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共12篇)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 篇1
新课改背景下应该怎样上课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之一。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代替人的情感?用喧哗代替原本平静的课堂?用没完没了的表扬代替批评?我想都不是, 回归自然, 关注课堂实效, 才是教育的本质, 也是新课改不变的主题。更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追求。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说, 教学情境是一堂课的起点, 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教师虽然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 但由于对新课改的理念认识不够, 只一味追求形式, 忽略了教学目的和意图, 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事与愿违, 有哗众取庞之嫌。情境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使用恰当的情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 为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出铺垫, 制造悬念, 并引领整节课的教学。例如在讲《种子萌发》一节时, 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小诗:
我大口呼吸着空气的甘甜,
力量让我挣脱包裹的束缚,
混泥土的香气将我的未来浸泡,
我坚韧的根向下深深探索,
又将细细的腰枝拱出地面,
也许外面五光十色,
也许砂砾磨损我的双肩,
请相信我坚持的信念,
定会高举嫩绿的双手迎接彩霞满天!
然后我问同学们:“这首诗描述了哪种生物现象?”学生们被优美的诗句感染着, 又被猜谜语的热情激励着, 兴趣盎然, 马上猜出了“种子萌发”的答案。这样, 既形象又简洁易懂, 其作用不言而喻。
二、注重原理分析提高课堂实效
初中生物学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多而分散, 常被人误认为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死东西。因此有不少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 结果一遇到新情景的问题或需要灵活变通的题就显得束手无策, 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难以适应当今既注重知识掌握又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如何利用各种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实效, 是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求的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利用原理分析的方法对提高课堂实效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了解、记忆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呢?众所周知,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因此, 采取原理分析的方法, 让学生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效果甚佳。例如, 在七年级生物上册, 讲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一节时, 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物, 很难把两类植物的胚珠及种子的结构联系起来, 而课本又没有专门介绍这些知识, 给学生的记忆造成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这节教学中适当加入这方面内容, 如展示花和雌蕊的结构, 及如何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形成的由来。如此, 学生才不会有对子房壁和果皮等名称混淆,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生物学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但它又是一门自然科学, 有它内在的知识体系, 又有它抽象和枯燥的一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 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七年级下册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 教材呈现的知识短小精悍, 简明扼要, 如果教师采取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法,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结果很有可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昏昏欲睡。同时七年级学生的日常知识又少, 很难对蛋白质、淀粉等有深入的理解。这时你不妨问一下:“生活中哪些食品主要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这样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此,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出来, 开阔生动而丰富的学习视野。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项事业, 它需要我们用毕生的心血去投入, 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 来体现教育本质。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 篇2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新课改下有效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教与学;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也不是生硬的词藻,它体现了我们的课堂中所贯穿着的爱、责任和使命,它能够促进课堂中充满师生为友的温馨,友爱互助的感动,笑语连绵的快乐!
