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模型

2024-11-05

库存管理模型(共12篇)

库存管理模型 篇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企业生产或营销规模的不断扩大, 产品结构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 库存控制已成为各类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同的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和营销能够连续正常地进行, 必须储备适量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在制品和适量的成品。这些物品的储存, 有的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和相应的利息。不同的行业和企业, 库存占用的资金量是不同的。有的占用10%, 有的高达50%以上,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 库存量过大, 产品积压的现象较为常见。

对于企业来说, 库存量过少, 可能会造成生产和营销中断、失去销售机会而减少利润, 经营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可能因延期交货而影响企业的信誉, 造成潜在的损失;库存量过多, 既需要增加库存设备, 又需要增加流动资金的占用或贷款利息, 有些物品还可能变量的损坏。因此, 各类企业科学地控制库存数量, 对于降低经营成本,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经济效益,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的许多企业, 采用现代库存管理的科学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则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 确定库存数量与库存费用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保证生产和营销正常进行的情况下, 寻求使库存费用最低的最佳订货量。由于实际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应的库存模型也非常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新的模型也会不断出现。为了充分发挥库存管理的经济效益, 需要对库存管理方法进行科学的把握, 为此需要建立常见库存类型的数学模型。

1 不允许缺货, 补充时间极短的库存模型

该模型对物品的使用是按照线性方式连续均匀递减的, 即需求速度V为常数, 库存的物品为零之后, 补充的物品可以在瞬间实现。设补充物品的数量 (即订货量) 为Q, 物品的单价为P, 采用t—循环策略, 设补充物品的时间间隔为t, 库存状态如图1所示:

设单位库存费用为C0, 每次的订货费用为Ct。

则每次的补充数量Q与补充间隔t的函数关系为Q=Vt, 订货费用为Ct+PVt, 由于需求是连续均匀的, 因此时间t内的平均库存量为。

时间t内的平均总费用为

为了求得最佳订货周期t*和最佳订货量Q*, 由即得, 因此最佳订货批量为, 此时在一个周期内平均费用的最小值为

2 订货价格与订货数量有关的库存模型

有的供应企业为了鼓励大批量的订货, 往往会采用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 订货批量越大, 对采购方实行的价格优惠幅度则越大。除体格刺激因素外, 其他假设条件与前面的模型相同。

设订货批量为Q, 对应的货物单价为P (Q) , 当Qi-1≤QP2>……>Pn, 此时在一个库存周期内的平均总费用为

其中Q=Vt, 当Qi-1≤Q=Vt

C (t) 是关于的t分段函数, 若不考虑货物的总价VP (Q) , 则最小费用点容易确定, 但若考虑货物的总价值, 总的费用曲线则是递减的, 此时最小平均总费用C*对应的最佳订购批量Q*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 计算, 若Qj-1≤Q

(2) 计算

(3) 取C*=min{C, C (j) , C (j+1) , ……, c (n) }, 则C*对应的批量即为最小费用订购批量Q*, 此时对应的周期为t*=Q*/V。

3 需求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库存模型

这种情况在一个周期内只能提出一次订货, 在以后的销售过程中即使发生短缺, 也不再订货, 周期结束后剩余货物可以处理。假设一个商业企业在一个营销周期内售出物品的数量R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 其概率分布P (R) 已知 (可通过历史统计资料来估计, 一般物品的销售量都服从泊松分布, 只须确定出均值λ即可) , 若售出一件物品则能获利K元, 而剩余一件物品则亏损H元, 一个周期内的订货量为Q。要确定最佳订货量Q*, 可采用获利期望值最大或损失期望值最小的原则, 无论采用哪个原则, 都能获得相同的最佳结果。

现以获利期望值最大的原则分析。设获利期望值为L (Q) 。

当销售量小于或等于订货量即R≤Q时, 售出R件, 赚KR元, 剩余 (Q-R) 件, 亏H (Q-R) 元, 此时获利的期望值为。

当销售量大于订货量即R>Q时, 货物全部售出, 赚KR元, 没有亏损, 此时获利的期望值为。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 总的获利期望值为

采用边际分析法进行推导之后, 该模型最佳订货量Q*可由下面的式子确定:

4 需求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库存模型

在一个订货周期内, 设单位货物的进货价格为K, 销售价格为P, 单位库存费用为C0, 货物的销售量r是连续型随机变量,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f (r) , 订货量为Q。

要计算该模型的最佳订货量, 也可采用损失期望值最小策略。

当销售量小于进货量时, 因货物剩余而产生存贮费用, 此类损失期望值为

当销售量大于进货量时, 由于失去销售机会而产生损失, 此类损失期望值为

由于进货成本为KQ, 因此该模型总的损失期望值为

当时, 函数E[C (Q) ]取得最小值, 此时可求得最佳订货量Q*满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类产品的生产、库存、销售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要想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企业必须重视商品的库存管理。由于经济的全球化, 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商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极为普遍, 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和趋势, 采用科学合理的库存模式, 以使库存费用最小, 销售利润最大, 是工商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内容。

摘要:工商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和供应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需要在不同的生产和供应环节库存一定数量的材料、零件、在制品和成品, 这些物品的储存, 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和相应的贷款利息, 库存或订货的数量必须有所限制, 本文论述了几种常用库存类型对应的数学模型, 并给出了计算最佳库存量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工商企业,库存,最佳订货量,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

[2]卜文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销发展新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6) .

[3]王丰存.浅谈如何搞好企业市场营销[J].河北煤炭, 2009, (03) .

库存管理模型 篇2

一、传统的供应需求关系分析

从企业生产环节来看,由订单决定的拉动式库存生产是当前企业运营的主流模式,从纯粹的逻辑关系来看,通过客户提供需求计划到企业,企业按照需求进行生产,供应链可以保证顺畅。但实际情况却很难做到供应顺畅,对于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供应情况将更为复杂。因为从整个SIPOC模型来看,客户需求是所有过程的开始,过程越多,不确定性将被成倍放大。从客户需求开始逆序向前,交互作用持续贯穿整个过程,客户的任何不确定性,必然引起整个供应链的调整,符合概率统计研究的随机性事件范畴。为此,可以借用概率统计的数学模型,对客户的需求行为进行研究,为生产库存管理提供依据。

1.客户出库行为数据分析

通过对产品日出库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客户行为习惯,数据采用产品的历史日出库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对所属企业产品日出库数据进行分析,其数据散点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图1可以看到,尽管日出库数据分布范围较广,但是存在明显的聚集区,同时在不同的时间段,其数据的分散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再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直方图排列,见图2所示,其日出库行为存在两个特点。①出库存在明显的偏态分布②日出库大值出现的次数较少,日出库以少量多批次进行。对日出库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学计算,可得出整体日出库数据汇总描述。

2.对客户出库行为的数学建模

为对客户日出库行为进行预测,掌握日出库概率统计规律,采用SAS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统计模型分布探索,得到日出库是以尺度参数α=44.3,形状参数β=1.27的weibull概率分布,拟合曲线见图3所示。通过以上分析,使日出库规律在数学模型上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为后续的库存目标设置提供了一定基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日库存必须大于或等于客户需求量。另外从大量不同产品的客户日出库数据模型可以看出,不同的产品、渠道、价格、促销对客户的消费行为都直接造成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库存的变化规律也将直接反映出某一产品的客户消费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样性的,除了营销策略的影响,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

二、供应满意度对安全库存的影响分析

仅从供应数量上看,供应满意度是企业供应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供应满意度高低将直接影响客户选择倾向。从工厂的实际运作来看,供应满意度的设置存在如下两种情况:①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能力阶段,供应满意度S的理论值为100%(未考虑经济生产批量情况);②生产能力小于需求能力阶段,供应满意度S的理论值为生产能力C与需求能力D的比值,即S=C/D。若S值不能满足需求,则企业必须考虑委外作业。供应满意度是供需平衡的体现,安全库存的设置也正是建立在不同供应满意度基础上的。

1.安全库存设置的假设前提

由于供应满意度的存在,且整个客户需求行为分析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为此,安全库存的设置有如下两个假设前提:①假设过去的历史日出库数据满足业务需求。(以本例为证,假设在过去所有日出库数据中,都满足了客户以往的要货需求)。②假设在将来一定的经营周期内,业务的性质不发生较大变化。

2.不同供应满意度下的库存设置

设供应满意度为S,日出库的概率分布函数为(fx),日库存量为变量X,则供应满意度S同日库存量间的数学模型表达式为:S=(x>0)从上式可以看出,S为概率分布函数(fx)在0~X间的累积积分。结合日出库的weibull分布模型可以模拟不同供应满意度下的日库存需求,更加直观的发现供应满意度对日库存设置的影响,见图4所示。图4通过SAS统计学软件分别展示4种不同满意度下的日安全库存设置水平。从图4中可以看出,供应满意度S的设置对日安全库存的影响,满意度越高,日安全库存将成倍放大,具体见表2所示。表2供应满意度增量同安全库存增量效应比值表从增量效应比中可以看到,供应满意度的增量逐步减小,但日安全库存增量逐步增大,增量效应比值呈现幂指函数分布,这表明完全单边的增加供应满意度,将导致库存量急剧攀升,收益与风险存在严重失衡。

3.库存的两类风险

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与企业内部生产的均衡性的矛盾一直贯穿在整个供应链环节。而库存的设置正是将外部需求同内部生产隔离,起到稳定作用。但同时库存的设置始终存在两类风险:因库存不足而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第一类风险);因库存过多而导致产品积压的风险(第二类风险)。通过对不同满意度下日库存的设置可以看出,随着供应满意度的提高,第一类风险将减小,第二类风险将增加。为此,必须对两类风险进行平衡,根据概率统计原理,一般取值为0.95。即在过去的所有供应中,95%的满足客户即可认为全部满足。

三、生产周期与安全库存的关系

库存管理模型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 现金管理 Baumol模型 Miller-Orr模型

Baumol Model and Miller-Orr Model in Cash Management

Wu Shuiquan Wu Songhua

Abstract: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nagement.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of the funds on the acquisition and effective use,with a focus on cash management.Cash assets is the strongest in the mobility of assets with minimum profit in the enterprise.Therefore,day-to-da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hould be prepared in cash management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cash flow,but also the control on the size of cash holdings is needed,that is,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cash holdings.This paper will be presented to introduce two models,Baumol model and Mill-Orr model,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amount of cash holdings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officers.

