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错报

2024-10-08

重大错报(共7篇)

重大错报 篇1

2006年2月, 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以下简称“新准则”) 启用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新准则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 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审计程序, 通过深入剖析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 (包括内控制度) , 来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并以此为导向, 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从而将整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能否正确识别并合理评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成为评价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考验审计质量的关键尺度与决定性因素。

一、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识别

从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角度来看, 新旧准则的最大差异在于新准则扩展了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 加深了风险因素如何对重大错报的发生造成影响的认识, 以更宏观的视角, 从整个企业及其环境状况的变化去认识影响重大错报发生的风险因素, 通过考察造成重大错报的根本动因, 来实施风险评估。新准则第1211号第19条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具体方面, 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笔者认为, 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风险的因素, 概括起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环境风险因素

有效的审计, 首先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 以了解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地位。通过分析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 从而发现潜在的重要战略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估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业务性质或监管程度是否可能导致特定的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项目组是否配备了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成员。根据一些著名的审计失败案例可看出, 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可能转化为诱发虚假财务报告环境压力, 而注册会计师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或估计不足, 将导致审计的失败。注册会计师需要识别和评估的企业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 (1) 行业环境状况, 如企业所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市场供求与竞争;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 法律及监管环境, 如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定惯例;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活动;对开展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政策;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3) 其他外部因素, 如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及币值变动;国际经济环境和汇率变动等。

(二) 战略经营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风险是企业的内部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成果以及持续经营造成的风险。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 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从了解企业所制定的总体战略出发, 认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具体战略, 分析内部经营环节, 利用职业判断对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注册会计师还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 (1) 对相关因素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有能够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总体战略选择风险。如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目标或任务适应性风险、行业发展及其可能导致的企业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的风险、业务扩张及其可能导致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风险等。 (2) 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如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可能导致的产品责任增加的风险、企业并购可能导致的运营困难的风险等; (3) 企业供、产、销等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等。

(三) 财务风险因素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运动中存在的风险, 按照资本运动的过程, 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 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 企业筹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提高经营效益。企业筹资渠道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所有者投资, 另一类是借入资金。 (2)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使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投资报酬, 从而影响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主导, 主要有投资结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组合风险。 (3) 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指投入的本金经过生产经营过程之后不能回到起点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生命的源泉, 是企业经营之本, 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既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金融政策紧密相关, 又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策略、信用策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4) 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合理的收益分配会提高企业声誉, 调动投资者积极性, 促进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上涨, 给企业后期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利的收益分配, 也可能妨碍企业资金周转、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 降低企业信誉, 导致股价下跌, 这些都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 治理结构风险因素

公司治理是企业外部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控制并要求企业履行经管责任的过程。公司治理的质量反映了经营者履行经营质量和财务报告的质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权力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及监督层之间的分配, 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机制, 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的发生。相反, 如果公司治理机制残缺, 管理层舞弊的概率则会明显加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以下因素的分析来评估公司治理的风险: (1)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等治理层的独立性和能力。 (2) 经营者的能力和诚实性。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经营者的背景、管理能力以及影响经营管理的经济激励机制, 以便识别委托动机和经营者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可能性。 (3) 主要利害相关者参与企业经营的程度。 (4) 关联方交易。不符合正常商业运作程序的关联方交易可能是舞弊的手段。 (5) 经营者报酬计划和经营激励机制。

(五) 内部控制风险因素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以下构成内部控制要素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 (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决定组织的风气, 影响组织成员的控制意识。 (2) 风险评估。由于经济、行业、管制和营运条件处于变动中, 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程序来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保证经营者的指示得以执行的方针和程序, 包括批准、授权、检验、调整、业绩复核、资产保全以及职务分工等一系列的活动。 (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将信息系统所识别、搜集的有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事项、活动和状况的信息在企业内部以及向企业外部进行传递。 (5) 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控制需要监督, 监督是一个不断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机能的过程, 监督的形式可以有日常监督活动、独立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

(六) 会计错弊风险因素

会计错弊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错误或舞弊风险。错误是指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非故意行为, 主要包括:为编制财务报表而收集和处理数据时发生失误;由于疏忽和误解有关事实而作出不恰当的会计估计;在运用和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 (包括披露) 相关的会计政策时发生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应了解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作出评估。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当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下列重要事项: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特殊行业惯例;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 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会计政策的变更;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理论上将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型表述为: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从审计客体来看, 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所以, 财务报表本身的可靠不仅对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直接的影响, 而且对审计风险也有直接的影响, 即不公允可靠的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即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具体包括环境风险、战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治理结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会计错弊风险等。

