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内交易

2024-09-15

集团内交易(通用8篇)

集团内交易 篇1

企业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若货款分期收回(一般为3年以上),此交易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其实质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交易。销售方作为商品出售的货物,购货方购入后有可能作为固定资产,也有可能作为存货。实务中购货方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居多,本文只讨论此种情况下发生在企业集团内部的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子公司之间,分期收款交易形成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合并抵销处理问题。

一、递延所得税项目合并抵销处理的范围

集团内部发生的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商品交易,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规定不同,致使母公司或子公司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时,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站在企业集团角度看,内部商品交易只是物品存放地点的改变,不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为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分期收款商品交易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资负债进行合并抵销处理。其抵销项目范围包括:

1.销售方因出售商品或计提坏账准备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1)“长期应收款”项目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2)“存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3)“长期应收款”项目计提(回转)坏账准备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2.购货方购入商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及计提减值准备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1)“固定资产”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2)“长期应付款”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3)固定资产发生减值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二、分期收款交易发生当年产生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合并抵销处理

(一)“长期应收款”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集团内部分期收款交易发生时,销售方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总额,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现值,即本金部分),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照两者的差额(利息部分),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税法规定,销售方应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款日期及金额确认收入(不考虑现值及未实现融资收益)。由于会计和税法确定收入的原则、金额、时间不同,会计上形成了“长期应收款”项目,而税法上不予承认,导致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长期应收款”科目余额-“未确认融资收益”科目余额-“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科目余额)与计税基础(为零)不同,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负债。为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予以抵销,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项目。

(二)“存货”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由于会计和税法确定主营业务收入的原则、金额、时间不同,导致了主营业务成本确认原则、结转的金额及时间不同。销售方进行分期收款交易,会计上在销售实现时一次性全额结转主营业务成本,而税法上是分次结转主营业务成本,这样会使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存货账面价值(为零)小于计税基础(未结转的存货成本),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予以抵销,借记“所得税费用”项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

(三)“长期应收款”项目计提坏账准备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当企业的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时,应当将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不承认分期收款交易形成的长期应收款,更不存在税前扣除问题。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不同,资产负债表日,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为零),其差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集团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予以抵销,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项目。

(四)“固定资产”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买价现值之间的差额(利息支出)确认为未实现融资费用,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税法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不区分是否具有融资性质,均以购买价款及相关支出为计税基础。由此可见,会计上初始确认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小于按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由于此差异的存在,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会计上计提的折旧额小于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予以抵销,借记“所得税费用”项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

(五)“长期应付款”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会计上,长期应付款应当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总额入账,其入账价值包含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利息支出),而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为长期应付款账面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税法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已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组成部分,以折旧费的形式作为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项,不得再将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利息费用扣除,所以税法上不允许抵扣未确认融资费用,计税基础为未收回的合同或协议价总额,即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余额。资产负债表日,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予以抵销,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项目。

(六)固定资产发生减值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固定资产价值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发现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可按照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但税法不予承认,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经减值测试已发生减值的,企业计提了减值准备,由此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予以抵销,借记“所得税费用”项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

三、分期收款交易发生当年产生递延所得税项目合并抵销处理案例解析

例1:2015年1月1日,甲公司(母公司)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向乙公司(子公司)销售大型生产设备,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为1000000元(不含增值税),设备成本为650000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付款。在现销方式下,该大型生产设备的销售价格为800000元(不含增值税)。乙公司购入该大型生产设备(不需要安装)作为生产用固定资产使用,会计与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均为5年,且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为了简化处理,2015年度按12个月计提折旧)。

单位:元

注:*尾数调整=200000-185281.63=14718.37(元),下同。

单位:元

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其他税费影响。2015年12月31日,双方经减值测试,长期应收款及固定资产均未发生减值(经计算,甲、乙公司实际利率为7.93%)。

甲公司递延所得税项目计算结果,见表1。乙公司递延所得税项目计算结果,见表2(略去计算过程)。

2015年12月31日,母公司(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做如下合并抵销处理(依据表1、表2)。

1.甲公司“长应收款款”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长期应收款计税基础=66344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663440×25%=165860(元)

2.甲公司“存货”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存货计税基础-存货账面价值=520000(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520000×25%=130000(元)

3.乙公司“长期应付款”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长期应付款计税基础-长期应付款账面价值=13656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136560×25%=34140(元)

4.乙公司“固定资产”项目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计税基础=160000(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60000×25%=40000(元)

上述抵销分录可以合并。

递延所得税资产=520000×25%+160000×25%=1700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663440×25%+136560×25%=200000(元)

四、分期收款交易发生以后各期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合并抵销处理

(一)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抵销

企业集团上期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与本期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年初未分配利润金额应该相同,而本期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本期母、子公司当期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加总得出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与上期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金额之间会产生差额。所以,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将上期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对本期年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调整本期年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

调整本期年初未分配利润需要对“长期应收账”项目、“存货”项目、“长期应付款”项目、“固定资产”项目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抵销处理。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

(二)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合并抵销处理

在分期收款交易信用期内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合并抵销处理一直存在,抵销处理的项目及方法与分期收款交易发生当期相同,只是金额不同而已,当各项目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发生回转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抵销处理要编制相反的抵销分录。

例2:接例1,2016年12月31日,母公司(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资料见表1、表2。

2016年12月31日,母公司(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做如下合并抵销处理:

1. 年初未分配利润的调整。

2. 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1)甲公司“长期应收款”项目回转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抵销。

确认(回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47389.21(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147389.21×25%=-36847.30(元)

3. 甲公司“存货”项目回转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

确认(回转)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30000(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30 0005×25%=-32500(元)

4. 乙公司“长期应付款”项目回转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抵销。

确认(回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2610.79(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52610.79×25%=-13152.70(元)

5. 乙公司“固定资产”项目回转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

确认(回转)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0000(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40000×25%=-10000(元)

上述抵销分录可以合并。

递延所得税资产=(-130000×25%)+(-40000×25%)=-42500(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147389.21×25%)+(52610.79×25%)=-50000(元)

在长期应收款未计提坏账准备以及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的情况下,2017~2019年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合并抵销处理与2016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三)“长期应收款”项目计提坏账准备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

资产负债表日,销售方对长期应收款进行减值测试,当预计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计提坏账准备,由此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集团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递延所得税负债与所得税费用予以抵销。

例3:接例1、例2,假定2017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长期应收款进行减值测试,发现其可收回金额为300000元(账面价值为356973.62元,见表1),不考虑其他因素。

2017年12月31日,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就其计提的坏账准备做如下合并抵销处理。

甲公司计提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356973.62-300000)×25%=14243.41(元)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只对计提坏账准备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抵销进行了说明。实务工作中,可以将其与“长期应收款”项目一同进行合并抵销处理。当长期应收款预计可收回金额得到恢复时,还应抵销因冲减坏账准备而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助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王娇娇,王飞.集团内部销售产品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解析[J].财会月刊,2016(13).

