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社会事件

2024-07-14

重大社会事件(通用9篇)

重大社会事件 篇1

H·拉斯韦尔指出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和社会协调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所具有的社会“瞭望哨”的作用, 能够及时了解、把握社会环境及公众情绪的变化, 并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情绪。作为信息和意见的交流平台, 在举国关注重大社会事件的关键时刻大众媒体承担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扮演着公众情绪“减压阀”的角色, 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设置通道, 以实现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 保障社会运转的安全, 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大众传播媒介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之际, 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公众情绪进行疏导。

首先, 大众媒体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重大社会事件之际社会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不满情绪, 分析哪些不满情绪可能会借机爆发。在搜集社会成就报道素材的同时, 大众传播媒介也应深入群众, 体察公众的情绪。大众媒介体察公众情绪的渠道很多:新闻调查、新闻采访, 通过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了解公众情绪等都不失为有效的渠道。

新媒体时代, 体察公众情绪的一个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便是通过网络媒体中的论坛社区等了解公众的情绪。在举国关注重大社会事件的重要时刻, 媒体应以其灵敏的“新闻鼻”, 嗅出公众的不满情绪, 为其提供平台, 疏导情绪, 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 大众媒体应设置意见表达平台, 为大众提供一个承载社会情绪的场所。一方面, 这个意见表达平台缓解了公众的情绪, 另一方面大众媒体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了公众的情绪,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对于公众情绪, 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大众媒体在处理社会不满情绪时, 应采取宜疏导不宜封堵的原则。社会上存有的一种不科学的方式便是对其进行封堵。这种方式只能暂时回避矛盾,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社会存在的不满情绪, 媒体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硬性的调控方式, 即堵、封、杀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软性的调控方式, 即积极疏通和有效引导。人民论坛杂志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形象地将这两种方式比喻为“灭火器”和“减压阀”。信息时代的进步和网络科技的发达使得使用“灭火器”封堵信息来处理社会不满情绪的硬性方式已经不可能, 而采取以疏通和引导方式的“减压阀”更为有效, 更为有利于社会良性循环、和谐发展, 更为符合人民的利益。

一般来说, 各大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期间的大型策划和议程设置较侧重于成就报道, 而对公众的不满情绪有所忽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节日气氛如何浓烈, 公众的不满情绪是客观存在的。越是重大的社会事件之际, 越是容易引爆公众的不满情绪。此时, 如果公众情绪发泄渠道不畅通, 社会问题就会凸显, 社会稳定就会受到挑战。大众媒体对公众情绪及时、准确的引导,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渠道。

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时应以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为原则, 不应仅仅拿“成就”说事, 一味地迎合。毕竟, 大众媒体不同于街头看热闹的人群, 它们是社会环境的监视器和瞭望哨, 肩负起疏导公众情绪的责任是大众媒体传播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需求。

以2009年国庆60周年之际为例, CCTV2的《今日观察》与网友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它是媒体创造的公众情绪疏导和意见表达的沟通平台。为了让网友的观点来得更直接和透白, 《今日观察》栏目创新性地开启网友视频表达, 除了传统的码文砌字, 公众可以上传视频, 让公众的声音通过网络直达全国权威主流媒体。《今日观察》成立全国独家“网友观察团”, 向全国热心的观众征集“网友观察员”, 通过网络征集公众情绪, 为公众提供情绪疏导和意见表达的平台。

媒介疏导不满情绪宣泄的渠道有很多。据社会中存在的公众情绪设置媒体议程, 进行疏导公众情绪的报道策划, 广播电视开设疏通引导公众情绪的节目, 利用互联网作为宣泄渠道, 都是很好的方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渠道, 目的是为公众情绪的沟通搭建桥梁, 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工作人员在公众情绪疏导工作上拿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 担负起社会责任, 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最高准则, 正确面对社会重大事件, 积极疏导各种社会情绪。■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6月

[2]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11月

[3]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坛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年1月

重大社会事件 篇2

为及时妥善处理重大或突发事件,避免和控制事件发生,特制定重大事件报告制度。

一、重大或突发事件包括:火灾、电梯困人、爆炸、突发性停电、水浸、盗窃、打架械斗等破坏行为;刑事案件;用户集体投诉(三家以上);中央空调主机、发电机、高低压电柜、消防设备、通讯设备等主要设备设施故障;楼宇主体结构遭受破坏;业主对物业服务中心和物业公司提出的总体性评价和建议等。

二、发生重大或突发事件,参与事件处理的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应立即赶到现场处理,同时尽快将事件及处理措施口头(电话)向公司主管领导报告,并根据事发情节决定是否报告总经理、是否报告公安、消防等机构协助处理。

三、参与事件处理的项目经理在事件处理后立即填写重大事件报告,经过片区经理签字后,于24小时内上报公司领导,如实汇报事件的详细处理过程,预测事件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找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的预防性措施。事件处理完毕后,最终将处理结果上报公司备案。

四、对隐瞒不报、漏报、报告不及时、报告不真实的,公司将给予行政处罚直至辞退,若给业主造成经济等损失,还要追究责任人经济责任。

重大社会事件 篇3

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后, 媒体作为公民行使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载体作用日渐凸显,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媒体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参与国家事务。此外, 法律和传统在公共服务领域也赋予了媒体更多的权利, 使得媒体能够以公众的名义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协调, 因此, 媒体被称为“第四等级”, 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 成为执政当局的监察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这就要求媒体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定要恪守相应的行为准则、规范, 对国家、社会及大众承担法律、道德和职业责任及义务。另一方面, 媒体也拥有职业权力。按照权力的授予原则, 媒体的权力是公众授予的, 即媒体其实是接受社会的共同委托, 因此它在享有这些权力的同时, 必须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从新闻传播史的范畴来看, 媒体社会责任论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 特别是国家垄断而盛行于西方国家的。该理论认为, 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传媒在公共领域扮演的角色相联系, 源于其社会公共资源的属性。该理论修正了当时盛行的自由主义理论, 认为“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 强调报刊要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 应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 对社会承担责任, 并以社会责任作为媒体业务政策的基础, 鼓励推行报业自律制度, 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当时媒体秩序的不满和革除弊端、改变现状的愿望。这一理论最早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1923年,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在制订《报业法规》时就提出了报纸的责任问题。1924年,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约斯特 (Casper S.Yost) 在其著作《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报业要对社会负责。1947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 (Robert Hutchins) 主持的“新闻自由委员会”经过两年的深入调查, 发表了著名的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 (A Free and Responsibl Press) , 在这份报告中, 明确提出了“新闻媒体社会责任论”概念, 并强调媒体对社会和公众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提倡自由而负责的报刊。1949年, 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中也强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1956年, 由弗雷德里克·西伯特 (Fred S.Siebert) 、西奥多·彼得森 (Theodore Peterson) 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出, 社会责任论是运用一系列新观点重新阐述新闻自由、传媒与政府、公众关系等基本问题, 同时融入并强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等概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 对媒体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解说, 依然存在不少分歧。

