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通用8篇)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1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一、应按照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乡镇应急预案。
二、《预案》的目的及要求: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明确编制依据及要求。乡级执行标准、适用范围、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快速反应、依法处置、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三、明确乡镇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综合协调组,应对防控组,宣传动员组,后勤保障组)。乡镇应急处理日常管理机构,乡镇卫生应急技术机构,乡镇其他相关机构(居委会、村委会、公安派出所、驻乡镇单位与乡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社团组织的职责。
四、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通报制度,建立监测、报告网底,建立日常监测制度,明确具体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及时限,依法报告,建立通报制度,利用各种新闻、信息传播手段,因地制宜建立预警,信处通报系统。
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制度,明确应急反应原则、措施、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专业防治机构的职责及工作程序。
六、落实善后处理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总结,恢复与善后,奖励与表彰,责任,抚恤和补助,征用物资,劳务补偿等做出相应的规定。
七、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制度,包括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医疗救治队伍,志愿者队伍,培训与演练,经费和物资保障,应急避难场所保障,社会公众宣传教育,对乡镇各类社会单位的管理等均应作出详细的规划。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2
1 对象与方法
在江西省随机抽取了2个地市、6个区县作为研究现场,围绕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内涵、现状等内容,对卫生系统的部分资深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共计完成7人次。与此同时开展了部分工作人员小组访谈,每组6~8人,在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进行访谈、笔录和录音。共完成小组访谈13组,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工作人员12组,卫生局工作人员1组。收集的资料采用归纳演绎法,使用MAXqda2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应急体系内涵建设
受调查者普遍认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内涵建设不是简单的提出其可能的构成框架,而是要科学的完善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及其机制”,对其建设指导思想、法律和政策基础、预警机制、机制框架、组织结构、人员队伍的组成、应急资源的储备、信息支持、沟通协调、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使其能真正发挥应急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内涵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涉及“硬件、软件等多方的建设”,应急体系内涵建设应从“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机制建设”、“法律建设”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整合现有资源”,充分了解“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现有机构的职能及其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急待解决的问题、优先考虑的内容,指导我国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研究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领导层开发”、“建立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江西省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现状
2.2.1 应急机构建设状况
调查显示,研究机构均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组织,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设置了应急办公室,但是调研地区除省卫生厅外,尚没有建立“独立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基本上都处于“兼职办公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员编制没有办法解决”。研究地区各级CDC也都设置了“应急小组”或者是“机动小分队”。
研究发现,研究地区基本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应急网络,体系的设置和功能已经延伸到基层,调研地区乡级单位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但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到区县一级还比较完善,乡村两级就很难保证”。调研中发现,乡级以上各级单位疫情的报告、管理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作为疫情发现的最前沿,村、乡在疫情报告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有些地区提到“疫情上报完全依赖村医的热情和责任心”,有的地方提到“我们这里有的村子根本就没有电话,村医报病很困难,往往会依靠公社的电话来上报疫情”;“在我们地区,村里基本不报疫情,乡里是不主动登记报告,县里则基本上可以实现及时报告。”
2.2.2 人力资源状况(应急队伍建设)
大多数研究对象指出,调研地区的人力资源总体处于“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研究发现,研究地区人力资源分布基本上处于“倒金字塔”分布,“很多事情到了基层往往就集中在1个人身上”,乡级“防保专干”要同时负责“公共卫生、防病、报病、采样、儿保妇保、预防接种、疫情处理”等条线的大量工作。研究发现,调研地区多数CDC都面临着“人员老化”、“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短缺”、“人员流失”、“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现场工作人员”等主要的问题。
多数调研机构提到,现在很多疾控机构存在着“想要的人进不来,安排进来的又都不是专业人员”、“现在人事部门要求进人必须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但是区县级单位待遇相对比较低,真有学历的人根本不愿意来,而那些大中专的学生根本进不来”的问题。调研中发现,有的单位甚至出现了“近9年没有进任何专业人员”的现象。
2.2.3 应急设备建设状况
调研中发现,目前各级CDC的硬件建设得到了明显改观,尤其是省市级单位,无论是实验室环境条件还是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县级CDC“实验室设备陈旧简陋”、“实验室房屋空置”、“检测技术落后"、“机动车辆缺乏”等现象依然存在。实验室仅停留于一般项目的检测检验,根本谈不上突发现场快速检验检测能力。部分县级CDC提到“现场工作没有交通工具,有的时候下去检查就租车”。此外,缺少现场应急检测设备也是大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2.2.4 应急储备、保障能力
调研中发现,各级CDC基本上都储备了常用的“消杀药品”,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该储备多少,该买多少”,“大疫情来了一样需要临时打报告购买”。调研中发现“缺少生产力储备”、“没有能力进行资金储备”同样是各单位面临的问题。
3 讨论
定性研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行为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它可用于探讨定量研究难以发现和解决的一些深层问题[7]。小组访谈是从一特定的目标人群中选择6~12名具有类似背景和经验的人组成一组,就与研究目的有关话题进行深入、自由、自愿讨论[8,9],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小组成员在相互影响下进行深人讨论的机会[10,11]。深入访谈是指研究者向被访问者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根据对象的回答逐步深人询问,从中了解调查对象对人或事物的深人的观点和看法等[12]。它可以灵活地提出新发现的问题,并可逐层深入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根由。
