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2024-10-03

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精选6篇)

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篇1

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

预防为主、强化管理、经常教育、形成意识、保秩序、保安全、保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实施经常性安全教育,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

(二)完善各项安全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责任落实到人;

(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三、安全工作机制及职责

(一)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工作职责

组 长:负责对全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副组长:分块具体指导和监督、订立相关制度并保证实施执行,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建议。

组 员:具体负责学校和年级的安全教育、督查,查找并排除安全隐患,落实执行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措施。

(三)应急小组及职责 第一组组长: 第二组组长:

职 责:在应急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处置突发事件

四、防范准备及措施

(一)全体领导和教职工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学生的安全负责。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万无一失;

(二)加强门卫的管理,上课期间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来访人员认真进行登记和盘查,防止不法人员混进校园。上学和放学期间,门卫必须携带必要的防身器具守卫在大门口,密切注意周围动向,随时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

(三)根据学校的安排,每天各年级楼层巡视人员在下课期间加强巡视及时罅学生撩打,处理学生中突发的矛盾。并盘查到校的外来人员;

(四)发动广大师生,积极提供学生中矛盾纠纷线索,并及时调解和处理,防止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特别是体育课、化学试验课常规的管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六)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检查,确保状态良好;

(七)加强食堂和小卖部的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安全检查,发现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九)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加大对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

五、现场处置及救援措施

一旦发和意外事件,按下列程序开展工作:

(一)现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年级主任组成。

(二)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应急小组立即到达现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应急小组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或者实施求救、救援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按疏散预案进行疏散,并安抚学生;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人员送往就近医院或向120急救中心求助。受伤人员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时,应同时向110求助。

(四)应急状态期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必须保证通讯畅通。各年级(班级)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焉得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年级(班级)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五)全体教职工必须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所做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班主任积极做好对学生的安抚工作,突发事件涉及的其他教职员工应当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疏导安抚工作。

六、事故报告及现场保护

(一)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学校领导应在迅速判断、正确处置的同时,向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随时与上级保持密切联系。

(二)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各救助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

(三)组织人员,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尽可能对事故现场、证物等重要材料进行保护。

七、事故调查及处理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做出初步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中止活动、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在首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的情况下,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告知事件原因、处理办法和可能的结果。

(五)应尽早向法律顾问通报情况,征求其依法处理的措施和办法。

(六)向外发布信息,接受媒体采访,向公众通报情况,需要经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在确定性质的基础上以集体开工发布,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也不得隐瞒真相、闪烁其辞。正式做出的信息发布,要以有权部门的鉴定为准。

(七)根据事故调查结果,依照法律法规或学校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篇2

一、提高档案意识, 加强组织领导

由于突发性重大事件具有“类型复杂, 不易控制, 猝不及防, 难以预测”的共同特征, 客观上是重大事件档案在管理的诸多环节上与传统的文书、科技档案相比较有其特殊之处, 给突发性重大事件档案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我校领导高度重视, 档案管理部门加大对突发性重大事件档案管理力度, 建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协调关系, 明确职责, 认真贯彻落实对突发性重大事件工作的组织领导, 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利用广大师生员工对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敏感和重视心理, 与校宣传部、工会、团委、学生处及两所附属医院等部门互相配合, 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校报、学校简报及各大媒体, 展开防灾、减灾、抗灾的宣传活动。增强大家的社会档案意识。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积累相关材料。

二、健全规章制度, 明确归档范围

在我国档案法及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中缺少对突发性重大事件档案管理的规定, 在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及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中也没有相关的规定, 这就要求档案人员结合本单位实际, 把突发性重大事件档案管理的规定办法尽早制定出来, 并严格执行, 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根据国家档案局下发的《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结合本单位实际, 确定收集范围和内容为: (1) 反映我校两所直属附属一、二医院两支医疗队赴灾区参与医疗救治的各种档案资料, 如国家、省、市、校级领导慰问本校附属医院医疗队队员的讲话、录像, 医疗队队员的工作、生活情况、日记、书信等; (2) 反映我校附属一、二医院接收四川重伤员救治工作的档案资料; (3) 反映我校党政机关进行抗震救灾形成的文件材料; (4) 反映我校志愿者在灾区参与救灾的各种档案资料; (5) 反映我校各机关团体和个人踊跃捐款、捐物的各种档案资料, 如校党委、团委、工会组织的捐款场面、记录等; (6) 反映我校举办赈灾晚会、义卖会、抗震救灾事迹报告会等活动的档案资料; (7) 反映我校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档案资料; (8) 反映我校向家在四川地震灾区学生送温暖及对口支援安县档案资料; (9) 反映我校参与抗震救灾活动的各大媒体报道等。