上世纪90年代后, 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与普及, 使得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不断降低, 传统的信息传播等级制度逐渐被解构,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的社会角色特别是指导作用开始削弱, 政府、媒体和公众间的关系日趋平等, 但利益博弈却更加复杂, 学者们对媒体社会责任的理解也进一步围绕着媒体应当对社会、国家、民众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义务展开。罗彬 (2011) 认为, 新闻传播的职业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这三类责任的交叉与重叠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还有学者提出, (新闻) 自由是权力和义务的结合, 认为媒体社会责任应当把新闻自由带回到对道德权利认识的起点上重新加以审视。

二、重大热点事件中媒体社会责任凸显的原因

信息化时代, 媒体的社会化功能不断增强, 然而虚假新闻、娱乐炒作、媒体暴力等问题的频繁出现, 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 媒体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成为理论界和实践层面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近期重大热点事件报道的梳理, 可以看出媒体社会责任进一步凸显的主要原因。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 也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程度, 官方称之为矛盾凸显期, 有学者将其称为风险社会。在这个时期, 过去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社会矛盾长期积聚, 使得一些当事人铤而走险,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以厦门公交纵火案的报道为例。今年6月7日, 福建厦门发生了一起公交纵火案, 致47人死亡34人受伤。针对案犯陈水总的报道, 不同媒体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媒体在标题中加入“面相凶狠”的表述, 有媒体强调“陈水总一家:8兄妹有4人吸毒”, 更有媒体用“陈水总如此丧心病狂全社会必共诛之”这样的题目, 并且在报道中多次用“丧心病狂”“丝毫没有人性”“全社会的公敌”这样的字眼。随着调查的深入, 陈水总的背景信息不断浮现, 各媒体的采访报道拼凑出一个身处社会底层、不断上访又屡屡受挫、终而悲观厌世的小人物形象, 此时看来, 前述主观批判情绪明显, 一味强化陈水总负面印象的报道, 除了能短时发泄情绪外, 很难获得公众情感上的共鸣, 又在报道中加入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用语, 这种过度强化消极和极端情感的报道, 只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对立情绪, 反过来助长公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矛盾凸显期不仅加大了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数量, 而且对报道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除了要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之外, 还要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人文关怀, 以纾解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比如, 《法制日报》在采访陈水总家属时就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他的家庭、性格、经历等, 并反映了其家人对纵火案的看法, 让人感觉平实而充满人情味。《新京报》在一篇社论中除了对案件进行客观分析外, 还指出厦门公交纵火案中值得全社会反思的地方, 如社会此前是否能对陈水总多一些关注和疏导, 是否能将公交逃生通道设计得更为顺畅等等, 这样的报道立足事件又跳出事件本身, 从更高层次去呼唤社会理性, 自然能产生较好的社会反响。

2. 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社会阶层迅速分化, 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新矛盾不断出现。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在重大热点事件中, 势必也不会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态度和一种反应, 如有的社会主体本身就是事件的利益攸关方, 自然难以保持客观理性, 有的社会主体则希望凭借重大热点事件的眼球效应, 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有的社会主体则在热点事件中借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特别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这几年, 国内舆论国际化、国际舆论国内化的特点进一步凸显, 这些都加大了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难度。2012年4月, 日本右翼势力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考虑, 炮制所谓“购买”钓鱼岛的闹剧, 这种罔顾历史的举动激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 在此期间, 《人民日报》连续推出《中方对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表达强烈抗议》《中国对日本有关言行表示强烈不满》和评论《大国崛起新路的信心与定力》, 表达中方的不满情绪, 表明中方的严正立场, 其他媒体也纷纷撰文对日本的错误言行进行谴责。媒体的这些做法, 有利于社会情绪的释放, 舆情热度开始有所回落, 以8月20日、21日、22日的舆情为例, 相关网络新闻数量从20日的4800余篇下降到21日的4100余篇, 再进一步大幅下降到22日的2300余篇。然而, 随着“九·一八”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的到来, 国内反日情绪再次高涨, 抵制日货的号召甚嚣尘上,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打砸日系汽车现象, 多家日企宣布9月18日当天停工停产, 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蔓延, 在这一关键时期, 以《中国青年报》《打砸同胞日系车不是爱国是害国》为代表, 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均以各种形式的报道指出, 抵制日货和打砸抢烧等行为的不合法和不合理性, 号召国民正当、合法地表达爱国热情, 不要借机发泄私愤、不要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国内各种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 加上国际环境的影响, 使得本已复杂的重大热点事件更加复杂, 媒体在面对此类报道题材时, 要始终保持客观冷静, 以新闻的专业态度, 既不能用片面甚至是煽动性的报道来简单迎合公众口味, 也不能一味赤裸裸地进行极端情绪的宣泄, 而是要站在全局立场加强对舆论的理性引导, 避免进一步激化或转移社会矛盾, 引发仇恨蔓延, 干扰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

3. 媒体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传媒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全球媒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竞争, 市场和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争相以奇异、耸动为看点, 肆意放大热点事件中的冲突内容, 为了赚取“眼球效应”, 不惜牺牲当事人的隐私和利益。今年5月13日, 网上爆出海南万宁一校长带小学女生开房事件后, 有关讨论铺天盖地, 随着案件的进展, 涉案6名未成年少女“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了一些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 受害幼女的带血内裤及带有详细描述的诊断书开始在网络上疯传, 尽管报道事实真相是媒体的责任, 但准确报道真相与深挖细枝末节是两个不同概念, 特别是此事涉及的6名受害者都是未成年少女, 对她们受害经过和生活细节进行详细披露, 既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又给她们带来了二次伤害, 显然违背了最小伤害原则。在这起案件中, 冲突双方的责权认定都有明确的法律界定, 但因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媒体的介入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但报道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如事发后, 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就从如何防止儿童性侵、在全社会加强未成年人性教育和保护的角度, 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播发了《涉未成年人事件频发凸显中国仍需完善立法保护》《性侵频发, 谁来保护我们的孩子》《新华时评:莫以听话抑制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稿件, 让公众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大热点事件由于受社会的关注度高, 自然受到媒体的格外关注, 但是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的时候, 不应为满足猎奇心理而一味深挖具体细节, 这样做既不尊重当事人的隐私, 也可能引发示范效应, 引起社会不良的连锁反应。有责任感的媒体应努力做到报道与引导并重, 在及时介入、客观准确报道的同时, 从全社会的利益去反思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及时普及相关知识,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舆论生成和传播方式的层出不穷

