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24-08-11

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精选3篇)

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1

赵楼小学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建立和健全防范、指挥、处置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常备不懈;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应对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案》、《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快速反应。

学校成立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应对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预防和处置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事件的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预防为本,及时控制。

立足于防范,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次分析,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把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成社会秩序失控和混乱。

3、临危不乱,安全有序。

在现场处理中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首先要依照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疏散事故现场人员;及时拨打110、120、119等报警求救电话;在规定时间内向乡中心校报告事故情况;查找伤亡人员,同时依据一般性医学救助原则实施紧急救护。

4、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无论发生何种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处置过程中,学校第一要务是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要立刻开展对伤亡人员的抢救工作,当抢救生命和抢救财产问题发生冲突时,要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在布置和指挥救援工作时,要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避免发生二次事故;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与救火、抢险等活动。

5、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学校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与工作部署,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安全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四、应急处置工作组设置及其主要职责

(一)应急处置工作组 组 长:焦建新(校长)副组长:郑中华(德育主任)

组 员:刘文超(教务主任)各班主任 工作组办公室设置在校长室。

(二)主要职责

(1)成立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明确成员职责。

(2)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制定各种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校级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3)加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演练。

(4)事故发生后及时向乡中心校报告情况,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应对处置工作。

(5)重大事故发生后,在组织救援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等待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和事故处理。

(6)善后阶段要做好有关师生及家长的安抚慰问和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保持校园稳定。

预防

学校要按照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改进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工的安全工作能力建设;做好应对事故灾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确保应急设施、设备和经费落实。

信息报送 信息报送原则

(1)迅速:发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乡政府和乡中心校上报事故信息。

(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全面准确,不得漏报、瞒报、谎报、延报。

(3)续报: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学校应及时续报。

信息报送机制

学校发生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发2小时内)将事件初步情况报告乡中心校和乡政府。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必要时学校可以越级报送。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可控程度、发展趋势、事件的初步性质和事故可能原因等。

五、学校常见事故灾难应急响应措施

学校发生各种突发事故后,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及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根据不同突发事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一)火灾事故

1、报警、报告

学校一旦发生火险,应在第一时间扑救。如果火势失控,要指派专人向119、110报警,并告知发生火灾的位置、燃烧物种类、被困人员情况。立即启动学校火灾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乡中心校和乡政府报告。

2、应对措施(1)现场教师或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

第一个发现起火的人是火灾现场第一目击者,要立即采取措施,扑灭初起火险。

在火险无法扑灭且有失控趋势时,立即撤离并以呼喊的方式向周围的人报告火警。

听到火警后所有人员应该立即进入紧急状态,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师生聚集场所的教师或工作人员立即组织师生进行快速有序疏散。

在火灾现场的负责人要统一指挥,果断命令距离火场最近的人员首先撤离,其余人员依次疏散。

将全体师生疏散到室外安全地点并立即清点人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指派专人断后清场,并确认人员全部撤出。

(2)校领导主要工作

组织人员进行自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一部分人员(学校教职工)用灭火器、消防栓灭火;另一部分人抢搬较重要的物资和档案、材料等。当火势无法控制且可能威胁在场人员的安全时,要果断决定放弃自救,命令所有人员撤离场。

指派专人迎候消防员,并告知火灾位置、燃烧物种类、被困人员情况。指派专人切断电源、气源,关闭相关设备。如果火灾发生在夜间,应坚持到人员全部撤离以后再切断电源为宜。

指派专人(校医)负责现场抢救,如发现有人受伤,马上实施常规救助,并立即通知急救中心救援。

3、善后工作

保护现场,配合消防、行政部门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整改方案,追查责任。对受伤人员进行抚慰。尽快组织力量修缮过火房间,重新配置教学设备。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状态。

(二)交通事故

1、报警、报告

现场人员立即报警(122、110、119),并向急救中心求救(120),以防延误救助时间。学校领导如在现场要迅速报告乡中心校,如不在现场,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要迅速赶到现场。

