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2024-10-07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精选9篇)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1

医疗行业信息化方案

一、医疗行业信息化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基础信息化网络平台、HIS业务平台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最初的“以财务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转变,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不仅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而且无形之中还树立起医院的科技形象品牌,医院信息化正越来越成为强化医院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行为,医疗业务应用与基础网络平台的逐步融合正成为中国医院,尤其是大中型医院业务发展前进的新的驱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广义”的数字化医院概念,不仅包含医院内部数字化技术的充分应用,还包含与之配套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如高质量的院际信息网络、社区卫生宽带网络、深入家庭的数字化设备及接口等,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零距离健康服务。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医院OA系统、MIS系统、HIS系统、PACS等系统相互融合,中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已经从简单的数据业务应用逐步发展到数据、语音、视讯等多业务统一承载,而传统医院网络已经无法满足新业务的需求,主要问题包括:

(一)现有网络资源很难通过灵活有效的策略调整实现业务与网络的充分融合,例如早期医院网络已经很难支撑门诊系统对可靠性、PACS系统对高性能的要求,医院用户对新业务部署的体验感不佳,新业务的部署面临巨大管理压力;

(二)网络平台缺乏智能性,无业务识别能力,不能对关键业务应用提供端到端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的有效保证,医院通常采用的设备升级、链路带宽升级等简单方式使得网络建设、运营、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却在大幅度下降;

(三)医院网络中的安全设备组件多且庞杂,但各组件孤军作战,传输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层面相互分离,难以有效兼顾,医院的安全漏洞处处存在。随着电子病例应用越来越广泛,一旦电子病例出现泄密或者被恶意篡改,都会给医院带来严重的医患纠纷甚至法律纠纷,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医院新一代网络建设的关注重点;

(四)网络的管理控制功能薄弱,单纯设备级的网络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用户对业务可靠性要求,业务的可靠性除了要求网络稳定,还依赖于服务器可靠和数据存储可靠等多种技术组合。

二、医疗行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一)需要高速、便捷的的网络系统

现在医院里普遍存在患者看病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医生、护士、病人缺乏实时沟通,挂号、就诊、交费和取药等各个环节数据处理慢等。因此大容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是对网络的一项重要要求。在用户较多、突发流量大的情况下,不出现网络瓶颈,不阻碍正常交易;同时,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至关重要,大量的医院和医学数据库分布在医院的各个角落,从医疗信息、生化数据、病理信息、放射信息、门诊信息、药品信息、收费信息、器械信息、医生工作站到电子病历等等,而且这些医用的数据库不断地爆炸性地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分布式和多源性的数据,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很难从通过手工来理出头绪,获得有用的信息。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各种新出现病症的及时公布与信息共享,为病人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医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通过信息网络的连接,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疑病状的查询和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手段的培训。建设高速便捷的网络系统,才能富有成效地用于支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和运行效率。

(二)要求网络具有高带宽和高的服务质量

中国目前HIS系统是重心,大多数医院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网上收费系统阶段。临床信息系统(CIS)和医疗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是方向,很多医院已经把PACS系统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且PACS系统投资较大。网络设计要具备前瞻性。适合突发的大数据量的业务传输。可扩充的带宽以支持超大流量的应用,如超声波、CT,MRI(核磁共振),核医学、放射医学及荧光透视等,对带宽需求巨大。今后的远程医疗,图象传输更是对于网络的Qos有着严格的要求。远程医疗使远隔千里的患者和医生可以通过双向同步动态图像和语音的传递系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患者在异地就能够得到国内一流医学专家的诊断治疗,这些应用都有赖于一个高服务质量和传输带宽的网络系统。

(三)高可靠性

医院信息系统要求一天运行24小时、每周7天不间断地运行。像门诊收费、挂号系统,假如中断,其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绝对不允许数据丢失。业务的不中断,系统有一定的冗余和备份,故障恢复迅速;由于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对于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手术以及监护系统的需求,病例管理,分析会诊,应急系统,远程的专家会诊视像会议,这次应用都需要网络具备高可靠性,不间断的稳定运行。

(四)移动性

对于处理突发情况时的移动性需求,医护人员可以在护理点获得实时的表格、记录和测试结果,因此可以大大地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护士和医生提供了可随身携带的PDA或其他无线设备,通过灵巧的无线访问点可以使护士和医生随时查询或更改某个病人的病例,甚至为病症快速提出参考处方。在药房,药品的分拣与管理向来是药方工作人员的巨大工作负荷。利用无线网络设备,工作人员可以在药品的分拣时即登记入库,简化管理,提高效率。准确而快速的药品登记还可以反馈到门诊医生手上或桌面上的信息化设备,为对症下药,开具处方提供方便。并且过去由于登记错误而导致再次查找和取药的长时间等待现象也可避免。在医生制定处方的时候,能够通过手中或桌面上的信息化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及时了解药方中药品的数量,那么病人就可以免除多次往返的麻烦,医院也可多一分对就医者的关爱。

(五)安全性

鉴于网络中传递的信息与患者的健康及个人隐私相关,电子病例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都属于病人隐私。一定要保证数据安全保密,防止不良分子破坏,因此网络安全更要引起重视。同时医疗机构的研究和实验结果也具备重大的.学术意义,文件的安全性也需得到网络的强有力保证。

