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新闻(共11篇)
重大突发新闻 篇1
摘要:随着政府信息的日益公开透明和公众对知情权需求的增长, 重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 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 既是衡量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标尺, 是对记者专业水平的考验, 也是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利器。
关键词:新闻报道,突发事件,受众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新闻媒体只有以广大受众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关注点, 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和知情权, 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1 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时效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许多突发事件往往在短时间甚至瞬间之内发生, 且不断发生变化, 逐渐成为不同地域、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及时满足人们对热点事件的信息需求, 媒体必须快速反应、立即行动, 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并力争最先向公众传达得到的信息, 使公众能通过这些信息, 对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印象, 做到先声夺人。
2016年7月9日凌晨, 河南省北部遭遇特大暴雨, 其中新乡市降雨量最高超过400毫米, 出现严重内涝。得知情况后, 河南广电全媒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早上六点, 河南应急广播呼号发声, 同时“交广号”无人机飞赴灾区, 暴雨应急直播正式启动。12:30,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打破正常播出:进行《直击暴雨特别报道》。14:40, 大象融媒民生频道打断原有编排, 电视直播救灾。当晚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打破常规编排, 头题播发长达6分钟报道《特大暴雨袭击新乡省市迅速展开救援》。
报道中, 记者出现在暴雨倾盆的大街、出现在水流湍急的河流、出现在忙碌的救灾现场, 真实感、现场感极强, 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又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在为期一周的报道中, 正是有了反应迅速、权威发布, 才有力抢占了报道先机, 一时间, 主流媒体成了社会各界了解信息的第一渠道, 微博微信上的一些谣言不攻自破, 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常言道:兵贵神速。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信息海量、鱼龙混杂, 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必须迅速出击, 遵循及时、客观、充分的信息披露原则, 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报道, 抢占舆论制高点。同时, 加强和公众的互动, 对一些不确定性的问题通过采访专家和客观分析, 及时进行解答, 从而起到消除谣言、正本清源、引领导向的作用。
2 持续追踪拓展深度
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瞬间, 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但它持续进展, 其成因、新闻价值和影响, 在事件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清晰, 要满足公众对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 需要我们进行持续追踪报道。
在报道中, 突发事件往往是单一的、动态化、碎片化的, 那么这一事件怎样发展, 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也是人们关心关注的。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可以充分利用新闻资源,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事实上, 许多有影响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 都是在对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中产生的。譬如近年来不少媒体对一些刚建好的桥就坍塌、造成人员伤亡的连续性报道, 就不仅揭露了“豆腐渣”工程的真相, 而且追出了部分官员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可以说, 连续追踪报道是对记者锲而不舍、秉持正义的敬业精神, 以及把握重大报道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拉长报道链条, 体现媒体社会责任、突出报道深度、广度、锐度的“试金石”。
2016年上半年, 河南地区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 全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坚战一开展, 各新闻媒体就立即行动起来, 兵分多路, 跟随环保、公安等有关单位, 下地市、到企业, 报道防治大气污染情况。除了动态报道, 新闻媒体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形式,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连续报道。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开设“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 除了动态消息, 还对做出承诺的地市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另外, 推出防治小知识:介绍雾霾成因、如何防治等;同时, 河南广电全媒体重磅推出18篇系列评论, 用鲜活的事例、接地气的语言, 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法制现场》栏目特别设置《宣战雾霾》版块, 记者夜间深入现场采访, 抓拍生动场面和细节。在为时一个多月的攻坚战宣传战役中, 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报道, 主题鲜明、说服力强, 展示了省委省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行动, 为打赢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 突发事件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 抓好第二落点, 可以让观众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使报道出深出新。突发事件稍纵即逝, 部分新媒体、自媒体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而传统媒体往往失去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时机, 抢不到先发优势。做好追踪报道, 是发挥传统媒体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的途径。在仔细调查、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报道, 往往更能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更具独家特色、更有影响。
3 融合传播共同发声
近年来, 新媒体发展迅猛, 微博、微信、客户端因为具有即时、开放、透明和互动等优势, 不断改变着报道的形态, 拓宽了新闻的来源和渠道。在新媒体传播中, 一部手机、一个手持小摄像机, 记者就可以完成对事件从文字、图片到声音画面的综合报道和传播。而传统媒体所固有的表现手段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已经难以适应与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新的需求与期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媒体必须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运用“两微一端”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的新模式, 增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 不断开辟传播的新渠道, 扩大报道影响力。
在2016年7月的新乡特大暴雨报道中, 河南广电全媒体所有资源共享、信息公用, 参与报道的各路记者部不分频率频道、不讲条件代价, 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河南广电全媒体记者。报道中, 所有前方记者的地点和联系方式都反馈到应急宣传报道微信指挥平台, 他们所采集的新闻资源也分享到微信指挥平台, 电台连线电视台的记者, 广播的声音接入电视演播室, 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分发, 重要信息互联、互推、互融、互粉。本次参加报道的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多达70多个, 信息可达用户超过3000万。
大数据统计, 近48小时的《河南广电全媒体关注直击豫北暴雨》, 创造多项传播记录:河南交通广播微信推送的主题微信, 10小时阅读量突破20万;映象网微信文章1小时内总阅读量突破100万;都市频道网络视频收看观众累计达到30万。这次成功的媒体融合报道, 为日后类似的灾难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除了新旧媒体综合利用, 媒体融合报道也对记者有更高的要求, 即必须掌握从采访、拍摄到网络推送等各项技能, 做全能记者, 只有掌握了这些新手段, 才能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如鱼得水。
在笔者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切实感受到, 突发事件报道难、创新更难, 但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在当前新媒体与“微时代”传播的环境下, 如果不创新, 报道就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就难以吸引受众。因此, 记者必须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报道形式。要用事实说话,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迅速核实事实的真相, 尽可能及时、客观、准确地报道, 语言要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 尽量避免使用具有倾向性和个人感情色彩的话语。同时, 要注意发挥好评论的作用,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通过本台评论、编后话、记者手记、评论员进演播室等形式, 对新闻进行延伸和全方位分析, 可以起到安抚人心、表明原因、鼓舞士气、指明方向的作用。
当前, 新媒体、新技术、全球化发展迅猛, 同时突发事件不断, 记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更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这就要求记者日常训练有素、准备充足, 具有专业反应和应变能力。同时, 在平时不断更新观念, 加快推进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 改革创新报道手段,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
重大突发新闻 篇2
[xx]第cc期
报告单位: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发人:cc
关于xx县联社部分营业网点遭遇洪水情况的报告
xxx:
x月x日晚x点左右,我县辖内突降暴雨,暴雨一直持续到了x月x日上午x点,经过将近x个小时的暴雨袭击,我县大部分乡镇河道的水面上升,有的乡镇更是出现了河水淹没路面的现象。为做好特殊天气的金融工作,x月x日早上x点之前,各领导班子带领分管科室负责人就分别到达了情况较紧急的持续的xx网点安排抗灾的一些事宜。
重大突发新闻 篇3
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武装力量运用的主要特点 一是行动的政治性强。动用武装力量应对突发事件,是世界各国处理危机的通常之举。由于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宗教等诸多敏感因素,军事行动具有极强的政治性。行动的效果要由社会效应去评判; 行动的方法、手段要受到政治目的的严格制约。特别是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平息暴(骚)乱的行动中,动不动用武器这一问题即直接受到政治目的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恐怖破坏、暴(骚)乱,还是处置边(海、空)防等突发事件,都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以及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二是力量多方临时调集。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和危害程度等,是难以事先预测和掌控的,这使得我们不能像应对战争那样预先进行充分准备。因此,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力量不足,力量构成要素不全,需要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危害,从不同方向、不同建制的部队、单位,临时调集适度规模的各种处置力量。比如汶川抗震,我军5天内从多个战区调集了几十万人,部队来自全军多个军级、多个师旅级、多个团级单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军兵种。不同的专业力量临时调集,构成十分复杂,互不隶属,给指挥协调带来的难度非常大。
三是专业力量作用突出。应对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突发事件,专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般部队无法替代的。要根据不同性质的事件和不同种类的行动,以及行动的地域特点, 有针对性地调动和使用不同的专业力量。如舟桥、工程、武警、水电、交通、专业救援、公安消防以及医疗和卫生防疫等力量。反恐、平暴行动中,主力是使用武警反恐专业部队, 解放军特战、侦察部队,以及武警、解放军的机动部队。要集中控制和使用专业力量, 要用在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目标和关键时刻。
四是特殊性保障要求高。应对不同性质、种类的突发事件,要求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和手段,并且实施特殊装备、物资和技术保障。保障要求的时效性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障到位,超出了保障的时限要求将直接影响到处置突发事件的效果,甚至失败。