美的集团:大宗交易现机构对决 篇2

东方证券认为,目前行情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赌性”十足,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亚太周边市场也表现疲弱,资金从新兴经济体外流较为明显。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市场全面持续启动的可能性不大,而需要题材炒作维持市场的活跃,因而有较好预期的国资改革主题概念以及有关题材性成为炒作对象,未来市场或仍呈现相关题材股反复挖掘和轮涨局面。

大宗交易市场上,8月14日-20日,五个交易日里沪深两市共计发生大宗交易122笔,较上周增加36笔,其中,深市成交71笔,沪市成交51笔,合计成交7.83亿股,成交金额112.22亿元,均较上周有所增加。

从单笔成交金额来看,金额最多的为浦发银行(600000),8月20日浦发银行发生多笔大宗交易,其中一笔成交8.25亿元为最多,成交量为5500万股,为溢价成交,溢价率为2.18%。卖方营业部为银河证券深圳深南大道营业部,买方为机构专用。成交金额排在其后的有盈方微(000670)和胜利精密(002426),分别成交2.25亿元和2.15亿元。

这些交易中,折价率最高的17.23%,该笔交易发生在8月19日成交的鹏博士(600804)身上。当天鹏博士成交300万股,成交金额6555万元,买卖双方营业部均为海通证券上海建国西路营业部。此外,折价率超过10%的股票超过20只,包括天喻信息、日科化学、盈方微、再升科技、重庆路桥、绿庭投资、特锐德、和佳股份、兴业科技和欣龙控股等。

此外,本周没有ST股发生大宗交易。这也是连续两周都没有大宗交易发生了。

以下交易值得关注:

机构同时现身美的集团:8月14日和20日,美的集团(000333)发生三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135.07万股,成交金额4447.85万元,为平价成交,买卖双方营业部均为机构专用。

从美的集团公布的一季度来看,表现靓丽,其中实现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10.6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增长31.64%。

美的集团近期正式近军机器人产业。公司于8月4日与日本国株式会社安川电机独资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两家机器人合资公司。有分析人士认为,美的进军机器人是美的“双智”战略(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开辟的重要第二产业。随着“双智”战略的不断推进,美的的经营边界将日益模糊,未来公司将从传统家电行业,向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智能硬件公司转型,新的增长空间有望被打开。

集团内交易 篇3

关键词:洲际交易所,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并购,衍生品,交易所

1 洲际交易所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事件

2012年12月20日, 洲际交易所集团 (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nc., 简称ICE) 宣布, 以总额8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母公司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 (NYSE Euronext) 。双方董事会达成一致协议, 每股收购价格为33.12美元, 较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12月19日收盘价溢价37.7%。纽交所集团股东可选择将每股股票兑换成33.12美元现金, 或0.2581股洲际交易所普通股, 或11.27美元现金加0.1703股洲际交易所普通股。在此项总额为82亿美元的交易中, 洲际交易所将支付大约33%的现金, 现金部分将由洲际交易所的现有资金和贷款支付。纽交所集团股东将在交易后持有洲际交易所36%的股份。

该交易需欧洲和美国监管机构批准以及双方股东同意。欧盟委员会 (European Commission) 于2013年6月24日批准了洲际交易所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计划。此前欧盟委员会经过调查发现该交易不会产生竞争问题。欧盟 (EU) 官员在一份公告中称, 两家公司提供的可可以及咖啡等大宗商品产品不会产生竞争性方面的问题。8月16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批准了这个备受市场关注的并购案。预计最终完成需要仍需几个月时间, 该交易有望在完成之后的第一年明显提升盈利, 并从第二年开始产生投资回报。交易完成后的第一年有望创造超过15%的盈利增长, 交易带来的协同效应最大将创造4.5亿美元的成本节约, 预计在交易完成后的第二年度可以实现。

此外, 洲际交易所承诺保留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品牌。合并后的公司将在亚特兰大和纽约设立双总部。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旗下伦敦金融期货交易所 (NYSE Liffe) 的执行和结算业务将被合并到洲际交易所欧洲清算行, 洲际交易所还承诺保留伦敦金融期货交易所全球领先衍生品市场的地位。以衍生品为主业的“新兴交易所”洲际交易所收购以股票交易为传统业务的纽交所。这次收购对于全球证券市场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冲击。对于全球交易所而言, 多年来一直以纽交所为学习榜样, 视之为行业标杆, 此次并购事件将引起全球范围内人们对未来交易所发展趋势的深刻思考。

2 洲际交易所是怎样一个交易所

ICE成立于2000年5月, 总部位于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 2005年登陆纽交所, 完成首次公开发售, 是罗素1000指数 (Russell1000 Index) 和标准普尔500指数 (Standard&Poor's 500 index) 的成份股, 服务范围超过全世界50个国家, 在纽约、伦敦、芝加哥、温尼伯 (加拿大) 、卡尔加里 (加拿大) 、休斯顿和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ICE运营三个受监管的期货交易所 (ICE美国期货交易所、ICE欧洲期货交易所、ICE加拿大期货交易所) , 两个场外交易市场以及五个受监管的清算所 (ICE美国清算所、ICE欧洲清算所、ICE加拿大清算所、ICE美国信托公司、清算所有限公司) , 实现全产业链集团化经营。

洲际交易所集团经由电子平台进行期货交易, 亦提供能源及商品及其衍生产品的柜台买卖 (OTC) 服务。最初主要经营能源相关产品, 例如:原油、天然气、电力及碳排放, 透过近年的收购合并, 经营范围已拓展到其他“软性”的商品, 例如糖、棉花、咖啡、外汇及指数期货。

