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机事件论文(通用9篇)
重大危机事件论文 篇1
摘要:舆情在社会舆论发展逐步趋向公平、公众、公开的环境情况下, 实际上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 舆情事件通过使用相应的逆向途径来船体某些信息, 达到了减小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由于特定来源发出、通过特定途径传递而对信息产生的影响。重大突发事件突然爆发, 不确定性高, 涉及面广, 轰动性强, 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是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网络是目前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载体,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和解决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媒体传播、报道重大突发事件, 一段不起眼的网络视频, 一篇表示质疑的文章, 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 都足以掀起一场舆论风暴, 甚至造成严重的企业危机。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公关能力
1 评判维度
在一起重大且突发的社会事件中, 事件主体的应对能力, 可以从“应对速度”“应对方式”“应对态度”“应对传播”四个维度进行相对客观的评判。
(1) “应对速度”, 即舆情爆发后, 企业做出公开回应的及时性。
(2) “应对方式”, 即舆情爆发后, 企业以何种渠道、方法传递自身的信息, 这决定了舆情应对的力度。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大体而言, 有以下传统方式可以选择:不回应、不同层级的人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主动声明、发布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等。
(3) “应对态度”, 即舆情爆发后, 企业做出公开回应时的意思表示, 他会被外界感知、转化为舆情传播的阻力或动力。可以近似的将应对舆情时的态度划分为:正面回应、部分回应、否认、推卸责任、过度承诺、虚假回应等。
(4) “应对传播”, 即舆情爆发后, 做出公开回应时, 信息逆向传播的范围,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舆情应对全面减小舆情损伤的可能性。
2 应对瓶颈
舆情的应对过程是企业面对公众舆论的一次有效尝试, 认真分析众多企业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不难发现, 还是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2.1 事前研判不足
央企处于舆情的弱势地位, 外企则相对处理较好。究其原因, 他认为:一是央企在公众中的定位已经存在偏见了, 核心关键词是“垄断”。二就是“冷漠”, 最为典型的就是很多重大舆情中企业的完全失声、沉默。三是“不信任”。这也是央企与普通企业非常大的一个不同, 中国网民对央企已经形成了一种不信任的情况, 觉得央企是“哥斯拉”、庞然大物, 内部总会有各种阴谋, 很好的新闻也不被公众所信任。在这个前提下, 谁更有效更好地规避舆论的锋芒, 谁就取得了舆论控制的主动权。在这个读图、读标题的信息快餐时代, 谁在最抢公众眼球的位置上隐匿, 谁就获得了抗击舆论风暴的保护伞。
2.2 事中缺乏控制
网络论坛和微博是网民表达情绪的核心阵地,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 舆情传播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舆情应对应该按照分钟计而非小时计。很多企业虽然拥有了即时互动的公关平台, 能够更快捷地搜集和反馈危机信息, 但是信息传播加速使反应时间缩短, 网络信息的聚集效应使危机的负面效果被放大。舆情发布的24小时内, 是网民情绪最高涨、网络声音最多元的时段, 也是企业积极应对舆情、提升公众影响力的最佳时段, 很多企业没有“有度可查、有据可依”的危机公关预案, 或储备专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或拥有娴熟的使用第三方化解危机的能力, 仅仅凭借原始的搜查和计数手段去应对汹涌的民意, 一没有自我准确预警信号传递, 二没有充分的专业分析和应答团队, 三缺乏有效的发布应对手段。很难想象, 如果舆情没有有效指导和专业研判, 没有那些思维多元的网民“撒胡椒面”, 在蜂拥攻击下的企业将如何自说自话, 如何抵制舆论的挞伐, 如何仓皇应对。
2.3 事后轻率修复
舆情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着舆情应对工作的完结, 反而恰恰是形象修复工作的开始。要想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 就很有必要建立舆情事后评估机制。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 实际上这是三缺一, 少了评估关键一环, 不利于梳理得失。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危机事件后, 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如何化解危机, 又如何消除不良影响, 这都需要事后评估总结, 否则白交学费, 难以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果有好的舆情事后评估机制, 每经历一次危机, 就是一次提升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大培训。很多企业仅止于就事论事地采取补救性措施, 而未能充分吸取教训, 从制度、人员、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危机后的形象恢复管理, 根本上消除危机形成的原因, 防患于未然。更关键的是缺乏对危机事件后的有效评估, 及时总结评估应对舆情的种种成败得失。
3 应对建议
(1)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组织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企业相关业务部门牵头, 本着“业务谁主管, 舆情谁应对”的原则, 建立常态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 通过合理的舆情判别机制, 建立一套常态的舆情应对机制, 什么级别的危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预警, 做到调控有力, 冷热有度, 平稳有序。
(2) 完善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处置能力。重大突发事件社会敏感度高, 舆论关注度大, 在网上传播快。现实中, 许多舆论事件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 相互影响, 舆论引导处置稍有不慎, 即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如何快速跟进, 抢占舆论有利先机;如何澄清事实, 回答网上疑点;如何不随波逐流“舆情”裹胁, 不简单地跟着网络舆情亦步亦趋;如何通过网上追踪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不断修正错误和不足之处, 为社会民众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 这都是企业长期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3) 培养好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 还要在网络中找到朋友。网络中有很多意见领袖非常重要, 他们常会主导网民对企业的看法。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网络上的朋友圈子, 在舆情应对中将会非常有利。
(4) 维护好与第三方的关系, 保证第三方效果的长期有效。在舆情应对中, 第三方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尤其是工会这一角色将更加积极地扮演第三方的角色, 。企业除了应该重视使用第三方机构、第三方信源, 提高企业对第三方的使用能力, 还应该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保证第三方效果的长期有效。
(5) 建立舆情事后评估机制, 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俗话说, 吃一堑, 长一智。当每一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平息后, 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舆情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梳理反思, 要对舆论发展情况进行调查, 对处理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 吸取经验和教训, 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
参考文献
[1]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3]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扩散规范化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 2014 (4) .
