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与课堂教学

2024-05-14

课改与课堂教学(共12篇)

课改与课堂教学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课程理念冲击着教师已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同时,也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重学生发展转变,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这就是要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学能力、自我调试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

1.1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愿学。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诱发学生参与思维探索的过程,以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1.2 利用表扬、鼓励进行激励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对促进学生获得学科积极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趣和体验。在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1.3 动思结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教学理念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操作、观察、思维有机结合,从而促进自主探求知识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质、大面积提高化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小结等环节。教学原则包括:合作交流性原则,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言论,极大地增强参与意识。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主体性原则,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反馈性原则,教学是动态过程,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创造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发现情境,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发现和探索有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总之,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之间的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3. 探究学习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3.1 探究学习的意义。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热爱学习的天性,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化学方式,打破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丰富学习情景。

3.2 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学习模式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指出: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探索、发现与创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对大量化学事实进行科学探索和概括的一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两个最基本的方法。鉴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其学科探究过程可表示如下: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探究过程—学生自主研究—交流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得出研究成果。

4. 结论

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实施中,围绕新课改,化学教师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使学生学习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课改与课堂教学 篇2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与课改

冯桂慧

【摘要】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进行简单地、有度地对文本的解读,是研究语文的本质。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改;简单;有度;究本质

课改以来,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实质。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学生负担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导致,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1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多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学好语文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说得最为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里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的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课标”里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只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画,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的上好语文。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2语文教学应求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问。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使人文性突显出来。我们讲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没有把文本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没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

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跑出来 所以我认为,老师吃透了文本,由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3语文应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中都有课本,却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得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有何收获呢?

4语文教学应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应当把主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基础上建立新平衡。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以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务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观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课堂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文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的作一些调整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资料,并节外生枝的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的有些过了头。

新课改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课改 创新 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没有实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論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新课改与英语口语教学 篇4

一、营造课堂心理气氛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我经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游戏环节, 用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 我使用较多的是Guessing game。此游戏操作简单, 学生乐于参与。而教师亦可结合课堂教学重点赋予游戏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形容词时, 我准备了一个不透明的袋子, 带子里装入各种物品。每次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描述一样物体, 而其他学生则根据描述猜出物品名称。再比如在学习了各种职业名称后, 请学生以Body language的形式来表现不同的职业特点, 而其他学生则根据其动作猜职业名称。另一种让学生一起来活动身体的游戏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比如对全班同学发出指令:Everyone stands up.Put up your right hand.Put up your left hand.Shake your hands.Hands down.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活动后, 学生会感到兴奋, 精神振奋。从而营造出活泼、和谐的良好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训练口语发音必须重视音标教学

音标是掌握英语发音的工具, 掌握不好音标, 就会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需要, 在开学初有必要用两个星期进行英语音标的集中学习。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虽然学过音标, 但似乎在英语口语的发音上不比没学过音标的学生好到哪里。他们大都存在着发音不到位、重读音节不分、不能正确朗读开闭音节、清辅音、浊辅音等问题。因此在口语教学中, 要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

首先, 要求学生要根据录音磁带进行模仿。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语音语调非常好, 甚至超过了老师。他们并不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而是一字一句, 跟着磁带进行模仿收获得来的结果。我在课堂上尽量要求学生跟着磁带读而不是跟着老师读。老师自己在课前也要按照磁带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学习。大家都知道, 婴儿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模仿开始的, 通过模仿来达到掌握的目的。这样经过两周的听磁带、模仿,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音标知识, 老师的口语也会变得好起来。

其次, 通过音标拼读单词的过程, 发现有些学生借助写汉字或汉语拼音来帮助记读音。其实, 要禁止学生这种做法, 它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音标学习的效果, 另一方面, 因为汉字不同于英语的发音, 虽然类似, 但不完全相同, 会导致发音不准。因此必须让学生坚持根据音标进行拼读, 让他们尽快掌握这门工具。

三、营造英语口语环境, 培养学生”说”的意识

以往在英语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为主。经常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但新教材中增添了很多学生的口语练习和活动。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师需要特地建造英语情景环境。在这个情景环境里,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进行练习。例如, 在教授Food and Fruit这一课时,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对话。要求四人为一小组, 有一名同学担任快餐店的服务员, 其余三人作为顾客到餐厅进行用餐。在课前同学就会对这次表演很在意, 他们除了准备将课文中出现的句子重新编成对话, 还特地去肯德基了解有哪些食物, 价格分别是多少, 使情景教学更逼真。通过情景教学给学生创设了说的机会, 老师也不会因为害怕教学时间的限制而减少学生对话的活动,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有帮助。

