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体育教师形象的要求论文

2024-09-01

课改后体育教师形象的要求论文(精选8篇)

课改后体育教师形象的要求论文 篇1

我的新课程改革

陈龙

课改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较多,在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练习时,常受到同学嘲笑,因而这些学生虽喜欢上体育课但又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那么如何使这些同学象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目标,也是课改的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教师努力去关爱这些特殊学生,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现在可能所有班级中都有一位或是多位同学人特胖,有的不但胖个子又高,跑起步来挺费力的(200米都跑不完),别说跟随队伍跑步了。所以这样的学生在分组练习时经常受到小组同学的批评及责骂,甚至遭到嘲笑。我所教的初一年级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不太爱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做练习时总是往后溜,摸底测验成绩也比较差。课后我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积极活动?开始他不说,在我的启发下,他才说:“其实我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可我长得这么胖,做起动作来很吃力,又不好看,同学们会笑话我,所以就不想动了”。根据他的想法,我诱导说:“不管谁在学习新动作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再说对于你,重要的是参与、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练习的次数多了,动作也就好看了。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战胜自我,找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仔细寻找该生的闪光点。不久在练习耐久跑时他总是坚持到底,不管和其他同学有多大的差异,始终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在他的自信、坚强下完成了和其他一样的练习内容。在体育课上,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要求其他同学多向他学习。同学们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向他询问起来。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鼓励给这位同学装上了自信、坚强的翅膀。自此以来的体育课他上课很投入,与同学合作的也很愉快,体育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上课时每个人一定要克服内心的自卑心理,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之中,不懂不会的主动请教,反复练习,同时常于同学合作、交流。总之,“在课堂上只要主动参与、积极练习,就一定能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军的高尚思想。

一堂准军事化的体育课说课反思

陈龙

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中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这样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结束。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初一体育课的特点

陈龙

在初一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合格标准。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教学

陈龙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一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更具有其

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必须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下面略谈下我的一节初一篮球课。

一、教学目标:一个篮球让学生体会到健康和快乐,一节好的体育课让学生让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目标

二、学生分析:我这节课教学的是初一年级12班42位同学,他们比较好动,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容易培养。他们的目标相同:就是在体育课上有所收获并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篮球基础、认知能力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上课流程:

1、介绍学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2、“以绳练跳”跳绳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以绳连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这是必要。我把这项练习作为准备引导部分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这样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较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另外,“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等比绳的单脚跳、穿梭交叉跳、集体跳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切实的可行的途径。

3、简单篮球操和熟悉球性练习。在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充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和个人能力,自己去练习,互相竞赛,积极创新。

4、运球综合练习(园地、行进间、绕障碍物、运球互抢游戏)在这个环节我是以分组竞赛形式出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配合精神。

5、教学比赛:全班分成男、女若干小组,每小组三小队,进行擂台赛。这是全课的高潮,也是学生展示才能的时刻,我是在讲清楚规则要求后,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去发挥的。

7、放松,小节本课内容。

三、本节课的反思: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我安排了以上的学习内容。只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你让学生在那里长时间集中练拍球,他也会觉得枯燥的,注意力也不会集中起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为主体,自由发挥去练习,同时我也参与到他们的练习中去,让学生注意模仿我的一些技术动作和示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这节课就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篮球运球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节课主要是围绕篮球运球练习,提高控球能力,在课的最后安排了教学比赛,目的是让学生在赛中练习,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完课后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很快乐,很高兴,我觉得这是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最好的评价。原因是他们在这节课里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所以他们很快乐。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课堂上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变换多样的组织形式,使得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学生,抓住教学的契机,以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这样才是一节好的体育课。

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陈龙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陈 龙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体育教学反思