重大危机事件论文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平安创建工作的文件精神,有力推进“平安茨芭”建设,做好新形势下的重大事项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工作,及时发现排查各类重大事项和不安定因素苗头源头,依法维护广大群众利益,及时遏止、制止重特大矛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扩大,真正形成大调解的工作格局,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茨芭镇重大事项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
一、组织领导
重大事项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工作由镇党政主要领导负总则,具体由分管党务的党委副书记抓落实。排查调处工作小组成员结合茨芭镇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成员单位的力量,还加入司法所、派出所及镇行政区域等一些重点企业,整合各单位的资源,各行政村的治调主任、社情民意信息员为基层信息员,及时掌握基层第一线的相关情况。
二、职责任务
1、负责本辖区内的各类重大矛盾纠纷及不安定因素的排查、调处等工作,掌握矛盾纠纷动态、落实、预防、化解。
2、贯彻上级有关此项工作的指示,研究拟定本辖区域内重大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工作的计划、方案、措施等,并组织实施。
3、及时开展基层调查研究工作,对近段性的工作进行形势分析,为领导决策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
三、具体制度
1、重大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平常与全镇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社会不安定因素排查有机结合起来。在重大节假期间、特殊敏感期间实行随时排查的工作方法。
2、工作例会制度与镇综治工作中心有机结合、有机进行。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总结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部署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推进社会政治稳定的思路和对策。
3、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都要落实工作责任心强、政治意识高、群众基础好的人员作为重大矛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信息员,信息员要定期向所在单位汇报情况。
4、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和信息员发现重大矛盾纠纷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苗头信息时,在及时做好制止事态扩大的同时,及时向镇综治信访办公室及镇党政主要领导报告,避免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扩大。
重大危机事件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探讨
一、新媒体环境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是指融入了新兴媒体形式的媒体大环境,新媒体顾名思义是针对传统媒体所提出的概念。主要是依托互联网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媒体,同时包括近几年来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在互相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的媒体形态。
舆情主要是指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公众(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针对自己关心或密切联系自身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生发出来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舆情很容易因为舆论走向刺激,以较大强度在短时期内爆发,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生成舆情危机事件。
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来说,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后,信息当即便在网络上流传开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和其所办新媒体账号第一时间跟进此次爆炸事件新闻,成为此次事故信息的主要汇集窗口。这种信息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时代所无法想象的。网络数据显示,天津爆炸事故网页新闻量截至8月14日15时已经达到4.4万条,微信则达到6万篇,新浪平台#天津塘沽大爆炸#、#天津港爆炸事故#两个微话题阅读量高达25亿人次,有将近460万条讨论量,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此次事件的舆论点主要在于救人、祈福和消防官兵的安全等之上。面对井喷的信息和不断升温的事件,强化舆论话语权分外重要,几大主流媒及各大网络新闻平台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设置议程,使得灾情信息透明度大幅提升。人民网、央视、财新等多家媒体甚至运用了无人机航拍爆炸现场,传递回了极为震撼而直观的视频、图像资料,极大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讨论窗口的同时给政府和媒体的舆情走向提供了更多的针对性,对网络噪音的消除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暴露出的问题
虽然新媒体环境给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带来了极大作用,具有传统媒体环境所无法比肩的很多优势,但从当前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的处理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有明显的呈现。
(一)当地媒体失声
重大公共危机往往是一种突发性危机,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冲入性等性质,处理不当很容易会使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造成影响。地方媒体作为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地距离最近的媒体,对信息的采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快更好整合传播舆论,对舆论制高点加以抢占。但在事件中,面对网络媒体以及外地传统媒体爆炸式的关注,天津当地媒体却并未发挥其本地媒体沟通事件与公众的作用,却呈现出相对失声的状态。
(二)传统媒体跟进不及时
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普遍存在跟进不及时状况。往往新闻在网络中爆发后,传统媒体才纷纷跟进,且很多切入点均无新意。事件发生于当天晚上23:30左右,从有明火开始,便有网友开始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此次事件,各大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络账号跟进时已经在凌晨或凌晨以后,而传统媒体则在13日、14日才有关于这起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的报道,且对事件发生原因等跟进明显不如新媒体。
(三)网络上谣言四起
新媒体有其传播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但与此同时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往往比较繁杂,各种谣言掺杂其中,舆论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影响走向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方向。事故刚放发生,即有人谣传此次事故死亡人数超千人;有人谣传有害气体会扩散到北京;有人传播CNN记者采访被天津官员打断新闻,但事实上CNN中午便发表声明采访是被悲伤的家属打断;更有甚者,国难当头有人编造父母双亡求捐助诈骗数十万,凉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心等。总之,各种真假信息和谣言数不胜数,人心惶惶。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走向建议
