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2024-10-29

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精选12篇)

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1

目前, 高考中的语文作文分数占了很大比重,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收集与题材相适应的写作素材

在写作之前都要准确地把握写作的题材内容, 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大概的写作方向, 不至于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老师在收集的题材时主要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 例如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等等, 以便学生在关注社会时事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一) 从资料中收集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收集写作素材。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 收集材料的途径很多, 例如:查阅相关书本, 翻阅相关杂志, 阅览网上的文本等等。老师安排写作素材的收集任务, 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动手收集, 做好写作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 为写语文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只有细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才能非常真切地欣赏和描绘生活, 再加以领悟, 就能够写出好的句子和文章来。学生还要积极地参与到身边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实践才是硬道理, 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素材来源, 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

学生在积累了一定写作素材后, 老师还要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去写作,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语文作为首先要进行审题, 审题要求准确, 紧扣文章写作主旨。然后, 确定文章的题目, 文章的题目可以选择作品中能够表达作者意图的词语或者文章中画龙点睛的词语。例如:《包身工》一文中, 作者描写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包身工们每天清晨四点就要被工头像赶猪猡似的喊起床, 包身工们每天吃的粥是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加上锅巴煮成的, 包身工们长期过着受压迫、受虐待的日子, 被强迫做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劳动, 被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残酷地欺诈着, 被重病无情地缠绕着, 他们的命运凄惨得无法形容。文章紧紧围绕悲惨的包身工们的衣食住行来写作, 所以选用包身工为写作题目。再然后, 老师将自己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写作过程和经历分析给学生听, 并且让学生看到老师是怎样完成作文写作的,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作文的写作,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和写作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具体地为学生讲解写作方法, 让学生去感知各种方法之间的不同和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对表达文章起到的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塘在月色下的美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给每种表达方式举例子来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老师讲解的写作方法和使用这些写作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写作也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三.选择学生喜爱的作文评改方式

新课改的语文作文评改, 再也不是以前老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评改了, 现在的评改是以学生为主体,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评改可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起评改或者学生和学生一起进行评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 能够看到同学写作中常常犯的错误, 自己也思考是否犯了同样的错误, 从评价同学的作文中, 学习同学的写作优点, 弥补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共同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老师要对学生们一致认为语文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奖励, 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总而言之, 新课改下的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中教学的重点, 语文作文写好了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总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作文教学研究, 以便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2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

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周宁

2010-12-19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周宁

新源县第八中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入课堂;能力培养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近代启蒙思想,文艺复兴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在追求着人文精神的实现;新文化运动到革命战争,再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这些无不散发出历史的魅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强,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关键,我们需要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中在整个教育阶段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加艰巨的教学任务。在新的教学时期,我们要积极面对传统教学中的反思、回顾,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实现课程改革。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渗透课本——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我们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着眼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现教学手段、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通过高科技手段离历史更近一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题材播放相应的影视资料等,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限制,不再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文字,学习自然不会枯燥无味。

同时,我们也应注重科学化教学,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这对学生的拓展性思维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作用。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课中,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思考,在课后“结合史实,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中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的转变,效果却迥然不同。针对这样的问题,历史教师就要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尝试,让学生走到教学中来,我们适当地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思维品质。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表现的特殊形式,通过历史地图的展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生动地表现出来,对学生理解教材有很好的辅助工具,是历史教学的必备品。

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历史地图的性质,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首先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那么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我们在对历史地图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同时也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因素,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探究,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归纳汇总。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法,学生通过对不同主体的选择来确定这一阶段历史的学习。此种学习方法的推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拓。例如,在新课标选修课程(三)教学中,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在本課的讲述中,我们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喜欢政治风云的变幻,那么可以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研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研究二战中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斗争。喜欢外交风云的,也可以研究一战后英国坚持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法国的欧洲安全保障体系、美国的金元外交,到二战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研究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的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战略。或者还有的学生喜欢时事政治,那么可以分析二战后的联合国及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觉确立不同的课题,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平台,每位学生对同一事件的视角都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境设定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并最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婵芳.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3.