Keyword:Financial management Cash managementBaumol modelMill-Orr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38-02

现金是可以立即投入流动的交换媒介。它的首要特点是普遍的可接受性,即可以有效地立即用来购买商品、货物、劳务或偿还债务。因此,现金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属于现金内容的项目,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各种形式的银行存款和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等。有价证券是企业现金中的一种转换形式。有价证券变现能力强,可以随时兑换成现金。企业有多余现金时,常将现金兑换成有价证券;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需要补充现金时,再出让有价证券换回现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价证券就成了现金的替代品。持有一定量现金,有利于满足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现金资产又是企业中盈利性最低的资产,持有现金过多,就会降低企业盈利水平。因此,现金的管理除做好日常收支,加速现金流转速度外,还需控制好现金持有规模,即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下面将介绍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两种模型——Baumol模型和Miller-Orr模型,供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1.Baumol模型

Baumol模型又称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Baumol在1952年提出的用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型。

利用Baumol模型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必须假定以下基本前提:①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稳定并可预测的。也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其现金收入是均匀发生的,并能够可靠地预测其数量。②企业的现金流出量是稳定并可预测的。即现金支出也是均匀发生的,并能够可靠地预测其数量。③在预测期内,企业不能发生现金短缺,并可以通过出售有价证券来补充现金。在符合以上基本前提下,企业的现金流量可用图1来表示。

利用Baumol模型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必须假定以下基本前提:①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稳定并可预测的。也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其现金收入是均匀发生的,并能够可靠地预测其数量。②企业的现金流出量是稳定并可预测的。即现金支出也是均匀发生的,并能够可靠地预测其数量。③在预测期内,企业不能发生现金短缺,并可以通过出售有价证券来补充现金。在符合以上基本前提下,企业的现金流量可用图1来表示。

在图1中,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现金需求总量是一定的,并且现金的耗用是均匀发生的。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最高量)是N元,在一个周期t内均匀地耗用完,然后出售数量为N元的有价证券来补充现金,以后各个周期不断重复。

现金的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而发生的费用或者现金发生短缺时所付出的代价。现金的持有成本也称现金的机会成本,与现金的持有量成正比,现金持有量越大,现金的持有成本就越高。而现金的转换成本则和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次数密切相关,在全年现金需求总量一定情况下,现金持有量越大,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次数就越少,所以,现金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次数成正比,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这样,现金的持有成本与转换成本就呈反方向变化。在现金需求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现金持有量越高,其持有成本就越大,而转换成本则越小。因此,两种成本之和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就是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Baumol模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可用圖2表示。

假设:C为现金的总成本;b为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T为一定时期的现金需求总量;N为最佳现金持有量;i为有价证券的年利息率。则持有现金的总成本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C=N2i+TNb

求导可知:

C′=N2i+TNb′=i2-TbN2

令:C′=0

即i2-TbN2=0

求得最佳现金持有量为:

N=2Tbi

例1,某企业的现金流量稳定,预计全年的现金需求总量为200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400元,有价证券的利息率为10%。采用Baumol模型确定该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根据Baumol模型的公式,可计算出该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N为:

N=2×200000×40010%=40000(元)

所以,该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为40000元。

Baumol模型是一种简单、直观的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方法,但它也有缺点,主要是假定现金的流出量稳定不变,实际上这很少有。相比而言,那些适用现金流量不确定的控制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方法,就是得更具普遍适用性。

2.Miller-Orr模型

Miller-Orr模型又称随机模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Merton Miller和Daniel Orr在1966年首次创建的一种能在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每日随机波动情况下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型。对企业来讲,现金需求量往往波动大且难以预知,但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将现金持有量控制在上下限之内。当现金量达到控制上限时,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下降;当现金量降到控制下限时,则抛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现金持有量回升。若现金量在控制的上下限之内,便不必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保持它们各自的现金存量。这种对现金持有量的控制,可用图3表示:

图3中,虚线H为现金存量的上限,虚线为L为现金存量的下限,实线R为最优现金返回线。从图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现金存量(表现为现金每日余额)是随机波动的,当其达到A点时,即达到了现金控制的上限,企业应用现金购买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到现金返回线(R线)的水平;当现金存量降至B点时,即达到了现金控制的下限,企业则应转让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其存量回升至现金返回线的水平。现金存量在上下限之间的波动属控制范围内的变化,是合理的,不予理会。以上关系中的上限H,现金返回线R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R=33bσ24i+L

H=3R-2L

公式中:b—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

i—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

σ—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可根据历史资料测算)

而下限L的确定,则要受到企业每日的最低现金需要,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

例2,假定某公司有价证券的年利率为9%,每次固定转换成本为60元,公司认为任何时候其银行活期存款及现金余额均不能低于1000元,又根据以往经验测算出现金余额波动的标准差为800元。最优现金返回线R,现金控制上限H的计算如下:

有价证券日利率=9%÷360=0.025%

R=33bσ24i+L=

33×60×80024×0.025%+1000=5866元

H=3R-2L=3×5866-2×1000=15598

这样,当公司的现金余额达到15598元时,即应以9732元(15598-5866)的现金去投资于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为5866元;当公司的现金余额降至1000元时,则应转让出售4866元(5866-1000)的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升为5866元。

Miller-Orr模型建立在企业的现金未来需求总量和收支不可预测的前提下,因此计算出来的现金持有量比较保守。

以上介绍了Baumol模型和Miller-Orr模型的应用前提、計算公式、计算方法以及优缺点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的完善,上述两种模型在企业管理特别是现金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范霍思、约翰•瓦霍维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美]斯蒂芬•罗斯、伦道夫•威期特菲尔德.《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 汤谷良、王化成主编.《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 篇4

盈余管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盈余管理的计量问题是盈余管理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纵观近2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众多, 总的来说, 主要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 具体项目法, 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盈余管理分布法等四种。前两种方法都是计量应计操纵, 第三种方法是直接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而分布法通常又称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 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行为的。本文主要对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进行介绍并予以简单评析, 试图为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主要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该类方法的核心思想认为, 企业报告收益由两部分组成, 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内生于会计的权责发生制, 管理人员有较大的操纵空间, 它既可以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改变来予以调整, 也可以通过交易的记录时点的选择来予以影响, 操纵成本较小, 而且操纵手法也更加隐蔽, 管理人员更多倾向于采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计利润都是管理人员操纵的产物, 应计利润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企业基本业绩, 因此总体应计利润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 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由于可操纵性应计不易直接观察, 管理人员通常根据应计的影响因素, 模型化不可操纵应计利润, 然后从总应计利润中扣除不可操纵应计利润, 得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 提出了众多的模型, 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

(一) Healy模型。

Healy (1985) 是最先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他所构建的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 是通过对比所有样本的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测盈余管理。Healy模型总的来说比较简单, 在模型中假定, 非操纵应计利润一直是不会改变的, 在整个事件的前后期内企业各年可进行操纵的应计利润代数和的均值都为零。它没有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区分, 而是以平均的总应计利润代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 ∑tTA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 T表示估计期的年份, t表示事件期年份。

(二) De Angelo模型。

De Angelo (1986) 对Healy模型做了改进, 以应计利润总额的变化作为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表征变量。该模型假定, 事件期前一年的总体应计为事件期年份的非随意应计, 其模型可以表述为:

其中,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 TAt-1表示t-1年的总体应计, t表示事件期年份。

(三) Jones模型。

琼斯 (1991) 认为, Healy模型和De Angelo模型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 那就是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大小, 将会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扩大了, 那么其应收项目、应付项目和累计折旧额等应计利润科目自然会相应增加。因此, 应该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基于上述分析, 琼斯提出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以此来估计正常性应计利润额。基本Jones模型的主要思想可以表述为以下模型:

At-1表示t-1年的总资产, △REVt表示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 PPEt表示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 TAt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 t表示估计期年份, εt为残差, 表示操控性应计。

基本Jones模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 最先运用回归模型的方式, 从总应计利润中将操纵性利润和非操纵性利润分离出来。为盈余管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 后期的很多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都是建立在基本Jones模型基础上的。

(四) Modified Jones模型。

Dechow、Sloan和Sweeney (1995) 认为, 基本Jones模型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 仍然没有把公司管理者对收入进行操纵的因素考虑在内。因为他们认为, 公司的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应收账款, 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 从而达到对报告盈余进行操纵的目的。所以说, 基本Jones模型会把盈余管理低估。为了避免这种偏差, 应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把应收账款的变化剔除掉。于是他们对琼斯模型进行了修正, 得到修正的琼斯模型为:

△REVt-△RECt表示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 其余的符号同Jones模型。

(五) Industry模型。

行业模型是由Dechow、Sloan和Sweeney在1995年提出的。行业模型放宽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不变的假设。他们认为影响正常性应计项目的因素, 在同一行业中是没有差别的。由此他们得出, 样本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与同行业同规模的配对样本公司相比, 应计利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基于这种假设, 他们得到计量盈余管理的行业模型为: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随意应计, 自变量表示行业所有非样本公司的总体应计的中位数。

三、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果比较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在大量被应用的同时也受到了多方的质疑, 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不同模型对于盈余管理计量的效果。

从国外的研究结论来看, 总体上认为现有的各种计量模型均存在计量误差, 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不高。而各个模型对于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例如, Dechow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修正琼斯模型要优于Healy模型、De Angel模型和基本Jones模型;Bartov等在检验无保留审计意见与操控性应计利润间的相关性时发现, 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Jones模型比时间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Pae的研究认为具有现金流量的琼斯模型, 极大地提高了琼斯模型在估计期的解释力以及在预测期样本外的应计的预测力。Ball和Shivakuma的研究结果揭示, 包括不对称利得和损失确认的非线性琼斯模型, 相对于其线性形式, 解释了显著更多的应计的变化。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 而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述评各种计量模型的优缺点, 只有夏立军、张雁翎、陈涛、吴联生、王亚平、黄梅、刘文达等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检测效力进行过比较研究, 但由于使用的检验方法和数据不同, 待检验模型也不同这些研究对各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计量中的效力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

摘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 它已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盈余管理的计量问题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对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归总, 并对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计量效果进行评述。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

参考文献

[1]张雁翎, 陈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力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5.3.

[2]刘大志.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的效力检验——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1.

[3]陈旭东, 杨文冬, 黄登仕.企业生命周期改进了应计模型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 2008.7.