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对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舆情危机事件是社情民意一定程度上的反映,非理性因素时常掺杂其中,很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正确引导舆情走向,是我国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传统媒体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中的应对建议
传统媒体是媒体的起源和基础,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势头猛烈,但传统媒体在很多人群中依然具有正统地位,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媒体所播报的新闻更具权威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中具有比新媒体更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必须坚守新闻人的责任,通过新闻人的特有敏感,对危机前兆加以洞察。重大公共危机的出现,有偶然和自然性的,也有必然和人为性的,即便是天灾很多时候也是可以有根可循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出现前都会有一定的前兆,传统新闻工作者所要坚守的就是始终站在船头,对社会中各种事件密切关注,及时将事实报道出来,而不是为了表面的舆论安稳选择雪藏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可能完全脱离新媒体,舆情危机的发生通常是新旧媒体互动的结果。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虽然是推动很多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影响的关键节点,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则确实无法比肩以互联网等为依托的新媒体。所以,双方各自发挥优势联动合作,更利于舆情危机的有效处置与消解。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广泛、运用便捷、富于亲和力,适于危机预警与公关;传统媒体则具有权威性、系统性、较强的采编和把关能力。传统媒体应积极与新媒体优势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新媒体的信息收集对传播度较广的舆情进行深入、全面地调查分析满足公众的认知需求,以深刻的思想、高屋建瓴的眼光引导公众将注意力转向建设性话题,以高度的责任感服务相关各方平等对话、充分交流,最终促成矛盾化解。
(二)新媒体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中的应对建议
重大公共事件的舆情危机是有其发展阶段的,通常表现为酝酿期、爆发期、平台期、消退期四个方面。虽然每一阶段都很紧要,但在酝酿期及早介入,通常更有利于舆情危机的消除。酝酿期在新媒体环境下时间越来越短,期间某些新媒体平台披露的一些个性信息,很有可能会刺激危机进一步发展,逐渐向社会普遍关注的舆情事件转化,很快将会到达危机临近点。在这一过程中,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关键点为社群,当大众主流媒体也开始介入时,说明社会基础已经足够,新媒体可在此时积极介入,对质疑进行诚挚地应对和处理,在舆情的引导和危机的消解中有重要作用。
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位参与者虽然理论上都可以称之为传播主体,但在新媒体舆情危机传播中只有不到极少数的意见领袖可以产生较大影响。与这些意见领袖充分沟通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就可极大程度上促使危机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中,那些在各自领域中有较大知名度和专业性的人士都属于意见领袖范畴,具有相较普通网友们更多的话语优势,在频繁互动中对舆论走向具有一定的左右作用。加之其民间属性,能够使公众在危机状态下的逆反心理更快消除,舆情管理者应与这些人员加强沟通和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意见领袖地位,并充分发挥其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舆情走向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芳侣.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以近年公共危机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9,(21):117-118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 篇4
当时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古人还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这也只合生在环境尚未污染之时的古人使用,今人断不可取,盖今日之晨露,已囊括了多种金属重粒子矣。可惜明世宗嘉靖帝不懂此法,此人对修道成仙已近于癫狂,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遂演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用黄绫布几乎把这位皇帝勒死。
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首犯凌迟处死。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也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
《明史·后妃传·世宗方皇后》记:“宫婢杨金英等谋弑帝,赖后救得免。……是夕,帝宿端妃宫。金英等伺帝熟寝,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后,后驰至,解组,帝苏。”《明实录》所记与此大致相同,只增多杨金英以下九个宫女姓名:蓟州(有误,别书作“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以上为官书记载。私人著作有张合的《宙载》。张合在当时做刑部主事,亲见此案。这里将刑部审讯口供的回奏原文抄录如下,以资明经过真相:
司礼监张佐题为谋害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奉懿旨(方皇后的命令):“好生打着问!”得杨金英,系常在、答应(低级宫婢)供说:“本月十九日,有王、曹侍长(指王嫔、曹妃即端妃)在东稍间点灯时分,商说:‘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手里!’(“手”字前可能漏一个“他”字,指朱厚熜,录供时或有意避讳)杨翠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在旁听说,是杨玉香就往东稍间去,将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总搓一条。至二十二日卯时分,将绳递与苏川药,苏川药又递与杨金花拴套儿,一齐下手。姚叔皋(《明实录》作淑翠)掐着脖子。杨翠英说:‘掐着脖子,不要放松!’邢翠莲将黄绫抹布递与姚叔皋,蒙在面上。邢翠莲按着胸前,王槐香按着身上,苏川药拿着左手,关梅秀拿着右手,刘妙莲、陈菊花按着两腿,姚叔皋、关梅秀扯绳套儿。张金莲见事不好,去请娘娘(方后)来。姚叔皋打了娘娘一拳。王秀兰打听(当作发)陈菊花吹灯。总牌陈芙蓉说:‘张金英叫芙蓉来点着灯。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把灯打灭了。’芙蓉就跑出叫管事牌子来,将各犯拿了。”
这个奏文比官书详细得多,事件的动手情状和曲折过程,历历如绘。然而也尽有蓄意捏造,诬陷不实之处,主要是方后妒忌曹妃得宠,乘机把她打成主谋者之一。结果曹妃同王嫔并宫女等一起被凌迟处死。奏文所云“奉圣旨”,实出方后之意,因为此时朱厚熜身受重创,“病悸,不能言”。在别一《世宗方皇后传》(《古今图书集成·宫闱典》)中记载:“(端)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帝遂衔后。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这虽然属于宫闱间后妃妒忌私斗,但为弄明内幕情实,却有必要把它揭露出来。
浅谈重大事件预警系统 篇5
1 系统功能
重大事件预警系统是公安情报应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由相应的信息处理设备、情报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应用系统和支撑工具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该系统具有线索采集、信息加工、信息统计、信息上报、要素抽取、研判分析等子系统组成。