四、克服心理因素, 鼓励学生开口

在教学中, 总会发现那些胆小、不敢开口的同学大都成绩不太好。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英语基础差、口语发音不标准, 产生了畏难情绪。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要多给他们创造开口的机会。如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对他们以鼓励为主, 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回答, 鼓励他们继续说下去, 通过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特别对学困生来说, 老师的一句表扬, 他们会非常高兴, 情绪高涨, 如果老师经常地表扬他、鼓励他, 也许还会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总之, 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新课改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更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 以此来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

《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篇5

《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作者:林肖华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突显德育育人功能。《哲学与人生》能够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重视青少年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中,教材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每个人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我们又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侯斌面对身体残疾做出的选择,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明白“他是在客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选择自主性的基础上成功的”,接着提问:“作为中职生,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发展的可能?”引导学生意识到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精神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不仅需要理想激情更需要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把积极的行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将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和根据实际选择的人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积极行动,自强不息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理论升华为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出《哲学与人生》德育育人的功能。“哲学”与“人生”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哲学与人生”课程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这是对哲学课程的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既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例如在第八课《现象和本质与明辨是非》中,教材设计了10个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其中第六和第八个问题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运用到人生中去解决人生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学会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真假,做一个真正善良遵纪守法的人。指导学生的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呈现多元化。《哲学与人生》以全新的面貌示众,从版面到插图都有很大的改观。采用图文并茂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教性。通过案例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典型的哲理故事等)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名言、相关链接、插图、体验与探究)等。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相关链接和体验与探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体验与探究、拓展性栏目、方法性栏目、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多种探究活动。运用得好,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4 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育课改革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讲授十三课从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引入教学:比如案例、讨论、合作、视频、故事等教学方法。我在讲授本课时,面向三个专业四个班级,针对不同专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业学生实际,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我采用主题讨论法,会计专业有97%是女生,要想引起她们的共鸣就要谈她们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园林专业有些男生自律性较差,平时讲究吃喝乱花钱,我想通过教学教育他们,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职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走上犯罪的事例,在课上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危害性认识,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电子商务专业男生较多,他们关注社会、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逻辑思维较强,我采用列举反面案例论证,列举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危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让他们明确义、利标准,“决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私利做些不仁不义违法乱纪的事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从反面案例中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从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实践;探索

一、教学模式

我校采用255教学模式,其中“2”指两个条件,即真诚与激情;第一个“5”指五个原则,即务实原则、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相结合原则,课内外互补原则,能力与知识原则,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原则;第二个“5”指课堂教学五环节,即“导—探—展—点—练”。

二、教学中的心得及注意事项

1.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力求“精、细、实”

“精”是指导学案要精练,要突出重难点;“细”是指导学案要细致、全面,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兼顾基础知识;“实”是指导学案要落到实处,既要注重对本节课知识的落实巩固,又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落实到位。

2.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注意,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最好五到六名学生为宜;而且每个小组内优中差学生要搭配开,真正起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的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已经消化的基础知识就要少讲或不讲,问题的设置必须有条理,必须能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教师的点评要突出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心得,有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倪继锋,汪春梅,顾佳莉.案例推进教学模式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

高职体育课改与教学策略分析 篇7

一、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锻炼身体是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够取得效果的,仅通过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不能够满足提高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教学方式影响学生锻炼身体的思维意识,让他们逐渐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到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导,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指导,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转变对于体育学习的观念。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这也是体育教学没有办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让这部分学生消除思想上的偏见,逐渐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他们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将体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上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其中将体育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的元素需要体育教师在课下做好备课的工作,在设计活动和教学内容上应该拓宽思路,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例如,通过“双人绑腿走”的游戏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体育游戏能够达到提高学生体育水平的目的,所以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联想,让学生逐渐地在游戏中体会体育课程的乐趣。体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组织游戏,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自己进行编排,这样能够充分地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积极推进体育选课模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推进选课模式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高校中已经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完全实行。但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能够带着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放松心情。开设选课的教学方式首先应该具备完整的师资队伍,确保负责每一类课程的体育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分配还是教学场地的划分上,都应该达到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思想,经常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中要尽可能地重视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的建议,通过积极地采纳学生的意见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类科目教学的基础,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在增加自信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学工作,每一种教学方式的成熟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反馈和教师不断的改进,所以必须做好与学生沟通的工作。

进行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节奏,切实地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找到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以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摘要:体育教学的开展关系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健康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开展体育教学也是为了以后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不断地探究适合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教学方式,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维思.高职体育课改及教学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12(3).

