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2024-06-19

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精选8篇)

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篇1

对一起疟疾漏报事件的调查报告

一、患者:李文军性别:男年龄:46岁住址:郝圩村李郢组联系电话:4388198***

据患者本人诉自非洲赤道几内亚打工于2011年4月19日返乡,2011年6月8日临床诊断疟疾。

一、经调查;该患者于4月23日到郝圩村就诊时诉高热持续多时,有疟疾病史,当时由郝圩村卫生室赵维贺室长接诊,但没有按上级规定做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也没有按规定报告疫情,无血检报告,当时拟诊为:疟疾?伤寒?给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米卡星、罗氟沙星、青蒿素等药物消炎对症处理,处方已带回乡卫生院备案。

二、事件发生后,县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于六月八日上午组织专家调查组来我院调查,对我们提出了整改意见,并做出严肃批评,要求我们要对该患者严密观察,一旦发现有什么其它不良症状,应及时报告,严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并要求我们发现传染病疫情必须按时报告,不可漏报、谎报。并以此事件进行反思,吸取教训,通报批评,必须追究相关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引起全乡医务人员的重视,共同把我乡的卫生防病工作推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督导单位:寿县八公山乡卫生院调查人:王斌李士密 被督导单位:郝圩村卫生室被调查人:赵维贺郝家固

2011年6月14日

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篇2

1 一起人禽流感疫情的处置

1.1 疫情概况

首发病例, 男, 24岁, 11月24日发病, 12月2日凌晨3:40, 病人抢救无效死亡。12月2日国家CDC复核结果阳性, 卫生部于12月3日公布了该起疫情。第二例病例 (首发病例的父亲) , 男, 52岁, 2007年12月3日晚出现发热症状, 12月5日江苏省CDC检测结果为H5N1核酸阳性, 12月6日国家CDC复核结果亦为阳性。卫生部于12月7日公布了该例新增病例, 病人经积极救治于12月25日痊愈出院。

经国家、省、市CDC联合调查, 得出了如下结论:首例病人的感染来源不明。第二例病人的感染来源, 最大可能为医院内护理首例病人期间接触首例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与肠道排泄物所致。本起疫情为国内首次确认的有血缘关系直系亲属间的人禽流感有限人传人疫情[1];病毒未发生大的变异, 目前我国仍处于流感大流行预警阶段的第三期[2]。

1.2 主要做法

疫情发生后, 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的要求, 江苏省和南京市立即启动了Ⅱ级应急响应, 全力救治病人, 坚持健康教育工作先行, 同时认真开展传染来源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疫点消毒处理、应急监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2.1 制定健康教育方案 早在2006年我市就制定下发了《南京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工作预案》, 明确了各级部门的职责, 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办法, 将我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响应等级也分为四级, 并提出具体要求。在疫情发生后南京市立即制定了详细的健康教育方案, 下发了《关于开展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宣传教育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强化防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针对不同人群, 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

1.2.2 制作多种宣传材料 及时将上级印制的“远离禽流感”彩色宣传折页15万份, 分发至全市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供前来就医的人员阅读。市CDC还利用自办的《健康导报》卫生刊物出版了“禽流感防治知识”专版, 并增印10万份下发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同时设计、印制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处方笺15万张, 及时下发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要求各医疗机构对病例的定义、转诊程序、疫情处置流程图和预防措施做到人人知晓。

1.2.3 大力开展防控宣传 在卫生部门公布疫情后, 在部分老百姓当中出现了“患者因为食用了禽类制品患病”以及“人传人”的传闻, 为了消除市民对该传染病的误解和恐慌情绪, 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宣传禽流感防治的有关知识。省卫生厅胡晓抒副厅长在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过媒体对“禽流感祸起夫子庙叫化鸡”的谣言进行了辟谣, 市CDC李解权主任就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相关知识于12月4日分别接受《南京日报》、《金陵报》记者专访, 及时向公众宣传普及防控知识, 增强市民防控应对能力, 访谈内容分别在两个媒体上进行了4—5次系列刊登。市CDC还多次组织专家接受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访谈, 大力开展防控宣传。