长久以来, 传统媒体一方面是信息中介, 另一方面也是议题设置者, 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终端, 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 大量新媒体的出现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表达平台, 民间舆论场得以实体化, 公众的话语权正在扩大, 舆论生成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此外, 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 使得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自觉性、自主性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他们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 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与探究日益迫切, 公众需要凭借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以加深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管理程度。

5·20四川芦山地震中, “虚开发票”“工作人员戴名表”的网络爆料, 使之前因“郭美美事件”而深陷信任危机的“红会”再次受到质疑, 甚至扩展到中国所有的慈善事业, 尽管包括红会在内的各种慈善组织在抗震救灾中做了大量工作, 主流媒体对此也做了报道, 但大量聚集在新媒体的公众对此并不领情, 对慈善事业的种种质疑仍充斥着网上舆情。面对新的舆论生成和传播方式, 特别是公众同政府的认知出现冲突时, 媒体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在热点事件中, 要做到既反映成绩, 又不回避问题, 比如在红会信任危机进一步放大之时, 《人民日报》播发的评论《用行动找回对红十字的信任》就较为平衡, 既充分反映了“红会”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的表现, 肯定了“红会”在改进形象方面做出的努力, 同时也指出“红会”在社会管理创新大背景下要学会应对商业利益的诱惑, 加强工作公平公正透明的重要性。

舆论生成和传播机制的变化, 特别是民间舆论场的强势崛起, 表面看是舆论生态的变化, 其背后反映的却是社会管理机制的变化, 在重大热点事件中, 面对复杂的舆论态势, 媒体要牢记职责和使命, 既要通达社情民意, 又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以推动工作的改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如何在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中更好地履行职责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难度进一步加大, 媒体的社会责任也进一步凸显, 媒体要履行好社会职责, 就要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社会减压阀的作用。总的来看, 媒体在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重视时效性和真实性

时效是新闻报道追求的目标。舆论的生成和传播离不开新闻信息, 受众又具有先睹为快的心理和先入为主的习惯, 那么抢占报道第一落点在舆论引导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对舆论产生强大影响,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迅速, 往往能够抢到首发新闻、首创新闻和独家新闻, 成为不可忽视的舆情源头, 因此媒体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就必须讲求时效, 如此才能赢得受众、争取主动、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这一点在重大热点事件报道中尤为重要。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基础。任何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物、言论和行动, 所涉及的事件起因、过程和结果甚至具体细节, 都必须是客观和真实的, 容不得半点虚构、夸张和粉饰, 任何一个细小的失实都可能被快速、无限放大, 使得公众对整体报道产生质疑, 甚至对该媒体的公信力产生质疑。热点事件本身充满复杂性、多面性和变化性, 在当前的媒体生态下更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社会生活, 记者只有认真细致地做好采访, 尽可能多地掌握事实材料, 才能在宏观和全局上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2. 不断创新舆论引导形式

在重大热点事件报道当中要占得先机, 就必须充分考虑新闻信息生产碎片化、分众化、精细化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考虑不同的舆论引导形式。以微博为例, 微博的使用者获取新闻信息的时间往往是碎片化的, 他们接受新闻信息除了满足知情需要, 还要用以维护自身的社会关系, 传统媒体是很难对微博群体产生有效影响的, 在重大热点事件报道中, 要按照微博传播的规律办事, 灵活运用“网来网去”的原则, 运用集新闻性、实用性、娱乐性等为一体的新闻信息内容, 配合具备信息服务、社区互动等功能的传播终端, 才能有效影响微博群体的舆论。

新媒体时代, 用户多元化、市场分众化、受众对象化、信息碎片化的特征大大增加了重大热点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难度, 媒体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就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锐意进取, 不断创新, 努力争取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着力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 才能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

3. 尝试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

主流媒体应该努力培养一批知名记者和编辑, 将他们打造成为不同行业或者领域的意见领袖。在重大热点事件面前, 知名记者和名编辑能够在公众毫无主见或思想存在摇摆依赖的时候, 及时公布事实、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讲清大局、揭示趋势、采取行动, 这样公众中理性的声音和行为就会更多一些, 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会更长久一些, 媒体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彰显。

在当今的信息传播结构中, 意见领袖在社会舆论走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借助各种媒体平台, 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向他人提供信息、意见和评论, 从而对社会施加影响。一般说来, 意见领袖首先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而后传播给其他受众或追随者。对信息如何解释, 加工到什么程度, 选用何种方法?这些均取决于外在信息与意见领袖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个人利益和文化模式相贴近或相背离的程度, 取决于意见领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三道防卫圈的严密程度。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 几乎所有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都是无法绕开意见领袖的, 也正因为如此, 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该培养属于自己的意见领袖, 并通过他们有效引导舆论, 更好地履行职责。

4. 持续提升受众的信任度

当前, 受众对媒体的整体依赖程度是上升的, 但是由于新的新闻信息替代源很容易找到, 公众对于具体媒体的忠诚度又是在下降的。过去我们在研究媒体社会责任时, 往往将关注点集中于媒体本身, 而没有认真研究受众, 新媒体时代使得受众在大众传播和舆论形成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他们不再局限于从官方媒体获得热点事件的信息, 而是利用多种信源随时随地获得新闻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其自身也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 还参与创造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媒体如果不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在重大热点事件报道中不能及时提高受众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就会失去受众、失去舆论影响力。

虽然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 但决定公众对具体媒体依赖程度的关键因素依然是公信力, 因此要提高受众的忠诚度, 媒体就要格外重视信源可信度、内容可信度与渠道可信度, 在体现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同时, 拥有广大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时代特征, 进而在重大热点事件面前, 对公众的思想、心理与行为产生有益影响, 实现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