笔者认为, 在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构成要素之间, 虽然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用, 但是在形成重大错报风险过程中, 它们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乘积因子关系, 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可叠加关系, 只不过是其在形成重大错报风险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程度不同。因此, 审计风险新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值应当由各风险因子观测值加权平均后求得。笔者尝试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风险评估表, 对各种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权重分配, 以此评估企业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在此基础上, 注册会计师就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审计风险总体水平, 利用风险模型来计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并据此确定审计测试的范围和工作量。采用各风险因子加权平均值作为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值, 既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又能较好地解决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对各风险因子取值范围的限制, 增强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注: (1) 表中风险评估水平概率值的取值参考标准为:高风险50%~100%;中等风险20%~50%;低风险0%~20%。 (2) 表中各种风险因素所占比例及各种情况下所赋予的权重值, 只是为举例说明方便而设定的。实际上, 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的种类和权重, 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分析而确定。 (3) 笔者认为, 本评估表可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内容存入审计档案。

参考文献

[1]张龙平、聂曼曼:《试论新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进步与运用》, 《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2]顾晓安:《基于业务循环的审计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3]汪国平:《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系统》,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6年第1期。

[4]黄妍、张帆:《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7年第9期。

[5]谢少敏:《审计学导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1992and1994.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Executive Summary.

重大错报 篇2

市国税局市场管理分局:

因公司在今年的1月份填报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应纳税报表时,因为当时的填报错误,导致2017年10月份至2018年3月份期间财务报表出现错乱。我公司财务人员当时没有及时发现,就已上传了网上报税系统。导致所上传报表数据均为错误,无法如实向税务反映真实财务情况。致使省局系统显示我公司多缴纳税款。发生错误后我公司及时到大厅申请更改了报表,原报表已经作废,正确报表已经上传,重新申报后此错误已消失。

我公司将引以为诚,完善财务系统,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杜绝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

重大错报 篇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又被称作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risk-based Strategic-Systems Audit approach, SSA) 由Bell, Marrs和Solomon于1997年在《战略系统下的组织审计》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思想, 即“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1]。它试图从企业的战略分析着手, 通过“经营风险透视—业绩评价—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 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2]。这种全新模式要求独立审计师从更开阔的视角发现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 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在审计理论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 现代风险审计模式开始在全球得到理解与认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国际“五大家” (现为四大家) 率先专门成立了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研究小组。1997年, 毕马威 (KPMG) 研究小组出版了“以战略系统观组织审计”的研究报告, 提出了“BMP” (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 的审计模式, 其核心思路是强调独立审计师应该首先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 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来剖析影响企业战略与经营的因素, 然后, 通过5个环节 (战略分析、经营分析、风险评估、业绩计量和持续提高) 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 并得出关于被审计客户剩余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 最后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认为, 现代社会经济体是一个结构复杂, 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 现代企业则是这个网络系统中的节点和微观个体, 它时刻受到整个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影响。要想正确把握企业会计信息背后经营活动的真实面貌, 切实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就必须从战略和系统的高度全面审视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宏观背景和行业环境, 从企业经营的各个重要环节认识企业经营风险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这其中自然包括管理层在特定经营环境和治理结构中可能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可以看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将企业战略分析、经营活动分析、管理层认定分析和会计报表质量分析充分结合起来, 不仅关注到管理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同时也关注了经营风险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从而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缺陷, 从战略和系统的高度保证了审计的整体质量。

二、应收账款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

1. 识别和评估应收账款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 风险识别和评估首先开始于对客户的战略分析。审计人员首先要对客户所处的行业进行分析, 如哪些行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存在困难, 应收账款的计量难以确认等。然后对威胁企业战略的风险及企业对其作出的反应进行分析。在进行战略分析的过程中, 审计人员要对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判断:企业是否能在它所处的当前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是否有外部的因素对保持现有的市场环境产生威胁;根据客户的战略定位, 企业的会计方法选择是否正确。