陈龙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现将教学进行反思。

一、重视(激趣环节)准备部分

准备活动安排有引导学生倾听的举措如:“木头人,不许动”“大眼睛,亮晶晶”“谁最棒,我最棒”“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那样做”“你不碰着我,我不碰着你”“小嘴巴,不讲话”等呼号训练,这些举措在课堂必要的时候使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听清讲解和看清教师的示范,以及同伴的展示活动。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就使用“木头人,不许动”、“大眼睛,亮晶晶”、“小嘴巴,不讲话”,当需要散点练习时就使用“你不碰着我,我不碰着你”。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准备活动时,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经验思维、加工、合成创造出新的活动内容,如跳山羊的教学中,学生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准备活动,有划船动作、马步冲拳、小青蛙跳跳跳、小白兔蹦蹦蹦等小游戏。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有的准备部分还为学生在心理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如“谁最棒,我最棒”的小游戏。教师可以设置场地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检验,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相互关系,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如本月分腿腾跃山羊的器材摆放,跳跃教学时通过画好场地吸引学生兴趣:此外,暗示调节情绪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准备活动中运用,教师正确、优美、轻松的示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以领会、掌握、运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基本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尝试与拓展)

新课程体育课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如 “谁最棒,我最棒”。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纠正,形成良性循环。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腿腾跃教学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如:你像小燕子一样、你是小李宁、你是跳马王子、你真棒等激励的语言,对困难的学生在练习时,老师在保护的同时给予隐蔽性的帮助,让他(她)能感觉到我也能跳过去,我也能成功,对学生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了这些他们就会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去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欢项目,学生总会有一种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分腿腾跃的教学中,教师正确、优美、轻松的示范,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到动作的全过程,易于理解,学生表现出了乐学、好学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数学生能够克服畏难情绪且学习效果明显。让学生多一些自我评价和师生互评,从学习态度和技能能力结合起来评价,六年级学生通过技评考核,90%以上的学生达到甲等成绩。

三、结束部分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小鸟飞、火车鸣、吹气球、打气筒)调整呼吸;欢快的集体舞;自我按摩;;意念放松;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为终身体育服务。

课改后体育教师形象的要求论文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目标,体育教师,职业素质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目前体育教育的主要旋律, 重视学生的健康 (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 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指出课程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 正确深入地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在当前这一新历史时期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而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角色,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调枯燥, 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时没有兴趣与激情。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

一、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的理解

随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行, 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方式诞生了, 它将引起学校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发生改变。因此, 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对实施新课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 课程功能转变

《纲要》首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 要求改变过去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如何生存,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课程功能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做出了重大的调整, 改变了过去的注重专业教育, 偏重自然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 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造成了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单一的课程结构 (1) 。新的体育课程更加重视人文性的教育,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体育教育不再是单方面重视实现“生物体育观”价值, 更多的重视学生主体性人格方面的培养。因此, 强调“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 淡化学科界限,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2) 。

(三) 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密切联系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 使得课程内容新颖, 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新知识、新概念带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便于学生接受与消化, 不再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教学的系统性, 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的“繁、偏、难、旧”和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新课改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 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纲要》中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好习惯。此外, 还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完全改变了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的学习现状。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 在上体育课时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锻炼, 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结果等等相关问题。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奠定了基础。

(五)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过去的体育课程标准过分地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新课改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范围, 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加人性化, 对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

二、新课改条件下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教育观念更新、角色转变

随着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试行, 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越来越显性化, 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等 (3) 。这些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与课改不相符的旧观念。体育教师职业是教育舞台的重要角色。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 体育教师担当多种角色 (4)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只是一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书的“教书匠”, 他们是实施大纲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课堂的仲裁者, 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需要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执行大纲的“教书匠”,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 教学方法与内容新颖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灌输式教学, 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也只管照着教材去教, 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缺乏兴趣, 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角色, 还要具有新的教学行为,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引导式的, 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 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使得教学内容新颖而又简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教研能力要提高

长期以来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面相对狭窄, 知识陈旧, 一直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 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 更不必说是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了 (5) 。新《纲要》对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体育教师应扩展教育视野, 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途径获得新知识, 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和展开研究。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质疑、批判、创新的过程, 教育科研是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 (6) 。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科研工作能力, 将工作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 从而真正地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真谛”。

(四)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 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 (7)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老师合作, 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 更有助于形成合作、帮助和学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行为 (8) 。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做到挚爱和尊重学生, 同时还要真诚地对待体育教学, 以及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这样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2]曲宗湖, 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26.[1][2]曲宗湖, 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26.

[3]周晓军.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1 (3) :80-83.[3]周晓军.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1 (3) :80-83.

[4]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3) :106-108.[4]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3) :106-108.

[5]王波.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10) :1409-1410.[5]王波.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10) :1409-1410.