(六)可管理性

对于医院信息化网络中广泛分布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是件繁杂的工作,并且为了确定故障点、及时排除故障,没有一个简便易用且功能丰富的网络管理系统是不行的。一个好的网络管理软件,相当于多了几个网络管-理-员来辅助管理。同时网络管-理-员需要网络管理软件提供易用、全面和有效等特性。计算机网络一直被认为是动态变化的,对网络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是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和预防故障的关键。通过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管-理-员可以对网络进行流量、带宽占用率和协议的分布等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和监控。依据这个手段我们可以对网络进行微调,使它更好的为应用服务同时有效的防止网络拥塞和非正常的网络行为。优秀的网络管理软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工具。但是,多年来国外的网管软件一直充斥着国内的市场,网络管理软件中大量的英语术语成为网络管-理-员充分使用工具的障碍。全中文界面的网络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它具备强大的功能,它的功能可被用户定制。

三、业务存储要求医疗行业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包括病人临床信息和医院管理信息等。医疗行业IT部门面临的最明显挑战是由信息数字化造成的信息量持续增长带来的,这些增长来源于:

・每个医疗过程涉及大量图像加上每年要执行大量扫描,使得存储的医疗记录以超过70%的年增长率在增长

・更多类型的数据:财务、临床、图像管理,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及非结构化数据(如数字影像、报告、视频、演示文稿等)

・更多用途的数据:HIS、EMR/EHR、PACS、知识管理以及数据挖掘

・更多设备产生的数据:药征、患者监视、仪器

・更多管理法规:国家医疗记录保留要求

医疗行业中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需求不尽相同。我们以医院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为例,分析其来自医院业务的需求:

・HIS系统

C随着就诊人数的增长,需要保证系统的性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C需要满足7x24小时高可靠运行的业务连续性要求

C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避免因数据丢失引起的医疗纠纷

・PACS系统

C如果仍然采用随影像设备配置的功能简单的医疗影像系统,如何实现全院影像信息共享和查询

C如果实施了全院PACS系统,则带来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如何做到控制成本、同时提供数据的共享和快速查询

C需要满足7x24小时高可靠运行的业务连续性要求

C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避免因数据丢失引起的医疗纠纷

医疗行业其他应用系统还包括:LIS、医保、电子病历,银联前置机、合理用药、知识库、排队叫号、病人查询系统、OA、杀毒系统、文件服务器、WEB、Email等。

四、医疗行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数字化医院多业务平台主要针对传统IP网络的可控性低、网络资源自动适应性差、网络缺乏立体安全性而提出的,其目标是以医院业务应用为主体,以不断发展完善的智能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和灵活的资源调度为基础,以灵活实用的管理控制为手段,为医院用户提供端到端品质保证的融合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的网络实体。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2

而3G为移动通信不断打开前所未有的应用市场, 随着医疗信息化与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 更多的细分医疗市场向信息化敞开了大门。尤其在海外, 移动医疗信息化技术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这给国内移动医疗服务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

海外医疗信息化开始普及

韩国正式推出u-Health服务

2009年1月韩国保健福祉家庭部与行政安全部共同推动示范计划, 在庆尚北道 (英阳郡) 、江原道 (江陵市) 、忠清南道 (保宁市) 等地区, 针对当地4500多位民众, 进行u-Health服务示范计划。从示范计划的实施结果来看, 利用远程医疗服务, 平均每件医疗处理过程节省6小时以及6.1万韩元的医疗费用。

美国移动健康看护受青青睐

2009年年底, 根据CTIA以及HHarris Interactive的调查, 约有三分之二的美国网友表示将来若有移动健康看护服务, 会乐意尝试此项创新服务。其中, 多数人将会采用门诊为主、移动健康服务为辅的模式, 另有23%的受访者表示将以移动医疗服务取代与医师面对面的约诊。受访者认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或者慢性病患者将是此项服务最能受益的群体。其中, 移动健康看护服务中最受青睐的服务将是移动诊疗和咨询, 移动式全人看护在其次, 接着是移动式监测和医疗叮咛。

澳洲移动医疗车提供远距医疗

2009年1月份, 澳洲昆士兰大学及皇家儿童医院开始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计划。此项计划将将目光转向幼儿及青少年群体, 结合移动健康筛检及远距医疗, 为偏远地区的原住民服务。该计划花费150万澳币打造的移动医疗车, 进入原住民聚居的偏远地区。而位于远程医院的专科医师不需离开原本工作及生活的城市, 即可随时进入网站在线检阅病人数据、判读影像、进行诊断, 并视情况安排治疗计划, 一年探访偏远地区1至2次进行必要的手术。此计划估计每年最多筛检1000名儿童及青少年, 这种移动筛检结合远距医疗的服务模式预计可将筛检率提高至90%, 能早期发现并监测可能罹患慢性疾患的高风险孩童, 以提升偏远地区的整体健康状况

国内应用由浅入深

针对当前国内医疗机构使用无线网络的情况发现, 移动电子病历、移动药物管理、移动诊断与治疗、远程监控等是医院无线网络最普遍的应用。

教育与通知

短信可提供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尤其有效。此外, 短信方式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医药信息和及时用药提醒。