大量调查表明,我国现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存在许多缺陷,突出地表现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奇缺,缺乏处理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中毒事件的专业队伍,缺乏从事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由此导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弱、反应速度慢、指挥协调乏力、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强[13,14]。本次研究发现,人力资源依然是疾病控制建设中最突出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基层缺乏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在职人员年龄老化、职称偏低、专业程度差的局面依然严重[15]。因此,注重人才培养,建立CDC人才准入机制,加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公共卫生知识培训的全面性, 特别注重现场流行病学的培训, 使每个专业人员都能掌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和方法[16]。
完善的监测系统是公共卫生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7],是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通道。建立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预警信息系统,是提高预警预报、科学决策及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能力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本次研究中发现,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信息系统底层薄弱,信息漏报、误报现象时有发生,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全面利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预警能力,因而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仍然是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次研究发现,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是造成现有公共卫生体系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中央财政从2003年开始设立了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力度逐年增加[18],但是对于处于网底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依靠国债项目盖了新的大楼,却没有资金购买实验室设备的现象在调查的地区依然存在[19],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严重制约着应急能力的发展。同样,由于经费不足,部分单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收项目上[20],如大力宣传二类疫苗的接种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正常的疾病控制工作。部分单位甚至在购买实验室仪器时也将中心偏向了可以创收的设备。在尚不能保证工作人员工资的情况下,物质、资金储备更不可能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应该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应将政策向基层单位倾斜,逐步完善公共卫生的补偿机制。
研究发现缺少协调机制,部门间配合差依然影响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们国家应急机制建设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内涵建设既包括房屋、仪器设备等硬件的建设,也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等软件的建设。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紧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疾病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完善应急机制是提高卫生应急体系综合应对能力的关键。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现有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基本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内涵。方法采用个人深入访谈和小组访谈收集资料,采用MAXqda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急体系内涵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应从“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机制建设”、“法律建设”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基层的防控网络,但是人力资源缺乏、监测网络不健全、实验室设备缺少、协调机制不完善、缺少储备、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应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紧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疾病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完善应急机制建设。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3
群体性食物中毒[1]以病人短时间内先后发病,病人多,集中在一个科室治疗护理为特点,是对急救护理、应急与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分院于2009年10月2日收治了一小区的23名集体食物中毒的物业管理人员,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后陆续就诊,我分院经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药房、设备、总务等部门作好物质准备,开启绿色通道,安排检验、药房、后勤等科室协助救治工作,人力、物力上的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病人按食物中毒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给予补液、解痉、抗炎及对症等治疗。危重患者在两侧手腕系红布条。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该起食物中毒系本市一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共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1±1.23岁。经抗感染、降温、补液治疗,23例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5天
1、2临床表现:该23例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均有恶心、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表现,其中12例伴发烧,7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荨麻疹。
2、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提高应付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院医务科、护理部特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当发生群体食物中毒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该起突发食物中毒,最早就诊时间为凌晨4时,当收治到第4名患者时,四时二十分,值班护士立即电话报告总院总值班,分院院长、总护士长。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当日恰逢国庆长假期间,分院部分医务人员已外出度假。总院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调配应急人员到分院配合工作[2],物品准备,补充各类急救用品、药品及抢救设施。第一批医护人员四时四十分到位,五时二十分全部急救人员到位,一切物品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
3 护理急救工作管理
3、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从凌晨4时起有患者陆续就诊,将护士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分别安置在不同岗位[3]:不集中在护士站,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预检分诊组设2名护士,在病区入口处进行登名、发大小便标本杯及血标本试管、安排床位;治疗组6名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如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皮试、肌注等;护理组3名护士,负责采集大小便标本,并送检各类标本,更换患者因急性腹泻弄脏的被服;观察组4名护士,负责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记录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及时向医生反馈观察情况,以确保治疗措施。由于该起食物中毒除一名女患者,其余22名为青年男患者,衣着单调,短时间就诊,护士不易区分,且患者先后就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情不符,如一男患者入院3小时出现荨麻疹,9名患者入院1-2小时才出现发热或原有发热症状加重,7名患者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出现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混住一间病房,部分重症患者不靠近护士站。