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2024-09-18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精选12篇)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1

步入到21世纪后,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不良信息冲击的影响,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严重, 不仅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 还对校园的和谐稳定, 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一定威胁, 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也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所以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文件精神, 促使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健康成长, 应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增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实效,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1.隐匿性。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一般潜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受到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当在大学中遭受到特定的应激事件时就会引发心理危机, 形成心理危机事件, 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2.突发性。大学教育期间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心理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激烈, 任何一个小的刺激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危机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3.时代性。“90后”大学生在成长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主义发展倾向,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成长特征的存在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同时, 由于“90后”大学生一般为独生子女, 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一旦遇到挫折, 就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多重性。从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调查看, 促使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很多, 学生心理危机往往是社会上多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特别是当社会上相关矛盾冲突、机遇和选择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特定的心理影响时, 由于学生心理不成熟, 就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症状和原因分析

1.症状。当前我国大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情绪失控,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产生较大的起伏;存在认识方面的偏差, 学生自身认识功能较差,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负面思想过多;言行失常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孤芳自赏, 不愿意参与到学校相关团体活动中, 行为怪诞, 甚至具有一定攻击性;生理失调, 经常在生活中目光呆滞、精神恍惚, 食欲下降, 免疫力也受到影响, 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原因。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在因素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经济转型和转轨速度加快, 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普及性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各类信息爆发,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2]。同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 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大众化发展倾向, 高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的合作逐渐加强,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处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复杂环境中, 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和竞争, 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出现心理危机。而从内部原因看,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 一旦遇到大的生活变故, 就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危机。

三、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实践中能力的构成

(一) 辅导员的优势

辅导员由于与学生产生直接的接触, 工作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 因此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 辅导员与我国大学生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 能够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生活最快发现学生不和谐行为, 进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教育和引导, 规避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其次, 在学生出现相应的心理危机后, 辅导员能够对学生实施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通过科学的教育, 引导学生走出危机困境, 获得健康的成长。最后, 辅导员能够参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理的全过程。学生心理危机的解决不是短时间的工作, 如果不能得到长时间的教育引导, 学生极有可能在后期发展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重新陷入心理危机中, 所以需要辅导员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心理调节, 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走出危机困境, 健康成长[3]。

(二) 辅导员的能力

1.基础能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交流、自我调节和引导教育几个方面。沟通交流就是辅导员应该经常与存在此能力危机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从当事人朋友和同学处了解相关信息, 争取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心理危机学生的各类信息, 为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保障。引导教育就是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心理调节方式, 增强危机处理工作的针对性, 并且在危机发生后对危机加以控制, 防止危机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扩散, 从而真正达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的效果。自我调节具体指辅导员在面临各项相关压力和烦恼时, 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 避免自身不良心理状态对心理危机学生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保证学生心理危机能够得到顺利的解决。

2.专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中的专业能力主要有观察和诊断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危机的能力、总结和反思的能力。顾名思义, 观察和诊断的能力就是指辅导员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变化, 与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综合对保护, 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及时获得学生心理危机出现先兆。分析和解决危机的能力就是辅导员在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后, 能够根据学生性格、危机事件特点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进行科学分析, 进而提出正确的危机处理方法, 合理解决危机, 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不良影响。总结和反思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在每一次危机事件出现并得到解决后辅导员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为下一次危机处理提供相应的示范。

四、高校辅导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对策

1.培养危机意识, 增强防范措施。危机意识的确立能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所以应该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危机意识,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捕捉危机事件征兆, 并在学生心理危机出现后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 提升自身危机事件处理水平。同时, 为了培养辅导员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应该注意做好超前预警工作, 为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创造条件。首先, 辅导员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 通过加强对学生宿舍、上网情况等管理, 动态把握学生的基本信息, 进而争取在危机事件处理工作中获得相应的主动性。其次,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和引导作用, 针对当前社会上学生关注的问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事件, 进而提升学生对相关信息的接受能力, 避免心理危机的出现。最后, 辅导员应该对自身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有意识、有计划地对自身事件处理能力加以培养, 并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培养有效沟通协调能力, 加强心理素质。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 辅导员要想提升自身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还应该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旦学生出现相应的心理危机, 能够及时通过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建立相应的联系, 进而获取足够的信息, 保证危机事件得到及时、顺利的解决, 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对学生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同时, 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对其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心理危机事件突发后冷静分析和处理问题, 把握时机, 将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点。此外, 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能够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项问题, 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增强突发事件事后处理能力。良好的心理危机事后处理能力不仅能够降低本次危机的危害, 还可以为下一次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扫清障碍, 逐步强化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危机处理能力。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后, 即使辅导员及时地解决了相应的心理危机, 学生的心理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创伤, 甚至严重时这种创伤还是群体性的。所以辅导员必须增强自身事后处理能力, 通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 保证学生在未来健康成长。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 高校辅导员就应该自觉接受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培训, 强化自身心理指导能力, 并且适当地学习相关管理学知识, 提升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保证即使在危机事件发生后, 也能够运用自身能力对危机事件进行妥善处理, 为高校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辅导员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践处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 通过提升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促使学生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基础上, 也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摘要:在当今社会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的引导, 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在简要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症状和原因的基础上, 对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措施加以探究, 希望能够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 促使大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下稳定成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危机,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敏.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 (11) :117-119.

[2]曾艳, 毕明.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5) :99-101.

[3]王蕊, 孙小刚.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与对策[J].价值工程, 2013, (23) :253-254.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2

预防被劫持:当门店发生暴力冲突时,门店员工尽量不要靠近危险人物和持械顾客。

当门店发生人质劫持事件时:

 第一发现人立即报告门店内部报警中心,门店紧急事件处理小组平时都要演练一位或几位类似事件的谈判人员。

 记住生命是最重要的,保持镇定、合作、冷静,不要对匪徒进行威吓。 由防损主管与匪徒保持良好对话。

 如有任何人需要就医,则尽量说服人质胁持者同意对受伤人进行治疗。 注意记住人质劫持者,以下是警方所需的信息:

--年龄。--身高和体重。--衣服样式和颜色。

--说话特征:口音、高低声调。

 如有可能,通知警方——只有在确保你自己或他人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 记住匪徒逃走的方向和使用的交通工具。 确认劫持已经结束后:

 管理人员确认已经报警。 如果有人受伤,必须及时护理。

 保护犯罪现场,不要触摸匪徒接触过的东西。 找出目击证人,写下他们的姓名及他们对匪徒的描述:

 他们看到什么?他们在何处看到的?  说了些什么?

 匪徒外貌和说话腔调是怎样的?他们的穿着怎样?  让他们简单描述一下事件前后的经过。

 尽量让目击证人留在现场,将你的笔记和目击证人的姓名交给警方。 利用商场的闭路电视系统录下的监视录像。

 如有任何新闻媒介想报道人质事件,让他们与警方或公关部联系。

 保护犯罪现场。尽量保留证物——记住,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证物,如果有警方在场,则让其维护现场,如果警察还没来,则要围封现场。

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对策;新媒体

一、校园危机的含义、特点

校园危机是指通常指发生在校园内未曾预料的、突发的,足以对学校整体或者重大部分构成严重消极影响的事件。通常包括严重伤害或者死亡、集体骚乱、恐慌等。归纳最近发生的校园危机,一般可以归纳如下特点:一是突然性。尽管现在许多高校已制定和完善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稍有疏忽,某个偶然的原因就能使校园危机事件迅速发生。二是破坏性。大学生正处年轻气盛阶段,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他们很容易迅速聚集并情绪激动。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事件,都必然会给学校的财产、声誉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甚至可能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三是敏感性。作为开放性的文化组织,高校拥有大批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他们关注社会动态,一旦某一社会矛盾被激化,大学生就有可能立即响应,并迅速扩展,难以控制,并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校园危机的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第二类是人为灾害事件,包括火灾、漏电事故、建筑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等;第三类是卫生性灾害事件,包括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其他中毒等;第四类是群体性聚集事件,包括游行、非法集会、集体骚乱等;第五类是校园伤害事件,包括师生自伤、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第六类是公关危机事故,包括因各类事故、丑闻、传媒报道引发的损害学校信誉、形象的危机。

二、校园危机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我国正进入社会危机的高发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冲突、恐怖主义、技术型灾难、金融危机、人口膨胀、流动增加、环污染、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突发事件的频率增大。

