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通用12篇)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1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实行新课改后,高中生物的内容变动较大,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转变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转型”,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理念都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消除困惑,适应新课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每位生物教师都要积极面对解决的问题。
一、研读新的课程标准,分析新课改标准和原教学大纲有何区别和联系。
1、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在内容形式和教学理念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要进行选材的,同时,新课改尊重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力图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因此,在内容编排上更具科学性和社会实用性。新课改的教材是将内容分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围绕三个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在选材的过程中,选的材料是生物科学中与社会和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那是每个模块选材的基本内容。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标准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异,但更重要的差异是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等方面,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更注重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和学生的参与过程,是在实践探究中促使学生成长,这与传统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则注重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发展,这些差别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深刻体会。
2、新课改和原教学大纲在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上有较大的差别。
原教学大纲告诉教师如何教书,如何利用教材教书;而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怎么样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这一点上,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显著的不同,也许教师会认为原教学大纲更容易把握,按照教学大纲就可以教好书,不需要自己的发挥创造,但这种教学形式是千篇一律的,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另外,原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师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并且详细规定了教学的进度,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成绩.3、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在对生物课程性质定义上区别较大。
原教学大纲对生物课程的性质定义的描述是“高中生物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而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的定义是“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从字面里看新课程标准和原教学大纲相比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定义要麻烦得多,同时定义区别是很大的,原教学大纲强调的是高中教育和高中生物课程的双重任务,为升学为就业做预备,这样,就决定高中生物强调结果,强调分数的特点,而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素养的提高,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决定新课改教学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是二者对高中生物课程定义上的巨大差别。
4、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有较大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和发展更新基础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实用性,同时,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是精选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并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知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与现代生物科学是一致的,能适当地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既能体现出基础性,也体现先进性,适合学生学习发展,这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使之能适应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从这些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比原教学大纲更关注知识的更新,更能体现出时代气息来,同时,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联系,能够充分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要求上两者会有较大的差别。
二、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拓展学习研究的领域,完成教学“转型”。
在新课改下,教师不可能按照原有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可能按照课本照本宣科的讲授知识,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研读新课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研究领域,提高自身素养,真正完成“转型”,实现教学的突破,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
1、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
生物科学与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丰富生物课的内容,使学生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网,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在生物课堂上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现在的生物课程是开放的课程,和社会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只有教师不断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
2、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很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减压,使学生在语言魅力的感染下爱上生物学习。众所周知,讲课时,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是很重要的,语言风趣幽默,讲解生动形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减压。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生物难懂难理解的概念变成顺口溜或者一首小诗,这样学生爱听,容易识记,促进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高。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
3、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用单
一、重复的教学方法教学。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适合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现实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就得到显著提升。比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创设情境”,然后使学生“观察、探究、讲授”,接着“集体讨论、交流”,最后形成观念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认知水平和各项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就会显著。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2
一、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理解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 建立民主的课堂, 实施合作教学。创造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 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 在课堂上提出书本上的疑点, 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还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努力的互动过程, 既然是“互动”, 那就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 应该积极发现学生在学习上面的个体差异, 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也可以找到学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非常重要,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就好像航船找到了方向, 可以轻而易举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翱翔。客服思维定势,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以提高自身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个性化教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 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并且高中数学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让每个学生, 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关注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教学课程, 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 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讨论,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把语文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 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 持续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 即以需要为核心, 以兴趣、情感等为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他们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的去解决, 去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兴趣, 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 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数学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 (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 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 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驱使他们创新, 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 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 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 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 点燃学生的创造的火花.