一、有效地进行课前准备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五有:
(一)脑中有准。
1.坚持仔细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知识;2.大量阅读相关教学文献,丰富个人的理论素养,在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处理教材。
(二)胸中有教材。
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每年假期的时候都要通读教材,对整册内容框架有大致地了解;2.每学年都坚持提前一周备课,细致认真地整合每一单元容。
(三)心中有数。
1.每学期开学初结合本校的校历安排合理地安排学习及复习时间;2.每星期都积极地在集体备课中深入地挖掘教材,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3.每堂课的设计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保持下来,使课程内容更丰富、生动和有效。
(四)目中有人。
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也都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应“授之以渔”,指导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展开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手中有法。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些辅助手段的利用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辅助与补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也可以给所有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我在教学描述过去的经历时,课前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旅游照片;在讲收藏时就提前布置学生带上自己的收藏品;在教学描述处人的能力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准备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以创建“友”、“笑”和谐关系为前提,进行有效教学
英语课堂既要干净课堂,正本清元,返朴归真,又要提倡师生之间互动的和谐关系,一个有情感的课堂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
(一)课堂教学的精致的导入。
“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我时常采用的方式主要如下:1.提问式;2.活动式;3.回顾式。
(二)任务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在新课程中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Learning from doing),调动他们积极探索、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我的课堂在合作学习上因教学内容、学生现状而定,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内容。主要具体应用如下情形:
1.探究规律时,如:在学习间接引语时,就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示句子归纳、总结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所要注意的方面;2.语言实践时,比如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对话,小组调查、汇报结果,根据文章内容合作改编成课本剧……;3.疑难困惑时,如学生在阅读文章,各自遇到相关的词语、句子疏通方面的问题时,我总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互助,汇报讨论结果,并对他们仍旧不懂的地方答疑解惑;4.欲罢不能,意犹未尽时,比如学习关于“robots”有关内容时,话题“Do you believe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kinds of robots in the future?”时,就形成了“信,不信,很难说”三种对立。
(三)引导学生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确保有效习得。
英语语言中有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则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认真归纳。
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自觉地进行比较类推和归纳总结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时,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个别和特殊。设计练习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体验中逐步体会或者感悟出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规则规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建立公正合理、灵活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新课标》提出,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对抗赛、个人夺标赛、单词接龙赛……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識,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还给各小组建立了自评表、互评表,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正确对待学生成绩: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应从孩子的一生着眼, 课堂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单纯得到好分数就是成功,拥有充实而快乐的平凡人生就是成功。
同时建立起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给他们支撑与鼓励、宽容与信任。无为,亦得。有放,乃悟。无不可容忍之束缚,有无拘无束之率性。顺应自然天性,进行相应的教育,快慰自在其中。
三、继续深入转换育人思想,坚持布置有效作业
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布置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兴趣,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会依照不同主题来布置作业,可选择的主题有很多,如:1.根据文章内容来编制连环画;2.根据时事及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自定主题,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组织版面;3.制作班级新闻报;4.喜欢的英语诗及故事;5.根据所学章节主题确定不同的作文。
四、及时、有效地开展反思和总结
有效课堂并不仅仅指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还包括课后的反馈与反思。
(一)发展学生的自省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可以布置学生定期做总结笔记,建立改错本,归纳单元内容,小组互评及自评等多种形式。
(二)教师也要懂得自省,要以反思为刀,深中肯綮地剖解自己的不足,教育、教学、教研中存在的缺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观察教育教学细节,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2.在教研中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与科研可以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互通有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3.在生活中反思,从感性到理性,不断修正、不断深化个人经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及时总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总之,教育的真谛在于以教师的点拨点燃学生学习的希望之火,以发展为目的开启学生知识的大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转化成人格,使教育焕发人性,释放出巨大能量和持久的实效,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刍议 篇4
一、常规措施
1.自我提升的同时注重本组教师间相互学习。
教师本人着重研究新课改纲要、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的热点难点和操作问题。并实施个性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好处。然而, 集体备课并相互听课相互学习, 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一条捷径。
2.重视学校安排的专业交流。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教师到课改实验区学习新课改的经验。比如, 我校领导曾到灵台一中交流新课改经验;我校老师曾赴银川, 西安等地进行学习;同时, 我县也曾邀请江西太金的专家来我校进行示范教学。而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们获益不少。
3.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 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既是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 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4.专题辅导, 举办学科活动。
把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成专题定期进行讨论, 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以及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我们曾举行了“普通高中化学知识竞赛”, 并准备把这项活动延续下去, 做到每学期都举行一次相关活动。
二、教学案一体化措施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积极发挥了学案导学以及“教学案一体化”的优势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本组每位教师的才能, 根据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 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案。
1.教学案一体化措施在教与学中的优势。
(1) “教学案一体化”是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这方面让我们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如: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案, 我们会参考老教师的设计, 把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系统化, 让青年教师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
(2) 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学案, 通过教案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 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 从而使课堂形式规范、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都很明确;课堂容量大;更便于长期保存。
(3) 学案的实施让学生感受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同时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 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学案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是“导演”, 而不是“主角”,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从这几点意义上来讲, 使用教学案一体化就明显优于粉笔加黑板的满堂灌的讲述。
2.学案导学以及“教学案一体化”在使用中也存在很多弊端。
(1) 落实不到位。学生学习中无视学案、教师上课不用学案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违背了我们设计学案的初衷。
(2) 使用学案教学课堂容量大,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接受有些困难。
(3) 课堂上要把自学与讨论严格分开。先逼学生自学, 产生困惑而后讨论。否则还没有自做就想依赖别人, 降低学习效果, 这就严格规范了学案导学的格式。
(4) 编写教学案时, 存在的几点困惑。新教材内容深度、广度的把握。班级状况不同如何编写使用教学案。最佳的练习量是多少。学案的题例设计必须少而精。否则课堂操作将很急促, 降低实效性, 那么到底设置多少练习才适中呢?