2.高校管理的不足

原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大会指出,我国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高校在这一快速发展时期内,出现了后勤社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学生群体多样化等很多以前未出现的新事物,在此过程中,如因学校管理的不完善而使一些潜在的或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重视,极易引发各类矛盾,成为直接引发危机的致因。

3.理念和制度的空缺

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训练,只是从自身管理经验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普遍缺乏整体的危机应急预案和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工作体系;一旦危机状况发生,便只能"亡羊补牢"。

三、新形势下校园危机的特点

根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年增幅达到23.5%而从网民职业来看,大学生占比近30%,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显现其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微博传播也催化了校园危机的产生和传播,对事件的负面看法和消息一经微博披露,就会快速形成强大的校园舆情,导致了各类校园危机呈多发态势这些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到了社会稳定微博的并喷式发展和广泛运用给高校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成了摆在我们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四、新媒体在处理下校园危机中的作用

1.快速发布信息、及时澄清事实

微博这一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信息环境和思维方式。首先,微博字数少,信息简短, 人人都可以随时将现场的状况在微博上进行直播,并随时对事件进行跟踪微博的应用和普及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日常交流的及时性和便利性。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的特点在于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而且会发生信息误传,如果不及时消除误解,将极大地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校园微博传播迅速、受众面大、能使学生尽快地辨明危机事件原委,及时、准确提供学生所需信息,瞬间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氛围,进而消除学生的疑惑和抵制情绪。

2.广泛信息互动,影响面不断扩大

微博以互动的方式传播信息,与传统媒体及博客、论坛等媒介相比,微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大量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以裂变式的速度传播开来,愈演愈烈后影响范围不断扩散,这种信息的不可控性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产生误解,都有可能引发校园危机的发生。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对所在高校的声誉产生巨大的杀伤力,给高校处的应急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校方要及时通过校园微博公布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舆论方向,时刻关注校园各方的动态,并收集处理来自师生的微博信息。

五、校园危机的处理对策

1.及时发现潜在危机,防范于未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校园危机事件报道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在微博等新兴媒体中,从形成、发展、推动过程中表现极为突出。高校应充分利用微博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转发以及评论和微博用户,尤其是大学生微博用户实现互动。这将有利于高校相关机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控,掌握网络群体的关注热点,发现潜在校园危机,使高校能及时地预防、研判和应对潜在的校园危机,防患于未然,将校园危机的影响范围降低至最低程度。

2.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抢占舆论高地

鉴于校园危机在微博上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复杂性,这就加大了高校在应对校园危机的难度。在校园危机处理过程中,应该建立学校官方微博-学工微博-辅导员微博-学生干部个人微博的四级联动的高校微博体系。这样有利于时刻关注师生的舆情动态,及时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于此同时,有利于校园危机的形成过程所处的阶段, 联动体系能够迅速地形成合力,针对校园微博的疑问、不实信息的萌芽等及时正面作出回应,公布相关的校方信息,疏通传播渠道,梳理各方意见和看法,慎重处理好集中反映的问题,通过校园微博引导高校舆论导向。

3.强化监督管理,营造和谐稳定校园文化氛围

微博群和手机微博的应用增加了受众面,推动了校园微博的应用,但也加大了校园微博的管理难度。学校应加强校园微博的管理,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互联网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在遇到校园危机事件时,应拓展信息含量,及时、准确地宣传有关政策,公布突发事件真相。于此同时,应早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从管理机构、规章制度、人员队伍、微博技术上完善校园微博的机制建设,这样才能在根本上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1-15.

[2]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3]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4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事件演变过程的难以预测性, 救治机会稍纵即逝, 要求应对者必须果断决策, 迅速干预。

虽然各国对于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在表述上略有小同, 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性质基本相同。美国对于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是:“一个疾病或一个卫生状况的发生或即将发生, 这种疾病或卫生状况由生物恐怖主义、传染病、新致命传染因子或生物毒素造成, 构成重大威胁, 致重大人员死亡或永久、长期的伤残, 这种疾病或卫生状况可能导致国家的灭难, 也可能超出国家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突发高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我国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小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近年来高等院校传染病暴发流行, 以陕西长安区大学城为例, 出血热、肝炎、肺结核、甲流、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高校造成极大的恐慌和危害, 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学生群体健康所构成的威胁, 也向高校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提出了警示。

二、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征

上文中阐述了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一) 事件的程度具有不确定性。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有的甚至不可预测; (二) 事件处理的复杂性。由于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威胁严重, 造成的社会负而影响大, 其抢救干预、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常常需要多系统、多部门的密切配合, 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才能综合协调解决; (三) 事件涉及群体性。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 甚至波及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强, 可导致其跨地区、跨国界传播; (四) 对社会、经济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其发生突然, 罹及数众, 损失巨大, 具有公共危险性,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其造成的社会危害相当严重。

三、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应对建议

1、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甲流、出血热等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高校带来的影响, 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尽管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 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意识。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培养民族意识

面对病毒的袭击, 恐慌是人们对付突发公共危机最大的敌人, 消除恐慌情绪的法宝是科学, 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武器也是科学。所以, 科学民主是应对突发公共危机获取决策信息的惟一正确渠道。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在全体学生中进一步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 用中华民族精神滋润他们的心灵, 培养他们的情操, 升华他们的境界, 让中华民族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2) 培养危机意识

甲流、出血热危机提醒我们, 危机意识是不能够懈怠的, 危机可能就在人们的不经意中爆发, 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危机教育, 使大学生明白“思所以危则安矣, 思所以乱则治矣, 思所以亡则存矣”, 使学生在危机来临时能够正确对待, 以积极心态来应对、化解危机, 并且使学生能够做好应对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准备, 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 以危机感触动紧迫感、责任感。

(3) 培养责任意识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包括理性的规范意识、普遍的人类意识、社会的宽容意识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与时俱进, 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工作, 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让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复杂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 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为社会栋梁。还要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甲流等危机要求人们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其中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

2、展开及时且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对危机的认识

健康教育是动员全校师生力量, 提高应对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的有效方法。理性、科学、务实的健康教育是防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最好的手段。

(1) 展开及时的健康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一种特殊事件, 如控制不当, 其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健康教育可以迅速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健康相关知识、观念、行为、技能、技术等, 使大学生准确、及时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以及相关信息, 快速掌握防护技能, 自觉投入到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闭塞和知识技能欠缺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2)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绝大部分学生对突发事件相关知识了解不多, 甚至是零, 尤其是一些新发传染病。危机事件发生前后, 及时采取讲座、报纸、校园广播、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传播和普及相关卫生知识, 给大学生以正确和及时的信息引导, 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关预防保健知识和防护措施, 将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四、结语

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仅严重威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且干扰和限制学生的活动自由, 扰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消除危害、维护健康、尽快恢复常态学习和生活, 是每个人的愿望和追求。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传播有针对性的健康防护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应对危机事件的基本技能等, 调动个体潜在的愿望, 激活其内在的追求健康的热情, 并将积极参与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从学校层面创造更有利于控制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态势的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 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中, 首先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 做好对传染病的常规免疫和有关预防工作。其次, 政府部门要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和实验室的建设, 迅速控制暴发疫情。最后,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角度下, 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 早治疗, 早控制, 把危机扑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谭春梅.广西校园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广西预防医学, 2002 (06) :342-345.