移动电子病历

为提高服务效率, 医院对病人建立移动电子病历系统, 医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PDA、平板电脑以及CoWs (移动工作站) , 输入和提取病历、检验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图像。

药物管理

为加强药物管理, 确保在正确的时间, 将正确的药物以正确的计量给正确的病人服用, 医院在药皿以及病人的腕带上使用条码, 建设药品条码扫描与管理系统, 并配备无线条码扫描仪和移动护士工作站, 以较好地解决临床药物管理的问题。

诊断与治疗支持

诊断与治疗支持对于医疗极其重要, 远程医疗让医疗工作者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医疗信息数据库或者与其他医疗工作者沟通, 这一应用通常要求医疗工作者在终端安装特别的工具, 例如内置的软件, 以便进入诊断系统, 引导异地的医疗工作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导。

远程监控

现在, 很多医疗设备上都开始配备无线功能的设备, 可以无线传输信号和数据, 比如, 可以接收智能静脉输液泵报警;可以实时传输检查检验结果或数据, 包括传输放射影像图像。设备通过内置蓝牙与血压监视器、体重秤、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等终端相连, 为电子健康状况记录提供远程监视和检查。此外, 在新生儿室, 可以通过无线摄像头, 时刻让妈妈实时看到自己的宝宝。

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

移动设备的普及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目前, 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这比之前使用的手写、卫星和无线电通信要有效和及时得多, 并且能够提升报告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降低运行成本。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3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费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58-01

引言

在新的医改政策下,医疗信息化要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围绕与电子病历相关的医疗业务和管理业务,促进信息资源在临床医疗和运营管理中的高效利用,实现医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统一集成和高效运转以及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也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 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院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迅速。全国完成了五级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部分二级医院已建立了以财务为重点的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八大支撑之一,要求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医疗决策、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上来”。但我国大多数医院的电子病历还处于初级阶段,以重点采集和电子打印为主,并未实现智能化。

2 当前医疗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烟囱与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是按照条线进行建设和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采用各自为阵的建设模式,形成了信息的烟囱和孤岛。造成了医疗资源缺乏整合及利用、信息难以共享和业务服务不协同。

2.2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目前医疗卫生信息行业的现状而言,缺乏统一的标准仍然是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规范,出现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不统一,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数据难以共享。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迫在眉睫,解决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问题,可以促进和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2.3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无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由于现阶段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都是采用各自为阵的模式进行,使得各医疗业务系统之间缺乏共享和协同,业务系统难以整合。进行区域性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对医疗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2.4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无法实现对机构、人员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3 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进程的对策

3.1 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

信息化的医疗模式以病患为中心,使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进而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改观医疗业务管理模式,从条线业务管理向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转变,实现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

3.2 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

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对科研机构而言,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预防与管理。

3.3 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一条新路。经过授权的各医院及卫生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这种以“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的好处是以区域为中心,直接共享,影响范围大,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以卫生部的信息标准规范为蓝本,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应遵照国家卫生部的标准规范要求。减少不同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不共享的现象,降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

3.4 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区域医疗信息信息化的深入人心,必将医疗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医疗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患者服务信息化三条线满足医疗机构业务的发展需求。各地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将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互联起来,有利用辖区内医疗资源的共享、业务的协同及数据的决策分析。第一,提升医疗机构业务的整体形;第二,开源节流,查漏补缺,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第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降低管理成本;第四,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在加速培养高水平医务人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五,使业务更加透明化,从而杜绝许多管理中的“猫腻”现象,减少了医疗纠纷。

3.5 保障及安全体系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实施,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经费来源,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另外安全体系的建设也很重要,医疗系统中个人的健康记录涉及到众多个人隐私问题,病患与用药数据库关系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加以考虑。要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管辖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绩效考核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性、社会性的复杂工程,无论其提出背景还是对社会的好处都有深远的意义。其目的是通过协同和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互联互通、高效高质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建立一个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体系,实现信息、业务和管理的一致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控性,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佳.江苏某医药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2010.36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4

[摘要]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医保管理部门、各定点结算点(医院、药店)、开发商,加之政策多变、业务不成熟,需求变化频繁,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较大。在某市医保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我作为用户方的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我在项目整体管理中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参与各方的沟通,注重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合理配置项目组成员,对风险进行了及时的评估并顺利地控制了风险。通过这些办法,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控制了项目的范围和进度,保证了项目的质量,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

[正文]

几年前,某市为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开发了一套医保管理信息系统,我作为用户方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和编程的部分工作。

这个系统的功能包含了基金征集和支付管理、参保单位(职工)管理、定点结算点管理、参保职工就诊结算管理、IC卡管理等,目标管理人数为30万、定点结算点200个,计划投资400万元;采用C/S结构,数据集中保存在市医保中心,定点结算点与医保中心之间数据实时交换。

通过公开招标,明确了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采购,因此,我把整体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项目的质量、人力资源、沟通和风险管理管理,目的是保证实现计划的功能并按时投入运行。在工作中,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系统在04年一次上线运行成功,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一、加强了沟通管理。