[6]吴超, 潘丽英.从教师看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因素[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7 (3) :75-77.[6]吴超, 潘丽英.从教师看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因素[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7 (3) :75-77.

[7]方程, 李玲.应对体育课程改革扩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4 (3) :120-123.[7]方程, 李玲.应对体育课程改革扩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4 (3) :120-123.

课改后体育教师形象的要求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观、教师教学观等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上,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因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做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一般要求,又要具備体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些体育院校培养体育师资比较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培养,甚至只重视专项特长的培养,而忽视了总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弊端显而易见。可以见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动技能。

近几年来,有关职能部门为提高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新课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对于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系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形成特长。要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体育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与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二、做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过去听课、评课主要重视教师对体育教育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运用是否适宜,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课的强度、密度是否合理等环节上。而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否主动地学习,教学能否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师是否关注学生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去谈教学,要争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再是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亦是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首要目标。体育教师要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备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氛围,做一个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1、研评课。传统评课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首先,重教师轻学生。评价重在评教师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了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忽略压抑了课堂师生的多向互动。这是导致多年来“学生主体”难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重评定轻讨论。传统评课着重点在“评”,而不是“议”,碍于同事情面,教师们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更有甚者,把个别专家与领导的主观意见当作经典,取代了教师们的广泛争鸣,使教研活动形式化。第三,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评课仅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后的感情等。这样的评课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划一化。

2、研说课。具体要求有三:一说教学理念。打破操作论操作的老套路,要从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思路设计。二说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三说教学后的改进。反思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今后的具体改进设想。

3、研备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要在集体讨论中促进个体隐性思维的显性化和个体显性知识向集体显性转化,从而使团队知识得以创新。在集体备课中,体育教师要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

三、做学生获取成功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身体的活动和体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锻炼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不同的学生收到不同的“实惠”,到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能促进学生经过积极的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与学生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互相勉励,增进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

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评优课,事先多次试上,却“中评不中用”。这种平时教学中无法实施的“完美”课,不应提倡。体育教师应根据本校条件,选择一些安全、实用的技巧,让学生参与学习,从中取得最佳的收获,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增加一些家乡的“特色菜”来丰富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应具备为人师表,育人为本,精益求精,专业技能较为突出等基本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锻炼,获取成功,追求卓越,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篇4

张寨镇实验小学:王丽军肖进科 在举国进行的新课改大浪潮中,莘县教育也迎来一次课改高潮。第一批课改学校验收,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我们可以直接借鉴,不足的地方我们引以为戒。根据此次课改学习的心得,就一下几方面谈一谈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上课的要求。

首先,新课改中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过去很多教师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等于虚设,课堂走向完全偏离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不确定、不系统,即学生不知道学什么,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新课改要求必须出示学习目标,并且课堂要围绕教学目标落实,目标出示多少,就认真落实多少,让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其次,新课改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地位进一步明确: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像过去老教法一样,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不能像近些年来部分教师讲得公开课一样,把语文课堂变成“表演课”、“政治课”、“思品课”完全是虚招数,学生学不到任何东西;更不能像部分极端课改学校,教师完全撒手不管,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完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违反了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改的课堂应该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相结合,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不会偏离学习目标。

二、对教师备课的要求。

“认真解读文本”是此次课改学习中赵主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过去包括现在,大部分语文老师的备课还是依靠“教参”,有的老师是图方便,有的老师是参考学习。不管哪一种原因,这种“便捷”都会让老师无法真正理解教材,“只学招数,没有心法”,教课也只是能教个大概,无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认真解读文本”其实是教师本身学习教材的过程,先读进去认真感受、融入文本,再读出来提炼文本内的知识,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写好教案。教课才能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控才更准确。特级教师于永正,每次上课前都至少要读课文10遍,这是备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

三、对教师使用教材的要求。

语文教师对教材使用的认识要改变。过去的老方法主要是“以本为本”,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没有就不教。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材使用上老师应该有所取舍,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情况,以及自己的认识,适当补充或者省略部分教材内容。比如大部分版本的语文教材对文学作品的使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或者更改,老师应该去了解一下作品原文,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了解下原文,以便于学习了解体会课文主旨。再比如高年级课文一般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会浪费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只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学习。另外有的老师习惯过多的补充课外内容,“过犹不及”,过多扩展一方面知识点过多给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浪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总之语文课不是学课本内容,而是通过课文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会语言文字的使用。

