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

2025-01-16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 篇1

一、运用成语典故, 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成语典故很多,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并作适当补充, 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都很奏效。如讲“淝水之战”, 在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 单按课文陈述前秦以87万对东晋8万军队和双方队伍的组成, 就不如补充一下“投鞭断流”的成语典故 (前秦苻坚自以为天下无敌, 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遭到大臣权翼的反对, 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且东晋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苻坚一听, 不由得火冒三丈, 他怒气冲冲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 只要我一声令下, 每个兵士把马鞭扔进长江里, 就能使江水断流。”) 显得形象具体, 而在讲战争经过时照本宣科就更呆板单调, 如能补充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更显示出这次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 (成语故事略) 。补充了这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情节讲活了, 使学生记忆深刻。又如讲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 充分抓住“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两个成语讲深讲透, 就能使课上得生动形象。前一个成语写他放弃文书工作, 毅然从军, 为国建功, 这是他出使的基础。后一个成语写他在鄯善国临危不惧, 断然采取措施, 消灭匈奴使者, 胜利完成了东汉政府交给他的使命。他那种不怕死, 当机立断, 化凶为吉的勇敢精神, 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扫除了西域和内地的交通障碍, 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两个成语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写了班超出使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片断, 又点明了班超这个人物形象。讲清这两个成语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班超其人及功绩,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适当穿插有关历史故事, 渗透思想教育

历史科本身就是一门故事性很强的学科, 但由于篇幅所限, 又不能完整或过多叙述。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如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 还能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 把自己所掌握看到的长征故事并以毛主席的《长征》诗为线索复述给学生听, 使学生对“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更真切的体会。又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 加插《一百零三天》这个故事, 使学生对变法的全过程有较深刻的认识, 且对维新派领袖慷慨献身的精神也有更深的感受……这样既巩固、扩大了课本所学的知识, 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促其确立报效中华的志向。

三、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历史重演, 而人们的认识规律大都又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直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 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很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模型或实物、历史年表、历史挂图幻灯片等, 进行直观教学, 特别是历史教材的挂图。历史教材的挂图不但与课文内容有内涵联系, 而且往往是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充分发挥其作用, 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讲解近代沙俄夺取我国领土时, 当学生从地图上看到沙俄从清政府手中夺取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时, 在他们心中会燃烧起对沙皇侵略行径的怒火;又如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 充分利用彩图“开国大典”进行动人的描述, 把学生引导到大会场景, 充分分享那万炮齐鸣, 万众欢腾, 庆祝新中国诞生的喜悦。欢呼中国人民从此永远站起来的同时, 启发学生要继承革命前辈未竟的事业, 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样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和前途理想教育。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拓展历史教学时空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只是最必要的一部分, 对于整个历史科学体系来说, 只是“入门”而已。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历史教学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历史人物、事件浩如烟海, 单靠课堂只能完成梗概教学, 没有第二课堂的补充就会有不深不透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之, 如果第二课堂配合得好, 就不但能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发展始末、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地进行本质和规律的探索。我的做法是适时地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如讲“西安事变”看《西安事变》, 讲“甲午中日战争”看《甲午风云》, 讲“明末农民起义”看《李自成》, 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看《火烧圆明园》……请烈士家属或革命前辈, 讲烈士为革命献身的动人事迹……常常利用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等, 使学生学得愉快, 记得轻松、牢固。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 篇2

铜梁二中

赵芳

内容摘要:历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用好教材,创设活跃而民主的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激情。有效的自主探究,能极大的调动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多样的课后总结,能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关键词:新课改

提高

教学

效益

目前全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历史教学相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我通过二年的新课程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研究学生的特点与基础,促进成长。

研究学生本身特点与基础,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教要得法,学要主动。曾经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父亲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他就能自己吃下去。这种“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如果在教学上我们也多从学生的兴趣考虑设计教学,该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学生新、求异的思维需求,那么,我们还会担心学生不想学、没兴趣吗?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一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讲得生动,妙趣横生,而且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如果照本宣科,不仅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全无,而且事倍功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急需我们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参与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合理的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穷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巧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巧设活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

