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2024-09-15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精选12篇)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1

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主导的作用。新教材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全面实施新课改, 与时俱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传统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讲, 学生只机械地记住重点知识, 体现的是死记硬背, 并且忽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果教出了许多所谓的“书呆子”“高分低能”。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师生互动效果不理想, 使教学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在旧教材中, 不管是教材内容的设置, 还是习题的布置, 都是只体现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改的优点

(一)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

新课标中生物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 安排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技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 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此栏目的设立, 不仅与新课标教材中其他栏目共同实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也为教会学生思维, 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空间。运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适宜的氛围和条件, 挖掘学生思维的巨大潜力, 让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得以延伸, 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知识, 在参与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探究的意识和精神得以养成。此栏目的编写实现了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的探索和突破。摒弃了过多的偏难、偏深的机械记忆知识,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乐学、好学的氛围中探索。

(二) 新课改中生物教学的任务也非常明确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 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作为新课题, 引导学生去探究。因为问题的设置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使学生变得乐学、好学。例如, 在细胞的癌变一节课中, 在探究完细胞癌变的原因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探究式问题:根据细胞癌变的原因 (致癌因子以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的知识分析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癌症如何预防。设置问题之后, 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什么方面去分析, 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从而达到预设目标。

(三) 新课改中, 要求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 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句话说:“分、分, 学生的命根”,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的实质。而且有的学校在招生时也只注意到了学生的文化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 有的学生一味追求分数的提高, 实施题海战术, 报许多补习班, 最后不堪重负、精神崩溃或者离家出走。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不健全的人格。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全方面发展, 注重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而且还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为人处事的教育。教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在和老师平等的环境下, 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课进程, 提出对老师的讲话和观点的质疑,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或者师生共同讨论。这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而不是让问题积压在心中导致问题越来越多。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 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忽视学生的地位。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 摒弃旧有的教学方式, 要充分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 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 大胆去设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不足之处, 进行改正, 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只起到辅导的作用就可以了。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在推动素质教育过程中,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在新课改教学中,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在课堂上,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教师没有充分的准备, 没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可能就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 那么, 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就容易出问题。所以, 教师就需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努力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并学会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其他一些技能。比如, 多媒体的应用、课件的制作、先进实验仪器的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等。这些都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 合理利用辅助教学工具

传统教学过程中, 除了教师一言堂之外, 教学工具也就只有一根粉笔、一块黑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工具越来越多元化, 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 在生物教学中, 有许多抽象的肉眼不可见的内容。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就可以让抽象内容变得更直观, 更容易被接受, 而且多媒体生动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 如果整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的话, 由于画面的瞬时性, 学生可能只记住一些生动画面的内容, 对于具体知识可能印象不是太深刻。所以, 教学中一定要合理利用教学工具, 不可让教学工具“喧宾夺主”。

总之, 新教材内容的设置, 有利于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 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切忌放弃不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一味地实施“填鸭”教学, 而忽略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 全面实施新课改,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闫祥)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2

四川合江城关中学

何浩英

主要内容:

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发现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弊端,本文从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来阐述了传统语文教学与新课改的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课程标准

主动创造性

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 四川合江城关中学

联系电话:08302913112 邮箱:hhy2913112@126.com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学科,因为它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它是母语的载体,重过千钧,它又因为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无法成为考试学科中的拿分法宝,倍受冷落,尽管语文教学一直在改革,而教学成效却都不显著。纵观目前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精神充分整合?”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因此教师应该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不少时候还可以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在实施新课改理念中,如何强化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应在转变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变“以教为重心”为”以学为重心”。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灌输为主,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以致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阻碍。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教师先讲为学生先学后讲,教师后教后导。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语文老师的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单纯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变课堂教学的”一言堂”为 群言堂”

新课改的核心,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统一的“标准件”,而是造就有活力,有个性,会学习的一代。传统的语文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讲了还是讲,学生被动地听了还是听。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2 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第一次真好》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生活中的第一次?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第一次做饭让我难忘;有人说溜冰让我刺激;有人说第一次撒谎让我脸红;有人说第一次抽烟让我苦涩„„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不仅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培养发散思维,这样的学习过程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

