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2024-06-26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通用12篇)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1

摘要: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关乎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社会舆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类媒体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合作对象,在危机舆论走向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公共危机舆情管理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期,这种挑战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鲜明地呈现出来。本文以此事故为引,通过分析当前媒体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暴露出的问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走向。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探讨

一、新媒体环境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是指融入了新兴媒体形式的媒体大环境,新媒体顾名思义是针对传统媒体所提出的概念。主要是依托互联网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媒体,同时包括近几年来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在互相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的媒体形态。

舆情主要是指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公众(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针对自己关心或密切联系自身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生发出来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舆情很容易因为舆论走向刺激,以较大强度在短时期内爆发,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生成舆情危机事件。

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来说,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后,信息当即便在网络上流传开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和其所办新媒体账号第一时间跟进此次爆炸事件新闻,成为此次事故信息的主要汇集窗口。这种信息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时代所无法想象的。网络数据显示,天津爆炸事故网页新闻量截至8月14日15时已经达到4.4万条,微信则达到6万篇,新浪平台#天津塘沽大爆炸#、#天津港爆炸事故#两个微话题阅读量高达25亿人次,有将近460万条讨论量,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此次事件的舆论点主要在于救人、祈福和消防官兵的安全等之上。面对井喷的信息和不断升温的事件,强化舆论话语权分外重要,几大主流媒及各大网络新闻平台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设置议程,使得灾情信息透明度大幅提升。人民网、央视、财新等多家媒体甚至运用了无人机航拍爆炸现场,传递回了极为震撼而直观的视频、图像资料,极大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讨论窗口的同时给政府和媒体的舆情走向提供了更多的针对性,对网络噪音的消除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暴露出的问题

虽然新媒体环境给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带来了极大作用,具有传统媒体环境所无法比肩的很多优势,但从当前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的处理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有明显的呈现。

(一)当地媒体失声

重大公共危机往往是一种突发性危机,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冲入性等性质,处理不当很容易会使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造成影响。地方媒体作为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地距离最近的媒体,对信息的采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快更好整合传播舆论,对舆论制高点加以抢占。但在事件中,面对网络媒体以及外地传统媒体爆炸式的关注,天津当地媒体却并未发挥其本地媒体沟通事件与公众的作用,却呈现出相对失声的状态。

(二)传统媒体跟进不及时

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普遍存在跟进不及时状况。往往新闻在网络中爆发后,传统媒体才纷纷跟进,且很多切入点均无新意。事件发生于当天晚上23:30左右,从有明火开始,便有网友开始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此次事件,各大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络账号跟进时已经在凌晨或凌晨以后,而传统媒体则在13日、14日才有关于这起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的报道,且对事件发生原因等跟进明显不如新媒体。

(三)网络上谣言四起

新媒体有其传播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但与此同时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往往比较繁杂,各种谣言掺杂其中,舆论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影响走向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方向。事故刚放发生,即有人谣传此次事故死亡人数超千人;有人谣传有害气体会扩散到北京;有人传播CNN记者采访被天津官员打断新闻,但事实上CNN中午便发表声明采访是被悲伤的家属打断;更有甚者,国难当头有人编造父母双亡求捐助诈骗数十万,凉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心等。总之,各种真假信息和谣言数不胜数,人心惶惶。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走向建议

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对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舆情危机事件是社情民意一定程度上的反映,非理性因素时常掺杂其中,很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正确引导舆情走向,是我国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传统媒体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中的应对建议

传统媒体是媒体的起源和基础,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势头猛烈,但传统媒体在很多人群中依然具有正统地位,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媒体所播报的新闻更具权威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中具有比新媒体更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必须坚守新闻人的责任,通过新闻人的特有敏感,对危机前兆加以洞察。重大公共危机的出现,有偶然和自然性的,也有必然和人为性的,即便是天灾很多时候也是可以有根可循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出现前都会有一定的前兆,传统新闻工作者所要坚守的就是始终站在船头,对社会中各种事件密切关注,及时将事实报道出来,而不是为了表面的舆论安稳选择雪藏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可能完全脱离新媒体,舆情危机的发生通常是新旧媒体互动的结果。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虽然是推动很多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影响的关键节点,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则确实无法比肩以互联网等为依托的新媒体。所以,双方各自发挥优势联动合作,更利于舆情危机的有效处置与消解。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广泛、运用便捷、富于亲和力,适于危机预警与公关;传统媒体则具有权威性、系统性、较强的采编和把关能力。传统媒体应积极与新媒体优势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新媒体的信息收集对传播度较广的舆情进行深入、全面地调查分析满足公众的认知需求,以深刻的思想、高屋建瓴的眼光引导公众将注意力转向建设性话题,以高度的责任感服务相关各方平等对话、充分交流,最终促成矛盾化解。

(二)新媒体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中的应对建议

重大公共事件的舆情危机是有其发展阶段的,通常表现为酝酿期、爆发期、平台期、消退期四个方面。虽然每一阶段都很紧要,但在酝酿期及早介入,通常更有利于舆情危机的消除。酝酿期在新媒体环境下时间越来越短,期间某些新媒体平台披露的一些个性信息,很有可能会刺激危机进一步发展,逐渐向社会普遍关注的舆情事件转化,很快将会到达危机临近点。在这一过程中,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关键点为社群,当大众主流媒体也开始介入时,说明社会基础已经足够,新媒体可在此时积极介入,对质疑进行诚挚地应对和处理,在舆情的引导和危机的消解中有重要作用。

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位参与者虽然理论上都可以称之为传播主体,但在新媒体舆情危机传播中只有不到极少数的意见领袖可以产生较大影响。与这些意见领袖充分沟通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就可极大程度上促使危机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中,那些在各自领域中有较大知名度和专业性的人士都属于意见领袖范畴,具有相较普通网友们更多的话语优势,在频繁互动中对舆论走向具有一定的左右作用。加之其民间属性,能够使公众在危机状态下的逆反心理更快消除,舆情管理者应与这些人员加强沟通和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意见领袖地位,并充分发挥其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舆情走向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芳侣.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以近年公共危机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9,(21):117-118

[3]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与作用[J].情报杂志,2010,(12):80-82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2

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出现重大险情疫情时能够迅速出动人员投入到救护工作,把自然灾害引发的伤害和疾病流行降到最低程度,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特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运用范围

㈠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严重的水灾、旱灾、火灾、风暴、地震、爆炸事故、建筑物倒塌事故、特大车祸事故、矿山塌陷事故、群体斗殴伤亡事故等。

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暴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集体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重大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品丢失、泄漏事故和自然灾害引发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急救领导机构与责任

1、急救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负责紧急动员全院医护人员参加急救行动,命令应急小分队和调集急救领导小组成员制定急救方案,并通过政府机关和新闻媒介向社会求助。

2、副组长由主管业务副院长担任、协助组长工作,负责急救工作的具体部署及急救方案的落实,指挥应急小分队开展急救工作,担任应急小分队队长。

3、成员由院务党务部部长、医务部部长、急诊科主任、护理部部长、供给保障部部长、药械科主任以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负责联络药品供应、后勤保障,协调各科,调配医务人员,制定急救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应急小分队的组成与责任

成立应急医疗小分队,队长由业务副院长担任,负责紧急动员应急小分队参加急救行动,成员由急诊科主任、外科、内科、传染科医师及护士组成,负责完成急救任务。

四、急救专科的任务及急救药品、器械的准备

㈠急诊科医务人员为院前急救小分队成员,任务是及时、准确地抢救、治疗急危重病人,各临床病区以科主任、护士长为主,组织急救专班,负责本病区病员的抢救。

㈡急救必备物品: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止血带、三角巾、绷带卷、人工呼吸气囊、一次性注射器、手电筒、压舌板、消毒纱布、棉签等。

㈢必备药品:强心剂、利尿剂、呼吸兴奋剂、升压药、止血药、抗过敏药、抗惊厥药以及处理外伤的应急药品和止痛药等。

㈣急诊科必备物品包括氧气、担架、夹板、绷带、气管切开包、清创缝合包、输液用品及抢救用药。

㈤由急诊科负责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并装箱备用,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材,应由专人保管,确保急救药品、器材足量齐全,器械完好率100%。

五、急救预案启动程序

急诊科“4120”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或上级命令,了解事故发生地点、时间、伤亡情况后,立即通知急诊科主任,科主任立即向院长或副院长、总值班及医务部报告,由院长调集急救小分队和全院医务人员参与急救行动。

六、报告制度

副院长首先向院长报告,院长视事故性质、程度等决定是否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七、急救预案保障措施

1、全体医疗应急小分队人员及医疗救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其他有关急救知识,以便迅速熟练地抢救危重病人。