四、结论

受众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传播的交互性, 使得新闻媒体在重大热点事件中履行社会责任的难度加大, 公众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吞咽下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 而是利用不同渠道获取新闻信息, 借助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新闻产品进行解构和重构, 并进行着再传播。因此, 不仅仅在重大热点事件报道中, 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 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都在凸显, 媒体不能单纯依赖过去的传统方法, 而应该综合利用各种传播手段、顺应新的传播规律、不断创新舆论引导形式, 才能参与到重大热点事件舆论生成和传播进程中, 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影响, 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摘要:新媒体的大量涌现, 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过剩时代的步伐, 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整体功能不断增强, 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与此同时, 虚假新闻、娱乐炒作、媒体暴力等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也频频出现, 特别是在重大热点事件中, 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的行为, 使得事件更加复杂, 并给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影响。文章梳理了媒体社会责任论的理论脉络, 结合近期重大热点事件中媒体的表现, 对新闻媒体如何在重大热点事件中履行好社会责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危险社会,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参见《新闻传播人本责任研究》罗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4页。

宋朝重大历史事件 篇4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

重大社会事件 篇5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传播,科学网,访谈,影响力

基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媒形态, 经过20余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共同发挥新闻传播作用的重要媒介形态, 并日益成为大众主流媒体, 不断渗入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1]。2013年1月15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较2011年底提升3.8%。[2]。网民数量的攀升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 为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网民和网络媒体成为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的主要信息源为标志,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1重大社会事件中, 网络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产品探索

相比较平面媒体, 网络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的科技传播中具有迅速性、广泛性、专业性、灵活性、互动性、跟踪性等优势。对于同一个突发或社会热点事件, 根据事件类型的不同, 以及受众用户的人群特征, 网络媒体可以灵活选择策划相应的传播产品, 以保证最强的时效性和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下面本文将以科学网为例, 介绍重大社会事件中网络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产品模式。

1.1科学网背景:高端海内外专家用户群丰富的传播产品

科学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主管, 由具有五十多年媒体经验的中国科学报社 (2008年4月, 被国家列为科普传媒基地) 主办, 具有深厚的媒体资本及科教界口碑。

作为全球领先的中文科学类网站, 科学网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 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 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自2007年1月18日科学网正式上线, 6年来已发展成为高端、严肃的科学传播网络社群, 由用户生成的内容高效即时互动, 构筑了庞大的学术信息库和知识传播平台, 学术共同体与公众均从中获益, 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科学网在建设之初, 即坚持博客用户实名注册特色, 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大学科分类为基础用户结构, 迅速在中文互联网社区崛起, 确立了专业、高端的品牌影响力。

科学网内容板块主要包括新闻中心 (含要闻、论文、专题、在线直播、基金等) 、互动平台 (含博客、群组、在线访谈、视频、微博) 以及信息发布中心 (人才、会议、实验室、小白鼠等) 。

目前, 科学网已经拥有100多万名海内外科教界专家用户群, 其中实名博主近8万人, 日均页面流量约100万, 每周出版的电子杂志发送至海内外30万实名订阅用户。

科学网传播手段日益丰富, 每天24小时提供科教界新闻资讯服务, 以及大量专家博主原创的优秀文章, 同步开发了微访谈、视频、专题等产品, 形式新颖、用户交互性强, 有效地促进了科学传播。

1.2重大社会事件传播:多产品组合优势互补

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的传播, 科学网通常会组合新闻、博客、专题、在线访谈、视频、社区活动等多种产品模式。比如, 在新闻发布, 博文推荐的同时, 根据事件类型, 策划专题、在线访谈或拍摄专家讲座视频。

以2013年诺贝尔奖颁发这一年度重大科学事件为例, 科学网会在第一时间原创编译诺贝尔奖颁发相关新闻, 并同时推荐置顶科学网博主解读诺奖得主背景资料和研究方向的博文。最引起公众关注的是, 科学网会在第一时间推出预先准备的《2013诺贝尔奖》专题, 以最快的速度、最具科学性的传播诺贝尔奖相关主题。

而相比较于网络专题对于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大容量、丰富性、追踪性等特征, 在线访谈产品在重大事件发生后, 时效性、话题性、专业性和科普性则往往更胜一筹。下文将详细介绍在重大社会事件的科技传播中, 在线访谈产品如何操作才能达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2重大社会事件中,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在线访谈产品的传播效应

2.1科学网“在线访谈”产品介绍

科学网“在线访谈”产品[3]上线于2010年6月, 为自主开发, 使用THINKPHP框架, 实现了科学网用户和嘉宾实时的问答, 结合各种热点话题实时讨论。“在线访谈”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网友, 时长为1~2小时, 一般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做为嘉宾, 嘉宾会选取感兴趣或有价值的网友问题直接作出回答, 真正实现了嘉宾与网友之间的零距离交流。科学网在线访谈目前已举办29期, 主题集中在重大突发事件 (比如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7.21北京暴雨、四川芦山地震、H7N9来袭、北京发现蜱虫疫情等) 、具有科学意义的重要新闻事件 (黄金大米试验、天宫一号发射、空气污染与PM2.5、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 、科教界热门话题 (逃离科研、关注南方科技大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等) 。

100多万名海内外科教界专家, 成为科学网多次成功举办“在线访谈”特定的专家和用户基础。29期访谈中, 绝大部分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中多期访谈举办后, 第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集中关注, 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2两场引发全民关注的在线访谈案例分析

下面以科学网推出并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影响的两场在线访谈《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2011年7月26日推出) 和《逃离科研》 (2012年11月15日推出) 为研究案例, 探讨网络媒体如何立足自身资源, 把握自身定位,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 推出相匹配的传播产品, 以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传播功能。

2.2.1《解析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4]——为全民探寻事故的科学真相

1) 时机抢先和切入点的契合决定了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 网络媒体通常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战场。如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 事故亲历者的第一条新浪微博由网友“袁小芫”在20:38发出:“D301在温州出事了, 突然紧急停车了, 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全部停电了!!!我在最后一节车厢。保佑没事!!现在太恐怖了!!”第一条求助微博由网友“羊圈圈羊”于当晚20:47在出事车厢内发出:“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这几条微博令数万网民第一时间便得知了动车出事这一信息。微博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广大网民成为“7·23”动车事件中最早的信息源。网友“袁小芫”发出的那条微博, 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报道足足早了两个多小时。此后, 众多微博用户连夜直播, 把事故现场和救援情况迅速以图文并茂的立体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5]。

“7·23”事件中, 在新浪微博全面赶超国内媒体快速发布现场灾难实况的同时, 科学网则在第一时间以超越事件本身的理性态度, 独辟犀径, 直击探寻灾难背后的原因, 为震惊痛心的国人揭开事故背后隐藏的层层问题。这一切入点, 准确把握了受众迫切寻求事故真相、关注切身利益 (高铁安全性) 的心理, 从而决定了访谈在全社会范围内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2) 权威的专家资源提升了访谈传播的科学价值