财务管理能力模型 篇5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004

【分 类 号】F10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

【复印期号】200006

【 标 题】财务管理能力模型

——评价财务管理能力的新思路

【 作 者】夏成才/康红艳

【 正 文】

如何评价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不管是对审计人员,还是对被审计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所指的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的机构或部门。在此,笔者介绍英国的一种财务管理能力模型,可作为一种全新的评价工具,供审计人员和被审计组织在评价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时使用。

一、财务管理活动框架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财务管理方式因组织而异。因此,该模型的第一步就是正确定义财务管理的关键活动,以构成财务管理活动的框架。此框架分为三个部分:(1)财务信息,即需要组织去收集和保存、确保它的公正性和及时提供性、可用来支持业务正常运行的财务信息。(2)财务控制,即需要组织去适当关注或执行的财务事务。(3)财务分析,即需要组织使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财务和经营信息,用以支持决策制订过程的能力。另外,该框架也包括一些对整个管理框架来说是不正规的控制或惯例,但对特定组织的财务管理却有关键性影响的控制或惯例。

由于财务管理是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者在传达组织程序时所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财务管理应该扮演以下角色:(1)确认和管理财务风险;(2)能及时获取相关的、准确的和可靠的信息,以便决策时理解它潜在的财务含意;(3)提供有关财务和经营报告;

(4)防止舞弊、过失、违反财务规章制度及公款丢失等行为的发生;(5)帮助组织管理好财务风险的同时,完成计量核算任务;(6)支持战略目标和经营决策的制订。

二、财务管理能力模型的具体内容

使用新的财务管理能力模型时,应体现四个原则:(1)财务管理是与组织整个有效管理框架的其它组成部门一起工作的,它应该用来支持组织完成它的目标及完成目标所费成本的计算;(2)管理当局应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建立与保持负责;(3)并不是每一组织都要求同样的财务管理能力,某一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应当与组织的业务性质、复杂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相适应;(4)财务管理活动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根据逐步加强财务管理能力的需要建立模型图,将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划分为五个渐近能力阶段,每一个能力阶段由一系列相关行为组成,某一行为又由许多目标构成,只有这些行为被全部掌握和执行时,才可以认为达到了该阶段的财务管理能力。此模型中每一阶段的能力标准,就是那些将要评估的决定一个组织是否要达到的能力水平。达到某一特定阶段的能力,组织必须符合每一阶段上的所有要求。即使我们认为一个组织可能或非常可能达到与某一阶段相联系的能力,也不能认定它达到这一能力,除非所有的标准都符合。该模型的五个能力阶段为:开始、控制、整合、管理、优化。模型图如下所示:

(一)开始(阶段1)。在这一阶段,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特征表现为:还没有制定它的关键政策、实务或控制框架。由于所需实务的减少,组织目标的完成,经常依靠特殊个人的独立作用,决定了他所取得的成绩具有不确定性。相应地,这个阶段具有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一个组织或一种模式所希望维持的环境是不稳定的。

(二)控制(阶段2)。该阶段组织的重点在于:制定一个控制框架,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确保控制活动是重复的和持续的。控制框架包括财务、经营和管理控制。当这些基本内控如预想的那样运行时,他们将会降低风险,产生完整的、准确的财务和经营数据。通过适当的会计和经营系统,组织能实施它的基本保管责任和完成它的出具报告义务;有公正的财务和经营数据支持计划的监督活动,确保有足够的款项来满足预算和现金流量的要求;满足法定报告和内部经营报告的要求。

附图

在这个阶段,组织的财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财务系统有足够的控制,能提供准确的、完整的和及时的财务数据,且对非财务部门提供有效的指导。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达到基本财务管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预期结果的基础上制定有现实意义的财务计划;二是估计与经营要求相联系时达到这个结果所花费的成本。

因此,这一阶段的能力标准具有以下特征:组织应当围绕财务系统管理控制;准备经营财务计划;监督或控制经营财务计划;准备预算报告;筹集款项;根据法定要求出具报告;保证活动如预期那样运行。

(三)整合(阶段3)。该阶段的重点在于财务的角色转换。财务的角色从传统的记分员转化为支持经营管理者,并与经营管理者一起的财务工作任务是发展一种既能提供数据又能提供成本——效益控制,以满足对经营管理者有用需求的财务结构,如产品成本信息。在这一阶段,经营管理者必须对他们的财务管理责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即该阶段的财务管理应是由组织所有成员共同分担的一种责任。

在此阶段能帮助组织的关键财务管理活动是:制订活动和行为的组织标准,在同类组织或单位之间进行评价和比较,且能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之间建立联系;连接和整合财务、经营、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等;对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提供培训;在生产的不同阶段收集评价数据;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以支持经营的需要。而在此阶段组织应做的工作有:整合财务、经营系统和数据;分担和管理风险;提供关于成本、进度及传达的可靠执行报告;评价产品或服务质量。

(四)管理(阶段4)。该阶段的能力水平由组织管理财务行为的能力决定,这种能力能使组织根据拥有和使用的数量化信息去确定财务和经营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获取这些信息的所需知识来自于评价和管理组织行为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定义影响成本、质量和传达行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详细评价组织执行情况;评价计划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如成本、进度和质量等),并利用这些数量化信息管理有关活动和产品;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利用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制订正式决策。

在此阶段,能帮助组织的关键财务管理活动有:确定投入与产出质量之间的关系和运用数量化方法表达组织行为的平均水平;运用数量化信息管理和控制经营过程;管理信息资源支持决策制定者;提供技术分析支持;监督与预期的决策和行为相反的结果;提供足够信息支持决策,以便预先理解潜在的财务含意。

(五)优化(阶段5)。该阶段组织的重点在于不断地改进。管理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历史经验的学习上,且对未来要改进提高的领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里涉及的活动有:利用技术更新和程序改进,找到使成本最小化、产出或收入最大化的方法;寻找最好的实务,向别的组织学习;放眼外界,确定改进的时机;针对其他同类组织评价组织执行情况并制定战略性的目标;利用技术创新和程序改进提高效率并巩固产出质量;发展可以影响组织行为的内外部参与性变化的预期信息,且为管理这些因素制订战略性的对策。在此阶段,帮助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有:制订战略性的改进目标;提供战略性的预期信息;分析和预防质量问题;通过程序改进和技术创新优化财务管理。

三、模型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对该模型的运用可分以下三步进行:首先,制定组织所需要的财务管理能力;然后,评估它的适当能力水平;最后,为解决要求的财务管理能力与实际的财务管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提供指导。

为了与管理者应对财务管理负责这一原则保持一致,对该模型的运用可进一步发展丰富,具体分为以下三大步:第一步,组织应分析如何制定财务管理要求,这些要求应与组织的中层管理者相联系,因为中层管理者对确定组织的目的和方向,以及评估组织的财务及非财务风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分析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下3个问题:(1)组织面临的哪些财务风险,哪一种必须被控制?(2)组织需要的哪些财务信息满足内控核算要求?(3)所需要的哪些财务信息支持它的经营政策? 第二步,为组织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控制框架,其中包括决定组织所需要的且与财务部门的责任相称的财务管理能力。一旦己制定的财务管理要求在整个管理控制框架内,组织的管理将明确可能存在的剩余风险且评估这些风险的可接受性。当认为这些风险不能接受时,应重新考虑它的财务管理要求和能力。第三步,制定组织执行财务管理的框架。这一步涉及到监督活动和行为,这些活动须确保已制定的财务管理要求和财务管理能力处于平衡状态,适应组织的风险控制需要。关键在于:任何从监督中明确的差异必须得到解决。如根据组织的要求修正风险分析或财务管理框架等。

四、启示

虽然财务管理能力模型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但是,笔者认为,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组织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而言,对我国审计人员和被审计组织有以下启示:

(一)对审计人员。(1)从重视机械性的收集证据,到重视运用综合判断能力对证据进行评价的转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偏重于对审计证据的机械性收集,而运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降低审计风险。(2)重视自身的知识更新。现代的财务管理从单纯的数量化管理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的一个财务支持系统。在此系统中,它需要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建立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联系。这些转变需建立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作为评价这些活动的审计人员来说,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地揭示出这些现象的实质,才能达到审计目标。

(二)对被审计组织。(1)正确定位组织的财务管理要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达到阶段5的标准,但应把它作为远期目标,只有定位适当,才能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有适当的评价。(2)明确管理当局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现代企业更强调财务管理责任的主体,不仅仅只是财务管理者,更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者,即管理者的最高层次。在此基础上,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和评价办法。(3)重视财务风险与战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决定了组织的生死前途,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盈利性企业组织,务必要重视这两方面的内控及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Hugh A MeRoberts and Bruce C Sloon,“FinancialManagement Capability Model”,InternationalJournalofgovernment auditing, July 1998.2、杨修发等,“战略会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3、张兆国等,“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会计研究》1999年第3期。

民办高校管理模型分析 篇6

第一种是静态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合同——强制合同。这个模型假设投资公司能够观测到民办高校代理人工作努力程度,那么就可以设计出这么一个合同:投资公司支付给民办高校代理人一个适当的固定报酬,同时民办高校代理人在投资公司的监督下进行工作。由于信息对称,投资公司就可以精确地了解民办高校代理人的劳动供给曲线,观测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并计算出社会效益最大化时所需的代理人的工作量,即当代理人的边际努力成本等于边际产出时的工作负荷。只要代理人在完成其任务时所得的固定报酬能使他的效用大于不接受合同时最大期望效用(保留效用),而代理人未完成其任务时的所得足够的小,民办高校代理人就会按委托人的要求自动地付出适当的努力。然而,对民办高校的管理与经营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其质量和数量是非常难以度量的。因此,根据民办高校代理人工作努力程度设计强制性合同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二种是静态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最优激励合同。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观测到民办高校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无法区分民办高校业绩下降的原因,这就会有一个风险分担和激励提供之间的两难冲突。此外,民办高等教育生产的最终产品是学生的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对于如何测量一个学生人力资本的增值,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较为科学合理的测定方法或手段,只能从另一些指标对此进行推测,如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等。这造成了对民办高校经营绩效难以有一个统一而且合理的测量标准,也造成了对民办高校进行激励的困难。

二、动态委托代理模型

投资公司与民办高校的委托代理关系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在动态情况下,伦德纳(Radner)、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与法玛(Fama)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声誉模型”和“棘轮效应”。前者认为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保持长期合作,只要双方都有足够的耐心,最优风险承担和激励可以实现。而后者认为由于委托人对代理人努力水平的评价建立在参照标准上,代理努力水平的提高会使工作业绩不断提高,参照标准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代理人预测到他的努力将提高标准时,他的努力积极性也就下降。

我们前面讨论到,为了执行强制性合约,必须监控代理人的劳动成本行为,调查清楚代理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动态委托代理中,还要求工作任务必须相对稳定。因为,如果工作任务经常变动,委托人必须对这种工作任务下的劳动供给曲线重新进行调查。然而,即使是对一些工作复杂程度低的工作,委托人也难以调查清楚代理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因为代理人不愿意真实地显示自己的劳动供给曲线。民办高等教育系统中大多数工作任务都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工作任务不确定程度高:作为管理人员,他必须搜集自然环境的变化信息,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机决策,这种信息收集以及决策过程的工作量是难以观测的,并且每次收集的信息内容及决策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对研究人员来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不确定程度很高的工作。因此对民办高校代理人实行激励工资制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多目标性与多项任务的委托代理