教学案的编写工程量大, 一份优秀的教学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累:设计教学案难、书写较多、花费很多时间。烦:问题引导、情境创设、找题、解题, 审题等, 步骤烦琐, 无用功也不少。难:编一份教学案不难, 编一份好的教学案很难。所以我从现在开始珍惜并收集每一份学案。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5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加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四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96-01
由于新课程改革逐渐渗透到每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不再是由教师完成整个讲解知识过程,而是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自身,在授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来配合与参与,以完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标。实行这一改革的目的,主要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技能与认知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加实验探究课的课时,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与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来看,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很难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学到其皮毛,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的运用及作用的发生机理,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是极有必要的,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生物这门科学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思考探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学实验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在试验过程中缺乏思考,一味按照教学材料的提示,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让学生掌握实验中所包含的知识。实验结束后学生没有对实验的基础进行了解,实验内容也没有被掌握,使得实验教学形同虚设,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摆脱实验课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应做到合理解释,同时也为同学们设置课题,让他们在试验中解决,通过探索的方式让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实验课堂中,通过自己对实验的了解进行操作,从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适当的提醒,做到既不完全教授学生,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实验,提高实验的学习成果。
例如,渗透实验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渗透实验的原理以及渗透试验中相关的知识点之后,为学生布置任务,比如,试验中渗透膜的选择,通过教师所教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寻找渗透膜,然后再利用实验,证明自己选择的材料是否正确。透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们掌握渗透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基本过程,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力,让学生一味只知道学习,缺乏探索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生物教学实验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的探索能力,老师通过粗略的讲解,让学生在试验中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其实验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于此同时,学生应慢慢提高自身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将一些简单实验能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以及经验,设计出相应的证明办法,培养学生自己的设计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的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首先教??应对该节知识进行粗略的讲解,教授学生大概的内容以及所需注意的地方,然后允许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来掌握本节实验的内容,在同学没有思路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与学生生一道,共同学习,相互合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生口味的,相适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找出自己在实验时所出现的错误,加深自身错误的印象,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帮助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得学生间接的掌握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之后对信息的收集以及处理能力。
例如,在叶绿体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往往不能如结论那样,得出理想结果,或与结论有偏差,或与结论不一致。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哪一个步骤出现偏差,出现失误,以及出现事故的原因等等,通过对这些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经验,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也通过自身的思考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处理相应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桂洪;;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基本理念;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19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尤为显著,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影响广泛而深远。比如,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农业、工业和医学上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社会的生活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生物课程又迎来了新的革命,再次进行改革,现行课程与原来的课程相比,更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发展要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对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又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笔者就此问题与大家做一探讨。
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是我们新课程的精髓
在新课程理念中,强调了提高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就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新课程还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有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对生物的学习,都学而有得,从而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程与传统的教材显著不同,传统教材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现行教材,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及工作做好准备。
二、除了要明确新课程的理念外,还要明确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形成胸有成竹的态势,成绩才会提高,盲目地乱搞,只会得不偿失,不但达不到要求,反而还会让学生们不知所措。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新课程的目标,从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做一个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样才会在新课的实施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新课程的情况下,结合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实施过程:
1.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针对新课程标准,在备每一堂课的时候,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全面认识新课程的理念。(2)认真领会落实新课程的目标。(3)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融入一些新的生物理念、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要上好每一堂课,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1)注重导学:导语及引入语言,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好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去学,乐意去学。导入新课时,依据各章各节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导入方式。比如说:复习导入,实验导入,提问导入等。同时也应注意导入要有针对性、目标性,导入问题时应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的问题。(2)注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由传统的传授者向学习者,指导者转变。重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进行精讲,讲的过程中运用好教具,比如挂图、模型、实物以及计算机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来完成学习,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注重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我们就可以叫做评价,评价的方式,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一次卷面成绩就完成了,它可以是多方面的,多手段的,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这部分可以占成绩的中10%-20%。