2、保证急救电话“4120”24小时畅通,有一辆救护车(车牌号:鄂HB4120)24小时值班待命,必要时调用二、三线救护车或院内其他车辆。

3、急救小分队成员接到急救指令后,10分钟赶到急诊科待命,以便积极参加院前救助和接受大批伤员院内抢救。

4、后勤保障部必须保障院内抢救的水、电、物品、药品、器材的及时、足量供应。

5、院务党务部负责院外急救时的车辆保障。

6、需要消毒防疫处理时,由院领导上报卫生局请示市疾控中心协助处理。

八、有关纪律和要求

㈠实行业务副院长负责制,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应急救援救治组织、人员、药品、设施、设备常备不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接到应急指挥部通知或指令后,对于院外突发灾害性事故,急救队伍迅速进入紧急状态,小分队成员必须10分钟内赶赴现场,并落实各种应急救治药品、器械、仪器、设施、设备等。

㈡医疗小分队队员必须无条件,不折不扣地执行队长的指令,对在抢救工作中不服从命令、执行不力、延误抢救时机以及临阵脱逃者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㈢医疗小分队必须听从应急指挥部或上级部门的统一调动,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救援现场。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3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之所以会发展为危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民意表达的渠道不畅;二是民众知情权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公众总是处于信息的不对称地位。这就要求在网络舆情危机治理中,必须以相关法律为依据,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进行及时应对。

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关于公共事件的权威信息。根据2008年公布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即是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发挥政府信息的服务作用。在危机管理中,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危机发生的第一个小时尤为重要。”

只有将准确信息通过权威渠道及时传递给公众,才能避免谣言的产生。因此,在危机处置的“黄金4小时”内,政府必须向公众及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其后用滚动方式逐步增加。公布真相,可以稍慢,但一定要准确。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大门户网站发挥新媒体迅捷方便、图文多样、融合新闻的优势,发出了来自震区的网民关于地震的信息。据统计,截止5月21日晚上10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跟帖量达1063万条。

可以说,新媒体的集中快速报道使广大网民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了事件发生的真相,在信息源上遏制了谣言的产生,使网络舆情在一开始就朝着有利于救灾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对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行动作出及时的解释和说明。获取事件真相的知情权,是公民的一个基本权利。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指出,“公众必须被告知”。所谓“不了解情况”、“无可奉告”一类的托词,都是公众不能接受的。公共事件突发后,政府的行动是否及时有效,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遭受尖锐批评,甚至谩骂,导致舆情的风向转变,从而给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带来不利影响。如在汶川地震中,有一些网民对军队在救援初期为什么不及时出动直升机前往灾区勘察灾情提出疑问。如果对这一问题不进行解释,那么,不仅影响到军队的形象,也会使政府救灾陷入被动。针对一些网友提出的这一问题,军方及时给出回应和解释,使广大网友了解到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等综合因素导致飞机不能进入灾区;军方同时保证,只要有一线希望,军队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其后,经过艰苦努力,飞机终于进入灾区,发回了灾区的第一手信息。可以说,对公众和广大网民要求的正视与及时解释,正是这种开放自信的心态,对待网络舆情中批评言论的理性包容,并通过实际行动的改善,保证了救灾行动的顺利进行。才能顺畅民心民情民气,防范虚假信息流传,引导网络舆情的正向发展。

再次,要加强政府与媒介之间的联动与协调。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协调各种媒体,特别是政府与新媒体的关系,以保证舆情的有利发展,是当前政府治理公共危机引发的网络舆情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传播能力。在拓展公众意见表达渠道的同时,新媒体也显现出了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舆情控制理念与方法。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所言:“拉萨“3·14”事件和汶川“5·12”地震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成熟,标志着我们的网络媒体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在这一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尽快适应新情况,掌握新规律,运用新思维,探索新方法,使用新手段,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与引导,根据网络舆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最后,要及时澄清网络谣言。谣言总是与突发公共事件相伴而生。澄清谣言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要求。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谣言总是干扰人们的正常判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甚至生活秩序的紊乱。就云南“躲猫猫”事件来说,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地方党委政府格外重视,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态度和公开的做法来处理这一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其中,组织网民调查团参与事件调查的行动,虽然没能获得太多实质成果,但这种扩大公众对公共事务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参与和监督,以扩大透明度来提升公信力的做法值得肯定。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价值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科学治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深刻把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内在规律,对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有效管理互联网”,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一,符合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价值。作为公共危机管理活动的指挥中枢,政府作为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成效的好坏。而作为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必须准确把握政府形象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这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原则和核心价值。在抗震救灾期间,各级政府始终把“救人是第一位”放在救援行动的首位,体现了高度的人道关怀。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汶川地震救灾报道满意度调研报告》结果显示,98.4%的受访者之所以对相关报道表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党和政府高层领导重视”。可以说,正是对危机管理中以人为本原则的深刻把握,才使政府在危机管理伊始就牢牢把握住了道义的制高点,才使政府能够有效地引导包括网络舆情在内的社会舆论走向,从而保证危机管理的有序进行。

其二,符合网络舆情危机的内在特点。一般来说,网络舆情能够演变成为一种危机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网络本身就具有无限放大的功能;二是由于舆情关注的核心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危机之所以能够显而不隐、露而不扬,没有进一步演变恶化,其原因就在于政府通过与新媒体的协调联动,针对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给予回应、解释与澄清,理顺了民意表达渠道,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了不良信息的滋生与传播。

其三,符合政府执政转型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突发事件频发,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汶川地震作为一起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从网络舆情治理的角度而言,在抗震救灾期间,政府对待网络舆情危机的态度表现出了高度的理性平和,在处置的方法上采取了沟通对话的治理方式而不是关堵封闭的控制方式。这应该是这次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治理的最大经验。

重大公共事件中微媒介的舆论传播 篇4

一、微媒介舆论传播机制

目前微媒介使用人数最多的是微信和微博两大媒介,微博在社会话语场域主要通过“转发微博+名人效应+广泛影响+强媒体”的模式;微信以人际关系为特征,催生了互动沟通+精准推送+极度便捷+强关系的传播模式。下面就以二者为代表,着重分析二者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舆论传播机制。

1. 微媒介舆论的交互式传播

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在使用者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的情况下,点对点式的传播具有精准性与及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个传播节点,都可以被全面而准确地发送,并进行及时的交互与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特定条件下往往成为特殊的舆论放大器。[2]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在强关系的前提下点对点式的传播方式通常是首要选择,微媒介“这种交互式传播,在网络媒介事件的初期尤为明显,其舆论的传播相对而言是‘链式扩散’,是遵循事件因先后次序关系而接连发生的舆论扩散方式。”[3]这一结论表明微媒介的交互规则贯穿在公共事件舆论传播的过程中,促使舆论倾向性的一致。

2. 微媒介舆论的循环裂变式传播

循环裂变式传播具有高速的成长及传播速率,以微博中的方舟子与董良杰制造的谣言为例。2012年5月17日,认证为“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环保蕫良杰发表微博以“自来水里的避孕药”为标题,使用“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后果难料”等耸人听闻的词句,并配发了“水里的雌性干扰素中国与他国比较”的图表。此条微博发布于09:23,薛蛮子在09:54以极具煽动性的“TMD”标题转发了此条微博,在短短几小时内,微博迅速被网友转发六七千次,此后关于“自来水含有避孕药”在网上铺天盖地。微媒介“技术设置:自由进入、自由评论、自由关注、自由浏览、自由转发的‘广场效应’,决定了这种围观的氛围和传播特性。”[4]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因此进行不断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的恐慌。回顾蕫良杰整个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微媒介凭借自身的传播模式,在开放的话语空间内,以一种实时、互动地方式尽可能快速、广泛舆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体的议程。

二、微媒介舆论传播的现状解读

重大公共事件是社会现实矛盾和民生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研究微媒介中重大公共事件的现状有利于把握社会舆论的传播规律,进而为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管理提供有效的借鉴。

1. 舆论场呈现碎片化

微媒介虚拟的社会话语场域,受众的表达欲望日益高涨,积极参与发表言论,并且转发更新速度很快,在这一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微受众的微心理。因此微媒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契合了社会信息化、时间碎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对于博客考虑文本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微博的进入门槛低,操作起来更加随心和自由。[5]在崇尚碎片化的微世界里,传播者的观点是即时的、多样的、不理性的,从而受众鉴别能力受到影响。比如农夫山泉自2013年3月份以来,受到媒体的接连曝光,《京华时报》对此采取了跟踪调查。在二者的争战中微博上个大V们众说纷纭,突破了以往传播互动的时空限制局限,信息增量呈现出高度的分散,受众难以在其中理清脉络。只有找到一个可实现聚合的传播者,才能使社会舆论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5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的官方微博以“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始末”为标题,以清晰的图表形式呈现,实现了从碎片化的散点信息到事件的全貌。

