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研究

2024-06-28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共9篇)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1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只是关注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 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 明确规定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学生教学环境的中心点, 并为此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传授的指导者, 在整个过程中, 只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接受, 忽略了学生是本环节的主体。在实行课程改革以后, 首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同时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 我们运用创新的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在原来的基础上, 认识新的问题, 采取新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平时课堂上我们教师的角色要配合恰当, 对学生要和蔼可亲, 恰当地表扬和批评学生, 善于补抓学生的闪光点, 以此对学生进行教学。想方设法为不同的学生创造条件、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提高其自信心, 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只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课改以后, 要树立新的思维, 改变观念, 要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方式, 由原来教师的讲变为现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结构变为现在的开放式、自由式的新的教学结构, 在课改后的轻松环境下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 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体会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知识, 并获得知识;平时在适当的情况之下, 若学生遇到疑难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指点, 让学生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或者以恰当的方式去跟学生进行沟通, 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当其指导者、合作者。这样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从实际出发, 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课改以后比较明显的变化, 最突出的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过去教师们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 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 教师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学大纲》, 学生也在被动地接受《教学大纲》中的教材, 致使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现在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成为师生共同开发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同时教师应该继续学习专业知识, 积累教学的经验,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等等来充实自己, 武装自己的头脑。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健康第一”之宗旨, 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以后的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的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一些技巧。以往的体育教学, 突出教师为中心和教师的作用,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不明显, 混在其中, 因此在教法运用上大部分采用接受法,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的发挥。通过本次改革以后, 我们提倡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设想问题,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 支持学生的大胆的设想, 哪怕是一点点具有意义的, 我们也要支持他们, 给予肯定, 这样才能养成学生勤于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 教师应该从多角度的方向去引导学生进入思考,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立个性发展教学模式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以前传统的思维模式, 大胆创新, 寻找可行的解决途径, 提倡学生综合能力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大力开发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 使得体育内容丰富多彩, 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体育教学本身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领域, 教师在不同领域重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让学生参与其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体育才华, 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让学生成为主体, 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思想的学生。

总之, 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新课程改革的方法和观念运用到常规教学中,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的发展, 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2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后,语文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想使得语文课堂不断充满生机,就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能够更加高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1、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文化性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又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论工具。语文对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主体,将课文进行段段分析,详细介绍各段的含义,殊不知却将文章的整体含义拆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依照教科书、标准答案、考试卷、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有统一的大纲要求。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成了行政教育部门各项教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模式教学。课堂上没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思想的交流。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人文因素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地位,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又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应当使两者充分结合形成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方法值得反思。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相应的认识,认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淡化、削弱,只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教学,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缺少相应的重视,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过时,反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提及。课堂的教学氛围虽然激烈、热闹了,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却缺少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更没有对于优美语言段落文字的分析鉴赏,而且还缺少必要的字词训练和积累。如果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没有,又何谈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写出的文章也会语病百出、错别字比比皆是,就更难达到作者当时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3既要交流学习,又要独立思考“竞争合作、组织互动、人人参与”是新课改后的新型学习的方法。交流学习,让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在自由的课堂上相互碰撞,更能激发同学之间的思考。无论在平时的语文课堂还是公共课程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在一节课之后,表面上显得激烈、热闹,事实上却收获较少,不能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在交流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就开始展开讨论,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只能是有表无实的泡沫课堂。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理解、品读。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使得学生之间各取所长,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活动,教师一定要做到:

一、组织好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加强交流学习中的引导,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二、积极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传授其交流沟通的正确学习方法,注重交流学习的教学评价;

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5-01

高中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也紧跟这场教育革命的步伐。

1.新课改之“新”

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来看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变革,具体而言,它的“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能够应对考试,那么教学就是成功的。而新课改则改变了这种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新课程还注重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它的价值。此外,新课程教学理念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意识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方法让学生从兴趣出发来积极主动地学习[1]。以上就是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上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

第二,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所有教学活动均围绕教师而进行,于是师生之间形成了感情隔阂,而整个教学形式僵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比较低。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点在教学模式上做了改变。首先,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尽可能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活泼、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2]。最后,学生的质疑以及释疑能力得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视。新课改不提倡学生盲目性地以教师为“权威”,而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自己释疑。

2.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学探讨

2.1新课改后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仍然滞后于改革要求。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可发展性。而在现实教学中,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实现。很多教师在面对新课改时,把握不了改革后的教学目标,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背记知识点。这种做法与新课改的改革目标相去甚远[3]。