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17年, 拥有近200年历史, 一直以来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标志和象征。而洲际交易所 (ICE) 成立于2000年, 历史不过才12年。美国期货业协会 (FIA) 数据显示, 2011年洲际交易所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中位于第12位。

3 洲际交易所为什么要收购纽交所集团

洲际交易所看重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 并非冲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而来;看重的是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旗下的“LIFFE”。“LIFFE”的英文全名是“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Options Exchange”, 中文译作“伦敦国家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LIFFE所交易的主要交易品种是:欧洲利率、股票指数还有咖啡和白糖这样的软大宗产品。洲际交易所之所以要收购LIFFE, 主要是为了要抢占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

公司融资、公司上市曾经是资本市场的硬道理。但与交易相比, 如今公司上市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作为行业龙头的纽交所因此每况愈下。近年来, 纽交所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一直在持续下滑。两家交易所合并可能会带来更加轻松的的交易模式, 但在投资者看来这笔交易并不怎么合理, 特别是美国洲际交易所的投资者, 因为它要付出可观的溢价才能收购纽约证券交易所。其实这笔交易更多地是要对纽交所进行分解, 将纽交所分而售之的价值要远远超过整体转让。洲际交易所很可能保留纽交所的欧洲衍生产品业务, 即NYSE LIFFE, 但很可能把其他业务, 包括纽交所标志性的交易大厅, 通过一系列转让和拆分出售给报价最高的买家。最终洲际交易所从中获得的肯定远远大于之前的高价付出。看起来是很划算的交易, 纽交所可以获得资金重整雄风开展其他业务, 洲际交易所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衍生产品市场打造一个巨无霸衍生品王国。

与纽交所合并后, 洲际交易所将成为欧洲衍生产品市场中的主力, 因为届时它将既能进行交易结算, 也能进行交易处理。特别是在利率掉期和信用违约掉期领域, 这两项业务将很快在洲际交易所上马。它在美国和欧洲都不需要股票交易平台。面对如何处理纽交所其他业务的问题, 洲际交易所很可能对纽交所的其他业务进行拆分。可能会有很多规模不一的交易所希望得到纽交所的股票交易业务, 其中包括伦敦证券交易所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这样的大型机构, 此外还有BATS和Direct Edge这样的轻量级证交所。

4 洲际交易所收购纽交所事件对于国内交易所具有深刻启示

4.1 对交易所市场定位和功能需要重新审视

洲际交易所的全球定位是:世界领先的交易与风险管理服务提供者。服务范围覆盖多种多样的受监管期货以及场外交易 (OTC) 市场。服务市场包括农业、信用、能源、股指以及外汇等。实施全产业链集团化经营。一家成立12年的交易所可以收购拥有近200年历史全球金融市场标杆的纽交所, 传统的交易所与新兴交易所的竞争愈演愈烈。

4.2 衍生品市场才是全球交易所争夺的战场

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旗下欧洲业务中的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 (LIFFE) ———后者贡献了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利润的40%。这也是洲际交易所收购纽交所集团的主要目的。以股票为主业的传统交易所市场估值折价, 以衍生品为主业的“新兴交易所”成为市场的新宠。

4.3 产品多样化和全产业链是交易所未来核心竞争力

洲际交易所主要交易全世界半数以上的原油和炼油期货, 同样也提供能源和信用衍生品OTC市场的交易和清算。

4.4 领先的高频、低延迟电子化交易技术是一个交易所发展的根基, 是一个交易所能够并购其他交易所最为核心的优势。

尽最大可能挖掘产品的交易价值, 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交易所最重要的工作。

美国洲际交易所选择Junos软件驱动的MX 3D Universal Edge路由器和EX系列以太网交换机, 用来构建其新一代网络基础架构。新的高性能基础架构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扩展性和极低延迟。

5 结束

试析集团公司关联交易 篇4

( 一) 关联交易的界定

财政部发布( 2006) 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称之为“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在《股票上市规则》中规定的关联交易是“ 集团公司的关联交易,是指集团公司或者其控股子集团公司与集团公司关联人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者义务的事项。”两者之间无实质性差别。

( 二) 关联交易的分类

1.根据关联交易的发生时间、标的等将关联交易分为两类:( 1) 日常关联交易,主要是指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销售产品、委托或受托销售等日常发生的关联交易;( 2) 非日常关联交易,是偶然发生的,主要指购买与出售资产( 如固定资产) 、对外投资( 含委托理财、委托贷款等) 等。区别化的原因是这两类交易本身存在重大的区别,日常关联交易的交易金额与时间相关,标的复杂,价格持续变化;非日常关联交易一般是偶然发生,交易金额比较明确,交易标的比较单一。

2.根据关联交易的性质、目的和交易条件等 ,可将关联交易分为公允关联交易和非公允关联交易( 或者称为正常的关联交易和非正常的关联交易) 。公允关联交易指关联方之间由于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按公平合理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的商品、劳务等交易活动,以及为发展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等。非公允关联交易是企业的关联方利用对企业的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操纵交易价格偏离正常的市价,从而将企业的利益转至关联方或将关联方的利益灌输至企业。

二、集团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集团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分析

( 一) 关联交易定价混乱

对于集团公司的关联交易,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要求集团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交易时的定价政策和定价方法,却未对关联方交易中的定价具体作出规范。这就使集团公司有了可乘之机,虽然是披露了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但是它却可以自主地选择有利于集团公司的定价政策,就比如说,采用上述的协议定价法,公司就可以随意地通过改变价格来操纵公司的利润。这也就使得《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对关联交易价格披露的要求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 二) 集团公司净转移并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控股股东和其他关联方通过购买债权、赠予资产、购买不良资产、资产置换等形式对集团公司进行重组,对集团公司当年的利润贡献大约也要占到二成左右。事实表明,当大量具有欺骗性、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充斥市场,成为集团公司进行财务报表粉饰和大股东抽取集团公司资金的工具时,一方面会严重挑衅市场公平原则,侵犯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削弱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础;另一方面使质量低下、缺乏竞争能力的上市公司鱼目混珠,骗取优良资源的配置,并且此类公司股价处于高位而缺乏实质性要素支撑,易形成巨大泡沫,增加市场投资风险和投机性,加大市场的不安定性因素,进而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三、企业集团关联方交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一) 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影响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合理性 。 关联方交易通常能在一般商业条款中使参与双方受益。一般商业条款是指那些不会比与非关联交易的一方受益更多或更少的商业条款。关联方在确定价格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在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则没有这种弹性,非关联交易的价格是公平价格。集团公司内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交易主要是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出发,因而是为了使交易的一方受益而进行的。如果不存在关联方之间的关系,交易就不会发生。