(三)变“提问式教学”为“质疑式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使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现状。这样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主动学习的形成。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利用我们有限的场地与条件,激活我们学生无限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创设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大门的钥匙,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心理驱动力,也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脸上的笑容无疑会像春风一般轻拂每个学生的心胸,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学生在心理上从接受老师、认可老师到期待老师,形成一个飞跃,进而达到想学、乐学的境界。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课堂,把宽容与爱心化作无声的语言——眼神,教师眼中流露的期望与鼓励将时刻提醒着学生:老师注重我,老师相信我,进而达到使学生产生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技巧,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创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尊重学生,巧妙设疑鼓励思考,营造学生主动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杜绝“这个问题都不会,怎么搞的?”此类打击性的语言,多使用“好好想想”、“再思考一下”、“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等鼓励启发性语言,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课堂上的主人,形成民主融洽的氛围,给全体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

(二)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不单是个认识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天文学家哥白尼说过,他对于天文的思考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涨和鼓舞”。正是这种情感才使他创立了“日心”说。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要的条件是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一些生硬难懂,远离生活,学生不感兴趣的部分,多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积极讨论的话题,更要变通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中,为了让这些 4 农村的孩子重新认识土地、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学会抒情的表达方式。我不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讨论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看记录片《九·一八》和听歌曲《松花江上》,最直接地撞击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人的句子,说一说,读一读,背一背。在学生感受作者对土地热烈情怀的同时,引出学生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对伟大祖国领土的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说:“自己讨厌在地里干活,但现在真想去摸一摸养育他的土地和那青青的麦苗。”有的同学直斥台独,誓死力争。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把强烈的感情写了出来,这一节课,不再是学习他人的作品,而是自己在体验,在创造。在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三)、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大课堂容量,进而发挥创造潜能。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在以前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我讲《空城计》一课,制作了相应的课件,课堂上,图文并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课后,学生对空城计这一事件记忆犹新,对诸葛亮这一形象也了解甚多。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加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3

普通高中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新课改  适应性

2012年7月,广西高中新课改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全面进入高中课改阶段。新课改对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1]。具体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2]。要求高中教师应该具备规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体、实施教学评价以及管理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师具备研究学生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要求教师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及合作的能力[3]。对高中教师专业情意的要求包括四个方面:专业信念、专业情感、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4]。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专业情意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态度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也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5]。

一、普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改的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广西普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改的适应状况,随机选取广西几所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问卷112份,获得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97.3%,有效率96.4%。此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高中英语教师的课程理念、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

1.普通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55%的教师认为普通高中英语新课改是一次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体系的全面调整,有20%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表示不了解。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和“使用新的教材”,反映出他们对新课改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教师对新课改的总体认同度不高,44%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很好,实际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28%的教师认为“一些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一部分教师觉得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最终将流于形式”,普遍认为新课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执行困难。对新课改教学目的的理解,只有22%的教师明确新课改主要目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全面发展”,而大部分教师认为主要目的是“关注学生获得什么能力”,反映出有些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主要教学目的还不够明确。

2.普通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新课改适应状况

普通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专业知识很重视,有30%的教师认为欠缺“英语专业知识”,反映出有些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还不够。在访谈过程中,有教师谈到,“没进行新课改之前,我觉得自己的英语知识还是可以的,在教学上问题不是很大。但是新课改后,对教师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要不断学习英语专业知识,跟上时代的变化。”因此,33%的教师认为专业知识中最重要的是“学科较高层次的知识”。普通高中英语教师在平时业务学习中关注最多的是“学科知识类书籍”,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更多的教师阅读“学科试题类书刊”,他们认为很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却“只是偶尔看”或“从来不看”。

普通高中英语教师所关心的是学科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培训,注重自身知识的输入,希望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但对相关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并不重视。虽然多数英语教师也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最欠缺的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但他们还是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集中于“专业知识”——英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强烈的培训愿望都是从专业知识学习的角度而言。对“相关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仅仅体现在认识层面上,而具体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为此留出时间与精力。

3.普通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新课改适应状况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如果将其分解,就可以看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新课改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十分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敢讲”、“教师工作方法简单”、“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师不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实现。

指导学生选课的能力是新课改的一项要求,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新的能力要求。只有21%的教师认为自己指导学生选课的能力很强,而59%的教师觉得自己指导学生选课的能力属于中等水平,16%的教师认为自己指导学生选课的能力很弱,这表明教师指导学生选课的能力总体上一般,还没有完全达到新课改要求。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息息相关。然而,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最为困难的,首先是“客观环境不允许”,其次是“没有掌握相应的办法”,还有教师认为是“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普通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情意与新课改适应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就读于师范专业,但在选择教师职业时,有些人并不明确自己的选择,他们听从父母或亲戚的意见,对成为教师的意愿并不强烈,缺乏自主性。教师的从教信念,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大部分教师热爱教师职业,但有少数教师“听从父母的安排”,或是因为“暂时没有其他工作”而从事教师职业的。