第二,教学模式陈旧。新课改之后,高中政治教学模式面临着全面改革的局面,但是实际上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原因有多种,比如教师的教学观没有转变过来、学生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教学模式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回归到以前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在这种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之下,其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在教学结果上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2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教学要体现出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的“因材施教”就体现出这个特点,而现代教育中,高中政治教学中,同样要体现这个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总是由教师提问题的刻板教法,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4]。比如在教授《文化对人的影响》(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必修三)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自己动手查找文献资料、做社会调查,之后再做总结并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锻炼了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将知识记得更牢。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中的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从教学主体转变成教学的主导者。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要对教学设计有更多的把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新课改关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结果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得到改进与完善。而教学主体向教学主导者的转换,首先需要教师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之后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行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3.结语

进步往往是从改革开始,我国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即为革除教学中的弊端,使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而高中政治教学属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内容,只有在经历改革与创新的情况下,才能将它从固有的“无用”的印象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它继续更好地发挥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对政治教学展开积极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左随心.论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学[J].学苑教育.2014(07)

[2]赵显磊.浅谈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学[J].高考(综合版).2014(04)

[3]马广礼.试论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07)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 篇4

1、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文化性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 同时又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论工具。语文对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 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 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主体, 将课文进行段段分析, 详细介绍各段的含义, 殊不知却将文章的整体含义拆分,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依照教科书、标准答案、考试卷、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也有统一的大纲要求。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成了行政教育部门各项教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 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模式教学。课堂上没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思想的交流。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人文因素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地位, 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 又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 应当使两者充分结合形成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学方法值得反思。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相应的认识, 认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淡化、削弱, 只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教学, 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缺少相应的重视, 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过时, 反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 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提及。课堂的教学氛围虽然激烈、热闹了, 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但是却缺少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 更没有对于优美语言段落文字的分析鉴赏, 而且还缺少必要的字词训练和积累。如果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没有, 又何谈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 写出的文章也会语病百出、错别字比比皆是, 就更难达到作者当时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 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 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 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 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 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 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 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 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 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 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 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 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 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 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 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 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3 既要交流学习, 又要独立思考

“竞争合作、组织互动、人人参与”是新课改后的新型学习的方法。交流学习, 让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在自由的课堂上相互碰撞, 更能激发同学之间的思考。无论在平时的语文课堂还是公共课程上,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 在一节课之后, 表面上显得激烈、热闹, 事实上却收获较少, 不能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在交流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就开始展开讨论, 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只能是有表无实的泡沫课堂。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理解、品读。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充分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才能使得学生之间各取所长, 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活动, 教师一定要做到:一、组织好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 加强交流学习中的引导, 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二、积极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 传授其交流沟通的正确学习方法, 注重交流学习的教学评价;三、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的创新思考。

摘要: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既要保证实践性又要突出文化性,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处于辅佐地位, 师生之间互相交流,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英语新课改后的教学心得 篇5

【关键词】师生关系 交际能力 因材施教

学生学好英语,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基本职责。是学生家长的需要,是全社会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是全民族的需要。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的任务艰巨而伟大。改革开放也有我们英语老师的一份功劳。如何教好初中英语,这个话题有无数的人在说。更有无数的人正在实践着。 目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 给英语教学带来重大了的影响。特别是英语的改版篇幅多, 容量大, 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讲讲笔者在教学中几点体会。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2263391.htm

一、重视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气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用表情、眼神、嗓音等非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友爱。每个学生都有追求上进的愿望,但学生间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组,在调查了解摸清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分组。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墨守陈规,就会造成许多学生“初一劲头十足,初二情绪低落,初三放弃不学”的局面。到了初三,英语教师面对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对英语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弃之不忍,却又教之无策,只好课上教学优生,课下抓后进生,加班加点,辛苦之极却事倍功半。如何摆脱这样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进行探索。既然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只采用面对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渠道,如果把大多数中差学生排除在外,势必造成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恶性循环。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把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把这种观念, 体现在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考试要求和课堂中。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 听说的比重应该大些, 譬如在学习What color is it ? 我们把"black、red、white 、green、yellow、blue 、purple 、brown、orange 和grey"这十种颜色用投影机给学生看图片, 创造视觉效果, 这样远比单纯的中文讲解来得风趣, 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它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枯燥语言材料的兴趣, 而且增加了感性认识, 那么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 既学到了知识, 又强化了记忆。