2.影响费用支付的合理性。集团公司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资金占用费、管理费等形式达到转移公司的利润,以提高母公司利润的目的。同时,集团公司通过向子公司以极低甚至无偿转让专利权使用费或特许权使用费的方式,提高子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利润水平。这些费用成了关联公司之间调节利润、应付不同时期需要的储备库,使费用与利润的配比失去了意义。

3.影响收入水平的正确反映。收入水平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总结,关联方交易的存在,通过调节成本、费用,利润成了被随意调节的对象。因而收入水平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经营能力。

4.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企业集团通过利润转移 ,将国有利润转移到非国有企业,从而达到少数人谋利的目的。

( 二) 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在以避税为目的的关联交易中,国家减少了对所得税的征收。集团公司内部各成员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的转移价格,将收入转移到税负低的子公司。如甲公司通过对连续几年亏损的关联方乙公司的转移利润,可以达到少征、甚至不征转移部门利润的所得税。另外,商品低价位转让或无提供还可能减少流转税的征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会削弱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

( 三) 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对投资人而言,关联企业利润转移,可使上市公司利润虚增、粉饰业绩,蒙骗了投资人,使投资人高估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股价严重背离其价值将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折效率,并会增加金融市场风险。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无论是对新企业还是上市公司的扶持,通过虚增利润提高信用度,最终都会损害债权人利益。

( 四) 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公平与效率是市场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然而,在大多数的关联方交易中,严重有悖于公平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处于不公平竞争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 垄断 ,破坏市场 公平和效 率 ,扰乱市场 正常的交易秩序。

四、加强集团公司关联交易管理

( 一) 加强关联交易的定价监管

关联方关系的界定标准,在现有的关联方关系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再加入一个时间性的判断标准。即如果在交易发生时交易双方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关联方关系,但如在交易发生前的一定时间( 如半年) 内存在这种关联方关系,而后来关联方关系的解除又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交易双方在交易发生时应视为存在关联方关系。这样关联方“非关联化”的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认定原则,扩大关联方认定范围,进一步拓展关联交易的内涵和外延,以防止实质性关联交易对现有法规的规避。在运用现有的关联方关系判断关联方关系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结合各项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关键应关注双方关系的实质,而不应仅仅看到关系的外在形式,只要双方中一方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方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制定,或双方受同一方的控制或重大影响,使得其中一方难以按其独立意志全力追求和维护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双方就是互为关联方。

( 二) 增加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方式

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主要渠道是定期报告,包括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根据《证券法》、《公司法》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有关规定,在集团公司季度、中期、以及年度报告中应披露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以防止集团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或虚假关联方交易侵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为防止某些大户利用虚假信息操纵股市,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在完善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些相关的方面,例如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教育,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健全、独立审计人员的公正鉴证和大力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等。

( 三) 提高关联方交易披露及时性

集团内交易 篇5

一、集团内部存货交易发生当期的抵消处理

第一, 购买企业从集团内部购入的存货当期全部对外销售。在购买企业从集团内部购入的存货当期全部对外销售的情况下, 从销售企业来说, 销售给集团内部其他成员的商品与销售给集团外部企业的会计处理是相同的, 即在销售时确认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计算损益, 并在个别利润表中反映。对于购买企业来说, 当企业从内部购进的商品对外销售时, 也要一方面确认销售收入, 另一方面按内部转让价格结转销售成本, 在个别利润表中分别作为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反映, 并确认损益。也就是说, 对于同一批存货, 在销售企业和购买企业的个别利润表上都反映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但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 这批存货只实现了一次销售, 其销售收入只是购买企业对集团外销售所形成的销售收入, 其销售成本只是集团内生产并销售该产品的企业销售成本, 企业集团内部的存货购销、业务应属于存货调拨活动, 使存货的存放地点发生了变动。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就必须将销售企业的内部销售收入与购买企业按内部转让价格结转的销售成本予以抵消。

第二, 购买企业从集团内部购进的存货全部未对外销售。在内部购进的存货未实现对集团外销售的情况下, 从销售企业来说, 将存货转让给集团内成员时, 已按一般的销售业务确认了销售收入, 结转了销售成本, 并在当期的利润表中得以反映, 而购买企业按内部的销售价格记录了存货的成本。这一业务从企业整体的角度看, 实际只是商品存放地点发生了变化, 没有真正实现对企业集团销售, 不能确认实现的销售收入, 也没有发生销售成本, 存货也不会因存放地变动就发生增值。因此, 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应当将销售企业由此而确认的内部销售收入和结转的销售成本予以抵消, 同时还应将购买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期末存货中包含的销售企业确认的毛利予以抵消, 将集团内购买企业的存货成本还原为存货的原始成本, 消除虚增的存货价值。

第三, 购买企业从集团内部购进的存货部分, 对外销售部分形成期未存货。购买企业从集团内部购进的存货部分对外销售, 部分形成期末存货的情况下, 可以将内部购买的商品分为两部分理解:一部分为当期购买的商品已全都对外销售;另一部分全部末对外销售, 形成了期末存货。

第四, 购买企业从集团内部购进的商品作为固定资产使用。在集团内成员企业将存货销售给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情况下, 对于销售企业来说是作为普通商品销售并进行会计处理, 在销售时确认了收入, 结转了销售成本, 计算出损益反映在个别会计报表中;对于购买企业来说, 则以内部购进价格作为固定资产原值记账, 其固定资产原值中包含了销售企业的毛利。但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 固定资产只能以销售企业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反映。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应将销售企业反映在利润表上末实际实现的收入和成本予以抵消, 同时也应将购买企业固定资产中包含的末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消。

二、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内部购销存货的抵消处理

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对于前期内部交易所产生的资产或者负债, 需要在本期对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对于上期内部购进商品全部实现对外销售的情况下, 由于不涉及到内部存货价值中包括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 在本期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不涉及对其进行处理的问题。但在上期内部购进并形成期末存货的情况下,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进行抵销处理时, 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直接影响上期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净利润金额的减少, 最终影响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润的金额减少。由于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本期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 而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是作为其实现利润的部分包括在其期初未分配利润之中, 因此以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期初未分配利润为基础, 加总得出的期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 就可能与上期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的金额不一致。上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抵销的内部购进存货中包含的为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也对本期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产生影响。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在合并母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基础上, 将上期抵销的为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

参考文献

[1]刘汝燮, 宁顺礼, 蒋臣炳.内部交易及其存货抵消方法例释[J].财会研究, 1997 (5) .