我们根据医嘱给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便于加强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23名患者均为年青未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突发性事件,多无心理准备且无家属陪伴,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而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则表现为紧张、不知所措、怕负责任。这时医务人员给予充分理解,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病人的恐慌、烦躁不安、紧张等思想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3 健康教育: 23名患者在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以腹痛、腹瀉、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没必要进行催吐及洗胃。轻症病人可以多饮盐水、姜糖水,吃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白稀饭。重症病人应禁食6-8小时,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白稀饭等易消化食物,2-3天内不吃油腻食物。平时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厨房的卫生消毒,妥善保管好食品,防止蝇虫叮爬,要将生、熟食品分开,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4 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对食物样品的取样、封存、中毒原因调查或传染源、传播情况等调查。
4、 讨论
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有效对策[4],当收治到第4名相同病史的患者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管理小组统一指挥、调配,相关部门及时到位,参与抢救,如检验科、药房、后勤等,开启绿色通道,发挥通讯工具的作用,电话通知药房、库房、食堂所需药品、物品、治疗餐等,送至病房,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效率高。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抢救指挥系统,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分组进行,采取流水作业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责任,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严格"三查七对",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团结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确保了群体性食物中患者的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2-483.
[2]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01.
[3] 董淑华,集体急性食物中毒的抢救护理,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21.
[4] 聂翀,王荣,对农村群体性聚宴引发食物中毒与传染病流行的思考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4
为了提高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医院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顺利实施。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负责人员、药品、物品、车辆等调用,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
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救治组,人员组成如下: 第一梯队:队长:
队员:
第二梯队:
应急救治组工作职责:
负责组织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制定伤病员的救治方案,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伤病员的救治情况。
二、报告与监测
(一)建立信息报告体系,确保信息畅通,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科室除常规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及其他常规检测系统规定要求进行报告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同时向医务处报告(非行政工作时间报告总值班)。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
4、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
5、生化恐怖袭击事件;
6、免疫接种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7、医源性感染暴发;
8、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医务处、总值班应当在接到报告的同时迅速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人报告,经有关领导核查无误后由相关领导或部门在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报。
(二)与疫情相关的权威信息的发布,须经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请示上级卫生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院内各科室或个人不能随意传播、发布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三)任何部门和个人对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都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启动条件和程序
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应当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启动后,医院有关科室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医院对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拒绝配合的,需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四、保障
(一)医务处负责安排病人的收治、会诊、转诊、组织抢救及医务人员的调配工作,并组织相关培训工作。
(二)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的调配及病区医疗物品准备工作。
(三)后勤保障部负责组织院内各种后勤物资的供应、后勤设施的维护以及院内环境和被服的清洁、消毒工作。
(四)医学装备部负责相关医疗物资的采购、储备和供应。
(五)药剂科负责各类药物的采购、储备和发放,保障供应。
(六)院长办公室负责保障院内通讯畅通及车辆调度工作。
(七)防保院感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的报告,负责组织院内感染的预防及处理工作。
(八)保卫科负责院内安全及医疗秩序的维护。
(九)科教部负责组织相关科研工作。
五、结束后处理
(一)评估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要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科学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奖励与处罚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科室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科室及相关责任人员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予以追究相应责任,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培训、演练
定期对医院有关部门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院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医务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5
一、适用范围和对象
本预案适用于园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1、加强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完善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有效,力保不因危及师生安全,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
(二)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失职渎职,将依法追究责任。我园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负责指挥、协调、预防、处置等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4、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三、工作职责
我园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法人代表为组长,分管园长负责和相关管理人组成的防台防洪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1、在上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全园的工作。