围绕“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和高铁上线后事故频出暴露出的安全问题, 科学网紧急组织多个研究方向的专家博主以及亲历现场救援的网友, 于事件发生2日之后, 即7月26日, 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在线访谈。

访谈特邀请机车动力学及气象、消防安全、雷电防护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多名科学网专家博主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铁路信号专家闵应骅;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研究中心教授、机车车辆专家罗世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气象学家丁裕国;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学院助理教授麻庭光;雷电防护专业人士丛远新;武汉大学信管院和计科院教授、互联网科学专家沈阳) 、亲历事故现场的网友 (温州都市报时政要闻部副主任吴智勇、新浪微博网友小刀) 和关心铁路交通安全的科学网博主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单涛涛博士) 做为嘉宾, 与网友面对面交流铁路交通安全的相关问题, 共同探析7.23动车事故原因。

7月26日科学网《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 因在事故发生后组织迅速, 专家队伍强大、专业权威, 吸引了数万名网友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在两小时的访谈时间内网友共发布提问717条, 嘉宾回复361条。众多网友对当前动车及高铁的技术安全问题表达了极大的忧虑和关切, 各位嘉宾也与网友展开积极互动, 尽自己的专业所能, 以及所了解的最新信息对网友关注的问题和事故可能的原因, 进行了负责任的探讨。

科学网《解析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在国家调查组发布事故调查报告前, 无疑成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原因分析最权威的专家意见发布平台。

历时5个月后, 据国家安监总局2011年12月28日公布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显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而列控中心设备存在设计缺陷、雷击导致列控中心设备和轨道电路发生故障, 错误地控制信号显示问题等原因, 在科学网“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访谈中, 多名相关研究领域的嘉宾已对此进行了专业的预测分析, 由此可见, 在线访谈传播模式中, 权威专业的嘉宾为访谈发挥科技传播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访谈二次传播的重要推手

科学网《解析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在嘉宾和网友的积极参与下得以成功举办, 吸引了数万名网友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同时成为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关于“解析动车事故原因”最直接的新闻源, 引发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京报、法制晚报、京华时报、搜狐网等多家知名媒体的特别关注。多家媒体以整版或视频节目重点报道了科学网的这次访谈, 科学网访谈嘉宾也成为各媒体后续系列报道的采访对象。本次访谈在新浪微博上同步举行, 引起新浪网友的热切支持

4) 在线访谈与专题的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应

如上所述, 在线访谈产品在重大事件发生后, 时效性、话题性、专业性和科普性相较网络专题往往更胜一筹, 但网络专题对于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大容量、丰富性、追踪性等特征也是扩大网络传播效应必不可少的产品, 是对在线访谈产品的有益补充。

科学网在《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访谈举办的同时, 同步推出《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网络专题[6], 汇集媒体报道, 重点推荐科学网专家访谈中关于事故原因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分析内容, 并持续追踪事故进展和调查情况长达半年之久。

科学网《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这一成功的科技传播案例, 充分表明, 在重大突发社会事件中, 网络媒体找准受众关注的问题,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播特点, 选择适宜的产品平台, 策划推出选题, 能够更有效的服务于公众, 取得科技传播的最大效果。

2.2.2《逃离科研》在线访谈[7]——科研苗子“逃离科研”触动全民神经

1) 一篇科学网博文的疯狂传播之路

2012年11月13日科学网博主、中科院研究员程代展发布博文《昨夜无眠》[8]痛陈“自己的优秀博士生放弃科研执教中学”, 引起海内外科教界的强烈关注。13日当晚程代展科学网博文被转发至北京大学BBS、清华大学水木BBS、人人网、新浪微博, 引起著名高校BBS和大型社交网站的热议。该话题超越科教圈, 迅速成为当周社会各界热门话题。

2) 在线访谈以发贴当事人为焦点, 找准切入点

基于程代展博文引发海内外科教界及广大媒体、公众关于“科研苗子”逃离科研现象的大讨论, 11月15日科学网举行了一场题为《逃离科研》的在线访谈, 邀请当事人程代展老师及北京大学教授张海霞、同济大学副教授谢强等关注青年人才培养的导师、以及“逃离科研”的中科院物理所吴宝俊博士做嘉宾, 与公众共同交流科研界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访谈在新浪微博同步进行, 受到数万名网友的热情关注和评论转发, 讨论推向高潮, 并产生强烈的后续回应。

3) 访谈引发对方当事人回应

11日18日“当事”博士生在人人网发文回应:“我已厌恶科研”, 再次在网络上引起强烈争议。随即, 20日程代展在科学网发表博文“再反思”:“尊重其选择, 盼其回归科研”, 给这次师生之间关于是否选择科研路引起的矛盾、焦虑和猜疑以一个坦然的结局。

4) 访谈与当前现状紧密契合引爆全社会关注

程代展在科学网的《昨夜无眠》博文自11月13日发布一周内科学网点击量达13万, 13日当晚同步在北大BBS、清华BBS、人人网、新浪微博引起热议, 13日当晚各网站转发评论多达6000多条。11月15日科学网举行《逃离科研》在线访谈, 数万名网友参与讨论并转发。访谈举行前后, 有多名曾经逃离科研的博士生主动在网络发文, 敞露自己的心声

11月15日《逃离科研》在线访谈举行的同步, 科学网推出《逃离科研》网络专题[9], 理清事件发展脉络和各方观点, 同时因访谈引起多名科学网网友的强烈共鸣, 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纷纷表达了在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困惑, 迫切希望能得到指引。为满足广大网友的需求, 科学网在《逃离科研》在线访谈的基础上, 特别推出《师生夜话》在线访谈[10], 邀请了多名资深的科研前辈为青年科研人员排忧解惑, 访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共收到网友提问1383条, 嘉宾回复768条, 受到众多网友的一致支持。

《逃离科研》事件不仅在科教界, 更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关注。自2012年11月16日起至2013年3月期间, 科学网《逃离科研》事件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凤凰卫视、新京报、广州日报、中青报、法制晚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新民晚报、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中国之声、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网、凤凰网、新浪、腾讯等百家主流媒体长达近4个月的集中报道, 转发评论数万次。“逃离科研”成为2012年底和2013年初全国热议的新闻话题, 百度搜索“逃离科研”一词相关结果约208万条。值得一提的是, “逃离科研”还引发了2013两会代表的热烈讨论[11]。

《逃离科研》事件并非突发新闻事件, 但科学网推出的在线访谈, 却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分析其原因, 一是由社会身份契合的当事人原创发文, 反映了事件的“真实性”;二是该话题契合了当前科教界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压力大、待遇困窘, 发展前途堪忧的现状, 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心声, 同时话题超越科教界, 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高学历的“科研苗子”宁愿当中小学老师也要“逃离科研界”的争议, 也触痛了社会上大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神经, 因此话题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注度。而对于媒体的新闻报道而言, 《逃离科研》事件有助于推动社会各界关注青年人才培养、国内浮躁的科研环境、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亦有助于推动国内科研体制改革。

综上所述, 在重大社会事件传播的过程中, 网络媒体通过发掘受众关注的问题, 找准引发受众共鸣的契合点,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播特点, 选择适宜的产品平台, 策划推出选题, 即能够更有效的服务于公众, 取得科技传播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婷婷.论网络媒体的现状与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 2013-1-15.