四、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在人的内心深处, 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成功的信念, 作为教师, 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适当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时, 讲一些数学家的事迹,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者学生们都熟悉的成功者的事迹, 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 还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
教师可以把充满煽动力的励志故事融入课堂,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励志教育分为三大块内容。一是讲述教师个人的奋斗经历, 通过传递教师个人的精神来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二是在课堂中穿插讲述有励志色彩的小故事来激励学生, 这样的语言可以像燃料一样输入学生生命的发动机, 使学生产生奋发向前的冲动。三是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动, 比如教师客服困难为学生讲课。通过这些励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 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 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 (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 , 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 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 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 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改革,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 从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以便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师,新课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审, 钟启泉, 崔云漷, 吴刚平主编, 《普通高中新课标方案导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3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因此,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出具有一定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方法。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变革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生物作为一门重要性愈加凸显的学科,已经纳入了学生考核的体系之中,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如何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重视起生物课程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进而爱上生物,学好生物,这是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的方向。笔者已经从事了多年的生物教学工作,见证了生物学科的变迁和不同学生的特點,仅就如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策略谈一谈看法。
一、在互动教学中让学生变“被”为“主”
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探究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师生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中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会急于见解知识点,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引入当天所学内容,并通过简单实验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究生物问题;在课下,我会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和学生沟通生物知识。在这样的互动中,师生互通有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在夯实生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生物教材的安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的教材,新课标生物课本更加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系统的知识结构被弱化了,倘若教师只放眼于考纲要求的话,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夯实他们的基本生物知识必不可少。生物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如,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反射弧组成,关节结构等仍旧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没有这些知识做基底,任何实验探究能力都是空谈。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作为一名工作在前线的生物课程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顺势而为,反思和变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4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想在人们中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而且愈演愈烈。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国家推行新的课程改革,人们的“金榜题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新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考的实际,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用心
爱心
专心
复习的内容广度、深度直接关系到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可复习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只是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部分,教材中有3个知识点: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此外还有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基于这些因素,教育目标可确定为:
(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通过介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分解的实验过程,进行 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揭示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明确光合作用的意义。
(3)学会用丙酮—研磨法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并用纸层析法将色素分离,从而明确叶绿体中色素 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4)通过比较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接受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学习,增强生态意识。
能否制定一个全面、具体、恰当的教育目标,这是在操作上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第一步。2.巧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复习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讲授高考题时,不可只是拘泥于高考题。要认真分析当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同时对以后的复习作出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如何复习。
例如:(2005年全国理综试题)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讲解高考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去分析、去预测、去实效性的复习。你今年不是考的判断显隐性么?那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把判断显隐性的知识弄懂外,我们再去复习判断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呢?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基因是细胞质遗传呢?还是细胞核遗传?你今年考察动物的育种方案,那我就在植物的育种方案上下功夫。你考察
用心
爱心
专心
了自交育种,那我就在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甚至是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下功夫。
3.以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多做题,多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新的发现,没有开拓精神,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4.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我省的生物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性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 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这里先说两个实例:
例1.据报载某农民因妻生女逼妻离婚不成,就用砂枪射杀其妻。这一酿成家庭悲剧的愚昧行为,显然是缺 少应有的生物学知识。
例2.《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四年多,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 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同样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两个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物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具备一定生物学素质的劳动者,比之于高等教育培 养少数专门人才,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 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 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用心
爱心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5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中学 周西民 邮编:726107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措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试点和推行,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但是,笔者发现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改善则需要教育行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而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其次,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肤浅。再次,探究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化,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一节课中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肤浅,难以收到探究教学应有的效果,而且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此外,虽然教学内容有所变化,但教学评价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只注重定量评价,注重分数,忽视了除分数以外诸多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等,教师只从考试成绩上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划等、分类和排队,强调评价的管理功能。这样一来,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对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2.1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2丰富教学手段
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充满着时代气息,它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赋予生物课堂教学以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学生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根据需求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3实行探究式教学