2. 舆论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

李彪、郑满宁选取2011年、2012年新浪微博中的21个热点事件,分析得出: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中,认证用户是热点事件的话题主要生产群体,扮演着为整个事件提供意见参考、动员一般用户等的主要作用;而在转发相关微博时,认证用户显得比较“消极”,一般都是由非认证用户在进行传播。[6]微媒介的出现并未真正实现“去中心化”,社会话语权依旧掌握在意见领袖手中。微媒介中的意见领袖一般具有现实权力的社会身份,处于信息源的上流,通过微媒介平台从意见领袖流向社会大众,引领社会舆论。这其中当然也不乏草根逆袭的可能性,但只是草根掌握了在微媒介话语场域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谁发布的信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程度越高,谁就获得更多地关注机会和转发机会。例如董良杰在“自来水里的避孕药”的微博中,以“后果难料”等耸人听闻的语句,成功依靠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话题以及薛蛮子的影响,在舆论导向上逆袭成功。

3. 弱势群体舆论倒逼强势主体

微媒介受限于字数,传播速度有极其快,加之社会境遇的压力,一边倒向弱势群体在此种话语环境下更加突出,甚至可能导致群体极化和舆论审判。“舆论审判是指舆论超越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舆论对象进行一种现在性的‘审判预设’,这种‘审判预设’,常常能够对司法造成舆论压力,使得司法背离法律至上的原则,屈服于舆论而做出畸轻畸重的判决。”[7]

舆论审判最突出的代表是“药家鑫案”,2010年10月20日,药家鑫开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持刀连续捅刺,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案件披露后,微博上不时传播各种信息,渲染行为的残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高潮。其中也不乏各类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发出理性声音,2011年3月23日,药家鑫律师路刚在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时,提出药“属于激情杀人”,当晚《新闻1+1》播出李教授的“钢琴杀人”说。但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湮没在非理想的情绪中,微博用户被非理性的舆论吸引,潜意识里的从众心理集体对事件进行狂欢式的舆论审判。不断有人微博发出“一看就是罪该万死的人”、“罪该万死”等极具煽动性的话语。此外张妙的律师张显也不断在微博上制造舆论,“关于民事赔偿,除了法院拍卖药家鑫的那辆车外,还有调查在他名下有无房产。”(2011.04.15)“愿媒体从药家鑫案入手,找出陕西司法存在的问题。能挖出腐败就更好了”(2010.04.20)。在这种舆论狂潮下,微博媒介已经提前审判。

4. 无影灯效应

近年来,经济社会转型使社会矛盾不断累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博弈,公众的民生和权益不断受到侵害,传统媒体难以冲破原有的表达规则,因此网络成了民众表达诉求的首要选择。而微媒介的出现,使公众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很多人存有法不责众的心态,再加上监测的技术手段不成熟,难以有效监管,微媒介极易成为谣言的温床。然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所提供的资讯也许是不可靠的、一个人的意见和主张很可能是不靠谱的,但是,无数人的资讯、意见的提供所组成的总体却能在结构上形成一种‘无影灯’效应,便可以使真相毕露、使真理脱颖而出。”[9]例如,2010年12月6日晚,@中国新闻周刊发表金庸去世消息。作为国内正规知名的新闻杂志,此条信息的发布后在微博等各大媒介上疯传。@闾丘露薇12月6日20:41率先发声辟谣为假消息,其后中国新闻周刊删除微博,发布致歉声明。被去世的谣言存活到消亡的时间极其短,民意的自由表达使所有知情者的言论聚合到一起,互相激荡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

三、微媒介舆论的管理

面对微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舆论生态环境,社会各界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 构建信任,引入意见领袖

从微媒介的整个传播流程来看,对政府、媒体及企业来说,微博卖的是信任,卖的是其所拥有的关系资源的价值,信任是微博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8]对此微媒介中活跃的政府、媒体、企业应该把树立公信力放在首位,首先应该就是具有胜任社会角色的能力,才能够关心服务对象的切身问题,取得公众的信任。

微媒介中公众的参与度加大,但是依旧存在着话语权力中心,根据传播学的“二级传播”理论,看似是亿万网名在微媒介上发声,其实是意见领袖掌握着话语权,公众对此十分信服。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后,节目中嘉宾微博的任何言论都会产生巨大影响,@郭涛在11月23日新浪微博发表关于在节目中处理孩子问题的自白,一方面引发了公众对郭涛爷们形象的加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教育方式的讨论,这种意见领袖向公众传递着正能量。因此政府、媒体、企业应该准确识别意见领袖,引入官方微媒介的意见领袖,在舆论场内引导并舒缓社会舆论。

2. 整合传播渠道,打通两个舆论场

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之后,舆论形成、扩散、反馈的过程很短暂,时间上的任何延迟会使公众情绪中产生盲目、混乱,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渠道,可以更好地使公众了解事件。

当前,我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10]主流媒体构成的官方舆论场具有新闻调查的深入性,挖掘重大公共事件的更多细节。以微媒介为主的民间舆论场话题涉及范围广泛,舆论意见多样。“7·23温州动车事故”、日本地震后抢盐事件、青岛黄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三者都是由微博最先发布,迅速形成舆论风暴。在事件发生后官方的主流媒体也发声,进行播送事件进展并辟谣。因此打通两个“舆论场”公众可以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中形成理性的认知,可以有效地防止非理性、非权威的观点在重大公众事件肆意横行。

3. 发挥NGO组织的社会作用

NGO组织活跃于公众的身边,比微媒介中活跃的意见领袖更加贴近民众。如日本地震后,由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以及社会管理部门主渠道应对的滞后,出现了民众的慌乱情绪和信息真空,“抢盐风波”在短时间内波及全国范围。在此期间NGO组织开始发挥作用,尤其是果壳网的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在14日对核辐射辟谣,15日对碘防辐射辟谣。这些民间自发的组织,在16日晚政府真正介入“抢盐风波”之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众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慌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NGO组织涉及到辟谣、科普,它们的传播可以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这是微媒介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链条。

在微媒介生态中,公共事件的爆发、传播、舆论交锋是常态,舆论的传播规律和舆论的管理长效管理,值得我们长久持续性的关注和研究。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5

摘要:公共危机事件是对社会价值及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其本质是社会结构失衡。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新增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场合激发矛盾,形成公共危机事件。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有所提高,种类越来越多,应对和处理的难度逐步增大。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具有一般公共危机事件的特征,应对的方法必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在不断深入探索和认识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形成、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文章总结了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有效应对的几个方面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公共危机

应对机制

整合

高校公共危机是指在高校正常教学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如流行病、坍塌事故、投毒事件、校园暴力、社会恶意侵入等对高校公共生活与教学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作为高校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高校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能够将高校的危机管理纳入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高校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学校和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那么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作为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沉着冷静、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一)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各方面利害的学校人员都应该保持理智,沉着冷静。特别是处理危机事件的决策者更不能慌乱。当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占学校人数绝大比例的学生保持理性,不慌张、不盲从也非常重要,这要依赖于行之有效的危机教育。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改革日渐深入的环境下,决策者始终应当注意妥善处理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与人心稳定之间的关系,绷紧人心稳定这根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千万不能麻木不仁,对这些事情反应迟钝。同时要相信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依靠并通过发动他们的参与危及解决,争取大多数的支持,以化解危机。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决策者要有适当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能迅速判断事态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决策反应。

(二)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消息传播无序、迅速,要及时反应加以控制。在校园危机事件出现的最初一两天内,各种消息会像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消息的失真比例严重,充斥着谣言和猜测。高校的一举一动将是学生及外界评判高校如何处理危机事件的主要根据。甚至媒体、社会公众都密切注视发生危机事件的高校第一时间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对高校的评价会立刻见诸于传媒报道。

因此高校对危机事件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根据事态的性质和程度,掌握好尺度与广大学生、教职工及社会公众甚至媒体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危机事件的范围和影响,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阵地,高校教育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都多少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常常会丧失平息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校的教育改革和生存发展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高校解决公共危机事件尤为重要。

二、机构和制度建设,保障高校公共危机事件顺利解决

(一)高度重视危机事件应对的机构与制度建设。一些组织成功的经验表明,危机事件解决的成败关键在于机构建设,在于是否有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该系统不仅体现一个组织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同时也扮演着危机事件应对的核心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作为高校,可以建立以校长或行政校长为核心的危机事件应对机制,校长可以召开学校应急安全委员会讨论校园危机事件的形势,也可以组成由高校高层领导工作班子协助校长做出最适当的决定。处理危机的高层领导工作班子通常由副校长、校党委各部、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保卫处长、监察处长及各学院院长等组成。这样在应对高校发生各类危机事件中,可以迅速形成以校长为核心主体、以负责学校安全的学校应急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的危机事件应对权力机构。能够起到应对校园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形迅速成从上到下有力的行政权力落实,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从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实践来看,不少国家和组织在重视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及纪律条例体系。实践证明,将危机事件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有利于保证组织出现突发危机事件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

