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数据信息化(精选10篇)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1
今天上医院看病基本上都离不开“医疗数据”,国内外医疗服务已走到数据驱动的年代,不管是数据获取,还是诊断、检测及后期的治疗干预。
今天上医 院看病基 本上都离 不开“医 疗数据”,国内外医疗服务已走到数据驱动的年代,不管是数据获取,还是诊断、检测及后期的治疗干预。利用最新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进行诊疗越来越常见。然而医疗健康数据的开放至今仍是一大难题,个人是否应该获得自己的医疗数据信息?如何获得其完整的医疗健康数据?目前前景还很模糊,但是充分利用IT技术和医疗相结合,已经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潘多拉的盒子?
在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智能医疗与可穿戴设备》分论坛上,华大基因CEO王俊表示医疗和IT实现完美结合,最重要的基础是数据、数字化,生命中很多体征都是可以被数字化的。他说,“这并不是硅谷型的IT,更多的是以生命为基础的IT。其实生命自己本身又何尝不是建立在代码和基因排序基础上的呢?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分析众多的数据。比如移动医疗穿戴设备是很好的媒介,可以实时传达和生命、健康有关的信息,和医院实现互联互通。”
大数据与健康的关系日益紧密,用王俊的“基友论”来解释,这也意味着硅基数据对碳基生命越来越重要了。医疗信息涵盖许多,包括CT、核磁共振、血液检测、基因检测结果,接种经历,医生诊断,手术视频……这些数据都是无价之宝。
开放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病人可以从电子病历中获得数据,他们同样也可以向电子病历提供数据,辅助诊断。
开放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病人可以从电子病历中获得数据,他们同样也可以向电子病历提供数据,辅助诊断。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应用和项目,比如苹果的Health Kit,能够让用户定期提交健康数据,而且苹果已和Cerner和Epic Systems等电子病历系统建立合作,这对用户进行慢性病管理能起到一定作用。除了Health Kit之外,苹果还针对医护人员发布了Research Kit,医学研究者可通过苹果终端收集各类病患的健康数据,辅助诊断疾病。
一些医疗机构还提供一种“以病人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开放公共应用程序接口,帮助人们在不同平台间共享数据。这一项目还努力打造一种保护患者隐私的工具。“如果患者的健康数据需要被应用程序或者其他设备分享,他们能够知情并选择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据了解,开放医疗数据遇到的阻力既来自医生,也来自医院方面。首先医生担心会提高沟通成本。其次,担心是否会影响医院的“生意”。再次,是否会让患者进行不当的自我诊断/评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数据安全性是否有保障。
类似于这样的担心非常多,那么个人医疗数据真的就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那样释放魔鬼了吗?答案显然不是,随着近年来医疗事业发展和大数据分析的逐渐增加,业界仍有不少声音在呼吁开放个人医疗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10月10日公布实施的网络侵权司法解释中,再次强调了对包括基因在内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即任何人不得非法公开。业内人士在分析之后认为,用户行为信息和实时监控信息是典型的大数据信息,只要这些信息在搜集、使用或利用时符合《关于加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基本原则,没有将这些信息公开特定化到个人,那么运用大数据信息的行为不仅不是非法的,甚至应该是得到鼓励的。
如何把数据还给个人?
目前,我国患者难以得到来自不同医院完整的个人健康数据,加之数据格式不一致,难于管理和充分应用,亟待规范。为了推动医疗、健康产业信息开放、共享、开源,国内出现了一些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由国内优秀的相关HIT及医疗健康应用开发商、各类医疗及健康服务机构、医疗器械及健康类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媒体等相关产业链机构和个人组成。开放医疗与健康联盟(OMAHA)就是这样一个组织。
在今年3月14日OMAHA成立大会上,其筹备会负责人郑杰呼吁,医疗数据应该还给患者。“当前一些机构的健康数据泄露问题是很突出的,比如一些云计算企业经常爆出存在大面积账户数据泄露问题。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提倡把个人的数据还给个人,个人为自己的数据安全负责。数据大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双刃剑,虽然会带来一些方便性,但是数据泄露几率也比较高。”
由于国内医院已经实施了不同规范的HIS独立信息化平台,患者个人难以获得、自主管理自身的电子病历等电子健康档案,同时手写病历难以辨认,不方便查询、统计,会影响医患关系和服务质量,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完整、统一、普适的电子病历标准,及综合性强的操作平台系统,以及实用性强的运行机制。
因此,医疗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对患者治疗非常关键,并有助于多专科协作。郑杰介绍,OMAHA联盟将推动数据开放,让老百姓可以用U盘拷取个人健康信息;推动建立源代码开放的电子生物档案,希望整合医院、健康管理机构,甚至包括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在内的全民健康数据,构建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云”。
全世界在健康信息存储和使用方面,价值取向趋同。《美国联邦政府医疗信息化战略规(2015~2020)》中提到,要建立一种电子健康信息存储和使用文化, 营造安全、全面的健康信息交换和使用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受益于简单、及时、公平、高效及恰当的信息获取和分享,并通过鼓励创新和竞争培养优质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另外,苹果公司的researchkit就是源代码开放的数据存储模式,数据的使用者要自己解决海量数据的保存及传输问题,数据存储与公司服务器无关,符合美国医疗电子交换法案中关于个人健康信息的隐私保护标准及规定。
据了解,OMAHA联盟将联合健康报社移动健康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对国内三级以上医院的数据开放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患者拿到的数据类型及方式,如纸质病例、打印报告、在线浏览、可下载电子档案等,并了解患者所得数据的完整性及方便性。该调研活动产生的数据结果将纳入健康报社移动健康研究院倡导的“医患友好度”评价体系中,成为该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指标。
大数据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场景
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化发展,这使得很多医疗机构有资金来做大数据分析。因此,医疗行业将和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一起首先迈入大数据时代。
通过全面分析病人特征数据和疗效数据,然后比较多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可以找到针对特定病人的最佳治疗途径。研究表明,对同一病人来说,医疗服务提供方不同,医疗护理方法和效果不同,成本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精准分析包括病人体征数据、费用数据和疗效数据在内的大型数据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临床上最有效和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医疗护理系统实现CER,将有可能减少过度治疗(比如避免那些副作用比疗效明显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不足。从长远来看,不管是过度治疗还是治疗不足都将给病人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以及产生更高的医疗费用。
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使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更智能,这得益于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能力的日益加强。比如可以使用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识别医疗影像(X光、CT、MRI)数据,或者挖掘医疗文献数据建立医疗专家数据库,从而给医生提出诊疗建议。此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还可以使医疗流程中大部分的工作流流向护理人员和助理医生,使医生从耗时过长的简单咨询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治疗效率。
数据分析可以带来业务流程的精简,通过精益生产降低成本,找到符合需求的工作更高效的员工,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并给病人带来更好的体验,也给医疗服务机构带来额外的业绩增长潜力。
最重要的是,大数据分析可以给医疗服务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一些通过大数据启动的互联网企业和大数据平台已经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比如国内的春雨医生等,病人可以在这些网站平台上分享治疗经验,医生可以在这个网站提供咨询服务,这些网站都可以提供新的体验。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2
欧洲旅游购物可用支付宝退税 退税金最快10个工作日到账
每年暑假都是赴欧旅行的旺季,而今夏,消费者去欧洲旅游购物有了更好的退税省钱途径。7月14日,支付宝与环球蓝联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推广支付宝海外退税服务。即日起,消费者在欧洲等地购物消费,可以用支付宝办理退税,退税金最快10个工作日到账,并且支持支付宝钱包实时查看到账情况。据悉,该服务已率先覆盖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韩国的环球蓝联的退税合作商户,不久以后,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商户也将陆续加入。
支付宝O2O扬帆出海:连通才是目的
“我们认为,‘连接’不足以概括O2O的商业模式,线下商业的痛点不在于连接,而在于‘连通’。”7月17日,在由第一财经日报与阿里巴巴联合在清华大学主办的“O2O实战训练营·北京峰会”上,支付宝无线事业部负责人刘乐君认为,O2O代表了线下商业进入“体验经济”时代,而支付宝要做的,就是实现数据的互通、流程的打通、用户与商户的沟通。
浦发银行实现企业贸易与现金管理全流程服务
7月22日,浦发银行推出贸易与现金管理综合解决方案。本次浦发银行推出的贸易与现金管理综合解决方案由四部分构成,包括 “跨境联动金融服务方案”“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集团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和“企业集中收付款服务方案”,集合了支付结算、贸易融资、跨境服务和财资管理等丰富金融产品,基本覆盖了企业日常各类经营和交易行为,能够满足企业在采购、生产、仓储、物流和销售各个交易环节上的金融需求,具有“方案化、范围广、全流程、一站式”的特点。
世邦魏理仕:《演变中的中国零售业格局》之百货商店的发展趋势