[2]顾立恒.浅议集团公司购销存货交易的合并会计报表抵消[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4 (3) .

集团内交易 篇6

关键词:企业集团,关联方,关联交易,规范研究

一、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界定

关联交易作为当下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经济现象, 有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其中有佐证的观点认为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企业效率.准确认识关联交易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 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构成关联方。

1.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是关联方交易最常见的交易事项。例如, 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相互购买或销售商品, 从而形成关联方交易。这种交易由于将市场交易转变为公司集团的内部交易, 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确保供给和需求,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

2.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也是关联交易的主要形式。比如, 母公司销售给其子公司的设备或建筑物等。

3.提供或接受劳务。关联方之间相互提供或接受劳务, 也是关联交易的主要形式。例如:甲企业是乙企业的联营企业, 甲企业专门从事设备维修服务, 乙企业的所有设备均由甲企业负责维修, 乙企业每年支付设备维修费用20万元。作为企业外部的报表使用者来说, 需要了解这种提供或接受劳务的定价标准, 以及关联方之间是否在正常的交易情况下进行。在附注中披露这类关联交易的有关情况, 为报表使用者分析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依据。

4.担保。担保有很多形式, 以贷款担保为例, 某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资金, 往往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保证所贷资金的安全, 需要企业在贷款时由第三方提供担保。担保是有风险的, 一旦被担保企业没有按期履行还款协议, 则担保企业就成了还款的责任人。

5.提供资金 (贷款或股权投资) 。提供资金包括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提供的贷款或股权投资。例如:母公司利用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向子公司提供贷款, 母公司向子公司投入资金、购入股份等等。

6.租赁。租赁通常包括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等。关联方之间的租赁合同也是主要的交易事项。

7.代理。代理主要是依据合同条款, 一方可为另一方代理某些事务, 如代理销售货物、或代理签订合同等。

8.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在存在关联方关系时, 有时某一企业所研究与开发的项目会由于另一方的要求而放弃或转移给其他企业。例如:B公司是A公司的子公司, A公司要求B公司停止对某一新产品的研究与试制, 并将B公司研究的现有成果转给A公司最近购买的、研究的和开发能力超过B公司的C公司继续研制, 从而形成关联方交易。

9.许可协议。当存在关联方关系时, 关联方之间可能达成某种协议, 允许一方使用另一方的商标等, 从而形成关联方交易。

10.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这也是关联方企业之间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关联交易形式, 比如, 母公司为子公司支付广告费用, 或者为子公司偿还已逾期的长期借款等。

11.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二、关联交易不正常行为的主要表现

关联企业间违反市场经济规律, 在不公平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交易应视为不正常的关联交易。考察关联企业间的不正常交易, 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表现尤为突出, 许多关联交易充满了内幕交易的色彩。其主要表现为:

1.一方无偿或低成本占用另一方的资金。在当前不规范的关联交易中, 相互占用资金较为普遍,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尤为严重。如由于上市公司具有融资功能, 而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往往是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或者说上市公司是母公司的分公司, 是母公司的融资公司。在上市时, 母公司将最优质的资产进行包装招股, 所有的烂资产全部留在母公司。上市融资后, 母公司利用行政职权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来填补自身的漏洞, 甚至让上市公司借款母公司用, 最后再通过关联交易来收取大量的挂账应收利息增加子公司的收益。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联企业间, 由于公有制企业的决策人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占有一定的私人股份 (往往以他人身份出现) , 将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无偿或低利息借贷给非公有制企业。

2.逃避债务, 转移优质资产。有的企业为了逃避债务, 把优质资产集中起来投入非公有制的子公司, 而母公司成为空壳子, 不仅悬空银行债务, 而且母公司人员以集体股的名义对子公司投资, 子公司再利用母公司的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经营管理, 而无须支付费用。有的把赚钱的业务放在子公司, 而相应费用由母公司支付, 而对子公司占用的房屋、设施等固定资产则无偿或象征性地收取一点房租及其他费用。母公司可以根据需要, 利用行政手段把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收益及资金在母子公司、子子公司间根据其需要进行转移。

3.转移利润, 逃避税收。关联企业为了避税, 往往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利润的转移。由于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不统一, 地方又有不同的优惠政策, 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利用关联交易将利润转向税负最低的关联企业或境外企业。转让定价是最常用的一种避税行为。转让定价是利用关联企业, 将利润转移到国外。说白了就是高买低卖, 比如原料进价20元, 成品却以10元卖出, 制造环节不赚钱, 企业处于亏损, 而关联企业将利润算到国外母公司, 在中国就没有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确实有转让定价的嫌疑。尤其是有避税地联系的跨国公司, 通过利润转移显著地降低了税收负担。

4.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关联交易之间转移利润和费用。这也是中国特色关联交易一大弊病。国有企业法人代表或经营者兼任关联的非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或经营者, 或者反而兼之, 使关联企业间利益随意调节。出现了公有制企业连年亏损, 非公有制企业获利明显高于平均利润。究其原因, 一是互相间交易不签订任何合同协议, 也无须价格协商, 一方完全服从于另一方, 或者说关联一方的独立法人地位仅仅体现在自负盈亏和承担民事责任上, 根本不存在独立自主经营的行为。因此, 压低价格, 把利润转向非公有制企业, 而把费用转向公有制企业, 因为无人去考证这些费用是为哪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所耗费的。