[3]赵亚夫.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4

经过多方的调查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我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谈到高中学习时,都反映高中的物理是所学科目中最难的。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原因主要有:初、高中物理教材研究的内容、深度,以及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是学生感觉较难的客观原因;在物理学习中没有斗志、毅力,不自信、心理素质差,以及学生的性别心理不同,是学生感觉难学的主观原因。物理教师对此问题如果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也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面对高中学生所出现的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师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教师认识到学习兴趣、学科情感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就会进入物理学习的正轨,主动克服物理学习的困难,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而且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使学生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所以,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方法过程,而只追求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注意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差异心理

虽然学生存在性别差异,但是教师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大脑生理结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思维学习上的差异。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女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不应盲目自卑,通过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

四、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科学教育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的精神,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精华所在,也是新课改势在必行的原因。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时,如果动量守恒,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将怎么样?

2. 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 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4.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小球质量和小球水平距离乘积间的关系;再进行综合说明,得到结论。

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改计划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改计划的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尤其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由此,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篇5

生物组 梁映雪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标志。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二)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20年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为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注意学科间的的联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好表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每节课都使学生应用各种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已学过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的章节中的知识学生一点储备都没有,这时,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 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

这里先说两个实例:

例1.据报载某农民因妻生女逼妻离婚不成,就用砂枪射杀其妻。这一酿成家庭悲剧的愚昧行为,显然是缺 少应有的生物学知识。

例2.《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四年多,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 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同样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两个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物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具备一定生物学素质的劳动者,比之于高等教育培 养少数专门人才,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 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 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 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 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 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 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 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6

一、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的将学生引入到自己所设计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而达到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巧妙的地理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通过精彩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作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交通信号灯为什么会用红灯表示停止,绿灯表示通行,黄灯表示等待呢?”然后,让同学们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气对不同色光的折射和散射,从而让学生逐渐学习新知识,同时还可以创设大雾天气时不同颜色的交通信号灯的情境,让学生们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对不同色光的折射和散射。

2.巧用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领土辽阔,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不少的文人墨客在游玩之余留下了许多名言名句,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名言名句,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用民谣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间流传的民谣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高中学生对民谣谚语多少也知道一些,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恰当的利用这些民谣谚语,有效的将这些民谣谚语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与学生掌握和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内陆地区,尤其是沙漠地区的温差大时,可以用“早穿棉衣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生动形象的形容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大,很具有感染力。

4.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趣味故事,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备课工作,以教材为依据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熟读教材,深入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以教材为依据精心备课,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入新课。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结合实际生活,贴近自然,构建探究式教学情境

许多学生感觉高中地理难学,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且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较远,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和记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有一定的畏惧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趣味性,教学与生活较远,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相脱节,大部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靠死记硬背,致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不强,出现记忆不清或相互混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将地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视课堂互动,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篇7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与课改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使教育领域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 而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 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学习新课程, 适应新课程, 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好新课程, 是摆在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改的前提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像过去一样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 甚至不给学生观看演示实验与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 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 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中, 教师先要转变教学方式, 从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 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教师要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拓展教学思路, 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保证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要实现好这些目标, 教师必须吃透化学教材, 精心细致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知识与技能应该是“三维目标”的基础目标, 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每节课中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应该是课堂的重点。这一目标应该是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已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自然地、合理地引入新知识, 做到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联系并层层深化, 让学生在合情合理的分析探讨中接受新知识而实现。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学生提高与学会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同时应该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实验、观察、讨论、探究、分析、思考与归纳的活动, 从而达到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共同感知事物特征, 本质与内在联系, 从而认识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设计好每节课的结构, 循循善诱, 深入浅出, 有理有据, 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高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进而学会运用化学知识与方法来治理污染、合理开发与利用化学资源, 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这样做会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 同时也是与具体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与思考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成为积极进取, 勇于探索, 热爱生活与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求创新, 创造发明的科学精神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应该是新课改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把实现“三维目标”与培养学生探求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新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将提高学生潜力、思维与认识放在重要位置, 将学生探求创新的意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与探求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疑问, 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组织学生讨论、探求, 要多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独特的见解与思维应多加鼓励, 并指导学生去查资料, 找方法, 去分析探究。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可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解决方法, 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探求中深化已有的化学知识, 并从中得到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与探求未知的科学进取精神。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可结合化学发展史的知识, 给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创造发明的事例与化学世界难题, 扩大学生眼界, 激励学习去攀登化学知识高峰。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篇8