五是军地联动,协调复杂。应对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是军地联动,涉及军、警、民、政府各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以及安全、公安、民航、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多种力量与部门的配合和保障;国际行动往往是涉及多个国家的政府组织和军队力量。由此而造成联合行动的指挥控制十分复杂,必须构建一个权威高效的联合指挥机构,对所有参与处置的力量实施统一指挥,及时明确各力量内部的指挥协同关系,以保证形成处置合力。
六是行动过程高度透明。信息时代,媒体作用显著,因此动用武装力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须高度透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抢占舆论先机。要通过主流媒体加以报道。“堵”、“遮”、“捂”已不适应信息的时代要求,对此要加强“疏”、“控”、“引”,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群众的参与度和可信度。
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武装力量运用的主要原则 一是服从大局。动用武装力量应对重大突发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事件时,要把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实现国家武装力量运用的主要原则的政治目的放在首位。无论是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反恐、平暴、维稳等国内行动,还是参与国际行动,都要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去分析所面临的形势,进而正确赋予军队和武警部队任务,并明确部队行动的目标和方式,确保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其他利益发生矛盾时,要着眼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总需求,坚定维护影响国家发展的生死攸关利益,防止瞻前顾后、迟疑不决,进而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是依法用兵。动用武装力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我国现行法律还不够完善, 宪法仅对戒严、动乱和战争状态等问题分别作了原则规定,但没有确立其他紧急状态制度,没有对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管理权等作出规定,因此动用武装力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法律规定还比较原则化,特别是在恐怖主义活动日趋猖獗的情况下,制定出台《反恐怖法》更显迫切。目前,中央政府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国家专项应急预案》等法律和预案来动用武装力量外,还应明确军队和武警部队的行动方式、方法、手段及相应强度。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严格掌握使用强制性手段的界限; 在平息民族地区发生的暴(骚)乱事件时,要严格把握动用武力的界限和用兵的强度; 在处置恐怖和分裂事件时,则应以实现维稳止乱为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果断处置;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要不惜动用各种资源和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用的办法,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中国人民解放军防暴条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应对群体性事件、民族分裂性暴(骚)乱事件、政治性暴(骚)乱事件,以及重大刑事犯罪事件的性质、表现形式加以规范,并明确武装力量参与处置此类事件的法律地位,同时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执法官兵人身安全的严重犯罪行为应作出及时、有效处置的法律规定。根据“第一时间、降低危害”的法规精神,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应急预案应具有法律效力,预案涉及动用的各种力量可在第一时间内依法行动。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事发地的驻军可根据地方政府的请求按指挥权限边行动边报告,或先行动后报告; 对于群体性事件和各种性质的暴(骚)乱事件,事发地的驻军应根据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加强对重要军事和警卫目标的保护,并按上级的命令遂行相应的处置任务,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并控制事态发展。
nlc202309030842
三是足量适用。动用武装力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要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等情况,调集足够和适用的力量。调动的力量要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以能够应对事态的变化和发展,有利于整个局势的掌控和解决。投入的力量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事件的性质和部队的特点,针对性地使用力量,特别是要注重专业和特种力量的运用。平息暴(骚)乱和处置群体性等社会安全类事件,要先使用公安干警和武警部队,再使用民兵预备役和解放军;应对恐怖袭击破坏,要先投入反恐专业部队、特战、侦察或防化专业力量; 抢险救灾行动则要综合运用多种力量,其中重点是专业救援力量。
四是统一指挥。围绕突发事件要及时明确指挥关系,实施统一指挥、协调和控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军地联合处置,还是以军队为主处置,都会涉及到多元的处置力量。必须按照“属地统一领导、军队集中指挥”的原则,统一行动。事发地党的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必须担负起统一领导的责任,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所有武装力量应由当地驻军或指定部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统一指挥。总的来说,军队要按照指定的指挥关系(隶属关系)和指挥权限指挥部队行动,地方按照行业、部门和业务范围实施授权指挥。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如果再按照常规的逐级请示报告,逐级下达命令的程序指挥部队的行动,可能错过处置的最佳时机时,可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给予一线指挥员现场因情处置的必要权力,以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效率。
五是综合保障。动用武装力量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时,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军事行动样式的个性需求,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使用不同的保障力量,突出专业化的保障内容,实施综合保障。具体来说,一要根据不同战略方向和可能发生的不同突发事件,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制和储备一定数量的特需装备和器材;二要依法动员、统一调配使用地方和军队的各种专业技术保障力量;三要综合运用各种运输保障方式和手段,确保部队及时到位;四要灵活运用预置保障、越级保障、伴随保障和多向投送保障等方法, 确保武装力量遂行任务中的各种物资和装备需要。
六是主导舆论。动用武装力量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时,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和武装力量的行动任务、目的,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和提供新闻点,以主导和掌控舆论。动用武装力量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社会安全事件,受社会关注度高,主动发布有关信息,特别是公开部队的行动任务和目的,十分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国内民众的疑虑。媒体的介入和影响是客观的,要善于打主动仗,主动设置议题,及时提供新闻点, 以此来引导舆论走向,塑造有利的应对处置环境。(陈士强 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
重大突发新闻 篇4
关键词:新闻框架,网络新闻专题,研究
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网络上聚集着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 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 网络媒体通过编辑对新闻信息的框架组建, 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框架理论来自于社会学, 后传入传播学领域, 在大众传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运用框架理论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 在理论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 对于它的解读, 不同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框架理论最初发端于心理学和社会学, 后来被用来解释新闻传播现象, 就产生了新闻框架。
框架理论起源于西方, 在西方, 有些学者认为框架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衍生出来的, 并且文化存在于新闻框架之中, 甚至可以说框架就是一个文化产物;吉特林则把框架看作一种持久而稳固的范式, 新闻传播者根据自身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的一般规范来组织选择报道新闻事实, 并通过有效的手段让受众接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新闻框架是侧重于新闻文本内容研究的, 选择突出所需要的事实信息, 对受众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甘姆森就提出框架由两个层次构成:一层指“框限”, 包括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 指受众观察事物的有效区间;另一层指“架构”, 即如何重组排列所得到的事实信息, 体现传者的主观思想。
在我国, 臧国仁提出“框架是新闻工作者运用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不断受到相关法规、组织机制及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思想的影响, 受众在解读新闻时, 也会启动个人框架解释新闻事件, 最后, 新闻框架就会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历史环境产生对应, 反映出某一时期社会的各种思潮 (或情境) ”。[1]他还提出了框架的三层次结构, 即框架的高层结构、中层结构和低层结构。高层次结构就是对议题进行明确的定性, 确定主题;中层次结构则主要包含事件、背景、后果和原因等方面;低层次结构涉及表述符号的选择和语言的组织。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所谓新闻框架是媒体依据自身的定位, 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选择需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传播, 突出事实信息中的一部分而把其余认为不重要甚至是不想让受众了解的信息排除在外, 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重组排列, 使受众按制定好的范式对事件进行解读, 有效地影响受众的认知活动。而在报道过程中所形成的框架也侧面反映出媒体以及媒体工作者的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
二、网络新闻专题
在理论上, 网络新闻专题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解释的。彭兰认为“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 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它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2]蒋晓丽结合实际操作提出“网络新闻专题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持, 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 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的总汇”。[3]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网络新闻专题主要是针对某一主题或事件, 依托网络运用文字、图片、视频、超链接等所有网络媒体技术手段, 围绕确定主题或事件做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报道。
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一) 建构框架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来自西方, 既是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尺, 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准则。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所报道的事实信息必须是具有客观公正、服务公众、社会责任和新闻自由的特点, 四个部分相互依存, 共同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在组织新闻报道框架时, 往往最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和立场, 但是新闻报道有其特殊性, 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在建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框架时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确保新闻真实, 避免盲目煽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给受众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建构新闻框架时, 所选择的新闻报道务必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不过多地加入自己主观情感, 应该作为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介入者。明确自身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成为真正传播客观事实的使者, 做到每一篇用于框架建构的文本内容客观真实。
