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火灾

2024-10-24

重大火灾(共9篇)

重大火灾 篇1

2012年10月10日清晨5时许, 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某引水工程6号勘探试验洞建设工地 (距周至县城约41km, 其中进入秦岭山脉崎岖山路约30km) 3层彩钢板活动板房发生火灾事故, 造成13人死亡、25人受伤。

1 起火场所概况

事故现场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王家河镇黄草坡村, 地处秦岭腹地, 在108国道1 411km岔道向东南6km处, 火灾现场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

起火建筑为引水工程6号勘探试验洞项目部的3层彩钢板活动板房和东北、东南方向毗邻搭建的2个单层简易工棚。该彩钢板活动板房 (以下简称活动板房) 建在两山之间河道的西侧, 南北走向, 建成于2011年7月, 总建筑面积约1 400m2, 建筑高度9.05m, 彩钢板的夹芯材料为聚苯乙烯。活动板房在西侧中部设有1部疏散楼梯, 首层走廊南北两侧各有1个出口, 3个出口均敞开。

活动板房东北侧、东南侧贴建的简易工棚分别用作磨钻头房和烘衣房。

2 火灾扑救情况

2012年10月10日5时41分, 西安市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 立即调派周至县消防大队出动1辆指挥车、中队出动3辆消防水罐车及1辆消防抢险救援车, 于7时11分到达现场实施灭火救援。消防车到场时, 活动板房已全部过火并坍塌, 现场烟雾弥漫, 到场官兵迅速展开救人和灭火。大火于8时20分被扑灭, 13时许现场搜救清理结束。

3 事故调查情况

3.1 组织调查

事故发生后, 陕西省政府立刻召开会议, 认定该起事故为安全生产事故, 同时决定成立由省安监局牵头的事故调查组, 调查组采取走访询问、技术鉴定、现场勘验、痕迹比对、查看监控录像、模拟实验和调查取证等方式开展工作,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事故调查的难点:由于过火的活动板房全部坍塌, 火灾后因搜救人员需要, 现场经过很大翻动, 大部分烧毁的活动板房残骸已被大型工程车清理至西侧砂石路两边和东南角及其东侧河道斜坡上, 现场痕迹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因而调查的重点首先放在走访询问上。

3.2 调查走访情况

为做好走访询问工作, 询问组从西安市公安局抽调做笔录的专家对所有笔录进行把关、汇总。每份笔录做完后, 都要立即送到专家处进行审核, 对笔录中有些问题没有问清的都要求继续补充询问。同时, 抽调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对重点人员进行详细询问。其中, 对工头董某的一次询问, 做笔录9页, 画图7张。由于认真细致地做好走访询问工作, 火灾的真实情况浮出水面, 调查组共走访火灾发现人、报警人、项目部管理人员、值班人员、员工、工地电工、事故中受伤人员及附近经营户、林业检查站、变电站等人员265人次, 制作询问笔录134份。

(1) 10月10日5时左右, 修理工刘某修完汽车回来, 在经过活动板房南门时, 无意间朝烘衣房看了一眼, 见房内灯亮着, 借着灯光看见烘衣房往外冒着青烟, 青烟雾蒙蒙的, 门口也有青烟, 刘某当时没多想就从南门经板房走廊回到自己房间。

(2) 5时08分许, 住在活动板房二层的六号洞带班人朱某被叫醒, 他随即叫醒杨某、王某父子等13人陆续到活动板房北边餐厅吃饭。

(3) 5时30分左右, 杨某饭后独自回一层东南角宿舍。从活动板房北门进走廊没多远, 闻到呛人的烟味, 就退出来沿活动板房西侧外围绕行走到板房南门, 发现烘衣房内衣服着火了, 火着得很大。他急忙跑进一层东南角的宿舍, 当时房间内灯还亮着, 烟很大, 叫醒室内睡觉的莫某、但某、朱某, 随后看见南墙墙面夹缝中有火窜入。杨某跑到对门叫库管陈某, 喊烘衣房着火了, 陈某跑过去将门后的烘衣房电闸关闭。杨某返回房间拿着床上东西往外跑, 同宿舍的人也先后拿东西跑了出去。

(4) 王某父子饭后到活动板房西南侧砂石路旁上厕所。其间听到外面喊:“烘衣房着火了, 你衣服是否在里边?”其父王某跑回宿舍呼喊着火了, 让刘某、李某、柳某赶快跑, 除王某外, 该宿舍的其他三人均跳楼逃生。

(5) 5时40分左右, 司机杨某开着一辆货车, 由南向北下山, 当车行驶到与板房南墙并行位置时, 他看到烘衣房完全烧着了, 火势很大。

(6) 居住在活动板房内的人听到呼喊声, 一些人沿着走廊、楼梯逃生, 一些人被走廊烟火逼退回室内从窗户跳楼逃生。在楼外的人们看见火从板房南侧向北侧蔓延, 随后板房整体燃烧, 由南及北先后坍塌。从二层跳楼逃生的车队负责人聂某, 担心烘衣房南侧停车场的车辆被引燃, 让司机王某驾装载车将已燃尽的烘衣房及周围放置的正在燃烧的机油桶、轮胎等由西向东推入河沟里。

根据走访询问了解到烘衣房情况:一是烘衣房采用钢管、角扣连接作主体支撑, 用石棉瓦作内层围护, 除北侧外 (因利用活动板房的南墙) , 其余几面及屋顶的石棉瓦外用桔黄色风筒布围挡。烘衣房西边靠活动板房处有一敞开出入口。烘衣房面积约6m2, 内有一1.5m高长方形铁架作衣架, 铁架下部中央有2个碘钨灯长期通电烘烤衣物。二是该单位开挖工班未经项目部允许从二层总配电箱处接出一根供烘衣房碘钨灯 (2×1 000 W) 用电的四芯电缆向南敷设, 由活动板房一层东南角房间南墙穿出 (未穿套管保护) , 从烘衣房顶部接入, 在板房一层西南角库房和烘衣房内分别设置电闸, 控制烘衣房用电。

3.3 现场勘验情况

3.3.1 环境勘验

过火区域为3层活动板房和东北、东南方向毗邻的2个简易工棚。活动板房的北侧是单层彩钢板搭建的食堂, 南侧为停车场, 西侧有一条约10m宽的砂石路, 东侧有一条深约16 m、宽约30 m的河道。烧毁的活动板房南北长38.5m, 东西宽12.6m。

过火区域大部分烧毁的活动板房残骸已被清理至西侧砂石路两边和东南角及其东侧河道斜坡上, 东北角的磨钻头房少部分烧损, 大部分仍在。

3.3.2 初步勘验

根据调查访问情况, 对过火区域东南角进行重点勘验:发现喷浆机1台, 底座加热式电热水壶5个, 简易热得快残留物6个。对过火3层活动板房东南角地面进行清理, 清理出该房屋基线, 用水清洗地面, 地面颜色从南至北依次减轻, 南部呈黑色, 北部发白, 如图2所示。

3.3.3 细项勘验

对过火区域东南侧河道斜坡上的烘衣房残骸进行勘验。在斜坡上烘衣房残骸处发现多根带烟熏痕迹的金属钢管, 残破的石棉瓦、桔黄色风筒布、钢筋筛网。塌落层次自上而下依次为:桔黄色风筒布、钢管、石棉瓦片、桔黄色风筒布、钢筋筛网。石棉瓦碎片底面有烟熏痕迹, 顶面比较干净。上层风筒布无明显烟熏过火痕迹, 下层风筒布有明显烟熏火烤痕迹, 且沿一长边烧损炭化, 上下两层风筒布有一角用铁丝相连。现场剪下一块风筒布用火点燃, 火焰离开后着火处自行熄灭。

另从河道斜坡上找到大小不同的4块桔黄色风筒布, 与前述较大面积的2块风筒布有明显连接痕迹。在喷浆机南侧发现有烧损的碘钨灯灯罩2个、破碎的灯管2个及四芯电缆线残骸, 如图3所示。

3.4 专项勘验

根据调查中对烘衣房结构描述, 对烘衣房的风筒布进行平面复原。烘衣房顶部风筒布烧损严重, 北重南轻, 顶部北侧约有1.9m完全烧毁。东、西侧墙面风筒布均烧损, 上重下轻, 南侧墙面风筒布基本完好。将顶部风筒布内面展开, 发现有轻重相间的烟熏痕迹, 痕迹间隔与石棉瓦条纹相符。顶部风筒布残存约4m2, 其余烧毁缺失。

对烘衣房的电缆线残骸进行勘查, 未发现短路、过电流、高温严重变色等异常痕迹。碘钨灯灯罩残骸表面有烟痕, 发白, 部分生锈, 灯罩的电线连接处未见短路、烧蚀等异常痕迹。

模拟实验:目的:确定修理工刘某10月10日凌晨经过烘衣房的时间。

由于第一发现人刘某当日经过烘衣房时, 并没有看时间, 其提供经过烘衣房的时间是估算时间, 为确定其经过的具体时间, 进行模拟实验。依据是:刘某在工地修完车后, 开车回停车场, 要途经黄草坡护林检查站, 该检查站有视频监控。查看该单位视频监控, 确定其开车经过检查站的时间, 然后再让其按照正常的速度开到停车场, 下车, 走到烘衣房, 最后算出其经过烘衣房的时间。

试验结论:10月10日凌晨刘某经过烘衣房的时间为当日4时58分许。

4 事故原因结论

根据技术组询问、现场勘验、查看监控、视频、模拟实验、查阅有关资料和公安刑侦部门出具的排除人为纵火的证明材料综合分析认定:

(1) 起火时间:2012年10月10日4时58分许。

(2) 起火部位:活动板房东南侧毗邻的烘衣房内。

(3) 事故原因:排除人为因素、雷击、遗留火种等可能;不排除烘衣房碘钨灯烤燃衣物引发火灾事故。

(4) 人员伤亡情况:事故造成13人死亡, 25人受伤。

5 造成人员伤亡多的原因分析

5.1 施工现场严重违反国家标准

(1) 施工现场临时用房、临时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不足。引起火灾的烘衣房毗邻活动板房的东南侧建造, 不符合GB 50270-20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第3.2.2条规定的临时用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m的要求。

(2) 临时用房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等级不符合要求。“规范”第4.2.1条第一款规定, 临时用房为宿舍建筑, 其芯材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 即不燃材料。活动板房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夹芯彩钢板, 聚苯乙烯为B2级, 为可燃材料, 燃烧性能不符合要求。

(3) 临时用房安全疏散不符合要求。“规范”第4.2.1条规定, 当层数为3层或每层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时, 应设至少2部疏散楼梯。该活动板房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 400m2, 单层建筑面积大于400m2, 却只设有1部疏散楼梯。