1.1 情报线索采集
主要是由基层民警使用的。根据公安业务的需要, 情报线索采集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维护国家安全信息、维护政治稳定信息、维护治安稳定信息、禁毒斗争信息、网上动态信息、其他信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录入完成以上信息之后, 用户可以进行暂存、发送信息中心、发送其他单位等操作。按照采集的方式来说, 包括人工采集、采用网络爬虫技术截获各类信息、ETL方式采集。
1.2 信息加工
主要由各级情报中心的研判人员进行操作。由于系统提供的采集方式的多样化, 造成采集信息的质量不足与进行分析研判所需, 所以系统根据不同种类的信息, 根据预设的数据字典进行加工转录, 形成代码型数据信息。其中, 情报特征参量包括采集时需要录入的一些结构化的信息内容, 如:事件类别、主体身份、涉及人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地点、地点属性、所属地区、事端规模、行为情况、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线索来源、报送单位等。
1.3 信息统计
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 通过前端展现工具的报表设计器设计各类线索统计报表。用户可以从时间、单位、线索分类、采集方式、评估评价等维度, 对线索的采集、上报、录用、发布等情况进行统计。系统自动生成统计报表, 支持多层报表数据钻取, 并支持对报表的打印、导出。
1.4 信息上报
通过公安机关请求服务平台实现向部平台上报本平台采集的重要线索和重要事件信息。信息上报知识库管理功能是对主题词汇表、关键词汇表, 拥有重要敏感事件处置决策支持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规范、领导讲话、政策性文件等, 应急处置预案、专家信息、典型事件案例、模型等数据资源构成的数据库进行高效的组织管理。
1.5 要素抽取
自动地对文档进行重要信息的抽取, 按照事件六要素进行抽取分析, 抽取的信息包括命名实体、术语等信息, 无须进行人工干预。其中命名实体包括:人名、组织机构名、地点、时间、Email、电话号码、身份证信息、银行帐号、护照信息、案件名称、QQ、MSN、Email、车牌号等。其中术语主要指领域词汇。
1.6 研判分析
研判分析包括模型分析和人力研判两个方面, 是预警的核心内容。为辅助分析人员研判, 在充分积累历史信息数据的基础上, 需要模型分析功能。模型分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信息分析功能, 通过常用的信息分析工具, 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以特定的人、组织、群体作为切入点, 对重要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从人群风险、时间风险、空间风险、行业风险、事件滚动连锁风险、周期性风险或复合性风险等角度进行关注聚焦, 探索开发所需的分析研判模型, 确定量化指标,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自动生成结果。对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形成预警情报信息。
1) 智能监测。根据用户设置的监测主题, 对入库的事件线索信息自动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找出与监测主题相关的信息, 并将分拣出的与监测主题相关的事件线索信息自动汇总, 推送给主题订制的用户, 辅助各级情报分析研判人员对线索和苗头信息进行追踪、汇总、分析、研判。2) 专题分析。专题分析, 是对某一个 (类) 事件或某一项专门业务以专题任务的形式, 组织开展信息收集、整理、评估和分析研判工作。它可分为日常性专题和临时性专题工作两种。3) 序列分析。以全省各地市汇集的事件、事件苗头信息数据为基础, 结合公安部重大事件预警的规划设计, 从人群风险、时间风险、空间风险或者复合风险等视角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挖掘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态, 辅助各级情报分析研判人员对事件发生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进行评估。4) 特定对象即时分析研判模型。通过对特定对象活动情况的全天候监控, 随时发现其活动线索, 即时进行自动预警。实现的路径为, 将特定对象包括特定的人员、特定的组织、特定的网站 (博客等) 、特定的媒体、特定的手机号码等信息作为基本标识, 自动与汇集整理的全部信息源进行碰撞, 一旦出现, 即时检索、关联、捕捉和展现, 生成预警信息。
对于上述所有分析模型和功能, 为研判人员提供针对研判结果的筛选、鉴别、分析和综合分析, 并决定是否发布预警信息。
2 系统设计
为满足重大事件预警防范对多源、海量、动态信息的需求, 系统可通过用户界面录入、信息引用、数据抽取与同步、页面抓取等多种方式、按照信息分类标准及业务工作规范要求, 及时准确地采集公安机关各警种、部门日常收集、获取或研判形成的各类信息。对采集的信息按照来源渠道、表现形式、是否涉密等有所区分, 分别处理。重大事件预警防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建设系统, 在硬件方面除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外, 还要从各数据源系统获取数据。同时涉及的系统及应用软件众多, 包括各类操作系统、各类源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工具、智能统计展现工具和轨迹分析工具等其它第三方软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 重大事件预警系统能够整合公安内部和外部相关情报信息资源, 畅通情报信息交流的渠道, 建立集约高效、连通共享、方便快捷、保密安全、上下联动的应用环境, 对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和综合性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它是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一项重点功能。各地公安机关应结合实际需要开发设计高效运行的应用系统, 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整体效益, 为进一步完善情报平台的功能、提升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重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提供必要的保障。
摘要:重大事件预警系统是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 本文介绍了其概念、结构、功能及作用, 并重点描述了其研判分析功能中的模型分析和人力研判功能。
关键词:重大事件,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2009年中国IT行业重大事件 篇6
2009年是3G元年, 这是中国通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年份。截止到年底,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家运营商共投入1435亿元进行相关建设, 累计3G用户超过1000万。继国家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后, 大规模的3G投资无疑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3 G的发展催生I T产业模式转变, 带动IT应用, 给IT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体现在PC市场上, 联想和海尔等电脑厂商纷纷与电信运营商合作, 推出包含3G接入模块的上网本;而在电信市场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华为、中兴也计划推出自己的上网本。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是数字家庭。3G的出现, 有望打破这个领域缺少统一标准的困境。随3G而来的企业移动应用将带给集成商新的项目机会, 而3G个人应用的火热也将使IT零售商从中受益。
软件业向软件服务业升级, 中国IT产业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
2009年12月3日至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全国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 第一次明确了加快软件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将成为软件服务业的定位之年。2009年1至10月, 中国软件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7691亿元, 全年预计可达9000亿元。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划, 软件服务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软件服务将以6%左右的增速发展, 未来服务收入将超过产品收入。
