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古村落

2024-10-24

白族古村落(精选9篇)

白族古村落 篇1

摘要:民族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合于男装设计作品中是当前男装发展的原动力。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既能增加男装的文化品味, 又能增加它的美观性, 更加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给国内的男装设计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尤其是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思潮下, 势必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蓬勃发展。

关键词:白族古村落,平面图形符号,男装设计,探析

一、喜洲村: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大理市古城以北18千米处镇中心地段的喜州村, 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 东临洱海, 西枕苍山, 是南诏国、大理国和中国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还是云南商邦文化的发源地, 有着极为丰厚的历史积淀。它是大理白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 自唐代南诏以来, 在大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 这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现存的古村落中, 明清时建筑的民居院落就保存了上百院, 堪称山地白族活着的民居博物馆。喜洲白族民居历史悠久,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发展到近现代, 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 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较著名的有杨品相宅、严家大院、侯家大院等, 既保持了白族传统民居特点, 又结合了中西建筑手法。

二、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的含义

白族人民是一个特别喜爱美的民族, 所以他们总是尽可能的装饰自己的房屋。在喜洲民居, 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很多装饰在建筑上的平面图形, 山花、照壁、门窗、马头墙等, 都可以称之为白族古村落建筑平面图形符号, 本文主要从山花和门窗的木刻的平面图形入手。

(一) 建筑平面图形符号的内容

1. 山花

喜洲民居中山墙的平面图形装饰是白族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亮点, 这些图形具有典型的白族特色, 融入到白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喜洲民居中一个富于代表性的建筑平面图形是在人字形的山墙尖上绘制的装饰图案——山花或尖花。山墙上的山尖分为人字形山尖和半圆形山尖的, 所以山花装饰也主要有这两种廓形。山花的具体图形非常丰富, 多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画。主要有植物类、几何类。在白族的信仰中, 这些图案是吉祥、如意、兴旺、昌盛的象征, 人们借其内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植物类。喜洲的白族传统民居对山墙的装饰内容多以植物花卉为主, 荷花 (莲花) 、牡丹、香草都是尖花通常采用的花卉图形。构图先以荷花 (莲花) 或者牡丹作为图形中心, 在其上下左右根据山墙的形状配合一些香草纹。从古籍《南诏野史》《大理府志》《大理县志稿》中我们不难发现, 大理气候宜人, 四季如春, 适于植被的生长, 又处于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上, 正是在这种有利环境中, 大理地区很早就引种培育出花卉690余种, 所以在大理白族图案中, 最为丰富的则是花卉题材 (如图1, 半圆形山花) 。山墙的山花图案以线条为主, 多为单色, 也有多种配色组合。

(2) 几何类。以简单几何形为重构组合的平面图形也是喜洲传统民居外墙装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是以六边形为单元组合的蜂窝状 (如图2人字形山花) , 还有以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合、重构的平面图形装饰。

2. 木窗

木窗的平面图形装饰在喜洲民居建筑中也是一个核心的装饰部位。窗体按照平明图形雕刻后透气、采光增强, 既有装饰性有增强功能性, 受到普遍大众喜爱。喜洲民居窗子的传统造型多样、十分讲究, 上雕刻窗的平面图形主要有汉字类、植物类和动物类。

(1) 汉字类。汉字图形的装饰颇受到喜洲人们的喜爱。它能直接的呈现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木窗雕刻的汉字主要有福、禄、寿、喜等, 搭配卷草纹, 形成具有白族特色的平面装饰图形。

(2) 植物类。在木窗的平面装饰图形中, 喜洲民居主要有花草、葫芦、石榴、桃子等。

(3) 动物类。喜洲民居的动物类图形主要为蝙蝠、卷草或者荷花等组合搭配, 具有很强装饰性。

三、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的特点

(一) 意指性

喜洲民居建筑平面图形符号是象与意的关联, 具有丰富的吉祥意味。喜洲民族的山花是一种典型的“立象以尽意”, 其中最为常见的莲花图案, 其意指繁多。宋朝, 大理国被称为“妙香国”“佛国”, 当时的人民大量信奉佛教, 所以, 从宋朝时期喜洲民居就出现莲花装饰山墙。流行的莲花图形取材来源于佛教的“吉祥八宝”, 寓意是纯洁高尚。时至今日, 喜洲建筑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山墙都采用了莲花的装饰, 其象征意义也进一步扩展, 莲花根繁叶茂寓意为世代绵延、家道昌盛, 象征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等。“牡丹香草纹”象征着“花开富贵”, “荷花香草纹”象征安定、和谐, 寄托着人们去除火灾的心灵祈愿。

木窗的汉字类图形, 福、禄、寿、喜等, 也是取其意指, 期望得到福神、禄星、寿星和喜神对自己家庭的祝福。葫芦和石榴也是是很重要的吉祥物, 意指婚姻美满和多子多孙。桃子意指长寿, 宝瓶意指平安。动物类的蝙蝠则取其谐音通“福”, 意指幸福, 如意或幸福延绵无边。

(二) 多元共存性

多元共存性性是白族古村落建筑平面图形符号的一个最大的特色。道教、佛教和本主信仰在这里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历史发展中移民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本地的白族文化也相互兼容, 在这里得到了相互的融合, 多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如受道教文化影响的桃子图形、受佛教影响的莲花图形和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寿字图形等, 都在喜洲广泛流行, 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理念造就了喜洲建筑平面图形的多姿多彩。

(三) 传承性

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喜洲民居建筑平面图形作为一个视觉符号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心念,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务的向往, 白族人民崇尚自然, 以自然为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意识一直传承到现在, 成为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的一个内在特色。

四、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在现代男装中的应用

(一) 与男装结合的可能性

随着男性的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 如今男士们的审美意识已然提高, 对服装的的风格要求往往不是追求特定单一模式, 他们既喜欢西式的现代设计风格, 又喜欢具有中国风的民族元素服饰, 男装的整体设计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各种文化兼容并序的态势, 这和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的总体概念是相吻合的。所以, 两者的结合完全能够满足男装的设计需求。

(二) 在男装中的应用内容

1. 对图案的应用。

男装印花衬衣曾是过去一个夏季的一个重要设计热点, 这种热度一直延续到2014年的春夏。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色彩图案造型, 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具有极强的装饰功能和民族特色, 如果把它运用在现代男装设计中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 对廓形的应用。

如山花中的蜂巢形、长方形、人字形、半圆形等, 都有可以用来成为男装的廓形创作的元素。

(三) 可应用的设计手法

首先可以直接采用。在男装设计中, 对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的运用首先可以直接采用, 比如莲花、牡丹、石榴、蝙蝠等的图案。虽然有些平面图形符号如牡丹、石榴原先一直是女装设计的专利, 但随着男装女性化的流行, 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其次, 可以对其重新组合重构, 形成新的平面图形。要做到学以至用, 推陈出新。通过对原始符号的重组, 可以形成新的图形, 实现对原有符号的创新。

最后, 结合现代男装设计工艺, 创造出新的视觉感官刺激。结合现代男装新的工艺手段, 如数码印、刺绣、贴布绣等, 赋予这些符号更加具体的体现载体, 拉近其与时尚的距离。

五、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在现代男装中的传承性发展

现代男装设计竞争激烈, 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仅需要有新颖的款式、严谨的结构、精良的工艺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前, 国际服装设计的潮流——民族化继承也证明了男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结语

我国的男装设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缓慢期。尤其是随着男装款式设计的西式化、概念化, 男装的设计一直没有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片面的追随西方的潮流, 没有找到自己的根基所在。主要原因在于失去了原有的传承, 丧失了自己服装的特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服装传承中, 男装设计的“达意”要远重于“绘形”, 所以, 白族古村落建筑图形符号包含的民族的文化积淀与人文情感, 都可以为我们以后男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给中国男装设计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张兴莲.大理喜洲白族传统民居外墙装饰研究.[D].2012.