(4) 未设置临时室外消防给水。“规范”第5.3.4条规定, 建筑面积大于1 000m2的临时用房, 应设置临时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5) 安全用电不符合要求。“规范”第6.3.2条规定, 严禁私自改装现场用电设施。烘衣房电源为开挖工班未经项目部允许, 私自从总电源配电箱处引出的。

5.2 建筑材料产生的烟气危害大

聚苯乙烯燃烧后, 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由于发生事故时风向是从南向北刮, 造成烟气在活动板房内迅速蔓延, 烟气的毒性和高温是人员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

5.3 周围路面高低不平, 楼层较多, 造成人员伤亡多

活动板房建在河道西侧, 河道西侧的道路是一个斜坡, 坡度较大, 南高北地, 路面高低不平。此次事故从三层跳楼逃生人员基本上都受伤, 还有人因为不敢跳楼而葬身火海。如果该板房只是一二层, 路面平整, 人员伤亡就会减少许多。

5.4 人员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差

死亡人员中, 有的人在起火时已跑到室外安全场地, 却想拿回自己的财物, 抱着侥幸心理冲回火场, 导致遇难;还有人在熟睡状态中已被叫醒, 觉得火不会烧大继续睡觉, 麻痹大意, 没有逃生意识, 最终遇难。

6 防范措施

(1)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规范要求。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 应增强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严格遵守施工现场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层层落实责任。施工现场的临时用房应严格遵守“规范”要求, 尤其是易燃可燃夹芯材料制作的彩钢板, 严禁用于搭建员工宿舍和办公室。

(2) 建立行业主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监管工作, 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监督检查, 消除火灾隐患。监理单位要按照国家建设工程监理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全面落实消防安全监理责任。单位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 形成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确保建设工地的消防安全。

(3) 规范彩钢板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范围。提高彩钢板建筑的防火安全性能, 规范其设计、施工、使用范围, 尽快制定夹芯彩钢板建筑防火技术国家标准, 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陕西省制定的地方标准《彩钢夹芯板建筑防火技术规范》已经审查通过, 不久将会颁布实施。

(4) 加强建设工地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灭火应急疏散演练。

(5) 距离消防队较远的建设工地的消防安全应立足自防自救, 其临时用房、临时消防设施、临时疏散通道等应比一般建设工地的消防标准还要高。

摘要:通过对西安市周至县“10·10”建设工地重大事故调查分析, 发现建设工地临时用房、临时设施之间防火间距不足, 违规使用可燃夹芯彩钢板用于宿舍建筑, 建筑安全疏散通道不符合规定, 私自改装现场用电设施, 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差等问题是造成此次事故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提出了建设工地火灾防范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地,火灾,现场勘验,火灾调查

参考文献

[1]胡建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3.

[2]衣永生.浅析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防火[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1) :1289-1291.

[3]陈池, 王鹤寿, 陈晓阳, 等.在建工程施工期间的消防设施配置[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4) :289-291.

[4]陈星.在建工程施工现场火灾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2) :1416-1418.

重大火灾 篇2

【颁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颁布日期】2006-10-25【实施日期】2007-01-01【时效性】现行有效

引言

如何判定重大火灾隐患,是消防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标准以保护公民人身和公私财产的安全为目标,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和公安消防机构提供了科学判定重大火灾隐患的方法,也为消防安全评估提供了依据。

本标准是依据消防法律法规,在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和借鉴国内外有关资料,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大火灾隐患的判定原则,提供了重大火灾隐患的判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人民防空工程)及相关场所因违反或不符合消防法规而形成的重大火灾隐患的判定。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3.1 重大火灾隐患

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并由此可能造成特大火灾事故后果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3.2 公共娱乐场所

具有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室内场所。包括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酒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等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3 人员密集场所

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如:宾馆、饭店等旅馆,餐饮场所,商场、市场、超市等商店,体育场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览厅,金融证券交易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老年人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集体宿舍,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员工集体宿舍等。3.4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

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场所,包括工厂、仓库、储罐(区)、专业商店、专用车站和码头,可燃气体贮备站、充装站、调压站、供应站,加油加气站等。3.5 举高消防车作业场地

靠近建筑,供举高消防车停泊、实施灭火救援的操作场地。3.6 重要场所

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的场所。

如:国家机关,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调度中心,广播、电视、邮政、电信楼,发电厂(站),省级及以上博物馆、档案馆及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科研单位中的关键建筑设施,城市地铁。总则

4.1重大火灾隐患的判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接判定或综合判定的方法,按照判定程序和步骤实施。

4.2符合第5章任意一条要素且不符合4.5规定的,应直接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

4.3不符合第5章任意一条要素且不符合4.5规定的,应根据场所类型、重大火灾隐患的综合判定要素,按照6.3进行综合判定。符合6.2所列情形之一的应综合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

4.4对火灾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应根据场所类型、存在重大火灾隐患要素的具体情形和发生火灾可能的过火面积,以及物品价值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4.5下列任一种情形可不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 a)可以立即整改的;

b)因国家标准修订引起的(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除外);

c)对重大火灾隐患依法进行了消防技术论证,并已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的; d)发生火灾不足以导致特大火灾事故后果或严重社会影响的。4.6重大火灾隐患的判定程序: a)进行现场检查核实,并获取相关影像、文字资料; b)组织集体讨论判定,且参与人数不应少于3人;

c)对于涉及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按照本标准判定重大火灾隐患有困难的,应由公安消防机构组织专家成立专家组进行技术论证。专家组应由当地政府有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和相关消防技术的专家组成,人数不应少于7人;

d)集体讨论或专家技术论证时,建筑业主和管理、使用单位等涉及利害关系的人员可以参加讨论,但不应进入专家组;

e)集体讨论或专家技术论证应形成结论性意见,作为判定重大火灾隐患的依据。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的结论性意见应有2/3以上专家同意;

f)集体讨论和专家技术论证应当提出合理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期限。重大火灾隐患直接判定

下列重大火灾隐患可以直接判定:

a)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储罐区,未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b)甲、乙类厂房设置在建筑的地下、半地下室;

c)甲、乙类厂房、库房或丙类厂房与人员密集场所、住宅或宿舍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

d)公共娱乐场所、商店、地下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楼梯间的设置形式及数量不符合规定;

e)旅馆、公共娱乐场所、商店、地下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储罐(区)未按规定设置固定灭火、冷却设施。重大火灾隐患的综合判定 6.1综合判定要素 6.1.1总平面布置

6.1.1.1未按规定设置消防车道或消防车道被堵塞、占用。6.1.1.2建筑之间的既有防火间距被占用。

6.1.1.3城市建成区内的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加油加气合建站的储量达到或超过GB 50156对一级站的规定。

6.1.1.4丙类厂房或丙类仓库与集体宿舍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

6.1.1.5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及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医院、疗养院的住院部分等与其他建筑合建时,所在楼层位置不符合规定。6.1.1.6地下车站的站厅乘客疏散区、站台及疏散通道内设置商业经营活动场所。

6.1.2防火分隔

6.1.2.1擅自改变原有防火分区,造成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定的50%。6.1.2.2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损坏的数量超过该防火分区防火分隔设施数量的50%。

6.1.2.3丙、丁、戊类厂房内有火灾爆炸危险的部位未采取防火防爆措施,或这些措施不能满足防止火灾蔓延的要求。6.1.3安全疏散及灭火救援

6.1.3.1擅自改变建筑内的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与其他区域的防火分隔设施,或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被占用、堵塞而无法正常使用。6.1.3.2建筑物的安全出口数量不符合规定,或被封堵。

6.1.3.3按规定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而未设置。6.1.3.4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距离超过规定距离的25%。

6.1.3.5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未按规定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或损坏率超过30%;其他建筑未按规定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或损坏率超过50%。

6.1.3.6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高层建筑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门的损坏率超过20%,其他建筑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门的损坏率超过50%。6.1.3.7民用建筑内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前室室内的装修材料燃烧性能低于B1级。

6.1.3.8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楼梯间、疏散门或安全出口设置栅栏、卷帘门。

6.1.3.9除5.4规定外的其他场所,其安全出口、楼梯间的设置形式及数量不符合规定。

6.1.3.10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既有外窗被封堵或被广告牌等遮挡,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

6.1.3.11高层建筑的举高消防车作业场地被占用,影响消防扑救作业。6.1.3.12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电梯无法正常运行。6.1.4消防给水及灭火设施

6.1.4.1未按规定设置消防水源。

6.1.4.2未按规定设置室外消防给水设施,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使用。6.1.4.3未按规定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使用。

6.1.4.4除5.5规定外的其他场所未按规定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6.1.4.5未按规定设置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外的其他固定灭火设施。6.1.4.6已设置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其他固定灭火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或运行。

6.1.5防烟排烟设施

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烟排烟设施,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使用或运行。

6.1.6消防电源

6.1.6.1消防用电设备未按规定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

6.1.6.2未按规定设置消防用电设备末端自动切换装置,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工作。

6.1.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6.1.7.1除5.5规定外的其他场所未按规定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6.1.7.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处于故障状态,不能恢复正常运行。6.1.7.3自动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联动控制。6.1.8其他

6.1.8.1违反规定在可燃材料或可燃构件上直接敷设电气线路或安装电气设备。

6.1.8.2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或防雷、防静电设施失效。

6.1.8.3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或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爆电气设备,或防爆电气设备失效。

6.1.8.4违反规定在公共场所使用可燃材料装修。

6.2综合判定规则

6.2.1人员密集场所存在6.1.3.1~6.1.3.9和6.1.5、6.1.8.4规定要素2条以上(含本数,下同)。

6.2.2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存在6.1.1.1~6.1.1.4、6.1.4.5和6.1.4.6规定要素2条以上。

6.2.3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重要场所存在6.1规定任意要素3条以上。

6.2.4其他场所存在6.1规定任意要素4条以上。

6.3综合判定步骤

6.3.1确定建筑或场所类别。

吉林商业大厦重大火灾事故之思考 篇3

区域增援,并向公安部消防局指挥中心报告了火场情况。灭火救援全面贯彻公安部消防局领导提出的“全力搜救被困群众,控制火势蔓延,杜绝救援人员伤亡”的重要指示精神,经过12 h的英勇奋战,大火于17时30分被控制,于21时30分被扑灭。在此次火灾扑救中,公安消防部队共营救出被困人员91人,有效保护了商厦一区的一至三层的全部和四、五层的局部,商厦二区和三区的一层门市、三层鞋城和五层健身房,保护建筑26 000余m2,保护商厦内商品价值6 000余万元。火灾共造成19人死亡,24人受伤。整个火场灭火用水约13 000 t,过火面积15 830 m2。