霍尔姆斯特姆(Holmstrom)和米尔格罗姆(Milgrom)于1991年证明,当代理人从事多项工作时,从简单的委托代理模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适用的。在有些情况下,固定工资合同可能优于根据观察到的变量奖惩代理人的激励合同。当不同工作的监督难易程度不同时,对易于监督的工作的过度激励会诱使代理人将过多的努力花在这些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如果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在某项工作上花费一定的精力而该工作又不可观测,那么激励工资合同也将是难以实施的。

美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即开始了澄清大学目标的努力。1964年,格罗斯教授等列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47个目标,其中17个为“产出目标”,其余为“支持性目标”。然而,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70年代美国人澄清高等教育目标的努力到头来仅仅是拉长了没经过分析的抽象术语的单子”,“目的的自然模糊性”是大学的主要特征。经济目标往往是投资公司所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其次,投资公司还要考虑的是稳定发展、社会公平等因素,这将导致投资公司对高校的评估不以经营业绩为唯一标准,安置就业、维护稳定、甚至计划生育都会成为考核的标准。在民办高校目标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这些目标在代理活动中相互重叠,就会使民办高校的效率大大降低。要提高民办高校的经济效率必然要牺牲民办高等教育的其它目标,或者要充分实现其它社会目标就必然要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

不过,大多数为公众所接受有关大学的事务可以被分为两个极端的两类:文化论说和功能论说。前者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认为科学活动是一股促使社会进步的解放力量;而后者被称为功能主义学派(functionalism),强调大学为社会提供了能促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合格劳动力和研究产品。与此同时,另一种新的思潮也开始广泛流行:近年来许多国家政府认为要对高等教育进行计划管理,反对高校自治,强调社会对主要经济资源的控制。这种观点奠定了有关大学治理的近代思潮的基础。有关大学治理的思潮在大学的组织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思潮使投资公司对民办高校的干预也随之增多,或者为投资公司实现它的一些目标找到了理由,使投资公司通过一些手段迫使民办高校为其经济目标或其它功能目标服务成为可能。

由于民办高校的管理与经营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其质量和数量是非常难以度量的,因此实行根据民办高校代理人努力程度进行激励的强制性合同是不可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给民办高校代理人推卸责任创造了机会,以及民办高校绩效的难以度量,因此实行根据民办高校绩效进行激励的风险分担合同也是有困难的;声誉模型使民办高校代理人努力工作,但声誉的作用是有限的;棘轮效应会使民办高校代理人进一步对抗上级的监督和激励,并更加不努力地工作;民办高等教育的多目标性可能会使过度的激励导致民办高校资源的错误配置,使一些本来并不太重要的工作占用太多的资源。近年来,随着绩效指标体系的确立,激励的效果已开始逐步显现。但在民办高等教育这个目标模糊、过程复杂、难以监督的系统中,激励所起到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要实现民办高校的高效率,除激励之外,还要建立在其它有效的机制之上,如信誉、信任与合作等。

库存管理模型 篇7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规划的出台,智能电网的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在通信信息平台环节,国家电网公司将延伸“十一五”中“SG186”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果,在“十二五”开展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的建设,打造以资产为核心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而全面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建设,对于资产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3,4]。按照企业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需要首先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对领域数据进行建模,捕捉领域中的对象类及其属性,分析其关联关系,为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提供概念模型和逻辑视图,可直接指导底层物理数据模型的设计和开发[5,6]。

企业资产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设备管理仅以功能位置为依据来维护设备,它更关注设备个体的健康状况,因此资产信息建模工作是从设备自身物理属性出发,从资产角度构建设备的数据模型。而目前针对企业设备资产的信息建模工作较少,大都局限于从功能位置角度构建设备台账和编码,而企业资产管理需要根据设备自身分类特性组织设备树,这就对设备资产信息模型提出了较高要求[7,8]。

IEC 61968的公共信息模型(CIM)中提出了资产的概念,给出了比较成熟的资产模型。该模型完全可以作为资产管理系统建模的参照和依据[9,10]。本文以CIM资产模型为基准,结合设备对象的实际数据项进行资产信息建模,分别建立了典型输变电设备的资产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依据CIM中资产类相应扩展资产分类属性、本体属性、模型参数、电气属性等,从而给出较为全面的资产信息的对象视图,为资产数据库的设计提供面向对象的源模型参考,并探讨了资产模型的相关应用。

1 资产总论

1.1 资产基本概念

资产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财务领域,是企业中占有一定价值的物品,电力设备则是电网企业最重要的固定资产。近来在生产管理领域,也越来越多地从资产角度考虑设备管理问题,从全寿命周期出发评估资产寿命和处置报废;而资产的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盈利能力,通过合理安排检修计划以提高设备可用率和降低设备故障率,以及节省设备运行维护的开支。

与ERP再造企业流程不同,企业资产管理(EAM)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维修及维护的资产管理。在EAM中,设备台账数据是基础,运行维护管理是核心,以工单的提交、审批和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预防性检修、状态检修等几种可能模式,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目标,将库存采购和人员财务等模块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7,8]。

1.2 CIM中的资产模型

资产是被某机构所拥有的物理实体,它要经过购买、安装、维护、维修、折旧和报废等生命过程,并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资料记录。在CIM中,资产模型可分为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基础模型包含资产的基本属性,如Asset类描述资产本体属性、Specification类描述产品说明书(包括安装和维修作业指导书)、TypeAsset类描述通用分类信息、AssetModel类描述产品型号、ElectricalProperties类描述电气属性、FinancialProperties类描述财务属性、Location和Zone类描述资产地理位置信息。而工作模型包含资产业务活动记录,如Work和WorkTask类说明资产工作任务,Procedure和ProcedureValue类记录每步工作步骤和产生量测值,这些记录通过数据集(DataSet)的方式分类保存,共分巡视、诊断、试验、维修4类数据集,分别对应资产运行维护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任务,见附录A图A1—图A4。

资产(Asset)与电力系统资源(PSR)相互关联,但二者描述设备的角度不同,前者注重设备的物理特征,而后者注重在电网中的功能位置,即设备的逻辑特征,由前者来实现。资产与组织(Organization)相关联,也可与多个组织机构有关,如检修、运行部门等。资产与量测(Measurement)关联,产生量测值(MeasurementValue),并关联端子(Terminal)。

1.3 资产与资源辨析

在CIM模型中,IEC 61970-301定义了PSR,并通过定义设备容器来建立电网设备层级树形结构,据此定义生产管理中设备功能位置,进而规范设备调度命名。IEC 61968-11资产包中明确定义了资产概念,并充分发挥文档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电网功能位置上的资源,需要资产来具体实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关联关系,即同一资产可先后服役于不同功能位置,而同一功能位置也可先后由不同资产来服役。如图1所示,功能位置中三相开关命名SW12,具体三相的资产序列号分别为SN43537,SN76733,SN66744,其中C相开关SN66744运行出现问题,返回厂房维修,而被SN99857替换;同时,由于出现故障,采购1台新开关设备SN35477以保证库存。

2 资产信息建模方法与实例

2.1 企业信息建模

企业信息建模是对企业信息流进行规范化处理,对企业全域资源的抽象和整合,是按标准、规范有序组织的结果,主要关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及其流向,旨在进行信息整合、规范数据模型、减少数据冗余,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是对结构化建模思路的改进,针对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多层次抽象,从对象到类,构造类库,采用灵活的框架或架构,能够满足当前复杂的软件开发要求。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建模语言,本文资产信息建模就是采用Rational Rose作为统一建模工具,基于现有CIM资产模型的成熟体系,对输变电主要一次设备进行信息建模[11,12],具体建模原则和方法见附录A。

2.2 资产信息建模需求

CIM资产模型可大致分为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基础模型中从5个侧面描述资产属性,分别以Asset,TypeAsset,AssetModel为根类,针对电气设备派生出ElectricalAsset,ElectricalTypeAsset,ElectricalAssetModel子类,三者均聚合电气属性类ElectricalProperties,形成电气资产模型框架。例如:对于某电网设备XX资产信息建模,首先要扩展类继承上述4个父类,对无法继承者再根据自身属性扩展新类。具体如下:设备本体特征通过继承扩展子类XXAsset,设备分类信息扩展XXTypeAsset,某型号设备公共属性扩展XXAssetModel,设备的电气参数扩展XXProperties,这4个子类之间相互关联,且电气属性类与其他3个子类之间是聚合关系。此外,在建模中发现电气设备本身带有机械参数,具有共性需要扩展,故在电气属性之外,扩展根类机械属性MechanicalProperties并与其他根类关联,而这五大根类就形成了资产的基础模型框架,如前例针对XX设备,则扩展类XXMechanical继承根类,表述其自身机械属性,如图2所示。

反映资产业务活动的工作模型则通过文档形式记录数据,根据日常设备运行维护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巡视、诊断、试验和维修4类,其结果定义为数据集,见附录A图A5、图A6。巡检业务均以工单为依据,对应CIM中类Work和WorkTask,工单包含工作内容,由作业指导书(Specification)规范,包含诸多工作步骤(Procedure),并可能产生一些量测值,且取值范围(Limit)遵循额定值(Rating)定义。

缺陷信息是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中的重要信息,在日常巡视中及时发现设备的缺陷情况,维修消除后,记录缺陷信息,备案形成缺陷库以完善资产档案。针对缺陷信息,继承了已有业务活动类ActivityRecord、扩展子类DefectEvent(缺陷事件),以及已有子类FailureEvent(故障事件),缺陷事件类中包含设备类别、缺陷内容、部位、程度、等级、分类、消缺情况和结论等属性,部分属性取值采用枚举形式,见附录A图A7。

2.3 典型设备建模案例

资产的基础模型由五大根类组成模型框架,从不同角度描述设备对象的信息,针对具体设备分别扩展子类继承相应根类;工作模型中提取业务活动涉及的主要对象类,可适用于多种业务形式,如巡视、检修等,并特别扩展检修所关心的缺陷事件类。依照此建模思路,对变压器等典型输变电一次设备进行资产信息建模,并尝试对二次设备和其他设备进行建模。

变压器是最典型的变电设备,对它进行资产信息建模是工作重点。除按照上述资产基础模型的建模思路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变压器设备结构复杂、部件众多的情况。较重要的部件,如套管(Bushing)和分接头(TapChanger),已在CIM模型中,而针对其他部件,则采用多态模式,扩展变压器附件资产类(TransformerAccessoryAsset)和变压器附件模型类(TransformerAccessoryModel),各附件,如潜油泵、压力释放装置、瓦斯继电器和主变温度计,则继承上述变压器附件资产类和模型类,见附录A图A8。