[2]李正周.大理白族图案视觉语义的解读与运用研究[D].2011.

[3]高歌.白族图案暨图形元素在大理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2011.

[4]刘洋, 朱海昆.大理白族民居传统山墙图案造型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9) .

[5]陶维冉.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男装设计中的运用[D].2009.

白族古村落 篇2

寻找古村落作文

寻找古村落大年初一,爸爸、妈妈、外公、姨妈、姨爹和我去寻找古村落。爸爸开车,从洪江出发,沿着一条名叫巫水的.小河开去。我们走了十几里路,终于找到了古村落。但是,古村落在河的对岸。我们坐船到了古村落。走石板路的时候,看见许多古老的木房子。在村头,发现了一棵一千多年的老樟树,八个人才能围起来。回去的时候,摇船的老人说:“三十年前,有一个人砍了老樟树根炼油,得了神精病,跳河死了。真是棵神树。”寻找古村落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横樟古村落 篇3

关键词:古村落,历史沿革,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1 简介

横樟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南部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保存较多,类别较齐全。坛庙祠堂、家塾书院、宅第民居、水碓作坊、牌坊、古道古桥等,都记录了该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信仰儒、佛、道三教,观音殿、社公殿至今保存完整,香火不绝。该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丰富,是一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

2 环境与沿革

2.1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横樟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南部山区,坐落在海拔1 198 m的留明山下,四面环山,海拔237 m。村庄处在东坑中段小谷地,地势北高南低,发源于留明山的东坑婉转穿行村中,村南老鹞岩如一列屏障镇守村庄水口。古村落布列在东坑两岸,呈块状布局,古村落保存完整,历史建筑原汁原味,现在全村268户,858人。无论旧时还是现在交通均十分便捷。历史上,横樟村采矿冶炼,制香(敬神用)作坊和商贸活动较发达。现代经济粮林并举,以林为主。包氏子孙恪守耕读传家,秀者为士,朴者为农为工为商之道。为官者清正廉明,为农工商者,勤俭节财,为富举义,乐善好施,造福乡邻。崇文重教的家风、村风孕育出传统村落形态,生动地展现着传统乡村生活体系。

2.2 历史沿革

横樟村村民大多姓包,尊南宋绍熙癸丑(绍熙四年,1193年)科进士,大理寺右评事包仁为迁松始祖。包仁致士后,从浙江兰溪乡头迁至松阳蛤湖,其11世孙包继昱于明末从蛤湖迁横樟肇基。此前横樟村以张潘两姓村民为主,后来潘姓迁往3.5 km外的山徐。目前,村中张姓不足100人。据1996年新编《松阳县志》载,横樟村自明代至20世纪60年代均为乡治驻地,明清时期为移风乡;民国初沿用旧制,民国19年(1930年)为归正乡;民国33年(1944年)改为留茗乡;解放后,1950年改为横樟乡;1958年,成立红星公社横樟大队;次年改为石仓公社横樟管理区;1961年,改为横樟人民公社;1964年,归并给石仓人民公社;现属大东坝镇。

3 空间形态与建筑格局

横樟村坐落在东坑中段小谷地,四面环山,空间形态呈山环水抱之势,充分体现了传统聚落择地筑基的理想格局。横樟古村落街道,村道呈不规则走向,这里布列着明末至民国所建的宗祠、书院、香火堂、观音殿、社公殿、水碓作坊、民居古建筑、商业店铺近20余座。民国时期有旅舍、南货店、香烛店等店号十几家。村庄外围保存完整的历史遗存有古道、古桥、牌坊、古银矿洞等。

横樟村现存历史建筑,清代为多,古民居毗邻而建,建筑立面依旧,泥墙青瓦,硬山顶封火马头墙,中轴线上对称布局是其共有特点,平面布局均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式二层木结构楼房,梁架结构保持原貌。门座、倒座、厅堂、楼房的雕刻装饰艺术五彩纷呈,各具特色。装饰种类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墨书墨画、卵石拼花等。雕刻工艺有镂雕、圆雕、浮雕、剔底凸起、平面阴线刻等。雕刻题材有狮子滚绣球、鹿回头、双凤朝阳等祥禽瑞兽,八仙、财神等人物神像,读书论道的人物故事,松柏长青、桃李芬芳、卷草花卉等吉祥花果、四季花卉,琴棋书画,楹联匾额等精致儒雅装饰,其造型庄重严谨、古色古香、如意吉祥。

4 传统文化与工艺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版《松阳县志》载,“宋辟举包佑之掌处州银铁冶场事”。横樟村周边的马料湾、枫树湾、后畲等地山上有银矿分布,宋代至明代曾有较大规模的开采。目前已知古矿洞有10余处,其中,枫树湾有3处矿工题刻:山涧岩壁上刻“请口休妻入口时容/易出时难/淳熙十三年(1186年)汤入舍记”;1号洞题刻“时/成化四年(1468年)二月/恨”;4号洞口题刻“正德七年”(1512年)。古矿洞遗址、古冶炼遗址,摩崖题刻和职官记载为研究处州采矿冶炼工业提供史料。

横樟村传统制香(敬神用香)工艺。制香是家庭作坊生产,其工序和工艺如下:首先,在夏秋之交采集香气浓郁的山苍子树叶晒干,送水碓研磨成粉备用;其次,将秋冬之交采摘的油茶子壳晒干,送水碓磨粉备用;第三,剖削各种规格的毛竹签作香杆;第四,将山苍子树叶粉一份,油茶籽壳粉两份,加水兑匀,用毛竹签粘香料滚压成型晒干,制香成品完成。

横樟不仅会制香,敬神进香礼仪文化积淀也很深厚。除夕新年,四时八节祭祀活动依然隆重,祭祀礼仪保持原汁原味。春播插田(插秧)首日要举行开秧门仪式。户主要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雇工和客人,吃插田饭的人越多越好,多一人吃,秋后会多收一担谷。秋天稻谷收成后,要举行尝新米仪式,用新米饭祭祀社公、土地、祖宗,保佑来年有更好的收成。每年冬闲时节要进行闹冬活动,请人戏班或傀儡戏班演出,称闹冬戏,酬神娱神又自娱。新年扎制37节大板龙于正月初八开始在本村及周边各村舞演,正月十五日至县城舞演,正月十六日收灯,新年活动结束,人人投入新一年的生产活动。

横樟名胜有四景,包仁25世孙邑禀生包庭芝作诗赞之。景之一,西岭青松。诗赞:“物表亭亭百尺松,经年经世高峰。冬心吝许竹梅订,春色羞争桃李浓。气壮山河光夏社,枝欺冰雪傲秋容。行人莫恃依栖便,鳞甲修成即化成。”景之二,三台拱秀。诗赞:“天外山峰似飞来,地方灵秀拱三台。门前佳气葱葱郁,帐下贵人叠叠开。 壁立千寻应列宿,雨过午夜送春雷。 蓬莱此去无多路,一色春岚不染埃。”景之三,古松月夜。诗赞:“依傍古松静结庐,渊明宅外树扶疏。三更兔魄时惊鹤,百岁龙鳞不类鱼。影射林间闲对酒,光分楼隙夜观书,难忘最是中秋夜,老干枝头舞玉蜍。”景之四,屏南横翠。诗赞:“东南气象倍光昌,叠障层峦护一方。春水波浪资砥柱,比天星斗射光芒。群峰翠滴社公雨,数笏横斜孝子岗。闲向溪桥翘首望,诗情尽意霎时忙。”