软件产业的这一战略调整标志着中国IT产业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软件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拉动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务 (BPO) 的蓬勃发展, 在未来世界软件服务业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
物联网概念火爆新三网融合将启动
2009年物联网成为IT领域最火的新概念之一, 受到媒体的热烈报道和股市的资金追捧。2010年, 将开启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三网融合进程。国家将规划引导下一代网络发展。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 制定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应用推进计划, 发展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及服务。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 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这无疑将给IT相关产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但应理性的看到, 虽然既有政府的扶持, 又有IBM、中国移动这样的企业巨头的大力鼓吹,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RFID产业更多依靠政府项目的扶持和推动, 传感器在商用上落后于人二三十年, 智能技术的研发还处于较初级阶段, 纳米技术还有待科技攻关……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动向和新机遇
中央企业“登高计划”无疑是2009年信息化最突出的亮点。国家电网、中广核、中远集运、中海油等大批中央企业从企业信息化转向信息化企业, 引领了信息化的新潮流。2010年, 中央企业将深化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围绕企业核心价值建设信息化企业, 将信息化建设推向全新的高度。中小企业信息化将向发育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方向发展。积极开辟网上内销渠道将成为中国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热点。
多家IT企业创业板成功IPO
7家IT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 打通了IT企业融资的新渠道。这些成功范例有望引领更多的IT企业掀起新一轮的IPO融资热潮。
半导体产业09年全线飘绿业内戏谑“半倒体”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策略 篇7
关键词:新闻报道,突发事件,受众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新闻媒体只有以广大受众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关注点, 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和知情权, 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1 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时效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许多突发事件往往在短时间甚至瞬间之内发生, 且不断发生变化, 逐渐成为不同地域、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及时满足人们对热点事件的信息需求, 媒体必须快速反应、立即行动, 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并力争最先向公众传达得到的信息, 使公众能通过这些信息, 对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印象, 做到先声夺人。
2016年7月9日凌晨, 河南省北部遭遇特大暴雨, 其中新乡市降雨量最高超过400毫米, 出现严重内涝。得知情况后, 河南广电全媒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早上六点, 河南应急广播呼号发声, 同时“交广号”无人机飞赴灾区, 暴雨应急直播正式启动。12:30,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打破正常播出:进行《直击暴雨特别报道》。14:40, 大象融媒民生频道打断原有编排, 电视直播救灾。当晚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打破常规编排, 头题播发长达6分钟报道《特大暴雨袭击新乡省市迅速展开救援》。
报道中, 记者出现在暴雨倾盆的大街、出现在水流湍急的河流、出现在忙碌的救灾现场, 真实感、现场感极强, 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又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在为期一周的报道中, 正是有了反应迅速、权威发布, 才有力抢占了报道先机, 一时间, 主流媒体成了社会各界了解信息的第一渠道, 微博微信上的一些谣言不攻自破, 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常言道:兵贵神速。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信息海量、鱼龙混杂, 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必须迅速出击, 遵循及时、客观、充分的信息披露原则, 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报道, 抢占舆论制高点。同时, 加强和公众的互动, 对一些不确定性的问题通过采访专家和客观分析, 及时进行解答, 从而起到消除谣言、正本清源、引领导向的作用。
2 持续追踪拓展深度
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瞬间, 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但它持续进展, 其成因、新闻价值和影响, 在事件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清晰, 要满足公众对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 需要我们进行持续追踪报道。
在报道中, 突发事件往往是单一的、动态化、碎片化的, 那么这一事件怎样发展, 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也是人们关心关注的。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可以充分利用新闻资源,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事实上, 许多有影响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 都是在对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中产生的。譬如近年来不少媒体对一些刚建好的桥就坍塌、造成人员伤亡的连续性报道, 就不仅揭露了“豆腐渣”工程的真相, 而且追出了部分官员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可以说, 连续追踪报道是对记者锲而不舍、秉持正义的敬业精神, 以及把握重大报道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拉长报道链条, 体现媒体社会责任、突出报道深度、广度、锐度的“试金石”。