从教师专业成功和职业认同角度来看,27%的教师认为是“受人尊重”的,其次,22%的教师认为是“业务能力增强”,而只有18%的教师认为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其他有认为是“收入的平等”、“职务的提升”、“领导的重视”等体现自身专业上的成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机会,今后会考虑改行”的选择人数占21%,“现在迫切想要改行”的人数有5%。在访谈中,一位老师坦言:“新课改实行以来,我觉得自己更累了,新课改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师要参加各种培训,还要学习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识。……现在作为一位教师真的挺累的,我希望有更好的方法,能减轻一点教师的压力。”

从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表现在对自我发展内容的认知上,一方面表现在对职业发展目标的设想上。40%的教师认为自我发展的内容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26%的教师认为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较强”。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是自身地位的提高,如16%的教师认为是“职称晋升”,有18%的教师认为是“职位晋升”。关于自我职业发展目标的设想,只有30%的教师是“想过,而且正按计划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45%的教师只是“曾经想过,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甚至还有少数人从未思考过。

二、提高普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改适应性的策略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更新教师观念

在新课改的理念方面,大多数广西普通高中英语教师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访谈中有教师认为:“实行新课改,教材内容变了,增加了新内容,上课方式也转变了,不再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而是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去发现学习规律。”但教师的观念还未真正转变,有教师认为:“教师适应新课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我们都习惯了以前的教学模式,突然让我们做出这么大的转变,肯定有点不适应,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完全适应”。教师作为新课改的执行者,其教育教学行为受自身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新理念,并尽快转变观念,进入新的角色。

要实现广西普通高中英语教师与新课改理念的适应,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造更多途径让教师学习新课改的内容,让教师自外而内接受新课改理念,转变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输入结论性英语知识而忽视让学生明白英语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发现的过程、只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有关英语的文化知识培养、只注重向学生“教”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旧观念。

2.加强教师系统学习,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保持学习的习惯,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英语学科知识,英语教育学知识,实践性知识[6]。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普通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加强持续性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必须要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来给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同时,高中英语教师要多观摩和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研究其处理英语教学问题的方法。

3.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少关注学生需求,缺少自我教学反思。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需求,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跟自我教学反思有很大关系,通过反省、思考、探索,解决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久而久之,教师专业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4.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培养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6]。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都很好,却缺少专业情意的话,那么他就会缺少发展的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普通高中部分英语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对教师职业表现出既不排斥,也不喜欢的态度,缺乏教师专业情意。专业情意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恒久性的动力,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抛弃教师职业是无可奈何选择的意识,对教师职业充满信心,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教师作为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其自我认同与自我生存密切相关,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努力与学科、学生和同事建立“共生”联系,并试图获得这种特定情境对他们的“认同”[7]。广西普通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改,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培养专业情意。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不断丰富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多与同行交流,逐步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情意也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影响。新课程培训中,要注意培养教师专业情意,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投身新课改的积极性,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杨茂庆,孙杰远.聚焦于教育研究能力的教师教育模式探析.教育研究,2012(12).

[3] 王金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初探.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李明善.教师专业发展论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5] 王燕霞,严弋琴.小学教师专业情意状况调查与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 李华.蚕路丝语:中学外语教师专业阶段发展实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罗丹丹,常攀攀,夏海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探析.教学与管理,2014(6).

[作者:杨茂庆(1982-),男,江苏溧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王远(1990-),男,河南洛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朱瑜娟(1990-),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实验中学英语教师。]

数学教学质量与新课改理念 篇4

一、深刻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切实转变教育教

学观念。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积极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是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在教学中尽量做到,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 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在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 多一点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学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 故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 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 分层次实施教育, 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

二、采取多种手段, 大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为此,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 大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要多关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 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建立起真挚的感情, 使学生因为爱老师, 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二是要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从而实现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产生教学共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要让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是要有意识地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景并

创设趣味情境茂的趣味情境, , 等等。用学生例如:喜欢的在讲谜语数下解开场白“解斜:三角形“我的”一课时‘法术’, 无边, 我做能如学 (不学生感到惊奇上高山测山高) , 。”不我接着说过河去测:河“宽我”教的下面‘让我法术’们是一正起弦探定索理和余弦定理这两项定理, 学吧趣, 。”顿时教学效, 果非常好便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质

