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4-09-22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选12篇)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事件以其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2],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学校由于人口密集,学生密切接触,成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3,4,5,6,7,8]。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9]。为增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能力,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所中学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北京市通州区5所城镇中学、9所农村中学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城镇、农村中学各2所,其中各有1所学校分别作为城镇、农村干预校,另外的作为对照校。以年级为单位,对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整群抽样。基线调查发放问卷3 000份,获得有效问卷2 874份,有效率为95.8%;终末调查发放问卷2 950份,获得有效问卷2 870份,有效率为97.3%。

1.2 方法

1.2.1 学校干预活动

在相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城镇、农村干预对象实施相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康教育:城镇干预校学生写1篇“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文;开1次“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题班会;由疾控中心制作4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题健康教育宣传短片,在学校通过班会时间播放。由疾控中心制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宣传品,发放到每一位同学。农村干预校利用早操及早自习时间通过广播由疾控专家进行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题讲座;开展1次自救互救现场演练活动;由疾控中心制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宣传品,发放到每1名学生。城镇、农村对照校不开展任何活动。

1.2.2 问卷调查

分干预前和干预后2个阶段进行,采用同一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制定的《北京市中学生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区健康教育所、区中小学保健所专业人员作为调查员,班主任和学校教师回避调查现场。

1.2.3 资料分析

将合格问卷输入用EpiData 3.0建立的数据库,用SPSS 13.0进行频数统计、 χ2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比较

2次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干预前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知晓率改变情况

2.2.1 对食物中毒及正确处理知识知晓率改变情况

干预后,不同类型学校干预组对食物中毒及正确处理知识总知晓率分别提高19.4%,13.7%,城镇干预组的提高幅度高于农村干预组。干预后,城镇干预组对食物中毒及正确处理知识知晓率分别由61.3%,47.7%提高到67.9%,66.1%,分别提高6.6和18.4个百分点。农村干预组干预后对食物中毒及正确处理知识知晓率分别由47.0%,38.5%提高到54.4%,41.8%,分别提高7.4和3.3个百分点。城镇干预组干预前后全部正确知晓食物中毒及正确处理知识点的分别为8.0%,11.1%,11.1%,32.1%(χ2=5.557,P=0.018)(χ2=126.977,P=0.000),知晓一半知识点的分别为74.4%,47.7%,85.1%,72.0%(χ2=34.951,P=0.000)。农村干预组干预前后全部正确知晓食物中毒及正确处理知识点的分别为4.0%,5.5%,5.8%,6.0%(χ2=2.229,P=0.135)(χ2=0.114,P=0.735),知晓一半知识点的分别为45.6%,28.4%,61.8%,39.0%(χ2=34.824,P=0.018)(χ2=16.616,P=0.018)。城镇对照校知识点没有提高,农村对照校知识知晓点有1个提高。见表2。

注:(1)生食海鲜,(2)吃半熟的鸡蛋,(3)久放冰箱的食物食用前加热,(4)食用长芽的土豆,(5)食用未煮熟的扁豆,(6)马上去医院,(7)适当补充水分,(8)清淡饮食。干预前后比较,χ2检验,*P<0.05。

2.2.2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及正确处理知识知晓率改变情况

干预后,不同类型学校干预组总体知识水平分别提高了19.1%,1.6%,城镇干预组的提高幅度高于农村干预组。城镇干预组干预后学生对预防传染病及正确处理知识知晓率分别由67.7%,47.3%提高到80.3%,57.0%,分别提高了12.6和9.7个百分点。农村干预组干预后对预防传染病知识知晓率由62.5%提高到65.1%,正确处理知识由40.9%下降到38.5%。城镇干预组干预前后全部正确知晓预防传染病及正确处理知识点的分别为23.7%,10.4%,43.1%,19.6%(χ2=82.627,32.661,P=0.000),知晓一半知识点的分别为75.8%,45.6%,88.9%,57.8%(χ2=56.912,28.733,P=0.000)。农村干预组干预前后全部正确知晓预防传染病及正确处理知识点的分别为18.1%,4.9%,24.0%,6.4%(χ2=6.982,1.372,P=0.008,0.242),知晓一半知识点的分别为68.5%,32.6%,70.5%,31.2%(χ2=0.642,0.296,P=0.423,0.587)。城镇、农村对照校知识知晓率均没有提高。见表3。

2.2.3 应对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公民责任与义务知晓率比较 见表4。

注:(1)开窗通风,(2)勤洗手,(3)注射流感疫苗,(4)避免去人多的地方,(5)保证充足睡眠,(6)去医院就诊治疗,(7)卧床休息,(8)自我隔离。干预前后比较,χ2检验,*P<0.05。

注:干预自前后比较,χ2检验,*P<0.05。

干预后,城镇干预校学生对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知晓率由72.1%上升到77.3%。农村干预校学生对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知晓率下降0.6个百分点,为65.1%。城镇、农村对照校知识知晓率均没有提高。

2.2.4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与态度正确率比较

干预后,城镇干预校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为与态度正确率由63.7%上升到82.9%。农村干预校学生对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正确率由57.6%上升到64.4%。城镇、农村对照校均没有提高。见表5。

注:干预前后比较,χ2检验,P<0.05。

3 讨论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提高居民的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增强人们的防病意识,从而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形成[10,11,12,13]。

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城镇、农村干预校对食物中毒及正确处理知识、对预防传染病及正确处理总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干预收到良好的成效,学校健康教育早已被认定是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观念和增进健康,进而促进全社会健康的一项有效公共卫生策略[14]。城镇学校干预组干预后效果均优于农村学校干预组,提示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题健康教育宣传短片在学校内循环播放的干预方法,优于通过广播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题讲座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宣传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15],积极与电视台合作制作通俗、科学、生动的专题节目或制作专题课件,在学生健康教育课上播出[16]。

干预后,学生对16个知识点的知晓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能正确回答每类知识的全部知识点的还是少数,说明干预对象在知识细节上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且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处理方法掌握情况。提示今后应加强以技能为基础的预防突发事件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控制措施[17]。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2

程序、处理流程

根据相关法规和本院有关规定,要求科室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信息报告、报送工作。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告范围: 1.群众性活动的严重伤亡事件;

2.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的投毒案; 3.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 4.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安全事故; 5.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火灾;

6.公共场所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5人以上的治安事故;