(1)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应收账款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第一个关键是分析被审计企业的战略。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审计主要包含对外部竞争、市场份额、产品市场和顾客网络的分析。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企业的顾客网络, 因为应收账款主要发生在赊购的顾客网络中, 企业对顾客信用的评级情况可以透视企业应收款项是否能收回以及收回可能性的大小。每个企业的营销战略不一样, 信用评级的情况也不一样。成长型的企业, 偏好于低信用评级, 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 能把货卖出去就是最好的事情。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时, 才会制定严格的信用审批制度。

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 往往要评估其赖账的可能性。可以通过“5C”系统来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 是指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5个方面, 即:品质 (Character) 、能力 (Capacity) 、资本 (Capital) 、抵押 (Collateral) 和条件 (Conditions) [3]。 (1) 企业是否设法了解顾客过去的付款记录, 是否关注顾客按期如数付款的一贯做法, 及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等, 来评估企业对品质的控制情况。 (2) 企业是否注意顾客流动资产的质量, 看是否有存货过多、过时或质量下降等影响其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情况, 来评价企业对顾客能力的控制情况。 (3) 企业对顾客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顾客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 以及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等。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公司对这“5C”的执行程度了解企业的应收账款能否收回的风险环境和情况。

(2) 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领域相联系。出现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情况时, 要重点关注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以及企业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 识别威胁达到企业目标的风险。当企业的财务业绩与高层管理当局报酬的多寡联系在一起时, 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审计要想避免不必要的审计诉讼, 必须首先立足于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财务欺诈和会计造假动机的判断。如企业为了虚增营业收入和资产会虚设应收账款, 少提坏账准备等。

在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时, 外部审计人员应当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收入确认方面的舞弊风险。COSO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在1987-1997年期间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美国公司中, 其中有一半采取的手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的交易。收入确认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源于多计或少计收入, 审计准则规定, 外部审计人员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 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

(3) 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风险是否重大是指风险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考虑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因素, 以及不能收回应收账款的比重等, 以确定识别的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否重大。假如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很大, 被审计单位的坏账准备没有及时计提的话, 有可能会导致虚增资产和利润的情况。在经济萧条时期, 企业为了虚增利润, 有可能会虚构应收账款, 关注虚构款项的大小等。宏观经济的低迷可能预示应收账款的回收存在问题。

(4) 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外部审计师还需要考虑上述识别的风险是否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例如, 考虑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是否重大, 是否已适当计提坏账准备等。在某些情况下, 尽管识别的风险重大, 但仍不至于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例如, 被审计单位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实施了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 管理层已根据应收账款的收款程序进行了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相应降低。

2. 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应收账款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和情况

(1) 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地方开展业务, 企业售出的产品款项能否收回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特别是大部分业务都在这些地方的企业。

(2) 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 或是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被市场接受需要一段时间, 维修费用也会加大。存在试用新产品的情况, 应收账款的确认就很容易存在问题。

(3) 行业环境发生变化。如果企业生存的整个行业环境发生了变化, 往往会导致应收账款的重大错报。

(4) 应收账款在计量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赊销的商品确认收入存在模糊概念时, 应收账款的计量就会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如一些特殊业务:售后回购、开拓市场的新产品、剔除产品维修费的销售收入的业务等。企业对这些概念和比率不明确时就容易出现计量的重大不确定性问题。

(5) 其他一些情况, 如缺乏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关键人员变动;发生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应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制度等。

3. 识别两个层次的错报

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 外部审计人员应当确定, 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 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 进而影响多项认定。

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例如, 被审计单位存在复杂的赊销行为, 这一事项表明应收账款账户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 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例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重要客户流失等, 可能导致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 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 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

4. 控制环境对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薄弱的控制环境带来的风险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止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例如, 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没有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程序;管理层经营理念偏于激进, 又缺乏实现激进目标的人力资源等。这些缺陷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 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应收账款重大错报风险应对

(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总体应对措施。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询证函的发出, 由外部审计人员完成;分派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 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 如拟函证单位的金额范围。

(2) 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 使其超出被审计单位的预期, 如改变应收账款的函证时间, 把所函证账户的截止日期提前或推后;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对一些特殊的关联公司销售和相关账户余额, 除了进行详细函证外, 再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T B Bell, F O Marrs, et al.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ic Lens[M].The KPMG 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Montvale, NJ:KPMG LLP, 1997.

[2]谢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 2004 (5) .