分析“砸大奔”事件的危机处理 篇5

自1926年,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创建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以来,那些以象征”陆地、水上和空中的机械化,’的三叉星为标志的轿车,就一直是高贵、豪华、安全的代名词,而车身上的“‘梅赛德斯”(Me二cedes)更代表“幸福”的意思。在中国,奔驰轿车是人们羡慕的地位象征。

然而,在2001年12月26日,武汉野生动物园让一头水牛拉着他的奔驰轿车在武汉大街上穿行,接着又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把价值90多万元的奔驰车砸毁。这一’‘砸大奔”事件经国内外多家媒体的报道,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事情还要从一年前讲起。2000年12月19日,王笙以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的名义在北京宾士汽车销售中心购买了一辆奔驰SLK230型轿车,在不足3个月内,接二连三地出现方向机漏油、动力明显不足和警示灯闪亮等问题。只得将该车从武汉运到北京修理,往返2 000多公里,所有费用都是武汉森林公园自理。此后,该车继续出现问题,经多次交涉,售车单位也曾派人来修过,但既修不好,也不给退。

2001年12月11日,武汉森林公园给奔驰在北京的办事处北京宾士汽车销售公司及奔驰在中国的两个区域代理南星汽车公司和北星汽车公司发去传真,要求其退车,否则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并首次在传真中提到“如得不到答复就砸车”。12月13日,南星汽车公司发来传真:已将投诉信件转给奔驰公司的相关人士,望等待。

2001年12月19日,奔驰车保修期的最后一天,武汉森林公园对媒体的发布会如期举行。会上武汉森林公园表示:该车买了1年,坏了5次,只跑了不到1万公里的奔驰轿车,令他们大失所望,他们将在武汉广场砸掉这辆奔驰车。

梅赛德斯-奔驰(香港)有限公司于12月20日下午5时18分给武汉森林公园发了传真,表示:“我们希望在此强调汽油中存有杂质而影响车辆的运作的问题,由于车辆的问题为外在的因素所致,因此我们不能答允贵公司提出退车的要求。”并“延长油缸及油喉服务至2002年1月31日”。

对奔驰公司的回答,武汉森林公园并不满意。

2001年12月25日下午,在十多家媒体记者的镜头下,一头老水牛缓缓拉动一辆豪华的奔驰轿车在武汉人民会议中心旁的马路边绕行一圈。武汉森林公园表示,他们已经对奔驰公司的售后服务不抱任何幻想。

12月26日上午10时,武汉森林公园在武汉广场举行砸车仪式。11时整,随着武汉森林公园总经理赵军“开始砸车”的一声令下,5名年轻力壮的员工挥舞着木棒、铁锤砸向这辆奔驰SLK230轿车,顿时玻璃碎片四处飞溅,车前的大灯和挡风玻璃全部破碎,原本光滑的引擎盖变得凹凸不平。在沉闷的砸击声中,这辆豪华奔驰轿车变得面目全非。砸车仪式后,武汉森林公园表示,这辆SLK230奔驰轿车的挡风玻璃、车灯、车身均遭到破坏,但机身并未损毁。武汉野生公园董事长助理刘月玲介绍说,只让奔驰车受“外伤”的原因是要保留好相关证据,他们不排除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纠纷的可能。

12月27日晚,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就此事发表公开声明,内容是这样的:“问题的原因已被查明是由于客户使用非指定的燃油所致。我们出于好意为客户提供清洗燃油系统的免费服务,这一免费服务将于2002年1月31日之前有效,不幸的是客户拒绝了这一善意的提议。我们对客户选择不接受我们对他的帮助而深表遗憾。我们重申梅赛德斯-奔驰始终竭尽全力为我们在中国的客户解决所有合乎情理的问题,正如我们在世界各地所做的那样。同时,我们对有关人士在这件事件上所采取的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为深表遗憾。” 危机公关是指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和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以及修复和完善企业形象,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公关运作过程。简单来讲,就是分为三个阶段:危机之前的预防;危机发生时运用公共关系作处理;危机事件后开展一系列公关活动来 , 塑和提升企业形象。危机公关的目的在于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及修复和完普企业形象。在国外的公关著作中常将危机公关等同于危机管理,它强调危机会影晌组织的所有部门。因此组织在危机的预警、防范、应对到善后的一系列工作中参与的职能部门,已不仅仅只是公共关系部,而应该是组织的整个管理阶层。由此可见,危机公关是由公关部门牵头,开展对内协调,对外沟通的工作,组织的整个理阶层共同协商,全员参与的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公关危机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内公共关系部门、专业公共关系公司乃至公共关系界因管理不善或其他不利因素而导致信誉或其他形式的危机,统、简称为公关危机。显然,当此种危机发生时,也应运用危机公关来应对与处理:二是指组织的公关意识淡薄,没有设立公共关系部门或请专业公关公司代理,或是有这样的部门却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公关工作。这样,当组织面临危机时,往往反应迟钝,不能妥善处理、解决危机事件。从这两层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关危机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

在第二层含义中,公关危机与危机公关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呈正向关系。当组织存在公关危机时,我们当然不能指望组织还能有效地解决危机事件;反之,当组织的公共关系部门运作状态良好,能够积极、主动地与组织上上下下保持顺杨的沟通,与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时当组织面临危机时,公共关系部门定能担起重担,及时启动危机公关处理程序,调动全员来妥善地解决危机事件。这样,又何须我们再来大声疾呼“公关危机”。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在武汉砸奔驰事件中处理的失败可以说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危机管理最失败的一个经典案例。反应迟缓、态度傲慢、渠道错误和国情不通,都是奔驰在中国失败的地方。而最大的失误是:对用户无端指责和威胁,使公司很快在公众中形成难以磨灭的傲慢自负的形象。在“砸大奔事件”中,奔驰公司的所有声明都有对消费者的指责,并给予它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反感的定性。第一辆奔驰被砸后,奔驰公司的声明是:“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为”、“非理性的而且无意义的举动”、“不必要且侵害我公司的权益的行为”。几顶大帽子盖下,又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措施,连旁观者都看不下去。在第二辆奔驰被砸后,奔驰的指责几乎升级为外交恐吓:“希望王先生的行为不会给正在进行国际化的中国造成不良影响。”此时,奔驰给人的联想只有店大欺客和蛮横自负,结果使自己为解决这一事件做的很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奔驰这个世界顶级品牌的汽车公司,在中国居然没有聘用一家专业的公关公司,当然就更没有“危机处理小组”和“危机对策中心”之类的机构。

由于没有专业公关代理,没有与媒体的长期联系,以致出现这种尴尬景象:大笔的公关费投下去,危难之际竟无一家媒体援手,这当然是由于记者的良心和正义或民族情绪或舆论压力,以致不愿或不便出手,但如真有心帮忙也会干着急,因为奔驰的应对措施乏善可陈。

在事件发生时,奔驰公司首先想到的不是消除影响,而是抓用户的小辫子,再次显示出其公关水平的低下。奔驰公关的错位一目了然。首先是制度的刻板导致反应的迟缓,德国公司大多如此,稍大点儿的事要报总部层层审批,新闻稿和采访稿都要字斟句酌。

另外,奔驰公司显然是技术替代公关、律师替代公关,这是奔驰公关败笔的根本原因。在奔驰的每次表态中,技术和律师都是主角,技术专家讲一通谁也听不懂的名词,律师再来一通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术语,这些话可能都没有错,但别人听了却不是滋味,无它,因为没有经过公关过滤和包装。奔驰可能没有意识到,让那些严谨而较真的律师的取代公关真是一种灾难,因为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真可以到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地步。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心理性危机事件;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高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高校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的特点

高校学生心理性危机是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由于在校学生都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而心智和情商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挫折或打击,因而其心理状态难免会处于危机状态。心理学家G.W.布洛克普指出,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为:看问题比较表面和消极、过分内向、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低、过于依赖他人、行为冲动等等。根据布洛克普的研究可以分析出心理危机者的性格特征、行为特点、家庭环境等,建立心理危机预警评估体系指标。有研究表明,性格越内向、情绪越不稳定以及反应迟钝、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不惧安危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心理症倾向(精神分裂症倾向、抑郁症倾向以及神经症倾向)得分越高。对抑郁症的研究表明,其症状的出现与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自杀者往往选择在凌晨或夜间结束自己的生命。开学、学期结束或入学和毕业前后是心理危机的频发时期,宿舍、教学楼等是心理危机的频发地方。有研究还表明,季节变化也会影响心理问题的发生,特别是春季,抑郁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病率较高。

除了心理性危机事件具有这些特点外,还有一些事件也会导致心理危机。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认为,危机包括三方面内容:情境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特殊应激事件,如遭遇交通意外、家庭变故、严重疾病、性伤害、性暴力等;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无法应对的挫折,如新生适应、毕业、择业失败、升学失败、感情受挫等;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出现的冲突和焦虑。

二、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干预机制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中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等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3.建立心理健康预防网络