7.一次中毒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7人以上或中毒人员身份特殊的中毒事故;

8.重要涉外事件:如外籍、港台等重要人员的重病救治等; 9.其他重大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人以上的。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 1.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肺炭疽和霍乱1例以上;(2)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疫和炭疽等流行;

(3)一个平均潜伏内在同一村(居委会或单位等)发现同一乙类、丙类传染病2例以上或2例以上死亡;

(4)发现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1例以上;(5)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1例以上;

(6)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7)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疫情。

2.中毒事件(包括饮用水、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1)中毒人数超过5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2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出现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3.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丢失、被盗)事件。4.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1)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2)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媒介生物发生异常;(3)医源性感染暴发;

(4)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5)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严重个体反应或死亡事件;(6)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等事件;(7)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8)发生产妇死亡1例以上。

6.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报告内容:

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经过、伤亡人员等。续后根据情况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处置结果等

四、报送时限:

1.接诊科室在15分钟内向医院有关职能部门及总值班作电话口头报告。2.医院有关部门、总值班在15分钟内向市卫生局等有关业务归口单位电话口头报告。

3.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医院防保科责任报告人在2小时内向业务归口单位报告。

六、处理流程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蓬勃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产物,它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相连。而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能维护社会和高校稳定,让学生责任与信心增强,使学生品格得到完善,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事情的损害降到最低点,控制势态的发展趋势,把时间发生的损失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即使事情严重到已经失去控制,也要重新争取控制权。[1]佩尔森和米特洛夫的观点是对于危机的管理者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和传播信息,一旦发生了公共危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把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深入分析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

众所周知,危机的形成由很多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因素存在,主要的特点有不可预测和不好控制,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存在的。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规律所在,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和实施手段,预防和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危机之所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主体缺少一定的预防意识,也没有预防控制的能力。一旦预防措施失去控制,危机的产生不可避免。面对出现类似于重大传染性疾病这样的危机,作为社会公众,一定要关注危机发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抑制,把危机可能导致的后果降到最低程度,及时把危机造成的损害消除掉。一旦把危机消除掉之后,根据危机预防控制的经验特点,不断进行总结,继续对于危机发生的规律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详细的危机预防计划,实施危机预控应急方案,建立有关危机发生的事件的档案,妥善保管。因为就整个危机管理的体系来说,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管理部门,都把这种管理状态建设在假设的基础之上,他们都抱着“不一定会发生”的侥幸心理,认为有可能不会发生这些风险,仍旧按照原计划开展日常管理事物。但是就公共管理的事务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吐痰情况总是难以预料。就根据日常管理工作的假设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个管理体系就显得比较脆弱。事实上,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是比较脆弱的,危机应急系统不能很好的覆盖么一种可能出现的公众危机,都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采取治疗的措施,不会深入研究可能发生的新的危机,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危机,就会措手不及,不知从何下手。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心理方面的影响。我们发现,对于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很大一部分学生认识都是正确的,而且都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一个主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学校的生活适应了之后,其心理就显得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大都能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去面对一些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面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经验,情绪显得非常不稳定,几乎没有分析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暗示,可能就会出现较冲动的行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就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紧张、恐慌和焦虑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做出比较理性的思考和决定。

其次,是生理方面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大学生一般都会在面对如此巨大压力之下,出现一些生理方面的反应,比如说心率加快、呼吸不通畅、血压不断的升高等,还可能表现为血压增高,消化不良等状况。压力巨大下的主要生理反应的表现为肚子不舒服、腹泻、不想吃饭疲乏头痛,并伴有失眠,还容易受到惊吓,感觉呼吸不畅、经常做噩梦,肌肉出现紧张等等。在发生比较严重的突发性事件时,人们自己毫无根据的凭空猜测往往就会代替科学的解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过度,进而引发一定的生理机制的反应。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还比较年轻,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深,社会经验还很不足,当他们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很快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假如学校不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学生便会出现一些自卑、焦虑、恐惧等。那么,高校就可以发挥思想政治在精神教育方面的一些优势,为学生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变得自强、自立。在突发事件面前,人们很容易出现恐惧与慌乱,这无可厚非。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实际情况,用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诚恳的态度,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事件的性质,对事件本身,使学生能够以冷静、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维护高校稳定。首先,我们国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对于高校稳定这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线”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担负起宣传解释这个重任,这样能不断稳定校园的秩序。在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向学生解释这个事件的真实状况,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来制止谣言、稳定学生的情绪的一个重要举措。再次,维护高校稳定的又一新手段是现代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宣传。及时准确的通过网络以及微博等发布正确事件信息,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更正恶意信息。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保证。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面对突發事件,大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盲目跟风和极端的情绪化。因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给予自己很大的思想压力。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大学生就会寻找逃避或者微缩不前,面对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就需要高校的心里咨询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他们进行相关心理问题的辅导,不断的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危机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要做到位,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特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止步不前,要积极的面对,正确的判断。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对策

(1)充分利用微博等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是传播信息的一个手段,是成为校园信息的一个集散区,大学生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微博进行发布学习和交友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同样,微博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微博的信息较短小精悍,手机微博功能开发之后更是加速了微博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因此,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微博上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这个群体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的速度惊人。所以,学校可以建立校园官方微博,通过这个平台与在校大学生进行公平的对话,为利用微博教育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搭建微博平台,为学生提供关于危机到来的应对措施,还可以在官方微博上与学生进行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的互动,让他们踊跃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普及危机应对意识。利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公共危机意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避免引起恐慌,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2)对于校园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加强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突发时间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众所周知。事实上,它也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效果在社会常态下很难达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高校都在发动学生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渡过难关,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学校的一些组织和人员可以发动学生为灾区人民捐款;在哀悼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降旗仪式,为灾区人民进行默哀祈祷;还可以组织学生点亮希望蜡烛祈福、制作发放黄丝带等活动;也可以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与此相关的社团活动,如川籍学生座谈会等,号召学生化悲痛为力量,参与活动时用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谭晓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M].武汉:湖北省卫生出版社,2009

[2]文痒.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及行为的调查报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21.124.