近日,世界领先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发布《演变中的中国零售业格局》系列报告之二——百货商店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传统的零售渠道,百货曾经是中国国民记忆中关于消费最“高、大、尚”的具象化。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国内百货业风光不再:销售增长疲态尽显,而利润水平每况愈下。面临困境和挑战,百货正在商场环境、商品服务组合、经营模式、房地产策略、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谋求转型和突破。
创意点亮北京 筑造迷韵魅影
第五届“创意点亮北京”国际灯光节将于8月20日在北京亮点设计中心开幕。“创意点亮北京”是北京市东城园打造东城创意区、丰富广大市民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创意版块项目。 “建筑与光”为本届灯光节主题,策展人丁平。灯光装置因特定建筑而诞生,契合它的环境、它的气息并与它融为一体, 因地制宜。光和建筑的互动,既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也让光呈现出迷韵魅影的美。国际灯光节同时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展场之一,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故事,都拥有可以触摸的温度。本届灯光节将展出来自中、法、澳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著名设计师及国内新锐设计师,巧妙运用光和建筑的互动为本次灯光节倾力打造光与建筑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
股权众筹平台天使街上线
日前,定位于中国领先的股权众筹平台及投融资社交平台的天使街正式上线,其核心模式是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这种基于互联网渠道而进行融资的模式被称作股权众筹。另一种解释就是“股权众筹是私募股权互联网化”。众筹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以此实现信息对称,让零散小额资金,迅速聚集起来,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形成健康资金循环系统,以此推动社会创新、资源整合,同时,让创业者实现梦想,降低创业成本。对于天使街的运营风险管控机制,天使街合伙人刘思宇表示:“我们有严格的投资认证和项目认证,会有专业的投资经理进行初审、复审。另外,某些的创业项目来源方其实已经做好了项目风险的审核,比如科技园与孵化器内部就会有审核。”
微软Dynamics助力呼和浩特打造智慧水务
随着水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政府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水资源管理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在中国政府推行的智慧城市战略中,智慧水务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响应中国智慧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呼和浩特市希望开展智慧水务建设和运营,进一步优化城市供水服务解决方案。为实现这一目标,呼和浩特市自来水公司最终选择了基于微软Dynamics xRM技术架构的华旭isWater智慧水务云&端平台。通过isWater智慧水务云 & 端平台的成功应用,让呼和浩特市自来水公司打通了信息孤岛,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探索了新的业务模式、创新了公司的服务理念、巩固了水务整体管理,有效保障了城市的供水水质、供水安全及高效运营。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3
近年来,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究其原因,是医疗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各医院基本为独立运作,医疗信息分散、数据结构不统一,难以实现互通,求医群众和医护人员均无法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多家医院的医疗信息动态和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各医疗机构将医疗数据进行上传共享,实现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既可使病人享受更加透明、便利、高效、便宜的医疗服务[1],也可以帮助各医疗机构获取病人大量共享信息,以此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1 数据交换关键技术
1.1 SOA体系
SOA(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IT体系结构样式。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遵循SOA架构体系,将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利用ESB企业服务总线实现各类异构信息资源的集成,从而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1.2前置交换技术
前置交换子系统从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库中获得数据,并将数据转换成XML格式、通过Web Services等协议完成于中心交换子系统的数据交换。系统支持格式包括XML、HL7、CDA R2等。对于数据的交换可以通过映射工具来完成生成CDA文件[2]。
1.3 ICE架构
ICE架构是一种适用于异种环境的面向对象中间件平台,支持分布式的部署管理、消息中间件、网格计算等。ICE API提供了一个向下调用接口,通过调用此接口来实现本地和远程的数据交换。可以将系统设计成一个节点对象,对数据交换所需的操作全部定义为服务接口,供其他节点对象进行远程调用。采用ICE中间件作为通信平台,隐藏了通过网络远程调用的细节,使得数据交换像是非远程进行的,系统的上下级不影响对系统的管理。通过ICE将系统和设备共有的操作抽象出来作为抽象构建角色,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系统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统一起来,大大简化了设计的复杂度,使得结构更为清晰。
2 数据交换方案设计
2.1 数据采集标准
由于各级医疗机构采用了不同的医疗信息化系统,而系统集成商在设计实施这些医疗信息化系统时对医院规模、开发技术掌握、系统架构设计和业务理解等各方面有着千差万别,从而导致对相同业务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数据定义、组织和存储。为了屏蔽这些区别,必须对这些医疗数据进行统一数据定义和组织。通过对医疗业务的分析整理,定义出医疗业务信息交换标准,该标准以HL7标准和XML标记语言为基础,对医疗业务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定义,统一了医疗业务信息数据的定义和数据组织模式,规范了医疗业务数据交换标准。HL7是不同医疗信息系统间标准的通讯协议,它使得医院各型医疗信息系统、医院间不同医疗信息系统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交流与交换,允许医疗机构不同的应用系统间进行一些重要资料的沟通。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件。它既可以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自定义,也可以具有特定的标准格式,是一种很抽象的语言。通过符合HL7标准的XML可扩展性的标记语言作为数据传输介体,为将来其他应用系统直接与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交换数据提供标准数据接口[3]。
2.2 数据交换机制
各医疗机构上传的数据在前置机的交换以XML文件作为中介,见图1。医院把符合标准要求的数据从数据库里提取后,再导入中间表,传输至医院交换前置机。医院交换前置机部署数据发布的源适配器,实现数据的抽取、转换、过滤和发布等功能,通过相关触发器生成相应的XML文件。也可在医院交换前置机上安装一个数据库,作为交换数据库使用。通过部署数据复制适配器,实现共享数据从医院业务系统到交换数据库的数据转移任务。数据复制适配器可配成定时导入或实时导入,并支持数据的增量抽取或同步更新等多种模式。然后在医院交换前置机中部署数据发布源适配器,实现定时或实时的数据发布,将数据进一步发布到中心交换服务器。在中心交换服务器中部署数据订阅目的适配器,订阅来自各医院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并存贮到数据中心数据库中(ODS,可操作数据存储)。医院业务系统的可共享数据,就可以定时或实时集成到中心数据库中,形成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医疗数据交换平台采用星形结构部署,以前置交换服务器为中心,通过各种适配器与现有的系统通信交换数据。前置交换服务器的部署原则是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前置交换服务器提供开放的交换接口和通用的各种适配器接入原有系统,尽量不在原有系统上安装任何软件或者客户端程序。
2.3 数据访问机制
数据中心设计架构为B/S模式,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跨平台性。对卫生局数据中心可采用Web形式进行访问,客户端仅需要浏览器就可以访问患者数据。由于涉及医院内网与卫生局数据中心(外网)间的相互访问,必须保障医院网络的安全。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光纤直连卫生局,并且加装防火墙。医院在带路由功能的防火墙上对卫生局网络进行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TAN)地址映射(图2),分配与院内网相同的网段,在技术上可将卫生局变成医院的一个分院。在防火墙处对不同的数据交换内容进行了相应配置,开放必要的端口进行访问,实现了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4]。
根据医院内部局域网基本情况,各工作站使用的IE浏览器通过NAT技术转换地址后访问卫生局数据中心Web服务器,按照网页的提示,输入病人全局识别码即可以查询病人的病历、检验、检查等信息,实现区域内医护人员对病人就诊信息的共享访问。
3 交换方案特点
3.1 整合兼容性
对接入到区域医疗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获取者,不需要改变其原有的内部信息系统,只需要编写接口程序和信息编码转换程序就能实现医疗数据交换。
3.2 采用标准化设计
平台数据交换方案采用标准化的数据类型、组织结构、医疗术语、数据访问服务和网络架构,能够满足各种应用系统的临床数据需求,最大程度地支持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为未来更多区域医疗业务的开展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平台。
3.3 可扩展性
该数据交换方案具有可扩展性,医院不会因为数据交换平台一个系统的微调而影响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扩展其相应的交互能力。
4 结语
数据交换平台是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环节,由于大多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标准,其数据结构也各不相同,医疗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会妨碍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数据交换技术的分析和设计,为解决不同医疗机构间诊疗记录、医疗文件等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对促进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降低信息协同成本、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6,7]。
参考文献
[1]杨燕,陈功,沈宫建,等.医疗数据交换平台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8):38-42.