一、分组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自主学习, 互相竞争, 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 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共同学习。当小组成员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先在小组中进行内部讨论, 集合大家的力量。如若解决不了, 再询问老师。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习问题, 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团结, 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 小组与小组之间为竞争关系, 开展一系列小组对抗活动, 小组比拼活动, 如“我是小老师”———根据知识内容, 让小组成员通过预习、查找资料等, 学懂这一部分, 并充当小老师为同学进行讲解。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评比出学习进步最大, 学习积极性最高, 学习成绩最好的学习小组, 进行奖励, 而退步的小组则进行惩罚, 如值日一天等。这样通过竞争, 使学生在提高成绩的同时, 提高学习兴趣, 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多媒体教学, 形象直观引人入胜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 用于教学的设备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粉笔和黑板, 各学校纷纷引进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进行多媒体教学, 更为形象直观地将知识展示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兴趣。

例如, 在讲解各区域划分的时候, 对于各个大洲以及各大洲的代表国家, 学生仅通过书本的介绍并不能记住知识点。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各大洲的风土人情和具有各大洲特色的节日庆典来进行讲解,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 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 在讲解太阳运动的知识点时, 仅通过书本或者教师的讲解, 很难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形, 不利于理解和记忆。但是通过多媒体的使用, 可以分步对太阳公转、自转进行讲解, 播放太阳一天、一年的运动轨迹, 使学生直观了解太阳运动, 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形以及运动轨迹, 便于记忆,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乐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 小技巧发挥大作用

(一) 模型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些地理模型, 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模型的制作, 比如制作彩色的地理地形地势图, 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 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并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 提高动手能力, 对知识点进行直观了解。通过自制地理模型, 还可以将地理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加以简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的理解。

(二) 对比法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知识点是杂乱的、易混淆的,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对比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 对于这些杂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比如, 在进行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的学习时,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总结, 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降雨量等进行归纳总结, 并将多种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比照着进行整理, 通过对不同种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的比较, 加深记忆, 避免知识的混淆。

(三) 理论联系实际法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地理是从生活中来, 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地理事例, 将地理知识点联系到生活中来, 就不难理解。比如, 在对于洋流的讲解和记忆的过程中, 靠近极点的洋流是寒流, 靠近赤道的洋流是暖流, 正是因为极点温度低而赤道温度高。而顺流航行速度快, 逆流航行速度慢, 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加以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将更加容易, 记忆将更加深刻。

四、总结

新课改为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教师要不断进行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适应地理教学需要。只有当地理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 才能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才能更加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只有这样, 才能为国家繁荣富强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寅.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 2011 (67) :161-162.

[2]刘娜.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 (中学) , 2014 (2) .

[3]劳世柏.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法探析[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19) .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而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 我们教师必须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在历史教学中, 正确领会和掌握课程标准, 转变教学理念、方式, 优化教学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主动思考、亲自实践, 培养其创新能力, 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如何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 有效地实施历史教学?本文结合了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 简单地聊聊关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方法

1. 转变传统教育观, 落实新理念。

有一项比较调查发现,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落后于外国学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只注重知识的记忆, 在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教师常常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个人的行为,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实践证明, 教学活动模式的改变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 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本应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性活动也变成无奈的单向教学。

因此, 对于长期以来的沉闷的课堂教学难以唤起学生积极性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不断反思与总结, 使得自己的教育思想跟得上新教学理念的步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成绩。