2、应对措施

事故现场的领导或教师要维持现场秩序、保护好事故现场,记录肇事车辆车牌号码,等待交管部门处理。有效控制肇事人,如发现肇事车辆已逃逸,可向事发现场的人员了解车辆号码、颜色、车型等信息,以便于交管部门调查。按要求放置警示标志,防止过往车辆造成二次事故。

如有伤员,应组织人员(校医)对重伤员进行抢救,嘱咐其他受伤人员在原地不动,等待专业人员救援,并以最快速度将全体事故人员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不发生漏诊。

学校接到事故通知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配合公安、急救部门进行救护。

3、善后工作

通知家长到校(或医院),准备好接待室,接待家长。组织人员做好其他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组织相关人员协助交管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做好伤亡学生家长抚慰、保险理赔等工作。

(三)水面冰面溺水事故

1、报警、报告

当得知学生发生溺水的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学校要立刻拨打110和120,请求警务和医务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救助。在组织营救或拨打求助电话的同时,第一时间将事故情况报告乡中心校。

2、应对措施

在现场的学校领导或教师要快速了解落水的准确地点与基本情况,迅速组织现场有经验的成年人开展救助工作,抢救落水者。

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要迅速赶赴现场,与有关部门通力配合,迅速抢救。当把溺水者打捞上岸后,应先清除口腔鼻孔里的淤泥,再进行抢救。对心跳、呼吸停止者,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尽快恢复其正常的心跳与呼吸。进行初步的现场救助后,应该快速将溺水者送医院进一步救治。

3、善后工作

联系出事学生家长,做好溺水死亡学生家长抚慰工作,协助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防溺水教育,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四)拥挤踩踏事故

1、报警、报告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立即启动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迅速拨打120、110,抢救受伤人员。在第一时间向乡中心校和当地政府报告。

2、应对措施

学校要采用一切有效手段将学生尽快疏散到安全地点,禁止无关人员滞留现场,防止有人故意制造恐慌气氛,避免再次发生事故。

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学校应指派专人(校医)对伤员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

(1)大量出血不止的处置

受伤者伤及较大的动、静脉血管,流血不止时,必须立刻采取止血措施。常见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即用干净、消毒的厚纱布覆盖在伤口,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缠绕住纱布,以便持续止血。按压止血法即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近心端),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

(2)发生骨折的处置 发生骨折后,应设法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发生位移。固定时应针对骨折部位采取不同的方式,可用木板、木棍加捆绑的方式固定骨折部位。受伤者发生骨折无大量出血,且事故发生地离医院较近时,可让受伤者原地不动,等待医生救助。(3)呼吸与心跳停止的处置 对呼吸与心跳停止的伤者,应采取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办法进行抢救,但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救治者必须是接受过专门训练或掌握基本技能的人员。

3、善后工作

学校要及时向乡中心校报告事故的最新情况,特别是学生伤亡的情况。

清理校舍,整合学校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组织人员到医院看望受伤学生,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治疗、康复和医疗费等敏感问题。

认真接待好家长,稳定家长情绪,做好伤亡者家属的抚慰工作,协助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事件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五)建筑物倒塌事故

1、报警、报告

当学校发生房屋、围墙、厕所等建筑物倒塌事故时,要根据灾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拨打120、119,同时向乡中心校报告,学校有关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面指挥救援工作。

2、应对措施

组织教师带领所在班级学生,在第一时间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如来不及撤离,教师应组织学生迅速躲避到安全位置,等待时机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迅速采取切断煤气、电源等有效措施,防止其它事故发生,密切关注连带建筑物的安全状况,消除继发性危险。

组织有救援能力的教职工开展有序的自救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及时解救受困人员,抢救伤病员。

3、善后工作

做好撤离到安全地带师生的安抚工作,稳定情绪,消除事故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积极配合政府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保障临时教室的使用,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认真接待好家长,做好伤亡学生家长的抚慰、保险理赔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六)大型群体活动事故

1、报警、报告

在学校举办的各类大型文体活动中,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拨打110、119、120等紧急求救电话,并在第一时间向乡中心校、乡政府报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援救助。