重大错报 篇4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集合理论、模糊线性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 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 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即运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者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一般分为六个步骤:

(1) 构造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对所要评价的对象, 确定评价目标和各级影响因素指标。

(2) 确定论域。根据综合评价指标结构图, 确定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或论域U={U1, U2, ......Un} (准则层) , Ui= (ui1, ui2, ......Uipi) T (子准则层) , 其中一级指标Ui (i=1, 2, ......, n) 表示影响评判事物的第i个指标因素;二级指标Uipk (i, k=1, 2, ......, n) 表示影响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pk个二级指标因素;p1, p2, ......, pn分别表示第1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因素的数量, 第2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因素的数量, ..., 第n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因素的数量。

(3)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等级评价集

V={V1, V2, ......, Vm}, 其中Vj (j=1, 2, ......m) 表示评价的第j等级。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将评价分为m个等级, 如设置评价集为V={优, 良, 中, 差}, m=4, 每个等级给出对应的分值, 如分值集为{100, 75, 50, 25}。

(4) 确定各级指标权数

采用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定量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定性定量相结合AHP方法等, 求得准则层一级指标权值W= (w1, w2, ......, wn) T和子准则层各二级指标的权值Wi= (wi1, wi2, ......, wipk) T, i=1, 2, ...., n。

(5) 确定评价集元素的隶属程度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建立模糊隶属度函数, 得到评价指标Ui在评判因素Vj上的模糊判断隶属度值矩阵Ri, 即建立单指标模糊关系矩阵:

(6) 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权重向量W和构建隶属度矩阵R的基础上,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

首先, 计算准则层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为模糊关系运算, 也称其为“模糊合成算子”, 可以选取不同的运算规则。)

按列归一化, 得出准则层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 (B1, B2, ..., Bn) T。

然后, 将准则层权重矩阵W作用于准则层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 即:

f=WTB*= (f1, f2, ..., fm) , 并归一化。

最后, 按照每个等级的分值集, 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即可。

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分析

(一)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例, 依据可比性、实用性、科学性原则,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要求,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即六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个二级指标, 如表1所示。

(二) 重大错报风险模糊评估

(1) 根据表1,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

(2) 确定权重集。因为各个指标都具有层次性, 采用1~9标度法, 根据各层次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 运用AHP软件求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全书的分配是合理的。由AHP软件求得的权重集为:

(3) 确定模糊综合评判等级评价集和分值集。首先将重大错报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评语集:V={高, 较高, 中等, 较低, 低}。因为我们需要将重大错报风险应用于审计风险模型中, 得以计算检查风险, 因此, 我们还需要给各个评语等级设定一个具体的数值, 即将相应等级的评语设定相应的分值, 即建立分值集。

相应的分值集为V={0.9, 0.7, 0.5, 0.3, 0.1}, 即在 (1.0-0.9]区域内属于高水平;在[0.9-0.7) 区域内属于较高水平;在[0.7-0.5) 区域内属于中等水平;在[0.5-0.3) 区域内属于较低水平;在[0.3-0) 区域内属于低水平。

(4) 确定评价集元素的隶属程度, 既建立单指标模糊综合矩阵

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来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假设请30名专家进行评价, 专家采用了解客户的业务 (UTB) 、商务分析框架 (BAF) 、企业风险模型 (BRM) 等方法来了解被审计单位, 并针对评价指标的各个因素给出评价结果。将专家评价结果进行汇总, 计算其相应的百分比, 同时可以得到一级评价指标U1, U2, U3, U4, U5, U6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i, i=1, 2, 3, 4, 5, 6。结果如表2所示:

利用模糊算子M (Λ, V) 进行模糊计算, 得到单因素评价结果:

(5)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权重W和隶属度矩阵R的基础上,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将上述B1, B2, B3, B4, B5, B6按列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进行模糊综合运算, 得到:

然后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通过对此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重大错报风险分别按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的隶属度依次为:0.232, 0.24, 0.24, 0.176, 0.112。该结果表示, 对于该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23.2%的专家认为是高水平, 24%的专家认为是较高水平, 24%的专家认为是中等水平, 17.6%的专家认为是较低水平, 11.2%的专家认为是低水平。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由于较高和中等水平的比率是相等的, 因此, 该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有两个结果, 即“较高”水平和“中等”水平。

按照加权平均原则, 得出重大错报风险的总概率为:F=B*×V=0.5608

此结果表示, 该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为56.08%, 在分值集[0.7-0.5) 区域内, 属于中等水平。