新课改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8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 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应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在四年级教学word综合训练课《小报的制作》时, 笔者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首先出示三张报纸, 一张是学生自己的手抄报, 一张是普通黑白报纸, 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报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 让学生比较那一张比较好看, 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有色彩的一张。然后, 再出示用计算机制作的一份“小报” (有彩色的图片和美丽的文字及动画效果) , 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张报纸呢?为什么?”学生当然更喜欢用计算机制作的具有效果的“报纸”。在这样的情景下导出本节主题,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学习任务进行学习,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教材中单纯的技术传授的现象。在教师的激发鼓励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始高涨。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 钻研、设计、制作出有声音、动画效果的报纸, 尽管还很幼稚, 并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也及时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再经过进一步的引导、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学生创新的意识就会大大加强, 他们用计算机制作的电子小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并且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

又如, 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 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幻灯片, 给学生演示, 学生们看后兴趣大增, 都争先恐后地想制做自己的作品。通过学习, 学生们都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 有动画、声音, 图文并茂, 有的还结合2008年奥运会制做出了较好的宣传作品,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当主人、当老师

新课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与电脑开展人机探险式对话, 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信息技术学课的优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四年级教学“让文章规范起来”这一课时, 一开始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优秀的排版作品, 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然后展示书法写作品, 让他们了解字体, 接着就把排版的所有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分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自己去实践、体验、探索。学生做得津津有味, 做好后还各抒己见, 演示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收获, 交流以后笔者再留给学生再次实践的时间, 最后展示一节课的丰硕成果。

在学习网上冲浪、收发电子邮件等知识时, 因为有2/3的学生家中有电脑, 并且好多学生也有邮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是采取以前的授课方法 (教师讲、学生学) 进行教学, 这部分学生就会不听。他们认为都会了, 没有什么意思, 这样也体现不了新课改理念, 并且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于是, 笔者就采取让学生当“老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推选出“老师”上台讲课, 演示如何申请邮箱、收发邮件的过程, 通过操作平台演示给同学看, 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听讲。接下来, 笔者又让已经会的学生当“小老师”, 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 让一个会的带一个不会的进行演示操作, 并负责教会另一个同学。结果这节课效果非常好, 只用了2/3的时间学生就掌握了, 会的同学巩固了自己以前学的知识, 不会的同学经过“小老师”的努力也学会了。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笔者主张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 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教育, 每一组开展“比一比, 评一评”等活动, 对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奖励。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开展类似的比赛。通过长时间训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习主动、热情, 小组之间的竞赛更加精彩。其次, 在评价时努力做到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的做法是把结果评价和平时的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平时每一个学习任务、每一个作品都有评价, 把平时的评价和学期总评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四、改革检测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检测应该突出它的特色, 要让学生没有精神压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检测形式也不要千篇一律,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采取不同形式的检测, 只要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就行了。比如, 在学完用智能ABC输入法写汉字后, 举行一次汉字输入比赛;学习了画图软件后就让每位同学设计一幅画图作品, 让全班同学都来欣赏每位同学完成的作品。每学一个知识点后, 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考查方式, 以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到底掌握该知识点的情况如何, 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如果只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 不光使检测形式落入俗套, 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很可能与实际不相符。例如, 在讲完收发电子邮件这一单元时, 就采用网上考试测验的方法进行。这件事情对老师来说并不陌生, 对学生来说却是第一次。可让学生自己往教师的邮箱发一份电子邮件, 要求有文字、图片、声音, 然后查看学生的邮件, 给学生进行打分。这样, 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学生还可以在家中发邮件, 以节省时间。学生们非常积极, 想尽一切办法发一个好的邮件, 不会的同学也主动找会同学帮忙, 利用已有的邮箱发邮件。学生们的邮件做的非常好, 有文字, 有图片。还有的同学利用了电子贺卡给老师发邮件。更有趣的是有一个同学发了一个小游戏, 当时笔者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很生气, 就让他重发, 他就说:“老师您打开看一看就知道了, 这个游戏不是平时玩的游戏, 是一个拼图练习鼠标的游戏, 完成后还可以申请一个试用30天的缴费邮箱, 这样的邮箱速度快。”笔者打开了一看果真如此, 当时就给他打了优秀, 真正达到了检测的目的。