2 起火原因调查认定情况

火灾发生后,根据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由吉林省消防总队负责调查,吉林省消防总队指派防火部火调组全体人员,并抽调吉林市消防支队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组成调查组,开展火灾调查工作。公安部消防局指派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专家组专家对火灾原因调查工作进行了指导。火灾事故调查组组织公安刑侦人员109人和公安消防部门人员20人,对69人进行了调查询问,制作询问笔录160份。提取了包括用电设备、电气线路残留物及导线熔痕等9份物证并送公安部沈阳痕迹物证鉴定中心和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进行技术分析。调查组根据现场勘验、调查询问、技术鉴定和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专家认定意见,认定了起火原因。

2.1 起火部位认定

经现场勘验和证人证实,认定起火部位在商厦一层二区东北部自动扶梯南侧的斯舒郎精品店(个体工商注册为吉林市船营区玉芳鞋店)西侧仓库部位。

2.2 起火点认定

起火点为该仓库由西隔墙向东2.4 m、由南隔墙向北2 m、距地面1 m以上的空间范围内。

2.3 起火原因认定

排除放火、遗留火种、自燃和用电器具故障可能引起火灾的4种因素。根据现场勘验、调查询问和公安部消防局沈阳火灾物证鉴定中心对起火点提取的熔珠的鉴定结论:“‘低温环境’中形成的短路迸溅熔珠”, 认定为斯舒郎精品店西侧仓库内的电气线路短路引起火灾。

3 火灾主要灾害成因分析及思考

(1)报警晚,导致火灾蔓延,扩大了火灾损失。 经对证人证言进行综合分析,认定该起火灾起火时间为2010年11月5日9时8分左右。吉林市消防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第一时间为9时17分32秒,责任区消防中队到达火灾现场需10 min,从发现起火到战斗展开共有约20 min时间。此时,火灾已发展到猛烈阶段,贻误了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期,导致火灾扑救困难,扩大了火灾损失。多年来,全国发生的群死群伤等恶性火灾事故,大多存在报警晚或不及时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已明确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火警”,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也采取了多种渠道宣传及时报火警,但效果不明显,如果火灾发生后依法及时报火警,有些恶性火灾是能够避免的。

(2)违章关闭消防电源,导致消防设施启动后又停止动作。 火灾发生后,大厦的电工为防止电器火灾危害,关闭了全部电源,致使消防电源也被关闭,导致消防设施启动后又停止动作。火灾事故调查组对火灾报警控制器进行封存,并对报警主机“黑匣子”进行了详尽解读,“黑匣子”记录说明感烟探测器、消防泵、喷淋泵、防排烟设施、卷帘门有动作,但由于断电,除感烟探测器继续延续一段时间报警、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打印机打印记录外,其他消防设施停止动作,导致消防设施未能有效地阻止火灾蔓延扩大,酿成惨痛的后果。电工作为特殊工种之一,按照有关规定,上岗应取得两种资格证,一是由电监部门核发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二是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两种资格证的取得按规定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虽然大厦的电工取得了资格证书,但实际业务能力仍有待提高。火灾时应保证消防供电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常识都不清楚,令人深思!

(3)一层二区起火部位上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进水阀门关闭,导致高位水箱未发挥扑救初起火灾作用。

(4)消防控制室人员未按消防控制室应急程序处理火灾事故。 消防控制室人员得知火灾发生后,未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而是现场忙于灭火,操作消防设施时,由于断电,已无法操作。

(5)吉林商业大厦及员工存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弱,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不够强,以及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不足等问题。

4 对 策

4.1 加大构筑“防火墙”力度, 提高“四个能力”

为了深入推进《消防法》的贯彻实施,认真落实“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推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前移火灾预防关口,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确保火灾形势稳定。公安部决定从2010年至2012年,在全国实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一是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二是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切实做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得了”;三是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白省利,李根敬,王荣.重大火灾隐患存在的原因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22(2):172-174.

[2]曾林水,吴立志,郭子东,等.重大火灾隐患的分类成因及整改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8,24(2):39-42.

9、重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篇4

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重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责任重于泰山。每位教职员工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对国家、民族极端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时不忘安全、事事重视安全,逢会及晨前教育必讲安全,并完善健全学校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做好我校的安全工作。为了进一步强化我校的安全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维护稳定的工作秩序。更好地承担起学校安全工作的教育、管理、监督、协调和调查处理责任,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学校安全事故。根据上极有关政策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消防法》为依据,以重特大火灾的扑救为重点,以最大限度降低火灾损失为目的,开展重特大火灾扑救过程中的各项救援工作,实现处置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时能综合地组织本校师生救援力量,迅速、及时地开展各项救援工作,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有效地保障我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事故是指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建筑质量安全事故;食物中毒事故;学生活动意外伤害事故;校园重大治安事故,突发性传染病事故等。本预案适用于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和较为严重的后果,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协助的重大突发事件。

四、事故的应急救援

事故应急救援基本原则:快速组织、统一指挥、分工负责、自救为主,协调社会各方面救援力量,快速开展各项救援工作,把火灾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组织机构

组长由校长卢忠奇同志担任,全面负责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及时听取事故情况报告,视情况做出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决定。

副组长由校车办主任陆国明、政教主任卢忠赢担任,负责事故的现场救护,调查处理和善后工作。

组员由汪春华、付军、董利、杨娇、周喜家以及各班主任等担任,负责做好现场救护,抢救和善后工作。

2、报警

报警早、损失小。发生火灾时,在场人员应及时通过有线或无线电话向火警“119”台和校领导汇报,报火警时要做到:(1)、沉着镇定,不要挂错电话,延误时间。(2)、讲清着火部位的名称地址。如中心小学的什么楼,在什么位置和明显标志。(3)、燃烧的是什么物质,起火部位,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以及报警人的姓名、单位和电话号码,以便及时联系。(4)报警后,应立即派人在路口等候,引导接应消防车进入火场灭火。(5)报警时,应组织在场人员立即扑救火灾和疏散人员、物资。

3、在开展火灾扑救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救援力量,落实各项保护措施,防止在救援过程中发生其它意外事故,同时积极开展对受伤人员的救治。现场救援可根据事故严重程度,根据轻重缓急由现场指挥部决定下设若干临时机

构。

(1)指挥部

学校成立灭火和应急疏散指挥部,总指挥:卢忠奇,副总指挥:陆国明、卢忠赢,成员:姚世俊、王东。职责是:A、平时指导全校灭火和应急疏散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B、战时指挥协调各职能小组开展工作,迅速果断将火灾扑灭在初始阶段;协调配合到达火场的公安消防队开展各项灭火行动;C、配合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做好火灾事故调查等善后工作。

(2)疏散引导组

组长:付军。职责:平时负责全校火场自救、应急疏散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的具体事务;战时指挥做好人员和物资的疏散自救工作。

(3)抢救行动组

组长:卢忠赢、汪春华。职责:组织义务消防队,并做好平时的学习教育、培训演练等具体工作;负责灭火器材和工具保管使用和管理;开展灭火救护工作。

(4)后勤保障、保卫组

组长:董利、周喜家。职责:负责通讯联络,道路畅通、电路控制、水源保障、医疗救护等。

4、抢救人员和疏散物资

发生火灾时,如有人员被火围困,要立即组织力量抢救,应坚持救人第一,救人重于救火的原则,救人是火场上的首要任务。

火场寻人方法,主要有大声呼唤和深入内部寻找两种。进入火场救人,要选择最近、最安全的通道,如通道被堵塞可迅速破拆门窗或墙壁;遇有火场烟雾较浓、视线不清时,可以爬行前进,并采取呼喊、查看、细听、触摸等方法寻找被困人员。深入火场寻人,要注意在出入口通道、走廊、门窗边、床上床下、墙角、橱柜、桌下等容易掩蔽的地方发现人员。救人时应注意安全,进入火场要带手电和绳子。火场烟雾弥漫,没有防毒面具,可用湿毛巾捂嘴,防止中毒。可用棉被、毯子浸水后盖在身上,防止灼伤。

威胁程度和被救者的状态来确定。对神志清醒的人员,可指定通道,引导他们自行脱离险区;对在烟雾中迷失方向的人员,可指派专人护送出险区;对伤残儿童及低年级学生,要把他们背、抱或抬出火场。当抢救的正常通道被隔断时,应利用安全绳、梯等将人救出。

火场疏散物资是减少火灾损失,控制火势,防止蔓延的有效方法。首先要及时疏散受火灾威胁的易燃易爆物品及压缩气体钢瓶等,对不能移动的上述物品,要用水均匀地冷却其外壁,降低其温度;其次要疏散重要文件、资料和贵重设备及物品等,并把疏散出来的物资集中存放到安全地点,指定专人看管,防止丢失,被窃或坏人乘机破坏。

人员、物质疏散后应在指定地点集中清点,并查明有关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五、事故报告

1、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保持镇静,沉着应对,立即向校长室报告,并组织教职工施救及学生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2、一次3人重伤及以上或1至2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学校立即报告县教育局安全科(电话:郑鹏举650022),同时报告镇政府(张晓楠***)。并根据事故性质,向公安

110、交巡警、消防119、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求援,使灾情较快得以控制,受伤人员及时得到救治。

3、校领导及有关干部立即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听取事故情况

报告,召开领导小组应急处理会议,成立现场抢险指挥组,事故调查组,事故善后工作组,采取应急措施全力组织抢救,维持秩序,疏散师生,保护现场,监控险情,关注事态发展。

4、学校协同有关部门抢险救灾,配合调查取证,做好受伤学生和受惊吓学生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受害者家长取得联系,做好伤亡学生的安抚解释工作。

5、依靠政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协同做好事故的善后抚恤及处理工作,并与保险公司等单位取得联系,依法处理、协同赔偿,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6、事故结束后,校长室必须在6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材料,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

7、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简单经过、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区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事故现场情况、伤亡人数发生变化后,校长室及时进行补报。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报告必须及时、准确、详细。

六、工作原则

1、哪个部门、哪个年级、哪个班级发生事件,由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各工作小组相互支持,在校领导指挥下,共同配合工作。

2、快速反映原则。学校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校领导小组报告,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果断处置。

3、坚持疏导,防止激化的原则,重在思想教育,做过细思想工作。

4、尽可能减少损失的原则。一切以保护全体师生人生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为目的,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5、无条件服从原则。一切服从大局,坚决服从学校指挥,相互配合对发生事件处置不推诿、不拖拉、不拖皮。

七、事故调查处理

学校应对事故作出调查结论,分清责任,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党纪责任和行政责任,触犯法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扑救工作纪律