二是发布服务信息, 突出责任意识。媒体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 有义务向受众传播关乎受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应该及时地整合权威性信息, 为受众在众多纷杂的信息中, 筛选出最为有效且受众最为关心的议题, 方便受众阅读, 树立服务受众的意识。
三是拓展报道尺度, 展现新闻自由。我国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扩宽了报道尺度, 在党和国家的大背景下, 拥有相对的新闻自由。在不违背主旋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建构新闻框架过程中可以选择各个层次的消息来源进行报道, 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官方的信息, 也可以利用网络互动性的模式发表个人对事件的看法, 保障新闻自由。
(二) 建构框架应发挥“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大选期间对伊利县等地的选民投票进行了调查, 发现影响选民投票的并不是媒体, 而是其中活跃在人际交往中有影响力的选民, 这部分人就称之为“意见领袖”。他们既是信息的把关人又是信息的二次传播者, 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组建报道框架的过程中、在消息来源上可以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作用, 对舆论实施正确的引导, 这样更易于让受众所接受, 收到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三) 建构框架应做好网络媒体“把关人”
卢因明确提出了把关人理论, 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牢牢地掌握着传播什么信息的权力, 通过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加工、制作来影响受众的认知。网络媒体的出现, 信息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网络的双向互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意义上把关人的权力, 但把关人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网络媒体的发展, 增大了网络媒体负责人的把关难度, 这就要求在建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专题报道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梳理信息, 增强新闻内部联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一定有其产生的前因后果, 必定有其存在的历史渊源, 媒体在建构新闻框架时, 不能单单是对此次事件现场情况表面层次的报道, 还应全面立体地收集整理信息, 深入探索事件产生发展的因果联系, 把事件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去进行系统报道。网络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多数是碎片化和同质性的, 作为网络媒体的把关人, 应在组建新闻框架时, 对同质化的信息避免重复报道, 梳理好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 增强网络专题的传播效果。
二是语言通俗易懂, 合理展现报道效果。网络受众不都是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 不都是有文凭的大学生, 还有些人是老人和小孩, 甚至很多人是文盲, 如何把在网络专题报道中出现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媒体语言表达出来, 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建构新闻框架的过程中, 只有将事实信息合理地传播出去, 并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才能够实现所要达到的传播效果, 如果受众出现了理解障碍, 再完美的新闻框架也只是在自说自话。
三是及时跟进报道, 避免二次伤害。灾难初发时期, 网络专题报道框架主要是以现场伤亡情况和救援状况为主, 不过在灾难发生后期, 事件情况逐渐明朗, 报道框架的组织就应顺应事件发展趋势, 及时更新报道主题, 将报道的重点放在灾难责任的认定和事故善后处理工作上, 引导公众的情绪恢复稳定, 让生活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在报道的过程中, 也要注重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在建构报道框架过程中不过分地渲染悲惨情绪, 渲染痛苦经历, 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尽量不用语言描述惨况或拍摄死难者惨状图片, 避免对遇难者和受众的心理造成伤害, 避免由于报道不当所造成的二次伤害。
近年来,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其存在破坏性和不可预见性, 给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作为社会守望者的社会媒体, 对于监视社会环境让受众了解最新发生的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 给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尽管存在不足之处, 但只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定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新闻专题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 1999:112-113.
[2]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239.
[3]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36.
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篇5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和规范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管理,提高气象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社会公众和本部门干部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沧州市气象局、肃宁县政府有关规定。
(三)分类及适用范围
本预案中所称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和气象部门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重大气象灾害,需要提供相关气象服务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气象部门内部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等。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消除不安定因素和苗头。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当前国际国内反恐形势的认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严格各项制度,加强保密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要求,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各专业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作用。
4、依法规范,明确职责。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实施应急管理、处置工作,维护公众和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岗到人。
二、组织体系
(一)领导机构。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是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部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
(二)办事机构。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是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承担本单位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2
相应的管理职责。主要职责是:履行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总及综合协调职责;负责接收和办理向市气象局领导和省气象局、县委县政府报送紧急重要事项;承办市气象局紧急情况管理的专题会议,并督促落实市气象局有关决定的事项和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协助市气象局领导协调组织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相关的预防、预警、演练、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宣传培训等工作。
三、运行机制
(一)预测、预警。把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信息报告。认真落实行政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的职责。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按照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和市气象局、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程序报告。
(三)应急处置
1、先期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要立即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当地气象部门和市气象局报告。
2、应急响应。如果当地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气象部门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强气象服务,并向市气象局报告,同时跟踪了解上报当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领导指挥部门的需求,及时做好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3、指挥与协调,按照职责规定,在统一组织指挥下,积极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技术等保障,做好相关工作。
四、监督管理
(一)预案演练。根据本预案,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实施方案,并定期组织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情况,完善有关应急措施,改进和完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二)宣传与培训。广泛宣传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常识,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忧患、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培训。
(三)责任与奖惩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应急处置义务,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重大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本预案由气象局制定,由气象局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
六、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肃宁县气象局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贵青 副组长:齐亚杰、杨建秋
成 员:魏青、王瑞然、朱建辉、王兴尊、潘奇华、胡晗
附件1: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
河北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气象应急响应服务和应急处理工作,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试行)》,结合我省气象部门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以下简称各单位)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重大突发事件,包括当地出现的重大气象灾害、需要提供相关气象服务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气象部门内部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
第四条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及时、准确、真实、可靠的原则,并符合安全、保密等相关规定。
第二章 信息报送标准和内容
第五条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标准:
(一)造成人员死亡的重大突发事件;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突发事件;
(三)对经济发展、公共安全、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
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应当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第六条 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切变、下击暴流、霜冻、大雾、结冰、渍涝(积涝、内涝)、雪(冰)崩、干热风、连阴雨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因气象因素作用而引起的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电线积冰、道路结冰、森林(草原、城市)火灾、作物病虫害、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一)在本市或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二)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三)因气象原因对本市通信网络、电力、交通,城乡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
第七条 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送标准:
(一)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安全生产事故以及重大社会安全生产事故救灾过程中需要提供气象服务的重大事件。如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扩散,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大交通、航海、航空事故等。