四、其他方面的要求。

一个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如何使

学生获得?用一句老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其身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知识,学生意外生成的问题,老师最好能当面回答,所以一个语文老师知识面必须要广,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要丰富;语文老师还应该多才多艺,该唱的时候能亲自唱,该画的时候能亲自画,课堂效果比出示有关材料好得多;语文老师还必须懂教育心理学,以便准确地抓住学生心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怎样上好新课改后的体育课 篇5

论文摘要:体育课教学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更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内容,它是以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基本条件,在教学情境中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学习材料。那么如何合理、有效的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依据、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通过一些新的认识,对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更是产生一番新的启发与感悟。本文就“如何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依据与方法”这一专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愿与大家商讨学习。

一、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分析

体育课教学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更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内容,它是以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基本条件,在教学情境中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学习材料。那么如何合理、有效的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关键问题。目前我们农村体育教师备课时,手边只有《体育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师参考用书,而没有规定内容的教科书可参照,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有一双慧眼,能够从项目繁多的体育教材中,因时、因地、因人去识别和选择适合开展教学的体育项目内容了。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是体育教材的重新创造过程,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学情、教师教学风格、教学实际等条件进行教材的再创造过程。

二、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怎样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正是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内容标准,并以学生水平来划分学段,给体育教师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教师首先依据《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下一步才可以考虑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

2、体育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规律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在选择教学内容要符合人体活动规律,能有效地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内容本身符合运动规律和技术原理,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最终达成技术集成目的。体育教学中有5大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为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运动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从心理因素上分析,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新颖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都容易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学习效果比较明显;而到了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练习内容、方法手段多是重复的,课直接感知的学习效果减少了,这样学生会产生单调、枯燥以致厌烦等感觉,形成了较为消极的情绪。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时存在的主客观因素,把握运动规律,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热身和逐渐增加运动负荷的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恢复和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这就是体育教师编

写课的教学计划时所分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了。

(3)体育教学中运动认知规律: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理性认知阶段,进行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应用阶段。

(4)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教育规律:第一,组成集体,形成集体因素的阶段;第二,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阶段;第三,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性行为的阶段;第四、集体分解,形成新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体验规律:第一,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的运动而体验运动乐趣的阶段;第二,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从而体验运动学习乐趣的阶段;第三,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技术和战术的创新从而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的阶段。

3、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美国动作发展学家经过几代人的研究,从发展的观点理清了影响人类活动发展的六大因素:动作的质量、动作发展的顺序、动作的积累、动作的发展方向、动作的多元素和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人类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具有相当高的预见性,例如:在学生小学初阶段适合发展其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到了学生青春发育期,就可以适当发展学生有氧耐力、速度、肌肉力量等素质。这就是说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合理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为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提供保障。

4、符合客观实际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减少随意性,要有科学性、计划性,从符合客观实际出发,选择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学校场地器材、气候变化等实际情况;才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校本课程;

(2)着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引导到学生的心理上,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欲望,并且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浓厚兴趣才会长久延续下去,从而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一旦教师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相互融通起来,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有自信,进一步增加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4)选择安排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当地人喜爱,或是学校独有的特色项目等内容,都可以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方法

1、参考教参法

一线的体育教师虽然每天和体育教学打交道,但毕竟不是人人的理论水平,都能达到可以独立编写教材的程度,好在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编写的《体育教师用书》等多种教参,里面罗列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一线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直接从中选取,这样大大节省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备课的效率。

2、根据不同水平段目标调整同一内容的要求

在体育课程建设时,要依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

体育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重复性,在不断地重复练习中,完善技术、提高技能、发展身体。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到原点,而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提高过程。我们常常选择一些实用价值高和锻炼身体作用大,还有一些难度和深度的教材作为循环出现的教材,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段和身心发展状况等个体差异,将课堂目标及要求适当做些调整,例如:将比较竞技化、成人化的项目通过简化其方法、规则、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使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发挥教材内容应有的教育功能。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师 篇6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研能力等方面;并认为提升这些素质对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为此,体育教师该如何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呢?