横樟村民信仰儒、佛、道三教,旧时,在家塾内供孔夫子像,让儒童顶礼膜拜。观音殿、社公殿至今保存完整,香火不绝。

横樟包氏秉承先祖遗训,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形态,生动地展现着传统乡村生活体系。

5结语

横樟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在步行肩挑的年代,横樟村处在松阳到龙泉,乃至福建的交通干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朝历代都把横樟作为乡治驻地。横樟包氏子孙遵循耕读传家,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横樟村工贸也较发达。在历史上横樟村是松阳南部山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包氏宗祠内书香气浓郁,与包仁同年进士,授健康军节度判官,浙江永康人陈亮题的“翰墨流芳”匾高悬厅堂。包氏子孙奖读措施写入祠规,分等奖励。族内子孙入泮者,赏给花红洋银一元;补廪者赏给洋银二元;拔贡优贡者赏给洋银二十元;入泮后进省考试每名给资付洋银二元;中试者赏给洋银三十元;中进士赏给洋银六十元;鼎甲则赏给洋银一百元,出士后照数捐廉入祠。

横樟古村落的古道、古桥、坛庙祠堂、民居、商铺、牌坊摩崖,矿冶遗址基本保持原貌,不仅立面依旧,其梁架结构,装修雕刻艺术构件也基本保持原有特色,显示出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人文景观与周边山峦、坑流、农田、林地等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村庄格局风貌保持原真性,是研究古村落发展变迁的实物例证。

参考文献

[1]松阳县志[Z].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2]松阳县志[Z].民国十五年(1962年).

[3]松阳县志[Z].1996.

[4]松阳县民政局.松阳县民政志[Z].1993.

[5]松阳县交通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6]横樟包氏宗谱[Z].民国十四年(1925年).

坑背古村落 篇4

坑背古村落

坑背古村落:坑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增城市中新镇坑背村(广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米。整体建筑分类 10 列 5 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最右列为书房、花园前后各半的布局,中间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左后角建有碉堡楼。碉堡楼长、宽均为 16 米,原五层 20 米高(现只剩 2 层),着层设有内隔墙、水井和粮仓,而二层多置较大枪眼,该碉堡楼防卫非常坚固,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还有些居民住在其中,高高的耳锅屋顶,也正说明这个村里曾有过高官。

白族古村落 篇5

一、蔚县代王城镇及其周边村落概况

(一) 历史沿革

代王城位于蔚县城东北偏南10.8公里处, 系蔚县“八大镇”之一, 属河川区。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 大部为粘土质。代王城约建村于周朝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到春秋时, 为代国的国都。战国时期属赵国, 为代郡的郡治。因代王曾居于此, 故得村名代王城。镇内为代王城镇及代王城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大队驻地。目前一村、三村保存较好, 其它各村亦保留了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

代王城镇除一村、三村保存较为完好外, 其周围的大德庄村和大水门头亦保存较为完好, 可以作为代王城镇的外围保护区。大德庄位于代王城公社驻地北偏东3.6公里处, 座落于壶流河南岸, 属河川区。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 为沙土质。战国时期建村。因位于代王城北, 取名代北庄。后据传该村人品德高尚, 生活富裕, 故更名为大德庄。

大水门头位于代王城公社驻地西北偏北2.4公里处, 座落于壶流河南岸, 属河川区。地势南高北低。为粘土质。昔日代王城曾有九门, 北为水门。明嘉靖年间, 曾称平安堡 (俗称水门头堡) 。1941年分为三个自然村, 因该村位于水门口, 即取名大水门头。

(二) 传统建筑概况及主要古建筑的类型

代王城镇及其周边村落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 并有保存较好的传统街巷, 如一村内西堡街一排、二排、三排, 三村东堡街, 大德庄的大巷北街、张家巷街, 大水门头村的西堡街、中堡街、后园子街等, 街巷两侧主要建筑为合院式民居, 屋顶形式多为双坡硬山顶。此外村中还有保存较好的寺庙、祠堂、戏楼等传统建筑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如一村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堡城 (夯土筑成) 。二村的古树和堡门 (堡门为砖砌券拱结构, 门洞上方有砖雕“醇朴”二字) 等等, 各村的传统建筑面积在一万三千平方米以上。

二、蔚县代王城镇及其周边村落建筑文化特色

(一) 传统民居建筑

在现保存的古建筑中, 民居的数量最大。居住建筑为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式, 建筑单体为单层, 木构架承重, 砖墙围护。四合院民居多为一、二进院落, 正房一般为五间正房或三间正房两间耳房, 东西两侧设置厢房。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 个别建筑是卷棚和悬山, 有的建筑尤其是院内的厢房采用单坡屋顶。屋脊上有的设有兽吻, 屋顶铺设青瓦, 并配以精致的砖木雕刻, 显得古香古色。图1为三村阮家院正房。

(二) 宗教建筑

宗教是除血缘关系以外使人们团聚在一起的一种精神力量, 也是人们寄托希望和寻求心理慰寄的途径。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具有自己的特点, 并不严格地遵循不同教派的界限, 而是将自己信服或需要的神灵组合在一起, 或使原有的神灵具有新的功能, 甚至创造出新的神灵,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代王城寺庙的数量也很大, 如地藏寺、观音庙、财神庙、龙王庙等。相对民居来说, 寺庙的保存现状较好, 有的甚至经过了修整。寺庙的规模不是很大, 以一、二进院落为主。多数寺庙内有壁画。有的木雕和砖雕较精美, 且保存较好。这里以一村的地藏寺为例, 介绍河北省古村落宗教建筑。地藏寺主要由入口门楼、供佛厅和地藏殿组成, 规模不大, 但较为精致。门楼高出街道0.7米左右, 寺内又高出门楼地平, 从而使寺内的主体建筑高出周围民居一米多, 突出了这一组建筑。门楼为硬山顶, 屋脊上有兽形脊饰, 入口两侧墙上刻有浮雕式对联, 墙下面石墩上刻有莲花形纹饰。供佛厅平面近方形, 结构形式是中国传统的木制框架结构,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 四面镂空, 屋顶为卷棚歇山顶, 屋脊上有精美的兽形脊饰, 整座建筑轻盈飘逸。供佛厅后面紧邻地藏殿。地藏殿为硬山顶, 正脊中部是刻有“佛光塔”字样的白色塔式雕塑, 两端有大的吻兽, 垂脊上有较小的兽形脊饰。墙体三面为砖围护结构, 前面为木制门窗。室内三面墙上都绘有壁画, 天花为龙形装饰纹样, 室内放置了几尊简单的坐式佛像。地藏殿两侧耳房较低矮, 似为后建建筑。图2为一村地藏寺俯视图。

(三) 标志性建筑

蔚县民风重看戏。家中办大事如娶亲、丧葬等都会请戏班子来演上几日, 所以在蔚县的许多乡村都留有古老的戏楼。蔚县古戏楼, 不光数量多, 而且覆盖面大, 分布广, 且戏楼的建筑形式也花样繁多, 三面戏楼、排子戏楼、穿心戏楼、庭院戏楼等。无怪乎说蔚县“村村有三建:庙宇、戏楼、官井沿”。代王城内也不例外, 戏楼为独栋建筑, 屋顶多为卷棚式或硬山顶。面宽一般三间, 进深两间, 通常七米, 台高一米左右, 结构形式多为木框架结构, 维护结构为砖或土坯。

三、结语

河北省古村落的建筑类型多种多样, 不仅有多进院的四合院民居, 颇具特色的堡门等防御性建筑, 还有戏楼、戏台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类型。从目前的调查看, 有相当部分的院落保存比较完整, 建筑也保存较好, 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历史、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燕赵大地, 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古村落。在对其中的古建筑进行调查、归类的基础上, 对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总结出河北省乡土建筑文化的主要特色, 并对其加以保护十分必要。

关键词:古村落,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建设新农村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N].文汇报, 2006.