(二)重大气象安全生产事故:
1.造成气象监测、通信、预报、服务等业务中断的重大业务运行事故;
2.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生产事故,包括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事故、防雷作业事故、交通安全事故、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等;
3.造成航空飞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大影响的施放气球作业事故。
第八条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标准。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因天气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范围疾病爆发、传播以及气象部门内发生重大流行性疫情等卫生事件,如因气象条件变化容易诱发的疾病、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等。
(一)预计所属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可能因为转折性天气引发大范围疾病爆发、传播时,需要报送预警预报信息;
(二)预计所属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可能因为气候变化引
发部分疾病爆发、分布变化时,需要报送预测信息;
(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程中需要报送天气实况、发生地天气预报及气象建议、初步估计的疾病传播情况;
(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疾病情况,气象服务社会效益等。
第九条 重大案件信息报送标准:
(一)气象部门处以上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及干部职工违法案件;
(二)气象部门内职工涉嫌重要刑事案件及职工被刑事拘留或被正式逮捕的案件;
(三)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出现非正常死亡的事件;
(四)气象部门行政执法中发生的抗法事件。
第十条 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涉外事件信息报送标准:
(一)气象部门可能发生或发生聚集上访、群体纠纷等影响政治稳定的信息;
(二)直接影响气象部门正常工作的打、砸、抢等社会群体性事件;
(三)气象部门境内接待外宾活动中发生人员走失、交通10
事故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的境内涉外事件;
(四)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出境公务活动中发生人员走失、证件丢失、公共卫生、交通事故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的境外突发事件。
第十一条 信息报送要素。应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以及后续处置和应对措施等情况(样式见附件)。
(一)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信息以及对策建议;
(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起因、经过以及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公共安全和社会影响等主要情况;
(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天气实况和气象应急响应预报服务情况;
(四)重大突发事件结束后的灾情评估、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气象应急响应的服务总结等。
第十二条 信息报送时限。重大气象灾害应在发生前报送预警信息,发生后第一时间报送初步信息,并逐步核实续报信息以及气象预报服务等采取措施情况。
(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以内要完成首次报告;
(二)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应在事件发生后6小时以内报送;
(三)重大突发事件的后续情况以及气象服务(采取措施)情况随时更新续报。
第十三条 信息报送载体。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载体以文字资料为主,同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尽可能提供图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
第三章 信息处理
第十四条 信息报送程序。各单位要认真审核本单位下级部门上报信息要素完整性、信息资料真实性,经审核符合报送标准的,应对本单位业务服务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签发后,及时上报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同时报告该事件相应的河北省气象局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信息报送范围。各单位在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同时,应按照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及时向河北省气象局报送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有关信息,并按行政管理权限和紧急重要程度向本级人民政府及该项突发事件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信息。
第十六条 信息报送方式。各单位采用办公自动化邮件系统等方式报送,特殊情况采用电话或传真方式报送。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NOTES邮箱:办公管理 /办公室/河北/CMA@CMA;电12
话:0311-85218800;传真:0311-85218803。
第十七条 信息处理方式。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收到信息后应及时进行审核,并迅速报告河北省气象局领导,同时报中国气象局值班室。
对重大事件和紧急情况,经审核同意后由省气象局办公室按省政府有关要求上报。
第十八条 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对收到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认为要素不全、情况不够清楚的,分别做出以下处理:
(一)属于各有关单位报送的信息,应速请报送单位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二)属于各有关单位依据新闻单位、其他组织或者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应速请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气象局予以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三)如果收到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情况紧急、严重,可以边报告、边了解,并将后续情况按照规定程序报送。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有关单位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市辖区内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未包括的地震、太阳风暴灾害等其他
重大事件,应参照本办法执行;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统计分析、评估等业务工作,各单位应按《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气发〔2005〕96号)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气象局办公室负责解释、补充修订。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肃宁县气象局
2014年1月1日
附件2:重大突发事件报送样式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报送单位: 签发人:
标 题
一、天气气候实况(重大气象灾害)
(包括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时段,地点、区域,当时的天气气候情况)
二、灾情
(包括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对公共安全和社会影响等主要情况)
三、气象服务情况
(包括发生前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服务信息)
四、后期气象服务及建议
(包括发生过程中的天气实况,气象应急响应预报服务情况)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报送单位: 签发人:
标 题
一、事件基本情况(需要提供气象服务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包括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后果等)
二、天气实况
(包括事件发生时的天气实况以及当前的天气情况)
三、气象服务情况
(包括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服务信息)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
报送单位: 签发人:
标 题
一、事件基本情况(气象部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
(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后果等)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包括报送单位对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
(联系人:
重大突发新闻 篇6
《办法》规定,实施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要坚持“及时有效、公正公开”的原则,推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并及时向社会公开事件处理和专项督导结果。
凡涉及影响和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或严重侵害师生切身利益并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各种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都属于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实施范围。
专项督导的内容主要是,地方和学校应对和处理教育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涉及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从发生前到发生后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讲,一是预防和准备阶段,包括教育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物资储备、监测与预警等。二是应对处理与救援阶段,包括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报告、控制局面、组织疏散、实施救治、开展救援、立案调查等。三是过程处理阶段,包括隐患排除、救治、安抚、抚恤、赔偿、教育、惩罚处置等。四是后续处理阶段,包括恢复重建、环境整治、心理干预、维护稳定、宣传教育、结果通报、事后评估等。五是建立健全公告制度、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机制等情况。
《办法》还明确了专项督导的组织实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各地开展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指导,对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影响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决定直接派出督导组还是指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实施专项督导。
对特别重大的教育突发事件专项督导,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具体程序是:了解情况并进行评估;向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发出书面通知;组织督导组赴现场进行督导检查;督导组向当地及省级人民政府反馈初步督导意见,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书面督导报告;地方政府根据督导意见提出整改方案,向社会公布;视情况向社会公布督导报告和整改报告。
《办法》建立了信息报告制度,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及时向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发生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和应对处理进展情况;建立了督导问责机制,规定专项督导结果是对相关单位和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强化了督导结果的应用,同时明确了要对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理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重大突发新闻 篇7
1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功能
新闻报道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应该对社会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 站在客观地角度上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然后借助新闻报道, 将积极地观念传达给受众, 从而能够使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新闻报道要将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报道出来, 而且不能带有主观色彩, 应该客观地去评价重大突发事件, 要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引导观众, 让观众能够客观地分析重大突发事件, 而不产生过激的负面情绪, 从而确保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运用不一样的舆论导向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而新闻报道运用积极地舆论导向,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1展现事件真相, 防止谣言出现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群众会表现出高度的关注, 也容易以一种主观的态度去评价重大突发事件, 如果, 这时散布不良的虚假信息, 就容易滋生负面情绪, 导致人心惶惶, 而及时的新闻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发生的原委, 将那些不真实的信息加以否定, 让观众及时获取事件的真相, 从源头上消除虚假信息对公众产生的不良影响, 稳定公众情绪。