②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这部分占总成绩的50%-60%。③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这部分包括学生实验课表现,社会实践情况等。这样,对学生的全面学习情况就有了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精神,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理念在教法上,注入启发式;在学法上,变被动式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就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宗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无定法,上面的一些看法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遵循教改的基本思想,多角度了解、掌握教改的方针和政策,笔者相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新探索 篇7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 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只有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学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教学观念上讲, 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 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 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 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理解起来很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 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因此教师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他们自学, 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教学以育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判定、评价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养成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 不仅仅要让学生学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能用自己的目光发现,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行动改变, 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新思路。如教学九年级思想政治课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时, 可利用学生平时了解的新疆7.5暴乱、莫拉克台风等, 让学生谈, 可以相互补充, 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从而提高他们上课的高涨情绪。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又能加强学科与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既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焦点, 又能使学生把握书本知识, 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富有创新精神,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教材中抽象的原理, 教师应力求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创造问题情境, 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大大增加, 只要学生有兴趣了, 就至少成功了一半。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日益丰富的传媒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库, 因此, 教师要注意收集报纸上的新闻素材, 注意分门别类, 做好归纳整理。讲到任何一个课题, 都可以随手在里面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补充, 既有正面的, 又有反面的;既有中小学生的, 又有成年人的;既有名人的故事, 又有平凡的人间真情。由于例子新鲜, 又是学生在社会上稍有听闻的, 学生听起来特别感兴趣, 觉得原来政治课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个别学生还会把例子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增加茶余饭后的健康话题, 加强对某一心理行为对错的判断能力。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创设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 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让其敢问。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 引导学生会问, 鼓励学生善问。许多学生感到没有问题可问, 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的节题、框题进行提问, 也可以在概念的比较中提问。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篇8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 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 才是重中之重。
1. 抓住契机, 合理调动。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 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戊戌变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 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后, 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 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 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 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 力量薄弱, 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最终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引入历史故事, 引发兴趣。
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 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 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 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 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因此, 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 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 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时, 有除奸臣、平内乱、中原称霸的楚庄王, 其“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斩三将、田氏代齐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乐毅不光是军事奇才, 也是政治奇才:辅助弱燕、以三国联军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池, 令齐国将领闻听乐毅之名望风逃窜、献城开降。这样的历史故事刻, 从而对历史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 再现历史场景, 置身其中。
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只能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简单的表面的认识, 只能在大脑中停留比较短的时间, 作为历史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解记忆机会。比如说可以举办一些历史事件的编演,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历史角色, 可以添加自己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理解, 把曾经发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再次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审美的能力得到了发掘,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 实物再现, 感受历史。
博物馆是国家和历史的缩影,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历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博物馆, 让学生们在那里感受历史的步伐。博物馆的展品是历史感性资料的积累, 不论是图片还是与进步, 一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 大大增强了其作为历史资料的感染力。如中国近代军事博物馆运用仿真模拟及光、电、声的结合, 实现了让参观者亲眼目睹海战的场景。因此参观博物馆对于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各式各样的展品进行观察, 借助于展品之间的差异对时代的进步进行思考。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再现。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展品中, 通过视觉与思维的碰撞, 一方面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还能引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 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提高。
历史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不断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面临学生历史学习所出现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在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自发学习, 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如何做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 是本文所重点讲述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解决方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 2011, (9) .
