶段性成果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9
为科学规范、高效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1、预案所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 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严重水灾、火灾、特大车祸、爆炸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本预案是根据国家、省、市《非典疫情突发应急处置预案》等规定制度制定的。在执行中必须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挥。
3、结合整合卫生资源的要求,无条件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调动和安排。
4、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5、医院设立应对突发事件专项资金,所有专项资金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用于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主要包括急救设施完善、急救人才培训、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的储备和完善等。
6、依据国家政策,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护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出奉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以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1、为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和领导,医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类急救小组。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对全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和小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1)领导小组全权负责疫情突发事件后所有应急处理工作。
(2)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下设临时指挥部和工作组,各个工作组织根据职能确定人数,并结合实际进行增减。
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临时指挥部负责领导全员现场抢救险救灾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急诊和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医疗急救队。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护理急救队。
④食物中毒医疗急救队。
⑤化学物中毒医疗急救队。
⑥传染病暴发流行医疗急救队。
⑦重大创伤事故医疗急救队。
⑧物品供应小组负责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设备、预防物品和药品、卫生材料的供应。
⑩专业流调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并积极配合市防疫站等部门做好全市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建立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
(1)制定《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制度》,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依据《异常信息好高制度》和程序及时报告;
(2)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3)抓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4)制定并实施对全院职工和社会群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计划,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5)重点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院前急救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三、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明确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见。
2、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小组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履行职责。
3、急诊科及门诊各科室应当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对在突发事件中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患者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患者,应当按照规定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并结合疫情,采取相应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4、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突发事件应急临床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记忆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配合市区行政部门进行人员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并疫区实行封锁。
5、感染科、保健科等部门应当对于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6、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护人员,应当按照突发事件的要求,采取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7、医务人员应当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突发事件的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
8、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事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立即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并采取控制措施。
9、对收治的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依法报告属地主管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事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5)发生重大火灾、水灾、特大爆炸、车祸及其他重大伤害事件。
2、疫情突发时,实行“零报告”制度,严格报告程序。接诊医师应立即汇报医务处和预防保健科,主管部门汇报分管院长和院长,由预防保健科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缓报和瞒报。
3、突发事件报告电话。
五、法律责任
1、未依照本预案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的,对当事人及其所在科室、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予以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依据突发事件要求,未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等物资供应和储备的,对科室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在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云当场训诫,口头警告、行政处分、就地免职,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对疫情畏缩不前或临阵脱逃的;
(2)不听指挥、耽误就职时间的;
(3)擅离职守或工作消极的;
(4)违反规程,草率马虎,操作不当致使防控救治不力导致疫情蔓延、扩散的;
(5)拒绝接诊患者的;
(6)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调度的;
(7)泄漏秘密或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
2009年林西县医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按照县政府应急办和县卫生局的要求,为提升我院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县政府应急办、县卫生局的指导下,我院组织开展了一次应对突发意外群体性受伤事件的应急演练活动。
演练总指挥:周华院长
院外现场总指挥:边剑锋副院长
院内现场总指挥:党秀华副院长
参加人员:院外:重大创伤事故医疗急救队;院内:院办、医务处、护理部牵头组织,临床各科室参加,演练地点:在东郊和医院内进行。演练内容:(模拟)一起塌方事件
演练经过:2009年6月10日16:04分,120值班调度接到救援电话:有10余名工人塌方受伤,接到救援电话立即派出救护车,同时通知总值班,总值班向院长报告,启动医院应急组织指挥系统、医疗救援系统、演练中各系统人员均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到达现场,实施了模拟现场救援技术演示。
现场所见:其中有2名重伤窒息(其中一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4名中重度损伤(左股骨开放性骨折一名,腰椎压缩性骨折一名),4名轻微软组织伤(无须入院治疗)。
演练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两部分。院前急救主要以急诊科和临床外科系统分科演练:多发伤、群体伤现场急救演示;窒息患者心肺复苏、股骨开放性骨折止血固定、腰椎压缩性骨折搬运固定、胸廓外固定、头面部止血包扎、窒息患者导尿等院前急救技术。院内急救主要以内科和医技科室应急会诊处置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监护仪使用、呼吸机使用、传染病人隔离(在急诊科急救当时突然来了一名发热待诊患者)、救护车清洗消毒等技术、以及医院科室接收急诊病员、清创手术、急诊手术的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
在整个演练中医护人员认真细致、反应迅速、到位及时、准备充分、措施得当;抢救、运转、治疗流程符合要求,体现了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应急演练获得了圆满成功。演练结束后,医院对演练活动进行了总结,对演练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这次演练是对医院的应急救援的救援力量调度、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救护等及各医疗救护组反应速度进行了测试,对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恶化知识进行了现场考察,测试结果令人满意。表明我院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应急救援指挥和各科室协同作战的能力较强。
通过本次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救援水平,为做好我县医疗卫生保障及应急救援工作提高了有力保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启动,减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医院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水平;找出了存在的不足,为建成更好的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得高素质医疗救援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推荐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09-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08-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1-02
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制度06-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07-15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1-19
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1-15
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11-28
沁阳市第一小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05-1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演练方案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