[2]杨雷.数据交换平台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设计与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4):43-45.
[3]唐凯,管世俊,黄钊,等.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医疗数据交换平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35-37.
[4]宋斌,陈海东,余赛玉,等.军队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设计与技术应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5):32-33.
[5]游静.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案例与实施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199-207.
[6]顾辰辰.基于区域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打开医疗数据“黑匣子” 篇4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医疗数据公开十分关注。该学会医疗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卡维塔·帕特尔于12月1日邀请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从微观层面探讨如何通过有意义的数据公开,促进医疗系统透明度。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副会长达雷尔·韦斯特和研究员严亚拉(音译)早前发布研究报告《医疗领域的新兴革命》,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医疗数据公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医疗数据逐步公开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签署了一项执行法令,要求所有新增政府数据都必须以电脑文件方式向公众开放。白宫管理预算办公室和科技政策办公室同时也颁布了开放数据政策,将封闭的政府数据向企业、研究者和公众开放。遵循这一法令,美国政府公开了大量医疗领域数据。最近,美国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中心(CMS),前所未有地向公众开放医生的酬劳明细以及医疗机构收益、医生开处方模式、手术与药物等医疗费用的详细数据。
从历史上看,医疗数据一直是个“黑匣子”。患者、医保机构甚至医院和诊所本身,都很难获取医疗服务和价格的实时、准确的信息。哪怕是告到法院,公众也很难获取医生的开方和酬劳信息。
帕特尔认为,CMS的做法是促进医疗市场透明度的重要一步。数据的公开对各方都有好处:对患者而言,可对各家医院和诊所的服务和价格进行对比;对医保机构而言,能识别医疗服务提供方的价格是否过高;对医院和诊所而言,可激发它们之间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
《医疗领域的新兴革命》报告说,公开医疗数据顺应了当前两大趋势:一是病人参与疾病预防、保健、治疗的程度越来越高。病人越来越多地从网络和亲朋处获取信息,作为对医疗机构信息的补充。数字技术可赋权病人,扩大其搜索范围,使其获得更多、更新的数据,更积极地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商量治疗计划。这是“以病人为中心”式医疗的第一步。
二是病人越来越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生产数据,例如,将自己的饮食、运动、病情等信息上传到网上。这种病人自我报告的数据对医疗有积极的作用:在网络上报告数据和询问可减少不必要的入院治疗;同时,这些数据对医疗机构进行研究也很有价值。
此外,美国监管者越来越重视医疗效果,政府开始惩罚重复入院率(即同一病人某段时间多次在医院治疗)高于平均值的医院,令其作出解释并提出改进计划。构建医疗数据公开系统可帮助医疗机构跟踪病人治疗效果,保证病人得到适当的治疗,提高治愈率。
“单单公开医疗数据不够”
尽管医疗数据公开对医疗改革有积极作用,但布鲁金斯学会的两项研究活动均表明:单单公开医疗数据是不够的,公开医疗数据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多项政策支撑。
目前,医疗数据公开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数据归谁所有。《医疗领域的新兴革命》报告认为,为了整个系统的利益,各方机构都应将信息拿出来共享。如果医院、医保机构、药店等将数据作为自己的敏感资产,那医疗数据公开的整个生态系统就无法建立。不过,帕特尔说,政府带头公开医疗数据对私营部门有“涓滴效应”,即通过提高整体利益,刺激私营部门也共享数据。
医疗数据由多方持有还带来技术层面的互操作性问题。上述报告说,各机构的数据管理系统在技术细节、语言、语义上都有很大差别,不同的信息系统难以联通和交换数据。帕特尔认为,各机构碎片化的数据应整合在一起,这样才便于人们对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了解。
二是病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上述报告认为,即使数据去除了个人识别信息,尊重隐私对数据公开仍至关重要。医疗数据可能包含药物记录、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用户来说是高度敏感的,一旦泄露,后果非常严重。问题在于,医疗数据公开系统还不完善,不像金融数据共享系统,有第三方来确保数据的储存和交换安全。而且一旦发生事故,第三方可对客户进行赔偿。
三是过于依赖医疗数据可能破坏医患关系。医生当面问诊病人的一大好处,是能跟病人建立情感连接。如果未来医疗领域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病患这种情感连接可能被破坏,治疗过程失去人性因素。病人会觉得被忽视,丧失对医生的信任感,影响诊疗效果。
四是费用问题。应用医疗大数据的目的是增强整体效率,但部署、维护、更新数据系统对某些医疗机构来说,可能是一笔巨大花费。
公开医疗数据挑战多多,但上述报告认为,只要对公开数据进行政策规范,其将对医疗改革有极大裨益。具体可从以下6方面着手:
使用大数据工具。每个病人的经历都可为有效治疗作贡献。相较于临床实验,医院可利用大数据工具,对大量公开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节省费用,还能加快药物研发。
建立技术标准,解决互操作性问题。单个医院数据就像一个个孤岛,如不相联相通,数据公开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而将各方数据系统打通,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
注意患者教育。要防止出现“数字鸿沟”,帮助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连接到医疗公开数据系统;此外,获取医疗公开数据的界面应设置成用户友好型。
数据记录多元化。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数据系统,不只是公开医疗机构、医保机构、药厂等组织的数据,患者本人的各种信息对诊疗也有很大帮助。数据公开平台应建立接口,将患者平时自我报告的如饮食、运动习惯、血压等健康相关数据上传。
保证患者隐私权和数据安全。患者的健康相关数据可能比金融数据更敏感,因而数据安全性要求更高。政府不仅要比照银行系统,建立更安全的数据系统,还要对医疗数据的使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范,避免医疗数据被不当使用。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5
1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的种类繁多,各个备份方式适用的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尽相同,根据冷热备份分为:冷备份和热备份;根据物理距离分为: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根据完整性分为:完整备份和增量备份。
1.1备份任务策略
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了财力、业务量、操作便利性等诸多因素,采用了本地和异地结合的完整双保障冷备份。考虑到备份时尽量地不影响服务器性能、不影响业务的连续性,尽量避开高负荷时间段进行备份,制定了自动备份的计划表,如表1所示。
1.2本地备份策略
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和可维护性,采用脚本和第三方数据库备份软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任务计划列表,将已建立好的备份任务,及时调用执行,来实现本地、异地备份,部分备份脚本如下:
1.2.1 EMR本地备份脚本
1.2.2 PACS本地备份脚本
1.3异地备份策略
异地备份,采用第三方备份软件,涉及SQL Server和Oracle类型,所以只选取一张典型截图说明,如图1所示,其中Hp370是远端备份服务器,在改服务器上开启了Samba共享服务,并且设置了专用的用户名、密码,并设置严格的读写权限,部署Trend杀毒软件,防止病毒入侵感染,避免备份数据库被感染。
1.4异地备份拓扑
异地备份,为了防止本地因火灾、地震等意外因素发生时,尽量避免或降低数据损失,采用专线VPN/10M,承载基本业务的同时,也承载异地备份的传输任务,专线的高可靠性,保证异地备份的传输安全,如图2所示。
2数据恢复
为应对业务过程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无可预见的灾害导致数据丢失,最大限度地较少因数据丢失引起的损失,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数据恢复方案。需要数据恢复情况主要包括:服务器系统故障导致数据库丢失、损坏;病毒引起的数据丢失、损坏;地震、火灾等情况,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数据库数据恢复。
2.1方式
恢复的方式根据原始备份方式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分为:完整恢复、差异恢复、脚本恢复和向导恢复,因为涉及到Oracle和SQL Server两种类型数据库,备份机制采用完整备份方式,所以我院采用向导和脚本方式两种方式进行数据恢复。
2.2步骤
比起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的步骤和流程显得非常重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做好通知工作、选取备份时间点、防止现有客户端数据丢失等,都与数据恢复的步骤有很大关系,如表2所示。
2.3脚本恢复
SQL Server的数据库恢复向导方式比较简单,不在此详述,仅列举Oracle脚本恢复方法,如下所示:
3结语
所述备份和恢复方案针对目前的业务量情况,完全符合,但随着业务发展要求,今后需要考虑热备份和专门备份软件来实现该功能,备份软件考虑自行开发,可以支持多种类型数据库和多任务多时段的备份机制,使过程变得高效、简便。
参考文献
[1](美)弗里曼,(美)哈特.Oracle Database11g RMAN备份与恢复.王念滨,陈子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梁庆枫.SQL Server2005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东明.Oracle11g管理备份恢复从入门到精通.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6
1、数据中心建设要注重整合策略