(二)高校危机事件应对是学校高层、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把危机事件管理的职能整合到学校各级和各个学院部门的职能体系之中,整合到学校各级和各个学院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考虑到危机事件管理需要统一的领导、统一的指挥;考虑到危机事件管理需要协调和调动学校及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考虑到危机事件管理需要常态的管理思路、策略和机制,因此,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危机事件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其他国家和组织危机事件应对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校的危机事件应对机制有必要在学校内部建立高层次的危机事件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危机事件应对的思路、策略和规划,必要时可以联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动员调配必要的社会资源,进行管理,评估危机学校信息和危机风险。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事件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事件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

危机事件应对及管理的常设指挥机构责任重大。它集中、统一行使危机状态下的紧急处置权。危机发生时高校应急安全委员会要以最快的速度设立危机控制中心,调集训练有素的专业教职人员,配备必要的危机处理设备工具,以便迅速调查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全面实施危机控制和管理计划。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关乎整个学校的公共安全,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仅凭学校一个部门的努力很难有效扼制事态的发展。这时,危机事件的处理往往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甚至在事态扩大的情况下要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权威的指挥系统是保证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和迅速行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的成败。

三、建立校内外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

(一)保障危机事件利害人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限于正式媒体宣传,泛滥的手机短信和网络巨大的信息流量使任何企图封锁消息的努力都化为乌有。因此,坦诚真实的在第一时间告知群众所发生的事情远比半遮半掩要好得多。

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广大危机事件利害人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当学校自身运作面临重大危机,在校人员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学生、教职员工及社会公众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事件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校园甚至社会恐慌。因此,当高校危机事件发生时,在校人员及社会公众出于对危机事件的恐惧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种流言蜚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泛滥导致任何想隐瞒事实真相的做法都成为不可能。

而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校园及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校内外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告诉在校人员及社会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学校处理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危机事件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

(二)必要时可以联系各媒体,建立危机事态新闻发布机制。学校必须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不能简单的掩盖事实或利用政府势力去压制媒体监督报道,做到信息互通,透明,不要人为干预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为含糊和感性的报道不足以令消退社会公众对真相的渴求,于是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去打听真相或背景,这样反而造成谣言和小道消息盛行,一时尘嚣直上,容易使社会公众产生不利于高校危机公关的心理定势。在实际操作中应当考虑和把握发布信息的尺度,在真实透明的前提下,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吸引社会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面来就可以了,同时让在校人员感受到自己参与到学校的行为决策中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顺利有效地解除危机事件的破坏程度和负面影响。

四、高度重视整合学校、社会各部门资源投入

(一)高度重视整合问题,也就是有效协调危机事件利害所牵涉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高校负责应对危机的各个教学、行政部门。整合的危机事件应对强调的是一种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危机事件管理机制。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群体性和易变性日趋明显,高校应急安全委员会的处理事务涉及教学、住宿;思想、纪律;学生、教职员工等许多方面的事和人员,甚至在事态扩大的情况下涉及社会利益。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部门在以校长为核心的应对决策中枢的指挥下,协同运作,快速有序地采取措施,尽快控制危机事态发展。例如:当高校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学校的核心应对部门和相关支援部门,学生处、教职工会,党委各部都迅捷有序地采取措施,相互有机协同。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应对危机事件。学生处和教职工会应迅速深入在校人员中掌握危机事件发生态势,做好稳定调查工作和初步认定工作,迅速报告应急委员会。学校各级各部门迅速以校长为核心迅速投入危机事件应对管理中,党委宣传部应高度重视做好信息监控、根据实际报告做到信息的横向分享和对外披露。

(二)要高度重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管理中的资源投入,尤其是物质资源的投入。我们都知道,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的典型特征,需要学校乃至外界社会大量的资源投入。在一定时间和相对地域内,校园某些应急物资显得杯水车薪,从而成为稀缺资源。因此可以采取事前保险的措施,学生可以采取安全应急押金形式或直接投入意外伤害保险金中,教职员工可以采取公积金的形式或直接投保。在危机事件应对管理中资源的事先储备,可以保障危机事件发生后的资金保障、从而使危机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此外,高校在危机事件应对的过程中,资源的临时筹集、快速分送与合理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高校危机事件发生时,首先要考虑学校自身资源迅速落实,控制事态发展。必要时请求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应对危机事件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高校危机事件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所以,作为高校有必要设立和培训意外安全事件秘书处,秘书处的宗旨是“就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办法提高学校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个秘书处可以与日常秘书部门重合,加强危机管理培训即可,当危机事件出现苗头或发生时,立即投入相关的对外联系整合中。在学校内外协调各部门做出综合整体反应,与社会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共享危机情报,统一、合理、有效使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实施到位以及发挥效应,确保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期间能够继续正常的教学工作运行。

五、掌握信息,权威证实,发挥高校规范导向功能

(一)高校应急机构要努力掌握充分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信息处理。校园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其突发性,使得有关它的信息常常很不充分,导致反应和应对的困难。因此,一方面要在平时着眼于信息搜集机构的建设,提高信息搜集人员的素质,确保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加强信息分析和研究。例如,注重学校学生会干部的危机培训,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在教职工会加强舆论自由,让教职员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另一方面,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要高度重视信息的密集搜集,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公开,这样做既是保障在校人员及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客观需要,也是正确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客观需要。

(二)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高层不要自己整天去面向在校人员和社会公众解释,而应该请来第三方权威机构和相关方面专家在前台说话,使学校各级和社会公众解除对危机事件的恐惧和警戒心理,获得各方面的信任。危机事件性质不明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组织权威机构给危机一个及时准确的定论。作为高校具有相对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邀请专家到场鉴定、评价应该是能够迅速做到的。这既是做出正确决策,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根据,也有利于各方面人员形成良好的心理接受基础,有效地抵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三)学校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地震时,如果有人迅速躲到桌子下面并用衣物保护头部,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采取相同有效措施躲避地震的危害;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跳窗,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跳窗,不管是二楼还是七楼。因此,面对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学校作为第一事态接触者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学校有序、科学的“紧急规范”,学校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解决公共危机事件。

六、善后沟通工作处理得当

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学校形象。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给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带来了负面影响,给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了一定损失,也使社会外界对该高校的教学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学校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顺利地解决了危机事件。该高校的形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到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事件处理的结束。当危机事件逐渐平息之后,学校还应做好危机事件后的沟通工作,向在校人员和社会各界承诺学校今后的措施,表达学校的决心和诚意,恢复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及社会民众对学校的信心,恢复和提升高校的形象和良好影响。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各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增长。高等学校处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种种因素促成了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的客观现状,公共危机事件可能成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常态现象。公共危机事件在一定环境下是高校不可避免的应急问题,但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却是可以有效管理的,建立科学的危机预防机制可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积极的危机应对态度和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则可将危机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薛 谰、张 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2] 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6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新闻传播;策略

前言:公共危机事件对于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就会十分的严重,因此在发生之后我们所有能用得上的力量都要尽一份力,尽量以最短的时间将局面控制住,作为我国的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应该尽力降低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新闻传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新闻传媒的作用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及时性、准确性、范围广的特点。由于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一直是比较信任的,所以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的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惊人的。因此,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新闻媒体是处于人们的核心位置,它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信息即时传播

对于危机的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在中国人们对于信息一般是先入为主的。人们要想在第一时间获取危机事件的确切的消息,只能依靠新闻传播。新闻媒体带着全国人民的厚望也要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准确无误的信息真实的传达给每一个人,增加他们对危机事件的认知以及对此类事件的防范。

1.2对社会舆论进行适当的引导

对危机事件我们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新闻媒体作为人们最信任最权威的社会机构,因此它具有非常强的舆论引导功能。对公共危机事件,若新闻媒体能够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那么肯定会减少广大人民的恐慌以及人们对这类事件的议论,减小此类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加强了新闻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3及时的进行思想沟通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那么政府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管理,政府和人民之间要进行密切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在思想方面的交流,在思想方面达成共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要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这样才会在危机事件中有积极的影响以及促进的作用,减少不力的影响。新闻媒体可以将事件的信息及时的传达给人们,这样就会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减小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1.4积极化解矛盾

危机管理就是要及时的解决危机事件中形成的矛盾,减少危机事件对国家社会以及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以及人们的安全。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以及作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政府解决危机事件,帮助人们走出事件所造成的黑暗。

2.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传播的策略

2.1坚持以大局为重的原则

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应该坚持自己工作原则,保持组织内部的团结,本着为人民服务,正面宣传的原则,这对新闻媒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媒体的希冀。一切以大局为重,时刻聆听党和国家的教诲,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要协助政府公布有关的信息,当然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临危不乱在困境中获取主动权,找到恰当的机会对危机事件进行化解,为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2.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伴随着冲突与灾祸,那么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直接受到影响的是我国的公民,这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人们的心理的一种巨大的打击。因此,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消息传播源,应该时刻考虑人们的感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因为这样的事件来提升自己单位或者公司的名声,而忽略人们的心理感受。这样的要求不仅会让新闻媒体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状态,而且还会保障他们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这样的做法还可以聚拢人心,减少人们对此类事件的恐惧,更快的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