三生的自、把课堂留给学生主学习能力和创新, 思维培养。把学●苏量么也不管了, 课堂留给学生而是教师要设置好问并不是教师就撒手什瑞霞与题学, 生把解决去做。问题的过程为此教师要, 尽量留给把握三点。新“1.提出问一题个问题往的设置。爱往比解因决斯一个问题坦说过:课学知识更重要”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充, 分设置的问题要了解学生的数改平的最近恰到好处, 发展区, 让问题问题既不能过分处在学生思维水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也不能过分简单, 和好奇心, 设置的问内容题要念要有丰富的直观背景, 能激起学生

让梦想与新课改共成长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新课改同成长》。

每个人都有梦,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将我的学生教好。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不断的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就在这时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一阵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进了小学生的课堂。

我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学习,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让我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情的、活跃的、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为了让学生学好,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从老师的独奏变成而是师生的合奏。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字的结构、笔顺、容易写错的笔画,老师再加以总结。让我们要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中走出来,成为那个伴奏者,把课堂的主旋律的交给学生。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的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海洋的能力!与其让教师有一桶水往学生的杯里倒,不如教学生如何去挖掘水源,变“杯中水”为“长流水”。在阅读教学中,我教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在课前找到文中用得好的词语、句子并画下来,把感兴趣、和不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学习。

在“新课改”下,我在成长,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伙伴,成为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导航;在“新课改”下,我的孩子们在成长,成为学习的主人,带着梦想,放飞希望;在“新课改”下,我们共同成长,成长在那激情燃烧的课堂里,一起体验着创新的快乐,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教育理念

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是让教学和新课改教育理念有效契合的一种途径。

一、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探析

1.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都扮演者设计者、主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该依据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选择教学的方法。合理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加以暗示,更不能代劳。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一丝自信和成功的感受。

2.让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的是一种普及性和基础性,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现其才华。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是难点和重点学科,因为逻辑性强,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数学教学效果往往不佳。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中渐渐改变了教学理念,以实现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在教学中融入新课改的理念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力提升。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虽然教师实现了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可是教学质量还没有明显的改观。这就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出现了很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出以人为本,不能仅仅只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新课改下,需要重视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问题,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并非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失去引导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应该适度放开对学生的管理,真正从灌输者转换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节奏,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必须要把握好度,不可让该模式导致课堂纪律涣散,让教学目标模糊化,最终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分析

1.课堂上注重营造轻松氛围

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氛围。在营造氛围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将学习内容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要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前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例如:给学生出示一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谜语,或是讲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与学生进行互动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在进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引导学生折叠一些相关的图形。

2.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的意义重大,它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将新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都会对勾股定理进行概述,先进行定义的讲述,然后再做一些详细的讲解和说明,并且还会利用特定的范例对其应用方法进行说明。因为勾股定理在内容上比较复杂,一些教师在讲解时,往往都会浪费掉很多时间,从而影响学生的练习活动和实际学习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对课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和描述,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地说明定理,其他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推导和研究。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一味地放任学生,而是让其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发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有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能够对新课改要求进行仔细地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实现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聂绍清.浅谈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2]顾大柱.新课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与完善措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0).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7

一、提高认识, 转变教育思想

新教材按照新世纪对青少年的要求,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 展开一些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穿插了一些阅读材料, 设置了一些让学生思考、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栏目。不同层次的习题, 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及课题学习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与数学能力的机会。从整套教材提供的上千个具体情境, 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丰富的资源, 我们绝不能“穿新鞋, 走老路”, 更不能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新课标、新教材, 以免出现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升学率的思想。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生活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交流、探索获得知识, 形成其技能, 发展其思维, 这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它学科的联系, 突出“数学化”的过程。因此, 切实了解教材, 熟悉教材, 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实际情境, 不要认为这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的讲课和训练时间。当知识内化, 形成能力时, 才是真正解放了教师, 锻练了学生,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 富有个性地学习, 创新和实践。可见, 真正了解了教材, 转变教育思想, 是用好新课标教材的前提;更是真正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

二、认识新教材是循环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的

对于新教材, 老师们总有一些想法:这么多的内容, 如何能够完成呢?能应付统考吗?认为个别章节内容要求较低, 没有繁难的内容, 而且概念的陈述或法则的呈现很少出现黑体字, 与传统教材相比, 内容有所删减, 许多概念性的东西都没有到位, 心里没底, 就把旧有的知识又给学生补充进去了, 教学中随意增加例题和习题的难度, 随意提高要求, 不控制内容的深广度, 从而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通读全套教材, 经过实际的教学, 可逐步意识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自成体系、循环上升的, 打破了旧有的体系, 而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新的更为完备的知识系统, 这种安排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三、转变课堂模式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 从而更好在理解数学的意义, 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建立数学模型, 诠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而进行。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可设置情景:

出示不同的教具如:三角形、圆柱、书、本子、动物形体等, 要求数出每类的个数, 以类比的方式引出同类项问题, 形象生动, 便于理解掌握。这能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及善于观察、归纳的数学思维品质。

2、开展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展数学活动, 进行探究式教学时, 不能只为活动而活动, 为探究而探究, 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 而数学学习决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与提高, 甚至进一步的研究。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部分 (边或角) 分别对应相等, 那么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呢?不能只是放任一节课让学生不停的画, 画完了事, 或是按照教师的预先安排, 都能画出“SSS、SAS、ASA、AAS、HL”就万事大吉, 甚至草率了事, 那么这样的课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不能有效地呈现出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想。实践当中, 教师应安排一系列问题, 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与思考, 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错误, 应当把错误当做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构建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如创设问题情境:

(1) 你猜想能画出哪些图形?

(2) 分四人或六人一组动手画想像的图形。 (充分利用分组实验)

(3) 能用语言描述你画的过程吗?

(4) 为什么这样画?

(5)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其他的图形?

(6) 你或你们画的图形重复或漏画了吗?

(7) 你选择的三条线段画三角形都成功了吗?为什么?

利用环境逐步深入, 通过实践,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完全归纳法的局限性, 在课堂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的情况,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 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发展。最后, 从中总结出一些同学的经验, 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归纳上升成为规律理论。这样, 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课时等因素, 但是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同时也打破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讲解方式, 提高了效率, 保证了质量。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原国家教委一领导说过:“教育思想的转变, 是用好教材, 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我们要做到不拘泥于教材被习惯性思维所束缚。如:在讲《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 教材中是把一个立方体沿着圆锥的母线剪开成平面图形, 让学生放手操作, 并相互交流能得到几种平面图形。实际中, 我尝试了上课前让学生按规定准备了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形 (由硬纸板剪成) , 上课时让他们用胶布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先粘在一起, 再和圆粘连在一起, 成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先思考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再试着把它们展开, 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实践, 他们很快就明确了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 并重点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中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底面的周长。因此, 作为教师, 应该深入探索、大胆创新, 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运用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公式 (如弧长、扇形面积公式) 进行计算的基础上, 要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计算, 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虽然目前的中考等考场上不准使用) , 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性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 某校为迎接新课程改革, 特意举行了一场中学骨干教师培训, 到场授课的均为名校名教授。为给在校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实话讲, 像这样的培训,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但是, 到场的却寥寥无几, 且能够自始至终听完培训的人几乎没有, 大多听了一会儿就表现出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状态, 悻悻离去。

作为一名从事了历史教学20余年的人来说, 看到这一幕, 我感到很痛心。在我看来, 教师群体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 为什么对新课程却不甚积极, 有的还有抵触的情绪?究其原因, 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一、已经僵化的教育方法和习惯, 容易使教师固步不前

我们这一辈的教师, 多是从旧课程“死记硬背、满堂灌”下走出来的, 从前认为读书“长记性”, 长期“耳濡目染”, 更把这种填鸭式教学延续到下一辈身上,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 从头讲到尾的流水线型学习方式。尽管已经意识到此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却无法很快挣脱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初中历史讲究对历史事件的知晓, 往往历史事件多, 历史理论少, 内容较为宽泛, 学生不易掌握好重点、要点, 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因此, 当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往往会忽略新课改知识而选择专业知识的扩充、积累与深化, 如此并未发生新课改本质的改变, 而历史老师坚持这种传统的教育习惯, 往往使已经思维激发开放的学生反感, 让本应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变成一堂“朗诵课”, 得不偿失。

二、新课改提高培训后劲不足, 容易迷失教学的方向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 它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要使历史教育具有“以史鉴今”, 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首先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进行考验。

当然, 也有对新课改主动了解、学习的教师, 可是由于缺乏相关的长期性、有针对性的新课程教育, 心中的不解、疑惑依然存在。自学的历史新课改知识也就只停留于片面、局部的层次。同时由于缺少实际教学, 在试讲过程中就明显可以看出, 对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 是欲用, 却不知怎样驾驭;用了, 却不得要义。教学方法外在花哨, 仅仅学到的是新课程的招式, 同时也无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甚有挫折之感, 如此一来邯郸学步不得要领, 学习积极性也日益消减。