该项目涉及到医保中心、参保单位、定点结算点、系统开发(集成)商等多个单位,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测试都要各方参与、协调配合,由于各方的地理位置十分分散,难以经常或长期集中,因此,各方及时有效的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三个办法:

1、提高大家对沟通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各方主要领导人对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沟通工作给予必需的人员、经费和时间支持,保证了沟通工作得以按计划进行。

2、对项目组外部的沟通,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沟通的方式。一方面,把必要的、重要的沟通需要以联席会议、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的形式制度化。另一方面,在适用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经济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一般的小问题或者是简单问题进行电话交流,复杂一点的问题开碰头会,需要后续解决的、比较重要的及涉及面较大的问题要形成书面的会议记要,有必要的情况下要由相关单位加盖公章确认。

3、对项目组内部沟通,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形式主义,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规定项目组成员在每天工作过程遇到问题,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在以邮件方式发送给需要沟通或者询问者。大家每天下班之前收取邮件,对于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则直接以邮件方式回复,对于无法直接答复而只需与提出问题者讨论的问题,在第二天上班前进行商议确定。而需要众人一起讨论的问题,则放到每周会议上讨论,较紧急的问题召开临时性会议。通过以上方法,基本上实现了有关各方及项目组内部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了因各方立场不一致造成严重对立而影响项目进度,避免了因交流不畅形成重大质量问题。

二、合理配置人员。

对项目组人员进行规划配置,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保证项目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按

计划完成。我们在项目组长配置了以下人员:技术组长一名,负责技术难题攻关,组间沟通协调;需求人员5名,负责将用户需求转换成项目内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编制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针对每个迭代集成版本与用户交流获取需求的细化;设计人员5名,负责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人员8名,实现设计,完成用户功能;集成人员1名,负责整套系统的编译集成,督促小组系统功能提交,及时发现各模块集成问题,起到各小组之间的沟通的纽带;测试人员2名,对于集成人员集成的版本进行测试,尽可能的发现程序缺陷,以及未满足需求的设计;文档整理人员1名,负责对小组内产生文档的整合,统一;维护人员1名,系统验收后,维护人员,建议维护人员早期进入项目参与项目测试以便顺利承担起项目维护职责。

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一方面要求项目组成员相对稳定,以保证开发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不搞终身制,不能够胜任职工作的坚决调换,保证项目整体工作不受影响。通过平常和阶段性的工作考核、评审,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调换。有一名需求分析人员因为工作态度不好,与客户单位业务人员关系恶化,调查落实后,我们立即把他调出项目组。

三、进行风险评估,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争取最佳平衡点。

由于项目资金已经确定,我就在进度和质量之间找平衡点,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比较复杂,加之当时国家政策不稳定,业务流程不是很规范,系统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给项目的进度带来一定影响。由于这个项目涉及到十余万参保职工的医疗待遇,影响很大,通过与用户方领导沟通,决定不搞“形象工程”,在质量和进度之间优先考虑质量。同时,考虑到这个项目的采用了增量开发模型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我把项目目标进行了分解,涉及到业务经办的部分优先完成,保证系统在规定的时间上线运行,其它不影响业务经办的、辅助性的功能适当延期,包括医疗监督、统计分析和部分报表。这样虽然整体工期有所延长,但没有影响系统及时上线。这种做法同时照顾到各方的利益,把整体风险降到了最低。

四、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强化测试,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

质量是软件的生命,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软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最关心的内容。

我们采用了软件工程方法,使用渐增式的增量模型,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医疗保险业务经办规范流程,另外,为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各地都在根据医保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不断的政策调整,造成医保系统的需求变化频繁。根据这个情况,为保证软件满足应用需要,我们规定: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凡是用户提出的、经调查情况属实、经技术可行性论证可行的,全部予以响应。同时,采取措施避免需求的反复和无意义、不合理的变更。对较大的变更和比较关键的变更,要经各方联席会议论证通过,参与人员签字负责,并由提出变更的单位加盖公章确认。由于不合理或技术上不可行而没有通过的需求变更,要提出替代的解决办法,并与用户单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予以解决。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让用户直观地了解软件质量和熟悉软件操作的有效途径。我有计划地强化测试环节,让用户由始至终地参与测试工作。我们主要采取黑盒法进行测试,把工作重点放在测试用例的准备上,严格定义测试索引、测试环境、测试输入、预期结果、评价标准,尽可能的把各种业务的不同情况都表现出来。同时,我们准备了一家定点结算点进行实际运行测试,在该结算点手工记帐和计算机联网记帐同时进行,并有计划地穿插一些测试用例。通过这些办法,及时发现了和解决了许多问题。

经过努力,该系统一次上线运行成功,并在6个月后通过了验收。回顾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过程中,虽然没有大的事故发生,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

1、软件测试不系统,用例准备仍不够充分,忽视了压力测试。系统实际运行后随着参保职工和定点结算的增加,运行速度下降很快,达不到设计要求。虽然通过升级硬件缓解了这个问题,但造成了资金的额外投入。

2、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对各方目标的权衡不够充分,导致定点结算点使用的结算子系统功能较弱,提供的系统接囗又不够强大,给定点结算点内部管理带来不便,一些必要的统计和查询功能难以实现。