接收和征集的有关档案资料, 必须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一切能全面反映抗震救灾过程中有影响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都收集。记录载体的收集范围有纸质材料、电子材料, 录音、录像、照片、数码图片和实物等。

三、采取灵活方法与先进的收集技术

在这次抗震救灾档案的收集工作中, 我们遵循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 采取接收和征集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克服接收的被动等待状态, 主动积极地挖掘资源, 寻找资源。努力克服征集工作面临的无章可循, 资料来源分散, 对象复杂, 没有征集费用, 大家不知道或不愿意移交等许多困难。为保证收集材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档案馆全体人员做档案工作的有心人, 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意义, 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病人负责, 对每一位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人员负责的态度,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收集。一是在档案的形成阶段开始收集。我们在赴四川灾区医疗队紧急出发前, 向医疗队的后勤人员发出了请他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把医疗队抢救伤员的情况记录下来, 我们利用前方手机发回的短信及时刊登到校报、医院报并及时收集整理。二是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收集各新闻媒体有关本校参与抗震救灾的报道资料。三是主动接触采访各参与现场救治的医护人员, 请他们回忆当时工作场景, 形成反映真实情况的口述档案, 以弥补由于抗震救灾活动的突发性, 现场抢救情况紧急, 没有条件进行文字资料书写的不足。四是深入各部门收集与抗震救灾活动有关的宣传资料如大医简报、相关宣传资料等, 电子文件在校园网的网络服务FTP服务器上捕获, 即实行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 接收电子邮件等采取即刻收集的方式, 保存在档案馆专用的移动硬盘上, 使电子文件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我们档案部门一要制定档案收集预案, 明确档案收集的范围和内容, 收集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的保障。一旦遭遇突发事件, 要做到应变自如, 忙而不乱。二要完善制度, 明确责任。档案人员要走出档案馆, 直接去收集各种相关信息, 保证准确、迅速、完整收集档案信息。三是把握全局, 树立主动收集的意识, 不等不靠主动和相关部门联系、协调交流合作、将档案信息收集工作渗透到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之中, 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归档。

参考文献

[1]张锐.对重大突发安全事件档案的认识与探讨[J].兰台世界, 2005 (8) .

[2]黄雄.应对突发事件加强档案建设[J].福建论坛 (社科) , 2005 (8) .

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篇3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和规范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管理,提高气象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社会公众和本部门干部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沧州市气象局、肃宁县政府有关规定。

(三)分类及适用范围

本预案中所称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和气象部门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重大气象灾害,需要提供相关气象服务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气象部门内部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等。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消除不安定因素和苗头。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当前国际国内反恐形势的认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严格各项制度,加强保密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要求,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各专业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作用。

4、依法规范,明确职责。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实施应急管理、处置工作,维护公众和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岗到人。

二、组织体系

(一)领导机构。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是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部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

(二)办事机构。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是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承担本单位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2

相应的管理职责。主要职责是:履行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总及综合协调职责;负责接收和办理向市气象局领导和省气象局、县委县政府报送紧急重要事项;承办市气象局紧急情况管理的专题会议,并督促落实市气象局有关决定的事项和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协助市气象局领导协调组织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相关的预防、预警、演练、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宣传培训等工作。

三、运行机制

(一)预测、预警。把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信息报告。认真落实行政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的职责。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按照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和市气象局、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程序报告。

(三)应急处置

1、先期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要立即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当地气象部门和市气象局报告。

2、应急响应。如果当地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气象部门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强气象服务,并向市气象局报告,同时跟踪了解上报当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领导指挥部门的需求,及时做好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3、指挥与协调,按照职责规定,在统一组织指挥下,积极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技术等保障,做好相关工作。

四、监督管理

(一)预案演练。根据本预案,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实施方案,并定期组织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情况,完善有关应急措施,改进和完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二)宣传与培训。广泛宣传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常识,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忧患、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培训。

(三)责任与奖惩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应急处置义务,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重大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本预案由气象局制定,由气象局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

六、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肃宁县气象局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贵青 副组长:齐亚杰、杨建秋

成 员:魏青、王瑞然、朱建辉、王兴尊、潘奇华、胡晗

附件1: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

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气象应急响应服务和应急处理工作,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结合我省气象部门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以下简称各单位)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重大突发事件,包括当地出现的重大气象灾害、需要提供相关气象服务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气象部门内部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

第四条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及时、准确、真实、可靠的原则,并符合安全、保密等相关规定。

第二章 信息报送标准和内容

第五条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标准:

(一)造成人员死亡的重大突发事件;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突发事件;

(三)对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

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应当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第六条 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切变、下击暴流、霜冻、大雾、结冰、渍涝(积涝、内涝)、雪(冰)崩、干热风、连阴雨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因气象因素作用而引起的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电线积冰、道路结冰、森林(草原、城市)火灾、作物病虫害、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一)在本市或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二)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三)因气象原因对本市通信网络、电力、交通,城乡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