如果将全部的焦点关注在教学第一线, 忽略了教师新课程教育再培训, 势必会造成新课程实践者的“断层”。试想, 这样带着浅薄的新课程知识的教师, 面对中学快节奏的教学步调, 一下需要学习、需要掌握、需要适应的东西还很多, 便可能产生“找不到路”的迷惑思想。在无法驾驭新课程的情况下, 要么就是返回旧有的教学方式———走老路;要么就是套用新方法搞花架子, 所谓的新课程将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的旧教学。

三、新课改关键:转变中心角色, 发挥学生主体性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当今的教师本身尚不能清楚地认知和掌握新课改知识, 那么还怎样传道?怎样授业?怎样解惑?教师既是在旧课程知识性传授下培养出的“人才”, 又是今后历史新课程的具体操作者, 对新课程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掌握, 教学理念的转变, 将直接关乎新课改的成败。因此, 当今新课改教师再教育仍值得大力关注。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发出学习行为, 以教师的理想、父母的期望为参考, 确立为自己、为将来而学的立场。新课程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将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

1. 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教师要给学生自学和研究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因此, 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机遇, 学生都可以依靠自己潜在的主体能力, 获得一定的发展。

2. 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和信任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 它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友善, 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化, 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

3. 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 发展学生的个性。

就像“大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指教育者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 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 让学生在其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4.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学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人的某一阶段的发展, 而应为学生的今后发展进行精心设计, 帮助学生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 使学生的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 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9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解放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 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 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教学方法, 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 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成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人”, 而不是“盛桃子的筐”, 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 应引导他们去发现尽量多的问题, 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传递的状况, 促成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首先, 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 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者、复制者, 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 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体会科学家的人生路程, 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其次,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主客体关系, 而是一种主体性间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 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 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 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情感互动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结构建构, 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 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 加剧了教学的情感缺失, 抑制了数学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 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 影响了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教师必须注重和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 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显, 个性张扬, 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 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 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赏识、期待和鼓励是他们成长的最好动力,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 给他们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 珍惜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错误地估计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 更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 忽视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 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 多方面地观察和评价。从静态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 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 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 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 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又能促进他们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 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 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 对学习充满兴趣。

五教学手段的转变

知识经济的来临本身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正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从而改变教学的传统模式。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就是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 编制概念教学程序、练习程序、指导程序, 这些程序的应用将改变数学教学的现状。

第一, 计算机运算速度快, 具有发音、作图等功能, 借助计算机进行抽象的概念、法则的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函数的教学, 计算机可以很快地描绘出函数图像, 反应函数的变化规律, 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 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第二, 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 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 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第三, 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传统地位, 更多地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 引导、帮助、鼓励学生, 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利。

第四,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当然,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 而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探究来完成。

六结束语

总之, 正如朱子蔓所说:“围绕生活、联系生活;围绕生命、关爱生命;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数学教师应改变观念, 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10

一、“童蒙求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易经》“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金锦芳先生认为:发蒙者与蒙者的关系亦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童蒙求我, 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 实质上等于说, 教育的成功与否, 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论语》“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思想就是对“蒙”卦的继承和发扬。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 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 它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角色。

二、“君子以果行育德”、“蒙以养正”——中国教育概念的精髓

“君子以果行育德”。意译为:君子应该用果断的行动, 培养教育人们的德行。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这应该算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蒙以养正”出自《易经·彖传》, 金锦芳先生认为:蒙需要得到养, 方能保持他的天真纯正的品行。养蒙, 这是圣人之功。养蒙与发蒙, 含义是一致的。对于蒙, 最理想的做法, 莫过于时其可发而发之, 不可发而置之, 养其本质, 待其自胜。“蒙以养正”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教育思想的共同渊源, 不论是孟子的“我养我浩然之气”, 还是荀子的“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 都是“蒙以养正”的具体体现。新课改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决不能忽视德育教育, 若以牺牲德育教育为代价的课改, 无疑是舍本逐末, 得不偿失。我们应围绕新课改目标, 在教学中力求学科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