三、采取有效措施, 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既然不规范、不正常的关联交易行为对国有资产的安全、对市场经济秩序、对国家税收的征管等产生不良影响, 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完善监管指标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作为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指标不能有效地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 因为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只是上市公司的账面盈利, 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指标, 上市公司很容易通过关联交易对其进行操纵, 然而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并未改变。因此, 应该引入净现金流量指标, 和上述指标配合使用。因为净现金流量是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 具有实际的现金流, 不容易被上市公司所操纵, 它能够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体来说, 就是建立以下指标:

a.净资产收益率和净现金流量比率,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

b.净现金流量比率=净现金流量/净资产;

c.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这样一来, 就能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运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行为, 因为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允关联交易只能调节账面利润, 而不能调节净现金流量。

2.由财政部制定《关联交易》会计准则, 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关联交易行为。因为已经发布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会计准则, 它主要是交易行为事后的一种反应形式, 对其行为本身并无制约作用。因此, 制定《关联交易》准则, 主要是对关联交易行为的规范, 也可以将《关联交易》准则并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既规范关联交易, 又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并要求所有企业都执行《关联交易》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会计准则, 而不仅仅是上市公司, 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公司非上市公司的关联企业存在, 每天都在发生关联交易。

3.制定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和方法。由于关联交易的价值会影响到交易是否公平、正常, 因此, 要规范关联交易, 必须制定统一的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和方法。对可比产品和劳务可参照市场价执行, 规定上下浮动幅度;而对不可比产品, 应参照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采取成本加利润加成的方法确定。如某地某家来料加工企业, 生产某单一产品, 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是20%, 该企业的利润却是5%。当地税务部门通过搜集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资料, 他们发现, 这个企业的原料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而制成品却低于市场价, 这些上下游企业都隶属于某跨国公司。很显然此关联交易定价是极不公平, 更说不上正常了;对固定资产租赁的租金低限控制在其相应的折旧率;对确无参照依据的, 应委托中介机构评估根据评估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等等。只有指定公平合理的交易价格条件, 才能促使关联交易规范化。

4.统一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 是企业在统一公平的政策下进行经营活动, 而不需动歪脑筋通过关联交易来不劳而获地取得利润。由于地区之间、企业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或地方政府给予某些地区或企业一些财税优惠政策, 以推动这些地区和企业加速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些优惠的财税政策, 也为那些投机者钻政策空子, 谋取利益创造条件, 诱使非正常关联交易的发生。要扼制非正常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 必须消除人为造成的不平等经济环境,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5.建立对非正常关联交易行为的诉讼的制废, 并将之纳入我国《刑法》调整范畴。我国《公司法》第六条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违法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的约束进行了规定。但是条款内容简单, 范围过窄, 缺乏可操作性, 不可能在规范关联交易侵权行为上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我国公司法要建立完善而富有体系性的关联交易制度, 核心的制度是要建立对关联交易判断的公平性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司法最终判断原则。目前, 各国在立法上对于不正当关联交易都有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 但是都以追究民事责任为主, 直接规定刑事责任的十分罕见 (只有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法中有此规定) 。为遏制不正当关联交易对社会整体秩序的侵害, 刑法不但要关注不正当关联交易, 而应当将全部的不正当关联交易行为都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追究不正当关联交易者的刑事责任。在这点上, 许多专家都看好西方国家所采用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所谓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指当公司利益受到损害并进而损害到公司股东和其他参与者利益, 代表公司行使诉讼权的公司, 管理层如果拒绝或怠于行使诉讼权力时, 公司股东可以代表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废。

参考文献

[1]高雷, 张杰.关联交易与审计意见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2]鞠雪芹, 潘爱玲.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 (7)

[3]赖华子, 胡东平.论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刑事责任[J].社会科学家, 2010 (2)

集团内交易 篇7

我国已在多个省市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不断摸索和学习, 已初步构建了排污权交易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排污权的总量核算、初始分配体系、交易模式、价格子体系、管理平台以及监管体系六个方面的内容。国家颁布的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1.1 初始排污权配置方式的建立。

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主要分为公开拍卖、免费分配和标价出售三种方式。免费分配的方式比较受企业欢迎, 企业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支出;但这种分配方式对于新兴企业来说恰恰相反, 这是因为新兴企业的环境产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有偿分配是政府定制排污许可证的价格, 或规定环境产权初始分配的价格标准, 然后按照既定标准进行收费, 这种分配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政府都是有利的, 能有效控制排污企业虚报排污量。

1.2 地方性排污权交易政策日益完善。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标, 各地陆续出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 2007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修订) 、2008年浙江省通过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取得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方案, 以及天津市通过的《滨海新区开展排污权交易综合试点总体方案》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研制及实践, 将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实施范围及渗透深度进一步加大。

1.3 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建设。

我国在浙江省成立了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 成功开创了排污权交易的二次分配市场。二次市场的开设预示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将以更加规模化的方式向前发展。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立, 此后, 天津、湖北、贵阳等各地的能源交易所也正式成立, 这为我国排污交易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 我国排污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过多年尝试, 已在排污权交易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在某些环节仍存在一些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 严重阻碍了排污权交易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化。

2.1 排污权交易政策存在的不足。

我国排污权交易处于试运行阶段, 缺乏充分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护。目前仅有《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节能减排工作综合性方案》和《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三项规定中指出可以试点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 其他关于大气污染或水污染的法规中, 没有从国家层面进行相关的法律规定。各地政府同样也面临着排污权交易法律基础薄弱的困境, 大部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实践工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且难以深入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严重阻碍了排污交易政策的落实。

2.2 排污权市场较为脆弱。

目前, 处于试运行的排污权市场尚处于混乱的阶段。以一级市场为例, 新建污染企业和旧有的污染企业之间, 排污权初始分配方面分别采取有偿和无偿的方式, 极大的打击了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的积极性;不消除这种差异性, 难以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体制;另外, 政府通过拍卖还是定价方式分配排污权也是需要长期探索的, 拍卖的分配方式容易导致大企业通过囤积居奇的手段暗中操作市场;定价的分配方式则无法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影响排污权交易的长远发展。

2.3 排污权“零供给”困境。

在已经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供给不足的现象。以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为例, 出现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各企业的需电量不断上涨, 电厂新建或扩建是必然的趋势, 由于排污总量控制要求不断提高, 重新获得排污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这就导致企业为确保自身的发展需求, 采取惜售排污权的做法;另外, 国家对新建电厂的脱硫进行了硬性规定, 企业即便进行了脱硫处理, 仍可能超出排放标准, 这就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取污染指标;最后, 企业自身生产设备的落后, 加大了排污成本, 致使能实施脱硫的企业数目较少, 这就更加加剧了市场供应不足的状况。