[3]刘亚军,孔园因.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

[4] 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研究应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

刘小丽(1980—)女,四川省德阳中江人,四川文理学院教师。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4

关键词:公共卫生,知识,生活变动事件,学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简称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单位, 学生是突发事件的易感人群和防控重点[2]。预防与控制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发展, 值得教育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在学校突发事件中掌握应知应会知识, 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为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突发事件防控, 笔者于2011年5—6月对昆山市小学生突发事件防控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分层随机抽取昆山市各镇1所中心校、城区1所重点小学和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小学 ( 简称民办校) 共26所, 其中公办校、民办校各13所, 每所学校四~六年级各抽取1个班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2 187名, 女生1 713名。共发放问卷3 900份, 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 405份, 其中男生1 906份, 女生1 499份; 四 ~ 六年级学生分别为1 030, 1 138, 1 237份。

1.2方法自行设计制定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知识12题和饮食卫生知识4题。调查前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组织校医统一培训, 现场调查由校医组织实施、专业人员督导, 调查问卷为匿名自填、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数据录入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突发事件防控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1.7%, 其中公办校总知晓率为76.5%, 民办校为66.5%; 男生为70.2%, 女生为73.6%; 四年级学生为68.1%, 五年级为72.1%, 六年级为74.3%。知晓率公办校高于民办校, 女生高于男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669.352, 77.520, P值均<0.01) ; 随年级的上升知晓率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77.457, P <0.01) 。16道题中, 除“学生患了传染病不应该坚持到校上课”知晓率达92.3% 外, 其余均低于90%。有10道题知晓率在70.0% ~ 86.0%, 其中“肺结核、麻疹、流脑及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知晓率最低仅28.5%。

2.2不同性质学校、不同性别学生突发事件防控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16道题中有14题的知晓率公办校高于民办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 13题知晓率存在性别差异, 除“不吃不洁食物不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男生高于女生外, 其余均为女生高于男生 ( P值均<0.05) 。见表1。

2.3不同年级学生突发事件防控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 除“甲肝、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肺结核、麻疹、流脑及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预防肠道传染病”、“不吃不洁食物不能预防呼吸道传染 病”4道题外, 其他各题知晓率均随年级越高呈升高趋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见表1。

注: * P<0.05, **P<0.01;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 昆山市小学生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普遍不高, 16道题中知晓率>90%只有1题, 而 <60%有4题, 总知晓率仅为71.1%, 表明学生此类知识掌握不够。不同类别学校、不同性别学生间知晓情况存在差异, 可能是由于公办学校在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明显优于民办学校, 知识积累和教育环境的不同造成知晓上存在差距; 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 可能与学习认真态度有关, 男生好动、学习自觉性相对差于女生。随年级上升知晓率逐渐增高, 与学生年龄增长, 接受的知识增多、理解能力提高有关。据统计, 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已占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70% ~80%, 学校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生命与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3]。有调查显示, 学校突发事件占全年突发事件总数的77.72%, 发病种类主要是传染病和食物中毒[4]。江苏省传染病事件较多, 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5]。提示学校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突发事件防控知识面的提高, 教育、卫生部门应推动学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防病宣传。

昆山市对近年水痘传染病信息报告统计显示, 学生发病率占37.89%[6], 以往也存有暴发疫情[7], 国内其它地区也有发生[8,9]。而从本文得知“水痘不是皮肤病”问题知晓率为82.1%, 学生的认知不足有可能造成对该疾病防控免疫力的缺失。患有水痘的学生往往居家隔离时间长, 常会影响课业的学习, 提醒校方要主动引导学生对防病知识的学习, 提高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

调查所示, “肺结核、麻疹、流脑及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问题知晓率最低, 仅为28.5%。张颖等[10]报道学校突发事件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 70%) , 其中水痘、腮腺炎、风疹、麻疹等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占74%。我国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1], 从本文得知涉及饮食卫生4题知晓率并不高, 可见学校需应用科学的方法, 提高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知晓率,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保障生命安全。

“患有传染病不应该坚持到校上课”知晓率达92.3%, 可能与平时教师对学生和家长的宣教, 及学生耳濡目染有关。学生知晓程度不高的现状, 从另一角度体现出当前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滞后,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受应试教育、师资、教学时间、理想教材、教育课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2]。

学校健康教育已被认定是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观念和增进健康, 进而促进全社会健康的一项有效公共卫生策略[13]。针对当今学校突发事件频发现象, 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具有十分必要性与紧迫性。开展突发事件知识的健康教育后, 中学生对食物中毒正确处理知识、预防传染病及正确处理总知晓率均明显提高[14]。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控制措施[15]。学校突发事件的防控需要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良好行为的养成, 同时结合校园日常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充分利用防控演练、同伴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应知应会应答水平, 最终达到预防控制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目的。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常群死群伤,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有效的抢救受伤的人民群众,极大地减少受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启动本方案条件

一旦在我市及周边县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诸如传染病爆发流行、特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房屋或桥梁坍塌、爆炸、恐怖袭击事件、化学毒物泄漏,自然灾害等)需要我院进行医疗救治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

长:杨水方

副组长:罗宇东

刘子南

舒敏

陈云端

李波 成员:万昭喜

刘晓素

罗太行

何修林

赵文强

陈静华

黄安华

李黔林

杨再雁

卢爱丽

陈静华

汪启才

职责:

1、组织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2、组织相关知识培训、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3、定期督促,检查抢救药品、抢救设备,保证设备玩好好、药品准备齐全。

4、指挥突发事件的抢救、治疗,减少人员伤亡。

三、医疗抢救小组

(一)、现场抢救小组

组长:陈云端

成员:万昭喜

刘晓素

陈静华

黄安华

冯 华

赵文强

邹永霞

张群芳

李 波

刘 颖

江笠萍

许 弦

责:负责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伤员或病人的包扎、抢救、分类及安排转运等医疗救治工作。

(二)、院内抢救小组

组长:李 波

成员:罗太行 佘

何修林 邹永霞 刘 颖 许 弦

汪启才

李黔林

杨再雁

卢爱丽

责:负责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伤员或病人到医院后的医疗救治工作。

四、医疗救护方案

(一)、现场救护方案 第一小组:

驾驶员:匡林

联系电话:*** 救护车:车牌号:贵C0377 抢救人员:李波

刘颖及抢救小组带外科急救箱,箱内必须准备包扎、固定伤员5---10人的物品及急救所需的药品、仪器、一次性医疗用品、氧气瓶、治疗用液体等。第二小组:

驾驶员:任林

联系电话:*** 救护车:车牌号:

抢救人员:万昭喜 王明素及抢救小组带外科急救箱,箱内必须准备包扎、固定伤员5---10人的物品及急救所需的药品、仪器、一次性医疗用品、氧气瓶、治疗用液体等。

工作要求:到达现场后,设置医疗救治点,立即对伤员进行检查,作出初步诊断,根据伤情或病情的轻、中、重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处理,然后将伤员或病人送到医院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注:

1、在给伤员或病人进行分类时,按照经度挂绿牌、中度挂黄牌、重度红牌、死亡挂黑色牌,牌上注明初步论断及处理。

2、赖上俊参加出现场时,必须带上麻醉咽喉镜、气管插管及简易呼吸器(皮囊)。

(二)院内救护方案

1、院内急救小组成员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到医院集中待命,并听从杨水方院长的统一指挥。

2、受伤人员送到医院后,抢救小组立即对伤员或病人进行分类,按照内科、外科系列送到相应科室进行住院治病。

3、药剂科必须保证抢救治疗所需的药品。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风险识别;应急医学科研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发现、确认并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只有做好风险识别,才能正确地分析风险因素,更好地评估公共卫生风险,为制定卫生应急对策服务。

对于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风险评估,应重点整理、描述与事件有关的关键信息,如事件背景、特征、原因、易感和高危人群、潜在后果、可用的防控措施及其有效性等。如我国开展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疫情的风险评估时,应重点描述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感染人群,病原及疾病的特征(疾病的严重性、传播方式),我国进口及销售可疑污染食品的情况,监测、救治及防控能力等。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认识风险属性并确定风险水平的过程,即通过分析比较用于确定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和脆弱性的相关资料,得出风险要素的风险水平。

对于日常风险评估,分析的侧重点因事件类型而异。如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该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毒力;季节性、地区性;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等)、人口学特征、人群易感性、对政府和公眾的影响、人群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对意外伤害、中毒、恐怖事件等非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事件的性质、波及范围、对人群健康和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

2.1发生可能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所造成的传染病、中毒、意外伤害及其他次生、衍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可结合事件背景、各类监测信息、历史事件及其危害等,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后果严重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公共卫生后果严重性分析,可从风险影响的地理范围、波及的人口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对重要基础设施或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程度、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公众的心理压力等方面考虑,大型活动还应考虑风险对该活动的顺利举办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2.3脆弱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脆弱性分析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人群易感性、公众心理承受力、公众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医疗救援能力、技术储备、卫生资源及其扩充能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生活饮用水、食品供应、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考虑。

3、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风险准则相对比,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可分别对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分,计算出各风险的风险分值。根据风险分值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风险级别。根据风险等级和可控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控制策略,依据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危害等方面,提出预警、风险沟通及控制措施的建议。

4、应急医学科研的重要性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突现”。在类似非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科技工作者往往面临无法规依据、无支撑条件、无经验积累等多种实际困难。在此条件下,提高应急医学科研能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途径,对于尽早实现研究目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特点

时效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的效用依赖于时间,并有一定期限,组织的时间越快,则实现价值越大。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非常紧急,如果应急医学科研反应迟缓,则可能贻误最佳时机。针对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主要是针对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和需要攻克的科学问题而开展研究,其研究的内容针对性越强,则突发事件处置就越顺利。

实用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针对特定时间、特殊状态、特别情况,必须利用核心技术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面临的困难,而且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须在应急处置实践中尽快得以应用。探索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由于我国应急医学科研基础比较薄弱,成果积累较少,国家储备数量和品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急需系统预测和全面规划,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满足处置需求。

6、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是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以应急医学处置的实际需求为牵引,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系统分析我国现实面临的各种疾病威胁,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情况,全面掌握疾病流行趋势,着力解决理论、技术、装备和药材研究的关键问题,提高保障能力。突出重点是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处置过程中,应急医学科研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承担的重点任务和应急体系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研究重点,在有所长的领域发挥突出作用。

攻关协作是指组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从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学科专业越来越细、新兴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的特点出发,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身特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协同配合,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攻关协作的态势。科学决策是指应急医学科研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系统工程,其决策的科学,决定科学研究的质量,必须准确提炼科学技术问题,迅速提出对策措施,充分考虑利弊条件,及时反馈动态进程,不断修正各种错误,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7、结语

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要不断明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重点,丰富卫生应急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肖瑶,潘华峰,冯毅翀,潘华山.广州亚运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年10期.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7

高校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校园内学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学生健康的事件。目前, 高校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唤有效的应对管理机制。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 取决于辅导员的作用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机制

(一) 预防机制。

1.建立应急预案。高校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对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辅导员首先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卫生条例》等, 还要学习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所在学院 (系、所) 的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预案要求顺利、妥善处置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目前,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 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辅导员应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网上QQ群、微信群等平台及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防病教育, 扩展大学生的卫生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防止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3.建立应急网络。建立以二级学院 (系、所) 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的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应急网络, 发挥学生安全信息员、各班级班委、寝室长、学生党员的作用, 有问题及时上报, 确保辅导员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

(二) 应对机制。

1.及时汇报。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需要及时向相关领导和部门汇报, 快速、妥善处理。辅导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 迅速了解突发事件信息, 如学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学生目前的情况等, 必要时先联系120, 再向相关领导和上级部门汇报。2.做好配合。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要注意自己的配合角色。虽然辅导员在第一线, 但其主要职责是配合相关部门, 完成相关任务。此时, 卫生部门、保卫部门等在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但在很多方面需要辅导员的配合, 如:需要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与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做好思想工作, 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隔离等。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理, 离不开辅导员的有效配合和支持。3.加强沟通。在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过程中, 信息的沟通十分重要。辅导员首先应做好对上沟通, 即与相关领导、上级部门的汇报和沟通;同时, 辅导员要做好与同学们的沟通, 适当引导, 稳定学生的情绪;还有, 辅导员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将事件的情况及时、客观地通告给家长, 争取他们的理解。

(三) 恢复机制。

1.后续问题的处理。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后, 还有相关的后续问题需要解决, 如学生群体的身心恢复需要辅导员关心他们的状况, 通过深度辅导, 使他们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辅导员还要和学生的家长继续沟通, 共同解决学生的后续问题。同时, 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学校, 尽快使学校秩序恢复正常。2.事件的评估总结。辅导员要对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进行评估和总结, 分析本次事件的原因, 处理过程中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提供借鉴。辅导员利用本次机会, 对全体同学进行实例安全教育, 让大家总结经验教训, 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实例分析——以某高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例