实际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最大隶属度原则, 但此方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存在有效性问题, 有可能会得出不合理的评价结果。所以本文提出加权平均原则, 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上述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这一方法得出的结果虽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方法得出的结果有点出入, 但是此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三、结论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其涉及的因素有很多, 所需要面临的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又各不相同, 因此, 很难考虑周全。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来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了研究。并且以此角度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重大错报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此体系构建出了重大错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并且以某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 实现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使得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DB (DB/OL) ]》,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http://www.cicpa.org.cn/, 2012年11月4日。

[2]程颖、石学鹏:《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识别与分析》,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7年第3期。

重大错报 篇5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 是一种减小风险损失的管理工作, 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等4个环节。其中:风险识别是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或风险所在领域;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各种类型风险进行定量描述;风险控制是采取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的行为;而风险转移则是通过一些正当的手段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也可通过合作的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合作伙伴。在风险管理中以风险识别最为重要, 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审计风险是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于其他类别、行业的风险来说, 审计风险的存在不仅给直接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损失, 而且还会给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投资者带来损失。审计风险如果存在转移, 要么转移给被审计客户, 要么转移给拟信赖审计报告的投资者, 但不管如何转移, 最大的受害者最终还是投资者, 这是违背注册会计师职业要求和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所以, 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应只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不再包含风险转移。

我国2006年审计准则的修订对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也进行了整合, 将审计风险模型转变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具体应用和实施该模型时, 首先是确定审计业务所达到的可信赖程度;其次是审计人员据此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始终对公司管理层的诚信、有无舞弊造假动机等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 捕捉潜在的风险, 谨慎进行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最后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的措施, 以控制检查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由此可见, 新风险模型的应用更加注重的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过程中, 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所发表审计意见的准确性。而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基础上关于审计识别、评估的衔接、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的问题。

一、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侧重点

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小组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大量和审计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 认清被审计客户业务活动中潜在的各种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各种损失, 进而判断和鉴别审计业务所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及其性质, 并把握其发展趋势的行为, 即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出目标体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审计师对被审计客户的感性认识和根据多年积累的审计经验结合被审计客户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定量分析技术来分析、归纳和整理。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重大错报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分析和评价损失对审计业务既定目标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由风险识别获得的资料和数据的处理, 得到风险后果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大小, 为选择应对措施进行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的重点是识别出风险存在的主要领域或公认的具体风险, 而评估是进一步确定出关键领域的重大错报风险具体水平, 为后期的应对策略提供具体的和较为准确的决策依据来尽量控制审计损失的发生。所以, 风险评估也称为风险量化, 它主要解决的是识别出关键领域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是多少的问题。

二、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选择

审计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风险因素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内部控制评价法、审计风险模型法、定性风险估计法、风险率评估法等。评估方法选择不仅要考虑方法的特点, 而且要注意评估目标和评估对象的类型与评估方法的对应问题。从审计角度来看,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评价涉及较多因素, 包含主观和客观因素, 其评价过程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同时, 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关系等审计风险评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 本文在识别出被审计客户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领域之后,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针对评价对象的多样性、模糊性, 采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技术, 对受影响评价对象的多种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从而得到评价结果的方法。该方法既综合考虑了所有因素, 同时又通过权重把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区分开来, 在判定因素影响程度方面更加客观、详细, 避免了定性方法的主观随意性和弹性较大的弊端, 更有利于风险判断的准确性, 并可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 克服了其计算烦琐的缺点。

三、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一般步骤

1.确立评价因素集

设U={u1, u2, …, un}为n种因素 (或指标) 。其中:ui代表第i个影响因素, n代表因素的个数。如果因素较为复杂, 可建立多级因素集。

2.确立权重集

权重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每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即为权重。评价指标的权重应为U上的模糊子集, 用A表示, 即:A={a1, a2, …, an}。其中:ai代表第i个影响因素, n代表因素的个数, ai≥0, 且∑ai=1。

3.建立评判集

评判集是对各种评价指标做出的评语等级和层次, 用V表示, 即:V={v1, v2, …, vn}。

4.单因素评判

对U中所有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评价可得到模糊矩阵R, 表示为Ri={ri1, ri2, …, rim}, i=1, …, n;在模糊决策模型中, 单因素评价结果是请若干专业人员对评判对象进行打分, 并归属于相应的评语集, 按归属某一评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作为这一因素的评判结果。