第七条 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送标准:

(一)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安全生产事故以及重大社会安全生产事故救灾过程中需要提供气象服务的重大事件。如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扩散,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大交通、航海、航空事故等。

(二)重大气象安全生产事故:

1.造成气象监测、通信、预报、服务等业务中断的重大业务运行事故;

2.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生产事故,包括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事故、防雷作业事故、交通安全事故、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等;

3.造成航空飞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大影响的施放气球作业事故。

第八条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标准。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因天气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范围疾病爆发、传播以及气象部门内发生重大流行性疫情等卫生事件,如因气象条件变化容易诱发的疾病、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等。

(一)预计所属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可能因为转折性天气引发大范围疾病爆发、传播时,需要报送预警预报信息;

(二)预计所属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可能因为气候变化引

发部分疾病爆发、分布变化时,需要报送预测信息;

(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程中需要报送天气实况、发生地天气预报及气象建议、初步估计的疾病传播情况;

(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疾病情况,气象服务社会效益等。

第九条 重大案件信息报送标准:

(一)气象部门处以上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及干部职工违法案件;

(二)气象部门内职工涉嫌重要刑事案件及职工被刑事拘留或被正式逮捕的案件;

(三)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出现非正常死亡的事件;

(四)气象部门行政执法中发生的抗法事件。

第十条 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涉外事件信息报送标准:

(一)气象部门可能发生或发生聚集上访、群体纠纷等影响政治稳定的信息;

(二)直接影响气象部门正常工作的打、砸、抢等社会群体性事件;

(三)气象部门境内接待外宾活动中发生人员走失、交通10

事故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的境内涉外事件;

(四)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出境公务活动中发生人员走失、证件丢失、公共卫生、交通事故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的境外突发事件。

第十一条 信息报送要素。应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以及后续处置和应对措施等情况(样式见附件)。

(一)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信息以及对策建议;

(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起因、经过以及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公共安全和社会影响等主要情况;

(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天气实况和气象应急响应预报服务情况;

(四)重大突发事件结束后的灾情评估、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气象应急响应的服务总结等。

第十二条 信息报送时限。重大气象灾害应在发生前报送预警信息,发生后第一时间报送初步信息,并逐步核实续报信息以及气象预报服务等采取措施情况。

(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以内要完成首次报告;

(二)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应在事件发生后6小时以内报送;

(三)重大突发事件的后续情况以及气象服务(采取措施)情况随时更新续报。

第十三条 信息报送载体。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载体以文字资料为主,同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尽可能提供图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

第三章 信息处理

第十四条 信息报送程序。各单位要认真审核本单位下级部门上报信息要素完整性、信息资料真实性,经审核符合报送标准的,应对本单位业务服务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签发后,及时上报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同时报告该事件相应的河北省气象局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信息报送范围。各单位在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同时,应按照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及时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有关信息,并按行政管理权限和紧急重要程度向本级人民政府及该项突发事件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信息。

第十六条 信息报送方式。各单位采用办公自动化邮件系统等方式报送,特殊情况采用电话或传真方式报送。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NOTES邮箱:办公管理 /办公室/河北/CMA@CMA;电12

话:0311-85218800;传真:0311-85218803。

第十七条 信息处理方式。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收到信息后应及时进行审核,并迅速报告河北省气象局领导,同时报中国气象局值班室。

对重大事件和紧急情况,经审核同意后由省气象局办公室按省政府有关要求上报。

第十八条 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对收到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认为要素不全、情况不够清楚的,分别做出以下处理:

(一)属于各有关单位报送的信息,应速请报送单位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二)属于各有关单位依据新闻单位、其他组织或者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应速请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气象局予以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三)如果收到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情况紧急、严重,可以边报告、边了解,并将后续情况按照规定程序报送。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有关单位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市辖区内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未包括的地震、太阳风暴灾害等其他

重大事件,应参照本办法执行;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统计分析、评估等业务工作,各单位应按《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气发〔2005〕96号)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负责解释、补充修订。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肃宁县气象局

2014年1月1日

附件2:重大突发事件报送样式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报送单位: 签发人:

标 题

一、天气气候实况(重大气象灾害)

(包括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时段,地点、区域,当时的天气气候情况)

二、灾情

(包括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对公共安全和社会影响等主要情况)

三、气象服务情况

(包括发生前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服务信息)

四、后期气象服务及建议

(包括发生过程中的天气实况,气象应急响应预报服务情况)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报送单位: 签发人:

标 题

一、事件基本情况(需要提供气象服务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包括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后果等)

二、天气实况

(包括事件发生时的天气实况以及当前的天气情况)

三、气象服务情况

(包括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服务信息)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报送单位: 签发人:

标 题

一、事件基本情况(气象部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

(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后果等)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包括报送单位对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

(联系人:

重大节假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4

1、目的

为保证重大节日期间办公室、施工现场及生活区人员、物资的安全,使项目生产得以安全、顺利的进行,特编制此预案。

2、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办公区、项目工地现场及施工人员生活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4、适用时间

“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法定节假日、重大活动。

5、应急准备

5.1组织机构及联系方式 成立重大节假日应急救援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应急救援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5.2职责 制定办公室区域、各部门及项目施工环境、生活环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公共卫生制度、消防、保卫责任制度,并严格落实、以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应急响应

根据节假日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等,每一起事件都要做首次报告、进程报告与结案报告,首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

6.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各部门、各工程项目部 责任报告人:各部门、各工程项目负责人 6.2报告时限及程序 6.2.1初次报告

各部门、各工程项目部发生火灾、食物中毒、盗窃、群体上访等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由发生事件所在项目部负责人向公司安全总监及应急办公室报告事件情况,安全总监接收信息后应立即组织预处理,并第一时间向应急小组组长报告,由应急小组组长根据事件性质程度进行再次上报与处理。

6.2.2进程报告

a.较大节假日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公司各部门、项目部负责人部应随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公司应急小组办公室,由应急办公室将相关情况汇总整理后及时提交应急小组组长。

b.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处置过程中,各部门、项目部负责人应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公司应急小组办公室,由应急小组组长向城投总公司上报后,向当地相关职能部门上报。

6.2.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各部门、项目部应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告给公司应急小组 办公室、应急小组组长根据事件情况向城投总公司及当地相关职能部门报告。

6.3报告内容 6.3.1初次报告

必须报告的信息包括: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报告时间、涉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部门、报告人、联系人及通讯方式; 尽可能报告的信息包括:事件初步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趋势等。

6.3.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在进展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6.3.3结案报告

在事件处理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上报。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产生的原因、应急处置的过程(包括各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功效)、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等。

6.4信息发布

事故处理结束后,应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向上级或媒体发布信息,及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6.5应急措施

6.5.1切实加强值班工作:安排落实好值班工作,值班人员保证按要求全天备勤,及时掌握和了解公司各项目安全生产情况,值班人员必须做到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6.5.2为防盗窃案件的发生,部门及项目部须配备防匪器材和对外联络的通讯器材,加强门卫及值班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监控巡逻。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与项目值班人员联系,发现有偷盗行径的,不要盲目制止,要视情形而定,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发现现场有失窃现象后,要及时与项目负责人联系,报明失窃材料名称、数量,以及发现时间,并保护好现场,以便公安机关展开侦破工作。

6.5.3为预防突然停水、停电的发生,根据实际情况,先做好储备工作。所有电箱都应切断电源,关门关锁,以防突然来电时机械运转伤人。公司各部门及项目部的值班人员应对突然停水、停电做出应急响应措施,对各种危险源进行监控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5.4为预防火灾的发生,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及对外联络通讯器材,定期对各类消防器材进行检查。一旦火灾发生时,应立即起动防火应急预案,确定火灾的类型,防火领导小组根据火灾的类型和火势大小,选用相应的消防器材并组织义务消防队进行扑救,并同时拨打119通知消防队救援。应急小组成员对火灾现场实行全方位监控,控制事态发展。

6.5.5制定群体上访事件应急预案,发生群体上上访事件第一时间起动应急预案,应急小组应及时了解上访人员需求,做好人员的情绪安抚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6.5.6建立值班巡逻制度,及时排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同时,开展对职工遵纪守法教育,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加违法活动,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

应急物资及通讯联络

常备药品:急救箱、消毒用品、救援物品,各种常用小夹板、创可贴、云南白药等物资。

通迅联络:医院急救中心 120 火警 119 匪警 110

7、善后处理

节假日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处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公司各部门、各工程项目部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7.1调查及评估

按不同事件情况,各部门和各工程项目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成立事故调查组、事故处理组,认真总结分析应急处理经验教训,分析事故原因。

7.2责任追究

根据调查结果,将对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发生安全事故者,公司应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3整改

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按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议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根据事故处理的实际,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7.4、恢复

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停止使用的办公场所、施工区域、现场员工住宿区域,必须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恢复使用;因传染病暂时停工的员工,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工;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火灾、失窃事件经公安机关允许后,方可整理现场,恢复生产。

8、响应终止

宁波市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5

目录 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分类分级 1.4工作原则 1.5实施范围 2 组织体系

2.1市教育局

2.2下级教育行政部门 2.3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 2.4相关部门 3 预警

3.1预警分级 3.2预警发布 3.3预警启动 3.4预警解除

—1— 4 应急响应

4.1各级各类学校的应急响应 4.2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响应 4.3市教育局的应急响应 4.4应急结束 5 应急保障