1.2使公众情绪稳定, 使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是比较突然的, 而且其影响力比较大, 覆盖的面积比较广, 一旦发生后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会使社会利益出现不平衡的问题, 所以, 这时新闻报道要进行正面宣传, 可以使民心安定下来, 让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事件发展的情况, 他们就不会对事件的进展无端的猜疑, 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1.3积极发动群众, 凝聚群众力量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事件要想得到及时地控制, 这离不开公众的支持, 所以, 新闻报道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 使公众也可以为事件的解决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当群众的力量有效凝聚时, 则可以促进重大突发事件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比如,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新闻媒体对汶川灾情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全方位报道, 让社会各界在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真实情况, 在新闻报道的正确舆论引导下,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灾区救援工作, 无数的群众自发为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反之, 消极的舆论导向会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要素,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出现了虚假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导致公众消极负面情绪的激增。比如, 今年6月底到7月初一则关于冷冻“僵尸肉”的报道被广泛传播, 民众一时对冰冻肉制品谈之色变, 但经过对新闻线索的反复核实后发现, 这则关于走私肉长时间冰冻封存的“僵尸肉”报道却是一则虚假新闻报道, 而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让人难以释怀。
同时,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如果媒体不能真实的将事件报道, 或者采取封锁消息的方式, 也会引起人们无端的怀疑, 造成谣言滋生, 而如果新闻报道过于主观, 或者消息不完整, 同样也会对公众产生误导, 甚至使事件进一步恶化。
2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存在的问题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新闻报道容易出现“失语”和“乱语”的问题。“失语”是指新闻报道中不能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新闻报道的话语权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 但是, 一些新闻媒体仍然不能摆脱传统套路, 在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 不能进行积极地舆论引导, 或者存在报道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 也就无法积极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乱语”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 很多新闻媒体在没有了解事件真相之前就开始报道, 甚至歪曲事实, 或者不能够完整的去报道事件, 因此新闻报道应该是将事件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这样才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3强化正确舆论导向的方法
在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时, 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应该及时地将事件的情况反映给观众, 而且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新闻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引导舆论的能力。
3.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价值。新闻媒体在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应该把握好舆论导向, 从而能够在事件发生后还能够使社会稳定。新闻工作者在对重大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 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对一些情节严重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之前, 应该先向上级请示, 在得到上级批准后再进行报道。
3.2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环境
有效和及时地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是党委政府的职能职责, 所以, 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时, 党委政府的作为会对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党委政府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时, 应该提高自身的权威性, 在处理事件时要本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从而能够确保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具有价值。在政府中, 应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机制, 强化与新闻媒体的联系, 能够将事件处理的情况及时与新闻媒体沟通, 使新闻媒体也能够及时地将信息报道。当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应该让统一的发言人来报道事件的发展, 政府在处理事件中的问题也应该及时传达给新闻媒体。
3.3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进行新闻报道时, 要具有把握正确舆论的能力, 在掌握事件的真实情况后再进行报道, 不能歪曲事实。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
4结论
新闻报道对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稳定公众的情绪, 使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 所以, 新闻媒体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报道采访时把好关, 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环境, 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彭钊.浅析新闻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7:19-20.
[2]刘申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导向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12, 9:19-20.
[3]张国彪.新闻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8:14-15.
[4]张志欣, 赵兵.从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报道看如何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J].新闻战线, 2011, 12:7-9.
重大突发新闻 篇8
一、可预见性常规重大事件
(一)重大事件中新闻策划的含义
新闻策划中的重大事件,从广义上讲,包括一切受到广大受众密切关注的事件;从狭义上说,重大事件只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会等。笔者在此仅从狭义上作探讨。
(二)重大事件中新闻策划的方法论研究
1.注重策划团队建设。策划团队是重大事件报道的智利保障。面对重大事件,优秀的策划人凭借新闻专业知识、新闻实践经历,能够迅速地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策划方案,吸引更多的受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策划人员必须高瞻远瞩,立足全局,保证策划的全面性;必须熟知本单位的人员状况、部门分配,保证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必须在新闻战线上身经百战,保证应对突发状况得心应手。另外,他们还应培养一批具有独特新闻视角与新闻敏感度的记者,以此保证策划的执行者洞悉整体执行有力。
2.注重提前预判。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以往经验提前预判近期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媒体针对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量身制作报道策划,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报道效率,保证第一时间抢发新闻,进而提升受众的认可度。策划人员依据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预测重大事件的类型,判断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然后在方案中突出重点、标注注意事项,让方案执行者一目了然,便于落实。
3.注重策划的可行性。重大事件因其可预知性,所以留给策划人员的时间比较充裕,正因如此,策划人员往往片面追求高标准、高难度,容易与实践环节脱钩。新闻策划要立足实际,根据新闻报道规律,结合重大事件本身的特点,既要追求方案的新颖,又要注重安防的落地,实事求是,避免天马行空。好的方案不仅是在纸上看起来漂亮,在想象中完美,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有着力点,有抓手,可行性好。
4.创意与人文关怀。新闻策划要着重强调创意,创意不是去炒作新闻,而是根据重大事件本身的特点,寻找最优的报道方案。重大事件受众关注度高,任何一家媒体都不会错过出彩机会,千人同题要想出彩必须在创意上下功夫,推出的新闻产品要能令观众耳目一新。
本文讨论的人文关怀是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指设计新闻策划时要有产品意识与服务受众的意识。新闻报道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图片,而应有温度,像商品一样满足受众的使用需求。服务受众的意识需要改变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做最广大群众的代言人。同时,在报道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新闻信息。
二、不可预见性突发事件
突发性事件中,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无法预见的突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策划,通常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的活动。
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的方法论探讨:
(一)快速及时是关键
时效性被喻为新闻报道的生命线,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时效竞争上。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结束迅速毫无预兆,对新闻策划团队的要求也就更具有挑战性,胜负往往就在毫秒之差。因此,一方面要反应快速,要求记者在事件刚发生时就能果断采取行动,调齐人员设备迅速到达现场抢占有利的采访位置,尽可能找到当事人,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之后的新闻报道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及时报道。媒体单位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做到争分夺秒,以求先声夺人。新闻市场只认可第一不在乎第二,谁第一个见报谁就赢得市场。及时报道的好处还在于有效压缩谣言空间,给突发事件的处理营造良好的舆论场。
(二)真实客观是根本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突发事件新闻策划也要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突发事件事发突然,留给策划人员的反应时间少,同时事态紧急、任务重,但不能因此伤害真实性原则,要紧绷真实之弦做到实事求是。报道突发事件所引用的材料必须是经过核实的,涉及具体数字、事件原委必须取材于权威部门,不能道听途说,搞“客里空”报道。假如错过现场未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转载报道也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核验后再转发。而不能为了报道,紧急状态下赶凑稿子搞合理想象。
(三)统筹安排是前提
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服从整个国家事业的大局,做到统筹安排步调一致。突发事件对社会危害性较大,如果媒体仅为追求发行量、收视率,通过求新求奇的手法吸引受众,必然会造成事态的混乱,影响问题的结局。例如司法报道,对嫌疑人进行媒体审判和道德谴责会影响法官的量刑,干扰司法工作的独立性。因此制定策划方案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要统筹安排,确定报道方式和报道范围,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以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为思考点。
(四)有节有度是保障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把握节奏,掌握适度原则。突发事件具有错综复杂、类型多样的特点,要根据事件爆发、发展、高潮、结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报道策划,有节奏地将信息传播出去;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报道要有度,哪些该重点发,哪些该简发,哪些该缓缓再发要做好权衡。有节有度还表现在对突发事件报道形式的讲究,消息、通讯、简讯、要闻视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胡顺元.策划与炒作辨析[J].记者摇篮,2005(3):53.
[2]宋珑.新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J].新闻及传播研究(上),2016(5):30.