[2]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教学研究, 2011, (7) .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 篇9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新课程理念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知识的增长, 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 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 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 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 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 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 做好生物教学的整体设计
按照课程理念, 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 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 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 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 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 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首先, 在教师讲课过程中, 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其次, 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 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师要拓宽学科视野
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 综合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 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 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着意“授人以渔”, 不断去探索、创新, 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 赢取学生的爱,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 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感悟 篇10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在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 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探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标准, 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问题, 营造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 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观念。要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即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 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探究式教学, 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 过于宽泛、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能展开探究。探究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范围之内, 是学生有言可发的, 即可操作的;是学生有言想发,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结合政治术语学以致用的, 即具有探究性。如一位教师在《党的基本路线》这堂课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党基本路线的依据、领导者、主体、中心环节、内容、实现方式、最终目的各是什么? (2) 党为什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3)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前一个问题太简单, 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后两个问题太大而且比较抽象, 不仅难以操作, 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 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深浅适当, 而且要有探究性。即要让学生运用身边的事和国家的政策, 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否则, 学生只会“敷衍了事”, 从而使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能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坚持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原则,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使他们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 体验愉悦。
三、以社会实际、点拨、诱导为课堂教学基本功。
1.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引出问题, 使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探究式教学首当其冲的因素是“设问”。那么, 教师应在什么地方设问呢?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 要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使设问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合理点拨, 驾驭课堂。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设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充当磨刀石, 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磨炼。怎样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面前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讨论时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
3.积极诱导, 启发思维。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课堂上几十个头脑在思索, 各有各的见解, 老师怎样适时地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探究、开展讨论, 使合作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夫。
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 以免远离主题、草场牧羊。
1.课堂教学不能无度开放, 应胸有成竹, 从容上阵。开展探究式教学, 课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 又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或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让学生心中有数, 讨论时有话可讲。其次, 教师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 预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办法, 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2.课堂教学要考虑所教对象, 不能选题过大, 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因为探究问题, 学生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计的探究问题太大, 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就很难组织学生进行正常、有效的探究。
3.适度引导, 以免偏离探究主题。在探究中, 教师不应是观众, 而应是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把握探究的动态和进程, 并适时给学生的探究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 或者偏离主题, 使探究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同时,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不参加合作探究, 无所事事, 做场外观众。教师要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 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融入集体讨论中。
4.草场牧羊, 有头有尾。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时, 教师要作出小结或点评, 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 要阐明自己的看法, 指出合作探究中学生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 还应指出观点中的不足, 并及时加以纠正。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多媒体已经走进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 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 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认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以动感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及饱满的感情来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学习才能有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物有一种新鲜感, 他们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以及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术语, 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费力,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使教学内容更富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含蓄的知识具体化, 高深的理论浅显化, 有利于学生掌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12-01
课改虽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低效甚至无效教学。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条件。结合我这几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和实践,我个人以为,在有效教学探索和推进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注意力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不分心、少走神,集中精力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是我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的基本立足点,通过丰富和改善教学形式,吸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增强学习兴趣。