2.4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排污权交易的实施。

在个别地方政府眼中, 生产与污染是成正比的, 限制污染等同于限制生产。在这一错误的认识下, 为保护地方经济利益, 政府往往默许企业增加排污量;另有一些跨地区的排污权交易, 也由于政府部门的干涉而受到限制, 排污权交易市场难以形成大范围的有效运作。地方保护主义仅能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 但无法解决地方的环境问题, 长此以往,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 最终影响地方的经济利益。

3 经济开发区内企业之间排污交易模式的探讨

3.1 各级政府加强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

为进一步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实施, 政府应加强自身的调控功能, 建立健全排污交易体系, 完善相关的立法工作, 确定合理的初始分配方案, 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例如, 可改变过去无偿分配的方式, 采取有偿使用的分配方式,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企业自身的情况, 制定合适的排污许可费用或初始分配价格。

3.2 建立排污权准市场化交易机制。

排污权交易主要分为总量分配、确权、交易过程以及监督执法四个环节, 这一过程的实施均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 应对政府和市场进行适当的平衡, 减少排污权交易中可能发生的冲突, 避免产生行政手段过于挤压市场空间的现象。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可使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更为顺利。

3.3 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设立环境资源交易所, 搭建网络交易平台, 为排污权交易市场提供现代化的交易手段。为降低排污权交易成本, 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由环保部门带头, 联合相关的职能部门, 完成环境资源交易所的构建工作, 同时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实现排污权竞标交易, 突破排污权交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

参考文献

[1]王群, 李玉娇.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5 (09) :30-31+33.

[2]李光禄, 张猛.我国排污权交易模式探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5) :103-106.

集团内交易 篇8

针对集团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成员企业(销售方)在销售时在其个别报表中确定损益,成员企业(购买方)在其个别报表中按照买价确认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购买方按照新的买价来计提折旧。在编制集团的合并报表时,集团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抵销集团内部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即抵销虚增原价和多提的折旧(或者调增虚减原价和少提的折旧)。该抵销处理涉及固定资产交易当期、持有期间及清理期间。

本文将结合案例,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固定资产交易当期及持有期间相关抵销处理进行解析。通过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购买方个别报表中各年的数据(此项固定资产在个别报表中的原价、累计折旧及其净值)与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计算的此项固定资产各年数据(此项固定资产在集团整体应有的原价、累计折旧及其净值)的比较,以集团整体数据为基础,抵销个别报表虚增(或者虚减)原价及多提(或者少提)折旧。由于固定资产清理阶段的抵销处理比较综合且复杂,本文按照“还原—替换—抵销合并”的思路,将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推导分析,具体包括:清理期间年初虚增原价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原价的转回;清理期间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年初虚增折旧的转回;清理年度本期多提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本年多提折旧的转回。

二、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原理推导

针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账务处理,大多教材是以分录形式呈现的:集团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按照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借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贷记“营业外收入”项目;按以前会计期间因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而多计提累计折旧的数额,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借记“营业外收入”项目,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将本期因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而多计提的折旧额抵销,借记“营业外收入”项目,贷记“管理费用”项目。这些会计分录需要通过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理解,未能较好地解释其业务内涵。本文以“还原—替换—抵销合并”的思路来推导清理期间的抵销原理。

1.“还原”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时处置方个别报表中原始账务处理。

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处置时,处置方在个别报表中,按处置时的经济利益流入记入“固定资产清理”项目的贷方,同时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出,即将“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项目转入“固定资产清理”项目的借方。若是处置净收益,净收益在“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贷方余额,当固定资产处置完毕时将净收益从“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借方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的贷方。若是处置净损失,净损失在“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借方余额,然后把净损失从“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贷方转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借方。

2. 清理时期处置方个别报表“替换”后新的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只是固定资产处置期间的一个过渡性账户,固定资产处置净收益最终从“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处置净损失最终从“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转入“营业外支出”账户,固定资产处置结束后,此账户没有余额。以处置净收益为例,固定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经济利益流入(处置收入)可以直接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贷方。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减少,经济利益流出)可直接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借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价转出,经济利益流出,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借方。累计折旧越多,固定资产价值越少,以前期间计提的累计折旧余额从“累计折旧”账户借方转出,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贷方。所以,可以用“营业外收入”账户代替“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表1详细地描述了处置方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原始会计分录及替换后的会计分录,两种账务处理的实质含义是一样的。

3. 编制清理年度集团内部抵销合并分录。

清理期间的合并抵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清理期间年初虚增原价的抵销和处置方多转销原价的转回;清理期间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转回;清理期间本期多提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本年多提累计折旧的转回。

(1)清理期间年初虚增原价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原价的转回。在编制清理年度合并报表的年初数据时,需要抵销处置方个别报表年初固定资产虚增的原价;处置方企业清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时按照其内部交易时的购买价格转销原价,所以在填写合并报表的年末数据时,需要转回多转销的原价。

(2)清理期间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转回。在编制清理年度合并报表的年初数据时,不仅需要抵销固定资产虚增的原价,还需要抵销清理期间虚增的累计折旧年初余额。处置方企业清理固定资产时转销的累计折旧是清理期期末的累计折旧,等于清理期间本年年初累计折旧额与本年提取的累计折旧额之和。在填写合并报表年末数据时,需要转回多转销的累计折旧,包括清理期间年初累计折旧和清理期间本年计提的累计折旧。本部分解析转回多转销的清理期间年初累计折旧。

(3)清理期间本年多提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本年多提折旧的转回。在编制清理年度合并报表年初数据时,年初虚增的原价及年初虚增累折旧需要抵销,在编制清理年度合并报表年末数据时,本年处置方多提的累计折旧也需要抵销。处置方企业清理固定资产时转销的累计折旧是清理期期末的累计折旧,等于清理期间本年年初累计折旧额加本年提取的累计折旧,本部分解析转回多转销的清理期间本年多提的累计折旧。具体分录见表2。