1.2.3 做发电话咨询服务 市CDC还充分利用12320卫生咨询服务热线平台, 为市民提供周到、及时的咨询服务, 为便于市民拨打12320, 咨询员放弃了休息日, 加班接听、解答市民咨询, 同时每天安排一名专家到12320咨询服务中心值班, 在疫情处置期间, 共接听市民健康咨询及举报电话近300个, 在咨询员耐心细致的工作下, 这些咨询都得到了及时满意的答复, 其中浦口区群众举报一起“死鸡”事件, 后经市农林部门排除禽流感。

1.3 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

在突如其来的新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中, 我市卫生系统在省、市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国家、省疾控中心的指导下, 在有关区县的共同努力下, 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 快速反应, 科学处置, 扎实细致,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应急处置工作, 圆满完成了防控任务, 并得到了卫生部、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此起疫情我市卫生系统经受了考验, 特别是及早地发现了第二例病例, 最终救治成功, 疫情未造成进一步扩散。在整个禽流感疫情发生期间, 市CDC主动出击, 加强同主流媒体的合作, 有效利用健康教育协会这一网络,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协会成员单位宣传主阵地的作用, 介绍禽流感的预防常识以及我市最新的应急应对措施, 增强公众卫生意识和防护意识, 让人民群众了解情况, 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所作的努力, 树立负责任的形象。禽流感“人传人”等一些谣言不攻自破, 南京市老百姓的生活、工作秩序井然, 健康教育的及时、及早开展有效地引导了公众舆论, 稳定了社会、安定了人心。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健康教育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SARS和人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肆虐;这些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3]。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活动, 可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以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和不安, 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3,4]。从此起人禽流感疫情的处置笔者认为应考虑做好以下工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的健康教育工作

2.1.1 建立健全的健康教育网络组织

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完善, 有些地方参照卫生部的机制, 健康教育职能设在基妇处管理;有些在疾病控制处管理, 有些在爱卫会办公室管理, 各部门职能不明确, 出现多头管理, 给工作的协调和部门间的配合带来困难[5]。我市的健康教育协会多年来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 组织较为健全, 成员包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厂矿企业等近200家, 全市相对健全的健康教育网络组织为此次禽流感事件的处置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从长远来看, 还需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网络组织的建设,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2.1.2 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从非典得出的教训提醒我们, 面对突发事件, 必须做好预案和技术方案, 才能从容处置, 有备无患。健康教育贯穿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控制、后续处理、降低危害、消除影响的整个过程, 必须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环节, 制定应急预案。早在2006年初我市应下发了健康教育应急工作预案, 为此次禽流感事件的规范处置提供了依据。

2.1.3 扎实做好日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预防为主, 健康教育做为“三级预防”观念中的一级预防, 必须扎实做好日常性工作。健康教育活动应面向社会公众, 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以及学校等重点单位, 针对不同人群以讲座、咨询、标语、橱窗、传单、网络、墙报、专栏、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 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预防和控制及自我防护知识、应急控制工作的意义和科普知识[6];同时还应该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开展健康预警。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中的健康教育工作

2.2.1 尽快确定应急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性质不同, 其健康教育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在事件发生后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与其他现场处理人员一样, 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收集、整理、加工, 根据事件性质、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事态的发展, 针对事件发生地区居民的卫生需求, 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迅速确定目标人群, 并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点和场所选用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3,6]。例如在此次禽流感疫情发生后, 由于是全省首例, 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特别是病区的医护人员非常紧张, 在疾控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时, 都说与患者接触过, 并要求预防性服药, 健康教育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发放了相关宣传折页, 消除了恐慌, 也为准确划分密切接触者提供了帮助。

2.2.2 及时准确发布权威的防控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公众都想获得最新的进展情况, 特别是对个人会不会产生影响, 如果得不到权威的信息, 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和动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围绕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门的指令和信息, 依法及时发布和提供科学、准确的应对事件的科普知识和行为指南, 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树立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

2.2.3 提供给老百姓多种获得信息的途径

有调查显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居民常识卫生知识比较缺乏、公众心理承受能力较弱[7], 在突然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应提供给老百姓多种获得信息的途径, 向公众提供可以减少或消除危害的方法、步骤, 指导公众采取简单、可行、有效的防护措施, 如医疗救治机构门诊候诊室的健康教育可采用口头宣传、黑板报、图片、手册、传单等进行宣传;医生诊疗时的健康教育可采用交谈、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可采用口头宣讲, 黑板报、图片、手册、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公众健康教育可采用咨询热线 (12320) 、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6]。