笔者所在的学校曾应对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控, 辅导员在做好防控方面具有一定经验, 具体如下:利用宣传栏、校报、讲座、校园网等做好宣传预防, 为学生每人提供一份“温馨提示”, 各班召开主题班会, 开展防控知识宣传;组织实施好“两侧一报”制度, 即早、晚测量体温各一次, 每天中午前上报,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 建立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 形成学院、年级、班级、寝室四级负责制, 落实到每个同学;经常走访, 了解学生情况, 发挥学生干部带头作用, 做好抽查监督;辅导员每天坚持向学校报送学院学生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情况, 遵行“零报告”制度, 哪怕是一般发烧也要进行跟踪监察直至病症消失, 同时, 加强与各分管部门的联络, 并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关心隔离学生, 追踪发烧学生, 直到体温正常;如发现发烧学生激增时, 应第一时间向学院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汇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理性面对甲型H1N1流感;积极有序地组织好学生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应注重辅导员的培养和提高, 使其在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1) :53-55.

[2]刘会, 强景, 辅导员在高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 2010, 4:158.

[3]修新田.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对[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35 (2) :48-50.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8

尽管高校突发学生公共事件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 但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深层次原因, 其中高校管理因素占有很大一部分。本文围绕高校内部存在诸多管理漏洞、服务缺位、人为失控、制度规范缺失和资源制约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高校一系列的管理行为中, 对于高校学生突发公共管理中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是彰显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志。但一段时期以来, 一些高校内部管理出现了诸多偏差, 其中最大偏差在于过分推崇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的管理模式, 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管理范式。一些高校管理者视学生为学校的附属物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官本位意识较强, 习惯于文件、会议式的工作布置, 忽视学生权利和权益的维护;习惯于强调学生统一规范的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 以致于把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变成一种口号。事实上, 学校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依据, 离开了学生, 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 管理行为失范

作为现代大学治校方略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校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也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必然选择。然而, 一些管理者法治意识和尊重学生权利的意识依然淡薄, 诸如部分高校学生规章制度中依然存在“罚款”、“开除学籍”、“勒令退学”、“未能通过英语四级者, 不颁发学位证书”、“不缴足学费、不偿还贷款, 扣发毕业证书”等规定, 既违反了行政法治原则, 也违反了现代社会法制精神, 很容易导致与大学生之间的纠纷甚至对簿公堂。特别是一些独立二级学院 (有些是异地办学) , 由于在学历文凭管理上不规范, 不仅损害了学生利益, 有时还导致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也损害了大学的社会形象。

3. 开放、竞争、透明的环境与传统管理方式的冲突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挑战, 在开放、竞争和透明的环境下, 改进学校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满足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与传统的经验式、集权式、控制化管理等管理方式产生了冲突;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产生了冲突, 也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学生从内心更加呼唤既有人情味又能吸收大学生有序参与的管理方式。

4. 管理制度刚性与柔性操作的冲突

(1) 制度不健全。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高等学校有权规定本校具体规章制度。但事实上, 目前一些高校涉及学生培养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偏离上位法, 有些制度之间存在冲突, 常常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而有一些领域却缺乏管理制度、存在管理盲区或者称之为学生管理“灰色地带”。一旦出现涉及学生利益的情况, 容易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纠纷, 进而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 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有时成为诱发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导火索。

(2) 制度程序不规范。由于各种原因, 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都沿袭各自的传统习惯。在制度制定过程中最明显的缺陷是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法律专家和学生代表的参与, 或多或少存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 而且不少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处于人性化与制度化的矛盾与冲突之中, 有时甚至模糊了道德规范与规章制度的界限, 有些制度条文难以保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产生纠纷埋下隐患。同时, 决策信息的传递从决策层到执行层, 再从执行层反馈到决策层, 因层级过多, 造成决策层和反馈信号衰弱与失真。

(3) 执行过程不透明。“公平、公正、公开”是管理的最基本原则。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要让学生通过在寝室与同学相处来培养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懂得劳动光荣。认识上的差异本来无可厚非, 但目前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物业相关管理制度或服务规范的修改缺乏与学生沟通, 物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执行制度过程、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生硬、柔性管理缺失, 时常会导致学生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与管理者之间产生冲突, 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学校服务工作的不满或抵制。

5. 高效统一的危机干预应急管理体系尚待完善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稳定工作由党委领导, 党委有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行政部门和教师在应急管理中并没有很好参与。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协调困难, 落实艰难, 不易形成资源整合和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此外, 还缺乏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对应的完备的应急处理规章和法制保障。

二、改革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对机制能够全面、系统地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以人为本, 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合法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作用。根据以上分析, 如何改革管理机制, 可以从组织、制度、沟通和恢复四个方面

(1) 创设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需要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人员, 组建高效率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小组, 进行管理和运作。从组织角度入手, 优化学校的组织结构,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 规范各项制度, 尽量避免因责权不明、奖惩不公、相互推诿等因素造成的人为性突发公共事件。

(2)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与装备

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 社会和学校普遍反应, 高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措施和能力相当欠缺, 当发生情况时很被动, 只能给学生一些言语上的安慰, 还来不及反应, 学生已经走掉很多。因此, 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培训刻不容缓。培训包括基本的应对能力的训练、心理方面的训练、沟通技巧的训练等。在装备方面, 既要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 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地预警能力, 又要加强高校本身的知识装备, 编写、发布各种处理危机的指南性资料, 如《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基本方法》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流

(1) 加强信息的识别和预警

为了及时发现可能诱发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 在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类型的增加、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业务日益复杂、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等挑战, 迫切需要一个高效、能够随需应变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的支持。目前, 可以吸收网络技术的一些成果, 比如, 开发基于SSH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设计与开发软件系统, 以便实现信息系统的早期预警。

(2) 科学系统地制定预案

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 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它关系到在不可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阶段, 能够根据已有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计划, 启动紧急应对系统, 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做出反应, 形成社会联动方案, 将事态控制住, 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预案制定后, 需要进行检验, 从中发现问题, 不断进行修正, 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验证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布局是否有效。只有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和专业人员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训练, 才能使他们在突发公共事件真正爆发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

在高校日常管理中, 有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正在酝酿和累积, 其对高校稳定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不可低估的, 这就是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谣言和恐惧。只有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 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否则很容易再产生冲突。一旦冲突发生, 很容易造成贻误时机, 使得突发公共事件扩大化。

突发公共事件被控制或平息后, 并不意味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过程已经完结, 它只标志着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恢复阶段, 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 经历的师生向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回归。突发公共事件恢复机制可以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个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恢复机制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延伸, 应该包括进行全员危机意识教育, 树立转“危”为“机”的思想意识;科学评估损失、明确恢复内容;按照秩序恢复与重建, 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地谈判协商机制;建立相关制度, 妥协安排和处理相关人员;让信息公开成为惯例;更新工作预案,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准备和整合充分的资源, 提供应急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立法等。

参考文献

[1]张晓鹏, 袁飞, 杨非.复杂科学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深化[J].理论界, 2008, (1) .