首先要给数据中心一个正确的定位,确定投资方向。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基本上停留在物理建设层面,只注重解决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安全等问题,不注重解决数据标准化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策略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需求分析,没有发挥业务人员的主导作用,将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分保给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商,最终演变成了设备和软件产品的采购、安装、部分数据迁移和调查应用,数据中心不能支持核心业务运作与辅助领导决策,数据中心不能支持核心业务运作与辅助领导决策,发挥不了数据中心建设的应用。因此,要一开始就引入业务人员参与规划,根据各方需求并进行整合汇总、分析后再进行开发建设。
2、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数据中心建设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化方法。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理念,就是信息工程方法论。通过稳定的结构,能自动应对管理办法,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这会给予数据中心建设很大的指导作用,它的理论贡献,就是主题数据库,第一要面向业务主题进行存储,不是面向单证报表:第二要信息共享;第三要找到数据源头,不是多次多处输入。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做法,就是强调数据环境再造,它认为照着报表建立数据库,叫做低档数据库,只有面向渠道的数据库,只有集中管理,集中交换,才是一个发展,叫做环境再造,环境优化。
3、选择正确的基础路线
建设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科学的方法是,通过一体化的进程,找到源头,建立主题库进一步深加工变成数据库。这是把按照主题数据仓库变成主流,而把数据标准变成支流。避免了已经进行数据中心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继续建设困难重重。
当前数据中心是信息化集中枢纽,数据中心建设是信息化中高级发展阶段的核心工程。数据中心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远远超出一般的信息化工程,要获得成功,必须首先做好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4、注意几点问题和现象
第一是市场问题。同质、低价、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商被有意无意地管道化,端到端的网络能力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是业务问题。IDC业务结构单一,业务增长主要由投资带动,缺少增值业务,以主机托管业务为主,缺少主机租赁业务,不利于商业模式的演进和新业务的展开。第三是资源问题。IDC资源布局松散,缺乏面向新业务的有效整合,基础资源的平均利用率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第四是技术问题。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对终端用户与信息源的互访质量进行优化,如何面向云计算等新业务,对IDC架构进行优化,如何引入新技术,优化IDC资源,降低运营成本。目前如何构建安全的IT基础设施架构仍然是数据中心主管和CIO所关心的首要话题。其中,安全性并不单指防火墙、IPS/IDS、入侵检测以及防病毒等安全防范措施,实际上,信息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用性,以及硬件与软件系统之间的适用性,才是CIO所重点关注。
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运维成本,较少IT运营的支出,这是数据中心主管和CIO所关注的次要话题。因为随着数据的集中,对于服务器以及存储系统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设备数量的增加,以及系统消耗能源的增长,给数据中心的运营带来了沉重的成本压力,因此如何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成为了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更加快速完善应用软件,为业务系统提供支持,提升行业的竞争实力,也是目前数据中心主管和CIO比较关注的第三个话题。构建信息系统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业务提供支撑。在如今的环境下,为每一个应用单独开发业务应用系统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卫生信息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自动化的水平,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事情。
5、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实现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全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 随之而来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与数据备份问题, 也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如何保障业务发展的连续性, 避免数据损毁, 快速从灾难中恢复, 已成为医疗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
1 影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
影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有很多, 具体可以归纳为:
(1) 数据备份保存问题: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 如火灾、水灾、地震等来自非计算机系统因素灾害, 有可能导致中心机房损毁。如果这样的灾难发生, 不管你本地采用什么样的安全措施, 都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更可怕的是, 如果本地数据损毁, 并且没有异地备份, 这对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众所周知, 数据是医疗信息系统应用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信息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各种病人数据对医疗行业来说是难得的资源, 是服务于病人的基础之一, 也是保持医疗业务持续发展的保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通过数学统计分析处理, 找出疾病的相关因素, 更有效的治疗疾病, 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和满意度, 增强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
当然, 自然灾难发生的概率很小, 若预防为主, 在当今网络无处不在, 上网非常方便的情况下, 只要采取远程异地备份数据或建立远程灾难恢复中心方式, 就可以避免遭受损失, 只是需要考虑成本与代价。
(2) 硬件系统故障及网络设备和通讯线路损毁
由于网络设备 (交换机、路由器) 或服务器的设备故障或由于施工, 造成通信线路中断, 不能及时传送数据。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线路的冗余备份。
(3) 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造成的损失
首先, 对服务器采取安全措施:如设置网络防火墙,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经常进行系统升级和修补漏洞, 其次, 建立服务器使用的规章制度, 设置不同使用人员的权限, 禁止使用服务器进行不必要的上网操作等。
(4) 资源不足引起的宕机。对于医疗卫生行业, 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 可能引起系统资源不足, 特别是业务增长较快的单位。
(5) 人为操作故障
对管理较严、人员素质较高的单位, 人为误操作偶尔发生;对管理较松、人员培训不足的单位, 可能会经常发生;一般预防方法是:提高系统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 做好本地数据备份, 减少人的操作与干预, 或据自身情况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 并由管理人员切实执行备份制度, 减少或避免误操作。
(6) 存储媒体管理问题, 如今, 用来存储数据的介质越来越多, 各种不同系统下存储产生的软盘、磁带、光盘将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2 可以采用的安全措施
要保证系统安全运转, 保证快速从灾难中恢复, 避免数据丢失, 必须对网络系统安全、硬件、软件、数据等采取完善的措施, 以应对突发事件。保证数据安全的办法可以采取软、硬件备份。
(1) 服务器硬件备份 (系统冗余)
磁盘阵列+双机热备份技术, 保证服务器安全运行。
双机热备份技术采用同步的数据备份, 用一台从服务器对主服务器进行备份, 同时对服务器磁盘采用磁盘阵列方式, 如RAID5, 保证由于频繁磁盘操作, 导致磁盘损坏时, 可以热插拔进行更换磁盘并有可能修复数据。
但该技术也存在着缺陷, 如果主服务器数据由于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损毁, 从服务器也会照常进行备份, 将这种非正常的数据备份下来。RAID5也是无能为力, RAID5只能防止万一部份磁盘损坏, 将通过更换磁盘, 将坏盘中的数据恢复, 但仍不能将被误操作 (如被误删除) 的数据恢复出来。
总的来说, 本技术更适合保证无数据交换的、只提供服务的服务器来使用, 它可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并不适合数据交换频繁或存储大量数据的情况。并且, 当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或受到黑客攻击, 也不能保证备份正常。因而, 采用本技术还要有一个数据恢复机制, 只有使用一个具有完善的双机备份及恢复机制的方案, 才能保障服务器全天候安全可靠运行, 也能将意外误操作的数据恢复出来。
(2) 群集技术保证服务器安全运行
可以通过群集技术提高数据库级信息服务的可用性。一个本地群集可以使由于系统的单点而出现故障的可能降到最小。在共享数据的群集中, 损耗窗口可以为零。在群集中, 备份可以运行在导入了数据库服务器镜像数据的辅助服务器上。
(3) 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分为常规备份和历史保存。一般备份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系统的业务数据由于系统或人为误操作造成损坏或丢失后, 可及时在本地实现数据的恢复;另一个目的是在发生地域性灾难 (地震、火灾、机器毁坏等) 时, 可及时在本地或异地实现数据及整个系统的灾难恢复。