二、备课与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老师要备好一堂历史课不容易,因为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备好高中历史课起码应做到:有先进教学理念,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个人素质。要上好每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凡有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要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备课中,我们可以重整教材,要求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把这些相关内容整理好以及附有相应的练习的资料发下来,这样一来,课上学生不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还能通过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为课堂学习铺平道路。同时还要挖掘教材,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知识落实、方法传授等方面。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和挖掘 1 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采用看书归纳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以达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深刻挖掘。阅读归纳,看似传统陈旧,平淡无奇,但却能充分考察教师的教学功力,否则会导致认识的偏差的,对今后高三构建学生整体网络知识结构不利。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出奇制胜。

教学设计要考虑单一性与整合性相结合。重点考虑五种设计: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设计、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安排的节奏设计、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设计,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另外,还要充分考虑“预案”式教案。教学设计不是以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下的套”之中;要充分考虑提倡“预案”式教案,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以学生为转移,促进学生的学。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

三、树立老师个人形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第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亲切自然的言谈,诙谐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知识就能较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但要注意节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进一步培养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性问题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的处理与引导的一种心理能力,又称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尽管教师上课前做了充分地的准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面对心理状况复杂的学生,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性问题,以至严重地干扰的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情绪,影响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如:上公开课时突然停电了,事先做好的多媒体课件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突然举手提出一个不是老师事先要问的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无法回答。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具备很强的“史内功”和“史外功”,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四、课堂教学:导、启、探、思。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本文就本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使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1、导——刺激学生好奇心,鲜活课本知识。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要处理好导入,技巧在课堂,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知识。如在《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图片(商王祭天),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商朝神话传说导入新课,这样既刺激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学生一下子就被课本知识所吸引,鲜活了课本知识。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启——启动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氛围。

导入新课内容后,我们首先进行预习情况的检查。通常我们都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但很少进行检查。这一步骤是很有必要的。检查的形式可以用提问,如:你在预习完这节课后了解到了哪些历史知识?预习后,你有何疑问?也可以让学生发言提问,(教师做好笔记,以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适时解答)。通过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既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调节侧重点。又盘活了课堂气氛。

3、探——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参与才能“活”。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课前巧设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课下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上选学生代表展示资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搜集的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

探究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抽象,讲起来比较苍白无力的问题。如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的雕版印刷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橡皮、小刀等)在课堂上雕刻几个简单的汉字,然后将学生雕刻的汉字收集起来,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排版、印刷。这样,不仅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了调动,同时也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玩活”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另外,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辩论会、历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到附近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讲授唐朝诗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小型的班级唐诗朗诵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4、思——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

课堂内容的总结,可走三步:个别发言——集体质疑——查漏补缺。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拨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提倡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也要求让学生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有让学生更喜欢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才能真正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自我发展:反思、交流、专业提高

课堂是食,课后是消化吸收。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学案对学习内容作进一步的整理,归纳。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重点,梳理知识体系,归纳学习方法。鼓励学生 完成拓展性的训练内容并让学生在自习课上进行交流得失,进行激烈的讨论,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深度,最终将所学知识学会运用,专业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下上好一节历史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群体的团结和长期的努力,需要学科的配合,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特别是面临2013年重庆高考改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研究,与时俱进,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汉国、马世力主编:《历史必修1、2、3教师教学用书》,2009年7月第4版。、张莲英 《课堂教学实效例谈》、钱洪潮 《谈谈历史提问中“度”的把握》

4、《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教材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要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要掌握好汉语,而且还要求你要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一)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应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便显得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的、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的。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專题却清晰地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和处理教材。

(二)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和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得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量地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境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贾会彩.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J].代教育探索,2012(5).

[2]徐为章.感悟历史新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06(3).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探讨 篇4

一、实现角色转变

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1. 要平等对待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依照分数的高低被分为好学生和后进生, 教师更多地关注“好学生”, 而忽视后进学生。而今天我们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合作、真诚的对话, 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2.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 而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并且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引导其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 教师要从过去的“道德说服者”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选择。

要把历史教学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 让学生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 勇于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同时历史教学也是培养爱国主义浓厚情感的良好课堂。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 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学习,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视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 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媒介, 也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依托, 充分合理地用好教材, 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也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 对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

新的历史教材是以文明史观按照专题的体例编写的。必修一是政治文明, 必修二是物质文明, 必修三是精神文明, 这样的编写容易人为地把某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割裂开。另外, 模块内部各专题的编排, 基本是按照由古到今, 由中到外的这样一个顺序, 这样的话有时不利于同一时代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学习。例如, 必修一讲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讲中国, 专题六讲西方, 之间相隔了五个专题, 在讲授时, 我们把两个专题整合在一起学习, 实现中西方的横向对比, 形成对东西方政治制度特色的清晰认识。