[3]科学网在线访谈[EB/OL].http://talk.sciencenet.cn/?s=/Index/all/.

[4]《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EB/OL].http://talk.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41.

[5]王凤皎.网络媒体在风险沟通中的应用——以新浪微博“微访谈”为例[A]//谢耘耕, 陈虹.新媒体与社会 (第三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6]《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网络专题[EB/OL].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16.aspx?id=611.

[7]《逃离科研》在线访谈[EB/OL].http://talk.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64.

[8]程代展.昨夜无眠[EB/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9]《逃离科研》网络专题[EB/OL].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16.aspx?id=1263.

[10]《师生夜话》在线访谈[EB/OL].http://talk.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74.

重大社会事件 篇6

关键词:近代史,侵略,调查,社会群体,对策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遭受巨大的灾难与痛苦、耻辱与不公的一段近代史, 是人们无法忘怀的屈辱史, 也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这段历史不应该也不容中国人民忘却。但是最近各个媒体却报道了我国公民对我国历史文化、重大事件遗忘和张冠李戴的尴尬事件。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社会群体对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 使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特针对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的各社会群体做了调查。

一、各群体对我国遭受侵略的重大事件的认知现状

(一) 认知程度呈现多样化

各社会群体对我国遭侵略的重大事件的认知程度呈现多样化。本次调查, 包括以下几类社会群体:在校大学生群体、普通工人群体, 中小学生群体、公务员群体、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其中公务员群体, 在校大学生群体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以本次调查中的“918事变”为例, 其中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率为84.5%, 公务员群体的认知率为95.3%, 60岁以上老人群体的认知率为86.1%。而普通工人群体, 中小学生群体的认知程度较低, 普通工人群体的认知率为57.3%, 中小学生群体的认知率为72.3%。

(二) 对事件细节了解程度低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95%以上的人们知道日本侵华战争, 南京大屠杀等重大遭受侵略的历史事件。但是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就只有少部分人清楚。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知道大屠杀地点和死亡人数的占90%以上, 清楚屠杀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的只有50%都不到。而对于侵略者屠杀的残忍手断, 一些罪大恶极的行为更是知之甚少。

二、造成以上认知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知识水平与年龄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是影响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 年龄在12岁以下的人群对于大多的事件了解相对较低, 只知道有日本侵华这一史事, 而对于中华名族抗战期间的具体事件知之甚少。以“918事变”为例, 清楚整个事件的只占30%左右, 而十二岁以上人群占到了80%左右。

(二) 获取此类知识的渠道差别大

人们所接收的教育和从事的职业不同, 导致了大家获取此类知识的渠道差别较大, 进而影响了各群体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认知情况。从参与调查的群体看, 公务员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群体这两类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 除了在校的知识接收外, 大学生以及公务员群体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会主动通过网络报道以及期刊报纸等渠道历史事件进行了解。而工人群体由于工作相对繁忙, 主动去接收网络和报刊信息的时间比较少, 导致工人群体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三) 各群体关注历史事件的主动性不足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 人们忙于工作、培训、学习、升职等日常生活事物, 根本分不出多余的时间去关注时事新闻, 就更别说主动关心社会历史事件了。在被调查人群中, 大家只有在每年的纪念日等宣传活动时候才会被动的去了解各种纪念事件, 只有30%的人表示偶尔会去关注某些被侵略事件。

三、提高社会群体对重大历史事件认知程度的对策

(一) 深入开展“勿忘国耻”等宣传活动

“历史是名族的史诗”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米细勒如是说。因此, 应当大家国民的历史教育。在每年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 举办大规模的“勿忘国耻”等宣传活动和相关方面的知识竞赛, 让人们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近代以来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 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学校加强历史教育

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历史教育课程, 但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真正有兴趣学习的同学确很少。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 老师也墨守成规, 用满堂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灌输历史知识,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并且容易遗忘。学校应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改革历史教育方式和方法。其次, 在校园多设置历史文化宣传栏, 定期更换宣传内内容, 这样以便让学生们主动了解历史事件, 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

(三) 加强国民历史教育

当今社区建设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序。社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 可以在社区设置历史文化专栏, 邀请社区党员在社区开展历史文化讲座, 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有关的知识竞赛, 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播放历史纪录片等。通过社区的工作推动加强国民的历史认知。

(四) 提升社会文化氛围, 红色革命景区免费开放

在调查中显示有70%以上的外地人 (非自贡人) 都不知道江姐的故乡在自贡, 由此, 社会政府等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宣传, 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首先, 在七一建军节, 八一建党节等有纪念意义的节日,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历史英雄事迹, 在广场上播放公益历史纪录片等。同时, 历史作为一种文化, 是全民族的财富。红色革命景区可以作为公益向国民免费开放, 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历史。

历史是知识的海洋, 历史是智慧的结晶。历史教育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在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今天, 历史不应该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特别是近代史上中华名族遭受侵略、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不断的激励着全体人民奋发图强、努力创新;不断的激励着全体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徐家驹.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之日方近代史论文剖析[K].2011 (2) .

[2]张广智.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J].历史教学问题, 2003年2期.