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畅通课堂内师生、生生、生本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师充当指导者、协调者的导师角色,适当控制学习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对外界繁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生物科学技术可能应用价值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6
摘 要:在新课改、新理念、新模式下,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高中生物教材充分体现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开好生物实验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变“直接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展示式”和“自主探究式”教学,使实验、观察、思维和传授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新课改后高中生物教材体现了精选基础,增强与社会、科技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引导创新与实践,“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贯穿全书等特点。从教与学的过程看,观察和实践是生物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和探究难以实施。下面就如何将实验教学实施到位,变“直接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展示式”和“自主探究式”教学,使实验、观察、思维和传授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实验教学要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准备工作必须充分。每一学期开学时教师可将实验的课题及所需准备的材料列一个计划表交给实验员,以便及时采集、培养或准备有关材料。准备的材料,尽可能与教材上的要求一致,有些条件不具备的可采用替代材料,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和查找资料。比如我们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学生就提前泡好了花生种子;我们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这个探究实验时,学生提前自己查资料认识各种土壤小动物,并了解其生活习性。由此可见实验前学生一定是认真预习并做了充分准备的。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必须亲自动手,掌握实验全过程,规范自己的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教师可以预见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与规范指导,把握实验成功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向学生讲解清楚,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差错,使实验教学按要求顺利完成。
实验课基本上都需要分组进行,要使各组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实验,实验课的组织就非常重要。所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分组,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一般选知识比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共同参与实验课的管理工作,帮助教师实验前准备材料用具,实验时协助教师,指导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达到人人都能操作的目标。每个小组搭配各层次的学生,实验之前小组长组织学生预习,并在小组内探讨实验的要点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在实验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在学生实验?r要随时了解各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如果实验结果出现了偏差怎么办?遇到学生操作失误而达不到预期结果时,教师不要急着自己动手,要让学生自己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误的原因,有时候失误了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意识到实验的严谨性。比如我们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看到试管里不是预期的紫色而是蓝色,究竟是哪里出错了呢?就我了解的情况大多数就是因为操作不规范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操作导致实验结果跟预期不一致。我要求学生重新做直到得到正确结果。通过反复操作,学生发现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时多了才会出现蓝色而非紫色。这时学生反而会思考为什么双缩脲试剂B液加多了会出现蓝色呢?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爱实验课了。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密的思维习惯。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实验兴趣,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观察。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告诉学生看什么,为什么要看。学生实验中一些原理,教师更应向学生剖析透彻。有些实验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实验原理,学生知道知识发生的过程,但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却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教师补充。只有让学生弄清每一步骤的来龙去脉,碰到新的问题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奠定基础。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情况,以便及时指导学生操作。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步骤,以及某些技巧性较强的步骤,教师需精心指导,并让学生反复练习。例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仪器之一,必须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使用方法,才会使用显微镜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所需观察的标本,提高实验效果。
除了观察实验,教材中还有很多探究实验,我们可以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探究,而在实验探究过程可只包含一个或多个要素。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相互之间交流探讨,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实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教师应先积极指导学生“提问题,说现象,说想法,议结论”,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并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飞跃。拓宽实验课,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然、生产及生活中学习、运用知识。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新任务和新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更需要改进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采取一切措施努力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夏强.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J].教育科学,2016(8).作者简介: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7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热情更加高涨。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习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 他们的基本做法是, 分解知识、技能, 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 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 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 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二、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一直是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 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 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
三、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 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 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综合型教师。
四、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 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 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 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学校领域的应用, 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 教师面对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 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 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 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 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新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材的个性化趋势。教材的个性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 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 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 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 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 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 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 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 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等等。照此要求, 我们任重道远, 确需努力。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8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新课改 教学
作为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物理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在以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仅仅将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指标,利用填鸭式灌输模式来完成知识的教育和巩固复习。课下将学生放置在题海中,没有较为合理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实现高效教学,同时由于其单调乏味也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改要求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问题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教学的作用延伸到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
新课标改革是不断深化的,具体政策思想落实在高中就需要物理教师将自身能力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其次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具体如何把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好,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就是要将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来达到系统化、体系化、联系化地把物理科学知识同社会综合应用共同进步的目标,最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全面的素养、发展个性的特长。