3、对开发人员与操作人员对系统的要求差异认识不足,两者的直接沟通不够,造成一些对操作员而言很重要的问题在开发人员那里得不到重视,产生了一些矛盾,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影响到用户方及领导部门对项目的整体印象。

综上所述,良好的项目沟通管理;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用风险评估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强化测试,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我在某市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中的整体管理中的四个主要实践,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项目整体管理工作中,我要加强测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各方利益的权衡,继续深化各方的沟通,协调好开发工作各个部分及各个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完成项目。

[老师评语]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5

——— 城乡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研发背景

根据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民发〔2009〕81号文件、中发〔2009〕6号文件及 国发〔2009〕12号文件。晶奇科技为了完成这一项国家重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特开发本套系统。

系统特色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是自主的单独管理的平台软件,与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部门政策执行的有机整合.1、政策落实快——以民政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为两条主线,救助政策标准由系统后台设置,定点医疗机构不需要了解政策即可执行.2、操作简便、快捷——系统虽然遵照“五位一体”的复杂政策设计,但只要会打字,会上网就会操作.3、信息共享无障碍——预设全省分级式平台,可实现省、市、县信息实时共享;外部对新农合、医保开放接口.功能简述

本系统就城乡医疗救助特定人群在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当场结算。具体功能包括有:系统基础信息维护子系统、医疗补助方案设置子系统、医疗救助基础信息设置子系统、医疗救助发放分系统以及医疗救助统计分析与查询。以下是以医院端的角色来简述其操作及简要功能:

门诊救助与住院救助的主要功能:用于困难群众在定点医院门诊就诊(住院)的一站式救助发放,如果困难群众本次报销符合大病医疗救助政策,计算并一次性发放给困难群众,并生成门诊(住院)困难救助结算单。

统计查询是指对医疗救助信息进行查询,可查询每个救助对象的救助记录。点开默认显示所有救助记录,可根据条件检索相应的救助对象救助信息。注:详细请参照晶奇科技该软件操作手册,及相关应用说明书(PPT)

社会价值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6

基于UML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模

统一建模语言(UML)已成为一种面向对象建模语言的标准,它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阐述了结合使用J2EE和UML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UML实现对J2EE的建模表示,探讨了运用UML对复杂系统建模的过程和方法.这些模型有助于开发人员对中间层(即商业逻辑层)设计的优化,并可有效的实现软件的.重组和复用.根据纯面向对象思想,在UML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实现Java三层结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

作 者:王世华 艾剑良 WANG Shi-hua AI Jian-lia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上海,200433 刊 名:科技与管理 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11(1) 分类号:C93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统一建模语言   面向对象   快速还原法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7

医疗卫生行业涉及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相关法律的完善,医疗信息安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在医疗卫生行业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必然选择。

1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现状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和处置[2]。如何对信息系统实行分等级保护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作为走在信息安全研究前列的大国,美国国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针对其国防部门的计算机安全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相关工作,而我国在80年代末才开始对信息系统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3]。

1999年,《GB 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颁布,提出从整体上、根本上、基础上来解决等级保护问题,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划分为5个等级,即用户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和访问验证保护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随着等级的增高逐渐增强[4]。随着《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2007)、《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2008)等相关文件的颁布,我国的各行业也逐步开始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卫生部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卫办发[2011]85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了要“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在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等工作”。

2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安全需求

卫生信息系统可分为2个部分:医疗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信息系统的代表———医院信息系统(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HIS)是现代化医院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与支撑环境,具有高复杂性、高安全保密性、高稳定性、数据量大、高响应性等特点[5]。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最重要的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指挥决策系统、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紧急医疗救援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行信息系统等,具有公益性、区域性、规范性、依赖性等特点[5]。

目前,尽管许多医疗卫生机构已经部署了大量的信息安全产品,但随着信息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加,仍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导致很多信息安全问题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卫生行业开展卫生保健服务的效果。目前,影响并威胁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1)未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2)缺少制定、公布卫生系统的信息安全规范和安全标准;(3)缺乏实行强制性的安全监督、审查、验收机制;(4)未实施医疗信息系统安全员配备和持证上岗制度;(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实现整体的安全管控[5]。

医疗卫生行业不仅要为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服务,还要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如因信息安全问题导致患者的隐私受到非法侵犯或泄露,将可能损害患者的合法权益,并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增加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应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进一步规范信息系统安全的建设,增强医疗卫生行业及医务人员的安全义务与责任感,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服务。

3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发展对策

3.1 提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医疗卫生行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信息安全问题则是制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瓶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比例低、分配不合理,重软、硬件建设而缺少管理制度和人员配备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信息安全等级建设中逐步解决。为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政策;(2)结合国家政策及相关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与任务;(3)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4)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增加人员、资金与技术的投入[6]。

3.2 全面实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按照《通知》的要求,卫生行业应结合自身信息系统的特点,以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规范为标准,逐步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等工作,以保障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建设过程中要优先保护重要卫生信息系统,优先满足重点信息安全的需求。尤其要对拟定为第三级以上(含第三级)的卫生信息系统开展重点建设。在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卫生行业各单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信息系统,严格按照等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4,7]。要通过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信息安全保护设施,形成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与管理体系,有效保障卫生信息系统安全[7]。因此,医疗卫生行业各单位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工作中应科学规划,严格以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遵循自主保护、重点保护、同步建设、动态调整等基本建设原则[5],稳步地开展信息安全等级建设。