2、应对措施

活动组织者和安全工作责任人要稳定现场秩序,组织师生有序疏散逃生,避免继发性事故发生。学校和有关部门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部署,组织疏导、抢救伤病员。如出现师生伤亡等情况,立即组织有救助能力人员实施现场基本救助,等待专业医疗救助人员的到来。

3、善后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抚慰工作,消除事件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及时总结,进一步完善大型群体活动专项安全保卫方案,落实安全保卫措施。

(七)校园爆炸事故

1、报警、报告

学校发生爆炸事故后,学校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的同时,立即拨打110,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拨打120。

2、应对措施

学校要在爆炸现场及时设置隔离带,封锁和保护现场,疏散人员,控制好现场的秩序,检查并消除继发性危险,防止次生事故发生,切实保护好师生安全。如果发现肇事者或直接责任者,应立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在爆炸事故中应组织有救援能力的人员对受伤者进行现场救护,并拨打120或立刻以最快的方式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3、善后工作 认真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做好搜寻物证、排除险情,防止继发性爆炸等。配合有关部门排查受损建筑,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稳定家长情绪,组织人员到医院看望受伤学生,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治疗、康复和医疗费等敏感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事件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完善门卫制度,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八)后勤安全保障事故

1、报告

发生淹水、断电等重大事故时,立即拨打119、110,报乡中心校,必要时请求当地有关专业部门支持。

2、应对措施

学校有关领导要立即赶到现场,组织人员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抢修和抢救,控制事态。必要时做好师生的疏散工作,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好现场保护,并联系乡政府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疫、化验和排污处理,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3、善后工作

学校后勤部门要对校内重点场所以及供水、供电、供暖和通讯等关键设施做进一步全面细致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各种服务设施的安全运行。

(九)校园周边安全事故

1、报警、报告

校园周边突发安全事故后,学校要立即向乡中心校报告,同时联系乡政府和公安部门等获取安全保卫援助。

2、应对措施

加强门卫制度,防止一切可疑人员进入校园。在乡中心校、乡政府和公安部门的统一指挥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师生安全。积极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事故,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员工情绪,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

3、善后工作 再次全面检查校园周边环境,细致排查有可能影响到师生安全的各种因素,及时向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部门报告,提请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及时解决问题,消除隐患。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2

以建设平安校园为目标,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发挥本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正确、快速地处理本校突发公共事件,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大坪中学校内发生的,依据有关规定需要镇、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助进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1)人员伤亡事故;

(2)危及学校安全的刑事案件;

(3)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的紧急事件;

(4)校内发生重大火灾的;

(5)校内一次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病人数在10人以上的;

(6)学生发生群体上访、闹事的;

(7)其它突发事件。

三、处置原则:

在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迅速、高效、有序开展抢救工作。

四、指挥系统及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指挥和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赵明博

副组长:

成员:值周教师、各班班主任

(一)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2、启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组织实施救援行动。

3、疏散现场无关人员到安全区域。

4、救护受伤人员和寻找失踪人员。

5、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的警戒和保护。

6、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7、信息报告。

(二)各处室及相关人员职责

1、带班领导:负责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和送达,协调联络校长和各处室开展工作;负责事故的查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等工作。

2、值周教师:负责突发事件的报告和查处等工作。

3、门卫人员:负责落实《门卫和门禁制度》和突发事件的报告。

4、教导处:负责组织师生实施防、抢、撤和恢复教学秩序等工作。

总务处:负责救援物资、器材、资金的调配。

政教处:负责事故的查处。

团委:负责事故处置前后的宣传报道。

5、班主任、各处室负责人、各项工作负责人,负责安全事故信息的登记、报告、处理、建档,按学校应急领导小组要求开展事故前期的应急救援指导工作;协助处理突发事件,死伤学生的善后事宜;负责执行预案期间有关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值班;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救援程序

1、实行事故信息报告直接责任人负责制。事故发生后,直接责任人立即向校长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后,凡应上报的在2小时内向县局安全股报告,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类型,同时向公安、交警、安监、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告,请示紧急救援。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原因、等级;事故先期救援情况;建议适应采取什么措施。