2.3控制好危機传播的度

在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要对其的信息进行公布和传播,那么如何传播、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信息都公布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传播最为合适就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当然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比如说媒体要控制报道的数量以及信息报道的度。新闻媒体的管理人一般都是成熟和稳重的。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要慎重的筛选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数量,做到能保证人民知情,但是很多的信息还不能过度泄露,以免引起人民的恐慌。当然新闻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要掌握观点的度,不能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要进行平衡报道,要让群众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结语:综上所述,新闻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民众的反应,注意照顾群众的心理,避免引起民众的恐慌,维护社会的和谐以及稳定。

参考文献

[1] 王啸梦.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作用[J].新闻传播,2012(11)

[2] 靳赫,高皓亮.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J].青年记者,2010(20)

[3] 黄琳.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报道[J].新闻传播,2013,(2)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7

公共关系危机, 简称公关危机, 是指企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因某种非常性因素引起的某种危险的非常态状态, 它是企业公共关系严重恶化的反映, 是众多危机中的一种。公关危机, 经常会影响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 使组织形象遭受损失。

重大公共关系危机对于企业影响极大, 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 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对重大公共关系危机的研究, 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 预防公关危机的发生, 又被大量专家视为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如奥古斯丁所说, 预防危机是控制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但是, 由于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测性的特点, 如何预防, 从何预防, 对于大量研究者来说, 成为一个主要依靠经验来解决的问题。这种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对于公关危机的预防, 固然具有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说, 也具有有效性。但是,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 这样的解决方法并不完善。

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 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 即海恩法则, 法则认为:在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 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这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可以说就是这一重大事故的“引子”。我们称之为“引子”, 因为 “引子”之于一篇文章或一部专著, 是它的前导, 也可从中一窥文章或专著的大概。

与此相似, 发现或抓住一个重大公关危机的“引子”, 就有可能有效的预防危机的发生, 将危机消灭在摇篮里。而且, 如果重大公关危机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知道危机的“引子”, 有助于理解危机为何会发生, 如何发生, 也就能为制定正确的危机处理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

1 “蝴蝶效应”与重大公关危机的“引子”

关于“蝴蝶效应”最常被引用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 一个月后可以导致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 (Lorenz) 在1963年提出的, 论文名为《决定论的非周期流》, 文中他根据大气运动的规律, 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 也就是著名的洛伦兹方程。洛伦兹经过研究发现, 当这个方程组的参数取某些值的时候, 轨线运动会变得复杂和不确定, 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也就是初始条件最微小的差异都会导致轨线的行为的无法预测。据此他得出结论:天气的长期预报是不可能的。从气象学意义上的洛伦兹方程出发, 可以将这一原理引申为如下应用更为广泛的命题:事物发展的结果, 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 都将可能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在研究预防危机时, 提出了一个管理法则:飓风是由拖车式房屋停车场引起的。要预防危机, 就需要寻找“拖车式房屋停车场”, 找出可能会引发危机的事件, 投入人力和经费, 加以预防。

洛伦兹和奥古斯丁, 虽然研究的领域各异, 却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龙卷风和飓风) , 都试图去探寻导致其发生的“引子”, 并且都发现了其难以预测的特性。洛伦兹说的蝴蝶轻拍翅膀, 奥古斯丁说的拖车式房屋停车场, 其实是一个道理:自然灾害或重大危机的发生, 可能根源于一个关系遥远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这可谓是两位智者的所见略同。

在是否寻找“引子”上, 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和气象学家洛伦兹, 则选择了迥异的立场。奥古斯丁很明确, 虽然寻找危机的拖车式房屋停车场或者蝴蝶的翅膀 (两者只有比喻形式上的不同, 而无本质上的差异) 很烦琐, 很艰难, 但必须细致搜寻, 这样做是有价值的。洛伦兹的态度也很明确, 长期的预测不可能, 所以无法追踪其“引子”。

一只巴西的蝴蝶扇动翅膀, 有可能引起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同样, 也有可能不会引起什么龙卷风。从概率的角度看, 由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而引发一场龙卷风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 研究龙卷风的气象学家不会真的通过观测蝴蝶扇动翅膀, 来预测龙卷风的发生与否。研究飓风的, 同样不会待在拖车式房屋停车场上。

一阵轻风吹到一位美丽少女的头上, 一根秀发飘落下来。这可以是诗人笔下的美丽诗句, 可以是不会引人注意的蛛丝马迹, 但是假如, 这位美丽少女是某个著名品牌的糕点师, 而那根秀发飘落到了她正在做的糕点中, 糕点正巧进入了位于某繁华都市一个著名商业中心该品牌的专卖店, 某时尚明星正巧买到了这个糕点, 当明星发现糕点中的头发时, 发出的尖叫引来了狗仔队的摄像头, 于是, 第二天的媒体上, 出现了那位美丽少女的头发和那个糕点, 也由此给该品牌带来了一场危机。用洛伦兹的蝴蝶效应来看, “轻风吹动少女的发丝”就是“蝴蝶扇动翅膀”, “该糕点品牌的危机”就是那可怕的“龙卷风”。

如洛伦兹所言, 自然灾害或危机的超前预测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寻找其“引子”的努力会徒劳无益。“轻风吹动少女的发丝”固然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而任由轻风吹动正在工作的糕点师的发丝, 则不符合食品生产环节的卫生标准, 正在工作的糕点师不戴帽子, 生产出的糕点没有质量检查, 售出的糕点出现异常不能及时反应, 这些都是危机的“引子”。

因此, 研究龙卷风或飓风的, 可以不去观测蝴蝶的翅膀, 但不可以不去观测气流的变化。研究危机管理的, 可以不去观测“轻风吹动少女的发丝”, 但不可以不留意已经发生的细小事故、各种征兆和安全隐患。这些都可能是未来的灾害或危机的“引子”。

2 海恩法则与重大公关危机的“引子”

帕布斯·海恩发现:在每一起严重的飞行安全事故的背后, 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海恩法则。

受海恩法则启发, 我们研究近10年不同行业的公关危机案例发现:在重大公关危机的背后, 也存在着一些轻度危机、危机先兆和大量的隐患。下面以东航返航事件为例进行说明。

东航返航事件发生于2008 年3 月31 日, 千余名旅客分乘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的数个航班, 从昆明前往迪庆、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文山、思茅、芒市等地, 在飞抵目的地上空时, 乘客被告知由于天气原因无法降落, 飞机又纷纷返回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4 月1 日, 又有3 个航班出现类似返航。此次事件后东航陷入公共关系危机之中。

3 重大公关危机“引子”的哲学思考

在《逻辑哲学论》开篇, 维特根斯坦写道:“The world is the totality of facts, not of things.” (世界是所有事实的总和, 而非事物的总和。) 世界由全体的相互连接的原子性事实构成。一次重大公关危机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就由大量互相关联的原子性事实构成。

“引子”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 它位于公关危机之前。“之前”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时间上的之前, 以及逻辑上的在先。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方才成为其“引子”。

命题建造世界的“图像”。为了让一个图像表现一个特定事实, 它必须在某个方面拥有同这个事实一样的逻辑结构。我们可以试着为公关危机的“引子”勾勒一个简略的图像。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中, 第二个是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量是衡量事物处在某种状态的数量, 质是指事物的性质或本质。量变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的变化, 是一种飞跃, 往往表现为突变。质量互变规律, 即从量变到质变, 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 总是由微小的变化 (即量变) 开始, 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即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质变, 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以至于无穷。

仍以上述东航返航事件为例来说明。东航返航公关危机的“引子”是东航总公司管理层与云南分公司飞行员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导致了返航事件的发生。东航返航的重大公关危机, 表现为东航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出现重大危机, 这一危机也由于返航事件的发生, 由量变而演化为质变, 形成一次重大的公关危机。

每一次重大公关危机, 其可能的“引子”有很多个。譬如上述东航危机, 其“引子”除了东航总公司管理层与云南分公司飞行员的矛盾之外, 也可能是与媒体、政府、竞争对手、商业伙伴、股东、市场环境变化等相关的无数个可能的“引子”之一。而危机最终的发生, 往往只是其中一个或几个“引子”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引发的。

可以如此描述“引子”的图像:在重大公关危机的世界中, “引子”位于其逻辑和时间之先, “引子”是大量的原子性事实, 某一个或几个“引子”与大量相互关联的原子性事实, 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 最终引爆了重大危机。

行文至此, 可将本文的思考和研究总括如下:一个重大公关危机的“引子”是确实存在的。要找到它是一件烦琐而艰难的工作, 然而这样做确实是有价值的。一次重大公关危机的“引子”包含了多个小的危机, 一些先兆和诸多隐患。在一个重大危机的世界中, “引子”对于危机而言, 具有时间上或逻辑上在先的属性。它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导致重大公关危机的发生。要预防和处理重大公关危机, 需根据“引子”的这些特征, 有的放矢, 当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Wikipedia.crisi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sis.