三、案例解析

例1:X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甲企业与乙企业进行固定资产交易,2×11年1月1日,甲企业将自己生产的A产品销售给乙企业。A产品的成本为1000万元,售价为1200万元。乙企业购入后将该资产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4年,预计无净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购买方乙企业以新的买价1200万元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在固定资产持有期间,按照1200万元为基础计提折旧。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固定资产应按照原来在销售方(甲企业)的账面价值1000万元作为原价并以此为基础计提折旧。表3的数据清晰地显示了购买方(乙企业)和集团整体中此项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及其净值的差异。

单位:万元

1. 交易当期及持有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根据表3的数据,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交易当年(2×11年)需要将乙企业个别报表中虚增的原价200万元抵销,同时抵销甲企业虚增的当年收益。在固定资产持有期间(2×12~2×14年)同样需要将乙企业个别报表中虚增的原价200万元抵销,同时抵销甲企业年初的未分配利润(见表4)。

单位:万元

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固定资产应以1000万元为基础计提折旧。乙企业以1200万元的原价作为基础计提折旧,每年要多提折旧50万元,所以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每年多提的累计折旧50万元冲销,同时冲销多计的管理费用50万元。在固定资产持有期间(2×12~2×14年),需要将乙企业年初多提的折旧冲销,同时调增乙企业因为以前年度多提折旧而减少的年初未分配利润。2×12年乙企业年初累计折旧余额为250万元,2×12年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其年初累计折旧余额为200万元,所以2×12年年初应冲销乙企业多提的累计折旧50万元,同时调整乙企业因为以前年度多提折旧而减少的未分配利润,即调增乙企业2×12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50万元。其他年度原理相同,详见表5。

单位:万元

通过比较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购买方个别报表中各年的数据与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计算的此项固定资产的各年数据,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把虚增的数据抵销,这样有利于理解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交易当期及持有期间的抵销处理。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交易当期及持有期间抵销处理的理解是进行清理期间抵销处理的前提。

2. 清理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1)处置方(乙企业)个别报表“还原”并“替换”后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时的账务处理。乙企业在处置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时经济利益的流入记入“固定资产清理”项目的贷方(处置时收到的银行存款等经济利益的流入,在编制合并报表抵销分录时,不用考虑此部分经济利益的流入,因为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已流出集团,由集团外部人承担),处置时经济利益的流出(如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记入“固定资产清理”项目的借方,处置净收益在“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贷方余额。处置完毕后,将净收益从“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结转净收益后“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无余额。若乙企业清理期间发生在不同年度,表6描述了“替换”后的乙企业转销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单位:万元

(2)编制清理期间集团内部抵销合并分录。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分为三个部分:清理期间乙企业个别报表年初虚增原价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原价的转回;清理期间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转回;清理期间本期多提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本年多提折旧的转回。

第一部分:清理期间乙企业个别报表年初虚增原价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原价的转回。

若清理时间是2×11年年底,在2×11年年初时甲企业个别报表中确认营业利润200万元,乙企业个别报表固定资产原价虚增了200万元,故予以抵销,其抵销分录如下:借:营业收入1200;贷:营业成本1000,固定资产原价200。当乙企业处置该项固定资产时,借:营业外收入1200;贷:固定资产原价1200。从集团角度看此项固定资产原值为1000万元,多转销了200万元,故予以抵销,转回乙企业多转销的原值分录为:借:固定资产原价200;贷:营业外收入200。将两个抵销分录合并,借:营业收入1200;贷:营业成本1000,营业外收入200。

若清理时间是2×12年年底,2×12年年初甲企业在个别报表中确认集团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200万元,乙企业个别报表固定资产原价虚增了200万元,故予以抵销,其抵销分录如下:借:年初未分配利润200;贷:固定资产原价200。当乙企业处置该项固定资产时,将固定资产原值1200万元转销,多转销了200万元,故予以转回:借:固定资产原价200;贷:营业外收入200。将两个抵销分录合并,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00;贷:营业外收入200。其他年度原理一致,详见表7。

第二部分:清理期间年初虚增累计折旧额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年初虚增累计折旧的转回。

若清理时间是2×11年年底,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发生在2×11年年初,则2×11年年初无累计折旧余额,不用抵销。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若清理时间是2×12年年底,抵销2×12年以前年度(2×11年)乙企业多提的累计折旧50万元,其抵销分录为: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50。当乙企业处置该项固定资产时,转销2×12年年初的累计折旧300万元,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300;贷:营业外收入300。乙企业多转销2×12年年初累计折旧50万元,故予以转回,其分录为:借:营业外收入50;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将两个分录合并,借:营业外收入5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50。其他年度的会计处理原理一致,详见表8。

第三部分:清理期间本年多提折旧的抵销和处置时多转销本年多提折旧的转回。

若清理时间是2×11年年底,乙企业计提的折旧额为300万元(1200/4),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应计提的折旧额为250万元(1000/4),故将多提的折旧50万元予以抵销,其抵销分录为: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贷:管理费用50。当乙企业处置该项固定资产时,多转销了本年计提的折旧50万元,故予以抵销,其抵销分录为:借:营业外收入50;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将两个抵销分录合并,借:营业外收入50;贷:管理费用50。其他年度原理相同,详见表9。2×14年年度以后,已提足折旧,不再计提折旧,也就没有抵销本期多提折旧及转回多转销折旧了。

本文通过对比集团整体数据与个别报表数据,分析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交易当期及持有期间的合并抵销账务处理。针对清理期间合并抵销的综合性及复杂性,通过“还原—替换”个别报表的账务处理,清晰展示处置方处置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的实质数据。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首先抵销个别报表年初虚增的原价、年初虚增累计折旧及本年多提的累计折旧,然后转回处置方个别报表多转销的原价和累计折旧,最后把“抵销原价及累计折旧”的会计分录与“转回处置方多转销的原价和累计折旧”的会计分录合并,将清理期间抵销账务处理分为三个部分(年初虚增的原价、年初虚增累计折旧及本年多提累计折旧的“抵销—合并”)来推导分析。

摘要: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涉及交易当期、持有期间和清理期间,清理期间抵销处理较综合且复杂。本文结合案例,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解析抵销分录,采用“还原—替换—抵销合并”的思路,将清理期间分为三个部分来推导其抵销原理。

关键词: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还原—替换—抵销合并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与新课改下一篇:防火防爆