课改与课堂教学 篇9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新课标理念已经逐步走向每一个校园,每一门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也从2009年开始在我区各个中学逐步展开[1]。这次课改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都较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在没有前车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寻求一种突破,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标。经过快一年的课改实践,取得一些收获和经验,但新课程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下面就结合一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的探究及几点反思。

1 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1.1 掌握新课改的目标,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与变化。

面对新课改,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课改的方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2]。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3]。

1.2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从“计算机教育时代”到“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已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要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可谓发生了质的飞跃。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2 积极探究教学模式,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如何将新课程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40分钟的时间内出效益,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好的教学目标。

2.1 精心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特别是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2.2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2.3 强调小组协作,共同提升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各个任务,最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探究活动过程强调小组内的协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形式,各成员间形成了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学习的氛围,组内协作也日益加强,使强者更优、弱者变强,共同发展。

3 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我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共有3个学生机房,并全部实现教育城域网,硬件设施已完全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可就是这种情况,在新课改的实行过程中也反映出不少问题:

3.1 新教材起点过高与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的冲突

新教材制订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应该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3.2 新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冲突

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时要求是32节,我校上半年的课时安排是每周2节,虽基本符合课标要求。但是通过实践发现,由于教材内容较多,一个学期根本无法所有的教学内容,如果勉强完成,也达不到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目标。如何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达到部分教学目标,是现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课题。

3.3 教师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机会少之又少

从认识新课改,我们区只组织过一次为期两天的新课程学习,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和目标领会好,更别说在教学中能够贯彻好,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得就走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以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多提供学习机会,让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多的借鉴一些发达地区课改实行的好的学校的一些经验,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的整体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新课改在我校实行了一年,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课改之前本身就有的,或者说新课改使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否定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贤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学园(教育科研).2012(02)

[2]兰春霞.浅析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软件.2012.33(09)

课改与课堂教学 篇10

误区一:课堂展示应接不暇

在课堂上, 一些教师把课文和插图放到投影上, 并不是引导学生读书, 而是让学生看投影回答问题。 有的把与课文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图画用幻灯片播放, 将教师的范读、 学生的诵读全部用录音代替, 甚至连板书也用投影展示。 教师忙得“ 不亦乐乎”, 学生却看得眼花缭乱……

【 改正策略】 回归语文的“ 三味”。

1.“ 读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

2. “写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

3.“ 品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

【 理由】 再精美的课件也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都会使学生心领神会。板书也是一样, 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师生沟通、互动的过程, 是一本浓缩的教案。因此, 无论课件如何好, 也无法代替教师的示范和熏陶的作用。

误区二:读书、背书热闹非凡

朗读、背诵和积累不仅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中, 如果齐声朗读过多, “南郭先生”就会出现;在公开课中, 如果分角色读、表演读过多, 课堂就会成为少数优秀生的“一言堂”;课堂中背诵走过场, 一段课文让学生背一两分钟就上台“展示”, 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改正策略】重视诵读指导。

1.让学生充分地读。朗读、默读、轻声读、用心感悟读。

2.引导学生与作者“ 对话”, 与作者心灵产生思维碰撞。

3.放飞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读出真正的情感, 读出味道。

【 理由】 朗读、 默读、 精读、浏览等多种阅读形式, 是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技能的有效方法。

误区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如今, 部分课堂仍存在“ 假讨论”“ 伪合作”的现象。 如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合作讨论, 课堂上顿时会出现议论纷纷的热闹场面, 但不出几秒钟, 教师就会接着问:“ 谁想出来答案了? ”“ 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 谁还有自己的看法?”根本不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部分教师甚至认为, 将课桌摆成“ 圆桌式”“ 马蹄式”, 将学生自由组合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