除变压器资产模型外,附录A图A9中还给出串联补偿器资产模型,其中设备类型属性通过枚举,并自定义复杂数据类型以弥补数据类型的不足。

3 资产模型应用实例

3.1 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对于大量的设备量测数据,需要借助元数据(Metadata)来实现有效管理。元数据简言之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如数据库表中的字段[13]。而CIM定义了电力企业中主要对象类及其属性和关系,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描述方式构造了电力行业的元数据,与生产数据库的设计密切相关。文中所构建的资产基础模型,可直接指导EAM中的设备台账管理模块的数据设计,而运行和维护管理模块的设计还要考虑工作流,但其底层数据设计也可参照上文资产工作模型。

具体来说,从面向对象的静态类图转化为实体关系数据库表,有着较成熟的设计方案,如对象类的建表、继承和关联关系的映射、主键外键的处理;而依照CIM建设的数据库表包含了CIM语义信息,再通过组装基表,建立边界视图和封装边界类,能有效改进资产数据平台程序的性能,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资产数据服务。

设备台账是EAM的数据基础,它以电力设备为主线进行组织,从设备技术信息、地理位置、分类信息、功能等方面出发,将设备与备品配件从不同角度组成关联的“设备树”,并与设备图片、手册、铭牌参数、工作指导书、财务等信息相关联,记录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运行、故障、维修、移动的详细情况,以及每个阶段中设备的价值[7,8],如图3所示。因此,它与传统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备台账管理区别很大,包含的信息种类更多,设计上也更为复杂。CIM资产模型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对资产信息进行规范化的描述,且覆盖了EAM设备台账的基本信息,完全可以作为其底层数据设计的依据。

浙江省电力公司根据电力系统资金、技术密集和设备复杂的实际特点,整合SAP中的设备管理(PM)模块和生产管理系统,充分发挥SAP资产管理优势和MIS电网管理优势,开发实施了安全生产管理系统(PSMS)。PSMS中输变电设备主数据以SAP为源头录入维护,并导入生产管理模块中;而SAP中设备基础数据视图的组织及各类数据表格和字段的设计,均参照上述基于CIM的设备台账模型,见附录A图A10。

3.2 资产分类与编码

资产分类是资产管理的关键,电力企业中设备资产众多、型号复杂,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分类法,建立合理的设备分类编码规则,形成资产管理体系。在CIM资产模型中,TypeAsset类资产从功用角度进行设备分类,给出了相当于PSR功能角色的设备分类信息,具体而言是将电力设备资产分为电气资产、容器资产、支持资产3类(见图4),电气资产再下分变压器、开关断路器、补偿器、线路等。AssetModel类进一步描述具体某类资产的不同型号设备。这2个类组成的资产分类比较完整,以此为依据,参考国内外各种资产编码,就可以形成电网企业自身对于设备管理的资产分类编码。

3.3 资产管理和系统集成

资产管理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调度管理,在专业视角、关注层面、管理方法上差异很大。例如:对于开关设备这一对象,相对于调度管理从功能角度对逻辑设备的管理方法,资产管理更关注具体某种型号的开关,它服役后的运行状态、检修历史、缺陷信息等,不管它是在哪个功能位置服役或是处于仓库返修或退役报废处置阶段,都要追踪它的全生命周期记录,这就是从实体角度管理物理设备的方法[14]。

资产这一概念源自财务领域,资产管理中检修活动也涉及大量财务信息;而设备资产被企业购入后入库也涉及物资管理,当某种型号的设备告缺时需要提交采购计划。正因如此,电网EAM与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分析,设备从购入服役到退役处置终生如此。因此,资产管理需要集成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模块,而资产编码需要分别与财务码和物资码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以利于系统互联和资产信息共享,实现设备资产“账卡物”信息一体化。

浙江省电力公司PSMS中以SAP为基础建设省级资产管理中心,便能在此平台集成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如生产计划、维修、物料、财务管理等,做到资产相关信息全局共享,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使资产信息一体化得以实现。

4 结语

电网EAM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科学规划和信息建模工作;而资产信息建模属于领域建模范畴,直接影响领域内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的开发。CIM作为电力行业领域成熟的元数据模型,其面向对象的描述方式使其在大型软件开发上具有天然的优势;IEC 61968-11中描述的资产和工作模型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关注,特别是在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规划中建设全生命周期EAM系统的目标下,CIM是不可或缺的领域元数据模型。

本文是基于CIM对电网企业的典型输变电设备进行了资产信息建模,阐述了资产模型基础理论,辨析了电力系统资源与资产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资产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其中基础模型能很好地表达EAM的设备台账数据模型,而工作模型也概括了各种设备业务活动共有的数据对象;并进一步介绍了资产模型的应用实例。

基于CIM创建的资产信息模型解决了电网EAM领域内的元数据模型问题,为EAM系统开发的后续工作,如底层数据库和应用层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据。本模型已应用于浙江省电力公司PSMS中SAP设备主数据视图的设计。

摘要:从复杂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律出发,基于IEC 61970/61968的公共信息模型(CIM),阐释了资产信息模型理论,分析了电力系统资源与资产的区别;提出了电力信息建模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扩展资产信息模型,包括资产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其中资产基础模型详尽描述了设备台账对象,而工作模型概括了主要设备维修活动涉及的基础数据;介绍了资产模型的各种应用,如用于资产数据库设计、资产分类与编码设计,并理清资产与功能位置的关系、资产管理与物资和财务管理的关联集成。

库存管理模型 篇8

有关团队构成变量和团队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注的是以不同方式配置的特定的团队成员特征, 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团队成员互动过程的质量, 以及团队目标的达成。已有的团队构成变量, 可以分为表层构成变量和深层构成变量。表层构成变量指的是公开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例如年龄、民族、教育水平和在组织中的任职时间;深层构成变量指的是内在的心理特征, 例如人格因素、价值观和态度。

一、表层构成变量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

Hambrick等在1984年提出的“高层理论”是TMT研究的起源。该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团队的特征对整个组织的决策与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并指出, 如果客观的、可观察的、高层管理者团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组织绩效显著相关的话, 那么“高层理论”便得到了严格的检验。随后, 基于TMT人口统计特征的研究就开始出现, 逐年增加, 这些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高层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起点, 以某些人口统计特征为自变量, 探索某些高管团队的特征是否会影响组织结果。大量这类表层构成变量的研究, 关注的是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 有关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 往往是模棱两可和令人失望的, 而且元分析的结果也未能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该领域的研究者通过考察可能的调节变量, 进一步探索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 研究者认为, 尽管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 但深层构成变量可能对团队绩效具有更大的影响。

二、深层构成变量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

深层构成变量包括一系列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变量, 有容易受到团队任务影响的情境依存性变量, 例如态度;也有相对持久的团队成员个体差异, 例如能力、人格、情感和价值观。

具体而言, 就哪些深层团队构成变量能够预测团队绩效, 以及不同构成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例如, 有关团队人格构成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团队中特定人格特征的总和或平均水平、团队成员之间的变异, 团队成员中表现出特定人格特征的比例, 或者团队成员在某种人格维度上的最高分或最低分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 团队成员在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上的变异与绩效呈正相关。Stewart关于团队设计和团队绩效的元分析, 对“团队成员人格”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支持。他的结果表明, 团队人格与团队绩效有关, 但是并不能明确是哪种人格因素与团队绩效有关, 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具体机制。此外, 就团队成员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团队绩效的关系而言, 有研究发现, 团队成员的平均能力和团队绩效之间呈正相关。而另有研究则指出, 尽管团队成员的平均能力和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 但是其相关程度并不强, 出乎意料的是, 团队成员的平均社会敏感性和群体成员发言次数的变异与群体绩效的相关更高。Anita Williams Woolley (2007) 的研究还发现, 团队仅仅拥有具备完成团队任务所需要的特定能力的成员, 并不能保证团队的高绩效, 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恰当分配角色也非常重要。当团队仅仅拥有完成任务必备的能力, 但角色分配有误时, 成员能力并不能带来高的团队绩效。

尽管已有的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深层构成变量和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但是, 这部分团队构成的文献依然充满支离破碎的、相互矛盾的发现, 要得出高绩效团队的最优团队构成方面的结论依然比较困难。因此, 就团队构成研究的现有文献而言, 究竟哪种具体的团队成员特征可以被用于团队设计阶段, 以提高团队绩效, 以及这些特征在团队成员中的配置方式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依然并不清楚。

三、个体属性构成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理论缺陷

从团队成员个体的表层特征, 或者深层特征出发, 所进行的上述团队构成研究, 都可以被归为“个体属性构成”模型。这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 探索团队成员个体某种属性的不同整合方式与团队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例如, 研究者已经考察了基于个体能力构造“团队能力”的不同方式, 包括团队成员个体能力的平均水平、最大值或最小值, 或者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变异程度。尽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概念化和操作化团队构成变量, 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基于一个共同的逻辑:个体属性是团队分析的基本单元。

个体属性模型将团队看作是由完全相同、无差别的实体构成的集合。这与我们对团队的认识是不相符的。在早期研究中, 团队就被描述为由不同角色构成的系统。角色是期待的模式或者一套行为, 它与他人的行为是相互联系的;角色被认为是团队的一个根本特征, 因为团队任务是通过角色行为完成的, 对角色进行区分往往是创建一个团队的主要原因。如果一个团队希望避免过程损失、有效运转的话, 团队角色之间的协调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实质上, 团队绩效是相互联系的一套角色的绩效表现的整合。既然角色对于团队绩效至关重要, 基于角色建立团队构成理论就显得非常关键。

四、角色构成模型:从团队层次的现象出发研究团队

团队构成研究的个体属性模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们对团队绩效的理解, 但是由于其理论假设的先天缺陷, 限制了其研究的发展和对团队成员选拔实践的指导意义。角色构成模型考察的是一组角色承担者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团队绩效的。由于团队中的一个角色可以由多个团队成员承担, 因此角色可以被看作是比个体属性更高层次的构成水平。团队角色的履行和不同团队角色之间的同步, 对于有效的团队表现至关重要。

通过将注意力从个体属性构成转移到角色构成, 研究的重点也从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是如何影响团队绩效的, 转为角色承担者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团队绩效的。从团队任务完成的角度看, 角色是团队构成有意义的子集, 而团队中的个体则是团队中零碎的片段。团队绩效, 作为不同团队角色分工合作的结果, 与团队成员个体特征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 而与团队角色的履行和互动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角色构成模型承认团队角色之间的差异, 允许我们识别影响团队绩效的不同角色类型以及角色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