2.3 突发公共卫共事件发生后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人们生老病死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所以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反复、深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记忆犹新的, 健康教育者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 应该紧紧抓住发生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认真总结, 举一反三, 针对政府的官员、卫生专业人员、新闻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为下一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避免或减轻危害做好准备。

2.4 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4.1 加强新闻媒体的合作

当代社会离不开新闻媒体, 健康教育许多活动的开展更离不开新闻媒体, 媒体对于健康知识的传播起到答疑解惑、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的作用, 在促进公众行为改变方面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新闻媒体服务的主体是公众,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公众渴望通过传媒获取权威信息, 当疫情通过媒体正式公布公众就会知晓其严重性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 自觉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疫情进下扩散[3,8]。在2004年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和SARS疫情中, 媒体坚持及时通报疫情, 国家迅速采以有力措施, 很快控制疫情, 减小损失, 可以说是从处理非典中获得的可贵经验。所以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同新闻媒体的合作, 依法、依程序通报疫情、传播健康知识。

2.4.2 加强应急健康教育的研究

健康教育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教育学、传播学多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健康教育做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进一步加强研究。Richard Schagas曾说:公共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成功的牺牲品[9]。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尚缺乏科学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健康教育活动产生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往往也难逃厄运。应对应急健康教育的社会效益进行研究, 提供详实的数据, 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 同时还要开展效果方面的研究, 对宣传效果实施评估[6]:内容包括宣传形式的可接受性, 组织的合理性和形式的可接受性, 受众的知晓率, 组织活动过程和后勤保障效果、相关部门参与情况等, 为进一步做好应急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健康教育是一项纯公共产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加大财政的投入, 加强各部门配合, 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应急体系,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 制定健康教育相关应急预案, 强化对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 加强同新闻媒体的合作, 加大对公众的健康知识的传播, 做好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中以及发生后期的健康教育工作, 给公众以权威的信息, 引导正确的舆论倾向, 保障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WANG Hua, FENG Zi-jian, SHU Yue-long, et al.Probable limited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 China[J].The Lancet, Available online 7 April 2008.

[2]WHO.Avian influenza-responding to the pandemic threat.http://www.searo[Z].who.int/LinkFiles/Publication_AI_Responding_pandemic_threat.pdf.

[3]王陇德.应急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

[4]吕姿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2, 13.

[5]胡俊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二) [J].中国健康教育.2004, 20 (2) :126-128.

[6]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规范[S].Http://www.chinacdc.net.cn/n 272442/n272530/n3479265/n3479308/appendix/20071126guifan.doc

[7]艾明.反思考SARS:社会经济发展与健康教育——访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吕姿之教授[J].中国健康教育.2003, 19 (7) :477-479.

[8]李书明, 刘民.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1) :1401-1402

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篇3

[关键词]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婴儿

1事件报道

2009年1月21日下午,在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疾妇站,一名婴儿接种了一类百白破疫苗后偶合窒息死亡。笔者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2009年1月21日下午2:30左右,由其母背着婴儿张某某到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疾妇站接种百白破疫苗,1月22日凌晨4:00左右其母发现张某某手足冰冷、元反应、口角有奶迹。6:00左右急送到福泉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儿科诊治,医生查体发现:患儿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头手冰凉,右侧颜面部及右侧鼻翼有明显受压痕迹,无心跳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波动消失,已临床死亡。死者父母及其亲属对死者死因抱有质疑。1月22日9:00由马场坪办事处疾妇站站长黎文院报告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市卫生局组织市级专家组成员于2009年1月22日9:30到达福泉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调查。

1.1婴儿死因分析:福泉市市级专家组通过向死者父母、疾妇站接种人员、福泉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儿科当班医师等当事人询问事由经过和现场查看死者体征,并对马场坪疾妇站接种现场调查,对死因分析如下:

1.1.1窒息死亡,理由如下:

1.1.1.1当班医生查体发现:患儿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头手冰凉,右侧颜面部及右侧鼻翼有明显受压痕迹,无心跳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波动消失,已临床死亡。