【改正策略】灵活使用教法。

1.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2. 合作教学与课桌摆放形式有关,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 理由】 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 因学生、因时间、因课而异, 教师要在导学上下功夫。 创设情境, 使学生乐学;教给方法, 使学生会学。

误区四:“ 作秀”过多, 解决实际问题太少

上公开课原本是好事, 同行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汲取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但是, 很多公开课流于形式, “ 作秀”式表演过多, 真实的、可借鉴的东西太少。

【 改正策略】 精心设计问题式课堂。

1.教师预设有价值的问题。 ( 突出课文重点、 难点, 反映课文中心。 )

2.向“ 五实”课堂靠拢。 ( 有意义的课, 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 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 即真实的课。 )

【 理由】 语文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 让学生产生顿悟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解决语文问题的方法上求突破, 不能甩开语文问题而单一地设计精彩的课堂。 因为课程改革不只是轰轰烈烈地上好几节公开课、观摩课, 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探究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探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本人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二十多年,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到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就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一)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可以这样安排小组学习:

(1)独立思考,个体学习。学生的“个性学习”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

(2)组内讨论,去粗取精。在个体学习后,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那些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供组际交流。

(3)组际交流,评价激励。小组的交流只能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集思广益,在组织交流的思维撞击下,还会生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创意的答案。

(二)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培养探索问题的创新意识

有的同学读了《陌上桑》一文,就对秦罗敷的丈夫提出了质疑。秦罗敷“二十尚不足”怎么会有“四十专城居”的丈夫呢?而且一个“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的大官,怎么会让自己年轻美丽的夫人到乡下采桑养蚕呢?同学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终于明白,秦罗敷所说的夫婿实际上是“蚕”。面对使君的“宁可共载不”的纠缠,秦罗敷以蚕代夫婿,来打消使君的非分之想。蚕长到半月时,还是一条小虫,所以是“十五府小吏”长到二十天就把头抬起来,像跪拜皇帝的朝中大夫,所以是“二十朝大夫”蚕长到一个月后成了大虫,四十天以后做蚕,所以是“四十专城居”。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一)正确选择媒体,创造课堂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媒体所具备的特点不同,根据其功能选择和应用,有助于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于语言文字所展现的意境中。如教师在《可爱的草塘》这一课里,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丽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亮,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优美,教师专门录到了优美的浪花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听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体现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洋,微风中,碧波荡漾,置身此境,有赞叹,有喜爱这样就能把作者那种热爱草塘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宏的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运用教学媒体,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实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异常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甚至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在教学《桂林山水》中,教师用投影幻灯展示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用计算机点击出一只又一只的竹筏木舟,人们悠闲地荡漾在漓江上,并用计算机配以适时的课文朗读,此时,字画相连,情境交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感之美。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我还记得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利用幻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真正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对语文教改始终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课改与课堂教学 篇12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生物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每个知识点都和自然中真实的实物有关。如果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聚精会神地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 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 ,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 主动参与 , 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主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

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高学习兴趣

北师大出版社的生物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那就是语言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其中渗透了“环境保护”、“基因与克隆”、“家居与生活”等社会热点。这就从侧面给了教师丰富课堂内容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会热点,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时通过教材中真实的彩图照片,并配以适当的讲述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通过设计组织课堂 ,使学生“身临其境”

生物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活动中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述屈肘和伸肘时,让学生实践检验理论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更永久。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向学生展示看得见的知识

一堂生物课, 如果没有必要的实验就像一道佳肴缺少火候一样,看着很有食欲,吃起来却难以下咽。生物实验使学生看见了知识,并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了事物的规律。现代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 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上大多数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讲授结合进行。

四、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教学模式单纯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 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学生的这种观看演示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生动形象很多,并且学生一目了然,不容易忘记。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门实验科学, 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知识才会升华。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问题提出、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思维活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如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盆景花卉的栽培与生物学教学》,组织各班学生、积极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工具等物资,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学生亲自动手配土、选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保护幼苗,热情很高,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绿化、美化教室,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意识,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把竞争引入课堂,从教材的挖掘使用到鼓励学生参与,环环渗透竞争意识,时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追求新知、学会合作、展现个性、提高能力。

上一篇:高校合唱指挥课下一篇:隐性语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