五、角色构成模型的已有研究

在组织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 研究者曾先后提出过不同的团队角色分类。最早的工作是由Benne完成的, 提出了27个团队成员角色, 并将这些角色归为3类: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个体角色。任务角色与团队所从事的任务有关, 这些角色推动和协调团队的努力以选择、界定和解决共同的问题。维护角色指向强化、调节和维持团队本身的存在。个体角色则重在满足与团队任务无关的个人需要。相似地, Bales等试图对小群体情境中个体的各种行为进行分类, 界定了12种行为类别, 其中6种反映的是任务相关的活动, 而另外6种则反映的是社会情感活动。随后, Belbin基于一项历时9年的团队构建和团队有效性纵向研究, 提出了团队中的9种重要角色:推进者、统筹者、实施者、专家、监控者、外交家、智多星、完成者和凝聚者。

文献中还有一些实践取向的团队角色分类。Mc Cann (1989) 通过对团队的访谈构建了包含4个维度共8种角色的模型。4个维度分别为:关系、信息、决策和组织。每个维度下包含的角色依次为外向-内向、实用-创造、分析-信念和结构化-灵活。Parker提出了4种团队成员风格, 包括贡献者、协调者、沟通者和挑战者。Du Brin提出了10种团队角色, 包括知识贡献者、过程观察者、合作者、人际支持者、挑战者、倾听者、总结者、抚慰者、调停者和看门人。

D.Barry (1991) 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我管理团队所需要的4种分布式领导, 包括愿景领导、组织领导、拓展领导以及社交领导1。最后, Du Brin (1995) 提出了10种团队角色, 包括知识贡献者、过程观察者、合作者、人际支持者、挑战者、倾听者、总结者、抚慰者、调停者和看门人2。

对于文献中出现的各种团队角色, Mumford进行了整合。首先, 他们通过文献综述得到了120种团队角色。然后使用Q分类法将这些角色归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别属于任务、社交和跨边界这三类角色。其中, 任务角色指的是那些致力于团队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的角色, 包括塑造者、创新者、贡献者、完成者和批评者。社交角色致力于维持团队内部良好的社会环境, 包括沟通者、合作者和纠偏者。跨边界角色指的是团队成员在团队外所表现出的重要行为, 包括协调者和领事。

六、总结和展望

基于对团队构成领域的文献综述, 我们发现, 个体属性构成模型的理论假设存在先天缺陷, 而角色构成模型从角色这个团队层次的现象出发理解团队的构成, 是更富前景的方向。角色构成模型当前的发展现状, 是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团队提出了大量团队角色的分类。

首先, 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角色构成模型的巨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 对团队角色类型的界定和在某种范围内的整合, 已经成为该模型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次, 由于不同类型的团队所面临的核心任务往往存在巨大差异, 而团队角色是与团队任务的达成紧密相连的现象,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 团队角色构成对于不同类型的团队或许存在结构上的差异。高层管理者团队, 作为组织中影响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团队, 就团队任务和功能而言, 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具有其自身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特殊性, 团队角色的构成应该具有自身稳定的结构。如果团队角色构成领域, 能够如人格研究领域发现个体人格结构的五因素模型一样, 发现具有跨情境一致性的稳定结构的话, 那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团队成员的选拔和安置, 以及团队有效性诊断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同时, 对于团队研究自身而言, 也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此外, 现有的角色构成模型研究专注于提取各种团队角色类型, 而忽略了对角色间互动模式的考察。金刚石和石墨由相同的元素构成, 但是由于元素构成的结构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同理, 团队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影响其属性的因素除了组成团队的角色类型之外, 角色之间的结构模式也同样不可忽视。因此, 进一步的研究应在角色构成模型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探索高层管理者团队的关键角色构成, 以及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Hackman, J.R. (1987) .The design of work teams.In J.W.Lorsch (Ed.) ,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315-342)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2]Hollenbeck, J.R., DeRue, D.S.and Guzzo, R. (2004) ,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I/O research and HRpractice:Improving team composition, team training, and team task desig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3:353–366.

[3]Stewart, G.L. (2006)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m design features and team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32, 29-54

[4]Woolley A.W., Chabris C.F., Pentland A., Hashmi N., Malone T.W., (2010) .Evidence for a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actor in the Performance ofHuman Groups.Science, 29:330 (6004) , 686-688.

[5]Stewart, G.L., Fulmer, I.S., &Barrick, M.R. (2005) .An exploration of member roles as a multilevellinking mechanism for individual traits and team out-comes.Personnel Psychology, 58, 343-365.

[6]Aritzeta, A., Swailes, S., &Senior, B. (2007) .Belbin's team role model:Development, validity andapplications for team building.Journal of ManagementStudies, 44 (1) , 96-118.

品牌危机的系统管理模型 篇9

危机爆发时迫使企业做出非常规性决策, 而这种决策又依赖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对危机的重视程度。只有当企业对危机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时, 才会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目前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特点、危机分段和危机处理等几个层面,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用这些理论指导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都有些偏面, 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品牌危机管理模式。为此, 这里提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品牌危机管理模型, 用以帮助企业针对品牌危机展开有的放矢的管理。

二、模型的提出

危机管理起初是针对社会危机, 后来被学者引用到企业中来, 用以研究企业如何避免或处理随时可能遇到的危机。在实践过程中, 许多企业面对危机时, 往往是临时抱佛脚, 要么准备不充分, 要么处理措施不恰当, 结果使危机影响愈演愈烈, 使企业蒙受许多损失。事实上, 危机管理不仅仅在于危机的处理, 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危机的产生, 这就要求企业应当用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危机。这里提出的品牌危机管理模型中, 更多地强调危机应对和处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见图1。

该模型主要包括两部分:保障系统和操作系统。保障系统为危机处理提供组织、知识、资源和信息上的根本保证, 而操作系统则是对危机处理方法的具体落实。两大系统包括人、机制、信息和策略四大要素。其中, 管理者和员工是决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管理体系和情报系统是组织机制, 信息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策略是有效的处理手段。四大要素、八大模块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

三、保障系统分析

(一) 品牌知识

品牌知识系统是指一系列有关品牌创建的管理知识, 包括营销理论、品牌战略、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竞争力分析等等。营销理论指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对产品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清楚地了解产品危机可能发生的关键点, 比如技术含量低、工艺流程简单的产品容易有假冒伪劣产品, 食品、药品的保质期等等。事实上, 企业危机多是由产品危机引起的。价格是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企业要清楚了解本企业的价格定位, 频繁的价格变动会使消费者对价格感到迷惑。比如, 派克公司曾经以生产高档笔著称, 后来实施低价格扩张策略而使品牌受损。渠道成员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战略伙伴, 对渠道成员的依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渠道危机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购买和消费。促销是企业扩大销售、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大量广告会使企业迅速成名, 但也可能会由于树大招风而成为众矢之的。品牌战略是企业创建品牌的经营战略, 品牌战略的失误往往是致命的, 五粮液集团为了向低档酒市场渗透, 曾给予多家低档酒生产商冠名权, 结果导致五粮液高档品牌形象严重受损。不恰当的品牌延伸、不同产品用同一品牌的名字都将为企业发展带来众多隐患。品牌定位明确了企业经营的方向, 不恰当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品牌形象。

(二) 危机管理机制

危机管理机制是企业的110系统, 其职能在于明确危机管理体系, 监测、防护和处理发生的危机, 主要包括危机小组、人员配备、危机制度、信息系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模拟等。危机小组的职责在于监测危机信息, 发现危机信号, 在危机出现时能够迅速做出有效的处理决策。危机小组应由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 核心成员包括部分高层领导、营销经理、财务经理、生产技术经理、核心员工等。另外, 还要有一到两位专职人员, 负责小组的日常事务和内外联络, 适时监测外部市场的反应和相关信息。核心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 由专职人员做危机诊断报告。危机小组还要包括媒介、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合作伙伴、专业咨询公司等非企业人员, 其职责是定期向企业提供外部信息。同时在企业遇到危机时, 为企业献计献策。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竞争优势、企业规模等来确定危机小组成员的构成。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危机管理条例和管理流程, 要确保危机信息渠道的畅通, 要让所有的员工都有危机意识。比如华为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小天鹅集团的“末日管理”, 海尔集团的“永远战战兢兢, 永远如履薄冰”, 这些企业通过增强员工的危机感, 从而激励员工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危机模拟是指企业根据产品特性、行业、市场地位、竞争激烈程度等进行危机预演, 以找出管理漏洞, 积攒经验, 当危机真的来临时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石油巨头壳牌公司就曾用“情景模拟”法让企业安然渡过一场严重的石油危机。

(三)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是指搜集危机信息的对象, 包括宏观环境、新闻媒介、政府机构、消费者、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市场反应等, 并且分为危机爆发前、危机处理中和危机处理后三个时间段。宏观环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等,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 目标市场的政治环境尤其重要, 当发生政权更迭的时候, 往往对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品牌危机更多来源于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桥梁, 消费者多是从新闻媒介了解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和态度, 新闻媒介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不应当仅仅关注电视、电台和报纸等传统媒体, 互联网的普及更会使企业的不良信息得以迅速传播, 企业对互联网应当投入更多的关注。危机小组成员要定期对新闻媒介的相关报道进行整理, 以从中辨别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当危机发生时, 政府部门的态度相当关键, 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是企业处理危机的坚强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产品知识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日益成熟的消费者成为企业强有力的监督者, 忽视消费者的反应将使企业处处陷于被动。在危机爆发后, 需要密切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态度和购买意向。合作伙伴包括联盟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等, 作为经济利益独立体, 他们会在企业发生危机时采取明者自保的行为。因此, 企业发生危机时, 也要注意这些合作伙伴的反应, 如果此时供应商催交货款或不再提供货源, 销售商纷纷要求退货或退款, 将会使企业雪上加霜。企业在处理危机时, 往往只关注自身而忽视竞争对手的反应。事实上, 在企业爆发危机时, 竞争对手一般会乘虚而入, 趁机抢占市场份额。市场反应为企业提供最直接和最准确的信息, 在销售额、顾客人数和市场份额的变化上有明显的体现。如果这些指标下降的幅度很大, 说明危机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操作系统分析