重大突发新闻 篇9
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内容本身的特殊性, 涵盖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一直以来, 重大突发事件都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自媒体不断喷涌而现, 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可以说遍地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 各大媒体争先恐后地抢占头条、独家报道, 只是一味地追求新闻价值里的五要素, 而忽视了这样的片面性报道是否会引起社会的轰动, 引起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
一、事件起因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重大爆炸, 事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截至9月, 天津港爆炸事故遇难人数为161人, 12人失联。事故发生后, 对于事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如爆炸点周边人群可能会内脏破裂;现场死伤至少有1000人以上;《天津日报》没有头条; CNN记者现场直播遭官员阻拦;有害气体可能会直接蔓延到北京……这一系列消息, 引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情绪, 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牵扯到事件和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新闻报道, 它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集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 接近性、趣味性于一体。而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就是要将这些属性传达给受众, 引起受众的反应, 包括新闻传播范围是否广泛;新闻是否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新闻是否改变或强化了接受者的观点;新闻是否引发了接受者的行为;新闻是否改变了某些社会决策, 引起社会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 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是具有同一性的。在当前时代特征和媒介生态环境下, 对重大突发报道的传播效果实现方向进行正确、合理、 适度的引导, 是新闻传媒的一项重要任务。既要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素质, 又要对受众和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引导受众正确理解所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
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价值的新延伸
由于重大突发性事件内容本身的特殊性, 我国的新闻界一般都会采取审慎的态度, 一般表现为“报喜不报忧”, 尽量展现灾难中的正能量, 也常常表现“多难兴邦”“人定胜天”等精神。虽然说这样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让广大民众对这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保持足够的信心和激情, 但是随着这种《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联播式的套路不断泛化, 加之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 民众的信息来源更为广泛, 这种大一统新闻的公信力也在不断下降。因此, 媒体要在对重大主题的报道当中保持公信力, 就应该改变以往的新闻价值的追求, 不断深化, 满足民众的新闻需求。
(一) 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不真实不成新闻。但是现在很多媒体都犯了这个大忌, 轻易相信了网络上的一些自媒体以及相关的公众号上片面的, 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在天津港爆炸事件当中,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导致流言病毒式地传播。又如, 最近的大学生掏鸟窝判刑十年事件, 最初由《郑州晚报》进行报道, 其中有副标题表示所掏的鸟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榷 (虽然其中的一些文章也不是很完善) , 但是在后来的媒体转载中, 直接忽略了副标题, 一致都是 “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十年”, 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边倒。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新闻媒体除了追求内容的真实性以外, 还应该对社会舆论中的不实信息进行直接的批斗和还原, 展现其真实的一面。据了解, 在天津港爆炸事件发生的一个多小时以内, 微博平台就出现了各种网友从各个角度拍摄以及剪辑的一些视频, 同时在微信朋友圈等私人平台开始了大范围的扩张, 引起了舆论的波动。直到次日凌晨03:52, 天津市的官方微博平台才开始有了反应, 在此期间对于这些舆论是否真实没有进行任何的判断和回复, 任由谣言扩散。
(二) 时新性
传统的新闻价值的时新性指的是时间上的新近性, 事实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 新闻的时新性就越强, 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新性所处的层次要比其他所有的新闻价值属性更高, 它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前提, 一个事实只有具备了时新性才能成为新闻。时间的问题依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是在媒体泛化的时代, 时新性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即随时随地性。利用各种网络报道方式, 时时刻刻, 在任何地点, 用各种方式向受众展示事件的全面性。
在天津港的爆炸事件当中, 前期主流媒体对事件的反应迟钝引起了受众的极大不满, 但是在几个小时以后, 《天津日报》及其相关的媒体进行了尽快的核实和报道, 其官方微博也在不断更新最新消息和数据。笔者进行统计, 从13号凌晨开始, 《天津日报》的官方微博总共更新了7条微博, 分别从救援进展、伤亡人数、伤亡面积、受损程度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 实时的更新, 为民众提供了权威的信息, 也对平复舆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 互动性
在传统的新闻价值里是没有互动性的, 其实笔者这里指的互动性是接近性和重要性的新延伸。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 重要性指的是事件本身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影响程度大的就具有重要性, 就是重要的新闻;与受众在感情、生活地域等方面接近的则具有接近性。一般认为这样的新闻更具有价值,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新闻、大新闻, 这样的新闻价值依然是现今新闻价值的中心思想。但是在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有话筒, 每个人都有话语权, 除了通过媒介了解新闻以外, 他们还更需要与媒体进行互动, 实现真正的零距离的好新闻。
天津港爆炸事件可以说是一个混乱的舆论场, 每个人都各抒己见。在微博上, 以及各大网站的评论板块我们可以知道受众对这个事件的需求是什么, 很多受众表示媒体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情况。于是《新京报》就在13日的头版头条以及自己的新媒体上发布了“天津爆炸24小时, 我们所知道的和所不知道的”, 向广大受众全面地展示了天津爆炸24小时, 事情到底进展到什么地步。很多受众在底下评论表示, 这样的展示不仅让大家对事件进展情况一目了然, 也让大家对事件有了一个最全面、最权威的了解。
三、实现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除此之外, 在此次的新闻报道中, 各大媒体都采取了视频、照片、文字链接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新京报》“动新闻”工作室持续发力, 通过现场航拍、3D现场还原、 手绘动画等多种角度还原现场情况, 不断更新报道。截至8月20日, 《新京报》“动新闻”工作室依然在关注天津爆炸事件的发展。
新闻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除了要改变报道方式, 遵守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外, 还应该不断完善媒体内部的各项制度, 包括把关人的审查制度, 从记者的采编到编辑的审稿以及最后成品的初稿都要进行完整的审查和把关, 同时也少不了政府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是舆论的主要场地和主要的发布者, 作为事件的主体, 其有责任, 也有义务通过各种措施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实现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在天津爆炸事件的前五天, 天津市政府召开了7次新闻发布会, 不得不说这也是我国政府的一大进步, 尤其是在新闻的数量和及时性上是一大进步。但由于在内容上却经常采用“捂盖子”的形式, 也引起了一部分受众的反感。
因此, 在面对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类似的重大突发事件时, 政府应该直视事件本身, 及时准确地向受众传达消息, 政府内部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预备方案, 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各层官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 在其位谋其职, 不应该在媒体和受众面前打哈哈, 将事故责任从这个部门推到那个部门, 应该同心协力, 共同面对这个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是我们难以预料的, 除了各个方向的专家及相关部门要在源头上尽量地控制, 减少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的频率外, 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也应该摒弃旧观念, 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满足受众的需求, 真真切切地将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实现统一, 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减少社会矛盾。
摘要:重大突发事件由于自身内容的特殊性, 一直以来都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但是媒体在报道过程中, 很多时候都只注重新闻价值而忽视了社会效果;反之, 也有部分媒体一味强调社会效果而摒弃了社会价值。重大突发事件一经发生, 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 本文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 通过讲述事件的缘由, 深入剖析我们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如何实现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新闻价值,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媛媛.论灾害报道的有效传播——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的平衡[J].新闻知识, 2006 (12) :56-59.
[2]刘冰.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新思考[J].编辑之友, 2015 (1) :60-63.
[3]魏永征, 代雅静.融合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嬗变——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为例的分析[J].新闻界, 2015 (18) :19-25.