[2]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1) .

[3]郑玮华, 庞小宁.试论高校危机事件的基层应对[J].山西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 .

[4]郭济.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0)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篇9

关键词:应急,政府,事件,预案,处置

一、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主要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四大类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 灾害程度难以预计, 常规防止手段失效, 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和“危机管理”时代。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GDP的6%, 近7000亿元, 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 并有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第一, 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经分行业、分部门、分灾种建立了一系列专业性职能部门或救援机构, 如公安、消防、急救、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等。在我国2005年发生的540万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重,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具有较为成熟的常规应对体系。这类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处置相对易于程序化, 由专业性强、责任主体鼻尖单一的职能部门或机构进行常规性处理后, 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有限。将常规性突发事件纳入成熟而程序化的常态管理, 不仅处置率高, 而且社会成本的占用率也较低。

第二, “重救援、轻预警”, 应急功能定位上的矛盾。

我国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与激励制度, 预警预控等隐性的管理过程往往无法得到奖励, 而“救火式”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行为由于容易观察, 反而可能得到嘉奖。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事前的风险监测以及预测预防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双重因素的作用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出现“重救援、轻预警”的失衡局面。

通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早期干预等预警预控活动将萌芽状态的公共安全事件限制在常规应对体系的处置能力之内, 化解公共安全危机, 应当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系统功能与核心的建设目标。

第三, 应急联动需求与信息“条块分割”之间的矛盾。

应急处置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完善。我国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之间衔接不紧密, 应急联动的组织协同性较差。多方多主体协同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 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 联动机制不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构级别较低, 事件应急的属地化管理的授权不足, 职能不完善, 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采集、传递与集成尚未形成系统。我国已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利、地震、卫生、气象等专业监测网络。由于长期以来对各类事故和灾害采用分行业的事后统计标准, 没有建立依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性质和变化的统计方法, 影响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的有效融合和评估, 缺乏各种监测网络之间的预警信息标准, 各类预警信息共享性较差且不能有效集成, 导致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难以有效应急决策。尽管我国正在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发布制度, 但因公众的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不够, 难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第四, 应急资源需求大于资源总量缺乏之间的矛盾。

应急资金来源不畅, 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 尚未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应急资金筹措体系。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时征用社会资源后缺乏补偿, 已经开始影响后续应急处置中公众的积极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 物质供应动态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应急求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均不足,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缺乏专业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基地建设。专业应急装备严重不足、专业应急演练不够。尤其是一些特殊种类灾害发生时, 出现延误处置时机、处置方法不当和造成人员伤亡, 甚至出现扩大灾害影响的情况。应急交通的综合运力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应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的交通工具。

第五, 公共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与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

目前已经出台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3件, 法律36件, 部门规章55件, 国家级应急预案106项, 各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和地方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形成。

由于上述应急法规大部分是从各部门条例演变而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匹配, 各应急主体在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之中难以有效协调, 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 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缺乏有效协同。

具体应急管理活动的法规缺失, 如调配救援物资的法律保障机制 (包括紧急状态中的物资征用、调度) , 政府应急体系中的资源组织法规、政府资源 (含资金) 的使用法规、应急专用资金制度, 重大应急活动中的全民动员制度及其社会资源调用的补偿政策等有关法规十分缺乏。此外, 对重大计算机系统事故、境外生物入侵等事件的应急制度仍没有相应法规。

三、结论

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但更多的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危机管理中的缺陷。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从而达到将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四川地震看政府的危机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9.2

[2]李树娟.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再认识[J].今日南国, 2008.1

[3]刘彪.浅析我国振幅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篇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也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立即处置的危险事件[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承担着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职责。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 同时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遵循的有效而经济的基本方针;常备不懈的方针, 是人们长期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 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建立的长效机制。

制订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应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平战结合、应急为主,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 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和处置办法。平时的预防主要是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战时的处理, 主要是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就地处理和控制蔓延。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监测, 通过各种监测网络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及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 为预防与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预警是根据监测网络提供的信息, 运用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和判断[2]。它对整个社会提高预防与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 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的, 但是, 在发生前一般总有迹象显现, 只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 及时注意捕捉信息, 并对此进行科学分析, 就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科学预警报告。

2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初步判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及时提出是否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依靠科学方法和技术, 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如属于重大传染病暴发的, 就要按照防治传染病的规律, 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各地方要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和传染病收治能力。加强应急物质的储备,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艰巨性、危险性等, 医院应有针对性地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器械, 以满足应急需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当地流行病、多发病的实际需要确定建设内容。救治队伍建设按属地原则, 在当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选择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有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组成, 并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急救治队伍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力保障。医务人员无论是传染性疾病还是不明原因疾病或中毒事件, 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思想, 对控制灾害蔓延、减少灾害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门、急诊是接诊传染病的第一线, 也是院前、院内急救的部门,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护人员在瞬间就要投入一线参与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 加强急救意识, 提高其急救技术, 同时应加强急救技能的研究。

3 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主要包括:重大的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也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广泛参与, 各负其责, 相互配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工作目的在于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及时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突发性的社会灾难, 它不但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也危及着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 强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是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蔓延的首要目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经常有大量的社会公众受到危害, 这些受到危害的社会公众需要得到及时救治安置, 而快速救治可最大限度的减少伤残、减小损失。挽救生命是预防与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目的。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 可以及时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社会影响, 促使公众反思不讲卫生的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公众健康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11

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在任时长期分管全国公共卫生工作。2003年,在SARS爆发之时,殷大奎从卫生部副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已近两年,但一个电话把他又重新送到SARS攻防战的第一线。

2003年4月21日,也即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被免职的第二天,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办公室给殷大奎打了一个电话。“她(吴仪)让我出山。我说我都退了,但她坚持说,不管你退不退,现在是危难当头!”殷大奎回忆说。

于是,殷大奎再次被委以重任,成为国务院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督察组成员、河南督察组组长。在这场新中国遭遇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中,他亲历了全过程。

在SARS爆发十周年之际,2013年2月22目,殷大奎在西安市一所宾馆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你大概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爆发SARS的?