[2]Seeger, M.W., Sellnow, T.L., Ulmer, R.R..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and crisis[J].Communication Yearbook, 1998 (21) :231-275.

[3]Venette, S.J..Risk communication in a High Reliability Or-ganization:APHIS PPQ s inclusion of risk in decision making[M].Ann Arbor, MI:UMI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2003.

[4]Wikipedia.Crisis communications[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sis_communications.

[5]张岩松.企业公关危机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6]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7]Wikipedia.海恩法则[EB/OL].http://wiki.mbalib.comwiki.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8

中央电视台应急新闻报道响应机制的主要包括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响应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以不可预知的方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影响和破坏程度,中央电视台应急新闻报道方案将突发事件分为四个等级,定义了四个等级的应急响应与之对应。

1.Ⅰ级响应

此类事件在极大范围内造成特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持续时间很长的生态环境破坏、公共职能瘫痪。需要全国范围内调动人、财、物资源才能有效控制局势。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2010年玉树地震灾害。

2.Ⅱ级响应

此类事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持续时间较长的生态环境破坏、公共职能瘫痪,需要调动全省和周边省市的资源和社会力量解决,例如:2010年王家岭矿难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

3.Ⅲ级响应

此类事件在一定范围内或特定环境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短时间内对生态环境和公共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本省或本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依靠本地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即可以控制局势,例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4.Ⅳ级响应

此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持续时间较短,本地区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依靠本地区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即可以控制局势。例如:2010年南京化工厂爆炸事故。

以上应急响应分级作为中央电视台评估突发事件规模和性质的基本依据标准。

二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领导组织体系及职责

中央电视台应急响应机制规定新闻中心是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响应的指挥机构。

新闻中心总值班室负责中央电视台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应急状态启动,并根据响应级别并行通知相关部门及工种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播出传送中心负责应急响应的技术组织工作,根据响应级别组织相关部门及工种的应急响应。

中央电视台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组织原则就是在新闻中心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台内体制分级负责,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

三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保障内容和要求

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可能会遇到记者上不去,新闻发不出,技术资源跟不上,一线报道人员在险恶环境中的生存、自救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央电视台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保障制度。应急保障是应急新闻报道响应机制的重要内容,包括有:技术资源保障;通讯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基本生活和医疗卫生保障等工作内容,保证应急新闻报道响应工作的需要和前方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1. 技术资源保障

中央电视台台本部技术部门和台驻各省的地方记者站为中央电视台应急新闻报道响应提供技术资源保障。这些技术资源包括:直播传输设备,单组设备和特种设备。如图1所示。

台本部的技术资源实行7×24小时战备值班制度,确保应急响应所需人员、设备的及时出动。

单边连线是应急新闻报道在前方现场的主要工作形式,直播传输设备是单边连线的重要技术保障。接下来介绍一下中央台应急报道使用的三类直播传输设备。

(1)卫星直播车

如图2所示,中央台现有的卫星直播车,具有有线,无线、车载摄像机三路信号接入,能够提供比较丰富的画面信息;制作和传送系统稳定,自带发电系统为应急报道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需要配备两个或三个技术人员以及司机,人员多,后勤保障要求高,不能空运,远距离投入速度慢,使用上会受应急报道的现场道路条件限制。

(2)便携卫星站

中央台使用的便携卫星站采用1米天线与40瓦功率放大器组合的整体方案,整套设备体积相对小,方便航空和陆路运输,设备一体化集成度高,操作简单。如图3所示。

由于体积小、操作简单,只需要配备1或2名技术人员。可以配备电池,但长时间工作需要外接市电或配备发电机。

(3)海事卫星BGAN传输设备

如图4所示,海事卫星BGAN传输系统由LIVEWIRE编码器和BGAN终端天线组成,体积小随身携带方便;支持视频直播、通话,也可通过互联网传输素材、文件;配备外接电池,在野外可以长时间使用。设备操作简单,可以不配备技术人员,不足之处是传输带宽有限,视频质量相对低。

2. 通讯保障

通讯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技术资源。应急报道关于通讯保障的基本要求是在各种环境和报道条件下实现无障碍通讯。当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发生时,地面通讯网络常常陷于瘫痪,而卫星网络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中央台通讯保障以卫星电话为基础。

中央台为应急新闻报道储备了车载海事卫星电话、Isatphone手持海事卫星电话、铱星电话、无线对讲机。

3. 交通运输、基本生活和医疗卫生保障

新闻中心综合部负责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交通运输、基本生活和医疗卫生保障。

应急新闻报道响应启动后,新闻中心要与民航总局、武警消防部队、交通部等相关部门建立应急联系,协调组织采编、技术人员所需的交通以及设备的运输。建立应急响应所需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机制,为确保同时应对一次Ⅰ级响应或两次Ⅱ级响应报道的需要,储备50人份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常用药品,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四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基本运行机制和流程

首先,在获取发生突发事件信息后,相关人员立即直接报告新闻中心总值班室。总值班室根据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调集距事件发生地所在记者站的人员等迅速前往现场核实。

第二,总值班室通过记者站、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武警部队等权威部门核实并确认事件内容和程度,上报响应等级建议,中心领导决定响应等级。

第三,根据应急响应等级通知相关节目和技术部门进入应急响应状态。

第四,Ⅰ、Ⅱ级响应时,第一批报道人员抵达后,新闻中心制定节目和技术第二梯队的交接时间。第二梯队人员在事件发生后第6日前做好各方面的出发准备。

第五,报道规模发生变化时,新闻中心总值班室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报道工作状态稳定、进入常态化运作阶段后,由新闻中心主任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下面以Ⅰ级响应为例,介绍应急新闻报道响应的流程。如图6所示。

屏幕响应:

●新闻类频道中断正常播出,第一时间开启直播窗口;优先播发现场视频,暂时无法获取视频时,采用口播方式;

●后期编辑组整理和引述其他媒体资讯;

●资料组、包装组调用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背景专题片;

●包装系统迅速制作突发事件频道标志、三维地图、动漫等素材。

报道资源投放:

●当地、邻近地方记者站快速前往事发地;

●时政记者做好随国家领导人前往事发地的准备;

●总控部负责安排SNG回传的可用卫星空间。联系事发地区可用的机动局应急车、军队和武警通讯车等第三方传送资源,统一协调调配;

●播出部根据应急响应需求,组织相关人员做好大量节目变更的准备。播出部根据播出变更单完成应急播出的调整工作;

●传送部技术人员携带BGAN直播传输设备或便携卫星传输设备与第一梯队应急记者在1小时内完成集结,准备搭乘最快交通工具赶赴现场;

●台本部DSNG车在接到应急响应准备的通知后1小时内出发。

●报道资源完成集结后,前方总指挥部统一调度前方采集、传送、直播等报道资源。

以上是中央电视台应急新闻报道响应机制的简要介绍,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在2013年雅安地震应急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技术资源的保障工作,即直播传输设备在这次,应急响应工作中的使用情况。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发生7.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应急报道响应机制在雅安地震新闻报道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响应流程规范,相关部门责任明确,部门间密切合作,圆满完成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全部工作。

中央电视台在得知雅安地震信息后启动了Ⅰ级应急新闻报道响应。在北京,以台本部的两辆卫星车为基础成立的报道小组分别前往国家地震局和测绘局直播最新的地震相关数据,以BGAN直播传输设备为基础的报道小组从北京跟随国家救灾队,武警部队等国家级救援队伍深入灾区最前线。台本部和邻近记者站的各项技术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在雅安集结,由在芦山县成立的前方总指挥部统一协调组织。

抗震救灾应急新闻报道前线的主要报道形式是直播连线,中央台前方报道队伍以BGAN传输设备、便携卫星站、卫星直播车为基础组成三类报道小组。BGAN传输设备的便携性最好,报道人员需求少,生活等后勤保障要求低;便携卫星站比较中性,兼顾了便携性和可靠性,还是需要机动车运输;卫星直播车对道路的要求高,后勤保障要求高,画面制作能力强,可靠性高。三类报道小组根据各自技术设备特点和后勤保障需求不同,在救灾报道的不同时期、灾区的不同地点执行报道工作。

在地震灾害初期,公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交通不便,灾区生活物资缺乏,BGAN传输设备报道小组,成员人数少,后勤保障需求低,能够相对快速投入到受灾严重的地点,在应急报道的开始阶段,承担了大量的前线报道工作。