5.综合评判

对于权重A={a1, a2, …, an}, 取max-min合成运算, 即用模型M (∧, ∨) 计算, 可得综合评判B= A·R, 即对两个模糊矩阵各元素之间最小值运算:将权重集A中处于第i列的ai与R矩阵中相对应的第i行中的每一个数值进行比较, 取两者中较小的一个作为结果矩阵中的用来比较的R矩阵数值对应位置的新元素, 由此组成一个新的矩阵, 然后取新矩阵中每一列的最大数值作为模糊矩阵B中的第j个数, 得:B={b1, b2, …, bn}。

6.确定因素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由B和V计算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水平=BVT。

四、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应用实例

1.确立评价因素集、权重集和评语集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在识别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所以, 评估阶段的评价因素集、权重集和评语集与识别阶段相对应 (见表1所示) 。

假定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阶段识别出的关键领域为战略规划变更风险U2, 其二级评价指标有: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进入新业务领域U21, 新的经营场所U22, 经营战略调整引起信息技术战略的变更U23, 拟出售分支机构或业务分部U24, 复杂的联营或合资U25和重大收购、重组U26。权重可表示为A={a1, a2, a3, a4, a5, a6}, 其中, a1代表U21指标的权重, …, a6代表U26指标的权重。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价采用的评语集为:{影响很大, 影响大, 影响中, 影响较低, 几乎不影响}, 即:V={v1, v2, v3, v4, v5}, 实务中量化为V={90%, 70%, 50%, 30%, 10%}。

2.进行单因素评判

设对U2单因素U21、U22、U23、U24、U25、U26 根据5位注册会计师打分数据, 评价及权重的确定结果见表2所示 (计算过程省略) 。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谢季坚, 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重大错报 篇6

1.1 定性评估法

定性评估法主要是指依靠评估人员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并辅以经验和逻辑判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比如专家评议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大多都是根据专家及评估者所获得的信息,对评价对象作出直观的判断,然后再对得出的意见归纳总结,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使用定性评估法进行评估,不仅对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而且需要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不完整、不完善的数据资料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受统计数据的限制、将人类的智慧及经验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能够避免和减少数据统计不足导致的评估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定性分析法的优点。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评价过程中,随机因素过多,由于是靠主观判断,所以评价结果很容易受评价人员的意识、专业知识、经验以及视野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估结果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偏见性和片面性的现象时有发生。

1.2 定量评估法

定量评估法主要是指通过模型试验以及样本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通过其他的统计数据作为评估依据,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或者计算机求出评估结果并用数量关系将其表现出来,比如数学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采用定量评估法,由于完全是以客观的数据作为评估依据,并且以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评价,从而消除了很多由于主观臆断引发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经验和专业认识的片面性影响,所以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特别是在其中引入了计算机,为定量评估法提供了有效的评估工具,提高了评估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及时效性,也成为了定量评估法的一大优点和特色。相反的,虽然是使用科学的依据进行评估,但是当评价内容纷繁复杂时,部分评估内容就不能用确切的数量来表示,只能采用定性评估法,就有可能出现主观臆断以及背离标准进行评判的情况。

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分析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可以知道两种方法都存在优缺点,所以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当遇到评估问题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方面较广,并且不能量化时,则采用定性评估法,比如涉及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因素的企业对非相关多元化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其中,市场风险能够量化则采用定量评估法。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难以量化,则可以采用定性评估法。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可以将两者结合使用,取长补短,各自发挥其最大优势。

2 在我国实务中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法的建议

2.1 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法前提条件

在运用重大错报评估并且能够正确的评估时,首先,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职业素养,因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正确评估是建立在对企业环境以及与其有关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审计人员不仅要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掌握管理、统计等基本知识以及了解金融、法律政治常识,才能全面的进行分析、评估;其次,在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之前,企业应该建立完整的凭证、账簿等财务基础工作,确保做到账证相实、账表一致,为审计人员提供基本且充分的财务资料依据;再次,健全注册会计师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良性职业竞争机制,使审计人员能够在审计工作中独立、客观、公平、公正的进行评估;最后,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各方的协同,所以处理建立健全各项法规,还需要保持与各审计执业界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沟通,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2.2 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法的建议