3.3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医院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应具有信息学、安全学、医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部门中很难找到具备上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或组合型人才团队,现有技术人员几乎均为单一型专业人员,人才队伍不符合实际的工作要求[8]。

作为现代化的医疗卫生行业,应高度重视上述复合型人才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中的重要性,完善此类人才建设。同时,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还应将此类人才作为决策者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扩大,通过其将决策者的思想融入到实际信息化工作中,提升医疗卫生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3.4 定期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及时进行安全加固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使新的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因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工作并不能一劳永逸。所以,应针对信息安全系统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定性定量地分析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明确自身信息系统安全所处的信息安全等级,找出与对应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差距,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系统加固方案。针对不同的风险,要通过升级安全设备、修改安全配置、增加安全制度等方法合理进行安全加固,并将之作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建设还处于探索与逐步规范的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因此,对医疗卫生行业定期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及安全加固的工作还亟待快速开展。同时要明确评估、加固并非信息安全建设的最终目的,而是规范和促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整改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9]。医疗卫生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医疗卫生行业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可以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使其更好地为医疗卫生行业服务,为该行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基础保障。

摘要:介绍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现状及相关的政策,分析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安全的需求,结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政策和标准,指出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发展对策,为国家卫生行业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参考文献

[1]范启勇,徐御,曹剑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框架设计与要求[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4):217-219.

[2]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培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10.

[3]李和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9):11-15.

[4]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S].

[5]王晖.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3-17.

[6]邓羽,李向波,钱崇强.医院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8):92-93,107.

[7]GB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S].

[8]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情报杂志,2009,28(5):42-59.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8

关键词: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技术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技术逐渐走进医疗领域。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够体现出医院的不同层次需求,主要有医疗内部集成以及国家地区的集成需求。可以将医院内部集成需求看成是一个医院的内存LIS(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医疗检验系统),还有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CIS(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临床信息系统)、RIS(Rad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科信息系统)等各种医疗信息系统,所有这些医疗系统都是由特定的开发商研发的,在医疗系统中形成一个个单独的子系统。而集团中的集成需求指的是不同医疗场所信息系统会存在异常,不能使用同一个数据工具,对病人采用不同的标志。BPEL医疗信息系统是建立集成框架基础上的,设计的依据为IHE,基础软件是JBOSS ESB,Active BPE。此框架能够支持数字化的医疗实验系统,通过各项实验表明,该框架为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BPEL的基本概念

BPEL是一种商业流程执行语言(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能够有效的整合Web服务,并且BPEL在应用中有一套规范标准。该语言形式是由IBM公司在2002年发起。提出的基础是Web Services Flow Language(WSFL)和Microsoft的XLANG。该语言已经升级到了WS2.0版本。

BPEL4WS主要作用是能够将医疗机构中的各项服务整合起来,进而对We进行重新构建和定义。能够调用Web服务,对数据进行设置,对故障进行终止。可以将以上这些内容连接到一起,从而提出一些复杂的程序流程,可以将其融入到结构化的系统活动中,这种结构形式能够对活动类型进行控制。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整合到一起,对Web服务重新定义。

二、BPEL文件及引擎

BPEL的文件是一个XML形式的文档,能够对文本进行编辑,但是手工编写文件的效率较低,并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为此,对BPEL的文件编写人员一定要能够对指标和要求有所了解。为此,有专门的BPEL设计工具完成文件的构建。BPEL设计工具能够为用户提供需要的界面,并且所有的工具都能够以各式各样图像表示出来。文件设计人员要能够充分了解业务需求和设计流程,要能认清设计工具界面的图形样式。BPEL还能够按照用户提出的设计流程,实现文件的自动生成,文件的样式还能够符合BPEL标准。形成的BPEL文件能够作为一种文件输入到系统中,并由专门的引擎指示其运作。BPEL引擎运行情况是由其管理工具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下图表示的就是BPEL设计工具与引擎以及管理工具三者之前的关系。

图1中的BPEL模块中的文件输出是由其内部的设计工具控制的。BPEL引擎能够对流程进行重新的定义,在定义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生产特定的流程。一般,流程的产生都是由BPEL流程系统中的消息接收中心对相应条件进行反映而形成的。为此,一个单独的BPEL模块能够产生很多个流程实例。鉴于这种BPEL引擎能够长期运行,该引擎实现信息的存储是由数据库机制控制的。

三、BPEL的组件及功能

在BPEL模块中,内部很多的实体应用过软件都称为一个伙伴。这种伙伴可以是运行伙伴,也可以是一个网络形式的伙伴,也可以是内部服务形式。另外,在该模块中还有一个应用组件就是Partner,该组件是一个启动流程应用组件。在执行流程过程中,一个单独的流程能够调用很多个伙伴,为此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也可以接受很多个伙伴的请求,为此,要想将通信中的多义性剔除,就要对服务和流程进行划分。合作伙伴的流程也是其定义中的一部分,在BPEL中,该流程和合作伙伴之间关系都是通过各种元素进行定义和划分的。这样一来,流程活动中的交互就可以通过伙伴的组合来完成。

四、IHE

IHE是一种处理信息传播和医疗系统之间信息集成问题的辅助手段,是一种医疗信息系统形式,能够管理和产生某些医疗信息,并有效开展一些医疗系统的集成。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病人应用的诊断信息都是正确或者是有效的。其存在的意义是能够定义一个技术性的系统标准。该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在一些企业中也应用的较为广泛。

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BPEL应用模块,对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述表现了该医疗信息系统对处理集成问题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晨晖.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研究及实践[D].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2010.