2、宣传知识。指导和督查全园措施落实情况。总结、推广给全体家长传染病的经验和做法。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预警的相关要求,对全园的教学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4、建立健全传染病责任制。
5、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传染病工作的落实情况。
6、广泛深入地开展传染病知识宣传,增强和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7、在我园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迅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处置工作。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传染病工作的管理。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置工作。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1、根据传染病事件的发生情况,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防,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2、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应第一时间到现场应急处置。各成员必须服从指挥,协同作战,全力应对。
3、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措施,处置好所发生的灾害事件,确保师生员工的安全,尽力减少学校财产损失。
4、学校应尽力组织自救、互救,自身乏力处置时应迅速请求有关部门救援。
六、责任追究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6
卫生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学校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伤亡事故、中毒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机制,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加强日常监测,发现事件隐患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控制事件发展。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成立管理组织,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与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各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控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班级、各环节突发事件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病和自救能力;
4、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与卫生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转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指挥、调度应急人员和资源配置,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演习,配备救援物品、器材和装备;
6、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对饮用水及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8、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中心部门以及县教体局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消毒、流
行病学调查、紧急救援等工作。
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为预防本校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应经常对食堂、饮用水设施、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和巡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包括传染病防控、教学及生活环境、学校公共场所、医务室等,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发病情况;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加工、运输、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
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控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3、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等)、伤亡事故、饮用水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可疑传染病人要及时与县疾控中心和各医院建立联系,以便做好防控和救治工作。对各房屋、锅炉、供电、饮水、食堂等各环节进行经常性巡查,及时发现、报告和排除安全隐患。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24小时通讯畅
通。按规定对事件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2、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医务室及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教体局报告。
3、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学校任何人都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情况。
4、报告内容与范围:
(1)学校内发生1 例及以上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疑似或确诊病例;1例不明原因发热及肺炎病例要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和县教体局。
(2)一个班级或宿舍发生1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麻疹、风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病例或5例流感样病例、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时,除由接诊医疗机构进行上报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及时向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学校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标准要求,向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发生2人及以上受伤及1人及以上死亡事件、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中毒病例1例及以上、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或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及以上;发生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1例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在对患者进行紧急现场救治的同时,学校领导小组及时向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和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本校实际,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传染病疫情
1、四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③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三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四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责令其暂时离校到卫生部门规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对已经入校的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二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在三、四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学校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暂停上学或上班,责令其暂时离校到卫生部门规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⑥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
4、一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全体人员不得随意出入。食宿问题由学校统一安排。
②对学生进行严密观察,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或发现有可以症状时,及时就医,按卫生部门规定进行医学观察,暂停
上学或上班。
③取消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
④配合医务室做好对学生隔离观察工作,并做好室内外各项消毒措施。