广西水源头古村落解读 篇6

1 广西水源头古村落解读的切入点

首先,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的成果及现状概况;再通过实际调研搜集资料,调研过程中采用拍照、访谈、搜集历史材料及测绘代表性建筑等方式;由于还没有前人对水源头村进行过相关研究,其相关资料也未系统整理过,因而本文中的资料均为作者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广西水源头古村落进行解读,将其丰富内容呈现出来:水源头村的历史沿革;总体布局与聚落空间特色;祠堂、庙亭、塔、水井等公共空间;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的细部装饰与典型特征;保护与开发。

2 水源头村的历史沿革

水源头村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城东部25 km的白石乡,兴安—漠川公路从村边500 m处穿过,与湘江发源地距离约2 km。此村是由秦姓人家组成的血缘村落,近年桂林旅游局将其改名为秦家大院。关于水源头村的年代,目前有关旅游宣传资料上说此村水源头村起始于元末明初有600多年历史,兴安县博物馆根据秦氏家谱记载推算秦氏已在此处居留13代,有将近400年的历史。笔者在村中秦子恒老人的引导下寻到村里目前保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块墓碑,碑文记载时间为嘉靖壬辰年(公元1532年),并有“名门大族水源坊”等字样,因而,笔者推测,嘉靖年间此村名为水源坊,且此时已是名门大族,因而水源头村至少有470年以上的历史(见图1)。

3 水源头村的总体规划与布局

水源头村的村落规划主要依赖于村落的选址,在有着亥山己向的风水宝地基础上进行规划。房屋建筑在基地的西北边,背靠后龙山,屋前为开阔的良田,对望着挺拔的钟山,村落周围的群山呈环抱之势;房屋建筑依后龙山的山势以平缓的坡度迭次上升,村落总大门前有一段台阶,到村落的中部有一段台阶,再到村落的西北边又有一段台阶,村里人把这几段台阶形成的村落格局称为“节节高”,有欣欣向荣,节节攀升的寓意。整个村落规划较完整:村口有金盆桥、村庙、字塔、水口设置以及关帝庙。村子中部有秦氏祠堂、戏台;村外附近有鸳鸯井、记录功德的甲石以及用来驯马、赛马的跑马场(见图2)。

4 水源头村的公共空间

1)金盆桥。

金盆桥修建于乾隆年间,金盆桥的使用功能是架桥过水,连通出村的路,也是水源头村的祖先们与外界连通的必经之路。桥身全部采用青石块砌成,砌缝严密。桥身跨度不大,但造型精致朴实而优美。此桥得名金盆桥,起因于桥下流水冲刷而过的岩石呈盆形。村里的水口就设在金盆桥附近,金盆桥的东北侧原来有村庙,现已毁坏,只能依稀看出还嵌在泥土里零星的地基石,地基石为青石块。

2)村庙。

出村过金盆桥后,左侧是原村庙旧址,现已毁,原供奉着庙王、小鬼(相当于通信员)和判官(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三尊菩萨,庙里还有一首叫花子诗:“日讨千家米,夜落古庙亭;我不管朝中事,处处好安心。”每逢祭日,村民会在这里祭神祈福,如遇干旱等自然灾害,村民会来此求雨,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生活安康。这些都反映了村民安居乐业,热爱生活的一面,同时,村庙设在村口,可以兼作人们进出村口的休息场所。往东北向不远处另有一座关帝庙,已毁,关帝庙供奉着关帝神。

3)水源。

水源头村的水源在村子往东北向约两三百米的地方,由鸳鸯井和来自湘江源的一支水流组成。鸳鸯井顾名思义是将鸳井和鸯井两口井合称为鸳鸯井。这三支水流汇合从村前东北蜿蜒向东南,形成水源头村农田灌溉及饮水来源,最后出村流经金盆桥。

4)祠堂。

秦氏祠堂在村子较为中心的地段,这里供奉着秦氏的列祖列宗,是这个血缘村落追根祭祖的地方,逢年过节,村民会到此祭祀祖先,或者作为日常办理村里公共事务、举行村民会议及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所。秦氏祠堂的建筑风格与村里居住建筑形式一致,只因其使用功能与居住建筑有所区分。

5)其他。

整个村落规划较为完整,除金盆桥、村庙、字塔、水口设置以及关帝庙、秦氏祠堂、戏台、鸳鸯井外还有记录功德的甲石以及用来驯马、赛马的跑马场、祖先坟地等。

5 水源头村的民居建筑研究

1)水源头村的建筑群体布局。

迥异于桂北地区依山傍水,因形就势的建筑群体布局,源头村的建筑群体布局非常整齐划一,俨然有传统官式建筑的布局特色,房屋座座相连,由严整的内巷道相沟通,高墙深巷甚是森严(见图3)。

2)水源头村的建筑形制。

目前村落中留存下来的建筑现状,其规划和建造主要在清朝。水源头村的民居建筑形制基本一致,均为内天井的合院式,且多为两进院。走进房屋大门,迎面是木照壁,绕过照壁,其正后方是通透的天井,以天井为中心,在其周围布置堂屋、厨房、卧室。房屋常常为上下两栋,供兄弟两个合用,既独立又相互联系。

3)建筑结构。

不同于桂北地区较为普遍的木干栏结构,水源头村的建筑结构内部为木框架结构承重,再在外部包以砖墙围护结构,内部以木板墙分隔相应空间,由于框架结构的优势,建筑内部空间划分非常灵活,建筑排水防火防盗采光等细部做法考究。

6 水源头村民居建筑的细部装饰

水源头村的细部装饰非常精美,尤以雕刻为最,装饰内容多为中国传统的花鸟虫鱼,均有吉祥如意、丰收太平之象征。村落的细部装饰与当地其他自然村落相比,其美轮美奂的程度是当地装饰无法比拟的,并且沿袭了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装饰特色。雕刻以木雕数量最多也最为精致,主要在门扇、窗扇、柱头、柱础、床、洗漱架、祭祀的香火祖先牌位等处。另有石雕主要见于石凳、柱础等处(见图4)。

7 保护与开发

到目前为止,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历代依靠耕种繁衍生息的水源头村已经走在衰败的路上,村中青年一辈纷纷外出求学或是打工以求发展,只留下些孤寡老人留守村中。桂林是个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桂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到笔者探访水源头之时,当地相关旅游部门已开始着手对水源头村进行宣传和申报旅游景点,欲通过旅游这个支点达到对水源头村进行保护、开发和发展的目的。

8 结语

水源头村是广西著名古村,为全国220个经典古村镇之一,它是广西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有广西“紫禁城”之称。其合理的总体规划布局,古朴典雅的住宅,美轮美奂的木雕石雕,厚重的石板古巷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摘要:介绍了水源头古村落是广西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有广西“紫禁城”之称,将水源头古村落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沿革、总体布局、公共空间、民居建筑、装饰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以期较为完整地将水源头古村落的丰富内容呈现给读者。