三、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课堂提问, 句型操练、布置作业, 平时测验等方面都适当降低要求, 如背课文、句型时允许个别学生会读就行了,默写单词只写黑体部分和打米号的,使学生个个学有所得, 增强了自信心, 特别是对于差生一有进步就及时表扬, 少批评, 使学生由怕学-敢学-愿学-喜欢学。开展活动,让学生模仿各种人物的读音、语调及神态和各种动作, 力争给每个人以均等的学习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特长,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及时复习, 巩固提高, 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一般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了解。笔者对这点很重视, 并且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每节课要学生作笔记, 学生的识记分三个部分: (1) 课文(2) 句型(3) 单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四人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尖子生组长, 第二节课前用5 分钟左右, 把头天的内容抽样检查, 特别是对中、下游学生的反馈。对于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或考试中容易犯的错误, 反复强化记忆, 长期下去, 既培养了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 又促使了学生主动发展。

五、培养学生“爱想、多想、爱说、多说”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充当“示范表演者”动作可以反复多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更多地给学生制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想象, 参与训练, 我们教一个新单词前, 可以提一些与新单词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学生多动脑筋, 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同时, 借助于图表,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出单词的意思。反复练习句型。长期这样下来, 每一个学生的口语得到了训练,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学生胆怯心理, 以便增加每个学生口语训练的机会。

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对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欢快, 就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化、简笔画、学生自身、借助动作、表情、手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各种场景, 促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 同时又帮助了学生记忆, 理解抽象的语言内容。我们把图片摆在学生面前, 学生的眼睛看着图片, 大脑与此同时就能诠释正在听的内容,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减轻了学生想象中的"厌听"情绪,排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加深了学生记忆,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6

一、文言文背诵能力强化

古往今来,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办法, 文言文课程教学环节, 诵读是学习核心点与学习关键点所在, 与此同时, 诵读也是文言文教学立足点和教学基准点。古语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由此便可看出,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 背诵模式不应被遗弃, 但合理诵读主要是指语文教师运用科学指导方案进行学生参与程度提升, 让学生群体融入课堂之中, 然后深度分析文言文思路和文言文隐含意义等。

传统语文文言文教学阶段, 语文教师通常情况下均是把文言文思路缕清, 并对文章意思进行详细介绍, 向学生介绍重点词汇与难点词汇, 最后则是对文章进行整体串讲, 以至写作意义总结流程和写作特点归纳流程均顺利完成。一般情况下, 文言文背诵会被留置到课余时间进行, 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韵律要求较为严明, 因为古文通常都是吟唱出来的, 所以若想切实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就应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和文言文诵读。高中生群体在学习语文文言文时, 无法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阅读语感不深, 不知从何处入手去进行文字断句与话语停顿, 正确的做法就是要重视朗读过程, 将其放在操作首位之上, 有力彰显朗读重要性。

二、设问做引、层层递进

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需要针对特殊词句向学生阐释其中内涵, 以点拨引导为主, 带领学生去理解文言文主旨信息, 运用此种方式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字词句进行详尽分析与研究, 不仅如此, 还可不断的引领学生去掌握文言文大致意思。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采用针对性方案进行文言文课程教学, 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对所学文言文资料和文言文背景加以拓展, 促进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内涵理解, 也可领会到时代精神内容和相关人文精神内容等, 学生便会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作者意境与写作意图。

此处以《陈情表》文章教学为例, 教师讲解此文时可将诸葛亮的《出师表》作为出发点, 由前人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引出《陈情表》。再依据课文内容层层设问, 设置三个问题:本文主要陈的是什么情?作者为何要陈情?陈情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教学重心就放在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诵读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寻找到答案。较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教师仅是进行文言文逐句解释与逐词翻译, 并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递进式教学方案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会不断思考与反复讨论, 从而更好更优的进行文章记忆与文章理解。