2、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拿出先期处理意见,领导师生做好事故处置及救援工作。

六、事故应急响应

(一)校长是本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的是直接责任人,事故相关的人是具体责任人。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场,迅速启动本校事故应急预案先期处置,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师生生命和国家财产,控制事故的扩大。

(二)组织现场抢救

1、应急预案启动后,安全领导小组立即投入工作。各相关工作按领导小组的指令开展事故处置和救援工作。

2、事故发生后要与当地有关部门紧密合作,使救援各部门能顺利地进入现场;抢救人员和物资能及时到位;现场秩序能得到有效控制;师生能很快移到安全地带;受伤人员能及时得到救治,安抚工作能很快进行,促使现场抢救取得成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七、事故善后工作

1、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由领导小组对损失的财产进行造册登记、测量评估,形成材料,该上报的逐级上报。造成人员伤亡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协上级做好安抚工作。

2、凡事故影响正常教学的,各处室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尽快恢复教学。

3、依照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对瞒报、漏报、误报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因工作责任造成国家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做到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八、注意事项及要求

1、事故处理坚持统一指挥、科学决断、有效处置、确保安全。

2、全校师生要严格落实学校制定的安全制度和安排,全校教师要以大局为重,不得相互推诿、贻误抢救时机。

3、各处室各相关安全工作的人员都要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事故处置能力。

乡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3

为有效处置我乡辖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结合我乡具体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处置发生在我乡范围内,具有突发性,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较大经济损失、破坏社会安定稳定等严重危害和影响的重特大突发事件。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目标是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依法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

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实行乡、村、乡直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统一指挥,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进行分级响应。

4、靠前处置,迅速有效。各村、乡直部门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坚持抗灾和救灾相结合,迅速有效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响应级别

(一)分类

突发事件主要分为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暴雨、台风、冰雹、强寒流、霜冻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公路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建设工程、重要水利设施、公共场所及学校、乡直部门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气、大型建筑物倒塌和道路严重塌陷等事故,以及特种设备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突发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植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交通安全事故以及其他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二)响应级别

根据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级别进行应急响应。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乡突发事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全乡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非常设领导机构,由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武装部及派出所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当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领导、组织和指挥突发事件的处置;督促各村、乡直部门及时有效做好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及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乡社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所 2 有紧急情况的接警、转报和组织施救,以及必要的日常工作协调,应急处理等工作。

(二)重特大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通常由到现场的乡最高职务的领导任现场总指挥,各相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主要职责是:组织现场工作组;了解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情况及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迅速制订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指挥协调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组织调集抢险人员和抢险物资到位;负责现场新闻报道的指导和把关工作;指导善后处理工作。

(三)突发事件现场工作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现场等实际情况,下设若干个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的组成与主要任务:

现场施救组。由乡政府、派出所、武装部、供水、供电、事发地等单位人员组成抢险抢修队伍,主要任务是营救受伤人员,寻找生存者和遇难者,撤离、疏散现场及周边危险地带受到威胁的人员;划定危害区域,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危害源;抢修交通、供水、供电、供汽等基础设施。

警戒治安组。由派出所负责。主要任务是建立警戒区域,防止与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现场,保障现场应急求援工作顺利开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负责事发地的交通管制,保障救援物资、救援队伍、疏散人群、伤员运送车辆的顺利通行。

医疗救护组。由乡卫生院负责。主要任务是建立现场急救站或临时救援点,对受伤人员开展现场急救并及时转送医院治疗;保障现场急救和医疗人员人身安全;统计死伤人数;控制传染病源;负责临时安置场所的卫生、防疫、消毒和人员医疗;监测现场水体、饮用水、食物、土壤、农作物等的污染情况,对现场污染物消毒清理等。

后勤保障组。由乡民政办、财政所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 3 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调集和运送救灾抗灾物资、救援设备器材,负责做好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工作。

新闻协调组。由乡宣传办、文化站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确保信息及时传递;核实、统计和上报灾情;协助做好对外联络,做好新闻报导和发布工作。