关键词:古村落,历史沿革,总体规划布局,公共空间,民居建筑,细部装饰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中国传统民居图说——桂北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楼庆西.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系列——郭洞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荆其敏,张丽安.中外传统民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李允.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刘森林.中华装饰——传统民居装饰意匠[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7][日]藤井明.聚落探访[M].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庄裕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楠溪江古村落探微 篇7

关键词:古村落,规划,景观,建筑

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带头人、思想家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通过到日本、朝鲜、缅甸、印度、中国等游历后苦苦思索终于明白了一个真谛:龙安寺令人心灵颤抖的秘密不在于其规划的构成而在于一个人在当地的一种体验。银色别墅的田园魅力并不需要注意其设计形式或造型就能感受到,场所令人愉悦的影响仅存在于它所激发的反应之中。壮观的北京城最感人的影响常常在于那些并没有明显规划和布置的地方[1]。

楠溪江古村是我国古代最普通的落群,一些匠师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相融相与而规划设计出的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乡土建筑文化中能吸收各地建筑风格精华、最有综合性、最有典型意义的代表。

楠溪江为树状水系,水量充沛,常年不枯,含砂少,中性水质,号称“天下第一水”,是我国唯一以田园风光见长的风景区,是浙江省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楠溪江古村落群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的永嘉县境内。

1 古村落规划布局

楠溪江古村落群大致由岩头镇芙蓉村、岩头村和苍坡村、大若岩镇埭头村、枫林镇枫林村、岩坦镇溪口村和屿北村、黄南乡林坑村、东皋乡蓬溪村、花坦乡花坦村等村落组成。其中规模较大的为芙蓉村、岩头村、枫林村、蓬溪村、花坦村,建筑保存完好且较典型的为芙蓉村、岩头村、苍坡村、埭头村和花坦村。

楠溪江古村落中规划布局最有代表性的是芙蓉村。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

芙蓉村寨平面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纵横分别为300 m,400 m,四周包绕卵石砌筑的厚寨墙及七座寨门,其中一座北门形制为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见图1)。东面寨墙正中是由重檐歇山顶三楹门楼和八字墙组成的车门,是芙蓉村的正门,寨门内建谯楼,可观望四方。村内有长塘街和龙井街等九条街巷,五纵四横,车门入内即是青砖与条石铺筑的主街——长塘街,又称意街或笔街。村内遗存大量明清建筑,有民居、宗祠、书院、庙观、路亭等。

岩头村北离芙蓉村约1 km,村落也是坐西朝东,背山面,三面石城开四门,村落规划严谨,建筑布局整齐。据传始建于五代末年,元代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初具规模,明代初年竣工,金氏聚居之地,占地18.5 hm2,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古代海盐流通的要道,江岸史上唯一有商埠的村落。因此,具有鲜明的街区式规划布局特征,另外,它还是利用综合水利设施来布局的古村。

村落由大规模的水利及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组成街巷。

苍坡村北离岩头村1 km多,在岩头镇永仙公路西侧。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始建宅,后东迁1 km建宅今址。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李姓氏族第五世祖时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还在村口建李氏大宗。宋建炎二年(1128年)第七世祖李秋山、李嘉木兄弟时,哥迁居方巷,因兄弟俩情深义重,往来频繁,故弟在苍坡村东面建望兄亭,哥在方巷村北面建送弟阁,亭阁遥望,迎送情义。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请国师商讨建村规划,当时依五行风水说,在东方建双池储水,四周开渠引溪环绕以水克火。后又按“文房四宝”之意规划村落,笔街的笔尖指向西面笔架山,村内开两池命名砚池,池边条石砌筑砚槽,双池边缘靠笔街处各放一块大石条喻为墨。其规划布局可谓独具匠心,寓意深远。双池间设有宗祠、仁济庙、大阴宫等临水建筑,造型端庄秀丽。村落车门建于此时,重檐悬山顶,三楹六柱木构建筑。村落平面呈方形,造型规整,古朴自然。

枫林村在岩头镇东南面,楠溪江中游东岸的枫林镇,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而得名。村落原为柯、苏、赖、木等氏族世居,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徐氏八世祖入赘柯门,不久柯氏家道中落,而徐氏逐渐繁衍,遂独为徐姓所居,至清已有炊烟千余户,壮丁数千人。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民居依据自然地形,新月状而建,纯属自然布局。村落内池塘、古井星罗棋布,达60处之多,是谓星,巧合于风水说“新月带星”格。

城市规划理论家、后现代主义先驱凯文·林奇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大量的城市研究后,得出城市形象中与外形有关的内容分为五类元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路标[2]。楠溪江古村落的规划者们在六七百年前就能依据上述五类元素进行精心规划和布局了,而且还上升到精神方面的高层次,并作为古村落的象征,可见我国古代匠人的过人才智。

2 古村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景观,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人文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楠溪江许多古村落都具有上述特征,都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但最具魅力的山水古村景观要数林坑村。

林坑村位于永嘉县北面的黄南乡境内,山秀、水美、村古,全然世外桃源,是淹没在深山中的一块璞玉。林坑村的特点是群山溪水环抱着的山地聚落,青山清泉哺育了这里世世代代的居民,更增添了古村落的秀美和灵气。潺潺流水的声响、长满青苔的岩石、横跨小溪的木桥、倒映在溪水的斜阳、鹅鸭的戏水声、偶尔传来的狗吠声、洗衣的少女、挑水的村姑,构成一幅完全原生态的声画交响诗。

林坑的民居都为普通的山地建筑,灰青瓦,木构造,高低错落、虚实相间、朴素自然、悠闲洒脱,依山形而筑,一般有100多年历史,最长的超过200年。林坑村的景观特征表现为山地聚落完全被大自然的山体、植被、岩石、溪流、动物所淹没,使这些民居看起来那么渺小,全然融进了自然的综合体中。

埭头村位于永嘉县西南的大若岩镇境内。古称埭川或埭谷,由于处在半山腰,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其形如船,人称船形之地。古村建于元代后期,背靠九螺山,丹崖如染,面向梧山,苍翠挺秀,是陈姓血缘聚居之地,现有1 400余人。

埭头村古民居也是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古朴硬朗、大气洒脱中又不失规整和严谨、层次与秩序。

埭头村的景观特征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双方的景观特色都充分达到理想状态的统一体,从华祝祠、松风水月宅、裕后祠、卧龙岗等构成的建筑群空间来看,其本身的造型语言和装饰语言非常丰富,严谨古朴中不失清新隽永、变化自如。

枫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格局,也充分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相与的特色。徜徉在山脚和池边,绿草如茵,马尾松、枫杨、柳树、毛竹、果林、菜地,时而茂密,时而稀疏,风韵独具,萦绕脑海,思绪不断。

岩头村却完全以人文景观为主要特征。丽水街的丽水、水亭祠的水池、花坛街的鹅卵石路、气势恢宏的丽水湖长廊、小巧精致的木构重檐花亭、三进两院的木构建筑。它们的水是循环流动的,建筑材料是有计划地取自自然的,规划布局是通过漫长的过程体验积累起来的,而并非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创造。它们是师法自然、造法自然而创造出的人工景观,即与大自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完整的人文景观。