一、体育教师应了解课程改革“改”什么

(1)、改变课程功能和内容

改变课程功能过于注重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改变课程的结构和评价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评价中以过程评价为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改变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什么

(1)、体育教师将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将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2)、体育教师将由“居高临下者”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教学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

(3)、体育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要尊重其多样性、创造性。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体育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心健体”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改变原有单

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新课程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样既有助教师的教学特长的发挥,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以往的课程评价中,通常是以学生的技能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而新的体育课程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结果与技术掌握的能力,更加注重发挥评价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目的上,它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原则上,它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相结合,使评价贯串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在评价标准上,它体现开放性,不是强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而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评价方法上,它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引领结局。这些都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

五、体育教师需要“具备”什么

(1)、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系统而扎实的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二是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师基本技能,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教育教学规律来选择内容、制定目标和确定要求,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点。

(2)、要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涉及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肩负新课程实施重任的教师,要适应这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应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而体育学科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学科,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教师要成为教育家,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是一条基本途径。身为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

(3)、要具备整合课程的技能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对于学科教师,课程整合必须从学科内开始。一是注重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即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二是注重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即所教授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将体育学科的传统内容与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等等。三是实现方法上的整合;即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课程整合是一个包括智慧、意志、互动、调整的行为过程。课程整合计划的实施应该是多样化的,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

(4)、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技能

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归纳起来,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五个基本途径:①社会生活调查;②日常生活积累;③学生个体经验;④自然环境和校外各种机构、生产和服务行业;⑤网络信息资源。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进而具备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事实上,体育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体育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总之,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教育体制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

新课改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篇7

1. 教育均衡化要求教师从满足型向发展型转换

古代社会, 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本位观念下的教师职责与角色, 在这里, “教师作为无可争辩的知识权威和知识源泉, 把知识存放在学生那里, 就像投资者把钱存放在银行里一样”。随着社会的变迁, 教师的专业地位受到了冲击, 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从2003年开始, 在全国首创了“教育超市”这一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 希望学生和家长能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像在自选超市一样, 能挑选到最适合、质量最优的教育产品, 随心所欲地“选购”所喜欢的学制、课堂、教师等, 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这就要求新教师接受新观念, 不能模仿传统的、标准的、统一的知识教学模式, 更不应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来源和权威, 而必须不断地思考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怎样传授才最合理, 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具体性、丰富性、特殊性和多样性, 让他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 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获取知识、相互交流的全新时空中来, 让学生得到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教育的复杂性越来越需要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 以解决学生群体中层出不穷的问题,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挑战。

2. 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从学历要求向能力要求转换

教师的才能不可能在师范学校一次性的知识准备中形成, 优秀教师的成长都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锻炼中完成的。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中, 如何掌握浏览信息, 如何识别、收集、利用和编辑可获得的信息, 如何经济有效地利用信息, 以及如何制作和编写课程软件等无一不明确地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选择能力, 以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率, 而不致被繁多的信息和技术所淹没。另外,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变化发展着的学生, 且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辩证的教育教学分析、判断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研究身边日常的教育现象, 研究学生, 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 不断地研究新的教育问题、思想和方法, 反思工作。教师既是一个职业工作者, 也是一个管理者、组织者, 他们的管理组织能力, 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效果, 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管理能力既包括学生活动的计划、设计能力, 也包括对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与学校内部的各类人员交往, 还要与社会人士交往, 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相互影响是教师运用其他人力资源, 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的能力结构, 才可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中, 学历只能代表过去, 能力的建构才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3. 学科专业化要求教师从技能型向智慧型转换

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胜任自己的教学, 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面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课堂教学来说,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策略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 这些都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 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 是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中, 必须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1]要实现以上转变, 教师就必须从技能型向智慧型转变, 这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是个体在知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灵活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变化的一种创造性能力。教师的智慧有两个方面:学科的专业智慧和教育智慧。学科的专业智慧, 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认识, 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专业智慧不等于专业知识, 它更倾向于在综合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素质迁移、方法迁移和思维方式迁移。教育智慧渗透、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 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性地驾驭, 敏锐地反映和灵活性地应变, 是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2]