三、兴趣激发、“教”“学”结合

学习动机产生离不开学习兴趣激发, 学习兴趣是有效推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必备良药, 其学生本体内在驱动力形式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备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传统文言文教师通常情况下以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词语讲解—文章概括流程为主, 此种教学方案会使得学生顿生疲惫感, 长时间学习便会失去文言文学习兴趣, 假设兴趣丧失, 课堂活跃度则急剧下降。需摒弃传统文言文教学缺陷与不足, 改变死板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内容熟悉, 在找准学习切入点的同时进行后续文言文教学, 让学生对已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也可强化学生记忆力, 渴望继续学习,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主动学习能力增强至关重要, 应将关联知识加以联系, 通过文言文语段收集和古代影视剧欣赏来增加文言文知识掌握量度, 借助此种模式检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是否达成知识迁移, 将学习理论融入生活实际。课上师生交流与课下生生交流必不可少, 以此来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新课改背景下, 文言文教学不再是以往填鸭式灌输模式了, 旧知识理解到新知识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思想, 在写作角度上下足工作, 因为科技再发达也不能落下笔杆子。教师应做好课前备课,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存在一定抵触情绪, 与学生思维不相吻合, 教师需创新表达方式与交流方式, 文言文教学与文言文读写相融, 培养学生勤思考品质和勤动笔品质以及勤阅读习惯能, 从根本上发挥出学生自身学习自觉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言文知识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 因为受到高中学业任务量繁重影响, 学生压力徒增, 仅靠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往往会适得其反。较为正确的做法是, 高中语文教师应从实际角度出发,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特点, 通过文言文背诵能力强化, 设问做引、层层递进, 兴趣激发、“教”“学”结合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有效分析, 并指出语文课堂中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不足之处, 提出合理应对策略及方法,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素质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文言文,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范丽萍.高中文言文教学激活课堂的策略——以《鸿门宴》一课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03) .

[2]马丽平.牵一点而动全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微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6 (02) .

[3]王薇.重“言”抑或重“文”——浅议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 (10) .

浅谈新课改后的几种主要教学模式 篇7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成就未来。”教育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以及个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 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自2011年四川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 为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 许多教师逐步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是指我国新课改前的教育模式,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仍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口授、板书, 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3]此外, 许多教师也逐步意识到传统模式的弊端。

( 一) 以教材知识为本体。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知识传授, 没有重视知识的作用, 造成了重负低效、物式灌输等现象, 使教学走进了 “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

( 二) 以教师为本体。传统数学教学模式逐渐由 “三中心”转变为 “五中心”, 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 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中心, 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本末倒置。

( 三) 知能脱节。传统数学教学一直比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反映在教学方法上是重接受、轻探究; 重用脑、轻实践; 重记忆、轻应用; 重结果、轻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做题上, 不能灵活应用。

( 四) 忽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训练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如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 不能够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石。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 为实现这一理念, 许多教学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 导学案就是其中之一。

( 一) “学案导学”。导学案是指教师经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培养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 以 “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路线图。

( 二) “学案导学”的不足。尽管导学案是为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其自身依旧存在一些弊端。

1、教师忽视了学生对导学案的利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忽视了导学案对学生的引导预习作用, 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只是单纯的看书填空, 并没有思考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导学案自身不具有普遍性。导学案的重点是展现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 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3、导学案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由于导学案是通过集体研究制定的, 即是说教师在导学案制定好后只需按照制定的内容及顺序上课, 不会再自己备课, 使教师的教学千篇一律, 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学生预习时用移动智能终端学习教师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 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简言之, 就是: 课前预习 + 学习, 课中答疑 + 练习巩固, 而传统课堂则是课前预习 + 课中学习 + 课后练习巩固, 两相比较之下翻转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的答疑能更快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达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

翻转课堂的出现,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学生不再局限于任课教师的讲授, 可以在网上观看优秀教师的讲课。对于教师而言, 翻转课堂的出现使教师不用再每天备课、上课, 而是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的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 实行翻转课堂需要大量的资金引进设备,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 不可能在全国推行, 只能徐徐图之。

结论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教育工作者们都用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来实行教学,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 反映了教学工作者们对数学教学理解的深化与实践, 或者其有不足之处, 但这是教育改革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我们需要的是正视此类现象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我们不仅要看到弊, 也要看到利,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 都要客观对待, 不能盲目跟从, 一味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要将其闪光点运用到新课教学模式中去, 逐步完善, 找到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吕德海.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践行素质教育本质——关于深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2014 (09) .

[2]孟先成.浅析当代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2012 (08) .

新课改后的思考 篇8

体育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服务。无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还是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搞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都有片面性。只有把二者很协调地结合起来才是和谐的。二者协调结合的“度”和“火候”的把握是“学问”。我们不能犯“左”的和“右”的错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 一概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错误的。只有经常的回顾昨天, 不断的反省, 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和展望明天。我们的课改也是一样。纵观历史, 是看我们自己, 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横观, 是看其他先进的、发达的国家, 他们也同样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我们应该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博采众长, 同时还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教育毕竟带有社会属性, 何况我们的国家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在的教改文章, 多以批判传统教学为前提, 似乎传统的都不好, 全部否定。这是错误的!教育具有继承性, 改革不能切断历史。课改也是改革, 传统的有落后的、陈腐的, 需要改和革。如:过分注重技术和竞技, 需要改;内容规定的比较死, 整齐划一, 需要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不注重学法的研究, 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 应该改。但是, 传统教学也有好的、优秀的, 需要我们总结, 需要我们继承!