重大火灾 篇5

1 火灾基本情况

2006年12月3日凌晨,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商城南路12号、14号的民房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为450 m2,烧毁部分家用电器、家具织物等物品,火灾造成9人死亡、5人受伤。由于起火地点处于闹市区,火灾伤亡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 起火建筑基本情况

火灾现场位于泽国镇商城南路临街房12、14号,东临商城路,南侧、北侧均贴邻沿街民房,西面为约3 m宽的巷道。起火建筑为两座6层通天民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设两座楼梯,南面一楼梯通至二层,不能直通底层地面,无法直达安全疏散出口。起火建筑座西朝东,由南向北总共2个开间(单间开间宽3.6 m,进深14.1 m),二至四层相互连通,建筑面积约656 m2,建筑高度约21 m,建筑性质为出租民房。房主为叶某,于2004年5月整体出租给项某(租期5 a),再由项某转租他人住宿。建筑一层为项某经营的手机专卖店,独立设置出口,二至六层为出租房屋,当晚住有22人。

3 火灾原因调查

3.1 起火时间的确定

(1)经向温岭市电信公司查证,火灾的第一报警电话时间为2006年10月3日凌晨5时15分52秒。

(2)较早报警人报警时间都在2006年10月3日凌晨5时16分至17分。起火建筑街对面某宾馆保安葛某的手机报警时间显示为5时16分,出租车司机程某、茹某及某网吧管理人员陈某的手机报警时间均显示为5时17分。

(3)租住在商城路12号二楼前间的李某、董某4时30分左右睡觉(李、董约3时多回到房间,李、董一起看电视后睡觉)后不久便听到从房门外传来的异声,李、董二人打开房门发现浓烟涌进来,还有火光。

(4)长期借住在其朋友吴某(火灾中的死者,其租住在12号五楼前间)租住处的卢某,于4时30分左右从某网吧回到吴某所住的五楼房间拿衣服(与卢某一同上网的林某陈述中有证实)时未发现起火的迹象。

综合以上有关事实及可燃物燃烧特点、规律,可以确定此次火灾事故发生的时间为2006年12月3日凌晨5时05分左右。

3.2 起火部位的确定

(1)租住在商城路12号三楼后间的唐某睡觉时被烟呛醒,并看到有很多烟从门缝里进来,烟很大,未看见火,不敢开门,于是打开窗户,看到二楼窗户冒出很多烟,涌进自己房间。

(2)租住在商城路12号二楼前间李某、董某4时30分睡觉后不久听到从房门外传来的异声时,打开房门,发现浓烟涌进来,还有火光。

(3)12号底层手机营业厅及14号底层西间基本未过火,手机营业厅通向楼梯间的钢质防火门无变形,面漆无起皮、剥落,12号底层西间地面上可燃物品部分保存完好,经过对12号底层西间中段南侧进行挖掘,发现有部分未被烧毁的塑料制品,且没有发现有塑料等可燃物品与地面有粘连现象。可以排除建筑底层最先起火的可能性。

(4)14号二层及三层西间基本未过火,14号二层及三层东间未过火。可以排除14号二层及三层最先起火的可能性。

(5)12号二层东间墙壁及房间内物品1 m以下只有轻微烟熏痕迹,楼梯间通向12号二层东间的门框底部炭化呈现面向楼梯间一侧重于面向房间一侧,除12号二层西间外,12号二层及二层以上、14号四层及以上房间均有类似现象。可证明除12号二层西间外,火灾从楼梯间向各房间内蔓延。

(6)12号三层楼梯间抹灰层脱落较其它楼层重,裸露的红砖经二次烟熏,三层西间内墙体及顶板抹灰绝大部分掉落,烧损程度较二层重,但比四、五层轻。可证明12号三层楼梯间抹灰层脱落较早,确定起火部位在建筑二层。

(7)楼梯间通向12号二层西间有一宽度为1.4 m的西向双开门,门框两侧均过火龟裂,经对东、西两侧进行炭化深度测试,西侧炭化深度明显重于东侧。可证明火灾从12号二层西间向楼梯间蔓延。

综上所述,确定起火部位为12号民房二层西间。

3.3 起火点的确定

(1)经对12号民房二层西间木隔断两侧进行炭化深度测试,朝东一侧明显重于朝西一侧,木隔断中间有一金属滑轨,朝东一面变形变色严重,朝西一面无变形。可以证明火灾从木隔断东侧向西侧蔓延。

(2)木隔断北端已烧出缺口,木隔断西侧厨台下方的北段厨柜门全部烧毁,厨柜内贴面瓷砖全部脱落并伴有大量抹灰剥落。南段厨柜门木龙骨炭化,厨柜内壁有浓密烟熏,厨台北段靠近木隔断一角爆裂。可以证明火势在木隔断以西部分是自北向南蔓延的,且木隔断北端烧损最为严重。

(3)整个房间吊顶东南角残留的木龙骨较多、较长,吊顶北段残留的木龙骨最少、最短;房间内东墙面贴墙板及踢脚板有一北向斜叉,紧贴东墙衣柜残留物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呈现西北向斜口;经过对南墙贴墙木龙骨炭化深度测试,西侧炭化深度明显高于东侧。可以证明房间木隔断东侧区域内火灾自西北向东南蔓延。

(4)北墙缝纫机西侧金属向西微凸,踏板处有一金属罐,其西段变形变色较东段严重,缝纫机东侧有一红色水桶残体,底部无变色,底部西段有熔洞。缝纫机西北面有一白炽灯金属灯头,其西段过火后残缺,东段变色。可以证明在房间木隔断东侧区域北段,火灾自西向东蔓延。

(5)洗衣机的北段塑料外壳流淌较其它部位严重,东北角残留的塑料外壳最少,有一东北向斜口;吸尘器残体西北角烧损最为严重。可以证明火灾在洗衣机部位自北向南蔓延,在吸尘器部位自西向东蔓延。

(6)房间北墙贴墙木龙骨桩下端呈“U”和“”型,该墙表面部分抹灰层无烟熏,北墙西下角和东下角均有浓密烟熏。可证明起火点在房间北墙附近。

(7)在缝纫机西侧、洗衣机北侧、木隔断东侧和北墙南侧这一区域发现大量喷溅熔珠,经公安部消防局火灾原因技术鉴定中心鉴定,有多枚一次短路熔珠。

(8)经过对房间北墙从西向东数第一列和第二列木龙骨桩上的铁钉进行剩磁测试(结果见表1),平均值为0.637 5。证明该部位有变化的电流产生过磁场。

综上所述,经测量确定起火点为西间距西墙1.45~2.32 m、距北墙0~1.05 m处。

3.4 起火原因分析及确定

3.4.1 人为放火或外来火源可能性分析

通过公安刑侦部门的调查访问及勘查,未发现他人采取抛掷引火物实施放火相关联的痕迹物证和嫌疑线索;火灾发生当时,起火部位的进出口门窗完好且房门处于关闭状态。上述证据可排除人为放火或外来火源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3.4.2 生活用火、遗留火种可能性分析

通过对火灾前经过商城路12号二楼后间的黄某、林某、周某及林某等人的调查了解,得知上述人员不抽烟、不吃夜宵,且他们住宿的房间离起火部位有一定距离;通过对保姆朱某的了解,发现起火部位不使用任何明火及生产、生活用火,也没有使用电热器具;商城路12号二楼后间的门(黄某在2日21时30分左右将门锁死)、窗、孔、洞严密,外来明火无法进入;现场勘查未发现生活用火遗留火种的痕迹物证。上述证据可以排除生活用火、遗留火种引起火灾的可能性。

3.4.3 电气线路短路可能性分析

(1)通过对项某、叶某的了解,商城路12、14号进户线是分开引进的,且每个楼层分别设保护装置,后来某租户又在出租(转租)的房间分别安装了电表和保护装置。另外,起火部位的吊顶内有电源线布置,在北面墙上有电源开关(控制厨房的电灯),墙面和吊顶都是用木质可燃材料装修。

(2)通过项某、朱某(项某家保姆)了解到,墙内和吊顶内电源线都通电,起火部位有一台半自动洗衣机,电源从北墙上插座接入(原厨房灶台上方),洗衣机的电源线插在一个接线板上,平时电源线不拔,通过接线板上的开关控制电源,接线板始终处于通电状态。

(3)起火建筑进户总开关悬挂在建筑底层西立面,离地高度1.5 m,打开保险盒发现熔断丝直径为4.44 mm,熔断丝端头有熔珠。

(4)经电力部门对现场提取的熔断丝进行勘查,对户内安全用电额定电流进行比对,检测熔断丝额定电流为50 A,而该户安全用电额定电流为6 A。熔断丝额定电流大大超过户内安全电流,导致户内电气线路长期超载且得不到安全保护。

(5)经过对起火部位的剩磁测试,发现该部位有变化的电流产生过磁场(剩磁值平均为0.637 5)。

(6)经公安部消防局火灾原因鉴定中心对起火点提取的熔珠进行技术鉴定,确定有多枚为一次短路熔珠。此结果证明,发生火灾前该房间内有电线处于通电状态,且因短路在火灾前已经形成短路熔珠。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起火原因为是电气线路短路引燃可燃物起火成灾。

4 火灾事故责任及处理

4.1 火灾责任认定

项某作为房屋承租人和转租人(具体管理者),未依法履行《浙江省房屋租赁管理条例》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等法规规定的相关职责,承租、转租后未依法办理租赁登记手续;未按《租赁合同》约定要求做好消防工作,未安全使用出租房屋,当发现承租房屋内电气线路存在不安全隐患后,未及时要求出租人予以消除;擅自改用、更换不符合额定电流和熔断电流要求的保险丝,最终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本次火灾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叶某作为房屋屋主、出租人,未依法履行《浙江省房屋租赁管理条例》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等法规规定的相关职责,未向房屋主管机关申请登记,出租后安全检查和排除不安全隐患不到位;同意承租人改变底层楼梯结构(现浇混凝土楼梯改为木楼梯)和减小安全出口数量,未能保证承租人的居住安全,导致火灾中伤亡人数增大,对本次火灾事故负有间接责任。

4.2 火灾处理情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追究项某刑事责任,以失火罪判处有期徒刑5 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对叶某予以行政处罚。