2. 用教材”也是新教材提倡的一种教材功能观。

实施“用教材”在于促进教师正确地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服务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套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文并茂, 而且增加了诸如导语、学习建议、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栏目, 根据课程标准, 我们可以把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等加以整合, 保证确实为学生服务, 达到历史教学赋予的功能。为此, 教师要通过“用教材”盘活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教材为中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三、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其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 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为的依据, 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既有所思, 若不许他传之他人, 那么, 他就要觉得不满足, 甚至感到痛苦, 而对于他人也无价值可言了。”但是, 从历史教师的地位和教育体制上来说, 我们很少能够在一些场合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就是有机会的时候说话也是慎重加小心的。有些真实的想法往往说不出来。反思是教师成长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教学反思途径是写反思日记、写教学随笔等。这些途径有它的好处, 但是缺乏交互性。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所得、所失记录下来也只能是自己思考与借鉴, 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则给了我们更加有效的途径, 如论坛、博客、QQ空间、QQ群等。这种低成本、零技术、个人性的工具, 让教师的反思有了共享性和互动性。这些形式可以独立自由控制, 发表的内容、文体可以自由随意、不拘一格;链接的知识信息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随意添加、删除, 对别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形式就是一个开放的私人空间, 正契合了教师自由表达的需求, 当更多的教师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时, 教学也就变得生机盎然了。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5

随着新一轮教学课改的开展,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但如何抓好历史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模式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授课时以自我为中心,偏重于知识的多少,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缺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的心理严重。因此,为改变这一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探索运用了开放型活动性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教学、辩论式教学等,实现历史课教学模式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意识。同时,在“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努力做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质疑、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启发、鼓励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则甘当教学活动的“配角”,发挥“导演”的作用,对教学进行引导、控制,并随时进行调整,形成师生合作、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保证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学习完日本的明治维新后,我们组织了一节讨论课: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和中国戊戌变法前后的一些史料,教师则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出两个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19世纪的中国历史与19世纪中期的日本历史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上课时,教师把问题引入课堂,作为组织本节课教学的主线,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随时鼓励引导。课堂上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相发布自己的见解,并针对问题从多方面、多视觉、多层次地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型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让历史课充满活力

大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让历史课活起来。如通过学习阅读一些人文学科方面的通俗读物,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观看一些历史影视作品的录音,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让学生看自己的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和实物等,进一步感受具体生动的历史。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要有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能够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把一些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历史课在大多学生眼中都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事,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存在一些学科的争论问题。其实不然,好多历史背景、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都还有着不同的意见。虽然我们用的课本是编写好了的,但不是说课本把一部历史完全展示在了我们面前,有些东西必须是进行思考、辩论才能让真相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讨论法进行教学,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为了驳倒对方,他们会查阅好多资料,场面热烈,趣味盎然,真正体现了历史“留与后人说”。

三、改革教学方式,让历史课生动起来

要让历史课真正地生动起来,则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和智力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去。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全体同学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的成功,而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会动脑,并充分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动脑、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开放式的课题教学形式对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课堂的这种特征,老师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和任务来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既高效又有趣、既严肃又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知识不可能完全涵盖学生的思路,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教师什么讲、什么时候不该讲、从什么角度作为突破口来讲,这些都应该作为一门艺术来加以深入探讨研究和总结。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认识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会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只有线索明确了,知识才不会散,前因后果才更加一目了然。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有条不紊,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 篇6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采用各种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1.科学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整合历史课程资源,认真研究教材,对历史教材作取舍、补充,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根据教材及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要特别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将教材的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情境,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其中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即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二是角色情景类,即让学生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去“导演”历史,设身处地去思考历史人物。三是事件情景类,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观察和分析历史。四是文物情景类,即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从中感知、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

3.开展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互动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认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了知识、经验。有效的课堂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树立“我是学习主人”的学习观念,自我分析学习得失和评价学习效率,激活自主学习的动力,并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确历史课堂学习的三项任务:一是再认再现历史,即学生由此要知道基本史实及其规律和意义等,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分析阐释历史,即学生由此要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结论和历史事象的因果关系及历史事象之间的联系等,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三是总结借鉴历史,学生由此能提取有效信息,在科学、合理地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基础上,能鉴往知来等,要解决“还有什么”、“我要做什么”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突出由史实推导结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开展有效的训练