(一) 危机分类

危机分类的目的在于识别危机, 从而当危机真正出现时, 能够对症下药, 迅速做出决策。危机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按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内部危机是指公司战略危机、经营危机、产品危机、人才危机、财务危机等;外部危机包括信誉危机、市场危机、媒体危机、自然灾害等。按可控性可以分为可控危机和不可控危机:可控危机在萌芽状态时能够给予有效的控制, 为企业带来的损失较少, 往往只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当可控危机进一步恶化时, 可能会演化为不可控危机, 不可控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往往灾难性的。按预测程度可以分为可预测危机和不可预测危机:可预测危机能够为企业处理危机提供更多的时间, 企业的内部危机往往是可以预测的, 对于外部危机也可以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行预测。比如, 现在对一些自然灾害就可以准确预测, 从而使企业做出更好的预防准备。按破坏程度可以分为严重危机和一般危机, 企业可能每天都要面对一般性危机, 但严重危机只要发生一次就可能是致命的, 企业要对危机的后果进行评估, 以确定其严重性。

(二) 危机预警

危机预警是指对危机进行适时监控, 尽可能在危机初始阶段将危机解除, 包括危机识别、危机监测、危机分析、危机评估和危机预控。另外, 企业还要建立危机案例库, 从以往其他企业或本企业处理危机的方法上吸取经验。在预警阶段, 企业要建立危机识别指标体系, 从企业内部来说, 经营策略调整、人事变更、薪酬制度的调整、产品质量的下降、价格的变化、渠道的调整、不恰当的促销措施都有可能发生品牌危机。从企业外部来说, 政权的不稳定、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衰退、技术的飞跃、政府的管制、媒体不实的报道、消费者的投诉增多、销售额明显下降、竞争加剧、替代品的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的弥漫、紧密合作伙伴的破产等都有可能使品牌陷入危机。因此,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流畅的危机信息搜集系统, 对偏离企业正常经营的“变异点”进行监测, 危机小组需要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可能爆发的危机实施预控, 如果危机预控措施得当, 品牌危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了吸取教训和积累经验, 企业还要建立专门的案例库, 尽管企业经营的领域可能不同, 危机产生的种类也可能完全不同, 但一些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和策略却能带来许多有意的启示和思索。企业要对每个案例编册备案, 包括危机产生的原因、时间、地点、当事人、措施、危机演化程度、控制成本、结果、危机的种类等等。

(三) 危机爆发

危机爆发时有几个特征:突发性、意外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和扩张性。尽管有些危机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但危机发生的那个“临界点”往往是始料不及, 突发的危机有可能使企业管理者束手无策。只要是危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造成伤害, 破坏性的大小依赖于危机的种类和企业处理危机的手段。对危机的后果估计不足或处理措施不当, 其破坏性就会相当大。危机的发展更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处理危机的难度增大, 非程序性决策增多, 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要求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 掌握处理危机的相应技巧。互联网的普及、媒体之间的竞争、竞争对手的推波助澜等往往使得危机信息迅速蔓延,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层层过滤更易导致信息失真, 使事态向更不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四) 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要强调系统性、及时性、信息完备性、准确性、口径一致性、策略性和动态性。系统性要求企业处理危机不能顾此失彼, 要从全局出发, 要注意市场协调、部门协调和策略协调。当产品在某个地区发生危机时, 注意力不应当仅仅只关注危机产生地, 还要注意其他市场。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在比利时、法国产生危机时, 及时向中国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从而使中国市场没有受到冲击。及时性要求企业能在尽短时间内进行危机处理, 并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或其他相关部门解释, 企业对危机反应的速度, 将影响消费者和媒体对企业处理危机是否具备诚意的评价。企业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取决于企业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机制, 如果企业危机意识强烈, 危机管理机制健全, 企业就会在处理危机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企业向外界提供的信息要完备和准确,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更多的不确定性。口径一致性要求根据危机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明确新闻发言人。比如属于技术类危机将由技术人员充当新闻发言人, 属于市场类问题将由市场类专家充当新闻发言人。当危机比较严重时, 企业最高层要在第一时间抛头露面, 一方面让外界了解企业对危机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稳定军心, 向员工表明解决危机的决心。策略性是指在处理危机时要有创新性和技巧性, 并且态度一定要真诚。尽管企业已经有危机案例库, 但每次危机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因此,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危机解决方案。危机发生变化时, 处理危机的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五) 品牌重塑

在平息危机之后, 企业要用各种经营策略进行品牌重建, 包括成本评估、危机追踪、体制完善、整合传播、战略调整和策略调整等。企业要评估由危机带来的各种成本和损失, 包括利润流失、管理成本、信誉损失、额外的投资和机会成本等。当危机处理完后, 还要对危机进行追踪, 以防死灰复燃, 追踪的对象不仅仅是危机本身, 还要包括媒体和相关利益群体, 积极引导外界舆论向有利于品牌重建的方向发展。企业需要善于总结经验, 找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 发现危机管理机制中的不足, 并及时地调整和改正。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 是品牌进行重建的关键, 危机后要用广告、促销、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直销等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 传播的费用和方法组合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中美史克就是借“PPA风波”让企业的销售额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危机后的企业可能已经偏离了自己的经营轨迹, 因此, 需要进行战略或策略上的调整, 以使企业发展适应危机后的新形势的需要。

五、模型的应用提示

保障系统和操作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互相支持, 共同为企业处理危机服务。在日常经营中, 品牌知识、管理机制、情报系统让企业对可能爆发的危机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保障系统为危机的操作提供知识和制度的上保障, 增加危机处理的操作性和成功率, 操作系统是保障系统在实践中的落实。当危机能够预控时, 应当尽量将危机消灭在襁褓中, 如果危机不能预控, 就应当艺术性地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引导或控制危机, 争取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危机平息后, 企业可能会伤及元气, 因此, 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策略进行品牌重建。

参考文献

[1]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周永生, 蒋蓉华, 赵瑞锋.企业危机管理 (ECM) 的评述与展望[J].系统工程, 2003 (6) .

[3]柳炳祥, 盛昭翰.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J].北京:中国软科学, 2003 (3) .

云计算安全模型与管理 篇10

云计算主要源于创新业务模式, 来源于大型网络公司的商业运作, 技术基础与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 平常情况下会受到安全问题的影响, 主要担心的是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性与隐私性方面的问题。最近几年, 不断发生的各种云计算安全事件也让广大用户对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感到堪忧。

1 云计算安全模型

整个云计算环境中, 用户需要直接拥有基础设施的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 而这种模式具有基本的特征就是开放性与虚拟化, 这样也导致云传统信息安全体系与云计算的安全体系有一定的差异性。典型的云计算系统包含了云服务、云接口、云终端、虚拟化平台、数据中心等等。云计算高效管理与虚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据中心, 最大限度保障能够集中管理、灵活方便与数据的安全, 而数据中心是由储存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与数据资源等组成。

在虚拟化平台的支持与推动下, IT环境逐渐被改造成为更具有弹性、更强大的架构, 在一台高性能服务器上将多个操作系统进行整合, 进而实现综合使用, 可以对硬件平台上的所有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 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将资源管理的难度降低。

云服务能提供用户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相关所有服务, 主要有这几个层次:基础设施, 平台、软件, 也就是服务Iaa S、服务Paa S、服务Saa S。云服务能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个性化服务。

云接口针对各类云计算运用, 其目标是向广大用户提供一系列的API, 并且让用户有权限获取相关云计算资源, 同时进行其它形式的交互。

云终端为云计算用户提供了交互渠道。用户可以通过云终端浏览器对云计算资源进行收集与掌握, 必要情况下还可以与本地资源进行协作, 进一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基于云平台的应用系统。

2 云计算存在的安全隐患

云计算主要的基本特征有虚拟化的资源池、基于网络的访问、按需自助式服务、快捷弹性、使用成本可计量等。当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众多的云计算项目, 其中各个IT巨头说开发的云计算项目是较为成功的, 例如谷歌、亚马逊、微软、IBM、百度等是其中的代表。

当前, 中国云计算产业在经过了导入语准备阶段之后, 已经开始构建产业生态链, 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 云软件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相关的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和终端设备厂商等一起构成了云计算产业生态链, 为用户提供服务, 也为云计算项目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济南、南京、成都、重庆、深圳等地都已经建立起了大型的云计算中心。基于云计算的基本结构, 是由基础设施、虚拟化云设备以及云客户端几个部分组成的, 而安全隐患也是存在于这几个部分。

2.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小型机等等物理计算设备。从用户的角度来看, 云计算相关服务都是虚拟的, 但是虚拟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落实到物理机器与设备上, 而这方面的安全问题包括了:数据储存的安全、设备故障以及自然因素等等都会影响到运算及对用户的服务, 即使相关用户数据采用异地容灾, 但是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服务业务, 例如:远程医疗服务、视频会议等等, 处理能力大幅度的下降便会直接影响到相关服务的质量。

2.2 虚拟化云设备

上述提到, 这部分包括了云计算的Saas、Paa S、Iaa S机制服务模式。

Saa S软件也就是服务模式, 从当前所接触到的互联网与相关应用软件来进行分析, 必然会存在一些已经出现或者还没有出现的漏洞, 因此, 不法分子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漏洞, 对应用软件进行攻击, 并获得用户的信息, 直接作为下一步占领客户虚拟机的跳板。通常采用的攻击方式有木马与病毒、应用软件攻击等。

Paas即为平台服务:在这类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实施攻击, 而这种攻击的难度也比较大, 由于大部分服务器都会有基础安全加固, 而黑客一般是将应用软件作为攻击载体或者跳板。首先, 需要成功取得程序的相关权限, 再通过缓冲区溢出等方式取得高级权限, 然后安装控制程序或者后门程序, 最终将服务主机或者虚拟机全部占领。

Iaas虚拟机服务:云计算服务的出租单位是虚拟机, 此类服务成本较低, 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服务能力, 同时也是入侵的与攻击的重点。

虚拟机“溢出”:云计算中心为用多个用户提供相对安全的服务, 整个过程会将用户之间进行隔离, 最大限度避免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访问。攻击者的主要目标是将这道限制进行突破, 也被称之为“溢出”, 一旦溢出之后, 就可以成功访问“邻居”的系统与数据, 而且还可以深入到后台的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类似于这类突破限制的技术, 主要依赖于云计算中心使用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安全性, 而当前众多安全隐患中, 虚拟机“溢出”的问题对云计算安全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 同时也是最普遍的。

攻击者会将密码成功破译并获得相关资源;而入侵过程中破译密码的方式是最直接的方式, 同时破译密码需要花费较多的计算能力, 租用廉价的云计算, 直接用于破解密码也是当前黑客使用最多的手段。基于云计算服务商来说, 由于对用户“业务”的私密性考虑, 不能对用户计算目的进行判别。

2.3 云计算用户端安全

云计算用户端方面, 也是安全隐患存在较多的地方, 同时也是安全比较薄弱, 情况比较复杂之处, 例如:病毒、木马、蠕虫的传播, 完全可以随着用户业务的流动, 成功传播到云计算的服务端。若是云计算用户端不能被有效“净化”, 也就无法真正保障云计算的安全。