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定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判断力进行培训,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各项知识;其次,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约束被审计单位对更换会计师事务的随意性,并且需要督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的运作规范性,防止注册会计师被管理人员内的意志所左右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再次,通过加强立法,明确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将责任细化,不仅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让该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最后,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便于了解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等,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降低审计风险。

3 结语

综上所述,重大错报方法风险评估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心,在审计实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及严谨的评估态度是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也进一步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春,赵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重大错报 篇7

关键词: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收费,房地产上市公司

近年来, 随着审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审计收费作为影响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审计收费 (Audit Fees) 是指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酬劳, 它是审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的价格达成的共识。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 (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一一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至此, 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之后又一个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年度审计费用的国家, 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

Simmunic (1980)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审计收费因素进行了研究, 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总资产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的最主要因素, 控股子公司个数、所涉及的行业数目、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近三年是否发生过亏损、当年审计意见类型等因素也对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 但是资产收益率和审计任期、事务所规模并不显著影响审计收费。此后, 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被审计单位总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如Francis (1984) 借助于修正的Simunic模型对澳大利亚审计市场的研究发现, 资产规模、控股子公司个数及事务所规模显著影响审计收费。Firth (1985) 对新西兰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 总资产、应收款项与总资产的比率以及非系统风险是影响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变量。Taylorand Baker (1981) 通过对英国会计市场研究后发现:公司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对审计收费影响显著。Andersonand Zeghal (1994) 通过对加拿大的会计市场的研究, 发现审计收费与公司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呈显著相关。

(二) 国内文献

随着审计收费资料的公开披露, 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始展开研究。在Simunic (1980) 审计收费模型的基础上, 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 (2003) 根据590家样本公司披露的2001年审计收费数据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规模、经济业务复杂程度和上市公司所在地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 而存货与资产总额之比、长期负债与资产总额之比、盈亏情况、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不具有显著影响。伍利娜 (2003) 选取2001年282家样本公司的审计收费资料, 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是否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ROE是否处于“保牌”区间审计收费显著相关。张恭杰 (2008) 针对2006年度沪市502家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公司规模、业务复杂度、是否为四大审计和公司所在地发达程度, 长期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 担保余额以及公司处于连续亏损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 而存货和应收账款与资产总额的比、净资产收益率对保牌和保配股的影响、非主营业务收入与总资产的比, 以及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规模对审计费用无重大影响。毛钟红 (2008) 则基于2001年至2006年我国8786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数据, 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审计意见类型、存货占总资产比重以及是否为T类公司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 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或谴责与否对审计收费有一定影响, 但影响不显著。李慧云等 (2009) 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总资产、独立董事的津贴以及监事会对审计收益有显著影响, 而上市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影响不显著。由于各个学者研究时所用的指标、所站的角度等存在差异, 因此, 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相同, 但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在公司总资产规模、经济业务复杂程度两个方面达成了较一致的意见, 而对于其他影响因素, 则尚未有定论。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本文是站在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的角度分析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即认为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和良好的财务状况应支付更低的审计收费, 反之亦然, 这是基于注册会计师面临审计风险的程度而做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 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 相应的业务量就越大, 经济业务越复杂, 需要做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就越多, 会计师事务所所需分配的人力资源及时间资源就越多, 相应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就越高,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被审计单位规模影响审计收费, 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 审计收费越高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 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一般以资产总额、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行业数目来衡量, 本文在进行模型设计时以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和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所涉及的行业数目作为被审计单位规模的表征变量。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是审计人员由于未能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而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审计风险越高, 相应审计收费就越高。而究其根源审计风险主要源自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不仅与经营活动有关, 还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越高, 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越大, 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面临诉讼的概率越高, 因此审计收费应越多。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审计风险越大 (主要指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 审计收费越高

本文在选取审计风险的表征变量时, 主要将以下指标作为上市公司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表征变量: (1) 资产负债率, 衡量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2)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存货总额) /年末流动资产总额, 反映上市公司较难变现的部分所占流动资产的比重, 此比率越大, 则企业面临的短期财务风险越大。 (3) 净资产收益率, 是股东主要关注的指标之一, 该比率越低, 则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愈强,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越大。此外若上市公司被审计年度亏损、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越大,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也会越大。 (4) 该比率越大, 说明非营业利润所占比重大, 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成长性、稳定性较差, 营业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较小, 利润总额种可能会有一部分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则注册会计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力进行审计, 审计风险较大。 (5) 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及监事会会议次数, 是反映公司治理情况的指标, 该指标越高, 说明公司治理状况较好, 上市公司年报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可能性较低。