训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训练分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题目要尽量涵盖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突出重点,注意从新鲜、生动的史料中取材设问,立足于精练,用最恰当的题目达到最优的训练巩固效果。训练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目,是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一般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选做题主要是一些难易程度不同但具有灵活性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觉得可以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与应试技巧,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三、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及继续教育,加强对教育教学、科研课改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二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注重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及课后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并将其运用到新课的教学准备上。这样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调整、不断提高,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四是加强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加强本学科内教师的交流,使具有不同智慧、不同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发挥最大的群体效应,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篇7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 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 才是重中之重。

1. 抓住契机, 合理调动。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 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戊戌变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 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后, 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 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 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 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 力量薄弱, 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最终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引入历史故事, 引发兴趣。

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 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 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 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 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因此, 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 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 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时, 有除奸臣、平内乱、中原称霸的楚庄王, 其“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斩三将、田氏代齐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乐毅不光是军事奇才, 也是政治奇才:辅助弱燕、以三国联军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池, 令齐国将领闻听乐毅之名望风逃窜、献城开降。这样的历史故事刻, 从而对历史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 再现历史场景, 置身其中。

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只能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简单的表面的认识, 只能在大脑中停留比较短的时间, 作为历史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解记忆机会。比如说可以举办一些历史事件的编演,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历史角色, 可以添加自己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理解, 把曾经发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再次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审美的能力得到了发掘,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 实物再现, 感受历史。

博物馆是国家和历史的缩影,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历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博物馆, 让学生们在那里感受历史的步伐。博物馆的展品是历史感性资料的积累, 不论是图片还是与进步, 一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 大大增强了其作为历史资料的感染力。如中国近代军事博物馆运用仿真模拟及光、电、声的结合, 实现了让参观者亲眼目睹海战的场景。因此参观博物馆对于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各式各样的展品进行观察, 借助于展品之间的差异对时代的进步进行思考。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再现。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展品中, 通过视觉与思维的碰撞, 一方面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还能引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 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提高。

历史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不断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面临学生历史学习所出现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在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自发学习, 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如何做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 是本文所重点讲述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解决方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 2011, (9) .

[2]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教学研究, 2011, (7) .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8

一、精确解读课标,落实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主题为基本单元,打破传统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但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通史教学“迷梦”中,仍强调“紧扣教材”、“梳理教材”、“吃透教材”,将课标抛之脑后。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课标,就会漫无目的,甚至南辕北辙,不得要领。掌握课标其实是确定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基本前提,这样才能保证在45分钟内集中“火力”突破重难点。课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中紧紧围绕课标展开教学,有选择性地使用其他的课程资源,进而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从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打造高效课堂。例如人教版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7课“毛泽东思想”,课标的要求是“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根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阶段归纳小结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2)通过开发课程资源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跟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提炼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源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及对建设新中国有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案和课程资源创设新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将历史背景重现,将教学问题化,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毛泽东个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新中国的缔造者,从而告诉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要有远大抱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的志向。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这一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现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表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新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如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时,我提供了三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材料一:“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修改党章中的报告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过去式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邓小平

开展这样的新材料、新情境问题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再结合教材最后一段归纳小结出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影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他的积极性去发现与创造”[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和设计启发性问题,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已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缺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三、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追求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改的历史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主体上扬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放弃以考试为主要方式,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要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教师,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采用“生教生、生评生”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表现、展示成果与仪态等,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多去结合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试、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建立成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再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测试、考试情况等进行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对评价产生的厌倦和恐惧,甚至无所谓的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再也不是“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大舞台,应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所以为了贯彻好新课改的理念,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更要高效地“学”,以全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摘要:我校课堂模式改革实施已有四个年头了, 从当初的“磨合”阶段推进到“聚焦课堂、追求高效”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已成为近几年课堂模式改革中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特别是自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提出以来。那么, 到底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打造“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本文试从“精确解读课标, 落实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主人翁意识”、“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 追求多元化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以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主体地位,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第1版.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 篇9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理论的源泉。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同样来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历史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生活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一般对平时的生活比较熟悉,把生活搬到课堂,更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所以,创新历史教学应该让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 例如教师讲授《新中国成立》时,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比如说说身边看到的革命文物等,比如听长辈讲革命史, 并在课堂分享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把生活融入教学,创设一定的生活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核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开展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这些都离不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知识中学习经验,从历史知识中借鉴教训。 同时把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社会,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语言表达对历史学习也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供更多语言表达机会。 例如老师讲授 《甲午中日战争 》,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对本节课的主旨进行了解,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围绕课文展开广泛讨论,讨论的问题有清政府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学生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 学生可以共同学习知识,共同进步。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写一篇短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通过这样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整合教学资源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非常多,知识点也非常多,而且比较零乱和琐碎,课本上的内容多是成条分块的,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要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点,完全理解这些知识点,完全学会这些知识点,具有很大难度。 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学着后面忘着前面,要记住众多知识点存在很大困难。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网,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例如学习近代史内容时, 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后,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第一个层次以外国对我国的侵略为主线, 包括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被侵略史,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和压迫。 第二个层次以国内阶级斗争为主线,包括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人们顽强的抗击外来侵略,为推翻封建社会不懈努力。 学习这些内容,老师要对教材合理取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理论教学,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中,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同时初中生有好动的特点, 长时间地静坐听课,厌学情绪很容易产生。 加上历史学科本身与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学习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当地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或带领学生拜访一些抗战老兵, 听听他们的亲身经历,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深入了解, 了解了日本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及我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摘要:我国的新课改正在有序推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历史教学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的需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0