5 几点体会

5.1 现场勘查方面

(1)掌握火灾蔓延途径,及时确定起火部位、查明原因。

在多层通天民房调查中,只要掌握了火灾蔓延途径的主要证据,尤其是楼梯相邻各层房间门框及门扇的炭化、烧损情况,就可以迅速缩小勘查范围。由于火灾发展到后期,蔓延途径和蔓延方向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在多层建筑火灾调查中,如果抓不住蔓延途径的主要证据,就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初步勘查环节中,不但浪费时间,还有可能找到很多与实际蔓延途径相违反的证据,干扰正确的判断。相反,抓住了主要痕迹物证,特别是与证人证言吻合后,就应该迅速缩小勘查范围,确定起火部位,对于远离起火部位的痕迹就应该放弃。

(2)充分利用火场勘查技术,为确定起火点、调查火灾原因提供线索。

在本案调查中,笔者利用炭化针、回弹仪测量残留物的烧损情况,确定了先燃烧还是后燃烧、烧损严重还是烧损轻微,较快确定起火部位和起火点。利用特斯拉计对起火部位铁件剩磁进行测量,发现了大电流通过产生的磁场。通过勘查设备测量后发现的证据将会给调查人员带来意外的收获,往往在调查工作进行到艰难时期为调查指引了方向。本案现场发现磁场后,调查人员按照磁场范围较快寻找到熔珠,并借助金相分析认定了起火原因。

(3)核查起火建筑的用电量和保险装置是电气火灾调查的重要环节。

电气火灾往往会存在超负荷、超电量使用,电器及线路老化,保险装置不匹配等问题,尤其在居住出租房屋这类多户、多人住宿的建筑内,违章用电、私拉乱接等现象较为普遍。本案中,转租人擅自更换上不符合额定电流和熔断电流要求的保险丝,而且高出安全用电额定电流7~8倍,导致电气线路长期超负荷,并最终导致了线路短路。

(4)吸纳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火灾调查,将为消防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基层火灾调查中,电气专业知识是火灾调查人员的薄弱环节。由于业务知识缺乏,往往会造成一些证据的流失。本案中,笔者吸收了电力部门专业人员参与到火灾调查中,对现场勘查发现的熔断丝进行了技术鉴定,对户内安全用电额定电流进行比对,并检测判定熔断丝额定电流为50 A,而该户安全用电额定电流为6 A。这些证据的取得仅凭消防部门是难以完成的。此外,公安刑侦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参与了火灾调查,从刑事的角度排除了放火的嫌疑,并出具了勘查报告,避免了消防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来排除放火嫌疑,为尽快查明原因节约了时间。

5.2 刑罚追究方面

本案中转租人项某因擅自改用、更换不符合额定电流和熔断电流要求的保险丝,最终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并以失火罪追究,对此一些调查人员意见起初存在分歧。被告人项某的辩护律师也提出辩护意见,认为被告人擅自更换保险丝的行为与火灾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无证据予以证实。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这一主观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犯罪过失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是犯罪过失成立的前提,其内容是行为人在当时条件下具备认识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第二犯罪过失的意志因素是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未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注意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本案应属于犯罪过失的意志因素。犯罪过失的本质不全在于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更在于行为人违反了注意义务。失火罪的两个本质,一是行为人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行为人违反了注意义务。

关于被告人项某的辩护人辩称,被告人擅自更换保险丝的行为与火灾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证据的辩护意见,法院认为,被告人在公安侦查直至庭审中均供认因为夏天用电量较大,保险丝曾熔断,证人李某和于某等也证明租住期间断过电。承租房屋内发生熔丝被熔断的事实,即表明承租房屋内存在不安全隐患,被告人未履行义务,采取必要措施排除隐患,而擅自更换超过额定电流的熔丝,继续长期超负荷使用,致电气线路加速老化并致短路,在承租房屋内的木质墙面等可燃材料环境下引发火灾。因此,擅自更换超过额定电流熔丝的行为与火灾发生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侦查机关就此提供的火灾现场勘查笔录、温岭市供电局证明书、技术鉴定报告及火灾原因认定书,其证明的对象与内容足以认定上述事实。此案为类似案件的责任追究和刑事处理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5.3 出租房屋管理方面

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租房屋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只是在一些规章、条例中对出租房消防安全管理作了原则性规定。社会上普遍存在出租房屋未登记注册的现象。而公安、房管等部门在行使出租房登记、注册等许可中无技术标准可依据,一般不对现场消防安全情况进行实地查看。承租双方在发生承租关系时,对于承租场所的消防安全条件及管理职责模糊不清,在日常监管中相关职能部门也缺少行政环节进行把关。以上反映了出租房屋消防安全管理的漏洞,应在今后法制建设和安全管理中加以弥补。

摘要:通过一起过失引起的电气火灾的调查,分析火灾现场的痕迹物证;通过充分调查取证,准确认定了起火时间、起火部位、起火点和起火原因,并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对同类火灾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火灾调查,电气火灾,痕迹物证

参考文献

[1]刘振刚,王希庆,米文忠.试述电气火灾痕迹物证技术鉴定程序[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1):94-96.

[2]邸曼,厉剑,张明,等.电气火灾分析与防治策略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5-9.

[3]魏巍,谢明立,姚红宇,等.电气事故中铜导线短路熔珠金相组织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2):211-214.

[4]康大生,王金玲.建筑电气消防审核和验收中的常见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6):697-698.

[5]潘刚,高伟,赵长征,等.电气火灾综合鉴定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4):495-497.

重大火灾 篇6

科学地评估与判定建筑重大火灾隐患有很强的应用背景,对于重大火灾隐患判定与评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具有量化或半量化特征的建筑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将会指导消防部门在日常消防检查工作中准确认定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并为火灾隐患的整改提出措施和方法,从而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火灾隐患的定义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A654-2006)中将火灾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将重大火灾隐患定义为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并由此可能造成特大火灾事故后果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

马锐等人曾提出“火灾隐患可定义为可能导致发生火灾或使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认知局限、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此外,从公共安全行业标准《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GA653-2006)中可以看到,对重大隐患的判定条例都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因此火灾隐患包括重大火灾隐患应该被理解为与其他安全领域对隐患的定义一致,其中“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应该被解读为具有一定危险的防范缺陷,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

笔者借鉴广义安全领域对隐患的定义认为,在广泛的消防安全领域,火灾隐患可定义为可能导致发生火灾或使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认知局限、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此定义根据火灾危险源理论推导得出,体现了火灾危险源定义和分类的全部要素,可称其为广义的火灾隐患。而针对公安消防机构执法实践,火灾隐患指因违反消防法规而导致建(构)筑物或可燃物资可能发生火灾或使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此定义可称其为狭义的火灾隐患。定义中建(构)筑物包括其本身和内容物——物资、人员;可燃物资主要指储存设施及堆场中的可燃物资。

2 火灾隐患与火灾风险的关系

在安全领域,有两个著名的法则,即海恩法则和安全金字塔法则。两者都指出,事故背后的根源和问题是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即事故隐患,要想预防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这两个法则虽然是针对特定的安全领域提出的,但是它们对其他领域的安全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其中就包括消防安全领域。将上述两个法则应用到消防安全领域就可以得出:火灾隐患是火灾事故的根源,要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及时消除相应的火灾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种看法是被广泛认可的,同时,这也正是我国消防工作如此重视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的出发点。

火灾隐患作为火灾事故的根源与火灾风险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隐患的危险性“包括隐患转变为事故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事故产生的损失的大小”,即“概率”与“损失”的结合。而被广泛接受的火灾风险的定义为“火灾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综合”。因此,火灾隐患与火灾风险存在共通性。

火灾隐患与火灾风险一样都受限于人的认知,即人以自己的认知来理解火灾隐患和火灾风险。但是,火灾隐患是具体的,无论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是其他防范缺陷,而火灾风险是抽象的,它表现为火灾事故后果和发生概率的不确定性。可以说火灾隐患的综合是火灾风险的具体体现,火灾隐患的存在将直接影响火灾风险。火灾隐患是可以被消除的,且通过消除火灾隐患,可以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进而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火灾风险是不可彻底消除的,只要人类用火的行为存在,这种风险就会一直存在。

3 基于风险计算的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3.1 当前我国常用判定方法

我国各消防总队尝试进行了重大火灾隐患判定的量化标准研究。如四川省研究制定了《四川省火灾隐患认定标准》,着重研究并探讨火灾发生与不安全因素的关系,力求采用火灾危险值来解决火灾隐患的量化评价问题。该标准认为决定一个火灾隐患大小的主要客观因素应有以下六种:物质因素、建(构)筑物因素、着火源因素、火灾危害因素、火灾抢救因素、安全管理因素。并建立了六种因素与火灾发生的关系,借鉴美国道化学公司的危险值确定方法和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LEC”值隐患评估法,在反复论证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种因素对应的系数,并通过不同手段确定火灾危险值。上海市消防总队制定了“重大火灾隐患判定矩阵”,并将该矩阵纳入“上海市消防总队防火业务信息系统”,计算机依据该矩阵自动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生成相应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或《重大火灾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郑州市制定了《郑州市重大火灾隐患认定标准》,其主要内容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中的条款制定。

2006年10月,公安部发布了《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GA653-2006),是目前消防执法中使用的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标准,这种方法主要基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处方式规范,根据经验对严重影响建筑消防安全的条款进行辨别。该方法简单、容易施行,适用于功能单一、结构简单的建筑物。但处方式规范的缺点导致了判定结果的经验性,忽略了不同规模、不同使用性质和场所的个性差异,以及对超规建筑的不适应性。笔者主要针对需要经过论证进行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或按照现有处方式规范很难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进行研究。

3.2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的建立

由于火灾中保证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科学地预测人员风险是进行重大火灾隐患判定的基础。那么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达到什么样的风险等级时就可以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什么样情况只是一般火灾隐患?笔者依据火灾事故所造成人员死亡的社会可容忍风险对其进行判定。

FN曲线是对某一系统中伤亡事故频率以及伤亡数目分布情况的一种图形描述。它给出了伤亡数目为N或者更多的事故的发生频率F,其中N的变化范围是1到系统中最大可能伤亡数目。对应较高N值的F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了高伤亡事故的频率。由于F和N值的变化范围通常很大,因此FN图通常采用双对数坐标。

FN曲线可以引出确定系统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判定标准,这种判定标准有时称作“社会风险判定标准”。如果系统的FN曲线全部位于风险标准的下方,就认为该风险是可以容忍的;若FN曲线的任何一部分位于风险标准的上方,则该系统的风险是不可接受的,此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降低系统风险。

笔者以一次死亡N人火灾每年致死人数同受影响人数(以全国总人口代替)的比值来表示概率f,F表示累积概率,这个概率表示一次死亡N人火灾的年致死率,具体的构建过程见文献[8]。得到的火灾社会风险的判定标准曲线图如图1所示。