随着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基本交通的恢复,卫星直播车为主要的直播技术资源,进入灾区深处,发挥制作能力强.可靠性高的优势,全面报道灾区恢复工作。便携卫星站安排在医院、灾民临时安置点等有一定后勤保障能力的地点执行报道任务。BGAN传输设备作为辅助设备,继续在机动车不能到达的地点开展报道。部分设备可转变为临时的网络通讯设备。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9

本次疫情罕见致病菌与以往的“非典”、“甲流”相比可能更为凶险, 但并没有造成更大的危害。分析全球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信息的传播, 可以为今后应对此类事件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帮助, 并进一步促进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

1 疫情信息的传播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媒体渠道

我们知道, 科学家一向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这一点, 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 (2010-2011) 》中得到了证实。《报告》研究表明, 科技机构与其他机构一起, 得到公众的绝对信任并不高, 但相对而言, 科技机构的公众信任度又远高于其他政府部门。同样, 对于信源, 国外公众认为较值得信赖的也是“专家学者”和“非政府组织”, 而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

在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中, 德国第一时间公开发布了疫情信息。我们看到德国发布疫情信息的不是政府部门, 而是科研机构, 联邦公众传染病预防与监控主管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而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力渠道也都是权威的严肃媒体, 而更多的大众媒体是以影响面广速度快等特点跟进。

相比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 2002年12月, 钟南山院士向广东省卫生厅紧急上报“非典”病情, 并未引起重视, 而是习惯性地封锁消息;直到2003年1月21日, 广东省卫生厅才发文件, 向各医院发布第一个调查报告。到2月初才上报中央, 错过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而我们的媒体也是按照“统一口径、统一数字、统一处理方法”。不但普通百姓不知情, 就是一些领域内的科学家也不知情。到了2003年春节期间, 这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的暴发已经导致大批医务人员被感染, 但政府和媒体都对此保持沉默。本来是一场区域性的传染病, 却在信息封锁或半封锁的状态下, 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在政府控制、媒体失声的状况, 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了密集、大量的负面报道。据统计, 仅《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BBC四大媒体在半个月时间就有200多条报道, 负面报道占总报道的大多数。一些西方媒体借机制造中国“阴谋论”、“威胁论”等, 对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这些媒体在德国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中, 所有的报道都围绕着疫情和抗疫情进展进行, 特别是抗击疫情的科研进展情况。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听到的都是科学家的言论和声音。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要不断面对的危机, 而战胜这些危机只有靠科技的发展, 只有让科技信息通过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媒体渠道以及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 才能让科学的归科学, 避免本已复杂的事件更复杂。

2 科技信息的及时传播给危机中的民众以安全感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 感染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 出现肾脏衰竭, 甚至死亡。科学家们对病菌的认识和降伏也是艰难的。但是, 科技信息通过媒体的传播, 民众知道有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在共同努力, 人们没有过度的恐惧感。

在中国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学家收到样品后, 3天内完成了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测序和初步组装, 确定该菌株属于血清型O104, 并及时将相关基因组序列数据公开分享, 促进了全球生物信息学家的通力合作;在数据发布的24小时之内, 完成了对该大肠杆菌的基因组组装;在数据发布的2天后, 研究人员发现引起此次爆发的菌株与2001年在欧洲分离的菌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离株55 989有高度相似性并展开进一步分析比较;5天后, 研制出该大肠杆菌的诊断试剂盒并向全球范围内无偿提供检测实验方案及所需引物序列信息;2周内全球的研究人员在维基百科中公开了24篇关于该菌株的毒力、抗性基因、进化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报告。远在中国的还有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积极参与其中。

《科技日报》对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进展实时跟踪报道, 互联网第一时间转载广泛传播。国外媒体也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 并对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德国方面用“全情投入、异常高效、能力超群、速度惊人”来形容中国科学家。

事实上, 非典疫情过后, 为增强对流行性疫情的全球防范, 世界卫生大会在2005年通过了修订后的《国际卫生条例》, 明确要求各缔约方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科研等领域的合作。几年来, 各国在推动应对流行性疫病科研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但是, 当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我国传媒与国外主流媒体相比对科技信息的传播力度仍由差距。

“非典”疫情发生后, 催生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越来越多的党、政府甚至企业的领导干部走上了新闻发布这个舞台, 处理媒体关系也越来越成为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 我们之后经历的“甲流”以及最近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 我国媒体的报道重点往往是领导的关怀、政府部门的努力。而实际上, 面对重大威胁民众更关心的是有哪些科学家在努力, 是否有全球的一流科学家参与, 进展如何, 今天的科技进步是否能战胜疫情。而且人们也更渴望科技信息是科学家直接表达的, 而不是经过政府发言人的嘴说出来的。

韩启德院士曾感叹, 今天的媒体, 拥有空前强大的力量, 深刻影响着大众心理。但是不少科技工作者还没有能够跟上这样的变化, 不善于利用媒体。他引用一组数据: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 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 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 在新闻媒体上占的比例稍高, 但也仅为13.3%, 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 在公共网络论坛上, 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0!也就是说, 当最需要科学家讲话的时候, 在媒体上缺乏应有的声音, 这样的情形是非常危险的。

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科技信息的及时充分的传播, 同时, 也让民众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只有这样才能给危机中的民众最大的宽慰和安全感。

3 让科技信息先于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流行

我们看到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国度, 造成的危害不同, 越是贫穷落后国家损失越大。除了经济因素外, 与国民的科学素养有直接关系。因此, 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有效的措施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是在2010年年底公布的, 这次调查从3个方面定量测度了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 以及是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经综合测算,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我国全民科学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最好手段是加强科技传播的力度, 科学家应该成为科技传播最有力的推手。《中国科学传播报告》显示, 公众认为科学家在完成科研教学等本职工作之外, 最重要的责任首先是“向公众传播科学”, 这一比例达到92.4%。

韩启德院士在2010年11月1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的演讲中指出, 如果我们的公民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 社会就不可能是理性的、和谐的, 我们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他介绍, 2007年初, 有媒体报道广东和海南等地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 接着就有传说人吃了感染的香蕉会得癌症, 还有传说香蕉感染的是SARS病毒。消息迅速传播之后, 海南香蕉的价格从每公斤3块钱跌落到3毛钱, 蕉农每天损失超过2 000万元。对于当地农民来说, 简直是天降横祸。但凡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所谓“巴拿马病”其实就是很常见的香蕉黄叶病, 感染的是镰刀菌, 是不可能传染给人的。

此次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 我国媒体就不间断地把科技信息传播, 使我国民众能充分地获得关心的信息。7月5日, 中国科协主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 请权威专家与媒体记者共同交流“认识超级细菌——从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到耐药性超级细菌”的话题。

病毒无国界, 人们已经意识到, 在全球化的今天,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有可能形成的全球性疫情, 让中国民众提前掌握相关科技知识, 随时了解科技信息才能以平稳的心态对待疫情的发展, 这是科技传播的力量。让科技信息先于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流行是应对危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詹正茂, 靳一, 陈晓清, 等.中国科学传播报告 (2010-2011)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5.

[2]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国科协, 2010, 11.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预防机制探究 篇10

一、预防机制的特点

a. 科学性: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上进行对危机管理理论辨析, 因为这一理论使我们知道了突发事件不一定一定会变成为危机事件。只要我们在平时中多加预防, 而且预防到位的话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在预防机制中, 我们一定要遵守科学性。b. 系统性: 预防机制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因为他吸收了危机管理思想理论, 是对现成的管理系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制定预防机制的时候一定要将预防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整体研究。c. 操作性原则: 预防机制是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因为本身的目的就是预防阻止突发事件变成危机事件。所以预防机制并不简简单单是几个文件或者领导重视的口号式方案, 而是一个可供实际操作的机制。比如森林着火了, 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所以一系列的细节问题都要写到预防机制当中。

二、我国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研究选择

( 一) 完善预案建设, 加强预案演练评估机制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就是通过调查与情况分析, 确定潜在的危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和选择; 在制定战略决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与确定危机发生时的行动计划等。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完整性; 预见性; 主动性; 可操作性; 时间性。然后还要进行预案的演练, 建立评估等级, 通过级别来判断危机的级别, 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对不同危机的处理采取措施。

( 二) 加强公共危机预防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危机预防意识机制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起点, 只有具备了危机意识, 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危机预防。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能够实现预防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危机发生造成的损失度降到最低, 从而使得社会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 因此加强全民危机意识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话题。但是在危机预防中, 光靠政府一个力量是不够的, 毕竟政府力量有限, 要发动非政府组织, 民众等整个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

( 三)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预防信息处理系统机制

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危机预防信息系统, 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意味着危机在发生前很大程度上并不可能是一个部门单独预测的, 需要不同机构, 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共同努力, 才能使决策取得最大的精确度。因此在构建危机预防机制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完整, 完善以及多元的信息渠道, 将分散的信息集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分析, 从而判断是否是危机的萌发和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并形成风险防范报告。而且在信息收集的方式上我们应该设立公共的危机信息沟通网络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畅通联系, 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协助, 构建纵向垂直管理和横向交流, 从而保证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四) 建立完善的物资保障系统机制