考虑到本地环境安全性原因, 常规数据备份一般要求一份数据至少应有两个拷贝, 一份放在应用中心以保证数据的正常恢复, 另一份则要移到异地保存, 以保证在本地出现灾难后的数据恢复。此外, 还应建立历史归档数据的异地存放制度, 从而确保对历史业务数据的可靠恢复与有效稽核的实现。
(1) 检验数据库备份
大多数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都会定期地对它们的数据库进行备份, 但很少对数据库备份进行检验。数据库备份由于一些原因, 如:数据库被破坏后才进行备份、在完全备份的过程中数据库处于应用状态、存储介质损毁等, 会使数据备份变得无效,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无效的数据库备份比根本不做备份的情况更糟, 因为无效的数据库备份会造成一种安全的假象。
因此, 检验数据库备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尤其是在进行了自动备份进程之后或是在数据库结构改变之后。即使是没有任何改变发生, 定期进行检验也是必需的, 例如可以定期地检测存储设备和存储是否有损坏等。
(2) 备份时间周期考虑
随着数据量的逐渐增大,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显现出来:备份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 它对服务器资源的占用也越来越多。当需要备份的数据量很大时, 一次备份所耗费的时间也许会很长, 尤其对于医疗行业不间断的业务方式, 在保证业务不间断的情况下, 备份工作就变得极为困难。
为了节省目标计算机的存储空间, 用增量或差分等高级备份选项, 将任意一天的数据备份到目标计算机上, 当数据受到破坏时就可以恢复到任意一天的数据状况。
3 数据备份方式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一般都保存在数据库中, 要对数据进行备份, 可采用的备份方式有:
数据库服务器复制、数据库在线备份/离线备份、增量备份、文件备份。
(1) 数据库服务器的复制
大多数数据库服务器都支持复制, 如Microsoft SQL Server, 允许采用一对多或双向的复制, 也支持数据库子集的复制, 只将指定的数据复制到目标端。通过数据库服务器的复制, 就可以用来实现灾难恢复。
数据库服务器的复制需要在主站点和恢复站点间有一个高性能网络的连接, 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实时同步, 这意味着在数据库完全将数据反映到备用数据库有一个时间延迟。一些数据库支持同步复制, 虽然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但是它明显减低了主数据库的性能, 因为只有当所有的复制任务全部结束后, 数据库才能继续接收数据。
存储复制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数据库复制方法, 它将所有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远程中心站点, 当需要实现灾难恢复时, 再从数据中心复制回恢复站点。
无论数据库复制还是存储复制, 都会将人为误操作和应用错误复制到恢复端。例如, 在应用站点误删除了一个表, 那么恢复中心也会删除, 因此使用复制无法纠正错误。
(2) 数据库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方式
离线备份, 在备份过程中, 禁止使用数据库。
在线备份, 在备份过程中, 用户仍可以使用数据库。这种情况下, 需要确保不管数据访问多么活跃, 都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数据拷贝。
(3) 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
不管是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 都可以采用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方式。
完全备份采用的是复制文件的方式。但是, 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增长和对可用性要求的提高, 数据库完全备份在许多情况下无法完成。如果在两次备份间只有少量的数据变化, 数据库增量备份可以缩短数据库备份时间和节省备份介质。
4 数据恢复技术
(1) 全系统恢复
全系统恢复一般应用在服务器发生意外灾难导致数据全部丢失、系统崩溃或是有计划的系统升级、服务器进行更新时。
(2) 个别文件恢复
由于操作人员的水平不高, 个别文件恢复可能要比全盘恢复常见得多, 可以利用网络传输, 恢复受损的个别文件
(3) 数据库恢复
数据库备份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数据库容灾技术。通过备份, 并且快速的将备份介质运送到安全的地方, 数据库就能够在大多数的灾难中得到恢复。
为了预防数据丢失, 需要有详细的灾难恢复计划, 同时还要定期进行灾难演练。可以利用淘汰的机器或多余的硬盘进行灾难模拟, 以熟练灾难恢复的操作过程, 并检验所生成的灾难恢复盘和灾难恢复备份是否可靠。
5 结论
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病毒、黑客攻击、误操作等都有可能导致重要数据丢失,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尽快地在短时间内恢复信息系统、以及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安全运转的重要问题。
完善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应具有快速从灾难中恢复, 以及一套完善、可靠的数据备份机制。备份机制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采用的备份技术要具有高可用性, 通常要使用硬件备份技术来防止硬件故障, 在保障硬件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还要考虑由于软件故障或人为误操作造成的数据损坏问题, 这可以采用网络存储备份系统和硬件容错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方式构成了对系统的多级防护, 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物理损坏, 还能够彻底防止逻辑损坏。
参考文献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8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新思维——智慧医疗
在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智慧医疗这一新的思维模式应运而生。智慧医疗一般是指通过打造个人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或者是健康人与医疗和疾病预防人员、医疗服务与政策管理机构、各类医疗检查与检测的医疗设备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步达到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疾病治疗与预防的智能化。它是以医学信息大数据及医疗 “云”为核心,以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医疗物联网为基础,综合应用物联网、数据融合传输交换,移动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跨越原有医疗系统的时空限制,构建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最优化的医疗体系,智能地满足相应医疗卫生生态圈内的需求。自2009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医疗是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和智慧银行六大推广领域其中之一。
二、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大数据是智慧医疗的基础
1.实时高速产生的数量庞大的各类医学档案信息资源是催生智慧医疗的“广阔的沃土”。在“大数据”环境下,医学诊疗相关的各类诊疗系统几乎每分每秒都在产生电子化数据,这些数据量相当之大、增长速度相当之快,所涉及的资料容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医疗机构经营决策的目的,需要处理的数据容量从MB到GB、从TB到PB,传统的分析技术和传统的影像存储与管理方法已无法应付,更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的需求。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且在急剧增加的医学档案信息,如何衡量信息的价值,及时有效地筛选出对医疗工作有用的、可供研究的信息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同时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迫切需要各种时效性强、具有高价值的融合医学临床实践信息资源以及医学影像档案资源的医学信息整合,并实现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智慧医疗奠定扎实的数据分析基础。
2.形式多样的多结构医学档案信息数据为智慧医疗提供“花式” 的开发空间。随着医疗行为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的应用,医学实验室档案信息、医学影像档案信息(各种医学影像如MR、CT、X光片、超声、核磁共振等诸多医学影像检查所形成的影像资料)、病理涂片信息以及病例基础信息等产生的医学档案信息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且具有形式多样的特性,使医疗档案数据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产生了大量的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真实的医学档案信息数据。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医学诊断与医疗服务系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变革。虽然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大规模应用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随着高速物联网络、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的诊疗与服务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以医学档案信息大数据整合技术驱动下的个性化、创新化、便利化,从而催生依据不同人群个体、不同需求目的、不同利益价值的更加多样、更加智能的“花式”智慧医疗。
3.医学诊疗的基础档案信息为智慧医疗提供广域的数据分析基础。在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机构在患者入院的那一刻,医院医学档案信息便贯穿于医学行为的始终,医学档案的病例首页信息是数据源, 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有病人基本信息、住院信息、诊断信息、手术信息、过敏信息、患者费用、治疗结果等信息。医学档案病例首页信息、 病房、门诊、观察室、医技等日常动态数据,通过对医疗档案信息的网络共享化管理,对各类工作报表、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住院病人意外损伤和疾病控制、院内感染及医疗质量控制等统计报表进行网络共享环境下自动生成报表,进行数据收集,为智慧医疗提供广域的基础数据分析。