1.1.1.2专家组现场查体:死者张某某、男、3个月婴儿,面色青灰、口唇及双耳明显紫绀。

1.1.1.3死者母亲自述:当晚用小棉被包裹小孩,仰卧在大被子下和父母同床同头睡觉,死者母亲于凌晨4:00左右发现小孩手足冰冷、无反应,口角有奶迹。

1.1.1.4窒息原因分析可能为:溢乳阻塞呼吸道致缺氧死亡;被子捂住引起缺氧死亡;父母不慎压住呼吸道致缺氧死亡。

1.1.1.5排除疫苗注射死亡的可能性: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批号:20080501—1,效期:2009年11月04日,生产厂家: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属一类疫苗,疫苗及注射器均由福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送,疫苗按冷链要求保存及运送。

接种单位及接种人员均具有预防接种资质。

接种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

2009年1月21日马场坪疾妇站接种点共接种百白破疫苗69人,无异常反应及类似情况发生。

死者死因排除过敏性反应死亡。

1.2初步结论:死者死因为窒息死亡,与疫苗接种无关。

2事件处置经过

死者家属不认同专家组死因分析,要求作尸体解剖鉴定,明确死因。于1月22日11:30到市卫生局办理申请手续,因未携带身份证和婴儿出生证明未办理;15:00再次到达市卫生局,与市卫生局经办人员共同联系黔南州医学会尸检专家,州医学会尸检专家告知:将尸体运送送至黔南州都匀市且不能马上作尸检(要等2天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做尸检)并且要尸检结束后20~30日后才能出具鉴定结论。

当死者家属知道当日不能进行尸检并得不到尸检鉴定结论,一气之下,拒绝尸检并抱着死婴到福泉市人民政府上访。后经福泉市政府办、信访局、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石乡政府等多部门组成的事件调查处置小组的协调,达成先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尸检鉴定费,并由市卫生局联系黔南州医学会派出尸检专家到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第二人民医院立即进行尸检后,死者家属才签字同意尸检。当日20:30州医学会派出的黔南州医院尸检专家一行6人到达市二医,23:30完成尸检后,死者家属不愿意处置尸体,要求:(1)由福泉市卫生局保存尸体到出具尸检鉴定结论后方可处置尸体;(2)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过错赔偿20万元后立即处置尸体。若达不到上述要求,死者家属立刻将尸体移到接种医生家或再次到福泉市政府上访。事件调查处置小组则只同意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困难补助2万元先行安埋尸体,待尸体鉴定结论出来后按有无过错依法维权。

由此双方意见分歧较大,时值春节来临,为了社会稳定,调查处理组与家属经反复商量后作出了不再以尸检结论为依据,由福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6.5万元后,平息了事件。

3事件最终结论

病理尸检报告示婴儿张某某的死亡与胃食管返流引起的窒息有关。由此排除了预防接种事故,与接种百白破疫苗只是一种偶合的关系。

4建议

此次疫苗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偶合的婴儿死亡事件值得我们深思,笔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4.1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要尽职尽责

4.1.1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对辖区内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单位进行认证;组织辖区内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和考核认证;组织辖区内的接种人员认真学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4.1.2在接种前开展病史询问和健康状况检查并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后嘱其家长待儿童休息观察一定时间后再离开并告知家长接种该疫苗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等问题。

4.2和谐社会下的免疫规划工作

4.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不是为了社会稳定就息事宁人,纵容错误。本事件中就为了息事宁人,构建即将到来的和谐春节而牺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为代价,这只是一起事件,假设还有二起、三起呢,试问一个县级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又能够承受得了几起这样的赔偿呢?所以笔者建议像这样的通过正常途径来解决的免疫规划工作事件应该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来处理,该疾控中心赔偿就赔偿,不该赔偿就只能尽一点人道主义的援助就行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篇4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一、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二、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 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 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 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

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 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 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 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 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 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1 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 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六、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

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篇5

始兴县顿岗镇中心小学

2018年3月

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校园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幼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校园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校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校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经常对教学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校园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校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校园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师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及家长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学生由班主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无节假日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校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各班班主任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中心小学 2018年3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制度