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 构建畅通的应急物资物流体系。

( 五) 加强卫生应急科研和人才培养机制

在前面的提到的要加强对潜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趋势预测, 对策设计和风险评估的研究要作为省软科学课题列入我们国家的长期规划中, 国家政府应鼓励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加强在职人员的应急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的培训, 定期开展卫生应急眼帘不断提高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水平, 而且必须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卫生救援队伍, 不断提高我国的卫生应急能力水平, 人才才是兴国的保障。

( 六) 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系统机制

在培养公民危机意识的过程中,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向公众发放图文并茂, 简单明了易懂的宣传手册, 同时在发送的过程中可以简单的对公众讲解一下从而才有那样的意识去看宣传手册。但是因为发放传单的并不是专业的人员对其解释的并不能完全深入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专家咨询系统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邀请专家, 学者经常开展一些喜讯活动, 向观众讲解应对如何预防的相关知识等, 更能使公众们能够对公共危机的预防有个深层面的了解并且会有一定的预防方法。

摘要:众所周知, 和平与发展一直是时代的主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 对各个国家的社会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对中国来说, 公共危机一直都是困扰的问题。目前, 虽然我国在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探索路上已经有了很多的重大发现, 并在实施的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特别是在公共危机预防意识、组织机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物资保障系统建设方面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必须还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前进, 才能很有效的持续发展。下面会通过结合国内外的在公共危机预防机制建设中的经验探索来提出我国如何使用一些方法来预防公共危机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25, 42.

[2]肖鹏军.公共危机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11

关键词: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教育

预警教育知识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以前或者是在还没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迹象的时期就开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着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

预警教育的内容包括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应对尝试、社会公德、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法律法规、紧急状态下的自救互救技能等。其目的首先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公共危机事件控制和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公众能具备最强的应对能力,使得公共危机事件的破坏和影响最大程度地得到降低。

当然,预警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同的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形式上的创新,把预警教育寓学于乐,用更轻松、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被教育者获得最大程度的信息接收。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功能在于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前提,让大学生畅所欲言,虚心听取他们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要求,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以缓解内部矛盾和化解冲突为主要特点,最大限度地把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的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灭在初始阶段。

然后,要建立一种宣泄机制,让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邓小平曾经说过:“群众有气要出,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他们有说话的地方、申诉的地方和出气的地方。”如果有人因为公共危机事件引发的问题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却得不到补偿,或是造成了其他心理上的问题或其他方面的不适应,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恰当的解决,长期积攒压抑,会造成一定的公共危机隐患。這种宣泄机制就是要通过针对性地跟上述主体进行交流,用各种方式来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的情绪得到良好的调节,从而避免次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馈信息控制

前馈原本是指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影响,这最早是在物理学和医学上出现的。本文此处所述的前馈主要是与反馈相对,放在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来分析,就是把造成公共危机事件的干扰风险因子提前找出来,以达到阻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在2008的中国社会学年会上就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前馈机制建立的意见,想通过前馈机制来解决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反馈机制的被动性和时滞性,以更好地把公共危机控制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前馈信息控制就是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获取机制,利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去了解不同层次、需求、地区、民族的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状态的变化和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把公共危机隐患消灭在摇篮中。

首先,注重思想教育信息机制的健全措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方法和学科综合优势,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从而提高社会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此外,工作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要确保信息的完整和真实,这是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前提。在我国,信息机制的构建应当从上而下地展开。全国的突发性信息系统、地方政府的信息系统要分层次展开,且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问题。

其次,就是要注重思想动态预测。在此所讲的思想动态的预测,就是要通过运用基本的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动向作出比较正确的预测。在展开思想动态预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注重思想动态的收集。就是要通过各种调查、检测来掌握广大学生的基本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倾向性,进而才能够通过分析来实施预防和疏导的方案和措施。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功能

信息的准确传达是正确认识问题真相、科学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沟通交流是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合作的重要途径。现实经验中,很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信息传达机制、沟通交流平台,导致客体的心理情绪和抱怨无法顺利地传达到危机管理主体一方,因此真实的需求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和满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介质作用,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地进行信息的传递。

通过良好的沟通平台,不仅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表达自己关切的问题、要求和建议,还能帮助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充分准确地把握最集中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政策措施的科学制定和实施。同时,群众的信息表达可以起到对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实施过程中客体对实施效果的反应或反馈及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减少了信息收集的成本,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决策实施的时间成本,在避免引发次生公共危机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已经爆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初探[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李增添.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J].求实,2007(3).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篇12

1 报告

按照卫生部《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7010-1997) , 以上病例虽诊断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依据不足 (缺乏临床表现) , 但考虑到被检人员中有57人从事餐饮工作, 且转氨酶升高者有人群聚集性, 不排除有甲肝早期流行的趋向。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相关规定, 检验人员意识到该事件可能是一起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不及时预防和控制, 将造成该单位甚至当地局部传染病暴发的严重后果, 遂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并果断采取了预防控制措施。

2 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示,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于2008年5月21日对该单位全体职工进行了肝功能检验。

2.1 实验室检测对象、方法及结果

2.1.1 检测对象

该单位1 434名全体人员 (包括已体检的99人) 。

2.1.2 检测方法

肝功能和甲肝IgM普查。转氨酶用赖氏法检测, 总胆红素采用重氮法检测, HAV-IgM采用金标法和酶标法检测。

2.1.3 检测结果

1 434人中, 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有198人, 甲肝金标法筛查, 阳性81人, HAV-IgM酶标法检测出阳性4人, 其中2人为单位职工食堂从业人员。

2.2 临床检查及诊断

2.2.1 病例诊断方法

按照卫生部《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7010-1997) 进行诊断。

2.2.2 临床检查

经临床检查, 出现乏力30人, 厌食15人, 恶心27人, 尿黄48人, 腹痛21人, 头晕8人。

2.2.3 查体

巩膜轻度黄染4人, 肝区叩击痛13人。

2.2.4 诊断

确诊甲肝病例2人, 疑似病例21人。对281人有临床症状或检测转氨酶升高的人员分别给予临床治疗或隔离观察。

2.3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3.1 人群分布

治疗或隔离观察的281人中, 年龄小于20岁7人, 20~39岁219人, 40~49岁41人, 50岁及以上14人。

2.3.2 饮食情况

281人平时在单位3个食堂用餐, 3个食堂转氨酶升高患者数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大多数人近2个月来偶尔食用过外来食品, 未见异常。有24人抽血前曾服用过抗感冒药。281人全部饮用单位集中供水, 饮用水来自定西市城区统一供应的自来水。

3 紧急处置措施

3.1 阻断传染源

对从事餐饮工作的2名甲肝抗体阳性者及所有转氨酶升高者, 调离餐饮工作岗位。对1名临床症状严重的转传染病科治疗。对转氨酶升高的198人、酶标法检测出的HAV-IgM阳性的4人及疑似病例21人、金标法阳性81人, 共计281人按检验结果分4类全部进行隔离观察, 对其中有症状者同时进行服药治疗。

3.2 严格消毒

对食堂用具、场所、饮用水和单位生活污水、粪便、环境及281名人员的衣物、便器、床上用品、日用物品等进行了彻底消毒, 加强了单位环境卫生清理和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3.3 保护易感人群

经当地政府批准, 对该单位有可能与甲肝患者接触的392人进行了应急接种甲肝疫苗。

3.4 开展健康教育

2008年5月23日, 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对全体职工进行了防疫知识讲座, 并发放了《怎样预防和治疗甲型肝炎》《甲肝防治知识》等资料。针对职工提问, 进行认真、细致的解释, 消除了职工的恐慌心理, 确保了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时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了个人防护疾病的意识。

4 结果

对隔离观察治疗的281人先后进行4次抽血检验, 对检验正常人员逐次解除隔离。其中: (1) 5月31日化验281人, 69人检验结果恢复正常, 次日解除隔离, 另1例乙肝患者转院治疗; (2) 6月14日化验211人, 199人检验结果恢复正常, 次日解除隔离; (3) 7月18日化验12人, 6人检验结果恢复正常, 次日解除隔离; (4) 9月1日以后化验6人, 待检验结果恢复正常后, 陆续解除隔离。

5 讨论分析

定西市某单位组织部分餐饮人员进行肝功化验, 结果发现多名被检人员转氨酶升高, 引起检验人员高度重视, 为报告可能已经存在或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保护易感人群健康, 依法逐级进行了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对该单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并根据出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避免了一起危及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此起案例的发生、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最终控制自始至终有检验人员参与, 突显了实验室检验在发现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该案例最终没有演变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在于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核心是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强。假设检验人员只负责体检, 而不考虑检验结果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间的关联, 那么, 本起事件必将演变成一起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上一篇:护理评价作用下一篇:泰国的民主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