3 古村落建筑结构、造型、装饰

3.1 结构

楠溪江穿斗式木构架的民居,其结构是以正栋柱为中心向前为大襟、大步、小襟、小步、顿檐,向后为后大襟、后小步、后方襟、后方柱,由束腰、下欠、宕札、上欠、大宕梁、大京、直童、月梁等构成一榀,还有一条专门抗龙风用的龙风札。由过间札、桁条组合另一榀成一间,中间较宽,两侧依次为二间、三间……轩或游廊构成。为使木构屋子更坚固,除正栋柱为90°垂直外,正间、二间、三间等柱为自上而下散开,称之为散口,规律为每高一丈散一寸二分。向前为前方宕梁、猫儿梁、星、斗、昂、笏珠、栋桁枕、子架等,柱与柱横向由桁条相接,桁柱之间有斗、贴木(雀替)等构件,柱头连接多向的构件有星、斗、昂、雀替等构成科(清代把柱头上的斗拱称柱头科),许多屋宕的柱头科雕琢精美,富丽动人。屋背以椽为主,自上而下为短架、长椽、面脸构成铺瓦的基础,往往椽间距紧密,上面铺竹篾,再铺瓦,或直接铺瓦。

3.2 造型、装饰

楠溪江古村落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和晴耕雨读的文化氛围,以特有的人文思想营造起自己的住屋和房舍,5000年的瓯越文化积淀使这里的民居造型古朴率真、变化自由,既有山的险峻,又有水的柔和。

一般建筑立面朴素生动,青瓦重檐居多,屋脊两头生起凌空欲飞,前檐短后檐长,前檐短立面显得高爽,通风采光好,后檐长则可避西北寒风,还有利于防盗,并有前程开阔,后地宽余的象征性。亭阁、牌楼等则造型朴实中带着丰富的变化,屋面、柱子往往采用重檐和多柱的做法。楠溪江流域属多雨区,除做成重檐外,屋背陡,屋顶洒水大,民居一般为五分半水,长椽四分二水,殿庙祠宇为七分水(即每出檐一丈下降七尺)。

古村落建筑不乏美丽的装饰,壁画以青、红、蓝三色为主,图案有人物、山水、花鸟,线条生动流畅,很有中国画的淡雅神韵,如埭头华祝祠风角壁画;雕刻花板有窗棂、星、斗、门楣、牛腿、花窗、雀替、昂、丁头等,莫不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如岩头的苏式店面;石刻有龙道石、门镜、石柱磉、石狮等,无不雕凿大度,古朴硬朗,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宗祠、亭阁的屋脊则更是飞卷不凡,龙凤呈祥,反映本地工匠手艺之高超。

砖瓦匠在楠溪江称泥水老司,泥水老司不仅砖墙砌的平整牢固,还能堆塑花草、文字、人物、动物,使建筑更有装饰性,所作砖瓦花窗更是迷人,独具地方特色,如蓬溪村近云山舍内的砖雕花墙。

3.3 用材

古村落民居建造的材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民间习惯,本地看重杉木,但常常以枫、柘、苦槠、木荷、青栎、白栎等木材为梁柱,这些材料质地坚实耐久,数百年仍完好。楠溪江少石灰,围墙和房周墙很多是用本地卵石或粗石夹黄泥砌筑。技艺高超的石匠还在墙上砌出篾簟(竹席)花等图案。内部隔断除板壁外,常以竹为骨,黄泥稻草筋为胎,外粉以蛎灰,耐久又漂亮。

3.4 建造习俗

楠溪江人造屋不取正南向,而是南偏东或西,只有庙宇朝正南,对房屋朝向大都随地形、随时段、随风水而定。竖屋过程简单而富有乡土特色,竖屋又叫响榔锨,榔即木制榔头,锨为木制铲状锨,这本是造屋的基本工具,被当地人用来替代竖屋,可见其朴素的建筑观念。

4 结语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建筑师、规划师、园林设计师从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国际式风格,到后现代主义的标新立异、引人注目,从崇尚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主轴线、次轴线的严谨,到推崇欧洲中世纪田园风味的手工艺效果和自然美,始终没能摆脱西方人的阴影。因为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求得天地人和。此后的古代,在传统居住观念中自然山水顺理成章地渗透进来,人们寻求自在、悠闲的田园居住方式,特别是把自然之美的环境当作适宜的居住环境,以求达到人与自然从容相与混二为一的境地。楠溪江古村落、古建筑,选址讲究,规划严谨,造型朴素,装饰淡雅,是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31.

[2][美]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M].周玉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10,142-143.

[3]徐鹏程.楠溪江旅游宝典[M].杭州:楠溪江风景旅游管理局,2005.2-42.

白族古村落 篇8

关键词:旅游资源非优区,古村落旅游,派潭镇

派谭镇位于广州北部的增城市境内, 其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气候适宜, 物产丰富。岭南先民所代表的广府文化与客家先民代表的客家文化在此交汇, 使得增城秉承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特性。同时与珠三角邻近的地理位置, 让派谭镇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因此极富旅游开发的潜力。

一、旅游资源的特色

1. 建筑风格独特, 具有浓郁的岭南客家风情。

派谭镇古村落旅游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建筑风格统一性, 营造出浓郁的岭南客家风韵。熊氏宗祠建于清代, 面积1960平方米, 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广州市惟一的七进祠堂, 并有道光皇帝御赐的匾额, 建筑保存完好;鹅兜古村位于山脚下, 是典型的广府村落布局, 村落依山面水, 展现出怡然幽静的生活情趣;邓村石屋是石达开后人的聚居地, 面积3400平方米, 村前为半月形池塘、晒谷场, 围屋边上设置碉楼, 是客家民居建筑与珠三角民居建筑典型结合的建筑物。

2. 独特的民俗风情。

本地区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之处, 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客家民俗习惯, 而且具有典型的广府特色,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独特文化风情。本地区的民俗风情主要包括客家山歌、舞春牛、舞客家盆菜等内容。

3. 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 派谭镇的三个古村落的旅游资源的特色不是很有吸引力, 难以吸引专程以此为目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 但是由于景区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可以与北部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南部的湖心岛旅游区以及东部正果的派谭河风景区形成有效的资源互补, 从而达到共享客源市场的目的。

二、规划的思路与目标

1. 派谭镇古村落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

在总体发展思路上遵循投资少, 启动快, 分步实施的原则。由于资源的非优性, 在投资上, 不宜过大, 以免造成损失;在开发上, 应当充分利用本地各类资源, 与周边的自然风景区进行合作, 共享客源市场, 以满足投资少, 启动快的需求, 同时, 在发展中, 根据发展的阶段与情况, 进一步决定开发的力度。

2.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 遵循内引外联原则。

(1) 外联:三个古村落均处于增城北部生态旅游区的腹地, 是连接派潭南北旅游的关键点。同时三个古村落又是人文资源的代表, 虽然资源的赋存不是很好, 但是处在周围都是自然风景区的情况下, 三个古村落具有很好的区域上的旅游资源互补性。所以在资源的利用上, 三个古村落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开发方向, 即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 针对周围的自然风景区, 进行资源的互补性开发, 与白水寨等自然风景区进行合作, 做好联动式开发。

(2) 内引:在开发方向上, 虽然是与周围的自然风景区进行互补性开发, 但是仅仅利用自身的资源还难以形成更为有效益的互补。需要将三个古村落作为展示的舞台, 从外部引入与自然风景区互补的, 同时又是本地的特色资源来唱戏, 即将一个地方的特色资源集聚在一起, 进行集中性展示, 对游客形成更大吸引力。这些资源可以是其它产业的资源, 比如在三个古村落开发时, 可以考虑引入增城市特有的资源———牛仔服装业, 可以将一个古村落作为牛仔服装的展示区。在进行资源的开发时, 一定要注重从各个方面挖掘本地特色, 引入景区内部, 增加吸引力。