一、提问要有整体性和针对性

“提问”是为了教学, 所以提出的“问题”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目的, 同时也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要围绕中心问题、主干知识不能太散;量要适度, 不能太多。例如我在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 课前给学生印发了有关中国近代时期荣氏家族民族工业的兴衰历史的资料, 并提出以下问题, 让学生思考:

(1) 从荣氏家族工业在近代的兴衰历史中概述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2) 在近代历史上, 荣氏企业发展最快的是哪个时期?荣氏兄弟为什么选择此时投资面粉业和纺织业?

(3) 荣宗敬曾论述过“实业救国杜侵略”的思想, 张骞也主张“实业救国”, 他们都把“振兴实业”看作救国的根本途径。你认为这种方案能成功吗?为什么?

(4) 从荣氏家族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兴衰历史中, 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 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探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明眼人一看便知, 此课的难点已渗透到上述问题里面了。因为, 问题说的虽是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折射的却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利用荣氏家族, 学生也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围绕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甚至唇枪舌剑地激烈争论, 这堂课被我上“活”了, 学生也掌握好了这课的重、难点。

二、要把握好提问时机

一节课的效果不在于课堂气氛的热烈, 如果教师一直问个不停, 整堂课也就在提问中度过了, 教学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什么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呢?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话,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 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求知欲心理状态。为此,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 如果在复习课上, 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 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 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

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节时, 设问1:明清时期为调整生产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设问2:这种调整反映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趋势怎样?影响如何?对问题1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 而对问题2的等待时间要稍长些。但也不能过长。王夫之提出因机施教即“施之以时”“教之以序”, 若无学生“真心内动”则是无益的。“若教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

三、课堂提问面要广而新颖, 调动学生积极性

历史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要兼顾到全体学生, 不能只是考虑优等生。提问的问题要有新颖性, 如果问题新颖, 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注意力。

例如, 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 不妨这样设问。1929年10月24日, 是让世界震惊的一天, 人们称之为“黑色的星期五”。这一天, 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纽约股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会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股市而不是其他行业的崩溃标志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 华尔街成为美国人心目中一切痛苦的根源,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现在的学生对股票并不完全陌生,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 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与思相结合。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要注意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东西, 也有许多应该重新反思与继续探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 结合现实加深认识, 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做到古为今用, 以史为鉴。

比如, 讲“闭关政策”时, 可以设问, 如果清朝不实行闭关政策, 中国现在会怎么样?对这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大相径庭, 虽有些点不能认可, 但通过这个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提问时语言亲和、面带微笑

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答问题, 教师的语言都应力求亲切柔和, 感情丰富, 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提问时还要注意明白简练, 即语言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使学生明确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从心理上来说, 人的面部表情对人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 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教师提问时, 面对学生的回答表现的不耐烦, 甚至刻意刁难等, 会让学生产生畏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面带微笑, 用鼓励的目光增强学生的信心, 才能创设一个民主、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提问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课堂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 本文难以一一罗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教师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 二要指点”。如何指点, 这里包含一个艺术性的问题。加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若能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 善加指点, 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提问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朱家鼎.浅谈中学历史探究性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 (1-2)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策略探讨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教学策略