5.1通信与信息保障 5.2应急队伍保障 5.3物质保障 5.4资金保障 5.5技术保障 5.6治安保障 5.7避难场所保障 5.8交通运输保障 5.9医疗卫生保障 5.10后勤保障 6 宣传与监督

6.1宣传教育与培训 6.2信息监测与预测 6.3预案演练 6.4责任与奖惩

—2— 6.5其他教育培训机构 6.6预案解释部门 6.7预案实施时间 附录

—3—

1总 则 1.1编制目的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快速、及时、妥善地处理本市学校内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保护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建设“平安校园”,构筑和谐校园。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的有关要求,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学校重大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危及教育教学秩序的紧急事件。按照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主要分为以下七大类。

1.3.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

气象灾害:如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暴风雪、暴雨、寒潮、雹灾及旱灾等;

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海水入侵、海水回灌等; 洪水灾害:如洪涝灾害、江河泛滥等;

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地面沉降等,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4— 森林灾害: 如森林火灾等;

1.3.2群体性事件或多个体事件。主要包括:

如师生非法集会、游行、示威、静坐、请愿;学生罢课、教师罢教、职工罢工以及师生员工罢餐;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渗透、煽动、闹事;骚乱与**;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学生自杀、劫持人质事件;群殴、械斗以及打砸公物;学生陷入传销、受骗上当事件;学生坠楼、溺水、触电;外来暴力入侵校园;爆炸与恐怖;集体离校出走;校舍、楼梯及建筑物的坍塌;大规模群体性上访或越级上访;因学校撤并、倒闭、不规范办学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集体活动中或课间大量学生的相互挤压等教育管理不到位引发的伤亡;实践、实习期间发生的伤亡事件;其他。

1.3.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发生在学校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因校内环境污染造成的学校人员急性中毒的事件;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禽流感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1.3.4网络信息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利用计算机网络设置病毒程序,进行干扰破坏;利用校园网络发送不良信息,进行反动、色情、迷信宣传活动,窃取学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事件。

1.3.5考试泄密事件。主要包括:

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由教育系统组织的各 —5— 类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等环节出现泄密、舞弊等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1.3.6外籍人员或境外人员的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指外籍人员或境外人员来校学习、工作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以及涉及其本人的政治、刑事、民事、治案案件等。

1.3.7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它重大突发事件。1.4工作原则

1.4.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的原则。成立市教育局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全面负责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形成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通过有效的防范,力争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4.2“以人为本,安全优先”的原则。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救治。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师生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4.3 “立足基层,有效控制”的原则。坚持把重大突发事件控制在基层,就地解决、不扩展,一旦发展,也要尽可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成社会治安秩序失控和混乱。相关事件处理的部门和负责人,深入一线,掌握事件,开展工作,控制局面。

—6— 1.4.4“预防为主,重在建设”的原则。从法规、制度、思想、组织、物质等方面全面加强各种预防措施,在领导、经费保障和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的实力,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和预警体系,做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思想、组织、预案、物资等各项准备。立足于防范,尽早、尽快发现安全隐患。

1.4.5“立足实战,加强演练”原则。要结合实际,把握规律,讲究实效。按照预案规定,定期不定期开展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预案。

1.4.6“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分不可结”的工作原则,坚持安抚情绪和教育疏导为主,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

1.5实施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2组织体系 2.1市教育局

成立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是我市教育系统应对学校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最高决策领导机构,负责指挥处置学校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分管领导按照业务分工,负责相应类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1.1宁波市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宁波市教育局局长

—7— 副组长:宁波市教育局分管领导 牵头处室:市教育局办公室 成员:市教育局各处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

(1)领导和组织学校的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提出处理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2)贯彻落实上级的决定事项;做好对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预测和预防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

(3)督促、检查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落实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情况;

(4)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听取对有关重大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情况的报告,分析、判断和研究由此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果断地作出决定,采取有效措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向事故责任单位发出处置指令。

(5)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事件调查、事后评估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上级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理的信息。

(6)督促各地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7)负责承办上级领导交办的应急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报道组、信息收集与预警组、后勤保障组。

2.1.2综合协调组

综合协调组组长由市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以事故发生的主管业务处室为主要成员。

—8— 主要职责:

(1)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应急处置预案,展开工作;(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动向,负责及时收集、汇总、核对事态发展情况并提供给领导小组;

(3)协同事故单位做好对上级主管部门及参与抢救单位的接待工作;(4)指导事故单位做好对当事者家属的接待工作,特别是做好对伤亡者家属的安抚接待工作;

(5)根据事故现场的信息,通知领导小组成员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迅速到指定位置接受任务,展开工作;