2016年上半年, 河南地区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 全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坚战一开展, 各新闻媒体就立即行动起来, 兵分多路, 跟随环保、公安等有关单位, 下地市、到企业, 报道防治大气污染情况。除了动态报道, 新闻媒体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形式,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连续报道。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开设“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 除了动态消息, 还对做出承诺的地市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另外, 推出防治小知识:介绍雾霾成因、如何防治等;同时, 河南广电全媒体重磅推出18篇系列评论, 用鲜活的事例、接地气的语言, 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法制现场》栏目特别设置《宣战雾霾》版块, 记者夜间深入现场采访, 抓拍生动场面和细节。在为时一个多月的攻坚战宣传战役中, 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报道, 主题鲜明、说服力强, 展示了省委省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行动, 为打赢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 突发事件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 抓好第二落点, 可以让观众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使报道出深出新。突发事件稍纵即逝, 部分新媒体、自媒体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而传统媒体往往失去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时机, 抢不到先发优势。做好追踪报道, 是发挥传统媒体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的途径。在仔细调查、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报道, 往往更能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更具独家特色、更有影响。
3 融合传播共同发声
近年来, 新媒体发展迅猛, 微博、微信、客户端因为具有即时、开放、透明和互动等优势, 不断改变着报道的形态, 拓宽了新闻的来源和渠道。在新媒体传播中, 一部手机、一个手持小摄像机, 记者就可以完成对事件从文字、图片到声音画面的综合报道和传播。而传统媒体所固有的表现手段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已经难以适应与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新的需求与期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媒体必须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运用“两微一端”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的新模式, 增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 不断开辟传播的新渠道, 扩大报道影响力。
在2016年7月的新乡特大暴雨报道中, 河南广电全媒体所有资源共享、信息公用, 参与报道的各路记者部不分频率频道、不讲条件代价, 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河南广电全媒体记者。报道中, 所有前方记者的地点和联系方式都反馈到应急宣传报道微信指挥平台, 他们所采集的新闻资源也分享到微信指挥平台, 电台连线电视台的记者, 广播的声音接入电视演播室, 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分发, 重要信息互联、互推、互融、互粉。本次参加报道的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多达70多个, 信息可达用户超过3000万。
大数据统计, 近48小时的《河南广电全媒体关注直击豫北暴雨》, 创造多项传播记录:河南交通广播微信推送的主题微信, 10小时阅读量突破20万;映象网微信文章1小时内总阅读量突破100万;都市频道网络视频收看观众累计达到30万。这次成功的媒体融合报道, 为日后类似的灾难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除了新旧媒体综合利用, 媒体融合报道也对记者有更高的要求, 即必须掌握从采访、拍摄到网络推送等各项技能, 做全能记者, 只有掌握了这些新手段, 才能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如鱼得水。
在笔者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切实感受到, 突发事件报道难、创新更难, 但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在当前新媒体与“微时代”传播的环境下, 如果不创新, 报道就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就难以吸引受众。因此, 记者必须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报道形式。要用事实说话,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迅速核实事实的真相, 尽可能及时、客观、准确地报道, 语言要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 尽量避免使用具有倾向性和个人感情色彩的话语。同时, 要注意发挥好评论的作用,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通过本台评论、编后话、记者手记、评论员进演播室等形式, 对新闻进行延伸和全方位分析, 可以起到安抚人心、表明原因、鼓舞士气、指明方向的作用。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与舆情监测 篇8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及成因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随着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社会的复杂性带来高校的复杂性, 当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象牙塔中单纯的一方净土。因此,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不仅频发, 而且类型多样。当然, 考察角度不同, 其类型也就不同。如果按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 则有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学校管理类、政治事件类、心理障碍类、社会治安类、安全事故类。而且, 这些分类都是相对的。因为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产生明显的转化和升级问题, 比如政治因素引起的游行、集会、网络讨论, 有时会转化为闹事、骚乱、打砸等暴力行为;再如近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 则会引发学校管理类、非正常死亡类事件发生。
当前,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新动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政治与经济、民族与宗教冲突引发的政治、军事类事件, 对高校产生影响而突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二是随着高校扩招, 人数剧增, 校园管理压力增大, 使高校突发的各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治安类事件的隐患增加。三是由于自然因素及环境恶化、疾病流行、食品隐患等带来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四是招生、就业、教学、考试等环节管理不善, 出现违规、泄密和因师德学风问题而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五是由于网络舆论和信息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社会、科技重大突发事件。六是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心理疾患等引发的各种非正常死亡事件。这些新动向, 说明当今的高校充满着各种风险, 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视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从内部因素来看, 一方面, 高校聚集着有知识、有思想、富有良知和正义的特殊人群, 他们个体意识较强, 对社会反应很敏感, 敢于指出矛盾和发表意见;但也由于性格率真单纯, 容易产生热情和冲动, 介入到热点事件中去。另一方面, 20世纪末以来, 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剧增, 学生素质差异大, 大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同时, 庞大的学生人数与办学条件、管理能力、教育质量、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以致带来不可预想的事件发生。从外部因素来看,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危机突发, 必然对大学校园产生巨大冲击, 使高校不再是一片安宁的净土;同时, 近年来环境恶化、气候反常、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新的传染病出现、境内外反动势力和恐怖主义加剧、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 也是致使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