建立我国火灾可容忍风险标准的目的是在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应用其对建筑进行重大火灾隐患判定。以全国火灾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的火灾可容忍标准可以应用于对风险的宏观分析与控制。针对某一具体建筑,可以根据火灾统计数据得到此类建筑的起火概率,并根据事件树方法分析各火灾场景的出现概率。每个场景导致的后果可以根据火灾动力学模拟和人员疏散模拟量化人员死亡数。分别以每个场景可能造成的人员死亡数目为横坐标,场景出现的概率与受影响人数的比值(累积概率)为纵坐标,构建风险剖面图,并与构建的可容忍标准曲线图进行对比,对建筑火灾风险水平进行判定。如果建筑的风险剖面图全部位于风险可忽略区域上限的下方,则

建筑安全水平很好,不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如果建筑的风险剖面图有部分落于ALARP区域,则根据ALARP原则,尽量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这样的建筑可以判定为存在一般火灾隐患;若有部分落于ALARP区域上限以外,也就是不可容忍区,这样的建筑可判定为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同时根据火灾等级标准,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的为重大火灾,从政府角度讲,只要可能造成10人及以上死亡的建筑就应该认定存在重大火灾隐患,而不管造成这种后果的概率有多低。这样就建立了重大火灾隐患的判定标准。

4 实例分析

4.1 建筑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隐患

某大厦由A、B楼组成,A楼29层,B楼9层,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购物中心面积6.5万平方米,另有客房334间、餐饮中心、娱乐中心、会议中心,使用功能齐全。由于大厦品牌企业效应,每天来大厦的客人很多,尤其是节假日客流量更大。加之大厦是老建筑,经过多次改造扩建,内部建筑结构较复杂,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

通过对大厦多次摸底调查发现,存在的隐患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A幢商场有部分区域疏散距离超过了30 m,不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第6.1.7条规定;

(2)A幢商场、娱乐区域的疏散总宽度不符合“建规”第5.3.17条规定。

4.2 建筑中疏散人数的确定

目前,在确定商场类建筑物的疏散人数时,主要依据“建规”、“高规”以及《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等确定疏散人数。

笔者以该大厦存在问题的第四层防火分区为研究对象,该层主要经营运动休闲类服装,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为2 236 m2,转换为营业面积,乘以0.7,疏散人数的转换系数为0.6,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设计人员荷载为940人。

为准确掌握大厦四层的人员流动情况,对该大厦四层不同时段的人数进行调查。分别选取1月1日(元旦,超市促销日)、1月11日(双休日)作为代表日期进行观察。在超市出入口定时统计流入和流出的人数。调查时间从上午9时营业开始,到晚上19时营业高峰结束,以每小时为单位,每整点起清点各入口的人数(节假日清点10 min,工作日清点5 min),以此人数为每小时人数的样本,计算每小时进出超市的人数,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调查得到的人员荷载小于设计人员荷载,为确保建筑足够安全,笔者采用设计人员荷载,即940人进行疏散计算。

4.3 火灾场景设计

大厦采取的防火设计方案包括自动感烟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水强度为6 L/(min·m2),喷头动作温度为68 ℃,RTI(Response Time Index,响应时间指数)为150 (m·s)0.5,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标准为60 m3/(h·m2),排烟机的风量为33 000 m3/h。

该商场四层主要经营运动休闲类产品。火源位置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可燃物比较集中,着火后严重影响人员疏散的位置;二是存在潜在火源的位置。在本防火分区中,右上方有两个疏散出口,但疏散出口附近过道内经营鞋帽、袜子、运动衣等运动休闲类产品,如果这个位置起火,直接导致相近的三个疏散出口不能使用,严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因此将发生在此位置的火灾确定为最危险状态。

火灾发展过程可以用热释放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来表示。火灾热释放速率是性能化设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参数,烟气运动规律模拟、探测灭火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评价都是以准确的热释放速率为基本依据的。笔者以调查结果为基础设计热释放速率。

决定火灾蔓延和烟气运动的因素很多,如燃料特性和建筑环境等。对于某个特定的建筑,消防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会影响可能发生的火灾场景,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笔者采用了基于事件树的火灾场景设计方法,在确定火灾发生的最不利位置后,通过事件树分析可能的火灾场景,见图2所示。

根据图2中的事件树,可以获得8种可能的火灾场景。根据FDS的模拟结果确定每个场景的火灾危险状态临界时间,通过统计数据确定灭火系统可靠性取值。

4.4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

通过场模拟软件FDS对设定的火灾场景进行模拟,结合到达火灾危险状态的判据,可以得到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对于场景1、2、5、6,由于水喷淋启动成功,火灾会被及时控制,不会对人员造成危害,因此不再对这些场景进行计算。在消防支队的配合下,进行了多次消防演习,在设计的火灾规模下,能够在60 s内探测到火灾,并在15 s内启动火灾报警器,联动机械排烟系统,同时通过消防广播系统引导人员疏散。若探测报警系统失效,商场管理人员能够在75 s内发现火灾,并在15 s内启动火灾报警系统,并联动机械排烟系统,同时通过消防广播系统引导人员疏散。因此,场景3和7的机械排烟启动时间分别为75 s和90 s。

采用判据中的最小值来确定每个场景火灾危险状态来临时间,如表2所示。

4.5 火灾场景下人员风险

该研究使用BuildingEXODUS进行人员疏散的模拟。BuildingEXODUS是当前应用较广泛的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软件之一,是一种细网格的过程模拟软件,与其他疏散模拟软件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考虑了疏散人员间、疏散人员与火灾间以及疏散人员与建筑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因此,BuildingEXODUS能较真实地模拟疏散人员和场景的若干属性和行为,追踪疏散过程的诸多细节,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较全面翔实的预测结果。

根据商场演习结果,探测报警时间为75 s,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看到,30 s后少数顾客开始疏散,60 s后大部分顾客开始随其他顾客疏散。即tde+talarm=75 s,tpre=60 s。由BuildingEXODUS进行疏散模拟得到的疏散运动时间为229 s,如图3所示。

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场景下的死亡人数,如表3所示。

4.6 大厦火灾风险剖面图的构建

根据得到的每个场景的预期死亡人数与火灾场景概率,结合商业建筑初起火灾概率为4.12×10-6 次/(m2·年),按照火灾风险容忍标准的构建方法,可以得到该大厦的风险剖面图,如图4所示。图中横坐标为死亡人数,纵坐标为死亡累积概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大厦的风险剖面图全部在ALARP区域上限之上,根据笔者建立的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标准,可以判定该大厦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5 结 论

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定义了重大火灾隐患,分析了火灾隐患与火灾风险的关系,指出火灾隐患是具体的,火灾风险是抽象的,火灾隐患的综合是火灾风险的具体体现,火灾隐患的存在将直接影响火灾风险。

通过对我国火灾统计数据分析,初步建立了火灾社会可容忍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标准,提出了基于风险计算的火灾风险剖面图的概念。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示范工程应用。通过理论研究及对某大厦现场调查,在火灾动力学模拟和人员疏散模拟基础上构建了该大厦的火灾风险剖面图,并与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大厦A楼1~5层商场营业区火灾危险性很大,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7[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2]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8[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3]郭铁男.2004年火灾形势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火灾趋势及防治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5):263-266.

[4]GA654-2006,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S].

[5]马锐,阚强.火灾危险源与火灾隐患之辨析[J].安全,2005,26(6):18-20.

[6]李祯.火灾隐患风险分析模型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4,(24):110-111.

[7]丁晓春,曾杰.火灾隐患评定方法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1):105-107.

[8]孙宽,郭子东,岳海玲,等.我国火灾可容忍风险的统计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2):150-153.

重大火灾 篇7

2014年12月15日, 河南新乡市长垣县皇冠KTV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 过火面积123平方米, 造成12人死亡, 28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957.64万元。日前, 河南省政府长垣皇冠歌厅“12·15”重大火灾事故调查组公布调查结果:该事故被认定为是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此次事故中26人被处理, 其中, 长垣县蒲东派出所副所长、长垣县消防大队代理大队长、长垣县公安局副局长、郑州市金水区卫生局党组副书记等6名官员被立案侦查;长垣县副县长张学峰等12人被给予党政纪处分;该KTV控股人、经理、收银员等8人被司法机关采取措施。

▲事故回顾

2014年12月15日, 河南新乡市长垣县皇冠KTV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起火原因为皇冠KTV吧台内一箱空气清新剂受放置在旁边的正在使用的电热器的影响, 热胀冷缩, 发生爆燃, 之后由于工作人员处置不力, 火灾迅速蔓延。

接到火灾报警后, 当地出动9辆消防车、52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 1时05分大火被扑灭。消防官兵搜救出35人, 其中4人当场死亡, 8人送医救治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 长垣县立即启动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县委书记薄学斌,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太俊, 副县长张学峰等负责同志及时赶赴现场, 组织消防、公安、卫生、安监等部门, 全力组织灭火、救治工作。

3时20分, 县委书记薄学斌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迅速成立火灾事故应急指挥部, 县委书记薄学斌任指挥长,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太俊, 副县长张学峰任副指挥长, 全力处置火灾事故。薄学斌同志要求:一是全力救治伤员, 力争不再出现新的死亡病例;二是彻底清理火灾现场, 确保不遗漏一名伤员, 严防新的灾害发生, 并尽快查清火灾原因;三是立即启动伤亡人员身份核查工作, 安抚伤亡人员家属, 妥善做好善后工作;四是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迅速对各个领域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面排查, 全县KTV场所全部停业核查, 坚决消除安全隐患。

12月16日, 省政府“12·15”重大火灾事故调查组进驻长垣县, 在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省政府安委会副主任、省安监局局长、事故调查组组长刘宛康要求, 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事故处置和调查工作的指示精神;认真调查事故原因, 依法依规追究事故责任;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强化措施,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事故调查组即日起开展工作。

12月18日, 国务院安委会给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通知书》, 要求河南省人民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 抓紧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研究提出处理意见。

12月19日, 河南省长垣县新闻中心负责人张宗桥表示, 死者的身份已经全部确定, 目前, 河南省成立的调查组仍在调查, 结果还没出来。事故调查组、处置组等仍在紧张工作。

▲事故调查结果

事故调查报告显示, 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为:皇冠歌厅吧台内使用的硅晶电热膜对流式电暖器, 近距离高温烘烤违规大量放置的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的罐装空气清新剂, 导致空气清新剂爆炸燃烧引发火灾。人员死亡原因均为吸入灰烬及CO引起窒息死亡。