三、“包蒙, 吉”——有教无类, 面向全体学生

“包蒙, 吉。”是“蒙”卦“九二”的爻辞。金锦芳先生直译为:“能够容纳所有蒙昧的童子, 是吉祥的。”这就是说, 学生的材质不一, 不能一概而论, 教师采取包容全体学生的态度, 就会是吉祥的。后来孔子说的“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包蒙, 吉。”新课改要求:积极消除教育差异, 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 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 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正是对周易“包蒙, 吉”的全面阐述, 也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新课改示范校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对“包蒙, 吉”最好的诠释。“包蒙, 吉”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是两种不同的表述, 虽然各有内涵, 但比较之, 不难发现,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 它们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

四、“童蒙之吉, 顺以巽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童蒙之吉, 顺以巽也”意思是说, 教育的最佳手段就是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 掌握好教育时机, 做到因材施教。后世的孔子指出, 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 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 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 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 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这就是《易经》教育思想的深化。

与新课改同行,关注孩子的成长 篇11

我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3年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新的教材我们已经使用了十几年,这十几年来,我们感受着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与惊喜,同时也在默默地优化着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着自己的教育观念。但因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的课堂总有一种“出力不讨好”“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感觉,教师感到非常困惑。为了寻求“高效课堂”,2011年至2012年,我校先后派教师去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看到他们的课堂后,的确感觉到自己课堂的落后。为了尽快缩短这种差距,2012年9月,学校从师资力量、学生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考虑,将四年级定为课改实验年级。本次课改,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在开学初,成立了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实验小组,校领导亲临一线听课指导,不仅如此,学校在财力、物力方面更是给予大力支持,不仅为实验教师配备电脑、打印机,而且为四年级230多名学生免费印刷语、数、英、科学课的学案。我们的实验教师更是付出了诸多辛劳,他们利用寒假备好教案,做好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冥思苦想设计学案,又为孩子们掌握新知而苦想良策。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们的付出有了回报,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争着展示自己,看得出,他们脸上洋溢的是无比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擺在了我们的面前,孩子们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有些孩子学习兴趣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缩短孩子们的这种差距,课后教师进行了反思,发现了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

一、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

从上学期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在学案中明确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法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以便在课堂上交流,但是一些孩子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没有认真完成学案,为此到课堂上他不自信,不会说,也不敢说,所学内容也似懂非懂,感到吃力。

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孩子对学习的关注、学习的感悟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孩子认知程度较高,接触新的知识较多,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有些孩子基本上处在“自由放牧”的状态。除了在学校里拿书看看以外,没有其他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慢慢地这部分孩子在课堂上成了合作学习的旁观者!

三、家庭条件的制约也是产生分化的原因

孩子们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摄取信息,新知识的渠道受限制。比如,语文课、科学课需要相关资料,家庭条件好的,有电脑可以上网查阅,查阅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时间久了,这部分孩子的知识储存量越来越大。但是另一部分孩子没有这些条件,完成学案有关内容就有困难,渐渐养成依赖心理,变得学习不主动。

以上几点是造成两极分化的根源,虽然两极中的一极是我们教学成功的见证,如果能有效缩短或是消除两极分化,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成功。差异是避免不了的,只能通过办法去缩短距离,让这些孩子尽可能地离得近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学校及时召开实验班级的家长会,要求家长做到:(1)经常与教师“互通情报”,及时向教师提供可能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状况,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刻地熟悉和了解学生。(2)要及时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还要帮助孩子认真完成学案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预习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可以拿出时间精心备课,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心备学,这样,无论教师的课讲得多么精彩,都无法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学案纳入教学中,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知识的积累,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心理上学习目标就有了定向,在新授课时,对教师的问题,学生也已心中有数,这样他就可以自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因此,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学案内容和家庭作业,避免出现知识累计差。(3)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长尽量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与孩子交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冬去春来,走进新课程已有几年了。回首这几年的课改之路,感慨万千。我坚信:只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新课改定会迎来灿烂的曙光。我衷心地期待着。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 篇12

1.引言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的教学模式要求物理教师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新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实例,紧密地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使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明了化、易懂化,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

2.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相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全面重视所有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教师要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1]。

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曾提出:“在传统思想的模式下,学生比较擅长推演复杂的计算,却不擅长使用富有规律的归纳方法,而恰恰物理学不是复杂的推演。”所以,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计算知识内容,而忽视常见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不仅会错误地关注教学重点,而且很难提高学生是,小组讨论异常行为并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笔者试图努力减少学生异常行为发生的次数。经过统计,发现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会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这需要教师采取对策。

1.部分学生在公众面前不愿意发言,这是班级讨论中最普遍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开口,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你准备得越充分,自信心也就越强。(2)要积极主动,想出对策,不要被动等老师提问。(3)要主动争取本组同学的支持,不妨用眼神示意他们。(4)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发言。(5)尽可能地强迫自己在讨论时必须发一次言。