重大突发新闻 篇10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主播,现场报道,信息
甘肃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地形狭长、地质结构复杂。以甘肃电视台为例, 经历了舟曲泥石流、定西岷县漳县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 在这几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快”始终是报道所遵从的原则之一。基本直播手段以演播室加现场报道为主, 配合实时画面、嘉宾访谈等形式, 在地震灾情发布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 甘肃电视台针对我省的特殊省情,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直播报道应急体系和流程。
比如应急方案规定, 总台每年要开展一次应急演练直播, 对直播团队和直播设备进行磨合拉练, 以检验各工种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能力。2015年5月20日, 在武警甘肃总队和甘肃省地震局的支持配合下, 甘肃电视台在兰州国家陆地救护与搜寻基地进行了一场“特别演练”。这场演练直播以现场记者连线报道、演播室主播加专家访谈的主要形式对救援过程进行了直播。播出平台是在甘肃卫视《午间20分》栏目, 这次直播让受众第一时间看到了“第一现场”。作为统领全局、驾驭节目进程的主播来讲, 应该在突发事件直播中具备怎样的素养?主播在突发事件直播中应该注意哪些常识?事半功倍的报道技巧是什么?我们以甘肃卫视《午间20分》栏目的这期《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特别报道》为例进行探讨。
1 突发事件对新闻主播的专业素养要求
突发事件在为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热点焦点的同时, 也对新闻主播的职业素养, 尤其是直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期节目中主播的基本作用是传播信息, 但信息的传播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往往主要信息在各种信息流的冲击下会被大大削弱。
1.1 突发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对主播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提出挑战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任何预兆, 一旦拉响警报本地媒体就会成为关注度最高的平台。比如定西岷县漳县发生地震后甘肃卫视便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对象, 因为地域优势大于快速反应, 但事实上甘肃卫视在定西岷漳地震的直播反应速度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了解后发现“缺少有效设备”是摆在快速直播面前的一大困难。比如记者千辛万苦徒步深入震中, 拍摄了大量的震中素材, 却在素材回传上出了问题, 找不到回传设备, 只能到县电视台回传或者等卫星车开过来回传, 这样就耽误了最佳的传播时效。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 所有的压力就会传导到演播室的主播身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现场画面主播就没有说服力, 更没有可信度, 正常的直播报道难以维系。面对难以预见的突发事件, 电视新闻主播对灾情信息的报道是有章可循的, 这是建立在主播理解和感受力的基础上。比如这次《防震减灾直播报道》主播针对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提前做了大量的功课, 像地震避险常识、搜集基地基本情况、甘肃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专业救援术语的基本表达、救援常识等内容。有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支撑, 如何使用就要看主播的理解和感受了。
1.2 突发事件的信息有限性、复杂性和叠加性对主播的信息梳理能力提出要求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信息流的冲击, 主播在主播台上“一心多用”。有来自导播的提示、有实时画面的传输、有题字器和纸质材料的准备、有突发消息的抢发等。在“一心多用”前提下, 面对着众多的来自灾区的各种信息, 主播要进行梳理和甄别, 把最重要最有效的信息播发出去, 另外还要注意消息的次序、编排的逻辑等基本原则。
这次《防震减灾直播报道》主播对于信息的梳理逻辑清晰、思路明确、重点突出。主播所采用的信息梳理逻辑依次是:常识消息、细节信息、突发信息、抢发信息。在有抢发信息时, 抢发信息优先。当然信息的梳理能力还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 在播音创作基础范围被称作广义备稿。
当然信息的梳理抓取能力是依赖于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主播的口语表达的基本能力反过来会影响信息的基本表达。所谓“三言两语能否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描述清楚”, 这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范畴, 也是电视新闻主播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1.3 突发事件的地域性和延伸性还要求主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掌握本地情况
掌握基本的省情, 这是电视新闻主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甘肃卫视定西岷漳地震直播报道, 开始的灾情介绍以定西当地的情况介绍为主。从定西岷县漳县的地质构造、房屋结构、农民的主导产业、本次地震的强度等方面入手, 先对于突发事件进行了信息的“基本铺设”, 再对地震核心信息进行播发和解读。可以说这是电视“策划先行”原则的体现, 纵然突发事件瞬息万变, 但是基本的策划是保证直播顺利的前提。本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直播过程中主播在访谈环节就甘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甘肃土质结构、甘肃的地震带分布等话题和专家进行了分析解读, 如果没有基本的省情概念就难以胜任这次的直播。
2 突发事件中电视新闻主播的应对策略
2.1 电视新闻主播如何体现“专业”
首先是“语言表达”的专业,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中有许多和事件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比如甘肃卫视本次《防震减灾直播报道》中出现了“水平拉梯救援”“一点吊”“倾斜废墟救援”等专业术语。一方面需要主播提前做功课, 另一方面需要记者或者主播现场解释这些专业术语, 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否则毫厘之差谬之千里。除了新闻事件中专业术语的表达, 其实很多的专业“电视语言表达”应该谨慎处理, 比如正在和前方记者连线的过程中信号中断, 此时应该如何表达更为妥当?有抢发信息时主播应该如何插播信息?这些常用的专业语言“切口”应该在平时就形成。比如这些常用的电视专业表达语言:“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我们了解到…、前方信号暂时出现中断、我们再一次试着连线…”等。
其次是“副语言表达”的专业, 往往重大突发事件都是伴随着灾难性的事件, 人们在关注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关注着新闻主播的态度, 所谓态度一方面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更大一部分体现在主播的副语言动作。所谓副语言动作包括了主播的手势、表情、态度、着装等符号。比如在灾难性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主播的表情切忌随意轻松, 着装要素雅。副语言动作要少而精, 不能让太多的手势动作干扰信息的传递。总结来说, 副语言动作要严正关切、朴实大方、情真意切。
再次是“提问”要专业, 这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直播》中演播室主持人分别针对三个救援点做了三个连线, 连线提问都是由大到小, 由宏观到微观。比如:“你现在在救援基地的什么位置?”“你那里的救援情况怎么样?”等, 实际上这样的提问不利于细节的发现, 也不利于受众的理解。在第一个问题抛出之后应该追问“小切口、细节性”的问题。比如:“我看到现场的一点吊救援是依靠起重机完成的, 如果在灾难现场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该如何完成一点吊救援?”所以现场连线的提问设置一般为“小切口”“细节性”的提问更有利于理解和表达。
最后就是“时间感”要专业, 现场直播对于主播来说在内容上是“无限”的, 在时间上是“有限”的, 新闻主播在演播室完成一个无法精确到分秒的话题是有难度的。很多时候由于主播把注意力集中于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时间, 导致内容越说越多, 偏离了主题, 时间到了主播却丝毫没有注意到, 这就要求主播在平时的即兴口语训练中要求时间感, 很多主播必备的“利器”就是一块秒表。电视新闻直播是以事件为轴, 以现场为纬的, 没有了时间感, 节目很难维系。
2.2 电视直播基本表达手段的运用
2.2.1 连线要关切内容
现场连线, 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做突发事件的直播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主播的提问切忌“不痛不痒”, 在连线接通之后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提出受众最关切的问题, 甚至必要时刻可以打断现场记者冗长而没有新闻价值的表述。所以新闻主播在连线提问环节有较大的话语权, 应该表现出新闻主播应该有的魄力和干练。
2.2.2 访谈要形成话场
传统意义上的访谈应该是主播提问, 专家回答的单向传播, 你问我答的访谈形式比较安全, 也比较好制作, 但也中规中矩, 仅适合于传统话题的访谈。而在突发性事件的访谈中主播应该直切要害, 利用自己掌握的灾情信息和专家“对谈”形成话场, 换句话说就是主播应该深度参与其中, 形成双向的沟通交流。
2.2.3 口播要准确播发
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中, 重大消息的插播往往是突如其来没有任何准备, 这对主播来说也是压力源头所在, 因为这种插播消息往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救援过程的重大进展、次生灾害的发生等等最核心最关键的信息, 所以主播在播报过程中一定要没有任何差错, “零失误”播出。这就要求主播在播读过程中心口并用, 同时大脑在不断地检验错误, 有口误一定要及时纠正, 避免成为谣言的源头。
2.3 灾难性报道主播应该注意的常识