殷大奎:实际上在2002年年末,我就听说出现一种呼吸道疾病,但是详细情况不是很清楚。真正知道SARS的发生,应该是在2003年元旦以后。一方面是出于职业的敏感,另一方面,是部里有些同志向我请教有关这种传染病的问题,我由此就知道了。到了2月,有更多人向我提供了有关SAILS的信息。

最初我曾经怀疑是“鼠疫”,也怀疑过是“禽流感”,但后来很快排除了。

中国新闻周刊:知道这个情况后,如何处理呢?

殷大奎:我记得3月初的时候,信息还不是很透明,但当时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在疾控专家圈子里,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北大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地坛医院也将相关信息陆续反映过来了。我着急得不得了。

正值两会期间,我当时是全国人大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发言了6分钟,主要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问题。我谈的内容是有所指的,但没有说得那么透。我当时提到,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必须要做到信息透明,及时公布,否则将来要出大问题。

期间,我还向时任中国疾控中心的领导建议说,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非典型肺炎)多半是新发的呼吸道疾病,你们要找一些临床专家来一起研究。因为疾控中心主要是负责公共卫生事务,要把公共卫生和临床专家的研究结合起来。

到了4月,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调查,说明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那时已经有些医生感染了病毒,甚至在工作岗位上牺牲了。我是中国医师协会会长,看到我们大家庭的成员、我们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我很心酸。于是决定召开一次研讨会,给医护人员普及一些预防知识。不到三周时间,会议就筹备好了。4月20日,第三届中国医师论坛在亚运村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

广东是较早接触这种传染病的,有预防经验。于是,我把钟南山请了过来。会上,钟南山就SARS在广州怎么被发现,怎么处理的以及临床诊治等情况作了专题报告。

当时,信息还是不透明。让我很欣慰的是,那次会议给医生们普及了有关知识,减少了SARS对医务人员的危害。

4月20日刚刚开完会,我就接到一个电话,说张文康和孟学农被免职了。

中国新闻周刊:重新上岗,成为防治工作督察组成员后,又发生了什么?

殷大奎:4月21目,我就接到吴仪办公室电话,说国务院近日陆续派出督查组,对各地非典型肺炎防治情况进行督查。一开始让我去山西,后来又让我去河南督查。

临行前,吴仪副总理专门召集督察组成员开会,会上先是宣读了温家宝总理关于督查组的六点意见。吴仪说,现在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派我们督导组到各地,就是为了督促工作是不是落到了实处。

4月22日,作为河南省督查组的组长,我飞往河南开始督查。记得动身那天,在北京机场人相当多,大家像逃难一样,其中大部分是学生。

河南是人口大省,到外地的流动人口多。我压力还是很大的。刚到河南当天,我还搞了个“小动作”,让一位专家到公用电话亭给河南当地疾控中心打电话,说我们是北京来的,还没有住下来,其中有个人发了烧。结果,当地疾控中心接到电话后很紧张,问你们在哪里,不能动啊!接着,疾控中心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赶过来了,速度非常快。事先他们也不知道是我们,说明他们很重视这个问题。

当时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是李克强,省长是李成玉。河南对疫情很重视,李克强亲自抓这个工作。尽管当时全国的情况相当严峻,但我到河南的时候没有发现二代病例。后来出现的病例,都是外地输入的病人。河南人口密集,交通四通八达,如果出了问题,麻烦就很大。

有个事情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河南打工者在北京某医院担任护工,因为护理SARS病人感染了,医院要把他撵回河南。为此,我到河南当天晚上,就给国务院非典防治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建议“就地隔离”。后来,中央很快就下发了文件,要求对SARS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中央高层对SARS有哪些担心?

殷大奎:4月下旬,有一次我陪中央领导同志下去视察。领导问我:大奎,你分析一下明年情况会如何?我当时回答说,SARS还可能再来,但我们绝不会像今年这么狼狈,毕竟我们有了一定的防治经验。但我也说,在SARS的应对方面,如果10分是满分,我们现在最多只能打5分。还有不少问题没有搞清楚。

中国新闻周刊:10年前,如果出现重大传染性疾病,卫生部门一般会采取什么态度?是公开还是不公开?

殷大奎:这要看什么情况。在卫生部任副部长时,我曾主管公共卫生以及传染性疾病防治。当时对于突发性疾病,一般是采取“内紧外松”的政策,也就是说,卫生系统内部抓得很紧,但外面都还不知道(发生了疾病)。

在副部长任上时,我就曾处理过另一起在我国首发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但我们很快就把它干掉了!当时,我感觉压力非常大。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采取“内紧外松”的政策?

殷大奎:是情况还不完全清楚,如果这些重大疾病弄不好,容易引起社会动乱。但是非典之后,“内紧外松”的观念有些变化,更主动地对于传染性疾病采取公开态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该向公众公开。目前,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国内外信息交流非常频繁,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捂盖,否则要承受更大损失。

殷大奎
殷大奎,祖籍湖北,1940 年 10 月 出 生。历任华西医科大学主任医师、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四川省卫生厅厅长。1993 年至2001年任卫生部副部长。2003年SARS爆发期间,被任命为国务院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督察组成员。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中国新闻周刊:SARS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意味着什么?