浅谈重大事件预警系统 篇7

1 系统功能

重大事件预警系统是公安情报应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由相应的信息处理设备、情报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应用系统和支撑工具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该系统具有线索采集、信息加工、信息统计、信息上报、要素抽取、研判分析等子系统组成。

1.1 情报线索采集

主要是由基层民警使用的。根据公安业务的需要, 情报线索采集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维护国家安全信息、维护政治稳定信息、维护治安稳定信息、禁毒斗争信息、网上动态信息、其他信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录入完成以上信息之后, 用户可以进行暂存、发送信息中心、发送其他单位等操作。按照采集的方式来说, 包括人工采集、采用网络爬虫技术截获各类信息、ETL方式采集。

1.2 信息加工

主要由各级情报中心的研判人员进行操作。由于系统提供的采集方式的多样化, 造成采集信息的质量不足与进行分析研判所需, 所以系统根据不同种类的信息, 根据预设的数据字典进行加工转录, 形成代码型数据信息。其中, 情报特征参量包括采集时需要录入的一些结构化的信息内容, 如:事件类别、主体身份、涉及人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地点、地点属性、所属地区、事端规模、行为情况、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线索来源、报送单位等。

1.3 信息统计

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 通过前端展现工具的报表设计器设计各类线索统计报表。用户可以从时间、单位、线索分类、采集方式、评估评价等维度, 对线索的采集、上报、录用、发布等情况进行统计。系统自动生成统计报表, 支持多层报表数据钻取, 并支持对报表的打印、导出。

1.4 信息上报

通过公安机关请求服务平台实现向部平台上报本平台采集的重要线索和重要事件信息。信息上报知识库管理功能是对主题词汇表、关键词汇表, 拥有重要敏感事件处置决策支持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规范、领导讲话、政策性文件等, 应急处置预案、专家信息、典型事件案例、模型等数据资源构成的数据库进行高效的组织管理。

1.5 要素抽取

自动地对文档进行重要信息的抽取, 按照事件六要素进行抽取分析, 抽取的信息包括命名实体、术语等信息, 无须进行人工干预。其中命名实体包括:人名、组织机构名、地点、时间、Email、电话号码、身份证信息、银行帐号、护照信息、案件名称、QQ、MSN、Email、车牌号等。其中术语主要指领域词汇。

1.6 研判分析

研判分析包括模型分析和人力研判两个方面, 是预警的核心内容。为辅助分析人员研判, 在充分积累历史信息数据的基础上, 需要模型分析功能。模型分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信息分析功能, 通过常用的信息分析工具, 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以特定的人、组织、群体作为切入点, 对重要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从人群风险、时间风险、空间风险、行业风险、事件滚动连锁风险、周期性风险或复合性风险等角度进行关注聚焦, 探索开发所需的分析研判模型, 确定量化指标,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自动生成结果。对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形成预警情报信息。

1) 智能监测。根据用户设置的监测主题, 对入库的事件线索信息自动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找出与监测主题相关的信息, 并将分拣出的与监测主题相关的事件线索信息自动汇总, 推送给主题订制的用户, 辅助各级情报分析研判人员对线索和苗头信息进行追踪、汇总、分析、研判。2) 专题分析。专题分析, 是对某一个 (类) 事件或某一项专门业务以专题任务的形式, 组织开展信息收集、整理、评估和分析研判工作。它可分为日常性专题和临时性专题工作两种。3) 序列分析。以全省各地市汇集的事件、事件苗头信息数据为基础, 结合公安部重大事件预警的规划设计, 从人群风险、时间风险、空间风险或者复合风险等视角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挖掘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态, 辅助各级情报分析研判人员对事件发生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进行评估。4) 特定对象即时分析研判模型。通过对特定对象活动情况的全天候监控, 随时发现其活动线索, 即时进行自动预警。实现的路径为, 将特定对象包括特定的人员、特定的组织、特定的网站 (博客等) 、特定的媒体、特定的手机号码等信息作为基本标识, 自动与汇集整理的全部信息源进行碰撞, 一旦出现, 即时检索、关联、捕捉和展现, 生成预警信息。

对于上述所有分析模型和功能, 为研判人员提供针对研判结果的筛选、鉴别、分析和综合分析, 并决定是否发布预警信息。

2 系统设计

为满足重大事件预警防范对多源、海量、动态信息的需求, 系统可通过用户界面录入、信息引用、数据抽取与同步、页面抓取等多种方式、按照信息分类标准及业务工作规范要求, 及时准确地采集公安机关各警种、部门日常收集、获取或研判形成的各类信息。对采集的信息按照来源渠道、表现形式、是否涉密等有所区分, 分别处理。重大事件预警防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建设系统, 在硬件方面除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外, 还要从各数据源系统获取数据。同时涉及的系统及应用软件众多, 包括各类操作系统、各类源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工具、智能统计展现工具和轨迹分析工具等其它第三方软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 重大事件预警系统能够整合公安内部和外部相关情报信息资源, 畅通情报信息交流的渠道, 建立集约高效、连通共享、方便快捷、保密安全、上下联动的应用环境, 对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和综合性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它是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一项重点功能。各地公安机关应结合实际需要开发设计高效运行的应用系统, 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整体效益, 为进一步完善情报平台的功能、提升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重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提供必要的保障。

摘要:重大事件预警系统是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 本文介绍了其概念、结构、功能及作用, 并重点描述了其研判分析功能中的模型分析和人力研判功能。

关键词:重大事件,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2009年中国IT行业重大事件 篇8

2009年是3G元年, 这是中国通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年份。截止到年底,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家运营商共投入1435亿元进行相关建设, 累计3G用户超过1000万。继国家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后, 大规模的3G投资无疑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3 G的发展催生I T产业模式转变, 带动IT应用, 给IT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体现在PC市场上, 联想和海尔等电脑厂商纷纷与电信运营商合作, 推出包含3G接入模块的上网本;而在电信市场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华为、中兴也计划推出自己的上网本。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是数字家庭。3G的出现, 有望打破这个领域缺少统一标准的困境。随3G而来的企业移动应用将带给集成商新的项目机会, 而3G个人应用的火热也将使IT零售商从中受益。

软件业向软件服务业升级, 中国IT产业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

2009年12月3日至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全国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 第一次明确了加快软件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将成为软件服务业的定位之年。2009年1至10月, 中国软件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7691亿元, 全年预计可达9000亿元。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划, 软件服务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软件服务将以6%左右的增速发展, 未来服务收入将超过产品收入。

软件产业的这一战略调整标志着中国IT产业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软件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拉动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务 (BPO) 的蓬勃发展, 在未来世界软件服务业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

物联网概念火爆新三网融合将启动

2009年物联网成为IT领域最火的新概念之一, 受到媒体的热烈报道和股市的资金追捧。2010年, 将开启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三网融合进程。国家将规划引导下一代网络发展。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 制定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应用推进计划, 发展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及服务。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 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这无疑将给IT相关产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但应理性的看到, 虽然既有政府的扶持, 又有IBM、中国移动这样的企业巨头的大力鼓吹,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RFID产业更多依靠政府项目的扶持和推动, 传感器在商用上落后于人二三十年, 智能技术的研发还处于较初级阶段, 纳米技术还有待科技攻关……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动向和新机遇