疫情报告第一责任人:李碧芳 疫情报告人:邓桂林

第一疫情发现责任人:各班班主任

一、每日教师须做好晨检工作,检查学生脸部、手部、口腔,触摸额头,若发现学生有异常,及时做好记录并反馈到班级。

二、班级当班教师接收信息后发现学生异常,及时电话向家长询问,及时做好记录,写清症状,并做好托药记录单。并做好日间巡查工作。

四、第一疫情发现责任人如若发现疑似病例,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第一责任人、卫生保健员及时向防疫站报告。

七、坚持做好教玩具消毒工作,门把手、栏杆等学生易触摸的地方都要坚持每天消毒液擦洗。

八、教室、寝室做到每日开窗通风。

九、户外体育用具每周消毒一次。

十、校园的各个角落每月喷洒一次消毒液。

十一、各班级开展手足口及其他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张贴相关资料,开展小讲座,教育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

十二、及时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如上网、收看电视新闻等等,告知家长少带学生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观察学生体温和皮疹,有异常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将诊治情况及时通知学校。

始兴县顿岗镇中心小学

突发公共事件报告规范 篇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规范

一、法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报告信息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文件精神,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规范,请各科室各级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各临床科室、社区中心为责任报告单位,2、责任报告人

各科室、社区中心首诊医生(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为突发公共事件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范围与标准:

(一)传染病

1、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发现1例及以上病例。

2、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3、甲肝或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

4、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 1

以上死亡。

5、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6、麻疹、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9、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0、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一个月内,发生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性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11、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5例及以上,或在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3例及以上。

12、流感: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3、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14、感染性腹泻:1周内,同一学校、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15、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16、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区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17、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的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丢失: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及《相关信息表》。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1、初次报告: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五、报告方式、时限、程序:

报告单位和责任人获得符合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信息时,必须立即向科主任、总值人员报告。应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及《传染病相关信息表》,传染病还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疫情报告人员2小时内向黄埔区疾病控制中心电话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红色预警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渡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橙色预警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及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连续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地(市),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五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黄色预警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一个地级以上市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未出现二代病例。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发生,一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五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预防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蓝色预警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区)行政区域以内发生,一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篇7

2008年6月2日21时30分, 大庆市让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接到市第四医院报告, 该院急诊室有20余人就诊, 疑似食物中毒, 监督所立即通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赶赴医院, 监督所4名监督员于21时55分赶到市第四医院进行调查。

1基本情况

大庆某高等预科学校始建于2001年4月, 属民营办学, 全校师生203人, 其中学生169人, 封闭式管理, 共用一个食堂就餐, 6月2日晚发病的学生没有外出就餐。

2流行病学调查

2.1 发病情况

2004年6月2日19时左右, 该校学生曹× (女, 16岁) 感到胃部不适, 继而恶心、呕吐、腹痛、头痛, 至21时30分该校共有24名学生出现相似症状, 校长组织教师将发病的学生陆续送到大庆市第四医院急诊室救治。

2.2 就餐情况

该学校食堂2004年6月2日中餐为土豆炖茄子、炒芹菜土豆丝、肉炒蒜苔、拍黄瓜、木须柿子、榨菜肉丝, 主食为米饭;晚餐17时15分开饭, 18时结束, 每桌8人集中就餐, 副食为:木须瓜片、松仁玉米、豆角丝炒肉、雪里红炖豆腐、蒜苔土豆条炒火腿肠、糖拌西红柿, 主食为米饭。经过对厨师询问得知, 19斤豆角丝用开水烫二遍, 然后用大锅炒了近15min。检查时发现原料松仁有异味且部分霉变, 松仁是5月29日由厨师、采购员在新村九区批发市场购买的, 共购买了1kg, 6月2日晚餐首次使用0.7kg, 剩余0.3kg;调味品均为以前用过的, 厨师及服务人员没有变动, 发病的24个学生均食用了豆角丝炒肉。

2.3 临床表现和潜伏期

经过个案调查确定, 到医院治疗的共24名学生, 其中男学生11名、女学生13名, 均有胃部不适, 继而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头痛, 其中胃部不适、恶心24人、呕吐22人, 腹痛17人, 头晕和头痛16人, 无腹泻现象, 体温在36.5~37.3℃之间。首例曹×, 19时发病, 末例21时30分发病, 潜伏期为1~3.5h, 平均潜伏期1.76h, 最大年龄为19岁, 最小者13岁, 平均17.4岁。