①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指标的制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心理危机预警评估筛选指标体系,大多数高校通常采用《症状诊断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新入学的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对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及时主动地干预,特别是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其自杀意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强度,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辅导和人格素质辅导,另外除了对新生普查,还应针对其他年级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②心理性危机关注对象。结合布洛克普所提出的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人群的特征分析,应该预先关注这些人群:(1)家庭经济困难容易遭受歧视的学生;(2)长期患有严重的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3)家族中有精神病、自杀史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4)性格内向孤僻、疏远同学、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5)经常出现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6)长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的学生;(7)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等。

③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校级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建立心理电子档案。心理档案包括学生在各个时期所作的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中心与辅导纪录等材料。它可以发现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的对象,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地应对,把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并可以以此为借鉴准备同一类别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的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校园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高等院校还应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三、高校學生心理性危机事件的事后处置

一旦学校发生心理性危机事件,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对其有一定的准备。做好相应的应急计划和应付方法,以免事故发生后不知所措,乱了方寸。一般来说主要处置办法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处理,主要属于事务性的善后工作,如自杀行为马上进行勘探现场,收集证据,技术分析,科学鉴定,伤亡者的安排处理,追究责任,改善管理,汲取教训。二是公共关系处理,主要与传播媒体协调,与家属、同学的沟通,向主管部门汇报等。具体措施:①有关领导尽快赶赴现场,指挥、组织好现场抢救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②如自杀或他杀要马上通知医院、公安部门等以便得到他们的及时救援,妥善处置伤亡学生。③成立专门的事件处置小组,负责善后工作和事件的调查和评估等工作。④以适当的方式公布事件的真相,消除不良影响,注意协调与新闻媒介的关系。

四、结论

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的研究,可以积极改善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向阳,邓基泽.高校新生心理档案与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58-461.

[2]沈永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3):71-74.

[3]张艳.建立有效的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高职论丛,2007(9).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7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 尽量减少其造成的损害, 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8月26日, 陕西省包茂高速安塞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辆卧铺客车在与一辆运送甲醇的大货车追尾碰撞后起火, 造成36人罹难、仅3人逃生, 现场极其惨烈。一张新闻图片拍摄到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面带微笑出现在事故现场, 引发网友愤怒声讨, 网友又“人肉搜索”出杨达才佩戴名表的各类图片。随后这位“微笑局长”在不同场合佩戴多块名牌手表的图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转载。9月21日, 从陕西省纪委了解到, 鉴于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笑脸”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 陕西省纪委高度关注, 及时进行了认真调查。2013年9月5日,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杨达才案作出宣判, 杨达才因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两罪并罚, 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他是一年前事故现场的“微笑”局长, 他也是一年后站在法庭被告席上的杨达才。

在此次危机事件中, 我主要探讨以下几点:

一、此次危机发生时应对时效性及透明性的探讨

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处理公共危机。

此次公共危机发生后, 面临日渐升温的网络质疑, 与其他无视网民指责、躲避媒体采访的官员相比, 杨达才选择了迅速回应, 他主动在开通微博, 以微访谈的形式, 详细解释了车祸现场微笑的原因也“坦白交代”了5块表的问题。这次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危机公关。杨达才正确运用了危机管理“三度法则”:一是态度, 即多次诚恳向公众道歉, 软化敌对情绪;二是速度, 即第一时间进行在线访谈, 与网友媒体交流;三是透明度, 即解释现场微笑缘由, 并一一解释名表来源。杨达才在汹涌澎湃的网络舆情面前, 敢于开立微博直接与网民互动、回应质疑的精神和实践还是很令人称道的。

然而, 随着热心网友的细心发现, 杨达才的表并不是如他所讲的只有五块, 随着网友对杨达才更多照片的进一步搜索鉴定, 新的质疑接踵而至:第六块、第七块、第八块, 直至第十一块表陆续被发现。这些爆料, 让杨达才“低调、诚恳”换来的正面评价化为乌有, 反而因撒谎而陷入诚信危机。越来越多的表的曝光, 也让杨达才从“微笑局长”晋升为“表哥”和“表叔”。这下又由表引发的信任危机更一发不可收势。一个已经广受质疑的官员, 不管是承认还是否认, 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都难以说服公众相信自己。这让杨达才陷入更大的危机。

二、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探讨

2012年9月1日, 湖北三峡大学一在校大学生向陕西省财政厅寄送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申请公开杨达才2011年度的工资。9月20日该生收到的陕西省财政厅特快专递回复称:杨达才个人工资收入事项, 不属于陕西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除了反腐败职能部门, 这时的陕西省财政厅同样成为此次事件中舆论质疑的主要对象。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 又引发另一讨论:公共危机出现时:被动还是主动?在此次事件中, 杨达才没有用真实表达来消除公众心中的利率, 财政局更没有清楚明确的回复公众质疑。陕西官方原本可以不致如此被动。在杨达才受到民间质疑的第一时间, 有关方面就应对其作出停职处理, 并进一步予以调查——当一个官员不为民众所信任时, 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做法。待到调查结果出炉, 要及时对外公布, 如果确有问题, 撤销其职务, 接受继续调查和处理;如果没有问题, 并不意味着马上就可以官复原职, 还需要得到公众的认可, 重获社会的信任, 如此方为正当。我认为政府不能因为担心人们恐慌而掩盖事实, 更不能为了便于管理而封锁信息。

公共危机的蔓延速度很快要求政府快速反应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协调相关专业人员动员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危机处理中来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发布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或许是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并不是很想迅速公布一些敏感的危机信息。这就导致了权威信息发布缺位, 信息空间被流言占领, 信息恐慌演变成社会混乱。与此同时, 部分媒体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热衷于炒作危机事件。这就给本来不甚稳定的危机社会心理造成雪上加霜给政府的危机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以至于这种影响在危机过后依旧存在。

我认为在公共危机发生时, 相关方面应该将公共危机信息的及时权威的、透明化的发布可以让公众大家放心, 以免胡乱猜测, 扰乱正常秩序。可以采取政府官方信息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报刊等媒体发布公共危机信息, 充分尊重了社会大众的知情权。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关系探讨

此次事件中, 杨达才的事情经网友的不断热炒而升温, 而由于陕西官方在很长时间里无态度, 致使这一个月政府公信力被杨达才不断糟蹋。政府公信力已经很弱, 决不能再被贪官绑架。应当形成就网络针对官员腐败质疑的快速评估与反应机制。”还有网友质疑, “严重违纪”的定性太过笼统, 应该一并公布具体涉案细节, 以正视听。

政府, 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中的主导力量, 怎样在公共危机事件正确审视媒体, 处理好与媒体的关成为能否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中, 政府和媒体需要互相支持。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危机爆发后, 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将公共危机信息直接传递给公众, 减少信息传递环节, 避免信息失真的概率,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产生或终止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帮助政府传递信息, 协助政府进行公共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帮助政府赢得社会支持。政府通过媒体的公共危机报道, 可以让公众了解公共危机真相, 避免因臆想和谣言造成的恐慌和动荡, 对公共危机进行适度控制;媒体通过对公共危机及政府解决公共危机的态度和举措的报道, 不仅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需要, 稳定公众情绪, 而且可以帮助政府塑造认真负责的公众利益代表者形象, 增加公众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措施的信任和支持, 有效保障公共危机的顺利解决。而在此次杨达才事件中出现的政府媒体公关意识错位、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信息公开内容、公开程度、公开时间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以及信息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等等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影响了政府的权威。

四、关于危机发生后的沟通问题

其实互联网快速走进我们的生活, 因此大家可能也会注意到, 不管是从反腐或者说我们去寻找很多事实的真相, 包括完成社会上一种更重要的沟通来说, 它都在扮演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但是桥梁可能有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 比如说偶尔被洪水冲塌, 也会出现事故, 会带来人员的伤亡, 但是更多的时候, 它在扮演积极的作用, 使得天堑变通途。因此, 我想面对新生事物, 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去更好地利用它、面对它、驾驭好它, 让它真的扮演的是桥梁和天堑变通途的过程。

杨达才这个案例具有典型的意义, 我们根据这个案例, 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考虑:首先, 我们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独立的, 或公开的举报渠道, 更应该让大家充分利用这样的渠道, 做到从渠道上的公开、透明。另外一方面, 我觉得最重要的, 通过杨达才这个案例, 告诉我们:网络必须要通过法律的管束, 从而达到制度和法律的规范。这两个方面我们都应该从案例当中, 能够有所体会。

随着杨达才的宣判, 杨达才事件似乎已经结束。不少媒体竞相欢呼这是“网络反腐的又一次胜利”。然而, 反腐败职能部门能否准确研判网络舆情,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主动汲取草根网民、意见领袖、媒体舆论等民间智慧, 充分保证工作的知情权只能交回体制来解决。体制的公正、公开,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途径。

摘要:社会管理是国家或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组织调控的活动, 通过其调控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社会管理缺位、社会管理手段缺乏弹性、社会管理难达成共识, 进而会发生一些危机。对危机能否正确处理、合理应对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关键词:公共危机,问题,对策,认识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3]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3 (7) .