过去守旧式教学模式“授课—思考—示例—做题”已经不能够符合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要求,新颖的“参与—感受—消化—扩展”教学模式逐步得到普及和发展,最后一定会取代旧模式。新颖的教学模式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授课中,显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将自身经历或实践总结同教师讲课内容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在思维的画板上勾勒出物理知识体系框架。消化理解课堂内容,加以有针对性的习题演练后向更广阔的知识面扩展发散。待已学内容用到未知领域的疑难解答,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能够满足,下一次的主动前进也就更加坚定。
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主动精神是要有培养过程的,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部分:教学导入—兴趣产生—教师讲解—学生主动学习。第一步就是教师的导入。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将抽象晦涩的物理概念用形象具体的描述,例如在讲到“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其枯燥的定义学生是不愿意去记忆的,空空谈理论也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讲解功具体定义,例如播放一个小人搬起一块石头这个动作就有功的产生。形象且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干涩的理解中增添娱乐气息。
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要适时地讲解,把握好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则,多让学生参与教学。例如在讲到“曲线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进行曲线运动的物体,引导其对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逐步就可以实现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二、 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课程的学习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这将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将物理实验做得巧妙可以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探索冲动,也能推动学生进行更加细致耐心的观察学习。物理实验的操作中可以结成学习小组,形成班级内部良好的团结协作氛围。新课标中要求高中一二年级增加综合设计类以及探索类实验,注重启发学生物理感知能力。
创新过程要首先从教师做起,教师需把课本的固定思维抛开,将教学经验同现代理论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规划。在高中一年级有学到“摩擦力”这一节,可以安排学生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用两块橡皮夹着尺子,拔出尺子比较困难;用两本书夹着尺子,拔出时较为容易。直观的感受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美妙,之后教师可以讲解具体的摩擦系数等内容。
教师可以将演示部分的内容安排学习小组来完成,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建立正确的评价规则
过去的教学看重分数,是不正确的教学评价规则。新课标改革也要求高中物理形成客观公正且能促进学生综合水平提高的评价方式。笔者实践中得到以下两点总结:
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进行情景类、实践类、扩展类、综合类研究实验,并且将实验评价得分比重增加;
⑵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参考的有学生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例如知识的运用程度和技巧的使用程度,善于发现学生实践中表现的探索精神,表扬坚定的学习信念,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实现高中物理教学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教学方法的进步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实践总结,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探索过程。身在教学一线,只有教师提高自身学习水平,敢于大胆创新,本着学生第一的理念,必然会实现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 掌握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特点
总结以前物理教学的不足,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应格外注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互助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升学目标,很多学校都只看分数不看能力,教学也不能激发起学生兴趣更别说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的快乐。因此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应采用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兴趣,用主动学习来引导学生前进,用互助合作学习培训团队精神。新课标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是要实现对所有学生的覆盖,确定重视基础学习的教学目标,综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教学内容要凸显基础性、先进性等特征。教学任务的完成体现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思维,而且能够以此来更好的进行后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凯华.略谈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的技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41):52-53
[2]温清凌.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转变教学方式[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1):78-79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9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因此,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学生不允许多发言,不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这样,知识从教师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学生的兴趣被压抑。其实,学生是以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心理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传递过程。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导出来的学生大多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接受思维模式而反应呆滞,难以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知识的快乐,兴趣逐步消失,直至厌恶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认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引导者。也即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恰当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课堂试验和讨论模式、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等等,倡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发现知识,联系和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最终步入自主学习的良性轨道。例如:在学习《布衣总统》这篇课文时,不要急于向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给出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相关的问题“孙中山既是总统,为什么又说他是布衣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又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在作个别难词上作些点拨,重点引导他们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自己去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去发言,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地开动脑筋,真正融入课本,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由学习的监督者转变成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于老师所做的定义。然而,在教育思想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于师者的作用赋予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从有限的课本延伸到无限的知识领域中。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以往特定的角色模框,对自己重新进行定位——由督促者演变成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们不能再沉溺在传统的角色扮演中。不再是板着脸督促学生听讲、练习、完成作业的令人生畏的长者。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又该怎样做好伙伴的角色?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这在高中语文教学范畴内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的内容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对学生认真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在阅读量足够的前提下,教会学生筛选写作素材的技巧,学会细致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多多练笔,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写作特色。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束于师生关系,平等地进行对话,不授予鱼,而注重授予渔,做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好帮手。
三、由固定思维的表现者转变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流于口号,喊得响亮,却难能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活动就像一个特制的模子。把学生一个个扔进去,强迫其形成固势的、呆滞的思维模式。现在站在讲台上的许多老师,本身就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因此,他们本身往往也是活生生的固定思维表现者。此外,强大的升学压力也使得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许多高中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机械地把各种知识塞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传统、保守的思路去解答各类问题,以降低被扣分的危险。这实在是当今教育界的悲哀。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作为老师,不可以粗暴地加以否定,也不可以含糊带过。应当适当肯定,同时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多强调其精神意义,少强调其现实功用。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又避免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敢想,会想,乐于想。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10
砚山职中
杨自娟
【摘要】教师要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关键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让学生热爱生物学科,近而热爱劳动和热爱大自然中神奇美丽的生命。【关键词】巧设导语
情感
巧用活动小组
设疑
多媒体
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摄取知识,就需要动力,而动力则来自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有对知识获求的渴望。若学生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深远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让“死”知识“灵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和正确的引导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人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拖动人们追求知识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好的导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放飞想象的翅膀,实现语言思维的快速转化,可以迅速拉开创新教学的幕。