中央企业“登高计划”无疑是2009年信息化最突出的亮点。国家电网、中广核、中远集运、中海油等大批中央企业从企业信息化转向信息化企业, 引领了信息化的新潮流。2010年, 中央企业将深化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围绕企业核心价值建设信息化企业, 将信息化建设推向全新的高度。中小企业信息化将向发育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方向发展。积极开辟网上内销渠道将成为中国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热点。

多家IT企业创业板成功IPO

7家IT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 打通了IT企业融资的新渠道。这些成功范例有望引领更多的IT企业掀起新一轮的IPO融资热潮。

半导体产业09年全线飘绿业内戏谑“半倒体”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策略 篇9

关键词:新闻报道,突发事件,受众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新闻媒体只有以广大受众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关注点, 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和知情权, 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1 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时效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许多突发事件往往在短时间甚至瞬间之内发生, 且不断发生变化, 逐渐成为不同地域、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及时满足人们对热点事件的信息需求, 媒体必须快速反应、立即行动, 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并力争最先向公众传达得到的信息, 使公众能通过这些信息, 对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印象, 做到先声夺人。

2016年7月9日凌晨, 河南省北部遭遇特大暴雨, 其中新乡市降雨量最高超过400毫米, 出现严重内涝。得知情况后, 河南广电全媒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早上六点, 河南应急广播呼号发声, 同时“交广号”无人机飞赴灾区, 暴雨应急直播正式启动。12:30,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打破正常播出:进行《直击暴雨特别报道》。14:40, 大象融媒民生频道打断原有编排, 电视直播救灾。当晚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打破常规编排, 头题播发长达6分钟报道《特大暴雨袭击新乡省市迅速展开救援》。

报道中, 记者出现在暴雨倾盆的大街、出现在水流湍急的河流、出现在忙碌的救灾现场, 真实感、现场感极强, 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又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在为期一周的报道中, 正是有了反应迅速、权威发布, 才有力抢占了报道先机, 一时间, 主流媒体成了社会各界了解信息的第一渠道, 微博微信上的一些谣言不攻自破, 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常言道:兵贵神速。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信息海量、鱼龙混杂, 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必须迅速出击, 遵循及时、客观、充分的信息披露原则, 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报道, 抢占舆论制高点。同时, 加强和公众的互动, 对一些不确定性的问题通过采访专家和客观分析, 及时进行解答, 从而起到消除谣言、正本清源、引领导向的作用。

2 持续追踪拓展深度

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瞬间, 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但它持续进展, 其成因、新闻价值和影响, 在事件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清晰, 要满足公众对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 需要我们进行持续追踪报道。

在报道中, 突发事件往往是单一的、动态化、碎片化的, 那么这一事件怎样发展, 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也是人们关心关注的。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可以充分利用新闻资源,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事实上, 许多有影响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 都是在对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中产生的。譬如近年来不少媒体对一些刚建好的桥就坍塌、造成人员伤亡的连续性报道, 就不仅揭露了“豆腐渣”工程的真相, 而且追出了部分官员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可以说, 连续追踪报道是对记者锲而不舍、秉持正义的敬业精神, 以及把握重大报道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拉长报道链条, 体现媒体社会责任、突出报道深度、广度、锐度的“试金石”。

2016年上半年, 河南地区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 全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坚战一开展, 各新闻媒体就立即行动起来, 兵分多路, 跟随环保、公安等有关单位, 下地市、到企业, 报道防治大气污染情况。除了动态报道, 新闻媒体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形式,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连续报道。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开设“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 除了动态消息, 还对做出承诺的地市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另外, 推出防治小知识:介绍雾霾成因、如何防治等;同时, 河南广电全媒体重磅推出18篇系列评论, 用鲜活的事例、接地气的语言, 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法制现场》栏目特别设置《宣战雾霾》版块, 记者夜间深入现场采访, 抓拍生动场面和细节。在为时一个多月的攻坚战宣传战役中, 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报道, 主题鲜明、说服力强, 展示了省委省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行动, 为打赢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 突发事件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 抓好第二落点, 可以让观众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使报道出深出新。突发事件稍纵即逝, 部分新媒体、自媒体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而传统媒体往往失去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时机, 抢不到先发优势。做好追踪报道, 是发挥传统媒体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的途径。在仔细调查、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报道, 往往更能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更具独家特色、更有影响。

3 融合传播共同发声

近年来, 新媒体发展迅猛, 微博、微信、客户端因为具有即时、开放、透明和互动等优势, 不断改变着报道的形态, 拓宽了新闻的来源和渠道。在新媒体传播中, 一部手机、一个手持小摄像机, 记者就可以完成对事件从文字、图片到声音画面的综合报道和传播。而传统媒体所固有的表现手段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已经难以适应与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新的需求与期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媒体必须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运用“两微一端”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的新模式, 增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 不断开辟传播的新渠道, 扩大报道影响力。

在2016年7月的新乡特大暴雨报道中, 河南广电全媒体所有资源共享、信息公用, 参与报道的各路记者部不分频率频道、不讲条件代价, 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河南广电全媒体记者。报道中, 所有前方记者的地点和联系方式都反馈到应急宣传报道微信指挥平台, 他们所采集的新闻资源也分享到微信指挥平台, 电台连线电视台的记者, 广播的声音接入电视演播室, 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分发, 重要信息互联、互推、互融、互粉。本次参加报道的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多达70多个, 信息可达用户超过3000万。

大数据统计, 近48小时的《河南广电全媒体关注直击豫北暴雨》, 创造多项传播记录:河南交通广播微信推送的主题微信, 10小时阅读量突破20万;映象网微信文章1小时内总阅读量突破100万;都市频道网络视频收看观众累计达到30万。这次成功的媒体融合报道, 为日后类似的灾难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除了新旧媒体综合利用, 媒体融合报道也对记者有更高的要求, 即必须掌握从采访、拍摄到网络推送等各项技能, 做全能记者, 只有掌握了这些新手段, 才能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如鱼得水。

在笔者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切实感受到, 突发事件报道难、创新更难, 但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在当前新媒体与“微时代”传播的环境下, 如果不创新, 报道就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就难以吸引受众。因此, 记者必须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报道形式。要用事实说话,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迅速核实事实的真相, 尽可能及时、客观、准确地报道, 语言要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 尽量避免使用具有倾向性和个人感情色彩的话语。同时, 要注意发挥好评论的作用,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通过本台评论、编后话、记者手记、评论员进演播室等形式, 对新闻进行延伸和全方位分析, 可以起到安抚人心、表明原因、鼓舞士气、指明方向的作用。

上一篇:班主任家访工作下一篇:会计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