(6)负责领导小组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紧急会议的召集和记录,督促有关事件的落实;

(7)在搞清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在接报事故发生的两小时内向省、市有关部门报送信息,信息内容要求准确、及时,并随时报告事态的进展情况;

(8)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指示,并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向有关部门作出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9)关注、掌握事件处理的全过程,与宣传部门共同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

(10)写出事件处理的全过程,做好事后评估工作;

(11)处理事故现场其他事宜并完成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2.1.3宣传报道组

—9— 宣传报道组成员以组宣处为主要成员,处长为组长。

(1)宣传报道组接到指令后,启动部门预案,协助事故单位的宣传部门展开宣传报道工作;

(2)对整个事件进行全过程的追踪报道;

(3)关注新闻媒体对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和社会、师生对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处置等的议论;

(4)协助事故单位做好对新闻单位的接待联系工作;

(5)做好对宣传报道的总结工作,报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2.1.4信息收集与预警组

信息收集与预警组成员由高校办、基教处和职成教处等处室为成员,分别负责相应学校的信息收集和预警,并由各处处长担任相应的组长。

(1)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对不稳定因素进行定期排摸(一月一排摸),并把掌握的信息及时报领导小组;

(2)以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进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

(3)事发后,关注事态发展,及时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动向;(4)关注事件主要人物的动向;(5)搜集其他相关的信息;(6)及时与事故单位沟通。2.1.5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组以办公室和计划财务处为主要成员,组长由办公室主任担 —10— 任。

(1)根据对事件的预测,做好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各类物资储备工作;(2)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编制预算,每年应把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所需的资金按一定的比例列入财务预算,并以基金的形式予以结存;

(3)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启动专项预案,对物资进行调度,包括对人员撤离和紧急避难所的调度工作;

(4)事件平息后,要求事发单位向市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财务运作报告;

(5)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2.2下级教育行政部门

结合本地实际,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挥与落实本辖区内学校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预案,制订本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主要职责: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制定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及时上报相关信息,检查并督促所辖学校落实各项应急处理措施。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2.3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

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挥与落实本校内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预案,制订本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1— 主要职责:根据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相关预案;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责任制度,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及时上报本学校的相关信息;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认真落实重大突发事件的防控与应急措施;开展对学校师生的相关教育,具体实施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与处置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

2.4相关部门

根据各自职责,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参与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或启动各自的部门应急预案。

3预警 3.1预警分级

根据可能发生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将我市学校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分为三级、二级和一级,并分别用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3.1.1三级(黄色)适用于危害程度较高,可能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造成较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

3.1.2二级(橙色)适用于危害程度很高,可能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

3.1.3一级(红色)适用于危害程度特别严重,可能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特别严重或对社会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重大突 —12— 发事件。

3.2预警发布

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或信息报告员一旦发现有重大突发事件或者征兆,应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部门报告事件信息。信息收集与预警组对报警事件的风险系数、发展趋势等及时分析,科学预测,向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预警建议。领导小组举行紧急会议确定预警等级和范围后,以市教育局的名义向需要预警的各级各类学校与幼儿园、师生或家长进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警信息发布以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网络群发、电视播放、电台广播、报纸刊登等渠道进行,必要时采取人工手段传递预警信息。

3.3预警启动

预警信息发布后,市教育局相关部门应马上成立相关工作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根据预警级别及时按照本应急预案及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作出部署,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采取行动,防止事件的发生或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综合协调组负责及时收集、汇总、核对事态发展情况并提供给领导小组,并按规定向省、市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宣传报道组接到指令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全过程的追踪报道,协助事故单位的宣传部门展开宣传报道工作;信息收集与预警组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动向,及时搜集相关信息,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动向;后勤保障组要根据预警级别作出预测,要及时做好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各类物资储备工作。

3.4预警解除

—13— 发布预警信息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有关情况证明不可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布预警信息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已经宣布进入预警期的,应当立即宣布终止预警,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4应急响应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的原则,根据相应级分别做出应急响应。

4.1各级各类学校的应急响应

4.1.1现场救助。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应急措施,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及时采取措施救护受伤害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保护事故现场,保全相关证据,并及时通知受伤害者亲属或监护人。按照当地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4.1.2报告。各级各类学校接到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报告后,应当按应急信息快速报告渠道,在第一时间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请求支持和帮助。上报信息应当做到客观、真实、及时,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并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送主管部门,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单位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14—(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3)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4)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5)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6)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3 校内通报。学校应当通报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4.2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响应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和有关人员,根据相应情况作出应急反映。

在接到学校报告后应赶赴事发学校了解情况并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及时提供支持,协助解决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组织召开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工作会议,确定救援方案;必要时派专家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工作;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开展防控工作等。

4.3市教育局的应急响应

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有关处室接到相当严重、特别严重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性,采取如下对策:

(一)对事发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作出具体的处置指示,责成有关处室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或有关处室负责同志赶赴事发地进行指导和督查;

(三)—15— 调集专业处置力量和抢险救援物资增援,必要时请求相关部门支援;

(四)市教育局分管领导赴事发地,靠前指挥。必要时,局长亲临一线指挥;

(五)批准启动市教育局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立即开始运作。未设立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由分管领导负责组织指挥,必要时可成立临时应急指挥机构;

(六)及时向上级汇报。必要时,请求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4.4应急结束

当重大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已经消除后,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应宣布应急结束。

5应急保障 5.1通信与信息保障

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通讯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加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以及手机等通讯运营企业的协调,必要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向师生播发、刊登或以短信形式发布。

5.2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等的联络,并组织必要的教职员工应急抢险队伍,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的人力支持。

5.3物质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的物资需要。5.4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并加强与财政、民政等有关部 —16— 门的联络,筹措重大突发事件所需资金,做好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资金的使用、发放。

5.5技术保障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络,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5.6治安保障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治安工作。5.7避难场所保障

提供本地区的避难场所,设立标志,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处于危险区域的师生能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5.8交通运输保障

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人员、救灾物资运输和车辆调配。

5.9医疗卫生保障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学校公共场所消毒等工作。

5.10后勤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所需物资、交通工具、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后勤保障。

6宣传与监督 6.1宣传教育与培训

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发放防灾应急手册,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公布 —17— 报警电话,在大、中、小学开设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课程,使师生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定期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相关教职员工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6.2信息监测与预测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平时进行常规信息监测与对重大突发事件易发地的信息监控。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做好各类信息的分析、评估与判定工作,并建立有关制度,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有关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6.3预案演练

从实战角度出发,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发动教育行政单位的人员及各级各类学校参与预案演练,达到普及应急知识和提高应急技能的目的。根据宁波市的特点,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平时要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加强对师生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知识、技能等的宣传教育,做到有备无患。

各学校对本部门的预案每年至少选择一个方面演练一次,并对预案进行修正与补充。建立一支抢救、应急小分队,每年进行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抢救、应急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6.4责任与奖惩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重大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18—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5其他教育培训机构

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可参照本预案执行。6.6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6.7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9— 7 附录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与舆情监测 篇6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及成因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随着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社会的复杂性带来高校的复杂性, 当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象牙塔中单纯的一方净土。因此,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不仅频发, 而且类型多样。当然, 考察角度不同, 其类型也就不同。如果按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 则有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学校管理类、政治事件类、心理障碍类、社会治安类、安全事故类。而且, 这些分类都是相对的。因为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产生明显的转化和升级问题, 比如政治因素引起的游行、集会、网络讨论, 有时会转化为闹事、骚乱、打砸等暴力行为;再如近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 则会引发学校管理类、非正常死亡类事件发生。

当前,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新动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政治与经济、民族与宗教冲突引发的政治、军事类事件, 对高校产生影响而突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二是随着高校扩招, 人数剧增, 校园管理压力增大, 使高校突发的各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治安类事件的隐患增加。三是由于自然因素及环境恶化、疾病流行、食品隐患等带来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四是招生、就业、教学、考试等环节管理不善, 出现违规、泄密和因师德学风问题而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五是由于网络舆论和信息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社会、科技重大突发事件。六是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心理疾患等引发的各种非正常死亡事件。这些新动向, 说明当今的高校充满着各种风险, 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视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从内部因素来看, 一方面, 高校聚集着有知识、有思想、富有良知和正义的特殊人群, 他们个体意识较强, 对社会反应很敏感, 敢于指出矛盾和发表意见;但也由于性格率真单纯, 容易产生热情和冲动, 介入到热点事件中去。另一方面, 20世纪末以来, 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剧增, 学生素质差异大, 大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同时, 庞大的学生人数与办学条件、管理能力、教育质量、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以致带来不可预想的事件发生。从外部因素来看,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危机突发, 必然对大学校园产生巨大冲击, 使高校不再是一片安宁的净土;同时, 近年来环境恶化、气候反常、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新的传染病出现、境内外反动势力和恐怖主义加剧、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 也是致使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

具体来说,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然原因, 如地震、海啸、雷击、疫情、泥石流、暴风雨雪等不可抗拒的灾害造成的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二是社会原因, 如社会管理不善, 社会治安和安全事故频发危及高校;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贫富差距严重、体制改革冲突、官员腐败等因素在高校师生中产生怨气和不满, 从而引发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三是高校原因, 如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安全管理等矛盾与隐患;高校功利化办学、育人职能弱化导致的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下滑;高校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矛盾冲突, 从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四是家庭原因, 如家庭经济环境、家庭结构、家长素质、家庭感情和气氛、家庭教育方式等存在问题, 对大学生的行为造成影响从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五是个体原因, 如性格和人格有缺陷, 思想消沉、价值观紊乱, 精神及心理有障碍、交往空间狭隘, 焦虑自卑、抗挫抗压能力较弱, 等等。以上原因, 有的是导致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 有的是潜在因素。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 都必须进行干预和控制、引导和化解, 避免事态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 力求把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损失度降到最低。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特点分析