2.个别小组的成员不能与组员共同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约翰逊等人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的评价调控解决,学生都有上进心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当他们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求小组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个别行为异常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进一步合作。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组织有效的讨论,就可以适当进行人员调整。

3.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喧哗现象。小组讨论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使的学习创新能力,更不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物理学习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不再乏味,还能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物理成绩,真正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促进生活中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

3.1引导学生发现并参与物理现象的引入。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现象的探寻旅程。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联系物理课本知识,将其引入课堂的实例学习中。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物理现象的研究中,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研究,指明研究方向,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常见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2]。比如,在比重比赛中,为什么参加举重比赛的选手个子都比较低,为什么把筷子放在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在我们看来筷子是弯曲的等,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认真的思考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2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准备前夕,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充分的课堂素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讲解物理知识及与之相应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解抛物线运动时,我通过一个小球,向学生展示了小球抛所有的小组活动停下来,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方法,提供附加分,对那些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进行奖励。

4.合作讨论中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如果哪个小组不能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教师就可以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他们有效使用小组合作的时间。小组讨论中有时一些学生习惯于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问题,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了,而不考虑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适当减少小组讨论的任务和学习量,或提醒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

5.小组中个别学生存在“坐现成车”现象。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到位,就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坐现成车”。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或讨论任务中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就像“分蛋糕”,每人一份,但大小有所不同。另一种就是使学生各自为讨论任务负责。具体来说就是,对小组的奖励和评价的依据是,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得分的综合为依据。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因事缺勤、学生行为不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但不论解决方法如何,教师都应当注意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即主动性、合作性、参与性和民主性,围绕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设计和处理小组讨论活动。

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马宋甫

(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汝州

摘要: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并阐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所需要培养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高中物理教学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首先,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主要源于实验。其次,每一个物理规律都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可见实验在物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物理教师要通过“做”实验,给学生设置一个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切不可“讲”实验或忽视实验,把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变成推导数学公式的过程,把活生生的物理知识变成字母、符号的组合。怎样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从看热闹变为看“门道”呢?一方面,教师要精心组织,让学生清楚准确地观察到成功的实验现象,尤其是那些极不显著而又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性。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并提高观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各种实验现象,逐步学会分析、归纳事物本质特征的科学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某些已有的实验,增加原来不能做的实验,这是大势所趋。新教科书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尝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创新。

针对教材内容中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部分,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不要代替学生观察。每做一步都要考察学生的观察结果,再引导学生弄清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让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得出规律。

物线运动的过程。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抛物线运动实例,强化课堂学习内容。

再者,教师选取的素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利用丰富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例如,在物理课堂上引入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探究,选取一系列的问题素材,如为什么太空舱内的航天员需要平躺,为什么火箭要竖直发射,宇宙飞船在飞行中是靠什么及如何改变飞行轨道的等,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向心力的基础学习进行强化,锻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开放性试题与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有效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利用常见的物理现象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强化基础知识,掌握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引入合适的物理现象,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现象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采用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教学方法,在使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当然,生活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条件,把握好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就可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物理迁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物理知识应用准备充分时,就会主动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进积极的迁移。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迁移意识,让他们从不懂知识之间有关联到了解思维迁移的规律,从而可以自觉地去寻找迁移点,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让学生具备主动将现在学习和先前学习联系起来、主动整合各知识点、主动学以致用的迁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迁移意识。比如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后,提问:“你们将来在什么地方可能会用到它?我们大家集思广益。”让学生形成主动迁移的意识和态度,从而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促进物理迁移能力的提高。

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是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能否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把一些基本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如理想法和等效法、转换法和守恒法、隔离法和整体法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循序渐进,使学生慢慢领会,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能顺利地将知识、方法、技能等进行迁移。

(三)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物理迁移能力。

认知水平是影响学习中迁移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引导学生构造知识块和知识链,以及形成知识网。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一题多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定势。通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达到培养其物理迁移能力的目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观念是一种贯穿于人们生活始终的、与人们生想的物理现象、错误生活经验会影响教学质量,给物理教学工作带来困扰。所以,在教学前期,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正确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设置一些实验操作、习题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之余强化课堂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物理现象的引入,丰富了物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结语

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探寻出一个合适的、全面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认知能力,从而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玲玲.探索新课程物理教学——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4):350.

上一篇:工业排放CO2下一篇:集团内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