(二) 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

Simunic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Simunic在1980年根据审计风险和成本推导出来的用来说明审计定价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根据Simunic (1980) 的回归模型, 并结合我国审计收费的情况, 本文建立了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nFee=β0+β1ln Assets+β2Subs+β3Leverage+β4Rec Inv+β5Loss+β6ROE+β7Warrant+β8Non Rev+β9INv UN+β10Convention+ξ

(三) 样本选择

房地产业是一个高度资金密集性行业, 而且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目前事务所一般是以某几个行业作为承接业务的范围, 分行业进行审计收费分析更能相关因此本文以深市53家房地产业上市公司2008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 明确地分析房地产行业审计收费的具体影响因素 (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 。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回归分析

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其结果分别见 (表2) 、 (表3) 、 (表4) 、 (表5) 、与 (表6) 。 (表2) 是53个样本公司各个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资料, 包括各个解释变量的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及标准差。 (表3) 是说明采用Stepwise逐步回归法, Stepwise逐步回归法是向前选择法与向后剔除法的结合, 根据在Options所设定的判据, 选择符合判据的自变量且对因变量贡献最大的进入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向后剔除法, 将模型中F值最小的且符合剔除判据的变量剔除出模型, 重复进行直到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均符合进入模型的判据, 模型外的都不符合进入模型的判据为止。为了防止解释变量之间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 而不选用Enter回归方式。根据所设定的判据, 能够进入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是三个, 分别是上市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 Assets,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Warrant, 监事会会议次数Convention。 (表4) 是表明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 回归方程模型1、2、3的样本决定系数RSquare分别为0.339, 0.389, 0.447, 可以看出, 随着模型中变量个数的增加, R2系数值也在不断增加, 模型3的R2系数为44.7%, 即模型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为44.7%, 说明回归模型3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二) 方差分析

(表5) 方差分析表显示回归拟合过程中每一步的方差分析结果, 模型3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小于0.001, 说明回归模型应该包含这3个自变量, 且方程拟合效果好。 (表6) 为回归计算过程中各方程系数表, 第一步回归方程中包含常数项和自变量Warrant, 即模型1:ln Fee=13.023+.001Warrant。自变量Warrant的显著水平值0.000。第二步完成时, 回归方程中包含常数项、自变量Warrant和ln Assets, 即模型2:ln Fee=11.243+0.084ln Assets。自变量Warrant、ln Assets的显著水平值分别为0.000, 0.048。第三步完成时, 回归方程中包含常数项、自变量Warrant、ln Assets和Conventon, 即最终得到模型3:ln Fee=11.355+0.099ln Assets-0.084Conventon。自变量Warrant、ln Assets、Conventon的显著水平值分别为0.000, 0.018, 0.027。方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1.212, 1.244, 1.029, 数值不大, 从而可以拒绝他们之间的共线性假设。通过Stepwise逐步回归可以看出, 房地产行业审计收费水平是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正相关, 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 审计收费越高, 假设1是成立的。房地产行业审计收费水平与房地产上市公司监事会会议次数负相关, 说明公司治理状况较好时, 上市公司年报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可能性较低, 审计收费较低, 假设2是成立的。至于其他未能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 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较小, 也有可能是模型本身的问题。利用Simunic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其适用性需待进一步论证。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深市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研究, 对可能影响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2) 上市公司监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上述研究结论说明审计收费的高低不仅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相关, 此外, 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 公司治理效率越高, 越能降低会计师事务所所收取的审计费用。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基于风险因素在确定审计收费时, 既要考虑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 也要考虑其公司治理状况。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样本量较少, 模型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没有考虑不同地区审计收费存在的差异, 代表公司治理程度的解释变量不多等。这些均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从而更好地分析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2]张恭杰:《需求基础观下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5期。

[3]毛钟红:《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财会通讯》2008年第4期。

[4]Simunic D.A..The Pricing of Auditing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

[5]Francis J..The Effect of Audit Firm Size on Audit Pric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4.

[6]Firth M..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85.

[7]Taylor M.E.,Baker R.L..An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Audit Fe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1.

上一篇:《红娘》下一篇:基本医疗卫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