而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传统教学的知识长期堆积, 思想也变得更加陈旧, 对于历史学习的方法形成了思维定势。而且在课堂上也往往缺少主见, 没有想法, 也不敢发言, 严重束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应该大胆想象, 敢于创新, 勇于发言,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历史课堂上展现出自己的精彩。

2. 设计话题吸引, 利用好教材。

历史学科的知识往往表现为枯燥、单一, 再加上错误的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 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笔者觉得这时候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 在课堂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题,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他们的认真思考。

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之前要充分研究教材, 同时结合学生现有的储备知识和他们的运用知识能力, 以创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为目的, 重组教材。例如说, 在教授《鸦片战争》的一课时的时候,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英国人为什么要在中国市场买卖鸦片?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禁烟?这样可以把中英两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并通过提问让学生根据国内外形势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从而揭示其必然性。这个方式既会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 又同时培养了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 引发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小组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以学生为活动中心, 可按照课题性质、个人兴趣和学习目标来分配小组, 但是切记要保证每个组内能力水平的均等。通过此种学习形态, 可以展示学生的发展个性, 培养他们负责的团体意识和社会态度。

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多样, 不仅限于吟诵诗歌等, 也可以在课堂上编排历史剧, 再现历史场景, 让学生在实际中体会。比如, 以西安事变为抗战的胜利起到关键作用为线索, 编排相关的历史情景剧, 让学生明白事变发生时各派的态度, 并对西安事变为何和平解决这一难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 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提高了辨别和敢于发言的能力。只有学生肯自己主动思考了, 才会真正达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

2.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切忌盲目。

历史教学不能仅靠板书,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使教学手段向现代化发展, 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性。但是不能盲目使用类似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施, 只有合理运用了,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 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效果。

3. 形成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 教师们往往就根据成绩的高低来编排名次, 对评价只注重结果。但是新课改明确要求, 评价方式应该是教学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同时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定量又定性,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确定教学方式, 逐步构建有利的评价体系。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1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总结起来, 即四个字——“以人为本”。此处的“人”包括老师与学生两个层面, 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也要尊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老师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来完成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 老师发挥引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其共同参与学习, 两者是一种合作关系。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数学注重知识传授的理念,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激发其参与的主动性;强调数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改变传统机械的学习模式, 使得数学与生活更贴近;注重学生探索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 全面融入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并非仅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形式体现出来, 它更要被高中数学老师融到自身对高中数学的理解中, 从而融入数学课堂教育中。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而言, 必须坚守某些理念才能将数学课的“数学味”充分体现出来。

如学习“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曲线作函数图像”相关内容时, 老师可采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引出学习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 描点作图是分几步完成的?”一方面, 采用旧知识点描点法作图引入正弦曲线作图, 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实现了新知与旧识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 将正弦函数周期性重复的特点分析出来,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正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化归思想”的体现。

2. 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培养。其实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方法, 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 三维目标并非互相分离的, 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需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三维目标采用列表式呈现出来, 这种以纲目形式列在教学设计之首的三维目标给人无所适从之感, 将三维目标人为地分离开来, 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如果采用以下方法, 则收效较好。

将某市某年4月20日、5月20日、6月20日的最高气温以温度变化曲线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再提出问题:针对该温度变化曲线图进行思考:对4月20日至5月20日、5月20日至6月20日两个时间段内的气温变化有何感受?这种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体现三维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经验服务于高中数学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建构知识的全过程, 并能产生数学科目学以致用的体会。相比纲目式的三维目标呈现方式, 这种渗透于具体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实现更加恰到好处。

3. 采用科学的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直接体现, 但学习是一项必须融入感情的脑力劳动, 如果缺乏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振奋积极的内心状态, 则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倦感, 从而影响到知识的汲取, 由此可见, 评价也是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保持主动学习的最好方法。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常采用考试成绩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其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由于缺乏公平性、动态性及广泛性而无法将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客观地反映出来, 打击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侧重于学生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及思想品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采用老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结束语