所谓“舆情”, 就是公众受某些外部因素刺激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由于它产生的时空环境和传播媒介的特殊性, 舆情表现为不同的特点。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特点, 是高校师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1) 。下面笔者分别从内容特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特点表现为:1.政治热点、社会焦点方面的舆情。爱国情愫、民族感情、社会正义、民生关怀, 是高校师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情感, 一旦这些热点、焦点问题产生, 便会很快触动高校师生敏捷的思维, 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但由于他们的层次素质不同, 其消极负面的舆情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2.学校管理、师生活动方面的舆情。高校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安全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矛盾与隐患, 这些往往成为高校师生强烈关注的对象, 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舆情。及时关注这类舆情, 有利于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 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从表现形态上看:1.群体性。高校人群聚集, 且年龄、经历、生活习性、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 加上网络发达, 交往频繁, 一有情况便很快扩散, 产生强烈共鸣, 影响范围很宽, 往往难以控制。2.复杂性。高校人群来自四面八方, 与各行业、各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仅关注内容包罗万象, 而且事件涉及各种环境和人物因素, 因此舆情性质十分复杂, 指向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结果难以预料。

从传播方式上看, 表现为:1.多用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高密度性、同质性, 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高持有率, 使得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得天独厚。” (2) 2.传播速度快, 舆论范围广。高校师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 主体意识突出, 参与意识强, 主观性和倾向性明显, 新媒体普及率高, 每一种情绪反映和意见表达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产生巨大影响。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措施

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这里所谓“创新”, 是指要针对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新动向进行预警, 在舆情监测理念、机制和方法上快速跟进, 使其与舆情发生同步。因此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 一是要增加信息节点。即在高校各个敏感区域、各个层级和活动场所设置舆情信息捕捉点, 通过密集的舆情联络系统的建立, 以保证舆情信息采集的全面、深入。二是利用网络媒体拓宽舆情捕捉渠道。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蔽性、随意性等特点, 人们愿意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可利用微博、QQ群、社交网站、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工具, 建立网络舆情观测站进行随时监测, 以获取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三是要强化信息传递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 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到位, 做到舆情预警不断线。

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所谓“舆情热度”, 是指公众在舆论传播中对某一事件、某一现象的关注和讨论的高涨程度。如2010年舆情热度最高的五大事件为:腾讯与360互相攻击、上海世博会、网络红人“凤姐”、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富士康员工跳楼。张一文等学者研究网络舆情热度时认为, 网络舆情热度来自三个方面: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媒体、网民。因此, 关注网络舆情热度的内涵与来源, 就要抓住舆情产生的导火索: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产生的载体:网络媒体;舆情产生的主体:网民。而舆情热度的评价指标则包括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力、网络媒体作用力和网民作用力。这三者作用力越大, 则舆情热度越高;反之亦然。 (3) 当然, 舆情的产生与传播除了网络媒体以外, 还有其他传播方式和渠道, 但是这个理论给我们很大启示, 事件、媒体、公众是构建舆情热度的三个重要评价指标体系。套用其公式, 高校舆情高涨的程度来自突发事件的作用力、传播媒介的作用力、校园公众的作用力。这三者作用力越大, 则舆情热度越高。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 就要把握住这三个核心环节, 根据舆情热度的监测与判断, 及时应对。

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舆情的捕捉、监测、分析、判断、引导, 是舆情管理的一套完整系统。因此,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分析、判断、引导, 是一个事关事件应对和处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建立舆情的筛选、分析、评估、判定机制, 成立机构, 组织队伍, 分级负责。其次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舆情, 通过对舆情热度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 为决策层提供可靠的意见和结论。舆情分析研判的目的, 是为了正确地把握事态进展和引导舆论, 因此还要注意负面信息的控制和正面信息的引导, 以利于局面的稳定和事件的处理。尤其要密切关注网络动态, 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校园师生的影响。在舆情监控上, 要加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的建设和运用, 对舆情信息进行适时监测、跟踪与过滤;设置“虚拟警察”, 遏制网络违法犯罪发生。在舆情引导上, 可设置“网络阅评员”或“网络发言人”, 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 防止舆情泛滥引发重大突发事件, 甚至酿成危机。 (本

参考文献

[1][2]王磊:《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学术论坛》, 2008 (5) 。

上一篇:模拟谈判过程下一篇:儿童节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