[4]张立荣.协同学语境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创新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0) .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公关能力

1 评判维度

在一起重大且突发的社会事件中, 事件主体的应对能力, 可以从“应对速度”“应对方式”“应对态度”“应对传播”四个维度进行相对客观的评判。

(1) “应对速度”, 即舆情爆发后, 企业做出公开回应的及时性。

(2) “应对方式”, 即舆情爆发后, 企业以何种渠道、方法传递自身的信息, 这决定了舆情应对的力度。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大体而言, 有以下传统方式可以选择:不回应、不同层级的人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主动声明、发布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等。

(3) “应对态度”, 即舆情爆发后, 企业做出公开回应时的意思表示, 他会被外界感知、转化为舆情传播的阻力或动力。可以近似的将应对舆情时的态度划分为:正面回应、部分回应、否认、推卸责任、过度承诺、虚假回应等。

(4) “应对传播”, 即舆情爆发后, 做出公开回应时, 信息逆向传播的范围,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舆情应对全面减小舆情损伤的可能性。

2 应对瓶颈

舆情的应对过程是企业面对公众舆论的一次有效尝试, 认真分析众多企业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不难发现, 还是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2.1 事前研判不足

央企处于舆情的弱势地位, 外企则相对处理较好。究其原因, 他认为:一是央企在公众中的定位已经存在偏见了, 核心关键词是“垄断”。二就是“冷漠”, 最为典型的就是很多重大舆情中企业的完全失声、沉默。三是“不信任”。这也是央企与普通企业非常大的一个不同, 中国网民对央企已经形成了一种不信任的情况, 觉得央企是“哥斯拉”、庞然大物, 内部总会有各种阴谋, 很好的新闻也不被公众所信任。在这个前提下, 谁更有效更好地规避舆论的锋芒, 谁就取得了舆论控制的主动权。在这个读图、读标题的信息快餐时代, 谁在最抢公众眼球的位置上隐匿, 谁就获得了抗击舆论风暴的保护伞。

2.2 事中缺乏控制

网络论坛和微博是网民表达情绪的核心阵地,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 舆情传播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舆情应对应该按照分钟计而非小时计。很多企业虽然拥有了即时互动的公关平台, 能够更快捷地搜集和反馈危机信息, 但是信息传播加速使反应时间缩短, 网络信息的聚集效应使危机的负面效果被放大。舆情发布的24小时内, 是网民情绪最高涨、网络声音最多元的时段, 也是企业积极应对舆情、提升公众影响力的最佳时段, 很多企业没有“有度可查、有据可依”的危机公关预案, 或储备专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或拥有娴熟的使用第三方化解危机的能力, 仅仅凭借原始的搜查和计数手段去应对汹涌的民意, 一没有自我准确预警信号传递, 二没有充分的专业分析和应答团队, 三缺乏有效的发布应对手段。很难想象, 如果舆情没有有效指导和专业研判, 没有那些思维多元的网民“撒胡椒面”, 在蜂拥攻击下的企业将如何自说自话, 如何抵制舆论的挞伐, 如何仓皇应对。

2.3 事后轻率修复

舆情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着舆情应对工作的完结, 反而恰恰是形象修复工作的开始。要想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 就很有必要建立舆情事后评估机制。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 实际上这是三缺一, 少了评估关键一环, 不利于梳理得失。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危机事件后, 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如何化解危机, 又如何消除不良影响, 这都需要事后评估总结, 否则白交学费, 难以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果有好的舆情事后评估机制, 每经历一次危机, 就是一次提升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大培训。很多企业仅止于就事论事地采取补救性措施, 而未能充分吸取教训, 从制度、人员、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危机后的形象恢复管理, 根本上消除危机形成的原因, 防患于未然。更关键的是缺乏对危机事件后的有效评估, 及时总结评估应对舆情的种种成败得失。

3 应对建议

(1)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组织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企业相关业务部门牵头, 本着“业务谁主管, 舆情谁应对”的原则, 建立常态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 通过合理的舆情判别机制, 建立一套常态的舆情应对机制, 什么级别的危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预警, 做到调控有力, 冷热有度, 平稳有序。

(2) 完善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处置能力。重大突发事件社会敏感度高, 舆论关注度大, 在网上传播快。现实中, 许多舆论事件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 相互影响, 舆论引导处置稍有不慎, 即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如何快速跟进, 抢占舆论有利先机;如何澄清事实, 回答网上疑点;如何不随波逐流“舆情”裹胁, 不简单地跟着网络舆情亦步亦趋;如何通过网上追踪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不断修正错误和不足之处, 为社会民众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 这都是企业长期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3) 培养好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 还要在网络中找到朋友。网络中有很多意见领袖非常重要, 他们常会主导网民对企业的看法。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网络上的朋友圈子, 在舆情应对中将会非常有利。

(4) 维护好与第三方的关系, 保证第三方效果的长期有效。在舆情应对中, 第三方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尤其是工会这一角色将更加积极地扮演第三方的角色, 。企业除了应该重视使用第三方机构、第三方信源, 提高企业对第三方的使用能力, 还应该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保证第三方效果的长期有效。

(5) 建立舆情事后评估机制, 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俗话说, 吃一堑, 长一智。当每一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平息后, 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舆情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梳理反思, 要对舆论发展情况进行调查, 对处理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 吸取经验和教训, 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

参考文献

[1]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9

一、背景:“海娜号”邮轮滞留韩国事件

2013年9月14日, 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海娜号”邮轮被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扣留。此次波及游客的扣船事件缘起沙钢船务与海航集团的经济纠纷。

二、海航的功过是非

危机公关是指从公共关系角度对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发生时的控制和事后处理。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认为, 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 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

(一) 危机的预防阶段

在灾难来临之前, 成功的危机管理计划能暴露系统内的弱点, 打造机构或组织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然而海航未能启动危机预警机制, 导致了危机发生。

1. 事先未理顺关系。沙钢船务2008年与海航集团下属的大新华轮船有限公司签订了租船协议, 海航集团出具了担保函, 但大新华公司于2010年12月起就拖欠直至停付租金。沙钢船务向英国伦敦仲裁庭提交仲裁申请。2012年11月, 仲裁庭裁决大新华公司须支付沙钢船务6000多万美元;同时, 沙钢船务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要求海航集团履行担保义务的诉讼。而大新华轮船公司2013年4月被香港高等法院批准清算, 在裁决前以1美元价格将公司出售给马绍尔群岛注册的一家公司。海航因而拒绝履行担保义务。危机发生前, 海航未认真考虑自身是否存在履行义务的必要;如无必要, 应向沙钢船务作必要的沟通、解释说明, 而非简单地拒绝履约。

2. 事先未全面考虑沙钢船务可能采取的“全球追债”做法的各种可能性和后果。危机管理要思考和假设危机发生的多种可能性, 尤其是危机之间的相互作用。沙钢船务认为, 海航集团作为担保人必须履行担保责任, 而后在全球范围内追索海航集团资产, 以求诉前保全。从海商法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1952年扣船公约》还是《1999年国际扣船公约》, 都没有将担保责任包含在海事请求之中。也就是说, 本次扣船的申请人沙钢船务不具有海事请求权, 可认定其申请扣船错误。此外, “从历史上来看, 从没有扣押过邮轮的记录”, 海航对于对方扣留“海娜号”没有任何预防, 更未依据海商法等相关法律做好警告或者有效沟通工作。