例如在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以这样导入:2004年春天,安徽阜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大头娃娃”事件。(展示相关新闻、图片和数据统计)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大多为2%—3%,最低的只有0.37%,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2%—18%。此外,当然还可以从近期大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来导入新课并辅以相关的文字说明:为什么奶粉里有大量的三聚氰胺?──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所以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高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通过学生都了解的重大社会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这节的热情。再如讲完“遗传与变异”时,可以这样设计语言:“学完遗传,我们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因,那为什么又会出现‘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的现象呢?”。
二、注意师生情感的培养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常听学生私下里说“我喜欢哪个老师,我喜欢(他)她教的学科”。细想并无道理。师生情感的培养起源于平时的点点滴滴的交往之中。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正确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服务者,要尊重、相信、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宽容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真心关爱学生,以大朋友的身份主动和他们沟通、倾心交往,尽可能参加到学生们组织的活动中去。在课堂上注重语言修养,表现亲切幽默,教态平易近人,利用作业评价语言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传递,同时,注意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若发现学生表现异常,在课后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要经常的和他们进行沟通,对症下药帮他们逐步的树立起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巧用活动小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中的很多结论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验证的,因此,巧用生物活动小组进行多角度的实验探究验证,有助于结论的得出。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组同步推进地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又有利于营造活动小组之间竞争意识,使每个小组都有“任务”可做,还可避免因某一组实验失败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的尴尬局面。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分为6组,前三组分别探究低温、最适温、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后三组分别探究过酸、最适PH、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后根据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可以是每小组内讨论、同类实验的三小组间讨论,最后是全班讨论,总结影响酶活性的主要条件是温度和PH。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五、在教学活动中设疑、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老师习惯于“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固定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自编自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滋生了学生的思想懒惰性,这样一些学生感到生物课枯燥乏味,对生物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提到生物就头大,就想睡觉。
学贵在有疑,有疑才会有所思,有思才会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2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每节课都觉得有事可以做不会感到无聊。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象孟德尔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如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设问学生,孟德尔的《第一遗传定律》要告诉我们生命的什么现象?孟德尔是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第一遗传定律》的正确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然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答案,通过设疑和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从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静态转变动态,使微光的变的清晰明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如在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采多媒体可以使分裂各个时期动起来,同时,把各个时期的变化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如在讲细胞器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各个细胞器的结构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这些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光结构可以直观易懂。主要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11
一、教师要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1. 问答式教学。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类型。其特点是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采用设问、反问等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 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讨论型教学方法能充分显示教师的创意造境的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其特点是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赏悦性。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和欣赏对象的性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审美情景,出一些背景材科,让学生畅谈感受和领悟,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欣赏对象的深层意蕴。
3. 鼓励式教学。这种教学类型是个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教师可让学生一开始就自主欣赏绘画作品,而且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对作品从美术语言角度、从历史背景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观赏、分析和讨论。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同见解或不同评价。当学生在这方面倾向性不断增强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在审美趣味和价值方面有自己较稳定的“标准”,审美意识也逐渐形成。对于学生的见解,教师应尊重、保护、引导、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提升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特审美能力。
三、营造学习氛围,感悟艺术魅力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体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同样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应用多媒体电脑网络,改变了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信息技术为艺术欣赏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多形式的评价方式,使美术欣赏的重点从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己检索、获取、选择、阅读信息,对艺术作品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学生通过过程性地学习,掌握了处理艺术信息的方法,提高了鉴赏的能力,构建了自我艺术认知体系,形成了自己欣赏的方法,最终解决了因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信息过剩、价值判断混乱等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结构化。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篇12
那么, 如何在学生花时间少之又少的情况下, 通过教学过程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向课堂要效率呢?下面就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上好第一课, 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 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 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 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 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998年洪水泛滥使国家损失巨大, 其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听说过“多利羊”吗?非典是怎么回事?人能患禽流感吗?等等。
二、积极利用各种教具, 增强教学直观性
为探究活动创设情境, 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和照片等。生物活体 (实物) 、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尤其是能引起上课容易分心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但是如果直观教具出现太早或使用不当, 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如《鸟类》这一课主要是以“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 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 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 巡回下去让学生观察, 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最后, 让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思考, 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解DNA结构时, 可采用先模型、后挂图、再板图的诱导顺序, 使本来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变得直观可见, 以期达到模型诱导、挂图感知、板图巩固之功效。实现微观知识宏观讲、抽象内容具体教、静态图形动态板。在教师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的“演示→讲解→板图”这一诱导程序中, 学生顺利完成“认识→思考→记忆”这一掌握知识的过程。同一种内容, 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具讲解, 学生能保持持久的兴奋点, 使学生的思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 只要具有幽默感, 做到“雅俗结合”, 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 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 将繁杂化为简洁, 将单薄变为丰富。笔者了解到, 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 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 笔者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 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 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 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 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 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 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 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推荐阅读:
对高中生物新课改认识11-25
怎样做高中生物笔记09-30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09-15
怎样上好高中生物课11-21
生物学视域下高中生物11-23
做好高中生物教师09-29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10-08
教师角色定位高中生物05-18
高中生物教师个人总结12-02
高中生物教师考试试题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