3检查学校食堂情况

6月2日23时至23时30分, 监督员对该校食堂检查时发现, 该学校食堂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厨师、采购员、保管员、摘菜员各1人无健康合格证上岗从业;餐具没有固定洗涮设施, 没有洗涮三池, 而用三个铝盆在餐桌上洗涮餐具;消毒间不利用, 设床住人;灶间地面到处可见垃圾, 有2只苍蝇在白菜上爬行;没有配菜间、处理间和冷荤间, 拌好的咸菜及成品红烧肉等直接入口, 食品裸放在原料库房内;原料松仁有异味, 部分霉变;冰柜内面包、冰棍与生肉混放, 缺少冷藏设施等问题。让区卫生局监督员当即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 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 同时要求该校禁止食用剩余食物, 禁止再次食用炒豆角, 密切观察未发病的学生, 一旦发病立即到医院就诊, 继续观察住院学生, 治愈后方可出院。

4采样及检测结果

在学校食堂采集到6月2日晚餐剩余的豆角丝炒肉、蒜苔土豆条炒火腿肠、雪里红炖豆腐、木须瓜片、松仁玉米, 原料松仁和玉米罐头、米饭、食盐、味素、老抽、酱油、三江源纯净水, 在第四医院急诊室采集到患病学生呕吐物一份等样品, 于6月3日1时送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实验室检验结果:剩余豆角丝炒肉皂甙定性实验阳性, 亚硝酸盐小于1mg/kg (不超标) 。患病学生呕吐物皂甙定性实验阳性。三江源纯净水检测10项指标均合格, 食盐、味素、老抽、酱油及其他剩余副食品检测亚硝酸盐合格,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未检出。

5结论

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技术处理总则规定, 结合临床症状、医生诊断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此事件是一起由于食用未炒熟豆角丝而导致的食物中毒。

6建议

夏秋季节是豆角中毒的高发期, 尤其是学校和集体食堂更容易发生, 因此建议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理, 提高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力度, 避免群体食物中毒的发生。

又一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篇8

他汀类药物的是与非

FDA代谢和内分泌药物安全部门副主任Amy Egan在一份声明中说:“他汀类药物的价值在于预防心脏疾病,它所带来的治疗作用是无可争议的。但患者需要在了解药物副作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

以仿制药阿托伐他汀出现于市场上的立普妥是全球最大的处方销售药,其累积销售额超过1300亿美元。他汀类药物已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带来了许多利益,但大多数主要品牌为价格便宜的仿制药品。据统计,去年超过2000万美国人在服用他汀类药物。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心脏科主任Steven Nissen说:“药物标签细微的调整不会改变大局。很少有像他汀类这样的药物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如果你患有心脏病或有患心脏病的高风险,你可能就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

当被问及标签更改的原因时,FDA发言人称,他们是依据机构对医学文献、临床试验数据和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审查作出了此决定。

医生不会停止使用他汀类药物

FDA称: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意识到他汀类药物可能会轻微地升高血糖水平,引起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研究资料也提示,一些病人服用此药时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和混乱的症状。报告的事件大多并不是很严重,病人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这些症状会得以好转。

Nissen说:“三四年前我们已经发现他汀类药物会轻微地升高血糖水平,事实上这并不会减弱他汀类药物在减少心脏病患者风险时的药效。”2010年在《柳叶刀》医学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增加糖尿病风险的几率为9%。

FDA说,在以往不良反应的报告中尚未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报道,且没有进行过正式的研究,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服用他汀类药物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不良反应。但这让人们意识到存在这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此外,与这类药物长期有关的安全警告将会得以扭转:病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将不再需要定期监测肝酶,因为严重的肝损伤事件是很少见的,且在病人个体中也是不可预知的。

某制药公司的分析师认为,标签的改变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大量证据已证明他汀类药物挽救生命十分有效,所以我并不认为这项事件会减少该药物的使用。这并不是一个关于癌症的警告。”

纽约布鲁克林医学中心心脏科主任Kenneth Ong博士说:“这份报告不会改变我们对他汀类药物的常规使用。但是这份报告提醒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尽管药物有很强的药效,但每个药物都有它的问题和副作用。”

上一篇:曲梁之旅400字作文下一篇:肝硬化腹水的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