3. 对内部经营存在的问题未作充分考虑。美国危机管理的皮尔森教授 (Christian Pearson) 认为, 最有效的危机公关时机应当是在危机“萌芽”阶段。这需要公司文化中包含三个要素:对危机时刻保持警惕;公司上下及对外沟通顺畅;愿意直面现实。而海航集团的旗下有好几家航游公司, 运营前没有完全明晰航游的国际相关规则;另外, 危机事前管理的核心是借助舆情监测机制, 侦测危机讯号。沙钢船务扣留海航“海娜号”索要大新华拖欠租金时, 关于海航资金链安全的问题再度被提起, 多家券商警告自己的客户:尽量回避海航集团担保和发行的债券。某大型商业银行中层人士坦言其负债率较高, 有风险转嫁到融资方的可能。海航未能对内部经营存在的问题、公众舆论作充分考虑, 考虑融资方式、担保行为的安全性。

(二) 危机的应对管理阶段

事中管理主要指危机爆发后的应对管理, 提高危机传播效果。海航最终做到了恰当应对, 重获公众信任。

1. 未履行告知义务。

由于“有韩国的警船正对着邮轮, 跟监视一样”, 增加了游客的心理负担。直到9月14日傍晚游客才被通知沙钢船务追讨债务引起经济纠纷, “海娜号”被韩国济州法院下令扣留了, “但大家当时并不恐慌, 船长说这个官司跟‘海娜号’本身完全无关, 不会一直扣着不走”。“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的两个原则是公众必须被告知、说真话, 而海航显然侵犯了游客的知情权。

2. 权威机构帮助赢得信任。

危机发生时, 中国驻济州总领馆陈俊杰领事表示, 保全扣押“是法律上的一个正常程序”, 将韩国相关政府部门、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组以及中国驻济州领事馆工作进展情况及滞留原因告知公众。14日向媒体表示, “海娜号”邮轮滞留旅客目前情绪稳定。在避免公众疑虑的同时, 也让公众看到了海航解决问题的诚意。

3.

做好冲突之间的伦理选择———以维护游客的安全为最高行为准则和以游客满意为最优先的考虑。海航迅速组织法律人员前往济州当地法院办理缴纳保释金手续以获准离港, 解困被扣游客;并派出工作组对游客进行安抚。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 (Michael Regester) 认为, “要设立专线电话, 以应付危机期间外部打来的大量电话”。海航设置了24小时应急电话, 在邮轮上开通免费国际长途电话, 方便船上人员给亲人报平安;此外, 海航提出两套补偿方案, 游客任选其一, 随后海航承诺再向每位游客赠送“海娜号”邮轮任意航次内舱房或海景房船票一张。至17日, 海航花费上千万助“海娜号”安全离港。

4. 善于利用媒介进行传播沟通。

如:海航对外公开危机的原因、进展、补救措施、下一步行动等。同时与新闻媒介保持密切联系, 助其了解最新信息。以企业高管作为发言人, 坦诚地对待公众和媒介, 使自己成为危机信息的权威渠道, 有效避免了猜忌、不实报道和负面报道。其实, 有时一个坦诚公开的声明、一个表达清晰的说明就足以满足媒介的需要。

(三) 危机的事后修复阶段

事后管理包括危机平息后的学习和恢复管理。在全媒体时代, 危机诱因很容易被重新激活, 形象修复不到位, 企业美誉度不断被侵蚀, 抗风险能力逐渐被削弱, 最终升级为社会信任危机。

1. 妥善处理纠纷。

一是与韩国方面的纠纷。海航集团首席执行官李先华18日发表声明:海航集团保留通过法律程序追究韩国济州法院的做法责任的权利。二是与沙钢船务的纠纷。海航表示会妥善处理好与沙钢船务有限公司的经济纠纷。“相信英国高等法院会公正审理, 海航集团有能力按照法院判决履行自己的责任”。“我相信双方会本着中国商道文化的精神, 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在危机传播工作中, 海航避免使用行业术语, 用清晰的、充满人情味的大众语言向公众表达, 因此不少人站在海航一边, 认为是韩国法院在欺负中国人, 或认为, 沙钢船务挟洋自重, 把国内纠纷闹到国际上“丢人”, 枉顾包括老人、儿童在内众多乘客的权益, 其做法极端自私。中消协也认为, 沙钢船务不应拿游客做人质, 这无论在法律上还是情理上都是不妥当的。

2. 维护旅客合法权益。

声明表示, 海航集团会妥善处理好“海娜号”被扣留的后续事务, 维护好“海娜号”旅客的合法权益;在韩国相关单位向所有受害乘客道歉并保证绝不再发生类似恶劣事件之前, 将全面抵制韩国济州岛旅游业务。海航危机的事后修复, 使得这起因经济纠纷而导致的“扣船”事件暂时平息, 海航重获公众信心。

在危机预防、管理与修复这三个阶段, 海航并未完美掌控这场危机, 尤其是在危机预防阶段和危机应对管理的初期, 显得有些被动, 但最终还是打好了危机管理牌, 赢得大部分公众的信任。

三、突发事件与危机公关对策

(一) 未雨绸缪的危机预防

由于“扣船”事件在2011年早有发生, 海航事先可以采用情景规划法 (scenario planning) , 对未来将要发生的情景进行多种可能性关键假设, 通过对其构想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并随时监测调整。从机制上, 应建立包括信息监控系统、危机预测和预报、危机预控在内的危机预警机制。海航应将2011年扣船事件作为前车之鉴, 收集和分析海商法关于扣船的法律条例, 关注并预期沙钢船务动态, 同时关注和收集媒体信息, 捕捉组织内部风险和存在问题, 做好危机预测和报警工作;从组织架构上, 成立危机预防小组, 必要时可外聘公关专家;从实际能力上, 制定危机应变计划, 进行危机教育、培训和情景演练;从企业文化上, “公共关系就是促进善意”, 平时应加强外部沟通以赢得外部公众的支持与信赖。同时, 要建设企业文化, 打好“人情牌”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使得危机来临之际, 能迅速得到内外部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二) 主动沟通、积极宣传的应对管理阶段

海航在扣船初期应满足“公众要求被告知”的需要, 告知扣船原因并安抚游客, 以打消疑虑, 求得谅解, 并控制负面舆论;可请权威部门或专家发声, 让公众清楚沙钢船务才是问题的根源。

公共关系是90%靠企业的处世之道, 因此, 要尽快建立危机应对中心;借鉴强生公司的信条:公司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的利益, 设法使潜在公众变为善意公众;必要时向公众赔礼、道歉乃至赔偿, 秉持“救人甚于救物”的原则进行救助。海航如果在危机发生的初期能够真实传播、积极沟通、满足需要, 就能避免摩擦,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公共关系还有10%靠宣传, 海航应加大与新闻发布机构沟通协调的力度, 研究并选择适合传播的信息及其传播渠道。内部新闻发布机构应实行24小时工作制, 消除负面信息产生的空档期。海航应调查并公布事情的真相, 使自己成为危机信息的权威渠道, 及时对外提供正面信息, 对外宣传保持一致口径。由于企业掌握的确切信息太少, 危机初期一般是信息公开的尴尬期, 此时, 海航可用企业相关背景材料及企业其他正面信息来填补新闻的空白, 以显示与外界积极沟通的诚意, 使自身成为权威信息发布的主体。如果现有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或对企业形象有损害, 应及时更正或补救, 不能听之任之, 以坦诚获取外界支持。在危机传播中, 要诚实, 不要推托, 不要使用行话, 不要推卸责任。

(三) 恢复公众信心的修复期

应尽快重塑企业形象, 恢复公众信任。海航要评估危机影响和检讨危机管理得失, 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可通过向游客公开道歉, 以座谈会甚至登门拜访形式进行邮轮游客回访, 新闻发布会、慈善公益活动等公关活动, 通过媒体传播“负责任”的形象。为彻底转变负面形象, 海航可借助推出与原有企业定位一致的新产品、新服务, 公布新的营销亮点, 引进权威、高端人才等做法, 吸引眼球, 通过提升实力来增强公众信心。形象修复还可借助权威效应。海航可邀请海商法权威、公关专家等公开发表正面的、通俗的评判性见解, 将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应做好与沙钢船务及韩方的沟通工作, 做好合作旅行社的联合赔偿工作, 切忌树敌。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博士 (2011) 提出恢复管理的“三步走”为:利益补救、信任重建、意义输出。实际上就是做好事, 做善事, 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廖玉梅, 谢羡芝.情景规划法在高校危机管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学术研究, 2013 (08) .