因火灾事故造成重大影响, 18名官员被追责。其中长垣县蒲东派出所副所长牛增道, 长垣县消防大队代理大队长职肖强, 分管消防工作的长垣县公安局副局长赵阁委, 长垣县消防大队原教导员于鹏飞, 长垣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赵永波、王胜利等6名官员于今年1月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长垣县公安局蒲东派出所所长滑志强、长垣县文化广电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李晓明2人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撤职处分。长垣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监督管理股股长王爱民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长垣县副县长张学峰、现任辉县市公安消防大队代理副大队长刘炎, 长垣县公安消防大队防火参谋周法珍等9人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该KTV控股人孔维凯、经理尹军伟、收银员等8人被司法机关采取措施。

责成长垣县县委、县政府分别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检查。

长垣县皇冠歌厅营业执照被吊销并被依法予以取缔。

▲引发的调整

2014年12月16日, 长垣县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对各个领域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面排查, 全县KTV场所全部停业核查。

12月17日, 平坝县消防大队开展全县人员密集场所责任人、管理人消防安全培训, 来自全县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共计152人参加培训。

培训会上, 通报了河南长垣县KTV重大火灾事故情况, 并结合平坝实际, 就全县火灾形势作了深入分析。以及组织参训人员观看河南长垣县KTV重大火灾视频, 向广大参训人员真实再现了火灾事故的严重危害。

培训的内容包括理论授课和现场演练常见火灾扑救两个部分, 为参训人员全面具体的讲解了火灾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火场逃生技巧以及如何报警等消防常识, 并组织参训人员进行了现场实践灭火器灭火演练, 对员工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进行了指导和纠正。

重大火灾 篇8

1.1 火灾基本情况

2010年11月5日9时17分32秒, 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接到群众蔺某报警, 称船营区河南街某商厦一楼服装区发生火灾。接到报警后, 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共调出市区11个公安消防中队的53台消防车、310名指战员, 吉化公司消防支队的18台消防车、66名指战员和吉林市相关社会联动应急救援力量。经过12个小时的英勇奋战, 大火于17时30分被控制, 于21时30分被扑灭。此次火灾扑救中, 公安消防部队共营救出被困人员91人, 有效地保护了商厦一区的一、二、三层的全部和四、五层的局部, 商厦二区和三区的一层门市、三层鞋城和五层健身房, 保护建筑面积26000余平方米, 保护商厦内商品价值6000余万元。火灾共造成19人死亡, 24人受伤留院观察。整个火场灭火用水约13000吨, 过火面积15830平方米。

1.2 起火单位基本情况

吉林市某商厦位于吉林市船营区, 1987年经消防审核合格后开工建设, 1990年经消防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并于1 993年、1 995年两次扩建。大厦共有业户64家, 其中个体工商户57家, 具有法人资质的企业7家, 日常管理由吉林市某商厦负责。该大厦东侧为商业区、西侧为某电影院、南侧为居民楼、北侧为联通大厦。建筑高度为23.9米, 长121.5米, 宽99米, 为“L”型建筑, 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 共5层, 每层分3个经营区, 主要经营家电、服装、鞋帽、家具等。其中一楼2区摊位出租经营服装百货。

2. 火灾起火原因调查认定

火灾调查组组织公安刑侦人员109人和公安消防部门人员20人。对69人进行了调查询问, 制作询问笔录160份。提取了包括用电设备、电气线路残留物及导线熔痕在内的9份物证并送公安部沈阳痕迹物证鉴定中心和公安部天津消防科研所进行技术分析。公安部痕迹物证鉴定中心技术鉴定材料2份。公安机关已经对某商厦法人代表等1 4人进行了刑事拘留。

2.1 起火时间认定

经对证人证言进行综合分析, 认定起火时间为9时8分左右。

2.2 起火部位认定

经现场勘验和证人证实, 认定起火部位在商厦一层二区东北部自动扶梯南侧的1号精品店西侧仓库部位。

2.2.1 1号品店仓库 (以下简称仓库) 内物品及仓库四周

的隔墙烧损严重, 周围商户的商品烧毁程度轻于此部位。

2.2.2 仓库东侧通风管道向西弯曲变形。

1号精品店南隔墙的轻钢龙骨架向西 (仓库一侧) 倾斜, 隔墙南侧的商户柜台及商品被烧程度由西向东逐次减轻, 说明火势是由仓库向东蔓延。

2.2.3 仓库南侧上方的喷淋管线弯曲变形。

南侧孙某摊位北侧隔墙上悬挂的金属网向仓库一侧弯曲变形, 其柜台底部木板被烧形成“U”字型缺口, 缺口指向仓库, 说明火势由仓库向南蔓延。

2.2.4 仓库西侧水泥柱在仓库内的部位被烧变色, 局部有

水泥脱落, 经用回弹仪进行强度测试, 西侧 (背向仓库一侧) 强度高于东侧 (仓库一侧) 。仓库西侧通风管道对应仓库处被烧变色。仓库西侧刘某摊位隔墙轻钢龙骨倒向仓库一侧, 说明火势由仓库向西蔓延。

2.2.5 仓库北侧刘某某、孙某精品屋隔墙轻钢龙骨倒向仓库一侧;

仓库北侧由南向北共3根立柱, 其外部木质装修被烧程度由南向北逐次减轻, 残体被烧呈南低北高的斜坡状, 说明火势由仓库向北蔓延。

2.2.6 经发现起火人弥某、报警人蔺某和参与救火人张某、黄某等人证实, 孙某、弥某摊位后方 (北侧) 吊顶处起火。

仓库以西的王某、尹某等人证言证实孙某摊位拐角吊顶处有烟有火。仓库以北的孙某某、王某等人证言证实仓库方向有火。

2.2.7 商厦消防控制室内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打印机记录证实, 二楼自动扶梯周围与仓库附近的探头最先报警。

2.3 起火点认定

起火点为该仓库由西隔墙向东2.4米、由南隔墙向北2米、距地面1米以上的空间范围内 (以下简称“该处”) 。

2.3.1 该处物品上部大部分被烧, 形成的灰化、炭化物掉

落在底部, 底部物品尚有残留, 该处顶部天棚抹灰层变色脱落, 说明该处被烧较重。

2.3.2 该处东侧仓库门的残体倒向仓库内 (向西) 。

仓库东侧隔墙残体炭化程度西侧面重于东侧面, 说明火由该部位向东蔓延。

2.3.3 该处西侧货架上的衣物被烧炭化, 炭化程度上重下轻、南重北轻, 斜茬面指向该处, 说明火由该处向西蔓延。

2.3.4 仓库南侧隔墙上的配电箱掉落到该处, 配电箱上部变色变形程度重于下部。

该处南侧地面木箱上部被烧毁炭化, 贴地面完好, 北重南轻, 斜茬面指向该处。

2.3.5 该处北侧地面上堆放的衣物被烧呈现北高南低、上

重下轻的痕迹, 斜茬面指向该处, 仓库东侧隔墙残体炭化, 南部残留高度低于北侧, 说明火由该处向北蔓延。

2.3.6 仓库西侧水泥柱在仓库内的部位距地面高度在1.

1米以上开始被烧变色, 距地面高度1.2米以上脱落。用回弹仪对仓库西南角水泥柱在仓库内的部位从下到上进行强度测试, 1.4米以上强度低于下部。仓库南侧、北侧隔墙的多根轻钢龙骨都在距地面0.93米至1米范围内处弯曲变形, 证明火由上向下蔓延。

2.3.7 最先扑救火灾的宿某和张某在仓库灭火时, 证实该

处上部分有火, 地面和其他部位没火, 证人证言与现场勘验认定的起火点相一致。

2.4 起火原因认定

2.4.1 排除起火点处可能引起火灾的放火、遗留火种、自燃和用电器具故障4种因素, 依据如下:

(1) 经现场勘验及调查, 1号精品店为单独设置, 四周有隔墙, 北侧有两个门, 仓库在精品店内西侧。起火当日, 经营精品店的周某自行开锁进入店内, 5日9时商厦开始营业后, 精品店周围众多业主及商厦员工未发现可疑人员进入仓库。现场勘验起火部位地面未发现液体流淌燃烧痕迹。经公安部消防局天津火灾物证鉴定中心技术鉴定, 现场提取的燃烧残留物中未检出汽油、煤油、柴油及油漆稀释剂成分。因此排除放火的可能。

(2) 经查证起火前一天商厦停止营业后至火灾发生前没有人进入仓库, 且火灾现场燃烧痕迹呈现明火燃烧特征, 因此排除遗留火种引起火灾的可能。

(3) 经调查和现场勘验, 未发现起火部位有自燃性物质, 未见阴燃起火痕迹, 因此排除自燃的可能。

(4) 经对起火部位提取的蒸气电熨斗、饮水机、照明灯具进行专项勘验, 未见异常, 因此排除上述电器引起火灾的可能。

2.4.2 认定1号精品店仓库起火点范围内的电气线路短路引起火灾, 依据如下:

(1) 起火点处有大量单股和多股铜导线线段残骸和熔珠。

(2) 经公安部消防局沈阳火灾物证鉴定中心, 对起火点提取的熔珠进行鉴定, 鉴定结论为:“‘低温环境’中形成的短路迸溅熔珠”。

综上所述, 吉林市某商厦重大火灾起火原因系商厦一层二区1号精品店仓库起火点范围内的电气线路短路所致。

3. 火灾灾害成因分析

3.1 报警晚, 从发现起火到报警共有约9分钟时间, 贻误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期, 导致火灾蔓延, 扩大了火灾损失。

3.2 一层二区起火部位上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进水阀门关闭, 导致高位水箱未发挥扑救初期火灾作用。

3.3 消防控制室人员未按消防控制室应急程序处理火灾事故。

3.4 起火部位处于扶梯下方, 发生火灾后产生烟囱效应, 致使火灾蔓延迅速。

3.5 商厦外窗被铝塑板广告牌等封堵, 导致火灾扑救困难。

4. 消防工作建议的思考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还原了火灾从起火到造成灾害结果的主要过程, 通过火灾原因的调查, 能够发现影响火灾灾害结果的主要因素, 揭示出火灾发展蔓延的特点, 找到火灾至灾规律, 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工作, 最大限度的遏制重特大火灾的发生。

4.1 抓好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吉林市某商厦重大火灾暴露出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问题, 应该得到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力度, 督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全面贯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促进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落实。

4.2 提高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吉林市某商厦重大火灾暴露出商厦员工和各摊位商户还存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弱、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不够强以及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立足新《消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力度, 采取针对性措施, 有力督促社会单位组织全体人员集中培训, 掌握单位的基本情况, 达到“四懂四会”, 培训消防安全“明白人”, 全面落实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基本内容, 有效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

4.3 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力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行业、本系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派出所应当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 特别是电器设备、电气线路安装使用以及消防设施等方面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4 进一步加大消防产品和消防设施的排查整治力度。