[2]许庆,徐静,耿庆山等.基于异构系统的医疗信息集成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1,06(6).

[3]郑君君.医院综合信息系统与医院检验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0.

医疗行业系统信息化 篇9

【发布日期】2006-11-01 【生效日期】2006-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有效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信息系统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以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适用本指引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系统,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的处理业务、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系统。

第四条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五条第五条 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六条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架构,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防范和控制信息系统风险。

第七条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履行下列信息系统管理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规程,明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并监督落实;

(三)负责组织对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检查、评估、分析,及时向本机构专门委员会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相关的管理信息;

(四)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系统事故或突发事件,并按有关预案快速响应;

(五)每年经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审查后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报告;

(六)做好本机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七)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系统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八)组织本机构信息系统从业人员进行信息系统有关的业务、技术和安全培训;

(九)开展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负责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和风险监督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其他负责风险监督的专业委员会应制定信息系统总体策略,统筹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定期评估、报告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状况,为决策层提供建议,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九条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责任人。

第十条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设立信息科技部门,统一负责本机构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科技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建立或明确专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助业务部门及信息科技部门严格执行,提供相关的监管信息;设立审计部门或专门审计岗位,建立健全信息系统风险审计制度,配备适量的合格人员进行信息系统风险审计。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与信息系统相关工作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履行信息系统相关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经考核不适宜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和规范地披露信息系统风险状况。

第三章 总体风险控制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策略、制度、机房、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措施防范自然灾害、运行环境变化等产生的安全威胁,防止各类突发事故和恶意攻击。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在境外设立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在境内设立的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防范由于境内外信息系统监管制度差异等造成的跨境风险。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参照有关国际准则,积极推进信息安全标准化,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评估和测试,及时进行修补和更新,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机房应符合国家有关计算机场地、环境、供配电等技术标准。全国性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国家A类机房标准,省域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国家B类机房标准,省域以下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C类机房标准。数据中心机房应实行严格的门禁管理措施,未经授权不得进入。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电子设备的选型、购置、登记、保养、维修、报废等应严格执行相关规程,选用的设备应经过技术论证,测试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信息系统所用的服务器等关键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充足的容量和一定的容错特性,并配置适当的备品备件。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信息系统的网络应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设计、建设;网络设备应兼备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成熟性;网络设备和线路应有冗余备份;严格线路租用合同管理,按照业务和交易流量要求保证传输带宽;建立完善的网管中心,监测和管理通信线路及网络设备,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生产网络与开发测试网络、业务网络与办公网络、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应实施隔离;加强无线网、互联网接入边界控制;使用内容过滤、身份认证、防火墙、病毒防范、入侵检测、漏洞扫描、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外部攻击、信息泄漏等风险。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系统加密机、密钥、密码、加解密程序等安全要素的管理,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密码设备,完善安全要素生成、领取、使用、修改、保管和销毁等环节管理制度。密钥、密码应定期更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数据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的有效管理,不得脱离系统采集加工、传输、存取数据;优化系统和数据库安全设置,严格按授权使用系统和数据库,采用适当的数据加密技术以保护敏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取,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信息系统配置参数实施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防止非法生成、变更、泄漏、丢失与破坏。根据敏感程度和用途,确定存取权限、方式和授权使用范围,严格审批和登记手续。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评审和修订。省域以下数据中心至少实现数据备份异地保存,省域数据中心至少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备份,全国性数据中心实现异地灾备。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应保留副本并异地存放,按规定年限保存,调用时应严格授权。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资料包括:系统环境说明文件、源程序以及系统研发、运行、维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技术资料。重要数据包括:交易数据、账务数据、客户数据,以及产生的报表数据等。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系统可能影响客户服务时,应以适当方式告知客户。

第四章 研发风险控制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研发前应成立项目工作小组,重大项目还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指定负责人。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项目工作小组由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开发工作。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项目工作小组人员应具备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业务经验与专业技术知识,小组负责人需具备组织领导能力,保证信息系统研发质量和进度。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部门根据本机构业务发展战略,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产品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信息系统研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部门编写项目需求说明书,提出风险控制要求,信息科技部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项目功能说明书。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部门依据项目功能说明书分别编写项目总体技术框架、项目设计说明书,设计和编码应符合项目功能说明书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的测试环境,以保证测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测试至少应包括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验收测试、适应性测试。测试不得直接使用生产数据。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部门应根据测试结果修补系统的功能和缺陷,提高系统的整体质量。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应根据职责范围分别编写操作说明书、技术应急方案、业务连续性计划、投产计划、应急回退计划,并进行演练。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文档资料应经相关部门、人员的签字确认并归档保存。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项目验收应出具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的项目验收报告,验收不合格不得投产使用。