善后工作组。由乡民政办、安委会、派出所等有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查清突发事件的性质、原因和责任,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写出损失评估报告,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及时处理遇难者遗体的临时保管及火化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发布和报告

(一)预测

加强突发事件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防范措施,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二)预警级别与发布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要严格按照严重性与紧急程序,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预警级别,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乡突发事件预警的发布,由乡政府负责发布,其他职能部门配合。

(三)报告

1、乡政府值班室接到有关重特大紧急情况的报告后,应立即向乡主要领导报告,并在10分钟内向上级报告,适时通报乡宣传报道组、文化站等部门。

2、乡领导在接到有关重特大紧急情况的报告后,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组织抢险、施救。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预警响应

预警警报发布后,相关部门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趋势,及时向乡政府报送最新动态。各有关部门接到预警警报后,要按应急预案或应急机构的要求,做好本部门的防范工作。

预警解除。有关情况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时,发布预警警报的部门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各部门解除已采取的有关措施,迅速组织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

(二)分级响应

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在接警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先期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抢救受伤人员,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并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Ⅳ级响应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乡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迅速了解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有关规定如实将处置情况向上级报告。

(三)现场处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乡党委、政府负责迅速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事态发展情况及时上报。各职能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提出有效处置方案,并牵头组织、协调紧急情况的处置。

(四)新闻报道

乡宣传报导组、文化站要增强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减少负面影响,维护社会安定和稳定。

(五)善后处理

1、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及时做好人员安置、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工作有序地进行。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救灾物资社会动员机制,制定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与监督办法。

3、突发事件调查工作,由负责处置突发事件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迅速组织调查组开展工作,并依照法定期限结案。每次重特大事件发生后,都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

六、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乡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是总体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由乡直各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实施。

(一)乡安委会负责制定处置有关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劳动和社会保障、及企业改制、关闭、破产引发的劳资纠纷等方面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预案。乡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负责制定处置因暴雨、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灾害,重大动植物疫情、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二)乡民政办、财政所负责制定突发事件发生时生活生产应急救助、资金物资保障工作总体协调等方面的工作预案。

(三)乡卫生院负责制定重大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饮用水污染等方面的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四)乡派出所、乡司法所负责制定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恐怖事件、公众集聚场所安全消防事故、影响重大的火灾、爆炸和社会治安案件、交通安全以及有过激行为的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等方面的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五)乡建办负责制定有关建筑安全、集乡道路桥梁损毁、自来水等供应设施故障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工作预案。

(六)乡中心校负责制定处置涉及校园安全方面的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七、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措施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工作职责和任务,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保 6 障,快速反应能力。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应急期间党政领导机关、现场指挥部、机关干部通讯畅通,明确应急参与部门人员的通讯联系方式。

(二)现场救援和抢险装备保障。明确参与应急响应单位工程抢险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的位置,并建立相应的调用和征用等制度。

(三)应急队伍保障。建立应急队伍动态数据库和应急队伍保障方案。建立健全各村、乡直部门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的应急组织方案。

(四)交通运输保障。重点是制定突发事件期间的交通管制和线路通行、车辆调度等保障措施,保证应急物资和人员的优先运送。

(五)医疗卫生保障。建立医疗保障动态数据库,要明确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资源分布、医疗卫生队伍和医疗设备、药品、防疫物资的调度方案。

(六)治安保障。明确警力人员及设备分布情况。建立健全警力调度、集结、布控方案、执勤方案和行动措施等。

(七)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动态数据库,要明确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物资调拨方案。

(八)经费保障。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所需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分级管理。乡、村、乡直部门应优先予以保障。各级要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防灾能力。

(九)社会动员保障。建立乡社会动员数据库,构建以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为主体,志愿者队伍和农村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社会动员机制。

(十)紧急避难场所保障。规划和建设突发事件的人员应急避难 7 场所,可与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

(十一)技术储备与保障。建立专业人员数据库,开展突发事件预测、预防、预警和演练,不断提高科学应急处置能力。

(十二)生活生命线保障。重点是确保在应急状态下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保证群众基本的用水、用气、用电。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石油化工行业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办公椅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