4.多形式、多渠道、多系统的信息资源分析是实现智慧医疗的手段。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医学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存储了大量数字化的历史档案信息和现实生成的医学信息数据,还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系统的数据通过转换、连接等技术将所需数据传输到相关软件系统中,涵盖有:住院病人情况、床位利用情况、门诊工作指标情况及费用效益辅助分析等医学档案信息。通过智慧医疗可进行疾病分析并能自动生成报表和图表,使利用者一目了然地掌握疾病发病和发展趋势,更好地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同时,可实现工作业绩考核管理。此外,还可实现大数据下的不同数据库管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最终依据利用者的需求和利用目的,采用先进检索和查询手段,提供更为具体、精准的数字化电子医学档案信息,使数字化医疗档案信息更好地融入医院管理整体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要辅助作用,构建领先时代潮流的智慧医疗数字化服务方式。
三、智慧医疗是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归宿与价值实现方式
1. 移动医疗智能服务是实现智慧医疗最广泛的综合基础服务。 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是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终端智能科技进入医疗应用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控以及运动监控设备近年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别是移动医疗APP的问世,为智慧医疗开辟了新的服务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方式。传统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移动医疗受到百姓青睐与追捧。从社会发展状况看,移动医疗的综合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五种智能行为:医药产品电商应用;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未来预测,移动医疗的智能应用将成为下一个消费爆点,一些医疗门诊经营者也开始逐步将眼光瞄准到这片新医疗服务空间。
2.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结合的智能医疗方式为智慧医疗实现最精准的医疗保健服务。在现代社会,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获知自身的相关医学数据,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可穿戴式智能医疗服务将进行个体的自身数据采集和分析量化, 通过移动设备直观地呈现给用户,可实现减少盲目地预防进补和过度治疗非科学性预防与治疗行为,同时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可穿戴便携式智能设备在医疗方面可实现心电、血氧、血压、血糖以及睡眠质量、运动耗能等多重数据监测,并通过手机、平板、PC等与终端设备无线对接,轻松实现个人的健康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咨询。同时,智慧医疗能让抢救变得更有效率,监测中心24小时监控和分析实时发送的心电和体征数据,让病人得到最及时的救治。在预防保健方面,智慧医疗可实现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的保健服务,甚至可完成提醒用药、保健按摩等功能。可以预知,智能医疗将成为未来的一大科技趋势,并向多样化发展。
四、智慧医疗展望
1.智能化的临床使用新产品将应运而生。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能够智能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的绷带,提醒患者服药的智能药瓶,可以分析患者行走步伐并将报告发送给主治医生的智能计步器等等。而智能手术室无疑也是阐释现代医疗科技进步最好的例子,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在大型医疗中心见到,也可以在社区医院寻觅到它的身影。
2.无线医学信息传输使医疗行为将更便捷。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展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已经在使用无线技术进行远程监控病人和传输大量影像文件。今后这些设备将更快、更小、更方便,并具有更高的采样率。同时催生新兴的无线技术智能检测便携设施,医生只需将该一次性器械绑在或贴服在患者皮肤上就可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且将数据传送到信息处理与数据存储中心。
3.超微细的医学检查与治疗将成为可能。随着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国外的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利用一个直径2mm的超敏感光纤探头通过普通内窥镜看到小至1微米的结构,如单细胞或细胞核的结构。基于探针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最终可以降低结肠息肉切除的风险,数据显示,虚拟活检已经可以取代其他检查项目,包括巴雷特食管活检。该技术的应用将“非常有前途”,目前正在评估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切除大面积息肉的完整性,而目前的数据非常令人振奋。
4.临床治疗与临床用药的纳米医学技术将得到应用。随着纳米技术发展,纳米已经不仅被用来制造更轻的运动器械、更快的电脑芯片。现今,医疗产品也瞄准了纳米技术,纳米抗肿瘤药物已经问世,该药物的纳米粒子可以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目前正在试验。纳米技术还可应用于医学影像检查,使得图像更清晰,患者更安全。黄金纳米粒子可用于检测早期老年痴呆症。感染控制是纳米技术的另一个领域,现已研制出了纳米实验室防护服,这种防护服的纤维添加了纳米硅粒子,改变了布料表面张力和的活性,可以有效防护血液和呕吐物等污物;该材料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在10分钟内杀死99.9%的微生物,目前正在接受实验,等待最终批准。
5.医学影像等检查将实现分子治疗。在临床检查中,医学影像学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该学科正在朝分子水平发展,已经从疾病诊断发展到疾病治疗,介入放射治疗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效,而在几年前这种方法几乎不可思议。如今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使用PET扫描发现帕金森氏症,通过视觉化检查确定癌症并确定化疗效果的智慧医疗。
当医疗搭上大数据“快车” 篇9
纵观历史长河,从古埃及人观察星象来判断农耕时间和节气,到天文学家托米勒通过观测行星数据建立著名的天体运动模型;从明代李时珍广收博采、遍尝百草著《本草纲目》,到谷歌公司利用搜索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流感传播趋势和地点,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不断利用数据提取信息、总结知识、预测未知的历史。
尽管人类善于总结,但由于过去技术水平受限,积累数据需要漫长时间,获得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并非一件易事,因此数据的意义并未充分得到认识,数据分析发展缓慢。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获取及利用数据的新平台,可用数据与日俱增。从此,全世界各领域数据汇集于此,不断扩展,很多不同领域数据开始交叉,各领域的数据再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渐渐形成具有相关性的网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应运而生。
大数据是新型思维模式的转变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该公司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中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给出的定义是: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同时强调,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那么,大数据仅仅是指数量庞大的数字么?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数据的意义远远不再局限于“数字”。大数据是从数据量、数据形态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到理念和形态上重大变革的总和,具体包含5个层面意义:第一,数据体量巨大。第二,处理速度快,需要对数据进行近实时的分析。第三,数据类别大,来自多种数据源。第四,大数据中的内容是与真实世界中的发生息息相关的,是能够解释和预测现实事件的过程的。第五,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如何抓住机遇及收获价值。由此可见,大数据是基于多源异构、跨域关联的海量数据分析所产生的决策流程、商业模式、科学范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上的颠覆性变化的总和,更是一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新型思维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大数据引起了产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随着学术界的推波助澜,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必将给未来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并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我国当然也不会忽略这一点,并于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从此,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也迎来了自己的“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诊疗、科研、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作用。