第五章 运行维护风险控制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应实行职责分离,运行人员应实行专职,不得由其他人员兼任。运行人员应按操作规程巡检和操作。维护人员应按授权和维护规程要求对生产状态的软硬件、数据进行维护,除应急外,其他维护应在非工作时间进行。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运行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制定详细的运行值班操作表,包括规定巡检时间,操作范围、内容、办法、命令以及负责人员等信息;

(二)提供常见和简便的操作菜单或命令,如信息系统的启动或停止、运行日志的查询等;

(三)提供机房环境、设备使用、网络运行、系统运行等监控信息;

(四)记录运行值班过程中所有现象、操作过程等信息。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维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除对信息系统设备和系统环境的维护外,对软件或数据的维护必须通过特定的应用程序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数据应通过柜员终端,不得对数据库进行直接操作;

(二)具备各种详细的日志信息,包括交易日志和审计日志等,以便维护和审计;

(三)提供维护的统计和报表打印功能。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变更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制订严密的变更处理流程,明确变更控制中各岗位的职责,并遵循流程实施控制和管理;变更前应明确应急和回退方案,无授权不得进行变更操作;

(二)根据变更需求、变更方案、变更内容核实清单等相关文档审核变更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合法性;

(三)应采用软件工具精确判断变更的真实位置和内容,形成变更内容核实清单,实现真实、有效、全面的检验;

(四)软件版本变更后应保留初始版本和所有历史版本,保留所有历史的变更内容核实清单。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应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机房环境设施实行日常巡检,明确信息系统及机房环境设施出现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预案,有实时交易服务的数据中心应实行24小时值班。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实行事件报告制度,发生信息系统造成重大经济、声誉损失和重大影响事件,应即时上报并处理,必要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第六章 外包风险控制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外包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信息系统外包时,应根据风险控制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认真分析和评估外包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外包承包方评估机制,充分审查、评估承包方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并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评估工作可委托经国家相应监管部门认定资质,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独立机构完成。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规定承包方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外包服务对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将其纳入总体安全策略和风险控制之中。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外包风险评估与监测程序,审慎管理外包产生的风险,提高本机构对外包管理的能力。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外包风险管理应当符合风险管理标准和策略,并应建立针对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与外包承包方建立有效的联络、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承包方的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

第五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敏感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数据的管理与传递等内容进行外包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经过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批准,并在实施外包前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报告的机构备案。

第七章 审 计

第六十条第六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设审计部门负责本机构信息系统审计,也可聘请经国家相应监管部门认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外部审计。

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一条 信息系统风险审计应包括:总体风险审计、系统审阅和专项风险审计。

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二条 总体风险审计是指对本机构所有信息系统共有的公共部分进行审计,实施总体风险控制。根据信息系统的总体风险状况确定审计频率,但至少每3年审计一次。

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三条 信息系统的系统审阅是指对研发、运行及退出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分投产前与投产后的审阅。

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四条 投产前的系统审阅是指审计人员采用非现场形式,对信息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提交的有关文档资料进行审阅,指出其中存在的风险,了解是否具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提出评价和建议的过程。信息系统投产前的系统审阅应关注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权限设置、正确性、连贯性、完整性、可审计性和及时性等内容。

投产前的系统审阅重点:

(一)被外界成功攻破的可能性;

(二)在内部安全控制方面的设计漏洞与缺陷;

(三)项目开发管理方面的问题;

(四)效率与效能;

(五)功能、设计和工作流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方面的规定并有连续兼容性;

(六)其他需重点审阅的内容。

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五条 投产前的系统审阅文档资料包括: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项目需求说明书;

(三)项目功能说明书(包括业务与技术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控制办法);

(四)项目总体技术框架;

(五)项目设计说明书;

(六)项目实施计划;

(七)与第三方签订的外包协议;

(八)测试计划及验收报告;

(九)投产计划;

(十)项目开发例会的会议记录;

(十一)操作手册;

(十二)其他需审阅的文档资料。

对于所含内容较多的文档资料,应对关键交易的数据处理流程、交易接口和其他重要的安全事项进行审阅。

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六条 投产后的系统审阅是指在信息系统投入生产一段时间后进行的审计,旨在评估对信息系统各项风险的控制是否恰当,能否实现预定的设计目标。投产后的系统审阅应在信息系统投入生产半年后进行,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的信息系统提出改进或增加风险控制、能否继续生产等内容的审计建议。

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七条 信息系统专项风险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发生信息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评估,或原有信息系统进行重大结构调整的审计,或审计部门认为需要对信息系统某项专题进行审计。

第六十八条第六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审计也可以由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委托并授权有法定资质的中介评估机构进行。

第六十九条第六十九条 中介机构根据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委托或授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时,应出示委托授权书,并依照委托授权书上规定的委托和授权范围进行审计。

第七十条第七十条 中介机构根据授权出具的审计报告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审阅确定后具有法律效力,被审计金融机构应对该审计报告在法定时间内提出整改意见,并按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进行及时整改。

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一条 中介机构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保守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和风险信息。审计过程中所有涉及资料的调阅应有交接手续,并不得带离现场或进行修改、复制。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二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修订。

第七十三条第七十三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刻苦学习励志格言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互动式”作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