⑤学校每日向县疾控中心和县教体局上报监测情况。⑥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
5、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卫生部门对本单位作出1例鼠疫、霍乱疑似或诊断病例时,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立即停课,封闭校区,配合卫生部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控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疫情进展,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同时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后勤保障工作。
②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1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教体局批准。同时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后勤保障工作。
③出现乙、丙类传染病疫情的,要尽快向卫生部门报告,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将患者隔离并转至定点医院传染科治疗,对密
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察,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发现可疑症状及时报告。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对传染病患者活动场所、空气、物品等进行定时消毒;
④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⑤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食药监、教育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和食药监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食药监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饮用水安全事件
1、立即停止所有饮用水使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属自建式供水的,停止使用,在县卫生部门指导下重新选取水源地;为集中供水单位供水的,立即停止使用,上报卫生和教体局,暂时使用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的饮用水;属送水单位定点送水的,立即封存,停止使用,并报告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饮用水安全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突发中毒、伤亡事件
1、迅速控制现场,在保证救援者安全的情况下抢救伤员,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报警电话、消防救援电话等,讲清受伤人数、地点和人员受伤情况,同时向卫生、教育部门报告。
2、派出人员在学校门口迎接救援和处置人员到达现场。
3、及时将受伤师生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救治,配合急救人员对部分伤者进行就地抢救。
4、属于地震、火灾、自然灾害等导致的伤亡事故时要有序引领学生安全、有序逃生,避免逃生不当造成无辜伤亡。
5、属于刑事案件的要尽快有序疏散学生,并组织保安人员在警察到场前,尽量控制犯罪分子。
6、事件处理完毕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避免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7、要认真总结经验,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件,在不可避免的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五)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2、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并配合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3、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造成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人员和物资保障
(一)人员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组建本单位救援队伍,具体职责是:参加本单位预案制定;参加本校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加强与各救援专业
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开展适当的现场紧急救治和现场控制;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开展自救互救演练。
(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配备物品:医务室配备满足需要的消毒用品、体温计、口罩、急救物品(绷带、无菌敷料)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氧气袋及常规诊疗用药等物资。
八、注意事项:
1、要把抢救伤员、挽救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
2、各卫生应急联系人要时刻保持联系,如果人员有变动要及时调整,并通报给相关单位。
3、对本应急预案根据单位变动、处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赵启合 副组长:党支部书记:
赵耀民
政教副校长 : 刘鹏举
成员:郭宝贵
刘长青
张
满
李敬民
林瑞山
李胜利
李树林
彭文生
张维元
孟兆林 杜宇峰
魏晓静
领导小组职责: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控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班级、各环节突发事件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病和自救能力。
4、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与卫生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转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指挥、调度应急人员和资源配置,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演习,配备救援物品、器材和装备。
6、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对饮用水及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8、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中心部门以及县教体局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消毒、流行病学调查、紧急救援等工作。
学校卫生应急救援队伍
组
长:校长: 赵启合 副组长:党支部书记:赵耀民
政教副校长 : 刘鹏举
成员:郭宝贵
刘长青
张
满
李敬民
林瑞山
李胜利
李树林
彭文生
张维元
孟兆林 杜宇峰
魏晓静
职
责:
1、参加本单位预案制定;
2、参加本校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3、加强与各救援专业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开展适当的现场紧急救治和现场控制;
4、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5、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开展自救互救演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讯联系人
救援电话:
急救中心:120
火警:119
匪警:110 县卫生部门联系人:
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监督所: 镇卫生院电话联系人:
教体局联系人
教体局主管局长:
办公室:
体卫股:
学校卫生应急联系人:张维元
单位值班电话:6316418 校
长:赵启合手机:*** 主管副校长:刘鹏举
手机:*** 主
任:张
满
手机: ***
学校晨午检工作制度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教育部、卫生部对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要求,依照上级文件
精神,为增强学校疾病 预防与控制力度,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及时发现情况并及时 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晨午检制度。
一、晨午检人员: 班主任(任课老师)、每日值班领导
二、晨午检报告、操作细则
1、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处理学校卫生工作。每日于8:30和14:00做好晨午检工作,班主任教师填写好晨午检记录签字后交教导处检查汇总。
2、常规晨检“特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日统计报表”报告由班主任统计并报告,按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处理和报告。
3、班主任、因事外出时晨检相应工作提前委托跟班老师负责。
4、师生发现学生身体不适,通知其班主任老师,有发热(体温37.5度以上)、发热、红眼睛、水痘、出疹、腹泻等马上通知其家长送医院就诊。
5、学生发热要通知家长领回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回班级上课。