具体来说,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然原因, 如地震、海啸、雷击、疫情、泥石流、暴风雨雪等不可抗拒的灾害造成的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二是社会原因, 如社会管理不善, 社会治安和安全事故频发危及高校;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贫富差距严重、体制改革冲突、官员腐败等因素在高校师生中产生怨气和不满, 从而引发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三是高校原因, 如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安全管理等矛盾与隐患;高校功利化办学、育人职能弱化导致的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下滑;高校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矛盾冲突, 从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四是家庭原因, 如家庭经济环境、家庭结构、家长素质、家庭感情和气氛、家庭教育方式等存在问题, 对大学生的行为造成影响从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五是个体原因, 如性格和人格有缺陷, 思想消沉、价值观紊乱, 精神及心理有障碍、交往空间狭隘, 焦虑自卑、抗挫抗压能力较弱, 等等。以上原因, 有的是导致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 有的是潜在因素。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 都必须进行干预和控制、引导和化解, 避免事态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 力求把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损失度降到最低。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特点分析
所谓“舆情”, 就是公众受某些外部因素刺激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由于它产生的时空环境和传播媒介的特殊性, 舆情表现为不同的特点。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特点, 是高校师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1) 。下面笔者分别从内容特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特点表现为:1.政治热点、社会焦点方面的舆情。爱国情愫、民族感情、社会正义、民生关怀, 是高校师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情感, 一旦这些热点、焦点问题产生, 便会很快触动高校师生敏捷的思维, 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但由于他们的层次素质不同, 其消极负面的舆情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2.学校管理、师生活动方面的舆情。高校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安全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矛盾与隐患, 这些往往成为高校师生强烈关注的对象, 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舆情。及时关注这类舆情, 有利于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 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从表现形态上看:1.群体性。高校人群聚集, 且年龄、经历、生活习性、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 加上网络发达, 交往频繁, 一有情况便很快扩散, 产生强烈共鸣, 影响范围很宽, 往往难以控制。2.复杂性。高校人群来自四面八方, 与各行业、各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仅关注内容包罗万象, 而且事件涉及各种环境和人物因素, 因此舆情性质十分复杂, 指向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结果难以预料。
从传播方式上看, 表现为:1.多用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高密度性、同质性, 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高持有率, 使得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得天独厚。” (2) 2.传播速度快, 舆论范围广。高校师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 主体意识突出, 参与意识强, 主观性和倾向性明显, 新媒体普及率高, 每一种情绪反映和意见表达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产生巨大影响。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措施
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这里所谓“创新”, 是指要针对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新动向进行预警, 在舆情监测理念、机制和方法上快速跟进, 使其与舆情发生同步。因此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 一是要增加信息节点。即在高校各个敏感区域、各个层级和活动场所设置舆情信息捕捉点, 通过密集的舆情联络系统的建立, 以保证舆情信息采集的全面、深入。二是利用网络媒体拓宽舆情捕捉渠道。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蔽性、随意性等特点, 人们愿意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可利用微博、QQ群、社交网站、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工具, 建立网络舆情观测站进行随时监测, 以获取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三是要强化信息传递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 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到位, 做到舆情预警不断线。
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所谓“舆情热度”, 是指公众在舆论传播中对某一事件、某一现象的关注和讨论的高涨程度。如2010年舆情热度最高的五大事件为:腾讯与360互相攻击、上海世博会、网络红人“凤姐”、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富士康员工跳楼。张一文等学者研究网络舆情热度时认为, 网络舆情热度来自三个方面: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媒体、网民。因此, 关注网络舆情热度的内涵与来源, 就要抓住舆情产生的导火索: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产生的载体:网络媒体;舆情产生的主体:网民。而舆情热度的评价指标则包括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力、网络媒体作用力和网民作用力。这三者作用力越大, 则舆情热度越高;反之亦然。 (3) 当然, 舆情的产生与传播除了网络媒体以外, 还有其他传播方式和渠道, 但是这个理论给我们很大启示, 事件、媒体、公众是构建舆情热度的三个重要评价指标体系。套用其公式, 高校舆情高涨的程度来自突发事件的作用力、传播媒介的作用力、校园公众的作用力。这三者作用力越大, 则舆情热度越高。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 就要把握住这三个核心环节, 根据舆情热度的监测与判断, 及时应对。