我们现在的教学, 不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的转变中, 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这是非常可怕的!如强化兴趣, 淡化技能, 把课上成休闲课、娱乐课。偶尔一两次也就罢了, 但长此以往, 能行吗?近几年学生的体质状况最能说明问题。

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并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 而是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应成为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否则, 就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就连最基本的动作技术也都难以掌握。过分的强调“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是不好的, 我们得有“接受性学习”。不然就成了科研了。应该是:教师既是传授者也是引导者。我们不能搞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教师和学生应该进行很好的配合, 才能搞好教学。

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彻底否定”是错误的, 那就会发生两个极端!新中国成立以来, 现在的新课改应该是第8次了。1950年, 第一次;1952年, 第二次;1956年, 第三次;1963年, 第四次;1978年, 第五次;1981年, 第六次;1992年, 第七次;现在, 是第八次。我认为, 他们就像父子关系。虽然, 性格和相貌有所不同, 但他们的血缘是相同的。

对于传统教学和课改后的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来看这个问题。新课改是个新事物, 代表着发展和进步, 但发展和进步不一定是直线上升, 也可能是曲线的, 螺旋的。教育具有社会属性, 新课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我认为, 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始终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新课改要求真务实,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艰巨任务。它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 不是一蹴而就的。另外,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它应该是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 有利于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

对于如何上好新形势下的体育课, 首先是让学生动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对课感兴趣、有兴趣, 学生兴趣的养成和提高又需要我们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的组织和形式的确定等等。学生都动起来了, 都愿意动了, 兴趣就有了, 同时体质也增强了, 健康提高了……只要学生都“动”起来了, 且都愿意“动”, 会“动”了, 你的课就成功了。学生不动或不愿意动, 就说明你的课还有问题, 需要继续改进。师生如战友, 需要默契地配合。这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这同时需要师生间时常沟通和交流, 需要相互了解和支持……

浅谈新课改后的英语教学 篇9

关键字:转变思想; 培养和激发; 营造气氛; 英语技巧; 拓宽渠道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42-001

在英语教学中,我针对所使用的教材及学生自身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英语,学习英语,掌握和运用英语。

一、转变思想,意识到学习英语的价值

当今,我校有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目标不明确,觉得是在为别人学习,学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给父母、老师交一份好的答卷,学起来很是被动。是的,当前英语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如果英语教学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习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很难有学习英语的意识和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告知学生,学英语不只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使用;学英语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而是为使用而学。使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使学生从“要我学英语”转变为“我要学英语”这一良好的心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项事物的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探究。可以说,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真正能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一个学生如果对他所学的东西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想学,由此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反之,如果是没有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老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运用主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是说,在课堂中尽量做到以情感人,以景直观,又使学生闻其声、临其境、加深认识、加深注解、牢固掌握,由感性到理性的完整过程。另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认真释疑,并及时鼓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哪怕是一天学到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能用英语说上一句简单的句子,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就感,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

三、营造情景氛围,掌握好学习英语技巧

课堂学习气氛是否愉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影响。上课时,教师面带微笑并热情引导鼓励;邀请学生一起表演对话;偶尔给学生讲英语幽默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细节,却能使学生产生惬意的认同心理,形成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我是这样尝试的:首先在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中,我用鲜活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育方法来组织调控整个交流活动,同时充分注意到交流活动的全体参与性,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渗透着浓浓的英语情景氛围。比如用实物、图片、简笔画、音乐、多媒体等来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英语特有的学习氛围,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英语的厌恶感。其次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听说,又不能忽视读写,依据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训练的合理顺序和目标在重点进行单项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有主次地进行四能综合训练,快速而和谐地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英语技巧训练,让他们主动地走近英语知识的殿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探索英语教学新模式,拓宽英语学习渠道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全面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的结构,改变学生学习的渠道。首先,在教学中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情景,实施情景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要竭尽全力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展示英语才能的空间与机会,让他们更多的运用英语,并且融入到生活中,再次,组织学生在学校适当开展一些英语知识竞赛活动,既激励了学生扩充知识,又提高了兴趣,给学生一种紧迫感,为将来更好地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比如,开展一些单词竞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这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好方法。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采用不同的方式,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提高,最后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标准纲要

[2]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丛书

上一篇:vWF下一篇:结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