组织开展消防产品和消防设施的排查整治工作, 重点查处和打击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和人员密集场所自动消防设施不定期检测、不维护保养、不联动、人员不会操作和随意停用等问题, 切实提高单位场所防控火灾的能力。

4.5 开展对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置障碍物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专项治理整顿工作。

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严重忽视消防基础建设和消防安全, 擅自在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处设置栅栏、广告牌、铝塑板装饰物等障碍物, 甚至封堵门窗, 严重妨碍了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逃生, 给灭火救援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使这些场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针对现实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为将火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在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设置障碍物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问题明确予以禁止, 并且全面开展专项治理整顿。

参考文献

[1]《火灾现场勘验规则》

[2]《火灾事故调查规定》

[3]《火灾原因认定暂行规则》

[4]《中国消防年鉴》

重大火灾 篇9

1评价方法简介[1]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提出的分析评价方法,是在大量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分析重大事故发生的原因、条件,评价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提出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该方法用于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能较准确地评价出系统内的危险物质、工艺过程的危险程度、危险性等级,较精确地计算出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危险区域范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出工艺设备、人员素质及安全管理三方面的107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模型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罐区概况

该罐区位于辽阳石化分公司某厂,共有各类储罐51座,是公司26个重点生产要害部位之一。车间有员工100多人, 总投资3 000万元。

选定罐区中液化石油气储罐为评价对象,2个储罐(球罐)容量为800 m3,最大储量为200 m3。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2](GB 18218—2000),其储量超过10 m3,属于重大危险源。

3罐区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安全评价

3.1液化石油气储罐的事故易发性B11评价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易发性B11包括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和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两方面及其耦合。

3.1.1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

液化石油气属易燃气体,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计算为:

B111=aiG(1+K)

式中:ai——易发性系数,取1.0;

G——物质特性总分,取43;

K——化学活泼系数,取0.2。

得: B111=1.0×43(1+0.2)=51.6

3.1.2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

从21种工艺影响因素中找出罐区工艺过程实际存在的危险,在以下几方面有特殊表现,构成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

注:Wij定级应根据专家的咨询意见。

3.1.3事故易发性B11

事故易发性B11计算为:

B11=51.6×(30×0.7+45×1.3×0.9+20×

0.9+10×0.9+30×0.9+30×0.9)=7 979.94

3.2液化石油气储罐的伤害模型及伤害—破坏半径

液化石油气储罐有两种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VCE)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BLEVE)。

3.2.1蒸气云爆炸(VCE)TNT当量计算为

WTNT=1.8AWfQf/QTNT=1.8×0.04×200×103

×46.5/4.52=148 142 kg

死亡半径R1:

R1=13.6(WTNT/1 000)0.37=86 m

重伤半径R2由下列方程式求解:

Ps=0.137Z-3+0.119Z-2+0.269Z-1-0.019

Z=R2(P0/E)1/3=0.053 3 R2

Ps =44 000/P0=0.434 4

解得 R2=205 m

轻伤半径R3由下列方程式求解:

Ps=0.137Z-3+0.119Z-2+0.269Z-1-0.019

Z=R3(P0/E)1/3=0.434 4 R3

Ps =17 000/P0=0.167 8

解得 R3=368 m

3.2.2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BLEVE)液化石油气用两球罐储存,储量W为

W=0.7×200×103=1.4×105 kg

火球半径:R=2.9W1/3=150.6 m;

火球持续时间:t=0.45 W1/3=23.3 s

如果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扩展蒸气云爆炸,火球和死亡半径可能扩大几倍甚至十几倍,整个罐区将成为一片火海,厂区内人员都将受到伤害,而且会殃及周围厂区生产装置及罐区。

3.3事故严重度评价B12的估计

事故严重度B12用符号S表示,包括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

S=C+20(N1+0.5N2+105N3/6 000)

式中 C——财产破坏价值,万元;

N1、N2、N3——事故中人员死亡、重伤、轻伤数。

S1=3 000+20(40+0.5×80+105×

30/6 000)=4 610.5万元

S2=3 000+20×260=8 200万元

由于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伤害模型是两个,即蒸气云爆炸和扩展蒸气云爆炸,并可能同时发生,则事故严重度应是两种严重度的加权求和:

S=AS1+(1-A)S2

式中 S1、S2——分别为两种爆炸事故的后果;

A——蒸气云爆炸发生的概率,取0.9。

S=0.9×4 610.5+0.1×8 200=4 969.45万元

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事故严重度计算如表2。

3.4固有危险性评价B1及危险性等级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固有危险性

B1=B11 B12=7 979.94×4 969.45=39 655 912.83

危险等级 A=log10(B1/105)=2.598 3

根据危险源分级标准,一级A≥3.5,二级2.5≤A<3.5,三级1.5≤A<2.5,四级A<1.5。判断其属于二级重大危险源。

3.5危险性抵消因子B2及单元控制等级估计

3.5.1安全管理评价

安全管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车间的安全行政管理绩效。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共10个项目,72个指标,总分1 000分。见表3。

安全管理评价的实得分

100+80+100+100+90+100+100+75+

100+90=935分

3.5.2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评价

基于对系统中人的行为特征的分析,从操作人员的合格性、熟练性、稳定性及工作负荷量四个方面对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的群体素质进行评估。

操作工均是持证上岗,岗位工龄为6年,无事故工作时间6年,每天按平均工作8 h计。

人员的合格性为:R1=1;人员的熟练性为:R2=0.980 8;人员的操作稳定性为:R3=0.996 6;操作人员的负荷因子为:R4=1。

单个人员的可靠性为:Rs=R1 R2 R3R4=0.977 5;指定岗位人员素质的可靠性为:Rp=0.977 5;单元人员素质的可靠性为:Rn=0.977 5。

3.5.3工艺设备、建筑物抵消因子评价

工艺设备、建筑物抵消因子评价应得分

8+35+12+7+7+35+11+15+62+40+

25+10=267

工艺设备、建筑物抵消因子评价实得分

8+11+10+7+7+27+11+11+24+28+

25+5=174

3.5.4抵消因子的关联算法

B21为工艺、设备、容器和建筑结构的抵消因子;B22为人员素质的抵消因子;B23为安全管理的抵消因子。

对罐区,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A=B1(1-B21)(1-B22)(1-B23),

V1=174/267=0.651 7,V2=0.977 5,

V3=935/1 000=0.935,

B21=B2AV1,B22=B2BV2,B23=B2CV3,

式中 B2A,B2B,B2C为实际抵消比率。

根据模糊集理论有:

undefined

undefined

引入记号:a表示工艺、设备、容器因素; b表示操作人员素质因素;c表示安全管理状态因素。

由事故统计结果可得这些条件概率的值为:

undefined

W(ab)=XAB/XT1=0.623 6;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W(bc)=XBC/XT3=0.894 7;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W(ac)=XAC/XT2=0.576 7;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 B2B=0.881 1; B2c=0.780 8;

B21= B2AV1=0.529 1; B22= B2BV2=0.861 3;

B23= B2CV3=0.730 0

综合抵消因子为

B2=(1-B21)(1-B22)(1-B23) =0.017 63

根据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分级标准:A级B2≤0.001,B级0.001

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危险等级是二级,而控制能力等级是C级,说明控制能力没有和危险等级相匹配,控制能力未能达到危险等级所要求的级别,罐区的安全措施和管理还未达到较理想的状态,安全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

3.5.5现实危险性A

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爆炸的现实危险性由于抵消因子的抵消控制作用,已经较固有危险性大大降低。储罐发生爆炸的现实危险性为:

A=B1 B2=19 351 674×0.017 63=341 170.01

现实危险性A值是固有危险性B1值的1.76%,可见有效的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会使系统危险性大大降低。

3.6罐区评价单元结论

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安危关系到工厂的存亡,它的安全装备、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虽然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是极小的概率事件,是可以预防的,但一旦发生爆炸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4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措施[3]

4.1安全教育对策

(1)应对生产岗位员工进行三级安全环保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开展以班组为单位的安全活动,每月不少于3次。

(3)根据不同季节和节假日及停车检修前的特点,及时组织开展有关的安全环保教育。

(4)发生事故和未遂事故时,要组织事故现场教育,汲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2安全管理对策[4]

4.2.1地坪

(1)罐区防火堤内的水泥地坪不能有裂纹、凹坑,沉降缝要用石棉、水泥填实抹平。

(2)堤外的场地要定期拔除杂草,及时清除枯草干叶,罐区内不准堆放可燃物料。

4.2.2水封井及排水阀

(1)罐区地坪排水处防火堤外修建水封井,水封井应不渗不漏。

(2)排水阀要完好可靠,每班指定专人管理,下雨时开启,平时关闭,并列入交接班记录。

(3)寒冷季节水封井及排水阀要有防冻措施。

4.2.3防雷及接地

(1)防雷接地设施每年雷季到来之前要检查1次,要求安装牢固,引下线的断接卡接头应密贴,无断裂和松动。

(2)从罐壁接地卡直接入地的引下线,要检查螺栓与连接件的表面有无松脱和锈蚀现象,如有应及时擦拭、紧固。

(3)每年对接地电阻检测两次,其中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必须测定一次。

(4)罐区有地面和地下施工时,要加强对接地极的监护,如可能影响接地时,在进行接地前,要进行检查测定。

4.2.4罐体、罐座

罐体必须保持罐形完好,不凹不瘪,不渗不漏。罐体、罐座如刷白色防火涂料或其他防腐油漆,应封闭无脱落,颜色发暗、有浮锈出现迹象时,应及时更新。

4.2.5储罐附件

(1)附件应齐全,灵活可靠,无变形泄漏。校验合格的安全阀、压力表应加铅封。

(2)液位计的保护套要紧固可靠,禁止采用玻璃管液位计。

(3)大型液化石油气储罐,应尽可能采用压力、温度、液位、油气浓度等参数就地显示,还能遥测显示和报警。

4.2.6安全监测设施

(1)高低液位报警器、温度计、压力表、液位计、可燃气体报警器等应定期进行检测、校验,确保完好备用。

(2)罐区实行厂、车间、班组的三级监控和管理。

4.3作业许可

严格执行封闭区域管理制度,对出入罐区的车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和登记;严格执行罐区内施工动火等危险作业的有关规定和审批制度。

5结语

液化石油气罐区是重大危险源,必须对其进行重点预防和控制,突出风险管理在HSE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属地管理,落实直线责任,践行有感领导,才能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落实到位,确保罐区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编著.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105-106.

[2]刘铁民,主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183-186.

[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HSE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63-283.

上一篇:白族古村落下一篇:电力企业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