引言

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历史课程教学不断革新,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模式与合理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推进着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合理确定历史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历史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需要等情况合理确定。历史教学目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与现实性等特点。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不当陈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混淆。在新课改背景下,确定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以历史有效教学为价值取向。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应当能够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其次,系统规划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可以将历史课程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间的关系,理清四个层次目标的顺序,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第三,历史教学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只有具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在教授“美国国父华盛顿”相关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制定逐层递进的教学目标:最低层次目标为掌握华盛顿的活动经历;接下来的目标是掌握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的贡献价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华盛顿美国人们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华盛顿对美国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华盛顿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思想觉悟。通过逐层递进的教学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导式讲授策略

历史课堂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表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讲授必须改进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应当采用引导式的讲授策略。历史引导式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口述再现基本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把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规律,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引导式讲授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流畅、连贯、自然,合理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关联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对重点部分进行充分阐述,并起到学生将讲授内容和原有知识进行联系,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吸收。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采用巧妙的讲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抒情独白”的讲述方式,展开课程内容。在教授“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所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重困难下中国的外交将如何发展。

(二)探究式问题策略

通过问题展示,设置教学悬念,创设相关的历史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形成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问题,立足于历史学习材料,自主探究问题结论,以提高学生探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问是探究式问题教学的关键,提问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直接影响。在探究式问题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呈现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阶段提出适宜的问题。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提出的问题也应当一定的差别。在教学导入阶段,呈现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为教学开展做好准备;在教学讲授阶段,呈现问题是为了评估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情况,以指导课程教学进行的调节;在课堂教学首尾阶段,呈现问题是为了归纳、总结本节课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强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授“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次呈现以下问题:你了解文化大革命吗?文革对社会造成了那些负面影响?从文革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教训?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加强?

其次,呈现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匹配。只有适应性较好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回答的热情。例如,在教授“鸦片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适应性较强的问题:英国殖民者为什么会不远万里的发动鸦片战争?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是否还会暴发?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决定因素是武器落后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扩展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思考、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推动了历史教学的革新、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地尝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需要灵活采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式讲授教学和探究式问题教学等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效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學,2007.

[2]张瑞琪.兰化三中高中学生历史课程有效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北师范大,2007.

[3]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07(11).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 篇12

面对不可抗拒的课程改革的大潮, 作为以三尺讲台为人生舞台的第一线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师, 应该如何去应对呢?笔者认为, 明智之举是在课堂教学中, 尽力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所谓传承, 简单地说, 就是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和成功的教学方法。例如: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组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 加强对知识的落实和检测等。如果完全抛弃这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 良莠不分, 搞一刀切式的绝对否定, 创新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末。那么有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继承, 如何实现创新呢?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 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能较好地体现历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就此求教于各位同仁, 以共同提高。

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 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 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 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例如, 在讲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前, 就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曲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课题;采访你的父母、爷爷、奶奶、邻里乡亲等, 了解他们当时看到的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运动是怎么一回事, 出现了一些什么奇怪的现象?并在下堂课上介绍给大家。结果同学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他们通过上网、走访、查阅文献等, 收集到了各种各样有些连我也闻所未闻的相关信息、资料, 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尽管部分观点显得幼稚和有失偏颇, 但他们毕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而且老师对他们的充分肯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浓厚兴趣,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且培养了他们的相互合作的精神。

二、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同时, 课堂教学中“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 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

而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使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为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 也可让学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

三、采用现实参与法进行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发现规律, 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为现实服务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 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 历史不再孤立, 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衰!”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坦言:组织编者《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 以资于治道”。看来, 历史要维持永久的魅力, 必须与现实联系。历史教师的使命还应包括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 让学生走进历史, 再成功地返回现实, 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例如, 我在讲述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时, 除强调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外, 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其回归的根本原因, 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意识的凝集力和向心力。趁此与现今新疆、西藏极少数分裂主义者和非法宗教活动遭到国内外华夏子民普遍、强烈的反对而惶惶不可终日相联系, 从而强调说明一个真理:中华各族血肉相连, 休戚相关, 打断骨头连着筋, 永远不可分割。

四、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师互动的表现方法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在认识上有所深化, 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 不仅要做到提问应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 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首先,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中。就是在提问时, 做到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把学生装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提问时, 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其次, 提问要精简数量, 直入重点。一节课40分钟, 不能问个不停, 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只有学生具备了“愤”“悱”的状态, 即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之时, 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第三要做到提问与探究和创设情境相结合。课堂上的提问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需要与课堂上的其他环节互相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上一篇:死亡状况下一篇: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