三、开发条件与市场定位

1. 开发条件。

(1) 区域条件与可进入性。

三个古村落所在的增城市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 地处广州、东莞与惠州三市的交界处, 邻近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境内有324国道、107国道、广深高速、广九铁路等交通线路, 市区距离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与深圳宝安机场分别有30至40分钟的车程。此外, 三个古村落距离周边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均在20分钟以内的车程, 总之, 区位条件优良, 交通便利是派潭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最大优势。

(2) 现有的旅游发展基础。

目前, 三处古村落没有进行完全的旅游开发, 只有鹅兜古村在古民居外围地带, 在政府主导下, 目前已开发建设少量的驿站设施, 但只能提供给过往游客休息停歇的服务功能, 总之旅游处于初期自然发展阶段。

2. 市场定位。

(1) 旅游客源现状与潜力。

增城旅游业发展迅速, 节庆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形式日渐丰富, 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高, 为三处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具备了促进其客源增长的本地联动力量。其中200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00.61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52.4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28亿元, 增长18.27%。因此, 可以肯定的是, 派潭古村落的旅游客源的市场开发具有较为乐观的未来。

(2) 目标市场分析。

客观地说, 熊氏宗祠、鹅兜古村与邓村石屋的旅游资源并不足以吸引游客专程出游, 所以作为非核心景区的旅游开发, 一定要重视对该地区主体景区客源市场的共享与邻近地区的客源地市场开发与项目背景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增城有吸引力的景区主要集中于派谭北部的白水寨和正果、小楼一带, 如何与这些外部景区搞好合作, 实现旅游资源与功能互补, 共享客源市场是熊氏宗祠、鹅兜古村与邓村石屋等三处景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目前客源情况与项目的背景来看, 熊氏宗祠、鹅兜古村与邓村石屋的目标市场初步定为一个主体一个补充: (1) 过境旅游市场:由于三处景区地处主要客源地 (珠三角与广州) 前去白水寨风景区的路上, 可以考虑采取介入机会, 共享这一细分市场。这一类市场又可以分为自驾游市场、团队游市场与自行车爱好者市场。主要客源地为珠三角大、中城市, 如广州、深圳、东莞等。次要客源市场为增城、从化等附近城市。旅游时间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以休闲为其旅游主要目的, 时间大多在一至二天, 旅游消费的水平较高, 购买力较强。 (2) 学生市场:考虑到景区的资源属性, 可以将景区作为中小学生的实践基地、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基地, 如美术写生基地、建筑考察基地、历史研究基地与旅游实习基地等。也可以作为周末或节假日, 学生集体出游的目的地。

四、功能分区与项目创意

1. 遵循旅游功能互补的分区原则。

三个古村落在资源的赋存上, 都不是具有明显的优势, 为了弥补这一点,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恶性的旅游开发竞争, 三个古村落要进行功能互补式的开发, 即在旅游功能上要有不同的定位。这样三个古村落在旅游的功能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 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也提升与外部合作的潜力。

2. 熊氏宗祠的项目设置。

由于熊氏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宜进行大型的开发, 应当进行静态的、展示型的旅游开发, 鉴于此, 可以考虑将熊氏宗祠建成一个广州客家历史文化博物馆, 突出广州客家的特色, 区别于其他客家文化。具体的项目设置如下:

(1) 广州客家解说展示中心:

熊氏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资源开发时, 要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 首先对其修缮, 恢复其古朴、典雅的宗祠建筑特色, 再现其精美的彩绘、雕刻等古建筑细节。展示的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是广州客家历史展, 以腊田布熊氏家族生活史为主轴, 并由此扩展为岭南先民开疆辟土、繁衍生息的历史画卷;二是广州客家的生活、生产展。可以展出一些生活生产用具;三是熊氏家族展, 熊氏家族历史上出过2个举人, 并有道光皇帝御赐的匾额, 借此, 可以展开对广州客家的科举文化、宗祠文化、私塾文化进行展示;四是广州客家的文化艺术展, 包括书画、建筑等。

(2) 入口广场区:

景区的入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景区的形象, 是风景区空间构成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一方面入口区是游客的集散地, 游客经由频率高、停留时间长, 入口景观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于整个景区的印象;另一方面, 入口区一般集中布置了景区的管理机构、停车场、休息处、咨询处等服务设施, 同时入口处也是风景区与内部各景区以及与外部联系的重要通道。熊氏宗祠是三处景点的入口处, 宗祠前的开阔空地, 可以作为游客的入口广场。

3. 鹅兜古村。

利用鹅兜村具有浓郁客家风情与优美人居环境的乡村建筑、乡村民俗、乡村产业、乡村风光等资源, 把鹅兜村建设成为旅游者自己的家, 让旅游者做一回客家人, 体验真正的客家风情。

(1) 旅游商贸区。

鹅兜古村拥有大量极具特色的客家围屋, 可以利用围屋中除了乡村别墅与乡村旅舍以外的房子, 打造乡村农贸大市场。由周边村民摆摊设点, 摆卖各种农副产品, 比如凉粉草等各类地方特产和生活情趣的民间工艺品等。

(2) 客家美食区。

充分挖掘客家美食的内涵, 除了为旅游者提供美食之外, 同时还为其提供参与各种美食的制作的机会, 并在厨师的指导下亲自下厨, 自己动手做美食, 享受DIY美食的乐趣。在餐饮设施上, 保持乡土特色与风貌, 显示出独特的就餐环境。

(3) 田园体验区。

鹅兜古村的田园体验, 主要是围绕客家美食来做, 目的是将鹅兜古村的美食, 变为参与型的、娱乐型的美食, 充分利用古村前的农业区, 既减少了投资, 又增加了收益。在鹅兜古村附近的田地种植各种派潭粉葛、菜心等美食, 作为鹅兜村的蔬菜基地, 同时也可供旅游者蔬菜种植、采摘。旅游者也可租田地或买田地等产权转让形式进行农业休闲;在后山或远山种植不同季节的果树, 进行各种果子与竹笋的种植与采摘活动。

4. 邓村石屋。

为了弥补旅游资源上的不足, 邓村石屋的旅游开发就要另辟蹊径, 引入派谭镇, 乃至增城的其他特色资源来弥补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增城下属的新塘镇是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 全镇现有牛仔服装及相关企业近387l多家, 常驻设计师5万多人, 生产的牛仔服装销往世界各地, 全国有60%以上的牛仔服装出自新塘, 全国出口的牛仔服装有30%来自新塘。利用地处增城的区位, 邓村石屋可以引入这一有利资源, 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旅游吸引力。

同时, 在以牛仔服装为核心吸引物的前提下, 融入美食, 乡村茶吧、书吧、咖啡吧、艺术吧, 流行牛仔服饰购物等其他时尚因素, 为游客创造多样的旅游体验。具体的项目设置如下:

(1) 牛仔服装展示区。

在邓村石屋前的水塘上, 建造牛仔T台, 作为设计师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厂家发布新款产品的场所。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穿插客家山歌演唱, 客家歌舞表演等元素, 让内容更为丰富。

(2) 牛仔服装博物馆。

邓村石屋有一废弃的碉楼, 可以考虑将碉楼与周边邻近的房屋进行整合, 建造一所牛仔博物馆, 侧重于牛仔服装的历史展示, 从最古老, 最初始的牛仔服装开始, 直到现今最先进的牛仔服装, 演示牛仔服装在每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让游客了解牛仔服装过去。