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使用型向构建型转换

知识是建构的, 不是灌输的。传统教学比较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强化和应用, 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充分地研究教材、使用现成教材, 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 而不是研究学生, 并不根据学生情况主动建构课程。课堂上, 重点在知识点的灌输, 把学生大脑看成是存储器,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学会吗?教师能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课堂完全遵照教师意愿进行教学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也不容许有自己的想法, 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 学生的灵性和创新精神被无止境地扼杀。教师工作的对象不是“书”, 不是“知识”, 而是“人”, 是活生生的具体的生命, “教书”、“传授知识”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教书”, 不“育人”, 以致教一辈子的书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 不是机械性的陈规操作和简单重复劳动。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 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 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 需要教师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解决。所以, 教师必须具有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做出解释与决策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的过程。[3]新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信息, 拓展学习的空间, 逐渐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这样才能应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和复杂的教育教学。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和主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成长的顾问, 在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 用美好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 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所以, 教师的角色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而要充分地认识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 而在于“育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 新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既要肯定教师的主体性, 更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 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4]在教学过程中, 新教师要将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因此, 新教师在使用教材上, 不能将学生禁锢在教材里面, 教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 更不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内容, 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资源, 一种凭借, 一个起点, 教师应从惟书到惟真, 学生可以质疑书本知识, 质疑教师, 这是对书本知识的挑战, 也是对教师权威地位的挑战。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建构一种思维的学习模式, 使人的大脑既是存储器, 更是处理器, 以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评价上, 改变用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 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才能培养出既有社会性, 又不失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5. 新型的人际关系要求教师从要求学生被动的遵从权威到平等尊重学生

新教师刚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 从长期的被动遵从教师的学生变成了站上讲台的教师, 会有一种激动和自豪, 这时会受一种传统势力的影响, 课堂上试图使学生安静听讲, 以充分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 结果却使本该充满活力的课堂由此变得枯燥和乏味, 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对话和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在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尊重学生, 容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甚至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样一种相互信任、尊重、和谐的民主气氛下, 学生才敢于质疑, 敢于探索, 敢于提问,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断摆脱陈规束缚, 产生新观点, 解决新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 管理好学生, 新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资源,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思维方式和水平、对问题的理解, 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 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不断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 就不但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文化视野, 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显示出更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6. 社会未来发展需要教师从单一的个体劳动向共同合作建构

在传统课程设置中, 分科教学的特征十分明显, 教师可以单兵作战, 完成“自给自足”的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的专业发展,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 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学校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等因素。众多实践与研究证明, 孤立的教师文化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合作的教师文化则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 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这对于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 合作意识已被认为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合作学习, 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有利于挖掘和利用青年教师群体的资源, 有利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 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5]教师的专业合作是新教师专业发展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个人的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选择能力往往是有限的, 个人的成长必须与集体的成长协调发展, 才能融入时代, 成为集体中人。因此, 新教师需要有合作意识, 开放自己, 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加强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 智慧共享, 共同分享教学经验, 形成相互尊重、民主和谐、信息互动的教育人际关系。研究发现, 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工作, 既促进了教师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 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和能力。[6]营造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的教育心理氛围, 通过互动互相学习、彼此支持, 能有效激发新教师推动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 国内外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教师既要有专业修养、有专业知识和能力, 还要有不断超脱自我、创造未来的本领。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以说, 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需求和产物。

参考文献

[1]林丽君.怎样探究学习[J].小学语文教学, 2004.2.

[2]冯建军.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J].上海教育科学研究, 2006.7.

[3]安蓉, 王梅.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J].职业教育研究, 2007.4.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漆艳春.略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J].职业圈, 2007.12.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 篇8

一、树立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新课程的一大目标是让教育顺应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要求,如果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仍然固步自封,那是肯定无法适应新课程教育需要的,因此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是极其重要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促使教师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三、要求教师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

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验操作与演示实验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⑴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 ⑵对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3)对结果测量的操作能力。其次,现代科学教育强调过程性教学,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结论的过程设计成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抽象概念、原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让学生直接动手做、动手实践的内容。要胜任这类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而且还能在学生动手做的时候手把手的指导,指出其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还能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各种学生可以直接感知、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体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四、勤于总结,善于反思

马克思说:“经常自己批判自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勤于总结,善于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坚持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在总结中提高,在反思中不断成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有成果意识,把需要总结与反思的地方写出来形成文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养成反思习惯,本身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的优良职业品质。

上一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下一篇: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现场表演啦啦操选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