6、晨检时应认真、细心,通过一看:仔细观察学生的面色(红润,尚可,一般,差)、精神状态(好,较好,一般,差),发现学生面色和精神状态不佳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班主任通知家长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就诊,随时 和学校保持联系;二听:听患病学生、其家长和同学的阐述;三问:每天了解特 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的家庭情况,家中有无成员发热,是否有疫
情接触(不可隐瞒),有疫情接触学生(有医疗和家长证明)要在家观察两周才可到学校上课,并上报;四联系:对没来校的学生,班主任要打电话了解情况并登记。
7、每日晨检情况要做好记载,班主任早读时间要检查本班人数及学生身体情况,特别对异常情况更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及电话、异常情况以及就诊情况等。
8、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追踪随访制,由班主任分别对 患病的学生进行每日追踪电话随访,及时了解其诊治情况。居家隔离病人做到“三不”即不上班、不上课、不外出。
9、每天统计学校患病学生人数及情况,认真贯彻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加强疫情报告,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程序,确保有疫情立即向学校领导和卫生部门报告。同时要及时通知后勤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及时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
10、本制度自发布起实施,做到经常、安全,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7
从法律层面上, 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方面的规范, 从实践层面上, 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和相关重大疫情事件发生以来, 中央和地方在预警机制、应对机制、事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改善, 并成立了常设的、专业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 初步完备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但是, 实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尚需时日, 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紧迫性、危害性等不可预知的特性需要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不断健全。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1 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
这一特征说明: (1) 突发卫生事件难以通过科学仪器与工具手段进行预测和推断, 事情的发生事前没有征兆, 难以进行有效的防范与预警。 (2) 突发卫生事件一旦爆发与蔓延, 需要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与短暂时限内作出分析判断, 认定事实与推断结论, 从而更好地进入应对环节。
1.2 复杂性与繁冗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是由多个源头与媒介引起的, 地质灾害、化学细菌、传染疾病、农林牧副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危机事件, 种类繁多, 根源复杂。而且同类事件表现形式与动态化传播千差万别, 处理方式与方法也差距甚远, 较难预测其辐射范围和发展趋势。
1.3 经济破坏性与社会危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安全稳定息息相关, 可以在短暂时间和微小区域造成人群发病与死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动荡, 对于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影响严重, 这一特征迫使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有效的控制危机局面, 减轻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2]。
1.4 全球化与国际化
疾病传播、中毒传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合作与沟通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之间人与人联系密切, 沟通顺畅, 这都为疾病传播与蔓延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跨越洲际之间的阻隔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定传播, 影响广大。
2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实困境
2.1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不健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调动与协调各方资源,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处理与应对,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包括: (1)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其中包括 (1) 权威与及时的指挥机制; (2) 科学与高效的决策机制; (3) 综合与顺畅的协调机制。 (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机制。 (3) 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与器械储备机制。 (4) 突发公共事件监控预警机制。但在现实突发卫生事件处理时, 由于不重视突发性卫生事件的预防、部门性信息沟通协调度差、缺乏权威性与专业性的指挥决策机构等原因, 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效率、效果不明显。从2003年SARS疫情的重创到2013年H7N9疫情的蔓延, 时刻考验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综合运作体系的科学化运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处理不仅仅需要设置卫生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运作机制, 更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与监控。权威性与专业化的指挥决策机构的设立、各级卫生专业机构的协调配合、地方政府与卫生管理部门的联动运转、各级医院医用实施的储备精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以及全民参与体系
一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继出台和实施, 使得我国在处理突发卫生事件方面的法律规范越发健全, 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 也引导着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规。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针对卫生事件制定的法律规范, 具有全局纲领性和宏观指导性, 缺乏微观应用性和局部预案法[3]。很多国家在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经验中得到启示, 除了在纲领性的法案进行制约的前提下, 更需要有围绕各个环节制定的具体性规章与方案, 例如《突发卫生事件医疗救助法》等相关法律与条例。美国与日本在涉及突发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律就有200部之多。另一方面, 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教育引导可以极大限度减少社会的恐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民参与体系构建进程中地方政府有三大滞后点: (1)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加快引导民众公共卫生教育, 定期进行应急演习和观摩。 (2) 一旦卫生事件爆发, 及时准确通过媒体的方式向民众传达正确信息, 引导与规范民众行为, 保持各方稳定。 (3) 全方位与大规模让民众了解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探析其发生原因以及趋势, 加强教育普及, 促使其在紧急缺乏政府救助时, 学会自救与互救。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缺乏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以及人力资源准备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在两个方面弊端显现:一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在预防和研判, 科研机构、高校、相关企业可以加强理论研讨与技术支持, 在广泛参鉴突发卫生案例的基础上, 归纳各类信息和处理经验上, 开发与生产针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进行设备、仪器与应用性工具。汇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可以加强理论成果分析与预测, 有利于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决策指挥系统构建、各方联动机制科学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论研究对于降低危害程度与影响力度效果明显。科研力量的整合,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是一个良性的补充。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与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应该包括应急管理人员、应急专家、专业应急人员。应急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卫生动态发展的敏感性, 提高危机意识与决策能力, 关键时刻高效解决问题;应急专家要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 借鉴相关问题和方案, 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应急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支持和智力支撑;专业应急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和学校活动, 依托医疗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规范突发卫生事件工作流程, 充分掌握应急技巧和设备应用水平。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解决路径与对策分析