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舆情的捕捉、监测、分析、判断、引导, 是舆情管理的一套完整系统。因此,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分析、判断、引导, 是一个事关事件应对和处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建立舆情的筛选、分析、评估、判定机制, 成立机构, 组织队伍, 分级负责。其次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舆情, 通过对舆情热度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 为决策层提供可靠的意见和结论。舆情分析研判的目的, 是为了正确地把握事态进展和引导舆论, 因此还要注意负面信息的控制和正面信息的引导, 以利于局面的稳定和事件的处理。尤其要密切关注网络动态, 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校园师生的影响。在舆情监控上, 要加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的建设和运用, 对舆情信息进行适时监测、跟踪与过滤;设置“虚拟警察”, 遏制网络违法犯罪发生。在舆情引导上, 可设置“网络阅评员”或“网络发言人”, 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 防止舆情泛滥引发重大突发事件, 甚至酿成危机。 (本
参考文献
[1][2]王磊:《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学术论坛》, 2008 (5) 。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篇9
一、坚持正确导向, 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重大突发事件大多是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通常连锁反应大, 容易引起社会恐慌。第一时间报道, 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是媒体的责任, 但如果不加筛选, 不作引导, 容易造成社会负面情绪的叠加放大, 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在报道中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正确导向,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2014年5月, 南京发生了一起“放射源丢失事件”,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零距离》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事关重大, 有关部门为避免引起市民恐慌, 封锁了事发现场, 以通稿形式发布信息。通稿比较权威, 但缺少细节。《零距离》严格按通稿的要求进行报道, 协助政府部门稳定社会秩序, 防止恐慌情绪蔓延。《零距离》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时, 不猜测不猎奇, 不超越通稿范围发布信息, 避免误导公众。
很快, 放射源找到了, 危险消失, 现场封锁也解除了, 但事件的影响力还在, 公众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并不清楚。媒体此时可回顾事件过程, 既能消除公众疑虑, 也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零距离》记者通过回访事发现场, 采访当事人, 还原事件过程, 突出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和不惜一切抢救伤者的决心。另外, 采访了相关专家, 介绍放射源在生活中存在于哪些单位,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意外接触后应该怎么紧急处理等。节目播出后, 收获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以人为本, 体现主流媒体亲和力
江苏城市频道要求记者在节目中体现速度、深度和温度, 速度指快速反应能力, 深度指全面调查能力, 温度指人文关怀。人是新闻事件的主角, 记者冒着危险, 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报道, 精神令人感动, 但前提必须是不妨碍对新闻当事人的救助和事件的正常处理。比如,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 一名被困者刚刚获救被担架抬出, 如果记者蜂拥采访, 显然不合适。因此,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应让新闻成为事件妥善解决的重要力量。
2014年12月2日下午, 南京地铁3号线夫子庙站工地上, 一辆正在起吊钢筋的吊车侧翻, 酿成人员死伤事故。得知消息后, 江苏城市频道卫星连线小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当时消防人员正在营救被困伤者。在报道此类突发安全事故时, 频道有四项基本要求:1.从社会效果出发;2.现场报道适可而止;3.不渲染血腥恐怖;4.不随意猜测死亡人数及原因。在事故现场, 《零距离》记者没有冲上前去抢独家镜头, 而是站在远处拍摄救援现场, 出镜记者则向围观群众了解事发过程, 准备现场连线内容。虽然有多位目击者坚称, 事故已导致多人伤亡, 但在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权威消息的情况下, 记者在连线时并没有提及伤亡情况, 而是客观描述了现场所见, 将重点放在提醒市民注意绕行该路段, 避免发生二次事故。连线结束不久, 相关部门发来通稿, 确定事故造成两死两伤, 这一结果在随后的《零距离》中由主持人口播。事发第二天, 记者兵分两路, 一路记者陪同相关部门走访包括出事工地在内的南京多家工地, 查看安全施工情况, 排查安全隐患。另一路记者前往医院关注伤者的后续治疗情况, 最终请事故责任方在节目中承诺, 全权负责伤者的医疗费用, 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做有温度的新闻, 体现媒体的亲和力, 是重大突发事件做好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利用网络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但要公开透明, 更要及时准确。传统媒体应善于运用新媒体, 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目前, 江苏城市频道各新闻栏目均有官方微博、微信, 不受时间限制, 重大突发事件的官方权威信息, 通常由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 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 掌握话语权和网络舆论主动权, 传统媒体再对事件进行进一步报道, 扩大舆论影响力。
2014年3月8日, 马来西亚航空MH370航班失联, 举世震惊。航班上多位江苏籍乘客的安危牵动着家乡人民的心。《零距离》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马航失联消息, 并随时更新内容。当天中午, 频道开辟版面, 指令北京“两会”报道组记者赴北京国际机场发回直播连线报道, 同时辅以字幕等形式传递最新信息;晚间节目对事件进行重点关注, 请航空专家作技术分析;对失联乘客的亲朋好友进行采访。当晚, 频道组建“马航失联事件跨国报道组”, 分赴吉隆坡和越南, 启动江苏城市频道“马航班机失联”跨国直播报道。
报道组抵达目的地后, 每次参加官方新闻发布会, 都会第一时间把最新发布的内容整理成文字, 连同现场照片, 通过频道和栏目的官方微博、微信发送出去, 再在当晚的新闻节目中作详细报道。微博、微信除了通报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外, 还随时直播记者动向, 告诉网友记者目前所处位置, 将要去哪里, 并与网友保持互动, 搜集网友掌握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 还找到了在吉隆坡、越南当地的华人志愿者, 他们为记者在当地开展采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重大危机事件论文】推荐阅读: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06-26
重大突发事件论文10-26
重大社会事件07-14
重大生活事件08-04
世界重大化学事件08-26
重大事件微信(短信)报告05-22
突发重大紧急事件应急预案06-06
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10-03
抗日战争重大历史事件06-08
公共危机事件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