(3) 牛仔服装购物区。

在邓村石屋中选取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屋, 作为不同的设计风格或者不同厂家的牛仔服装专卖店, 进行牛仔服装的销售, 游客可以在此买到最时尚、最便宜的牛仔服装。

(4) 时尚旅游生活区。

选取邓村石屋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房屋, 利用其建筑的原有格局, 引入现代城市休闲概念, 建造一些时尚酒 (茶、咖啡) 吧。时尚元素的引入, 可以大大提升整个邓村石屋旅游的丰满度和旅游品牌形象的档次, 增强现代旅游者对整个项目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罗艳菊, 黄宇.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5)

古村落建筑与景观风貌更新设计 篇9

1. 更新设计原则

对古村落中的建筑与景观风貌保护, 要避免大规模的推倒重建, 而应做到保护与更新间的有机平衡。人们在对建筑与景观风貌保护的具体实践中, 有不同的设计策略和原则, 需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 但是有些原则却是我们都应遵循的。

1.1 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要求我们尊重人的行为习惯, 突出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如建筑内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 公共空间要提供舒适的活动环境等。

1.2 生态性原则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和谐发展是现代城市设计者所追求的目标。首先, 要确保改造后的生态环境能够支撑古村落的未来发展。其次, 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

1.3 协调性原则

对于建筑, 要有统一的风格, 如立面的一致性或韵律感的渐变、建筑层数的限定等, 周边环境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如建筑色彩与环境色彩的搭配上或突出重点或浑然一体……总之, 它们之间是协调的, 而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

2. 更新设计方法

对于建筑与景观的更新设计方法有很多, 这里就几种常见的方法做简单的介绍:

2.1 保护

这种做法的目的比较单一, 对于有重大保留价值的建筑与景观, 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 禁止对其造成破坏, 除必要的修缮和整治外, 不做较大的改变。

2.2 修整

在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 对可能恶化的环境要素进行整治。

2.3 改造

调整建筑结构、布局赋予建筑空间新的功能、建筑立面新的样式。适度改变景观环境以使其与建筑组群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2.4 拆除

对于那些破坏了古村落整体和谐并且保留意义不大的建筑与景观, 予以拆除, 或保留占地空间, 或原址重建以实现和谐统一。如通过原址拆除重建来降低建筑高度或改变建筑造型来取得与历史风貌的和谐。

3. 实例分析

3.1 鼓楼乡沈家庄村简介

沈家庄风景秀丽, 生态完好。这块土地是古时的孝感乡都, 以今天四川人为主力的八千万之众, 大多是明成化年间麻城孝感乡人的后裔, 日渐升温的寻根问祖热, 已经把这个古孝感乡都吵得喧嚣不已了。

3.2 沈家庄街区历史发展概况

沈家庄街区形成的过程无史料记载, 只能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变革和原住居民的籍贯来推断其街区的面貌特征, 期间主要经过了明、清与民国时期, 建筑形式转变不大。但是各个时期都与移民文化有关, 大部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导致居民被迫迁徙到四川。

3.3 沈家庄街区内历史风貌建筑概况

历史风貌建筑是组成历史街区的最基本要素, 是街区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 现存的历史风貌建筑仅有一座古宅位于街区的中部。其余建筑大部分为近现代所建, 但有一些尚保留了传统民居的外形轮廓, 只不过在材质和立面处理上改为了现代的式样。

3.4 街区资源及价值分析

街区现有的传统建筑很少, 具有复原价值的古建仅一两栋而已, 其余多为近现代建筑。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内鼓楼乡的建筑形式转变不大, 也能够大致看出一些古时的风格。湖广填四川的时代已成为了过去, 然而它所留下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俗观念等却持续影响着每一代生在在这里的住民。沈家庄传统街区的价值不在于它古建筑的多少, 它的优势在于:

3.4.1 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街区所处位置远眺群山, 近邻河水, 四周被大面积的绿色植物环绕, 很符合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

3.4.2 历史文化价值

这里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主要发源地和中转地, 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大规模移民迁徙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许多多的四川移民都是麻城地区的后裔, 衣锦还乡、祭拜先祖, 是每一个外地游子的心愿, 客源十分稳定。

3.5 街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长期以来, 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操作手段落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诸多原因, 沈家庄历史街区的景色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味道, 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3.5.1 生活条件落后、质量低下

目前街区原有的公共市政设施严重老化且难以满足新的生活需求。在规划区内, 除了两家小型的超市外, 其它建筑的功能几乎全部为居住,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低收入及失业人口日渐增加, 这些既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 也不能满足旅游开放后游客的需要。具体体现在:

3.5.1. 1 街区环境恶化

由于年久失修和使用不当等造成街区的物质环境恶化, 街区内部路面破损, 除一条主要道路为简易铺装外, 其它小路皆为土路, 未经过设计。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街内空间混乱, 院落内乱搭乱建严重, 多数房屋质量较差, 有些只是临时性用的土坯房子。

3.5.1. 2 缺乏新的配套服务设施

由于经济落后, 资金匮乏, 现有街区的生活体系十分不健全, 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进而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污水未经处理就地排放, 导致街区内污水流入附近水域, 造成污染, 住房建筑密度过高, 部分房屋采光通风条件差。

3.5.2 历史风貌建筑状况恶劣

历史风貌建筑是街区特色的重要体现, 也是城市和街区历史的物质载体, 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然而沈家庄街区内的建筑状况十分堪忧。

3.5.2. 1 风貌建筑破坏严重

许多风貌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或保护不当, 现多已消失, 几乎荡然无存。

3.5.2. 2 不合理的经营与使用

建筑的原有功能基本丧失, 而被用作对建筑有损害性影响的新用途, 如街区内的一个庭院, 曾先后被当做村支部、大殿等, 后遗弃为流浪汉居住地场所, 现在用来堆放杂物。最令人揪心的是院内一些木雕、门板之类的被拆下来用作生火之物, 给古建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3.5.2. 3 建筑周围的空间环境受到一定破坏

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建筑原本是一个整体, 相互联系紧密, 不可分割, 同样有反映了街区的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如街区一角的滨水空地, 原本为居民休闲交流的场所, 现基本被居民私自搭建的储物棚子所占据;更有甚者将滨水区域的部分空地私自围合成院落, 供私人使用。

3.5.3 整体空间肌理特征被破坏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认识到历史街区空间格局的重要性, 建设缺乏管理, 大量的新建筑充斥其中。同时旧建筑的使用者为了扩充生活空间, 使用简陋的建筑材料任意加建既破坏了原有空间肌理, 也破坏了街区整体的历史文化风貌, 使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街区空间消失。

3.5.4 建筑与景观风貌更新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以改造拆除为主, 部分建筑重新设计外立面, 保留内部结构, 少量为维修后进行保护。从而使建筑景观整体上协调一致, 富有地域特色。环境上以整治为主, 拓宽主要街道并增强各条道路之间的可达性, 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整治水域, 使之环状贯通且水质良好, 结合建筑增加了部分特色植物与雕塑景观, 注重对乡土树种的采用。

4. 小结

当前, 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城乡建设阶段, 许多城乡在进行历史街区的建筑与景观风貌保护性规划设计。我们应当对处于其中的历史街区建筑与景观风貌进行积极的保护更新, 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地域深厚的历史街区, 科学保护合理更新, 同时兼顾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使历史街区的建筑与景观风貌得到新生。

上一篇:试验压力下一篇:重大火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