3.1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系统应对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效、专业应对需要权威性与系统化的体系运营, 其全面、及时的处置需要综合性与整体化的机制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包括 (1) 及时与高效的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复杂、难以预测的动态发展过程, 事件的监控与预防事关重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演习与教育, 利用仪器、设备等先进设施进行疾病、病毒等发展源的紧急布控。 (2) 权威性的指挥机制。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辐射力与破坏力需要发动与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 权威性的指挥机制可以统筹协调, 强化指导, 进一步明晰指挥部门、协调规划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具体执行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科学分工、细化目标。 (3) 效能化的决策机制。在紧急与多变的卫生事件中, 决策的质量、全面与顺畅可以促使危机问题降低到最低, 决策机制的建立要通盘考虑全局性、公开透明度、科学有效性以及信息通畅性。 (4) 流转性的协调机制。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延续时间长, 需要综合协调人民大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舆论媒介以及国外诸多因素, 成立专业的危机协调机构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沟通与调配与各个部门的关系[4]。 (2) 紧急救援机制。现阶段, 不仅要在医院、卫生检疫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一种综合疾病预防、检验检疫和救助于一体化的救助互动机制, 还要在社区和居委会 (村委会) 建立一支救援队伍, 充分发挥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支援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功能。 (3) 建立医疗设施准备机制。在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与伤害时, 相关救助器械与药品的完备程度十分关键, 在大型医疗机构建立灾害性药品与器械储备机制, 应急物资储备库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四大支持辅助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兵作战, 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动员, 需要全社会力量的不断参与。主要包括: (1) 演习训练与教育引导系统。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卫生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重点性、区域化地进行急救方案、专项预案的演戏训练。通过应急训练与演戏, 发现问题, 总结不足, 提高反应速度和救援能力, 切实遇到危机实践中, 削弱相关风险。 (2) 科技设施支持系统。包括 (1) 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进行具体理论问题的解决和现实方案的支撑, 着手理论研讨和项目立案。 (2) 加大技术设施和设备的准备。利用网络系统和电子化平台, 建立健全疫情网络监控平台和应急指挥决策传输系统, 促使信息交流、信息上报与传达、命令的传达通畅和便利, 公共卫生舆情网络资源丰富和快捷。 (3)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人员的技术装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点区域要安排专业应急人员进行处置, 卫生管理部门要给予应急人员配备先进的装备和仪器进行有效应对, 提高处理的效果化和针对性。 (3) 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包括 (1) 应急管理人员。为了切实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和效率,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涉及应急处理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就位, 经常性地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管理理论的引导, 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管理水平。 (2) 应急专家。通过设立公共卫生事件指导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的形式, 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和应急国际会议, 分享应急经验和经历, 确保指挥和决策的正确性、专业性。 (3) 应急执行人员。对于应急执行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应急演练和培训, 增强危机处置意识, 加强管理的刚性化和集约化, 强化技术的熟稔性和专业性, 确保其日常性规范和技术在危机时发挥巨大作用。 (4) 建立必要的资金准备系统。包括 (1) 设立专项应急管理资金。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经验, 将应急资金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 对于应急管理资金的使用流程、应用范围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详尽的说明和释义。 (2) 加强后续补偿资金保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政府、社保部门以及保险公司相互联系, 对于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伤害保险进行购买和参保, 减轻财产损失和医疗费用压力。 (3) 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资金援助。广泛呼吁政社会各种力量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资金援助和支持力度, 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互助的保障形式。
3.3 借鉴国外先进模式,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和全民参与体系
西方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具体先进的应对模式和管理经验, 但同时也具有共通性和相关性: (1) 完备的法律规体系。通过刚性法律, 确保行为规范;通过部门规章和相关条款, 指导危机行为和具体行动。 (2) 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能力。在卫生危机实践中,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机构, 形成良好的互通机制和协调关系。 (3) 强化对于各种危机的预警和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只是各种危机的一部门, 各个部门要实时监控危机风险和恶性态势, 不断对各类突发问题进行防范与预防。 (4) 重视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加强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 (NGO) 和民众的积极参与意识, 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形成及时有效的互通关系。 (5) 公众对于危机的处理能力较强。正是因为全民参与体系的健全性, 公众对于危机的应对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强, 许多应对技巧和技能掌握全民, 在危机和风险中可以实现自救和互救。从上述5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和全民参与体系势在必行, 我国在具体性和部门化的应对卫生事件的法规和规章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需要刚性化和约束性的法律条款进行指导和规范, 只有在宏观上进行法律法规完善, 才能在具体事件中进行规制和约束, 促使各类问题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实现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法制化进程。民众的不断参与和积极响应, 可以促使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事半功倍。包括: (1) 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 加强危机引导和教育。 (2) 定期进行民众参与的演习训练,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技巧。 (3) 对于突发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讲解和政策支持要传递到每个人民, 加强民众的相关卫生知识的普及度和掌握度。 (4) 突遇卫生事件时, 要及时准确地把相关信息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 专业性和权威化引导公众行为, 促使民众能够积极与常态化的参与危机事件中。