大数据后,看病不再难与贵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健康医疗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在医疗服务、健康保健和卫生管理过程中产生海量数据集,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曾经有业内专家非常形象地比喻,如果把医疗行业看作是一幢大楼,那么大数据技术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不单如此,大数据还可以为这幢大楼添砖加瓦。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对提升医药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将其确定为重要的基础战略资源,并将福建省、江苏省及福州、厦门、南京、常州确定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第一批试点省市。
医疗数据是医生对患者诊疗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包括患者基本数据、电子病历、诊疗数据、医学影像数据、医学管理、经济数据、医疗设备和仪器数据等,以患者为中心,成为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不断数据化的信息,在使医院数据库信息容量不断膨胀的同时,也将对疾病及患者的管理、控制和医疗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1.分析电子病历:医生共享电子病历可以收集和分析数据,寻找能够降低医疗成本的方法。医生和医疗服务提供商之间共享患者数据,能够减少重复检查,改善患者体验。但目前,大部分的电子病历都无法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安全和合规的考虑,但找到一个安全的方法来挖掘患者数据,这能改善医护质量并降低医疗成本。
2.分析医院系统:不妨想想我们在分析入院治疗的趋势时获得的好处。例如,对儿科病房医疗设备的统合分析可以更早地识别潜在的婴儿感染趋势。或者,再想想减少术后葡萄球菌感染的好处。通过利用大数据,医院可以知道,医生在术后开的抗生素能否有效地防止感染。
3.管理数据用于公共健康研究:医务人员会被铺天盖地的数据所淹没。诊所和医院会提交关于健康状况和免疫接种的数据,但没有大数据的话,这些数据毫无意义。大数据分析能够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整合,用以充实公共健康记录,而丰富多样的公共健康记录能催生更合理的法规,并提供更好的医疗。
4.循证医学:大多数医院和急诊室都实行“食谱化医学”,也就是说,医生对收治的患者采用同一套检查项目来确定病因。而利用循证医学,医生可以将患者的症状与庞大的患者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更快地作出准确诊断。在这里,大数据扮演的角色是从不同来源采集信息,并对数据实施标准化。在这种情况下,带有“高血压”的记录就可以映射到另一条带有“血压升高”的记录。
nlc202309090141
5.降低再入院率:看病费用之所以上涨,原因之一是因为患者离开医院30天内,再入院率居高不下。利用大数据分析,按照过往记录、图表信息和患者特点,医院能识别高风险患者,并提供必要的护理,从而降低再入院率。
6.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工具: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完善,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能够使优势资源“下得去”,更好地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加快远程医疗普及,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现在部分医改试点省开展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等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后台的大数据支撑,所有的常见病例、既往病例,都能记录在案,医生可以通过有效、连续的诊疗记录,运用大数据支撑,给患者以优质、合理的诊疗方案。
7.增强“自主健康”服务体验:主要是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从现在已有的实践看,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移动支付等方面,都给老百姓带来更加便捷的应用服务,变“三长一短”为“三短一长”。群众体会最深的是挂号和支付,下载通过互联网、移动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排长队、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就诊过程等问题。
8.改变健康管理方式:“利用大数据,将各种健康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指标,集合在每个人的数据库和电子健康档案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未来健康服务管理的新趋势。”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说。
9.监管过度医疗:医生有没有为了绩效而多开药、多做检查?因为信息不对称等缘故,患者往往没有发言权,有时还得吃哑巴亏。现在,借助大数据之手,可以对千千万万份医疗费用单据——“把脉”。2013年,成都市利用大数据建立了医疗保险智能辅助审核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市1328.46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221家医保定点医院、6790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22个医保经办机构医保行为的全过程监管。成都市医保局信息管理处处长王进介绍,利用大数据不仅能筛出疑似过度医疗,还能初步判断医生用药是否符合“临床规则”,在智能辅助审核系统面前,每一单违规用药、过度诊疗行为将无所遁形,这也倒逼医院加强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10.利于医药研发和评价:医药机构在新药研发阶段,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公众的药品需求趋势,确定更为有效率的投入产出比,合理配置资源。此外,研究者也能够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评估来自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与临床试验等数据,从而更快、更准确地研究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大数据还能够缩短药物的上市时间,增加其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例如在中药上市后,可以利用大数据整合上市后各研究阶段可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更有利于全面把握所上市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以上只是大数据对医疗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方面,但绝对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获得的数据越多,就越容易发现趋势,越容易对患者数据进行标准化整合,也越容易找到治疗过程中的瓶颈。医生可以像其他领域的从业者那样运用大数据分析,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义更加重大,从大数据中获得的见解或许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
大数据带来精准医疗
目前,中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有数据显示,传统治疗方案在肿瘤治疗上的用药无效率高达75%,在老年性痴呆治疗上的用药无效率为70%,在糖尿病治疗上的用药无效率为43%。
可以看出,传统治疗方法的无效率高是这些疾病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一刀切”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治疗复杂疾病。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自身遗传密码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基因测序为主的精准医疗可以检测人的遗传信息,针对不同的人提供定制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3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指出,所谓精准医疗,就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包括对风险的精确预测,疾病精确诊断,疾病精确分类,药物精确应用,疗效精确评估,疗后精确预测等,“中国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位于国际前沿,分子影像、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在精准医疗的基础层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要实现“精准医疗计划”,第一步就是基因检测:癌症是基因组疾病,每个肿瘤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图谱。精准医疗就是通过检测癌症患者的基因信息,利用DNA测序技术确认导致患者患病的基因或者受检者是否携带有肿瘤易感基因,来诊断或治疗患者的疾病。针对每位患者的基因图谱,了解癌细胞内的遗传改变,从而选择更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方式。
第二步就是基因大数据库的建立:这一知识体系将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环境和患者临床信息等各方面的数据,对数据库中各种混合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信息平台支持应对肿瘤治疗的基因数据信息,开展更先进合理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来满足海量数据的分析要求。同时,大数据可用于构建预测癌症、提高诊断精度以及能够反映疗效的模型,从而打通从基因组数据到临床应用的道路,发现基因突变和疾病的关系。基因数据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预测健康风险。能够预测个体感染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药物选择,以便获得最大化的疗效,并最大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还能够用来预测和确定遗传疾病,通过详细的了解个体的基因情况,确定遗传变异导致个体患某种遗传疾病的可能性。
第三步就是精准的药物靶向治疗:传统药物治疗对于患者通常是对症下药,千篇一律,依赖靶向药物等技术进行的精准治疗,就是以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参考,根据患者的基因和所处的环境来为其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过程,即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患者,进行合适的治疗。“精准医疗”计划的目标是更好地了解人类疾病的致病机理,并根据个人基因组特点靶向用药,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用药效率,达到最佳疗效并减少治疗费用。