总之,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其保持学习热情, 从而全面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不仅为老师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而且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情感与活力,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个性的平台。对于高中数学而言,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 就成为广大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切入点, 提出几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喻平.如何评课:数学教育观念层面的透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4)

[2]任勇.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篇11

关键词: 作文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改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对写作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一上作文课学生就会眉头深锁、闷闷不乐,所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是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来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想办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每次评出的好作文要在下一次作文课上公开朗读,对于文中的一些闪光点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有时学生写的一些随笔或见闻希望与大家分享时应及时给他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他们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得到写作的动力,获得写作的乐趣。当学生爱写作了,把它当成一件有趣的事了,我们就要让他们把写作培养成一种习惯。可以要求他们记周记或日记等,每天有所写,不管内容是什么,只要记录就行了,这个时候是自由状态的习作,内容题材不作任何要求,只要写了我们就去关注他、肯定他、鼓励他,这样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二、在写作手法上应求新求变

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如节外生枝法: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地突然加入一些读者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对文章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猜想,得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曹雯的《家庭的喜剧》便是一例:妈妈回家发现两个孩子一个烧糊了饭,一个打碎了碗,按事情的逻辑发展,可能有两个结局:要么做一番检讨,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要么与妈妈顶嘴,母子争吵。可是作者巧妙放进偶然因素,在行文中添枝加叶,先是加上爸爸的烟头烧破了衣服这个偶然因素,使故事有了喜剧色彩;然后加上妈妈烧菜不放盐这个情节,把矛盾推向高潮,充分显示了家庭生活的和谐和欢乐。

三、在作文的取材上力求创新

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周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独具慧眼,匠心独运。选材的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新”即体现它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意见等。必须树立强烈的信息观念,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各种丰富、实用的新信息,要注意无人涉足的“短缺”材料。相反,选择材料一定要避开“熟”,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俗套了的题材内容,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对文章的兴趣。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因此,人云亦云的,我则不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四、评比要互相结合

在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是教学思想问题,它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只要我们沿着这个路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篇12

一、注重巩固基础知识

想要教好高中化学, 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积累自身的基础知识, 要对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培养, 使其越来越扎实, 而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就成为了教师以后进一步教学高中化学其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能明确化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这个时候就算化学老师讲课再精彩, 学生都像是在听天书, 并不能够明白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 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使学生能够张口就来。

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来理解并掌握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比如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等概念, 引导学生能够对化学概念中的每一个词以及关键字进行准确理解, 要使高中学生明确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有其自身准确性以及严密性, 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删除和更改, 要明确高中化学中的概念以及涵义之间相互的联系, 对基本原理实质进行透析, 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对重要定律进行理解, 明确定律推论的内容, 这些措施都可以强化学生化学计算能力, 进而使其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要不断实践

很多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些感触, 他们认为高中化学一直都是一门高深、晦涩、抽象的学科, 他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以后并不能将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新课改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要求学生必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对生活进行讨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教科书也采用了章节的形式, 各个章节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体现出了融合, 并且突出了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及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所熟知的物质着手,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浓厚的兴趣,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说, 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了溶洞, 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所见到的溶洞形成过程与化学知识有哪些衔接, 并且要把这些问题带回到高中化学课堂中来。

三、完善提问

提问是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更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互动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但是, 每一个学科提问的方式都不同, 教师怎样才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怎样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设置, 这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能够精心设计问题, 那么, 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更能将高中化学课堂的氛围有效调动起来, 从本质上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率。因此, 高中化学课堂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好的化学问题, 都是一节好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始, 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实施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课本上面的知识, 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 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那么, 在走上社会以后很难学习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方保中.乍看异常, 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6) .

[2]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教师教学, 2012 (14) .

[3]邵建程.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3) .

[4]吴春相.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 2012 (17) .

上一篇:爆炸理论下一篇:射频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