二、坚持教学互动,提升自我学习力
传统授课形式,大多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老师在授课时一般不习惯于将时间放给学生,老师教授得辛苦,学生接受讲学缺乏积极性和互动性,授课结果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根据考纲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如对于高一的第二章第二节“有性生殖”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学“受精”、“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等内容,切实转变少数学生可能存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认识偏差,教师负责提供教具,并对学生学习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补充,更正错误,答疑解惑。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课后也很重要,学生不可能把课上的每个知识都掌握,课后交流就起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学习效果的作用,针对有些学生性格内敛、主动性不足等特点,老师更需要主动与学生讨论交流。
三、关爱学生成长,提升教师感染力
对于教学方式的革新,笔者认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三点:一是“以人为本”,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导向;二是“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把学生当作“教学之本”,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真正去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由成长。教育不能“抓大放小”,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爱而是关爱优等生,不岐视而是鼓励后进生,不漠视而是重视中等生,使学生在与教师真诚交流、沟通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在教学中,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和增强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集中学生的听课和学习的注意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运用学习技巧,提升学生领悟力
当前教师的教学条件优越,教学资源相对充裕。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如“物质的跨膜运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可以制作一些图片动漫,配以声响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眼球,更赋予课堂授课动态化、直观化、趣味化,便于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对于一些识记性的知识点,可以利用一定的想象力和技巧,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例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可以编写一些口诀来深化学习:“核膜消失显两体,形数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现两失重开始”。有些可以用谐音记忆法,如6种微量元素:“铁猛碰新木桶”(铁锰硼锌钼铜)。看似一些微不足道的教学小技巧,却契合了心理学、行为学的有关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看,实质上也正是对有效教学科学性特点的微观体现。
五、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影响力
对老师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于德高望重、业务精湛、学识渊博的老师,学生自然会表露出敬仰之情,学习主观性强,愿意接纳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完成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平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学生中形成了晕轮效应,学生的认可度增加,对于老师更加信服。教师的个人魅力,带来的便是对学生的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良好的课堂秩序,为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情感基础。
新课改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12
一、接受师生平等地位
“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就是“交往”的过程, 是对话的活动, 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交往”即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所以, “交往”意味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因此,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交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 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我讲你听, 我问你答, 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 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二、学会尊重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 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知识体系。另外, 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 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时, 我们可以说: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现在社会所认可的是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 我们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商量”的口气, 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以人为本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据此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 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是人, 更是处于发展、成长中的人, 更是秉性各异、千姿百态的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当主体看, 更要承认学生的发展性, 尤其是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性、阶段不平衡性和侧面不平衡性。只有承认这种个体差异性和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对学生的要求才有可能更切实际。虽然教育是有共同目标的, 但对待每个学生却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 这好比园丁对待花草树木, 总体上肯定是要让它们都茁壮、茂盛, 但绝不是要它们都参天, 或者都芬芳, 而是个性化地要求、个性化地培育, 最终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丰富之美和勃勃生机。
四、思维开放活跃
课堂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观基础之上, 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 事事处处先从学生角度考虑。有了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 有了对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才会有融融的氛围, 才能实现从“用学生配教材”到“用教材教学生”, 再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一切可能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飞跃。让每位学生都能被认为是一株别有韵致的花草、一个他人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生命世界, 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帮助, 生命的姿彩都能得到展示, 鲜活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 创新的思维都能得到培养;而每位教师的教学也是手法别致多样, 无论仪态、语言, 还是板书、奖罚, 都富有自然而至的艺术性, 特色纷呈, 淳朴实用, 并因此而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更加生机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用中学”, 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五、注重实践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就学生而言, 总是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 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讲, 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 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生活在一起这个历程本身就是教育作用。同时, 德育不是一门课程, 作为一个整体教育, 它涵盖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德育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信不信。因此,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一个学生的现实需要。 从人生历程而言, 无论是做什么工作, 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体验, 就是生命的价值。因此, 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尽可能多的经历, 有尽可能多的体验, 有尽可能多的“会做”。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08-22
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09-30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09-15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07-16
新课改下小学阅读教学07-18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07-20
新课改下史料教学分析05-19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06-08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07-06
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