3 加强云计算安全的对策

综上所述, 加强云计算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3.1 加强数据安全

3.1.1 数据隔离

Paa S与Saa S在应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将可用性与可扩性、管理以及运行效率等方面的“经济性”充分实现, 通常采用的模式是多租户模式, 因此, 云计算应用的相关数据会和其他数据进行混合储存, 云计算应用在设计阶段虽然采用了例如“数据标记”等技术, 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非法访问中的混合数据, 如果能利用程度的漏洞, 非法访问还是防不胜防, 例如:2009年3月发生的谷歌文件非法共享。

通常对磁盘上的数据或者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 能一定程度上防范恶意的邻居“租户”以及某些类型应用的滥用, 但是基于Paa S或者Saa S两者应用来说, 数据不能被加密, 一旦加密的数据会直接影响到相关搜索与使用。

3.1.2 数据残留

数据残留是数据在被以某种形式擦除之后所残留的物理表现, 存储介质被擦除之后会遗留一些物理特性, 而这类特性能帮助数据实现重建。云计算环境中, 数据残留也会导致敏感信息泄漏, 因此, 云服务提供商应该向广大云计算用户保障其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 或者保障其他云用户在使用之前能完全清楚, 不管这些信息是存放于内存, 还是存放于硬盘。

3.2 虚拟化安全

3.2.1 虚拟化软件安全

虚拟化软件层通常会直接在裸机上进行部署, 充分提供能够运行、建立与清除的虚拟服务器能力。可以采取这些方法来实现, 例如:虚拟化操作系统、全虚拟化或者半虚拟化等等。Iaa S平台服务过程中, 云主机的用户可以不需要对虚拟软件层进行访问, 它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来进行直接管理的。

虚拟化软件层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障客户的虚拟机在多租户的情况下对重要层次进行相互隔离, 能让广大用户在一台计算上对多个操作系统共进行安全的使用与运行, 因此, 要对任何授权的用户访问虚拟化软件层进行严格的限制。因此, 安全的控制对策必不可少, 主要作用是对于Hypervisor和其他形式的虚拟化层次的物理和逻辑访问控制进行限制。

3.2.2 虚拟服务器安全

虚拟化软件之上就是虚拟服务器, 物理服务器的安全原理与实践手段, 可以被适当的修改并结合实际情况应用到虚拟服务器上, 需要注意的是要考虑虚拟服务器的特征。

可以选择具有TPM安全模块的物理服务器, TPM安全模块能在虚拟服务器启动的过程中对用户密码进行一次检测, 若是发现密码与用户名的Hash的序列不对, 就会及时采取阻止手段, 不允许将此虚拟服务器启动。由此可见, 针对一些新建的用户来说, 选择具有这类功能的物理服务器作为虚拟机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带有多核的处理器, 而且能支持虚拟技术的CPU, 加强保障CPU之间的物理隔离, 这样便能减少更多的安全隐患。

虚拟服务器安装的过程中, 需要为每一台虚拟服务分配一个独立的硬盘分区, 这样便能从逻辑上将各个虚拟服务隔离开来。虚拟服务器系统需要安装基于主机的杀毒软件、防火墙以及相关日志记录、IPS、备份恢复软件等等, 这样也可以有效将他们隔离, 而且与安全防范措施一起构建成多个层次的防范体系。

关于逻辑隔离, 每一台虚拟服务器需要通过VLAN与不同的IP网段的原则来实现隔离。某些虚拟服务器之间需要相互通信的, 网络连接方式应该选择VPN的方式, 其作用是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当然, 对应的备份策略与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相关配置文件、虚拟机文件以及其中重要的数据都需要做好备份, 需要注意的是备份一定要根据计划来进行, 包括:增量备份、差量备份等等。

3.3 应用安全

3.3.1 Saa S应用安全

当前, Saa S应用过程中, 云服务商将客户的数据进行混合储存的方法是普遍的手段, 主要是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 利用客户标志符,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逻辑执行层可以将客户数据实现逻辑上的隔离, 但是一旦升级之后, 就可能导致这种隔离在执行过程中变得脆弱。

因此, 客户应该了解Saa S提供商使用的虚拟数据储存架构与预防机制, 最大限度保障多租户在一个虚拟环境所需要的隔离。Saa S提供商应在整个软件生命开发周期加强在软件安全性上的措施。

3.3.2 Paa S应用安全

大多数云安全应用的基础是SSL, 尽可能采用一些手段来对SSL的攻击进行环节, 能最大限度避免被暴露在默认攻击之下。用户要自己拥有一个可以变更的管理项目, 并在服务商的指导下, 对应用进行正确的布置或者及时更新配置补丁, 保障SSL补丁与变更程序能及时发挥作用。

若是Paa S应用使用了第三方的应用、组件或者Web服务, 那么第三方应用提供商需要对相关服务的安全进行负责。与此同时, 客户要对自己应用所依赖的服务进行明确, 在采用第三方应用、组件或者Web服务的情况下用户应该对第三方提供必要的风险评估。

Paa S平台运行引擎的安全需要由提供商进行维护, 基于多租户模式下需要提供“沙盒”架构, 云服务提供商负责监控新的程序缺陷和漏洞, 以避免这些缺陷和漏洞被用来攻击Paa S平台和打破“沙盒”架构。

3.3.3 Iaa S应用安全

例如:亚马逊EC2、Go Grid等Iaa S提供商, 会将客户在虚拟机上部署的应用当作一个黑盒子, 云服务商不知道用户的相关运行与管理。用户的应用程序与运行引擎, 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什么平台上, 用户都有自主的权利进行管理与部署, 因此, 用户就要负责云主机之上应用安全的所有责任, 这对于一些特殊的用户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对应的管理措施来对租用Iaa S服务的客户进行严格的控制。

4 结语

总之,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云计算的发展与应用是形势所需,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而且数据与资源的不断集中, 就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也必然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因此要加强对云计算安全问题的研究, 进而更好地保障云计算能健康的发展。

摘要: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 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体现出来, 当前大部分人其实还不明白云计算的真正意思, 以及云计算相关的安全问题, 部分研究者对云计算的安全问题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掌握, 而这也逐渐成为影响云计算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云计算安全模型的概述入手, 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云计算安全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更多挑战, 并尝试性提出一种云计算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云计算,安全模型,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冯登国, 张敏.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

企业引入绩效管理的评定模型 篇11

我们先看看影响绩效管理的几个关键因素。

1.战略

绩效管理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因此,企业是否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对于绩效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有了它,绩效管理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战略越清晰,绩效管理越容易推行;战略越模糊,绩效管理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就越模糊。

2.高层支持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副总裁等人。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老总的分量最重,甚至是企业唯一的领导者。高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理解并认同绩效管理,并肯为绩效管理付出时间、精力,提供权力、组织保证及必要的财务支持。

3.需求

企业是否迫切需要绩效管理对员工的绩效进行管理、改善,并以此对员工进行评价和引导。

4.主要管理人员的支持

主要管理人员是指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他们是绩效管理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是否认同这一工具,是否掌握了相关的必要技能,是否愿意并认真去使用这个工具,是否能用好这个工具,对于企业的绩效管理能否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5.实施范围

在绩效管理推行初期,宜选择那些指标容易设定、容易量化、数据与信息容易收集、结束容易评估的部门,这样绩效管理易于推广,且见效快。

6.资源

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是需要资源的。这些资源包括时间、人员、财力,有的时候还需要聘请咨询公司或者培训公司。

有了以上几个关键因素,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以下绩效评估模型:

这六个因素的权重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为每个因素设定相应的权重,然后进行评估,给出各项因素的得分,并最后综合权重计算出总分。以10分制为准,如果企业得分在8分以上,就可以义无反顾地引入绩效管理了。如果是6~8分,企业就要看看哪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努力完善的,以提高分数。如果通过努力之后能达到8分,就可以引入绩效管理了。如果得分低于6分,那么企业就必须先扎扎实实地做一些HR的基础工作,再考虑导入绩效管理。

无论得分多少,如果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分数低,就不要急于引入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把手工程,会牵扯到企业中所有人的利益。若没有高层的支持,绩效管理的结果要么是糊弄人,要么是惨败。

案例:

某集团下属子公司——“天一食品”最近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董事长由集团主管食品业务的副总裁王宇来担任,总经理由从外企新聘任的郑勇担任。新任领导班子制订了新的“五年战略计划”,准备将公司的销售额从2006年的9亿元提高到到2010年的20亿元,员工从目前的500人增加到800人。为了能够支撑公司实现这一战略计划,郑总建议引入与其老东家类似的现代企业绩效管理方式,对此王董事长非常赞成。

“天一食品”中基层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公司这几年自己培养出来的,学历较高、干劲十足,年轻并且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工具。只不过大家过去没有搞过绩效管理,只是简单地执行和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所以,新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否能够建立还是未知数。而且现在各部门人手紧张,抽不出时间和人力来做这一部分的工作。于是,人力资源总监李红建议还是综合衡量后再做下一步计划。

基于延期支付的库存模型 篇12

关键词:需求率,延期支付,库存模型,反比例

1 基本假设

(1) 假设为单个产品的, 供应链为一个生厂商和一个销售商的;

(2) 采用反比例函数来表示需求和售价的关系即

(其中p为售价, k和b为参数) ;

(3) 生产周期为常量, 且不允许缺货;

(4) 在生厂商给予的延期支付期限时, 销售商收入一定销售商品的利息, 当达到给定期限后, 销售商需要为支付未售出商品的利息。

2 博弈库存模型

2.1 零售商模型

一下是两种情况的模型:

则有:

则有:

综上所述, 零售商的总利润为:

2.2 生产商模型

生产商的利润函数为:生厂商的总利润=收益-成本-利息,

则有:

2.3 博弈

(1) 销售商的最优化函数

将 (1) 式求二阶导得:

同理, 由⑵式可求二阶导数得:

(2) 求解生产商最优的延期支付期限

(其中:

3 算例

参考文献

[1]Gayal S K.Economic order quantity under conditions of permissible delay in payment[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58, 36:335-338.

[2]杨树, 梁樑, 董骏峰.延期支付条件下单个生产商多个销售商库存模型[J].系统工程, 2007, 25:9-14.

[3]张鑫鑫, 高本河.基于延期支付的零售商与供应商决策研究[J].清华大学, 2012.

[4]查迎春, 徐晓燕.考虑需求率变化与延期支付的临时订货模型[J].运筹与管理, 2007, 16:147-152.

上一篇:大型液压挖掘机下一篇:医疗数据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