[2] (英) 迈克尔·里杰斯特 (Michael Reg ester) .危机公关[M].复旦大学出版社.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10

突发事件是一种显性社会不稳定现象。所谓突发事件, 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突然发生, 难以预料;二是问题极端重要, 关系安危, 必须马上处理;三是首次发生, 无章可循。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一般分为4级:Ⅰ级 (特别重大) 、Ⅱ级 (重大) 、Ⅲ级 (较大) 和Ⅳ级 (一般) 。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4类: (1)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一般分为4级:Ⅰ级 (特别重大) 、Ⅱ级 (重大) 、Ⅲ级 (较大) 和Ⅳ级 (一般) [1]。

二、特征

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时间和形式上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却遵循着“墨菲定律”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 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 它总会发生) 的必然性。具体说来它有以下特征:一是突发性、不确定性。从起因上看, 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可预知的;从过程上看, 不仅仅因为这件事情的开端是无法用常规性进行判断, 而且其后的发展和可能涉及的影响是没有经验知识进行指导;从结果上看, 处理突发事件能否恢复到原有状态, 最终会产生什么影响, 都难以确定。二是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 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社会性。三是针对性、目的性。针对性就是指每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因利益要求的不同而有具体指向。目的性是指人们所选择和行为所追求的目标, 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得到某种利益。四是复杂性。现阶段突发事件的起因有的是政策, 有的是经济性因素, 有的是社会性因素, 有的是领导者行为因素, 甚至是这几类因素交织在一起, 有时很难加以区分, 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有些突发事件还形成“裂变反应”, 起因往往是一个因素, 但很快会扩散, 导致很多方面的因素发生, 甚至失控, 简单问题变成复杂问题。五是危害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 都必然会不同程度地给社会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而且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 可能引发次生或衍生事故, 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危机[2]。

三、当前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主要存在问题探析

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起步较晚, 基础较为薄弱, 经验尚缺, 在实际应对危机中仍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 缺乏可行的预警机制

虽然《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与预警机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也明确了“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 但是在实践中, 我们往往更加重视轰轰烈烈的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 而相当忽视默默无闻的预防工作, 并且成功的突发事件应对往往掩盖了突发事件预防的不力。

第一, 缺乏预警意识, 监测不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 危机管理预警意识普遍淡薄, 我国政府现行的突发事件管理体制中缺少风险评估机制, 缺乏专管部门, 缺少对社会风险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查, 再加上没有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 未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缺乏敏锐的社会风险判断能力, 很难做到对社会风险的准确预警分析, 难以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作出正确的分析, 结果往往是采取被动的反应模式去处理危机事件。

第二, 预案粗陋, 缺乏社会参与。要做到预案求实管用, 不仅要有社会风险一旦发生就有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方案, 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的指挥能力和群众工作的应变能力, 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使社会风险一旦发生, 预案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目前, 预案缺乏演练, 停留于应付上级检查, 做表面文章。

(二) 信息发布面临挑战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条例, 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我国信息发布存在瓶颈, 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 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 宣传主管部门又习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 这诸多原因使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各级政府为了“保稳定”、各级官员为了“保乌纱帽”, 使得各级政府在预防和处置社会风险方面透明度极差[3]。

第一, 信息发布应急机制不够完善。以H7N9为例, 据《解放日报》报道, 3月20日初步认为患者可能感染新型流感病毒, 3月21日即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3月22日按国家生物安全有关规定, 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下午国家疾控中心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 这个结果3月30日被通报。上海的做法完全按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传播规定进行的, 但是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 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上海卫生部门有权直接公布传染病疫情或者国家疾控中心的检测与地方平行进行的话, 那么, H7N9禽流感疫情或许在3月20日左右即可发布, 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谣言发酵时间。

第二, 信息发布把关人缺失, 如何选择成一大难题。自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过程和方式, 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 如雅安地震不到12小时, 相关微博就达到了6 400万条, 有人还整理出“雅安地震的十大流言飞语”, 包括红十字会澄清收台湾红会500万“买路钱”谣言, 一条搜救犬反复“被牺牲”等等。然而怎样从如此浩瀚的信息大海中获取自己想要信息并非易事。

(三)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

虽然我国在总结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些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法律法规。如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是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 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应急对抗措施无法律依据的历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 难获救济等问题。

第一,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法律不完善, 并且不成体系。当前的应急立法比较分散, 给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带来困难, 也不利于各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协调配合。当前大致是什么领域出现了紧急状况, 等事件解决之后就制定一个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暂时没有出现的危机的领域, 则较少考虑。防洪、消防、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都是在出现了相应的大规模突发事件, 取得应对措施的成功之后, 依据经验教训, 才制定相关的应急条例。但对恐怖主义、城市公共交通、大范围中毒、大面积停电、火山、大面积气候变化等突发的人为或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都缺乏法律调整。

第二, 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律责任不明确。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相关失职领导人员的行政责任追究、因违法行政导致的行政侵权责任的承担、行政相对人行政违法责任的追究、行政补偿责任的落实等等, 是研究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不可或缺的内容[4]。目前在细化明确政府以及官员责任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完善方面:一方面, 明确政府责任, 将公共安全纳入到政府考核体系。由于我国政府政绩考核中, 往往注重经济方面的指标, 忽视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指标, 导致忽视在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政府责任。另一方面, 完善官员问责制, 使政府的责任追究规范化、制度化。权责统一是官员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四) 缺乏对公众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 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 对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 无疑是构建完备应急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公民对危机的警觉性较差, 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这与我国缺少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有关。为此, 政府要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 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5]。社会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是权利而非义务。

第一, 加大推进宪政力度, 真正把已经得到宪法确认的公民参与的权利落到实处。我国宪法已经确认了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和经济文化社会参与权, 只有充分地知悉信息, 公众才能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有效地参与。

第二, 鼓励并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就是支持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在社团立法上破除不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各类限制, 通过立法支持非政府组织吸引人才, 增强自治能力和参与能力。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重视社会动员, 形成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熟的、良性的国家和社会二元关系, 在突发事件面前二者协调配合, 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 迅速化解公共危机, 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01-08.

[2]陈秀梅, 甘玲, 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5-7.

[3]李昕.略论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6) :36-39.

[4]华学成.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探究[J].学海, 2009, (6) :104-108.

[5]周良金.浅析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不足及其完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 (6) :84-86.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突发事件 应急处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52-02

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引起一系列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特别的对于生源状况不太好的高等职业学校,以扰乱教学秩序为主的突发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和确保学院的稳定,保障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学生突发事件是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对学生人身安全、学校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危害的各类紧急情况。它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按照事故原因划分

(1)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中断、建筑物倒塌、学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压踩踏、交通事故等);

(2)公共卫生事件(食物和职业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3)群体性事件(打架斗殴、学生运动、闹事等);

(4)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破坏性地震等)。

2.按其影响大小和危害程度划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一般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在学校发生,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紧急情况。

(2)重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在学校发生,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重大危害或出现人员伤亡的紧急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特别重大危害并产生恶劣影响,出现跨学院甚至向社会蔓延扩散的态势,或死亡3人以上的紧急情况。

三、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1.指导思想与处理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处理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1)应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

(2)应坚持“责任分包制”。

(3)应遵守“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3]

总之,突发事件应急的处理应理清程序,抓住重点。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按照不同的程序随时进行处理。事前,要以预防为主,对出现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事中,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和财产损失;事后,要查明原因、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吸取教训,力争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如若不能避免的則在下次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

2.组织机构

为了贯彻以上思想,按照应急处理的两个处理原则,必须成立一个责任明确而且行动迅速有效的团队,形成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将防患和应急处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建立一个有力的应急处理体系。

一般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应由总指挥(或组长)、若干副指挥(或副组长)和若干成员(组员)构成,并设立突发事件处理部门(小组)、宣传部门(小组)、安全和后勤保障部门(小组)等。

3.处理过程

(1)监测预警工作

监测预警就是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源”,对学生实时监控,对于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随时掌握,以便及时处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某高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对食堂伙食严重不满,为表示抗议,准备联合其他同学进行“罢餐”,甚至有“绝食”抗议的打算,就在“罢餐”准备刚开始的时候就由学校在同学当中设立的“信息源”报告给校方,校方立即采取措施,联合相关班主任等一起做好这部分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对食堂伙食及时做了调整,从而成功的避免了“罢餐”事件的发生。一个有效的“信息源”必须包括由学生、校保卫人员和教师三者共同组成,缺少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事态的及时控制。