然而,詹启敏指出,中国开展精准医学计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重大疾病防治形势严峻,对医改科技支撑亟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统筹规划协调和投入机制亟待完善,新型诊疗技术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尽力克服。
但不管怎样,随着各项配套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完善,精准治疗将在癌症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希望。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顺应,更要抓住机遇,成为“大数据医疗”的受益者,而不是拒绝或逃避。
医疗数据信息化 篇10
国家新医改方案中, 明确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 也明确指出了, 要“充分利用卫生信息资源, 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和大众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信息服务”。
以上这些内容明确指出了, 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引导下, 建设集成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 将各种卫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而整合的基础就要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数据交换与共享。在这一信息化建设进程中, 如何保留原有成熟信息系统, 使其能快速实现系统接入和信息共享, 减少各单位信息化改造投资, 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数据交换平台的优势
我们在本方案中, 以集中的数据中心作为支撑, 建立卫生系统信息交换平台, 通过中心服务系统提供患者历史诊疗数据的展示, 以及通过开放服务接口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目的。方案的核心就是支持医疗数据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应用。
数据交换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总线式架构设计。平台支持异构系统数据交换, 实现信息稳定、可靠的传输, 屏蔽用户实际环境中的硬件层、操作系统层、网络层等复杂、烦琐的接口, 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通道, 保证用户的逻辑应用和这些底层平台没有任何关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应用的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靠性。
数据交换平台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平台的核心。该平台需要建立与多种数据源的信息交换接口, 以消息队列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递, 按照医疗卫生数据交换的业务要求, 进行数据交换的事件定义, 并且依照不同的医疗信息交换事件, 进行数据交换格式及内容的规范要求。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应用, 降低了数据交换的逻辑复杂度;增强了数据交换的集中控制;实现了数据交换的标准化转换功能。
数据交换平台支持多种信息标准, 尤其是专门针对医疗行业的数据标准, 包括:
(1) 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Health Level 7) ;
(2) DICOM: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
(3) EDI: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
(4)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
3、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实现
通过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及流程的分析, 结合HL7及卫生部基本健康信息元数据标准, 定义患者健康诊疗信息的注册、查询、获取等接口,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区域性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实现跨医院信息系统和健康档案系统的健康信息互联与资源共享。解决了患者健康信息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使医护工作者能够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 做好疾病救治、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卫生管理者能够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
3.1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流程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实现了和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 (HIS) 及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临床医生在HIS系统中可随时进行区域平台共享患者数据的查阅, 可以直接进行转诊转检、会诊申请、审批等操作处理。
临床医生工作站可调阅患者健康档案, 包括基本信息、过敏史信息、遗传病史信息等;调阅患者在区域内的历次就诊记录;历次详细医嘱、诊断、用药信息;历史检验检查报告单信息。患者就诊完毕后, 本次就诊的主要电子病历信息自动归入电子健康档案, 实现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系统整体流程如图1。
功能查询页面显示效果如图2。
3.2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功能划分
数据中心:由个人健康诊疗信息库、医疗电子病历信息库、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信息库、医学文献/医学资料等知识库组成, 是系统的数据中心。
卫生服务系统 (HIS、EHR) :是中心的数据来源, 由分布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之间在使用功能、管理方式、数据表达形式上不尽相同, 存在很大差异。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系统间的接口、数据传输格式, 是各组成部分之间信息的传递、交互的枢纽。除了满足目前系统间信息通讯外, 还易于今后系统的扩充。总线式设计体现了交换平台的封装性、松散的耦合性和高度的集成性。
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的身份识别服务、健康信息索引服务、健康信息详细存储服务、数据调阅服务, 以及非标准数据的转换服务等。
另外系统采用统一认证机制提供合法性、安全性验证和管理。
3.3 数据标准的应用
目前卫生行业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 在本方案中我们参考HL7标准定义、CDA临床文档结构 (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以及国家颁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从中选择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恰当的子集作为平台中心数据库的定义。
平台存储数据可以方便的生成可共享的临床信息文档, 示例如图3:
可否直接不用图片格式说明共享的临床信息文档, 其中身份证号码:120XXXXX151最好采用这种方式;住址:天津市XX区XX小区XX楼XX室;姓名采用:张XX。这样可以避免个人隐私问题。
方案中采用的数据交换平台, 具备丰富的预置适配器, 并可定制扩展适配器:
(1) 通讯协议适配器:T C P, H T T P, S O A P, J M S, FTP, SFTP, SMTP;
(2) 行业协议适配器:HL7, LLP, DICOM, EDI;
(3) 常用文件适配器:File, XML, PDF, RTF;
(4) 数据连接适配器:Oracle, SQLServer, My SQL, Access, JDBC, ODBC。
通过总线式平台的应用, 支持了各种现有系统的基础。目前现存的各系统以及医院与区域范围的各种平台之间, 存在着多种数据交换需求。由于各系统IT技术水平差异, 可能会出现部分系统采用行业标准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 而部分系统不采用行业标准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 这时点对点的交换模式就无法满足要求了, 就必需依托总线进行非标准和非标准之间、非标准和标准之间的数据转换。数据交换平台对数据标准转换的支持良好支撑了这一需求, 保证了原有系统不被推翻, 降低了用户整体投资。
4、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效益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可以为医疗服务能力带来显著提高, 使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卫生服务。提升群众对卫生工作满意度, 改善医患关系, 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方案的建设是围绕着中央对卫生系统的政策要求进行的, 系统的实现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了技术路线, 对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通过打破各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间的信息孤岛, 实现医疗信息、医疗经验、医疗知识的分享, 将会促进各级卫生单位医疗水平的提升。
本方案的实现, 有效整合了现有软硬件资源, 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提升了原有系统投资的价值, 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卫生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梅立军等.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10.
[2]张喜雨.远程医学集成平台的研究.中国数字医学, 2010年05卷06期.
[3]ANSI/HL7V2.5-2003, HL7, version2, [S].
【医疗数据信息化】推荐阅读:
临床医疗信息数据挖掘08-16
医疗数据08-16
医疗数据交互06-07
医疗机构数据01-16
医疗数据分析05-15
医疗卫生数据05-31
区域医疗数据平台07-04
临床医疗数据论文08-11
Web医疗咨询数据05-28
医院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论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