虽然在此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直播中没有涉及到被救援者的信息, 但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主播应该设置灾难性报道的底线, 了解和掌握灾难性报道的原则, 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2.3.1 煽情少一些, 解释多一些
“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件报道中媒体进步了不少, 通常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争议颇多, 从目前我们看到的遇难者家属的反应来看, 此次新闻报道的处理比较妥当。当下缺乏素材和拼凑信息的报道少了、悲情故事和煽情报道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解释性报道和解读性报道。
央视著名主播劳春燕提出, 媒体首先要有专业的理念和价值观, 而在灾难面前, 新闻报道是为公众服务的, 其核心功能就是“传播信息、服务救灾”, “新鲜度、准确度、精确度、清晰度”是四个应当重视的专业报道标准。
2.3.2 人性化关怀, 个体化报道
救灾画面中镜头一定要有所顾忌, “要考虑到死者的尊严, 考虑到家属的感受, 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对受灾群体的“二次伤害”是媒体人需要坚守的底线。
以点带面, 发掘重大突发事件背后的个体进行报道, 要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充满人情、人性和感人至深的细节特写应该多一些。虽然主播不能控制整个直播策划的进程, 但是掌握以上原则, 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避免“冷血”报道的。
2.3.3 甄别虚假信息, 及时破除谣言
传播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大脑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 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则需要花费七倍的功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主流媒体没有发声就会给“自媒体”腾出机会, 一时间谣言四起、蛊惑人心。即便是主流媒体有议程设置, 很多信息也经不起目前信息流的冲击, 使得权威消息被边缘化。作为电视新闻主播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信息甄别能力, 在直播过程中的某一段时间可能是信息最匮乏的时间, 团队会视信息如生命, 假设此时有虚假消息进来主播不加甄别, 没有论证真实性播出之后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要甄别信息, 一旦有虚假信息出现还要及时破除谣言, 这是新闻主播需要随时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覃霞.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在突发事件现场报道中的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 2014, 4 (上) :4.
[7]刘鹏.让新闻现场直播更有魅力[J].当代电视, 2010 (3) .
[8]张如成.新闻直播报道提升电视竞争力[J].传媒观察, 2006 (11) .
[9]沙家蓉.试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的整体构思与布局[J].现代传播, 1998 (5) .
[10]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08.
[11]崔林.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现场的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篇11
一、坚持正确导向, 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重大突发事件大多是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通常连锁反应大, 容易引起社会恐慌。第一时间报道, 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是媒体的责任, 但如果不加筛选, 不作引导, 容易造成社会负面情绪的叠加放大, 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在报道中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正确导向,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2014年5月, 南京发生了一起“放射源丢失事件”,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零距离》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事关重大, 有关部门为避免引起市民恐慌, 封锁了事发现场, 以通稿形式发布信息。通稿比较权威, 但缺少细节。《零距离》严格按通稿的要求进行报道, 协助政府部门稳定社会秩序, 防止恐慌情绪蔓延。《零距离》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时, 不猜测不猎奇, 不超越通稿范围发布信息, 避免误导公众。
很快, 放射源找到了, 危险消失, 现场封锁也解除了, 但事件的影响力还在, 公众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并不清楚。媒体此时可回顾事件过程, 既能消除公众疑虑, 也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零距离》记者通过回访事发现场, 采访当事人, 还原事件过程, 突出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和不惜一切抢救伤者的决心。另外, 采访了相关专家, 介绍放射源在生活中存在于哪些单位,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意外接触后应该怎么紧急处理等。节目播出后, 收获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以人为本, 体现主流媒体亲和力
江苏城市频道要求记者在节目中体现速度、深度和温度, 速度指快速反应能力, 深度指全面调查能力, 温度指人文关怀。人是新闻事件的主角, 记者冒着危险, 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报道, 精神令人感动, 但前提必须是不妨碍对新闻当事人的救助和事件的正常处理。比如,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 一名被困者刚刚获救被担架抬出, 如果记者蜂拥采访, 显然不合适。因此,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应让新闻成为事件妥善解决的重要力量。
2014年12月2日下午, 南京地铁3号线夫子庙站工地上, 一辆正在起吊钢筋的吊车侧翻, 酿成人员死伤事故。得知消息后, 江苏城市频道卫星连线小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当时消防人员正在营救被困伤者。在报道此类突发安全事故时, 频道有四项基本要求:1.从社会效果出发;2.现场报道适可而止;3.不渲染血腥恐怖;4.不随意猜测死亡人数及原因。在事故现场, 《零距离》记者没有冲上前去抢独家镜头, 而是站在远处拍摄救援现场, 出镜记者则向围观群众了解事发过程, 准备现场连线内容。虽然有多位目击者坚称, 事故已导致多人伤亡, 但在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权威消息的情况下, 记者在连线时并没有提及伤亡情况, 而是客观描述了现场所见, 将重点放在提醒市民注意绕行该路段, 避免发生二次事故。连线结束不久, 相关部门发来通稿, 确定事故造成两死两伤, 这一结果在随后的《零距离》中由主持人口播。事发第二天, 记者兵分两路, 一路记者陪同相关部门走访包括出事工地在内的南京多家工地, 查看安全施工情况, 排查安全隐患。另一路记者前往医院关注伤者的后续治疗情况, 最终请事故责任方在节目中承诺, 全权负责伤者的医疗费用, 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做有温度的新闻, 体现媒体的亲和力, 是重大突发事件做好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利用网络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但要公开透明, 更要及时准确。传统媒体应善于运用新媒体, 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目前, 江苏城市频道各新闻栏目均有官方微博、微信, 不受时间限制, 重大突发事件的官方权威信息, 通常由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 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 掌握话语权和网络舆论主动权, 传统媒体再对事件进行进一步报道, 扩大舆论影响力。
2014年3月8日, 马来西亚航空MH370航班失联, 举世震惊。航班上多位江苏籍乘客的安危牵动着家乡人民的心。《零距离》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马航失联消息, 并随时更新内容。当天中午, 频道开辟版面, 指令北京“两会”报道组记者赴北京国际机场发回直播连线报道, 同时辅以字幕等形式传递最新信息;晚间节目对事件进行重点关注, 请航空专家作技术分析;对失联乘客的亲朋好友进行采访。当晚, 频道组建“马航失联事件跨国报道组”, 分赴吉隆坡和越南, 启动江苏城市频道“马航班机失联”跨国直播报道。
报道组抵达目的地后, 每次参加官方新闻发布会, 都会第一时间把最新发布的内容整理成文字, 连同现场照片, 通过频道和栏目的官方微博、微信发送出去, 再在当晚的新闻节目中作详细报道。微博、微信除了通报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外, 还随时直播记者动向, 告诉网友记者目前所处位置, 将要去哪里, 并与网友保持互动, 搜集网友掌握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 还找到了在吉隆坡、越南当地的华人志愿者, 他们为记者在当地开展采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重大突发新闻】推荐阅读:
重大突发事件论文10-26
突发性重大事件11-30
重大突发事件报告11-22
突发重大紧急事件应急预案06-06
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10-03
山后小学重大突发事故应急预案_文档05-21
医院突发重大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11-29
学校处置学校突发性重大事件应急预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