殷大奎:公共卫生最体现公益性。最近北京雾霾天气,这是最具有公益性质的,做好了大家都受益。每个人都要呼吸空气,北京的PM2.5值这么高,穷人和富人都逃不过。所以,公共卫生是政府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前,我当过四川的卫生厅长,我开玩笑说我当的是“叫花子厅长”,要四处讨钱。从四川卫生厅长到卫生部副部长,我很清楚公共卫生投入前后的变化。

SARS虽然是件坏事,但它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SARS之后,我们国家对公共卫生工作有了更多的重视,疾病预防的控制也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早期的预防。国家在公共卫生方面投入也增加了,特别是在医疗保障上投入非常大。

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12

一、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003年5月, 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5年4月17日, 以《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 (国发[2005]11号) 文件正式印发, 这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 表明中国致力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协调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现实的努力成果看, 首先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非典。在非典爆发之时, 国家采取多方措施, 安抚百姓, 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 统一指挥, 整合卫生资源, 对病人进行治疗, 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对非典进行研究控制。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 终于战胜了这场来之汹汹, 令人闻之惊畏的特大传染病疫情。其次, 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 汶川到处一片惨状, 人员死伤无数, 国家迅速反应, 快速决策, 制定救援方案。大灾之后有大疫, 所以, 为杜绝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汶川灾区防疫工作从源头做起, 对水源进行监测, 对环境进行消、杀、灭处理, 防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汶川并没有发生疫情。这些都是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的成就, 显示了中国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出很大的成就, 应急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 诸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3年因传染病等卫生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并且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218起, 中毒35 672例, 死亡518例, 病死率为1.45%[1]。其中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由于其严重后果, 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了解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对于提高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从应急管理体系看, 纵向单灾种管理模式是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实行的, 这种模式存在很多缺点, 一是部门分割, 环节脱离, 缺乏统一指挥, 资源无法共享。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搭建指挥机构, 缺乏制度性和效用性, 不够正规严谨, 无法保证有效指挥。二是资源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的浪费, 紧缺,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有些服务设施只需建立一个就可以供多个部门共同使用, 可是, 在许多部门, “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 资源利用效率严重低下。三是部门分工过于明确, 对各种灾害的研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分头进行, 这样各管各的, 不能对灾害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由于缺乏统一管理, 造成有关部门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整体优势就无法形成, 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不能及时、有效。

(二) 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 是避免和减少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基础。但是, 从中国城市监测预警机制上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中国由于资金、政策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导致各地、各市疾病监测预防部门建设参差不齐, 除了一些大型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如非典型肺炎、肺结核、艾滋病等部门已经建设好以外, 其他一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积累, 如人群的健康状况、人群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情况等数据库部门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规范的建设标准。第二, 网络建设不够到位,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不完善, 很多种类的信息都没收集, 网络覆盖面也并没有全部达到“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要求。虽然中国目前对一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知晓率相当高, 但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5.9%, 对于一些患者、症状人数突然增加需要上报的正确认知率平均只有64%[2], 从而降低了信息识别能力, 容易导致错报、漏报、迟报, 所以, 一些信息的常规收集对于完善监测网络做出早期预警,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三) 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支出绝对值在增加, 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直接导致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低下。一方面, 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卫生机构为了自身发展, 开展的病后医疗服务大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相应的会忽略预防、保健、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因此“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就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面对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 就只能是手段匮乏, 资源短缺或直接措手不及。另外, 由于受投入短缺的影响, 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充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 如应急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 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 各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不足, 从而影响了医疗救援效果。

(四) 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从应急队伍建设上看, 一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救治队伍。在中国, 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在很多的医疗机构都是不具备的, 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严重缺乏, 这些都导致了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不能有效地实施。二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这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 只有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才采取措施去救援,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大的伤亡和损失。三是培训和演练力度不够。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及普及预案的途径和有力保障是培训和演练。据哈尔滨市卫生局近三年的培训情况调查发现, 虽然每个单位均组织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 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有参加培训, 参加过各种培训的有83人 (141人次) , 培训率为69.7%, 但是参加过突发事件的相关培训的只有17人 (18人次) , 培训率为14.3%, 只有1人参加过两次突发事件培训[3]。突发事件相关培训的时间多集中在SARS暴发时期, 过后有弱化的趋势, 并没有形成常规而纳入日常工作当中。

三、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决策能力。一是建立统一的指挥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我们应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专门负责对其辖区范围紧急事件的预测及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现场控制, 建立先进的装备设施。健全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救治、控制体系, 准确透明的信息接收体系。制定预防、控制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 保证信息灵敏、通畅, 能及时的接收有关信息。三是建立高效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和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 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发布。四是建立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 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 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 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预防, 在事件还处在孕育期时就将其消灭。并对有关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保证工作有序进行, 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此来提高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造成重大损失, 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二)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主要是指网络直报信息监测, 包括常规疫情监测 (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 , 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 (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 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 (含病例或疑似病例监测) , 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 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 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制定监测计划, 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 组织培训, 统一监测方法, 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 定期检查与督导, 总结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主要是指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 疾病威胁和健康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 社会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 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 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 选择正确的分析预测方法, 对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进行正确的分析, 总结并上报预测预警, 进行预测预警的报告。

(三) 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中国的科研技术投入,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 各方面的发展不足, 所以对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这导致对一些疾病缺乏研究, 当突发传染病发生时, 由于对疾病的研究少, 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 才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是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对人才建设投入, 人乃是国之根本, 中国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既懂医又懂防, 才能让中国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构投入, 包括预防机构, 医疗机构, 应急机构, 法律机构, 将这些机构建设得更加完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依靠团体, 将这些机构团体的能力建设得更加庞大有力量, 那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我们就更有能力面对和应付。四是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毫无意料的, 当它突然发生时, 要想快速控制, 我们只有靠公共设施, 因为它方便、快速、简单。所以加大对公共设施这一块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心力量, 专业应急队伍应该由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队伍负责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清晰地防治;有了一支常备不懈、配套齐全、装备优良、反应灵敏、技术过硬、机动敏捷的现代化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伍, 即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就可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快速反应, 迅速行动, 制定并执行有关的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对全面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 一次性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损失。2012年卫生部通知提出组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卫生应急队伍、不明原因疾病卫生应急队伍、重大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队伍;已组建的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与卫生防疫应急队伍和反恐怖医学救援队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卫生部按照分类组队、常备不懈、技术精湛、设备齐全、平急结合、机动灵活的原则, 为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处置之间同步协调运行的卫生应急支援体系, 指派和委托相应单位组建起由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 覆盖相关专业, 达到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各种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也在不断的产生, 给社会安定与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刻不容缓。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基础上,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褚发军, 冉陆, 马莉, 林羡华.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4) .

[2]刘清伟, 吴群红, 郝艳华, 等.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监测网络建设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 :98-100.

上一篇:屋面工程的质量控制下一篇: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