其次,要对引起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见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常见因素有学生宿舍管理不善问题、学生食堂伙食差问题、学生看病难问题等都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学生看病难问题,特别是在夜间,一些突发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那么患病的学生就有生命危险。

再次,要做好对师生的危机意识[1]和应急处理的培养。人永远是第一要素,在平时就居安思危,学校可以开展各种预防突发事件知识培训,也可通过编制安全知识教育手册,普及救险脱困、防盗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团、协会、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以讲座、展览和晚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例如,某高校每年的4~5月都会开展“安全文明月”活动,集中对安全文明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

(2)事中处理工作

1)及时报告。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当“信息源”在得知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立刻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再由上一级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向上一级报告。一般对于一般性突发事件由二级学院(系部)协同有关部门处理即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需学校(院)协同有关部门处理;对于特大突发事件必需由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处理。

2)控制势态。应急处理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教师、校保卫、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做好前期处理(如: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等工作),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在情况紧急的条件下,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可及时拨打救急电话(如110等)。

3)进行现场调查取证。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获取事件的最新进展,并根据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4)做好宣传。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信息处理机制,及时公布信息,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发生,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另一方面以起到把握舆论导向、稳定社会公众情绪的作用。例如,2003年2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大学的餐厅发生爆炸事件,炸伤了几位用餐者。事件发生后一个小时之内北京大学校园网就播发了来自校方的公告,宣布两所大学共有9人受伤,这就大大缓解了紧张恐怖的气氛,高度透明的信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了空间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4]

(3)善后处理工作

1)学生突发事件调查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一般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由学院组织调查;特大突发事件,由学院协同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调查。

2)实施责任追究。要强化稳定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协作,确保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指令的畅通。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稳定工作保障条件和保障水平。如果在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中和善后处理工作中玩忽职守者,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情况者,逃避责任者,阻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者,以及其他不利于预防和处置工作者,追究其相关责任。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起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以预防为主,及时、合理的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 黄克宇、兰 茹、徐安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研究 篇12

一、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

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 2013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与2010年相比, 增长27 521人, 同比增长10.38%。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争取在2020年全国当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 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随着国际间学生交流项目的不断推进, 有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但由于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时间相对较短, 留学生数量有限, 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 制约着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定义及类型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是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危机事件的处理对于高职院校乃至国家留学生教育事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 做好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 首先要对常见危机事件进行分类, 院校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才能使管理工作效果显著。

“危机事件”又称“紧急事件”或“突发事件”, 通常具有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时间紧迫性、公共性及社会性等特点。早在1989年U.Rosenthal在《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中将危机事件定义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构成严重威胁, 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文研究的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是指在高职校园环境下, 留学生个人或群体中发生的, 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包括偶然、突发、意外、紧急等情况。这些事件的结果往往会对师生身心产生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等。校方需要在公众压力、时间压力及不确定性因素压力等情况下做出决策, 给学校正常运作造成一定影响。

按照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 我们将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 灾难型危机事件: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如地震、水灾等, 这类危机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对留学生人身财产受到巨大损害, 同时对留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 灾害型危机事件: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 如实习操作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这类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为的操作错误和违规操作导致事件的发生。第三, 疾病型危机事件:是由疾病引起的危机事件, 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动物咬伤、乙型肝炎、霍乱、艾滋病等。这类事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 实际工作中总结出“四早原则”, 即早预防、早发现、早送诊、早治疗是处理此类事件的关键;第四, 校园型危机事件:主要是由校园文化差异引发的危机事件。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 这很容易诱发留学生之间或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如暴力伤害、打架斗殴等。解决这类危机事件留学生管理人员是关键,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化解矛盾。

三、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存在问题

(一) 管理理念相对陈旧

我国留学生培养工作已经开展60多年, 但由于起步较晚, 经历时间较短, 管理理念更新较慢, 所以不能很好适应国际教育新形势和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实际。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局限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等善后工作, 不能对危机事件提前预防, 未将危机事件的管理做到“防”与“治”有机结合。

(二) 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

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人员在不断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这些经验的积累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和时效性, 经验没有被总结和升华成系统的、具有长效性的理论。本科院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较早, 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 但由于高职院校留学生特点和自身环境的不同, 并非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此外, 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更多的问题显现出来, 为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带来隐患。

(三)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个性, 喜欢独立、多样的生活方式, 行为较为随意,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切合留学生实际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确保他们能安全、稳定的在华学习、生活。

(四) 管理人员专业程度不高

由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 便决定了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 对相关的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知识有一定了解, 而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是院校的普通教师, 大多未接受相关的培训, 致使工作开展没有针对性, 随意性较强, 有时甚至在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出现盲点现象。

四、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建议

(一) 转变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理念

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留学生, 生源地分布广泛, 教育层次参差不齐, 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 有时对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不理解。这就需要留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转变观念, 工作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管理学生转变为引导、疏导学生, 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要从单纯的应对、解决事件转变为预防事件的发生。

留学生管理人员要深入到留学生中, 通过谈心等形式的开展, 加强与留学生沟通联系, 掌握留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 解决留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疏导留学生抑郁的情绪。

通过活动的开展,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联系, 将留学生融入到院校的教育管理中, 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有归属感, 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同时可以促进对其他留学生或本校普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于学校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加强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建设

来华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具有涉外的特性, 是高职院校、地方甚至国家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 加强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建设做好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1. 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 是做好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前提和保证。组织机构应施行“一把手”负责制。由院校“一把手”做危机事件管理小组组长。危机事件管理小组中, 不仅要有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 还要有律师、心理医生、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

2. 建立危机预警与评价机制

良好的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是做好危机事件发生的防范工作, 而危机预警与评价机制正是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方法之一。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 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而危机事件评价机制是对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事件处理进行总结, 加强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建立危机预警与评价机制时, 首先, 要加强危机事件防控意识, 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培养留学生和相关教职员工危机意识。其次, 通过宣传手段, 加强对学生危机事件的自救能力的培养。对常见的危机事件处理, 如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懂得急救相关知识等。培养学生的危机事件的判断和简单处理能力, 通过制度建设, 建立危机事件处理的奖惩机制。此外, 危机事件的教育还要结合相关的训练和演习, 增强留学生和教职员工面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

3. 加强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很多问题及时被发现。沟通的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现代手段。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深入到留学生中, 通过谈心、朋辈聊天室等形式与留学生进行沟通, 及时掌握真实信息, 对留学生思想进行正面影响。

4.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在留学生进入学校后要进行心理普查, 为每名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 可以对留学生心理状况有整体的把握, 提高危机事件的干预速度, 危机事件前可以有效的防范, 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 可以迅速找到准确的心理干预措施, 危机事件后根据每名留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辅导。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要依靠现代的测试手段和仪器, 还要有传统的手段如访谈、心理咨询等形式。危机事件管理还要发挥辅导员、同学的作用, 使留学生能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感受到周围的真诚、友爱, 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三) 加强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

高职院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加之很多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这便使得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多问题。对于留学生管理人员, 首先要热爱留学生教育事业, 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政治觉悟。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态, 增强危机意识;其次, 管理人员要具备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能力, 才能确保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留学生管理人员的从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 加强管理人员危机事件管理能力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留学生和协助高职院校开展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将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五、结语

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做好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效率, 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进程。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要根据不同类型区别对待, 重在预防性教育, 提高学生自身防范意识, 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高职院校要抓住留学生教育的机遇, 及时应对, 实现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 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较快, 高职院校留学生实现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的转变。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教育经验不够丰富、成熟, 制约着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出发, 阐述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定义及类型, 结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留学生管理工作实践,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建议, 为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留学生,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刘延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J].人民教育, 2009 (2) .

[2]范若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D].南昌:南昌大学, 2010.

[3]关秋红.浅谈留学生教育对我国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2) .

[4]陈永庆.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5]严丹虹.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外事工作[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6) .

[6]徐兴丽, 陈华桂.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谈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预防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6) .

[7]Lawrence Freedman.Ukraine and the Art of Crisis Management[J].Survival: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2014 (3) .

[8]张成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管理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7) .

[9]曹锋.浅谈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9 (6) .

上一篇:钻井风险下一篇:冷冻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