参考文献
[1]谢和军, 崔运武.地方政府公共卫生危机预警能力评估指标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111-114.
[2]严晓, 刘霞.探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路向选择[J].兰州学刊, 2009 (12) :94-99.
[3]王一先, 李英.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7) :275-277.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8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为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处理综合性和系统性[2]。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人群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应急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事件所采取的预防响应,恢复与计划[3]。其主要目标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有效预警,控制疫情蔓延,减少此类事件造成的人民健康损害和社会经济损失,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完善的应急处置体系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少其损害方面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 年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2007 年太湖水污染、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2009 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视[4]。完善的应急机制是妥善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保证。
本文通过对沂南县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完善该体系的合理建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目前来看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水平偏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应急指挥系统有待完善
目前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等现象,资源配置比较粗放,资源配置标准和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也缺乏激励和考核机制。
1.3 应急队伍素质不高
很多医务人员缺乏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必要的技能,没有具备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某些公共卫生问题和事件的敏锐眼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 ,尤其是缺乏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处置判断等能力。
1.4 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
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落实其作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总纲。
1.5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不完善
对于群体性心因反应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为给予足够重视。
1.6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措施相对滞后
面对危及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要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又要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等工作, 因此,要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束缚。
2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2.1 经费投入不足,应增加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实施建设
积极建议政府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财政拨款,并通过争取社会资金及相关建设项目等方法,吸纳更多的资金用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房屋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完善实验室相关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
2.2 应急队伍素质不高,应加强应急队伍素质培养,增加培训力度
建立实用高效的应急培训体系,制定系统完整的培训方案,通过积极引进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现有应急队伍专业培训,邀请内地知名专家来我州举办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切实全面提高应急队伍相关知识储备及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2.3 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
在原有预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监测数据软件分析,建立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平台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疫情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分析及处理能力,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疫情爆发流行的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快速应对措施,延缓疫情的蔓延,降低疫情损害。
2.4 积极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在现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沂南县地区传染病疫情爆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形成完善预案体系并编辑成册,同时建立预案动态管理机制。所制定的预案要求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照各类预案要求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模拟演练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以上方面的提高、改进和有益补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高效,实力过硬,经得起实战检验的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必将建成;必将大大加强沂南县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必将显著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此类事件给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 .北京:中华法律出版社,2012:1-2
[2] 谭晓东,陈小青,王凤婕,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概述[J] .中国公共卫生,2012,39(8):901-903
[3] 柳耀远.加强基层疾病控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19:82-83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推荐阅读:
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1-15
沁阳市第一小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05-1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08-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1-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07-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09-22
乡镇卫生院应急演练总结12-17
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11-28
突发卫生事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